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双流区组建“超级导师团” 计划今年底实现社区规划师全覆盖红内裤

双流区组建“超级导师团” 计划今年底实现社区规划师全覆盖

6月27日下午,“双流区城乡社区规划师导师团聘任仪式暨城乡社区规划师首次培训会”在黄甲街道居创之家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林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9名专家,受聘为双流区首批城乡社区规划师导师。这也是双流区继去年探索构建社区营造师制度“两库一评估”体系(即社区营造师人才库、社区营造项目库和社区营造评估机制)后,为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又一探索。双流区计划到2019年底,全区基本实现城乡社区规划师全覆盖。“做好社区治理,规划必须先行,为充分发挥社区规划专业人才作用,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积极探索以建立区级规划导师队伍和镇级社区规划师队伍为支撑的城乡社区规划师制度。”会上,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社治委主任王毅表示,此次城乡社区规划师导师团聘任仪式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双流城乡社区规划师导师团的正式成立,是双流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新突破,更是推进双流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的新起点。王毅为双流区城乡社区规划导师团颁发聘书据了解,今年以来,双流区积极加强与四川大学深度合作,联合组建社区规划师导师专家智库。此次受聘的双流区城乡社区规划师导师均来自中国社科院、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林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们长期从事社区规划、景观设计、社会治理、社区文化等研究,具备规划、设计、建设、心理学、社会学和美学应用等相关专业能力。其中,包括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唐柳,四川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四川大学EDP中心主任张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槐軒文化著名学者赵敏等19名知名专家。在随后的城乡社区规划师首次培训会上,双流区明确提出,社区规划师将在之后的工作中扮演好“五员”的角色,即宣传普及规划知识,当好社区规划“教导员”;收集沟通群众意愿,当好社区规划“研究员”;参与编制社区规划,当好社区规划“设计员”;监督指导规划实施,当好社区规划“监督员”;积极开展社区营造,当好社区规划“营造员”,充分围绕社区和居民需求,积极参与社区营造,增强和凝聚社区共同体意识,促进社区多元共治、共建共享。记者 李思佳 摄影报道

不在意

成都市节能及新材料产业协会“绿色建筑与健康人居产业化专业委员会”成立

人民网成都8月18日电 8月18日,成都市节能及新材料产业协会“绿色建筑与健康人居产业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正式成立。专委会的成立不仅促进成都绿色建筑与健康人居事业发展,更为成都市建设高品质生态宜居地注入专业与活力,开启成都市落实绿色建筑行动的新征程。成立大会由成都市节能及新材料产业协会秘书长卓俊好主持。据介绍,为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民银行 国管局 银保监会 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建标〔2020〕65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印发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为了更好的服务行业和社会,让行业更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按照成节新协(以下简称协会)章程规定,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协会第一届三次理事会讨论通过,专委会正式成立。专委会成立后,将在协会的带领下,组织开展绿色健康建筑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智能建造和绿色施工工法的研发、评估、示范应用、产业化推广、标准编制等工作;跟踪行业重难点问题,通过专项课题或论证会组织专家破解难题,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撑;积极服务行业企业,搭建产学研用高端智库平台,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应用,为推动成都绿色建筑和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平台,积极支撑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东部新区建设等工作。成立大会上进行了专委会第一届一次委员单位选举大会。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当选为专委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单位,四川大学工程设计院绿色建设科技与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军当选专委会第一届主任。会上,还开展了绿色建筑与健康人居专题技术交流。来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爱康技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王选作《“新时代”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经验分享》,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副经理康晟铭介绍了《装配式绿色低能耗建筑建造-中建科技成都绿色建筑产业园研发楼项目》;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设科技与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军分享了《成都平原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策略研究》。(易娜 王若邻)(责编:袁菡苓、罗昱)【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不倒翁

健康人居领域首个省级科研平台四川健康人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近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下发《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20年第一批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名单的通知》(川高【2020】19号),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申报的“四川省健康人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据悉,这也是国内健康人居领域的首个省级科研平台。官微截图据了解,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已有35年发展历史,是具有综合性规划、设计、咨询、施工、监理资质的勘察设计企业,是服务四川大学“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新工科建设和面向社会提供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的创新创业软硬件支撑平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健康人居等诸多专业领域具有行业和社会影响力。文件截图此次获批的“四川省健康人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足国家和四川省在新时代健康人居建设领域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战略需求,集成该院、国家“双一流”高校、重要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汇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以人居生态治理技术、健康住区建造技术、人居智慧赋能技术为共性手段,以建设健康人居为总体目标,以工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方向,以“生态+健康+智慧+人居建设”跨领域协同创新为核心,前瞻性、前沿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并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力争将中心建成四川省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健康人居建设的基础理论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关键装备研发、产业化集成应用与行业决策支持的重要科技平台,建成我国健康人居建设和治理领域重要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编辑:周佳审核:刘鹏

好儿女

川大发布重磅计划,成都东部新区即将诞生华西新坝

1月21日,四川大学举行“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发布暨启动会,其中的“未来医学港湾(Medical Bay)计划”备受关注。该计划结合未来10~15年新医学的发展趋势,与成都市在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畔未来医学城构建医教研一体化的华西新坝。▲效果图以创建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为目标未来医学港湾计划是指结合未来10~15年新医学的发展趋势,四川大学与成都市在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畔共建医教研一体化的未来医学城。本计划以创建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为目标,聚焦创新药物、生物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和精准医学,构建我国独具特色、引领世界的高原医学、灾害医学、深地医学,重点建设高原病医学中心、移植再生中心、血液肿瘤中心、感染性疾病中心、代谢性疾病中心、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等6个特色临床医学中心。出席启动会的成都东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惠朝旭表示,“未来医学港湾计划”是成都东部新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核心引擎工程,也将为川大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更大的空间和舞台,未来医学城将成为全国校地合作的典范之作。2023年核心初现 2025年片区成型2020年9月29日,成都东部新区与四川大学、成都兴城集团共同签署了《成都健康医学中心(未来医学城)项目合作协议》,在成都东部新区合作建设成都健康医学中心(未来医学城),引入高能级医疗资源,打造全球高能级医药健康领域承载地和高水平医疗健康“引领极”。针对成都未来医学城的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在策划伊始就秉承国际眼光、全球视野,在医教研集群策划方面,深入对标学习得州医学中心、波士顿长木医学区、上海张江生物医疗基地等国内外先进园区,联合四川大学打造以移植再生、血液肿瘤、感染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四大专科为引领的国际一流特色医疗中心、国际化医学院和医学研究院。 在项目建设方面,成都东部新区从全球顶尖建筑设计公司中优中选优,反复对比,开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集群建筑方案国际征集,确保为世界呈现一个传承川大基因、体现未来特质的顶级建筑设计方案。据了解,按照建设进度,未来医学城将在2023年核心初现,完成川大华西医院集群一期、四川大学国际化医学院和研究院建设,2025年片区成型,完成川大华西医院集群二期建设。届时,一座融合历史与未来的华西新坝将会在丘谷相依、河湖相拥的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畔呈现。红星新闻记者 逯望一编辑 陈怡西(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君原于德

建筑工程领域64人入围工程院2017院士候选人,个个都很优秀!

中国工程院今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已结束。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3位,平均年龄为55.78岁。各学部候选人情况如下: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4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3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0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2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61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8人,农业学部58人,医药卫生学部67人,工程管理学部40人。本次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后,2017年工程院院士增选还将经过两轮评审,一路过关斩将,确定终选候选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候选人名单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名单根据名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上榜64人。名单如下:通哥发现多家建筑企业的工程师及领导人都有入选,其中以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以及中国电建集团居多。此外,以建筑工程专业著称的多所国内重点大学,也有多位学者入选,如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领域的何川教授、李术才教授,还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领域的陆化普等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曾为基础建设领域付诸多年的研究和心血。我们一起去一睹部分候选人的风采。(排名不分先后,因篇幅有限,只选取少部分基建领域部分代表人物)林鸣1957年出生,江苏兴化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自2010年12月起,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率领数千建设大军奔赴珠江口伶仃洋,开始了攀登世界工程技术高峰的创新之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获得者,主持创造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汪双杰196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研究生毕业。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 、公路冻土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交建副总工程师。他先后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等,为推进我国现代化特大型桥梁的施工技术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张鸿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男,汉族,中共党员,桥梁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3月出生。 张鸿同志从事土木工程设计、科研与建造工作30多年,主持了多座特大型公路桥梁和港口航道工程的建造技术工作,担任了苏通大桥、润扬大桥、泰州大桥、南京四桥、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和以色列阿什杜德码头等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承担和参与了15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高宗余1964生,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1985年毕业与西南交通大学。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2005年获第七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2006年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徐恭义1963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历任大桥设计院桥梁工程设计软件主编、项目设计负责人、设计室副主任、设计室主任和院副总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和注册咨询工程师,英国特许工程师(CEng)和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学会Fellow。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学位,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人才奖获得者,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武汉市、湖北省、铁道部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专家人才库科技专家,东北林业大学、湖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和武汉大学兼职教授。2006年当选全国工程设计大师。2014年获得全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年荣获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学会(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简称ICE)“2015年度杰出成就奖”,这是迄今为止被授予此荣誉的第一位中国工程师。洪开荣1965年8月出生,先后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桥梁、隧道及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工,现任中铁隧道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拔尖人才,洛阳市优秀科技专家,第七届詹天佑铁道科技大奖青年奖、第九届詹天佑铁道科技大奖成就奖获得者,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贾金生1963年1月生,河南民权人,1980年9月至1987年1月在四川大学水利系完成本科、硕士学业。1999年3月至今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副主席,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学会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刘之平1958年2月生,1984年4月入党。山东青州人,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10月至今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兼任国际水力学会会员,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栋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先后荣获中铁建股份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铁道部重点工程建设功臣、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建造师奖”、中国施工企业协会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中国建筑企业协会“十一五”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总工程师等荣誉,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评为“有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叶浩文1960年1月生,广东四会人。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建造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现任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副会长。张宗亮山东商河人,1963年5月出生,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4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历任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首届云南工程设计大师,云南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28年来一直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先后主持、组织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等30多个大型水电站的勘察设计科研工作,是我国土石坝领域的知名专家。以第一或主要完成人获得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8项。拥有国家专利1项,主持、参与编著并出版专著7部。陈湘生1956年6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现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著名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地层冻结和地铁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从1982年开始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9项;完成工程项目37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次、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深圳市科技创新奖2次。1997年获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所管理的工程(隧道工程类)获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樊启祥1963年12月出生,湖北仙桃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国三峡总公司筹建处工程技术部技术处助理工程师,中国三峡总公司筹建处利源公司项目监理工程师、监理组长,中国三峡总公司利源公司工程项目处副处长,中国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综合管理部副处长、左岸工程部临时船闸项目处处长、临时船闸与升船机项目部主任、航建项目部副主任、主任、工程建设部副主任兼航建项目部主任,工程建设部副主任兼北京国家游泳中心项目管理部副主任。现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卢春房1956年6月生,河北蠡县人,1975年1月参加工作,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历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指挥部总指挥长,曾任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16年10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卢春房正式退休。何川1964年6月生,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詹天佑成就奖获得者、茅以升铁道科技奖获得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项 。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兼任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 ,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李术才1965年1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断续节理岩体力学特性和锚固机理及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研究,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项目、97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海外青年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企业委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沙爱民长安大学副校长,男,汉族,中共党员,道路建筑材料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1月出生。沙爱民同志长期从事道路工程领域的教育与科学研究,是我国该领域主要的学术带头人。他主持和参与我国道路领域的国家科技攻关或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创建了半刚性基层多指标设计方法,突破了半刚性基层损坏对路面服役寿命的制约;发展、完善了环保型路面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及新一代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完善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过程控制体系,在解决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刘汉龙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1989年和1994年分别在河海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入选国家新世界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获中国发明创业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和奖励;带领的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安全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并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陆化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男,汉族,中共党员,交通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2月出生。陆化普教授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公安部、城乡建设部“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道路交通管理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分中心主任,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专家,中国公路学会城市交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向曾在基础建设领域奋斗过的候选人致敬!也向他们多年来为我国基础建设事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敬意!如果你也为基础建设领域奋斗过,请骄傲地为你心中的院士候选人点赞吧~

宗也

工程院院士周志成获聘任为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四川大学新闻网 图据四川大学新闻网3月26日消息,3月25日,四川大学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志成聘任仪式在学校望江校区明德楼贵宾厅举行。李言荣校长代表学校为周志成院士颁发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和四川大学特聘院士聘书。聘任仪式由副校长梁斌主持。李言荣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和王建国书记欢迎周志成院士一行,并衷心感谢周志成院士接受学校邀请出任空天学院院长,支持学校和空天学院的发展。他说,周志成院士作为学校培养的杰出校友,是国内外本领域学术非常活跃的年轻院士,当前正值他本人事业的旺季,此时加盟川大,让我们很受感动。他说,1945年川大就创办了航空系,后因国家高校院系调整,整体迁移至北京航空学院。2011年,为了响应国家建设航天强国战略的号召,学校正式创建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希望未来空天学院在周志成院士的带领下,按照“方向—人才—平台—项目—成果”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凝练学术方向,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川大特点的发展规划,充分释放学校文理工医多学科齐全的优势,切实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尤其是西南地区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川大力量。周志成院士对学校的培养和盛情邀请表示感谢。他说,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和支持,能作为校友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非常荣幸。大力发展空天事业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需要,作为空天人,一定努力与学院、团队一起,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明确学院的发展路径和目标,在空天人才培养、空天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成绩,不辜负学校的信任,首先要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空天学院,成为国家空天研究的新高地。会上,与会人员还就进一步加强四川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合作,推动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等事宜进行了交流讨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人力资源部部长卢俊,总体部部长周佐新,总体部质量师宋桂萍,总体部副处长潘博,通信卫星事业部研究员黄华,通信卫星事业部高级工程师陈余军、仲小清,及学校人事处、科研院、外联办、空天学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聘任仪式。周志成院士简介:周志成,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常委,航天五院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84年本科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工程力学系,1987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学位。周志成院士是我国航天器动力学、通信卫星工程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工程建设技术奖”。出版专著3部。

亲爱的

厉害了!我省首个万亿产业诞生,四川高校主动支撑服务,助推发展!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加快形成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5+1”现代产业体系。四川首个万亿级产业诞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259.9亿元,同比增长13.8%。这也标志着四川首个万亿产业诞生。四川高校紧密围绕“5+1”现代产业发展,特别是我省首个万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主动谋划、聚集资源、提前布局、重点建设,全力围绕重点领域,全面加强科研平台体系重点布局、相关学科体系重点建设、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体系重点培育,着力打造形成高校全方位支撑服务体系,主动服务助推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围绕“一芯一屏”核心产业布局,高校集聚创新资源多种形式融入发展一是高校全面参与电子信息重点产业培育方案的制定。包括新一代网络技术、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大数据、智能装备等。二是参与组建“四川省集成电路产业联盟”,融入“芯”产业。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组建“四川省集成电路产业联盟”,联合企业、院所形成协同效应,推动高端芯片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同时,为成都“芯谷”、以及华为、英特尔、德州仪器等在川国际知名公司持续提供优质人才供给。三是高校传统优势学科深度关联“屏”龙头企业。电子科技大学与京东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电子科技大学-京东方联合创新研究院,聚焦显示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领域,在一流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合作、创新创业等方面全面合作,共同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大学,共同推动民族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四是高校多种形式支持相关领域发展。如,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参与四川省5G产业联盟,成为四川5G研发核心队伍,支撑四川5G测试和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电子科技大学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着手开展6G前瞻技术研究。四川大学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是首批29个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培养单位之一。电子科技大学的芯片设计、卫星导航终端技术,支撑北斗相关企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未来媒体与腾讯云、四川传媒学院联合成立超高清全景重点实验室落地成都,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进了超高清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推进超高清产业的发展等。二、围绕“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的三大支撑领域,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围绕三大领域,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建设,着力完善体系,形成全面支撑。一是面向世界前沿加强基础研究,重点建设10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涉及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新型电路和极高频复杂系统、云操作系统、大数据及数据处理、无线通信、图形图像等重要领域。二是面向行业领域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突破,重点建设29个省部级行业部委重大科研平台,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工程化和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方面提供支撑。包括工信部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统计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7, 着力围绕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网络与通信技术、信息处理与服务三个方面近100个重点方向创新攻关(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科学、功率器件与集成电路、低功耗微电子与微系统、综合电子系统技术、实时计算机系统及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智能机械及系统工程、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材料及应用,移动通信与个人通信、光纤传感与通信、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光电探测与传感集成技术、雷达探测与成像、辐射物理与技术、无线能量传输、微波材料与器件、微波毫米波系统及测试、新型微波探测技术、多频谱吸波材料与结构,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智能信息处理、神经信息、医疗信息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视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等)。三是面向四川区域产业及龙头企业需要,重点建设41个四川省级重大科研平台,强化联合共建,支撑服务提升产业链水平。包括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3个,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7个,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18个,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服务产业领域涵盖显示科学与技术、集成计算与芯片安全、网络与数据安全、智能空管、智能制造、信息安全、信息编码与传输、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互联网健康服务、互联网金融、智慧交通与物流、智能服务机器人、软件与智能服务、制造业产业链信息化、数字媒体等。四是立足高校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打造4个四川省高校创新创业创造“学教研产城一体化”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建设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7个。在成都宜宾等重点区域打造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智能装备、超高清视频4个重点区域一体化示范,探索形成多种政产学研用结合创新模式,促进高校在该领域学科水平、科研能力、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支撑等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围绕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重点产业布局,支持高校针对性建立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57个,覆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新一代网络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电子元器件、大数据、先进材料、数字视听、新光源、工业机器人等重点产业。三、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材料科学”等核心支撑学科加强布局建设,学位点布局体系更加适应重点领域发展,持续提供高层次人才供给一是推动高校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动态调整学科布局结构和学位授权体系,契合发展急需。目前,我省高校重点布局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学位点75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个,包括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网络空间安全、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二是提升学科水平打造全球影响力一流学科。四川高校电子信息领域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学科2个(电子科技大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11个(四川大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电子科技大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材料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物理、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数学;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三是强化学科建设提升全国竞争力。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四川高校电子信息领域A类学科6个。(四川大学2个数学、软件工程,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学科获评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光学工程A-),同比全国前列。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要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加强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的同时,高校还重点建设和依托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6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编辑 | 阿 黄校对 | 李晓平审核 | 关 关来源 |教育厅科技研究生处供稿往 期精彩

德拉姆

来自西南的985布局浙江!却为何选择在温州设立研究院?

位于我国西南省份四川的985大学四川大学与浙江温州签署协议,四川大学将在温州设立研究院,从西南内陆到东南沿海,四川大学为何会选择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温州设立研究院?二者合作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浙江温州又是凭借什么优势能够吸引一所985大学在本地设立研究院呢?一、四川大学与温州合作基本内容四川大学此次与温州合作的主要内容围绕“如何制造一双好鞋”展开,为此四川大学将在温州设立四川大学鞋革产业研究院,具体来说,该研究院由鹿城区与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创建。顾名思义,鞋革产业研究院的主要作用就是进行鞋革技术研究,为温州市鞋革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该研究院的成立也有助于四川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合作能够为温州市培养鞋革产业的技术人才。二、四川大学牵手温州的背后原因从四川大学来看,四川大学在鞋革领域独具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科实力方面,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实力已经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前列的水平;二是人才队伍,形成了以院士、杰青等代表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三是科研平台,四川大学建有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成革研究中心、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科研平台。整体上看,四川大学在鞋革研究方面实力雄厚,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从温州来看,温州是著名的“中国鞋都”,早在2017 年,温州市鞋革企业数量就高达4921家,行业生产总值破千亿,成为温州市第二大支柱产业,温州鞋革产业具有集聚度高、产业链完整、分工明确等特点,不过也存在着技术含量低、创新设计能力差等问题亟待破解。所以,此次四川大学之所以选择在温州设立研究院,主要原因在于温州拥有完善的鞋革产业以及产业升级改造对技术的现实需求,而与温州市开展合作也能够促进四川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增强办学实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总之,二者合作实属强强联合,希望早结硕果!

985高校“西学东渐”,中西部高校的无奈与冲动

中国新闻周刊讯 2020年4月,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动工;与之一路之隔的是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已经于去年8月动工,一期预计在2021年9月投用。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在今年1月和7月分别签署了共建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协议和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协议,其深圳高等研究院的首批研究生在今年9月开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则在2020年2月底与广州市政府举行了签约仪式,5月5日发布招生简章、5月28日校区破土动工、9月就开始首批招生,比太仓还要动作迅速。实际上,西电是西部“东进”最早动作也最频繁的高校,先后在深圳、宁波、昆山、芜湖和青岛建立了研究院,再加上今年刚建成的广州研究院,在东部的布点已达到6个。其中,除2000年的深圳研究院和2013年的昆山研究院以外,其他四个研究院均在近三年内建成。一直想“东进”但屡屡受挫的兰州大学,在2018年撤销南通基地后,今年想要打开新局面。5月8日,兰大发布通知,在校内公开招聘深圳和上海研究院负责人,对外释放出明确信号。高校异地办学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并非新鲜事,但这一轮的异地办学有一个鲜明特点:中西部“985高校”几乎全部开始在东部布点,且不止一个。在西部7所“985高校”中,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部在近两年内有明确的动作。“西学东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增长极”的溢出效应第一轮异地办学潮流发生于2000年之初,时代背景是1999年的大学扩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姜朝晖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当时,中国尚处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从上到下都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因此,迈入21世纪后,各地的大学城蓬勃发展,在这其中,多所985高校集体南下深圳成为最集中的体现。从2011年起,以去青岛为代表开始了第二轮异地办学潮。截至2017年底,青岛已经引进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21所高校,还有4所中外合办大学。青岛的“大跃进”有其经济实力支撑,在2016年,青岛GDP排名就已居山东省第一名、全国第12位,在全国12个生产总值逾万亿元的城市里,是除北京以外唯一的北方城市。在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看来,深圳与青岛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两个重要的经济新增长点,也是对外经济联系最活跃的地方。而《中国新闻周刊》调查发现,最新一轮的中西部高校异地办学则与此前有所不同,虽然它们办学的地点仍以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为主,但因深圳和上海的土地已被早先进入的其他高校占据,较难进入,只能在其周边寻找机会,比如江苏的苏州和太仓、浙江省的湖州或衢州等。在这个背景下,高校和政府之间合作的逻辑也有所变化。西北工业大学选择太仓,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是离上海最近的城市。从太仓开车去虹桥机场,只需半小时。今年7月,太仓告别“无高铁时代”,首次开通的沪苏通铁路9个车站,有三个都放在了太仓。作为一个县级市,太仓一下子有了三个高铁站。而西工大太仓校区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所在的科教新城,就位于上海、昆山和太仓三城交汇的中心地带,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太仓的产业布局始终是以上海为核心,为上海的产业做支撑。最初乡办企业的技术就来自上海老国企,90年代浦东大开发,外资和新的技术进入上海后,再次溢出到太仓。眼下,上海给自己的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当地产业继续升级,太仓也随之提升,聚焦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物贸+总部经济,正在培育的产业还有半导体、人工智能、航空等。这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航空产业,太仓在这个领域有一系列布局。2018年10月,太仓市政府与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签订政校企人才全域合作协议。同时,太仓市人才办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签订三方人才合作项目。2019年8月,太仓市发布《太仓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同一天,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一期开工建设。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长三角研究院利用上海航空产业集群的溢出优势,继续深化西工大和中国商飞等的合作,也通过这些合作,帮助当地产业升级。事实上,围绕上海而形成的长三角航空产业集群,已经有一定气候,仅在江苏省内的南京、镇江和常州,都比太仓更早入局。与这些城市相比,太仓的起步不算早,但西工大的入驻为其提供了底气和智力支撑。长期观察中西部高校发展和人才现状的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涛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在第三轮异地办学潮中,东北部的老牌“985”、“211高校”继续“南下”,但中西部大学的“东进”却开始形成趋势,并表现出了一系列与“南下”不同的特点。在地区分布上,不再是深圳这种超强的经济“增长极”,而是选择在地理或产业上和“增长极”联结紧密的城市,比如太仓、湖州、烟台或广州。而且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事实上,在各中西部高校的“东进”宣传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是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由于这些城市的经济体量无法和深圳、青岛相比,这就要求高校一定要仔细评估,充分考虑到当地有限的产业基础和自己优势学科的契合度。这一阶段,一味的“圈地”已经不可能再复现前一阶段异地办学的辉煌。因这些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不像深圳、上海那样强劲,而是受益于“增长极”的溢出效应,所以先选“对”产业,再精准引进人才是关键。同时,也因为这些地方有产业的先天限制,加之国家政策限制,近两年内的高校如果想要异地办学,不再办综合性多学科的分校,而多以建研究生院、研究院为主,学科也偏向与地方产业结合密切的几门应用性学科。“双一流”压力下的东进江苏域圆智能科技是一家专注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总部在上海,目前已经入驻西工大长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在太仓建立分部。域圆科技太仓公司总经理李辰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公司董事长袁元就是西工大校友,当西工大来到太仓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亲自给他打电话,邀请入驻。而当时,域圆科技正好在上海的工位已经饱和,考虑到从上海开车到太仓也就半小时,往来很方便,最终决定将部分研发和销售力量搬迁至太仓,并且开始和西工大软件学院、网络安全学院有一些人才、项目上的合作。这也是中西部高校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中西部缺乏产业和市场基础,在人才吸引、学生就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上,都处于弱势。陈涛就指出,中西部高校“东进”的深层原因,在于人才。中西部在吸引人才上,给出的待遇和东部地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比如,广州的高校可以轻松开出年薪百万、安家费再给一百万的条件,配偶工作、子女教育也全包,相比之下,西部高校就没有这个财力,在基础教育、配套等软条件上,也远远比不上东部。在吸引人才上,西部学校自下而上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西南财大从2006年开始探索的终身教职制改革,对引进的海外人才采取先聘后评的引才策略,在职称和科研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领先。但即便如此,面对人才竞争白热化,招揽人才的难度仍然很大。“我们(西南财大)每年都会去美国经济年会的现场招聘,这几年,投简历的人才很多,但其中有不少人通过面试后,还是会被广东的一些高校‘高薪’挖走。”陈涛说。2017年1月,国家推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是继“985”“211”工程之后的又一大举措。如此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改变资源向固定不变的几所“985”“211”高校倾斜的局面, “双一流建设”则有进有出,激发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但到当年9月“双一流”名单公布之前,高校之间频繁互相“挖人”,由于中西部高校的待遇等条件难以与东部高校相抗衡,这最终加剧了西部高校的人才流失。就在首批“双一流”名单公布三个月后,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刚评上“双一流”的一些西部高校表现不如预期。属于A类“一流大学”的西安交通大学,其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门学科分别由第三轮学科评估的A+降级到了A和A-,这两门均是“双一流”建设学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一流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也由A+降到了A。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没有一门学科是A+或A,只有“林学”是A-,其他农业类学科全是B+。作为入选“双一流”大学仅有的两所农林类大学之一,却不如南京农业大学(4个A+)和华中农业大学(3个A+),且有不小的差距。学科评估在高校的排名和定级中是关键指标。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也被视为“双一流”第二次评选的核心参考之一。这次结果出来后,对中西部高校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为应战“双一流”评选,中西部高校采取的一个新策略,就是更加积极地“东进”办学。对此,杨东平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这一轮中西部高校东部突围的努力,是在“双一流建设”这种评价指标的刺激下,异地办学以后,可以利用东部的资源优势汇聚人才、研究院可以发表更多论文,出更多科研成果。“这是(异地办学)的一个主要动机。”他说。多位专家指出,中西部高校去东部是“被逼无奈”。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西部政府一直在强调高等教育很重要,但由于自身财力有限等各种原因,都是说在嘴上,只是文件上的支持,没有落实在行动上。”从“双一流建设”经费的省际差异就可以看出区别。根据各省公布的“双一流”建设经费情况,广东省最“财大气粗”,决定在首轮五年周期内专门为此投资300亿,平均每年投入达60亿;北京为高校的“高精尖”学科建设投资了100亿,上海在第一阶段(2017~2019)投入36亿元。而中西部省份,如河南平均每年投入仅3亿,宁夏每年投入2亿,贵州年均只有1亿。各省在“双一流”建设经费的投入上,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高校去东部地区发展,当地政府往往能免费提供土地、建好校园后,让西部高校“拎包入住”,在建设中也通常成为当地政府的主抓项目,因此,实际的推动速度非常快。政策收紧下是否会降温?事实上,教育部近几年对异地办学呈持续收紧的态势。今年5月,武汉大学深圳校区被叫停。深圳市教育局称,教育部专门要求停止武汉大学深圳校区建设。2017年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审慎决策建设新校区,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特别是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新校区。等到了2019年,教育部的态度继续收紧,当年2月,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4101号提案答复的函》,在表述上进一步强化,指出教育部对高校异地校区办学“一直持不鼓励、不支持的基本政策”。教育部还表示,已有的高校异地分校或校区存在一定问题,包括部分高校对各校区统筹定位不够,异地校区办学成本较高,异地办学大多缺乏高水平稳定师资队伍。姜朝晖指出,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1.6%,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普及化,由此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办学质量提升,规范异地办学成了应有之义。在当下,有必要反思前一阶段的异地办学潮,警惕和预防规模扩张可能造成的发展泡沫。倘若不加干预,则极有可能“砸了学校的招牌”,也会造成地方上的资源浪费。多位专家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异地办学在管理机制上一直没有理顺,在本部和分校(或研究院)关系的处理上,存在一些难点。2016年9月,西南交通大学、青岛市科技局与高新区管委共同创办西南交通大学青岛轨道交通研究院,因为青岛被定为“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还有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等,是中国最重要的轨道交通公司之一。因此,布局青岛,与西南交大的特色轨道交通专业非常契合。但一位接近青岛研究院的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校规定,研究院承担的科研项目不被纳入校本部科研管理体制,也就不算作绩效,因此研究院虽有三分之一的师资来自本部,但这些老师缺乏激励。“青岛研究院现在很尴尬,只能通过非轨道交通的板块,努力实现自我造血。” 他说。陈涛认为,教育部的文件表明态度后,未来几年内,异地办学的势头可能会有所减弱,但东进有自己的逻辑,不能一竿子打死,因此在三五年内很难降温。只有当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上去后,东西部的经济鸿沟慢慢弥合,中西部高校的这种冲动才可能慢慢消减。

骈于辩者

线下走访+技术交流 成节新协“第四代建筑”考察交流会圆满结束

筑蜂网讯 为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服务对接功能,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等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技术,做好政府、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9月18日,成都市节能及新材料产业协会联合成都市新都区相关部门,组织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机械电气安装工程分公司、成都城投远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30余家科研单位、建筑设计院所、建筑新材料企业相关负责人,赴新都区“七一城市森林花园”开展考察和交流活动。考察现场考察现场“七一城市森林花园”位于成都市新都区金光路,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第四代建筑之一。讲解人员带领考察小分队直观地感受了第四代住房带来的建筑创新。据介绍,“七一城市森林花园”绿色创新住房区采用了由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设计的“第四代住房·庭院房”,该住宅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型防水材料和轻型建筑材料在城市垂直绿化建设中的使用,拓宽了绿化建筑材料选择的空间,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契机。技术交流会技术交流会实地考察之后,还进行技术交流、分享座谈会。会上,天地建筑创新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总监彭简对《第四代建筑·未来社区——七一城市森林花园》进行了详细介绍;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建工程师/技术副总江垣毅作《绿色建筑标准及面向第四代住房的绿色技术》的主题分享;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服务中心主任叶挺作了《西牛皮防水系统应用介绍》;最后,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汉昆作《狠抓“三防”体系建设 助力打造高品质住房》主题演讲。参会者合影部分参会名单: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乔振勇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垣毅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机械电气安装工程分公司 王树苗成都城投远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邹莹剑四川能投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余 弦四川中颐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任书志万科(成都)企业有限公司 邓绚戈四川格力电器中央空调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曾 义核工业西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 楚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潘天泉立邦涂料(成都)有限公司 张 杨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 唐正顺四川省黄氏防腐保温工程有限公司 刘籽希成都固迪建材有限公司 向元元四川新桂防水保温工程有限公司 孙将忠四川威尔达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李祥源四川省信一环保节能工程有限公司 李 芳 四川洵远科技有限公司 李和平浙江盾运四川分公司 王永潮四川宏洲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张 伟四川帕沃可矿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 丁伦兵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叶 挺四川齐能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张俊杰四川西南人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黄春燕四川海润人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张 进四川华一众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杜仕泽乐山四海迈城建材有限公司 金和平 四川大琨绿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范筱英成都市新都区建筑业协会 薛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