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被立项为“冷门绝学”,四川这项研究有多冷门?大有径庭

被立项为“冷门绝学”,四川这项研究有多冷门?

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日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其中,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人员陈安强带领申报的“羌族妮莎古歌搜集、整理与研究”入选学者个人项目。这也是2020年四川唯一入选的项目。陈安强在茂县采访歌师龙波他。受访者供图。据了解,冷门学科主要是指一些学术关注度低、成果产出难、研究群体小的传统人文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绝学是冷门学科中文化价值独特、学术门槛很高、研究难度极大、研究群体很小甚至后继无人的濒危学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旨在重点支持对国家发展、文明传承、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或填补空白,但目前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研究断档、亟需抢救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妮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陈安强告诉记者,妮莎如今流传于四川省松潘县、茂县、黑水县的交界地带,是长江黄河上游生长出的珍贵中华文化资源。“妮莎”为羌语音译,意为“至善至美的古歌”。羌族妮莎古歌用羌语北部方言唱叙,以多声部问答的形式,内容不仅有叙述天地万物和谐共生,而且有关于汉、藏、羌等各民族同根同源、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型史诗叙事。歌师郎加木和见车牙在唱叙妮莎。受访者供图。目前,学界对妮莎古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尚未给予足够关注,研究妮莎古歌的人很少,全国不足10人。陈安强研究妮莎古歌已有多年,在妮莎流传的地方走访,他感受到古歌的震撼和壮观,“妮莎古歌体量庞大,最长的可以唱叙一个多月。”然而,这一文化已经极度濒危,被学界称为“孤岛复音”。陈安强说,“现在精通妮莎的歌师仅剩3位,最年迈的一位80多岁,最小的也已经60多岁。妮莎古歌面临人亡歌歇的困境,急需抢救性的记录和整理。”目前,陈安强和团队已经整理了7、8千行古歌内容。羌族多声部民歌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妮莎古歌是其中的精粹。陈安强表示,项目得到批准立项,是团队学者长期甘坐学术“冷板凳”的结果,同时更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对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视。课题组主研成员毛明军记录的妮莎材料。受访者供图。陈安强说,“通过长期持续的搜集和整理,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希望能抢救这一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让妮莎古歌能永远传承下去。”

动则得矣

四川研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措施

近日,四川省公安厅召开厅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创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意见》精神,副省长、公安厅厅长叶寒冰主持会议。会议强调,全省公安机关要认真贯彻《意见》各项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公安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确保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把牢重点,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点,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持续深化四川公安“一三五七”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风险治理、基层治理、智慧治理,大力提升治理能力,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要把握进度,对标对表《意见》要求和平安四川建设领导小组2020年第一次会议精神,加强统筹谋划,明确阶段任务,细化方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成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川贡献力量。(中国警察网记者王自然、胡雪)

飞龙斩

四川大学校长痛批研究生论文放水:导师停招5年都是应该的

对于研究生教育工作,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去年11月的一番讲话近期引发国内高教界关注。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四川大学新闻网“百川讲坛”栏目今年1月公布了李言荣校长去年11月在四川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文字稿。李言荣在讲话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是对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二是学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下一步的几项举措。李言荣认为:一所好大学的人才培养主要是狠抓本科生和博士生。当然,我们的硕士生培养也不能放水、也要抓,但是硕士生并不是一个终极学位,而是一个学习的阶段和经历。他在讲话中指出,对于川大来说,狠抓博士生培养关键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扩大博士生规模,学校每年的科研经费都接近30亿元,到校的现金至少也超过20多亿元,按一个研究生的培养经费50万元来算,我们每年也可以招两三千左右的博士生,今年我们博士生的招生规模还差一点才到2000,还要进一步扩大才行。二是要进一步增加博士生中的直博、本硕博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比例,这是我们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三是要适当控制硕士生规模,现在学校每年招7000多硕士生,在国内大概排在第6,我们本科生的招生量也很大,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住宿条件是满足不了这样的硕士生规模的,现在我们都还没有达到教育部“四二一”的学生住宿标准。除此以外,李言荣还在讲话中直言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李言荣坦言“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不高,与川大所处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去年(2019),教育部研究生司来学校与我们的研究生座谈,后来见到我以后就说川大研究生提的问题总体来说是不行的,提问的角度、高度和视野都不太行,感觉不太像川大研究生的水平,更像是二本、三本学校的。尤其是我们的论文抽检,基本上每年都有抽检不合格的,今年(2020)又让人很失望,包括我们的硕士论文在四川省内抽检都有不合格的,这就说明我们从导师开始,一直到学院、到学科分委员会有的是在层层放水的”。李言荣还指出,“(四川大学)研究生的视野不宽”:“总体来看,我们的硕士生一半以上都是来自于二本、三本学校的,我们的博士生1/3多一点也是来自于二本学校的,尤其是我们的硕士生不少都是来再就业的,读了以后马上就要去找工作,所以应该说我们整个研究生的视野打开得是比较晚的,当然,二本、三本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有的还很有潜质。另外,我们的研究生到国内外参加学术活动还很不够、学术视野也不宽。”他还指出,“(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特色优势不突出”:“主要就是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在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方面的优势没有在研究生培养上充分地体现出来。另外,就是我们文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没能很好地投射到人才培养上。”对于上述问题,李言荣校长拿出了几项举措。他认为,“(四川大学)下一步,我们要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来说就是要严守下线、提高中线、激励上线,具体要做到两个严格守底线、三个狠抓冲高线、四个加强抬中线。”李言荣认为:“我们要严格做好博士生全过程培养,从选题开始,到开题、中期考核、学位申请,一直到论文答辩,真正把博士生培养的每个环节都严起来,如果一个环节没有跟上、放了水,那就可能会层层失守,如果这个学生的导师、学生所在学院的教授委员会、我们文理工医学科分委员会层层都把关不严、都是橡皮图章,那这篇论文很可能就是一篇不合格论文。”他提出:“要严格博士生导师的评聘与责任溯源,要对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上岗有明确的要求和提高招收指导学生的条件,对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一定要严格追责,就像我们修大楼的质量监控一样,几十年后出了问题都要倒查、都要溯源、都要追责。”对于,论文质量问题,李言荣举例:“这次论文抽查的大部分问题论文都是2017年授位的,很多是2015年及以前答辩的,当时就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说明大家都知道可能是有问题的,尤其是一个单位有两篇的,还有一个导师有两篇的,那你还当什么导师,这样不负责的放水,你把所在的学院、学科置于何地。所以,学校规定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要停招两年,同时所在的学院减两个博士生招生名额,整个绩效减2-3%,大概每个人减四五千块钱,我们说这都轻了,如果还不能刹住车的话,那就只有从重了,我看导师停招5年、减10%的岗位津贴都是应该的,从这次开始就要逗硬,这个风不刹住、守不住底线是不行的。”(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方小姐

2021四川考研人数比上年增加3.4万人,增长超20%,竞争更为激烈

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开始,一位成都学生的家长听说这次考研的英语试卷有点难,为孩子担忧,想要我提供一些四川考研的一些数据。据四川省教育部门公布信息,2021年四川省一共报名考研的学生人数为20.89万人,相对2020年报考人数17.48万人而言,大幅增长3.41万人,涨幅达到了19.5%,超过了全国考研人数涨幅5个多百分点。从四川省内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来看,省内2所985高校计划招生人数,四川大学招生计划为7480人,相较上一年度减少100人,而电子科技大学计划人数为6027人,相对上一年也减少了近65人。从笔者跟据公布的36所双一流大学2021年招生情况来看,整体招生计划人数相对上一年度增长幅度在5%左右,与整体预估情况相差不大。2021年考研学生需要注意的一点,目前国内每年有近70万人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但是今年这个群体中有多大比例的学生会转向,参与国内考研升学竞争?这对所有考研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四川省研究生考试评卷工作将从12月28日开始,预计2021年2月26日各招生单位将会通知研究生考试成绩。最后,希望成都的那位同学以及全国377万考研学子,都能顺利达成自己的目标,加油考研人。

东首

到2025年,四川省在校研究生规模增长25%

四川在线记者 江芸涵9月30日,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据悉,我省将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到2025年,力争全省新增授权单位增长10%,在校研究生规模增长25%左右。2035年,研究生教育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中西部领先、结构更加优化、体系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和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贡献卓著、国际国内影响力不断扩大,更加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四川优势的研究生教育强省,研究生教育总体水平中西部领先,进入全国前列。为实现这一目标,我省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重点突破: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高质量发展;深化考试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培养质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实施“递进培育”工程,加强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据悉,我省将实施“递进培育”工程,系统推进授权单位、高原学科、高峰学科、专业学位、精品核心课程、质量保障和治理等“七大体系”建设,加快完善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要的四川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布局合理、高峰凸显、高原崛起、梯次跟进、优质高效的发展格局。实施“四川省研究生教育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递进培育计划”,重点支持一批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持续取得突破,提升新增授权单位总量。推进高校“双一流”体系建设,继续统筹全省资源,有计划持续培育和扩大四川“高峰学科”达到30个左右,巩固和扩大高校“双一流”建设优势,力争国内A+学科数量稳步增长、一批学科国内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扩展形成“四川学科新优势”。大力加强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到2025年,力争专业学位点在全省总量中的占比达到50%左右,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深化考试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我省将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引导推动培养单位完善本单位招生计划分配办法,破除以院系、导师为主要因素的平均分配惯性做法,持续推动破除“五唯”,积极支持和组织培养单位申请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探索开展“科研任务饱满的导师和团队,增加非财政负担研究生计划”改革试点。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全面加强研究生招生考点考位建设,增建标准化考场和考位,增强办考能力。支持培养单位积极参与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支持培养单位积极参与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全面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也是一大任务。我省将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严格执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规定,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加强外部质量监督。统筹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探索诊断结果综合挂钩使用,建立约谈、调减招生计划、学位点申报限制等综合响应和质量控制机制,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撤销学位授权,对问题严重的培养单位,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督促研究生树立强烈的学位论文质量意识。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推动建立优秀学位论文示范制度,鼓励培养单位和学术组织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来源:四川在线】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使圣人富

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正式揭牌

12月17日,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在成都举行揭牌仪式,省政府杨洪波副省长、住房城乡建设厅张正红厅长共同为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揭牌。新组建的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为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其前身为全国最早组建的省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三线”建设、三峡库区建设、汶川灾后重建等多项国家、省级重点项目,荣获住建部、四川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先进单位”“先进科研单位”。组建近1年来,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围绕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中心镇建设等方面广泛开展政策研究与技术服务,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研支撑。“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的成立是我省城乡建设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杨洪波副省长指出,这意味着我省将打造集科研创新、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城乡建设研究平台,引进培育各类专业人才,全面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将为全省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张正红指出,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是推动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库力量,要认清发展之势、抢抓时代之机,守正创新、干事创业;要聚焦人民群众美好城市生活需要,传承匠心,勇于追梦;要瞄准行业前沿发展方向,在城市更新、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等新领域培养新能力、引进新人才;要坚持大合作大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全过程咨询和陪伴式服务,共建城乡研究大智库。下一步,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将以建成住建系统新型智库为目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任务和“十四五”大局,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美好城市生活需要,聚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宜居城市、韧性城市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奋力开拓创新住房城乡建设事业,促进城乡建设学科行业创新发展。

裸尸痕

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研究背景、支撑条件)

2018年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由中哲咨询研究员周彬提供。周彬从事研究经验:农业模式研究农业地区和企业标杆研究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演技项目经验:大冲山大嘉汇国家养生城可行性研究报告四川健康管理学院项目建议书(进行中)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包括五个部分:壹、总揽全局,把控方向贰、定位区域,逐步深入叁、明确问题,有所针对肆、详解思路,明确方向伍、立足案例,例论相证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每一期为大家分享一个部分的内容哦。本期内容包括ppt版本和word版本,如果对ppt完整版本感兴趣的可以在文章最下端留言区进行留言。word版本壹、总揽全局,把控方向一、研究背景外在机遇: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内生动力:从行业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大趋势从全国农村现状看,缩小城乡差距、农村振兴迎来关键时期(一)立足国家十三五战略,把握农村发展大趋势发展目标:到 2020 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新农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1.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有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提升,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棉油糖、肉蛋奶、蔬菜和水产品自给率保持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更有效保障。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掌控能力稳步增强2.农村经济发展更加繁荣协调农村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快速发展,农业多种功能充分拓展,基本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农村创业就业空间更加广阔,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3.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农村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农村更加美丽宜居。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继续提高,草原保护建设进一步强化,自然湿地萎缩和海洋生态功能下降趋势初步遏制。重点治理区域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石漠化得到有效防控。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基本建立,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5.农村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效能更加优化,现代农村金融保险服务规模扩大、水平全面提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二)立足中央,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摘自“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第三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摘自“总体要求之指导思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摘自“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摘自“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三)从行业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大趋势一二产业联动农业与工业相互融合,农业提供优相应工业原料以及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二三产业联动将深加工和现代工业制作后的农产品应用到服务业中,诸如特色绿色旅游纪念品、 医药保健产品等。一三产业联动利用特色农业字图案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发展农业旅游,将农业的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完善,创造更大经济效益。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多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农村发展的的滞后。有一部分是农村长久以来的历史原因,如农村制度等,暂时不做过多叙述。当前农村发展滞后主要是由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减少,产业结构跟不上社会发展,造成经济相对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资源有限,城乡差距拉大,而不断恶性循环。三产融合意义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经营者的收入和效益优秀的农业人才、加工业人才、市场营销与服务型人才和资本资源有效地集中到农业产业上来改善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产业多元化良性发展,增加农村就业,促进农村多元发展。三产融合要求重点突出6个点位:1.规划编制、2.产业基础、3.新型业态、4.产城融合、5.利益联结 、6.运行机制。侧重1个示例:田园综合体。解决3大痛点:1.土地问题、2.产业驱动匮乏与农民就业增收的问题、3.城乡协同发展的城乡人口的文化生活差距。(四)从全国农村现状看,缩小城乡差距、农村振兴迎来关键时期由于社会发展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呈现出较大的两极化发展,农村相对与城市的落后是诸多方面的,除了有可视物质层面的差距外,制度上也相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差距体现: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总体上是不断扩大的。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维持在3.21:1。教育差距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农村学生辍学率在偏远地区更为明显,义务教育推行困难。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 、68.1倍医疗差距农村地区医疗水平落后,医疗意识不强,保障脆弱容易出现因病返贫现象。农村地区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属于高发地区。消费差距从总体上看目前城乡消费差距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而不断扩大,研究表明目前城乡消费差距大致在十年左右,将随着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而改变公共投入差距不同地区政府在财政收入上也有不小差距,公共投入主要来源有国家层面的财政投入还包括地方层面的投入,这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息息相关。社会福利差距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二、支撑条件一、从业人口概况人口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农业人口而言,评判一个地区农业人口标准在诸多方面,基数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同时还应该注重从业人口的年龄划分,受教育水平、从业结构等客观标准。按照统计资料表明,农村人口外出在本县内不足25%,就以为其可为当地产业发展所提供的人口支持较少。而从业人口中大部分是第一产业方向,说明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农业集约化程度一般,所以需求从业人口依旧较多。二、市场支持市场供需形势(一)生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种植面 积和总产量分别约占全球的 45%和 48%。2015 年我国苹果种 植面积 3492 万亩,占全国水果总面积的 18.2%;总产量 4261 万吨,占全国水果总产量的 24.4%,2000 年以来产量年均增 长 2.7%。我国苹果种植以富士品种为主(产量占比约 72.4%), 主要有 4 大产区:渤海湾、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 高地,其中黄土高原和渤海湾是世界苹果最大产区,也是我 国着力发展的优势区。(二)消费。2010~2016 年,我国苹果消费总量由 3320 万吨上升至 4255 万吨,年均增长 4.7%,其中鲜食消费量由 2120 万吨上升至 2785 万吨,年均增长 5.2%,占我国苹果消 费总量的 63.6%;加工消费量由 420 万吨上升至 635 万吨左 右,年均增长 8.5%。(三)进出口。2001~2009 年,我国鲜苹果出口量由 4 万吨增至 122 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重由 6.5%上升至 15.4%;2009~2015 年缩减至 100 万吨以下;2016 年出口量 回升至135万吨,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0%,仅次于意大利、 美国和波兰。浓缩苹果汁出口量由 2007 年的 103 万吨降至 2014 年的 46 万吨,2016 年回升至 51 万吨。2016 年我国苹 果进口量 7 万吨,近 5 年年均增长 9.1%,主要来自新西兰、美国和智利(占进口总量 90%以上)。发展趋势:周边游大热,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周边游,也可称为短途旅游,一定意义上可概括为是以大城市或省会城市为中心,出发当日能够到达访问地,覆盖其周边及邻近省份城市的旅游市场,行程主要以1-3天为主,周六日为主要时间点。目前周边游多是以乡村旅游为主,游客来源多是城市游客。近年来,国内经济水平得到发展,导致国内旅游市场发热,主要旅游市场细分以60至200公里以内的城市辐射区为主要的周边地区。三、政策支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口巨大,三农问题历年来是我国的重点关注问题。近年来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转型,推动农业同其他产业同步发展,国家出台多向政策。其中以一号文件为主导,多个部门联合或单独出台诸多相关促进政策。三、差距问题1.收入结构单一且收入差距大2.农村产权制度的缺陷3.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较差,发展受阻4.受环境限制大,资源分布不均匀ppt版本此报告供客户内部使用,未经中哲咨询书面许可,其他机构不得擅自传阅,引用或复制。

格杀令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四川研究院和四川省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揭牌

川观新闻记者 钟振宇 徐莉莎9月18日,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四川研究院和四川省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在天府新区举行。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院士,省委副书记邓小刚出席仪式并揭牌。四川高度重视与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双方签署了多轮战略合作协议,在重大决策咨询、创新改革试验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丰硕成果。2018年12月,省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四川研究院,依托院士专家高端智力资源,助力四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为进一步深化双方务实合作,四川省成立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具体承担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四川研究院日常工作。两家单位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四川与中国工程院合作进入新的阶段,有利于统筹用好国家工程科技力量、地方科技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服务四川高质量发展。活动中,科技厅分别与成都市政府、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签署共建合作协议。成都市代市长王凤朝,赵宪庚、胡文瑞、王玉忠院士出席仪式。

八年七旱

四川种业基础研究处于什么水平?总体不高

开栏的话作为全国三大种业基地之一,四川攻克种业“卡脖子”问题不仅是做大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先导性产业支撑,还关乎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要解决好种子的问题。打好种业翻身仗已是箭在弦上。即日起,四川日报将推出“问计·打好四川种业翻身仗”系列报道,为川种图强把脉问诊、探讨未来,敬请垂注。“培育出好种子不能单靠运气,而是要打牢地基。”1月16日,在成都的一场种业座谈会上,几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一个热词:种业的基础研究。无独有偶,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也曾在全国两会等场合提到:川种要图强,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跨过基础研究这一关。作为西部农业大省,四川与甘肃、海南并列全国三大种业基地,在全国种业版图上举足轻重。但谋划“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战略战术时,基础研究却成为摆在面前的“拦路虎”。那么,基础研究对于种业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四川种业基础研究处于什么水平?未来又该如何破局?基础研究有啥用?决定种业研发的整体水平和速度,是种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那基础研究水平就决定了种子的‘芯片’能不能造得好。”提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认为:基础研究,从源头决定良种研发的速度和水平。作为全国著名育种专家,杨武云的另一个身份,是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系统调查项目负责人。种业基础研究集中在哪些领域?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介绍,种业基础研究,核心就是种质资源研究。主要包含五个环节:收集、保护、评价、创新、利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良种选育。在基础研究中,前述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其中收集、保护、评价是“基础中的基础”。“收集,是获得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也为摸清家底;保护就是保存起来,避免种质资源灭绝或遗失;评价,是鉴定这些种质资源有哪些优良特性、有什么优良基因。”刘登才解释,只有搞清楚前述三个基本问题,才能发掘出好的基因,进入创新和利用环节。那么,基础研究又如何决定良种研发的水平和速度?“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更精准、更快速寻找选育品种时所需要的优异基因性状。不然,选育种子永远停留在表型研究和经验科学阶段。”杨武云说,通常情况下,选育农作物种子的方式是有性杂交,思路是实现两个原有品种的“强强联合”。而这其中,基础研究的意义,就是明确每个种质资源的关键基因情况,能够在育种选择时有的放矢,“就像5把外形一样的菜刀,给出每把刀的重量、厚度、硬度,为厨师提供决策参考,避免切菜过程中挨个试刀。”四川啥水平?总体不高,本土种质资源仅百分之二完成深度鉴定分析四川的种质资源研究处于哪一阶段?“总体水平不高。”面对这一问题,记者走访的多位川内专家给出的答案如出一辙: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种质资源研究的前三个环节中。“作为农业大省,四川种质资源家底,到现在都不敢说摸清了。”提到种质资源收集,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很感慨。2018年起,借助第三次种质资源调查,四川新搜集种质资源6700份(此前未被记录和保存),为此前已发现的十分之一。光是2018年全国评选的十大种质资源中,四川就占了三个,分别是彭州大蒜、合江带绿荔枝、米易梯田红米。但目前仍然没有人能够具体回答:四川还有多少种质资源没有被抢救性收集?保存环节,则体现在硬件设施上马较迟。直到去年底,作为全国农作物和畜禽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四川才启动种质资源库建设。“如果早一点动手,有些种质资源可能就不会消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于1978年全国第二次种质资源调查,四川已有部分种质资源已经消失。在评价环节,表现更为具体。“我们用本土作物的基因育种,有时候还要给国外科研机构缴费。因为人家研究的时候申请了专利。”提到这个话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雍太文“吐槽”更直接。经典案例之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发生大面积大豆孢囊线虫病,遗传学者从来自中国的野生大豆地方品种“北京小黑豆”中发现抗孢囊线虫病的基因,拯救了美国大豆产业。但据此所延伸出的各项专利,中国却只能付费使用。据了解,目前,四川本土6万余份种质资源中,真正完成评价分析的,初步统计仅有3000余份,仅占总量的5%左右。其中,系统评价、深度鉴定分析的,仅占2%。未来咋破局?资金、时间和耐心投入,一样都不能少在省种质资源中心已经开建的背景下,四川如何改变基础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基础研究需要投入资金、时间和耐心。”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汤永禄说,三要素“缺一不可”。资金为何放在首位?“现实很骨感。”杨武云列举了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年攻关经费仅100万元,使大多资源无法进行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投入不一定有收获,但不投入是绝对没收获。”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卢艳丽说,每一个种质资源的特性不同,所需研究经费不一。但面对动辄以数十万计的资金成本,资金仍是重要因素。对此,四川的对策是:除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外,还将谋划在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四川省农科院院长牟锦毅透露,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的研究环节,将与深圳华大基因合作展开。“这个库够研究几十年。”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原所长李平说,以正在建设的四川种质资源中心库为例,里面所保存的种质资源如要完成重要基因分析,在经费和人员保障充足的前提下,也要以十年为单位来计算。关于时间投入,小麦育种专家刘登才深有体会:此前,为了利用野生物种的一个抗条锈病基因,培育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他足足花了15年的时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耗费在前三个阶段。但是,这种速度在种业基础研究领域,已算是“跑得快”的了。时间和资金投入之外,还需要有甘愿坐“冷板凳”的精神。“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是无法立即见到经济效益的,对科研人员来说,也不是能够立即出成果、发论文的。这样一来,想要大伙耐得住寂寞,就要求考核的指挥棒更精准。”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丁利建议,接下来,四川还应考虑对从事相关领域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制定更为合乎实际的考核评价办法。(四川日报记者王成栋)

四川作家研究中心筹备

为了更好地弘扬巴蜀文明,传承天府文化。在川部分作家拟组织相关研究专家针对当下的四川优秀作家、诗人展开系统研究,特筹备成立四川作家研究中心。近日,筹备活动第一次会议在成都举行,来自成都、眉山等地的作家、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四川作家从高原到高峰的发展路径,书写四川文学新篇章。据介绍,当代成都作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诗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了四川文学的新时代。比如阿来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并荣获鲁迅文学奖,比如眉山三苏祠驻馆诗人许岚在新时代作为优秀的歌者,为时代而歌,这种开时代风气的作家,在今天尤其值得研究,并传承四川文脉。事实上,四川文学尚未有一部文学通史,尤其是当下作家的研究还处在薄弱环节。四川一位文学评论家认为,四川文学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这跟四川作家的认真创作有关。在全国重要文学报刊上时常可见四川作家的身影,他们以作品鼓舞人,以新的文学形象书写这个伟大的时代,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形象。但相对于这种发展,四川当代作家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一些活跃作家,值得挖掘。比如手稿、活动影像、视频等相关资料,应该抓紧时间进行收集和整理,组织理论专家撰写研究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弘扬四川作家精神。另据介绍,四川文学馆正在抓紧建设过程中,而四川文学馆的建设,为四川作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