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的扶贫故事」深入基层调查,助推脱贫攻坚丨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科技特派员郭慧猜电影

「我的扶贫故事」深入基层调查,助推脱贫攻坚丨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科技特派员郭慧

我叫郭慧,副研究员,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2007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如今,是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一名科技人员。2018至2019年,我积极投身于基层脱贫攻坚工作。我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专长,将服务地落实在了黔东南州凯里市龙场镇华山村、老山村、雷公村3个自然村。在确定服务地点后,我主动联系每个村的村支书,多次进村入户深入调研,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产业基础,制定不同的发展方案。  由于初次接触基层工作,又是北方人操着一口普通话,不知如何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开始的一段时间总是感觉,贫困户对我的不信任远远高于对脱贫的期待。几经多次的深入交流磨合,才取得了一定的认可。2018年凯里市教科局计划选两个乡镇的合作社发放产业扶贫项目资助,结合前期的调研,我感觉雷公村的林下养鸡合作社符合资助计划,便同合作社负责人联系,请他们提供目前的相关资料我来代写申报书,开始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相信,以为我在套取他们的信息,眼看项目截至的日期就要到了,我软硬兼施才要到相关信息,我们的项目在同时申报的十几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资助,解决了合作社5个鸡舍的修建资金,我的工作逐渐的得到了认可。  在我帮扶的贫困村中,华山村水田较多,水稻种植也恰是我的专业,为农户提供适宜本地的优质、高产水稻种子,指导种植户进行水稻病虫管理,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开展了稻田养鱼,发放了稻田鱼苗,并及时跟踪,多次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秋天来临的时候,种植农户高兴的跟我说:“这个水稻品种真好,这个种植方法也好,今年我家收的稻谷比往年的多了好几成”。听到这些话我的心中也是暖暖的,感觉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2019年,我帮扶的华山村所有的水田都种上了我免费提供的优质高产种子,再次得到了丰收。  2018年龙场镇华山村水稻获得高产的好消息传到了三棵树镇,2019年初,三棵树的几个村委便也打来电话,希望帮扶提供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于是我们将新品种的试验范围扩大,2019年秋同样得到了三棵树种植户的一致好评。主抓水稻生产的同时,还不能耽误其他作物的生产,水稻收获后,马上就开始了秋冬季蔬菜的种植。我经过多家走访,发现大家对自己想要种植的蔬菜需求不一样,每家需要什么菜种我都一一记好,在贵阳按照农户的需求购买好种子,驱车100多公里将蔬菜种子及时送到老百姓手中,并为大家提供了配套种植需要的有机化肥,保证蔬菜的产量同时提升营养价值。  这两年的“三区”服务工作结束了,但我的服务依然没有结束,我还在关注着雷公合作社林下养鸡项目的进程,关注着华山村水稻种植产业的发展情况,继续为他们联系林下鸡、蛋的销路,提供优质水稻品种,并经常电话回访,老百姓遇到事情也会打电话咨询我。接下来,我服务农户的工作将还会一直继续。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维维 整理编辑 胥芬芳编审 田旻佳 李劼

吉普赛

川农“水稻抗癌秘方”又获奖 教授:没有庆祝,不会为获奖而做科研

还记得那篇被奖励了1350万元的论文吗?2017年6月,因为一篇发表在《细胞》(Cell)上的论文,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陈学伟团队被学校重奖1350万元。2018年1月31日,成都商报记者从中国科技技术协会官方网站和四川农业大学证实,在日前中国科协公布的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中,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陈学伟研究员的成果“水稻新型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发现与机制解析”入选,也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1月31日,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陈学伟团队中论文第一作者李伟滔正忙着抓紧时间做实验。他说,这段时间学校放假了,外界干扰比较少,能集中精力做科研。再过几天,团队还有一篇关于水稻的论文发表。说起此次入选,李伟滔表示,公示时团队成员仅在微信群里分享了一下就继续忙自己的事了,获悉入选后大家也没有庆祝,毕竟科研人员不会为了获奖而去做科研。▲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公布(图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入选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系四川唯一1月31日,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消息显示,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组织22家成员学会推荐,经生命科学领域同行专家审核与评选,向社会公布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水稻新型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发现与机制解析、人Piwi基因突变致男性不育等入选。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常年肆虐各个水稻产区,引起水稻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分子生物技术手段鉴定并克隆了抗病遗传基因位点Bsr-d1,揭示了该位点具有抗谱广、抗性持久、对水稻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等特征。该研究成果一方面极大丰富了水稻免疫反应和抗病分子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培育广谱持久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关键抗性基因。同时,也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相关新型抗病机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该成果曾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2017,170(1):114-126)。成都商报记者查阅发现,其余9项也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杂志(Cell)、《自然》杂志(Nature)、《科学》杂志(Science)和《自然方法》杂志(Nature Methods)。随后,成都商报记者从四川农业大学官方也证实了此消息的真实性。▲2017年6月,因一篇Cell论文,陈学伟团队被学校重奖1350万元颁奖现场 (图据四川农业大学官方网站)团队成员回应微信群里分享并未庆祝科研人员不是为获奖而研究2016年论文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后,学校对陈学伟研究团队进行表彰,并特聘李伟滔副研究员为教授二级岗,连升三级。四川农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工作人员介绍,在这个项目中,陈学伟是通讯作者,相当于项目主持人,而李伟滔是论文第一作者。1月31日中午11时30分时,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陈学伟团队中的李伟滔正忙着抓紧时间做实验。李伟滔说,那阵子过去后,大家该忙什么还是忙什么,自己是在2018年1月中旬公示时才知道入选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这个事,1月26日大家知道正式入选后,因为都比较忙,在微信群里分享了一下这个消息,没有庆祝,互相祝贺一下就完了。“当然,选上去还是比较高兴,但大家不会太看重这个入选,不会特意去说这个事。”李伟滔说,“我们搞科研的,选上了就选上了,选不上也没什么,我们没有过于在意这些事情,大家知道这个事就完了,重点还是把手上的事情做好。”学校还会不会对此进行奖励?他表示,不清楚,但他认为可能不会再进行奖励,川农大的学术氛围很浓,奖励反而是其次的。不过,李伟滔透露,2018年5月在北京会对此次入选颁奖,但详细情况还不清楚。“我们搞科研的,不是为获奖而研究,获不获奖也要进行研究。再过几天,团队将还有一篇关于水稻的论文发表。”在谈话时,李伟滔语气平静,谈话中,他多次表示,这段时间比较忙。对此,他解释说,我们做科研的没有固定的假期,在学校放假时反而比较忙:一是项目、论文什么的需要申请;二是放假了人少,干扰的事情少,可以集中精力多做点事情。四川农业大学宣统战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学校已放假,估计不会有表彰和奖金,但5月北京的那次表彰,他们会前往参加。杨雯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蒋麟编辑敬玲燕新闻回顾>>>一篇Cell论文奖1350万?川农教授:团队奖金仅50万 其它是科研费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可引起大幅减产,严重时减产30%-50%。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学伟的研究团队与国内外专家合作,经过7年多的探索研究,终于发现水稻天然变异位点,这将有望提高水稻自身免疫力,解决抗病基因耐药性的国际难题,为防治“稻瘟病”提供新路径。有网友将此项目誉为“水稻抗癌秘方”。其论文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后,6月30日,学校对陈学伟研究团队进行表彰,发出共计1350万元奖励和支持经费,并特聘李伟滔副研究员为教授二级岗,连升三级。之后,论文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在个人博客发文,回顾了陈学伟团队获奖的前因后果,并对1350万元的组成进行了解释: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其余1300万中,50万元是一次性资助的科研经费,1250万元是分5年资助的科研经费。

大多数

四川南繁记②丨川种出海:这里有面向巴基斯坦的定制水稻

01:38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文/图、视频3月下旬,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勤丰村,60余亩水稻正灌浆生长。蓝天白云下,稻浪起伏,稻穗飘香。这里是四川农业大学的南繁基地之一,随着南繁队伍壮大,过去位于陵水县椰林镇城南村的南繁基地住房紧张,2005年,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水稻遗传育种专家李平和团队便把驻地搬到了这里,一栋3层住宿办公楼、60余亩农田,成为他们在海南的家。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勤丰村的南繁基地里,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田间育种。“这里有上万份水稻材料,近两千个水稻品种组合。”李平介绍道,每年三四月份是南繁人员最繁忙的季节,每天早上6点半,他们就要到田里给水稻剪颖壳、做杂交。和四川的其他南繁基地不同,这里除了选育面向国内市场的高产高抗优质稻,还有专门针对东南亚国家的定制水稻。“身边的这个品种,就是专门为巴基斯坦定制的品种。”李平站在一片稻田边介绍,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抗倒伏、抗高温、米质偏硬。原来,巴基斯坦人喜欢吃手抓饭和炒饭,因此他们特地选育了米质偏硬的水稻品种。不只面向巴基斯坦,其实,四川水稻国际化之路已有近30年。站在农田里,李平讲述起川种出海的故事。川种闯越南:一段波澜起伏的出海之路在四川水稻国际化道路上,川种闯越南的历史不得不提。越南战争后,越南粮食一度紧缺。1992年,越南政府制订粮食自给计划,鼓励农民种植杂交水稻并给予补贴支持,农民种植杂交水稻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广适应性和高产量品种赢得市场认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占据了越南市场的半壁江山。随着杂交水稻推广,越南的水稻年产量迅速上升。其中,不乏四川种子的“身影”。“在越南推广面积较大的有汕优63、II优838等中国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其中II优838就是由四川科研单位选育出来的。”李平介绍。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勤丰村的南繁基地不过,当水稻产量的瓶颈解决后,米质不优成为稳固市场的一大障碍。1996年越南已成为大米出口国,但与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香米相比,越南种植的水稻品种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弱。“当时中国的杂交稻米质一般,整精米率低,大米售价低,再加上国内种子生产成本逐年攀升,种子售价较贵,导致中国杂交稻出口市场萎缩。为了开拓市场,1999年李平第一次到越南考察。“当时对方提出需求,一是米质要好,二是制种成本要低。”李平说。回国后,李平和团队着手品种改良,2003年,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出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D优527”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在产量、米质、抗病性方面均有较大突破。“这个品种改变了杂交稻不好吃的问题,当时跃升为越南进口量最大的杂交稻品种。”李平说。不过,“D优527”在外观品质上仍有缺陷,此后,他们又和越南种子公司合作,选育出杂交稻新品种“太川111”。2005年,该品种被推荐到越南试验,“无论是株叶型态,还是抗病性,表现都非常好,产量比主流品种高出100公斤/亩,而且米质也漂亮,适合出口。”说起这个品种,李平颇为自豪,“ ‘太川111 ’这个名字还是当地人取的,因为产量、抗性、品质都是第一,当地老百姓还叫它 ‘三杆枪 ’。”如今,“太川111”已纳入越南政府采购的主要品种,也是越南进口最大的一个杂交稻品种。四川农业大学李平教授团队在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勤丰村的南繁基地驻地。做大做强种子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根据大众需求定制水稻在川种闯天下的征途上,“川农高科”(全称: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公司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是由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开达教授创办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多年来为冈、D型杂交稻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加速种业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完善“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在这个链条中,种子企业对市场动向最为敏感。李平也曾任“川农高科”的董事长、总经理,多年来,他们正是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研发方向,最终撬开了东南亚市场的大门。谈及川种如何走出去,李平认为,有两点很关键,“一是满足市场需求,二是种子价格要低。”“我国杂交水稻实力比较强,但很多品种并不适用其他国家的需求。过去是有什么品种,就向别人推广什么东西,并不适应当地需要。”李平说,多次海外考察让他清楚了客户的需求,川种要国际化,需要主动去满足大众需求,运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进行品种改良。“比如,巴基斯坦人喜欢吃炒饭,要求米质偏硬,而且要是长粒型,这样炒出的米饭才好看。”李平介绍,目前面向巴基斯坦选育的品种已经在巴基斯坦进行了测试,丰产性很好,预计三年左右就能投入当地市场。此外,还要降低制种成本。“种植杂交水稻的很多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不好,这要求我们的种子不能卖得太贵。”李平说。据种业企业反映,目前国内杂交稻的制种成本在15——35元/公斤,种子零售价在60元——100元/公斤左右。而在越南本地生产杂交稻种子,生产成本可以降低三分之一以上。“目前种子出口的主要模式是在国内生产,再通过国际货运,销往国外,算下来一公斤种子的运输成本要1—3元。再加上国内人工费偏高,如果能在国外生产,光人工费就能至少节约三分之一。”李平说。进军海外市场对中国种业做大做强是个重大机遇。当前,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均在全球化经营方面建立了成熟的商业育种体系,通过构建海外研究和试验中心、地区性育种基地,抢占了海外市场。李平说,“我国在杂交稻技术上全面领先,中国种业要做大做强需要依靠杂交水稻,错过了这个机会,将是很可惜的事情。”四川农业大学李平教授查看田间水稻长势为了找准市场需求,2018年,李平联合学校老师创办了种业公司,构建起“研发-转化-推广”的种业产业化体系。“市场前景不好的品种就不去开发,才能规避风险。”目前该团队已在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国审定10多个水稻品种,2020年向越南出口种子量达150多万公斤,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下一步,还需要在品种方面寻求突破,筛选高产、 抗性好、米质优的品种。一方面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高效精准培育优异新品种;另一方面,还需出台有利政策方面,助力种业企业走出去。“可以鼓励在境外设立合资企业,由中方控股,种子公司可在境外开展育种,降低制种成本。”李平说。(图片、视频均拍摄于今年3月下旬)

鬼追人

超级稻蜀优217 再为“川粮”添彩

近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2019年全国超级稻现场观摩暨品质鉴评会。会上,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总结了我国超级稻研究推广的成效,要求各省从加强超高产攻关、技术集成、绿色高质创建、协作推进等方面,积极促进超级稻事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会议期间还组织专家对超级稻品种品质进行现场鉴评打分,并发布了“超级稻品质鉴评”结果。会议现场据悉,来自全国17个水稻生产省66个超级稻品种参加“超级稻品质鉴评”,其中,26份籼稻、14份粳稻样品理化指标达到优质标准; 经严格的米质理化指标检测和现场专家食味鉴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水稻品种蜀优217是我省唯一一个进入前五名的高产优质并重的超级稻品种。专家签评现场蜀优217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2015年通过长江上游国家审定,2019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审定,2018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现已累计推广200万亩以上。蜀优217田间表现2016-2019年,蜀优217分别被列为成都市、南充市、达州市、广元市、自贡市、遂宁市等地主导推广品种,并获得相关市、县政府项目支持,成片集中示范推广种植。通过多点示范,蜀优217田间表现生长势强,抗性好,对肥、水及不良气象条件的调控能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成熟落色好,抗倒伏能力强,尤其表现突出特点为抗自然脱落能力强,能有效降低机械化收获时的田间损失率。作者:晓凡编辑:范莉

去其弟子

揭开水稻“智慧”基因的奥秘,川农首次登上顶级《科学》期刊

还记得那个因一篇水稻论文获1350万元(仅50万元奖励给团队)科研经费的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团队吗?近日,这个科研团又有新的科研成果,并且还登上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而该论文的发表也实现了四川农业大学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零的突破。据悉,该论文题为“水稻转录因子IPA1促进高产并提高免疫”。由四川农业大学作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完成。通俗来讲,研究揭示了一个有“智慧”的基因,它不仅能提高水稻产量,更能根据水稻生长实际情况,使水稻在受到“水稻癌症”稻瘟病侵袭时,化身“超人”,激活水稻的免疫系统。该研究对水稻产量和安全意义重大。一个有“智慧”的基因 对水稻产量和安全意义重大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安全生产关系国计民生。培育既抗病又高产的品种是粮食绿色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但通常认为产量与抗性是两个拮抗的过程,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植物受到病原菌侵害时,会消耗营养用来抗病,使得发育受阻。而此次,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早已被业界发现的基因,它竟然有“智慧”。它能促进水稻高产量的同时,还能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免疫力。这个发现,也为培育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应用途径。这个有“智慧”的基因,是如何让水稻提高产量的同时,又能增加水稻的抗性?对此,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副研究员王静介绍,水稻株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IPA1(基因名字,该基因此前已被发现)是此前克隆的调控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主效基因。“在实际育种中,我们发现IPA1除了能促进高产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础抗性,这项有趣的发现,让我们觉得有必要去深入解析一下这一现象背后的具体作用机制。”据悉,此项研究从2012年开始启动,历经几年的艰苦摸索,终于将研究推向深入。虽然IPA1早已被发现,但团队研究发现,它是个非常“聪明”的基因,它可以根据水稻实际情况“选择”是提高抗性还是促进发育。王静解释,没有受稻瘟病侵袭时,这个基因“选择”负责水稻理想株型的建成,调控水稻产量。而当遭受稻瘟病菌侵袭时,这个基因便会化身“超人”,提高水稻免疫力。“更为‘智慧’的是,一旦水稻体内的免疫系统被激活,IPA1又很快恢复到之前的状态,继续保证水稻发育的正常进行。”川农首次上顶级《科学》期刊 将继续解码“智慧”水稻基因高抗又高产的奥秘对于此次研究成果,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研究员陈学伟表示,“这篇论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小结,IPA1的信号途径其实很复杂,还有很多奥秘有待我们去继续挖掘和解释。我们期望通过继续努力,更好地去完善IPA1的分子机制及工作模型。”此外,他还透露,现在团队又有了一些新的推测,目前正在通过实验进行检测和验证,“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证实我们的推测,解开IPA1高产抗病的更深入的分子机理。”此次研究成果,是多个研究团队强强联合取得的成果,为培育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应用途径。据了解,该论文第一作者王静副研究员于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毕业,毕业后入职川农水稻研究所,加入陈学伟团队,从事水稻抗病与产量间调控关系及机制的研究。这也是该校陈学伟团队继去年在《细胞》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注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科研后补助等措施,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陈学伟研究员2011年作为高端人才引进到四川农业大学工作,他在水稻重大病害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近年来,在《Cell》、《PNAS》等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57篇,累计影响因子351。其相关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协评选为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农业部2017年度“中国农业重大科学进展”。张俊贤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赵雨欣 图片由川农大提供

唇如激丹

解码四川现代农业园区⑤|种业的“诺亚方舟”即将开建,能否找到水稻高产优质基因?

川报观察记者 史晓露“我们盼了很久了,这相当于作物种子的 ‘诺亚方舟 ’,对品种创新和种子研发都非常有用。”8月20日,谈到即将开建的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水稻育种专家李平难掩兴奋。最近,李平和团队把办公室搬到了天府现代种业园,他们将在这里开展水稻育种、种子工程技术研发、科技咨询与服务等工作。天府现代种业园位于“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邛崃,2019年,该园区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成为国家布局的5个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也是西南唯一一个,园区内将建设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等多个重大平台。“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是全省唯一一个,能为农业科研单位院所提供必须的科研基础材料。”邛崃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建江介绍,过去种质资源(遗传资源)分散保存在各个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数量不大,资源种类不全,优良资源发掘利用效率低。“厨师煮出好菜需要好食材,种质资源就是育种专家的食材。优良种质资源收集得越多,才可能培育出性状和表现更优的品种。”杨建江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从事水稻育种30多年、曾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的李平教授,对种质资源库的重要性感受颇深:“这是所有品种创新的基础,水稻育种的几次重大突破都是种质资源创新的结果。”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在广东发现矮秆基因,实现水稻高杆品种变成矮秆品种,引发水稻的绿色革命,实现了水稻第一次大幅增产。第二次是杂交水稻的成功。1970年,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岛发现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成为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的关键。而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开达带领的团队,通过四川与非洲水稻品种的地理远缘杂交,首创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并成功培育冈D型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如今冈型、D型杂交稻在长江中上游及云、贵、川等地仍广泛种植。这是品种资源发掘应用的典型案例。水稻产量关系粮食安全。寻找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基因,成为众多农业科学家毕生的追求。 “现在全国水稻每亩的平均产量在470公斤左右,四川可以达到600多公斤, 下一步会利用种质资源库中保存的资源,广泛寻找影响水稻高产、稳产和品质的功能基因,让我们的品种在保持高产的前提下,实现好看、好吃、好种和好卖的综合提升。”李平说。不只是水稻种质资源。“西南地区所有能搜集到的种质资源都会保存在这里。” 杨建江说,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是四川省重大农业科研基础设施类项目,将保存西南特色种质资源,包括45.4万份植物种质资源、食用菌种质资源5万份,水产种质资源26万剂,畜禽种质资源105.2万剂,保存期50年。据介绍,农作物的种质资源以种子形态保存,无性繁殖的作物以块根、块茎保存,而动物则保存精子和卵子。 “各类种质资源将分区保存,除了用于育种研发,这里还将作为四川省的科普实践基地。”杨建江透露,该中心库预计年内启动建设,2022年建成投用。如今,天府现代种业园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园区规划面积约95平方公里,其中占地1平方公里的核心起步区内,重点建设四川省种质资源库、种子检测中心、西南种业科创中心、种业博览中心、农创工坊、种业标准化厂房等项目,承担种业研发、双创孵化、成果转化、博览展示等功能。目前,种子检测中心、西南种业科创中心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

追之

四川农大吴先军课题组在水稻细胞死亡和抗病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18年3月28日,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线发表了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吴先军教授和王文明教授为通讯作者的题为“Mutation in Rice Abscisic Acid2 Results in Cell Death, Enhanced Disease-Resistance, Altered Seed Dormancy and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水稻类病斑突变体表现类似超敏反应的自发性细胞死亡,因此对于研究细胞死亡和抗性响应具有重要的价值。虽然有不少水稻类病斑突变体被鉴定,但是至今还没有关于ABA合成途径与类病斑形成相关的报道。在本研究中,作者鉴定了一份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 9150 (lmm9150)。该突变体表现自发性细胞死亡、穗发芽、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增强等突变表型。图位克隆表明LOC_Os03g59610 (OsABA2) 第二外显子发生了一个由G到A的碱基替换,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突变为天冬酰胺(N)。利用CRISPR/CAS9敲除OsABA2结果转基因植株表现和突变体lmm9150相似的突变表型。由于OsABA2编码黄质醛脱氢酶,参与ABA的生物合成,所以OsABA2的突变导致突变体的ABA含量水平显著降低。利用外源的ABA可以恢复lmm9150的突变表型。总的来说,该研究结果揭示了ABA合成途径与水稻类病斑的形成和抗性响应的关系,丰富了ABA在水稻抗病响应中的认识。FIGURE 1 |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s of lmm9150 mutant.FIGURE 4 | Determination of wild type (WT) and lmm9150 plants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and rice blast diseases.FIGURE 6 |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s of T1 knockout lines.

基哥们

水稻育种大咖陈学伟:新品种实现突破,种水稻可以不施农药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意味着水稻种植可以基本不施农药。”1月14日,谈到水稻新品种“川优6709”时,水稻育种大咖陈学伟这样解释该品种的突破。近日,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公示了2020年初审通过的农作物品种,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川优6709”名列其中。长期以来,水稻受“稻瘟病”困扰,这种病症被称为水稻“癌症”,会造成水稻大幅减产,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寻找水稻抗病基因成为科学家们多年来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学伟和团队,在水稻抗病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两上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Science》,“‘川优6709’是高抗稻瘟病品种,具有广谱抗病性,不仅能对多种稻瘟病小种有效,而且对稻曲病和纹枯病表现出很好的抗性。”陈学伟说。追踪水稻“癌症”克星“四川盆地湿度大,属于稻瘟病高发地。”陈学伟说,防治稻瘟病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施用化学农药,二是种植抗病品种。但过量施用农药不仅会增加种植成本,还会影响食品安全、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培育抗病品种是更经济有效的方法。然而,要从水稻种子中筛选出抗病基因,选育出高抗水稻品种却并不容易。首先,稻瘟病不是特定的病菌,而是一个“大家族”,有着种类繁多的小种。“目前多数水稻抗性品种只对一个或几个稻瘟病小种有效,不具备广谱抗病性,而且抗性还受种植区域影响,种植环境变了,抗性也有差异。”陈学伟说。其二,抗病性还面临持久性考验。稻瘟病变化多端,今年对稻瘟病有效的抗病基因,可能第二年或者过几年就不再有效。“就像每年的流感病毒都不一样。”因此,要提高水稻的抗病性,需要找到针对稻瘟病的持久广谱抗性基因。20年多前,这项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水稻育种学家培育出高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地谷”。由于其对稻瘟病具有广谱抗病性,也成为水稻育种家广泛研究的育种材料。不过,很长时间人们都未能从中成功分离出抗病基因,这意味着无法直接将该基因转育到其他水稻材料中,选育出高抗水稻品种。1997年,读研究生的陈学伟也使用到这份叫“地谷”的研究材料。彼时,陈学伟师从四川农业大学的周开达院士、李仕贵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的朱立煌研究员,在这些导师的精心指导下,他终于在博士阶段,从这份材料中成功克隆了两个抗病基因。“但这两个都是小种特异性抗性基因,只对少数几个稻瘟病菌的小种有效,不具有广谱抗病性。”陈学伟说,此外,“地谷”为何具有广谱抗病性,它的抗病机制是怎样的,也一直不清楚。二十年磨一剑陈学伟没有放弃。为了找寻水稻广谱抗病性的原因,2004年他远赴美国的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外著名植物病理学家的指导下,他对抗病分子信号转导及抗性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科研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2011年,他回到母校——四川农业大学,组建科研团队,重新对“地谷”材料进行研究。通过多种实验方法,结合分子生物技术手段,最终从“地谷”基因组中,鉴定出广谱抗病新基因,并解析了其抗病的分子机理,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径。这个过程异常艰辛。“工作量非常大,要从几百万份遗传材料中,找到几份有用的材料。”陈学伟说,水稻有一定的生长周期,抗病性状的表现目前只能通过将种子种到田间,根据人工调查筛选出抗病株。期间,他们借助分子育种和田间的“经验育种”手段,使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不断通过基因组合、田间选育,一步步缩小筛选范围,花了近六年时间,终于找到稻瘟病的发病抗病机制。“在基因Bsr-d1的启动子区域发现了水稻天然变异位点,正是它提高了对稻瘟病的抗病性。”陈学伟说,极为难得的是,这一变异位点是纯天然的,而且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没有明显影响。这不仅为培育持久广谱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关键抗性基因,也为其他粮食作物相关新型抗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二十年磨一剑。从1997年初次接触“地谷”材料以来,陈学伟通过20年的持续研究终获成果。2019年,他获得了首届“科学探索奖”,是当年榜单中唯一的农林类高校得主。2020年9月,陈学伟团队的水稻广谱抗病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入选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俭民曾用“令人振奋的突破”来评价这项研究成果。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吗?获得关键性抗性基因后,陈学伟又忙于选育高抗且高产的水稻新品种。高产和抗病是水稻育种的两大主要方向。然而,这两者又往往相互拮抗,不可兼得。“抗病基因的导入常常伴随不良农艺性状的产生,比如产量低或品质差,这大大增加了水稻抗病品种选育的难度。”陈学伟说。此前,研究人员通过广泛挖掘抗稻瘟病的水稻资源,已经克隆出一些抗病基因,并通过杂交和反复选育,获得了一些总体品质较好的水稻品种。“这次审定的川优6709就导入了此前克隆的一些具有优异有效的抗病基因。从前期试验来看,该品种实现了高抗高产且优质。在成都平原和重庆多地试种,大面积生产的条件下亩产能够达到600—650公斤。”陈学伟说,川优6709适宜在长江中上游稻区做一季中稻种植,具有抗病性好、丰产性好、米质优、广适性好等诸多特点。不过,他也坦言,稻瘟病变化多端,川优6709是否具有持久抗病性,还需长期验证。为在育种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当前陈学伟和团队正在将新的持久广谱抗病基因导入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水稻材料中,选育水稻新品种。“过去选育的一些水稻品种,可能也含有一些抗稻瘟病基因,但是当时不知道具体是哪个或哪些基因在起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陈学伟说,现在掌握抗病机制后,可以进行更多基因组合,选育出新型持久广谱抗性水稻新品种。稻瘟病在不断进化,攻克稻瘟病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未来需要不断更新 ‘武器 ’。”陈学伟说,一方面需要继续挖掘广谱持久抗病新基因,另一方面要实现抗病和产量等性状协同调控的突破。针对四川盆地的特殊自然条件,还需要研究在弱光照和高湿度环境下,如何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实现品质和产量提升。“这些都需要与水稻育种家进行广泛合作,才能实现 ‘鱼和熊掌兼得 ’。”陈学伟说,多年来,国内育种家们在作物种质资源方面已实现资源共享,正如此次审定的川优6709,便利用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不育系川106A作为母本,最终配组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受访者供图)【来源:四川在线】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妊娠

体验“粒粒皆辛苦” 成都温江区举办首届水稻田间收割观摩体验活动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张志强/图秋日送爽,稻谷飘香,温江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水稻大丰收的美好时节。近日,温江区举办了“爱粮节粮促家风,厉行节约树美德”首届水稻田间收割观摩体验活动,温江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区“两新”党组织代表、学生和市民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据悉,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养成节约习惯,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同时结合“清廉温江”家风建设的相关要求,区级相关部门职工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两新”党组织代表以及学生和市民代表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听取专家讲解、观摩水稻从种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演示、体验水稻收割、拌谷子、品鉴新米等活动内容,全面了解温江区水稻种植情况和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从而增强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营造家庭助廉的良好氛围。 在现场,由温江区万春学校的孩子们表演的《悯农》,赢得了无数的掌声。进入水稻观景区域,只见万春学校的孩子们正在以“水稻的一生”“爱粮节粮”为主题作画,人们不时驻足观看并发出感叹。 据了解,四川省农业“五新”实训基地,它是集试验示范、科普教育、产业研发及农业观光于一体的新型试验示范园区,这里重点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材料、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这里曾经多次举办大蒜机械化种植现场会、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等各种活动,为温江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利平台。随后,大家依次参观了育秧插秧区、田间管理区、水稻收割区和新米品鉴区。并听取了成都农林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史志明老师关于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介绍,以及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孙永健老师对水稻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方面的介绍,并观摩了水稻从种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演示,其中最吸引大家的是极目植保无人机空中喷洒施肥演示,值得一提的是,温江区今年开创了四川机插秧无人驾驶的先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体验了一把打谷子的艰辛与乐趣。同时,大家还依次观看了体验镰刀收割水稻、拌桶拌谷子、碾米机碾米。“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好,我们通过学习观摩体验,更能感受到劳作的艰辛,体会到每一粒米的来之不易,今后我一定带头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从我做起。”市民王先生对记者说。在现场,大家还品尝了温江出产的新米,有宜香优2115,野香优9901,荃9优801,这些都是经过国家审定的优质大米。同时还品尝了温江肥儿粉,据说温江肥儿粉是温江许多人儿时的美味,是温江地地道道的土特产,今年温江肥儿粉,重新归来,并传承了传统配方和制作工艺,它依然是童年时味蕾中的那口米糊。此次活动也得到了许多温江市民的在线观注。

爱之光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专家前往叙永县黄坭镇开展技术指导

经济观察站播报 2020年1月7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专家王世全副教授、朱军副教授及团队成员华永欢一行前往叙永县黄坭镇开展技术指导。叙永县委县政府顾问李小林,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叶雷,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竞、粮油专家孟晓全,黄坭镇党委书记贾智、镇长吴伟、镇人大主席杜艳、黄坭村第一书记张杰等陪同技术指导或座谈。专家一行首先前往了位于黄坭村的云盛香米深加工厂和叙永县云盛生态大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进行调研,对种植和加工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在座谈中,针对黄坭镇提出的如何规范水稻种植流程,如何科学种田,选择什么样的品种及科学化的稻田养殖等问题,王世全一行作了详细的讲解;朱军也表示会将云盛生态大米生产基地纳入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基地,将该基地作为高原冷水稻田生产试验基地进行打造,同时也会帮忙引荐省内外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黄坭云盛生态大米的生产、加工、销售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据了解,叙永县云盛生态大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现有连片梯田总面积3500余亩,计划2020年土地平整1280亩,土壤改良3000亩,排灌渠2904米,田间道路建设7309米。云盛香米深加工厂占地6亩,每日精米深加工包装可达20吨。其中,全村160户贫困户占该加工厂总股权的18.18%,黄坭村集体资产公司占54.22%股权,其余村资公司占总股权27.6%。按种植规模1000亩计,亩产450公斤稻谷,年产精米可达250吨,年产值可达300万元以上,净利润可达50万元以上。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