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专业深度解析|21考研热门专业之新闻传播学傅嘏

考研专业深度解析|21考研热门专业之新闻传播学

栏目内容考研服务,我们是专业的!本专业是否应该继续考研?跨专业考研又该如何选择?热门专业是否真的值得一试?有哪些专业可以捡漏?……每周二,考验核电站的《考研专业深度解析》将会推出系列专业解析!第三期新闻传播学01学科简介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本学科以人类社会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为对象,从不同维度研究不同形态和类型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本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本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四个学科方向。02学科方向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新闻理论研究:对各种新闻传播新现象新问题、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发生和发展、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等提供理论支持和说明;第二,新闻业务研究:以传统的"采写编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业务研究,正在转变为事实、娱乐、评论等叙事技巧与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综合运用的研究,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第三,新闻史研究:为职业和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提供本领域人文历史意识,尤其是提供当代新闻传播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念方面。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传播、交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变迁。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传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播与人的交往、传播制度、传媒生产、受众、传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媒介生产与政治经济权力、媒介文本的意义呈现;第三,传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传播观念史、传播文化史和社会史等。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以广播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第一,广播电视研究:主要包括节目和频道(率)的构架、类型、制作和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和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受众、收视(听)率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第二,新媒体研究:强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传播理论为依据,内容涉及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产制研究、产业模式研究以及传播与技术融合部分的研究,同时,研究新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由广告学和传媒经济学两个相关联的部分构成。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传播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主要分五个方向:第一,广告传播理论:研究广告的传播特性、功能、类别、程序,广告发展的历史与变化趋势;第二,广告运作与管理:研究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广告运作与广告经营机制;研究社会对广告传播的管理与控制;第三,品牌传播:围绕着品牌建设而进行的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以及媒体运用;第四,传媒经济理论:传媒经济的本质,传媒产品的性质与产制方式、传媒的消费结构、行为与绩效、媒体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等内在规律;第五,传媒经济实务:研究传媒组织的决策、战略及其他经营管理问题。03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新闻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但他们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新闻学侧重于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实践层面,具体到各类新闻的采制和运作;而传播学研究范围广泛,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传播活动,以及研究传播活动主体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1.研究范围不同。新闻学主要以传统的报业为主,评论是重点。学习内容包括理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史,实践方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学有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摄影、编辑出版等专业分支。传播学涉及了几乎所有媒体的所有内容。传播学学习的内容既有专业课程方面的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有广告、新闻、影视、营销、对外交流等内容。传播学包括传播法学、传播理论研究、媒介发展研究、跨文化交际、广告学、艺术传播等分支。2.就业方向不同。新闻学多在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单位就业,另外还可以在出版社、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也有人考到教师资格证,到学校里当老师。传播学可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广告公司、媒介研究公司、政府部门等就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3.考研复习要点不同。新闻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公正客观平衡,其核心课程是采访和写作;传播学是社会科学,是商业社会下的产物,培养学者或者学者型记者,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与传统的人文学科拉开距离,而多靠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并且要多看欧美原著。04就业前景就业方向之一:传统媒体目前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期刊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他们依然是新闻潮流的主角,也是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的首选。近年来,受到电子媒介强大的时效性压力,报纸媒体不得着力于调查性报道和分析性报道。所以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不仅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更需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采访突破能力,有时甚至需要具有宏观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和调查性报道的能力。部分报纸为事业单位的身份,能够吸引名校研究生的加入。除报纸外,广播电视台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学生未来的就业首选。目前广播电视业多采取市场化运作,每年都要引进大量的人才。虽然各电视台招聘人数众多,但一般待遇较低,有较长的项目实习期,因此实践竞争压力比较大。适合真正对广播电视业有热情,并且在制播技术上有突出能力的研究生加入。结合以上,各专业要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无不涉及多个方向,这就需要在读研期间,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学科,可选修一些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同时尽可能进入强势媒体实习,有质量的实习经历会使你在应聘时更加受到赏识,也会提升你的履历,使你认清自己在媒体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扬长补短。就业方向之二:新媒体策划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是指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及广告公司。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时代是最具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作为朝阳产业,新媒体行业更需要市场高手来策划有效消费,因此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尤其紧缺。目前,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遵循“创意产业”的规律,广告经营人才也很适合投身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对个人的经营意识与创新精神方面要求更高。因此,我们在读研期间,要多关注产业新闻,了解国内外传媒市场的运作规律。学习一些网站制作技巧以及相关的技术软件也非常必要。另外,像广告公司、新闻发言人、媒介研究公司、时尚杂志编辑等也是新媒体行业中较受毕业学生欢迎的行业。但这类公司可能对同学们在个人特长方面有更深的要求。总的来说,这几类公司,必须要求学生有前期实习的经历。就业方向之三:行业编辑相比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素养的编辑、记者,有些人群虽然从事的是新闻事业编辑职业,也许并不需要很专业的新闻调查研究能,如网络编辑、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线下刊物编辑、企业刊物编辑、记者等,但他们同样需要具备简单新闻传播知识,上述行业也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虽然人数众多,但随着互联网的更深入发展,网络编辑也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尤其是跨专业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其次是影视制作编辑和企业内刊编辑。随着电影、娱乐业等行业的迅猛发展,这些公司对影视节目的编、播、采人才都有广泛的需求。如果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电视表现手法,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这类新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非常广泛。(摘自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具体填报要遵循个人意愿!

尚志

没有绘画基础能否选择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首先,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是计算机技术与设计学的整合,虽然有绘画基础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没有绘画基础也是可以选择这个专业的,完全可以在大学期间再学习设计类相关知识。随着5G通信技术的发展,未来在VR/AR领域会释放出大量的发展机会,这会进一步拓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而且在物联网相关领域,数字媒体技术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未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不错的。数字媒体技术的知识体系包括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学科,涉及到数学等课程;另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和设计基础;第三部分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各种设计,包括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两大部分。所以,数字媒体技术的学习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有大量的实践内容需要完成,而且通常一个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最好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方向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比较常见的发展方向包括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程序开发、策划、产品经理等,如果选择程序开发则需要把重点放在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上。最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使用体验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未来数字媒体技术的就业岗位也会逐渐得到释放。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足食

方法找对,事半功倍——传媒专业考研复习全思考(之一)

3月25日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教育部将尽快划定2020年国家分数线,预计4月中旬左右公布,相关复试工作安排将视疫情和高校开学情况另行通知。“按照往年的情况,考研初试的国家线一般在3月中旬发布,但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各高校的初试成绩虽然已经发布了一个多月,考生们依然在心急如焚地等待着国家线。编辑 搜图等待国家线的考生有焦虑也有幸福,至少说明他们的分数已经基本通过了第一道门槛,更多的考生则看着不如人意的分数望洋兴叹。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考研的报名人数突破了341万,尽管已明确今年计划扩招18.9万人(2019年录取人数约为80.5万人),但与341万的庞大基数相比,成功上岸的人数依然不到1/3。竞争的激烈程度并没有因为扩招而明显降低。笔者经历了传媒专业本-硕-博的完整系统学习与训练,毕业后又在高校教授传媒专业多年,看过了太多本科生怀抱着一颗热烈的传媒考研梦想,却因未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建立系统专业的思维方式,而承袭了本科甚至是中学死记硬背的”填鸭式“的学习惯性,导致复习得无比辛苦痛苦,不论是自己感受还是别人看起来简直苦不堪言,结果却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有在考试前夕完全丧失信心,选择彻底放弃的;也有考完一门课感觉不好,选择半途而废的;还有自我感觉良好,成绩出来却只剩瞠目结舌,怀疑是不是批错了卷子的……形形状状不一而足。没有人是一开始就奔着失败的结果去的。大家开始踏上这趟旅程的时候都是信誓旦旦激愤昂扬,很有凭借自己的努力牢牢把握机会从此改变命运的劲头儿,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倒在了半途?考研真的是这么痛苦的一件事吗?考研是仅仅依靠咬牙坚持就可以达到目的吗?我的一个学生今年报考我当年的学校和专业,遗憾地铩羽而归。也有很多同学课间会跑来跟我咨询各种考研信息与考研的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对考研这件事情依然是盲目的,缺乏主动性,缺乏认真思考,就茫茫然地开始了复习,更遑论正确的学习方法与专业的思维方式了。也有很多同学斥巨资报各种培训班,却错以为花了钱就可以买安心,将责任转嫁给培训班,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没有正确认识到自我学习与培训班之间的真正关系。我当年考研是跨地域跨学校跨方向,也算是”三跨生“吧,而且还是工作多年后报考研究生,算来难度绝不比现在的同学们小,加之教授传媒专业多年,自觉有点经验,同学们跑来咨询辅导的也不少。因此,从今天起,我将把自己体验到的感受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经验教训写成系列小文,为给更多想要报考传媒类专业研究生的同学们助一点儿力所能及之力。愿大家都能成功上岸!第一篇 你真的想考研吗?我相信很多同学看到这个小题目就想骂人了:不考研我闲得没事儿看你文章干嘛?但现实却是,很多同学抱有侥幸心理,打从一开始,他/她要考研的想法就是:考考试试呗,万一考上不就赚了吗?但凡抱有这种想法的,我还没有见过一个成功上岸的。我身边的同学朋友硕士博士多得很,大家聊天时,或许也会有“我当年也就是考考试试”的谦辞,但是认真下去,就会发现,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是在复习过程中采用了毛主席“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的策略,而绝非抱着侥幸玩玩儿的态度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因此,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想好:我真的想考研吗?我身边年年有考上的学生,与之相对应的现实是,考不上的更多。这些考不上的除了复习方法不对、考试没发挥好等因素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具备这样一个特点,即:他/她的考研是装给他/她自己或者别人看的。这话说出来,肯定很多人又想骂我:我复习累得要死,培训班贵得要死,你说我假装?!但是有没有人发现,有些考研的同学特别喜欢发朋友圈:安静的图书馆、摆放角度讲究的参考书和签字笔,倒计时的提醒字条、写满名言的便利贴、挤满考生的培训班课堂……各种图片/视频或文字感慨把朋友圈装点的励志无比,老师同学家长朋友们都以为如此感天地泣鬼神的奋斗努力,一定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结果呢?不是中途放弃就是考试结果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什么会这样?但凡有点儿心理学知识的人,肯定听说过“心理补偿“机制。什么是”心理补偿“呢?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因为某种原因引起不安失去心理平衡的时候,就会采取新的方式表现自己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重新达到心理平衡。可以说,这些在朋友圈里考研的同学就是采用了”心理补偿机制“:学习多累啊,要啃专业书籍,要背英语单词,要关注时事政治……,但我发个朋友圈,看看我多爱学习我多努力啊,周末别人都看电影去了,我还泡图书馆复习呢……不但自我感觉超级良好,在老师同学家长朋友那里也塑造了良好的形象。这种学习很努力的假象让自己的心理上得到了极大地满足,至于是否真正学习到了多少知识早已成为退居二线的事情。这样的”心理补偿“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我见过的这样的同学还真不在少数。真正想考研的同学,往往有着明确的目标,很少会跑来问老师:您说我考哪个学校和专业好?这个最基础的问题其实是在决定是否考研的时候就已经深思熟虑好了的,而不是等着别人告诉自己,更不会追着老师问哪个学校和专业考起来更容易。尼采说: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诸于他的任何苦痛。就考研来讲,如果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就可以忍受学习备考阶段的苦累枯燥,顺利通过最难熬的瓶颈期,而不会半途而废。因此,考研的第一步就是好好想想:我是否真的想考研?我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两个问题,你迈出的第一步才有意义和价值。

面对面

方法找对,事半功倍——传媒专业考研复习全思考(之六)

第五篇 关于英语、政治的复习我们在前几篇中讲了如何制定复习计划与学习方法。考研复习中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公共课英语与政治的复习。英语与政治基础很好,或者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必须要将希望寄托于培训班的同学可以忽略这篇文章。因为我介绍的方法与流行的方法有所不同,某种程度上真的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不被外在环境(主要是指你的同学与各种培训机构的焦虑宣传)所影响和动摇才能使用并坚持下来。英语的重要性无需强调,每年传媒专业在考研初试中淘汰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栽在英语上,这是事实。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学习英语才是效率最高的?市面上各种考研英语的“圣经”、“*宝书”,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来形容绝对不过分,我的学生也都是在正式投入复习之前先购买各种版本的单词/作文/句型等等的书目,但是总感觉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倒是出版商赚得盆满钵满。对于英语的学习,首先要明确它是一门语言,而不是考试工具,所以学习方法必须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这看起来是废话,但太多考研的同学仍然按照应试的方式去学习。其实英语试题现在已经明显越来越倾向于能力的考查。如果大家还在研究题型特点与答题技巧,比如选择题的什么“三短一长”“三长一短”,无异于缘木求鱼。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我有个博士同学曾经告诉我:他考研、考博是用了同样的两套书,一套是大学四年的英语课本,一套是最传统的新概念,把这两套教材啃透,每一篇都能复述出来,单词、句型、作文一锅烩了。成绩当然是满意的,更重要的是,个人英语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就不怵考试了。我个人的建议,一是学习英语首先要有正确的出发点,是为了切实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而不是单纯为了应试;二是参考书贵精不贵多,不论是哪一套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教材,只要真正学透了,英语能力都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再结合报考学校的往年真题,熟悉一下考试的题型与风格,也就足够了。揽了一堆各种版本的参考书,看似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全都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等于做无用功。痴迷于各种考试技巧,说白了是想投机取巧。但讽刺的是,在投机取巧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恐怕不会比老老实实的学习少。学习这件事情实在是偷不得懒,看上去最笨的办法往往就是捷径。这一点也适用于政治。考研政治测试的是考生是否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否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政治的考试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记忆,一部分是理解和运用能力。记忆部分要想提高效率,要注意不能限于死记硬背,而应使用咱们上一篇复习方法中谈到的方法,即循序渐进地搭建知识体系,将微观的知识点纳入到体系中去;理解与运用部分,主要是后面分值较高的大题,很多人谈到考前押题,这一点我倒是真的认同。押题看似投机取巧,但要想押准需要的是前期大量的积累。这件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因为这件事不仅是为了押准题目这个结果,更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时间较为宽裕,我特别建议大家每天都抽点儿时间认认真真地看《人民日报》、《半月谈》这些报刊,一则是所有的时政热点都会呈现,看多了自己就会有判断,不仅对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局势有足够的把握,更对什么是热点什么是焦点什么是重点了然于胸,这就是最好的押题方式;二则里面的新闻与评论等等内容,就是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问题的最佳范例,从看待问题的视角到话语表述的方式,都是认真学习的对象。总而言之,不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都要有明确的认知:复习的目的是真正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研究分析运用能力,只有从本质上使自己跃迁,真正达到研究生的筛选标准,才是正确的成功之道。毕竟不论是初试的阅卷老师还是复试的面试老师都不是傻子。

王通

今年新媒体可能考啥?考研风向标手把手告诉你!(上)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X》在新传考研界总是当年判断考研风向的一本宝藏之书,它能够让我们迅速地掌握当年研究重点和可能的出题方向。但很多同学也会因为时间太紧而放弃看这本书,非常可惜。今天我们为大家梳理《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中的2018年新媒体综述一章,为大家标出重点,分析在考场如何使用这些内容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并省去考研暂时用不着的部分段落。在忧思与希望并存、反思与期冀同在过程中,迎接已经到来的赛博格时代。身体与传播/技术1:沉浸传播下的身体由于沉浸传播时代的“身体”不再拘泥于肉身,我们理解的“身体”也可以不必拘泥于肉身,主要指向吸收知觉经验的“现象身体”。“身体在场”是理解当下融合了虚拟与现实、具有超时空泛在体验的沉浸传播(immersive communication)环境和人与媒介关系的关键,这种“身体在场”也使得智能时代的技术与身体呈现出双向驯化的交互特征。【分析】这一段从内涵扩化的角度、理解沉浸传播环境下人与媒介关系的角度,理解“身体的在场”使技术和身体呈现“双向驯化”的特征,非常适合用在智能传播/沉浸传播结尾的升华和思考部分。“双向驯化”总结得非常精道。2:身体问题的理论资源刘海龙认为,“身体”问题的重要性的凸显,恰恰是源于我们进入新媒体时代所感受到的、身体在传播中重要性下降所带来的空虚感。因此,他一方面回到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和后人类主义,以寻求“身体”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则借助后人类主义叙事,从未来视角反思当下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展开方式。【分析】记住加粗句,在进入新媒体时代、身体在传播中重要性下降带来空虚的过程中,身体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在分析技术、新媒体时可以适当地引用这句话。其次就是要了解段落中提到的“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和后人类主义”。麦克卢汉和控制论一定要非常熟悉,“媒介考古学”和“后人类主义”为大家稍作介绍,防止名解考到。媒介考古学通过旧的新媒介所带来的洞见来研究新的媒介文化,通常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诡异的、受忽视的机关(器)、实践和发明。另外,它还分析媒介文化中的记忆体制和创造实践——无论是理论的还是艺术的。媒介考古学将媒介文化视为层累积淀的,是一个时间和物质性的褶皱,在那里历史可能被突然重新发现,新科技迅速地过时。比如在媒介考古学方法指引下的新电影研究需要“重新思考电影如何形成、电影如何透过众人的劳力与脑力(及非人因素和偶然条件)发展,还有最重要的是这个媒体如何在1895年左右被‘发明’出来,最终获得了‘电影’一名”。&后人类主义1995年佩佩雷尔(Robert Pepperell)写了《后人类条件》,第一次对“后人类”作出了如下界定:第一,它标志着被称为“人文主义”的社会发展时期的终结。第二,它指向了我们传统上塑造的“人”的概念的深刻转变。或者说,我们不再以过去习惯的方式思考人了。第三,它也指向了生物和技术之间的聚合关系,尤其是两者之间交叉和混合关系。后人类主义两方面有基本内涵:一方面,它挑战了以“人”为中心思考人与非人关系的二元论;另一方面,它认为在人与机器、动物以及物质世界之间,彼此“共生”或“相互生成”,不再有任何绝对的鸿沟和界限。3:媒介融合角度下的身体未来由新技术引发的媒介融合,不仅止于媒介形态和社会形态的融合,更是技术与人的融合——技术会嵌入人的身体,而成为主体的一部分。这种由技术与人的融合创造出的新型主体,正在成为一个终极的媒介。在这个意义上,为技术所穿透、数据所浸润的身体就是“赛博人”。而“赛博人”的产生、主体性的变化(传播的主体已经从掌握工具的自然人转变为技术嵌入身体的赛博人),是媒介融合出现后一系列社会系统融合重组的根本性条件与动力。【分析】可以用在媒介融合的结尾或媒介融合与人的关系的答题中。4:自拍作为新媒体时代身体表演方式对于个体来说,自拍可以通过彰显“在场感”来进行自我呈现与表达,但沉浸于自拍又可能使得在场成为缺席,另一方面,“在场”方式也往往是从他人的角度构建的。作为一种典型的自我建构方式,自拍体现着“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这三重自我的冲突与调和过程,建构与解构、个性与去个性的矛盾也会体现在自拍的自我建构中。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自拍强化了基于身体的表演在自我反思与社会互动中的中介作用,也可能带来“虚假的自我”的弥漫。以上三个方面的矛盾纠结都表明,尽管自拍是一种不同于“权力技术”的“自我技术”,但在社交互动变得广泛而频繁的今天,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规训力量,通过自拍进行自我表现——从他者角度进行自我审查——自我调整的过程变得越来越常态。【分析】拿彭兰老师的分析和我们的现实自拍情况做个对比,看看是不是如此?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启发我们,不止是自拍,UGC内容生产、短视频等新的媒体形式,都会面临这样一定的矛盾,也会面临新的权力被既有的权力收编的可能。算法、智能化媒体与传媒生态变革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线索发现、信息采集、内容的生产和分发、效果反馈等各个新闻实践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模式及其引发的媒介生态变革,特别是其对新闻生产的影响,继续成为2018年新媒体领域研究的一大焦点。1:机器写作何苑等(2018)通过对机器写作的技术发展、工作原理和现状的梳理,发现机器写作一方面无法采集到线下事实,另一方面只能按照“人”设定的模块来写作,因此还不算真正的写作,只是一个基于算法并依赖互联网大数据来源的写作工具。不仅与真人在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别,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诸多局限。【分析】机器写作虽然好,但也存在上述局限和问题。2:算法推荐的应用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海量的社会化信息与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之间的“信息传播效率”问题,而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中最有成效的应用。方师师通过对算法接入新闻业的整体性梳理和分析,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算法内容生成逐渐成熟,算法内容推荐大受欢迎,平台媒体重塑新闻业从而体现出算法新闻业的蓬勃发展。3:算法推荐的风险算法流行的可能风险和问题包括:一是引发信息茧房的效应;二是算法中的偏见或歧视对人们社会资源与位置的限制(将人们囚禁在偏见与歧视固有的社会结构中);三是算法在幸福的名义下对人们的无形操纵(在个性化服务的“伺奉”下,个体逐渐失去自主判断与选择能力,越来越多地被算法或机器控制)。同时,作为算法基础的“客观性”数据,不仅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真相(数据生产环节的偏差可能导致客观性数据堆积成的假象),反而可能走向它的反面(数据分析也可能成为客观事物的干扰因素)。因而,识别、抵抗其中的种种风险,也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媒体和各种数据应用机构的基本责任。其次,算法的信息生产、筛选和分发尽管有极大的隐蔽性,但仍是一种有意识的信息“加工行为”,因此体现为一种隐藏于代码中的“伪中立性”。而任何“技术中立”与“无价值观”的主张都是平台逃避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手段。在多个国家新闻生产对人工智能的实际运用中,技术本身和技术商业化一道,将新闻线索发掘、写作、分发等的诸多流程推向了“黑箱”——即新闻生产的“幕后的幕后”。黑箱化的过程不仅改变了新闻的样态、新闻生产的格局,而且带来了“流量工厂”驱逐优质新闻、定制推送固化社会分层、技术平台“反收编”新闻机构等社会格局变化。因此,当下研究者们不能仅停留于讨论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能实现什么,而应将视线转移到黑箱,审慎地观察这一过程可能的社会影响。【分析】算法的弊端,不用说了吧,狠狠批!4:如何打开算法黑箱、增进其透明度对于如何打开算法黑箱、增进其透明度,仇筠茜等也做出了积极的思考。她认为,目前两种方法,“I-T-O”(试图从算法新闻的输入、吞吐、输出三个阶段来进行公开,增进透明度)和“逆向工程学”(尝试通过技术手段从结果去反推算法规则)都在尝试以庖丁解牛般“看进去”黑箱的思路来对待算法偏见。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受到商业机密、民众算法素养、专业技术门槛等掣肘,“看进去”的策略很难落地。因此,她提出以“可理解的透明度”(用户导向,以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效果作为衡量标准,更加注重普通大众是否可以不依靠专家、不需要机器学习的专业知识就可以理解)这种“看出来”的思路,从技术和规制理念两个方面增进算法的透明度。5:如何运用人工智能陈昌凤等认为,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运用,不仅带来新型的新闻形态,更需要一种新闻思维上的升级换代。她通过对“互动新闻”的前瞻式展望来说明这一问题: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互动新闻”,不预先确定路径,而是通过展示和呈现的数据的解释力,给用户尽可能多的自主性,让用户能够自己讲故事,因此不仅改变了新闻工作的输出模式,也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新机会。【分析】在回答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时,可以从思维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回答。如果你能答到思维,就比其他考生只知道生硬地讲应该怎么做要亮眼的多。6:从主体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影响:曾庆香等则从主体视角来看待这场新闻生产的变革。认为在人工智能的语境下,新闻的生产包括社会化生产(生产主体包括所有个人和组织机构)、职业化生产(生产主体即新闻媒体等专业组织机构)和智能化生产(生产主体为机器人)诸种生产方式,促成各社会行为主体成为新闻生产者,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使得传统媒体时代的“我—他”传播,转变为“我—你”传播和“我—我”传播,实现新闻生产主体的主体间性。白红义从新闻劳动的重构(体现为记者的劳动过程、雇佣状况、职业满意度等不同层面的变化)、新闻知识的重组(反映在作为知识类型的新闻文本和作为知识实践的新闻技能方面的调适和改变)与新闻权威的重塑(新闻业在社会中的位置变化)三个维度,具体分析了人工智能“嵌入”新闻业后带来的变化。他认为,虽然人工智能从不同层次对新闻劳动、新闻知识和新闻权威构成了冲击和挑战,但仍无法从根本上代替人类在新闻业实践中的核心角色。【分析】人工智能带来了传播主体泛化,当你被问到现在新闻场域中传播主体出现了哪些变化,不妨多思考一下这些主体,以及人工智能在主体泛化中起到的作用。但是主体泛化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的核心角色,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人和机器应该各司其职,实现传播效率、效益最大化。7:人工智能相关法律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引发了传媒生态的变革,也对现行的法律制度和版权制度带来巨大挑战。其中,两个逐渐凸显的重要议题是:由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是否构成作品?如果构成作品,它的著作权属于谁?分两种情况。王渊等认为,人工智能(至少目前)不具有主体地位,不具有思想和情感,其生成内容不属于人的智力成果(只是按照人类设计的算法、规则、模板而生成的内容),不具有独创性。当人工智能作品不具有独创性时,就不能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但是,为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之上设计所有权——根据不同的阶段可能属于程序设计者、人工智能使用者或者投资者。有些学者则认为随着算法的进步,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具备了高度独创性。当人工智能作品具有独创性时,应当赋予其版权保护。在版权归属方面,虽然存在由人工智能创作主体的“非人类”性而引发的理论困境,但面对大量涌现的实践,仍可做出一些现实安排:在尊重智能技术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现阶段宜遵从“操作人优先”原则确定其权利归属。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个人信息保护、人工智能的侵权责任认定、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法律人格、算法歧视引发的平等权问题、人工智能涉及的劳动法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需要正视由其引发的法律问题,并智慧地运用既有的或者创造新的法律规则来加以解决。【分析】当你被要求全面地回答人工智能相关题目时,别忘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法律问题。微博、微信与社交媒体1:社交平台中意见领袖新变化陈敏等通过对微博、微信、知乎三个平台上有关南海仲裁案讨论文本的分析,也发现了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意见领袖出现的新变化:主流机构媒体树立起新的舆论影响力;商业性自媒体与主流机构媒体合流;草根型意见领袖相对较少且影响力有限。这也造成了社交媒体无论是在言论的专业性上,还是在公共讨论质量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析】经常会有题目问,某某社交媒体是否属于公共领域。在回答这种题目时,你就可以把新的研究发现作为自己回答的论据,既有理有据,而且还能体现你对学界的关注,这是一枚研究生应有的科研素养。2:微信作为社会化媒体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群居”的影响微信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化媒体,它的使用对人们社会资本的影响逐渐引起学界关注。潘曙雅等发现,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越大,他们所拥有的“粘连社会资本”( bonding social capital)和“桥接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这两类社会资本越多。刘毅则进一步发现,大学生的微信使用强度与主观幸福感无关,相反,其“桥接社会资本”越多,负向情感越强。也就是说,大学生微信使用或许并不能带来他们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也不能带来他们正向情感体验的增加;而“桥接社会资本”增多却可以带来他们负向情感体验的增加。这也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减少和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提供了理论根据。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特别是微信的勃兴,造就了人们一种以“群”的状态存在的生活方式。肖荣春发现微信群作为社区传播基础结构的重要部分构建了新型的网络化社区,持续的线上、线下的互动形成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弱关系”,从而结成互助、互惠的社会关系网络。可见,微信群的连接能力,使群成员关系网络大大超出了传统手机联络人构成的“熟人”网络。然而,微信群的规模扩张,并不意味这信任关系的顺延。宫贺发现微信群网络的大小与网络信任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当用户的微信群网络越大,用户对其关系网络持有更低的信任度。粘连/桥接型社会资本“粘连社会资本”指强连接,代表个人之间亲密的社会联系,能够增加可信度评估、获得其他人的同意以及增强情感支持。“桥接型社会资本”指弱连接,代表个人之间松散的社会联系,优势在于建立新鲜的、异质的社会资源。【分析】复习到现在,这段文字应该会让你想到“使用与满足”、“创新扩散”中的同质性/异质性人际网络,可以把微信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作为案例添加到你们的知识体系中,下次回答相关题目时可以举这个例子~同时,拿这些研究发现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对照,你会发现确实如此。陈力丹老师之前也在论文中提过,新媒体的发展反而带来了人们的焦虑。我们在回答新型媒体带给人的好处时,也可以想想诸如负向情感体验之类的影响。最后补充一个概念:“社交货币”。它讲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你拥有的资源(物质、知识或任何对他人有用的东西)越多,就拥有越多的社交货币。就像是在市场上拥有越多的货币就可以买到越多的东西一样,踊跃越多社交货币就在社交中占有越多的优势。这个其实和这一部分没啥关系,但是由“社会资本”引发了联想,就为大家提一提。有兴趣的可以再深入了解一下~3:微信群内部的复杂会话结构微信群内部存在着复杂的会话结构,其具体的信息交互类型以及演化规律都有待进一步探究。微信群中的信息交流更多是一种“有限度”和“碎片化”的会话形式,会话结构存在话题“无限漂移”和话语“无限流动”的特征;群成员在群中观点的表达受群体压力、群类型以及与其他成员之间熟悉度、信任度的影响,表现为一种“沉默螺旋”状态;微信群会话过程是由话题的延续、迁移、转换及回逆构成,同一话题的演化也表现出启动、保持、沉默及终结的生命周期。【分析】这部分有两点。一是社会网络分析了解一下,时下比较热门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在社会计量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方法是:(1)图示法。图示法是通过一组点、点与点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网络图形,直观地展现社会网络的概貌,并可利用图形进行简单的关系分析点表示社会学的分析单位,如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制度等。点的特征就是这些分析单位所具有的特征。网络中的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直接关系的点;二是孤立点,它不与任何点发生关系;三是有间接关系的点。(2)矩阵法。矩阵法首先将社会网络用矩阵表示出来,然后利用矩阵解析技术来分析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关系的分布与特征。社会网络分析在早期的社会研究中仅限于从群体内部结构和人际关系等微网研究,目前已发展成大规模的宏网研究,从而使社会网络分析成为理论研究的一种有力工具,并使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我们要了解一下微信群内部的复杂的会话结构,这和谣言在微信群中的传播有实践逻辑上的联系,要理解谣言传播的机制并找到遏制其扩散的办法,我们要充分了解微信群传播中的群体压力、话题过程等……4.政务新媒体的传播策略在社交媒体时代,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不仅可以促进政务公开而且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便捷的政治参与和互动平台。顾洁等以政务微博时政类新闻为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价值要素如何影响政务微博受众参与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理论框架对于受众的新闻信息选择和参与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而言,研究中所检验的12个新闻价值元素在整体上对受众的评论、转发和点赞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其中时新性、周期性、趣味性、显著性、个体性和争议性这六大要素对受众参与具有显著预测力。目前,拟人化策略在政务微博中应用十分广泛。张放等通过控制实验发现,政务微博的拟人化互动呈现出一种由外而内效果逐渐衰减的“封面效应”:账号资料拟人化对提升互动效果的作用最佳,表达风格拟人化次之,而交流内容拟人化的作用最为有限。因此,政务微博拟人化策略的最优线索组合应该是:账号资料和表达风格拟人化,而交流内容尽量非拟人化。【分析】这两段可以对政务新媒体的实践给出操作指引。新闻价值这个不必多说。主要是很多题目都会问大家,媒体应该如何做以适应新的传播形式,大家肯定都会回答“优化传播语态“”之类的,但是如果能结合试验、调查结果来说明应该怎么做,既有科学性,也会比泛泛地说“优化语态”要更精准。5:老年人对微信的使用在我国社会迅速进入老龄化之际,老龄化与媒介数字化两大浪潮深度交汇,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然而,目前针对这一群体相关研究不仅数量有限,且大多泛泛而谈,研究发现远远落后于社会实际。周裕琼发现,老年人对微信的使用主要集中于社交功能,其微信采纳率、使用时长和频率都比较高。主观因素(对微信特征和风行程度的感知)对老年人微信采纳与使用的影响,大于客观因素(人口变量和健康水平等)。虽然老年人面对信息化浪潮,借助微信实现了崛起,但仍需警惕的是:微信采纳和使用率并非意味着数字代沟的弥合(它有可能加重人群分化和内容区隔,成为系统性社会排斥的“帮凶”),也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融入。【分析】这方面研究可以用于回答“数字鸿沟在新媒体时代是扩大还是缩小”的题目。其实不应该过于具体地给出“扩大”或“缩小”的结论,因为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扩大,但有些方面确实在缩小。以微信的使用为例,有学者提出“数字反哺”,认为在家庭中青年一代通过教父母用微信,可以弥合鸿沟,但是上述研究又发现,其实老年人的使用动机还是非常局限、媒介素养等还是比较低下。粉丝、网红与短视频1:网红现象的逻辑生成机制与粉丝文化相伴而生的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网红现象——它既见证了微观个体命运的戏剧性变化,又体现为一股强大的经济社会力量。杨江华基于网络社会理论,通过对网红现象的历史比较研究,发现其存在三类不同逻辑生成机制:即网络虚拟空间的公共广场效应、网络交往的社群化模式,以及资本市场的商业打造。而网络走红的社会后果影响,经历了从文化社会领域到经济领域的过渡演变,并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而衍生出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他认为,网红现象还为理解中国网络社会的形成机理与发展变迁提供了鲜活样本。【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网红生成的三种逻辑,用以回答网红现象出现的原因。2:短视频的影响梁玲注意到,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正在改变“看”文字或图文——这种人类数千年最基本的阅读形态,5秒到30秒的超级短视频,已经成为移动终端最火爆的阅读形式。由此,短视频在实现对文字阅读的低成本替代、潜在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模式的同时,也正在为出版与传播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短视频流行,使其愈发成为乡村人青睐的休闲娱乐与信息获取方式。刘娜和姬广绪都注意到这一现象,也同样以“快手”为例展开对短视频流行之于乡村文化和乡村空间影响问题的探讨。刘娜发现,大量乡村用户入驻“快手”APP,通过拍摄短视频尝试乡村文化自主表达的新路径,快手也逐渐成为促进乡村形成身份界定与文化认同的线上空间。姬广绪则发现,村民日常生活中“快手”短视频的制作和发布对于消解传统城二元对立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快手”成为城乡边界消解、城乡文化拼接的舞台,展示出网络时代城乡文化并存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分析】从宏观角度理解短视频的影响:对人们阅读模式的改变、对城乡文化融合的影响。3:短视频存在的问题高菲认为,找不到稳定的盈利模式、缺乏优质内容和版权纠纷不断等网络行业的通病同样制约短视频的发展。吕鹏等则发现,短视频平台目前主要存在雷同化、垄断化和低门槛化三大发展趋势。而以政府为主的治理,也存在事后治理、模糊规范、手段单一等问题。【分析】嗯,这个就不用说了,回答短视频相关题目时记得写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析完了2018年新媒体综述的一半了!信息量有点大,值得大家好好消化!最后一个多月了,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学不进去了。经过前几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你们的基础已经非常牢靠,现在需要的就是用各种各样的知识、热点、最新研究来刺激、巩固大家的记忆,帮助大家扩散思维。所以,认真地吸收你们眼前的内容,绝对会有助益。如果大家喜欢这种形式,喜欢这样的重点整理、分析,请点个“在看”,这样下一期会更快到来哦~参考文献:[1] 苏涛,彭兰.反思与展望:赛博格时代的传播图景——2018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9,41(01):41-57.[2] 刘海龙,《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3]吕黎.“打字机”的前世今生——2017年媒介考古学著作举隅[J].中国图书评论,2018(02):60-68.[4]朱彦明.后人类主义对教育的挑战与重塑[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129-136.作者:春光编辑:春光主编:羽生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五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不事于世

方法找对,事半功倍——传媒专业考研复习全思考(之七)

第六篇 考研要报培训班吗?平时经常被学生们追着问各种各样的考研问题,有一个问题从出现频率来讲绝对可以排在前三:老师,您说我要不要报个培训班?很保险不会得罪人,但同时也很废话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因人而异。但考研这件事儿毕竟关系到每一位考生的人生道路,为了求得作为老师的灵魂安宁,我个人的建议还是很明确:只要个人的自学能力不是太差,就不要报培训班。如果实在不知如何开始,或复习过程中真的遇到了瓶颈,找经验相对丰富的学长或老师点拨一下即可。毕竟,本科的时候,老师已经不会像中学那样“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相当程度上专业水平的高低是依赖于个人的自学能力与努力程度。到研究生阶段,更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逐步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开展学术研究。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考研复习本身就是锻炼并提升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的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全部交给培训班,又该怎样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呢?是否绝对不能报培训班呢?倒也未必。如果有的同学觉得不报个培训班心里实在没底:万一人家真的能押到题呢(关于押题的问题第五篇咱们讲过)?万一人家有渠道搞到真题呢(这话听着都那么梦幻)?为求心理安慰,可以报个冲刺班,把知识梳理一遍,与自己之前的复习内容做一下印证,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也未尝不可。但是从头到尾都在培训班里度过,说实在话,就等同于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完全推给培训班,个人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模式化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搭建适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一点在第四篇的“复习方法”中讲过)。更不用说,有些培训班的主讲老师真实水平也堪忧呢。还有同学不死心,问道:既然老师您这么说,那我就不报培训班了,还能省下一大笔银子。不过网上有很多考研网课,我能去听听吗?这一点我可以很干脆地给出答案:最好一个也不要听。这些网课,尤其是有些网红课,特别受欢迎,甚至受到非同一般的追捧。但是作为报考传媒专业的研究生,应该有这样的基本专业素质:先好好想想那些网红课为什么会受到追捧?当然是娱乐至死呗,最终的结果就是段子学了一大堆,专业啥也没学到。所以除非你就是奔着娱乐放松去的,否则一个也别碰。说到这个地步,也仍然会有同学执迷不悟:老师,我的自学能力比较差,自律能力也不行,我报个培训班,有老师提供各种参考资料,并且每天监督提醒,应该比我自己复习效果要好得多。遇到这种情况,我往往会一锅凉水泼过去:同学,我认为你并不适合考研。考研是自己的人生选择,复习考试就是个人总体素质不断锻炼提升的过程。如果不走过坎坷路、趟过崎岖河、攀过绝壁山,又如何拥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去迎接全新的体验与挑战呢?毕竟即使顺利考上研究生,也只是人生新的开始,而不是最终的结局。如果没想明白这一点,考研不过是一个笑话。

口辩

女生该选择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是软件工程

首先,从当前大的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这三个专业方向,都有比较广阔的前景,在选择具体的学习方向时,要首先对这几个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再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能力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来做出最终的选择。对于女生来说,如果没有读研的计划,可以重点考虑一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一方面原因是该方向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就业面也非常广,大量的行业企业未来在进行网络化转型的过程中,都需要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数字媒体技术在工作方式上更加多元化,也更容易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如果有读研的计划,可以重点考虑一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该方向的知识面比较广,而且也比较注重理论基础,未来在读研的时候会有更多的选择。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通常需要有一个比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这对于后续的发展会有比较大的影响,选择空间也会更大,也更容易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软件工程专业虽然就业情况比较好,知识结构也相对比较集中,但是女生学习该专业还是比较辛苦的,而且将来的就业岗位也多以开发岗位为主,这对于不少女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然了,如果对于软件开发比较感兴趣,同时动手实践能力又比较强,那么也可以考虑选择软件工程。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将军

考研干货分享:热门专业介绍之——新闻传播学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也是一直以来深受跨考大户追捧的明星款硕士——新闻传播硕士。一、新闻传播学专业简介(0503)1.一级学科简介: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本学科以人类社会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为对象,从不同维度研究不同形态和类型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本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本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四个学科方向。2.学科方向简介:(1)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新闻理论研究:对各种新闻传播新现象新问题、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发生和发展、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等提供理论支持和说明;第二,新闻业务研究:以传统的"采写编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业务研究,正在转变为事实、娱乐、评论等叙事技巧与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综合运用的研究,而且信息收集、分析、整合、呈现等综合创造能力的研究,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第三,新闻史研究:为职业和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提供本领域人文历史意识,尤其是提供当代新闻传播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念方面,都面临着新的任务。(2)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传播、交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变迁。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传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播与人的交往、传播制度、传媒生产、受众、传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媒介生产与政治经济权力、媒介文本的意义呈现、作为文化的传播技术、跨文化传播等;第三,传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传播观念史、传播文化史和社会史等。(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科以广播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第一,广播电视研究:主要包括节目和频道(率)的构架、类型、制作和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和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受众、收视(听)率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第二,新媒体研究:强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传播理论为依据,内容涉及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产制研究、产业模式研究以及传播与技术融合部分的研究,同时,研究新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4)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由广告学和传媒经济学两个相关联的部分构成。本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大众传播的形成时期。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传播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主要分五个方向:第一,广告传播理论:研究广告的传播特性、功能、类别、程序,广告发展的历史与变化趋势;第二,广告运作与管理:研究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广告运作与广告经营机制;研究社会对广告传播的管理与控制;第三,品牌传播:围绕着品牌建设而进行的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以及媒体运用;第四,传媒经济理论:传媒经济的本质,传媒产品的性质与产制方式、传媒的消费结构、行为与绩效、媒体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等内在规律。第五,传媒经济实务:研究传媒组织的决策、战略及其他经营管理问题。二、易混淆专业解析——新闻学和传播学考研的专业同类型的考研专业都会有很多的分支,有很多相似的专业。给大家介绍一下容易混淆的两个专业——新闻学和传播学。新闻学和传播学具有不少相通之处和相似性。新闻学侧重于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实践层面,具体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采制和运作;而传播学研究范围广泛,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文化研究等紧密结合,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传播活动,以及研究传播活动主体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1.研究范围不同。新闻学主要以传统的报业为主,评论是重点。学习内容包括理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史,实践方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学有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摄影、编辑出版等专业分支。传播学除了报纸外,还涉及电视广播、电影甚至多媒体等几乎所有媒体的所有内容,此外广告、公关、民意测验等也在其包容之下。传播学学习的内容既有专业课程方面的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有广告、新闻、影视、营销、对外交流等内容。传播学包括传播法学、传播理论研究、媒介发展研究、跨文化交际、广告学、艺术传播等分支。2.就业方向不同。新闻学多在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单位就业,另外还可以在出版社、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也有人考到教师资格证,到学校里当老师。传播学可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广告公司、媒介研究公司、政府部门等就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3.考研复习要点不同。新闻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公正客观平衡,培养的记者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核心课程是采访和写作,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多借鉴;传播学是社会科学,是商业社会下的产物,培养学者或者学者型记者,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与传统的人文学科拉开距离,而多靠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并且要多看欧美原著。三、就业前景新闻传播硕士中的学硕与专硕的区别在于,学硕更看重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能力,凸显的是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专硕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跨考大户的专业,是目前最热门也是最难考的文学下的最热门专业。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再喜欢招纯新闻学毕业的学生,毕竟一个人培训三个月都能采写新闻,但一个不懂经管法、小语种的人三个月及以上都不能掌握那些技能,反而是具有经管法优势和或者小语种优势的学生更受欢迎。所以,跨考此专业的人非常多,老师会比较喜欢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方面,常规的专业对口的工作一般可以选择记者、编辑、文案等。这也是很多跨考新传专业都是带着做记者的一份强烈职业理想。还有些同学职业理想并不明晰,对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可以试试看,做做看。再者,就是为了硕士学历来考新传专业,这一部分的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去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去高校做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或者更加深入的研究这门学科去考博士,当然这是所有专业硕士毕业之后都可以从事的工作。大家各自的目标和理想有所不同,将来从事的职业可能也多种多样,但不管怎么说,硕士学历对于你来说都是一个加分项。四、融媒体时代下的新要求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时代是最具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而今,为了更好地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媒体融合发展大势所趋,当下已不少传统媒体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还有部分仍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因此,对于新传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专业要求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新闻传播与社会联系密切,非常注重实践,常常会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英语、计算机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对学历的要求也更高。具体包括:熟悉新闻传播特点,有良好的新闻感或相关潜力;关注时事及社会问题,思路清晰、思维活跃、思辨能力强;文字驾御水平高,大学英语水平4、6级以上;良好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能熟练使用Dreamweaver、Photoshop等软件;新闻、中文、法律、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管理等相关专业均可;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或人脉资源;有较强的对外交往和合作能力,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对于跨考生来说,只要你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思维视角,能够将所见所闻所思诉诸笔端、形诸于文,那么即使非新闻科班出身也可以在媒体中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所以,报考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一定要仔细权衡自身、院校、社会三方面因素,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你确实底气十足,当然应该奋力一搏;但如果你平平凡凡,建议不要轻易报考新闻传播专业,因为选报其他专业,毕业以后照样可以有机会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大丈夫能屈能伸,以后再慢慢充实自己也不迟。世界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非新闻科班出身,但凭借着雄厚的文学功底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为世界树立了一座传播理论的丰碑;普利策历经坎坷,办报事业中面对强手而不屈不挠,最终成为国际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人物;再看国内公认的著名国际新闻主持人水均益,也不是新闻传播科班出身,所学专业为英国语言与文学专业,但经过努力,不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儿并非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古人不是常说:“退一步海阔天高”吗?以退为进,未必不是真英雄,英雄不问出处!对于从事新媒体行业而言,由于没有传统路径制约,网络媒体更倾向于“企业化运作”。目前,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遵循“创意产业”的规律,广告经营人才也很适合投身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不像报纸期刊业“求精求专”的用人需求,其对个人的经营意识与创新精神方面要求更高。读研期间,可多读媒介经营管理、传媒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关注产业新闻,了解国内外传媒市场的运作规律。学习一些网站制作技巧以及相关的技术软件也非常必要。此外,在学习与实践期间,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市场嗅觉很重要。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用人标准明显不同,其需求的专业方向也相对广泛。

七纬

方法找对,事半功倍——传媒专业考研复习全思考(之九)

第八篇 专业课初试答题注意事项目前传媒专业的A区高校,如中传、人大、复旦、清华等的复试分数线多在360分左右。对于英语或政治没有特别优势的大多数同学而言,即使英语与政治正常发挥,在六七十分左右,专业课也要到115分以上才会有较大把握。如果公共课较差,还需要专业课帮助提分的话,专业课的高分就更显得尤为必要了。怎样能提高专业课的初试成绩呢?要想取得高分,前提当然是前期认真复习,使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在参考书一样、学习内容差不多,也都是认真复习的情况下,为什么成绩出来却差别那么大呢?这些差别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学习方法的差别,二是答题方法的差别。前者咱们在第四篇学习方法中讲过,这次来谈谈答题方法。其实这两者本质上是相通的。理论联系实际。各高校传媒专业的考研试题,不论是初试还是复试,都越来越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单纯靠死记硬背概念和要点就能得高分的时代毫无疑问已经远去了,现在考研的确是要有点真材实料。初试中遇到大题,不论题目是强调理论知识点还是针对热点事件,都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二者不可偏废。讲复习方法时,咱们强调过,除了必须的参考书籍之外,还要持续关注当前的行业与社会热点焦点话题,并且练习使用专业理论去分析热点现象与焦点话题。如果题目是强调理论知识点,就要加入当前相关的热点现象与焦点话题作为论据进行分析;如果题目是针对热点现象与焦点话题,就要找到相关理论依据,使答案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决不能就事论事。引用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复习阶段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梳理出报考学校相关专业的学术大牛,找他们的专著与论文来研究(不是简单看看),因为他们可能就是出题人。最好能记住每个人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并与热点焦点相联系。答题时若能将题目与这些学术观点联系起来,或直接引用或间接叙述,都会加分不少。因为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你已经具备了研究生的学术积累与专业水平。观点辩证、角度多样。答主观题目时,还要注意观点不要过于偏激片面,一定要辩证全面,毕竟不同的立场与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答案切忌单一化,而要呈现出多样的角度,比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去思考,或者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与从社会发展的横向角度去审视等等,展示出自己的思辨能力。这一点也是阅卷老师比较看重的。虽然初试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成绩也早就公布了,有的同学成绩不甚理想立志二战,或大三的同学正备战2021年,希望本文提到的这三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到这三点还是基于复习阶段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虽然是应试技巧,但其实“功夫在诗外”。

七纬

考研初试404分上岸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成功你只需要做三件事

小编目前已被中国传媒大学一志愿录取,总分 404分,英语一75,政治61,数学三125,专业课运筹学143,考研最终要的是要选择正确的方向,不论择校还是择专业都一定要慎重。选择好方向之后,要想成功上岸需要做好以下三点:1 保持好的信念及心态站在考生的角度讲,考研的过程是坚持、勇气、热泪盈眶;站在个人的角度讲,考研是给我们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这种学习并非多么辛苦艰难,在漫长岁月中学习已经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习惯。举个例子讲,小编有个本科北京师范学物理的同学,大三直博到清华,我们考研的时候她在学习,不考研的时候她也在学习,出来玩等朋友们的时候去书店看书或者自习。对他们这样的人来说,学习已经是一种自然的习惯,并不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而我们去考研,已经是大学毕业后的选择并不多之后的选择。鉴于这种感受以及未来去媒体行业的目标太强大,考研结束回顾这段过程,小编并不觉得有多么艰苦,反而对每天的学习逐渐习以为常。每天六点半起床,中午一点到两点趴在教室睡觉,晚上11点回宿舍,心情不好就出去吃个饭,并没觉得受多少苦,玩笑话就是唯一一次哭是夏天在学校里长了痱子,学校的夏天没有空调,真的很热。要知道极其稳定放松的心态是安稳学习、保持状态最终考试也不慌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考研对我们来说是人生规划的一个阶段,而非目的。我希望去这个行业,去这个行业最适合的选择是考研到中传,目标有了,即便一年考不上,对于要实现这个方向长久的时间来说,一年两年花费的考研时间并不太长,抱着“迟早会考上”的这个信念,接着考就是了。2 详细实际的备考规划首先注意,别人的作息、复习进度安排永远是参考,一定要结合自己舒服的进度和状态来安排!以下是小编的备考规划,请酌情参考。01数学三【大三下到六月中旬】:同济第七版课本高数上下、线性代数,看完一章做一章的练习题,达到训练计算的目的即可,难题不做。【六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以高数汤家凤、线代李永乐、概率王式安为主,偶尔听张宇的十八讲辅助,对应李永乐王式安版的《复习全书》、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听课完一章做一章复习全书或者线代讲义的题,八月初做完第一遍,一定要做好笔记。【六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复习全书第二遍,中间会忘掉一些内容,听汤神加强课,挑不懂的题再听张宇。第二遍标注错题并建立错题本,用有活页的本可以分类整理。【九月初到九月二十左右】:复习全书第三遍,只做错题。同时《660题》,私以为660真的挺好的,稍有难度,如果前期能做一下可以打开数学思路。【九月末到十一月中下旬】:做真题第一遍,一周五六套。【十一月下旬到考试前四五天】每天上午八点到十二点,做两套数学真题,要求自己两个小时做一套。(正常考试是三小时)数学考了125分,这个分数不高,究其原因还是真正的套路没有掌握住,同班同学有考140多的。如果前期能把660多做一下或者张宇的再看看说不定能更高一些。前期我的速度相对慢一点,但是我的学习质量都有保证,看不懂不能混过去,尽量一个点一个点地扣,但是也不能太慢,实在不懂的留到听课就可以懂了。高数汤家凤打基础非常好,以汤神为主,张宇为辅会很好,也可以不看课本直接听课,自己选择。复习全书和线代讲义至少三遍,真题至少至少一遍,还不包括重复复习错题,核心在于重复做题总结知识点。普遍适应性强一些的建议是:第一,数学四门中最重要,一定要把基础打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打好基础,一个是弄懂所有的知识点,另一个是常翻笔记。高数汤家凤、线代李永乐、概率王式安不会走岔路,汤神不用说,李永乐王式安都是爷爷辈的考研出题人,非常厉害。第二,建立错题本。分类整理最好,全书第二遍建立错题本就可以,第三遍建立也可以。第三,常查一下别人的经验贴看他们的时间安排,但是一定不要听别人的,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不能完全用别人的经验!第四,重视真题,弄懂做通。最后要做到找到每个题的知识点,比如我把做错的题抄下来之后标注应用的定理还有知识点。02英语一【大三下到六月中旬】:恋练有词听课一遍半,大概三天两个单元。每天早上一个小时背恋练有词的单词。【六月中旬到十月末】:早上八点半之前背单词,张剑的真题。每天中午两点到三点,做一篇阅读真题,标注不认识的单词,做完了抄在本子上查出意思,口头一句一句地翻译一遍阅读,对照答案改。如果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可以尝试写下来自己的翻译对照改,但是这样太费时间。【十一月上旬】:接着每天一篇阅读,做完了第一遍之后做其他的题型,偶尔随便挑老师听听其他题型的课,感觉用处不大。同时开始背王江涛的作文,第三个单元反复背,后期做到看着题目就直接背下来全部的作文。综合讲,英语只需要一本单词书和真题反复做,还有背作文。别的什么也不需要买。每天固定早上去了背一个小时单词直到考试之前每天都这样,反复背一本五六遍至少要有。朱伟的恋练有词中对于英语单词词根词缀的讲解和对于把握短语、句子“情感方向”的强调让我对英语有“通”的感觉。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就是伟哥反复说的 A be subjected to B,短语重点不在于中间可能有各种意思的subjected,而是介词to。to决定了主语服从宾语,听从的情感,无论怎么用,都可以翻译为听从B,服从B的意思。另外一个常用意思是遭受,否则这个原理可以用在所有含有介词“to”的短语中。做阅读到后期要求掌握住出题规律,想一想每一种题型出题人到底想考你啥。而且朱伟讲的单词对我做阅读都有帮助。具体听完了就知道了。主要在于对句子或者单词“感情方向”的把握,判断整个句子的褒贬方向。03 政治【八月中旬到十月】:每天听徐涛的课一章,有时候一章太长听不完就慢一点,用的书是肖秀荣精讲精练和1000题,【十月到十一月中下旬】:1000题做了一遍,挑主要章节做了两遍。【十一月中下旬】:挑着看1000题错题,肖四必背,肖八买了没背。业界良心,你肖大爷永远是你肖大爷。19考研政治大题五中四。剩下那个凑凑编一下差不多。小编政治考的不高,主要是花的时间不多,选择题的知识点也记的不劳,也有北京地区政治大题压分的小部分原因。但政治英语两门合起来跟别人基本多不出15分的差距,这两门差别人十分已经不少了。重点都在数学和专业课。04 运筹学【八月中下旬到十月初】:B站听的黄丽娟的课,同时用清华出的黄色的《运筹学教程》,听完一章做一章的题。【十月初到十一月中旬】:做配套练习册,是蓝色的《运筹学习题集》,只做完了一遍,后来挑着看了两遍错题。每个题都扣,常跑办公室问老师。运筹真的需要多问,一旦掌握了套路就会非常容易。【十一月中旬到考试】:买了对应学校的真题,第一遍下午三点到五点半,一天一套。第二遍一天两套能做完,挑着看了一下错题。小编报的大方向是中传的管科专业,最后没想到无敌的拿了143分。中传考的运筹少了两章偏难不太好理解的排队论和存储论,但是这两章其他985或211学校许多都会考,所以我在选择上占了些便宜,如果要考管科自己要查一查对应学校的考纲,把握好难度。3 提前准备复试,相信自己复试提早准备!!!专业相关的(尤其有编程的专业)一定要好好准备,现在面试的比重越来越大,一旦面试出现专业课问题答得不好很可能会吃亏。还有复试的笔试也是要提早背,比如复试笔试满分100,一般不过60没及格你初试考得再高都不行。不管学习是不是你的习惯,决定了就老老实实坐下来学,今天上午学到十点累了回去睡觉明天烦了打游戏,你就别考了。固定时间培养好习惯,调节好心态才行,担心太多没用的不如先学着点。未来考研人数只多不少,并且学硕缩招专硕扩招,考管科的大部分都是学硕,竞争激烈一些。决定了就下点决心做,想想如果第一年不行还要不要第二年来。真正有能力,学习能力强的人考研的不多,大部分都是本科985 211学校以及保研的人,在社会上的门槛本来就不高,考研的竞争者在智商上差距几乎没有,看的是学习效率、质量以及恒心。想想你未来想做什么,目标在哪,别害怕,扎进去踏踏实实学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大建议:单身的一定别谈恋爱,有对象的保持状态;好的研友可以有,要能互相督促,否则不值得当研友。当你的目标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失去的,更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最后,希望大家,都有自己的梦想,希望大家准备考研和即将要考研的学子们都能有所收获。奋勇直前,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