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家研究所孵化出千亿级产业集群阿松

一家研究所孵化出千亿级产业集群

穿过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下称“苏州纳米所”)行政楼走进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入园之路上的四个醒目大字——年少有为。背后是苏州纳米所十余年间建成的重点实验室、纳米加工与测试平台、项目孵化基地。这是苏州纳米产业发展的第一颗“种子”。自2006年苏州纳米所落户至今,苏州工业园区“磨剑”十五年,不仅是国内首个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园区,还发展成为全球八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之一。2020年,园区纳米产业产值目标预计达1000亿元;到2025年,力争建设成为国际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先导区。目前,广东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以苏州纳米所为“源头”突破材料核心技术,支撑乃至引领苏州纳米产业实现飞跃,这一路径值得广东借鉴。●南方日报记者 陈晓一颗“种子”的扎根外向型经济高峰期布局新兴产业2020年,跻身全球八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的苏州工业园区再获“丰收”,预计纳米产业产值将达1000亿元。这里的第一颗“种子”,当属苏州纳米所。“从我们开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园区纳米创新链与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一一打通。”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邓强说。2006年,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建苏州纳米所。业界轰动,但也有不同声音:苏州外向型经济正处高峰,制造业繁荣,为什么要投入大量资源去培育一个前景不明、基础不强的全新产业?“选择产业布局,要考虑5到1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趋势。光靠外向型经济走不远,关键还得自主创新。”苏州工业园区产业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说。15年前,苏州纳米产业基础薄弱、基础研究实力不足,寻找自主创新的突破口要从技术“顶层”入手,引进国内顶尖的大学与科研院所。“高、转、融”是苏州纳米所15年来的关键词。邓强介绍,苏州纳米所建成后,一方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做强基础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另一方面围绕苏州发展纳米产业需求,打通科研院所和地方产业资源。“高”是科技研发剑指高端。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纳米管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等重点领域,苏州纳米所已颇有建树。其中,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基础创新已有重要突破,项目实现量产;碳纳米管材料有望成为下一代核心加热材料,为产业发展带来颠覆性影响。“转”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苏州纳米所争取用两年建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并服务企业壮大规模,推动成熟企业冲击科创板。“融”是充分撬动资本力量。目前,苏州纳米所正计划与国科控股、地方银行等合作筹建成果转化基金,按照科研、中试、产业化环节1∶10∶100的比例,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产业化环节。“前沿新材料产业是系统性工程,不要怕‘慢’。”邓强认为,培育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市场需求导向和科技推动导向缺一不可,不能只求短期效益,还要依靠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才能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从科技界到产业界全链条贯通。这正是苏州纳米所作为产业“源头”的意义所在。一片“森林”的培育政企学研合力增强创新系统能力在宽敞洁净的生产车间里,一片片直径2英寸的白色半透明小圆片整齐摆放,像普通塑料一样不起眼。然而,这种被称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氮化镓晶片,每片的国际售价高达数千美元。园区内,苏州纳米所孵化的第一家企业——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已实现氮化镓单晶衬底量产,2020年更是打开了国际市场,出口日本。纳维科技总经理王建峰介绍,2020年公司营收突破2000万元。就在纳维科技研发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原型产品的2011年,苏州纳米所又瞄准了碳纳米管材料领域,找来联想之星、苏州纳米城等机构和企业,联合创立苏州捷迪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纳米所以知识产权入股投资,有力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捷迪纳米执行董事金赫华说。若把纳米所比作苏州纳米产业发展的“种子”,如今由它而来的创新“森林”正不断壮大。从研究所到企业、再到公共技术平台,环环相扣,推动材料创新系统能力日益增强。苏州纳米所内,纳米加工、测试分析、纳米生化三大公共平台,是许多像纳维科技这样的初创型企业成长的“摇篮”。三大公共平台既有力支撑纳米所及其孵化项目的科技研发和创新,也服务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需求。“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即使自购设备也往往‘用不满’。但如果没有这些设备,技术研发进度跟不上,又会被‘卡脖子’。”王建峰说。在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内,超高真空管道将一个个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科学设备“无缝”连接起来,形成全真空实验环境“闭环”。这是世界首个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科技公共开放实验平台。“就像太空的真空环境一样,它解决了传统超净间模式中难以解决的尘埃、表面氧化和吸附等污染问题。”邓强说,目前正力争将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在培育前沿新材料产业的进程中,广东材料创新系统能力不足,面临着核心技术和专用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保障能力不够等“痛点”。如何用好现有的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和科研院所,培育出繁盛的创新“森林”,值得思考。一种生态的形成“圈内圈外”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从苏州纳米所这颗“种子”成长为纳米产业的繁盛“森林”,关键是培育良性“生态”。“2010年底,我们提出了‘纳米技术产业生态圈’的概念。经过10年发展,最终形成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模式。”苏州纳米城的运营平台、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副总经理冯瑞杰说。在“产业生态圈”模式驱动下,苏州工业园区已累计引进孵化约700家各类纳米企业,聚集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大纳米学院、苏州大学纳米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同时,联合多方成立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中为柔性光电子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机构,形成源头创新的良好基础。“只有多元化的碰撞,才能激活更大的应用市场。”冯瑞杰说,苏州纳米城内开展了名为“同合会”的品牌活动,取“志同道合”之意。该平台邀请纳米应用市场的终端企业、投资机构、科研院所加入,定期与园区的材料企业开展对接。目前,园区已规划建设“研发创新+创业孵化+规模产业化”布局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载体,累计建成载体面积超60万平方米。搭建创新项目、风投资本、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圈,园区纳米城已与100余家、资金总规模超200亿元的风投资本建立合作关系。如今,这个“产业生态圈”正向更广地区延伸。在广东佛山,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广东(佛山)研究院正加快建设。“初步计划将蓝绿激光器产业化项目放在佛山。”邓强介绍,该院将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纳米技术、半导体等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成为中国科学院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放眼苏州纳米城,这里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合作。中芬纳米创新中心、荷兰高科技中国中心等7家国际纳米创新中心落户,纳米技术应用推广与国际合作日益深化。“苏州和深圳有些像,都是憋着一股劲在做科技创新,两地的互动越来越多。”冯瑞杰说,目前正与深圳联合申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前沿新材料的赛道上,未来长三角与大湾区的联动协作,充满想象。建言湾区实现市场需求与科技推动“双轮驱动”“在产业链条中,材料看似不起眼、规模不大,但却很关键,它站在产业金字塔的塔尖。”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峰认为,前沿新材料对未来产业升级而言,发挥着“支撑”与“引领”两大重要作用。其中引领的意义更重要,实现从追随到引领的转变,关键靠材料技术突破。当前广东从制造迈向“智造”和“创造”,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必须先过“材料关”。“市场需求导向与科技推动导向要‘双轮驱动’。”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邓强认为,从产业集群发展看,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很重要,其中产业链和创新链又是核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就是把产业链中的核心问题、把“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提炼出来,放到创新链中解决;“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是在现有的科研布局和技术储备中发现对产业发展具有指导引领作用的新增长点,围绕新增长点不断开拓下游应用方向,让新技术与市场充分碰撞,把创新链中的成果放到产业链中去应用。“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许多成熟优秀的终端企业,通过它们对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产业规模与发展活力将非常可观。”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副总经理冯瑞杰认为,在新材料领域,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巨大的终端市场优势。尤其是广东可依托一批大型企业、骨干企业,进一步挖掘终端市场优势,引导上游材料企业切入到下游成熟的制造业产业链中,打通产业链条各环节,激活应用市场。

灯灯灯

重磅!总投资200亿元,苏州这个实验室计划下月挂牌!

5月15日,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科研战略规划论证会在苏举行,会议听取筹建组汇报姑苏实验室科研战略规划方案。10多位来自国内顶尖院校的院士,航天科工、腾讯以及华为的领域专家进行了研究论证。据了解姑苏实验室总投资200亿元,目前已确定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姑苏实验室总部所在地占地500亩什么是姑苏实验室?构建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一流实验室姑苏实验室是苏州与在苏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协同建设的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自今年2月正式启动筹建以来,姑苏实验室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姑苏实验室将紧扣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江苏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以及未来科技革命的前沿技术的“三大重点”:通过五年左右的一期建设,集聚3000名以上的科研、技术及管理人才,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材料研发等公共平台,突破一批材料领域核心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通过二期建设,到2030年,力争跻身世界一流材料实验室行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科技创新策源地。姑苏实验室建设是苏州的一件大事蓝绍敏:专题听取姑苏实验室筹建方案今年2月7日,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专题听取姑苏实验室筹建方案,强调统一思想,下决心、大力度推进姑苏实验室建设,努力建设成为本领域的国家实验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科技创新策源地。(1),要充分认识到这是推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2),要充分认识到这是苏州未来动力储备的需要(3),要充分认识到这是苏州率先领先的需要李亚平:积极推进各项筹建工作4月18日,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听取筹建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要求,按照6月底姑苏实验室挂牌的进度要求,加快节奏、倒排计划、高效推进,各部门要协同配合、密切联动,确保按计划完成阶段性目标。企业家建言献策:集智聚力建好姑苏实验室 5月14日,苏州市第六期民营企业家月度沙龙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与15位来自材料领域的企业家和专家面对面交流。企业家和专家们围绕姑苏实验室建设中的体制机制创新、聚集人才资源、加强金融支持、打造共享平台等具体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分享了真知灼见。瞄准建设国家级实验室目标,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苏州正在从高速度发展的标兵,华丽转身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在苏州发展的机遇也在不断升级。(来源:苏州新闻)

大体

福耀苏州研究院一批合作项目签约

【时政专稿/季菊梅 支 俊】今年5月,福耀苏州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研发规划和技术需求,寻求研究机构和合作团队。半年来,结出了累累硕果。今天(12月15日),福耀苏州研究院一批合作项目正式签约。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零部件之一的汽车玻璃,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如何把激光雷达、照相机等智能汽车传感系统与玻璃结合,且视线不受影响?福耀苏州研究院与中科院纳米所正就“透明加热在汽车玻璃上的应用”项目展开合作,新产品已进入工艺验证阶段。福耀苏州研究院先期技术研究部总监陈绍木介绍,这项技术的特点就是通过加热肉眼看不见的“纳米级”的金属丝,解决玻璃上容易产生雾气问题。作为国内最具规模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福耀集团于去年9月,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设立福耀苏州研究院。今天,研究院还分别同中科大、清华大学、北航院士团队等签约合作,内容涉及智能变色材料在汽车玻璃上的应用、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开发等。福耀集团副总裁蒋炳铭表示,希望能借助开放式的创新,吸引国内优秀的大学院所与企业开展合作,让合作参与者间的沟通更加便捷有效。当前,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已集聚了31所中外知名高校(研究院),14家“国家队”科研院所,4500多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成为科教资源、产业资源高度集聚的肥沃土壤。责编:王浩【来源:名城苏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狙公赋芋

“创新引擎”强劲,苏州工业园区打造生物医药“芯”

2021年的第一个月,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生物医药企业持续“高光”表现。亘喜生物正式登陆纳斯纳克,成为2021年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时隔数日后的1月13日,浩欧博生物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争第一、创唯一,2020年,园区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生物医药企业超1700家,专业人才总量超4万,全年市场融资超百亿,全年新增生物药1类临床批件约50张,现有发酵罐总容量约9万升,五项数据占比均超全国20%;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约50个,占江苏省28%;上市1、2类生物药占全国37.5%;9款上市新药中8款纳入国家医保;新增招商项目数、1类新药临床批件总数、医疗器械注册证总数、上市新药总数、医保目录药品总数较2019年均实现翻倍增长......前不久,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202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五个单项排名中,园区摘得产业竞争力第一和人才竞争力第一。聚焦生物医药“一号产业”,园区前瞻布局、持续发力,产业发展迎来“井喷”。创新激发活力,2020年生物医药企业总市值突破3500亿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单克隆抗体药物在生物技术制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2020年10月,信达生物宣布,其与美国礼来共同开发的抗肿瘤药物达伯华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这是继达伯舒、达攸同、苏立信之后,信达生物第4款获批上市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作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头部企业的信达生物,也因此成为中国拥有单抗药品上市数量最多的制药企业。如此汹涌喷薄的创新力,既是企业扎根园区9年结出的硕果,也是对这片创新热土雄厚产业竞争力的生动展示。如今,园区坐拥千余家生物医药自主品牌企业:内盛迪亚“卡瑞利珠”产值超百亿元,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产值超20亿元、仅用两年突破市值1000亿港元大关,艾博生物、艾棣维欣全国首个新冠mRNA、DNA疫苗获批临床并进入二期试验……园区生物医药的累累硕果不仅得益于人才、政策、环境等关键因素,也离不开资本的“助攻”。园区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全力支持优秀生物医药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向高附加值领域进军。近日,亘喜生物正式登陆纳斯纳克,浩欧博生物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此外,康众医疗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已过会和在审。在生物医药领域,资本逐利,但更看重创新力。园区“上市军团”一再扩容,资本的认可为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力写下了最真实的“注脚”。2020年,在资本市场,生物医药领域的“园区军团”气势如虹。沛嘉医疗、开拓药业、天臣国际、和铂医药等一批实力企业先后登陆港交所、上交所科创板。截至目前,园区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总数达15家,仅2020年就新增4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总市值突破3500亿元。创新汇聚动力,生物医药创新人才的超4万人十多年前,面对未知、面向未来,园区毅然拿出勇气和魄力聚焦生物医药产业,探寻新的发展动力和坐标。多年来,不断升级的“产业生态圈”,成为滋养这些创新种子的“阳光雨露”。回想起从2009年创业至今的十多年,苏州开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友之十分庆幸当初的选择。“当年,我也去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考察过,但我还是选择了园区。”童友之说,园区对企业的慷慨,不光是单向政策的引导,还包括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在优越的创新环境下,园区聚集了一批世界一流团队,包括中外院士团队20个、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78位、各级领军人才超1000名,顶尖人才数占全国同类人才的比重达25%以上。以顶尖人才团队带动的各级各类生物医药创新人才的总量已超过4万人,并呈现进一步加速集聚态势。园区还注重其他创新要素的集聚与完善,相继引进中科院药物所苏州研究院、中国医科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苏州研究院等研究平台;主办或协办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生物医药合作论坛、医疗器械高峰论坛等国际化会议交流平台。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聚焦生物医药一号产业,探索实施“链长制”推动全产业链提升;做精药物研发,做强高端医疗器械,做优生物技术和新兴疗法,探索创新发力点;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要素交易平台,推进产业制度集成创新,优化企业服务体系,加速汇聚创新资源,加快地标型企业培育。“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园区在变局中革新思维,持续增强科创能力,提升发展质效,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迈入‘世界一流’。”【来源:科技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能尊生者

这所顶尖大学布局苏州,又有新动作

11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苏州举行。中国科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包信和,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致辞。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翔宣读理事会名单。苏州市委常委、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主持会议。苏州市政府副市长陆春云,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唐玉国,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党委书记邓强,校领导杜江峰、罗喜胜、黄素芳、褚家如、周丛照参加会议。包信和指出:中国科大和苏州同处于长三角区域,名校名城深入合作、携手共建高等研究院,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中国科大和苏州市的合作已近二十年,2003年合作建设的中国科大苏州研究院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科研与转化等方面为苏州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设计效果图,下同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整合校地优势资源,推动科教融合、汇聚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形成校地协同创新与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希望苏州高等研究院充分把握时代机遇,依托中国科大良好的海内外学术资源和校友资源,利用苏州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创新体制机制,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社会服务为扩展,探索出一条增强校地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院地共赢的良好格局。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刚刚起步,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园区建设等方面需要大家的鼎力支持,希望校地双方以理事会为契机,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共同把中国科大高等研究院建设成为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规模、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机构。李亚平指出:中国科大与苏州共建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掀开了校地合作新的一页,对于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吸引更多人才集聚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市将按照理事会决议内容,逐项落实各项工作,努力超前完成任务,为苏州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供重要支撑。苏州市政府将全力支持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并且将其纳入“十四五”科技、教育、人才等发展规划,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苏州工业园区要同中国科大工作组一起,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制定时间表,明确线路图,全面推动建设工作。希望校地双方加强合作联动,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以理事会成立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破解实现产业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转化的制度瓶颈,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会上,中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喜胜介绍苏州高等研究院基本情况。会议听取中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杜江峰关于苏州高等研究院理事会章程的情况说明,审议理事会章程;听取中国科大党委常委褚家如关于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工作及2021年工作计划的报告,审议工作计划和有关事项。与会理事就相关事项作交流发言。新闻来源:苏州工业园

椒聊

生化细胞所苏州研究院细胞凋亡检测

一、服务简介细胞凋亡(apoptosis)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调控等,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都是生命的基本现象,是维持体内细胞数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活动。它在保证多细胞生物的健康生存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防治密切相关,可为研究胚胎发生、发展、个体形成、器官的细胞水平稳定性及肿瘤产生原因增添新的理论内容。本中心可以提供细胞早期、早中期、中晚期、晚期凋亡的检测服务。二、服务内容(一)服务流程(二)注意事项1.自行送样:活细胞数量达到1*106以上2.邮寄送样:活细胞(T25培养瓶)数量达到1*106以上(邮寄送样检测周期增加1周)(三)结果交付1.结果与周期(1)早期凋亡:AnnexinV-FITC/PC检测,检测周期1周,交付流式散点图及荧光强度图(如下图)(2)早中期凋亡:线粒体膜电位(JC-1法),检测周期1周,交付流式散点分群图(3)中晚期凋亡:Caspase-9检测,检测周期1周,交付Western蛋白电泳图及蛋白定量结果(4)晚期凋亡:Tunnel检测,检测周期1周,交付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图片2.检测报告通过QA审核后,随发票一同寄送

弟子虽饥

生化细胞所苏州研究院细胞活力检测

一、 服务简介在细胞群体中总有一些因各种原因而死亡的细胞,总细胞中活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叫做细胞活力。从组织中分离细胞检查活力以了解分离过程对细胞是否有损伤作用。复苏后的细胞也要检查细胞活力,了解冻存和复苏的效果。细胞培养时细胞的存活率与浓度是重要参数之一,细胞计数方法包括传统血球计数反计数法及细胞自动计数法。细胞自动计数法又包括不同的计数原理,如利用台盼蓝染色计数、荧光染色法计数及非染色法计数等。同一样本在不同的计数仪上的结果会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来源自于染料的特性及其标记特性,因此应对自动计数仪的计数方法进行验证。本中心提供培养细胞、冻存细胞的活力和浓度检测服务。二、服务内容(一)服务流程(二)服务特点1.ABI Countess II FL Automated Cell Counter全自动细胞计数仪,双通道荧光,采集的荧光色通过插入单独的光立方进行测定,检测不受表达GFP和RFP的细胞的限制2.计数方法通过验证(三)注意事项1.样本细胞浓度范围105-107/ml2.样本体积不小于50μl/管,提供2管3.检测周期:(1)培养细胞的活力和浓度检测:1周(2)冻存细胞的活力和浓度检测:1周(四)结果交付检测报告通过QA审核后,随发票一同寄送

伊甸园

苏州这座大学发掘出了古代遗迹,研究所已经……

【看苏州专稿 文/夏冬】太湖大道以南,昆仑山路以北,周围皆是施工现场,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遗址现场沿着正在建设的长巷路,看苏州记者只能步行,穿过名为姚市的村子,在一处土堆上,有红绳定位,地面被红绳分割成一块块方格。近日,江苏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负责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项目等八处地块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进行了验收。目前本批考古调查、勘探项目均顺利通过验收。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项目考古勘探成果丰富,具有考古价值,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发现的古代遗迹进行考古发掘。今天,看苏州记者对该处古代遗址进行了实地探访。前往姚市村的路“苏州考古研究所已经正式入场,近日就会对该处古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苏州考古研究所所长张照根向看苏州记者透露,该处考古遗址是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中被发现,初步估计该处遗址建于明清时期,当前还未进行深入发掘。考古遗址现场“早在3个月之前就有专家来姚市村里看过。”当地村民陈先生告诉看苏州记者,姚市村在庄里山的一侧,专家过来看过之后,就将相关地块进行了格挡。陈先生表示,以前这里虽然没有相关遗址的传说,但有老人说圈定的遗址位置正是“朱家坟”。施工现场的工人表示并不知晓这里有考古遗址后续成果还需要经过专家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勘察和研究。张照根表示,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该处遗址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等着被发现。经过村民陈先生的指引 前往考古遗址所在地

屈折礼乐

又一所985“落户”苏州!名校与名城携手共建大势所趋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开工奠基的消息被广泛传播,作为国内经济实力超强的城市之一,苏州又迎来了一所985高校。同时,苏州所辖的太仓成为了全国首个拥有985高校的县级市。苏州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不仅在江苏省地位显赫,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拥有相当的名气。然而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苏州与经济实力略逊于自己的同省城市南京差距颇大。苏州本地仅有一所“双一流”高校苏州大学,这与拥有十几所“双一流”高校的南京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为了改变“经济实力顶尖,高等教育资源扯后腿”的状况,苏州一直在寻求与市外诸多名校合作: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将于2021年9月开始招生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及刚刚开工奠基的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均是苏州与著名高等学府合作的经典案例。除引进知名高校建立校区外,苏州还吸引了更多的名校在当地建立研究院,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武汉大学苏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山东大学苏州研究院、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等。不少人从苏州与众多“双一流”高校的合作中看到了深圳的影子。与苏州很相似的是,拥有超强经济实力的深圳,也没有多少顶尖级的地方高校,其提升城市高等教育水平的方式也是与市外名校合作。大名鼎鼎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以及正在筹备或建设的北京大学深圳校区、中国人民大学深圳校区、武汉大学深圳校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等。据不完全统计,深圳近些年已经与数十所境外知名高校和国内“双一流”高校展开合作,共建校区、分校或研究院所。而与苏州合作的高校数量,也达到了两位数。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办学结构,乐意选择与发达城市合作;发达地区为了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不断提升地区人才“含金量”,乐意与知名学府合作。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景象:名校和名城正在加速融合,名校与名城携手共建大势所趋。从城市的发展和高校的发展看,“名校+名城”模式对双方都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促进作用。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其在多个地区的招生中,深圳校区的分数线已连续多年超过校本部。2019年安徽高考,理工类,哈尔滨工业大学投档线为633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投档线则为644分;2019年江西高考,理工类,哈尔滨工业大学投档线为621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投档线则为638分。虽然部分高校苏州校区或深圳校区分数线低于校本部,但这些高校通过与经济发达城市的合作,实现了声望的大幅度提升。与此对应的是,名城引进名校,也拉升了城市的声望,让城市更富竞争力和魅力。苏州是东部名城、深圳是南方重镇,它们肩负着不同的发展使命,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创新,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再强,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才和科技底蕴支撑,可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崩塌”,或者被其他城市赶超。因此,许多像深圳、苏州这样的名城,即便经济实力顶尖,仍有很强的危机感。为了保持经济上的优势,它们不得不发展高等教育,而引进顶尖高校自然是最好的发展方式。但,“名校+名城”会造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极少数地区聚集。很多人担心,经济不发达地区考生享受到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将越来越少,高等教育的不平等会逐渐加剧。至于会不会出现这种状况,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不离于宗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获批——“体外诊断工程实验室”

科技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包括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因此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终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来实现的。近日,中国科学院印发了《中国科学院关于设立天然活性多肽等10个中国科学院工程实验室的通知》(科发函字〔2020〕323号),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作为依托单位获批“中国科学院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聚焦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细胞诊断等先进体外诊断领域开展基础平台建设、共有技术建设、规范体系建设、服务能力验证等工作,不断提升平台产品输出和技术服务的能力,形成一系列重要的体外诊断领域工程化成果,为国内先进体外诊断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技术示范和样本,孵化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体外诊断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在我国形成新的体外诊断产业集群,最终建成体外诊断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研发和转化中心。体外诊断技术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体外诊断行业与检验医学构成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体外诊断行业是检验医学的“工具”和“兵器”,同时检验医学是体外诊断行业的“用户”和“市场”,两者的共同目的是实施体外诊断。临床诊断信息的80%左右来自体外诊断,而其费用占医疗费用不到20%。体外诊断已经成为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类健康与构建和谐社会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体外诊断产品主要由诊断设备(仪器)和诊断试剂构成。根据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标准,体外诊断设备属于临床检验分析仪器类。体外诊断仪器分类1、按诊断方法分:临床化学分析仪器、免疫化学分析仪器、血液分析仪器、微生物分析仪器。2、按搭配试剂分:开放式系统、封闭式系统。体外诊断试剂:按检验原理分:生化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分子诊断试剂、微生物诊断试剂、尿液诊断试剂、凝血类诊断试剂、血液学和流式细胞诊断试剂。体外诊断技术发展前景:从基因水平的基因测序、SNP筛查、点突变基因诊断,到蛋白水平的各种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检测, 到细胞水平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CTC)、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 再到组织水平上的PET/CT等。 总的来说, 体外诊断向更简便、更快捷、非侵入性、多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应用前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检,现代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健康, 很多人每年体检已成为一种习惯。体外诊断通过对血液、尿液、粪便、分泌物等进行分析检测,即可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2、慢性病管理,世界范围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还有高血脂症、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 这些慢性疾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 血压、血脂、幽门螺杆菌、骨钙的变化。使用体外诊断设备,特别是各种穿戴式设备, 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对血糖、血压、心率等监测。3、重疾监测,许多癌症病人接受手术、化疗之后,医生可以利用体外诊断技术定期监测肿瘤标志物,预知癌转移以及指导用药。例如乳腺癌病人术后要定期做胸片、骨扫描、肝脏B超、血常规、肿瘤相关抗原检查,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体外诊断技术,发现脑内αB-crystallin基因高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比低表达(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要面临3倍甚至更高的癌细胞脑转移风险。这使得医生可以对高风险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预防癌转移。新闻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