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轮盘记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描绘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蓝图,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部署。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被列为首要建设任务;在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被列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为响应国家政策,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我单位特组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线上工作坊。本期工作坊将聚焦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金课建设、教学方法、研究方法、学术论文撰写发表等关键问题,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进行理念、方法、路径、技术的分享。沈敏荣法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经济法律伦理研究中心主任,“非行政化运行模式的教师促进中心(OTA)建设与发展”项目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三获奖人,2014年)。“教师教学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OTA创建为例”获第十一届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获奖人, 2013年)。时 间:2020年7月18日9:30-11:30“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理念暨新时代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新动态学习成效:1、理解近现代大学教学理念的发展,以及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的理念;2、分析并能够有效应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中的困境和挑战;3、充分认识和利用高校教师促进中心的作用,积极参与并发挥作用;李艳梅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时 间:2020年7月18日15:30-17:30把握教育发展趋势 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学习成效:1、教学需要“劳模”,但是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劳模”;2、需要对教育发展大趋势有所思考;3、需要对教学规律有所探究和实践;4、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有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时 间:2020年7月19日9:30-11:30浅谈科研新手的几点注意学习成效:围绕科研选题、学生培养、团队建设、经费申请等问题,浅谈科研新手的注意事项。裴秋宇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中组部干部培训特聘专家,EAP培训师、心理咨询师、人才测评师;20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经历;历任哈工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学系副主任、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沟通心理学》负责人。时 间:2020年7月19日15:30-17:30大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分析——识别学生心理,设计应对策略1、00后学生心理特征2、跨界理解00后的理论和方法3、与00后学生沟通方式方法学习成效围绕四个维度(零零学生族的常见沟通心理问题、行为结构、危机管理、社会支持系统),以案例体验与理论阐释的形式,有维度、有套路、有强度地呈现关键角色冲突、心理动力机制和实战干预技巧,探索家庭、家族、学校、朋辈等背景下教学管理的领导力、执行力、合作力、恢复力的创造与提升。亮点理念先行——教育专家分析新时期高教新挑战新趋势方法精炼——国家教学名师开展教学与研究的方法论干货分享痛点答疑——心理学专家分享和00后大学生沟通的心理密码本期工作坊将聚焦热点问题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进行理念、方法、路径、技术分享从而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

优旃

提升科研能力,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2020年12月,梅陇中学科研室为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分别邀请了《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张肇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金钊以及中国知网上海分公司的刘玲钰老师对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三次科研能力培训。参与科研能力培训的有副校长翁方波、科研室负责人徐新媛、师训部负责人李程艳以及本校青年教师。12月8日下午,上海市梅陇中学开展了以《CNKI助力教学科研》为主题的培训。科研室的徐新媛老师对我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展望,并邀请中国知网上海分公司的刘玲钰老师为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有关文献综述撰写的培训。文献综述是科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刘玲钰老师从文献综述的概述开始介绍,随后讲述了献综述的几个步骤,从文献分组排序、指数分析、计量可视化分析等板块介绍了知网搜索文献并分析整理的方式,并通过相应的示例为青年教师做了示范。我校青年教师认真聆听了此次讲座,并上台分享了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此次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我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12月9日下午,学校组织进行了《文献综述撰写》培训。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普教所、《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张肇丰老师为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相关培训。张肇丰老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文献综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张肇丰老师指出,文献综述需要注重选题,与时俱进,应关注热点与难点问题,做文献综述应当博览群书、去粗取精,尤其应重视权威、有影响力的文献,还应对新颖的观点加以关注,并加以归类与评述。同时,张肇丰老师选取优秀的文献综述为我校青年教师作出示范,从取材、结构、语言论述等全方位讲述了文献综述撰写的要点。张肇丰老师有关文献综述的讲座使青年教师豁然开朗,讲座气氛良好,每一位老师都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12月29日下午,我校邀请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金钊,对我校青年教师进行《教师如何作调查研究》的培训。李老师先是全面地介绍了与调查研究相关的11个方面,分别是:调查研究意义、调查研究分类、调查研究程序、调查选题由来、调查方案设计、调查工具开发、调查抽样设计、调查实施过程、调查数据分析、调查报告撰写以及调查结果应用。接着利用具体的案例来指导教师们如何进行问卷的设计、分析。本次培训结束时,青年教师一致认为李主任的培训特别有针对性,很有实用性,经过此次培训对调查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本次系统的培训,让青年教师逐渐走近科研,培养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也希望青年教师在未来教学中能运用科研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以研促学,以研促教。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来源: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穷达

教学和教科研哪个能力更重要?不忘初心莫走偏!

作为一名教师,本位的能力就是教学能力,因为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科研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手段,学校和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就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通过提高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教学能力就是专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取得的,不是天生的,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训练,来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一直以来,在中小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本位的第一位的能力,但是在高校里,有些偏颇,过于看重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其实这是一种跑偏的节奏,高校教师的职责也一样是教书育人,其次才是研究。对于这一点,教育部在振兴本科计划里明确给出了答案,就是教师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教书,大学教师也不能例外。教书当然需要教学能力,没有教学能力,也就谈不上什么教书了。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区片县市省等教育部门和有关单位,也会组织大型的教科研活动,但是,所有的这些活动,并非是为了教研,而是为了教学。通过这些活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无疑,教研活动非常重要,教师的教研能力自然也很重要,但是,这个能力是服从于教学能力的,教研能力是包含在教学能力之中,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实际上,教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两个能力是正相关的。很多名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求教师提供在专业领域的获奖证书,优课、基本功竞赛、论文等,特别是上课和基本功的证书,被相当看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些证书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通过这些证书,我们可以看出一名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一个多次夺得省市优课大奖的教师,去专业水平一定是很高的。没有得奖的教师专业水平不一定差,但得过高级别大奖的教师专业水平一定不差,这是一定的。所以,我们重视教研能力,因为从教研能力上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无论怎么重视教研,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决不能跑偏!

生而长大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有效科研、为青年教师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等举措,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教科研水平与能力。注重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将青年教师站稳讲堂作为教师成长第一步,所有新进教师须全部参加教师入职培训,并通过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过关、“推门听课”、评选“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活动,以及开展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优秀教案评选,请进企业、行业精英开展“职业发展论坛”等措施,促进新任教师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岗位需求,站稳教学讲台。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学校积极拓展培养培训渠道,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程,通过探讨博士培养计划,引导博士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采用“以老带新”和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提升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连续两年学校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年”“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构建优良教风学风为工作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有效科研。学校以智能制造优势、特色专业为基础,重点研究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研究项目。发挥科研对“个人提升、学院发展、专业建设、学校发展”有效作用,积极引导推进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服务地方企业发展。抓好科研项目和科研奖励申报,实施科研成果动态监控,建设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科研经费管理长效机制。搭建青年教师技术服务平台。学校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管理。探索团队建设模式,研究出台了《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促进跨学科式团队的构建。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实验室),做好各类科技平台的管理工作。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反哺教学,助推专业升级。支持团队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应用推广为载体,以师资队伍成长为目标,开展专项研究与技术攻关。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通过教育教学专家师德师风专题讲座,大国工匠走进校园交流会等有效途径,创新师德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利用教师节等节日,通过多种形式,集中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环境,提升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来源:江苏省教育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保护欲

贵州财经大学举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年启动会

未来网高校频道4月3日讯(记者 耿玥 通讯员 朱丽 崔凯)4月2日下午,贵州财经大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年启动会暨2019年新进教职工培训班开班仪式在花溪校区崇德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贵州财经大学校长刘雷,副校长缪坤和、赵普出席,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全体学员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缪坤和主持。赵普讲话,他指出本次培训是为了响应新时代教育中“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新要求,帮助新进教师理解“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新定位,同时也是为了让新进教师全面迅速了解校情校规,尽快适应学校工作环境,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赵普从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三个方面为本次培训提出指导意见,呼吁大家争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为学校的更好更快发展增砖添瓦、添薪助燃。启动会和开班仪式结束后,刘雷为大家带来了第一堂“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职责”专题培训课。培训课围绕大学的历史和理念、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责、学校发展与教师自我发展、教师自我提升的方式五大内容展开。刘雷强调,新时代高校教师要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使命;要履行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者、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知识的创新者与传播者三大职责;要以改革开放的深化要求、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的飞跃要求为准则督促自我发展;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主动适应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对外交流,提高国际参与度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科研教学能力几个方面实现自我提升。刘雷结合自己从税务干部一步步成长为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地告诉大家如何扎根讲台教书育人、如何平心静气做好学问。最后刘雷以“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总结本次专题培训课,号召大家同行同进,共同铸就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的美好明天。

鬼怒川

全国中小学教科研能力与课程教学执行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全国中小学教科研能力与课程教学执行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有感教学研究室 于娟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想在不断地碰撞,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建设与实施、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作为一名教研员,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也在不断更新观念,在学习方式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有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但总感觉是雾里看花,效果并不明显。观摩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师精心做了问题设计、活动设计,但还是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打造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了“先学后教”的“五环”“六环”“七环”,但总感觉形式大于内容,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学,进行真实的教;观察我们的课题研究,还存在着选题不当、方法不对,效果不佳等许多问题……这种种现象的存在,让我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困惑。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带着太多的疑问,我们来到了山城重庆,近距离地接触了教育专家,一场场精彩的报告让我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眼前一束亮光,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新天地。我只在乎你“教学,是帮助学生学的事业。”“学习必须经由个体建构!!”“合作学习: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科书的处理,而作为专家型的教师,其责任在于在课堂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李大圣院长《教学关系变革与高质量学习》的报告句句箴言,冲击着我的思想。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调整(变革)教与学的关系,凸现学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权力和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四要素的内在统整——高质量的教;主动的学:学习质量的根本保障!!亲密的师生关系;优质的教学内容。如何才能“高质量的教”?如何实现“高水平的学”?如何达到“要素统整”……高质量学习五大系统 20 个原则让我们茅塞顿开:“宜学”“想学”“易学”“会学”“成学”,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为中心,学习为中心,变“教师怎么教”的思考为“学生想我怎么教”的思考,让“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真正做到为“成功的学”服务,为我们在乎的学生服务。点亮一盏盏心灯“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约翰·奈斯比特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朱永新重庆市沙坪坝教师进修学院龚雄飞院长在《学本教学: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趋势解析与路径分析——从传统教学到学本教学的转型升级》的报告中从另一个层面阐释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龚院长总结了中国教学改革的四个阶段:教学型—导学型—学导型—学本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课堂教学正在从前两个阶段向“学导型”的课堂转变。学导型课堂既强调教学预设,同时强调教学生成。生成性资源主要指学生自学中反映出来的创造性的思路、特色性的设计、多样性的解题方法,以及学生暴露的错误、发现的疑难、提出的问题……老师根据这些真实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或教学,把“创造变成最美的教育风景”,更把“错误变成最好的教育资源”。而学本型课堂则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努力的方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老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利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互助式解决问题,其实质就是“以学定教,学生主教”。这样的课堂实现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的变革,教学方法由讲授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点亮一盏盏心灯。而这一系列的变革源于“核心素养”的提出。好好向上,天天学习“核心素养是教学目标的来源,也是确保教学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在核心素养改革的背景下,传授式教学重在对知识的记忆和复制,弱化了智力开发和思维训练,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不适合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的需要,我们必须要予以改革。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罗生全博士《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报告中,我们不仅明确了“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基本的概念,也对核心素养引发的教学改革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核心素养的提出及相应的课程改革,共同引导教学趋向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设计并开展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过程的激励者,成为学习条件的创造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使教学活动中每一学生都可以表现兴趣和才能,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种通用能力,使之能够在未来的职业、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有效地适应各种情境。情境创设的作用是在学生与问题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核心素养。教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要把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及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哪些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教学设计思考的重要问题。伴随核心素养融入原学科课程,基于真实生活情境选取跨学科主题,与学科课程内容一起共同支撑核心素养的培养,学与教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如:主题、合作、探究、情境体验、案例等,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向融合。而要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关键。要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学胜任力,就得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在课程开发、活动设计、教学创新等方面实现职业发展和专业提升。化用重庆市巴川中学校郭洪校长的《“顶天立地”抓管理》报告中“好学生都是学生自主出来的”这句话,我说“好教师也是教师自主出来的”,我们要“好好向上,天天学习”。

崔丝塔

科研一定能促进教学吗?

现在似乎有一种潮流,只要提到对高校不重视教学、重视科研尤其是SCI论文的不同观点,总会听到这样一种反对的声音:不用SCI衡量科研,难道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科研能够促进教学,科研搞好了,教学质量自然上去了。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下去,SCI论文多,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也强。姑且不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推理是否科学,也不想在这讨论SCI论文与科研能力的关系,本文只想讨论一点,科研一定能促进教学吗?这个看似不证自明的结论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理由如下:1、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并不等同科研能力并不等同于教学能力,因为二者测度的角度不同。科研侧重于创新,强调研究者的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写作能力。教学作为一种能力既有科学的成分,通过后天学习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能力。然而,不得不承认,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相当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控制能力、性格甚至相貌都影响到教学效果。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个著名的科学家,但不是一个称职的中学数学教师,就说明了这一点。2、科研促进教学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科研都能促进教学,也就是说科研促进教学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1)所教即所学。很难想象,一个地理学的博士去讲授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调查规划这样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他的科研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多大帮助。因为,在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不同学科虽有共性,但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学术定义上有其独特性。“隔行如隔山”的成语,正是说明不同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高校最近几年科研大跃进的发展,新进青年教师所教非所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农林这些行业院校。(2)对行业背景需要一定的了解。在全国众多高等院校中,大部分教师讲授的都是与行业多少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内容,需要对所在行业有个基本的了解,起码做到不说外行话。例如,一个讲授林业GIS的老师,连林业产业、事业、行政执法三大职能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对行业常识的了解,并非是一旦成为教师就自然获得,需要若干年的主动学习、不懈努力才能练就。举个笔者自己的例子,我曾经讲授过近20年的环境法学,在我讲授的多门课程中,该门课程的学生评教分数曾经在学院甚至学校名列前茅。本人并非法学科班出身,但我通过自学拥有律师资格证书,曾经在一所律师事务所挂职,参加过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代理、辩护。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可以灵活自如在用一个个案例把枯燥的法学理论讲解得形象生动。(3)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教学的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在硕博士论文答辩过程中,评委们常常这样评价:XXX学生讲得比做得好,XXX学生做的东西没有讲出来。评委们谈论的其实就是一种表达艺术。笔者参加过一些引进师资的面试试讲。说句实在话,他们的讲课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时间节奏把握不准、重点不突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技巧、PPT字体色彩排版混乱。记得听过不止一位大学教学督导组成员对一些青年教师的评价:对教学内容把握不深,其实只是一个只会读PPT的电台播音员。3、教学与科研经常情况下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体现在2个方面。(1)时间、精力上的冲突 在科研绩效门槛越越高、工作与绩效紧密挂钩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会把主要精力投身于科研,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认为时间是个常数、人的精力有限是个大部分青年教师面临的客观情况,那就意味着相当一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不但没有促进、反倒影响了教学。近年来,高校以SCI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水平越来越高,而大学生教学质量越来越低,不能不说是与这种矛盾有关。另外,青年教师对教学的敬业态度也远逊于老年教师,也并非偶然现象。(2)内容上的两相分离 最近30年,我国科研上面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从面向国家、行业需求转向国际热点跟踪,这从各种科研项目指南、尤其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指南中清晰地看出端倪。而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尤其是行业院校的本科设置,基本上是按照行业需求而设置的。仅以笔者工作的林学院为例,按照林学二级学科的划分,设置了林业、森林保护、水土保持、园艺等本科专业。行业需求的东西有些是国际研究热点,但大部分是常规的成熟技术。跟踪国际研究热点的科研内容来进行行业特色专业的教学,难道没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的尴尬吗?浪费弹药不说,命中率超低。4.中南大学的做法值得推广曾经接触过中南大学的教师,比较欣赏该校对待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式。刚从大学校园、科研单位出来的博士、博后,虽然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但教学技巧为零,对所在行业了解不深。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走上讲台,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拖累青椒科研水平的提升。与其如此,还不如给他们5-6年的缓冲期,好好做点科研,与此同时,慢慢培养教学技巧、积累行业知识。李明阳,科学网博客

坂高

专家引领话科研,凝心聚力促提升

专家引领话科研,凝心聚力促提升——全国中小学教科研能力与课程教学执行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感悟教学研究室 范宜鹏2019 年 8 月 5 日-10 日,教研室一行 14 人参加了由中国教育服务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国中小学教科研能力与课程执行力提升高级研修班”。聆听了六位专家的报告,他们分别从课程、课堂、核心素养、教育科研、教学关系、精致管理等方面做了独到的阐述,专家们博闻多识、高屋建瓴,他们引经据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时而激起聆听者的阵阵掌声。听专家们的讲座畅快淋漓,如沐甘霖,受益匪浅,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教学教研的深思。一、课程整合,让核心素养落地。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罗生全教授详细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他指出课程整合要关注:1. 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在整合形成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各有侧重,在不同层面凸显学生、学科、社会等价值,如融合课程、跨学科课程等。课程价值要凸显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2.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重点做到以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本质,同时做好教育目标—核心素养—学科目标的衔接。3.核心素养与课程结构。第一,基于课程管理体系的课程整合。第二,基于课程类型的课程整合。第三,基于学科范畴的课程整合。庆市谢家湾小学从 2004 年开始,秉承“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结合重庆地域特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组织实施“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主题校园文化课程,建构了融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类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其提出“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全校师生上午高效完成学科课程,下午学生自主选择社团和学科专题综合实践活动,如做陶艺、画油画、跳拉丁舞、搭七巧板、学电脑编程……下午两点,学校各大功能室里热闹非凡,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孩子们因为同样的兴趣,在同一个教室里一起参加社团活动。其本着“凡是对孩子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理念,用许多细小的事情来影响和引导学生。例如,学校取消了全校的上下课铃声,让每个班级自主安排;取消了全校一个步调的大课间活动和课间操,改由每个班级自己创编课间操;每节课也不再统一为 40 分钟,而是按不同的课程划分为 30 分钟,60 分钟和 120 分钟。通过课程整合及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教学关系变革,促进学习质量提高。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李大圣院长提到了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变革教与学的关系,凸现学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权力和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强调教学关系变革的着力点是两把两重,即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重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李大圣认为,只要变革教学关系,必然会指向学习共同体。只要把讲堂变成学堂,把讲台思维变成平台思维,课堂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的生长土壤。其提出了高质量的学习必须着力于学生主动学习和个体知识建构,高质量学习要通过宜学、想学、易学、会学、成学 5 大系统 20 个原则进行学习。李大圣院长扣扣子解扣子风趣幽默、接地气的阐释了“细节决定成败”,形象地勾画了教育教学鲜明的艺术性。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罗生全教授阐述了核心素养引发的教学改革。(1)教学理念:人本教学。教师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过程的激励者,成为学习条件的创造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使教学活动中每一学生都可以表现兴趣和才能,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种通用能力,使之能够在未来的职业、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有效地适应各种情境。(2)教学目标:素养养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教学需要思考如何在我国总体目标基础上,确定和研制具有国际视野、符合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和各学科核心素养模型,以此作为教学目标和指向。(3)教学内容:关联选择。将课程内容的确定依据从知识在学科中的意义,转向知识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意义上来,也即转向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和提升核心素养的那些知识。(4)教学过程:情境体验。教师教学核心问题:要把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及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哪些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教学设计思考的重要问题。(5)教学方法:多式融合。核心素养的提出及相应的课程改革,共同引导教学趋向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设计并开展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如:主题、合作、探究、情境体验、案例等。(6)教学评价:素养测量。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水平表现、内容标准、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细化为测试目标。近几年来,我们的师生关系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然存在教师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侃侃而谈的现象,一切听教师的教导,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差。三、高效课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着学生,一端连着老师。课堂一成不变,则老师一成不变,则学生难以发展。教育改革只有进入课堂层面,才真正进入改革“深水区”,才真正进入质量“生命线”。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教育学院龚雄飞院长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四个阶段,即教学型、导学型、学导型、学本型。其将全国 80 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总结出了学本教学。学本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通过“自学、互学、展学”等学习方式达成课时学习目标、养成终身发展能力的一种课堂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学本课堂是先学后教,学生主教。即一个范式:先学后教、互助展评。三种学法:自学、互学、展学。重庆市江北区提出了新授课教学五要素:1.必须有明确的可以检测的学习目标;2.必须有不少于 20 分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3.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策略指导;4.必须有不少于 5 分钟的学习反馈环节;5.必须建立积极互赖的教学关系。整体推进与整体要求这也是需要借鉴的。我们的课堂也经历了满堂灌、密集的问、强行的导到学生自主的学,但部分课堂落实的还不到位,还需进一步的更新观念,大胆放手,真正达到先学后教,学生主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教育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所邓建中所长做了《基于常态和方法的中小学教育科研》,邓所长从什么是教育科研、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及其应用、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三个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教育科研的意义、分类、基本观点、指导原则。更加明晰了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法、观察法的特点及其如何应用。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教科研的研究力度,突出适用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通过课题研究破解教育教学难题,为教育教学服务,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五、精致管理,提升内涵发展。管理是一门艺术,各级教育部门都相继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评估要求,重庆市巴川中学校总校长郭洪提出的《“顶天立地”抓管理》,他提到管理的三个层级是人管人、制度管人、文化管人。管理之“管”指以“评”促管,管理一要有标准,二要重过程,三要讲斗硬。评价的核心是公正、激励、引领。管理之“理”指理解、梳理、理清、理顺、整理。下一步我们将借鉴名校管理经验,加大精细化管理的评估力度,狠抓落实,从而促进全县中小学内涵发展。此次培训,聆听专家传道解惑,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我们能够将此次培训所学“转学成识,转识成智,转智成行,转行成果”,让我们不忘初心,将学到的知识践行于教学教研之中,让培训的硕果在教学教研实践中大放光彩,为我县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若天幸然

济南第一中学:深耕课题提升科研能力 专家助力引领名师成长

11月9日下午,济南一中举行济南市“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会,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许爱红、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主任石建军、山东省实验中学主任郭尚民、济南三中教师段炼组成的专家组对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副校长王月涛、课题组成员以及济南一中名师成长助力工程全体学员参加会议,事业发展部主任彭其斌主持。“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实践研究”课题主持人李然老师、“基于目标结构理论的高中英语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课题主持人魏葳老师分别代表各自的课题组做了开题报告,她们主要从选题依据、课题背景、研究价值和目标、研究方法、预期研究成果等角度对课题做了详细的解析。专家组对两位老师的开题报告给予了高度认可。专家老师表示,两位老师科研素养较好、教育教学功底深厚,开题报告论述科学严谨规范,两个课题都能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在研究过程中有实践价值。同时专家组老师也对两位老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彭其斌表示,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才能够发挥教育科研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提升教育科研总体水平。王月涛对两个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勉励课题组成员投身教育科研,切实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为学校老师们做出引领示范。他向专家组介绍了学校正在实施的名师成长助力工程的有关情况,对名师成长助力工程学员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来源:济南一中文字来源|周亚婷图片来源|宋旭编辑|葛悦审核|陈兴华

贵贱履位

教学与科研的矛盾该如何化解

造成当下青年教师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亟须清理的问题,据笔者观察,造成青年教师产生普遍性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成家、立业与生存压力。遗憾的是,这三项因素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人生舞台上,没有错峰更没有缓冲,导致压力叠加由此衍生出独有的“青年期焦虑综合征”现象。在这三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立业,只要它解决了,其他两项压力因素随之消失或者极大缓解。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立业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与科研,要靠一种还是两种技能安身立命?由于时间的硬性约束,教学与科研之间到底是非此即彼的鱼与熊掌的关系,还是可以达成兼容的双轮驱动?只要厘清了这个关系,青年教师的焦虑问题也就演变为一种需要技术性处理的问题。大科学时代整个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宏观层面上,在科技的裹挟下出现了领域拓展与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现象;在微观层面,作为社会中的人又面临领域集成与功能整合现象。这两种矛盾所造成的撕裂,回到生活世界最终都要落脚在一个个具体的个人身上,在缺少必要调试期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个体的心理失衡与行为选择的仓促应对。各行各业概莫能外。笔者曾私下里戏言,当下要成为一名被广泛认可的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需要具备三种职能:在教学上要有演说家的口才;在科研上要具备专家的专业能力;在社交上要有外交家的人情练达。还好这最后一项职能还没有被政策固定化,否则,教师的时间碎片化现象将更是难以修复。这种矛盾是古已有之,还是一件新生事物呢?梳理科技史上的线索不难发现:从历史上看教学与科研几乎就是完全分立的。按照流程来看,教学和科研在整个知识生产链条上处于两端,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而科研的主要功能是生产知识。这种结构化安排有助于各个领域的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与分工的细化:负责传播知识的,要开发各种技术,使知识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知识的生产端(科研活动),则要尽量免除各种干扰保证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进行创新与知识的高质量生产,满足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在近代科学兴起之前,知识的生产链条几乎完全按照这个模式运行,比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都是以教育为主,教学效果堪称完美,而稍后的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则是科研的代表,他们都集中精力于知识的生产,为后世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近代科学建制化以来,教学和科研逐渐出现有限整合的迹象,一些人既是教师,同时又是科研人员,比如伽利略、牛顿等人都在大学任职。我们今天对于他们的教学工作了解并不多,反而是他们的专业科研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这种结构安排并不是其所在学校的硬性要求,完全是基于个人偏好选择的结果。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这种状况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学与科研的功能整合是大科学时代知识功能结构转型的标志。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科研领域的集成化。所谓“领域的集成化”,是指任何一个科研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才能完成,而知识的功能开始直接面向社会需求,此时科研人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尽量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集成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科研人员必须对自己的相关领域有所涉猎,这就增加了科研的难度——要想做出成绩,科研人员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投入,时间分配的零和博弈势必挤占教学等其他选择的时间。对于教学而言,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必须重新配置专与博的权重,选择的困境由此发生。另外,功能整合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与科研从知识生产链条的两端开始向中间靠拢,换言之,教师的功能从单一的教学开始向科研靠拢,而科研则从单一的知识生产向知识传播(教学)靠拢,这种趋势就促成了教学与科研的整合(双轮战略),区别在于各自的权重划分不同而已。教学科研的功能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不是某种人为设计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喜欢与否,当下的科研人员必须接受这种功能整合。现在的问题是功能整合的速度超过个体改变的速度,导致出现群体性适应不良现象。如果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以渐进的方式展开,那么社会的意见会小很多,但是,我们当下是以政策安排的方式把这个进程人为加速与固化,以激进的方式对接市场需求,让很多人还没有准备好就迅速进入这套行动轨迹,从而导致出现大范围的不满。客观地说,功能整合对于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都是大势所趋。对于教师而言,从传统的教学向科研靠拢,可以普遍提升教学的水准,用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渠道,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用知识反哺教学的典型案例,就如同坊间所谓:只教学不研究,越教越死。同样,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从单纯的知识生产者向知识传播者靠拢,可以更好地用知识服务社会,并为科研发展的外围环境争取更大的认同与支持,否则,纳税人和企业为何要支持你的研究呢?国外很多著名科学家时常出现在国会听证会上,其目的在于向国会介绍与阐释某些研究的重要意义,以期获得社会支持,同时这也是向公众展示新知识的一种广告,能够吸引感兴趣者的投资、人才加盟和同行合作的重要手段。在实践层面,为了应对这种不满情绪,国内最近几年推行的教师岗位分类改革就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按照该方案的设计初衷: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偏好,可以在如下三类岗位中做出选择:教学为主型岗位、科研为主型岗位与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根据岗位特点安排教学量与科研量。比如教学为主型岗位,以上课为主,科研要求比较低;反之,科研为主型岗位,以科研为主,上课为辅;教学科研并重型则取折中模式。照理说这套模式设计很合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出在三种岗位的出口是一致的,即不论哪种岗位类型,在评估时都是由同一个委员会做出裁决(通常是单位的学术委员会),而学术委员会的偏好是看重科研,从而导致前期政策安排所设计的岗位分类由于评估出口严重趋同,最终造成分类改革的名存实亡。其实,解决办法也相对简单,只要在分类出口处,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即可。真正的难点问题有两个:首先,三类出口标准如何实现等价。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既影响分类的公平,也出会出现某类岗位成为放水之源;其次,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换挡期,不能一岗定终身。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偏好在特定时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毕竟熟悉哪个岗位都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完成转型应该允许其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新的岗位,并按新的岗位要求完成考评。试想演艺圈在很多年前都已经出现了“两栖”甚至“三栖”艺人,科教界出现“教学-科研”功能整合不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吗?(作者:李侠,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