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浅谈研究生如何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摩门经

浅谈研究生如何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简单来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活动任务所需的能力,这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一是科研创新能力,即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三是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科学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四是逻辑思维能力,即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自己拥有的知识、思维进行判定、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五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系统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必须借助语言去准确地表述,广泛的学术交流也是通过语言表达实现的;六是动手操作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达晋编译认为,研究生要想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为研究生,对学科领域的触角要敏锐,能够及时把握住最新动向,善于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保证自己做的研究是有用的、及时的。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全面的,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科前沿,而且对日常生活是热爱的。可以说,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发现问题主要从科学理论和科学试验之间的矛盾中;从社会需要中;从交叉学科的界面中。二、夯实专业外语基础。英语是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的、获取最新学术信息和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是研究生熟练查阅、阅读英语文献及英语原版书籍的前提。研究生应该具有用英语按照国际学术规范撰写学术论文和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研究生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已经成为满足社会、科技、经济以及对外交流日益增长需求的一项基本技能。研究生要学好英语,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大量的专业信息的刺激下,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了解当前学术界前沿的热点和难点。三、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首先,系统地查阅和处理文献的方法。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检索工具,根据不同搜索工具服务对象及特点,通过分类号、关键词、作者姓名等各种检索途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其次,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就研究和讨论的某方面问题,经自己的消化吸收、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整理出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出研究选题时,通过比较、分析他人的研究与自己研究的异同点,从而提出有所超越的创新性选题;在资料处理中,运用集中法,通过汇总资料,从中发现新问题、新关系或新规律;在解决问题、提出方案时,通过扩散发现法,通过发散思维去诱发新设想、新方案。其次,学习基本的理论研究方法,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新观点、新方法,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通过对待特定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更好地掌握案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或者从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使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改进和提高。

红河劫

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几个方面

在赛恩斯编译看来,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外,研究生的主观努力也是相当重要的,研究生要不断加强自我创新能力培养。下面我们就从研究生主观方面,简单地谈谈研究生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来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一、研究生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因此,科学研究需要掌握各种知识、技能,要具有智力。而智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各种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想象力强。而且我们每个人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不同,或者个人的经历不同,比如有的人是工作了几年又开始上研究生的,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各方面能力有差距等。对于研究生来说,在科研实践中,要尽量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平衡的发挥,而且还要注意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是如何表现出不平衡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一正确的认识。二、研究生要向前人学习,从领域的发展史中汲取教益,听从导师或专家的指导。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科研工作者也要在发展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对于研究生来说,所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了解所从事的科学领域的发展过程,要广泛地阅读资料,要在前人的工作中挖掘出对自己有益的新的东西。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研究生要有批判性的,有选择性的、重点性的去阅读,要能够从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新的发现。另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导师或专家的指导,因为导师和专家一般都是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很多年,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全面地掌握着本方向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等其他各方面,他们都会结合研究生的不同特点,给研究生很好的指导和启发。而研究生同样也要在接受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所得,大胆地去尝试,不断地提出问题,要打好科学研究的各项基本功,以获得成功。三、研究生要善于思考,多动手。由于研究生还是处于学习研究阶段,所以还是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精力,要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要善于发现和观察,自古以来,没有那一项发明不是建立在不断实验上的,所以说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现代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成果的层出不穷,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观察和实验方法仍然是获取科学事实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也是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为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获取可靠的、准确的科学事实,必须了解观察和实验方法的特点、作用和在应用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结驷千乘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多措并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要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预计2.4万亿元左右,研发投入强度2020年预计达到2.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2020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会超过60%,实现预期目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居到2020年的第14位。“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之路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难题需要破解。”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业内人士认为,“十四五”期间,要在一批战略产业和领域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并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李秀香建议,打造“3+N”国际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一是将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北京中关村应发挥北大、清华等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打造成“创新源驱动模式”的国际科创中心。上海应发挥科创板“先行者”和注册制“排头兵”的优势,利用上海相对完善的金融立法及金融体系,建设成为“服务吸引模式”的国际科创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以提升实体经济质量为着力点,重点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构建“园区转型模式”的国际科创中心。二是因地制宜建立差异化的若干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科创触媒+”的模式。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十四五”期间,必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国政协委员景柱建议,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要由政府部门牵头,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国有企业带头,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民营企业参加,发挥生力军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杨贵平也建议,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优势,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加快形成龙头企业领衔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中小企业应用、孵化和延伸产业创新链条的集群创新机制。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支撑体系。李秀香表示,要培育创新“引领”企业。一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建立重点支持企业名录库。根据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将各个前沿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纳入重大项目、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名录库,壮大一批科技龙头企业。二是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引进国际行业领军企业、知名科技园和孵化器管理公司。鼓励科创企业参与推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科创孵化器集群,对科创企业进行梯次培育。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李秀香建议,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合理分配职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得低于70%。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玉山表示,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面临着资金、人才等诸多难题,科技领军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柔性引进、股权激励等举措解决,让企业有创新的“主心骨”。他还建议,西部省区作为人才洼地,应因地制宜出台引才政策,引回本地流出人才的同时,多引进质量较高的本科生、研究生,将人才向企业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记者钟源 张莫 许晋豫 程迪)

宙也

科技部:提高科研人员基本工资水平,保障科研人员的合理待遇

近日,有网民通过中国政府网“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留言称,“我是国家科研领域的一名普通工作者。目前,我国在科技领域面临不少“卡脖子”问题,需要进一步科技创新。作为科研国家队的一名成员,我非常热爱科研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拿出大部分时间来干一些与科研无关的杂事,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争取科研项目、找经费、应对各种考核、报销等。在这种工作状态下,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很低。我建议国家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改善分配方式,解放科技生产力。让科研工作者能支配更多经费,聘用更多科技服务人员,腾出更多时间投入到更为擅长的科研工作中。”2月3日,科技部答复称,我国中央财政科研经费主要分为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性经费两大类,其中稳定性经费包括科研院所运行经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工程、创新基地、社科、高端智库、科学技术普及等,主要支持其开展所属行业基础性、支撑性、应急性科研工作和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题等;竞争性经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计划等,主要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我国中央支持财政科研经费的方式主要是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相结合,统筹发挥两种方式的作用,相互协调。科技部指出,近年来,为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为科研人员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财政部、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一是强化科研单位法人责任,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自主权。在预算调剂、间接费用和结余资金使用等方面,进一步扩大法人单位自主权。在下放自主权的同时,也对科研单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下放的各项管理权限接得住、管得好。二是简化预算编制。把预算科目精简合并为四大类,并且在编制预算时只要求提供基本测算说明。同时,提供预算模板,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间接费用按规定核定,科研单位无需提供详细的测算依据。三是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解决科研经费“报销繁、报销难”等问题,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四是建立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强化单位法人责任、下放预算调整权限、加强经费监督检查等改革举措,集中解决科技界普遍反映的科研项目间接成本补偿和绩效激励不足、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弱化、科研经费预算刚性过强等问题。为督促科研资金“放管服”改革政策有效落地,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自2016年以来,先后三次开展中央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和调研,了解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科研单位落实中央和地方改革精神、落实自主权等情况,查找典型案例,帮助科研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将科研资金管理政策“接得住、管得好”。科技部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人员收入待遇问题,关键在于抓紧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合理确定科研人员收入水平,有效引导预期,提高科研人员基本工资水平,保障科研人员的合理待遇。在此基础上,将科研项目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作为补充,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收入分配制度。

旅程

赣州师专:提升科研水平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日前,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公布,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教师徐忱博士主持的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传承读本整理与研究》获得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立项,这是全省唯一重大项目,是全国专科院校唯一重大项目,是学校科研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该校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以来,大力推进科研工作,在运行机制、科研成果、师资队伍等方面着力攻关、破解难题,整体科研实力稳步提升。2017年,该校党委从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和完善了科研工作制度,先后出台了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科研项目配套资助经费和科研奖励办法》和《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等七项制度,一揽子解决了科研体制机制不健全、科研激励机制不到位等问题,为全校科研工作搭建了大舞台。该校加大科研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奖励,科研成果工作量酬金和奖励总发放金额从2017年的29万余元增加到2019年的132万余元,增幅达354.8%。通过奖优罚劣双管齐下,科研成果逐年提升,在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徐忱博士除了2020年度课题外,由他主持的《近代法治的政治价值基础研究》课题获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赖志群教授课题《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获第十六批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省级科研项目立项、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篇数,以及主编、参编论著教材,艺术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等方面,科研工作得到显著提升,2019年获得省级以上课题项目数量相较2017年增幅达162%。人才是科研工作的核心。该校在2018年3月印发《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办法实施2年后,2020年4月,该校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提高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待遇,重点培养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将在职博士毕业后工作待遇基本提升至引进博士待遇,加快建设一支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学校升本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格致

打造五大科研平台 提升全市卫生科研水平

12月17日,记者从沈阳市卫生健康委首届科技大会上获悉,明年沈阳市卫健委将启动“人才建设年、科技创新年和基层提升年”建设,统筹优质科研资源,瞄准重点研究方向,突出团队协作优势,加强人才培养,注重成果转化,大幅提升全市卫生科研能力和水平。成立科研中心实现人才、设备科研平台共享在当日的会议上,沈阳市卫生健康委科研中心成立。该中心将充分利用院士工作站、临床医疗研究中心、省市重点实验室,联合优势医疗科研资源,组建市级科研中心,实现人才、设备科研平台共享。通过聘请科研中心首席科学家,打造沈阳市卫生科技研发高地,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支持市属医疗卫生专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和企业构建立联和单位,实施国内外卫生科研合作项目。加强沟通与交流,扩大国际和地区卫生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明年将实施四项激励计划,优化卫生人才结构:科研项目激励计划;科技带头人激励计划;学科建设激励计划;青年科研人才激励计划。”沈阳市卫健委主任苏立明称,目前,沈阳市卫生科研体系逐步建立,省、市重点实验室14家,院士工作站6个,11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初步形成。48个创新团队,39位国务院津贴获得者,65位百千万层次人才,科研人才队伍不断聚集。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十余家市属医院与20多个境外先进医学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科研平台发挥市级医院核心作用苏立明在会上介绍说,市卫健委将搭建五大科研平台,发挥市级医院核心作用。打造基因筛查开放型平台。在四院的遗传性眼病、十院的肺癌诊治、市妇婴医院的妇科肿瘤、儿童的疑难病个性化诊断等重点实验室研究基础上,联合打造基因筛查开放型平台,为遗传性眼病、喉癌、妇科肿瘤、肺癌以及儿童疑难病提供基因筛查诊断,实施疾病精准治疗。建立疾病联合防治技术平台。发挥疾控中心、传染病院、胸科医院、职业病院专业特点和工作基础,建立东北地区疾病登记以及相关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信息监测系统。通过大样本临床数据分析,开展流行病学与防控干预研究,参与制定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方案,建立疾病联合防治技术平台。依据沈阳市疾病谱变化,针对重点人群在疾病防控、临床诊治、护理康复等方面需求,培育可应用、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建立样本库资源管理平台。依托省、市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样本库建设。推进沈阳中心血站血液样本库、市妇婴医院脐带组织库、精卫中心华夏基因库、胸科医院肺癌样本库、何氏眼科眼基因库的建设。在市级层面统筹规划,规范样本库建设,建立统一规制、集中管理、分散保存、开放共享的样本库资源管理平台,推进与区域人口信息平台深度融合。打造国际化医养合作平台。针对老龄化社会医疗服务需要,借助对外开放和京沈合作机制,鼓励市三院、市四院、精卫中心、安宁医院等单位与先进国家和机构加强合作,借鉴国外老年医养先进模式和成熟服务体系,带动更多全市医养结合机构,打造治疗综合化、护理整体化、病房家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智能化的医养合作平台。打造医学成果转化平台。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卫生健康项目合作,推进专利成果转化应用。梳理沈阳市卫生科技成果,遴选一批技术可靠、适宜性强、能够提高诊疗能力的示范项目进行推广转化。打造“互联网+卫生健康科技”信息化网络平台,推进科研成果临床转化,进一步形成医院的品牌优势和无形资产。帅正、沈报融媒记者 樊华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 贺昊岚、孟德畅

骆驼圈

985博士师兄的逆袭:如何提升科研竞争优势?

导语跟很多211/985/留学学霸相比,在科研道路上,笔者的起点可以说很低了。三流本科,硕士双非,博士才考上985,现在准备申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很不容易,也走了很多弯路。“科研是个无底洞”,这是笔者读博以后的切身体会。做科研,是一段孤独、漫长、四下无人的旅程。如果有前人的指引,可以少绕弯路,某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因此,笔者总结此文,希望给正在科研奋斗路上的硕博士一些实用建议。本文包含两个方面:三个“一定要”和五个“尽可能”。一. 三个“一定要”(1)一定要有SCI论文“一作”或者通讯作者论文是你的科研成果最直观和最具说服力的体现,科研界对于论文的署名也一向很敏感。无论是笔者正在准备的“上海超博”,还是博后面上基金的申请,大学教职申请等,只认可第一作者(包含“共一)”或通讯作者(包含“共通”),对第二作者是不予认可的。那么“二作”有用吗?在校外,一般是只承认“一作”和“通讯”的;在校内,一般看两点:①学校的要求;②论文的含金量。有些学校发表论文还存在着导师“一作”,学生“二作”的情况,短期看,或许可以加分拿多一点奖学金,但是长期看,非常不利于后期人才计划的申报。所以,一定要未雨绸缪,拿到“一作”或者“共一”。(2)一定要掌握必备的学术技能,提高综合实力硕博研究生期间,要丰富自己的科研技能,以下几点排名不分先后:论文写作(包含SCI/SSCI论文写作、基金申请书写作等)、文献检索、科研软件、数据处理、PPT制作与汇报等。论文写作:能写好论文是核心优势。学术资源从来不缺,要提高自己的“搜商”,多听一些论文写作的讲座,多看论文写作技巧和教程。文献检索:学会文献查阅是一项必备的科研技能。领域内入门,一定是从文献阅读开始的。第一,掌握好几个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例如EndNote、NoteExpress、Mendeley等;第二,掌握一套做好文献阅读笔记的技巧。科研软件:在个人领域内必须要掌握的科研软件,要提前学习。例如,生物学领域研究人员,要掌握一些常用生物学软件的安装与应用,可以提高科研效率。数据处理:大数据时代,必须要学会基本的数据处理手段,这也是论文撰写的刚需。强烈建议学习一门统计学课程(R或者Python),可以提升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PPT制作与汇报:做好PPT,是科研进阶之路的一大法宝。无论是组会、成果汇报、讲座、入职演讲……都离不开PPT。(3)一定要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记录是你科研工作的有力证据,是你科研成果的原始数据。力求实验记录清晰、详尽。日期、步骤、想法、失败的实验等都需要记录得当。二. 五个“尽可能”(1)尽可能准备国内高水平期刊论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年度开放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等5个子项目申报。国家导向已经逐渐向国内期刊倾斜,尽早准备1-2篇国内高水平论文是明智之举。(2)尽可能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论坛、赛事在国家铁了心“破四唯”的大方向之下,全方位发展是大势所趋。多参加本领域内的论坛和赛事,获得一定的荣誉,可以提升在人才选拔评选时的优势。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要满脑子想着玩,多感受学术圈的氛围,结识领域内的同仁。(3)尽可能发表“单一作者”论文发表“单一作者”论文需要很强的科研综合实力,因此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有力佐证。读博期间,要尽可能有意识地撰写、发表一两篇“单一作者”论文,培养自己的独立科研的水平。在未来,单一作者论文在你科研成果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定强于多作者论文。(4)尽可能早申请专利目前专利申请获得授权的周期至少两年,所以,想要毕业时有一个专利在手就越早准备越好。(5)尽可能出国交流海外经历确实是个加分项,提早准备雅思托福,申请出国交流,提高综合竞争力。结语以上就是笔者对于硕博士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格局和竞争力的一点看法,总结起来就是三个“一定要”和五个“尽可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的同时,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共同进步!End

卓别林

十堰市科技局多措并举提升医学科学研究水平

近日,十堰市湖北医药学院胚胎干细胞研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阮绪芝和郭兴荣博士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Nature旗下期刊《Signal Trans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 IF13.493)上发表了题为“BARMR1-mediatedsorafenib resistance is derived through stem-likeproperty acquisition by activating integrin-FAK signaling pathway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阐述了新基因BARMR1通过介导肿瘤干细胞的干性调控肝细胞癌的预后不良及对肝癌临床一线用药索拉菲尼耐药,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预后标记物及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今年湖北医药学院副院长、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杰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发表在世界顶尖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影响因子高达70的杂志上发表《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详细阐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中国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及临床表现特征及处理措施,向世界科学家及医生介绍了我国治疗新冠肺炎的做法与经验,为全球抗御新冠肺炎做出了相应的贡献,该篇文章也成为2020年高被引热点文章,被引率高达1313次。这两项研究成果的取得是十堰市医学科研成果的一个缩影,也体现了十堰市医疗卫生科研水平的实力。近年来,十堰市科技局高度重视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优化创新环境,积极发挥高校及医疗机构的科研优势,不断提高全市医学科学研究水平。一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科技攻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组织立项新冠肺炎防控技术引导性应急科研项目75项,为科学有效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二是集中优质创新资源,建设创新平台。支持和鼓励高校及医院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优势,准确凝炼科学问题,明确研究方向,围绕优势学科、特色专科,积极组织申报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目前,十堰市共有医学领域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在全省市州中位居前列。今年十堰市的武当特色中药研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胚胎干细胞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在全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三是营造优良创新环境,强化科技服务。积极主动上门对接,开展一对一服务,帮助解决创新主体需求。建立科技专家库,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用心用情竭诚服务,当好科技创新“店小二”。举办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校院所与企业对接活动,湖北医药学院与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公司、湖北长江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十堰市农科院与湖北金水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四是积极承接科技专项,争取政策支持。组织推荐优秀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科技专项,参与高水平竞争,争取经费支持。今年,十堰市医学领域申报国家、省科技项目100多项,目前拟公示入围项目12个,拟获省科学技术奖励4个,其中拟获一等奖1个。【来源: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女劫杀

提升科研能力,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2020年12月,梅陇中学科研室为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分别邀请了《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张肇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金钊以及中国知网上海分公司的刘玲钰老师对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三次科研能力培训。参与科研能力培训的有副校长翁方波、科研室负责人徐新媛、师训部负责人李程艳以及本校青年教师。12月8日下午,上海市梅陇中学开展了以《CNKI助力教学科研》为主题的培训。科研室的徐新媛老师对我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展望,并邀请中国知网上海分公司的刘玲钰老师为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有关文献综述撰写的培训。文献综述是科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刘玲钰老师从文献综述的概述开始介绍,随后讲述了献综述的几个步骤,从文献分组排序、指数分析、计量可视化分析等板块介绍了知网搜索文献并分析整理的方式,并通过相应的示例为青年教师做了示范。我校青年教师认真聆听了此次讲座,并上台分享了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此次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我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12月9日下午,学校组织进行了《文献综述撰写》培训。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普教所、《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张肇丰老师为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相关培训。张肇丰老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文献综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张肇丰老师指出,文献综述需要注重选题,与时俱进,应关注热点与难点问题,做文献综述应当博览群书、去粗取精,尤其应重视权威、有影响力的文献,还应对新颖的观点加以关注,并加以归类与评述。同时,张肇丰老师选取优秀的文献综述为我校青年教师作出示范,从取材、结构、语言论述等全方位讲述了文献综述撰写的要点。张肇丰老师有关文献综述的讲座使青年教师豁然开朗,讲座气氛良好,每一位老师都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12月29日下午,我校邀请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金钊,对我校青年教师进行《教师如何作调查研究》的培训。李老师先是全面地介绍了与调查研究相关的11个方面,分别是:调查研究意义、调查研究分类、调查研究程序、调查选题由来、调查方案设计、调查工具开发、调查抽样设计、调查实施过程、调查数据分析、调查报告撰写以及调查结果应用。接着利用具体的案例来指导教师们如何进行问卷的设计、分析。本次培训结束时,青年教师一致认为李主任的培训特别有针对性,很有实用性,经过此次培训对调查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本次系统的培训,让青年教师逐渐走近科研,培养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也希望青年教师在未来教学中能运用科研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以研促学,以研促教。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来源: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果有名实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李晓红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工程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为脱贫攻坚、科技抗疫、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深刻认识和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内涵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在伟大复兴征程中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是党和国家主动求变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技自立自强,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回顾近现代发展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科技强国,科技自立则家国屹立,科技自强则民族免遭外辱。可以说,科技自立自强是强国的标志,是应对大变局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察大势、谋全局,作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判断。大变局下,国际形势、格局风云变幻,国内发展日新月异,机遇与挑战并存,时代变迁、民族复兴无比迫切地呼唤科技自立自强。这体现在国内供需两侧变革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的情况更为凸显,体现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需要更多科技领跑的支撑。“十四五”开好局,逐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占据时代变迁的主动,必须坚定走科技自立自强这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加快我国科技强国的建设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调动全社会科技创新力量,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北斗工程、探月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科技成就捷报频传。图为2016年6月22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承载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搭载载荷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驶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宿东/摄  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保障和强大政治优势。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世界主要大国在不同时期均采用过不同形式,集中全国优质资源、举全国之力进行过科技创新攻关。作为后发国家,我国在诸多领域起步晚、底子薄,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所蕴含的强大政治优势,我国在科技创新上奋起直追,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调动全社会科技创新力量,取得了载人航天、北斗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成就。新发展阶段下,我国科技创新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更为迫切的内部需求。这需要既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又因时而变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举国体制。既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保障和核心武器,有利于我国调动创新资源集中攻关,加快科技补短板、扬长项,破解卡脖子,练就“杀手锏”,加快筑牢国家安全的科技堤坝。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核心。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事业持续发展、乘风破浪的中流砥柱。回顾近现代发展史,大国博弈的重心之一就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同组织形式的战略科技力量进行布局和比拼。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拥有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科技创新竞争中稳住阵脚、打好持久战,形成源源不断的内生性、体系性创新力量。可以说,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是抓住了科技强国建设的“牛鼻子”。尤其着眼于我国复杂的外部环境,诸多领域存在卡脖子的情况,更需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冲锋陷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继续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大贡献,产出大成果,加快实现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提升。“四个需要”和“四个面向”,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举旗定向。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四个需要”和“四个面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作出的重大论断,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更为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迎来难得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虽然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大挑战也意味着涤旧生新的大机遇。一方面,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是我国真正意义上完整参与并在局部领域实现引领的科技革命。近代以来,我国曾多次错失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良机,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为我们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提供了丰厚的科技土壤。另一方面,全球力量对比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日益成为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科技创新要素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尽管美国意图实现“科技脱钩”,但在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合作需求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的新空间正不断拓展,更加多元化的开放局面正在形成。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突击检验”,是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一次“大练兵”,客观上为加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契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个过程中,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取得突破,许多高科技产品直接作用于疫情防控,大量科技手段用于复工复产,我国科技水平得到充分验证。更重要的是,卫生防疫组织协调、制度重塑、科技应用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之举,部分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被打破并固化为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进一步凸显,科研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这既坚定了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的信心,也为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开展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领域国际合作,及时分享抗疫科研成果,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日益增长的国际引领力。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突击检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图为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抗疫项目共同资助完成的抗疫“轻骑兵”——配有咽拭子自动采样机械手和全集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芯片系统的“车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供图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实基础。一是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量质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量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天问一号迈向火星,嫦娥五号揽月而归,奋斗者号遨游深海……一系列重大工程科技成就捷报频传。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的广度、深度不断增强,关键领域的科技新突破,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三是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资源共享、评价奖励、收入分配等改革取得实质进展。科技领域存在的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没有能解决的诸多难题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创新活力不断被激发。四是我国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日益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重要的一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深入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深入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高,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升。  “十三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与广阔的应用场景交汇融合,显著提升我国装备制造水平,持续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图为国产C919客机在进行动态展示。 中国工程院供图  这些新成果的取得,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广大科研工作者躬行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还需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三、系统提升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不断破解制约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梗阻,激发更强大创新活力。坚持系统观念、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当前,科技创新碎片化、创新主体各自为战的局面依然存在,迫切需要用系统思维整合创新力量。为此,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坚持系统观念、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统筹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各地区、各机构的科技创新及治理工作;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力量优化组合,协调教育、科研、产业、贸易、金融、军地等各方力量共同行动,构建目标一致、有机融合、共生共荣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要坚持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战略咨询支撑国家工程科技战略决策能力的提升。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集中精锐,对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进一步加强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研判,超前谋划部署,推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长期稳定的制度性资源保障;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强化工程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中精锐打好科技攻关主动仗;优化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打造体系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创新等,激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坚持人才引领,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队伍。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发挥院士引领学术风气和社会风尚的“头雁”作用,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积极探索健全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引才路径,关心、爱护青年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打通科技到经济“最后一公里”。深化院地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下的科技合作,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打通教、产、学、研、用之间的堵点;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推动建立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技术交易市场,完善和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放管服”,激发创新链各环节主体的积极性。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主动谋划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深度参与国际科技治理。主动布局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推动更开放、包容、务实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全面提升科技合作层次和水平,构建全面融合的科技合作伙伴关系网络。瞄准国内外科技创新优势领域,重点推动与国外科技机构和智库的精准交流合作,携手各国专家共同探讨应对未来发展、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人类共同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治理,构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作者: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来源:《求是》2021/06 作者:李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