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武汉天研与北京超图软件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大捕杀

武汉天研与北京超图软件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冬意渐浓、腊梅初香。12月23日,光谷物联港孵化产业园与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签约仪式在物联港产业园举行。东湖高新区光电办主任陈春明、娲石集团董事长魏华山、武汉天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选国、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关福出席仪式。签约仪式上,陈春明主任代表光电办对企业入驻东湖高新区光谷物联港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东湖高新区的大门永远对企业热情地开放,后期会关注和支持辖区内企业和园区的发展,也希望光谷物联港能加大招商力度,为园区引进更多优质企业。据悉,光谷物联汇集产业园于2016年开始建设,2020年12月正式竣工,产业园是娲石集团武汉天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和管理,是全省面积最大的物联网孵化产业园。

猎人们

武汉天研公司重金打造,光谷物联网产业跑出领先“加速度”

华中重镇,九省通衢,互联网相关产业基础雄厚,高校和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区位交通及配套产业优势明显……随着物联网产业向纵深发展,拥有这些优势的武汉已成为国内互联网相关企业的重要舞台。成就物联网产业发展,要真正聚合优质产业要素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借助多个支点撬动产业杠杆,武汉天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精准发力,投资12亿元在光谷大学园路打造了25万方的光谷物网产业园项目,力图打通物联网全产业链,光谷物联港项目负责人表示,武汉发展物联网产业具有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科教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产业基础,而发展核心力量则在于做到“产学研一体”。他提出,依靠知名高校、科技机构,注重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物流、生活为一体的物联网全产业链,武汉足以成为物联网产业的投资高地、人才聚集高地。随着国家大基建政策的发力,已为武汉迎来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新契机,多家名企选择“跑步进场”,投资投智,通过引导现代信息技术与实体产业、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和转化、培育新兴物联网产业集群,为“复兴大武汉”再添助力,实现弯道超越。

卡蜜儿

9家企业拟出资50亿,成立广州大湾区轨交产业投资集团

记者今天获悉,广州9家企业拟联手出资50亿元,成立广州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其中,两家民营企业出资比例达52%,超过半数,显示出广州民企在轨交产业的“江湖地位”。产投集团的成立,将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轨道交通产业的集聚。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广州轨交产业规模已达1000亿元,2021年有望达到1200亿元。两家民企出资占比超过一半根据多家上市公司12日晚间发布的公告,为共同做强做大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9家本土企业拟共同出资,设立广州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最终名称以工商登记为准,下简称“产投集团”),注册资本为50亿元。这9家企业包括,广州工控集团、佳都科技、白云电器、广州地铁、白云高新区投资、广智集团、广电运通、城发基金以及华能机电。记者留意到,9家企业之中,佳都科技、白云电器这2家民营企业均出资13亿元,合共占注册资本的52%,超过一半,显示出广州民企在轨道交通产业中的“江湖地位”。广州市发改委介绍,这两家都是“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已逐步由提供设备向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上述两家公司均在公告中表示,本次设立产投集团,可充分发挥其在轨道交通业务领域的总包模式优势,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实现项目的快速落地和业务的开展。同时,将提高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强化产业协同效应,推动广州本地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化发展。广州轨交产业规模已达1000亿元记者从广州市发改委了解到,当前全市已形成从规划设计咨询、建设施工到装备制造、运营及增值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联盟会员企业近100家,并中标南昌地铁3号线、长沙地铁6号线、巴基斯坦拉哈尔橙线等多个整体型国内外轨道交通项目,产业“走出去”初具成效。产业集聚方面,截至今年初已有40家企业落户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初步形成以白云电器为龙头的机电装备为主的产业集聚;番禺区、花都区依托广州中车、广州中车时代以及广州康尼等企业,初步形成以车辆修造基地等特色园区为依托的整车和维保基地;南沙区以中铁隧道局等建筑企业为主体,形成工程建设为主的产业集聚。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广州正以轨道交通领域产业基础再造与产业链提升为抓手,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市场主体扩大、创新平台构建等重点工程。同时,依托广州地铁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用产学研”合作,开展轨道交通系统智能状态感知、运营维保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创新研发。文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天研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钱佳芸

决绝之行

西南油气田天研院:以泡沫排水采气技术高举提质增效先锋旗

人民网成都6月15日电 至2020年6月15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研究院在长宁区块18个平台66口井实施泡沫排水采气作业,泡排产气8.57亿方、产水11.15万方,增产气量2.82亿方、水3.72万方,在提质增效的路上高举先锋旗。井底积液是油气井生产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需要尽早采取排水采气的工艺措施,而泡沫排水采气技术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是顺畅气路的排头兵,增储上产的护航者。在天研院有这样一支泡沫排水采气研发团队,他们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结合现场生产和集输工艺流程,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四川盆地川南地区长宁区块页岩气平台井的整体泡排工艺技术,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回望一路走来的奋斗历程,可以读出“横比欧美,莫道君行早,看我天研,更有苦心人”的钻研精神,可以读出天研院科研人的三个变与不变。装置流程在“变”提质增效的目标“不变”从泸州院区的自制简易泡排性能评价支架到国外进口的高温高压可视化泡沫性能评价装置,实验室内评价装置经历了改革换代的变化。如今能够承担泡沫排水采气起泡剂常压及高温高压下泡沫性能的模拟评价,为产出高水平成果打好了基石。现场试验装置与工艺流程也在不断优化,从最早的平衡罐加注,到如今在长宁区块采用的橇装化远程控制起泡剂和消泡剂自动加注装置、集成化消泡剂雾化装置,现场装置与工艺流程也在不断优化,为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工况条件在“变”立足泡排发展的定力“不变”从川内到川外各大油气田的应用推广,现场工况条件在变,随之不断改进的泡排技术背后,是天研人几十年的探索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天研院开始在泡沫排水技术方向探索,自主研发了CT5-2、CT5-7等突破国内外技术局限的起泡剂,先后在四川气田、长庆、大庆油田等地获得推广应用,获得多项四川石油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奖。而后,在川西北、川中、重庆等地深化研究,结合现场实验,研发的配套药剂获得多项分公司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科学进步奖。如今,在一级工程师蒋泽银的带领下,泡排团队扎根泡排发展定力,深挖页岩气泡排发展潜力,编制了《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井泡沫排水采气工艺管理暂行规定》和《长宁页岩气井泡排操作手册》,形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标准《页岩气井泡沫排水工艺技术规范》,目前泡沫排水采气技术已成为长宁区块最主要的稳产技术之一。人员队伍在“变”严谨创新的初心“不变”一路走来,油化所的泡排研究团队也不断改革深化、招贤纳新,逐渐形成一支由一级工程师带领,包括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经验丰富的实验人员以及现场操作人员在内的创新团队。在研发实验中发挥创新精神,力求新的突破,在解决现场问题时践行严谨精神,把关每一个指标,把药品药剂的质量水平始终维持在高位线。圣灯山下,播种星星科研之火,天研路上,成长虎虎科研之师。从一开始的个人钻研到油化所泡排团队的建成,数十载戴月披星,几多人求索不停。从比拼赶超学习借鉴的“零的突破”,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不断创新,泡沫排水采气技术在几代天研人的手中逐渐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下一步,面对油价走低与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夹击,天研人更是要“勇担当、上台阶”,提高药品性能,优化工艺装置、流程,在石油行业的至暗时刻催生新的希望,展现新的风貌!(蒋泽银 付子倚)【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孰主张是

22号线有望在广州站西侧设站,20分钟到白云机场

“白云机场20分钟可达广州火车站”,正在进行第二次环评公示的白云机场T3(3号航站楼)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预留工程,其中一句表述引发关注。目前最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就是时速160公里的22号线北延段(芳村-白云机场),本报3月曾率先报道,该线路计划在广州站设站。记者今天独家获悉,是否设站基本“稳了”,具体设在哪里?相关方面做了多个方案,目前呼声最高是选址广州站西侧的地块。该方案可行性较好,可与周边旧改结合。这意味着,广州站将接上“高速地铁网络”,直接辐射大湾区,22号线将串起广州最重要的空港、海港以及四大铁路枢纽群,成为国内唯一串联海陆空交通枢纽的快线(记者注:没有之一)。超9成街坊支持在广州站设站目前,白云机场T3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预留工程正在进行第二次环评公示。项目介绍提到,3号航站楼将引入穗莞深城际、广河高铁、广中珠澳高铁、地铁22号线北延段,将实现从白云机场20分钟内可达广州火车站或广州白云站(棠溪站)以及琶洲地区,快速接驳大湾区及省内城市。值得关注的表述是,20分钟连通机场和广州火车站。上述轨道线路之中,最有机会实现这一目标的就是22号线北延段(芳村-白云机场),该线路原本与广州站“擦肩而过”。上月,22号线北延段环评公示,本报就曾独家报道,相关方面正在优化方案,力争为广州站引入22号线,提升其枢纽地位和辐射效应。市民对此非常欢迎,甚至期待。大湾区轨道交通自媒体(Metro Bay)今天的一个公开投票显示,支持22号线在广州站设站的比例超过9成,不足1成投票者选择不设站的原方案。车站设在哪?广州站西侧地块方案呼声最高记者今天从相关方面获悉,设不设站这道“是非题”,目前答案已经基本“稳了”,至于设在哪里这个“选择题”,最终方案还有待官方公布。既然要在广州站设站,为什么说车站选址是“选择题”?这是因为,目前广州火车站已开通地铁2、5号线,在建11、14号线,规划佛山地铁5号线。多条地铁线交汇,地下空间复杂,再加入新的线路存在较大难度,甚至可能影响既有线路运营。因此,从可行性的角度,22号线恐怕难以直接“塞入”其中,只能在邻近地块选择位置。相关方面透露,目前呼声最高的设站方案,是在广州站西侧的一个地块,与火车站相距约两三百米。该方案22号线线位相对顺直,而且可结合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新建超高层地标建筑。去年10月,广州站及周边地块一体化设计前期研究启动招标,划出1.3平方公里紧邻广州站的地块进行研究,目前22号线的车站选址就在其中。该招标要求,广州站周边地块要充分考虑高铁入城的影响,引入科技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图片来源:Metro Bay 如果说该方案有什么美中不足,恐怕就是两三百米的换乘距离,22号线车站换乘其他地铁线路要多走两分钟。不过,这样的换乘体验以后市民可能会越来越熟悉,今年即将开通18号线的南村万博站,7号线与18号线的换乘距离约有三百米;以后3号线支线拆解为10号线之后,10号线换乘到1号线、3号线的体育西路站,距离更是远达三四百米。今天,专注地铁规划建设的热心市民也联手推荐了22号线广州站设站的民间方案,其中首推的正好就是西侧地块方案。自媒体(Metro Bay)就此展开公开投票,截至记者发稿时,超300人投票,得票率第一的正是该方案,高达76%。广州站“强心脏”将接通“高速大动脉”未来,广州站将升级成面向全国的高铁中心枢纽车站,是对外交通的“强心脏”。22号线在广州站设站后,可把这个中心枢纽站接入高速地铁网络,汇入广州乃至大湾区的客流,显著提升其辐射能力,相当于为“强心脏”增加一条“高速大动脉”。22号线作为大湾区城际,规划延伸至东莞、深圳,实现广深直通。在广州站设站后,22号线将串联广州海陆空重要交通枢纽,成为南北高速大动脉。线路自北往南接驳白云机场、白云机场高铁站、白云(棠溪)站、广州站、广州南站、庆盛站、南沙客运港,其中一南一北分别为广州的海港、空港,中间五个是广州北部、中心、西部、南部四大铁路枢纽群的车站。能够一次过以高速轨道串起海陆空重要交通枢纽,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宽伟

未尝有罪

黄石市副市长楼军文调研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筹建工作

为落实黄石市委市政府关于主动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加快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以下简称“科创园”)建设的工作要求。近日,黄石市副市长楼军文赴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现场调研考察筹建工作。楼军文首先了解科创园项目建设整体情况,重点查看了科创园5、6号楼现场设计装修情况。随后楼军文组织召开座谈会,科创园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重点汇报了指挥部第二次会议以来园区装修、企业入驻、人才项目招引等工作进展情况,前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市创新发展中心、市交投集团分别进行了补充汇报。楼军文指出,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作为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的重要节点,对建设黄石创新活力之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前期指挥部专班之间相互配合,科创园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为保证科创园如期高质量开园,针对当前项目建设情况,楼军文强调,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要高质量做好1号楼展示厅布展装修。深化细化科创园的布展装修,充分体现黄石科创元素。二是要加强各部门协调。积极协调武汉天研公司以及相关市政单位,做好科创园标识、楼层建设施工以及园区科创氛围营造等工作。三是要科学精准导入项目。相关部门要在项目入园过程中合理筛选,在注重数量同时要更加注重项目质量,让科创园成为创新型项目、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聚集地。四是要加强政策扶持。科创园指挥部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要履行部门职责研究出台园区支持政策,同时加大对上政策争取,按照“市级支持一点,向上争取一点”的原则,确保科创园高质量运营。黄石市科技局副局长张自强、市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李伟、市交投集团总经理伊仕宏、市交投集团副书记姜辉参加调研。【来源: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恋旅

朦胧山水,别有洞天——洞天画派创始人郭照明作品欣赏

郭照明,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南省沅江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联合会驻地副主席,中国书画摄影家协会理事、一级书画师、培训中心教授,曲阜鸿儒书画院理事会主席,中华文化大使,中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洞天画派创始人。自幼家承挚爱,先学雕印,后习书画诗词。1963年出生于湖南沅江市阳罗洲镇。1999年师从广西桂林彩墨峰李贵祥先生。2003年建立郭照明书画室,2005年开创“当代国画彩墨两级”与“当代书法结字十三式”。2009年“迎祖国六十华诞”全国文艺家作品邀请展入选、2010年第二届黄河魂美术创作入选。2011年发表两极六品论文;2011年首届天研山杯入展;2011年7月加入中国篆刻艺术论坛与中国诗歌。2012年3月“当代羲之”奖;第二届书法金奖。2012年4月第四届华夏武状元书法二等奖。2012年8月首届“神州杯”“国画优秀奖”。2012年11月第二届中国民间书画精品”书法优秀奖。2012年12月第二届鼎盛中华海内外书画摄影作品特邀组书法金奖”。2013年―2017年书画印在业绩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收藏艺术界的一致好评。2018年―2019年专至于国画创作。秋月郭照明先生的作品,融汇中西。将中国山水的笔墨技法与西方的抽象艺术相结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在凌乱无章的笔墨,实则是一种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是一种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拨开这一层外壳后,里面的则是中国画所独有的韵味与意境。郭照明先生作品欣赏:秋山夜雨

式微

光谷物联港:打造国内一流新兴产业园区

近日,娲石集团武汉天研公司在光谷大学园路打造的光谷物联港项目正式开园。据悉,光谷物联港将重点围绕物联网相关项目企业招引,助推打造新兴产业园一流标杆,力争实现园区与产业发展及城市化管理的高度融合。近年来,中部地区奋力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经济共振不断强化,创新与人才等积极向好因素不断积累。武汉正成为我国新一线城市的排头兵。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代表性城市之一,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聚势谋远,大力发展新经济,化自身优势为商业胜势,各项好利纷至沓来,吸引了一大批世界知名、行业领先的优质企业,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逐步成为投资兴业的首选宝地。面对武汉空前提升的战略定位以及惊艳亮相的东湖高新区,武汉天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将充分发挥园区建设“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积极助力光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落实战略目标、建设重大项目、发展重大产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据悉,武汉东湖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年被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全国四家“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之一。2016年获批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并获批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武汉天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将以建设光谷物联网产业园区为契机,立足于产业规划定位、市场需求及当地产业发展前景,充分利用25万方+项目资源,力争引进科技水平高、产业关联度高、产出效益高的重大项目,助力光谷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兵娃

开门红!广东一季度电量同比大增36%

记者从南方电网获悉,今年一季度,南方电网累计发受电量达28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77%,增幅创近三年之最;最高电力负荷为1.98亿千瓦,同比增长27.87%。三大因素:国内经济恢复、大宗商品价格、极端天气影响今年一季度,南方电网负荷、电量增长显著,特别是春节后负荷恢复速率超过2019年。南网总调专家分析称,对比近三年第一季度历史数据,南方电网全网、广东、广西、海南电量增速显著高于往年,云南则是大幅、稳定高于往年,贵州随气温波动电量正常增长。其中,广东、广西、云南、海南一季度电量分别同比增长36.15%、22.87%、31.65%、16.60%。三大因素“利好”增速,反映经济运行良好态势。结合行业电量数据及经济数据,南方电网一季度负荷、电量增长超出预期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用电形势持续向好。全国1-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分别为51.3%、50.6%、51.9%,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1.1%、50.8%、55.2%,均在荣枯线以上,反映出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扩张态势,经济运行保持恢复性增长。各行业用电显著增加,特别是广东制造业已连续10个月保持7%以上增速,其中5个月增速超过14%。二是国际大宗商品(铝材、钢铁、有色金属)价格持续走高,铝材价格近期已涨至2230美元/吨,云南电解铝硅大规模投产,用电超出年初预计12.6亿千瓦时;广西、云南大工业开工率持续高位;三是受拉尼娜现象影响,1月寒潮和3月高温均带动居民用电、第三产业用电快速增长。广东:一季度电量同比大增36.15%广东制造、三产强势“复苏”,推动全省一季度电量同比增长36.15%。广东是我国经济大省和用电大省,2019年制造业用电基本维持3%—6%的增速。从一季度电量增速走势看,制造业用电增长是拉动广东电量增长的主要因素。2020年5月后,广东制造业用电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从去年9月后至今,增速持续稳定在14%左右。2021年1月、2月,叠加去年基数低影响,增速进一步达到81%、34%。在第三产业方面,广东用电增长强劲。2019年,广东第三产业用电增速在12%左右,2020年5月开始恢复正增长后,增长加速,最大增幅达13.4%,电量维持较高水平。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第三产业用电量191.37亿千瓦时,同比去年增长36.38%,较2019年增长18.41%。基于一季度形势,南方电网已相应调增二季度用电负荷和用电量预测。4—6月,南方电网全网负荷调高340万—760万千瓦,将首次突破2亿千瓦,最高负荷预计将达2.10亿千瓦。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 通讯员:黄勇华、周鑫、王子强通讯员供图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影

圣人成焉

大湾区最大海上风电场投产

4月2日11时18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全部55台、共计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风机实现全容量并网投产,预计年上网电量达7.29亿千瓦时,可满足近100万珠海市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珠海金湾海上风电项目作为广东省第二批启动建设的重点海上风电项目,自去年11月18日首台风机并网投产以来,仅历时不到五个月就实现了全容量并网投产。按火力发电标准煤计算,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22.9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63万吨,有效为广东省减少一分“碳”息。项目全面并网投产后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提升清洁能源比例,为珠海市加快打造珠江西岸重要门户枢纽发挥电源支撑作用,对推动广东省能源结构转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积极意义。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面临疫情防控、施工资源紧张和海上施工环境复杂多变等多重压力,建设团队凝心聚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通过EPC建设模式统筹设计、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创新性采用风机基础单桩中开流水孔和透气孔、安全智慧调度系统、集电海底电缆线路优化等关键技术,成功克服项目任务急、重、难等问题,保障省重点项目的顺利投产。截至目前,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发电量已突破1亿千瓦时。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 通讯员:俞岚图/通讯员供图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