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青年教授百余论文凭空消失 硕士学位论文都被删除南遥

青年教授百余论文凭空消失 硕士学位论文都被删除

梁莹的一些论文与别人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2014年前后,这份期刊收到了梁莹从知网撤下其已经刊发的文章的要求。这位负责人对此事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作者主动要求下撤文章的情况极其少见。自创刊以来,这“可能是唯一一次”。梁莹希望这份期刊从知网上撤掉的两篇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均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读硕士时期发表的。她告知的撤稿理由有两条,一是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浅,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我不认可这个原因。学问都是逐步精深的,难道现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认当时学术的粗浅了吗?”因此,这家期刊没有答应梁莹的要求,之后也与她再无联系。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中国知网负责期刊采编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数据库是与期刊社合作,论文作者个人没有资格撤稿。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书杰则称,撤下文章“原则上要编辑部同意”,但梁莹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有特殊原因”却“不便透露”,但确实是符合撤稿流程的。上述期刊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向数据库出具过撤稿函。主动下撤文章一般是发现文章在重复率检测中不合格,或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数据库不可以未经编辑部允许就撤稿。两家数据库方面均表示,会对新收入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很早以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前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了截至发稿时,记者在“百度学术”检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莹,得到125条检索结果,每一篇都给出了引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链接,但点击后,均显示文章不存在。引向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国内文档分享平台的链接,对应网页也无法查看。这些消失的文献甚至包括梁莹的硕士学位论文《善治视野中我国公民的行政参与——现状、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和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即使是提供电子版的相应期刊官网上,绝大多数也无法检索到文章,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无法查看具体内容。记者到图书馆期刊室里逐一对比后发现,120多篇文章都确实在期刊上白纸黑字发表过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说,2016年和2017年,该院多名教师从不同渠道获悉了梁莹撤稿之事,但没有料到会有100多篇。这位教授说,梁莹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任教时,学院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以文科的标准来看,担心她不太严谨,而且这些论文中并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梁莹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而梁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了。从程序上说,梁莹的入职没有什么问题。记者查询到,梁莹2009年之前发表的论文远多于30篇。仅2003、2004、2005年,她就分别发表论文22、11、17篇,2006年至2008年共发表16篇,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署名。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在数据库中,记者还发现数十篇其他作者的论文与梁莹的论文内容十分接近,但发表时间要晚于梁莹。2009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梁莹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都高于4篇,其中2011年~2013年各发表中文论文12篇、14篇、10篇。从2014年起,梁莹开始发表英文论文,鲜少发中文论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介绍,梁莹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2011年,梁莹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又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周晓虹回忆,梁莹进入学院后对工作“十分投入”,怀孕时都挺着大肚子、手上托着电脑边走边看,比较刻苦,发表的中英文论文数量较多。因此,她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院里都给予了支持。她通过了包括“青年长江”在内的多项人才评审,这些评审都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能够选上说明其具备了相应的研究能力。得知梁莹撤稿的情况后,周晓虹曾与她交流过。他向记者回忆,几年前,梁莹能连续发英文论文后,对发表中文文章就有些不屑。所以面对周晓虹的询问,她回答称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则说,关于此事,现在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都是传闻。他强调,该院的学风整体上是非常好的,也产出了很多具有内涵和思想的学术作品。但如果按照国外某些学术期刊模块化的方式来做论文,那就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是一种伤害。“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据梁莹的同事介绍,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关于梁莹的传闻,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社会学院的声誉。当时接待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迄今没有反馈结果。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南京大学的学风督导员曾在课堂督察中发现她有这方面的问题。梁莹开设过社工系大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以及大一年级通选课《社会工作概论》。社工系2014级本科生张云开(化名)告诉记者,梁莹常常早退1节课的时间,每节课都会长时间安排学生发言,自己玩手机或打电话,课堂上会出现10分钟里她自己玩手机而全班鸦雀无声的状况。张云开回忆,梁莹还在课堂中炫耀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表达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她还会将期末考试的题目提前透露给学生,给绝大多数人打出高分。2015级本科生刘明萱(化名)告诉记者,梁莹上课就是坐着念课件,还时常在课堂讨论时吃零食。上《社会工作行政》课时,18周的课时,老师有五六次没有到堂,前3次安排了研究生讲课,后面只是安排助教盯着学生,让学生自习。他们还反映,梁莹经常利用这门课让学生帮自己做私活儿,例如课程作业是帮她录入问卷,或安排学生去做与课程主题毫不相关的课题的回访工作。社工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2015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梁莹当导师。上述情况,周晓虹对记者表示基本属实。为此,去年周晓虹根据学生的反映,专门组织了学院的5位领导去轮番听课,并根据听课的情况对梁莹提出过相应的批评,也组织梁莹与学生作过交流。梁莹表示愿意改正。社会学院现任院长成伯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工作。如果梁莹教授学术不端的情况属实,一定会公正处理。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她表示,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撤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通过联系数据库公司的法务部门撤了稿,理由是这些数据库刊载她的论文没有经过作者允许,也未支付报酬。在数据库里,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点被消除了。但这种删除有点像是掩耳盗铃——它们已经被保存在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白纸黑字,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摆渡人

青年教授百余论文凭空消失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

青年长江学者与她“404”的论文梁莹的一些论文与别人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2014年前后,这份期刊收到了梁莹从知网撤下其已经刊发的文章的要求。这位负责人对此事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作者主动要求下撤文章的情况极其少见。自创刊以来,这“可能是唯一一次”。梁莹希望这份期刊从知网上撤掉的两篇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均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读硕士时期发表的。她告知的撤稿理由有两条,一是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浅,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我不认可这个原因。学问都是逐步精深的,难道现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认当时学术的粗浅了吗?”因此,这家期刊没有答应梁莹的要求,之后也与她再无联系。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中国知网负责期刊采编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数据库是与期刊社合作,论文作者个人没有资格撤稿。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书杰则称,撤下文章“原则上要编辑部同意”,但梁莹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有特殊原因”却“不便透露”,但确实是符合撤稿流程的。上述期刊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向数据库出具过撤稿函。主动下撤文章一般是发现文章在重复率检测中不合格,或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数据库不可以未经编辑部允许就撤稿。两家数据库方面均表示,会对新收入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很早以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前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了截至发稿时,记者在“百度学术”检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莹,得到125条检索结果,每一篇都给出了引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链接,但点击后,均显示文章不存在。引向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国内文档分享平台的链接,对应网页也无法查看。这些消失的文献甚至包括梁莹的硕士学位论文《善治视野中我国公民的行政参与——现状、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和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即使是提供电子版的相应期刊官网上,绝大多数也无法检索到文章,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无法查看具体内容。记者到图书馆期刊室里逐一对比后发现,120多篇文章都确实在期刊上白纸黑字发表过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说,2016年和2017年,该院多名教师从不同渠道获悉了梁莹撤稿之事,但没有料到会有100多篇。这位教授说,梁莹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任教时,学院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以文科的标准来看,担心她不太严谨,而且这些论文中并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梁莹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而梁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了。从程序上说,梁莹的入职没有什么问题。记者查询到,梁莹2009年之前发表的论文远多于30篇。仅2003、2004、2005年,她就分别发表论文22、11、17篇,2006年至2008年共发表16篇,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署名。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在数据库中,记者还发现数十篇其他作者的论文与梁莹的论文内容十分接近,但发表时间要晚于梁莹。2009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梁莹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都高于4篇,其中2011年~2013年各发表中文论文12篇、14篇、10篇。从2014年起,梁莹开始发表英文论文,鲜少发中文论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介绍,梁莹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2011年,梁莹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又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周晓虹回忆,梁莹进入学院后对工作“十分投入”,怀孕时都挺着大肚子、手上托着电脑边走边看,比较刻苦,发表的中英文论文数量较多。因此,她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院里都给予了支持。她通过了包括“青年长江”在内的多项人才评审,这些评审都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能够选上说明其具备了相应的研究能力。得知梁莹撤稿的情况后,周晓虹曾与她交流过。他向记者回忆,几年前,梁莹能连续发英文论文后,对发表中文文章就有些不屑。所以面对周晓虹的询问,她回答称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则说,关于此事,现在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都是传闻。他强调,该院的学风整体上是非常好的,也产出了很多具有内涵和思想的学术作品。但如果按照国外某些学术期刊模块化的方式来做论文,那就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是一种伤害。“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据梁莹的同事介绍,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关于梁莹的传闻,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社会学院的声誉。当时接待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迄今没有反馈结果。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南京大学的学风督导员曾在课堂督察中发现她有这方面的问题。梁莹开设过社工系大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以及大一年级通选课《社会工作概论》。社工系2014级本科生张云开(化名)告诉记者,梁莹常常早退1节课的时间,每节课都会长时间安排学生发言,自己玩手机或打电话,课堂上会出现10分钟里她自己玩手机而全班鸦雀无声的状况。张云开回忆,梁莹还在课堂中炫耀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表达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她还会将期末考试的题目提前透露给学生,给绝大多数人打出高分。2015级本科生刘明萱(化名)告诉记者,梁莹上课就是坐着念课件,还时常在课堂讨论时吃零食。上《社会工作行政》课时,18周的课时,老师有五六次没有到堂,前3次安排了研究生讲课,后面只是安排助教盯着学生,让学生自习。他们还反映,梁莹经常利用这门课让学生帮自己做私活儿,例如课程作业是帮她录入问卷,或安排学生去做与课程主题毫不相关的课题的回访工作。社工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2015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梁莹当导师。上述情况,周晓虹对记者表示基本属实。为此,去年周晓虹根据学生的反映,专门组织了学院的5位领导去轮番听课,并根据听课的情况对梁莹提出过相应的批评,也组织梁莹与学生作过交流。梁莹表示愿意改正。社会学院现任院长成伯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工作。如果梁莹教授学术不端的情况属实,一定会公正处理。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她表示,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撤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通过联系数据库公司的法务部门撤了稿,理由是这些数据库刊载她的论文没有经过作者允许,也未支付报酬。在数据库里,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点被消除了。但这种删除有点像是掩耳盗铃——它们已经被保存在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白纸黑字,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见习记者 王嘉兴

仁者

为何青年教授百余论文凭空消失?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

青年长江学者与她“404”的论文梁莹的一些论文与别人论文存在大面积雷同。社会学教授梁莹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上,这位教授的个人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一位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但梁莹事实上著述颇丰,仅中国青年报记者所能查到的,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就超过了120篇。不过在过去几年里,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上删除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在内的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现在都已检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论文;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从学术头衔来看,39岁的梁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论著是一位学者成长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如今无法检索的论文,曾帮助梁莹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入选各项人才计划。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她“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但对梁莹的声誉来说,这些“垫脚石”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记者比对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例如,梁莹2002年发表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其比较》,是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的缩减版,只有极少数句子有说法上的差别。这些学术上的污点,随着那些论文的删除,都被从数据库里暂时抹掉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2014年前后,这份期刊收到了梁莹从知网撤下其已经刊发的文章的要求。这位负责人对此事印象很深,主要是因为作者主动要求下撤文章的情况极其少见。自创刊以来,这“可能是唯一一次”。梁莹希望这份期刊从知网上撤掉的两篇论文发表于十几年前,均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读硕士时期发表的。她告知的撤稿理由有两条,一是发表论文时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粗浅,二是现在自己只发英文论文了。“这个是很不正常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说,“我不认可这个原因。学问都是逐步精深的,难道现在成熟了,成了教授了,就不承认当时学术的粗浅了吗?”因此,这家期刊没有答应梁莹的要求,之后也与她再无联系。但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中国知网负责期刊采编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也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需要期刊社出具撤稿函。数据库是与期刊社合作,论文作者个人没有资格撤稿。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书杰则称,撤下文章“原则上要编辑部同意”,但梁莹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有特殊原因”却“不便透露”,但确实是符合撤稿流程的。上述期刊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向数据库出具过撤稿函。主动下撤文章一般是发现文章在重复率检测中不合格,或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数据库不可以未经编辑部允许就撤稿。两家数据库方面均表示,会对新收入的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以鉴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很早以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前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论文查重技术还不普及,审稿专家无法保证阅尽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上的所有刊发论文,出现学术不端的情况难以避免。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除了截至发稿时,记者在“百度学术”检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莹,得到125条检索结果,每一篇都给出了引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链接,但点击后,均显示文章不存在。引向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巴巴等国内文档分享平台的链接,对应网页也无法查看。这些消失的文献甚至包括梁莹的硕士学位论文《善治视野中我国公民的行政参与——现状、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和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市调查为例》。即使是提供电子版的相应期刊官网上,绝大多数也无法检索到文章,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无法查看具体内容。记者到图书馆期刊室里逐一对比后发现,120多篇文章都确实在期刊上白纸黑字发表过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说,2016年和2017年,该院多名教师从不同渠道获悉了梁莹撤稿之事,但没有料到会有100多篇。这位教授说,梁莹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任教时,学院内部曾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她才30岁,就发表了30多篇论文,以文科的标准来看,担心她不太严谨,而且这些论文中并无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她仍然凭借论文数量上的优势通过了投票。时任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梁莹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选聘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考虑到当时社工系的总体科研能力弱,而梁莹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了。从程序上说,梁莹的入职没有什么问题。记者查询到,梁莹2009年之前发表的论文远多于30篇。仅2003、2004、2005年,她就分别发表论文22、11、17篇,2006年至2008年共发表16篇,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署名。她2003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与《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属一稿多投,且全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存在雷同。在数据库中,记者还发现数十篇其他作者的论文与梁莹的论文内容十分接近,但发表时间要晚于梁莹。2009年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梁莹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都高于4篇,其中2011年~2013年各发表中文论文12篇、14篇、10篇。从2014年起,梁莹开始发表英文论文,鲜少发中文论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介绍,梁莹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2011年,梁莹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又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周晓虹回忆,梁莹进入学院后对工作“十分投入”,怀孕时都挺着大肚子、手上托着电脑边走边看,比较刻苦,发表的中英文论文数量较多。因此,她申请各种人才计划,院里都给予了支持。她通过了包括“青年长江”在内的多项人才评审,这些评审都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能够选上说明其具备了相应的研究能力。得知梁莹撤稿的情况后,周晓虹曾与她交流过。他向记者回忆,几年前,梁莹能连续发英文论文后,对发表中文文章就有些不屑。所以面对周晓虹的询问,她回答称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拿掉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教授则说,关于此事,现在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都是传闻。他强调,该院的学风整体上是非常好的,也产出了很多具有内涵和思想的学术作品。但如果按照国外某些学术期刊模块化的方式来做论文,那就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是一种伤害。“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据梁莹的同事介绍,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关于梁莹的传闻,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社会学院的声誉。当时接待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迄今没有反馈结果。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莹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南京大学的学风督导员曾在课堂督察中发现她有这方面的问题。梁莹开设过社工系大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以及大一年级通选课《社会工作概论》。社工系2014级本科生张云开(化名)告诉记者,梁莹常常早退1节课的时间,每节课都会长时间安排学生发言,自己玩手机或打电话,课堂上会出现10分钟里她自己玩手机而全班鸦雀无声的状况。张云开回忆,梁莹还在课堂中炫耀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表达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她还会将期末考试的题目提前透露给学生,给绝大多数人打出高分。2015级本科生刘明萱(化名)告诉记者,梁莹上课就是坐着念课件,还时常在课堂讨论时吃零食。上《社会工作行政》课时,18周的课时,老师有五六次没有到堂,前3次安排了研究生讲课,后面只是安排助教盯着学生,让学生自习。他们还反映,梁莹经常利用这门课让学生帮自己做私活儿,例如课程作业是帮她录入问卷,或安排学生去做与课程主题毫不相关的课题的回访工作。社工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2015级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梁莹当导师。上述情况,周晓虹对记者表示基本属实。为此,去年周晓虹根据学生的反映,专门组织了学院的5位领导去轮番听课,并根据听课的情况对梁莹提出过相应的批评,也组织梁莹与学生作过交流。梁莹表示愿意改正。社会学院现任院长成伯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经注意到相关情况,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已经启动调查工作。如果梁莹教授学术不端的情况属实,一定会公正处理。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承认自己的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她表示,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当时她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关于一稿多投,梁莹解释说,当时期刊即使不接收论文也不会给回复,所以等一段时间还没有下文,她会将论文修改后另外投稿。梁莹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自己的前途。自己从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能在顶级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我这条路有多难你知道吗?”“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认。”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撤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以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通过联系数据库公司的法务部门撤了稿,理由是这些数据库刊载她的论文没有经过作者允许,也未支付报酬。在数据库里,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点被消除了。但这种删除有点像是掩耳盗铃——它们已经被保存在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白纸黑字,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见习记者 王嘉兴)

天府

硕士论文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带过研究生,也评审过不少研究生论文,包括内地的、香港的和国外的,不知不觉中发现有些东西值得提醒在读者和导师的注意,所以写出来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现在研究生的基础 。就内地情况而言,考上研究生的尖子们,尽管他们可能智力和其它方面的能力都很强,但由于大多数人在本科以及中小学没有怎么做过研究(通常是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导师们面对的可能是依赖性很强的研究生。心急的导师为了让他们早日成材,或者为早日帮自己完成项目,一开始就讲清楚由头至尾如何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成为材料收集与加工的工具,至于论文有没有新意,看的是导师告诉他的东西有没有新意。做完论文,学位拿到后,还是不会独立做研究,因为研究最难的部分 —— 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身这个过程,不是他完成的。如果导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自然会在开始的时候要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摸索到门在哪里,但事实上他学到的东西更多。学生自己起步的话,通常都会先看看前辈的论文是如何写成的。但什么是好的论文?好的研究论文应该有哪些共性?据我所知,社会科学跟工科的论文差别很大,我仅就我看到的提供几点粗浅看法。第一,好的论文有清晰的研究问题。无论博士还是硕士论文,最难的是找到一个自己可以解决而且又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对于博士而言,还要是一个别人没有解决过的问题。看到有些论文在开始的部分提出三五个问题加上几个假设,然后几万甚至十几万字写到结论时,已经忘记他曾提出要回答的问题和要证明的假设。也有的是提出了一些伪命题,或者别人已经回答过的问题。更经常碰到的是问题太大,最后无力解决,于是东打一枪,西放一炮了事。好论文的第二个共性是有个纹路清晰并具针对性的文献综述。论文都要有这个部分:把与本研究有关的不同论点、方法、已有的主要结论等做一个简洁而且具针对性的评论,引导读者和你一起看到本研究领域进展到什么地步,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提出自己打算对付其中的哪一个。不做这样的回顾和阅读,就不可能知道自己该在哪里着手,也就不可能清晰地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不少论文题目太大,就是因为在还没有做这个阅读和综述之前,就定下了研究题目。难道不是先定了题目才开始做文献综述的吗?确实不该是这样。开始定下的,其实通常只是一个研究的方向和范围,不是一个研究问题。看到不少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有超长、百科全书式的文献综述,通常是由于作者不知道或者不舍得把自己读过和整理过的文献回述做必要的裁剪。优秀作者不是这样。当他们把研究的问题解决后落笔时,已对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可能你最后能解决的问题已经离开了你的初衷,或者以前做的文献评述中很大一部分已不相干。因此可用更清晰、更简洁、更有针对性的结构去重组以前读过的东西,给人一个涉入角度(perspective)明确、深入浅出、笔笔到位的引子。赘长的全领域综述所显示的并不是知识的渊博,而更像是闭卷笔试中那种大包围的答题策略,让读者怀疑到底作者有没有透彻了解自己要回答的问题在该领域的位置。好论文的第三个共性是写清楚了作者对数据、方法的选择过程和他们所存在的局限性。有完善的数据和好用的方法是再理想不过了。但如果真有这样的美事,通常都轮不到你去享受。我们找到的数据通常不是缺少什么,就是一种局部或者间接的度量。而模型、统计方法也总有其成立的前提。当你越来越熟悉自己所做的一切时,往往忘记了向读者交代很多你知道而他们不了解的细节。好的论文不是这样。他们不仅解释了该解释的细节,还在论文最后对自己研究结论如何受到数据和方法的制约做出清楚且诚实的交代。这是必须的,因为不讲清楚你为知识大楼垒的那块砖哪边的底是实的,哪边还悬空,别人就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确衡量你的贡献,并继续把楼盖上去。有的论文不得不多些字,往往跟不得不对所用的数据和方法做较多的解释有关。其实,一个好的对自己解决问题之局限性的解释还说明,作者在研究该问题的时候看到了这个问题到底是如何与其它相关问题纠缠在一起的。因此,这种解释的准确到位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相关领域理解的真正深度。论文写作是千差万别,我的解读是一孔之见。加之,有内容一般却写得很好的论文,也有很有见地或者创意的论文却写得不怎么样的,情况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不过,我个人以为,写好一篇论文是反映你对某件事情的了解从你以为你懂到你真正懂了不少的一个质变。后面还有第二个转变,就是发现自己花了如此多时间与精力所做的东西原来是那么的浅显,自己原来是如此的无知!而更恐怖的是这第二个转变可能在你论文完成后不久就出现!不过应该明白,知识积累本来如此。你真正收获的是认识世界的能力,它会让你受益终身。来源 :管理学季刊;作者:王缉宪。

夫揭竿累

论文查重时查不到自己研究生参考的论文是什么情况?

本文由 查重降重中心 sp8080.com 整理分享#论文查重#许多人在自己的本科论文查重的时候发现自己参考的研究生论文并没有被查重出来。这让很多同学认为系统出了问题,或者是查重系统的资料库里不包含不同学位的论文,其实不然,出现这种情况无非就是以下两种原因:1.论文里所引用的文献没有被查重网站的资料库收录,只要你参考的文章没有被收录的话,那么出现查重结果为0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即使是知网那么庞大的数据库,也总是会有概率遗漏一些。2.如果参考的论文是明确被发表且被收录,那有可能是还在收录的时间范围内,因为一篇论文的发表和收录并不是立马就能完成的,可以尝试换一个查重系统或者不是很急的话,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再在该查重网站上查重。所以如果大家查重的时候没有发现自己参考的论文被查重到,也不要觉得自己的论文查重就此就可以通过了。换一个查重系统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后进行二次查重会比较保险。

黄飞鸿

为何很多211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却找不到工作?其中的原因你想不到

为何很多211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却找不到工作?其中的原因你想不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抱怨就业难,不少人为了躲避就业的压力选择考研,心想读了研究生再去找工作,竞争力肯定比那些普通本科生要好很多。但是,即使是211大学的研究生,有的人毕业后依旧找不到工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211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还找不到工作?为何选择考研的人还有那么多?转眼已经进入十月,不少研三的同学已经在筹备硕士毕业论文了,不过也有人担心的是自己能否找到一份工作。特别是一些已经毕业的同学虽然是211大学的研究生,却依旧找不到工作,这给很多研究生在读的同学无形中以压力。按理说研究生的竞争力要大一些,找工作应该比普通本科生好很多,甚至在某些时候完全碾压他们,但是事实却并非大多数人想的那样。有研三的同学私聊小水,她除了担心自己研究生论文不过关之外,更多的担心是自己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因为她们的学姐就有因为研究生论文不达标而延迟毕业的先例,找工作也并不容易,所以她也忧心忡忡。小水以为是她在读研期间没有好好学习,读研质量差才会担心找不到工作,或者是读的专业比较冷门,就业面窄,或呈现饱和状态,但其实都不是。她就读于一所211大学,研究生期间还发表了两篇论文,实力在同学中还是很不错的。211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考研真的没用?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就是这样的同学还担心找不到工作?小水和她聊了很久才发现,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如此。研究生毕业找工作不难,但是找到一份合乎心意的好工作太难,所以她们才有此顾虑。并非学历越高越不好找工作,之所以找不到工作,主要是以下的问题!01、硕士研究生找工作比较挑剔,普通工作不愿选择很多人研究生毕业之后,即使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但是找工作也必须要好过那些有好多年经验的人。特别是比较苦比较累的工作他们不会再去选。研究生比较倾向于在体制内做一些轻松的工作,或者去一些研究机构从事一些专门的研究,更有甚者,还想在大学里任职。但是这些工作无一不是需要考生有经验或者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去的,抑或要求更高。所以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太过挑剔,一般性的工作不愿选择,特别是那些需要加班加点的工作就更不会去做了!02、研究生找工作对待遇要求高,也难以管理同样一份工作企业招聘研究生需要付出的待遇更高一些,即使这个研究生毫无经验。所以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宁愿要那些有数年实战经验的本科生,也不愿去录取刚毕业却没有什么经验是研究生,花费的代价太大。再者,很多211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心高气傲,在工作中看不起比自己学历低的人,这样就不便于企业进行管理,这也使得很多研究生不容易找到自己舒心的工作。研究生自认为能力强,不愿去做一些基础性工作,特别是一些好高骛远的人,很容易被企业轻视,最终不愿录用!03、硕士研究生选择工作太局限,不愿改变很多人研究生毕业后只希望在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领域找自己喜欢的工作,比如小水就遇到一位师范类考生,在研究生毕业之后只选择教师类工作,而且凭借她的实力不能在大学里教书,就只好尝试去高中教书。但是因为心急,又没有通过招教考试和应聘选拔,最终去了一家私立小学教书。类似的同学也有很多,也导致她们找工作太难,就是将自己局限在一个范围内了。其实,研究生找工作的范围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大化,不需要太局限于一种工作或者一个工作,虽然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可以胜任,但是相关的工作还是可以做的。总之,研究生找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只不过难在找不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罢了。所以,研究生还是得结合自身的情况出发,读研期间好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这样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侵暴诸侯

硕士毕业论文写不出来咋办,离截稿日期只剩20天!

一、根据标题,目录摘要等关键信息筛选参考文献,可以多下载的论文,一般大概两百篇,如果没有时间看完,可以最后筛选了二十多篇文献包括别人的学位论文在内,无论如何最终就看这些文献,不再找别的。二、看文献,做笔记。分析论文的框架结构,内容要点,然后记在活页纸上,有条理地记,不要一写一大片,让自己查阅时一目了然。一边读写一边思考,这些内容和论点我能怎样运用。论文看得差不多的时候心里会有个大概,哪些内容是能用的,自己在写的时候会侧重什么角度,这时开始看参考书籍,打开目录,直接找自己可能用得上的部分,因为有了论文的铺垫,基本知道书籍里面哪些内容肯定不会去看,这样就比较省时间。三、手中的笔记正反面写满,大概有十来张纸。开始给内容分类,划分板块,这就是开始列框架了。分几类就大概明白要写几章的内容,定好每章顺序先后是什么。然后再根据笔记细化每章里面的内容,一步一步把框架列出来,然后整理笔记里面的材料,怎样安排,怎样使用,怎样起承转合,怎样按照逻辑层层递进。用铅笔在笔记的每个要点处标号,标明这个知识点是要用在论文的第几章第几层第几点。这一步进行得越详细越好,这一步越细致,码字的时候越轻松。这个环节是纯脑力劳动,并且是看自己的水平,知识和论点可以是别人的,论据也可以是别人的,但将这么多东西提炼总结,并且重新建构成你自己的论文,这其中是你自己的思考,布排和转化,体现了你对自己论文的理解。这一步进行得好,对自己的论文就越熟悉,答辩也越顺畅。四、把全部的论文框架点线面布置完,就开始码字了,进入到具体的填充内容阶段。码字的时候把要用的材料,从句到段进行重新调整组织,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需要看透每句话的意思和表达,看透一整段文字的内容结构和逻辑,这样就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把句和段都重新整合重新表达,但观点并不变样,逻辑依然通顺。最好不要等到写完了再降重,自己可以的话,一边写一边就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掉,到时候一身轻松。写的过程中原来的结构框架难免会有一些变动,笔记内容要点都在,只需要相应调整就行。总的结论和结语需要自己写,所以对自己论文的框架内容越熟悉,结语越好写。不然急急忙忙拼凑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想写什么,多么心虚呀。参考文献用了两小时慢吞吞一个字一个字敲上去的,作为最后的放松。反正答辩的时候老师说格式很规范。其实现在都一键排版参考文献格式了吧。把别人的材料改观成自己的语言并不费力。但摘要,序论和各种章节分层前面起承转合的文字是要自己写的,那个要写得通顺流畅,内容承上启下,还要有一点文采,不能太干巴巴的,自己要多花点心思。我一直觉得知识储备本身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对自己专业的那种学术认知,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一种灵敏的觉知能力,这样即便学的东西全都忘了,有这种专业认知在,捡起来就并不困难。确保自己随时都能学起来,比学了多少更重要。很多人学了自己毫无感觉的专业,毕业以后知识忘掉了,也没有建立起那种认知联系,还是挺可惜的。很怀念上学的时候,毕业以后工作了和学生时代天壤之别。祝大家都顺利毕业,前程似锦。

郁郁寡欢

三省硕士论文抽检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原题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

千织

中国政法大学两篇硕士论文被认定存在问题 导师受到处理

5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了2019年该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及处理意见,硕士论文《论不当得利返还范围之界定》和《大学生校园分期消费市场发展的研究》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另有10篇论文被出具一份不合格意见。据介绍,2019年下半年,该校对2018-2019学年度学位论文进行抽检。2018-2019学年度博士学位论文共计149篇,按照《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规定的15%左右比例随机抽检,送审博士论文22篇,其中法学博士学位论文17篇,其他学科博士学位论文5篇;硕士学位论文共计2288篇,按5%左右比例随机抽检,送审硕士学位论文114篇,其中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58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56篇。共抽取136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经送审与增评,2篇硕士论文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合格率98.53%。共有10篇论文被出具一份不合格意见,占全部送审论文的7.35%,其中博士学位论文6篇,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3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1篇。“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和被出具一份不合格意见论文名单具体如下:处理意见提出,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规定,对相关学院、导师做出相应处理。其中,“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民商经济法学院李显冬老师2021-2022学年度停止指导各类硕士研究生新生;MBA教育中心齐勇老师,因所指导学位论文3年内有2篇“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及1份不合格意见,2020-2023三个学年度停止接收指导新的各类硕士生,并不得被授予院级及以上优秀教师、优秀导师、先进工作者等各类荣誉称号,年度考核中不得被评为“优秀”;恢复招生后,2年内不得接收指导新的定向硕士研究生;同时,由研究生院对齐勇老师提出警告。《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专家意见》显示,针对《论不当得利返还范围之界定》出具的一份不合格意见称,从内容上来说,作者更多地是堆砌资料,而没有进行实质性论证,未能有效得出作者自身的观点。另外,从学术严谨性上来说,作者的引用非常不严谨。例如,作者行文中引用“孙森族:《民法债编总论》,法律化版社2006 年版,第152 页”系明显错误;再如,作者引用称“崔嵬:《《民法典》编纂视野下我国不当得利法得利与得利返还制度的比较研究》,《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但经评阅人查阅,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压根就不存在“第7期”,该论文是2016年第4期刊发的论文。另一份不合格意见称,虽然该文收集、运用了一定的资料,层次较为清楚,但其所议范围与主题存在大范围上的不统一,整体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在形式上,对重要概念的很多表述让人捉摸不定,难以成为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针对《大学生校园分期消费市场发展的研究》出具的一份不合格意见称,论文文不对题,题目为“市场发展”研究,而论文的内容和框架结构不是解决“市场发展”问题。论文的内容研究没有意义。另一份不合格意见称,42篇参考文献中有4篇参考文献看不到任何文献。严重不规范,极其少见。编辑 张超

广莫之野

为何有些研究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仅仅是读研的院校不好吗?

本科差劲考研就能改变?读研时若做不到这些,研究生算是白读了!我们在经历高考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存留遗憾,本来能进一所不错的大学,但是最后只考进了一所普通二本。有时候为了迁就毕业能找到好工作,选择了一个普通大学的优势专业。但是在就业的时候大多数用人单位却非常看重第一学历,像普通本科的毕业生找到一份好工作是非常的困难!本科差劲,通过考研的途径就一定能改变吗?研究生毕业之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可以变得轻而易举吗?为何有些研究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仅仅是读研的院校不好吗?在就业方面,学历只有本科的同学找工作不容易,更别提那些专科毕业的同学。但是小水也发现不少研究生毕业后一样找不到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并非是读研的院校不好。很多人将找不到工作归咎于学历低或者学校不好,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小欣从今年研三春招到现在都没找到满意的工作,如今还在暂居家里赋闲。最近向小水抱怨找工作非常难,很多用人单位看到简历还好,但是面试之后都不打算要,特别是在谈薪资方面,基本上上5000的都少。她觉得一个研究生,学历高,找工作怎么着也得将近上万才行,毕竟她的同学确实有拿到这么高薪资的。其实小欣如今找工作的状态小水早有预见。当初打算考研的时候,她整天想着玩耍、恋爱,考研院校的选择标准一降再降,被男朋友踹了之后便自暴自弃。当时小水劝她好好的收拾一下,读研之后再经营下一段感情也不迟。在这里她听从了我的建议,将小水给的资料系统的消化了,在专业课上面下了苦功夫,之后成功读研。不过,读研之后她开始贪玩,选了一个不怎么过问她的导师,研究生三年过得很散漫。我曾劝她好好读书,最起码要完成研究生论文,顺利毕业。但是她没听,毕业论文差点没有如期完成,她的一个舍友就已经延迟毕业了,就是因为毕业论文没有写好的缘故。从研二开始之后小水没有与她交流过,直到如今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她向我抱怨找工作这件事。回想她读研时的种种,对于之后想读研的同学敲了一个警钟,大家要引以为戒。读研期间若做不到以下这些,研究生基本上算是白读了!1、 规划好读研目标,尽可能完成自己的计划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来说,若是考上研究生之后,特别是名校的研究生,那么考生需要完成的目标就非常多了。最起码要把本科期间本该看的书补齐,一些名校的同学本科时就达到了很高水平,若是读研期间没有好好用功,想跟上研究生导师的节奏和达到同学们一样的水平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读研之前要计划好自己研究生期间要做什么。是偏重于读博还是偏重于工作都是需要考虑的,然后在读研期间好好培养自己的各方面技能,争取在研究生毕业之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找到一份好工作。2、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生导师,读研和读本科是不一样的,选好了研究生导师就等于选好了自己的未来。即使就读的研究生院校比较差,但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牛的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毕业之后考博更顺利,找工作也更容易,毕竟这样的研究生水平都不低。而更多的同学读研的时候更应该针对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生导师,若是想考博尽量选择一个比较牛的导师;若只想培养自己的就业技能,可以选择一位偏向于就业技能的导师,这样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非常有帮助!03、不受身边环境影响,培养自身能力即使读研,大学的好坏也使得研究生水准的高低不一。有的学校研究生很松散,基本上培养不出什么非常好的优秀人才,这就需要考生读研之后侧重培养自身的能力了。无论如何,研究生总要毕业,总要走上工作岗位,考生读研的时候不能受身边环境的影响,应该着重培养自身能力,查缺补漏,不然研究生读出来之后基本上涨不了多少学识,三年基本上是在浪费光阴。所以,有些人如小欣这样,本科比较差劲却倾向于读研之后能够改变现状,而在读研的时候却不付出努力,读研三年基本上没学到东西,混毕业的,读研质量怎么会高呢?以上三点考生读研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否则研究生算是白读了。之后读研的同学要引以为戒!有人说,在211或985名校读研,即使读研期间怎么混日子,只要顺利毕业之后,找工作都不用发愁,毕竟名校的研究生学历很值钱。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分析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