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数据中心及云计算发展调研报告赫克托

数据中心及云计算发展调研报告

1、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将从2016年底的338个增长到2021年的628个。到2021年,它们将占所有已安装数据中心服务器的53%。● 到2021年,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内的流量将翻两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已占所有数据中心总流量的39%,到2021年将占55%。2、全球数据中心流量● 到2021年底,全球年度数据中心IP流量将达到20.6(ZB)(每月1.7 ZB),高于2016年每年6.8 ZB(每月568 EB [EB])。● 全球数据中心IP流量将在未来5年内增长3倍。总体而言,从2016年到2021年,数据中心IP流量将以25%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3、数据中心虚拟化和云计算增长● 到2021年,94%的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将由云数据中心处理; 6%将由传统数据中心处理。● 从2016年到2021年,整体数据中心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将增加一倍以上(2.3倍); 然而,对于云,这些将在同一时期几乎增加三倍(2.7倍)。● 2016年云数据中心的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密度(即每个物理服务器的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为8.8,到2021年将增长到13.2。相比之下,对于传统数据中心,工作负载和计算实例密度为2.4 2016年,到2021年将增长到3.8。4、公共云与私有云● 到2021年,73%的云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将位于公共云数据中心,高于2016年的58%(2016年至202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7.5%)。● 到2021年,27%的云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将位于私有云数据中心,低于2016年的42%(从2016年到202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5、全球云流量● 到2021年底,年度全球云IP流量将达到19.5 ZB(每月1.6 ZB),高于2016年每年6.0 ZB(每月499 EB)。● 未来5年全球云IP流量将增加三倍以上(3.3倍)。总体而言,从2016年到2021年,云IP流量将以2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到2021年,全球云IP流量将占数据中心总流量的95%。6、云服务交付模型● 到2021年,75%的云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将是软件即服务,高于2016年的71%。● 到2021年,16%的云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将是基础架构即服务,低于2016年的21%。● 到2021年,云计算总体工作量和计算应用中的9%将是平台即服务,高于2016年的8%。7、按应用程序处理工作量和计算应用● 到2021年,企业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将占总数据中心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的73%,低于2016年的76%。● 到2021年,消费者工作负载和计算实例将占总数据中心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的27%,而2016年为24%。● 在企业部门中,计算(到2021年为24%的企业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和协作(到2021年为23%的企业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是两个主要贡献者。● 在消费者群体中,视频流(截至2021年占34%的消费者工作负载和计算应用)和社交网络(2021年消费者工作负载和计算实例占25%)是两个主要贡献者。● 在企业领域,数据库/分析和物联网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程序,2016年至202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1%,或增长2.6倍。● 在消费者群体中,社交网络(2016年至202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6%)和视频流(2016年至202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4%)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8、数据中心存储● 到2021年,数据中心存储装机容量将从2016年的663 EB增长到2.6 ZB,增长近4倍。9、数据中心、大数据和物联网中的数据● 从全球来看,到2021年,存储在数据中心的数据将几乎增加五倍,到2021年达到1.3 ZB,比2016年的286 EB增长4.6倍(复合年增长率36%)。● 到2021年,大数据将达到403 EB,比2016年的25 EB增长近8倍。到2021年,仅大数据将占数据中心存储数据的30%,高于2016年的18%。● 存储在设备上的数据量将比存储在数据中心的数据高4.5倍,到2021年为5.9 ZB。● 在物联网的推动下,到2021年,任何设备创建(并且不一定存储)的数据总量将达到每年847 ZB,高于2016年每年218 ZB。图1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增长率图2 IP流量在数据中心的增长率图3 2021年数据流向分布及百分比本文内容来自:某白皮书

花打朝

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批发、零售型各有优势:数据中心分为批发型和零售型两种模式。在国外,两种模式均取得了成功。国内,受政策影响,跑马圈地的批发型当前更受资本青睐;但从长期看,零售型更具有成长韧性。与云计算是竟合关系:云计算是数据中心的下游客户。因此,当前来看,云计算促进了数据中心尤其是批发型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但从长期看,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亦存在竞争关系。产业高速增长:2019年,测算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88.6万架,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受益于云计算、5G、人工智能、VR等,数据中心产业未来仍将高速发展。产业进入整合期:受政策影响、PUE限制、技术迭代,数据中心产业进入整合期。大型互联网公司和大型国企将会更多进入该产业,产业内部“大吃小、强吃弱”的并购将会更加频繁发生。数据中心概述生命周期及产业链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数据中心按自身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均有不同的产业链上下游,其中,建设阶段涉及面较广,包含用地、用电、用水、用网、IT设备、非IT设备、土建及其他工程、软件系统等多个方面。数据中心业务模式批发和零售数据中心的业务模式包括批发型和零售型两种。批发型主要针对大客户,一般以模块为最小出租单位。针对超大型客户的订制型数据中心可以看作是批发型的延伸,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零售型主要针对小客户,一般以机柜为最小出租单位,早期也有服务商以机柜单元(U)为出租单位服务微型客户,但目前这种微型客户多以web自助服务的形式,转向公有云。一般来说,批发型考验的是资源整合能力、快速建设和扩张能力,而零售型考验的是精细运维及运营能力。从国内外厂商来看,批发和零售均可取得成功。目前国内,受新基建政策等影响,批发型更受快进快出的资本市场青睐。但从长期看,零售型更具有成长的韧性。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关系云计算IaaS是其下游客户,但长期看仍有竞争当前,数据中心的主要客户为互联网客户(含云计算厂商),其次为金融、政企等。云计算的高速发展,致使数据中心的需求量和上架率都大幅提升,机柜租金也稳中有升。因此,短期来看,云计算对数据中心产业是利好要素。但从长期看,两者仍存在竞争:目前微型客户(指租不满单机柜,只租用几个U的客户)已经大量从传统数据中心转向公有云,未来,随着公有云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逐渐提升,以及规模优势的逐渐显现,可能会有更多、更大规模的客户选择公有云。当前,国内由于市场形态和政策影响,企业一旦上规模(如美团、字节跳动和快手等),仍会租用、建设数据中心,政务、金融等也会谨慎使用公有云,但在美国,存在大型企业直接完全使用公有云(如Netflix使用AWS)的先例,这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IT的发展方向。此时,公有云会挤压传统IDC的市场空间。目前,国内已有不少IDC厂商,通过Openstack或Kubernetes积极布局专有云、混合云和云MSP。当然,根据电信分类目录(2015版),IDC产业包括IT资源协作业务,而云计算需要该类业务许可,因此广义的IDC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政策、技术及市场国家政策作为数字底座被纳入新基建,强调布局优化和绿色节能重点政策解读—新基建数据中心被写入新基建,将有更多“国家队”上场投资、外贸和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受制于美国单方挑衅,一段时间内外贸具有较大程度不确定性。受新冠疫情影响,内需短期内也难以大幅提升。投资的地位变得尤其重要。不管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还是在抗疫中对云和数据的应用,国家已享受到早期新型基础建设的红利,这也客观上促进了政府对新基建的重视程度。在2020年4月,官方明确给出了新基建的范围,其中包括数据中心。这对数据中心整体利好,但也带来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更多国企的高举高打,原有小型且低端的数据中心不仅难以吃到红利,而且会加快淘汰出局。重点政策解读—REITs对IDC整体利好,同时加剧马太效应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金融工具,是不动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不动产证券化是把流动性较低的、非证券形态的不动产投资,直接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证券资产的金融交易过程。从回报形式看,主要为租金分红。目前,国外头部数据中心运营商Equinix、Digital reality等均以REITs形式发行。2020年4月30日,证监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 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境内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正式起步。从美国REITs市值占比看,数据中心排位靠前,因中国的REITs试点聚焦于基础设施领域(排除了商业地产等),因此,占比或将更高。REITs有助于盘活已有资源,降低企业杠杆,降低融资难度,因此,可以有助于优质项目的更快发展,同时拉大与不被市场看好的项目的差距,加剧业内的马太效应。地方政策一线城市整体偏负向,一线周边及西部偏正向市场规模2019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已超千亿2019年,中国IDC业务的总体营收已达1132.4亿元。未来,受益于5G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互联网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等,国内IDC行业仍将保持3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产业链图谱数据中心建设考量要素需求端:C端流量用户量和用户时长稳步增长,数据量快速增长数据中心需求量与数据流量相关。当前C端的主要数据流量来自于(娱乐性)长视频和短视频、游戏和电商,在疫情背景下,协同办公和在线教育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未来,超高清视频、云游戏、云VR都将进一步促使流量快速增长。需求端:B端流量B端数据蓄势待发,但当下仍不宜赌注5G网络的峰值速率、流量密度、连接密度等显著优于4G,且原生标准支持网络切片以便企业独立组网。IPv6使得每一个元器件都可以拥有独立的IP地址,两者使得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得以落地。未来,B端的生产性数据,占比将会大幅提升。但考虑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报周期、折旧速度和整个生命周期等,当下仍不宜将全部赌注押在制造等B端流量,短期内互联网客户仍为绝对主力。若从长期产业布局考虑,而不考虑短期上电率,则可积极布局。需求端:客户占比及需求特征互联网企业仍为主要客户,各行业需求不同IDC数据中心主要终端客户有互联网(含云计算)厂商、金融行业、制造行业、政府机构等客户。目前互联网客户(含云计算厂商)仍为主要客户群体,占60%以上份额。互联网企业数据量多,终端用户规模庞大,对机房规模、设备等级、选址集中、低时延等各方面指标要求均较高。大型金融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外采仅作为“两地三中心”的备用机房;中小型数据中心一般采用长期合作的、有丰富运维、运营经验的IDC服务商以及T3及以上级别的机房。政府机构、制造业数据中心特点为数量多、规模小,且政务类一般有默认的“数据不出省、不出市”规则,数据中心在当地建设。供给端:用电各地用电量、PUE标准、电价和用电指标均有差异数据中心2020年用电量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7%,随着数据中心投产规模的增加,这一占比将持续上升。数据中心能耗主要包括四部分:IT设备能耗、制冷系统能耗、供配电系统能耗、照明及其他能耗。总能耗比IT设备能耗,即为PUE值。即使采用相同技术,数据中心在各地的能耗也不相同,年平均气温较低区域,用于制冷系统的能耗大幅降低,PUE值较低。另外,各地的PUE要求也不同,一线城市和东部地区更为严格。除PUE外,不同地区电价也不相同。对数据中心约束性最强的是用电指标,一线城市的新规划数据中心往往难以拿到该指标,不管PUE多低、电价多高。因此,从电力单要素考虑,向一线城市周边区域、边远区域发展是大势所趋。除大型互联网公司外,传统IDC(尤其是零售型)向外布局仍有阻力:客户上架、运维都更复杂,客户与其他数据中心联动复杂,政务客户等受不出省限制,等等。供给端:网络受物理距离和节点时延影响从供给侧看,数据的传送时延包括传输时延和传输节点时延,而传输节点时延与单根据节点时延和节点数量有关。从需求侧看,根据业务敏感度,可以分为高时延敏感业务、中时延敏感业务和低时延敏感业务。对于中低时延敏感业务,可以从成本出发,选择建立在边远地区的大规模、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而对于高时延业务,则选择位于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数据中心,或选择离用户侧更近的边缘数据中心。目前,如果将业务进行分级,则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数据中心可以满足金融等业务需求,因此边缘计算的风口尚未真正来临。当前一线城市数据中心抢手,更多是从上架、运维、资源协调性、高可靠性等多方面考虑,并非单独从时延考虑。从长期看,随着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医疗等发展,边缘计算有较大发展机会。供给端:成本电力支出与折旧费用占成本支出的最大比重数据中心整体成本(TCO)分为建设支出(CAPEX)和运营支出(OPEX)两部分。建设支出指前期必要的建设投资及一段期限折旧后的再投资,一般指一次性投入。运营支出指的是每月运行设备的实际花费,主要包括电费支出、折旧、房租、设备租赁,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对IDC服务商而言,电力成本占整体运营支出中的一半以上。每种设备的不同选型都会影响数据中心的成本,动态近似评估可参考在线版的“施耐德数据中心成本计算模型”。数据中心趋势与展望技术趋势:非IT类UPS→高压直流相较于UPS,HVDC 在备份、工作原理、扩容以及蓄电池挂靠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技术优势,因而具有运行效率高、占地面积少、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低的特点。风冷→液冷在能耗占比中,温控系统是除IT系统外最大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PUE值的高低,以及整体运营成本。在选址时,不少数据中心选择温度更低区域,如北极圈(Facebook)、张北(阿里巴巴,腾讯)、海底(微软)、湖边(阿里巴巴千岛湖数据中心)、山洞中(贵安),但这些选址本身即受到严格限制,除张北、贵安外,其他TCO也并不更低,一般IDC运营商难以借鉴。从常规节能技术来看,空调机组逐渐由风冷型和水冷型向冷冻水型、双冷源型转化,从气流组织看,冷热通道分离已广为普及,并从机房级细化到机柜级。从长期看,最具有革命性的节能技术为液冷技术,其中浸没式液冷技术可以将PUE降到1.2以下,联合其他技术,可以趋近于1。目前国内已有中科曙光、绿色云图(网宿子公司)、联想、浪潮和华为等涉足液冷领域。目前,由于适应场景、冷却液价格和改造成本,液冷技术并未大面积普及。未来随着GPU运算占比的增加和服务器密度的不断增加,液冷将是代替风冷的必然选择。技术趋势:IT类传统树形架构→胖树架构→叶脊架构在传统树状架构中,带宽逐级收敛,“根”部成为瓶颈。随着计算规模的扩大,改进型树状网络——胖树架构产生,数据中心演变成传统的三层架构。随着数据中心中东西向流量和大象流的增多,采用STP协议的胖树架构仍容易导致阻塞。于是,更加扁平化的架构——叶脊架构诞生。叶脊架构更偏于网状化(两层仍然保持了树的特点,如单层则为网),且由ECMP(Equal Cost Multi Path)动态选择多条路径,从而使得带宽利用率更高、网络延迟可预测、扩展性好、安全性和可用性高。叶脊架构产生了两方面的作用:第一,由于全部采用光纤,使得光模块的需求量大幅上升。第二,网络更加扁平,突破了传统物理结构的限制,使得被提出多年但无实质性进展的SDN得以真正落地、快速发展。产业趋势数据中心产业将进入整合期随着新基建政策的出台,互联网企业和大型国企均加码在数据中心产业的布局,数据中心产业将进入整合期。首先,随着一线城市禁限令的相继出台,以及REITs等金融工具的试点,老、旧、小数据中心将难以适应未来发展,数据中心产业必然进入大鱼吃小鱼的横向整合期。其次,随着公有云的不断发展,云厂商和传统数据中心运营商的竟合关系越来越明显,不少数据中心运营商寻求专有云、混合云的转型之路。再次,数据中心产业链本身,也呈现出更明确的分工(如建设和运营分工)和大厂商向上游延伸(如云计算厂商开始研发芯片、白盒交换机、电源设备等)两种不同的现象。

椒聊

数据中心深度报告:IDC,数据时代演绎春秋传奇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IDC 行业投资亮点:需求强劲增长,市场格局优化数据时代,IDC 需求强劲增长 网络服务升级将伴生海量数据,催生对 IDC 行业的强劲需求。数据量伴随着数字化的程 度快速扩张,据 IDC 预测 2018 至 2025 年全球的数据量将增长 5 倍以上,而中国增长更 快于全球(期间 CAGR 达 27.8%)。数据量增长不仅受到互联网服务快速发展的强力驱动,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会成为新的增长源泉。数据量的增长需要更坚实 的互联网平台服务以支持数据的存储和运算,故我们判断IDC行业下游需求将强劲增长。IDC提供数据中心托管、网络互联和其他相关增值服务。IDC是数字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 也是新基建推动下有望实现快速扩张的新兴产业。我们判断 5G 网络的快速建设有望推动 数据量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以在线办公、在线教育、AR/VR、车联网为代表的新应 用会衍生出大量新增的 IDC 需求,从而推动行业继续快速扩张。市场结构优化,龙头第三方 IDC 有望跑赢行业 中国的 IDC 市场具有资源集中、严格管理和运营商主导的特点:1)北、上、广三个网络 核心节点周围分布了密集的 IDC 资源(占全国份额约 65%),因为一线城市 IDC 可以提供 时效性更强的优质服务;2)因为 IDC 是能耗大户,因此一线城市对 IDC 的发展进行了严 格管理从建设指标到能耗指标均作出限制,鼓励 IDC 建设均衡扩散、绿色节能;3)截至 2018 年,运营商凭借资本优势和网络优势占据中国 IDC 市场半壁江山(市占率约 51.6%)。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分层,第三方 IDC 市场扩张前景广阔。我们认为 IDC 市场将进一步出 现需求的两级分化:一线城市及周边地区将聚焦高时效性的需求,提供附加值更高的 IDC 服务;中西部地区将建设超大型数据中心,凭借规模优势和地理优势提供更经济的服务。 第三方 IDC 公司聚焦一线城市及周边地区,凭借高效的管理运营能力、领先的云网整合 技术提供附加值更高的 IDC 服务,因为一线城市在云服务、远程服务、在线支付、高频 交易等领域的需求旺盛,我们认为第三方 IDC 公司将面临行业快速增长红利。龙头公司充分受益,市场或进一步整合。一线城市及周边市场充满扩张机遇,对 IDC 服 务商的资质要求也在日渐上升:1)一线城市新建设项目需要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对新 建项目的规模和能耗也要求也愈加严格,我们认为龙头公司凭借更强的资本能力和技术 能力更易获得扩张机会;2)环一线城市带需要 IDC 服务商进行更激进的布局,对公司的 融资能力和营运能力要求较高,龙头公司更易凭借资金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提高资 产的扩张和运营效率。投资建议 我们从扩张能力、运营能力、融资能力和服务能力四个维度建立了 IDC 的分析框架(次 序反映出我们的重视程度),以全方位的判断 IDC 服务商持续扩张和提升盈利的能力。我 们看好国内处于龙头地位的第三方 IDC 服务商,认为其有望凭借独特的市场定位、充裕 的资源储备实现快速的扩张和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 扩张能力是我们最为看重分析指标,决定公司的增长前景。正如我们所判断,目前 国内的第三方 IDC 市场处于“春秋”时代,快速的扩张更有利于公司的脱颖而出。 尤其是公司在一线城市及周边地区的资源和项目储备,能直接对应公司如何在数据 时代,从 5G 和云计算引领的未来发展中获益。我们相对看好万国数据、宝信软件, 其各自储备的项目资源能支持现有 IDC 资产的翻倍以上增长。 运营能力是决定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内核。我们用 IDC 项目投资的 IRR(内部收益率) 来作为运营能力的参考指标,因为不同 IDC 公司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成本构成也存在差异性;而 IRR 指标直接反映出 IDC 公司通过扩张赚取收益的能力。据我们测 算,领先的国内第三方 IDC 公司 IDC 项目投资的 IRR 在 15-20%左右,我们相对看好 万国数据和宝信软件,其多个新建项目的 IRR 达到了 18%左右。 资本能力反映出公司撬动杠杆加速扩张的能力。资本能力和公司的综合业绩情况相 关,一方面如果有传统的现金流业务,可以帮助公司降低对债务的依赖性;另一方 面公司传统业务的经营表现也可以帮助公司降低融资成本。我们用融资成本这一指 标反映公司的融资能力,数据港、宝信软件和万国数据相对表现较好。 业务能力潜在地反映出公司的扩张蓝图。我们从服务类型、服务内容、覆盖地区和 主要客户四个角度描述公司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判断由于下游互联网和云计算公司 的需求旺盛,且互联网和云计算行业已经形成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所以批发型数 据中心会迎来更快增长,客户结构完善、布局核心城市的 IDC 公司增长的确定性更 强,我们相对看好万国数据、宝信软件。首次覆盖万国数据。给予万国数据“跑赢行业”评级和目标价 65.6 美元(基于 20 倍 2021 年 EV/调整后 EBITDA),目前股价交易于 27 倍 2020 年 EV/ EBITDA,我们的目标价较现价 有 12.3%上行空间。首次覆盖宝信软件(A/B), 宝信软件 A/B 股“跑赢行业”评级,目标价 46.5 元/3.5 美元(基于 SOTP 分部估值法,对软件业务给予 30 倍 2021 年 P/E,对 IDC 业务给予 20 倍 2021 年 EV/EBITDA,B 股由于流动性原因给予 50%折价), 目前公司 A/B 股交易于 42 倍/14 倍 2020 年市盈率,我们的目标价较现价有 17.4%/74.1%上行空间。IDC:互联网需求强劲,推动行业稳健增长IDC 构筑互联网发展基石。IDC 提供互联网平台服务,即为客户提供服务器托管、虚拟主 机、邮件缓存等服务;以及一些增值服务,如数据库系统、数据备份等。随着互联网蓬 勃发展,IDC 行业不仅受到传统行业数字化需求的青睐,更是在互联网行业强劲需求下迎 来广阔增长空间。我们认为 IDC 作为与互联网发展息息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会继续受 益于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保持强劲的增长动能。IDC 服务面临长期稳健向上趋势。我们认为 IDC 行业的发展面临如下显著特点: 行业需求与用户数据增长息息相关。IDC 主要是提供服务器托管服务,而下游客户 对服务器的需求取决于其互联网的服务量,即用户和数据的体量。受益于 4G/5G 技 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数据流量高速增长,推动了 IDC 行业面临下游强劲需求。 下游为政企客户,合作长期稳定。IDC 行业目前主要的客户是互联网公司和云服务 公司,此外还有金融、政府、能源等传统行业也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衍生出对 IDC 服务的需求。IDC 服务商与下游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了收入和现 金流的可预见性。 资本密集型行业,行业有望逐步整合。IDC 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IDC 服务商要需要 在前期投入大量资本以建设 IDC 机房,并须数年才能收回成本,所以 IDC 服务商需 要不断融资以实现快速扩张。规模扩张能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帮助 IDC 服务 商降低平均的建设成本、运维成本和融资成本,故我们认为行业未来可能出现整合。从整个 IDC 产业链看,IDC 服务商位于产业链中游,向上游采购发电机、机柜、电源、施 工维护、网络宽带等配套设施与服务,向下游的互联网公司、云计算厂商、政企客户提 供 IDC 服务。下游需求中,互联网和云计算厂商贡献了主要增量;同时,受产业互联网 和社会信息化投资力度加大,制造业、政企客户的 IDC 需求也呈现上升态势;值得一提 的是云计算厂商的迅速扩张对 IDC 的贡献尤为明显。 IDC:构筑数据时代的网络基石 IDC 行业背后是网络的数据容量,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衍生的数据量出现爆 炸式增长,故而推动 IDC 行业蓬勃生长。因为互联网和云服务商都需要留有一部分的冗 余服务器资源以应对数据量陡升造成的网络压力,所以 IDC 行业的产能扩张会领先于网 络流量增长。我们判断 5G 时代新应用的层出不穷,会带来网络流量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使得 IDC 行业面临历史性的广阔增长机遇。据咨询机构IDC预测, 2018年至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增长5倍以上,从33ZB增长至175ZB; 娱乐需求和视频需求是长期稳定驱动力,随着 5G 时代到来,物联网设备、大数据、人工 智能等新应用产生的数据将加速成长;其中,IDC 预计中国将实现比全球更快的增长, 2018 年中国数据量约 7.6ZB(占全球份额约 23.4%),到 2025 年将增长至 48.6ZB(占全球份额 约 27.8%)。从 2015 至 2025 中国数据量中不同数据类型的份额将发生明显变化,从 2C 经济走向 2B 经济:娱乐数据(数字电视、在线视频、音乐和游戏等)的数据量占比从 46%下滑至 25%, 非娱乐图像数据(如视频监控)占比也从 37%小幅下滑至 34%;取而代之的是生产力数 据(大数据和 AI 数据)从 9%增长至 19%,以及物联网数据从 2%增长至 21%。我们认为 因为 5G 应用更多的体现在产业互联网端,因此数据量及 IDC 面临的需求增长也会在 2C我们认为数据量的持续性高速成长为提供网络基础平台服务的 IDC 厂商提供广阔的成长 空间;同时 2B 数据的占比扩张也对会进一步提升下游对数据安全和网络质量的需求,利 于专业 IDC 龙头公司扩张市场份额。中国的数据流量生态:红利持续释放中国的数据流量在 4G 时代取得瞩目成绩,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生态的迅速发展,助力互联 网经济渗透率快速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基础设施的明显完善,网络能力的显著提升 使得普及平价互联网接入服务成为可能。中国目前已经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4G+光纤” 网络,赋能了 16.0 亿移动用户(其中 4G 用户 12.8 亿,渗透率 80.1%)和 4.5 亿宽带用户 (其中光纤用户 4.2 亿,渗透率 92.9%)低费用高质量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从而推动了互 联网生态繁荣及数据量井喷。我们认为中国有望凭借目前构建的全球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用户群体,放大 5G 网络红 利,孕育数据流量的下一次高速增长,因为: 中国将大规模建设高质量 5G 商用网络。我们预计 2020 至 2022 年是中国 5G 建设投 资高峰期,运营商计划共建设约 300 万 5G 基站,以在全国范围内提供 5G 商用服务。 网络的快速扩张有助于运营商推动 5G 用户渗透率的提升,我们预计到 2022 年底中 国 5G 用户的渗透率或达 60%以上。 培育了良好互联网用户习惯。因为政府持续推动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提速降费”,中 国的互联网用户养成了随时随地接入高速互联网服务的习惯,用户网络使用时长攀 升至高位。随着 5G 发展,网络内容逐步向高清视频、AR/VR 迭代升级,目前的用户 习惯有望放大 5G 带来的流量红利。 5G 生态逐步完善,产业互联网蓬勃发展。5G 带来的改变,不仅是网络性能加强后 个人用户使用习惯的转变(消费更多大流量内容),更是 5G 网络赋能下产业互联网 的全面升级。我们认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有 望快速崛起,成为贡献流量增长的中流砥柱。IDC 快速增长,以构建数据生态的底层基石IDC 为数据流量的增长提供了支撑。数据量的高速增长带来数据存储和运算需求快速提升, 互联网和云计算厂商需要进行网络基础设施扩张,对上游 IDC 服务需求也随之提升。据 IDC 预测,中国的 x86 服务器市场规模仍然在稳步扩张,2019 年至 2023 年的年均复合 增速达 11.9%。同时,我们观察到全球超大规模科技公司(如 FAAMG、BATJ 等)资本支 出也稳中有升。下游需求的稳健扩张是 IDC 保持稳健增长的直接推动因素。中国 IDC 市场特征:资源集中、管理严格、运营商主导 IDC 基础设施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IDC 的地域集中性和中国网络拓扑结构及客户需求密切相关,因为 IDC 需要保障客户数据 对外的网络连接顺畅。 中国骨干网结构:国内网络结构中,核心节点为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南京、 武汉、成都和西安八个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为三个中心,与其他核心节点 互联并负责与国际 Internet 互联。目前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 IDC 机架数占全国份额约 27%、25%和 14%(2019 年)。 用户需求区域集中:用户选择 IDC 资源时,网络时延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对时延要 求敏感的应用如远程服务、在线娱乐、在线支付等需求快速增长,且向头部城市靠 拢,导致一线城市 IDC 需求强劲增长。优化传输距离是优化数据业务外部网络时延的最直接方式,每减少 1km 的传输距离将减 少往返时延约 10 微秒;距离长短在传输网的时延中影响达到 80%以上。因此,在现有的 光传输网络中,如果时延需求在 10 毫秒以内,一般数据中心与信息业务用户端的距离应 在 200km 以内;如果时延需求在 30 毫秒以内,则该距离建议在 500km 以内。IDC 扩张特征:严管理导致需求向外扩散虽然 IDC 处于快速的扩张期,而且一线城市 IDC 资源集中;但是 IDC 的扩张却受到政策严 格管制,具体的管制指标包含两个方面,即指标管制和能耗管制。 指标管制,北京市政府、上海经信委分别出台了相关政策,目的是因地制宜管理建 设规模。鼓励数据中心从一线城市向周边地区、中西部地区辐射,缓解 IDC 给一线 城市带来的用地和用电压力。 北京:全市层面禁止新建和扩建互联网数据服务、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中 的数据中心,中心城区全面禁止新建和扩建数据中心。 上海:本市中环以内区域禁止新建 IDC;本市外环以外为适建区域,既有工业 区优先。单项目规模应该控制在 3,000 至 5,000 个机架。 能耗管制,鼓励 IDC 的设计建设提高能耗管理水平,建设规模趋向集中化,因为数 据中心的能耗水平通常随规模扩大而提升。(PUE=数据中心总设备能耗/IT 设备能耗) 北京:北京市政府规定,PUE 值 1.4 以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或享有指标豁免权。 上海:上海经信委规定,推动数据中心节能技改和结构调整,存量改造数据中 心 PUE 不高于 1.4,新建数据中心 PUE 限制在 1.3 以下。 深圳:深圳市政府规定,鼓励数据中心建设单位在“以高代低、以大代小、以 新代旧”等减量替代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绿色先进技术提升数据中心能效;对 节能效果表现较好的单位给予相应优惠。与一线城市严控建设发展相对应,一线城市周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 IDC 规模实现了快 速增长。其中,一线城市周边地区,满足了 IDC 服务的性能要求,在网络时延、服务稳 定性和安全性上表现良好,新建大型数据中心多选址于此;中西部地区,电力能源充沛, 且可能具有天然制冷的地利条件(如气温低、水冷、风冷等),有利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的建设发展。运营商主导的市场中国的三家运营商目前拥有最充裕的 IDC 资源,2017 年合计市场份额达 52.4%,2018 年 小幅下降 0.8 个百分点至 51.6%(信通院数据);第三方 IDC 市场的竞争较为充分,排名 前三的公司为万国数据(4.1%),世纪互联(4.0%),宝信软件(2.0%)。IDC 市场目前的竞争格局充分反映出下游市场需求的分层: 民营 IDC 聚焦于高端市场需求。民营 IDC 公司资本实力有限,融资成本也高于运营 商,故扩张能力相对有限;但民营 IDC 部署灵活,聚焦于一线城市及周边地区,紧 盯市场高端需求,可以提供客制化服务及一系列增值服务。 运营商 IDC 具有更强的普适性。运营商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较低的融资成本,可 以实现快速的 IDC 资产扩张,故运营商有能力进行超大型数据中心的新建。同时运 营商 IDC 可以直连自身的骨干网,故无须支付高昂的带宽成本,对价格敏感的客户 更具吸引力。但运营商 IDC 主要以宽带租赁和服务器托管服务为主,服务内容较单 一,也难以进行客制化的服务。从全球范围看,运营商主导的市场和第三方(Carrier-neutral)主导的市场并存。以美国 为代表的市场,专业第三方公司(如 Equinix 和 Digital Realty)聚焦 IDC 市场,进行快速 的市场扩张并从运营商手中收购 IDC 资产,成为全球领军者;以中日为代表的市场,运 营商凭借网络资源优势仍然占据 IDC 行业的主导地位。我们认为 IDC 格局的演进受市场 多方因素的制约: 市场融资条件:美国的 IDC 公司多为 REITs,在融资方面享有诸多优惠条件和税收减 免政策,缓解了融资成本压力;中日市场 IDC 仍多为公司制,与融资成本更低、规 模体量更大的运营商相比处于劣势。 网络拓扑结构:运营商主导的 IDC 市场,运营商对骨干网络资源垄断性较强,第三 方 IDC 厂商难以绕过运营商进行数据交换;第三方 IDC 主要的 IDC 市场,骨干网资 源更加分散,IDC 厂商也可以通过互联业务绕过运营商进行数据交换。 运营商发展模式:美国运营商因为对网络资源的垄断能力较弱,所以运营商转为从 发展网络内容以实现业务转型升级,IDC 类重资产被剥离至专业 IDC 公司;中日运营 商仍然垄断网络资源,业务转型从个人用户到企业用户,IDC 仍是大力发展方向。中国 IDC 市场展望:高速成长,需求分层 我们认为中国 IDC 市场将保持高速成长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业务分层,使 得现有市场结构进一步巩固。高速成长,势头不减我们认为新基建和 5G 大规模建设启动,有望引发新一轮的数据流量高速成长;而网络流 量的快速增长是 IDC 行业增长的根本原因。新基建将大数据中心列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为大数据中心是互联网服务发展的基 础资源,而在建设规模上鼓励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也达到了节能减排和发挥规模经济 的作用。此外,新基建强调了注重调动民间资本的参与。加大 5G 建设是提振数据中心需求的重要途径,因为 5G 应用如高清视频、AR/VR、物联 网、车联网和远程服务等,会使得用户使用流量出现大幅提升,故加快 5G 建设和用户发 展有助于推动全社会数据量的再次高速增长。我们预计 2020 年全国将会建设约 70 万 5G 基站,并发展约 1.5 亿 5G 用户(渗透率约 9%)。需求分层,因地制宜IDC 市场需求的分层化会进一步明显,演变为一线城市、环一线城市带和新兴区域三个层 级,对应高时延、中时延和低时延三种需求: 一线城市:聚焦于需求金字塔顶端,针对数据时延、安全性、服务持续性敏感度较 高的客户;扩张以监管指标为主。 环一线城市带:面向对服务质量有一定要求的客户,是性能和价格方面的折衷选择; 满足一线城市外溢的 IDC 需求,主要客户以互联网和云计算企业为主。 新兴区域:目前以中西部地区为主,是价格敏感型的客户首选,由于土地资源、电 力资源充裕,平均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较低,且有可能凭借地理优势降低数据中心 功耗水平,适宜发展超大型数据中心。我们认为 IDC 的市场结构也会随着需求的分层而出现进一步分化。第三方 IDC 公司将聚 焦一线城市和环一线城市带,以高品质的服务获取价格上的溢价,以提高资产的投资回 报率;运营商 IDC 将会快速扩张新兴区域,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以承载数据量上涨 之后对 IDC 服务的普遍性需求。中国 IDC 市场的春秋时代中国 IDC 市场诚然是运营商主导的市场,但第三方 IDC 厂商的蓬勃发展为市场带来更多 转机。我们预测随着市场分层趋势的进一步明晰,一线城市和环一线城市带的 IDC 市场 将迎来新的格局——第三方 IDC 公司保持快速发展并扩张市场份额,及 IDC 厂商之间的 兼并收购活动或逐渐增多。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的第三方 IDC 企业规模体量尚小,服务区域、服务内容和客户群体 相对单一;但发展势头迅猛,建设规模快速扩张、服务区域开始全球布局、提供更丰富 的增值服务、客户群体也趋向多元化。我们认为中国 IDC 行业的“春秋”时代,扩张和 兼并将成为 IDC 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扩张是脱颖而出的内核 中国 IDC 市场形成了明显的格局分层,第三方 IDC 市场聚焦的一线城市及周边地区市场, 对时效性和服务品质的要求高,因此在租金上存在一定溢价;而且由于互联网和云计算 等下游需求的高度集中,因此这些区域的 IDC 需求强劲增长。故第三方 IDC 服务商的上 架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国内主要第三方 IDC 厂商的上架率均在 65%以上,而且考虑到目前国内 IDC 资源处于快 速扩张期,新建 IDC 机房需要 2 至 3 年以实现成熟运营达到高上架率。如果单列成熟的 IDC 机房的运营情况,上架率在 90%甚至更高。零售型和批发型 IDC 各有千秋IDC厂商主要有两种模式,即零售型和批发型;取决于IDC服务商与下游客户的合作关系: 批发型:通过自建大型数据中心,并与基础电信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向用户提供服 务,通常按照机房模块单元起租,乃至整个数据中心。典型的客户包括:IDC 需求 旺盛的大型企业、大型互联网公司和云计算公司。国内典型服务商包括万国数据、 宝信软件、数据港等。 零售型: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商的机房空间是基于单个机柜或机笼出租的,典型的 客户包括:拥有大量 IT 技术需求的大型企业、需要 IDC 服务的中小企业、互联网企 业等。国内典型服务商包括世纪互联、光环新网、网宿科技等。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第三方(网络中立)的数据中心都属于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商,主要 因为大量中小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的需求繁杂而分散;而互联网格局垄断性的加强及云计 算(特别是 IaaS)服务的快速增长为批发型数据中心拓宽了增长空间。零售型数据中心和批发型数据中心主要因面对客户需求不同而产生发展路径上的差异, 模式不同并不构成投资回报率上的优劣之分;故而也不存在投资发展上的此消彼长。我 们认为在中国第三方 IDC 市场扩展时期,两种类型的公司均存在较大潜能。资源储备是扩张的首要能力我们认为资源储备是 IDC 服务商扩张的首要能力,因为 IDC 市场出现了监管分层、需求 分层。所以第三方服务商如何在一线城市及环一线城市带地区储备项目资源以聚焦一线 城市需求是扩张的核心。一线城市的扩张,主要以监管为导向,使得 IDC 服务商无法实现快速的扩张;在重点监 管区域,一方面 IDC 厂商需要有技术能力提高机房的功耗水平,使 PUE 尽可能的降低, 以尽力争取稀缺的建设指标;另一方面 IDC 厂商也要改造和完善现有 IDC 机房,使之符 合能耗水平方面不断提升的监管标准,实现现有资产运营能力的提升。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经信委在 2019 年底明确首批支持用能的新建 IDC 项目名单,在严格 控制总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土地资源、能耗资源等指标上,通过了 6 个 IDC 项目,其 中宝信、万国数据等第三方 IDC 服务龙头榜上有名。同时可以发现,名单严格的执行了 单项目在 3,000 机架以上的规模。一线城市的资源储备主要靠争取指标,环一线城市带的储备则更取决于公司的战略和资 本。目前的热门之选为北京周边地区的河北承德、廊坊,及上海周边的昆山、无锡、南 通等。环一线城市带的兴起为第三方 IDC 厂商提供了快速增长的沃土。以领先的第三方 IDC 供应商万国数据为例,在聚焦北京、上海的同时,加大了环一线城市带资源的储备开 发,为一线城市高时效性要求的 IDC 需求提供服务。储备资源的背后是资本角力我们认为 IDC 厂商快速的扩张和发展背后是资本的角力,而且随着数据中心的建设向大 型和超大型方向发展,我们认为融资能力会对 IDC 厂商的扩张带来更大的影响。 一线城市:虽然建设总量严控,但是单个项目体量却在扩大,因为大型数据中心运 营效率和能耗水平更高。所以单项目的建设规模出现提升,导致融资需求随之上升。 环一线城市:环一线城市是目前第三方 IDC 厂商集中争夺的资源,龙头 IDC 厂商均 有快速的扩张计划,因此低成本的持续融资能力是环一线城市扩张的关键。IDC 厂商现有规模和现金流能力对融资成本产生影响,我们认为 IDC 市场的快速扩张利好 龙头服务商。一方面建设规模和单项目规模的扩张会使小型厂商不堪资本支出压力开始 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大厂商更易通过规模效应获得经营效率和融资成本优势。因此,我 们判断第三方 IDC 市场的份额也会趋于集中,市场或有望通过资产的兼并收购出现整合。扩张是外力,运营是内功IDC 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第三方 IDC 厂商群雄并起,初期资产规模的扩张固然能带来营收 规模的明显起量;但是中国企业的盈利水平相较国际领先公司而言,仍有差距。我们认 为“扩张”是短期内 IDC 厂商发力的关键,而提升运营能力是 IDC 厂商长期发展的核心。反映 IDC 厂商运营能力的核心指标有上架率、平均租金等,反映在财务指标上我们认为 EBITDA 率、单项目 IRR 水平和公司 ROIC 是关键指标,体现出公司运营重资产的能力。零售型 IDC 和批发型 IDC 的上架率略有差异,但是由于第三方 IDC 厂商聚焦于一线城市需 求,资产质量良好,故上架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如果仅考虑已经成熟运营的 IDC 机房, 国内第三方 IDC 厂商的上架率和国际领先公司水平接近。单位租金在一线城市和环一线城市带也保持稳定。尽管 IDC 资源迅速扩张,使得供给明 显增加,但市场需求增长仍然强劲,所以 IDC 单位租金在一线城市保持稳定,未见市场 竞争导致的价格下滑。我们认为保持高上架率和租金稳定,同时通过丰富增值服务是保证长期良性发展的关键 因素。IDC 厂商需要平衡好资产扩张、资金成本及资产启用之间的节奏,在确保资产规模 快速扩张的同时,稳定 IDC 资产的上架率,确保现金流的增长可以覆盖未来的资本支出 或融资成本。IDC 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前期有高昂的资本支出,在 IDC 建成启用之后通过逐步提高 上架率来收回投资,据我们测算目前国内运营领先的 IDC 厂商投资的回收期约在 5 至 6 年,投资的 IRR 约在 17-20%之间。从资本回报率看,万国数据与 GIC 合作的轻资产模式 (IDC 公司负责前期建设,建设完成后与战略方各持股 10%/90%,迅速收回成本,后期通 过运营管理收取费用)具有比自建更高的回报。因为单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在 5 年之上, 所以快速扩张期的 IDC 服务商,净利润水平会明显受大量新增折旧和运维支出的影响。IDC 的成本主要是能耗、带宽(或有)、维护、建设(折旧)等,占比如下:IDC 运维过程中最大的成本项是电费,因此电价和 IDC 中心的能耗水平显得尤为关键。 为支持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发改委在推动一般工商业用电成本的降低(2019 年 1 月发改委公布《关于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的通知》)。我们认为随着政策鼓励新型基 础设施的建设,希望推动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用电成本有进一步下探的可能性。 能耗水平反映数据中心的节能效率。如果数据中心的规模扩张、选址和建设技术改 进,数据中心的 PUE 能实现明显降低。因此,我们认为龙头 IDC 厂商会相对更具竞 争优势,因为单体项目规模大、设计建设能力强。整体来看,我国领先的第三方 IDC 厂商在成熟 IDC 机房的盈利能力上未见与国际领先公 司的明显差异,成本结构相似度也较高。因此我们判断中国 IDC 厂商盈利能力的提升可 见性较高。对于领先的第三方 IDC 厂商,现阶段的净利润率受前期激进扩张带来的成本 压力,但随着上架率的提升,我们认为盈利能力有望明显改善。国内第三方 IDC 公司的投资策略第三方IDC服务商将聚焦一线城市及周边地区,为时效性要求高的需求提供高品质服务, 我们认为强劲的高端需求将保证第三方 IDC 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服务溢价,第三方 IDC 龙 头将凭借领先的扩张能力、客户资源、运营效率优势整合市场,充分享受数据时代红利。万国数据万国长期聚焦一线城市布局,储备了丰富的项目资源。万国数据是国内数据中心龙头, 2001 年起深耕数据中心托管及管理服务,聚焦布局一线城市集中式大型数据中心,截至 2019 年 3 季度数据中心总面积近 30 万平方米,折合机柜总数逾 10 万架;公司位于北京、 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数据中心规模分别占比 28%、30%、27%,与全国 IDC 机架数分布结构一致(北上广区域分别为 27%、25%、14%)。公司在一线城市的 IDC 资 源领先行业,已形成规模连片的数据中心产业集群,与当地政府和大客户建立了良好合 作关系。我们认为未来公司将通过核心城市项目收购、周边区域加密自建形成网络规模 效应,巩固龙头地位。下游需求强劲,公司与大客户协同实现高效扩张。公司目前 73%客户为云计算厂商, 2016 年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推出 CloudMix 云平台,双方推动数据中心云网融合升级,形 成了战略绑定。我们认为未来云厂商对于基础设施硬件配置要求更高,对能提供灵活性 能和弹性服务的 IDC 厂商愿意支付更高溢价;我们认为万国数据有望在云计算的快速发 展浪潮下巩固龙头优势。同时一线城市新兴需求旺盛,如远程服务、在线娱乐、在线支 付、量化交易等,使得一线城市 IDC 资源享有更高溢价。盈利能力逐步改善,业绩增长确定性强。万国的 IDC 业务以批发型为主(客户租约通常 5 年以上),成熟数据中心的资产运营效率高(上架率约 90%),且资产聚焦一线城市需求 租金稳定;我们估算目前公司新增 IDC 项目的 IRR 约为 17%,现金回收期在 5 至 6 年。因 此,公司暂时性的亏损是因为数据中心快速扩张,初期的大量投资带来了新增的运维和 折旧成本;公司新增数据中心会在 1 至 2 年进入成熟运营后出现明显的盈利能力改善。 我们判断万国数据的盈利能力也会随着进入成熟运营商的数据中心不断增加而逐步提升。宝信软件立足华东区位优势,辐射华中工业重镇。宝信软件依托母公司宝钢股份的厂房设施等基 础资源支持,2013 年起战略发展 IDC 业务,除数据中心租赁、服务器托管等传统 IDC 服 务外,逐步拓展 IaaS、PaaS、SaaS 等增值云计算业务。公司服务外包收入保持 30%左右 的年增速,我们估算其中 IDC 收入同比增速达 60%以上,占服务外包收入比重稳步上升, 机柜上架率超过 80%,经营效率可与国际 IDC 龙头的水平看齐。公司目前在上海区域可承载机柜规模约 60,000 个,建立起了区域领先、可规模化扩张的 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在上海已落地四期 IDC 项目,机柜数量约 27,000 个,2019 年 11 月,上海经信委发布《关于 2019 年首批支持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用能指标》,公司新获 批 5,000 个机柜指标,占比 20%。公司的主要客户为电信运营商,为其提供定制化业务,一般在项目建设初期甚至建设前 就签下 10 年以上合同,为项目收益率和回报期提供保障,使数据中心运营效率达到最优, 我们认为稳定的大客户基础将为公司未来扩张保驾护航。海外典型公司对比 Equinix Equinix 是全球数据中心龙头,目前全球市占率约 9.2%。公司 1998 年成立至今,通过持 续海外并购扩张壮大,目前在全球 26 个国家拥有 210 个数据中心,在北美、EMEA、亚太地区收入占比分别为 46%、33%、21%。公司客户数近一万个,主要为云计算厂商、电 信运营商和金融等企业客户。2019 年 7 月与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 GIC 签署了 10 亿美元合 资协议,运营位于欧洲的 xScale 数据中心,重点服务超大型客户,包括全球最大的云 服务提供商,此举将强化 Equinix 在云生态领域的领先地位。公司 2002 年上市至今股价涨幅超过 100 倍,近 10 年涨幅超 10 倍,收入已连续 66 个季 度实现增长。随着 5G 网络铺设和云计算的普及,下游企业的数据存储需求将驱动全球数 据中心行业继续快速增长。我们预期伴随全球性数据互联生态的日益加深,客户、数据、 数据中心交互日趋紧密,Equinix 依托作为全球数据枢纽的先发优势,将持续巩固龙头壁 垒,并受益于自有业务增长及并购外延。投资建议 推荐万国数据、宝信软件,建议关注世纪互联。 从估值来看,美国的 IDC 龙头公司 EV/EBITDA 平均约 20 倍,我们认为中国 IDC 龙头的估 值较美国有一定溢价。因为中国公司的 IDC 资产处于快速扩张期,而 IDC 资产从建成到 进入成熟运营需要 1 至 2 年时间;因此现阶段看中国的资产运营效率略逊美国,但是单 独比较第三方 IDC 的成熟运营资产,国内 IDC 资产并不明显跑输。从增长前景看,中国第三方 IDC 公司的增长显著高于美国,美国前 3 的 IDC 公司 2019 至 2021 年的 EBITDA 平均复合增速约为 13%;我们选取的 6 家国内可比公司 2019-2021 年 EBITDA 复合增速约为 41%,万国数据约为 47%,宝信软件为 21%。如果选取 2020 企业价 值倍数/EBITDA2019-2021 CAGR 作为参考指标,美国约为 1.7,而万国数据约为 0.7,宝信 软件约为 1.1。从行业环境看,中国云计算、产业互联网发展增速远高于全球水平,中国快速建设的 5G 网络将带动数据流量高速增长,新基建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节奏提速,我们认为龙头 公司将收获市场份额和收入的放量扩张。……(报告来源:中金公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何谓少乎

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发展洞察报告

核心摘要: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优势渐显:相比于电信运营商,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建设速度更快、客户定制性更强、重视程度更高,且PUE大多更低,受到客户青睐。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是过去数据中心增长的主要动因:过去5年,需求端,网民数量和移动流量增长迅速;供给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存储和计算提出更高需求。因素叠加,导致数据中心增长迅速。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传统企业上云是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因:5G的传输带宽显著高于4G,且原生标准支持企业独立组网,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奠定基础。因素叠加,会持续利好数据中心行业。一线城市资源紧俏,节能成为硬性指标:因数据中心的高能耗特点,北上广深等均对数据中心建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一般要求PUE<1.4),但这些城市需求旺盛,既有数据中心成为紧俏资源。智能运维被更多应用: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提升、人工成本的上涨以及客户对资源动态增减需求的日益增多,传统人工运维已难适应。基于传感器、DCIM和自动巡检机器人的整体智能运维渐被得到更多应用。核心观点数据中心概述定义及分类数据中心即存放设备或数据的场地数据中心即一个组织或单位用以集中放置计算机系统和诸如通信和存储这样的相关设备的基础设施;也可能是以外包方式让许多其他公司存放它们的设备或数据的地方。是场地出租概念在因特网领域的延伸。只提供场地和机柜的数据中心,一般称为DC(Data Center),而同时提供带宽服务的,一般称IDC(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两者有时不作严格区分。数据中心规模方面,按标准机架数量,可分为小型、大型和超大型。级别方面,常依据Uptime Institute的行业评判标准,按可用性,分为T1、T2、T3和T4。发展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早期的数据中心,比较简单。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数据业务的日趋复杂、生活和生产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耗电量的不断增长,数据中心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标准性、稳定性、节能性和高密度性等方面。运营者分类、关系及比较互联网公司运用新技术更多,独立第三方市场优势渐显数据中心的主要建设者包括电信运营商,独立第三方和大型互联网企业,三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合作关系,在少数场景下亦存在竞争。电信运营商的核心优势是对带宽等资源的垄断、广泛分布的机房,以及深入到县级以下的体系。独立第三方的核心优势是丰富的建设经验和运维经验。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优势是自身使用,因此可以统一规划、设计,并做全部的虚拟化、云化处理。互联网公司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往往更加彻底,但在数据中心本身的产业链中,其作为买方,不参与市场竞争(其出售给下游的一般为云产品)。相比于电信运营商,独立第三方因建设速度、服务模式和重视程度等原因,优势渐显。市场概况:产业链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云计算常被比作信息产业的基础,而数据中心又是云计算的基础。在整个信息产业中,数据中心位于极为上游的位置,为各种互联网服务提供基础支撑。技术概况:架构分层从“风火水电”到“软件应用”数据中心具有房地产和IT的双重属性,其可从场地到IT软件分为四层,每上升一层其地产属性会更弱、而IT属性会更强。大多数的数据中心到设施层即止。在客户类型为大客户,选择自行接入网络,或者服务商无网络资质时,也不提供网络服务,是更加简单的DC而非IDC。提供IT硬件时,业务即开始向服务器租用转变。提供IT软件时,一般即转型为公有云或者专有云的云厂商。数据中心市场促进要素:移动互联网用户流量增长是数据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网民规模由2011年的约5.1亿人,上升到2018年的约8.3亿人。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流量由2011年的5.4亿GB,增长到2018年的711.1亿GB。这些要素给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IDC带来巨大红利。促进要素: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过去用完即弃的数据被用来存储和分析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数据成为一种资产:过去用完即弃的日志数据,以及其他大量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可以得到存储和分析。流式计算和深度学习,使得这些数据能够实时计算并指导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GPU、TPU、FPGA等芯片技术,SSD、NVMe等存储技术,100G、400G光模块等网络技术,都提供了更为基础的保障。这些要素共同促进了计算、存储和传输的数据进一步上升。促进要素:5G、IPv6和物联网万物互联,数据量将迎来新一轮爆炸性增长5G网络的峰值速率、流量密度、连接密度等显著优于4G,且原生标准支持企业独立组网。IPv6使得每一个元器件都可以拥有独立的IP地址,两者使得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得以落地。互联网的连接作用由过去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走向万物互联。大量的元器件不仅整体数量更多,单节点产生的数据也更多,并且,医疗、驾驶等场景对时延的要求也更高。数据量将迎来新一轮的爆炸性增长。机架规模2019年机架预计超200万,规模以上数据中心机架占比上升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的机架总规模达到了166万架,与2016年年底相比,增长了33.4%。超大型数据中心规模达到28.3万架;大型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4.5万架。根据估算,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可达244万架。市场规模2019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已超千亿2019年,中国IDC业务的总体营收已达1132.4亿元。未来,受益于5G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互联网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等,国内IDC行业仍将保持3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数据中心技术建设:快速交付、水平扩展数字化模拟渐成标配、模块化建设逐步普及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一种工具,是数字孪生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具体落地,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资源、降低成本、以实现可持续发展。CFD,即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各种离散化的数学方法,对流体力学的各类问题进行数值实验、计算机模拟和分析研究。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国标《GB50174-2018数据中心设计规范》第7.3.1条规定:“并应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对主机房气流组织进行模拟和验证”,2017年12曰1日实施的《T/CECS 488-2017数据中心等级评定标准》规定,“大型数据中心应作CFD验证”为必须符合的关键条款。模块化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另一趋势,模块为集成了供配电、制冷、机柜、综合布线、动环监控等功能独立的运行单元,实现了数据中心建设从工地到工厂的转移,具有稳定性高、快速部署、分期建设、动态调整和水平扩展等优点。节能:从被要求到自身需要节能技术众多,但客户需求及配套、TCO等尚需时间近几年,北上广深分别颁布了对数据中心PUE的新规定,政策趋紧。数据中心节能技术众多,可分为整体架构、IT系统、供配电系统、空调系统和绿色节能等几大类。这些技术,有些已经大范围落地,有些因为成本、稳定性和客户需求等原因,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以革命性的浸没式液冷为例,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因托管的是客户的服务器,因此很难进行这项改造。不过,随着GPU服务器比例的逐渐增多,在原有体积下,风冷完全无法满足冷却需求,此时,液冷便会成为刚需而逐渐普及。虚拟化:软件定义一切软硬解耦、资源API化和软件定义在网络硬件中,软硬一体不仅成本更高,而且硬件厂商的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数据中心需求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从软硬一体到软硬解耦再到白盒硬件+开源软件(如Sonic)的整体发展趋势。解耦之后的硬件资源不仅可被编程、改写,而且开放的API便于数据中心的整体监控和运维,还有助于利用深度学习等进行智能化处理,以防止死锁等。软硬解耦、资源API化和软件定义成为数据中心尤其是云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运维:管理到研发,预警到自愈DCIM和智能运维随着业务系统的快速上线、灵活伸缩以及更高的SLA要求,再加上有限的IT运维成本,运维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越来越大,单靠人工很难满足运维需求,从“管理”向“研发”转变的自动化运维成为发展方向。具体包括统一化、可视化的DCIM和智能运维。DCIM,即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 (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是通过软件、硬件和传感器等,将IT和设备管理结合起来,对数据中心关键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容量规划、资源调配、运维跟踪等集中管理。BIM和DCIM两者结合,可以提供数据中心从设计、建设到投产、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智能运维包括两部分:其一为从DCIM平台上,直接采用自动化脚本、深度学习等方式,实现对数据的学习,并进一步预警或者自愈,其二是以巡检机器人代替人工巡检。自动化运维的终极目标是零运维,但这一目标只可逼近难以达到。数据中心趋势趋势一:核心、周边双向发展一线城市饱和,向周边和能源充足地区外溢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数据中心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售卖率整体在85%以上,而上架率整体在70%以上,加之能耗指标等限制,数据中心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目前,数据中心逐渐从一线城市向周边地区以及能耗指标更充足的地区外溢,西部地区的上架率不断提升。但从类型上看,向一线城市周边布局更为积极的是大型互联网公司。趋势二:大规模、边缘双向发展云化推动向大规模机房演进,5G促进边缘计算加速发展目前,数据中心东西向流量已经超过南北向流量,因此大规模、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不仅能体现规模效应,还便于服务器的云化和虚拟化。加上DCIM和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技术,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运维得以简化。不管是全球还是国内,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占比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在5G带宽大幅增加且天然支持网络切片(更适合传统产业及工业场景)的推动下,离数据产生和处理场景更近的边缘节点也将越来越多发挥中心节点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场景需求密集区域,有望成为稀缺资源。趋势三:横向整合并购将会更多发生数据中心需求持续增长,但市场竞争也十分激励。从短期看:有不少其他行业企业认为数据中心有更高的毛利率,因此切入该行业;从长期看:云计算对数据中心业务的挑战一直存在。随着大型数据中心和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的增多,一线城市中的中小型数据中心虽然地位仍重要,但整体市场占比会逐渐减小,如无其他突围方式,便陷入“不进则退”的处境。资金更加充足、整合能力更强的企业,对一些机房甚至企业进行收购,成为必然。在未来,这种横向资源的整合将会更多发生。趋势四:纵向延伸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横向整合之外,纵向延伸是更为明显的趋势。大量的客户,尤其是金融领域等高敏感客户的需求是公有云无法直接满足的,私有云、专有云、混合云和多云并用等形式广泛存在。数据中心厂商倚靠自己的IDC基础资源、良好的客户关系、运维能力和线下交付能力,为客户打造专有云、混合云或云管平台,向产业上游扩展,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头部的服务商,直接承建大客户的数据中心,直接采用类似于地产的商业模式,是向产业上游延伸的路径。

邢邵

新华财经年报|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发展情况分析及趋势展望

2020年,数据中心建设被中央正式列入新基建战略,疫情下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催生对数据中心的新需求。预计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优化布局,解决能耗及需求匹配等问题,我国数据中心将朝着绿色化、智能化、大型化+集群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新华财经北京12月28日电(分析师张希 吴丛司 张磊)2020年,数据中心建设被中央正式列入新基建战略。新基建浪潮的推动加之疫情下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对数据中心的新需求,作为“新基建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各地纷纷部署数据中心建设,在新基建或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辟出专门章节,或出台专门发展规划;腾讯、阿里等行业巨头也竞相布局。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当前我国数据中心建设仍面临布局结构性失衡、能耗水平居高不下等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近年来西部地区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也存在重复建设、造成地方财政压力等隐患亟待引起重视。我们预计,在新基建和数字经济腾飞的背景下,为进一步优化布局,解决能耗及需求匹配等问题,我国数据中心将朝着绿色化、智能化、大型化+集群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一、2020年数据中心迎来发展机遇期(一)数据中心站上新基建战略高地近年来,国家全面部署新基建。特别是今年以来,以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为代表的新基建,在推进疫情防控和疫后经济复苏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适应经济发展趋势、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引擎,并被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是贯穿新基建的生命线,数据中心是新基建有序运行的基础保障,被视为“新基建的基础设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2020年3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至此,数据中心被中央正式列入新基建。专家指出,新基建的提出将加速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融合发展,进一步带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及数据量的大幅增长。随着5G商用提速,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海量数据将被挖掘,数据资源云化将推动数据中心加速扩张升级。而数据中心正式纳入新基建范畴,会更广泛地动员政府、资本等各方面的投入,势必形成新一轮的投资热点和建设热潮。(二)疫情加速数字经济发展推高行业需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活、对冲行业压力、带动经济复苏、支持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生鲜电商、无人配送等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为数据中心发展带来新需求新空间。房地产专业服务与投资管理公司高力国际在疫情暴发后针对105位数据中心资深专业人士进行的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表示疫情长期利好数据中心。一方面,疫情期间线上办公、远程教育、网络视频游戏及电商消费等呈暴发式增长,数据存储量和数据处理需求激增,刺激5G、边缘计算等数据中心相关能力迅速提升;另一方面,疫情防控、药物和疫苗研发以及疫情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也将带来大量数据的存储、分析与处理需求,进而增加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业内人士指出,数据中心既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基建发展的核心IT基础设施,对数字经济的腾飞起到至关重要的底层支撑作用。疫情后新基建和数字经济的大力部署,必将为数据中心开启新的发展空间。(三)我国数据中心发展现状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数据中心数量和机架规模呈平稳增长。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通信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数据中心数量约为7.4万个,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23%,其中大型数据中心占比12.7%;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65.8万架,同比增长28.7%;在建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约185万架,同比增加约43万架。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近年来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年均增长30%左右,2019年已突破1000亿元,2020年预计接近1500亿元。2019年数据中心IT投资规模达到3698亿元,比2018年增长13.5%。在新基建的政策驱动及疫情带来的需求刺激下,2020年集中规划报批的数据中心数量较多,2021-2022年将是数据中心落地投产的暴发期,以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为主,边缘计算数据中心也将开始发力。预计到2022年,我国数据中心IT投资规模将达到5256亿元,未来三年保持12.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我国数据中心以运营商数据中心为主,凭借网络带宽和机房资源优势,三大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占比超60%;万国数据、世纪互联等第三方数据中心近年来逐渐兴起,以弥补数据流量指数级增长带来的供需缺口。数据中心的市场布局整体呈现“东部沿海居多,核心城市集中,中、西、北部偏少”格局。大型数据中心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上广三地数据中心聚集区的在用机架数的全国占比为31.3%,若将河北、天津、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海南等北上广周边地区加上,这一比重会提升至60%以上。(四)地方及行业企业积极布局数据中心建设全国各地积极部署新基建、培育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一批数据中心产业园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如被誉为“中国数谷”的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凭借气候环境适宜、水资源丰沛、电价较低等产业要素,吸引三大运营商、高通、华为、富士康、阿里、腾讯、苹果等大项目落地;内蒙古乌兰察布大数据中心着力打通“信息高速公路”,已有华为、阿里巴巴、中联利信等8个数据中心项目落地。在政策导向、产业基础等因素指引下,各地围绕不同定位制定了数据中心建设规划。如山东提出全力打造“中国算谷”;浙江提出三年内建设大型、超大型云数据中心25个左右;上海计划三年内在临港新片区新建5个云计算数据中心;贵州省重点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贵安新区,目前已规划建设12个超大型数据中心,计划到2025年,贵安新区承载服务器数达400万台,数据中心固定资产投资超400亿元,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数据中心集聚区。此外,在5G叠加云计算的大背景下,数据中心作为核心信息基建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特别是一线城市核心数据中心资源正成为战略资源,阿里、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均通过自建、共建与租赁方式加速部署数据中心,满足市场增量需求。例如,阿里云已在全球14个地区部署了超过200个数据中心,2020年4月,阿里与杭钢股份签订了共建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合作框架;腾讯已在海外16个地区部署了数据中心,2020年6月,腾讯宣布投资100亿元在天津建设全国最大的IDC数据机房,容纳30万台服务器,达产后年产值38亿元;华为将云业务部门升为一级部门,并计划在未来几年投入约10亿美元年度研发经费开发云数据中心产品。二、我国数据中心建设仍需解决三方面问题在新基建浪潮的助推下,我国数据中心快速发展的态势仍将持续。但从近年发展建设情况看,我国数据中心建设仍面临供需结构性失衡、高能耗等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一)数据中心市场布局结构性失衡全国整体来看,我国数据中心规模数量大致供需平衡,但由于数据中心“东部沿海居多,核心城市集中,中、西、北部偏少”的格局,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需大于供,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供大于需。具体来看,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人口及互联网用户密度高、大型互联网、云计算、科技创新类企业和政企用户数量大,因此对数据中心的业务需求旺盛,数据中心大量集聚。与此同时,因能源消耗过大、散热要求高对数据中心能效等指标要求更趋严格,准入门槛越来越高。需求居高不下,加之政策趋严、供给减少,使一线城市的数据中心稀缺性价值凸显。网络好、人才多、接近客户等基础条件下,一线城市在网络延迟、专业服务等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业内预计,在新基建浪潮下,大数据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数据中心需求更为集中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仍将是数据中心布局的热点和核心区域,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数据中心至少在未来3至5年时间内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则因为近几年数据中心的大幅扩张出现供过于求,甚至步入结构性过剩。近年来,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中西部地区数据中心规模数量快速增长。但一方面,由于托管地域较远、网络稳定性难以保障、数据安全性面临威胁,这些地区的数据中心建设需求主要是处理一些时效性不高的“冷数据”;另一方面,由于远距离提供数据服务会存在时延,导致跨区域建设对一线城市快速爆发的市场需求改善程度有限。因此,虽然近年来这些省份的数据中心发展建设较快,但实际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撑其健康运转,设备机房“晒太阳”的情况时有发生。(二)能耗过高,PUE值仍存较大提升空间数据中心是实打实的高耗能产业,大量的服务器、存储设备、交换机以及千亿级别的芯片在运行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同时,数据中心对环境要求极高,往往依赖空调、冷水机等设备来降温,冷却部分用能占到辅助设施用能的60%以上。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高能耗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新基建”发展研究报告》称,到2025年,数据中心将占全球能耗的最大份额,高达33%。据统计,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已连续八年以超过12%的速度增长。2018年我国三峡发电量、上海市用电量、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分别为1016亿、1567亿、1609亿千瓦时,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已超过上海市,相当于1.6个三峡发电站。《绿色数据中心白皮书》预计,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超过2900亿千瓦时。从国际通行的数据中心能耗指标PUE(电能使用效率)来看,2018年全球数据中心PUE平均值为1.58。市场研究机构IDC调研了200家企业,发布《2019中国企业绿色计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企业数据中心PUE值有明显改善。PUE值大于2.0的企业从2012年的34.6%降至2019年的2%,小于1.5的企业从3.7%上升到12.9%。但依然有85%的受访企业数据中心的PUE值在1.5-2.0间,存在较大提升空间。PUE成为新建数据中心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降低能耗及成本,很多企业将数据中心放在水电资源丰富的贵州、云南等省份,虽然低廉的电价可以让企业节省大笔用电费用,但相对于中东部地区,由于远离数据中心用户聚集之地,需要在光纤、基站等长距离传输设备的架设和维护上耗费较高的精力和成本,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数据中心的能耗瓶颈。(三)西部地区数据中心高速发展存隐忧为引导国内数据中心合理布局,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及《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2017)》等政策文件,通过划分数据中心建设地区类型、提供政策支持及减少政府自建数据中心数量等手段,推动国内数据中心建设向气候适宜、能源充足、土地租用价格低廉的西部地区延伸。政策驱动加之资源禀赋优势,内蒙古、贵州为代表的西部省份数据中心实现高速发展,建设数量规模快速提升。但专家提醒,西部地区数据中心高速发展的背后,应警惕几个问题。首先是重复建设和资源空置问题。据赛迪统计,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计算与存储产能的总体利用率仅为50%,而一些西部省份数据中心的产能利用率仅为不到30%。同时,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盲目上马数据中心项目,且在规划建设中唯“规模论”,动辄就是几十亿元的投资和百万量级的新增服务器,造成资源和财政浪费。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吕天文等专家表示,新基建浪潮下,数据中心新建和扩容步伐会加快,“但大量数据中心集中上马,可能会继续拉大供需剪刀差,造成更多数据中心闲置。”其次,低电价吸引数据中心落地或造成地方财政压力。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云能力中心综合响应交付室副总经理常斌表示,西部省区建设数据中心的资源禀赋相似,竞争日趋激烈。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数据中心离市场比较远,数据中心装机率较低,但新能源电力富余,电价相对较低。不少西部省区建设数据中心主打电价牌,用低电价吸引企业落地,贵州大型数据中心用电价格降至0.35元/千瓦时,甘肃可降到0.28元/千瓦时。但相关业内人士表示,电价的高低不是各省自己制定,而是有相应的定价规则。各省为降低大数据电价只能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这无疑增加了当地的财政负担。在数据中心建设初期,规模相对有限,财政压力不会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低电价吸引数据中心落地的政策会带来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此外,还面临有数据无产业、盈利能力偏弱的困境。一些西部省份数据中心以中小型为主,如甘肃中小型数据中心占比高达92%,单体数据中心设计规模相对较小,规模优势不明显,盈利能力偏弱。一些省份的产业发展环境支持较弱,大数据产业、数字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相关产业的基础,多数数据中心只是解决了存储问题,盈利点主要集中在提供机柜租赁服务,而对数据的挖掘利用等延伸和增值服务却受制于大数据产业发展滞后、数据治理水平不高、人才储备不足等无法实施。分析人士表示,空置的设施意味着高昂的运维成本。对一些地方来说,迫切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现有数据中心中盈利,而不是新增更多冗余产能。三、数据中心未来发展方向从当前各地数据中心发展现状和规划来看,我国数据中心未来发展将突出表现在绿色化、智能化、大型化+集群化等方面。(一)绿色化:解决数据中心高能耗问题基于数据中心的高能耗问题,绿色化无疑将成为未来数据中心的重要发展方向。国家和地方层面相继出台政策引导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国家层面,工信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2019年出台《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对建设数据中心能源消耗的规划。意见提出,到2022年数据中心平均能耗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PUE值达到1.4以下,高能耗老旧设备基本淘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应用比例大幅提升,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得到有效回收利用。为鼓励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相关部门早在2015年10月就对全国进行了一次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精选工作,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河北、江苏等14个地区首批入选,并且在生产制造、电信、公共机构、互联网、金融、能源6个重点领域中评选出了49家数据中心纳入《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广东省入选的数据中心数量最多,达到8家;其次是北京和贵州,均为6家;上海有5家数据中心入选。2020年8月,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等联合组织开展2020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其中能源资源使用情况占据评价指标分值最高的权重,高达67%,可见国家对数据中心能耗情况的重视。地方政策来看,电力资源稀缺的一线城市管控渐趋严格。2018年北京出台政策,禁止在中心城区新建或扩建数据中心,全市范围(中心城区外)新建数据中心PUE不能超过1.4;《上海市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新建数据中心PUE限制在1.3以下,存量改造数据中心PUE限制在1.4以下;2019年4月,深圳市发改委颁布《关于数据中心节能审查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PUE1.4以上的数据中心不享有能源消费的支持;而PUE低于1.25的数据中心则可享有能源消费量40%以上的支持。此外,杭州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新建数据中心PUE值不得高于1.4的规定,并推动现有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2025年前达到PUE值1.6以下;山东提出“自2020年起,新建数据中心PUE值原则上不高于1.3”等目标和要求。2020年4月,杭州发布《关于杭州市数据中心优化布局建设的意见》指出,推进先进节能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发展云数据中心,推进虚拟化、弹性计算、海量数据存储等关键技术应用,提高IT设备利用率。强化绿色设计,推广整机柜、模块化、智能化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数据中心部署效率。加强先进节能技术应用,推广能源信息化管控系统,扩大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做好水网规划和水源保障工作,提高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和运行效益。单项目设计总功率不小于18000KW;整体规划优先发展超大型数据中心园区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及运行效率。(二)智能化:助力数据中心智慧运维从技术角度来说,智能化趋势是目前最重要的方向。数据中心建设除考虑到绿色环保的标准之外,也开始通过预制式数据中心搭建方式来提高效率。这是一种预先设计、组装和集成,且事先调测过的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系统,它们作为标准化“即插即用式”模块对数据中心进行乐高式的搭建。此外,数据中心长期运营中面临的远程巡检、专家会诊、云平台云端训练等等都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未来人工智能的运维、声音识别、图像识别和自动传感技术会成为助力数据中心智能运维解决方案的关键。百度公司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表示,新建数据中心应重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对于传统数据中心存在的问题能提供较优的解决方案。华为中国政企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营销总监李伟表示,数据中心的智能化未来会是结合数据中心的全生命周期通盘考虑,如模块智能化、能效智能化、设计智能化、运维智能化、安全智能化和运营管理智能化。(三)大型化+集群化:满足超大规模计算和数据存储需求无论从优化数据中心布局的宏观需求出发,还是从降低PUE值的现实需要出发,大型化和集群化都是数据中心未来发展建设的大趋势。从国际经验看,目前全球数据中心的规模正在从较小的传统数据中心转向更大、更节能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2010年全球传统小型数据中心规模占计算实例的79%,至2018年超大型数据中心规模已占计算实例的89%。过去十年,美国政府通过美国联邦数据中心整合计划(FDCCI)、联邦政府信息技术采购改革法案(FITARA)、数据中心优化倡议(DCOI)等政策措施,实现数据中心数量减少7000个,减少约50%;部分服务器利用率从5%提升到65%以上;美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已占全球总量的40%,近一半大型数据中心PUE从平均2.0以上优化至1.5甚至1.4以下。思科预测,2025年全球数据流量将会从2016年的16ZB上升至163ZB,带动数据中心总体建设规模持续高速增长,集约化建设的大型数据中心比重将进一步增加。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表示,超大数据中心建设是全球趋势,大规模的数据中心集群能够更好地承载用户大规模的用云需求,也能够降低整体基础设施的边际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用户用云成本。地方实践来看,各地统筹布局建设数据中心,探索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引导数据中心向大型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的大型数据中心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河南省已建成中国移动郑州航空港区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电信郑州数据中心、洛阳景安互联网数据中心、华为新乡云计算中心等一批区域性大型数据中心。广西南宁要打造面向东盟、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联通华南西南的国家级新型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到2025年建成超过10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此外,浙江、上海、贵州等地均有建设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明确目标及打造数据中心集聚区的相关规划。(参与调研:崔璐、高少华、关子儒、李犇、李亭、李文哲、刘桃熊、吕昂、孙寅、汪磊、王宁、张新新、朱程)重要声明《新华财经年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报告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由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采集撰写或编发,仅反映作者的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可靠、准确和完整。任何情况下,《新华财经年报》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新华财经年报#系列——新华财经年报|2020年房地产市场运行分析及2021年展望新华财经年报|2020年消费金融政策分析及2021年展望新华财经年报|2020年普惠金融发展及2021年展望新华财经年报|2020年银行业运行形势分析及2021年展望新华财经年报|2020年货币政策与信用环境回顾及2021年展望

玫瑰

桂阳:彭生智调研大数据中心运营管理情况

调研现场。红网时刻5月12日讯 (通讯员 邱龙飞)5月11日上午,桂阳县委书记彭生智到桂阳大数据中心调研,详细了解中心设施配套、运营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工作。据了解,2017年11月,该县启动桂阳大数据中心建设。该中心为政府出资,按照国家A级标准建设,一期投资3200万元,主要提供信息系统建设需要的基础软硬件、网络、存储、安全等设施设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先进通讯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各系统数据,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今年4月29日,该中心正式揭牌运营。彭生智强调,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对大数据工作的统筹协调,完善顶层设计,将大数据建设管理与智慧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该县数据资源整合管理及创新应用能力。要强化队伍建设,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大数据技术支撑团队,负责数字桂阳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数据接口,打通信息壁垒,促进数据共享,让大数据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助推桂阳高质量发展。县领导莫雄、邓艳红、黎宾参加调研。

白菜

数据中心专题报告:关注上游设备及深耕一线商圈的IDC服务商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新基建迎来政策东风,数据中心发展有望提速1.1 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主要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云计算厂商和第三方服务商数据中心(即 IDC:Internet Data Centre)是为计算机系统(包括服务器、储存和网络设备等)安全稳定持续运行提供的一个基础设施。从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角度,数据中心服务商向客户提供包括数据中心前期的规划设计、建筑,以及后期运维等多个服务。其中,数据中心的运维服务包括服务器托管、数据备份等多项增值服务。目前,数据中心正处于发展的第三阶段,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逐步走向大型化、虚拟化、综合化,服务内容、服务形式逐渐扩展。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主要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云计算厂商和第三方服务商。基础电信运营商旗下的数据中心过去多用于支持自身业务的发展,近年来进一步加大云计算业务拓展的力度,凭借其本身在通信网络上的优势,吸引了较多的政企客户,代表厂商如中国电信等。云计算厂商出于自身对外开展云计算业务的需求,通过自建或者合建、代建的形式掌握数据中心资源,代表厂商如阿里巴巴、腾讯等。第三方服务商通过自建数据中心或者租用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中心为客户提供服务,在网络连接上一般采取中立态度,不受限于单个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及地域限制,能够提供相对稳定及均衡的网络连接;同时,在服务提供上较为灵活,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部分的定制化服务。根据销售方式的不同,第三方数据中心分为零售型数据中心和批发型数据中心,代表厂商为光环新网、宝信软件、数据港等。1.2 高层会议多次点名新基建,多部委及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数据中心的建设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领域。2018 年 12 月,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出。2020 年 4 月 20 日,发改委对新基建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解读,指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领域。其中,数据中心作为算力基础设施被纳入信息基础设施范畴。新基建政策东风频繁吹起,数据中心发展有望提速。随着国内疫情状况逐步得到控制,政策重心开始从疫情防控转向至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上。2 月 21 日,政治局常务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推动 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3 月 4 日,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强调,要选好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随着中央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这一定调的落地,我们预计新基建有望快速推进,数据中心作为其中之一将享受到相关的政策红利。多部委及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数据中心的建设。近一个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多次在公开会议上表示,要贯彻落实高层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快数据中心的建设力度,同时强调民间资本的参与。地方政府层面,广东、河南、山东、重庆、上海等地区陆续发布数据中心的建设方案。其中,广东预计 2020 年以 5G 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将超过 500 亿元;重庆 2020 年集中开工的 22 个新基建项目中,有5 个为数据中心项目,投资超过 65 亿元,包括腾讯西部云数据中心二期、中国华录·重庆数据湖产业园等。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我们预计后续将会有更多的地方政策出台,进一步支持当地数据中心的发展。总结:新型基础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领域。其中,数据中心作为算力基础设施被纳入信息基础设施范畴。自 2 月以来,高层会议在部署疫情防控及经济工作时,不断强调要加大新基建的投资与建设力度。随着高层会议对新基建的定调落地,多部委及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数据中心的建设。其中,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多次在公开会议上表示,要贯彻落实高层的决策部署,加快数据中心的建设力度,同时强调民间资本的参与。地方政府层面,广东、河南、山东、重庆、上海等地区陆续发布数据中心的建设方案。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预计后续将会有更多的地方政策出台,进一步支持当地数据中心的发展。2. 需求:5G+云计算双轮驱动,行业景气有望持续上行2.1 流量逻辑:5G 商用流量有望加速爆发,数据中心建设需求陆续释放2.1.1 4G 时代流量消费成主流,数据流量消费需求旺盛我国 2013 年迈入 4G 时代,流量消费成为主流。从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看,移动通信大约每十年经历一次标志性技术革新:1G 到 2G 实现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转变,手机在该阶段开始普及;3G 在数据能力上实现突破,峰值速率可达 2Mbps 到数十 Mbps,移动多媒体业务开始发展; 4G 的传输能力再次提升一个量级,峰值速率可达 100Mbps 至 1Gbps,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13 年,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发放 TD-LTE 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 4G 时代。在此阶段,包括移动游戏、短视频、移动支付等多个娱乐及生活类热门 APP 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移动数据流量消费在该阶段成为主流。用户流量需求日渐旺盛,数据流量进入爆发期。2013 年作为 4G 开通元年,全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仅为 12.7 亿 GB,人均每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为 0.13GB。4G 开通的第二年,2014 年全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人均每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分别达到 20.6 亿GB 和 0.20GB,同比分别大幅增长 62.20%和 53.85%。随着 4G 网络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移动网络用户的基数不断扩大;同时,高速网络催生多个热门移动应用,用户对流量需求日渐旺盛。2019 年,全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 1220 亿 GB,2013 至 2019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14.01%;人均每月接入移动流量 7.82GB,2013 至 2019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97.94%,增长幅度显著。2.1.2 5G 商用正式开启,2C/2B 流量有望加速爆发5G 性能全面升级,商用元年正式开启。据 IMT-2020(5G)发布的《5G 愿景与需求白皮书》,5G 将支持 0.1~1Gbps 的用户体验速率,峰值速率更是达到数十 Gbps,相比 4G性能提升近 10 倍。同时,5G 还具备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的特点,在速率、移动性、时延、流量密度、能效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实现了性能的全面升级。国际电信联盟 ITU 将 5G 的三个主要应用场景定义为: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低延时通信(uRLLC)以及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其中,eMBB 面向 2C 领域,主要包括 4K/8K 超高清视频、AR/VR 等消费级应用;uRLLC 则面向 2B 领域,主要包括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行业应用。随着韩国在 2019 年 4 月率先实现 5G 商用后,美国、瑞士、意大利等多个国家陆续提供 5G 商用服务。2019 年 6 月,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以及中国广电发放 5G 牌照,牌照发放时间超市场预期;11 月,国内 5G 商用正式开启,首批50 个城市率先铺开。2C:应用内容丰富,韩国地区流量率先爆发,我国有望复制经验。2019 年 4 月,韩国在全球率先开启 5G 商用;6 月,韩国 5G 用户累计已达 134 万人次。从韩国运营商推出的5G 套餐来看,KT、SKT、LG U+等三大运营商均有针对各自的 5G 套餐提供多个增值内容,包括云游戏、高清视频、赛事直播、AR/VR 等方面。以 KT 赛事直播应用为例,通过eSportsLive,用户不仅可以观看 LCK、PKL 等游戏的实时直播,还能够在一个画面中同时播放 5 个高清视频。在多个“烧流量”应用的推动下,韩国 5G 用户数据使用量呈井喷式爆发。据 MSIT、Strategy Analytics 数据显示,2019 年 6 月,5G 用户的平均数据使用量达到 24GB,是 4G 用户平均使用量的 2.6 倍、韩国整体市场使用量的 3.2 倍,数据流量大幅增长。目前,我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持续加大 5G 商用的推广力度,均有针对 5G 套餐推出云游戏、高清视频、AR/VR、直播等多个应用,并对入网用户给予一定幅度的套餐优惠。4 月 23 日,三家运营商已披露 2020 年一季度业务数据,除联通未披露 5G 用户数量外,移动、电信一季度 5G 用户分别达到 3172 万和 1661 万户,环比分别增长 1143.92%和 260.30%。月户均移动流量方面,移动、电信、 联通一季度分别为 8.3、 21.79 和 27.42GB,同比分别增长 43.59%、37.39%和 32.32%,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借鉴韩国 5G 商用的经验,我们认为,随着国内 5G 用户基数不断扩大,在云游戏、超高清视频等 2C 应用的引领下,移动数据流量即将进入新一轮爆发期。2B:万物互联时代开启,流量需求逐渐加大。5G 拓展了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从人与人通信延伸到物与物,人与物的通信。移动医疗、车联网、工业控制等推动物联网应用实现爆发式增长,海量终端设备将接入网络,据艾瑞咨询预测,到 2025 年,我国物联网连接量将达到 198.8 亿个,2019-2025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7.8%。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开启,数据流量需求将陆续得到释放。2.1.3 数据中心主导流量处理,流量爆发刺激建设需求数据中心主导数据流量处理。据思科预测,2020 年全球经 IDC 处理的数据流量将达到15.3ZB,占全球产生流量的比例为 99.35%,全球仅 0.1ZB 的流量不经数据中心进行处理。由于大部分数据流量需经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处理,数据流量的爆发进一步加重了数据中心的负载。因此数据中心的建设、服务器的数量也应相应增加,否则数据中心有可能出现过载、宕机等情形,轻则出现数据处理速度下降、用户体验降低,重则导致相关应用无法运行,严重影响社会的经营生产及日常生活。面对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数据中心的投资及建设力度。据赛迪顾问数据,2019 年我国数据中心 IT 投资规模达到 3698.1 亿元,较 2018 年增加超 400 亿元,并预计 2025 年支出将高达 7070.9 亿元。从数量上来看,2019 年我国数据中心的数量接近 7.4 万个;机架数量达到 227 万架,较 2016 年的 124 万架增长超 80%,2016 至2019 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 22.33%。随着 5G 商用进程持续推进,2C/2B 端应用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数据流量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期,对数据中心的需求将陆续得到释放。2.2 云计算逻辑:国内云计算厚积薄发,基础设施投资逐渐回暖2.2.1 国内增速维持高位,底层设施占主要份额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长逐渐趋于稳定。经历了起步阶段的爆发式增长后,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速开始放缓,逐步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据信通院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为 136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01%,增速相较 2017 年回落了 3.76 个百分点,预计 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 2733 亿美元。我国公有云市场保持高速增长。2018 年,我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 962.8 亿元,同比增长 39.2%,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为 437.4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65.18%,预计 2022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731.3 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为 525.4亿元,同比增长 23.10%,预计 2022 年市场规模将为 1171.6 亿元。总体来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云计算市场起步较晚,市场提升空间巨大,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分层级来看,IaaS 占据公有云市场主要份额。2018 年我国公有云 IaaS 市场规模达到270.4 亿元,同比增长 81.8%,2014-2018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79.24%。PaaS、SaaS 市场规模分别为 21.8 亿元和 145.2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87.9%和 38.9%;2014-2018 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54.76%和 37.86%,CAGR 增速均低于 IaaS 层。IaaS 复合增速之所以在三个层级中领先,主要是云计算的发展需要 IDC 等 IT 底层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无论是 PaaS 开发层的搭建或是 SaaS 应用软件的使用,所有的数据都需要对接到 IaaS 当中、经 IDC 处理,因此出现了“云计算发展,基础设施先行”的局面;同时,SaaS 应用的陆续推广也导致对云计算底层的算力、存储的基础设施增加,反哺了IaaS 的需求。2.2.2 疫情加速企业上云趋势,长期看好国内渗透率提升受新冠疫情影响,自 1 月底以来,我国线下场景的交流受到阻碍,各地复工复产复学有所延迟,云办公、云医疗、云教学等多个线上场景的需求出现集中式爆发,多个云计算厂商需要对服务器资源进行紧急扩容。其中,腾讯会议 8 天内共扩容超过 10 万台主机,共涉及超百万核的计算资源投入。与线下模式相比,云应用的交互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具备硬件投入低、按需订阅付费等特征,在效率及成本上具有双重优势,逐渐获得企业的重视。目前,我国云计算渗透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据智研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云计算市场的渗透率约为 5.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约 3.4 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虽然目前国内云计算市场的渗透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疫情之下云应用的优势进一步更新了企业对云计算的认知,预计将进一步加速企业上云的进度。2.2.3 国内云计算巨头及运营商投资加码,数据中心作为底层设施直接受益腾讯 2019Q3 资本开支扭降为升,阿里 2019Q4 开始加码数据中心建设。国内两大云计算巨头(阿里、腾讯)资本开支总和同比增速在 2018Q2 达到高点后,随后呈现出不断回落的态势,2019Q2 同比降幅高达 28.02%。进入 2019 年三季度,两大巨头资本开支合计为 189.32 亿元,同比下降 14.23%,降幅较二季度出现明显收窄,主要系腾讯在三季度加大服务器的采购所推动。具体来看,腾讯 2019Q3 资本开支为 66.23 亿元,同比增长11.01%。阿里则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2019Q3 资本开支同比下降 23.60%至 123 亿元。虽然阿里 2019Q2、Q3 资本开支同比出现负增长,但进入 2019Q4 以来,阿里先后与世纪互联、数据港、奥飞数据、杭钢股份等公司就 IDC 的建设进行合作,不断加码 IDC 领域的投入。同时,4 月 20 日,阿里云官宣将在 3 年内投入 2000 亿元资金,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和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表明公司对后续云业务发展的充足信心。随着腾讯 Q3 资本开支出现扭降为升、以及阿里 Q4 以来积极投入数据中心的建设,我们认为两大巨头 2020 年资本开支有望再次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数据中心等 IT 基础设施的投资将率先受益。移动、联通加码云计算投入,剑指国内第一梯队。据 IDC 数据显示,2019 上半年国内公有云 IaaS 市场前五大厂商市占率达到 75.3%;其中,Top5 厂商当中仅有中国电信一家运营商的身影,其余 4 家为互联网或 IT 厂商。随着国内云计算市场发展进入快速路,移动、联通 2019 年底相继宣布未来的云计算发展战略,高调入局公有云市场。其中,中国移动将云业务作为公司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战略之一,计划在未来 3 年投资千亿级规模打造移动云;联通则计划在 3 至 5 年成为国内云计算行业的第一梯队。总结:随着国内 5G 商用进程不断推进,在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的网络支撑下,2C/2B端应用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数据流量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期,对数据中心的需求将陆续得到释放。同时,我国云计算的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新冠疫情的扰动亦有望进一步加速企业上云的进度,对数据中心等 IaaS 基础设施的需求将逐渐加大。自 2019Q3 以来,国内云计算巨头以及通信运营商不断加大云计算领域的投资,数据中心作为底层设施将直接受益。未来,在 5G+云计算双逻辑的驱动下,数据中心产业链景气度有望持续向好。据科智咨询预测,到 2022 年,我国数据中心业务市场规模将达到 3200.5 亿元,2019-2022 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27.0%。3. 供给:关注一线商圈 IDC 价值提升热数据、冷数据对应不同的数据中心布局。按照被访问的频率来划分,数据分为热数据及冷数据,热数据指的是需要被用户频繁访问、在线计算分析的数据,与此相对应,冷数据并不需要被频繁访问,如备份数据、日志数据等。两种数据访问频率的差异,对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数据中心。由于冷数据不需被频繁访问,实时处理需求不强,在布局上能够优先选择能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地区建设数据中心,有助于降低建设及运维成本。而对时延要求敏感、需频繁访问的热数据,则需要就近建设数据中心进行处理。下文在讨论数据中心的区位选择上,主要关注处理热数据的数据中心。3.1 数据中心集中发达地区布局,供不应求状况仍将持续受需求及技术驱动,一线商圈是理想布局地点。从需求来看,企业多沿经济发达地区的商圈布局。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 500 强企业总部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山东等地区,其中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 500 强企业总部合计达到 280 家,占比超过 50%;仅北京地区的 500 强企业总部就有 100 家,大客户区域集中度较为明显。IDC 作为企业服务提供商,布局经济发达的地区有利于更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扩大客户基础。同时,全球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据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 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预计 2050 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 68%。当人口趋向往城市商圈集中时,将同时带动当地的数字服务。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东、中、西、东北地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分别为 531 亿、262 亿、355 亿和 72.5 亿 GB;东部地区接入流量分别为中、西、东北地区的 2.03、1.50 和 7.32 倍,东部地区流量消费集中且旺盛。为了保证人口密集地区仍能享有高速网络体验,靠近需求地建设数据中心是较为理想的做法。从技术来看,由于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通信线路、带宽资源、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较为成熟,在网络低时延上存在先发优势,为 IDC 的铺设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因此,一线商圈为数据中心理想的布局地点。目前,海外数据中心多沿发达城市布局。从国际第三方IDC龙头的区位选择来看, Equinix与 Digital Realty Trust 两者在全球均拥有超过 200 间数据中心,且旗下的 IDC 基本围绕一线城市布局。以欧洲地区为例,Equinix 在伦敦、巴黎、苏黎世、法兰克福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均有布局,而 Digital Realty Trust 则集中布局在伦敦、阿姆斯特丹、都柏林、法兰克福等四个主要城市。以提供云服务为主的新型 IDC 企业,如亚马逊、IBM 等,同样选择布局城市地区。其中,亚马逊的 AWS 以可用区为单位,每个可用区由一个或多个数据中心组成,主要布局在如洛杉矶、伦敦和法兰克福等经济发达的城市。我国 IDC 集中围绕一线城市布局。由于中西部地区的信息技术条件、客户基础与发达地区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的建设与全球 IDC 发展的趋势较为吻合,侧重往发达地区靠拢。据信通院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测算可用机架为 204.2 万家,其中北京及周边地区 53.8 万架,上海及周边地区 52.0 万架,广州及周边地区 30.0 万架,北上广三地及周边地区累计机架达到 135.8 万架,占全国总机架的比例达到 66.5%。供需出现失衡,一线城市 IDC 资源稀缺。虽然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占据全国大部分的 IDC 资源,但由于企业及人口往一线城市聚集的趋势明显,数据增长的速度远超当地 IDC 机架建设的速度,加剧了一线城市 IDC 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以北京地区为例,据信通院数据,2018 年北京地区可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为 17.2 万架,同比增长12.42%,而 2018 年东部地区移动流量同比增长 1.77 倍(数据来源:工信部),增速严重不匹配。同时,信通院预测 2018 年北京地区 IDC 需求规模为 22 万架,机架供给缺口达到 4.8 万架。3.2 能耗政策收紧加大新建 IDC 落地难度,一线城市存量 IDC 价值有望提升数据中心运营支出主要由电费构成。数据中心总体成本(TCO)分为固定资产支出(CAPEX)和运营支出(OPEX)。固定资产支出主要指数据中心前期的建设投资以及一段期限折旧后的再投资,运营支出则为每月运行设备所花费的成本,包括电费、维修及保养费用等。数据中心由于全天候处于运行状态,除了需要充足的电力供给保证服务器、交换机等 IT设备正常运行,还需要长期运行机房的散热设备,对机房进行持续不断的物理降温。因此,电费支出成为了数据中心运营支出的主要部分。据数据港招股说明书显示,2013 年公司电力支出占当期营业成本的比例达到 63.39%,随后 2014、2015 及 2016H1 的电力支出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 50%以上。由于数据中心对电力的需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能耗产业。一线城市环保考核指标趋严,新建数据中心落地难度加大,存量资源价值有望逐步提升。2015 年,北京出台《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提出全市禁止新建和扩建数据处理中心,PUE 值在 1.5 以下的云数据中心可以豁免。2018 年版《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对新建或扩建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的 PUE 值已经提升至 1.4 以下。而上海地区在能耗控制上更为严格,2018 年发布的《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将数据中心规划控制在 16 万个,同时新建数据中心 PUE 在 1.3 以下。2019 年,上海继续出台《关于加强本市互联网数据中心统筹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新增机架数严格控制在 6 万架以内,坚持用能限额。随着能耗政策调控趋紧,我们估计未来一线商圈的 IDC 资源将逐步进入存量市场,在数据流量爆发及云计算的旺盛需求刺激下,将持续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一线城市的 IDC 价值有望逐步提升,手握一线商圈资源的厂家优势尽显。总结:目前企业及人口趋向于往一线地区集中,导致一线商圈数据处理需求较大且集中;同时,一线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成熟,技术上有先发优势。因此,在需求及技术驱动下,我国数据中心集中围绕一线城市布局。但目前一线地区机架供给出现较大缺口,数据增长的速度远超当地 IDC 机架建设的速度,加剧了 IDC 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导致租用价格相对较高。同时,数据中心对电力需求较大,随着一线地区能耗考核指标趋严,新建 IDC 落户一线城市难度将逐渐加大,未来一线城市的 IDC 资源将逐步进入存量市场。在数据流量爆发及云计算的旺盛需求刺激下,一线城市的 IDC 供不应求的状况或将持续,价值有望逐步提升。4. 关注上游设备,以及深耕一线商圈的 IDC 服务商4.1 上游关注 IT 设备,电源及散热IT 设备包括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近年来受益于云计算厂商定制化需求,白牌服务器、白牌交换机的市场份额呈现上升的趋势。为了挽回被侵蚀的市场份额,品牌厂商开始改变策略,陆续加入到开放由云计算厂商牵头成立的开放计算组织当中,向云计算厂商提供所需的定制化产品。服务器品牌厂包括 HPE、DELL、浪潮、新华三(紫光股份)等;白牌厂则包括广达、纬颖等。交换器相关厂商包括思科、华为、新华三(紫光股份)、星网锐捷等。路由器相关厂商包括星网锐捷、新华三(紫光股份)等。支持性设备包括土地、通信网络、电源、散热、机架等。对于电源来说,目前 UPS 占主流,HVDC 有望逐步替代。传统数据中心主要以“UPS+市电”作为供电方案,相关厂商包括华为、科华恒盛、易事特等。与 UPS 需要多次整流及自流逆变相比,HVDC 整流次数较少,在损耗上较 UPS 大幅降低。据信通院数据显示,“HVDC+市电直供”的供电效率能够提升到 94%到 95%。同时,HVDC 正走向高度集成化,有望进一步降本提效。2019 年 11月,阿里发布巴拿马电源方案,提出最高 2.5MW、一体化、模块化、高效、高可靠直流不间断电源,省去传统低压配电环节,与传统数据中心的供电方案相比,减少 50%的占地面积,同时集成化进一步提高了部署效率。预计未来高度集成化的 HVDC 将成为新数据中心主流的电力方案。HVDC 相关厂商包括中恒电气、台达、动力源等。另外,数据中心还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保证断电后 IT 设备仍能正常运行,相关厂商包括康明斯、卡特彼勒等。对于散热来说,液冷方案相比传统风冷散热效果更佳。从散热角度来看,据信通院云大所所长何宝宏博士表示,与传统的风冷技术相比,液体的导热能力是空气 25 倍,相同体积下液体带走的热量系空气的近 3000 倍。从噪音角度来看,同等散热水平下,液冷的噪音比风冷降低 20-35 分贝。从能耗的角度来看,液冷较风冷系统节约 30%-50%的电量。因此,无论从散热,或是噪音、能耗等角度考虑,液冷技术表现要更佳。目前,液冷散热主要有冷板、浸没、喷淋三种部署方式,预计未来高密度、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将陆续采用液冷散热技术,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可靠性。目前具有风冷产品的相关厂商包括佳力图、英维克、依米康等;具备液冷技术储备的相关厂商包括绿色云图(网宿科技)、高澜股份、易事特等。网络通信则包括光模块(中际旭创、光迅科技等)、光纤光缆(长飞光纤、烽火通信等),以及基础网络服务(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机柜厂商则主要有广达、纬颖、科华恒盛等。4.2 中游关注全生命周期管理厂商,以及提前在一线商圈布局资源的公司数据中心建设主要分为规划、设计、建设三个过程,涉及建筑学、电力工程、电子工程等多门学科知识,建设水平要求较高。其中,数据中心的规划除了需要预判客户未来业务发展对 IT 设施的需求,还需要要对成本进行考量,尽可能降低客户的 TCO,设计过程较为复杂。因此,部分大型互联网厂商通过委托第三方或与第三方共同合建的方式进行数据中心建设,避免因自身在某些领域设计或建设能力的不足导致建设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数据中心落成后,部分客户也会选择将数据中心后续的运维服务交由第三方来负责。目前提供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厂商包括数据港、世纪互联等。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云计算厂商以及第三方服务商。在需求及技术驱动下,我国数据中心集中围绕一线城市布局。但目前一线地区机架供给出现较大缺口,数据增长的速度远超当地 IDC 机架建设的速度,加剧了 IDC 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导致租用价格相对较高。同时,数据中心对电力需求较大,随着一线地区能耗考核指标趋严,新建 IDC 落户一线城市难度将逐渐加大,预计 IDC 供需失衡的状况仍将持续,有望带动一线城市的 IDC 价值逐步提升,手握一线商圈资源的厂家有望受益。目前,在北上广深等地区提前布局 IDC 资源的公司有光环新网、宝信软件、数据港、奥飞数据等。5.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从政策面来看,高层会议多次点名新基建,数据中心作为其中之一发展有望提速。从供需角度看,在 5G+云计算双轮驱动下,数据中心需求将持续释放,行业景气有望继续向好。目前一线地区机架需求大,能耗指标趋严加大了新建 IDC落地难度,预计当地机架供不应求的状况有望持续,一线商圈 IDC 价值有望逐步提升。综上,建议关注数据中心产业链的上游设备及深耕一线商圈的 IDC 服务商。服务器:浪潮信息(000977)、中科曙光(603019)等。交换机/路由器:星网锐捷(002396)、紫光股份(000938)等。通信网络:光模块:中际旭创(300308)、光迅科技(002281)等,光纤光缆:长飞光纤(601869)、烽火通信(600498)等。电源:中恒电气(002364)、科华恒盛(002335)等。散热:网宿科技(300017)、英维克(002837)等。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港(603881)等。提前在一线地区布局的 IDC 服务商:光环新网(300383)、宝信软件(600845)、数据港(603881)、奥飞数据(300738)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东莞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马青霞

胡晓刚调研大数据中心建设工作

10月26日,高平市市委书记胡晓刚深入高平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就大数据中心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他强调,大数据是支撑数字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核心,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高标准高质量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大数据中心大厅是集“六个一”集成改革成果展示、全科网络管理、应急指挥、热线办理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市域治理指挥中心。目前,大厅主体已经建设完成,硬件设备安装基本到位。胡晓刚实地查看了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情况,详细了解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胡晓刚强调,大数据是支撑数字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核心。要按照时间节点,打通信息壁垒,高标准高质量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步伐,加强在安全生产、智慧交通、生态环保、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数据汇总,有效对接,为打造“数字政府”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顶层设计,以“高平大脑”大数据中心为依托,以“1+5+N”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为支撑,以“六个一”集成改革为特色应用,围绕政务服务、基层治理、转型发展、民生服务、指挥调度等集成改革领域数字化改造,实现全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调研中,胡晓刚还实地查看了康乐街人行天桥及停车场工程建设情况。他要求,参建单位要严把时间节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赶进度,确保高质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把这一惠民工程办好办实。高平市市委常委、市委办公室主任王志红,高平市副市长李琳一同调研。(供稿:高平市政府信息中心 李娜 赵素宾)责任编辑: 茹妮娜 相关文档【来源:晋城市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栩栩如生

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研究报告:IDC业务总体营收达1132.4亿元可下载

2019年,测算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88.6万架,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受益于云计算、5G、人工智能、VR等,数据中心产业未来仍将高速发展。我国数据中心的布局渐进完善,新建数据中心,尤其是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逐渐向中西部以及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周边的城市转移。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的3个数据中心聚集区在用机架数的全国占比降低到31%,中西部地区的数据中心在用机架数的全国占比接近39%。2019年,中国IDC业务的总体营收已达1132.4亿元。未来,受益于5G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互联网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等,国内IDC行业仍将保持3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上万份报告,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采色不定

要闻|张志强调研县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营情况

12月28日,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张志强带队调研县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营情况,县领导薛勇、朱德华、吴杰及县直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活动。在县大数据中心,张志强一行实地观看平台演示,详细了解数据应用及分析过程,并就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等情况,提出具体意见与建议。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张志强强调,要坚持统筹规划同重点突破相结合,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大数据中心。要更加清晰把握大数据中心功能定位,紧扣“信息、决策、调度、监管、电子档案、数据应用”六大核心,更好地服务城市运营、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政务管理、民生事业等领域工作。要着力加强大数据运营管理能力建设,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管理,强化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速推进大数据与工业、现代农业、文旅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提高信息网络安全,健全安全监管机制,强化规范数据采集、保存和应用,全力保障数据隐私安全。(蒋瑞 吴天元)综合:泗县融媒体中心 本期编辑:王宝林一审:刘凌宇二审:梁智慧终审:周士成泗县创城宣传标语二十条1.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新时代奋斗之城2.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泗县绿色家园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市民拥抱自然4.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共沐碧水蓝天5.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同心同力筑国防6.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境好、生活好、健康更美好7.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现泗县可持续发展8.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建设平安和谐新泗县9.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10.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珍惜国土资源是关键11.承文明泗州古韵,创全国文明城市12.创建文明城市,共绘泗县宏图1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民共享品质生活14.环境与生命共存,环境与健康同在15.创文明城市,建文明社区,做文明市民16.我文明,泗县文明;我诚信,泗县诚信;我美丽,泗县美丽17.水为城市之韵,绿为城市之美,文为城市之魂,人为城市之本18.城市整洁有序,展市民文明风采,显城市和谐品位19.传播健康理念,倡导健康行为,创造健康环境,提高健康水平20.国以安为宁,业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既然看了,就点个“在看”呗!【来源:泗县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