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Vanessa Corcoran2018年8月,Vanessa Corcoran顺利博士毕业。几年前,满怀期待心情前往华盛顿攻读历史学研究生学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她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那些本科毕业想深造读研读博的学弟学妹们提一些建议。虽然我本科毕业也算一个初出茅庐的历史专业人士,在读研之前也仔细要做什么准备,但真正进入研究生阶段,许多事情超出了我的预期。研究生不是本科的2.0版本,研究生的工作比你想象的更独立,你需要改变本科时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会阅读研究生每周都会有大量的阅读,这就要求你学会如何高效而全面的阅读。教授指定的阅读内容往往是课堂讨论的核心,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阅读,并记录下要点——作者的主要论点是什么?这本书是如何与当前的学术研究相适应的?你是否有存疑的地方?准备好这些问题去参与课堂讨论吧,对你后续撰写论文的文献综述也很有帮助。建立自己的文件储存系统请一定找一个存储文件、笔记、论文的地方,比如谷歌云端硬盘、Dropbox或其他云设备,然后备份所有内容。如果教授用硬盘给你传文件,记得扫描一份备份。偶尔花点时间整理云端的文件,对你后续的使用会很有帮助。边写论文边添引用和参考文献有的人习惯不太好,论文写完了再补“引用和参考文献”,我建议你养成随时添加参考文献的论文写作习惯,这个习惯会让你的论文写作效率翻倍。如果你把所有参考文献都留到最后,那势必需要重新整理一遍,难道不觉得麻烦吗?而且这个过程还令人苦不堪言,何不试试我的建议?早点联系教授在工作时间、院系活动中,你都可以和教授们聊天交谈,留下积极的好印象。教授们尤其是你的指导老师,可都是未来能推荐奖学金、实习工作的人。主动与和他们交流,让他们了解你,如果你想攻读博士学位的话,你和导师的关系将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不要害羞,也不要懒惰,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积极上进的一面吧。多联系同组的学长学姐通常来说,学长学姐们都非常乐意帮助新生,他们也经历过新生期,与这些能理解你的人交朋友可是非常值得。我很感激前辈们给予的帮助,他们传授我与不同教授沟通的方法,如何推进小组项目…还经常邀请我参加周末活动或茶话会,直到现在我和他们中的一些还是很好的朋友。除学校外,保持另一个小圈子父母、伴侣、宠物、闺蜜基友…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于学校之外的圈子,这个圈子对你的帮助和支持是巨大的。他们可能不理解你所面临的研究困难,但正因为他们不懂,你反而更容易轻松诉说出自己的烦闷和辛苦。读研读博是一场孤独、漫长、又艰辛的旅程,而这样一个小圈子对你的帮助和支持至关重要,可以帮你走出低谷。多看多听研究生不仅仅是上课,还需要参加讲座、研讨会、学术会议等。不要害羞,多和教授一起参加这些活动吧,多介绍你自己,活动结束后也不要着急离开,会后的招待会也参加一下,那里有吃有喝也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还有学识广博的前辈,多难得的机会,可以与研究实验室之外的人“思维碰撞”。自我能力否定倾向的不止你一人美国心理学家Pauline R. Clance 和 Suzanne A. Imes在1978年发明了“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这个词,她们把这个综合征描述为“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其本人质疑,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刚开始读研时,我总是担心自己伪装的面具会被撕掉,教授可能会发现把我招进来是一个错误——我不属于这里。直到三年后,我参加一个关于如何写论文提案的研讨会,我才意识到原来许多研究生都有这种感觉,我才发现我不是一个人。对给自己一点自信。学会照顾自己研究生的压力很重。不论是课业,还是经济上,都给学生带来极大负担,如果没有一些应对机制来帮助自己放松和寻找平衡,这些压力只会越积越大。“照顾自己”可不仅仅是偶尔去做个水疗或简单吃好喝好,而是去寻找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让生活更充实更丰富,进而让你的学习也更有效率。就我来说,研究生期间我开始跑步,很大程度缓解了我的学术焦虑,现在跑步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帮助我变得更好。养成写作习惯不同的人写论文的方式不同,有人喜欢长时间安静的工作,有人喜欢听着咖啡店音乐写写停停。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写作环境吧,做那些对你写作有帮助的事。给大家推荐Joan Bolker的《How to Write a Dissertation in 15 Minutes a Day》,这本书主旨不是写一篇论文只要几个小时,而是帮助那些抱怨自己每天没有足够时间,从而干脆不不动笔写论文的人。每天15分钟的写作可以帮你形成一种习惯,以后可能慢慢变成20分钟、40分钟。最终,你要通过努力摸索出自己的写作习惯。不耻于寻求帮助说了很多次,但我还是要再强调,不要羞于寻求帮助。利用所有你可以利用的资源:写作中心、咨询中心、咨询教授或其他任何能提供帮助的人。读研经常有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学术上、心理上、生活上、求职上…但请相信有很多人在支持你,并希望能够帮你成功。在你踏上研究生旅程时,希望我的这些建议能有帮助或启发,愿诸事顺利!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 美国留学中心(USAgogogo)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暑假的时间转瞬即逝,9月即将到来,疫情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开学总会如期而至。新的学年,又有一批准研究生们即将走进熟悉亦或陌生的校园,开启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研究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避免准研究生们走一些弯路,作为一名过来人,我给他们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一、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读研阶段,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导师决定了你读研过程是否顺利。现在不少高校都是入学后双向选择,建议提前了解好导师的人品、研究方向和性格特点,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遇到合适的导师要主动提前联系,表达自己求学的愿望。二、明确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方向,并争取导师的支持三年的读研时间也是很快的,我特别建议你要明确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并和导师做好沟通,争取得到导师的支持。如果你决定毕业后继续读博,那读研期间就要跟着导师多发表一些学术论文,多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如果你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也要大致确定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准备。只有方向和目标明确了,你的努力才更有效率。三、多在学术上下点功夫,多发一些论文我觉得不管研究生毕业后你的规划如何,既然到了研究生阶段,还是应该在学术上下点功夫,读研期间争取多发几篇论文,一方面有助于你顺利毕业,因为现在很多高校硕士毕业必须要求至少发一篇小论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写论文倒逼你学习一些知识。四、尽早确定毕业论文方向和选题,提前做好准备读研期间最大的挑战应该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了,不仅有字数方面的要求,还是内容和质量上的要求,为了顺利毕业,建议你尽早确定毕业论文方向包括选题,提前做好有关准备,不要到毕业前搞得很匆忙。我是高校教师,关注教育领域话题,爱谈点教育。如果您也喜欢,请关注我。我相信总有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期待共同交流。
毕业10年感觉很迷茫,有没有必要去读个研究生?有什么好的建议?我觉得在你感觉到迷茫的时候,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是否考研,而是应该先规划你的人生,具体点的话,就是规划下你的职业规划。说句直白话,就是你至少要琢磨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你要在哪个领域创造出什么价值;再说直白点,就是想达到什么职位,薪级待遇能到多少。如果你规划完之后,发现必须要有知识的储备、学历的升级 、校友导师的资源的时候,那你就可以选择考研了,有这么一句话,学习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但是是迈向成功相对最轻松的路。因为你已经毕业十年,如果你想通过考研提升你的核心竞争力的话,那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坚持。要想考研,就一定要坚持,信念不能丢,信心不能少,习惯要养成,一定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考就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在考研界,记住一句话:剩者为王。其次,高效。因为你已经毕业十年,时间和精力并不一定很充足,那你就需要的是高效的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的学习规划,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再次,选择。因为已经毕业十年了,再想考一个全日制的研究生,说实话难度比较大(并不是不能,分专业),那就选个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在专业的选择上,想好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就选个符合的专业;学校的选择,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生活所在地、个人基础和学校的综合实力综合考量。记住一句话,考得上的才是研究生。最后说下,不要在意自己毕业几年,如果觉得考研是自己的选择,就果断去考,如果要考,就坚持到底,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一般来说论文投出去的时间到发表的时间平均要8个月,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并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提高论文投稿的录用率,笔者建议硕士研究生在书写论文和投稿时要注意如下一些问题。01.选择对口专业期刊 每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都有一定的定位,如理论研究性期刊就不会发表工业应用的文章,也不会发教学方面的文章。即使是同一学科的期刊,也会侧重点不同,如化学学科类的期刊,有的侧重于应用实例、实验改进;有些只录用科研性的论文;有些则理论与应用兼收并用,像分析化学类的期刊一般不录用有机合成、催化类的文章。所以选择一个对口专业的期刊来投稿是很重要的,这样做,可以避免稿件因不符合所投期刊的范畴而被退稿,也避免稿件因被退稿再改投其他期刊而耽误了论文发表的时间。选择一个合适自己论文内容的期刊来投稿,是使自己论文能顺利发表的关键一步。02.按所投刊物的要求格式书写 每一个刊物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和版式特点。有的期刊是把试验过程、结果、讨论混为一段叙述;有的期刊则是把实验过程、结果、讨论、结论各自独立一部分来书写;有些期刊允许结果与讨论一起书写,结论也贯穿于之中。有的期刊要求表题和图题要中文和英文一起表达,有些期刊只要求中文表题和图题就行。有些期刊要求列有中图分类号、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有些不要求。有的期刊要求参考文献列出作者、刊名、年、页;有的期刊要求列出作者、题目、期刊名、年,卷(期):页(高校自然科学学报都采用这一种);有的期刊参考文献还用中文和英文双语标注[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就采用这一做法]。了解每个期刊的格式要求,按其去书写,就可以避免因自己的论文格式与所投刊物要求相差太远,导致编辑无从修改而被退稿,或因反复修改而耽误了论文发表的时间。03.导师严格把关 对于自然科学的硕士研究生来说,读书期间发表的论文往往可能是处女作,因此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写作中要多费一些心血,最好在论文成文前先要研究生定出论文的框架,拟定出一级和二级标题,然后将实验内容、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及结论等往定好的框架内填,经这样写出的论文修改起来会方便很多。另外导师要特别注意研究生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笔者工作过程中,发现一些研究生论文的数据非常理想,数据处理结果或曲线似乎满意度极高,最后专家审阅后评定其结果是不可靠的。实际上,确实有个别研究生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困难面前,为缓解压力而恶意篡改数据。如果导师在这方面不注意把关,让这样的论文送出去投稿,其结果不堪设想。这样既影响了导师的声誉,论文又因投稿、送审、编辑处理等过程浪费了不少时间。导师把好论文的质量关既是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论文录用率重要的一个环节。04.论文写作中应避免出现的问题 (1)摘要论文摘要一般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研究生论文之中,摘要缺目的和结论的较多,几乎开头都用了本文作为主语。但我国国家标准—文摘编写规则是: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一般不使用“本文”、“本人”等作为主语。(2)关键词和中图分类号为了方便文献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科技论文一般都要写上3~ 8个关键词,注上中图分类号。研究生的论文经常缺注中图分类号,关键词不到3个,有些用了英文缩略词,有些词是随意写上,无法体现文中的意思。关键词应尽可能从《汉语主题词表》或其他《叙词表》中选择已规范化的词语。中图分类号的选用是从《中国图书资料法》或《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分类表中查出。研究生应该掌握这些工具书的使用,才能正确表达关键词和中图分类号。(3)图和表格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较容易出现先见图表后见文字的排列格式,表格没有用三线表,表中缺表头栏目或栏目没有按量符号/单位的要求标出、函数图坐标轴上缺标标目、图与表的内容重复等问题。正确的是:文中的图表,应按出现的顺序标出图序或表序,写出专指性的图题或表题,图或表应紧随在文中第一次提及的文字段后,不宜先见图表后见文字;表要尽量用三线表,要栏目齐全并按量符号/单位的格式标注;对于函数图必须写上说明坐标轴物理意义的标目(按量名称和量符号/单位);图和表内容相同的,选更加直观清楚的一种来表达。(4)结论结论部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把前言部分的内容,如做此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等写在结尾部分来讨论。作为正文结尾部分的结论应该是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也可以写成结语形式以说明对前人研究结果的验证、补充、发展或修正,指出不一致的方面。(5)参考文献由于硕士研究生对参考文献的标准不是很了解,因而标准混乱。有些作者项不齐或缺标题名,有的在同一篇论文中有些地方用“顺序编码制”,有些地方则用“著者—出版年制”,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普遍采用的参考文献著录方式是国标GB/T 7714-201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的“顺序编码制”。随着电子出版物的产生,对参考文献的著录的要求有:①标引项顺序号加方括号;②文献中作者姓氏字母均大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③参考文献各类型标志,如专著[M],论文集[C],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等;④著录末项后加“.”。对以上所提到的问题,如果在论文写作时能注意,使论文的格式规范,论文就容易通过编辑初审,减少初审就被退稿的可能性,也可避免因反复修改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国内高校自然科学版学报基本上执行《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因此,高校自然科学版学报的格式、规范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为了便于辨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套著录格式。凡是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都要求按其格式编排,因而期刊的基本格式已逐步趋向一致。研究生们了解这些情况,有利于掌握论文书写的基本格式,减少摸索,提高效率,尽早使自己的论文写作达到要求,为论文能早日发表赢得了时间。
来源 | 中外学术情报编辑 | 学术君据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欣然)报道,两会在即,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告诉记者,他将在会上提出关于优化研究生结构、提高博士生招生比例、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建议。刘昌俊说,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结构中博士生招生占比小、硕士生招生数过多,已经很不适应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科建设、基础研究的需求。尤其在一些亟需突破的关键学科领域,博生不足已经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而发达国家的高水平院校主要以博士研究生为主。改变我国研究生招生结构、提高博士生占比刻不容缓。同时,目前硕士生培养存在以下问题:培养年限短,很难深入融入科研工作;为达到毕业要求,一些硕士生只能开展易于出成果的研究;很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接受实验技能的培训,客观造成硕士生开展实质研究的时间少。因此,他建议教育部、中科院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总结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以来取得的优异成绩,特别是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加大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我国很多学科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水平上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建议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尽快协商,重新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方式,调整我国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比例,尽快提高博士生占比,从根本上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不以招收硕士研究生作为解决本科生就业的渠道或方式。刘昌俊说,目前,极个别高校已经采用硕士生名额换博士生名额的方式多招博士生,保证了科研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他建议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博士点,在研究生招生结构尚未改变的情况下,实施类似的硕士生名额换博士生名额的方式,保证这些院校对博士生的需要。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管,保证培养质量。刘昌俊,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第九、十、十二、十三届学科评审组成员。来源: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05/t20200514_326378.html本文来源:中外学术情报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首先,向各位咨询该不该考研,研究生该怎么读,英语怎么学的同学们说声感谢,能为您提供些许建议是花花的荣幸;其次,跟大家道个歉,最近确实太忙,难以一一回复,这里我统一答复,强烈建议收藏;再次,做个声明,本文是写给一心想要读研热爱科研的同学们的,请对号入座。一、什么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有什么不同我个人认为这是首先该想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本科阶段我们主要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还属于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程度。大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还是你教我学。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要做研究了。既然要研究,就涉及到了研究什么,从哪个角度研究,用什么方法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究竟有多可靠,能不能让人信服。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深造会帮助我们理解到本科时的那些知识点是怎么得出的,另外一方面是让我们具有了怀疑精神。二、该不该读研究生每个人都面临着很多现实层面的问题,相信大家都会作出合理的选择。我在这里简单来说一下研究生阶段对思维的影响,供您参考。本科阶段我们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固定的知识摆在那里,理解了学会了就可以了。研究生阶段,即使是同一个点,一搜索,可能有成千上万的文献,有的结论甚至可能还是相反的。这时就需要化被动为主动了。我们要自己主动去了解关心的点现在大家是怎么认为的,都有哪些方法,自己要会评判,然后还能有独到的见解。换句话说,本科时多在等投喂,而研究生时要知道菜市场在哪里,怎么买菜,有目的性地买哪些菜,怎么烹饪,还得会评价这个菜怎么样等。三、研究生该怎么读这里强烈建议牢记几点:1.研究生是我们自己要报考的,请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2.人生很长,学会往远看。3.坚守底线。近些年网上曝光的研究生与导师的负面事件越来越多,仔细看基本都是导师如何如何,学生不堪重负的。那么作为学生,我们就要始终清醒地记得,我们和导师都是成年人,都是合法公民,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是平等的。抛开导师的人品师德先不谈,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冷静积极地对自己负责,有困难了多张口,有问题了多请教,有想法了多交流。如果确实多次努力,和导师之间的分歧依然难以解决,记得还有学院,还有学校,可以申请换导师,校外培养等。如果这些都行不通,还可以退学。无论如何,请珍爱生命。什么是坚守底线?举个例子吧,导师学术造假,我们跟着造吗?很多同学会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错!这个头不能低!这是做科研做学术的底线!多少我们以为的学术界的牛人因为学术造假倒下了,这都是前车之鉴。而且,假的就是假的,不论有没有被捅出来,自己的良心都要承受煎熬。发表了的文章,总有机会被看到,它就成了随时会被曝光的污点,这种战战兢兢注定不好受,一旦被揭露,日子更不好过。再比如,导师如果有性侵犯的倾向,我们就任人宰割吗?不!我必须要说,正派的导师是非常非常多的。如果真的不幸遇到了不正派的,也要勇敢的拒绝,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不论怎样都比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强。四、读研究生重点注意什么1. 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这是我认为的重中之重。进实验室之前,很多时候是复试刚结束,大家便面临一件事,就是读文献。当然在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很不了解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先读一两篇中文文献,然后就要开始读英文文献了。当然,我的建议是大家从一开始就直接读英文文献,这样从第一印象开始,就都是英文,不需要转换,而且视角从起步就是国际化的,这很重要。因为很多导师也要每天读最新发表的英文文章,密切关注国际前沿,预测未来热点方向。英文文献怎么读?就我个人而言,最有效的入门方法是背诵。这一点不仅对很多想要重新捡起英语的同学有所帮助,还为将来参加国际会议和写作英文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一篇万字的文献摆在面前,之前从未见过英文文献长个什么样子,对它如此陌生,我的策略是一个字都不放过。简单提几个点吧。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怎么办?查字典!查全英文字典!把这个词最贴近当前意思的释义批注到文献的空白处。为什么我推荐英英释义,一是创造一个纯英文的环境,避免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二是主动锻炼自己用多种说法表达同一意思的能力。遇到很长很长的句子怎么办?对长难句要会断句,能把各种从句拆出来,自然就能看懂重点了。而英文中的从句多有固定格式,要认出来并没有特别难,很多时候是叠加了,所以看起来复杂了。如果这些知识生疏了,返回去找一下初高中时学的各种句式,慢慢补起来。在朗读的时候要按照正确的断句来读。这样既锻炼了口语,又养成了标准的论文用语习惯。同学们,致谢也要读的,至少读上一篇。读过致谢就会知道,对这篇文章有所贡献有所帮助的人太多了,不是每个人都要当作者的。这样我们就能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了。很多同学抱怨,实验都是我做的,数据都是我收的,凭什么论文发了一作和通讯却不是我!如果论文不是您写的,一作往往都不是您!通常来说,这篇文章是谁写的,那么谁就是一作。通讯作者是这个课题的主持者。看起来发篇文章是成果,要记得,这背后是有责任的。如果将来这篇文章出了什么问题,通讯作者和一作是要负主要责任的!比如造假和退稿等。很多导师也会让做实验的同学成为共同一作,已经很好了。还有同学对于文章里出现的一堆陌生名字不平,我们不提那些为个人私利安排作者的情况,只说正常流程。设计并指导了整个实验或者大部分实验项目的,往往会挂名;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最后得出可靠结论的,也会挂名;对已经写好的论文进行了文法、质量和学术把关的,也可能会挂名。总之,有很多我们作为研究生可能接触不到的事。参考文献也读读。这时我们会发现,越是大制作,参考文献越多,参考文献的质量越高。比如一篇大综述,参考文献可能有两三百条。我们只读这些条目的题目、作者、年份和杂志就能获得很多信息。比如,有个作者在这个领域连续很多年发了高质量的文章,记录下来,也许这就是我们将来读博的备选之一。有的题目朗朗上口,有的则很拗口,那么我们最起码的论文用语习惯就快进入养成阶段了,有审美了,前提是我们现在读的这一篇是各个方面的佳作。各种杂志名称也能让我们对将来可能投稿的地方有些许感知。在啃下了第一块硬骨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读英文文献越来越轻而易举了,对英文文章的套路也越来越清楚,对各种实验和统计方法更了解,对常见的结果和讨论的逻辑也更有体会了,对当下学术界本领域关注的点把握得越来越清晰了。这时,其实我们就已经走向了拥有实验设计、执行、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并讨论以及英文写作的能力了。将这个读文献的能力保持下来,并学会挑选文献,会帮助我们完成一篇乃至数篇高质量的论文,合格毕业了。2.搜索英文文献及文献管理的能力很多同学在读研时苦于找不到文献,所以实验难以有准确的方向和进展等。其实有很多免费的英文文献库,即使在国内,不需要翻墙,也进得去,查得到。具体的操作大家感兴趣可以在网上查一下,如果需要,我以后再专门分享这部分内容。随着我们对所研究领域了解的逐步深入,我们的电脑里会存在很多文献,这些文献怎么管理,便于我们高效提取,这里推荐大家使用ENDNOTE,这款软件既可以在不同的外文库检索文献,又可以直接下载粘贴阅读免费的文献全文,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分类储存文献,对论文插入参考文献等,总之功能很强大,可以满足大部分科研同学。3.思考先于行动,出错立即纠正,甚至重做对所做的东西理解还不深入,就急急忙忙下手,这是非常事倍功半的。既浪费自己的时间增加焦虑,也浪费实验室的资源,并且会让导师不满意。在做实验之前要尽可能地一步一步推敲好,这就要求我们对实验步骤吃得透透的。实际上每一步都不是随便来的,为什么用这个试剂,为什么这么操作,为什么是10秒而不是1分钟等等,背后都有道理。吃透了,下手就有章法,就能保证效率了。即使实验结果与预期有出入,也能很条理地分析出可能的原因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实验几乎一遍过,结果既符合预期,又漂亮,还深得导师喜爱。错误的事情做一百遍,不如正确的事情做一遍。如果发现实验哪个地方不太对,强烈建议不要往下做了,倒回上一步,甚至从头做吧,并且一定要搞清楚导致实验出现问题的地方在哪里,把它杜绝掉。洋洋洒洒说了一箩筐,希望对您有些许帮助。还有其他类似问题的,或者希望花花可以在哪个方面多说点的,留言或者私信都可以,我看到了会及时回复。
很多研一的同学在入学经过两三周的兴奋期之后,逐渐地冷静下来,开始转向研究生做科研的状态,也就是想尽快进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同时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是越是着急越会发现,自己虽有一腔热血和一腔抱负,却无从抓起,不知道怎样快速的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准确的确定自己研究范围的文献。感觉自己周围的人都陆陆续续确定了研究方向,开始阅读文献,进入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如果自己这时找不到研究方向,就不知道阅读哪些文献,就会有一种门外汉的感觉。塔主的学生今天就问我:老师,我有点困惑,老师还没有给我定方向,我最近看了看以前师兄师姐发的文章,大部分的是做水文研究,不同树种的生长特征,还有土壤类的研究。因为方向没有定下来,所以看文献也有点无厘头。我看了师兄师姐的文章,好像土壤类是不是不太好发文章呢。其他老师名下的学生应该是定下了方向,好像都是同位素的,这几天一直想去找您聊一聊方向问题,但是我自己也不能判断哪个方向更好研究一点,所以想先听听您的建议。其实这个同学的困惑对于绝大多数同学而言,都有同样的问题,毕竟都没有读过研究生,也不知道研一到底咋过,塔主常常设想:如果让我重新读一次研究生,那么在研一时应该怎样度过呢?下面塔主就给大家谈谈研一入学后如何度过焦虑期:先以完成研究生课程为主塔主建议,对于研一的第一个学期,还是以完成研究生课程为主,也就是说要在这个学期将能修的学分全部修了,在下学期留下一两门课就可以了,要保证研一结束必须把研究生三年的课程学分全部修满,这样就不会在后面集中做科研的时间里因为上课修学分分心了。所以,你可以去跟导师交流一次,说明你的想法,我相信导师也会考虑你的这个想法的。多听多看多主动交流这一点很关键,很多研究生的主动性不强,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塔主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一定要主动,导师团队的每一次例会,专业组织的每一次学术会议,师兄师姐做实验的每个机会,都是需要我们主动出击的,千万不要有计算时间成本,是不是会吃亏,凭什么让我做等之类的想法,这一年,就是应该付出的,谁也不是傻子,你不付出怎么可能有得到呢,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相信你的付出换回来的要多得多。以上就是塔主对研一焦虑中的同学提出的两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一则微信刷爆网络,鉴于应届硕士毕业生孙光宇在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孙光宇在攻读硕士期间,论文硕果累累——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学评论E辑》《应用物理快报》《等离子体源科学与技术》等期刊发表8篇SCI论文,还有4篇EI会议论文;以非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很多朋友在看到这个报道时,首先直接联想到的是,现在不是在破四唯么,难道文章发表得多,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吗?个人觉得这是读者对这条信息的过分解读。首先,孙光宇在硕士期间能发表这么多文章,就证明了他取得了不错的学术成果。很多博士看到他发表的文章数量,都甘拜下风。其次,大家需要看清楚,提出破格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全国电气专业,只有西安交大和清华大学是A+,证明该校此专业的实力和权威性!此外,孙光宇所从事的是射频放电鞘层方面的研究。并不是传说中好发文章的那环化生材!最后,破格授予学位历来有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试,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对于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博士学位”。所以,只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是完全可以的破格的!因此,如果西交电气学院答辩组专家评议为人可以,是可以提名破格的,毫无问题!最后,不过西交的报道中还是有瑕疵的,他传递给大家的信息是破格直接与文章挂钩了,实际上肯定不是,而是学位论文展现的成果和水平!欢迎关注,带你一起看不一样的世界!
“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让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孙光宇(图片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在这篇文章中,对孙光宇3年发表16篇SCI的经验做了总结。第一点是“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孙光宇说,“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第二点是“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非常重要。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常常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矿,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点是“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3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孙光宇接受访谈(图片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文章介绍称,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对于今后的发展,上述文章透露,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据了解,孙光宇在读研期间就已崭露头角。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官网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电气学院“研究生科研学术先锋论坛”圆满举办》介绍:“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研究生标兵孙光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心得。首先,他对科研给出定义,科研就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要勇于突破固有思维,大胆寻求创新。他认为,科研不仅仅需要时间的付出,更需要方法论的转变,在实验时难免会出差错,要正确分析错误,负面结果是成功的关键。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是不可取的,他建议同学们应该合理规划时间,多读文献,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网友吵翻了:是否可以破格授予博士学位?9月7日,这条#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网友却吵翻了。有网友认为,妥妥的学霸一枚,够博士毕业好几回了!但也有网友认为,尽管孙光宇很优秀,但并不能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你怎么看?来源: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西安交大新闻网、澎湃新闻(记者岳怀让)编辑:郑青出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惠游湖北 怎么预约 ?8月7日湖北宣布:湖北所有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游客免票回复【免费游湖北】即可获取预约通道↓↓太优秀了!↓↓↓
“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让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孙光宇(图片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在这篇文章中,对孙光宇3年发表16篇SCI的经验做了总结。第一点是“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孙光宇说,“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第二点是“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非常重要。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常常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矿,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点是“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3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孙光宇接受访谈(图片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文章介绍称,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对于今后的发展,上述文章透露,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据了解,孙光宇在读研期间就已崭露头角。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官网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电气学院“研究生科研学术先锋论坛”圆满举办》介绍:“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研究生标兵孙光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心得。首先,他对科研给出定义,科研就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要勇于突破固有思维,大胆寻求创新。他认为,科研不仅仅需要时间的付出,更需要方法论的转变,在实验时难免会出差错,要正确分析错误,负面结果是成功的关键。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是不可取的,他建议同学们应该合理规划时间,多读文献,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源:人民日报、西安交大新闻网澎湃新闻(记者岳怀让)编辑:杨刚责任编辑:刘云鹏审核:马佳关注1018陕广新闻微信公众号回复关键词:1018,进入都市优品好视力专区回复关键词:社保,获取西安社保有关的N个问题回复关键词:落户,获取西安公安掌上户籍室地址回复关键词:人才,获取西安人才分类政策回复关键词:买房,了解西安最新楼市政策回复关键词:限行,获取西安机动车限行安排下载蜻蜓FM 企鹅FM 喜马拉雅FM搜索 陕广新闻 听直播与回放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头条号搜索 1018陕广新闻广告与商务合作:029-85266963新闻投诉:029-85258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