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搭建学科交叉平台培养人才 赋能产业变革冴子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搭建学科交叉平台培养人才 赋能产业变革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记者高媛 摄)人民网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林露)“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无疑是人才,而一流学科建设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之一。”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立足智能技术 推进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整合同济大学的学科建设坚持面向世界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此,学校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着眼国家发展战略方向,注重基础研究和学科间的交叉整合,培养出一批批能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陈杰介绍说,作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者之一,同济大学立足智能技术,通过同济大学电子信息、物理、数学、土木、城规、测绘、交通、汽车、机械、材料、医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在智能感知、智能计算、分布式控制、自主决策、智能农业、智能制造等领域或方向开展研究,特别是近期在城市智能化建设与管理、智能医疗等方向取得了突破,并形成了相应的示范效应。在城市智能化建设与管理方面,协同城规、土木、交通、环境、测绘、电信等多学科团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成功实现产业应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包括: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了国内首个3000个城市联网大数据平台;将智能模型CIM平台和人工智能规划方法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国家重大工程;完成全国60%的地铁线路运行智能规划;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具有颠覆意义的大运量城市骨干交通系统解决方案,被大规模采用。在智能医疗方面,交叉融合生命科学、医学、信息学等相关学科,创建了CarePre疾病风险评估预测系统,揭示了大规模电子病历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建立上海移动-同济大学医学院超声医学研究所5G联合实验室,标志着上海医疗正式进入5G时代。在疫情期间,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学科优势,综合运用智能感知、信息挖掘、数据学习等技术,组建Tongji NCP-GIS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智能返校系统”,实现健康信息实时采集、返校方案科学研判、行程轨迹动态追踪、疫情防控日常管理的“全链条”监测管理,为学生返校复学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保驾护航。服务经济建设 构建有利于原始创新的学科环境和生态“高等教育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因此,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同济大学一直致力于构建有利于原始创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学科环境和生态。”陈杰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信息学科的快速发展,学校主动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对原有传统学科进行赋能,提升传统学科内涵。2017年,国家把人工智能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瞄准人工智能未来对其他技术和产业的赋能作用。2018年12月,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在张江人工智能岛诞生。陈杰向记者介绍说,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架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抓手之一。“科学中心的研究,既要前瞻性解决人工智能的本源性问题,又要接地气解决现实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两者得紧密结合起来。”陈杰说,该中心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针对人工智能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研究,力争突破和解决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目前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从而带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产业变革,推动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陈杰认为,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更多的原创性突破将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结果,而非单一学科就能实现。为此,学校正在探索在该中心搭建学科交叉培养平台,吸引各国优秀学者来到这里,带领学校十多个不同学科的几百位博士生进行学术研究。“在承担国家人工智能及相关学科科研任务的同时,我们有志于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催生一批人工智能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力争在某些领域起到国际引领作用。”

金沙镇

她49门课程90分以上,成绩第1,拿奖拿到手软,被保研同济大学!

王一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外贸运输)17-2班中共预备党员,中队学习委员,保研绩点4.24,连续三年综合排名1/66,成绩排名1/66。最高学期绩点4.63。三年来,49门课程90分以上,30门课程接近满分。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大连市三好学生、海大青春人物之“勤思笃学奖章”、情商奖学金一等奖等荣誉总计35项。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级一等奖、美赛二等奖。三年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待发表论文共4篇。作为极少数的本科生之一,受COTA邀请参加“第20届国际交通科技年会”(CICTP2020)。现已保送至同济大学攻读学术型硕士。科研竞赛个人荣誉- 立足学业,成功逆袭-从入学开始,王一琦便秉持着坚毅诚朴的求学态度。在以大连海事大学江苏省理科高考最低分351录取后,她没有自卑,暗下决心要“逆袭”成功。在过去的三年里,她始终坚持日复一日地伴随着晨曦走过心海湖畔,也习惯于昏暗灯光下的十点夜路归寝。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她的保研绩点达到了4.24,连续三年学习成绩与综合成绩均为专业第一名,目前49门课程90分以上,30门课程接近满分,最高学期绩点达4.63。成长路上,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真正的热爱不需要坚持,真正的梦想更谈不上忍耐。出于对数学、对科研的热爱,王一琦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管理运筹学、复变函数、大学物理等近10门数理课程中均取得接近满分的好成绩。连续获得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并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二等奖。王一琦三年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发表、待发表论文4篇,发表方向分别为EI(两篇)、ASCE、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第一作者EI检索论文1篇(No:20202908944164),已成功申请一项实用新型专利(No.10344411)。截止大三下学期,她已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项目10余项,负责一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极少数的本科生之一,王一琦于2019年12月受COTA(海外华人交通协会)邀请参加“第20届国际交通科技年会”。(CICTP2020, 国内规模最大、广受认可的交通运输领域国际系列会议)- 克己奉公,砥砺同行-她说:“有时候,同行者比目的地更重要”。日常生活中,她性格开朗,与寝室室友团结互助,所在寝室荣获“学霸寝室”荣誉称号,目前3人已获保研资格,寝室三年累计所获奖学金近4万元。学生工作方面,她曾在校学生会任职一年;参与大连海事大学“育英计划”学生干部培训班培训;担任中队学习委员,带领中队和班级多次举办“学习帮扶”等活动获得良好收效。王一琦作为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学业发展中心导师团成员,积极参与到学院学风建设活动中,发扬“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主讲策划多场讲课活动,获评学风建设“专业达人”称号;作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组织部成员,参与组织开展党员思想教育工作及思想宣传,参加第一届微党课大赛并获三等奖。她同时作为FFA航运学习社主席团的一员,凝心聚力,打造一个薪火传承的海大人才资源库,致力于将海大人的精神风貌传递给一代又一代学子。- 赤子之心,服务社会-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海大,感恩是她不变的准则。三年来,乐于实践,明德致远。她多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高校科学营”、“中国纺织品博览会”、“中国足协”等各种大型志愿活动,荣获“辽宁省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作为“HeyYouth”公益团队长,美达为老服务站成员,她累计公益时长120小时,用自己的行动将海大学子的精神风貌传递给社会。她说:“衷心感谢海大三年的培养,让我成为一个爱学习、知务实、懂感恩的人。我将带着海大人的责任与担当继续前行,用青春为自己正名,谱写人生奋斗的篇章!科技强国梦,交通强国梦,未来有我一个!”给生活做减法,人生会更富足。遇到逆境,别慌也别怕,冬天里会有阳光,还会有希望。她认为学会做减法,并不是停止脚步,而是慢下来去思考,理清头绪,卸下负重,轻盈前行。她以江苏省最低分入校,甩掉包袱,专注自己的梦想,立志做交通强国道路上的助力人。经过三年的努力,获得保研资格,她将不忘初心,继续投身于我国的交通强国建设,从事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的交通强国梦不懈奋斗!来源:大连海事大学 内容来源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综合采编 | 陈纤绮 责任编辑 | 王文伟

莫若黄帝

2020环球网教育盛典候选机构: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教育培训及教育信息化带来了巨大改变。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全国各地学校及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在线教育,云课堂为疫情期间解决学生学习等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教育,需要公益的力量。由环球网、知更鸟网共同举办,维思传媒承办的第二届“公益,让教育更美好——环球网教育盛典”拉开帷幕。以下是本年度教育盛典候选机构简介:同济大学是全国首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EMBA) 的高校之—。同济 EMBA 自2002 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走“特色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项目课程根植于中国商业管理实践,全面覆盖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所需专业技能和战略思维。在现有的课程教学形式之外,引入现场教学、案例研讨、管理实战、模块学习、沙盘模拟、专题演讲、名家论坛、企业参访、境外机构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将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2020年环球网教育盛典——“公益,让教育更美好”活动专题链接:https://lx.huanqiu.com/topic/ceremony2020年环球网教育盛典期待您的到来,让我们一起聚焦中国教育——“公益,让教育更美好”。

猎尸者

新起点!这所“双一流”高校成立研究生院

12月31日,东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大会暨东华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仪式在延安路校区举行。党委书记刘承功、校长俞建勇共同为东华大学研究生院揭牌。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崔运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云骏,副校长邱高、陈革、舒慧生、李炜出席会议;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束金龙,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南京大学党委常委、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济林,同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黄宏伟等应邀参会;各学院、部处负责人,研究生督学组专家以及师生代表150余人与会。会议由舒慧生主持。(刘承功、俞建勇共同为东华大学研究生院揭牌) 刘承功指出,学校研究生教育大会的召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部署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和三部委《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推进新时代东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抢先机、开新局的重要举措。他强调,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立足“两个大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照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新的更高要求,深入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他指出,要合理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同时抓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体量增长以及相关办学资源的配套落实;要注重面向基础学科、关键技术领域、新兴交叉领域,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以高水平科研支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方式,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上力争新突破;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导师育人作用,着眼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身心健康、学风建设等进一步加强党建和思政工作;要推动本硕博贯通培养,发挥好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对本科教育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俞建勇强调,在全国首次研究生教育会议胜利召开、学校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研究生教育要努力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重塑教育形态,推进育人方式等的变革,推动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在科技创新、推动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对学校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实施“创新、实践和国际化”三大战略,在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形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等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肯定,重点分析了学校研究生教育“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学位点分布与结构不断改善,生源质量与规模逐年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水平显著提高。立足“十四五”,学校要以更高标准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并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力:一要服务国家战略特需,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要努力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水平,加快推进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发展,集聚资源,大力发展工程类专业学位博士点,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二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建立导师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多种培训方式,提升导师思想政治素质、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能力与水平;三要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整合育人资源和创新要素,成立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培育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四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按照中央“破五唯”的精神,改革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健全多维分类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会议现场) 束金龙代表上海市学位办对东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大会的召开和东华大学研究生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东华大学自建校以来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他希望学校继续发扬满足国家需求、引领行业发展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优化学科布局,服务产业升级;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并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会上,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俞昊围绕思想政治引领行动计划、学科布局优化行动计划“两大行动计划”以及导师培养能力提升工程、生源质量改善工程、课程教学强化工程、学术创新培育工程、产教融合促进工程、质量评价体系重塑工程“六大工程”,解读《东华大学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陈焱、周济林、黄宏伟三位兄弟院校研究生教育专家分别围绕“创新一流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精尖缺’人才”;“聚力立德树人,着力提升质量”;“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涵与实践”作主题报告。本次会议既是一次研究生教育的学习大会,更是一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布置会和动员会。学校将针对《东华大学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共识,推动“十四五”期间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书写新篇章!来源:东华大学。

不知前后

同济大学国际课程本科直通车招生简章

同济大学国际课程本科直通车招生简章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首批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同济大学始终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功能均衡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目前,同济大学已基本构建起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整体框架,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等10大门类。同济大学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2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培育重点学科,1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本留学语言培训针对的英国、美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均得到我国教育部认可。学员通过在我院培训半年或一年达到留学语言要求后,申请赴海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经过3-4年的海外学习,毕业后获取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学士学位。项目全程由中外教联合授课,师资配置优秀,教学严谨,管理严格,确保每一位学员都能够学有所成。项目优势1、学历国家认可海外合作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均得到中国教育部的认可;2、国内安全过渡同济大学名校平台品牌保障,名校师资,教学严谨,管理严格,尽享百年名校氛围;享受奖学金制度,列入学院校友录;度身定做个性化留学方案;安全、经济、快捷的留学通道,使学员更快地适应海外留学生活;3、入学门槛低、节省费用新西兰部分高校可以内部语言考试替代雅思成绩。课程设置海外对接专业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以及17周岁以上的高中在读学;高考英语90分以上,或者通过我校英语测试;英语基础薄弱者,可参加1-2个月的免费雅思英语预科班;报名材料填写完整的入学报名表;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高中成绩及高中毕业证书;近期免冠照片;报名费。

宫子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培养心怀天下、能力过硬的“十字型”人才

《对话商学院》是央广网通过零距离接触商学院负责人,为考生详解招生政策、报考流程、考试信息、录取规则、课程设置,帮助广大考生全方位了解商学院的一档对话访谈栏目。近日,同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兼MBA中心主任施骞做客央广网教育频道,接受央广网记者王启慧独家专访。同济大学于1907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当时为德文医学堂。1923年更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正式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是当时国内七所国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管理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主要以医院和健康两方面为主,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程类的学科集中到同济大学,同济的管理教育开始偏重于工程类的管理问题,并开展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工作。1956年,同济大学开办建筑工业经济与组织专业,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类管理教育的先河。1984年正式更名为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8年,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同济大学商学院合并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济经管学院是以经济类学科和管理类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院,学院有四个一级学科,分别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及应用经济学。在这四个一级学科的支撑下,学院开展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多层次经济和管理教育。同济经管学院秉承了同济大学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也继承了同济大学国际化办学理念,面向实际、解决问题,将办学宗旨与国家的战略相结合,争取通过优质的经济与管理教育,为国家输送专业的经济类和管理类人才。同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兼MBA中心主任施骞依托优势学科凝练精品学科平台 与26个国家及地区80余商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施骞:同济经管学院的办学主要依托于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以及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我们从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中凝练出三个重要的学科平台,第一是项目管理,第二是服务运营管理,第三是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管理问题。以同济MBA教育为例,在这三大学科平台上,学院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来加强MBA教育,并凝练出了八个特色模块,例如房地产项目管理、运营管理、金融期货等,这些都是同济MBA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项目特色。此外,同济经管学院另一个特色就是国际化,同济大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国际影响力。迄今为止,经管学院已与世界上26个国家及地区的超过80多个商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都有数百位MBA学生到国外一流商学院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每年也会有数百位的留学生来我院进行交流和交换学习。培养“顶天立地”的“十字型”人才施骞:我曾经学的是土木,最早研究的是质量管理。我认为质量管理应该是跟技术能力高度相关,比如说一栋楼宇在打桩的时候如何来保证桩的质量?这是个既需要技术又需要管理的问题。后来随着技术难题逐步突破与解决,管理问题就上升到很重要的高度。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刚开始很多人都是技术出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岗位的变化,可能会有人会偏向于去解决管理问题。就像从一根桩的质量控制,最后上升到一个复杂工程的建设管理,那就需要用到许多项目管理的知识。在国际上有一部知识体系指南,回答了从事项目管理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做好这项工作。该指南的最新版本包含了十个方面的知识,管理一个大的项目必须得具备综合的能力与素质。这时,就从解决一个技术问题或技术关系上升到了与综合管理、集成管理有关的项目管理层面。当然除了十大知识领域外,项目管理也会牵涉到很多其他的管理领域。例如战略管理。在实施项目的时候,如何使这个项目与企业的战略、组织的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这就是一个更大范围的管理问题。再比如说市场部门如何更好地把项目(产品)销售和推广出去。这就涉及到了市场营销问题。所以整个过程中,你可以学到从质量管理到项目管理再到工商管理的有关知识,在不同层面逐步过渡,最终你会从一个技术精英慢慢成长为一个高层管理者。这个过程其实我都经历过,曾经我也到现场管过技术,之后也管过项目,现在也研究一些工商管理的问题。我觉得这一步一步的实践发展可以说是年轻人职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我看到身边许许多多的学生走过了这条路。你们很多人都可能会按照这一轨迹去发展,假如说你是工科毕业的话,你很可能是先做技术,之后逐步进入管理层,先管一些项目再逐步地升任高层管理者。我们在培养MBA学生时,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他们综合管理的能力。现今我们都常常说T型人才,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又要有过硬的专业深度。我的理解是学习不应该盲从,而是发展成一位知识面宽广,但又在某一专业领域中研究较深的人才。当然,这个T型人才发展我觉得更应该是改成“十字型”的人才,用英文字母的“T”不如用中文的“十”,就是T要出头。出头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深扎进一个专业领域,踏踏实实地做事情,这叫立地;此外也要有一些战略的思维、更宽广的眼界、视角去思考问题、知识面要尽量宽,这叫顶天。如果你能做到顶天立地,既具备宽广的知识积累、又能具有比较高的视野,还拥有脚踏实地做事精神,你就能不断追求卓越,并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四个“一流”是商学院国际化缺一不可的关键因素施骞: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商学教育也随之高速发展,如何把一座商学院办成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学院,我认为需考虑以下几点因素:一、一流的师资非常重要。商学院的师资要与国际接轨,要吸收全球的优秀教师来任教,同时还需要动员优秀的校友及企业家来共同参与。二、一流的服务。商学院除了教师外,还需要诸多的服务支持。这些服务从方方面面支持着我们学生的学习,也支持着我们校友的发展,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三、只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服务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需具备一流的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来保障我们能够找到一流的师资、招到一流的学生,同时也足以提供一流的服务。四、一流的文化也很重要。一个优秀的商学院应该有一种内生的文化,例如同济大学就有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的一种精神,从学院到教师再到学生你都能感受到这种文化。这种文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积淀而成,它是一个商学院能够走得更加长远同时更具影响力的基础。“十字型”人才培养实际上是对“T型”人才培养的深化,因为我认为汉字的“十”比英文的“T”更能代表我们培养学生的思路。第一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前提到我们培养学生首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这“十”字型中的竖寓意着在理论体系上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研究,把实际遇到的问题凝练成科学问题,从理论体系方向去思考。经过这种科学的思考和理论的分析训练,再结合中国国情、扎根具体的问题加以解决,把管理的抽象理论知识与管理的具体实践工作融会贯通,那“十”字型的竖就打好了。第二点是通才与专才的结合。“十”字型中的横就是这个意思,它寓意着你不但要在本行业领域当中牢牢扎根,而且你的知识面一定要宽,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要很丰富。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是做汽车的,拥有非常专业的汽车领域理论知识,在汽车行业深耕数十年,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如果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只有拥有更宽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走向更高的层面。在我看来,管理者在走向更高的岗位时,他需要的知识面就要更宽广。因为他管理的范围、管理的边界和思辨的能力都和以往有所不同。越走近管理越会发现现在的社会变化之快,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变化,就需要有更宽广的知识面和前瞻性,管理者需要知道哪一个行业正在发生变化,以及将会给自己所处的行业带来什么影响。比如现在大家经常提及的“跨界”,有的时候打败你的并不是你的同行,而是来自另外一个行业的竞争对手,这就要求你必须不断地了解新的行业。作为未来的管理者,一定要多关注新颖的概念,例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第三点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同济非常强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我们很早就开始了和德国乃至欧洲的合作,除欧洲以外,现在还拓展了和北美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目前同济经管与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以及美国的凯斯西储大学都合作有双学位MBA项目。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具备出色的国际交流能力,拥有国际化视野。除了国际化之外,本土化也十分重要,在以往的发展当中我们通常是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论来解决本土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上国际上的一些方法不一定能够完全解决中国的本土化问题,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不但要有国际化视野和知识,还要有解决本土问题的能力,要能够活学活用,扎根于中国大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需求,同时,能够总结中国解决问题的经验,为全球发展工贡献中国智慧。第四点是能力与素质的结合。在培养学生时,我们MBA同学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但素质则是要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来培养,这就是为什么一流的商学院骨髓中需要流淌一流的文化、一流的精神。因此经管学院坚持通过立德树人来培养优秀的人才。立德树人的德是指要有社会责任感,有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使学生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然后再传授他管理的理论、方法、工具等,提升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未来才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立德树人的培养方式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初衷,也是我们一直秉承的原则。我们希望学生既能心怀天下、有全球视野、有大格局观念,同时也能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既是通才也是专才,既有理论也能做实践。同济经管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出更多兼具良好的能力与素质,在术业上有所成就,在品行上又十分优秀的学生。这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影响,逐步使个人素质提升。虽然影响一个人需要很长时间,但我们会坚持做下去。最后,总结一下我们的办学特色,我们立志于培养既具有理论高度也能解决实际问题,既是通才也是专才,即能够解决某一个行业的专业性问题,也能在各个知识面上有宽广的认知,既有国际化视野,也能够应对本土化问题,同时还能通过应对本土化问题把这些知识和经验传播出去普惠全球发展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一带一路”相关商务人才 商学院助力国家经济发展施骞:商学院的办学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这与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腾飞紧密相关。国内商学院的办学应该要助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改革与建设。以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办学为例,我们把办学的发展与国家的战略紧密结合。国家有“一带一路”的战略,那我们在办学时就着重思考如何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培养相关人才,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宏伟蓝图的实现。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大量的商务人才,这些商务人才除了要具备经济管理知识之外,还须有国际化视野以及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为此,我们将侧重于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除了“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还有“双创”人才的培养,既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同济经管现阶段办学着重思考的问题。过去我们培养了诸多工业生产管理者,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国家经济的再次腾飞可能不再是建立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上,而是由创新、创业所带动的腾飞,这时候我们培养的侧重点也需要转向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将设创业导师及创业基地,成立创新创业孵化器,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的论坛、沙龙等形式,促进学生进入创新群体或创业群体当中,促进他们进行密切交流以达到实现创新创业的目的。为此,我们还与众多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例如美国Babson商学院就与我们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们在创新、创业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我们希望将这些方法引入我们的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甚至可以促成中国学子和美国学子一起进行跨国的创业、创新活动。此外,国家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设有专门的创业基金,还专门建设了孵化器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将会是我们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重点关注的方向。总结一下,商学的办学和商学的教育,应与国家命运、国家战略相结合,应及时为国家的战略发展输送优秀的管理人才,这也是我们一贯秉承的办学宗旨。

柴田

学成归来,建设家乡,这位同济学子好样的!

学成归故里青春献家乡眼下,不少毕业生正为求职奔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2020届硕士研究生骆礼福内心感觉特别踏实、笃定。他所学专业是机械工程,原本可以在上海找到一个待遇不错的工作。但是,“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情结早在几年前就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如今,考上云南省定向选调生的他毕业后将回归故乡,入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业务岗。寒门学子考入同济大学大学综合表现优异骆礼福出生于云南省广南县的一个偏远农村,幼时家庭遭遇不幸,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他方。爷爷也早年离世,小骆在与奶奶一起生活到小学一年级结束后,就一直由其伯父伯母抚养上学。小时候,因交不起学费而面临失学之际,小学校长亲自上门,劝说家人让他先上学,并主动想办法帮他筹措学费,圆了他的上学梦。入学后,在校长的帮助下,他获得了“希望工程”的帮扶。校长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的恩情令这位寒门少年感念至今。由此,他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有着一份特别的深情。“这些感动我一直铭记于心,激发了我发愤学习的斗志。”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路学习成长,小骆百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他刻苦求知,成绩名列前茅。2013年高考,他以云南省文山州八个县一中理科第二名的高分,考取了同济大学,就读于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同济大学求学期间,骆礼福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并获得了学校多项资助,顺利完成了学业。本科学习期间,他先后两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和二等奖,获评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和学院“励志之星”,参与的创新项目获校级一等奖。大四时,因学业优异和综合表现出色,他获得了同济大学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得以在本校继续学习深造。新农村建设美好图景激发学子投身家乡建设的初心“要为西部家乡的建设发展贡献出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这一信念的萌发,源自他大一学年结束后的一次暑期社会实践经历。那年暑假,骆礼福与另外3位同学申请并获批了赴广西百色市那坡县调查黑衣壮历史文化传承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在当地,他们联系到了正在该县龙合乡挂职锻炼的同济大学校友韦红亮,韦红亮为同济大学2012届土木工程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在韦学长带领下,他们参观了学长负责的村委会。就在那里,骆礼福看到了一幅幅完全不同于自己家乡的新农村图景:通往村里的道路全是水泥路,村里的一排排房舍俨然有序;村里有太阳能路灯,有自建的水库,有垃圾处理池,边坡道路有防护栏;村里还设有活动室,村中卫生由村民轮流负责清洁,所到之处全是一派干净整洁、生机盎然的景象……“当时,看到眼前如此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联想到自己落后的家乡,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小骆回忆道,“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想法不禁从心底油然而生。目标已定,决心已下,骆礼福义无反顾地在这条他认准的道路上执著前行。暑期社会实践结束返回学校后,他第一时间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郑重地提出了入党申请,希望能争取早日入党,接受党性锤炼,为将来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做好准备。“作为一名从农村大山里走出来的学子,我理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份责任与使命!”他说,这是他内心真切的想法。 坚定选调志向为振兴家乡贡献青春力量“力学笃行,精进不休。”硕士在读期间,骆礼福一如既往地勤奋学习、研究,并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科研上,他也颇有收获,以导师为第一作者、他为第二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2篇为中科院JCR期刊分区1区和2区SCI论文,他还获国家级科研竞赛二等奖2次。此外,他连续两学年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和同济大学华特奖学金,获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因为一心想着毕业后返乡奋斗,骆礼福有意识地关注了云南数家用人单位,包括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昆明物理研究所,这些单位的研究院均向他投来橄榄枝。但是,为了心中那个炽热的梦想,为了能更好地振兴家乡,他还是坚定地选择定向选调生这条道路。近年来,同济大学选择赴国家重点单位、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在持续增长,有志于报考选调生的优秀学子也越来越多。为了实现选调生梦想,骆礼福提前做了许多准备。研二时,他报名参加了同济大学为有志于从事党政基层工作的准毕业生举办的“扬帆成长营”,聆听了一系列专场讲座和主题培训,包括一些往届成功选调的优秀校友分享的经验心得。他还抓住同济大学开展的挂职锻炼契机,提前体验选调生生活。2019年暑期,他参加了同济大学“同行计划”暑期挂职锻炼活动,赴广西玉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交通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每天,他在基层岗位上用心体验,历练真才实干。期间,他结识了多位毕业后定向选调到广西玉林的选调生,真切感受到当代中国青年有志为家乡谋发展的满腔热血,这更加坚定了他走选调生道路的决心。笔试、面试,骆礼福顺利通过了一道道选拔考察关,成功选调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回望我走过的人生路和自己所取得的成绩,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是党和国家、学校、‘希望工程’和社会各界的阳光雨露滋养了我成长。”小骆说,“祖国的西部建设召唤着我们青年一代,从上海回归家乡,我将用我所学,秉承母校‘同舟共济’的精神,在西部家乡的土地上继续奋斗,让青春在振兴家乡的实践中闪光!”作者:同济大学 黄艾娇

爱很大

长三角文旅产业人才专题培训班在上海开班

央广网上海12月7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周枣)为提高长三角文旅产业人才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加强文旅产业人才交流合作,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长三角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支持、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和城市科学研究院等承办的“长三角文旅产业人才专题培训班”今天开班,开启为期五天的线上培训。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综合协调处处长邵二郎在致辞中强调:一要高度重视、确保实效。此次培训班的授课老师都是具有丰富研究和教学经验的资深专业教授,各位学员要虚心聆听,认真领会,努力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积极展开沟通交流。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主要是长三角地区文旅部门的分管领导,A级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等的管理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强交流,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要善于将学到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促进长三角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和学院一直重视文化和旅游产业、城市文化、人文城市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服务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人文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未来,学校和学院将会继续支持文旅产业、人文城市等领域的研究和培训活动,为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出交大的智慧和力量。本次培训是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高质量产业人才培养扶持项目之一,为切实保证培训班的教学质量,主办方邀请了多位在文旅产业研究和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担任授课老师,并结合当前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学员的学习需求,对讲课内容进行了多元化设置。作为本次培训的开班第一讲,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城市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刘士林教授做了题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专题报告。刘士林强调,深入学习和领会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一是要与五年规划的战略性质、当前形势的重大变化挑战及中央对未来发展大势的分析研判充分结合起来,重点把握文化和旅游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作用;二是要和“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结合起来,重点关注有哪些变化调整,有哪些延续加强,把握住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内在逻辑;三是要与“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框架和其他相关领域的任务、要求和目标结合起来,从国家战略规划的有机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主题和文旅产业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刘士林重点阐述了五中全会对文化消费和文化旅游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总体背景下,不仅文化产业要坚持“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以优秀的文化产品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同时还要树立“以文促旅”的新理念,通过文化挖掘阐发,“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只有健康的文化旅游消费,才是文化消费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各位主讲老师将紧密结合自身的研究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学员带来一系列的思想盛宴。上海交大城市文化传播中心首席研究员、同济大学资深教授王国伟主要从事城乡空间与文化产业研究,讲课内容聚焦城市公共空间,从“近人尺度”和“人文尺度”两个视角解读城市公共空间批判的标准和原则;交大城研院特聘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校史馆馆长姜晓云研究员是江南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讲课主题为“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通过深入挖掘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渊源,提出打造新江南文化对于形成长三角区域价值共识和文化标识的重要意义;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马娜长期从事标准化工作,此次培训她将从文旅消费数据的采集方法、标准化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建构等方面进行讲解,为解决我国文旅消费数据统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上海伯俊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文旅消费大数据发展中心副主任孙一晖是讲师团中唯一的业界代表,企业已服务3000余家中大型品牌企业,涵盖政企、农业、地产、餐饮、零售等行业,他和他的团队主要就文旅消费大数据中台专题进行讲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欢近年来专注特色小镇研究,此次讲课主要围绕新时代特色小镇的创新性发展展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万超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此次培训他将重点探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方法;交大城研院特聘研究员、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刘涛长期关注文化因素在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机制问题,此次主要结合文旅融合发展,探讨人文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交大城研院文旅产业部主任、上海杉达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懿玮则深入解读文旅标准化对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极道饭

为城市发展凝心聚力——上海基层党建亮点

新华社上海11月26日电题:为城市发展凝心聚力——上海基层党建亮点新华社记者杨金志、郭敬丹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高楼大厦间、社区弄堂里,还是新兴领域中,不断创新、发展和稳固的基层党建,都在为城市发展凝心聚力。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在上海,基层党建既发扬优良传统,又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拓宽基层党建的领域,形成了城市基层党建的“上海样本”。高楼大厦间:党建有阵地,企业得发展在寸土寸金的浦东陆家嘴,上海中心大厦22层的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党委建立的楼宇党建阵地。有了这样的阵地,党建落到实处,各类企业得到健康发展。“陆家嘴金融城95%的主体是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50余万工作者中近70%为硕士及以上学历,面对这一特色主体,我们已经形成了党建阵地体系。”上海自贸试验区陆家嘴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宇祥说,不仅中华最高楼上有党建服务中心,在陆家嘴金融城的252幢商办楼宇里还星罗棋布地分布了10个片区和30个党建站点,管理服务区域内200多个“两新”基层党组织、近万名党员,由此形成体系化、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格局。地处浦西的静安区,同样是“高大上”的中央商务区。扎根静安的玫琳凯(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外资化妆品企业,这里的党建工作历久弥新、有声有色。记者在玫琳凯公司各个办公平面看到,所有党员的工位前都亮出了鲜红的党徽和醒目的姓名。100多平方米的党员活动中心现代、整洁、功能齐全。公司党总支书记安从真说,支部设置不按公司结构、不照行政部门,而是着眼于“提升组织力”,以楼层为单位,每两层设一个支部,三个党支部覆盖六个楼层全部党员及员工,由此强化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组织机制。社区园区里:最后一公里,党建穿“红线”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党建引领,是社会治理创新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近年来,上海全力推进建立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体系。垃圾分类是一件“非常难”的“简单事”,难就难在需要有人带头、人人动手、持之以恒。谁来带头?就是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党员。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记者看到,门口整齐地放置着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分别盛放可回收物、湿垃圾、大件干垃圾、回收玻璃等,旁边的墙壁上是社区居民手绘的垃圾分类指示图。这并不是“摆摆样子”,在党建引领下,居委、业委、物业“三驾马车”齐心协力,垃圾分类这件“小事”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爱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秀说,如今,小区95%住户都做到了定时、定点、分类、减量处理垃圾。徐汇区虹梅街道内,既有国家级开发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又分布着13个居民区。在街道党工委党建引领下,虹梅街道孵化和培育了本地化枢纽型社会组织“虹梅庭”,通过“多元主体主导、公益项目先导、社会组织引导”的工作机制,营造“园区—社区”融合发展的共治生态圈。有的企业员工带街道老人游览上海的大街小巷,有的企业则邀请居民和公司员工一起在围墙上手绘图案,开展“美妆社区”活动……新兴领域中:凝聚年轻人,引领新发展当前,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领域发展迅猛,从业人员众多,年轻人“扎堆”。在上海,新兴领域的众多企业纷纷建立健全党组织,极具特色的党建工作引领企业健康发展、服务广大企业员工。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聚集了一批互联网新兴企业。其中,哔哩哔哩是国内极具人气的年轻人文化社区,被昵称为“B站”。公司员工大多是“90后”、面向的用户是喜欢发“弹幕”的“新新人类”……看上去很“二次元”的“B站”,党建工作搞得又红又火。在“B站”的党建服务平台,可承载200多人的会议室每周定期举办各类党建活动。“B站”将内容、思想引领作为党建的核心,由此形成的“正能量场”,大大激发了年轻人的爱国心和文化自信。“我们在内容上下功夫,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表达,前提是要用党建引领企业发展,抓好自身队伍建设。”哔哩哔哩战略部研究经理、党支部副书记钱叠峰说。在五角场街道,“大家微讲堂·社区政工师”党建项目相当受欢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均在杨浦区,十多所院校的12位人文、思政“大家”担任社区政工师并走上网络平台,为白领创客、青年党员们带来了精彩的公开课。公开课获得了满堂彩,线下课堂一片沸腾,每堂课的线上观看人数总有数十万之众,弹幕交流生机勃勃、热火朝天。传线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韩雨君则告诉记者,公司在党建的带领下把职工教育培训带动起来,借助街道的党建基地开展公益活动,也在此过程中为年轻员工提升归属感,加强精神支持。“网络视听行业的内容要有引领力,而要凝聚年轻人,互联网企业还要打造自身的能量。”

短后之衣

重要!同济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

03:22作为同济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12月12日,我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回顾总结研究生教育经验成果,共同谋划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计,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高质量人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徐维清、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出席会议并致辞。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束金龙,副校长吴志强,校党委副书记吴广明、方平出席,副校长雷星晖主持会议。徐维清表示,同济大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排头兵,多年来在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对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几点要求:一要深入学习重要指示、批示,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使命;二要狠抓落实,勇于创新,在切实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方面走在前列、做好表率;三要立足国内、瞄准世界,争做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王平向教育部长期以来对同济大学以及上海研究生教育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在教育部有力领导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进一步显现,培养了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有力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他对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同时也是对上海高校研究生教育提出了三点想法:一是进一步发扬“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二是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急需;三是进一步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形成示范引领。方守恩向各位领导、各兄弟高校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学校改革发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作为承担“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任务的高校,贯彻“四为”方针、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学校要以此会议为契机,系统总结研究生教育办学成果和经验,梳理不足和短板,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面向未来谋划下一步改革发展方向,让此次会议成为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再部署、再动员。会上,为同济大学首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颁奖。吴广明宣读获奖名单并主持颁奖,徐维清、方平,束金龙、吴志强分别为10个导学团队标兵、10个导学团队颁奖。作为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又一尝试和探索,学校启动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活动,旨在进一步挖掘、选树一批在研究生思想引领、学术研究、创新实践方面表现出色的导学团队,发挥他们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纵深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10个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分别为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建忠团队、土木工程学院黄宏伟团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团队、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林建平团队、土木工程学院石振明团队、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李岩团队、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团队、医学院郑加麟团队、数学科学学院许学军团队。10个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分别为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门洪华团队,土木工程学院陈以一团队,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团队,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刘春团队,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陈启军团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周顺华团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晓虎团队、李风亭团队,医学院戈宝学团队,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冬冬团队。2019年,我校获得全国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78篇。会议现场,播放了一段视频,展示了这一批人才培养成果。这些成果还以展板形式在四平路校区瑞安楼进行展出。在大会报告环节,5所兄弟高校受邀作了主题报告,分享了各自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经验成果和未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举措。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肖曦以《贯彻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为题作报告,介绍了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该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进展、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工作思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以《创新一流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为题,介绍了当前面临的新背景、新形势与新要求,该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以及重点举措。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以《深综改驱动,高质量发展,培养国家急需高端人才》为题,介绍了该校系统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及相关指示精神,从多个着力点重点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举措。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以《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考与实践》为题,介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该校研究生教育简况、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以《分类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为题,介绍了该校研究生教育概况、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分类卓越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以及近年来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成效。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黄宏伟以《深化改革不松劲,内涵建设再加力,加快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题,回顾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历程,介绍了学校分4个阶段层层部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进展,分析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系列文件精神,提出了加快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大举措。这十大举措分别为:一是稳定硕士生规模,逐步扩大博士生规模,深化科学选拔机制,持续提升生源质量;二是构建具有同济特色的立体型本研贯通培养体系2.0;三是构建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立德树人新格局;四是依托人工智能赋能,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提质增效;五是提升学校国际化环境,规模化、成建制地推进高水平国际交流;六是深化具有同济特色的工程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七是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夯实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责任;八是实现高水平多类型学位点和多元学位标准;九是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治理能力;十是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三类责任岗位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压实责任。研讨交流现场▼(左右滑动进行翻看)大会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分为5个组,分别围绕“三全育人”“创新培养”“交叉融合”“专业学位”“质量评价”5个议题,结合各自最新实践,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建言献策。王小莉、成昱、吴娇蓉、关佶红、邓慧萍分别代表5个小组作了大会发言。雷星晖在总结会议时表示,结合同济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学校将做好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快工作落实,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他就未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想法:一是进一步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二是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加强产教融合和国际合作;五是通过学科交叉和本研贯通,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和学科高地。出席此次研究生教育会议的有对口支援高校的领导和师生代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各学科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各职能部门、直属单位负责人,各学院党政负责人,分管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副书记,教务员代表,辅导员代表,同济大学首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负责人,2019年全国一级学会和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以及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代表。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00余人在四平路校区逸夫楼主会场参会,1200余人通过zoom会议室参会,另有学校流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各学院还设立了分会场,集中收看会议直播,参会人员达数百人。同济大学自建校以来,就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学校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恢复研究生招生40年来,同济大学已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近11000人、授予硕士学位超过83000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近年来,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坚持“四为”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着力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一是把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联动起来,按照“优势工科引领带动、厚重理科融合推动、特色医科协同驱动、精品文科共享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思路,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二是把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贯穿起来,本科生培养重视“宽基础、强素质”,硕士生培养重视“通专业、善创新”,博士生培养重视“精学术、勤思辨”,形成了完善的厚基础、重交叉、突前沿、强学科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新体系和“本研一体、三全育人”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三是把加强制度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实践结合起来,在规范教育质量管理、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学位论文评阅、实践基地管理、优秀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对现行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大规模修订和完善,以体现党和国家的最新精神要求,并融入学校行之有效的成熟经验。文:黄艾娇;图:周游视频:李华、宋宇星、张宇杰编辑:聂阳阳【来源:同济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