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今年40岁,想读在职研究生,还有意义吗?长沮

今年40岁,想读在职研究生,还有意义吗?

“今年40岁,想读在职研究生,还有意义吗?”面对这位学员的提问,我们给他讲述了一件真事——来自另一个学员的自述:“我已经到了40岁的年龄,在别人眼里也是‘大婶’了。今年有了读在职研究生的打算,就是想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再多学点东西,虽然说自己看书也能学到,但也想通过读研拿个正规的文凭,提升一下职场竞争力。40岁,人生已经过了一半,甚至是一大半,虽然说每天鸡零狗碎的事情一大堆,但并不甘心人生就此一成不变,整日淹没在锅台灶边和娃儿的屎屁尿中。所以我觉得40岁读研是否有意义,自己说了算。”40岁,和30岁一样,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敏感的年龄。有的人的40岁,工作安稳,家庭幸福,有的人的40岁不仅要面对繁忙的工作,还要争取“家长群自由”。人生百态,但年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可以说,40岁读研,能收获到比其他年龄段更丰富的东西。晋升40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技能与经验,甚至是一个人工作能力最成熟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会选择这种员工进行培养提拔,但同时,学历提升也是重要的一个考核因素。因此,大家在40岁取得更高的学历学位,一方面能积累更多工作知识和经验,一方面也能提升文凭,为晋升奠定基础。评职称职称直接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也与职务升迁挂钩,是求职的敲门砖,同时也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评职称必备的两个条件就是工作年限和学历。拿工程师来说,很多人在30多岁已经评上了高级工程师,因为硕士毕业7年就可以申请评高工,但专科毕业需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称职务五年以上才可以申请评定。毫无疑问,高学历对评职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脉前面我们说,40岁是很多人工作能力最成熟的时候,其实“三十不惑,40而立”,这也是大家人脉关系最成熟的时候。通过读在职研究生,可以迅速接触到很多同专业或者不同专业的人脉,这些人脉的实用性更强,不仅能有利于自己的事业,也许还能对自己的家庭、后代教育等多方面都有所帮助。甚至很多企业管理者会专门去报读在职研究生,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伙伴。人生还长,不要被年龄、家庭等因素裹挟。如果一直都在改变与画地为牢之间徘徊,那你渴望的改变就很难发生在你的身上。现在报考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可以直接免试入学,不用参加入学考试,省去了在职人员备考的时间。同时,学员还可以通过业余时间网络或者面授进行上课学习,毕业就能获得国家承认、社会认可的硕士学位证书。现阶段在职研究生主要有两种报读方式,分别为同等学力申硕和专业硕士。同等学力申硕属于免试入学,学员毕业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这些证书有什么优势呢?求职就业以前是“活到老,学到老”,现在是“学到老才能活到老”,由此可见时代发展之迅速,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也在增大。大家必须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好的工作。学员获得在职研究生的证书,就是学员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文化水平的证明,在求职就业时自然更胜一筹。升职加薪一般来说,企业对于员工晋升都会有一套比较严格的考核制度,特别是在大企业和事业单位,员工的学历学位是最基本的考核因素。学员利用业余时间也能取得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含金量的硕士学位证书,在升职加薪时能有更多机会职称评选对个人来说,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也与职务升迁挂钩,是求职的敲门砖,同时也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很多职业岗位都会涉及到职称评选,例如教师、工程师、医生等。学历和工作年限都是影响职称评选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工程师职称评定时,研究生毕业可直评初级工程师,再过2年即可评选中级,但是大专毕业人员必须要满一年见习期,再从事2年相关岗位才能评初级工程师。因此,提升学历学位对评职称是很有帮助的。考公务员公务员是公认的“铁饭碗”,每年报考人数也很多。想要在考试时脱颖而出,获得较好的岗位,学历学位也十分重要。很多学历较低的人员,自身竞争力不够,只能被动报考一些较偏远的岗位,而学历较高的人员显然更有主动权。出国留学读在职研究生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与全日制研究生的证书是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是可以满足学员出国留学的。但是,学员还应确认自己是否满足出国留学的其他要求,例如托福雅思成绩、实验项目、论文等。读博很多人并不满足一个硕士学历学位,因为个人或职业要求,还需要读一个博士继续深造。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都是可以读博的。同样的,在报考博士时,学员还应确认自己是否满足招生单位的论文、学术水平等要求。

怨天怨地

北京积分落户,40岁读在职研究生,有年龄限制吗

今年的北京积分落户审核结果已经出来了,查询时间截止9月12号20时,不知道你拿到了多少分呢,满不满意?如果对审核有异议可以在此期间提出申诉,最终北京落户分数和名单将在10月15日进行公示。北京落户的竞争力度大致和往年一年,申请落户人数12万多一些,开放落户名额6000个,实行同分同落。也就是说,同分可以一起落户不受6000名额的限制,如此一来实际落户人数相信会超过6000,但同分的是少数实际落户人数不会超出6000太多。可以比照往年的数据,2018实际落户人数为6019人2019年实际落户人数为6007人。所以想要在北京落户,还是不要过于把希望给予同分同落上,自身积分高才是王道。如何提高北京落户积分?北京积分落户有9大指标,但大家基本上靠“四大金刚”,所谓“四大金刚”便是社保、居住、年龄、学历四个指标。这四个都是大头,而且也很普遍。社保一年计3分,居住自己有房权证的一年加1分租房的或者住单位宿舍的一年0.5分,如果能把年限熬上去,非常可观。年龄和学历同样是叩开北京户口大门的重要指标。年龄最多可以加20分,而且很容易拿到,45岁以下便可以45岁以上每年递减四分,50岁及以上不再加分,旨在强化北京人口年龄结构。学历大专加10.5分,本科学历并取得学士学位加15分,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学位加26分,研究生学历并取得博士学位加37分。怎么样,年龄学历两个指标的积分,是不是很诱人。不过40岁左右的人读在职研究生晚吗,40岁左右的人是北京落户的主力军,他们社保、居住积分大多已经很高,卡住他们的往往是那么一纸学历。尽管读研究生要倒扣三年的社保和居住分,看似有26分之多但实际加分并没有。如果是专科学历,在拿到研究生硕士后就多加5分。但怎么说呢有时候往往就是这一点点分便绊倒了不少英雄汉。在此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读在职研究生是没有年龄要求的,即便是全日制研究生也在2012取消了不得超过40周岁的规定。但读研虽然没有年龄限制,可一到40岁想靠学历落户还是得抓紧了。北京积分落户年龄一超过45岁可就要减分了,而研究生一般是三年制,到毕业如果超过45岁不免有些得不偿失。如果是走留学这条路,比如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在软科公布的2020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前300左右和复旦大学齐头并进,学制是一年制大部分时间在国内线上学习,无须考研,很对在职人员的胃口。而留学资历需要去留学网进行学位学历认证,在通过审核后学位学历便被承认,同样可以用于北京积分落户加分。北京落户之路任重道远,可在有了北京户口之后便可以享受北京人的养老、医疗等福祉,也可以在北京真正地安一个家,不再让后代为了户口而奔波,所以有可能还是要争取下,最好赶在45岁之前。好啦本篇文章就写到这了,如果你对学历提升北京落户感兴趣或者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私我,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折杨

寒门博士40岁才毕业:这样读书改变命运值不值?

穷人读博士,毕业就40岁了,虽然改变了命运,是否值得?只要改变了命运,没有什么不值得,40岁博士毕业,是40岁面临下岗没有任何一技之长可比的吗?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一点也不夸张。当然,40岁博士毕业,情况也是各不相同的。在40岁上博士毕业,一般都是在职读博的人,全日制读博,博士毕业没有这么晚,要提前十年,在30岁左右也就戴上博士帽了。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是读书改变了命运,不仅仅是职业上的经济上的和地位上的改变,更是人生观念上的改变,没有读过书的人,又如何能理解博士的人生呢?著名作家王蒙一行去西部农村采风,在一个农家就餐。饭菜上桌后,苍蝇到处飞。作家一行都没有了食欲,表现出对苍蝇的厌恶。女主人是个家庭农妇,看到这个情景,她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苍蝇又吃不了多少,看你们计较的”。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就是人生观念的差异。当然,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了,现在早就没有这样意识的农妇了。不过,40岁博士毕业,如果不是在职读博的话,笔者觉得也是有点问题的,排除多次延期毕业的情况,即使是很顺利的,也要30多岁博士毕业。这个年龄还是有点大了,这就涉及到了学制的问题。笔者觉得,现在的学制有点长了,当年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学制要缩短,而且,实实在在缩短了,小学到高中只有九年,把人生最好的时间放到社会实践上,放到工作上,这样对社会会有更大更多的贡献。作家莫言曾经有个关于学制缩短的提案,内容是取消中小学的界定,实行10年一贯制,初考、中考都取消,小学一直到高中共10年,毕业参加高考,学制缩短2年,我觉得很合理,缩短了学制,也解决了一直减不了的课业负担。但是,不管怎么说,博士毕业,改变了命运,一定是值得的!对于这个问题,友友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拉回文章开头,点击“关注”,欢迎评论留言,跟大家一起交流。

不知太初

40岁了,读在职研究生还有意义吗?

“今年40岁,想读在职研究生,还有意义吗?”这是来自一个学员的提问。面对这位学员的提问,我们给他讲述了一件真事——来自另一个学员的自述:“我已经到了40岁的年龄,在别人眼里也是‘大婶’了。今年有了读在职研究生的打算,就是想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再多学点东西,虽然说自己看书也能学到,但也想通过读研拿个正规的文凭,提升一下职场竞争力。40岁,人生已经过了一半,甚至是一大半,虽然说每天鸡零狗碎的事情一大堆,但并不甘心人生就此一成不变,整日淹没在锅台灶边和娃儿的屎屁尿中。所以我觉得40岁读研是否有意义,自己说了算。”40岁,和30岁一样,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敏感的年龄。有的人的40岁,工作安稳,家庭幸福,有的人的40岁不仅要面对繁忙的工作,还要争取“家长群自由”。人生百态,但年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可以说,40岁读研,能收获到比其他年龄段更丰富的东西。晋升40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技能与经验,甚至是一个人工作能力最成熟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会选择这种员工进行培养提拔,但同时,学历也是重要的一个考核因素。因此,大家在40岁取得更高的学历学位,一方面能积累更多工作知识和经验,一方面也能提升文凭,为晋升奠定基础。评职称职称直接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也与职务升迁挂钩,是求职的敲门砖,同时也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评职称必备的两个条件就是工作年限和学历。拿工程师来说,很多人在30多岁已经评上了高级工程师,因为硕士毕业7年就可以申请评高工,但专科毕业需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称职务五年以上才可以申请评定。毫无疑问,高学历对评职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脉前面我们说,40岁是很多人工作能力最成熟的时候,其实“三十不惑,40而立”,这也是大家人脉关系最成熟的时候。通过读在职研究生,可以迅速接触到很多同专业或者不同专业的人脉,这些人脉的实用性更强,不仅能有利于自己的事业,也许还能对自己的家庭、后代教育等多方面都有所帮助。甚至很多企业管理者会专门去报读在职研究生,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伙伴。人生还长,不要被年龄、家庭等因素裹挟。如果一直都在改变与画地为牢之间徘徊,那你渴望的改变就很难发生在你的身上。现在报考在职研究生,可以直接免试入学,不用参加入学考试,省去了在职人员备考的时间。同时,学员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上课学习,十分方便,毕业就能获得国家承认、社会认可的硕士学位证书。

锐则挫矣

读博和年龄关系大吗?听听导师的想法

这两周是下半年博士学位答辩的集中时间段,今天下午塔主的一位大师兄进行了他博士阶段的最后一次答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已经读博第六个年头了,这是他最后一次答辩机会,如果这次通不过学位答辩,那么他将面临着被强制退学的处理。好消息是,在今天的答辩中,他表现较好,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通过了这次答辩。在自己40岁的时候,取得了博士学位。回想一下我这位师兄的读博历程,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和送审,他已经反复折腾了好几年,每次都是因为文章撰写质量不高或者发表论文达不到博士毕业要求而被延期。他这个博士读得真不容易,反观那些一口气读到博士的师弟师妹们,他们在读博期间很快就发表了SCI论文,在最短的学制时间内,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顺利的通过了评审并拿到了博士学位。这不禁让人想到,难道年龄越小越容易毕业吗?其实,目前博士毕业的群体中,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脱产的博士,也就是说从读大学开始,就本硕博一口气读过来,中间没有去找工作,这样的博士毕业时平均是二十八九岁,以高学历人群的身份进入社会从事科研类的工作。另一类是在职博士,这一类人大多数三十五岁以后并且具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想通过提升学历来达到职务或职称晋升的目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情况,比如辞去工作后脱产读博士,以此获得更好的平台。从以上的两大类可以看出,不同的博士对学位的需求是不同的,年龄阶层也不一样,但是从博士毕业时学位论文的质量和读博年限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完全脱产的博士质量要比在职博士高很多,同时读博年限也短很多。这是因为完全脱产的博士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博士期间的研究中,投入多自然产出高。而在职博士往往因为原单位工作的事务大大影响了读博的效果,因此大部分在职博士都是不能按期毕业的,甚至有的因达不到毕业要求被强制退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十岁以后的人,精力和注意力都会不断的下降,这个时候读博的话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博士期间的科研任务,同时三十岁以后的人大多都要面对生活和家庭的问题,自然会分走很大一部分精力,读博过程要辛苦很多。同时,如果一个人三十岁以后再脱产读博士的话,等毕业差不多到三十五岁了,这样的年龄对于刚开始起步科研工作来说是非常吃亏的,比如申报国家青年基金等,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因此,读博和年龄的关系主要决定于你读博的目的和实际现状,如果自己已经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同时不着急拿学位的话,可以选择攻读;如果是三十岁以后脱产读的话,塔主建议还是要慎重,毕竟读博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如果没有保障的话就非常的不划算。以上就是塔主对读博的一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女船长

过了30岁,还在读博的博士生还有前途吗?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小白一日,我所在的某群突然聊起了考博的问题,起因是有个人咨询读博事宜,但后来谈及的内容比读博问题丰富得多。A:请问各位,本人本科工作后考研,目前硕士毕业2年,30岁,没有论文,考材料学院的博士,容易过吗?B:准备考哪个学校的材料学院博士?A:一般的985学校。B:估计不容易。A:额,好吧。C:那最好发一篇论文再去申请博士,现在都是申请考核制,没有文章很容易过不了面试。B:你先发一篇比较不错的SCI,再去申请基本能稳进。C:也可以先申请试试,给你有意向的导师发简历。D:好多老师不太愿意招在职的。A:我不报在职的。我工作企业两年了,但是准备辞职申请全日制,将来想有机会去高校工作。D:很多高校进人一般限制年龄35岁,毕业超龄也很尴尬。A:你说得对,所以我现在也是比较犹豫。B:所以你要三年博士毕业,做两年博后,35岁的时候上副教授,刚好赶上末班车。C:3年博士毕业不太可能。很多985都4年起步了。E:@C,我是三年毕业。现在我们专业,3、4年为主,3年的也不少。D:关键有的实验室内部有文章要求,达不到不让毕业,博士读个5、6年都有可能。而且毕业没好文章,年龄又是一个限制,到时候工作更是悬。E:那就看个人了,我们要求5分(影响因子)的一作者,3分(影响因子)的两篇,或者20分(影响因子)的前五作者就能毕业。同学中4成左右能3年毕业吧,后面也就拖半年或者1年,5年以上的极少数。D:羡慕你们。我们搞生物的身边一堆五六年的没有毕业的。E:我们隔壁实验室生信的,3年毕业了差不多一半吧。11个毕业5个。D:生信已经算生物里爬上岸的了。谁让我们实验周期长。B:我们医学实验室有的博士读了都好些年了,进入这个坑里不知道几年才够。D:那和生物差不多了,反正年龄小是无所谓了,年龄大了延期毕业,学校宿舍没住这些都还无所谓,关键要是上有老下有小那就不只是难受了。A:读博士压力这么大吗?!B:不光是读博压力大,就算博士毕业了,就业也压力大。35岁是个坎啊。A:…一个热情满满的准备读博者就这样硬生生被大家劝退了。虽然可能是真香警告,不过大家的意见都是很现实的,都说码农就吃青春饭的,博士生又何尝不是,30岁读博的老学生也不能装鸵鸟,忽略自己的“中年”危机(对于一些恋爱0次的30岁博士生来说,这个问题好残酷)。就像B说过的,如果正常3年毕业,申请进入高校就职,很可能要先做师资博士后,万一读博时又延期几年毕业,超过35岁这个年龄坎毕业,那就更麻烦了。走学术路线,年轻一点的确实会很占优势,学术界大量的待遇与职位是与年龄相关的。例如:各种典型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5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8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例如,很多学校招聘直接都限定了年龄,比如“具有博士学位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有副高职称者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等等:再例如,不少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机构,年龄同样是有要求的,而像师资博后这样更是压力不小。那么,年龄的限制对于博士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一个读书顺利的学生,中间没有停顿学业,那么从7岁开始读小学一年级算起,6年后升入初中,读完3年初中再读3年高中,读完高中正常是18周岁,然后是高等教育的4年大学本科,3年硕士研究生,4年博士研究生(3-5年),拿到博士学位一般正常年龄为28或29周岁(当然硕博连读和直博生的年龄会更小点)。博士学位是中国的最高学位,可能有人会说还有“博士后”。但“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博士毕业后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一段经历。从拿文凭的角度来说,一口气读下来比较容易,因为读书、写论文的劲头不中断。但是从学东西的角度来说,可能工作几年再回学校更好,因为见识多了,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明确了。相对于那位30岁或31岁准备读博的群友来说,毕业时很可能已经35、36岁了,这种情况该不该读呢?过去义务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路径比较类似,大家都是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入学和毕业,但在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阶段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其实,在本科以后的科研人员的求学情况也不像以前那样整齐划一了,可能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毕业后在工业界、企业界工作了一段时间再转入学术界,从这个角度考虑,对这些博士生就业时的年龄限制作应该更加灵活一点。特别是作为科研人员考核目标的各类基金的年龄限制(35岁/38岁/40岁/45岁以下)+职称/学历限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让很多博士生们只有在毕业后的那几年里申请。那些比同龄人可能在比较晚的时候才去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的后来人就坑爹了,青年基金(国自然青年基金)和四青帽子(青千、青尖、青长、优青)的年龄硬框框摆着那里,岁月可不等人。关键是一步慢造成了步步慢,如果毕业生在博士毕业后由于超过年龄不符合条件,没有申请到青年基金或其他支持项目,既会造成自己的科研缺乏资金支持,也在后面的项目、计划申请中陷入劣势。35岁、38、40岁和45岁,成为博士生毕业后的学术生涯的几道年龄“分水岭”。在愈演愈烈的科研竞争之下,那些本来有心热衷科研的大龄博士有可能因为年龄超龄,处于劣势,或者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学术界的大门,只有甘拜下风、望尘莫及,平平淡淡过一生。本来作为科研人员,其科研生涯一直可以延续到50、60甚至更晚岁都没有问题。其实,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在晚年都拿出过惊人的科研成果,比如“深度学习之父”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从他博士毕业算起,花费了长达30年的时间默默无闻;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在30岁才刚刚摸着科研领域的大门,入了行,54岁才开始锂电池的研究,以97岁成为最高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002年4月,罗马尼亚的数学家罗马尼亚数学家普雷达·米哈伊列斯库(Preda Mihilescu)靠证明了卡特兰定理(此前是数论的卡特兰猜想)而天下闻名,虽然他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已经42岁了。在学术界,少年英才确实大有人在,可也要为大器晚成者留一条路,毕竟博士毕业才是科研道路的刚刚开始。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其实,岂止幸福本源,更是科研生命之源。科研圈的多样性是学术界赖以发展的基础。年龄的条条框框会让大家拼命想在年龄限制倒计时来临前,赶紧挤进进学术利益共同体。这会加重了大家的焦虑,让一些不佛系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年龄的限制会倒逼青椒们不能耐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本可以有一番作为的科研工作者因为超龄丧失了前进的机会。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博士生就业问题上,除了“第一学历歧视”问题,还有存在“年龄歧视”的问题。但对于到了30岁了还想着计划攻读博士学位的那位同学来说,以我个人的经验,只要决定了去读博,还是可以坚持下去的。大龄博士毕业生虽然有很多劣势,比如有可能面临身体(如应对疲劳的体力比更年轻的人稍差)或家庭方面(如拖家带口或面临婚育等事务牵扯精力)的限制,在就业时会遭受年龄歧视。但如果他有真才华,努力学习和工作,在学习期间扎扎实实地做科研,那么他那个博士肯定不会白读的。其他的也不用想得太多了,因为,即使不读博士,在职场上一样受到年龄歧视,35岁对于码农们同样是一道坎,而且作为博士生在读时所接受那些训练,其视野和思维肯定是不会弱的。总的来说,学术界的年龄歧视虽然存在,并不像许多非学术领域那么明显,比如对于程序员来说,35岁有可能的职业终点,但博士可以有可能以35岁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有些高校招聘博士的年龄限制放宽到了40岁)。不管是否攻读博士学位,时光都在流逝,过了那几年时间,每个人都会变老。就像我读博时的一位师兄,在40岁左右获得了博士学位,工作几年后,现在看来也有个不错的职业生涯,而他不是孤例。当然,现在所做的决定可以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进行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师兄解决问题和记忆事物的原始能力虽然下降了,但作为交换,他非常擅长以下几点:根据事务的权重安排时间的优先次序、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关键的信息、优良的判断能力、演讲、写作、建立人际关系、采取主动有效的选择以及其他重要技能。笔者个人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读不读博,都要活在当下,不要担心自己的年龄问题,给自我去设限。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都应该去努力,打破常规,尝试新事物,让自己感觉舒适,愉快,有价值,做一些最能吸引自我价值感的事情。

大馆奴

哪一类人申请在职博士更容易成功,看看有没有你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从事教学、科研类的工作,基本都需要博士学历。但现在单位很多30~40岁之间的人,很大一部分是硕士学历,由于学历的限制,很难继续晋升,相比刚入职的博士而言,优势不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在职读个博士,提高学历和自身竞争力,为中年危机提前做准备。那么在职博士好申请吗?导师有言:这需要看个人情况。自身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能力不管是在职的还是脱产的,申请读博士都是需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行。一般导师看重的是你之前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如果在硕士或者现工作单位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方向相近,那么导师就会更青睐于你。因为有了相近的研究方向,就不必重新学习重新思考,上手更快,也更容易出成果。而如果之前的研究成果较多,比如有几篇拿得出手的中文或者SCI论文,专利等,都证明你的科研能力较强,到了导师这边也能发挥优势多发论文,这样的学生导师当然喜欢了。有时间搞科研时间对于在职博士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有单位的事情,可是一旦读了博士,也必须把博士这边的事情放在心上,多花时间去导师课题组学习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时间,才会有机会发文章,才有毕业的可能。导师可不喜欢只在那里挂个名字从来都不去的学生读博士,这样对导师而言百害而无一利。其实,如果挂了在职博士但不做事,对博士生自己而言也是没多大用处,毕竟毕业拿到学位才是关键。有足够的经费或人脉其实,很多在职博士挂在导师那里,做实验写论文是不太可能,但拉经费,拓人脉或是很有可能的。如果你所在的单位能和导师建立合作关系,且可以拓宽导师的人脉,提高导师的影响力,那么导师何乐而不收你做博士生呢?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自己需要养家糊口,没有足够的优势,但又想混个博士文凭,基本是很难的。小编有位朋友,很早之前就想要读在职博士,无奈自己还是个小职员,科研能力也一般,当时想考中科院某所在职博士,最后失败了,到现在也没有读上。但还有一些人,读在职博士确实为导师和自身拓宽了人脉,两者互惠互利,达到了双赢的状态。因此,在职博士也不是你想读就能读的,看看自己达到要求了没。如果没有,那么老老实实考个脱产博士,也是可以的!

臣之事君

25、35、45岁,不同阶段报读在职研究生,都为了什么?

每年报考在职研究生的考生,从年龄上来讲向来参差不齐,从20几岁到40几岁不等。年龄不同在职读研给大家带来的收获也有不同之处。小编将不同年龄段人群分为三类,分别是:● 定大方向阶段: 25岁-32岁● 基本定型阶段:32岁-36岁● 追求稳定阶段:36岁-45岁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各年龄段在职读研的特点:▼定大方向阶段: 25岁-32岁在25、26岁时,基本上工作了两三年,有基本的经验和能力,到了定大方向,需要一个提升自己的平台,而在职考研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既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又能给自己带来升职的捷径。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已经知道自己缺少什么,需要学习什么。明确目标后再去在职考研,根据自身的需要,有目的吸取知识,给自己的上升增加砝码。▼基本定型阶段:32岁-36岁这个年龄段人群事业基本定型,而且对自己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也很清晰了。这个年龄段人群选择读在职研究生,基于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本,想要在行业领域有更突出的表现。也有一部分对自己的事业也会有一些想法的人群想要通过在职考研来实现自己的想法,达成某种夙愿。▼追求稳定阶段:36岁-45岁在36岁职业基本定型后,在36—45岁期间,大多数人只是求稳定,更多的是带后来人。这时会把自己的人生目标、组织目标,包括和团队的目标结合在一起,这也是这个年龄段职业生命的延续。这个阶段人群在企业里承担重大职责,更追求在这个岗位上稳稳当当地尽职尽责,很多在社会上很不错的成功人物都是从这阶段出来的。这个时候选择在职考研,多数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诠释对专业的理解,为了更好的带新人。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群是因为个人喜好选择在爱好方面有一定的提升。其实,不论在哪个年龄段在职考研,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回报。小编认为最需要读在职研究生的人群是:25岁-32岁的定大方向阶段和32岁-36岁基本定型阶段的人群。如果把人的核心竞争力分成四部分:知识、技能、经验(眼光)、心理素质。大学阶段和就业阶段培养的是知识和技能,而读在职研究生就是对知识和技能以及经验(眼光)的再次升华。而这两部分人群最需要提升的也就是这三方面,所以想要改变自己现状的人群,不论是大学生、出入职场的新人,在最需要充电的时候,别让机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

出入六合

大龄青年该不该有博士梦?

* 来源:青塔人才关于“××岁了,还要不要读博?”的话题引发了不少争论,大家普遍关注的对象为27-30岁的“大龄青年”,这些人普遍具有几年社会经历,站在一个对人生还来得及做出改变的岔路口,重新考虑着要不会回归学术的象牙塔。这其中有人已经小有成就,读博是为了拓宽职业空间;有人不安于现在的工作,想通过读博获得一份教职;有人纯粹热爱学术,读博是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大龄青年要不要读博的问题本质,其实在于你还能有多少自由选择人生的空间,有多大的勇气敢于放下眼前的生活,有多大的胆量去承担从头再来的风险。决定读博之前,你都应该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01大龄读博如赌博考博容易,毕业难。大龄青年读博,是一场与时间的豪赌。有调查数据显示,毕业年龄与延期率成正相关,年龄越高,毕业延期的可能性就越高。有时候毕业不是靠努力,想毕就能毕。统计数据只是反映客观趋势,不同专业的延期率大不相同。如果你读的还是出了名难毕业的专业,那就请做好四年稳赚,五年不亏的心里预设。有不少“天坑专业”的博士吐槽,他们专业基本就没有按时毕业这一说。这场豪赌,发了文章顺利毕业就成功踏上了高层次人才的末班车,毕不了业,数年光阴付之东流。02脱产读博,收入倒退自2018年改革后,高校或科研院所基本上不再招收在职博士,即使在职也需要脱产读博,而脱产读博则意味着在3-5年内没有工作收入,只有博士奖助学金,大部分院校的最低学业奖学金基本覆盖学费,助学金的话不同院校差异较大,基本在1200-3000之间。在学校的低消费环境下,这些奖助学金保证个人温饱没太大问题,但有些人可能已经需要负担家庭开支,那就比较吃力了,而且跟已经工作的同龄人相比,收入倒退难免有很大的心理落差。03读博方知头发贵中国人长期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读博还是读书,其实读博更像是工作,并且是8117的那种,基本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全年无休地干活,即使是正常年龄读博都不乏有“读博苦,读博累,读博方知头发贵”的吐槽。一方面是来自毕业的压力,读书要趁早不是没有道理的,大龄攻博,对体力、精力无疑是非常大的考验。另一方面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如果你的选择没有得到家庭的支持,甚至还有孩子需要照顾,家庭带给你的心里压力要远超论文。04一毕业就贬值历经艰辛拿到博士学位,却发现其实工作可选择的依然不多,想进企业,35岁基本上是职场的生死线;想考公务员,离40岁的年龄限制也很近了,能否抓住最后的机会上岸实属未知。所以高校或科研院所仍是大多数博士的最终落脚点。如果你是30岁开始才申请读博,入学最快也31岁左右了,毕业最快也35岁了,以现在严格的毕业条件,很大可能延期到第5年毕业。然而高校招聘也有着35岁红线,有的甚至限制在32岁以下。在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过了年龄的线,在单位眼中你的博士学位就贬值了。大龄读博已经是负重奔跑了,却还要冲刺超车才能晋升“普通”的行列。明知是hard模式,大龄青年该不该去读博?没有人可以替别人的人生做选择。如果你认清现实之后依然坚持,我们应示以鼓励和敬佩。这个社会多的是遭受现实毒打后安于现状的青年,少的是找到目标敢于跳出温水的“青蛙”。青年应该有梦,大龄亦可读博。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青塔人才”。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非吾事也

45岁,我读了研究生……

出于什么原因写这篇文章,我无法回答自己,也无法表达初衷。算是对过去两年的复盘,人嘛,总希望走过一段岁月,也总希望留下一些什么,哪怕是极其扯淡的梦想。两年前我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说天道酬勤,有点心灵鸡汤的意思,但确实是付出才会回报,发了狠劲用了三个月功,最终,我这个丢开书本将近20年的人居然过了国家线,而且还超了10分。初始志愿是位于北京的985院校——中央民族大学,不幸的是,当年报考人数不少,最终进入复试的有93人,但学校的录取名额只有70人,好在我排名在60上下,还有机会一搏。更不幸的事情发生,当年该校将MBA分成了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全日制,一种是非全日制。这个专业报考的多是在职人群,当然大家都选择非全日制。学校的70个名额中全日制为30人,非全为40人,这下我悲剧了。硬着头皮参加复试,复试间档,MBA教育中心的老师发布通告,全日制有大量空余名额,过线考生愿意调剂直接申请就可以,保证录取……实际上,最终选择调剂全日制的要不就是年龄有优势的,要不就是成绩排名靠后的,据说,过线愿意调剂的人还是了了无几。复试是在该校的医院里进行的。我去的不早也不晚,但过去时,校医院门口已排上了长长的队伍,目测有大几千人,其中也不乏拖着行李箱一脸疲惫的外地考生。这中间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个令我哭笑不得的段落,有校医看我年龄大,就问是不是读博士的,真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忽然想到一句诗: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像我这样的情况确实少见,40多岁的人了还跟着凑热闹,我老家的高中同学也觉得不太着调,我并不太在意。40多岁该下个怎么的定义?40多岁该画个什么样的肖像?手里捧着个泡着枸杞的水杯,挺着啤酒肚,秃着脑门,一副看破世俗过来人的样子?那不是我想要的状态,我希望40岁仍然身体里流淌着沸腾的热血,仍然可以血气贲张,仍然可以热泪盈眶。如预料的一样,初试加复试综合排名,我未能被录取。有人说,高校录取中有黑幕,也许吧,但我觉得黑幕事件一定是个案,是非主流的,更多的录取是公平公正的。在未公布录取名单之前,自己就做了非常客观的评估,觉得把握性很低,所以,当时就做了一个很正确的决定,马上着手调剂。其实,当时北京还有一些高校是有调剂名额的,但我比较在意学费的高低,综合评估后就选择了两所目标学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北京物资学院。马上登录研招网调剂通道,发了调剂申请,为了确保成功,还从网上查询到两年学校的招办电话,希望可以进一步确认。北京二外的电话无人接听,物资学院的电话接通了,跟老师简单沟通后,老师说接受我的调剂申请,几分钟后,手机收到了短信回执。这颗悬着的心才落地了。两天后,校方通知参加复试。印象特别深,那天真好是4月1日,应该是校方组织的第二次调剂复试,综合面试,英语面试、笔试等流程走完后,隔天校方就公布了复试结果以及拟录取名单,谢天谢地,榜上有名。当年9月份入学,然后开始了学习生活。弹指之间,两年就要过去了。今年6月份,如果顺利的话,我应该会正常毕业,现在正在紧张地毕业论文撰写中。生活总会留下一些东西,有的是利益,有的是成长,有的是经历,有的人感慨。这两年中,放弃了很多,周末上课,有好几个月没有陪妻和儿子过过周末,没有外出玩耍过,但也得到了很多,认认真真地上了一些课,对原先肤浅的理论有了深刻地体会,脑子里逐渐有了专业知识的逻辑框架,跃马挥鞭,期待建功立业。一日深夜,写完论文初稿在构思致谢内容时,写下了如下文字:网络上有句话: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我很喜欢。把这句话送给北京物资学院MBA教育中心的各位老师们,也送给自己。感谢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安排,感谢各位授课老师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令我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收获颇多。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刘华教授,于百忙之中,对论文的选题、立论、撰写以及定稿全程给予悉心的关注和指导,在此表达我无比诚挚的敬意!于我而言,人过中年,仍然可以与学识渊博的师长、意气风发的同学们拥有这么一段美好的经历,实乃人生之大幸!感谢研究生学习中经历过的一切人和事!感谢北京物资学院!其实,人生不就是生死之间的距离吗?为什么不折腾呢?既然结局我改变不了,但,过程可以更刺激一点,更美好一点。这,总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