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探索青年研究新路径礼仪

探索青年研究新路径

新时代,青年研究的话语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年研究,助力青年成长发展?由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的新中国70年青年发展与青年期刊学术论坛近日在中央团校召开。未来青年研究有哪些方向?中央团校教授陆士桢结合志愿服务研究指出,“首先要考虑怎么样实现不同视角的融合。”曾教授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陆士桢经常告诉她的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别把文章写得像思政一样。”这并不是否定思政类文章,陆士桢解释,实际上它们有各自的体系,如何融汇贯通,这很重要。陆士桢认为,思政所回答的问题是亘古以来人类社会传承的重要问题,社会学更多解读青年的社会本质,全面分析一个年轻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基础性的理论分析视角。而政治学视野下的青年研究,更多关注现存社会激烈的斗争。“在这三个角度要怎么样实现融合,这是一个方向。希望将来有更多人从这一角度做一点分析。”陆士桢说。同时,她还指出,做好青年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究。“老说过去的话没用,青年不爱听,理论上也没有价值”。做青年研究,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风笑天作了回答。风笑天认为,青年研究要能够指导青年,“带领青年一代更好地发展、成长”。同时,他还谈到,青年研究要服务于青年。风笑天分析,这个在以往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我们研究青年,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年、服务青年,这也是现在的青年政策、国家的研究政策方向。”参照通用人工智能追求,结合青年研究中的通用算法,中央团校教授肖峰则通过AI的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三种分型,与青年研究中的理论研究、时政研究、对策研究进行对比,从全新的角度探讨了青年研究的“通用算法”这一问题。“人工智能对青年研究有这样一种分析,是不是可以启示我们,青年研究可不可以走向一种通用呢?”肖峰提出,未来青年研究中是否能够打破目前三个范式的壁垒,融合出一种通用的青年研究方法。作为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从精神分析角度,对青春期不同阶段的青年成长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她认为,做好青年研究,首先要研究青年行为,这就需要观察和设计观察。其次,是人格。“青年人格刚刚定型,青年中不同的人格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一些是客观向上的,哪一些是‘佛系’的,‘佛系’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李玫瑾提醒,有些人天天向上,但他们的不确定性也很多。“青年的表现和内心不一致,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李玫瑾认为,这就需要研究青年的认知。实践中,如何开展青年的问题研究?李玫瑾认为,对青年要理解、包容、启悟。“我们现在引导为主,但是理解不够,如果不理解,引导是没用的。”她表示,要在包容的过程中进行引导。“现在的引导缺少纵向的研究,空间思维非常充分,但是时间思维不到位”。一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让长期从事0-6岁婴幼儿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洪秀敏开始关注青年群体。“我们不断放开生育,为什么生育率反而持续走低?“洪秀敏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婴幼儿照护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聚焦青年家庭婴幼儿照护方面的困境,她所在的课题组对东中西部13个城市20岁-34岁青年家庭展开调研。调研发现,目前青年家庭在养育婴幼儿过程当中碰到很多现实问题。洪秀敏举例说,亲子互动失调,目前家庭式的照料主要依靠老人,能够提供给青年家庭的机构照护实际上非常少。同时,青年家庭在生存需求方面,对婴幼儿的免疫接种、成长的检查和评估等方面,社区医院提供的并不是特别契合青年家庭的需求。青年家庭在亲子互动方面想获得的需求,比如怎么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怎么解决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等都有很多的困惑,现在科学育儿的指导远远不够。对此,洪秀敏提出建议:第一,如何能够针对青年家庭照护的困难问题,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网络,增进他们的获得感;第二,如何精准把握青年家庭需求,增加普惠优质的托儿服务的有效提供;第三,加大对于养育压力比较大的、比较危险的青年家庭的关注,提高他们抗风险的能力。青年研究如何取得创新性理论成果,如何更好地指导实践?论坛交流中,《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薛二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童小军、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袁潇等17位专家学者聚焦青年发展展开学术交流。论坛期间,《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召开了编委会会议,就期刊转型定位、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向陆士桢等8位对期刊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专家学者颁发特殊贡献奖荣誉证书,向陈立思等41位专家学者颁发获奖作品证书。

失吾道者

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年会在北京举行

中新网北京12月21日电 20日,由《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人民网公开课、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化信息平台联盟主办的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年会由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北京数字思政信息技术研究院协办。12月20日,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年会在北京举行。供图 会议采用现场参会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90多所高校的170余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部负责人、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及其他代表现场参会。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尚俊杰作了题为“未来教育如何重塑:互联网+促教育流程再造”的主题报告,从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互联网+与教育流程再造,互联网+与未来教育三个方面介绍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彭庆红以“‘数字马院’建设方案与实践”为题,介绍了“数字马院”的整体设计方案及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运用“数字马院”使得思政课堂活起来的实践探索。在经验交流环节,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巍,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裴晓军,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力波,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校长李晓华,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孙勇民先后介绍了各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在示范课环节,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郭蔚然和安静展示了该校开发的“精准扶贫”虚拟仿真教学项目,通过360度立体化“眼镜”,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北科大参与陕西秦安县脱贫工作的情况,提升沉浸互动和学习的量化成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得到线上线下参会者的认可。年会上,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唐伟介绍了人民数字马院新产品MarxHub智慧屏。据介绍,作为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新载体,该设备可实现远程论文或讲义即时批阅、分组教学、课堂互动、异地实践课堂、视频会议等功能,使思政课教学与各地各院校交流活动更便捷、更智能、更高效。本次年会上还举行了“数字马院”联盟官方网站开通仪式。据悉,该网站是联盟成员资源共建共享的综合性信息平台,将通过网上网下的结合,有效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不断促进思政课建设质量的提升。(完)【编辑:郭梦媛】 【来源:中国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罢工

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年会在京举行

原标题: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年会在京举行为学习落实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精神,促进成员单位思政课教学经验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化建设经验交流,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年会于2020年12月20日在北京举办。年会由《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人民网公开课、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化信息平台(简称“数字马院”)联盟主办,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北京数字思政信息技术研究院协办。会议采用现场参会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90多所高校的170余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部负责人、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及其他代表现场参会,同时有1.5万人次在线参会。年会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培景主持,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权良柱在致辞中介绍了北京科技大学数字马院建设及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成果,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杰宣读“数字马院”联盟首批理事单位名单。为办好“数字马院”联盟,拓展平台功能,联盟聘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晓琳为首席培训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夏永林为首席评论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胡兵为首席信息员,人民网公开课总监盛卉为三位专家颁发聘书。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数字马院”联盟官方网站开通仪式。该网站是联盟成员资源共建共享的综合性信息平台,将通过网上网下的结合,有效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不断促进思政课建设质量的提升。大会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晖主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尚俊杰作了题为“未来教育如何重塑:互联网+促教育流程再造”的主题报告,从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互联网+与教育流程再造,互联网+与未来教育三个方面介绍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彭庆红教授以“‘数字马院’建设方案与实践”为题,介绍了“数字马院”的整体设计方案及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运用“数字马院”使得思政课堂活起来的实践探索。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爱民主持经验交流环节,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巍教授,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裴晓军博士,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力波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晓华,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孙勇民教授先后介绍了各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典型经验。为了帮助思政课教师以及马院研究生提高科研素养,会议特设“理论名刊面对面”环节,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晔主持该环节。《中国高等教育》唐景莉总编辑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热点聚力发声、连续办会扩大影响、服务用户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融媒体发展之路。《红旗文稿》张少义副编审结合刊物特点,建议马院师生文章写作要做到三个结合:与时政的紧密结合、与当代热点问题的紧密结合、与期刊特色的结合。他还提醒马院师生注重从准、实、新、正四个方面提高稿件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赵英臣主任发言中指出了老师们在稿件创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并提出文章写作要坚持学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坚持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理论与实践联系(本土化)等。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存福主持示范课环节,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蔚然和安静老师展示了该校开发的“精准扶贫”虚拟仿真教学项目,通过360度立体化“眼镜”,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北科大参与甘肃秦安县脱贫工作的情况,大幅提升沉浸互动和学习的量化成效,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得到线上线下参会者的充分认可。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唐伟隆重推出了人民数字马院新产品MarxHub智慧屏。作为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新载体,该设备可实现远程论文或讲义即时批阅、分组教学、课堂互动、异地实践课堂、视频会议等功能,使思政课教学与各地各院校交流活动更便捷、更智能、更高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段晓芳主持评论与总结环节。“数字马院”联盟首席评论员夏永林教授做了受聘后首场评论。他指出,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教育工作者对于数字化带来的教育革命不能逃避,要借助技术手段讲准、讲透、讲活、讲好思政课,“数字马院”联盟是全国高校马院的大家庭,要加强各马院之间的经验交流,建设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最后,联盟理事长单位《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彭庆红教授做年会总结发言,他首先简要归纳了年会各环节内容,接着结合学习贯彻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精神谈了“数字马院”2021年工作计划。他表示,2021年“数字马院”建设将以打造“升级版”为目标,在进一步加深对数字马院的认识、丰富资源、提升服务力度、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优化布局和扩大覆盖面方面下功夫,使得“数字马院”更多更好地服务思政课建设和马院师生发展。

随其曲傅

山大主办新中国七十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高端论坛

[本站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回顾与总结7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就和经验,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新中国成立7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于7月27—28日在山东龙口举行。《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顾保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出席开幕式,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敬斌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开幕式由山东省高校思想教育教学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国亮教授主持。本次论坛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宗旨,共吸引了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的130余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参与,同时邀请到了国内多家重要期刊的主编。论坛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双重维度开展了“专家面对面”、“主编面对面”和“青年学者论坛”等系列主题交流对话活动。在“专家面对面”环节中,与会学者听取了:顾保国教授的“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王易教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志明研究员的“坚定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蓉教授的“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中怎样做到立德树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倪素香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与出路”《光明日报》主编室副主任李亚彬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和话语权问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专家、北方工业大学李志强教授的“支持与反哺——谈基础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张力”的特邀报告在“主编面对面”环节中,顾保国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社副主编汪世锦,《四川大学学报(文)》主编原祖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主任蒋旭东,《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副主编张永平,《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执行主编刘要停,《中国社会科学报》资深编辑张清俐分别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各自期刊的基本情况及研究热点、方向和投稿注意事项。另外,顾保国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国内国际形势的动态变化,充分发挥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塑造作用。汪世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类型两方面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的问题。张永平从期刊发表的角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科研论文发表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蒋旭东从编辑的角度阐述了如何用学术的语言讲政治。刘要停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研究经历强调了大量阅读对写出好文章的裨益,同时提出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象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观点。张清俐提出了在学术研究时要注意辨析伪理论、伪命题的观点。在“青年学者论坛”环节中,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志强教授围绕法与德,从历史、理论与实践三个角度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副院长马秋丽教授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如何统一的难题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观点。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客洪刚教授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哺作用。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想教育研究》杂志社责任编辑许慎博士阐述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外人文交流中的角色定位,提出树立对中国特色、风格、气派国际自信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向征副教授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套餐课程模式的创新观点。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增礼副教授作了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薄弱版图的主题发言,提出了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提升的五个瓶颈。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卓副教授围绕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其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的理解。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金子副教授围绕大庆精神融入石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凝练了大庆精神办学育人的现实价值。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付欣副教授以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思政课教学为例,总结了高校博士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的现实探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庆忠副教授从背景、内涵和作用三个角度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的应有之义。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韩巧霞博士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方向。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松教授论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颖欣博士作了当代民间传统经典教育现代化转型的主题发言。本次论坛是山东大学新中国七十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论坛对于总结、凝练、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郑敬斌 摄影:郑敬斌 编辑:白婷 】

萌区有状

将疫情防控融入思政教育 第十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在沪召开

央广网上海10月26日消息(记者唐奇云)第十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疫情防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昨天(25日)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召开。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战“疫”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及路径、疫情防控展现新时代中国精神、疫情防控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疫情防控与大学生品德养成、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以及疫情防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第十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现场(央广网发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供图)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在致辞中指出,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全国各高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敏锐抓住契机,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有创新、在实践上有突破。本次论坛可谓因势而动、正当其时,不仅具有显著价值,更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思想理论教育》主编汪歙萍则表示,《思想理论教育》杂志有义务、有责任担当起疫情防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及时跟进、专门组织抗疫学术专栏,从学术角度发出思政工作者的声音。高校思政研究者都很早考虑将疫情防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这场全民抗疫的伟大实践中涉及到的诸多话题开展了研究,既丰富了理论研究,又提出了一些实现对策。“围绕一流智库的建设,我们会借助今天高峰论坛的好机会与各位同行同心协力、共同前行,为推动疫情防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出更大贡献。”汪歙萍说道。经过一整天的主旨报告和大会发言,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吴潜涛总结道,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创立十年来,始终立足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本次论坛收到186篇论文,以“疫情防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围绕疫情为何融入、融入什么以及怎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三条主线,充分发挥了特殊时期交流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实践的积极作用,为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吴潜涛希望,与会者充分利用论坛这一平台,积极交流研究成果,畅所欲言地开展学术讨论,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50余所高校和单位的200余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家学者、100余名学生出席参会。

大武夷

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吉林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加快构建新时代育人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要与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联系起来,要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提出,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经验认同、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谢志芳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方位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快构建具有时代感和实效性的育人体系。面向青年学生开展认同教育是高校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塑造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学智认为,高校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国家、民族、道路、文化和学科等核心概念的阐释力,进一步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高校青年的知识满足感、集体归属感、身份获得感和实践成就感,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促进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有助于更好地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关平认为,在新时代,高校党委要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出发。要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发挥党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将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同教书育人紧密相连,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团委书记佟玲提出,高校“党团班”是大学阶段最基本的组织,在学生思想教育、学术科研教育以及毕业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三全育人”理念是顺应新时代、新形势的思想政治育人理念,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张坤认为,“三全育人”理念将思想政治育人提升到了全局的高度。育人是高校的天职,是高校各项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将育人的新理念贯穿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培育出符合“双一流”建设需求的人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工作,是建设好高校的重要法宝。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努力的目标。四川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黎红友认为,新时代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在把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和“点”的精细化。“面”是要明确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范围,对辅导员工作有整体上的把握。“点”是要精细化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关键节点”。通过“点”“面”结合的管理,将大学生教育管理做细、做精、做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柴华表示,“三全育人”体系诠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什么人”,在“什么阶段”,通过“什么方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优秀大学生的全面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系统性、延续性和针对性。因此,“三全育人”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全面配合,使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教学各阶段具有连贯性,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全面性。会议由吉林大学学生工作部、吉林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校学生工作研究》学术集刊编辑部、《吉林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徐州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道不当名

探索思政教育创新 专家研讨思政课信息化平台建设

中新网北京7月25日电 25日,思政课信息化平台建设研讨会暨“数字马院”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思政领域专家学者分享了思政课的教学经验和改革创新。这次会议由《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人民网公开课主办,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会议采用现场+直播连线结合方式进行,来自全国近300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部负责人、一线教师参会。7月25日,思政课信息化平台建设研讨会暨“数字马院”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办。主办方供图在“数字马院”联盟成立仪式上,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表示,“数字马院”联盟的成立,是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举措。北京科技大学作为“数字马院”联盟发起单位之一,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今后将会投入更多资源参与联盟共建活动。活动上,彭庆红还介绍了“数字马院”设计方案和建设实践、联盟后续工作计划。他表示,“数字马院”围绕开放式、协作型、数字化发展方向,遵循公益服务、精准服务、整合创新、共建共享、循序渐进的设计理念,经过几年探索,初步构建了教师应用、学生应用、管理服务三大平台。下一阶段,将加快推进思政课大容量高质量内容建设、综合性平台建设、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项目、联盟内部建设等重点工作。启动仪式上,国家开放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代表发表致辞。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段晓芳宣读了“数字马院”联盟章程。人民网公开课总监盛卉宣读了“数字马院”标准制定专家委员会名单。此次会议上,“名师论坛——如何讲好一堂思政课”系列报告也正式启动。这项系列报告活动,旨在帮助广大一线思政课教师更好把握思政课教育本质与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能力与授课技巧,强化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体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首场报告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书林作现场讲座,他从典型案例、追溯主线、教育影视、史实结合、善用比喻、关注理论热点等十个方面介绍了思政课教师讲好一堂思政课的方法和技巧。研讨会还设计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化建设论坛环节。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专家学者分享了思政课教学和改革经验。本次大会有3000余名思政课教师参与了线上直播互动,主办方介绍,通过本次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数字马院”联盟未来的建设目标,也促进了共识与合力的形成,必将有力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的共建共享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携手共进。(完)

太虚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标志性成果—考思政专业硕博的你不能忽视!

2014 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 周年。为全面回顾30 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 系统梳理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为构建服务于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文献序列提供参考,《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于2013 年11 月中旬启动了“30 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标志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内容来自《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4期。怎么运用?关注你报考院校的老师的代表作,首先,学科创始人:张耀灿、郑永廷老先生的著作必须引起重视。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郑永廷.现代思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冯刚, 郑永廷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除此之外,在学界影响深远的书有以下:冯刚, 王树荫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M].团结出版社,201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人民出版社,200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刘建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学习出版社,2015.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不忠者

山东省一项重大名单公布,这所高校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位

近日,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0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山东师范大学共获准立项31项,立项率57.4%,立项数量居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首位。2020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课题按照《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立项办法》要求,经过学科专家初评、会议评审组独立审阅、民主讨论、投票表决等程序,最终评出立项课题552项。本年度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包括15个项目类别,学校立项课题涉及专项中的13个类别。其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获批立项9项,数字山东研究专项、文化旅游研究专项、学术社团人才培养专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协同创新研究专项各获批立项3项,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专项、中共山东党史研究专项各获批立项2项,干部政德教育研究专项、齐鲁文化人才专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专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专项、沂蒙精神研究专项等各获批立项1项。立项课题分布在15个相关院部,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6项,公共管理学院4项,外国语学院3项,教育学部、经济学院、法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文科学报编辑部各2项,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商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团委各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课题围绕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发挥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为实现山东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承担此类项目的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春华秋实,正如山东师范大学数十年来弦歌不绝、薪火相传的文脉传承。数十年来,一批批优秀成果诞生于此,璀璨如星。年复一年,一代代杰出英才从这里走出,绵延不绝。在齐鲁大地这片中国教育的发源地,山东师范大学一直以来默默耕耘,低调而内敛。如今,学校正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借力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地头龙

探索青年研究新路径

新时代,青年研究的话语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年研究,助力青年成长发展?由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的新中国70年青年发展与青年期刊学术论坛近日在中央团校召开。未来青年研究有哪些方向?中央团校教授陆士桢结合志愿服务研究指出,“首先要考虑怎么样实现不同视角的融合。”曾教授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陆士桢经常告诉她的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别把文章写得像思政一样。”这并不是否定思政类文章,陆士桢解释,实际上它们有各自的体系,如何融汇贯通,这很重要。陆士桢认为,思政所回答的问题是亘古以来人类社会传承的重要问题,社会学更多解读青年的社会本质,全面分析一个年轻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基础性的理论分析视角。而政治学视野下的青年研究,更多关注现存社会激烈的斗争。“在这三个角度要怎么样实现融合,这是一个方向。希望将来有更多人从这一角度做一点分析。”陆士桢说。同时,她还指出,做好青年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进行一些创新性的研究。“老说过去的话没用,青年不爱听,理论上也没有价值”。做青年研究,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风笑天作了回答。风笑天认为,青年研究要能够指导青年,“带领青年一代更好地发展、成长”。同时,他还谈到,青年研究要服务于青年。风笑天分析,这个在以往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我们研究青年,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年、服务青年,这也是现在的青年政策、国家的研究政策方向。”参照通用人工智能追求,结合青年研究中的通用算法,中央团校教授肖峰则通过AI的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三种分型,与青年研究中的理论研究、时政研究、对策研究进行对比,从全新的角度探讨了青年研究的“通用算法”这一问题。“人工智能对青年研究有这样一种分析,是不是可以启示我们,青年研究可不可以走向一种通用呢?”肖峰提出,未来青年研究中是否能够打破目前三个范式的壁垒,融合出一种通用的青年研究方法。作为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从精神分析角度,对青春期不同阶段的青年成长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她认为,做好青年研究,首先要研究青年行为,这就需要观察和设计观察。其次,是人格。“青年人格刚刚定型,青年中不同的人格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一些是客观向上的,哪一些是‘佛系’的,‘佛系’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李玫瑾提醒,有些人天天向上,但他们的不确定性也很多。“青年的表现和内心不一致,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李玫瑾认为,这就需要研究青年的认知。实践中,如何开展青年的问题研究?李玫瑾认为,对青年要理解、包容、启悟。“我们现在引导为主,但是理解不够,如果不理解,引导是没用的。”她表示,要在包容的过程中进行引导。“现在的引导缺少纵向的研究,空间思维非常充分,但是时间思维不到位”。一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让长期从事0-6岁婴幼儿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洪秀敏开始关注青年群体。“我们不断放开生育,为什么生育率反而持续走低?“洪秀敏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婴幼儿照护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聚焦青年家庭婴幼儿照护方面的困境,她所在的课题组对东中西部13个城市20岁-34岁青年家庭展开调研。调研发现,目前青年家庭在养育婴幼儿过程当中碰到很多现实问题。洪秀敏举例说,亲子互动失调,目前家庭式的照料主要依靠老人,能够提供给青年家庭的机构照护实际上非常少。同时,青年家庭在生存需求方面,对婴幼儿的免疫接种、成长的检查和评估等方面,社区医院提供的并不是特别契合青年家庭的需求。青年家庭在亲子互动方面想获得的需求,比如怎么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怎么解决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等都有很多的困惑,现在科学育儿的指导远远不够。对此,洪秀敏提出建议:第一,如何能够针对青年家庭照护的困难问题,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网络,增进他们的获得感;第二,如何精准把握青年家庭需求,增加普惠优质的托儿服务的有效提供;第三,加大对于养育压力比较大的、比较危险的青年家庭的关注,提高他们抗风险的能力。青年研究如何取得创新性理论成果,如何更好地指导实践?论坛交流中,《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薛二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童小军、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袁潇等17位专家学者聚焦青年发展展开学术交流。论坛期间,《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召开了编委会会议,就期刊转型定位、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向陆士桢等8位对期刊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专家学者颁发特殊贡献奖荣誉证书,向陈立思等41位专家学者颁发获奖作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