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50岁失业再求职,无人问津:先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试试母亲河

50岁失业再求职,无人问津:先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试试

在经济寒冬面前,人人自危。最近在现场招聘会,看到了好多4、50岁的人,还在各个展台前驻留。看到这些画面,内心不禁一顿感慨。很多人说,50岁以后,要是失业了,怎么办?毕竟,企业都不要50岁的人了。说实在的,50岁以后想找一份写字楼里的工作,确实比较难。如果自己不是被裁员,极少有50岁还在找工作的白领人员吧。既然被辞退,又会有多大几率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呢。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就目前情况来看,50岁以后找工作,还是有些思考方向的。首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写字楼出身,工作能力又如何。这是必然要考虑的问题。自己是不是高学历高技能人员,也就是自己之前是不是在写字楼工作的。如果自己之前是在写字楼工作,那说明自己接触的层次就比较高,这种情况下,个人角度来说,肯定还是想找写字楼里面的工作。此时的思考方向,就不是什么大公司的小职员,而是小公司的职员。一般来说,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下游流的。只有这样,自己的经验才会被宝贵、被重视。当然,这条路也不好走,但机会会比找同等级甚至更高级的公司岗位要大。其次,问自己能不能接受低级别岗位。如果确实找不到写字楼工作,那么再低层次的工作,就必须纳入考虑的范围了。无它,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饿肚子的感觉会让自己接受一些,自己原本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低级别的岗位不一定是扫大街,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低薪工作。这些工作的共通特点就是,技术要求不高、年龄限制较低、薪酬不高、作息时间不按国家规定走、升职机会渺茫等等。只要不是对身体有害,都是可以考虑的。接着,问自己愿意做点什么。当把外界能做的事情都考虑过之后,还是没有合意的,就得看自己是不是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给自己赚生活费了。我以前单位就辞退过一个快50岁的人,辞退后,他选择了加盟开水果店,没想到虽然辛苦点,但赚的钱比以前当领导还要多。他都有点后悔一直在公司上班了。所以,自己做点什么,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都打了一辈子的工了,也到了这个年纪,本就没什么可失去的了。既然如何,何不给自己一个机会,试一试自己做。说不定结果比预想的还要好呢。最后,再“偷懒”一点,做做兼职、跑跑车,也不差。如果觉得自己做点什么,需要很大的投入,那么大可以从一些兼职、跑车开始。比如跑滴滴,有一辆车就行。都50岁了,家里不可能还没一辆车吧,注册一个,就可以开始跑了。坚持下来,一个月也是有大几千、上万块钱,怎么不行?所以,看似没出路的年纪,一样是有出路的。比起喜欢做什么,能吃饱饭显然更加的重要。人的潜能,都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给逼出来的。

从之游者

50岁失业再求职,却多遭拒绝:人的潜能,都是被逼出来的

面对经济寒冬,每个人都处于危险之中。最近在现场招聘会,看到了好多4、50岁的人,还在各个展台前驻留。看到这些画面,内心不禁一顿感慨。很多人说,50岁以后,如果失业了,怎么办?毕竟,企业不想要50岁的年轻人。说实话,50岁以后在办公楼找工作真的很难。如果你不下岗,50岁仍在找工作的白领就很少了。既然你被解雇了,你找到一份体面工作的可能性有多大。然而,没有出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50岁以后找工作还是有办法的。首先,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办公楼的人,你是怎么工作的。这是必然要考虑的问题。自己是不是高学历高技能人员,也就是自己之前是不是在写字楼工作的。如果你以前在办公楼工作,这意味着你有更高层次的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你一定还想在办公楼找工作。此时,思考的方向不是大公司的小员工,而是小公司的员工。一般来说,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游下去。只有这样,一个人的经验才能得到重视和重视。当然,这条路不容易走,但机会会比找同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公司职位更大。第二,问问自己能否接受低级职位。如果我们找不到任何办公室工作,那我们就必须把它考虑进去。没有它,就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饥饿感会让你接受一些你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低水平的工作不一定是扫街,也可能是其他地区的低收入工作。这些工作的共通特点就是,技术要求不高、年龄限制较低、薪酬不高、作息时间不按国家规定走、升职机会渺茫等等。只要对身体无害,就可以考虑。然后,问问你自己你想做什么。在考虑了外界能做的一切之后,如果没有共识,那就要看你是否能“自己做”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我以前单位就辞退过一个快50岁的人,辞退后,他选择了加盟开水果店,没想到虽然辛苦点,但赚的钱比以前当领导还要多。他都有点后悔一直在公司上班了。所以,自己做点事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一辈子都在工作,到了这个年纪,我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机会,试着自己去做呢。也许结果比预期的要好。最后,做兼职或滴滴跑车也不错。如果你认为你需要大量的投资来做某事,你可以从一些兼职和跑车开始。比如跑滴滴,有一辆车就行。都50岁了,家里不可能还没一辆车吧,注册一个,就可以开始跑了。坚持下来,一个月也是有大几千、上万块钱,怎么不行?所以,看似没出路的年纪,一样是有出路的。比起喜欢做什么,能吃饱饭显然更加的重要。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人们的潜能才能被逼出来。

痴情泪

2020年50岁中年人竟然扎堆求职!就业难说明什么?

日前,某机构调查了近千中小企业样本,调查显示,如果持续目前的停工状态,近85%的企业挺不过3个月。最近也有不少人从放长假的喜悦中“清醒”过来,陷入失业的恐慌中,其中,最担心的就是50岁的中年人了。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我国的富豪基本都集中在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中。这批人有的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有的赶上了“下海”热潮,有的赶上了好时候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包租公”或是“包租婆”每个月收收租就可以有几万元的收入。反观从出生后就被嘲的90后,除了围绕在身上的“独生子女”“不愿吃苦”,还有双方父母和二胎的各种压力。不过,恰恰相反的是,社会上频频出现难找工作的人反而是50岁的中年人,说明什么呢?50岁中年人负债现象严重虽然我们说50岁的人赶上了不少机遇,但是这也给不少人带来了负债的负面影响。同时,虽然创业热潮带着一批人“先富起来”,但并不是所有有创业梦想的人都能够成功的,创业的同时也使不少人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所以,可以说50岁左右的中年人贫富差距巨大,能够抓住机遇的人轻松致富,但是能力不足没有投资眼光的人却可能一辈子平平淡淡甚至需要一直还债。50岁中年人学历吃亏我们发现很多50岁还在找工作的人其实在学历方面都不占优势。首先,上个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对于学历的划分标准与现在不同,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选择念中专、大专,反而一些成绩普通或是中下等的学生最后却进了国税、地税等我们如今看来非常吃香的岗位,而且还有很多人是可以子承父业、不愁没有学历找不到工作的。所以,在那个年代,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一些工厂工人逐渐被工业化机器取代,机器带来的产量更高开销更低,所以就有大批四五十岁的大龄工人面临下岗危机。而且在现在的求职市场上,大学学历已经非常普遍了,无论是学历或是年龄都没有任何优势。50岁中年人竞争不过年轻人50岁的中年人难找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比中年人,企业在招聘时更愿意招聘年轻人。除非是有丰富工作经验或是非常出色的技术人员,不然在35岁之后是很难跳槽或重新找工作的。首先年轻人的身体素质好,经得起熬夜,很多企业的运营模式都开始采用“996”,如果让中年人来每天熬夜加班,恐怕支撑不了几个月。不仅如此,在学习能力上中年人的接受能力也比年轻人弱一些,效率也会相应降低。所以在相同的工资标准上,企业能够招聘到能力更强、效率更高的年轻人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如果你正值50岁,是学历不错身体健康的一类人,可以尝试跳槽选择一些性价比高的工作,如顾问或是管理人员;如果属于第二类学历和技能都一般的人,在身体条件不错的前提下,尽量不要再跳槽了,这部分人一般都是在年轻时选择了比较安逸生活的人,所以在快要退休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多的养老压力;如果属于学历和技能都没有的人,那么面临的择业环境也会比较严峻,千万不要眼高手低选择跳槽了。其实我们在考虑50岁左右求职人的困境时,一般都在考虑的是家里还有老人和孩子需要抚养的,但是大多数50岁家长也都只有一两个孩子,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并不只有就业的危机,还有社会文化道德感的提升,至少在小编身边很少出现拒绝赡养父母的现象,所以如果能够“挺到”孩子毕业找到工作,不需要啃老,50岁中年人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整体来说,无论就业环境如何,我们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做好准备,才不会在自己老了之后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发愁。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也需要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出打算,合理规划实现自己的财富增值,那晚年生活也会轻松很多。现在市面上理财种类繁多,不靠谱不正规的平台也很多,因此,个人理财选择正规大平台很重要,获得安心收益的同时,能更好的保障资金安全,像度小满理财(原百度理财),就是度小满金融(原百度金融)旗下的专业化理财平台,大品牌正规平台更靠谱。目前一些中小型银行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销售)发行的银行存款产品,具有流动性高(可分档计息或提前支取)、利率高于一般定期存款的优点。例如度小满金融APP平台上就有一些银行存款产品,利率在4%-5.5%左右,根据《存款保险条律》规定,个人普通存款享受存款保险保障,即您在单个银行的普通存款享受50万以内本息100%赔付,度小满理财优选合作的银行存款产品,都受到存款保险条律保护,详细产品信息您可以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度小满金融APP”了解。“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原百度金融)旗下的信贷服务品牌,大品牌、靠谱、利率低值得信赖,提供面向大众的个人消费信贷服务,打造创新消费信贷模式,延承百度的技术基因,有钱花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风控技术,为用户带来方便、快捷、安心的互联网信贷服务。综编自:实体经济守望者、职场之光、人力资源实战邓玉金。

50岁以上的求职者,找工作有困难怎么办?小编给你支几招

随着经济腾飞,互联网的兴起,工作变得越来越难找。现在都是双证考核,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工作。更因为疫情影响,工作变得难找,好的工作更难找。对于18-49岁的人况且如此,更别提50-60岁的求职者了。近期我发现人才市场有很多大龄求职找工作的群体,年龄在51-60岁之间。他们找工作的原因有这几个:第一、孩子开学报名了,想挣点钱。都说花钱容易挣钱难,在孩子开完学之后,这个吞金兽把家里的钱消耗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很多人需要赶紧找工作补贴家用顺便赚取孩子的生活费。第二、不想给孩子负担。因为疫情影响,很多人都没有找到工作,钱在我们身上变得特别实际。年龄大一点的人不愿意伸手找孩子拿钱已经成为常态。所以大多都觉得自己还能动,就自己去找工作挣点养老钱和生活费,不想给孩子负担。第三、孩子要买房买车,想给孩子多存点钱减轻压力。很多父母想的非常多,不仅要给子女办理婚姻,还关心着子女结婚以后的事。如果自己的孩子想买房缺钱,自己哪怕砸锅卖铁,出门打工挣钱也要为孩子分担。第四、就是闲不住,想找点事情做。有一种求职者是这样的,家庭条件还不错。有房有车有存款,但是劳动人民保留下来的高贵品质不允许他歇着。每天都想手上能做点事打发时间,钱多钱少不在乎。常言道:天大地大,父母恩大。其实我们的父母为了子女一辈子都在操劳了,到老了还在想为子女着想。着实非常不容易,但是在我们为这样一份亲情感动的同时还要面临一个残酷的问题。现在的50-60岁的人员不容易找到工作。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60年代至90年代的时期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新景色,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现在50岁以上没有工作的人,在文化程度上没有优势,适用能力不如年轻人。在生理上,50岁以上的人处于体质弱、易生病的阶段。高强度的工作根本不适合他们。在年龄上,可能要比一些企业的领导层都年长。对他们言语过激显得不尊重年长,语气委婉又没有工作效率,非常不方便企业管理。从工作频率和体力、记忆力、还有执行力方面也赶不上年轻人。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又不具有培养性。所以,同样是员工招聘, 企业就更愿意接纳处于成长期、有朝气、有活力又有很强执行力的年轻人。那么我们50-60还没有退休金的这部分人群应该怎么办?为了避免身体过度疲劳,建议从事工作压力不大,劳动强度不大的工作。1、小区物业保安。这一类的工作的人员要求不高,而且劳动强度不大。对于男性来说是一份消磨时光还可以挣钱的好去处。2、环卫工人。这个简单易学,而且管理方面也不是那么严格。每天安安静静的把卫生打扫干净就可以下班回家。工作清闲,适合年龄大一点的大叔大妈去工作。3、临时工兼职。对于这一类的工作其实年龄放得比较宽,只要身体健康没有传染疾病的都可以,有缺钱的朋友可以去找这群类型的工作。4、可以去摆地摊卖点蔬菜或者瓜果,既可以达到工作的目的,还可以保证自己的日常开销不用向子女开口要钱。为了能解决50-60岁的大龄求职者找工作的难题,我们需要呼吁部分用人单位招工时不要设有超龄门槛,按才招工。让50岁以上六十岁以下有工作能力的就业困难的人群能找到适合的工作。#成年人的世界有多难#

此其道与

某36岁博士面试,写2万字12页简历,HR吐槽:是不是书读的太多了

以前我们觉得一个人能上大学就很了不起了,因为当时大学招生并不多,人们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大学毕业之后工作是国家直接给分配的,而且大多数都是好单位,福利待遇也好。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本科生、研究生很多,好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说是压力大,竞争强。所以好多人选择去读博士。可是博士并不是那么好读的,一般说的四年毕业,可是大部分都是六七年,甚至八年的也不在少数。最近有一位面试官分享了自己招聘一名博士生的经历,他说这位面试者36岁才博士毕业,读了八年。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的简历竟然写了十二页,足足有两万字左右。面试官说自己从事招聘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葩的事情,面对着这全是数学符号的简历他不由得发问:是不是所有人读书读太多了都会傻掉,尤其是像这种博士读了八年才毕业的?这一说不要紧,诸多网友却议论开来了。很大一部分网友都说这位面试者不懂就不要论说,网友们表示博士真的是很难毕业,能在八年内毕业就算是好的了,而且对于这位面试博士的简历自己看不懂就不要随便评论。好多读博士的研究生研究课题有难度,再加上遇到一个不太良善的导师,要毕业真的是比上天还难。一些好点的学校只是对于博士毕业需要发的文章可能好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还有网友表示可能这位博士写了这么多内容的简历,就是希望面试自己的是一个行内人,可以看懂自己的东西,看到自己的才能,从而重用自己。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毕竟,一个博士在自己就读期间的经历的确是很丰富的,做实验、来实践,还有发论文。这么多的东西如果只写重要的也可以轻松达到两万字。真的是这位面试官自己的能力问题不够吗?也不一定,有很多做hr的网友表示简历就是要将自己的能力经历做简要的概括,而博士就读期间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对学术研究做简要概括,这位博士明显是有问题。不管怎样,面试官对于面试者最基本的尊重还是要有的,至于其简历和个人能力是否真的有问题,如果自己不懂还是不要轻易下结论。PS:读书读多了会变傻,可能好多人都会这样认为。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是自己不懂那些读书多的人呢?对此,你们怎么看?

分裂人

实干型,40~50岁的人员求职是不是没有企业要,真的吗?为什么?

我们并不认为很多老板不愿意招40岁到55岁的员工,否则说不通呀!难道40岁到55岁的人不要吃饭,成仙了吗?绝无可能,但用工年轻化也是事实;择优录取不只是体现在录用中年、中老年群体,录用年轻群体一样如此!我们觉得还是有不少企业老板愿意录用他们的,但不排除一些企业老板更倾向于用年轻人。且听我们逐一分析:一.这些企业老板都愿意招40岁到55岁的健康、实干中年人员工1.曾经的餐饮行业几乎是青年男女,现在大妈大叔占了一大半十年前餐厅里还是俊男靓女,如今大妈大叔成为了其中的主力军!这已经是全国性的现象,无需质疑!只要他们热情、勤快、健康,看起来不太老,都能在餐饮行业立足;就算老一点也没有关系,他们可以到后厨帮忙!2.二手房行业随处可见40岁到55岁的置业顾问大家不要以为40岁到55岁的人年纪大了会被“嫌弃”,然而在二手房行业他们不比年轻人差!现在不少买二手房子的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这些客户的需求他们能够会比年轻人更清楚!因为他们自己和这些客户是同类群体,可以说是感同身受,所以往往他们在卖二手房时更能“掐准”客户的需求点,更容易成交!3.畜牧业,不但招聘40岁到55岁的人,还招中年夫妻畜牧业也非常欢迎40岁到55岁的人,因为他们能够耐得住性子,做事也更成稳;而且这个行业还喜欢招聘中年夫妻工,如此可以提高员工的稳定性!二.这些企业老板更倾向于用年轻人1.品牌服装专卖店品牌服装专卖店更倾向于招聘年轻人,他们比较有活力、有朝气,而且会相对形象好一些!鉴于大部分品牌服装专卖店的客户群体都在45岁以下,当然也不排除有老年品牌服装店,但不是很多;这些店铺的服装价格都不便宜,需要店员挑起客户的购买欲望!所以品牌服装店用年轻的人来服务客户,夸赞客户,让客户感觉重回青春的感觉;客户青春荷尔蒙飙升了,购买欲望被挑起了,服装就卖出去!反之,40-55岁的员工当店员卖品牌服装就难有这个效果!2.娱乐场所你安排一个大妈上去喊麦试试,本来满场的客户被她一喊麦全跑了!或者你叫大叔大妈上去唱歌,领舞?行不通的呀!他们上去唱呀,跳呀,谁看呀?这又不是老年“迪斯阔”,想想画面都辣眼睛!老板就算让他们当公主、少爷也是行不通的,你想想看看“你在消费按了服务铃,来了一个大叔,不合适吧!再说这样嘈杂的环境,他能听清你说话吗?”我们都担心他走路会摔跤,还怎么服务客人?3.CBD里公司客户来公司考察:前台是一个大妈,设计是一个大叔,会客泡茶是个大婶……,咋滴敬老院呀?!肯定不能这样弄!况且现在公司竞争非常激烈,员工所承受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40岁到55岁的人在体力和精力方面处于双下滑状态,很难胜任这样的工作!然而他们对薪资的要求却往往不比年轻人的要求低,甚至更高!所以,公司老板出于综合考虑选择倾向录用年轻的员工!

赵朔

博士求职互联网遇尴尬,HR吐槽:你的学历来我们这里是浪费

一名HR在职场论坛反馈,最近收到不少博士的简历,感觉很多人做的工作,完全不需要读博,读博就是浪费,其表达了如下观点。博士毕业去做本来本科,甚至专科都能干的工作,完全没发挥出博士学历的优势,博士毕业就应该去做科研性工作,比如大学老师,研究所研研究员,人家招聘就要求博士。博士毕业去互联网公司做工程开发,ios 开发,机器学习调参,毕业都30好几了,跟这个年龄工作四五年的硕士比,没有任何优势,裁员也不会看是不是博士。招聘卡年龄也不会看是不是博士。我们部门北京公司就有2个博士,一个83年,那一个也差不多,忘了八几年的了,都还是底层码农。正常硕士毕业这个年龄都工作10年了,肯定级别比他们高,工资也比他们高。博士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教育的普及,每年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也水涨船高。在以前,博士可是含金量极高的学历,现如今,博士也不再是凤毛麟角。随之而来的是博士水平有高有低。有的是因为个人,有的是因为导师。同一个导师,如果你是续着组内强势的方向做,第二年就能有产出,又或者师兄帮你走过前期的路,站在师兄的积累上,你看上去好像两年就做出来了,其实没有师兄的五年,你不可能那么顺利。如果你是做组里之前没做过的小方向,虽然也是一个导师,但也许前三年都在跳坑,当然不会有产出。有产出都到第五年了,甚至于都不会有了。这也是为何公司里的博士,水平有高有低的原因。博士阶段跟公司差不多,都是一家大公司,招进来的人平均水平不会差太多,为什么有的组那么烂,有的组那么强。公司里那些事,在博士这个阶段是一样的。博士阶段都是看组的,就跟你社招差不多了,就跟你招人,从业内前排公司出来的,和业内野鸡小公司出来的,能一样吗?博士为何不去高校,而去企业?这个问题,就跟“何不食肉糜”一样。如果能去高校,大部分博士都会选择去高校,但现实情况是,好的高校很难进,差的高校,还不如企业。如下便是一些博士求职的现状。现在博士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同学跟他老婆今年都博士毕业,一个北大一个清华,本科都不是985,他老婆就想留北京,两人目前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如果扫大街能给一个月5万,博士照样抢着去,而且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就招博士,我女友做招聘,就招了一堆海龟清北的博士。程序员行业,本来就本硕博区别不大,也就大公司少数研究性工作需要博士,研发根本就可以不需要。国内好大学招聘只要海归或者985高校的博士,其余学校毕业的博士想要进高校,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二本甚至民办高校。读博不易,三思而后行博士求职现状,由此也引发了关于是否读博的思考。有一种人建议读博,就是对科研非常感兴趣,且已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和部分研发成果,读博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如果只是为了学历而读博,想要取得一纸文凭,建议还是三思而后行。如果想要去高校,那就努力读博,如果只是为了去企业拿高薪,建议读到硕士研究生就可以了。毕竟,绝大部分企业的工作,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

形名

一名工科女博士的求职之路

小编是一名工科女博士,毕业已经三年有余,目前在一所高校任职。三年前的现在,小编找工作有过盲目、有过迷茫。今天小编总结一下自己的求职之路,希望能够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有一些作用,不再走小编走过的弯路。小编博士最后一年除了写毕业论文,大部分时间在找工作。由于一开始工作规划不清晰,面试了几十家不同性质的企业。这显然是盲目而不合理的,浪费时间、精力、金钱(主要是去外地面试的路费及住宿费),但一个好处是通过接触这些企业小编明确了自己真心喜欢什么职业。小编大学在北方读的,专业是计算机,所以小编的大部分同学都去了北京的IT公司。一开始小编目标瞄准了大大小小的IT公司,主要原因是IT公司收入高、团队合作可以与人打交道、科研可以大批量转换为实际应用。于是在找工作的第一个月,小编几乎每天不是在做网络笔试就是在进行电话面试。细数下来,小编面了大约12家IT公司,也拿到了几家公司的offer。但在这些面试中小编发现自己的博士学位并没有给自己加分太多,反而,会随之带来年龄、婚姻、后代等问题。此外,IT公司的高强度加班也与小编的期望有所出入(仅是小编个人感受及经历,请大家辩证看待)。明确IT公司不适合小编后,也许是逆反心理作祟,于是小编开始转向朝九晚五的事业单位。公务员、银行等单位小编均尝试过,得到了一些offer,但与之前博士所学专业关系不大。事业单位的优点是可以朝九晚五、工资固定,对小编而言的不足是收入不高且几乎要放弃掉之前所学的知识(依然是小编个人感受及经历,请大家辩证看待)。思量再三,小编还是希望能够继续从事博士期间所做的工作,于是小编开始转向高校面试。每个城市可选的高校只有几所,所以在选择高校的时候,小编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校发展前景、专业在学校受重视程度、科研平台、工资待遇、地理位置等。综合考虑,小编最终选择了现在的高校。虽然大学教师工资待遇不高不低,但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与学生接触,小编很满足自己的选择。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小编找工作之路有多么纠结。小编回头想想,自己当初找工作一开始目标不明确,缺乏清晰的工作规划,走了很多弯路。建议目前正在找工作的小伙伴多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再走小编走过的弯路。以上是小编的一些想法,仅代表小编个人想法,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化而为虫

博士也怕求职季?我们和四位博士聊了聊就业

葛书润:这群本该负责为人类“摘取桂冠上的明珠”的人,在求职时同样会遭遇种种困境。我们和四位中国高等院校的博士聊了聊博士就业那些事儿。11月,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官网发布了一份“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取人员公示”,在拟录取的9名老师中,6人都是国内外顶尖大学的博士,其余三人也是清北硕士。图片来自华中师大一附中官网截图网友感叹,且不论华师一附中能带来的薪资和平台有多诱人,一个高中教师的教职能够引来如此“神仙阵容”下场厮杀,难道现在顶尖院校的博士们,就业压力也这么大?《自然》(Nature)杂志不久前发布的一份针对博士生群体的调查报告,揭露了世界范围内,这群本该负责为人类“摘取桂冠上的明珠”的人,在求职时同样会遭遇种种困境:“七成博士对前途迷茫”“36%的博士生都因为焦虑症或抑郁症而寻求过帮助”……而关于最现实的毕业求职问题,79%的博士根本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工作,对前景不确定。甚至有超过30%的博士生觉得自己正在读的项目对“找工作没用”。我们和四位中国高等院校的博士聊了聊博士就业那些事儿,看看他们在焦虑什么、烦恼什么。不要赌博?是不要读博一个段子:一个学生在租房的时候听房东老太太嘱咐:“不要读博,不要写代码”。毕业后发现他读博和写代码的朋友确实混得不好,不由得感叹房东的大智慧。很多年后,这位学生才搞清楚,老太太说的是:不要赌博,不要吸大麻。从某种意义来说,读博颇像一场赌博,将五年甚至更久的青春孤注一掷,在科研、学术的苦海里翻腾。读博的理由千差万别,但博士学位对求职的加成,都是四位受访者重要的考虑因素。清华大学药学院博士钱耀正说:“像我们行业,平均学历都是硕士了,成堆成堆的硕士,博士也很平常,基本上要想进比较好的药企,都需要有海外经历的博士后。”即便同进了一家企业,也会因学历的不同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如果你是硕士毕业,做研究的概率就小一些,可能就是药企里的一个螺丝钉,如果是博士,就更有可能让你负责一个研发的项目,晋升的几率也更高。”而如果要继续留在学界,在高校或研究所谋得一席之地,学历要求只会更加硬性。更直观的是,在同一领域内,高一级的学历的确能带来更高的薪水。“硕士毕业的时候和师兄师姐交流,了解到在我们这个专业,一个有机合成的博士的工资比硕士大概要高两倍甚至三倍,起薪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钱耀正说。国内最大的O2O招聘平台香草招聘于2018年联合新东方在线发布的《2018年高校应届生就业报告》显示,薪酬仍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们首要的考虑因素。2018年,专科应届生的平均起薪为2900元,本科4500元,硕士研究生6100元,博士生8000元。所以钱耀正把一口气念到博士看作一笔有远见的投资:“如果未来十年,你的同事都有博士学位,你却没有,学历就可能就会成为晋升的瓶颈,但到那时候我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读博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升级,博士这一头衔对年轻人而言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攻读博士,可以是继续科研、修炼能力、升级履历甚至是暂时逃避就业的一条路径。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80.61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8.39万人;在学研究生263.96万人,其中在读博士生36.2万人。而在十年前的2007年,全国招收研究生41.86万人,其中博士生5.80万人;在读研究生119.50万人,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十年间,博士生招生规模增长44.7%,在读博士生规模增长62.7%,增长十分可观。国家政策也在鼓励进一步扩大博士生培养的规模。2018年8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提及“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出“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然而事实上,不论是从需求的角度还是结构的角度,在中国,博士依旧可以算一种“珍稀动物”。2018年博士扩招的主要原因便是“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及“本科硕士教育发展长期快于博士教育,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供不应求”的形势面前,博士的求职之路似乎并不应崎岖。是什么造成了博士们的就业压力呢?选择更多,还是更没得选?但缺口大,给博士们的就业选择就一定更多吗?读博能为就业加成,却也会带来不少“副作用”。选择窄化就是其中之一。博士们多在一个较小的课题或领域开疆拓土,这让求职者会对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有更高的期待。“一般人在职业选择上会只选择和自己博士专业相近相关的,因为你的知识是越学越窄了,是一个专才,再去学习跨行的东西的话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钱耀正说。和其他求职者相比,他们更不易向那些相关度不高的职位妥协。而即便妥协,失落感也会更重,“毕竟学了这么多年”。同时,优厚的薪水也不是那么好拿,“相对而言,用人单位对博士的期待会高得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张乾说。想让所学物尽其用,对博士来说也没那么简单,“专业对口”基本能做到,但对口之余,能不能有进修、拓展的空间却不一定。北大硕士毕业、工作两年后又进入人大教育学院继续攻读博士的柏雪说,“(当时)我有几位博士毕业的同事,好像跟大家也差不多……除了继续搞科研,或者进公务员体系这些比较看重学历的地方,如果进企业或者创业的话,我觉得硕士学位真的够用了,没必要花这么长时间再读一个博士学位出来。”其次,在经历了漫长的教育阶段后,博士们在年龄上已经缺乏优势。冒险的心气被消磨,“本科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干啥都行,什么都想学,但到博士的时候这种心态几乎不会再有了,更多想着稳定和回报率。”钱耀正说。这种消耗甚至被体现在外形上,“在读博阶段,头发也掉了,人也变瘦了,时尚品味也变低了。”钱耀正笑言,“我本科的时候还挺注意形象的,等读了博士,我身上喷个香水,实验室的同学还以为有机试剂泄露了。”让人变糙的,还有随着年龄的增加需要承担的更多现实压力。买房、养老、成家、陪娃……这个年龄的青年人需要面对的,博士们也一样不少。相比于刚刚20出头的本科、硕士应届生们,这些“老毕业生”一踏出象牙塔,就得有更多现实的考虑。不宜久留还是太难留?在被问及未来打算时,四位受访者中的三位都较为坚定地希望留在学界,继续科研之路,另一位也将留在学界作为重点考虑的归途。评估一份职业的维度有很多,但留在学界对博士而言,无疑是与多年所学匹配度、“转化率”最高的选择。在19世纪德国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下,传统的博士学位主要是为学术职业生涯做准备,与高校的教职资格相关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进入学术职业的入场券。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李澄锋在其论文中提到,“博士研究生是一个国家学术职业的后备军,学术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足量的、优秀的、具有科研潜质的博士毕业生加入。”时至今日,在中国,继续从事学术相关的职业依然是博士们较为主流的就业方式。根据2017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主持的“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分析课题”的调查,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达到69.14%,其中高等院校占36.32%,科研机构占9.25%,国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占23.57%。但近些年来,随着几次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以及博士生规模的急速扩张,世界各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逐渐转向学术界外部,中国也不例外,博士在学术系统中的就业比例呈下降趋势,企事业单位正在成为中国博士们越来越重要的就业方向。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管道泄漏”。这种“泄漏”对整个社会甚至全人类而言,不乏负面影响。学术职业对于高深知识和人才培养承担着特殊使命,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术职业对于社会创新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博士学位获得者被认为“具有很高的学术生产力和发展潜力,是最符合学术职业学术特性的后备军,肩负着知识的生产和扩散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一旦“泄漏”至其他领域,则学界的后备军人数就会随之减少。但对个体而言,如何规划职业道路又无疑是一种自由。“这都是博士生们自己权衡之后的选择。一定是选择一个综合条件最好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赵悟奇说,“比如华师大一附中的教师岗能够被这么多清北的毕业生选择,说明人家开的条件确实好,或者这些人确实有一个教书育人的梦想。况且,20多个人在每年培养出的那么多博士生中比例并不算高,我们为什么不能容许一定比例的人有和大众不一样的选择呢?”赵悟奇觉得,从社会角度看待“管道泄漏”,也不能说它是个负面现象。“纯粹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我确实认为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为它的投入和产出比不合理。但我们也不能说在高中任教是个技术含量不那么高的活。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让博士去教高中生,肯定能起到为学生们开拓眼界的作用。”钱耀正也说,华师一附中的现象并非大材小用,反而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欧美有很多博士毕业去当中学老师当小学老师,而他们注入到中学、小学,对那些小孩子的培养,对科研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是非常有裨益的。”但更多时候,“泄漏”也并非博士的本意,而是此地实在难留。据《自然》杂志的调查,在今天的英国,100个博士研究生中只有3-4个能在大学中拿到终生教职,这个数据较美国还算乐观的。《自然》杂志提醒广大博士研究生“留条后路”,学术道路是目标,但除此之外,职业方面可能要另辟蹊径。在中国,博士们在学术圈的就业形势同样不乐观。柏雪说,随着博士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的选拔标准因此水涨船高:”现在高校对新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海外经历的师资博后才是他们的首选。”师资博后,指在某高校以博士后的身份度过两年左右的考察期,并在期间产出了达到标准的学术成果的,才能留校转为教职。“现在每年的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了,考博的越来越多了。然而高校的岗位并没有增加,教职供不应求。”大环境之下,只有真正的“能力者”才能被留下。就像钱耀正所说,虽然大家都说教职难找,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水平的高低,“它的难易程度跟你个人的水平有关,如果你水平突出,那绝对是能有职位的。水平不突出自然竞争不过。 ”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多大意义,是张乾的另一个担忧,他认为,即便自己走向学术相关的岗位,所作的研究也可能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当前高校社科类学术研究有“自娱自乐”之嫌,这让他时常感到有些迷茫。而“高不成,低不就”则是赵悟奇的烦恼。“虽然说大学老师和研究所的岗位确实不能满足所有博士的需求,但很多博士并非是因为不能留在学术的岗位而离开的,而是因为不能留在比较好的学术岗位上。理论上说,只要你愿意往下探,岗位还是有的,就看你愿不愿意而已。”而“往下探”的意义有多大,他也不知道。“如果在高校任教,那么就是你的学生在做你的实验,学生的资质几乎决定了你的未来科研成果的高低。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只想去985高校任教,因为实验的成功率会更高,优秀的学生能将研究成果扩大化。”并非人人都能探取明珠因为接受采访回忆起当时选择读博士的瞬间,钱耀正依旧唏嘘:要不是硕士阶段碰巧遇到了合胃口的导师,还算顺利地发了两篇论文,也不会发现自己身上学术研究方面的可塑性,一路走到今天。读博虽然有种种“劝退瞬间”。四位在被问到“读博是否有用”时,几乎都毫不犹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张乾觉得,读博士让他在研究中掌握了一套方法论,从而真正知道,如何对一个哪怕是全然陌生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他未来参与工作、解决困难的底气。钱耀正则认为,“成为博士”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骄傲。“是博士把人类的认知慢慢地往前推,如果你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人类文明史上就算有你的一道了。可能很多很多年后,可能有一位年轻人读到了我的文章,少花了许多时间,少走了一些弯路。这就是我的贡献。”

黑水晶

博士也怕求职季?我们和四位博士聊了聊就业

葛书润:这群本该负责为人类“摘取桂冠上的明珠”的人,在求职时同样会遭遇种种困境。我们和四位中国高等院校的博士聊了聊博士就业那些事儿。11月,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官网发布了一份“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取人员公示”,在拟录取的9名老师中,6人都是国内外顶尖大学的博士,其余三人也是清北硕士。图片来自华中师大一附中官网截图网友感叹,且不论华师一附中能带来的薪资和平台有多诱人,一个高中教师的教职能够引来如此“神仙阵容”下场厮杀,难道现在顶尖院校的博士们,就业压力也这么大?《自然》(Nature)杂志不久前发布的一份针对博士生群体的调查报告,揭露了世界范围内,这群本该负责为人类“摘取桂冠上的明珠”的人,在求职时同样会遭遇种种困境:“七成博士对前途迷茫”“36%的博士生都因为焦虑症或抑郁症而寻求过帮助”……而关于最现实的毕业求职问题,79%的博士根本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工作,对前景不确定。甚至有超过30%的博士生觉得自己正在读的项目对“找工作没用”。我们和四位中国高等院校的博士聊了聊博士就业那些事儿,看看他们在焦虑什么、烦恼什么。不要赌博?是不要读博一个段子:一个学生在租房的时候听房东老太太嘱咐:“不要读博,不要写代码”。毕业后发现他读博和写代码的朋友确实混得不好,不由得感叹房东的大智慧。很多年后,这位学生才搞清楚,老太太说的是:不要赌博,不要吸大麻。从某种意义来说,读博颇像一场赌博,将五年甚至更久的青春孤注一掷,在科研、学术的苦海里翻腾。读博的理由千差万别,但博士学位对求职的加成,都是四位受访者重要的考虑因素。清华大学药学院博士钱耀正说:“像我们行业,平均学历都是硕士了,成堆成堆的硕士,博士也很平常,基本上要想进比较好的药企,都需要有海外经历的博士后。”即便同进了一家企业,也会因学历的不同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如果你是硕士毕业,做研究的概率就小一些,可能就是药企里的一个螺丝钉,如果是博士,就更有可能让你负责一个研发的项目,晋升的几率也更高。”而如果要继续留在学界,在高校或研究所谋得一席之地,学历要求只会更加硬性。更直观的是,在同一领域内,高一级的学历的确能带来更高的薪水。“硕士毕业的时候和师兄师姐交流,了解到在我们这个专业,一个有机合成的博士的工资比硕士大概要高两倍甚至三倍,起薪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钱耀正说。国内最大的O2O招聘平台香草招聘于2018年联合新东方在线发布的《2018年高校应届生就业报告》显示,薪酬仍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们首要的考虑因素。2018年,专科应届生的平均起薪为2900元,本科4500元,硕士研究生6100元,博士生8000元。所以钱耀正把一口气念到博士看作一笔有远见的投资:“如果未来十年,你的同事都有博士学位,你却没有,学历就可能就会成为晋升的瓶颈,但到那时候我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读博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升级,博士这一头衔对年轻人而言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攻读博士,可以是继续科研、修炼能力、升级履历甚至是暂时逃避就业的一条路径。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80.61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8.39万人;在学研究生263.96万人,其中在读博士生36.2万人。而在十年前的2007年,全国招收研究生41.86万人,其中博士生5.80万人;在读研究生119.50万人,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十年间,博士生招生规模增长44.7%,在读博士生规模增长62.7%,增长十分可观。国家政策也在鼓励进一步扩大博士生培养的规模。2018年8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提及“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出“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然而事实上,不论是从需求的角度还是结构的角度,在中国,博士依旧可以算一种“珍稀动物”。2018年博士扩招的主要原因便是“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及“本科硕士教育发展长期快于博士教育,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供不应求”的形势面前,博士的求职之路似乎并不应崎岖。是什么造成了博士们的就业压力呢?选择更多,还是更没得选?但缺口大,给博士们的就业选择就一定更多吗?读博能为就业加成,却也会带来不少“副作用”。选择窄化就是其中之一。博士们多在一个较小的课题或领域开疆拓土,这让求职者会对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有更高的期待。“一般人在职业选择上会只选择和自己博士专业相近相关的,因为你的知识是越学越窄了,是一个专才,再去学习跨行的东西的话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钱耀正说。和其他求职者相比,他们更不易向那些相关度不高的职位妥协。而即便妥协,失落感也会更重,“毕竟学了这么多年”。同时,优厚的薪水也不是那么好拿,“相对而言,用人单位对博士的期待会高得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张乾说。想让所学物尽其用,对博士来说也没那么简单,“专业对口”基本能做到,但对口之余,能不能有进修、拓展的空间却不一定。北大硕士毕业、工作两年后又进入人大教育学院继续攻读博士的柏雪说,“(当时)我有几位博士毕业的同事,好像跟大家也差不多……除了继续搞科研,或者进公务员体系这些比较看重学历的地方,如果进企业或者创业的话,我觉得硕士学位真的够用了,没必要花这么长时间再读一个博士学位出来。”其次,在经历了漫长的教育阶段后,博士们在年龄上已经缺乏优势。冒险的心气被消磨,“本科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干啥都行,什么都想学,但到博士的时候这种心态几乎不会再有了,更多想着稳定和回报率。”钱耀正说。这种消耗甚至被体现在外形上,“在读博阶段,头发也掉了,人也变瘦了,时尚品味也变低了。”钱耀正笑言,“我本科的时候还挺注意形象的,等读了博士,我身上喷个香水,实验室的同学还以为有机试剂泄露了。”让人变糙的,还有随着年龄的增加需要承担的更多现实压力。买房、养老、成家、陪娃……这个年龄的青年人需要面对的,博士们也一样不少。相比于刚刚20出头的本科、硕士应届生们,这些“老毕业生”一踏出象牙塔,就得有更多现实的考虑。不宜久留还是太难留?在被问及未来打算时,四位受访者中的三位都较为坚定地希望留在学界,继续科研之路,另一位也将留在学界作为重点考虑的归途。评估一份职业的维度有很多,但留在学界对博士而言,无疑是与多年所学匹配度、“转化率”最高的选择。在19世纪德国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下,传统的博士学位主要是为学术职业生涯做准备,与高校的教职资格相关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进入学术职业的入场券。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李澄锋在其论文中提到,“博士研究生是一个国家学术职业的后备军,学术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足量的、优秀的、具有科研潜质的博士毕业生加入。”时至今日,在中国,继续从事学术相关的职业依然是博士们较为主流的就业方式。根据2017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主持的“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分析课题”的调查,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达到69.14%,其中高等院校占36.32%,科研机构占9.25%,国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占23.57%。但近些年来,随着几次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以及博士生规模的急速扩张,世界各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逐渐转向学术界外部,中国也不例外,博士在学术系统中的就业比例呈下降趋势,企事业单位正在成为中国博士们越来越重要的就业方向。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管道泄漏”。这种“泄漏”对整个社会甚至全人类而言,不乏负面影响。学术职业对于高深知识和人才培养承担着特殊使命,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术职业对于社会创新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博士学位获得者被认为“具有很高的学术生产力和发展潜力,是最符合学术职业学术特性的后备军,肩负着知识的生产和扩散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一旦“泄漏”至其他领域,则学界的后备军人数就会随之减少。但对个体而言,如何规划职业道路又无疑是一种自由。“这都是博士生们自己权衡之后的选择。一定是选择一个综合条件最好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赵悟奇说,“比如华师大一附中的教师岗能够被这么多清北的毕业生选择,说明人家开的条件确实好,或者这些人确实有一个教书育人的梦想。况且,20多个人在每年培养出的那么多博士生中比例并不算高,我们为什么不能容许一定比例的人有和大众不一样的选择呢?”赵悟奇觉得,从社会角度看待“管道泄漏”,也不能说它是个负面现象。“纯粹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我确实认为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为它的投入和产出比不合理。但我们也不能说在高中任教是个技术含量不那么高的活。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让博士去教高中生,肯定能起到为学生们开拓眼界的作用。”钱耀正也说,华师一附中的现象并非大材小用,反而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欧美有很多博士毕业去当中学老师当小学老师,而他们注入到中学、小学,对那些小孩子的培养,对科研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是非常有裨益的。”但更多时候,“泄漏”也并非博士的本意,而是此地实在难留。据《自然》杂志的调查,在今天的英国,100个博士研究生中只有3-4个能在大学中拿到终生教职,这个数据较美国还算乐观的。《自然》杂志提醒广大博士研究生“留条后路”,学术道路是目标,但除此之外,职业方面可能要另辟蹊径。在中国,博士们在学术圈的就业形势同样不乐观。柏雪说,随着博士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的选拔标准因此水涨船高:”现在高校对新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海外经历的师资博后才是他们的首选。”师资博后,指在某高校以博士后的身份度过两年左右的考察期,并在期间产出了达到标准的学术成果的,才能留校转为教职。“现在每年的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了,考博的越来越多了。然而高校的岗位并没有增加,教职供不应求。”大环境之下,只有真正的“能力者”才能被留下。就像钱耀正所说,虽然大家都说教职难找,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水平的高低,“它的难易程度跟你个人的水平有关,如果你水平突出,那绝对是能有职位的。水平不突出自然竞争不过。 ”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多大意义,是张乾的另一个担忧,他认为,即便自己走向学术相关的岗位,所作的研究也可能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当前高校社科类学术研究有“自娱自乐”之嫌,这让他时常感到有些迷茫。而“高不成,低不就”则是赵悟奇的烦恼。“虽然说大学老师和研究所的岗位确实不能满足所有博士的需求,但很多博士并非是因为不能留在学术的岗位而离开的,而是因为不能留在比较好的学术岗位上。理论上说,只要你愿意往下探,岗位还是有的,就看你愿不愿意而已。”而“往下探”的意义有多大,他也不知道。“如果在高校任教,那么就是你的学生在做你的实验,学生的资质几乎决定了你的未来科研成果的高低。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只想去985高校任教,因为实验的成功率会更高,优秀的学生能将研究成果扩大化。”并非人人都能探取明珠因为接受采访回忆起当时选择读博士的瞬间,钱耀正依旧唏嘘:要不是硕士阶段碰巧遇到了合胃口的导师,还算顺利地发了两篇论文,也不会发现自己身上学术研究方面的可塑性,一路走到今天。读博虽然有种种“劝退瞬间”。四位在被问到“读博是否有用”时,几乎都毫不犹疑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张乾觉得,读博士让他在研究中掌握了一套方法论,从而真正知道,如何对一个哪怕是全然陌生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他未来参与工作、解决困难的底气。钱耀正则认为,“成为博士”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骄傲。“是博士把人类的认知慢慢地往前推,如果你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人类文明史上就算有你的一道了。可能很多很多年后,可能有一位年轻人读到了我的文章,少花了许多时间,少走了一些弯路。这就是我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