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8个国外开放的硕博论文、期刊、数据库下载网站!胆小猫

8个国外开放的硕博论文、期刊、数据库下载网站!

今天,早发表的小编给大家分享几个国外开放的硕博论文、期刊、数据库下载网站。1、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https://www.wpi.e/)伍斯特工学院:包括670余篇学位论文,其中有550多篇全文,硕士论文4篇。涵盖生物、电子、计算机、材料、物理、机械等学科。2、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http://etheses.nottingham.ac.uk/)诺丁汉大学的论文数据库。含131篇免费硕博论文,涵盖医学、艺术、教育、法学、工学等学科。3、Australian Digital Theses Program(http://adt.caul.e.au)澳洲数字论文计划,由澳洲大学图书馆员协会发起。包含澳洲40余所大学的15440篇硕博论文,涵盖各个学科。4、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http://www.lib.ncsu.e/ETD-db/ETD-search/search)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的3937篇免费博硕论文,涵盖了化学、物理学、电子电气、核能、机械、材料、食品、林业、土壤等各学科。5、University of Pretoria :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http://upetd.up.ac.za/)比勒陀利亚大学的电子学位论文,含3000多篇电子博硕论文,涵盖社会学、食品、建筑、经济、信息、生化、教育、管理、心理学、法学等学科,其中2876篇可免费获取全文。6、Ohio State University(http://www.ohiolink.e/etd/search.cgi)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子学位论文。含12677条记录,索引更新及时,还可在线翻译成中文,涵盖机械、电子、管理、哲学、化学、环境学、材料、数学、物理等学科,可免费获取。7、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和区域数字馆藏(http://repositories.cdlib.org/escholarship/)加利福尼亚大学国际和区域数字馆藏研究项目。eScholarshipRepository主要提供已出版的期刊论文、未出版的研究手稿、会议文献以及其他连接出版物上的文章1万多篇,均可免费阅读。8、剑桥大学机构知识库(http://www.dspace.cam.ac.uk/)由Cambridge UniversityLibrary和University ComputingService维护,提供剑桥大学相关的期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电子资源。论文发表,就上早发表

缁衣

在硕士期间只发表了一篇C刊论文,还有机会读博吗?

高中的时候梦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学的时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够顺利拿到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但是当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没有很积极、很主动地表示要去读博士,或者说直接便放弃了读博,而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毕竟博士是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读的。但是每年还是会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攻读博士,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为此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咨询了很多在读博的师兄师姐,也了解到了很多的消息,一般来说更多的有读博想法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够申请博士,而这便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所以,只要你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含金量比较高的论文的话,那么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你更有机会读博了,当然这里所要求的论文一般是指核心期刊的论文,当然最好是C刊论文,但是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想发表一篇C刊论文是真的太难了,或者说几乎没戏。同时,也有很多的在读博士告诉学弟的经验都是在读研期间最好是能够发一篇C刊论文,因为其一篇的价值相当于是三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价值,更有的说只要你发表了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你自己的话,你便可以直接去你理想院校找你认为优秀的博导,就凭借这篇论文,很多的博导会对你感兴趣的。而且,现在不管是985高校还是211高校,虽然说很看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必须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学校即使没有发表论文也可以攻读博士,但是需要你自己的综合素养有很优质的表现,也就是说你可以参加统考,也能够获得导师手中的名额。因此虽说只有一篇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话,那么你可以去申请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还不要忘记的是申请博士并不是说自己有论文就一定能够万无一失,这其中还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硕士导师的价值,以及在读博士的师兄师姐的价值,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够更有保证的获得攻读博士的机会。总之,想读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一篇C刊论文,在论文发表情况方面已经占有足够多的优势,剩下的便是自己的人脉和导师的综合作用下促成你顺利拿到博导手中的名额了,或者说看你自己和博导的交流了,毕竟想读博关键字在于博导对你的印象,这也很重要。

鬼天师

不用“垃圾论文”换学位,“要求硕士发表论文”何时休?

平淡,才是教育话题的特点。比如,不用“垃圾论文”换学位,“要求硕士发表论文”何时休?教育不是军事或娱乐,没有多少“爆点”新闻,因此,想在百家号上追求所谓“教育”爆文,这种想法本身有问题。一旦选择了教育这个垂直点,最好还是实实在在写。除了那些搞教育推广的百家号,做教育自媒体,还是要平淡。比如,今天的教育新闻热点之一是新华社(银川)所发的学校规定“硕士毕业要求发表论文为哪般?”,宁夏某大学研三学生刘倩对此颇为无奈。硕士学位证书新闻内容是老生常谈的那种,无非是一些硕士生即将毕业了,不按照学校要求在正规期刊上发表论文,学校就不准许毕业。于是,记者进行一番调查,结果发现,不少学校要求硕士毕业前在专业学术期刊乃至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进一采访发现,一些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硕士毕业有专门规定,比如,学生修满课程学分,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即获得被授予硕士学位的资格。然而,不少学校为了完成学校发表论文的指标、追求学术排名、完成学术考核任务,要求学校再读硕士生(包括在职硕士生)毕业前必须要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否则不准予毕业。有的学校明确量化标准,规定发表论文的数量。记得2007年的时候,某大学一个硕士班36人,学校要求发表论文才有资格进入答辩阶段。于是,这个班集体掏钱买版面费,集体在某学术期刊发表“学位论文”。有人质疑,导师却说,“这很正常,国外也存在买版面现象”。少一份垃圾论文,多一份学术清新空气因为某个规定而认同版面买卖关系,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君不见,很多所谓的论文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已经变得一文不值,发表这样的论文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可以说,大学拿“发表论文与否”标准决定硕士生能否毕业,这样的规定没有合理性可言。文理科不同,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不同,论述性质和设计性质不同,凭啥让所有的硕士生发表论文于期刊或核心期刊才准其毕业?正因为这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大学,从2007年起就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复旦大学从2011年起才取消了硕士生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规定,目的并非不让学生写论文,而是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而不要去写交版面费就可以发表的垃圾论文,即不要用垃圾论文换取学位。追求学术品质才是正道“不用垃圾论文换学位”,这才是大实话:搞学问需要实实在在的态度,需要静下心来深钻细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和探索,能做到这一点,确实要比掏钱发表垃圾文论强百倍。再说,即使是专家,一辈子又能发表多少真正有价值的论文呢?我们培养人才,应该细分他们的发展方向,即使让他们写论文,也应该坚持“水到渠成”“花开自然”的原则,而不应该做出时间上的硬性规定。希望大家讨论此话题。

从之

硕士生应当如何通过阅读期刊文献写毕业论文?

硕士生如何通过阅读期刊文献写毕业论文?当硕士生开始阅读期刊文章时,容易出问题的是摆脱大学系的习惯:(1)总是想逐行阅读,如果你不理解,你就不能忍受;(2)不敢玩自己。想象一下读一篇论文,比如读一本教科书。如果没有写论文,它就不会出现。当我被迫去做自己的猜测或想象时,我害怕误解作者的意思。神经紧张,我的大脑无法移动。大学毕业后(无论是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还是工作),参考资料没有有序地交织在一起,无法读出。有大学生心理的阅读在一定时期内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每次你读一篇论文,你都必须带着疑问阅读它。每次你读到它,你就试着回答你想回答的问题。因此,它必须是选择性的阅读,并且必须从一层到另一层逐渐被理解。按照上面的计划,阅读论文的顺序是粗略而仔细的。每次读完一轮,你对这个问题的了解就会增加一层。根据这一层次的知识,我们可以提出下一层次的更详细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更详细的问题重新阅读,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内容。因此,阅读到一定程度必须是整批的,而不是一次一篇地阅读整篇文章。这样阅读还有另一个好处:第一轮阅读之后,你可以根据第一轮获得的知识判断哪些论文与你的主题无关,并且你不需要再阅读任何与你的主题无关的论文。只有这样,你才能准确地从各种各样的纸上一层一层地筛选出你真正需要了解的部分。不要读你不能用的东西。努力的浪费必须最小化。事实上,大多数论文只需要理解它的主要概念(这通常更容易),而不需要详细的推导过程(这相当耗时)。第二,整批一起阅读还有一个好处:有些作家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同一个学校的想法,而另一些则不能清楚地解释。跳过整批后,你可以计划一系列你认为更容易理解的读数,而不是撞到墙上。你可以帮助你从A的论文中理解一段文章。没有人只能根据A的纸张信息来阅读A的纸张。所以,批量阅读就像玩跳棋。阅读时,你需要计划自己的“最省力的途径”。大学生必须遵守规则,在你完成机械视觉相关课程之前,你可能必须一条条地遵守规则。但是,一旦你有了一个机械视觉相关的课程,你也可以有一些你的想象力(虽然这是可能的猜测,特别是在一开始,它是可以的,但它是好的,如下文所述)。这些图像往往补充了最快速的解决方案在纸跳转。事实上,一个大学毕业生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对许多人来说,可能会有一种牵强的想象力。但大多数学生不敢想象。我读论文的速度比学生快得多,分析离学生很远,最主要的是我敢于想象和猜测,而且经过多年的训练,想象力和猜测的准确性都很高。所以,很多报纸,我不是一个“阅读”,而是一个“猜测是正确的。”如果我猜错了怎么办?不要害怕!在猜测之后,您应该根据您的猜测在论文中找到证据,以判断您的猜测是否错误。如果您猜对了,请使用您的猜测(事实上,您的推理结构)来吸收作者的信息和想法(这比从一开始就调和作者的想法更容易,更容易);猜错了,论文会有一些信息告诉你你错了,而且由于猜测,当你读到正确答案时你会更加印象深刻。 查查呗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就是不错的选择

米兰达

牛!苏州大学一硕士以第一作者在顶级期刊《Nature》发表论文!

日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之一的《Nature》发表了以苏州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论文《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 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报道了面内各向异性和超低损耗声子极化激元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研究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纳米尺度定向控制光传输和光-物质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崭新途径。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排名第一的第一作者是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硕士研究生马玮良。在硕士就读期间便能做出有如此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消息一出,便备受关注。充分开发自主性学习2011年,马玮良进入苏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又选择考入苏大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马玮良同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以基础课程为主,马玮良在本科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努力补足理论上的“短板”,这为他后续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对科研感兴趣,他选择考研并最终如愿,而之所以选择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则是看中了学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应用研究方面的成绩。“我想在材料、生物化学、物理等交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正是我的兴趣点,所以我选择了跨学院考研。”初进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实验室,导师鲍桥梁教授便鼓励马玮良独立开展课题研究。马玮良坦言,当时作为“科研新人”感到压力很大,最初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实验室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地感染着马玮良,他大量阅读文献,学习别人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只要有疑问都会主动向师兄师姐们请教,就这样一步步逐渐走出迷茫找到了科研的方向。“他勤奋刻苦,不骄不躁,特别是对一些新的物理概念有强烈的求知欲,日常学习中养成了追根溯源的好习惯。”在导师鲍桥梁教授眼中,马玮良一直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并能持之以恒地努力钻研,十分难得。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试点学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汇聚了材料、物理、化学、光电、生物医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青年科学家,且大都是从国外顶级大学学成归来,他们与学生相处亦师亦友,对科研有着极强的敏锐性与执着追求,常常鼓励学生进行未知的探索。鲍桥梁教授便是其中一员,其“非填鸭式”的指导也让马玮良颇为认可。“鲍老师会在科研方向上帮我们把脉,很多时候他‘放手’让我们自己去探索,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多关注自己与别人课题的‘不一样’,遇到困难再一起攻关,他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马玮良说,纳米科技学院公共实验平台上的大型仪器是需要预约才可使用的,因为做研究都要用仪器,所以“抢机时”的现象在学院比比皆是。遇到“瓶颈问题”亦或是机遇在鲍桥梁教授的指导下,马玮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将科研方向定位于新型二维光电材料光学性质的研究。自然界中许多晶体材料都表现出双折射行为,利用这一现象,可以实现对入射光的操纵。由于晶体尺寸和入射光波长与双折射强度成比例关系,3-300 μm区域的中远红外光往往需要几个厘米厚的晶体才能实现,进而限制了光学器件的微型化发展趋势。锚定难点,课题组进行反复尝试,利用双曲性材料折射光的两个垂直轴在同一面内这一特性,实现了在纳米尺寸内对光的传播特性进行动态调控,为新型材料体系的研发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高灵敏的生物化学传感等开辟了新的通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光关进笼子里’。”说起这次《Nature》论文的发表,马玮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作为硕士,能够发这样级别的文章,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有了师兄师姐的铺垫,实验过程就相对容易了一些,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研究工作不可能是单枪匹马的,团队协作十分重要。”事实上,马玮良所在的课题组已持续关注这项课题三年之久,并与国外课题组也展开了深度合作,不断地深入挖掘才取得了突破。马玮良说,每当科研遇到困难,鲍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多思考,脚踏实地坚持走下去。“他一直对我说,科研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看不到结果,但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让你发现惊喜。” 导师的言传身教让马玮良更专注于科研,学会了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开始不要设想会做出怎样的结果,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就努力探索,其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不解,但不要忽视科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那或许就是突破口。”在他看来,科研过程中要重视失败和挫折,遭遇的瓶颈和痛点或许就是科研中更为重要的财富。鲍桥梁教授团队合影优质科研平台助力梦想近年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以优质的资源配置为依托,组建起一支多学科融合的高水平青年师资队伍,构建起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逐渐探索出一条创新之道。为了培养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开设了全英文教学专业课和国际化课程体系,还专门成立了由外籍教师提供咨询辅导的英语语言中心,并经常聘请国外著名科学家前来作讲座和学术报告。“学院为同学们在科研上遇到的英语问题专门开设了针对性课程,包括英文报告思路的整理、英文文章的撰写以及如何科学阐述实验结果等内容,非常实用,对我帮助特别大。”马玮良表示,要紧跟国际科研前沿,就需要阅读大量高水平文章,而学院提供的资源为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文文献的大量阅读让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为了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通过与国外学术大师共建著名科学家国际实验室、院际协议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方式,不仅把优质的科研资源“引进来”,也鼓励更多的同学“走出去”开拓视野。研二时,马玮良在鲍桥梁教授的引荐下前往西班牙nanoGUNE纳米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学术交流。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对所做课题的物理机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该从怎样的方向和角度开展科研大有启发,更是促成了双方在研究项目上的合作。马玮良及所在团队和该中心的教授就理想模型的建立以及机制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剖析,共同挖掘出此项科研工作的潜力。“他们对这篇论文也做出了许多贡献,这种合作交流也是非常关键的。”“很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开展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工作,放飞自己的科研梦想。”谈到未来的规划,马玮良说,自己已经获得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即将前往澳洲继续深造,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来源:苏州大学

凌音

读研不用担心发论文?除了开心,还有点儿焦虑

作为一名论文码农看到不数论文的好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拍手叫好,随后一想又忧心忡忡一、先说说写论文的那些事儿读研期间,除了课程学习外,就是学术训练,自己的大论文要通过查重、外审和答辩等流程,而要达到毕业要求还必须发一篇小论文,小论文就是在期刊上发的论文,硕士研究生期间还好,并没有要求核心以上期刊,我认识的博士研究生,就没有不为发核心以上期刊论文犯愁的人,那可真是为发论文秃了头。(图源网络,侵删)#研究生#记得读本科的时候,有位老师说:“读博士,那可不是一般人,得掉多少头发啊!”从侧面就说明研究生写论文的艰辛,而博士毕业论文更是动辄十几万字,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的论文也普遍要在10000万字以上。其实,写论文还在其次,发论文才是最难的。每天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一个月的时间,10000字的论文初稿怎么都能拿出来了,至于论文的创新性、逻辑性等问题,属于更高层面的,先说形成论文思路与初稿的过程。好论文跟好文章一样,三分写,七分改。(图源网络,侵删)发论文如何难?发论文就要达到期刊的发文要求,期刊发文有自己的标准,对于研究生发论文而言,若是不带上自己导师的名字,想发高水平期刊,简直难如登天。论文想投核心期刊,对不起,你连过初审的资格都没有。一则,为了稿件质量,人家要博士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的,一个硕士研究生怎么够水平?二则,为了期刊层次,人家当然喜欢学术大家的稿子啦,至少学者的层次也在嘛。发论文如此之难,以至于催生了一个学术产业链,从写到发一站式搞定,只不过价格不菲,让研究生望而却步,却又不得不投入其中。二、不数论文,必须拍手叫好在近日召开的清华大学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校长邱勇表示,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声。天啊,终于要解放了吗?终于不用为发论文掉光头发、倾家荡产了吗?真想高歌一曲“咱个老百姓啊,今儿个真高兴啊、真高兴。”为了发一篇论文,先是抓耳挠腮地写,再是心惊胆战地投,接着战战兢兢地改,最后如履薄冰地发在期刊上,难啊。我说的这种难只是相对的,有很多学长学姐对于写论文,那真的是信手拈来,天生文武骨,自带BGM,研究一个问题真的很简单。不过也有的学长学姐能自己在艰苦奋斗中,熬出一篇论文来。最难的就是一看文献就迷糊、一做实验就头晕的我们,写论文折磨人啊!可是有的学长学姐就不同,只是不会写论文,专利一拿一大把,竞赛奖励也照拿,可是写论文很抓瞎。(图源网络,侵删)再加上神奇的奖学金评比标准,简直就是为经济天才准备的。记得读研时,还没有代表作制度,靠数量就可以取胜,一位学姐刷新了我的观念,一年发了9篇论文,每篇均价在500元左右,以论文数量获得国奖,抛去4500发文成本,就是净赚啊,再说还有学业奖学金。不数论文的话,看一看考试成绩排名?看一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是看一看参加比赛获得的奖励?哎呀,到底哪个才最容易实现、最客观公平呢?值得深思啊……三、不数论文,竟又忧心忡忡用期刊论文作为评价标准,其实就是将矛盾引向第三方,用第三方的评价来确定利益与资源分配。很多高校研究生评奖学金、教师评职称就会用发表的论文、申报的课题来确定,因为自身的评价机制很容易造成矛盾激化,用外在的评价机制,相对客观。可是,当大家的能力、层次、水平都一样的时候,靠什么证明自己的实力呢?毕业的时候,不数论文,怎么知道学术水平到底怎么样呢?有期刊论文要求的时候,还有一个发论文的目标,期刊也会逼着真正写论文的人,提高学术水平,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不过市场经济插了一下手,让这个过程浑浊了一下,但毕竟标准在嘛。无论研究生毕业,还是工作后评职称,论文情况似乎从侧面作了一个客观评价。不数论文的话,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不是也应该明确一下呢?量化考核与质性考核怎样才最合适呢?(图源网络,侵删)忧心的是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忧心的是制度改革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样的现实问题,忧心这种阵痛会不会也让自己尝到那更严格的果子。学习不易,研究不易,成长更不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暴力链

读研期间的小论文和大论文是什么区别以及是什么流程

很多准研究生不明白小论文,大论文是什么东西。小编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小论文是投给期刊的论文,一般学校或者学院有要求要投什么样的期刊才能毕业,通常是SCI、核心、C刊这些类别。只有被这样的期刊接收了小论文才能毕业,当然每个学校不一样。大论文就是毕业论文,每个学校不一样。关于SCI、核心、C刊这是一个类别,其他的我不了解,我说说SCI、这是一个英文期刊集合,只有上了一定档次的才能称为SCI,并且SCI期刊不一样的期刊质量不同,他们的评价标准是分区。一二三四区,然后就是影响因子。很多学校要求发SCI才能毕业,就是只这个。关于小论文怎么产生然后到接收呢?我还是以SCI为例,因为我只投了SCI。首先论文都需要有创新点,也就是idea,然后根据这个idea设计实验,设计实验不能有bug得严谨。然后就是把实验完成,完成了实验就需要整理数据,撰写论文。idea到完成实验,我写就几十个字,但是不一定idea能做出来。或者很难重复出来,完成了才需要写论文。小论文大概分这样的几个部分,SCI是全英文的,题目、摘要、关键字、introce、experience、讨论、结论部分。经过无数次修改终于写好了,开始投稿。寻找自己合适的期刊,按要求投稿,然后有编辑看论文怎么样,决定需不需要送给同行审议。如果觉得有必要送就会送给同行审议,这是完全免费的工作,同行也可以拒绝审稿。审稿人有权利提出意见接收,拒稿、大修小修这些意见。一般有两个审稿人。如果两个人审稿意见差不多就编辑决定什么状态,大修小修,拒稿,一般这个过程两个月左右,当然有更长的。如果多拒稿几次,小论文一年在外游荡了。很多人是不是觉得我可以同时多投几个期刊,看谁先接收,这是学术不端,学术界严厉抵制的,不怕都拒稿,就怕都接收,你就凉凉了。大论文就是学位论文,硕士一般五部分,博士一般七部分。大论文是需要一个研究体系的,不是东一下西一下就行的,也不是几篇小论文堆起来的,需要联系。准研究生们,你了解了吗,想毕业不是本科那样一两个月就能完成实验的。

真幸

发SCI论文到底有多难,硕士博士毕业一般能有几篇

这两天,一则关于某校男主送女主 SCI 论文的新闻顿时让学术界无数博士尽折夭。有人感叹自己这辈子都发表不出来那么多论文。我们姑且不讨论这则新闻的内容,塔主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一篇SCI对博士意味着什么?所有在读的博士都知道,SCI论文发表是一名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大部分高校要求博士毕业至少有一篇SCI检索的论文,但是对于博士而言,在读博期间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足可以用优秀或学术精英来表征博士的优秀了。我们常说,发表一篇SCI能保证毕业,发表两篇能保证找到工作,发表三篇保证找到好工作。所以对于博士而言,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而且其中还有一篇顶级期刊,那么在就业层面基本上是任何一个高校或研究院所都抢着要的状态。所以说,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就足够让一名博士拿5个博士学位,同时还能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工作岗位。从科研角度上而言,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且其中有1篇是顶级期刊的话,一般的高校的科研奖励大概是三四区的SCI文章奖励1万块/篇,二区以上的一般在3到6万/篇,top期刊的奖励另外来算。如果有5篇的话,从科研奖励上来算,这个奖励能达到50万左右。而且从就业角度而言,如果有了五篇SCI后,在应聘工作时,就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和看启动费。现在大部分高校如果有五篇SCI再加有一篇顶级期刊的话,至少会给到80到100万的安家费,同时科研启动费会给的更高。除了这些科研奖励外,五篇SCI会带来更多的荣誉、奖项和科研项目带来的隐形福利,这些福利是长期的也是永久的,往往会让一名科研工作者在学术圈扬名立威,基本上能带来数百万的价值。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开玩笑,说我不要车不要房,我只要5篇SCI就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论文确实是稀缺资源,如果一个博士在读期期间能写出5篇,说明这个博士一定是一名在科研上非常优秀的博士了,一般而言,1篇文章大概是一个优秀的博士1-2年的全部科研心血。如果是发表5篇,那么可以说是博士中的精英群体了。但是有一点注意,塔主不提倡优秀的博士将自己的论文送给自己的对象或者导师,因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是自己劳动所得到的结晶,如果仅仅将论文作为一种资源,与别人进行交易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山对国家科学工作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阻碍,同时也对学术界的名誉有严重的损害。在科学界容不得半年虚假。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发展永远不变的真理。希望我们在读的博士要谨记这个真理,克服困难,勇敢的追求科学的高峰,不要把论文作为交换资源去换取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虎子

你知道吗?学位论文可以找知网领稿酬了

关于向中国知网领取学位论文稿酬的通知各位博硕士学位论文作者:《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出版博硕士学位论文的国家级的连续电子期刊,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负责编辑出版,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的主要项目,也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9133/G;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022X《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9144/G;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0246凡经杂志社审核后,被录用的学位论文由CDFD、CMFD编辑部向作者颁发学位论文发表证书,其著作权受法律保护。杂志社对学位论文著作权的使用为非独家使用,学位论文在CDFD、CMFD出版后,仍可在纸质期刊、报纸、图书等媒体上再次出版发表。学位论文出版后,请作者联系杂志社领取稿酬,稿酬支付标准如下:一、学位年度2008年(含2008年)以后的稿酬标准:博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价值4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10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硕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价值3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60元人民币现金稿酬。二、学位年度2008年以前的稿酬标准:博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价值3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8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硕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价值2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30元人民币现金稿酬。此外,现金稿酬可以以3倍的面值兑换成“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稿酬领取流程:登入www.cnki.net查询学位论文出版情况确认已出版→将本人的学位证与身份证复印件发至杂志社指定的传真或邮箱,同时下载附件《稿酬领取信息表》(见附件)填写相关信息(作者本人的支付宝账号、银行卡号、邮寄地址等)并发送至指定邮箱→杂志社发放稿酬及发表证书。请各位确认已出版的学位论文作者速与我社联系领取稿酬!杂志社领取稿酬联系人:李老师;王老师联系电话:010-62791817;010-62791814;010-62790305传真:010-62791817;62791814E--mail:degreetax@cnki.net书籍稿酬有关规定你知道吗?团中央青少年维权在线法律专家、北京致诚公益律师 姚艳姣中国知网发出稿酬申领通知,在一定意义上对论文著作权的规范向前进了一步。对电子文字作品稿酬标准和支付方式,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规对文字作品稿酬标准,我国《著作权法》有什么规定?团中央12355专家这样说:《著作权法》第二十七条 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当事人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依照本条的规定,付酬标准由当事人选择,要么由合同的当事人在合同中自行约定确定,要么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国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往往有一个幅度,那么,当事人就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付酬标准的幅度内约定具体的付酬标准。如国家版权局《书籍稿酬暂行规定》(1990年7月1日起实施,依然有效)第三条规定,著作稿:每千字10元至30元。确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学著作,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文艺理论的专著,必须从优付酬者,可以适当提高标准,但每千字不超过40元。当事人在约定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时,可以参照这些规定。二是当事人还可以根据作品的质量、反映效果、使用的次数、作品公之于众的时间长短、作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自行约定付酬标准,这一付酬标准既可以高于国家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也可以低于这个标准。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约定使用他人作品的付酬标准,或者当事人虽有约定,但约定的不明确,实际无法履行,怎么办?对此著作权法在本条规定,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2014年11月1日,国家版权局、发改委发布了最新的稿酬支付标准《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第五条中对原创作品的基本稿酬标准和计算方法为:每千字80-300元,注释部分参照该标准执行。另外,关于报酬支付方式的规定如下:第三条 以纸介质出版方式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可以选择版税、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或者一次性付酬等方式。版税,是指使用者以图书定价×实际销售数或者印数×版税率的方式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基本稿酬,是指使用者按作品的字数,以千字为单位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印数稿酬,是指使用者根据图书的印数,以千册为单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一次性付酬,是指使用者根据作品的质量、篇幅、作者的知名度、影响力以及使用方式、使用范围和授权期限等因素,一次性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第十四条 以纸介质出版方式之外的其他方式使用文字作品,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使用者应当参照本办法规定的付酬标准和付酬方式付酬。在数字或者网络环境下使用文字作品,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使用者可以参照本办法规定的付酬标准和付酬方式付酬。具体到中国知网的案例上,如果依据《书籍稿酬暂行规定》来支付稿酬,并不违法,如果依据最新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稿酬可能偏低(但很多早年间的文字作品并不适用该最新规定)。从合同法的角度,中国知网发出这样的通知,视为发出合同要约。如果作者接受,则关于稿酬约定的合同成立。如果不接受,关于稿酬约定的合同则不成立,作者可与中国知网形成新的约定,或通过其他方式维权。(来源:共青团中央微信公号)

丝丝入扣

最强硕士论文写作攻略——参考文献如何找

最强硕士论文写作攻略——参考文献如何找参考文献要以期刊论文为主,而不是教材和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要以较新的文献为主,要选取最相关且最有价值的文献。文献的多寡和优劣,可以反映一篇论文背后作者的品味和品位。如果都是看的陈旧、二流和不相关的文献,特别是教科书,那么可以说明作者是不认真和没有入门的,也很难说是规范严谨的求学治学态度。参考文献内要有一定的英文文献,体现作者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一些特定领域的关键期刊和作者,一定要有意识地去阅读和引用。比如,研究电子政务,如果连《电子政务》和GIQ等期刊没有看过,那么很难说是认真的。百度百科这样的资料来源尽量不要引用,因为本身这类来源的权威性就存疑。参考文献的体例大致就分两派,一派是作者—年份法,另一派是顺序引用法(无论是脚注还是尾注,尾注是目前的国标)。很多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某些是作者—年份,但又夹杂脚注,这都需要修改。参考文献的引用要规范,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英文文献要分得清作者的姓和名,注意区分大小写。文中引用一般是只有英文姓氏,而且不要说是教授或博士,直呼其名即可。脚注和尾注的差别要明确,不能混用。有条件的可以考虑使用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这样可以在引用时规范统一和前后呼应。当然,如果只是这一次做学位论文,完全可以不用。 小茶杯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如何找到论文查重免费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论文查重就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