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进行研究伯克利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进行研究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往往是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自身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方法是比较片面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从多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论证和思考,也没有将自身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使得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因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学习和浏览教育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一个教育问题的各种观点和流派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一个教育问题进行不同解释,从中体会教育问题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观念和观点中找出最适合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学会将自身的经验和教育理论高度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走出经验主义教学的怪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开阔自身的理论眼界,接触更多国内外的教育学理论和流派,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好理论基础。(三)、运用教育学理论研究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对多种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对现有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而后通过归纳、整理形成相应的理论,在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中非常常见,也是现代教育学研究者比较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合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中的基础课程,包括很多学科方面的内容,像是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体系,而质性研究方法的基础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涉及如此多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非常有价值的,质性研究方法本身也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借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进行研究,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关注,而质性研究方法也是关注于人的价值,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通的,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突出人思想价值研究主体,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层次具有重要价值。

逃于深蓁

思政教育本质的研究方法需要“两个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亟须对一些基础理论问题进行反思,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厘清这个最根本的理论问题,不仅有助于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也有助于划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边界。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以来,学者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本质论,如意识形态论、人学目的论、人的社会化论、灌输论、掌握群众论等。这些不同的观点,既反映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重视,也说明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同时,稍微深入了解一下这些不同本质论的具体内涵,就会发现有些不同说法的本质论实际上同属一类。譬如,意识形态论、灌输论、掌握群众论,尽管说法不完全相同,但实质都在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灌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思想掌握群众的内涵。概括这些不同的本质论,可以归纳为两个“派别”。一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二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凸显人的全面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派别,与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方法需要“两个提升”。从思维抽象提升到思维具体,旨在克服脱离社会实践与具体历史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具体实践任务的差异,其教育的重心不同。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阶级基础主要是农民,大约占了人口的80%,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强思想建设,目的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工作。因此,在战争和革命年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阶级属性是最突出的。它的本质就在于实施意识形态灌输,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人民群众和全体党员,以保障和促进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内部矛盾。当时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非常低,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是当时最重要的实践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此时同样需要强调它所承担的政治功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个体的发展此时逐渐受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治主导、意识形态灌输的本质有所减弱,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则有所提高。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仅仅将列宁的灌输理论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之一,而不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上的例子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重心。用一般的本质来概括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我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点,看到它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具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实施意识形态灌输的必要性。同时也要看到,仅仅达到这种抽象还不够。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告诉我们,抽象的历史合理性仅仅构成理论研究的一个环节,但仅仅达到抽象还不够。这是因为,抽象撇开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生产关系的特殊性,无法还原研究对象的现实具体性,因此将同一实践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本质差异性抹杀掉了。例如,同是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在不同时期,由于我们党的历史地位不同,中心工作差别很大,所灌输意识形态的侧重点、方式和方法都是不同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一定不能脱离它出场的实践空间,不能仅仅把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抽象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本质。从知性思维提升到辩证思维,旨在克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对立起来的倾向。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曾对知性思维进行描述。他说:“就思维作为知性来说,它坚持着固定的规定性之间彼此的差别,以与对方相对立。知性式的思维将每一有限的抽象概念当作本身自存或存在着的东西。”也就是说,知性思维将事物所具有的丰富规定性加以区分,以概念进行规定,这对于把握问题是很必要的,但它容易导致对事物认识的非此即彼。因此,必须以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实现对事物认识的“既此又彼”,达到工具合理性和目的合理性的统一。因为在现实中,一定目的的实现,本身离不开实现它的工具和手段。而工具和手段的合理性,也需要最终目的的赋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他忘记了‘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体,而是它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个人的规定性本身是由社会和国家所赋予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和国家本身离不开个人,然而个人同样也离不开国家,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所描述的那种以无为自己本质的唯一者,只是抽象思维的幽灵,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此可以说,在现实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更需要从两者的统一中来把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手段,同时本身也具有目的价值。既要保持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政治属性,也要凸显其育人功能。唯其如此,才能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狭隘化、单一化和唯政治化。 (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指标体系建设研究”(17JDSZK004)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30日总第1918期 作者:赵义良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绳墨杀焉

新时代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新时代发展瞬息万变,许多新挑战、新机遇、新形势扑面而来,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具时代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课题,值得深入分析与研究。干部教育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形势在全面从严治党大背景下,作风建设之弦越绷越紧,监督之网越织越密……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与党性教育紧密结合,满足日益变化的培训需求,坚定不移践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扎实做好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坚持以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道德品行教育培训为重点。由此可见,干部教育培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也愈加丰富,培训教学需要结合新内容,把准方向,抓牢重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类应用手段的日新月异,传统培训教育迎来新挑战、新机遇,移动互联网的时效与便捷带给教育培训更多的可能性。干部教育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需要主动融入变革、顺应潮流,不断摸索线上线下培训交互融合的新方法、新方式。干部教育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面临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条例》丰富教学内涵的新内容、“互联网+”的新潮流,还存在许多新问题。例如,学员兴趣不高,面对偏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时提不起兴趣,为了完成培训任务学习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方式单一,教学形式大多依靠讲授式、灌输式,培训效果很难深入人心,也很难让大家从心底里有所感触和共鸣;学习效果和评价方式难以客观衡量,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业务类培训,属于精神价值层面的内容,学习效果和考核评价也不能单单通过一张考卷或简单的分数来评价,要求学员做到“知行合一”是难点。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如何改变培训模式,优化项目运行,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必不可少。全方位是指从培训项目设计、教学课程安排以及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出新标准,适应新形势;多元化是指区别于传统的“菜单式”培训,多元新路径下项目设计要实现按需培训,培训方式要因人而异,培训内容要层层递进,考核评价要知行合一,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体系。(一)做好项目设计实现按需培训干部教育培训面对的培训对象因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基础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不同会有截然不同的培训需求,如何做好培训的项目设计,需要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需求调研要讲求精准性、全面性、时效性。在与委培单位和参训学员调研沟通中要精准把握对方的需求,用心了解对方所思所想;同时全面兼顾和考虑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与个人需求,对于各方需求的统筹要达到一个平衡点使各方满意;在时效上对于需求调研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紧扣当下最贴切的实际和热点。按需培训在项目设计上应体现出“量身定制”的特点,首先在时间规划上,可以安排综合系统、层次递进、联系紧密的递进式培训项目,分阶段的设计培训目标、方向和理念,前期打牢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期偏重实践操作的运用,后期着力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在课程设计上,针对培训对象不同阶段的培训重点和当下的时代热点,“量体裁衣”式地做好培训课程安排,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因人而异,找到培训对象最适合的授课方式。最后在跟踪问效上,要持续进行培训效果的调研,不断接收委培单位和学员的反馈,根据反馈信息持续优化培训项目。按需培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也能让培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二)整合红色资源创新培训理念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讲活做新党的基本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光靠讲授式的培训远远不够,要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将灿若繁星的湖南红色资源引入培训教学当中,让学员身临其境地接受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等,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联、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互通、校内学习与校外体验互补,通过现场体验式教学升华情操,提高学员学习的获得感。近日,湖南长沙的岳麓山忠烈祠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除此之外,湖南还有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田汉故居、衡阳抗战纪念城、南岳忠烈祠、彭德怀故居、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等党性教育红色资源,还有以屈原纪念馆、贾谊故居、橘子洲头、岳麓书院为主的湖湘文化资源。创新党性教育形式,传播湖湘文化,可以将革命传统教育系列课程与韶山毛泽东故居现场教学相结合,党性修养系列课程与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现场教学相结合,廉政教育系列课程与浏阳胡耀邦故居现场教学相结合,党的宗旨教育与雷锋纪念馆现场教学相结合,湖湘文化系列课程与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魏源故居现场教学相结合。创新培训理念,拓展教学方式,可以广泛采用体验式教学、案例研讨、情景模拟、专题论坛、实操竞赛等培训形式,运用大数据、教育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丰富课堂形式。除了在课堂教学上创新,在课堂外的校园里也可以营造浓厚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利用互联网搭建课外扩展学习平台,把党的精神、革命传统文化、廉政教育等内容做成名言警句横幅或图片,让其在校园随处可见,把思想政治教育化于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教育人。(三)建立立体多元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是指对项目运行的考核,另一方面是指对学员学习效果的评价。立体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是指在考核评价指标设计上不能依靠单一的几项指标,要进行完善改进从而形成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价指标系统。对项目运行的考核,可以涵盖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项目策划、课程设计、教学效果、项目运行管理、跟踪回访、改进完善、效果评估等方面。对学员学习效果的评价要以“知行合一”为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中,不仅可以通过考试考核来判断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熟悉度,更要关注学员的行动实践,看是否真的把理论知识入脑入心,投入到具体实践中。建立“知行合一”的评价标准,可以把培训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建立“积分制”,按培训学习中、工作实践中的成果来进行积分考核,全面判断学员的学习效果,评价上要结合教师、专家、领导、同事等不同主体的综合评价,考核上不是“一考完事”,而是要在学习工作中循序渐进地进行“积分”,从根本上激发学员的学习和实践动力,真正实现“学与用”的结合。立体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相长,激发培训机构的服务能力、培训学员的深度潜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限活力。(作者: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盛泽顺)

国仲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会在渝举行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胡航宇)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主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会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前沿论坛”于 10 月16日至18日在重庆交通大学举行。会议开幕式由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旭煦教授主持,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李天安发表欢迎致辞,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维伦,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覃正杰分别在大会上讲话。教育部思政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在讲话中提出,要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实践导向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方法指导、发展方向,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解决科学发展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协同创新研究,解决发展内生动力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研究,解决丰富和深化学科内涵的问题。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李天安认为,理论武装与工作实践二者缺一不可。需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探索认识,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同振。大会设置了一个主会场、两个分会场。收到相关主题论文140余篇,经过评审,68篇文章入选会议论文集。大会举办主会场报告20场次,分论坛报告23场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结构、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的思考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近年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热点及其思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主题,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秉公教授、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显良教授等做了交流发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120余家单位近200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作者:胡航宇

德则不冒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教育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趋势,通过完善学生主体性工作机制、重视一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机制、创建全方位协同的工作机制、建立特色化育人机制构建起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就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本文提出了聚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快构建“德技并修”课程育人,聚焦“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五育并进”活动育人,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快构建“四维一体”实践育人的建议。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输送大批合格知识分子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主渠道,也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高职院校迎来了大思政的格局,应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构建思政教育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立特色实践育人机制,将进一步推动一二课堂融合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一、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意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并非文科与理工科专业的实验与实践操作,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思想素养的发展,以教育科学与理论为指导,结合学生现有思想发展水平的实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将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操作相互整合,通过教育、引导、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扎实学识,提升思想素养与道德品质,勇于创新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采用实践育人的方式,将学生从传统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型、实习实训型、创新创业型、综合应用型等实践活动,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具有独特的价值。完善学生主体性的工作机制,将思政知识转化成为学生自主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政教育的内驱力与感染力;重视一二课堂有机融合机制,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将一二课堂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创建全方位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全程、全员育人,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提升和全面发展。二、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自“大思政”教育格局形成后,全国各高校在思政教育领域进行了多种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如“课程思政”功能发挥不明显、 思政教育模式传统单一、思政教育主体没有形成合力等,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要发挥思政教育的最大功能,助力高校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目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必要且迫切。(一)完善学生主体性的工作机制,生成思政教育内驱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中,学生是活动主体,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决定教育的有效度。完善学生主体性工作机制应该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为核心,从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体参与三个方面协同并进,构建起学生的主体本质属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以掌握学生主体需求为基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教育、启发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内化,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我发展中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改善师生关系,就是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程以老师为中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交往与对话的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扮演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助者,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出主体发展的条件,鼓励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需要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空间,以鼓励激励措施为主,约束性机制为辅,同时尊重学生主体评价,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发展型评价并重,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二)重视一二课堂有机融合机制,激活思政教育吸引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材为中心,注重思政教育的知识性向思想性转型,一二课堂有机融合是有效途径,实践活动是最好的载体。将思政课和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假期社会实训与校内课外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提升实践育人的专业性、延续性与针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实训拥有丰厚的资源,大多有系列实训基地,将思政课程时间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的结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特性来确定时间的内容、形式和评价,使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既积累实际的专业工作经验又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如职业道德的强化,“工匠精神”的洗礼等。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给学生带来众多的锻炼机会,将其与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搭建展示与磨练的平台,如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农村基层等开展“三支一扶”工作,使学生在深入群众、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身,提高社会适应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投身社会。校内活动与四针课程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将活动主阵地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利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使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行”,从而让思政教育真正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吸引学生、改变学生、培养学生。(三)创建全方位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思政教育协同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强调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创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实现全程化与全员化的工作目的。创建全员化的工作机制,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建设实践组织队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良好思想素养。全员化的育人工作机制,重视所有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其中,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每位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素养。创建全程化的工作机制,从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入手,全程化的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例如:课堂之内积极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课堂教学之后采用社会调查研究方式、生产组织方式、志愿者服务方式与公益活动方式等开展实践育人的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与职业素质,提升道德品质。创建项目化的工作机制。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设置实践育人的项目,聘用专家对项目严格评审,明确是否存在问题,采用有效措施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创建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应结合高职院校的学习特点与实际情况,编制出完善的实践育人长效指导机制,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四)建立特色化的育人机制,增强思政教育影响力特色化的实践育人机制,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同时,增强对高职学生的感染力和认可度,特色化育人机制主要通过建立特色化育人基地来实现。为学生提供适应性的教育工作基地,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将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当作是切入点,拓宽适应性思政教育内涵与外延,强化思政教育的活动力度,帮助学生学习思政知识,适应到相关的学习活动中。创建励志性的教育基地,将励志当作是目标,为学生创建出励志性的实践操作平台,制定完善的思政教育规划方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念意识,提升思想素养与道德素质。创建创新性与综合素养拓展的基地,将培养高素养、创新性人才当作是目标,在其中设置思政实践操作活动、思想知识学习活动等,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与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提升思想素养与道德品质。例如: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基地中,可设置“思想教育创新”项目、“社会热点政治调查研究”项目、“社会现存思想问题”项目、“我们专业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标准”项目、“专业学习中的思想素养标准”项目等,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与道德品质,从而提升整体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教学效果,在各种项目的支持下,实现长效育人的工作目的。三、加快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围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为目标指向,以“三个聚焦”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行动育人”的因素,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引领、党团建设、创新创业、专业科研、志愿服务等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结合,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实践育人机制,探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知行合一,多元育人”的教育模式,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真正让高职学生将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落地生根。(一)聚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快构建“德技并修”课程育人一是将当前“思政课程”改革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全面推行思政教育“课前三分钟”活动,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坚守“铸魂课堂”主阵地;二是推行全员、全课程“课程思政”改革,强化“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好“德技并修”政治关。(二)聚焦“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五育并进”活动育人一是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行“师生共上劳动课”,实施“互动式”劳动教育教学模式,落实师生共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教师“劳动能量”导入“能量银行”,学生“劳动学分”纳入通识必修模块;二是推进“劳育清单”制度改革,遴选“党团活动、志愿活动、竞赛项目、技艺传承、体魄锻炼”五个模块劳动事项,强化“五育并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三)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快构建“四维一体”实践育人一是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题训练、社会实践”“四维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合作,投资建设好集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研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二是构建高职院校融“专业实习、工学结合实践项目、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于一体的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形成“层次递进、赛训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树立正确观念,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创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学生建设思政育人的教育机制,完善工作内容与模式,保证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工作中,还需总结丰富经验,按照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特点,编制完善的思政实践育人行动方案,提升各方面的工作水平,打破工作的局限性,充分发挥长效育人机制的积极作用。作者简介:李勇,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然资源学院党总支书记、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政工师。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两翼三平台”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8B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短柄斧

“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培训班”在遵开班

7月31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主办、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培训班”在遵义开班。来自全国50余家高校领导和教师代表90余人参加培训。开幕式上,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凌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遵义职院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结合学院“红色塑魂蓝色致用绿色出彩”校园彩虹文化建设,凸显立德树人、以文育人,把红色文化紧紧融入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多维立体无缝对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以红遍遵职、红动遵职、红满遵职为主线,创新思政课堂,实施“三走进、三提升”师资队伍思政培训工程等思政工作特色亮点。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委会理事长冯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远发展作出许多重要指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此次在红色圣地遵义召开“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培训班”,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培训班上,冯刚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热点作大会主题报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委会副理事长王东平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振分别作了专题培训。  会议期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委会还召开了《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与实践》编撰会,并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思想道德师资、研究等方面的帮扶协议。据了解,此次培训班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实施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创优行动,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大思政理念,着力推进精准思政,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努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此次培训班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热点,深度剖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刻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来源: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编辑 谢国欢编审 向永东

破斧

93所高校会聚云南 探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创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文凌)12月14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专题研讨会暨第五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93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教师、辅导员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基本经验进行了交流,对新时代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进行了探讨,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建言献策。(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阿萨德

习近平寄语清华师生:所谓大学者 有大师之谓也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此次考察,他还有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身份——“学长”习近平。1975—1979年,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1998—2002年,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这是总书记与清华的缘分。02:21在清华大学,老一辈大师的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他们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系统的科学知识,更有精神和风骨。正如她的校训所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他们身上都凝聚着同样的精神内核。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颛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既育有才之人,更育有德之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更接受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人文关怀的核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均落实在“人”这个主体上,具有着高度的同一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一步扩充的必然选择,也更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育效果。本次研究则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为研究对象,对当下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并尝试分析其中不足,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二、课题的主要内容:本研究论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当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则是分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概念进行界定,从人文关怀的理论核心出发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人文关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同样也是教育目标本身;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得以体现的外在载体。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彼此耦合。第三部分则是讲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工作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即问题出现的原因。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人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关怀的理论研究水平也在大幅提升。然而与此同时同样存在着问题,如学生心理教育的忽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关注程度不高、高校师生沟通不足等问题。究其问题出现的原因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文关怀的片面理解、理论教育太多,缺乏实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教育内容较为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第四部分,也是本论文最后部分,主要论述了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对策。唯有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各方面共同努力才可真正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这要求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社会对高校教育的广泛支持,学校及学校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理想。在这其中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单位,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要充分给予学生主体的尊重,关心学生情感心理诉求,同时建立平等的师生沟通方法,同时要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以实践带动理论,以理论辅助实践,如此才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实施。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两种。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当前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进而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发展现状。通过图书馆相关期刊、文献的查阅、收集、整理,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网络渠道的收集,将近些年来有关高校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教育论文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是问卷调查法,通过与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访谈,了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的填写来实现对选题的进一步了解,进而有效开展下一步研究。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一)2020年7月22日-2020年8月15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拟定论文题目。(二)2020年7月9日-2020年7月25日着手准备开题报告并查阅相关资料。(三)2020年7月25日-8月31日起草并提交开题报告(四)2020年8月8日-2020年9月13日撰写论文初稿(五)2020年9月1日-2020年10月8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至最终定稿。(六)2020年10月准备论文答辩。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1]沈东华.实施积极心理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德育党建,2013(7).[2]沈壮海,李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3]曹天梅.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关系[J].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初春.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陈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J].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育人机理探析 [J].思想理论教育,2009.刘铁英.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J].德育天地,2010.10.韦汉军.《人文关怀辩证之一:“抽象人性”和“具体人性”的统一》[J].广西社会科学,2007(5).袁正光.现代文明的基石[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亚伯拉罕·马斯洛. 人类激励理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

傅说得之

2020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中国甘肃网10月24日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10月24日,2020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姜辉,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成勇,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田心铭,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熙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树荫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佘双好教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平教授、王学俭教授等领导、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由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曹爱辉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姜辉致辞姜辉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思政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强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四个重要着力点。一是跟上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二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三是立足“两个大局”,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四是紧紧围绕当代青年成长经历和特点,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致辞严纯华首先代表兰州大学对各位专家、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谈到学校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不懈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各位专家学者多提宝贵意见,给予指导帮助,助力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成勇致辞 王成勇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甘肃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新时代,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一是要研究和阐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道”,二是要研究和阐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术,三是要研究和阐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业”,四是要研究和阐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田心铭、辛向阳、孙熙国、高国希、王树荫、佘双好、王学俭、蒋旭东分别作了大会的主题报告。刘先春、谭扬芳、胡伟、盛少清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王宗礼、史宏波、徐志远、王升臻围绕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刘玄启、傅慧芳、宋友文、刘爱玲围绕着新时代国家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李包庚、许冠亭、张琳、宫长瑞围绕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作专题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负责人李春华、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蔡文成分别作了总结发言。下一届承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春晖致邀请词。据悉,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兰州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化研究部、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发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探索》《学术论坛》《广西社会科学》《北方论丛》等学术期刊负责人200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