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留情

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

从供给侧来看,2020 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临期食品市场潜力巨大。从消费端来看,中国相当一部分人群对商品价格仍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以“低价、去品牌化、物美价廉、基本功能”为特征的消费降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所以2020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驱动力是低价购买到需要的商品,性价比较高。(《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70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核心观点:临期食品市场发展空间较大,发展前景比较乐观据统计,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从供给侧来看,每年都将有大量的产品流入到临期食品行业,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也将成为“百亿市场”,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是显而易见的。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消费者更倾向于在大型商超购买临期食品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年龄为26-35岁的占比47.8%,大部分消费者主要是由于冲动消费的原因而购买了临期食品。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渠道比较分散,通常是在购物过程中偶尔遇到就会购买,目前养成定期囤临期食品的习惯的消费者相对较少。新技术加入赋能临期食品行业,但货源不稳定限制了规模化发展随着科技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标签在欧美已被广泛应用于烘焙、低温乳制品、肉制品、生鲜果蔬等品类中,通过颜色变化直观反映出食品的新鲜度与食用的安全度。但目前,中国临期食品由于货源供应尚不稳定,导致目前规模化发展的企业数量较少,行业秩序尚未确立。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临期商品定义及保质期6级标准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2012 年 1 月 27日,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并单独出售,如超市的“临期食品专柜”。北京市工商局随之向外界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六级标准。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发展历程食品市场产能过剩是临期食品出现的主要原因。随着越来越多临期食品的出现,临期食品的市场价值也逐渐被发掘。从最初通过小规模的店铺进行临期食品的折扣销售,到线下直营店的出现,再到临期食品被放到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行业的受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而临期食品的市场的发展也将走向规范化、规模化。中国临期食品行业产业链分析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临期食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其中上游主要负责食品供应,中游负责商品销售,而下游就是个人和企业两类客户。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发展政策驱动力分析(一)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食品行业安全工作意见明确督促企业需要对食品的保质期标识和进货验收记录等严格执行,对于过期食品翻新销售的行为严令禁止,对于临期食品行业起到了有效规范的作用;而在2020年,全国总工会颁发通知,提倡减少餐饮、食品浪费,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临期食品行业起到了鼓励的作用。总体来说,目前的国家政策正从监管和鼓励两个角度一起促进临期食品行业的发展。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社会驱动力分析(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驱动力是低价购买到需要的商品,性价比较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我国相当一部分人群对商品价格仍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以“低价、去品牌化、物美价廉、基本功能”为特征的消费降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商业模式分析目前中国临期食品商业模式的基础主要是消费者对低价食品的需求与商家回笼资金的需求,两者在社会环境的催化下形成了临期食品这一商业模式。临期食品本身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在低价获取货源之后,于保质期结束之前把商品卖出,销售额与进货额之间的差价即为利润,但经历了市场扩张期之后,行业竞争渐趋激烈化。目前临期食品的销售模式依然是食品流通市场自我调节而产生的结果,市场监管措施有限。中国线上临期食品销售渠道分析:综合电商平台主要的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有不少以“临期”为关键字的食品在售,而且不乏知名品牌产品。数据显示,以关键词“临期”搜索,淘宝平台的相关食品总数为40615件,京东为8786件,苏宁易购为2433件。其中,2020年12月淘宝平台销量最高的临期食品为超佰味蛋黄酥,从销量前五的临期食品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偏好购买临期的包装零食。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融资情况分析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典型线上平台:甩甩卖(一)甩甩卖是一家以售卖临期食品为主、临期日用品为辅的垂直电商平台,覆盖的商品品类包括休闲食品、茶酒冲饮、粮油速食和生活日用品。其中,临期食品的商品丰富度较高,而临期日用品的品类则相对较少。中国临期食品典型线下平台:钱大妈(一)钱大妈是一个中国社区生鲜连锁品牌,2014年在广州成立,以“社区加盟制”为主要商业模式,主要提供生鲜社区O2O服务。目前,钱大妈已经获得了D轮融资,市场估值为85-100亿元。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用户购买渠道及原因分析据调查,2020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三大渠道是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和社区生鲜连锁店,除此之外,线上和线下的临期食品垂直售卖平台也是消费者选择的对象。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消费者选择购买临期食品的渠道较为分散,但总体来说,消费者更偏向于在正规渠道购买临期食品,原因在于这些渠道的供货源比较固定,因此商品质量也更有保障。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用户购买及推荐意愿分析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中,超过4成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而有26.8%的消费者则明确表示不愿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临期食品虽然被定义为临近保质期限,但实际上按照相关定义,临期食品与保质期限之间还有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属于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在未来也将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2020年中国消费者未来购买临期食品的原因分析据调查,2020年虽然有超过45%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在未来依然不会购买临期食品,但仍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未来会出于各种原因而购买临期食品。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新技术的融入,临期食品已经逐渐摆脱了原本的低端形象,也有越来越多相关机构通过临期食品进行慈善活动,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临期食品将为更多消费者所接受。2020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发展问题(一)由于临期食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属于在食品流通环节中的“剩余品”,因此会让不少消费者产生临期食品是过期食品、低质量产品的印象。数据显示,依然有超过60%的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带有一定的负面印象,超过50%的消费者购买频率少于每月一次。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中国临期食品行业的消费者认可度依然不足,未来行业需要更多举措以扭转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印象。趋势一:线下进口食品折扣店具有发展潜力线下的进口食品折扣店是目前临期食品行业销售的其中一大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进口食品通常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因此溢价较为明显,当其被作为临期食品出售时,能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其次,目前国内对于进口食品并没有区域配货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临期进口食品的货源渠道;再者,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都更青睐于进口食品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但出于消费承受力有限的原因,只能通过购买临期食品的方式来品尝,这也促使了线下进口食品折扣店的发展。本文部分数据及图片内容节选自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

町芒研究院|《2020食品行业研究白皮书》

一2020食品行业研究背景2020年疫情之下,我国食品行业正在经历变革。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观也在发生改变,对健康的追求越发迫切,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疫情导致消费者出现信任危机,更愿意选择大品牌以及有品质背书的品牌,这种观念将持续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疫情期间如何解决一日三餐?冷冻食品、方便食品等成为大众抗疫的食品选择类型。电子商务大数据服务组织的调查数据也显示,疫情期间方便面、即食火锅、水饺馄饨,以及肉制品增长率攀升。在“便捷+营养+美味”的多重需求下,方便食品行业“食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由撕开一泡即食,转向更多样化的自助食用方式,同时加速朝着“美味、营养、健康”的正餐定位发展。疫情中消费者对于免疫力提升意识增强,对“低脂、无糖、低钠”类食品更加关注。根据町芒研究院的调研数据显示:64%以上消费者会在疫后更关注健康食品,并会产生购买。根据公开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健康低脂消费诉求爆发尤为明显,减脂、减肥、低脂相关商品消费金额环比提升2倍以上。与此同时,在疫情防控的宅经济“催熟”下,“直播带货”成为目前最热门的领域之一。然而就在年底,一系列的电商直播事故频频发生。无论是糖水燕窝还是假皮尔卡丹羊毛衫,都让在直播间疯狂“买买买”的消费者开始逐渐意识到,主播对产品进行夸大宣传货不对板已经不是偶发事件。除去顶流带货主播的个人光环,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产品本身”。二町芒研究院行业研究报告分类截止到2020年12月,町芒研究院所评测食品类目包含母婴类、休闲零食、休闲主食、饮品、调味品、方便食品、肉制品、健康类食品、“她食品”等170余类,所评测产品3000多款,参与评测样品10000多款。涉及相关品牌2000多个,发布DCI榜单200+。町芒研究院基于食品领域全品类一手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并持续深入挖掘与开发,与实验室和高校专家共同发布食品行业研究报告数十篇。在报告中,町芒研究院基于海量透彻性分析数据,对所涉及食品行业所出现的个性及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一)休闲食品行业研究报告对于休闲零食,町芒研究院从营养成分、感官情况、食品限量添加剂种类等多个维度对1000多种市售休闲零食进行了深度解析。限量添加剂种类是町芒标准评测的指标之一,添加剂种类越多,标准评测星级越低,而综合评测结果不容乐观。在町芒评测的休闲零食中,仅7.5%的休闲零食标准评测星级达到町芒研究院五星标准(不含添加剂),65.3%的休闲零食达不到町芒研究院标准评测的三星标准(最高五星),其中儿童常吃的零食所含添加剂数量较多。根据町芒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很多儿童在3岁以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含添加剂的零食,这些零食通常并不属于婴幼儿食品范畴。由于家长缺乏了解,导致很多3岁以内的幼儿通过零食、饮料摄入了多种婴幼儿本不该摄入的食品添加剂。根据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评估司2019年8月19日分布的“中国居民减盐核心信息十条”中对高钠食品的规定。固体食物中钠超过600mg/100g(即高于30%钠的NRV),即为“高钠”或“高盐”食物。在町芒研究院所评测的休闲零食中,高钠零食占比高达95%。其中话梅、牛肉干、鸭脖、猪肉脯所评测产品均为高钠食品,占比高达100%。(二)母婴食品行业研究报告对于母婴类食品,町芒研究院发现众多婴幼儿辅食品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中国婴幼儿辅食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首先是婴幼儿辅食未执行婴幼儿辅食专用标准。当前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对婴幼儿辅食标准执行不到位,产品定位不清晰,致使许多打着婴幼儿辅食名义其实只是普通成人食品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欺瞒消费者。其次是婴幼儿辅食高盐高糖问题突出。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应从小培养孩子清淡口味,减少钠摄入量,但根据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评估司2019年8月19日颁布的“中国居民减盐核心信息十条”中对高钠食品的规定,町芒研究院所评测的产品中,86%的婴幼儿辅食是不适合婴幼儿食用的。町芒研究院对截止到2020年12月评测的所有婴幼儿辅食中添加糖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所有品牌的儿童水饺添加了游离糖。而婴幼儿乳、婴幼儿面点及婴幼儿米粉中添加游离糖的占比分别为81.25%、69.23%和61.11%。但这些添加了游离糖的婴幼儿食品并未在食品标签上标注糖含量,更没有标注提醒语“此商品不适合3岁以下婴幼儿食用”。反而是有76.43%的婴幼儿辅食在宣传营销时,以无蔗糖无白砂糖添加,添加天然浓缩果汁等信息误导消费者。食品中添加的游离糖会给婴儿造成龋齿、肥胖等多种健康伤害。2019年7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WTO)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指出,若食品中含有游离糖,应在产品包装上附上标签,说明此商品不适合3岁以下婴幼儿食用。最后是婴幼儿辅食中食用香精泛滥。我国国标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附录B《食品用香精使用规范》表B.1中明确规定了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使用食品用香料和香精,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中也仅可使用香兰素、乙基香兰素和香荚兰豆浸膏,但目前市场上54%的婴幼儿辅食中添加了食用香精且100%的婴幼儿辅食对添加的食用香精并未做进一步补充说明。(三)饮品行业研究报告对于市售饮品,町芒研究院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添加剂泛滥和添加糖含量过高。据研究结果显示81.3%的儿童乳中含有添加剂,其中在含有食品添加剂的儿童乳中,有40%的儿童乳含有食用香精,23.3%的儿童乳含有甜味剂,13.3%的儿童乳含有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23.3%的儿童乳含有三聚磷酸钠。根据町芒研究院连续两年(2019年和2020年)对市售现制奶茶的评测结果显示,市售现制奶茶实测含糖量惊人。2019年所检测的14款奶茶中,总糖含量最高的一杯500g奶茶总糖含量相当于12.9块太古方糖(2020年所检测的18款奶茶中,总糖含量最高的奶茶相当于10块太古方糖),而“无糖”丝袜奶茶在含糖量上与正常加糖并无区别,甚至某些知名品牌的现制无糖奶茶实测含糖量高于同款常规糖奶茶。(四)健康食品行业研究报告对于健康食品,町芒研究院针对代餐棒、无糖酸奶、混合麦片、即食鸡胸肉、坚果、无糖饮料等品类进行深度评测。町芒研究院发现,在健康食品行业国内代餐市场整体表现相对混乱,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且标准缺失。相关部门对此新生事物的监管也匮乏,甚至不少代餐类食品存在细菌污染等问题。町芒研究院通过信息整理发现,45%的能量棒执行的是我国现有糕点通则(标准号GB/T 20977 - 2007);27%执行的是企业标准,如冷加工糕点标准及坚果棒(方便食品)标准;18%的能量棒执行的是运动营养食品通则(标准号 GB 24154);而9%的能量棒执行的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标准(标准号GB 7099 - 2015 ),甚至一些能量棒所执行标准已经被废止。另外,消费者减肥期间选择的“减肥”食品实际热量并不低,甚至可能是隐藏的“热量炸弹”!而无糖、低卡食品标称“无糖”也并非完全无糖。(五)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对于调味品,町芒研究院针对酱油、醋、蚝油、料酒、橄榄油、盐、鸡精等品类进行深度评测。町芒研究院发现所评测的调味品中,99.01%的产品都属于高钠食品,并不符合2016年国家健计委在全国范围重点开展的“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也无法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我国人均食盐摄入量下降20%的目标。另外,调味品行业是我国食品添加剂市场中一大重要细分子市场,占比达30%,常用添加剂是酸味剂和调味剂。其中零添加的产品在所评测产品中占9.8%,这跟国家提倡健康饮食及调味品产品高端化息息相关,而添加剂种类超7种以上的评测产品占比仅13.7%。三2020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发布通过三年来对中国食品行业的持续观察和深度分析,町芒研究院于2021年1月22日首次面向全食品产业发布“2020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榜单涵盖母婴食品、休闲食品、饮品、调味品、健康食品,以及尝鲜最佳品牌榜、互联网新锐品牌榜,共计24个榜单、200+品牌上榜。该榜单依据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评价维度,从入选品牌所评测产品的町芒优选等级、综合品质表现(DCI指数)、标准星级、品质星级、感官星级以及是否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等指标,对参选品牌进行分析,最终形成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榜单由町芒研究院食品专家团队、DCI大数据研发中心、自有联合实验室及食品研究机构共同推出的,国内第一个独立第三方评测机构针对食品领域品牌评选的榜单。旨在遴选我国食品领域综合品质优秀的产品和品牌,为消费者提供选择指南,为食品产业提供数据支撑,促进行业良性循环。町芒研究院致力于行业标准研究、消费者服务、产业升级支撑等全链条全方位服务,通过独有的町芒优选指数(DCI指数),对市售食品从执行标准(Standard)+品质标准(Quality)+感官标准(Sensory)进行真实、专业的综合分析,最终得出产品的DCI优选指数。该指数数值越高,则代表该产品的综合品质越好。四2020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评选机制(一)评委会组成町芒研究院内部专家团队、实验室研究团队、DCI大数据研发中心、町芒研究院自有联合实验室及食品研究机构。(二)入选资格参选2020年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需满足以下条件:1. 品牌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即强制性国标(GB)和推荐性国标(GB/T);2. 品牌产品DCI指数(产品综合品质)均在7分及以上,达到町芒优选等级为良好等级;3. 品牌产品均具备相关资质检测机构所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4. 参选品牌舆情评价良好;5. 参选品牌具备良好的未来发展趋势;6. 截止榜单发布前入选品牌尚在运营。(三)品牌榜参选指标2020年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评选指标:1. 品牌产品的町芒优选等级表现;2. 品牌产品的综合品质表现(DCI指数);3. 品牌产品的标准星级表现;4. 品牌产品的品质星级表现;5. 品牌产品的感官星级表现;6. 町芒研究院大数据研发中心综合评分表现。(四)关于品牌榜1. 町芒品牌榜单评选指标及相关数据均采自町芒研究院大数据研发中心及行业研究报告;2. 町芒研究院作为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向万千消费者及行业各界制作并发布该榜单,全程无站台、无广告,欢迎社会各界共同交流探讨;3. 町芒研究院拥有对所有榜单的最终解释权。五町芒研究院简介町芒研究院自2018年成立以来,通过对市售食品真实、专业、多纬度的评测,以独有的DCI指数算法,从海量食品品类中优选出品质上乘的产品及品牌。截止到2020年12月,町芒研究院所评测食品类目达170余类,评测产品3000多款,参与评测样品10000多款,涉及相关品牌2000多个,发布DCI榜单200+,并与实验室和高校专家共同发布食品研究报告数十篇。相关报告在业内引起极大反响,不仅被行业媒体更被金融、证券等媒体引用作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依据。目前,町芒研究院基于食品领域全品类一手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并持续深入挖掘与开发,为町芒食品行业标准化数据库的搭建和应用提供了海量透彻性分析数据。据町芒研究院统计,目前町芒全平台共发布文章8000+,在30个自有媒体平台持续输出硬核内容,与40+媒体机构联合发布内容,全网全平台斩获数亿总曝光量,为数百万用户提供服务。目前町芒研究院负责数据输出的实验室研究人员超100人,聚集河南工业大学、SGS、CQC等专注食品研发领域超十年经验的工程师专家团20人,营养专家及资深媒体人近20人。不仅于此,町芒研究院已与国内数十家领先的实验室及食品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为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的评审提供了专业支撑。六参考来源1) 《町芒研究院|2019休闲零食行业研究报告》2) 《町芒研究院|2019休闲零食行业研究报告——低脂低热量类食品》3) 《町芒研究院|2019饮品类行业研究报告》4) 《町芒研究院|2019儿童零食行业研究报告》5) 《町芒研究院|2019儿童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6) 《町芒研究院|2020奶茶行业研究报告》7) 《町芒研究院|2020方便主食行业研究报告》8) 《町芒研究院|2020“她食品”行业研究报告》9) 《町芒研究院|2020婴幼儿辅食行业研究报告》10) 《町芒研究院|2020中国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11) 《町芒研究院|2020中国乳制品行业研究报告》七附件2020町芒互联网新锐品牌榜TOP102020町芒尝鲜品牌榜TOP102020町芒母婴食品品牌榜2020町芒休闲食品品牌榜2020町芒健康食品品牌榜2020町芒饮品品牌榜2020町芒调味品品牌榜

双瞳

食品车市场调查研究分析

博研咨询通过多年来对食品车行业市场追踪,结合食品车企业群体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2020-2026年中国食品车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对食品车行业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用定量及定性的科学研究方法撰写而成。伴随着食品车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优秀企业愈来愈重视对市场的分析,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分析。《2020-2026年中国食品车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可以帮您把握食品车行业发展方向,以“前瞻”和“适时”为原则,帮助企业及投资者洞察中国食品车行业市场供需行为,评估中国食品车行业投资价值,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以便让企业及投资者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地将竞争主动权把握在手。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正文目录第1章 食品车行业宏观经济环境分析第一节 2015-2020年全球经济环境分析一、2020年全球经济运行概况二、2020-2026年全球经济形势预测第二节 中国宏观经济变动及趋势一、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概况二、2020-2026年中国宏观经济趋势预测第2章 世界食品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第一节 世界食品车行业分析一、世界食品车行业特点二、世界食品车产能状况三、世界食品车行业动态第二节 世界食品车市场分析一、世界食品车生产分布二、世界食品车消费情况三、世界食品车消费结构四、世界食品车价格分析第三节 食品车产业链模型分析第四节 2020年中外食品车市场对比第3章 中国食品车行业供给情况分析及趋势第一节 2015-2020年中国食品车行业市场供给分析一、食品车整体供给情况分析二、食品车重点区域供给分析第二节 食品车行业供给关系因素分析一、需求变化因素二、厂商产能因素三、原料供给状况四、技术水平提高五、政策变动因素第三节 2020-2026年中国食品车行业市场供给趋势一、食品车整体供给情况趋势分析二、食品车重点区域供给趋势分析三、影响未来食品车供给的因素分析第4章 2020年中国食品车行业发展概况第一节 2020年中国食品车行业发展态势分析第二节 2020年中国食品车行业发展特点分析第三节 2020年中国食品车行业市场供需分析第四节 2020年中国食品车行业价格分析第5章 2020年中国食品车行业整体运行状况第一节 2020年食品车行业产销分析第二节 2020年食品车行业盈利能力分析第三节 2020年食品车行业偿债能力分析第四节 2020年食品车行业营运能力分析第6章 2015-2020年中国食品车产业行业重点区域运行分析第一节 2015-2020年华东地区食品车产业行业运行情况第二节 2015-2020年华南地区食品车产业行业运行情况第三节 2015-2020年华中地区食品车产业行业运行情况第四节 2015-2020年华北地区食品车产业行业运行情况第五节 2015-2020年西北地区食品车产业行业运行情况第六节 2015-2020年西南地区食品车产业行业运行情况第七节 2015-2020年东北地区食品车产业行业运行情况第八节 主要省市集中度及竞争力分析第7章 2015-2020年中国食品车行业进出口市场分析第一节 2015-2020年食品车行业进出口特点分析第二节 2015-2020年食品车行业进出口量分析一、进口分析二、出口分析第三节 2020-2026年食品车行业进出口市场预测一、进口预测二、出口预测第8章 2020年中国装食品车行业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第一节 重点企业(一)一、公司基本情况二、公司经营状况分析三、公司未来战略分析第二节 重点企业(二)第三节 重点企业(三)第四节 重点企业(四)第五节 重点企业(五)第六节 重点企业(六)第七节 重点企业(七)第八节 重点企业(八)第9章 2020年中国食品车行业消费者偏好调查第一节 食品车目标客户群体调查一、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调查二、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偏好调查三、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偏好调查第二节 食品车的品牌市场调查一、消费者对食品车品牌认知度宏观调查二、消费者对食品车的品牌偏好调查三、消费者对食品车品牌的首要认知渠道四、消费者经常购买的品牌调查五、食品车品牌忠诚度调查六、食品车品牌市场占有率调查七、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调研第三节 不同客户购买相关的态度及影响分析一、价格敏感程度二、品牌的影响三、购买方便的影响四、广告的影响程度五、包装的影响程度第10章 中国食品车行业投资策略分析第一节 2020年中国食品车行业投资环境分析第二节 2020年中国食品车行业投资收益分析第三节 2020年中国食品车行业产品投资方向第四节 2020-2026年中国食品车行业投资收益预测一、预测理论依据二、2020-2026年中国食品车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三、2020-2026年中国食品车行业行业销售收入预测四、2020-2026年中国食品车行业利润总额预测五、2020-2026年中国食品车行业总资产预测第五节 2020-2026年食品车行业成长性分析第六节 2020-2026年食品车行业经营能力分析第七节 2020-2026年食品车行业盈利能力分析第八节 2020-2026年食品车行业偿债能力分析第11章 中国食品车行业投资风险分析第一节 中国食品车行业内部风险分析一、市场竞争风险分析二、技术水平风险分析三、企业竞争风险分析四、企业出口风险分析第二节 中国食品车行业外部风险分析一、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分析二、行业政策环境风险分析三、关联行业风险分析第12章 食品车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第一节 食品车市场发展潜力分析一、市场空间广阔二、竞争格局变化三、高科技应用带来新生机第二节 食品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一、品牌格局趋势二、渠道分布趋势三、消费趋势分析第三节 食品车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战略综合规划二、技术开发战略三、区域战略规划四、产业战略规划五、营销品牌战略六、竞争战略规划第13章 中国食品车市场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第一节 中国生产、营销企业投资运作模式分析第二节 外销与内销优势分析第三节 全国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第四节 2020-2026年全国投资规模预测第五节 2020-2026年市场盈利预测第六节 项目投资建议一、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二、项目投资注意事项三、生产开发注意事项四、销售注意事项图表目录(部分):图表:主要工业国家2020年经济增长数据图表:金砖四国2020年经济增长数据图表:2020年世界经济可实现温和增长图表:2015-2020年我国证券市场概况图表:2015-2020年我国股票交易情况统计图表:2020年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情况图表:2020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情况图表:2020年保险业经营数据万元图表:2020年机械工业出口同比增速大幅下降%图表:2020年我国机械业分地区增长情况图表:2020年我国机械业逐月同比增速超常反弹图表:2015-2020年中国GDP增长分析图表:2020年我国GDP分产业国内生产值图表:2020年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图表:2020年全年我国分地区投资增长率图表: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情况图表:2020-202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图表:2020-202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预测图表:食品车行业生命周期分析图表:2015-2020年全球食品车市场产能统计图表:食品车行业的产业链结构图图表:2015-2020年中国食品车供给量情况分析图表:影响市场供需的因素分析图表:2020-2026年中国食品车产品供需平衡预测图表:2015-2020年中国食品车产销统计图表:略··························································

投竿东海

2020休闲食品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休闲化,休闲食品俨然已经成为国人日常食品消费中的新宠。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为了帮助我国休闲食品企业更好的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将对我国休闲食品市场进行一次行业分析。1、 市场现状:发展潜力巨大美味的零食能减轻人的心理压力,并能帮助食用者缓解自身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因此爱人们得常生活中零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儿童。即使在深受经济危机的这几年里,休闲食品收到的冲击依然很小,国人对休闲食品的需求也呈现出不减反增的势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旅游业的兴盛,我国休闲食品市场需求量呈持续增长势头,食品品种逐渐多样化。近几年,我国休闲食品市场每年市场规模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消费市场也在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人们消费水平、购买能力的不断提高,休闲食品市场仍将会以很快的速度增长,预示着我国休闲食品企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 区域板块效应明显休闲食品的生产原料大多了来自农产品与农业资源紧密相连,而中国疆域辽阔,农业资源东西南北的差异巨大。不同的地域有着截然不同的农业资源,产业集中度较高,由此形成了众多势独特的休闲食品区域,引领中国休闲食品的发展潮流。目前,我国各地休闲食品市场已经开始迅速发展,如福建军团、安徽炒货军团、湖南麻辣食品、河南速冻食品等一大批很好的休闲食品企业。下表是休闲食品的区域分布特征:3、种类细化和口味化趋势日趋明显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原来以温饱型为主体的休闲食品消费格局,正在向风味型、营养型、享受型甚至功能型的方向转化。尤其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休闲类食品市场开始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休闲食品大致可分为八大类,即谷物膨化类、油炸果仁类、油炸薯类、油炸谷物类、非油炸果仁类、糖食类、肉禽鱼类、干制蔬果类。其中,糖果、蜜饯、膨化、谷物类是休闲食品行业起步早,也是发展为成熟的品类,已经形成了强势的良心品牌梯队。除此之外,手撕牛肉、豆干、瓜子、米饼、馍片、锅巴、卤肉等传统风味小吃经过企业不断创新,再加上营销思路上的改进,已然成为新兴的休闲食品市场。休闲食品二、目标人群的细分及相应休闲食品特征目前,国内休闲食品的消费人群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年龄上看,休闲食品的消费人群能明显地区分出三类:18岁以内青少年及儿童、青年人、老年人。目前,消费主体已经由原来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拓展到以年轻成人为主,其中少年儿童,青年人中的女性消费者更是已上升为当前休闲食品的主流消费者。从性别上看,15-34岁年轻女性仍是引导时尚食品消费的主流群体。从职业类别上看,目标消费者多为在读学生或办公室白领。从家庭结构来看,各种休闲食品的热衷消费家庭主力是有12岁以下小孩的家庭,消费占比为41%;而普通中高收入家庭(有孩子,但孩子尚未独立的家庭)和空巢期家庭(即孩子已独立,老人自己构成的家庭)则占到了一半。根据上述对休闲食品目标人群的细分,休闲食品生产厂家未来很可能根据目标客户的不同性别、职业类别、年龄等不同变量进行市场细分,并设计生产出有针对性的产品系列和推广方案。(1)儿童休闲食品突出“童趣”特点青少年儿童属于纯粹的消费群体,在食品选择上则基本是从自身的主观意愿出发,不达目的不罢休,在多数情况下父母也会妥协。这类人群大的特点是对新奇的、刺激性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而且乐于、勇于尝试,而对“健康”则没有任何概念,从来不在乎是不是对健康不利,尤其对奇形怪状或者卡通元素特别感兴趣。这一目标人群的产品注重产品的视觉冲击,如小熊饼干、如好多鱼、鬼脸嘟嘟、奥利奥等,要么是形状可爱,要么是名字怪异,抑或者是充满童趣的吃法。除此之外,儿童类休闲食品在促销上,可以适当赠送卡通玩具,尤其是经典形象更受青少年欢迎,如白雪公主、变形金刚等,这对目标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旦挑拨起孩子的欲望,父母基本很难拒绝。(2)青年休闲食品的品牌营销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是一个被“品牌概念”熏陶长大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挑选,所以他们更讲究品牌,更在意包装精致,对价格不是太敏感。同时,这类人群已基本形成饮食“健康”观念,所以对于零食类的食品不会像儿童一样来者不拒,而会有一个基本的筛选,像糖果、巧克力、薯片、膨化食品等高热量的东西,他们会有选择地消费。这就要求休闲食品企业应该及时了解并抓住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特殊的消费需求,更加注意品牌形象的塑造、强调营养搭配的合理性和产品自身品质的提升,以满足此类人的独特需求。(3)老年休闲食品的适用性相对于前两者刺激性、美观性的要求外,老年人就守旧许多。老年人口味上更单一,形式上更实用,更喜欢酥软的东西,传统、中式食品更让他们青睐,如稻香村糕点,如各种现场烘焙蛋糕、酥饼等。而且老年人也有他们特殊的营养需求,针对他们的产品也可以进行功能细分。老少皆宜的休闲食品三、休闲食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休闲食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料价格攀升,成本增加,新一轮洗牌的风险和食品安全问题。20多年,从“蒜你狠”到“豆你玩”再到“姜你军”,中国农产品价格呈现出了迅猛的增长势头。很多传统的农产品价格涨幅超过了历史新高,这直接影响了依托农产品资源的食品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中国食品制造产业面临空前的成本压力以及涨价带来的销售压力。另外,随着农业产业化及品牌化的来临,加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将驱动中国休闲食品的品牌化发展。休闲食品企业必将面临新一轮的行业洗牌,那些没有品牌影响力和独特势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出局。这两年来中国持续不断的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的产生,也为休闲食品企业敲响了警钟。国家严格的食品生产要求及规范,将使得很多中小型休闲食品企业面临新的生存危机。各个休闲食品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力度,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形象和消费者的认可度,这对食品生产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休闲食品行业四、 休闲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休闲食品行业各品牌之间已经突破了原先在价格和种类之间单一的竞争界限,正向品牌、形象、口味、健康、促销、渠道等多层次、全方位的领域发展。产品越来越注重健康和营养,原来以温饱型为主体的休闲食品消费格局,逐渐向风味型、营养型、享受型甚至功能型的方向转化。1、口味创新是休闲食品发展的一定趋势口味创新是品牌创新的很好要素。消费者不会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买单,如果一款产品的口味不好,难以满足消费消费者的需求的话,企业再怎么推广宣传都难见效果,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只有紧跟市场需求的发展步伐,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喜好,适时开发新口味的产品,才能使企业产品立于不败之地。在口味创新方面,“洽洽瓜子”做得很成功。当年,当众多炒货企业还热衷于传统的炒制工艺时,洽洽却在默默地研究如何既能保持香瓜子香脆的口感特性,又能使消费者吃了不上火乃至不脏手的香瓜子,之后口味独特的煮制瓜子便出现了。这不仅是洽洽在瓜子口味和技术上的创新,更是整个炒货行业在瓜子工艺上的一大突破,满足了消费者对瓜子香脆、卫生、不上火的多个需求,使洽洽在短短几年内便发展成为瓜子的很好品牌。区域性口味改良也是未来食品企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特色口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为了迎合不同地域消费者的不同口感偏好,休闲食品企业可将在某地区销售都好的具有特色口味的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良,然后推向全国市场,以适应大众人群的口味特性。如“重庆特色休闲食品”、“休闲豆干”等产品的风行,都是对产品进行区域性口味改良的结果。2、产品包装的发展趋势为了迎合消费者不同场合的消费需要,各个休闲食品厂家应该对消费者的消费目的进行差异化细分,并据此设计出不同规格的产品包装。如针对个人消费的小包装、针对情侣的浪漫包装、可供多人分享的大包装和赠送他人的礼品装等。尤其是配合独立小包装在内的组合包,既可满足分享需要,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和卫生方面的期望,同时还可兼顾不同口味。如手撕牛肉就在行业内率先推出牛皮纸袋和布袋包装,外观新颖、实用性强,不仅获得国家专利,而且环保、精美,受到了高端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在树立手撕牛肉品牌形象方面作用巨大。德芙巧克力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包装多样化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已成功推出了碗装、礼盒装、分享装和散装等多款精美包装,大限度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德芙巧克力的现实需求,同时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3、营销模式的发展趋势休闲食品不是生活必需品,这就要求休闲食品本身能有效吸引到目标消费者的关注,并在其心目中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才有可能实现终的成功销售。休闲食品厂家大多注重明星代言推广,期望借助明星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来提升消费者的关注度,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明星影响力的带动下快速提升产品知名度,强化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成功引领休闲食品消费的风潮。如“可比克”请出周杰伦代言的薯片,引发其歌迷大肆追捧,而“盼昐法式小面包”则请出蒋雯丽代言,将“法式小面包,还是盼盼好”进行了完美演绎。众多明星代言休闲食品,为休闲食品的推广铺垫道路。休闲食品店五、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由于食品行业已经进入基本竞争阶段,企业利润日趋平均化,行业整合、市场细分即将完成。因此,休闲食品企业必须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通过新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通过各种经营战略,走出一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市场竞争方面来说,中国休闲食品的竞争,随着进口食品的日益增多,食品企业未来不仅会与行业内企业进行竞争,而且在高端市场将面临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从消费者结构来看,未来休闲食品的消费者细分程度将越来越高。比如说低龄化、白领化、人群特殊化等将越来越突出,针对儿童、白领、中老年人、孕妇等特殊群体开发的产品,将越来越多,消费人群的跨度将越来越大。而食品企业的产品发展也将越来越专业化、个性化、高端化。休闲食品xiaofei六、 休闲食品行业未来发展战略展望休闲食品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由于食品行业已经进入基本竞争阶段,企业利润日趋平均化,行业整合、市场细分完成在即,企业间的竞争力度日趋激烈。食品企业将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呢?实施差异化战略将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休闲食品企业应抓住机会跳出产品同质化的圈子,实施差异化战略,将自己的产品贴上独一无二的标签,用差异化特征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用产品的内在越性将消费者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新产品、建设品牌和拓展市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产品专业化战略也是很必要的。在未来百家争鸣的竞争环境下,尤其是进口食品充斥食品市场的环境下,要做到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到一个方面的好成为标杆 。比如专门做儿童休闲食品,并且将这一项在健康、口味、包装等方面做到很好,做到比别的企业都更专业。如此,既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能利用人们相信专家的心理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度。实施市场定位策略是同进口产品竞争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企业获得更加丰厚的经济利润,本土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适时调整产品的市场定位,将目光投向中高端市场,以期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在国内休闲食品行业中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在高端市场几乎还是空白。此时企业若是积极创新,开发高端的产品进军高端市场将会更加有势。在安全问题频出的食品行业,异军突起的高端品牌将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也更容易进行营销和推广,并且在进口食品数量剧增的情况下,收到的影响也更小。

丧己于物

食品饮料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奶酪正处黄金期,国产品牌崛起

(报告出品方/作者:上海证券,周菁)一、顺应乳品消费升级,奶酪消费快速增长1.1 奶酪营养价值高,顺应乳品消费升级趋势奶酪俗称“奶黄金”,营养价值高。奶酪是生鲜乳在发酵剂和 凝乳酶作用下发生凝固并经成熟而制成的固态乳制品。每 1 公斤奶 酪约由 10 公斤牛奶浓缩而成,奶酪的钙含量是牛奶的 6-8 倍、蛋白 质含量是牛奶的 5-8 倍、维生素 A 含量是牛奶的 6 倍、锌铁含量更 是超过牛奶的 10 倍,奶酪可谓“牛奶的精华”,且经过乳酸菌等微 生物及酶的作用,奶酪适用于患有乳糖不耐症的消费者。奶酪是乳制品消费升级受益品类,份额提升空间大。乳制品行 业发展普遍按照“奶粉—液态奶—奶酪”的路径实现消费升级,美 欧的法国、德国、美国的乳品消费以奶酪为主,占比在 36-48%,全 球范围内奶酪的消费份额达到 25.9%,奶酪属于舶来品的亚洲地区 日本、韩国的奶酪份额则分别为 18.1%和 6.8%。而我国仍处于以液 态奶为主的发展阶段,液态奶占比高达 60.5%,奶酪仅为 2.1%,参 考全球范围及日韩的奶酪消费比例,我国奶酪份额提升空间较大。 2010 年前后,随着西式餐饮文化不断渗透、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及健 康意识增强,奶酪作为乳制品消费升级品类需求日益增长。奶酪按照原料成分、加工工艺不同可分为原制奶酪(天然奶酪) 和再制奶酪,我国以再制奶酪为主。原制奶酪以鲜奶为原料,依靠 乳酸菌发酵后,加热凝结除去水分制成,主要成分为酪蛋白和乳脂、 无添加剂,常见的如马苏里拉奶酪、切达奶酪等。原制奶酪按照水 分含量从高到低可以分为软质、半硬质、硬质和特硬质,其保质期 也相应从短到长。再制奶酪是以原制奶酪为原料,加入人工添加剂 (如乳化剂、防腐剂、色素、香精、调味剂等)经加热、搅拌、融 化等工艺制成的产品。我国再制干酪 2010 年版国标中规定再制干 酪使用主要原料干酪的比例为大于 15%,但随着我国再制干酪行业 发展及消费者的品质需求提升,2020 年版再制干酪和干酪制品的征 求意见稿中将干酪的使用比例调整为大于 50%(基本与美国 FDA 规定天然奶酪添加比例大于 51%的标准齐平),并将“原料”修改 为“原辅料”,同时明确“再制干酪也可称为再制奶酪”。全球来看, 奶酪消费成熟国家以原制奶酪为主,占比约 80-90%,相邻的日本、 韩国原制奶酪占比在 40-50%左右,而我国奶酪消费仍处于起步阶 段,以再制奶酪为主,占比达 80%。1.2 奶酪消费快速增长,人均水平提升空间仍广我国奶酪消费量快速增长,自给率提升。2020 年全国干乳制品 产量同比下降 3.09%,我们参考该数据预计 2020 年全国奶酪产量约 为 12.75 万吨,此外进口量 12.93 万吨、出口量为 0.04 万吨,合计 总消费量为 25.6 万吨(欧睿数据为 20 万吨),2012-2020 年奶酪消 费量 CAGR 为 19%。供应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国内产量的提升, 2012-2020 年国内奶酪产量由 2.34 万吨增至 12.75 万吨,期间复合 增速高达约 24%,我国奶酪的自给率(国内产量/国内总消费量)由 2012 年的 38%提高至 2020 年的 50%。人均奶酪消费量偏低,提升空间广阔。我们假设 2020 年全国人口与 2019 年持平,为 14 亿人,则我国奶 酪人均消费量约为 0.183kg,是 2012 年 0.046kg 的 4 倍,2012-2020 年人均奶酪消费量 CAGR 约为 19%。但和成熟国家相比,美欧人均 奶酪消费量超过 10kg、韩国 2.2kg、日本 1.8kg,我国的人均奶酪消 费量仍然偏低,对标饮食习惯相近的日韩来看,尚有 10 倍左右的 提升空间,量增成为当前我国奶酪行业扩容的核心驱动力。二、纵观美日成熟市场,看奶酪发展演变2.1 美国:奶酪市场成熟,卡夫亨氏一家独大奶酪在美国已有百年历史:20 世纪上半叶:美国奶酪消费增长缓慢,1909-1950 年人 均消费量仅从 3.8 磅提高至 7.7 磅。20 世纪 60-80 年代:迎来 20-30 年的黄金发展期。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提升(1978 年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工作节奏加快 及快餐饮食兴起(麦当劳门店数从 1955 年的 9 家迅速增长至 1988 年的 10000 家),披萨、汉堡、三明治、意面等食品销量增加,人 们的奶酪消费也与日俱增,人均消费量分别于 1967 年突破 10 磅、 1983 年突破 20 磅,期间 CAGR 为 4.6%。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低速增长的成熟市场。2002 年美国 人均奶酪消费量突破 30 磅,随后奶酪消费增速逐渐放缓。2020 年 美国奶酪零售市场规模为 267.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9%,为近十 年增速最高的一年,主要系疫情助推了奶酪食品消费,2010-2020 年 CAGR 为 3.4%,与同期美国 GDP 复合增速持平,预计到 2025 年增至 277.66 亿美元,2020-2025 年 CAGR 为 0.7%,其中疫情影响 减退后的 2023-2025 年 CAGR 约为 3.0%。奶酪市场集中度较低,卡夫亨氏一家独大。2020 年美国奶酪零 售市场 CR3 为 31.1%,行业集中度较低,其中卡夫亨氏市占率为 24.1%,远高于第二名 Sargento Foods 的 5.0%和第三名 Tillamook 奶 酪的 2.0%,呈现出一家独大的格局。2016-2019 财年卡夫亨氏的奶 酪和乳制品业务收入逐年下滑,2020 财年受疫情刺激奶酪和乳制品 业务收入止跌回升至 51.31 亿美元,同比增长 4.9%,占总收入的 20%。近期卡夫亨氏拟将旗下天然奶酪等部分奶酪业务出售给法国 乳业巨头兰特黎斯集团的美国子公司,该部分业务 2020 年营业额 约 18 亿美元,交易作价 32 亿美元,预计在 2021 年上半年完成, 主要用于偿还公司债务。2.2 日本:餐饮先行、零售接力,行业一超多强日本的奶酪产业真正起步于 20 世纪:20 世纪上半叶:奶酪消费量低位徘徊,开启国产化。由于奶酪 的风味较为独特,日本民众最初接受度较低,1875 年引入境内后消 费量长期处在低位,1934 年人均奶酪消费量也不足 0.002kg。但本 土乳企已开始涉足奶酪产业,明治乳业和雪印乳业的前身明治制菓 馆山工场和北海道制酪组合联合会分别于 1919 年和 1929 年开始制 作奶酪,奶酪开启国产化。20 世纪 50 年代-80 年代:奶酪产业飞速发展,餐饮奶酪占主导, 厂商享受行业红利。50 年代奶酪在日本重获进口,奶酪日渐成为时 髦食物。60 年代东京奥运会举办,大量使用奶酪的西餐菜肴通过广 播电视在日本传播,奶酪借此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消费者教育。 同时,奶酪凭借高营养价值在 1963 年入选日本“学校给食”菜谱, 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快速普及。70-80 年代随着大阪、冲绳世博会召 开及肯德基(1970 年)、麦当劳(1971 年)、必胜客(1973 年)等 西式快餐连锁品牌进入日本境内,奶酪消费持续攀升,且餐饮市场 成为奶酪重要的消费场景。日本奶酪消费量从 1965 年的 1.6 万吨增 至 1989 年的约 13.7 万吨,CAGR 为 9.4%,人均奶酪消费量在 1987 年达到 1kg 左右。这一时期日本乳制品企业一方面成立“日本奶酪 促进委员会”,加大奶酪在全国的宣传推广,另一方面纷纷与国际 企业战略合作(如日本森永和卡夫、明治和波顿、味之素和达能等), 提高了奶酪制作的工艺和配方,雪印乳业在 80 年代推出专门根据 日本人口味研发的 Sakeru Cheese,大受市场欢迎,本土化研制获得 成功。20 世纪 90 年代:餐饮市场增速放缓,零售奶酪兴起。90 年代 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餐饮业增速显著放缓,人们外食化率下降, 另一方面,速食披萨、速食意面等方便食品销量快速增长,使得奶 酪的消费场景由餐饮逐渐转移到家庭,购买渠道转战到商超,2000 年日本商超渠道销售的奶酪产品占奶制品总销量的比例最高达到 70%。日本奶酪消费量从 1990 年的 13.8 万吨增至 1999 年的 22.2 万 吨,CAGR 为 5.4%,零售奶酪兴起。同时,日本发起“农村奶酪普 及”活动,促进奶酪从城市进一步向农村地区渗透。21 世纪至今:奶酪市场消费成熟,行业集中度高。2000-2020 年日本奶酪消费量从 23.9 万吨增至 2020 年的 34.4 万吨,CAGR 为 1.9%,人均消费量为 1.8kg,行业接近饱和、增长缓慢。产品呈现 出多元化、零食化的趋势,出现了针对成人的佐酒奶酪、零食奶酪 等新品,零售奶酪消费量占到整个市场的 68%。2020 年日本奶酪零售市场规模为 4644 亿日元,10-20 年 CAGR 为 4.1%, 其中销售量 CAGR 为 3.4%(vs 餐饮奶酪销售量 CAGR 为-2.7%)、 均价 CAGR 为 0.7%。日本奶酪市场集中度高,CR5=62.4%,呈现 出一超多强的格局,龙头雪印市占率 28.1%,其次是 Rokko Butter (11.3%)、卡夫亨氏(10.7%)、明治(8.4%)和法国 Bel Group(4.0%)。雪印乳业是日本最大的奶酪生产商,致力于生产适合日本人口 味的奶酪。公司创立于 1925 年,以黄油和奶酪业务起家,1929 年 正式涉足奶酪业务,1933 年北海道奶酪工厂开始生产、推出第一款 奶酪产品,1950 年雪印集团成立,1954 年推出 6P 奶酪、1962 年推 出卡蒙贝尔奶酪(Camembert cheese)、1980 年专门针对日本人口味 的 Sakeru Cheese 奶酪棒上市,三大产品畅销至今,并随着功能细分 衍生出更多的 SKU,如 6P 奶酪有 25%减盐产品,且口味愈发多元 化、零食化,奶酪棒推出清酒芝士、烤大蒜、培根、黄油酱油等多 种风味。同时,公司近几年大力推广切片奶酪产品,并上市婴儿奶 酪新品,推出“1 岁起的奶酪”品牌,建议将奶酪作为 1 岁儿童的 零食,具有补钙、补铁的功能,进一步延伸奶酪消费人群。以黄油、人造黄油、奶酪为主的乳制品业务是雪印乳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2019 财年雪印的乳制品业务营收为 2490 亿日元,同比 增长 3.3%,2011-2019 财年 CAGR 为 4.1%,占总收入的 40.6%。2019 财年乳制品业务经营利润为 115 亿日元,同比下降 1.7%,2011-2019 财年 CAGR 为-1.5%,OP margin 由 2011 财年的 7.2%降至 2019 财 年的 4.6%。具体看,2019 财年奶酪的营收为 746 亿日元,同比下 降 1.6%,2011-2019 财年 CAGR 为 2.1%,长期占到乳制品业务的 30%以上。2.3 他山之石的经验从美国、日本奶酪消费成熟的国家发展历程来看:第一,奶酪的黄金发展期 20-30 年+平稳增长期 10-20 年,整个 产业增量阶段可看 40-50 年。日本和美国的奶酪黄金发展期都集中 于上世纪 60-80 年代前后(20-30 年),驱动因素主要是西式餐饮在 全球的扩张和传播,此外日本还受益于政策促进。黄金发展期时饮 食相近的日本奶酪消费量保持高个位数的复合增长(9.4%)。90 年 代奶酪行业逐步进入到平稳增长期(10-20 年),日本奶酪消费量以 中个位数复合增长(5.4%)。进入 21 世纪 10 年代,美国和日本的 零售奶酪市场复合增速约在 3-4%左右,行业已处于成熟阶段。第二,先餐饮后零售,餐饮培育食用习惯、零售具备长期增长 潜力。奶酪在日本属于舶来品,伴随西式快餐渗入,因此先在餐饮 渠道完成消费者普及、培育年轻一代食用奶酪的习惯。随着年轻一 代成长及在家用餐比例升高,90 年代零售渠道开始取代餐饮渠道成 为奶酪主要的消费场景,并且在奶酪发展成熟阶段,得益于多元化、 零食化的 SKU 不断丰富,零售奶酪消费量仍有 3-4%的增长,长期 增长潜力较大。第三,对标日本来看,稳定时行业集中度高,本土企业占据龙 头。日本奶酪成熟期行业 CR5>60%,集中度高,龙头雪印乳业开 创专门针对日本人口味的奶酪产品,本土化成就了公司差异化优 势,公司长年占据行业龙头地位,市场份额高达 28.1%。三、奶酪正处黄金期,国产品牌崛起3.1 餐饮奶酪应用边界延展,新茶饮和中餐提供增量西餐助推我国奶酪消费率先在餐饮渠道兴起。2020 年我国奶酪消费量中零售:餐饮约为 29:71,而成熟国家零售奶 酪消费量占比普遍在 60-80%左右,韩国则与我国相似,餐饮奶酪占 比高达 84%。我国奶酪消费率先在餐饮渠道兴起主要系:(1)西餐 文化借由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 G20 峰会等国际盛事在全 国大力传播;(2)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西式快餐连锁品牌加 快在全国开店,披萨等产品大受欢迎,培育了年轻一代消费者食用 奶酪的习惯;(3)奶酪作为高阶的乳制品,零售价格较高,早期民 众消费力不足导致对零售奶酪的接受度较低。餐饮奶酪常用于西式快餐、烘焙等场景,随着新茶饮、中餐等 领域快速发展,餐饮奶酪的应用场景边界不断延展。西式快餐:奶酪是热销的披萨、汉堡等西式快餐产品的主 要原料之一,随着西式快餐企业加快在我国的开店节奏,奶酪销量 也有望快速增长。麦当劳中国 2017 年私有化后开店提速,计划从 2017 年的每年约 250 家新店逐步提升至 2022 年每年约 500 家,预 计 2020 年将新增约 430 家餐厅;2020 年肯德基、必胜客在国内分 别净增 632 家、74 家门店,新开店数较 2018 年明显增加。烘焙:奶酪是面包、蛋糕等烘焙产品的常用原料之一。2020 年我国面包、蛋糕及糕点市场规模约 2663 亿 元,2015-2020 年 CAGR 为 11.4%。下游市场的较快增长有助于拉 动上游奶酪的消费量。新茶饮:自喜茶开创奶盖茶以来,以奶酪为重要原料的奶 盖茶销量迅速增长,2017 年使用旗下安佳奶酪产 品制作的奶盖茶销量为 2 亿杯、2018 年增至 5 亿杯、2020 年预计 超过 6 亿杯。规模不断扩大的新茶饮市场正成为餐饮奶酪的重要消 费场景之一。2020 年我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约 1136 亿元,2015-2020 年 CAGR为 21.9%,预计2025年达到 3400 亿元,2020-2025年 CAGR 为 24.5%。新茶饮的快速扩容将有效促进奶酪的使用量提升。中餐:我国餐饮业按菜式可分为中餐、西餐和其他菜式三 大类,中餐占到餐饮市场的 79%。随着芝士火锅、芝士年糕、芝士 排骨、芝士虾滑、焗饭等产品诞生,奶酪作为西式食材的一种与中 式菜肴相互融合,拓展了奶酪在中餐场景中的使用范围,打开了餐 饮奶酪的成长空间,同时也有助于奶酪借由中餐渗透进消费者的家 庭生活中。受益于场景丰富化,我国餐饮奶酪消费量持续较快增长。2010-2020 年我国餐饮奶酪消费量从 3.4 万吨增至 14.1 万吨,CAGR 为 15.3%,2020 年受疫情影响同比增速降至 5.0%。品 种来看,马苏里拉奶酪占 45%、芝士片占 30%、切达奶酪占 20%。恒天然旗下安佳品牌在餐饮市场占据领先地位。2001 年恒天然 正式进入国内市场,通过经销商进行分销,但渠道覆盖和下沉效果 不明显。2016 年 5 月公司推出了“安佳专业乳品专业伙伴”餐饮品 牌,商业模式从单纯卖进口黄油和奶酪产品转变成为餐饮行业提供 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同时大力进行通路变革,包括自建并扩充销售 团队、完善备货、建立冷链分销中心、搭建冷链配送系统、建立采 购和订单系统、组建物流团队等。2019 年安佳启动“中式餐饮西式 融合”战略,加大在中餐渠道的布局,陆续推出安芯福团大福系列、 冰面包系列、芝士月饼、奶盖啤酒、芝士虾滑等产品,并和新茶饮 品牌紧密合作。目前安佳餐饮业务已触达国内 372 个城市,服务超 过 78000 个餐饮网点,形成了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强大业务网络,其奶酪产品在国内披萨市场占有率超过 50%。安佳餐饮服务收入强劲增长,盈利水平回升。在通路变革、乳 脂升级、中西融合应用等促进下,安佳在烘焙、餐食、饮品等渠道 快速发展、收入增长强劲,2020 财年恒天然大中华区餐饮服务收入 15.92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33.1%,2016-2020财年CAGR为23.6%, 21 财年上半年收入 15.55 亿新西兰元。2016-2019 财年毛利率从 32.8%降至 13.8%,主要受进口原料采购价上涨及产品结构变化(鲜 奶油等产品占比上升)影响,2020 财年起毛利率逐渐改善,20-21H1 分别为 16.3%、21.4%。受益于毛利率改善,EBIT 利润率由 2019 财年的 8.0%增至 2020 财年及 21H1 的 10.6%、14.7%。3.2 儿童奶酪成为突破口,零售奶酪蓬勃发展儿童奶酪成为突破口,国内零售奶酪蓬勃发展。儿童群体正处 于成长阶段,奶酪能够为其提供丰富的钙、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 元素,并添加了多种水果等改善口感,兼具营养和美味,且相较于 成人来说,儿童群体更易培养消费习惯。儿童奶酪成功引爆零售奶 酪市场,儿童奶酪约占奶酪零售市场的 62%,成为 主流品类,其中儿童奶酪棒为代表性的大单品。2020 年我国奶酪零售市场规模约为 88.4 亿元,同比增长 22.7%, 2010-2020 年 CAGR 为 22.6%,其中销售量、均价复合增速分别为 18.1%、3.8%。国产奶酪品牌占据一席之地,产品升级推升价格带。以儿童奶 酪棒大单品为例,目前行业第一梯队主要是法国进口品牌百吉福和 国产品牌妙可蓝多,奶酪棒体量达到 10 亿级;第二梯队包括伊利、 蒙牛(20 年奶酪业务整体约 8 亿,不仅是儿童奶酪)、光明等传统 乳企及妙飞(20 年销售额约 2 亿元)、奶酪博士等新锐品牌。国产 奶酪品牌凭借本土化的研发优势和更深入覆盖的渠道优势抢占了 一席之地。我们比较了市面上儿童奶酪棒代表性品牌的产品,总的来看:(1)营养价值普遍高于牛奶,100g 奶酪棒的蛋白质均在 6g 以上,高端产品可以超过 8g,蛋白质含量是牛奶的 2-3 倍;钙含量 绝大多数高于 300mg,高端产品可以达到 500mg 以上,钙含量是牛 奶的 3-4 倍;钙钠比基本高于 1.0,高端产品可达 2.0。(2)大多品 牌每 100g(原味)均价在 14-15 元左右,奶酪博士旗下高端的 A2 白金奶酪棒由于干酪含量、蛋白质、钙含量均较高,售价达到 26.3 元。随着奶酪棒成分升级,未来市场价格带仍有上移空间。除儿童奶酪外,我国零售奶酪在以下领域仍有极大的挖掘空 间:家用佐餐奶酪:家庭烘焙热度上升、早餐搭配食用等加快 了家用佐餐奶酪的渗透,马苏里拉奶酪、芝士片等销量增加。18-35 岁的女性是家用佐餐奶酪的主要购买者,其中芝 士片主要受一二线单身贵族/小夫妻的欢迎,而马苏里拉奶酪主要由 中高收入的有孩家庭购买。家用佐餐奶酪约占零售奶酪的 34%。休闲奶酪:面向成人或儿童开发偏休闲零食属性的奶酪产 品,不断丰富奶酪食用场景。妙可蓝多推出了酪鲜生芝士棒、鳕鱼 芝士脆,伊利推出了妙芝口袋芝士(slogan 为大人的点心时刻)。休 闲奶酪约占零售奶酪的 3-4%。特定人群的奶酪:用户群体进一步细分,针对特定人群的 特殊需求提供专属性产品,如孕妈、低龄儿童等。女性在孕期和哺 乳期每日推荐的钙摄入量为 1000mg,奶酪博士对此推出无糖高钙 和低盐高钙的小园奶酪(原制奶酪)产品,每 100g 奶酪含蛋白质 35.3g、钙 1206mg,约是牛奶的 12 倍,能够为孕妈提供充足的营养。 雪印在日本推出面向 1 岁起儿童的奶酪产品,主打补钙和补铁,人 群的精准细分为公司拓宽了用户范围,我国奶酪企业也可参照雪印 对目标客群进行拆分、并推出针对性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扩大 企业的消费群体基数。3.3 未来 5 年行业空间有望翻倍,奶酪正处黄金期餐饮市场:(1)量:采用欧睿数据,2020 年我国餐饮奶酪消费 量 14.1 万吨,预计到 2025 年增至 24.7 万吨,期间复合增速约为 11.8%;(2)由于安佳在我国餐饮奶酪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我们参 考安佳的售价对餐饮奶酪的均价进行预测。安佳的餐饮奶酪主要包 括马苏里拉、切达干酪和奶油干酪, 三大产品的平均售价约为 4.7 万元/吨、6.6 万元/吨、4.2 万元/吨, 假设三大产品权重一样,安佳餐饮奶酪的平均售价约为 5.2 万元/吨。 我们取该平均售价上、下各浮动 20%估算 2020 年我国餐饮奶酪市 场规模约为 60-90 亿元。参考欧睿对我国零售奶酪价格未来 5 年增 速的预测值(3.2%),我们假设未来 5 年餐饮奶酪的售价年均复合 增速约为 3%,以安佳价格为中枢测算 2025 年我国餐饮奶酪平均售 价约为 6.0 万元/吨,上、下各浮动 20%估算 2025 年我国餐饮奶酪 市场规模约为 120-180 亿元。零售市场:采用欧睿数据,2020 年我国零售奶酪市场规模约为 88.4亿元,预计到2025年增至181.2亿元,期间复合增速约为15.4%, 其中量增 11.9%、价升 3.2%。综上所述,我们估算 2020 年我国奶酪市场规模合计约为 150-180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将增至 300-400 亿元,未来 5 年行业 空间有望翻倍,复合增速达到 15%左右。奶酪成为增长最快的乳制 品品类之一,人均奶酪消费量增长将贡献主要增长动能。我们认为当前奶酪行业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可类比 20 年前的常温奶市场: 技术升级(利乐包装)突破运输半径限制,供给侧伊利、蒙牛两强 加大常温奶在全国的铺货,促使需求侧人均饮奶量持续快速提升, 推动 2000-2010 年常温奶市场复合增速达到两位数以上,同期伊利 营收复合增速高达 35%,行业扩容红利下龙头企业增长动能强劲。3.4 奶酪行业集中度提升,国产品牌崛起奶酪行业集中度提升,国产品牌份额向上。2020 年我国零售奶 酪 CR5 为 60.9%,同比提高 3.6pct,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其中, 国产品牌妙可蓝多异军突起,2020 年市场份额达到 19.8%、仅次于 百吉福(25.0%),同比提高 7.3pct。参考饮食同源的日本、韩国的 竞争格局,目前我国奶酪行业集中度基本与成熟国家持平,但存在 结构性变化机会,日本和韩国奶酪行业均体现出本土企业占主导的 结果:日本市场前五名中 3 家为本土乳企、份额合计占 47.7%,且 绝对龙头是日本的雪印乳业;韩国市场前五名中前四名均为本土乳 企、份额合计占 71.6%,前三大各占 20%左右。而我国奶酪行业目 前仍以外资品牌为主,仅妙可蓝多进入前五,其次为蒙牛(1.8%)、 光明(0.8%)、三元(0.6%),前十名中国产品牌仅占 23%,国产品 牌存在较大的份额提升空间。3.4.1 妙可蓝多:国产奶酪领导品牌妙可蓝多是国产奶酪领导品牌,奶酪业务飞速发展。公司 2008 年跟法国保健然集团合作开始发展奶酪业务,2015 年开启奶酪转型 战略,收购天津妙可蓝多 100%股权及上海达能工厂,2016 年完成 资产重组,2017 年开始奶酪零售业务,2018 年推出爆款儿童奶酪棒产品,2019-2020 年在品牌建设和渠道开拓加持下,奶酪业务规 模迅速扩大,奶酪棒成为 10 亿级大单品,此外还拥有马苏里拉奶 酪(餐饮渠道大单品)、芝士片等潜力产品,确立了自身奶酪行业 头部企业的地位。2016-2019 年公司奶酪收入从 1.38 亿元增至 9.21 亿元,CAGR 为 88.3%,2020 年前三季度奶酪收入 13.43 亿元,同 比增长 133.6%。其中,奶酪棒自 2018 年面市后以三位数高速增长, 2020 年前三季度收入达 8.67 亿元,超过 2019 年全年。公司胜在品牌力和渠道力建设领先同行。(1)品牌:伴随零售 市场发力,公司加大品牌建设,2019 年开始通过在分众传媒、央视 等主流媒介投放广告片,对目标客群(如年轻白领妈妈等)进行了 精准营销,2020 年签约孙俪成为全品牌代言人,“奶酪就选妙可蓝 多”的宣传语逐渐深入人心。在奶酪品类兴起的风口,公司通过大 力度、大范围的宣传推广,成功打造成全国性的奶酪知名品牌。(2)渠道:公司 2017 年便开始零售渠道建设,目前已初步完 成全国化的线下网络布局。零售端拥有全国性及区域性 KA、便利 店、母婴店等多元化的销售渠道,2020 年 6 月全国零售终端网点达 到 18.8 万个(vs 21 年 3 月妙飞 5.2 万个)。截止 20Q3,公司经销商数量达到 2573 个,经销收入为 14.16 亿元,单个经销商销售额约 55 万元、规模稳步增长。同时,公司餐饮工业渠道拥有萨莉亚、85 度 C、达美乐、海底捞、面包新语、汉堡王、巴黎贝甜、古茗等大 型连锁客户。凭借“妙可蓝多”品牌优势加强在电商领域的奶酪销 售,产品覆盖天猫、京东、苏宁易购、拼多多等主流平台,并积极 拓展盒马鲜生、叮咚买菜、每日优鲜、蜜芽、有赞等新兴业态。奶酪业务规模效应显现,毛利率显著提升。2018-2020Q3 奶酪 棒的毛利率分别为 35.5%、49.8%、55.5%,销量迅速攀升下、盈利 能力也逐年改善;以餐饮渠道为主的马苏里拉奶酪毛利率稳定在 33%左右。受益于占比高的奶酪棒产品毛利率提升,公司奶酪业务 毛利率由 2017 年的 34.4%上升至 2020Q3 的 47.5%。随着规模效应 释放,公司盈利迎来拐点,2020 年公司扣非归属净利润预计为 4900 万元-6900 万元,去年同期则亏损 1219 万元。蒙牛谋求控股权,未来协同效应可期。2020 年 1 月蒙牛通过协 议转让获得公司 5%股份,随后在二级市场集中竞价增持,截止 2021 年 3 月 25 日,蒙牛持有公司 11.07%股份。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 30 亿元用于上海、长春、吉林三地的奶酪加工建设项目,蒙牛将以 现金认购,若交易完成,届时蒙牛持股比例约为 28.68%,成为公司 的控股股东。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成为蒙牛唯一的奶酪业务运营平 台,交易完成之日起 2 年内蒙牛将包括奶酪及相关原材料(即黄油、 植物油脂、奶油及奶油芝士)贸易在内的奶酪业务注入公司体内, 且公司 3 年内将逐步退出液态奶业务,未来公司专注于奶酪业务。 蒙牛入主后,双方有望在多方面发挥协同效应:(1)内部治理改善。蒙牛控股后,以柴琇(现任控股股东) 为代表的公司核心管理层将继续负责经营管理,蒙牛则有权提名推 荐 9 名董事会成员中的 4 名非独董+2 名独董、1 名财务总监及其他 内控、合规、质量等中高层管理人员。(2)奶源。蒙牛的奶源地涵盖丹麦、澳洲、新西兰等地的黄 金奶源带,并与北欧、大洋洲和南美洲的众多大型企业开展奶源战 略合作,公司利用蒙牛的全球化采购优势,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3)销售与营销。蒙牛拥有遍布全国各级省市及乡镇的渠道 网络,拥有常温、低温及冰品等各个品类的强大分销能力,且拥有 成熟的营销资源,如 2018 年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中国航天事 业战略合作伙伴、奥运全球 TOP 合作伙伴、博鳌亚洲论坛指定乳品 供应商等,公司有望借助蒙牛强大的渠道网络和营销资源优势更快 地打开市场。3.4.2 伊利:产品线逐步完善,渠道优势强大伊利奶酪产品线逐步完善。2018 年伊利成立了奶酪事业部,并推出了妙芝手撕奶酪及奶酪芝士酸奶“芝士点”。2019 年和冰雪奇 缘、赛车总动员两大知名 IP 合作推出了儿童奶酪棒。2020 年妙芝 发布新品——口袋芝士,有芝芝奶盖、白桃乌龙两种口味,瞄准成 人即食奶酪市场,专为成年女性消费者打造,同年发布 to B 的“专 业乳品”品牌,推出东方灵感和环球臻选两大系列新品,为餐饮烘 焙市场提供淡奶油、黄油及马苏里拉芝士碎等高品质的乳品原料。 2021 年新推出“可以吸的奶酪”,直接用吸管享用、独立小袋包装, “吃奶”更具趣味,且含有 5 倍牛奶的钙、添加了膳食纤维帮助肠 胃消化。作为国内乳企龙头,伊利拥有强大的渠道优势。伊利在渠道开 拓和精耕方面运营有 20 余年,截止 2020Q3,公司全国经销商数量 达到 1.27 万个,全国销售网点超过 500 万个。同时,公司通过 2006 年的织网行动、2007 年商务部的万村千乡活动率先在低线城市及农 村市场布局,2015 年开始加速向县乡镇渠道渗透,直控村级网点从 2015 年的 11 万个增加到 2019 年的 103.9 万个。公司采用深度分销 制,渠道扁平化,对终端的掌控力强。奶酪需要冷链配送,与低温 奶业务可共用渠道,借助公司强大的销售网络,奶酪有望实现快速 铺货。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里斯本

食品酶行业市场调研数据分析

《2021-2027年中国食品酶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是在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海关总署、食品酶相关行业协会、国内外食品酶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食品酶行业研究单位提供的详实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研资料,立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行业的对食品酶行业的影响,重点探讨了食品酶行业整体及食品酶相关子行业的运行情况,并对未来食品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2021-2027年中国食品酶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数据及时全面、图表丰富、反映直观,在对食品酶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度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食品酶行业今后的发展前景,为食品酶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投资机会,合理调整经营策略;为食品酶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以及合理的参考性建议,《2021-2027年中国食品酶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是相关食品酶企业、研究单位及银行、政府等准确、全面、迅速了解目前食品酶行业发展动向、把握企业战略发展定位方向不可或缺的专业性报告。正文目录第1章 2015-2020年食品酶行业发展环境因素及产业链分析1.1 2015-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及对食品酶行业走势影响分析1.1.1 国内经济运行现状1.1.2 国内经济趋势判断1.1.3 对食品酶行业的影响分析1.2 食品酶行业上下游产业价值链分析1.2.1 产业链模型介绍1.2.2 食品酶行业产业价值链分析1.2.2.1 产业链主要环节分析1.2.2.2 产业链各环节传导机制分析1.3 食品酶行业相关政策环境分析第2章 2015-2020年国内食品酶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调研分析2.1 我国食品酶市场价格机制研究2.1.1 食品酶市场价格构成2.2.2 食品酶市场价格波动规律2.2.3 食品酶行业价格管控机制及价格调整政策2.2 2015-2020年国内食品酶价格走势回顾2.2.1 2015-2020年价格走势整体特征分析2.2.2 影响2015-2020年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分析2.2.2.1 政策因素分析2.2.2.2 市场因素分析2.2.2.3 技术因素分析2.2.2.4 竞争因素分析2.2.2.5 突发事件因素分析2.2.2.6 其他因素分析第3章 2015-2020年上游原材料市场对食品酶价格走势影响调研分析3.1 食品酶主要原材料构成分析3.2 2015-2020年主要原材料供应情况及价格3.2.1 主要原材料产能及供给分析3.2.2 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化趋势分析3.3 上游原材料行业议价能力分析3.4 上游原材料市场与食品酶价格走势关联机制研究3.4.1 价格传导机制介绍3.4.2 上游原材料市场价格传导的周期性3.4.3 上游原材料市场价格传导的时滞性3.4.4 上游原材料市场价格传导的波动性第4章 2015-2020年食品酶行业国内重点企业发展及价格体系调研分析4.1 企业A4.1.1 企业发展概况4.1.2 2015-2020年食品酶产销状况分析4.1.3 2015-2020年食品酶价格体系4.1.4 2021-2027年食品酶经销量与价格预测4.1.5 2021-2027年企业食品酶未来发展战略4.2 企业B4.2.1 企业发展概况4.2.2 2015-2020年食品酶产销状况分析4.2.3 2015-2020年食品酶价格体系4.2.4 2021-2027年食品酶经销量与价格预测4.2.5 2021-2027年企业食品酶未来发展战略4.3 企业C4.3.1 企业发展概况4.3.2 2015-2020年食品酶产销状况分析4.3.3 2015-2020年食品酶价格体系4.3.4 2021-2027年食品酶经销量与价格预测4.3.5 2021-2027年企业食品酶未来发展战略4.4 企业D4.4.1 企业发展概况4.4.2 2015-2020年食品酶产销状况分析4.4.3 2015-2020年食品酶价格体系4.4.4 2021-2027年食品酶经销量与价格预测4.4.5 2021-2027年企业食品酶未来发展战略4.5 企业E4.5.1 企业发展概况4.5.2 2015-2020年食品酶产销状况分析4.5.3 2015-2020年食品酶价格体系4.5.4 2021-2027年食品酶经销量与价格预测4.5.5 2021-2027年企业食品酶未来发展战略4.6 企业F4.6.1 企业发展概况4.6.2 2015-2020年食品酶产销状况分析4.6.3 2015-2020年食品酶价格体系4.6.4 2021-2027年食品酶经销量与价格预测4.6.5 2021-2027年企业食品酶未来发展战略第5章 中国食品酶进出口市场价格调研及趋势预测5.1 食品酶进出口市场发展现状5.1.1 2015-2020年我国食品酶进出口量统计5.1.2 我国食品酶进出口地域格局分析5.2 2015-2020年进口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5.2.1 进口价格走势5.2.2 影响进口价格因素5.3 2015-2020年进口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5.3.1 出口价格走势5.3.2 影响出口价格因素5.4 2015-2020年我国食品酶进出口价格对比5.4.1 细分产品价格进出口对比5.4.2 不同区域产品进出口价格对比5.5 食品酶进出口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分析5.6 2021-2027年我国食品酶进出口价格预测第6章 2015-2020年我国食品酶价格特点及定价策略分析6.1 食品酶价格波动的特点及重要影响因素分析6.1.1 食品酶价格波动的的季节性6.1.2 食品酶价格波动的的周期性6.1.3 食品酶价格波动重要影响因素分析6.2 我国食品酶产品定价策略分析6.2.1 成本导向定价法6.2.2 需求导向定价法6.2.3 竞争导向定价法6.3 我国食品酶定价机制的改进趋势6.4 不同地域食品酶价格水平分析6.4.1 东北6.4.2 华北6.4.3 华东6.4.4 华中6.4.5 华南6.4.6 西北6.4.7 西南6.5 食品酶经销模式及渠道价格构成6.5.1 销售主要渠道分析6.5.2 渠道价格构成6.5.3 产品出厂价构成6.5.4 产品零售价构成第7章 2021-2027年我国食品酶市场价格走势与影响因素预测7.1 2021-2027年我国食品酶价格机制发展趋势预测7.2 2021-2027年食品酶走势及影响因素预测7.2.1 2021-2027年产品价格走势预测7.2.1.1 原材料价格预测7.2.1.2 成本价格变动预测7.2.2 2021-2027年产品价格走势影响因素7.2.2.1 人民币汇率变化影响7.2.2.2 全球产业转移影响分析7.2.2.3 其他因素分析7.3 2021-2027年我国不同地区食品酶市场价格预测7.3.1 东北7.3.2 华北7.3.3 华东7.3.4 华中7.3.5 华南7.3.6 西北7.3.7 西南7.4 2021-2027年食品酶价格走势对市场影响分析7.4.1 2021-2027年食品酶价格变化对相关产业影响分析7.4.2 2021-2027年食品酶价格走势对本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影响7.4.3 2021-2027年食品酶价格走势对本行业竞争格局影响7.5 2021-2027年食品酶价格变化企业应对策略建议7.5.1 挖掘渠道优势7.5.2 借力资本市场7.5.3 打造创立自主品牌第8章 专家建议8.1 本报告主要结论及观点8.2 研究中心专家策略建议8.2.1 宏观策略角度8.2.2 微观企业角度8.3 食品酶市场品牌策略与价格的关联性分析8.3.1 市场品牌定位及策略分析8.3.2 市场品牌知名度及策略分析8.3.3 市场品牌美誉度及策略分析8.3.4 市场品牌忠诚度及策略分析图表目录图表:xxxx行业生命周期图表:xxxx行业产业链结构图表:2015-2020年全球xxxx行业市场规模图表:2015-2020年中国xxxx行业市场规模图表:2015-2020年xxxx行业重要数据指标比较图表:2015-2020年中国xxxx市场占全球份额比较图表:2015-2020年xxxx行业竞争力分析图表:2015-2020年xxxx行业产能分析图表:2015-2020年xxxx行业产量分析图表:2015-2020年xxxx行业需求分析图表:2015-2020年xxxx行业集中度图表:2021-2027年xxxx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图表:2021-2027年xxxx行业营业收入预测图表:2021-2027年中国xxxx行业供给预测图表:2021-2027年中国xxxx行业需求预测图表:2021-2027年中国xxxx行业供需平衡预测略………………….报告编号:1242192

狗咬狗

食品行业深度报告:新鲜时代已来,聚焦四大主线

(报告来源/作者:浙商证券,邓晖)2021年度,结合当前食品行业板块发展趋势、估值性价比,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以 下 4 条主线:1)主线一、龙头白马:确定性受益集中度提升。乳品、肉品、基础调味品是刚需板 块,经历了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行业趋势逐渐明朗,19 年奶粉行业 CR3 达到 38%,常温白奶 CR2 达 78%,基础调味品 CR5达约21%,高温肉制品 CR4 达 95%; 诞生了中国飞鹤、伊利股份、海天味业、双汇发展、金龙鱼等食品龙头,19 年奶粉/ 常温液奶/基础调味品(酱油)/高温肉制品/小包装油市占率分别为 13.1%/32.4%/8%/61%/38.4%;行业集中度在信息化、智能化、物流效率提升趋势下持 续提升,龙头白马自然率先受益。2)主线二、细分冠军:卤制品是小而美赛道。卤制品行业正处于黄金窗口期,2020 年卤制品市场规模约 1200 亿元,过去 5 年 CAGR 约 18.8%,CR5 仅约 20%,只要企 业核心团队稳定、激励到位、快速学习、快速开店,高增长可期。3)主线三、潜在黑马:小零食吃出大空间。小小零食,2019 年市场空间已达到约 11,493 亿元,尚未产生行业龙头,市场存在大量隐形冠军。4)主线四、潜在黑马:复合调味品想象空间广阔。1. 复盘美日食品工业,看中国新鲜时代到来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进而带来需求更迭,是食品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食 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则满足并引领消费需求变迁,是食品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指标,将发达国家(以美国、日本为例)食品行业发展历史划分为若 干阶段,探索经济、技术、消费观念的变化如何在各个阶段从不同维度驱动食品加工行业发展,并分析行业各阶段呈 现出何种差异化增长模式及特征。通过回顾美日食品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探索发达国家食品加工行业发展规律, 为中国食品工业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借鉴。1.1. 美国:全球技术领军者,食品消费便捷化-品牌化-健康化路径清晰美国食品加工行业的展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1)1900 以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类疾病仍较为常见,解决温饱问题是该阶段主要诉求;食 品行业工业化程度仍较低,食品类产品以原料形态的植物、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为主。(2)1920s-1940s 动荡增长期:该阶段由于受政治、战争等因素影响,社会经济环境较动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 长较平缓,食品因具备刚需属性,行业整体规模增长较稳健。(3)1950s-1970s 发展提速期:经济进入繁荣发展期,食品工业快速扩张,居民对食品品质、便捷性重视程度提 升,行业内品牌化进程加速,速食食品繁荣发展,行业龙头开始崛起。(4)1980s-2000s 整合转型期:食品加工技术密集出现驱动行业加速发展,收入水平提升驱动居民对食品需求向 健康化转变,食品加工行业掀起整合并购潮,市场集中度再提升;(5)2000 年至今全面升级期:健康膳食观念深入人心,功能性食品产品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功能和健康 食品成为发达国家引领食品行业发展的主要支撑。1.2. 日本:东亚饮食文化样本,从泡沫经济时代到“宅”时代的变与不变1.2.1. 便捷性需求长期存在,健康化趋势显著1.2.2. 速冻食品、高附加值乳制品、复合调味品渐次出现1.3. 中国食品工业 70 年发展:从“吃得饱”、“吃得好”到“吃得健康”食品工业化程度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同时也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变化。与美、日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工 业发展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早期对进口产品依赖程度较高。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食品工业 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伴随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率提升,食品工业迅猛发展。以食品工业产值增速为依据,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可划分为三阶段:(1)1949-1990 年:产业规模增长较慢,进口依赖程度高,居民对食品诉求从解决温饱初步向追求品质转变;(2)1990-2000 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提速,物质供应极大丰富,食品工业技术创新焕发活 力、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丰富食品品牌涌现;(3)2000 年-至今:食品工业稳健增长,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消费者对食品诉求由追求品牌向追求差异化、健 康化、高端化产品转变。从长维度看:1952 年至 2010 年,我国人均 GDP 由 119 元增至 30808 元,CAGR 为 10.05%;食品工业产值由 82 亿元增至 63080 亿元,CAGR 为 12.14%;规模以上企业营收由 1985 年的 545 亿元增至 11134 亿元,CAGR 为 5.34%。1985 年-2019 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行业企业营业收入由 545 亿元增长至 19511 亿元,CAGR 为 11.10%;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利润总额由 35 亿元增长至 1789 亿元,CAGR 为 12.27%。1999 年-2019 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数 量由 4871 家增至 8291 家,增幅达 70.2%。2. 行情回顾:食品标的估值性价比重新凸显截至 11 月 30 日,年初至今上证综指上涨 11.20%,深证成指上涨 31.06%,食品加工行业指数(SW 二级行业指 数)上涨 45.17%,大幅跑赢大盘。调味发酵品、食品综合、肉制品、乳品涨幅分别为 71.79%、60.41%、40.83%、22.53%。 本年涨幅前五公司分别为良品铺子(238.69%)、盐津铺子(216.67%)、中国圣牧(180.00%)、安井食品(176.69%)、妙可蓝 多(156.04%)。2020Q3 公募基金持仓市值中食品加工占比为 3.23%,超配 0.94pct,环比↑0.53pct,同比↑0.31pct,环比上升主要 由于乳品仓位环比↑0.47pct,同比上升主要由于食品综合仓位同比↑0.30pct。年初至今板块行情:截至 11 月 30 日,年初至今上证综指上涨 11.20%,深证成指上涨 31.06%,食品加工行业指数 (SW 二级行业指数)上涨 45.17%,调味发酵品、食品综合、肉制品、乳品涨幅分别为 71.79%、60.41%、40.83%、 22.53%。本年涨幅前五公司:良品铺子(238.69%)、盐津铺子(216.67%)、中国圣牧(180.00%)、安井食品(176.69%)、妙可蓝 多(156.04%)。本年跌幅前五公司:*ST 麦趣(-33.56%)、雅士利国际(-29.29%)、中国旺旺(-23.69%)、黑芝麻(-19.35%)、万洲国际 (-17.57%)。2020Q3 公募基金持仓市值中食品加工占比为 3.23%,超配 0.94pct,环比↑0.53pct,同比↑0.31pct,环比上升主要由 于乳品仓位环比↑0.47pct,同比上升主要由于食品综合仓位同比↑0.30pct;调味品板块持仓同比、环比均有上升,乳品 及食品综合板块为超配主力,分别超配 1.07pct/0.3pct;肉制品板块:2020Q3 公募基金持仓市值中肉制品板块占比为 0.29%,低配 0.04pct,环比↓0.07pct,同比↑0.16pct。调味发酵品板块:2020Q3 公募基金持仓市值中调味发酵品板块占比为 0.56%,低配 0.39pct,环比↑0.14pct,同比 ↑0.04pct。乳品板块:2020Q3 公募基金持仓市值中乳品板块占比为 1.51%,超配 1.07pct,环比↑0.47pct,同比↓0.20pct。食品综合板块:2020Q3 公募基金持仓市值中食品综合板块占比为 0.87%,超配 0.30pct,环比↓0.01pct,同比↑0.30pct。3. 主线一:龙头白马:确定性受益集中度提升3.1. 赛道天然优势:乳品、肉制品、调味品刚需属性奠定国民消费重要地位食品产业中,调味品、肉制品、乳品均具备偏刚需属性,具有消费频次高、客单价较低特点,在居民食品消费中 占重要地位。2012-2020Q3,A 股上市公司中肉制品、调味发酵品、乳品板块公司营收占比长期居于 70%~90%之间。20 世纪 60 年代,安达新建我国第一个乳品机械厂,成为我国乳业兴起标志;20 世纪 70 年代,全国调味品会议召 开、行业卫生标准发布,我国调味品行业发展步入正轨;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下肉制品加工企业迅速增加, 1990 年北京肉制品生产企业达 800 家,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乳品、肉制品、调味品三大行业占食品消费比重 大,以 A 股上市公司板块 20Q1-Q3 营收占比计算,乳制品板块占比最高(35.07%),肉制品板块次之(32.34%),调味 品板块占比为 9.21%。从行业内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看,乳品行业经历三聚氰胺事件后迅速出清,企业数量经历断崖式 下跌;调味品行业与肉制品行业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在经历行业高速发展后增速皆呈放缓趋势。3.2. 发展驱动确定性强:人口经济双增长+技术渠道齐变革是核心动力人口、经济双增长驱动需求向健康化、高端化转变。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增长速度较为稳健,食品消费体量巨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9 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83 万元升至 3.07 万元,CAGR 达 9.01%,城镇化率从 53.7%升至 60.6%,增长 6.9pct,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叠加城镇化率提升,驱动需求向健康化、高端化转变。技术发展驱动生产端品类创新加速、流通环节效率提升、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多重因素打开行业成长空间。1)乳制品行业:90 年代末伴随 UHT 加工和无菌包装技术引入国内,乳制品保质期延长,液态奶销售范围扩大, 鲜奶迎来需求高峰;2009 年光明推出第一款常温酸奶莫斯利安,采用巴氏杀菌热处理技术,颠覆传统酸奶存储模式, 常温酸奶迎来高速发展;冷链物流体系日趋完善,据中国冷链委统计,2018 年我国冷链市场规模为 3035 亿元,同比 增长 19%,预计 2018-2020 年复合增速为 24.4%,冷链基础设施完善助力低温奶销售范围扩大,低温赛道进入高增长 阶段。2)调味品行业:生物工程育种、高活性菌种培养等技术于 90 年代引入,多菌种发酵技术、多因子调控制曲技术 等于 2000 年后引入,助力调味品生产中发酵、制曲、加工等环节效率提升,调味品企业规模效应提升成为可能。3)肉制品行业:20 世纪 80 年代滚揉出现,加快腌制速度;20 世纪 90 年代悬浮技术出现,改善产品外观颜色; 21 世纪 10 年代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升食品风味;期间挤压膨化技术、超高压技术、脉冲强化技术相继出现,持续改进 灭菌效果,推动产品品质不断升级。3.3. 行业趋势:龙头持续受益于集中度提升3.3.1. 看需求:多元化、差异化、高端化是主要趋势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带来消费需求增加,驱动各行业规模稳健增长,需求向多元化、差异化、高端化趋势发展。1)调味品:据欧睿数据,2019 年零售端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为 1,281 亿元,YOY+7.9%。回顾 2007-2014 年,调 味品市场处于增速较快阶段(CAGR 为 14.1%)。2015-2019 年调味品行业开始向偏成熟阶段演进(CAGR 为 6.5%), 市场整体保持高个位数增长。人均调味品及发酵品消费额从 2013 年的 170 元左右提升至 2018 年的 240 元左右(13-18 年 CAGR 7.3%),与调味品市场规模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从餐桌酱料的具体类别来看,酱油作为中式餐饮中的基础调 味品,刚需属性强并且消费频次较高,是规模最大品类,2019 年零售端市场规模约 800 亿元,其次为辣椒酱和蚝油, 2019 年市场规模分别为 75/65 亿元。消费升级叠加餐饮需求旺盛背景下,技术持续升级提供支撑,带动调味品行业迅速发展;中国城镇化率(13-18 年 上升 6.2pct)、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 年 CAGR 为 9.0%)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强,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餐 饮和生活方式,餐饮行业需求旺盛(15-19 年 CAGR9.7%),推动调味品行业规模扩张。肉制品:消费量增速放缓,但整体肉制品消费量仍有 2.5 倍以上发展空间。据欧睿数据,2019 年我国肉类产品消 费量为 6241.2 万吨,已连续两年下降。对标海外来看,2018 年全世界肉制品占肉类消费比在 45%以上,其中发达国家 肉制品消费比超 70%,而我国肉制品消费量占肉类比例仅不足 20%,预计我国肉制品消费量仍有 2.5 倍以上的发展空 间。深加工率提升或为肉类行业规模增长点,猪肉深加工消费量或有 2 倍提升空间。USDA 于 1990 年调查显示,62.3% 的美国人均猪肉消费为猪肉深加工产品,美国饮食习惯导致其中大部分产品为烟熏火腿等低温产品,随着我国消费者 消费习惯逐步改变,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便利性较高的肉类深加工产品接受度越来越高,我国肉类深加工率(不足 20%) 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认为,产品结构升级为肉类行业未来主要发展驱动力,而深加工率为产品结构提升的重要支 撑;基于美国及中国人均消费量,我们测算国内深加工猪肉消费量仍有 7%-30%的消费量提升空间,假设我国肉制品 深加工率提升至 30%,则深加工猪肉消费量将为当下的 2 倍;液态奶:常温白奶/常温酸奶受益于技术进步相继引领增长,低温受益于冷链普及有望成为行业新增长点。1)UHT 加工+无菌包装技术驱动常温白奶崛起。早期我国乳制品类型较单一,主要以奶粉为主;90 年代末伴随 UHT 加工和无菌包装技术引入国内,乳制品保质期延长,液态奶销售范围扩大,乳制品类型由奶粉向 UHT奶扩展; 鲜奶迅速迎来需求高峰,1980-2008 年我国牛奶年产量从 119 万吨增至 3587 万吨,CAGR 为 13%,截至 2019 年,行业规模已达 1037 亿元,远超其他各细分赛道;常温液奶市场已步入成熟稳健增长阶段,增长点在于结构升级。a)据欧睿数据,2019 年常温白奶市场规模同比增速仅为 1.84%,2024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 1037 亿元,产品结构升 级是主要趋势;龙头伊利、蒙牛分别推出金典、特仑苏等有机白奶布局常温高端赛道,满足消费者健康化消费需求, 开拓新增长点;据欧睿,2015-2020 年伊利金典/蒙牛特仑苏市占率分别+4.1pct/+5pct,对比普通产品伊利纯牛奶/蒙牛 纯牛奶分别-0.3pct/+1.6pct,高端白奶产品增速明显较高,或为常温奶赛道增长引擎;b)常温酸奶经过黄金发展期后增速放缓,2019 年市场规模同比仅增 10%,较 14/15 年增速 127%/135%大幅下落; 龙头纷纷加强产品升级迭代,伊利安慕希/蒙牛纯甄多次包装升级+口味上新,现已分别涵盖 10/9 种口味;截至 2019 年,伊利安慕希销售额已突破 200 亿,市占率达 18.6%,保持行业绝对领导地位;蒙牛纯甄市占率达 9.4%;常温酸奶持续升级裂变或为增长提供保障。2)消费需求转变叠加冷链普及,低温产品或为未来新增长驱力。a)低温酸奶含有常温酸奶缺乏的活性菌成分, 营养价值更高,顺应市场消费升级趋势,迎来快速增长,近年来低温酸奶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到 15.17%,2019 年低温 酸奶市场规模达 422 亿元,同比增 14.36%;b)低温巴氏奶可最大限度保留鲜奶营养成分,其氨基酸、维生素、免疫 球蛋白等成分比 UHT 灭菌奶保存程度更高,广受消费者青睐;据欧睿数据,2019 年国内巴氏奶市场规模为 343 亿元, 同比增长 11.6%,预计 18-24 年 CAGR 为 8.9%,增速或达到常温奶(预计 18-24 年 CAGR 为 4.2%)两倍以上;c)冷 链物流体系日趋完善,进一步扩大低温奶销售范围;据中国冷链委统计,2018 年我国冷链市场规模为 3035 亿元,同 比增长 19%,预计 2018-2020 年复合增速为 24.4%,全国冷藏仓库总容量 2012 年-2019 年增长约 150%,冷链运输车辆2017 年达 14 万辆,2011-2017 年复合增速约 27.8%;全国各地的冷链物流与电商可为鲜奶跨区域流通提供有力支 持,扩大低温业务销售范围,助力低温赛道高速增长。奶粉:从量看,低人口出生率叠加低母乳喂养率,婴配粉整体需求量或稳中有升,预计 2019-2024 年行业销量年 化增速 1.6%。1)出生人口数量预计将保持低位:2015 年,国家施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16 年出生人口增长至 1786 万人 (+7.9%),短暂上升后重回下降趋势,2017/2018/2019 年分别降低 3.5%/11.6%/3.8%,随着生育意愿降低、生育年龄延 后、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预计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将保持低位。2)母乳喂养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未来稳定中有小幅回升可能: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 2019 年 2 月发 布的《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显示,我国 6 个月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已从 1998 年的 67.0%降至 2018 年 的 29.2%,远低于全球均值 43%,在亚洲国家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预计未来纯母乳喂养率保持稳定且有小幅回升可 能。3)预计 2019-2024 年行业销量年化增速 1.6%:根据欧睿数据,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销量自 2014 年的 53.4 万吨增 长至 2019 年的 68.3 万吨,CAGR 为 5.1%。分段来看,1 段占比 24%/CAGR 4.8%,2 段占比 27%/CAGR 4.3%,3 段占 比 46%/CAGR 5.2%,4 段占比 3%/CAGR 16.6%。根据未来出生人口下降趋势,假设人均消费量小幅提升,我们分段 测算各段奶粉销量,预计 2019-2024 年 1 段+2 段奶粉销量 CAGR 为 1.1%,3 段奶粉销量 CAGR 为 1.5%,4 段奶粉虽 然增速较快但占比较低、对行业整体增长拉动有限;预计行业整体销量 CAGR 为 1.6%。婴幼儿配方奶粉平均零售价呈平稳上升趋势,预期增速将维持稳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我国婴 配粉平均零售价由 2014 年的 183.2 元/KG 平稳增至 2018 年的 202.6 元/KG,CAGR 为 2.6%,其中高端婴配粉平均零 售价由 2014 年的 336.3 元/KG 快速增至 2018 年的 421.7 元/KG,CAGR 为 5.8%。我们预计未来在消费升级趋势下婴 配粉均价或将保持 3%的年化增速。(注:根据中国飞鹤招股书,我们将婴配粉划分超高端(>450 元/KG)、高端(350- 450 元/KG)、普通(<350 元/KG)三类,超高端和高端类统一归为高端婴配粉)。2024 年市场规模有望超 2000 亿,高端化、功能性需求是未来趋势。1)根据欧睿数据,我国婴配粉零售规模从 2014 年的 1,187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1,755 亿元,CAGR 为 8.1%。 根据前述销量 1.6%、均价 3%的复合增速假设,预计未来五年婴配粉零售规模增速 4.6%,2024 年达到约 2,200 亿 元,其后持续走低乃至零增速。2)消费升级背景下,市场高端化趋势或将延续: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4-2018 年超高端婴配粉市场快速 增长,CAGR 达到 39.5%,市场占比由 6.8%提升至 16.9%;高端市场表现亮眼,CAGR 达到 20.5%,市场占比由 15.2% 提升至 21.0%。相较之下,普通市场 CAGR仅5%,市场占比由 78.0%下滑至 62.1%。我们预计婴配粉市场或将延续高 端化趋势,稳态市场格局超高端/高端/普通预计分别占比 30%/35%/35%3.3.2. 看渠道:重视线下餐饮端+经销网点布局,全渠道发力是共同选择调味品及肉制品渠道布局呈 B 端(餐饮端)+C 端兼顾特征,行业内企业重视线下经销渠道网点布局,同时发力 线上电商布局;乳制品及奶粉行业企业重视终端触达消费者能力,持续夯实渠道网络优势、积极开展电商新零售布局, 整体看,各行业全渠道发力是未来共同趋势。调味品:以海天味业为例,龙头密集布局经销网络,持续深耕薄弱地区。公司通过全国化的渠道网络同时结合产 品开展工作,加强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教育,使蚝油从地方走向全国发展,进一步巩固蚝油产品的领先优势。调味酱品 种众多,产品主要有黄豆酱、海鲜酱、柱候酱等,一酱一特色,既拥有适用范围广的全国性基础酱料,也有独具特色 的地方风味酱料。海天味业目前已经拥有 6,433 家经销商(截至 2020H1),已形成全国化的经销商渠道,单品销售额超十亿元的五 个大单品(金标生抽、草菇老抽、味极鲜、海天上等蚝油和海天黄豆酱)持续盘活渠道动力,同时协同带动其他中小 品类的销售,形成了品牌推动产品、产品带动渠道、渠道推动生产的正向循环发展模式。公司持续深耕薄弱地区,作为全球最大的专业调味品生产和营销企业,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但在薄弱地区销售渠 道仍需持续开拓,消费者接触数也远不及伊利和蒙牛。自 2002 年以来,公司着力于农村县级市场的开发,经过多年的 努力,县级市场开发率约 90%(14 年开发率为 50%),但目前中部、西部的薄弱地区相对于东部等成熟地区仍然具备 较大的发展空间(中/西/东部 19 年人均经销商销售额分别为 2.94/1.73/5.27 百万元),公司未来将持续深耕薄弱地区, 进一步深耕细作全国渠道。肉制品:以龙头双汇为例,餐饮及品牌终端仍为公司主要销售渠道。2018 年底公司屠宰业餐饮、品牌终端、商 超、团购占比分别约为 30%、40%、10%、10%,工业客户和农贸市场小于 10%。网点数量方面,2017 年公司拥有生 鲜网点约 6.1 万个,13-17 年 CAGR 为 24%,2018 年公司提出将进一步推进商超网点建设、加快农批客户升级转型, 2019 年公司提出将充分发挥全国产业布局优势,深度开发区域市场,实现大产大销、快产快销,公司将不断加大鲜 肉销售规模以实现规模优势,计划 2020 年覆盖 10 万个生鲜网点。奶粉:母婴渠道成主流,电商快速崛起,商超持续萎缩。1)母婴店为主导渠道,目前占比已过半。与婴配粉行业发展阶段相匹配,母婴店方面,2000 年左右,爱婴室、爱 婴岛、孕婴世界等大连锁成立,2008 年左右,小飞象、阿拉小优、孩子王等连锁企业成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 2014 年母婴渠道占比仅 35%,而 2018 年占比已快速增至 52%,成为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最重要的销售渠道,预计 2023 年其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60%。母婴产品店具有专业化水平高、消费者体验感强、产品种类丰富等优势,其提 供的精细化服务能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为品牌做精准的市场推广,这使得母婴渠道成为奶粉供应商较为关 注、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的主要渠道。2)2014 年起电商平台崛起,目前占比约 18%,未来或持续快速提升。电商渠道具有便利性强的特征,利于消费 者便捷比较、购买国内外各品牌奶粉产品,但也为供应商有效管理线上线下价格提出新的挑战。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 数据,2014 年电商渠道占比仅 10%,而 2018 年占比已增至 18%,发展势头迅猛,预计 2023 年进一步增至 26%。3)商超渠道(KA+传统渠道)占比大幅降至 30%,份额或将持续被挤压。2014 年至今,随着母婴店连锁涌现、 电商平台崛起,商超渠道在婴配粉市场面临较大压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14 年商超渠道占比高达 55%,而 2018 年份额已被大幅挤压至 30%,预计 2023 年进一步萎缩至 14%。乳制品(液态奶):龙头企业过往深耕低线城市及农村渠道,未来有望持续享红利。龙头乳企较早开始布局下沉市 场,伊利、蒙牛分别通过深度分销、大经销商模式深耕低线城市及乡镇。以伊利为例,公司在业内率先进行渠道下沉, 于 2006 年在全国开展“织网计划”,自 2007 年起借助商务部“万村千乡”活动进入“农家店”等乡镇销售终端,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公司服务乡镇村网点近 103.9 万家,在各城市份额皆高于 30%;我们认为低线城市人口数量占优叠加消费 升级、消费意愿强烈,预计未来低线城市乳品需求增速将领跑市场,龙头企业有望凭借持续渠道深耕进一步提高渗透 率,把握低线城市市场机遇。3.3.3. 看赢家:龙头综合实力优势显著,有望持续受益于集中度提升行业龙头持续通过并购实现纵向产业链延伸、横向多元化布局,提升产业链掌控度、增强综合实力。1)调味品:龙头海天味业自上市以来,运用募投资金已完成海天高明 150 万吨产能扩建计划,同时利用股权激励 深度绑定管理、营销和生产各部门核心人员。公司通过外延收购广中皇、镇江丹和醋业、合肥燕庄公司,拓展腐乳类、 食醋类和芝麻油等调味品品类,持续推动调味品品类多元化发展。2)肉制品:龙头双汇在纵向产业链延伸方面于 2019 年底宣布将发力上游养殖环节,2020 年上半年宣布将募集不 超过 70 亿元资金投向肉鸡、生猪养殖及屠宰、肉制品技改项目,借鉴美国生猪产业情况,向屠宰、养殖产业链一体 化发展;在横向业务多元布局方面,公司重视研发投入,积极扩充产品矩阵,相继推出台式烤香肠、泡面搭档等热门 大单品,现已形成包括高温肉制品、中低温产品、生鲜调理制品、调味品产品等在内的多元产品矩阵,涵盖高中低端 不同定位,伴随消费升级,全方位迎合消费需求。公司前瞻布局植物蛋白领域,收购的杜邦蛋白公司主营业务为豆制 品的生产及销售,新业务领域有望与现有肉制品业务形成较好协同效应,素肉类创新产品促进品牌热度不断升温。3)液态奶及奶粉:龙头纷纷开展横向纵向业务布局,以抢占上游奶源+扩充产品业务线+扩张产能,打造全球产业 链协同优势;如飞鹤收购原生态牧业提升对上游原奶供应的掌控力,蒙牛与丹麦 Aria Food、达能等达成战略合作,收 购多美滋、贝拉米、君乐宝、雅士利、现代牧业等海内外知名乳企,完善上游布局+扩充业务线,打造全球优质产业链; 伊利与 DFA、斯嘉达等达成战略合作、收购 Oceania,THE CHOMTHANA,Westland 等海外乳企,旗下已包括赛科星、 中地乳业、恒天然等优质牧场,加强整体产业链协同;龙头乳企加速推进横向纵向业务布局,综合竞争力持续上升, 或将挤压中小乳企出局,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从竞争格局看:各行业集中度均较高,呈现一家独大或寡头垄断格局;长期来看,行业龙头依托产品、渠道、规 模、研发优势,能够更快适应并引领新消费趋势,以消费者为导向进行技术、产品、渠道的全方位升级和创新,伴随 行业集中度提升,各行业龙头有望持续受益。1)调味品:根据欧睿数据,中国调味品零售市场的集中度仍较为分散,并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014 年调味品零售 端市场 CR5 的份额为 19.5%,2019 年提升至 21.4%,处于稳定上升态势(日本 CR5 为 26.4%,美国 CR5 为 34.9%),尤 其是酱油大品类,2019 年国内市占率第一的海天味业仅为 8.0%(日本第一市占率为 40.9%,韩国第一市占率为 58.8%), 对标发达国家,国内酱油产品市占率未来存在翻倍空间。调味品市场龙头厂商依托品牌、规模、产能、渠道、研发实 力、广告投入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未来份额或将持续稳步提升。2)肉制品:我国肉制品行业竞争格局相对于屠宰行业而言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整体肉制品行业集中度仍偏低, CR10 不到 30%,对标美国肉制品行业 CR6 为 42%(史密斯菲尔德占比最高,为 16%),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龙头优势明显,双汇作为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独占鳌头,高温肉制品行业 CR4 为 95%,其中双汇市场份额占 60%, 低温肉制品因受到冷链物流等因素的影响,竞争格局相对分散,CR4 不到 30%,但双汇占比达 15%,超过后十位竞争 对手的市场总和。未来龙头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3)乳制品:a)常温板块集中度持续上升,双寡头格局明显。常温白奶板块伊利、蒙牛两大龙头稳居行业领先地 位,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截至 2019 年 CR2 达 78%,较 2015 年增 14pct;常温酸奶板块伊利、蒙牛、光明三大龙头 基本覆盖市场,截至 2018 年 CR3 达 91%;b)低温板块集中度较低,全国/地域性乳企共享市场。低温鲜奶板块,区 域性乳企光明、三元、新希望在各自优势区域独大,市场集中度较低,截至 2019 年行业 CR3 维持在 27%左右;低温 酸奶板块蒙牛、伊利、光明占据一半市场,截至 2019 年 CR3 为 56%。4)奶粉:2016 年以来在政策持续推动下,婴配粉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国产品牌逐步脱颖而出。根据欧睿数据, 2016 年前十内资品牌市占率 48.9%,2019 年已大幅提升至 64%,其中国产品牌从 12.9%提升至 27.6%,国外品牌仅从 36%提升至 36.4%。16-19 年前五奶粉品牌市占率从 30.6%提升至 41%,2016 年前五品牌中内资仅有飞鹤位列第五,市 占率 5.1%;2019 年前五中内资品牌占据三个席位(飞鹤、君乐宝、伊利),合计市占率 24.1%,其中 18 年首度第一的 飞鹤更是在 19 年拉开了与第二名爱他美的差距(18/19 年飞鹤领先 0.3%/3.2%),2020 年有望成为全市场第一。3.4. 重点公司(略)4. 主线二、细分冠军:卤制品是小而美赛道卤制品板块内公司主要从事休闲卤制食品的研产销,主要上市公司包括绝味食品、煌上煌和周黑鸭。1.商业模式:卤制品板块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向上游采购鸭副等原材料进行自主生产并辅以委托加工,将产成品通 过线上线下的渠道进行销售,部分公司将生产向上游延伸以补充原料供应。线下方面,周黑鸭以直营模式为主,绝味 及煌上煌采取“直营+加盟”的模式;线上方面,主要公司以天猫旗舰店及外卖形式进行销售。2.发展历程:1)2006 年之前,卤制品知名品牌逐步创立、开设门店。2)2007 年至今,卤制品板块各公司经营模 式逐步确立、渠道不断扩张,呈现出连锁店取代夫妻店、休闲卤味向餐桌卤味扩张(以煌上煌为代表的企业推出整鸭)、 包装化技术不断推广,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和新鲜度,延伸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有利于线上销售。3.市场格局及空间:连锁经营不断发展、线上渠道逐渐打通(据 Frost&Sullivan 预测,2020 年卤制品板块网上销 售额有望达到 135 亿元)、包装技术持续进步(2015 年我国包装卤制品的销售额为 100 亿元,市场份额为 19%)、休闲 卤味向餐桌卤味扩张成为卤制品板块新的增长点,据 Frost&Sullivan,2019 年我国休闲卤制品的市场规模为 924 亿元, 预计 2020 年有望达到 1,235 亿元。目前我国卤制品板块行业集中度较低(2018 年 CR5 为 20.20%),伴随品牌连锁经 营模式的逐渐推广,具备品牌建设、渠道铺垫等方面优势的龙头企业预计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4.1. 自主生产控品质、线下门店拓品牌是主流打法卤制品板块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向上游采购原材料进行自主生产并辅以委托加工,产成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 销售,部分公司将生产向上游延伸以补充原料供应。线下方面,周黑鸭以直营模式为主,绝味及煌上煌采取“直营+ 加盟”的模式;线上方面,主要公司以天猫旗舰店及外卖形式进行销售。卤制品板块主要从事休闲卤制食品的研产销,主要上市公司有绝味食品、煌上煌和周黑鸭。主要公司通过向上游 采购原材料进行自主生产并辅以委托加工,将产成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销售。1)采购端以外部采购为主:主要公司主要采取外部采购的方式获得所需原料。煌上煌还培育了肉鸭养殖专业合 作社以补充原料供应,形成从养殖、屠宰、加工到冷链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2)生产端以自主加工为主、委托加工为辅:龙头公司主要采取自主生产和委托加工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以绝味 食品为例,公司鲜货产品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汇总各加盟、直营门店当日订单后安排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而 包装产品因受自身生产设备及产能限制,采用委托加工模式生产。3)销售端线上和线下渠道相结合:龙头公司采取线下门店为主、线上渠道为辅方式进行销售。如绝味食品主要 采用“以直营连锁为引导、加盟连锁为主体”的销售模式,截至 2020Q3,公司门店数为 12,058 家(较 2019 年底+1,104 家);煌上煌采取全国连锁经营及商超模式进行销售,截至 2020 年 6 月底门店数达 4,152 家(较 2019 年底+446 家);周黑鸭以直营为主,自 2019 年下半年开放特许经营加盟,截至 2020 年 6 月底全国门店数达 1,367 家(较 2019 年底+61 家)。4.2. 监管趋严推动行业出清,龙头携独特风味产品走向全国1978-1996 年:起步期,风味本土化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休闲卤制食品工业逐渐兴起,江 浙地区率先出现较具规模的生产企业;1993 年左右,以江西煌上煌(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一批快捷消费酱卤肉制品 企业成立,行业内企业的数量迅速增长。这些代表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侧重于本地区消费者的饮食偏好,实现产品风 味的本地化,从而打破江浙企业领先的局面;行业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从炉灶生产向蒸汽锅生产过渡。1997-2008 年:高速发展期,优胜劣汰,龙头企业涌现。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市场对快捷消费酱卤肉 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行业逐步由手工作坊向流水线生产过渡;同时,国家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行业技术标准 和卫生标准大幅提高,2005 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北京、天津、河北等 1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63 家企业生产的 80 种 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型企业的产品质量较好,小型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较多,一大批不 能达到食品安全要求的企业相继从行业中退出,行业向头部集中;行业龙头周黑鸭/绝味食品分别于 2006 年/2008 年正 式成立。2009 年至今:成熟期,政策助力行业发展,领军企业相继上市。2011 年,国家出台《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推动畜禽主产区集中发展大型屠宰和加工骨干企业,鼓励肉类加工行业大型企业发展;2012 年,《肉类工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提出,到 2015 年我国大中型肉类工业企业全面建立 ISO9000、ISO22000 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 推进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逐步提高食品的安全度将成为行业的第一要务。2010 年-2015 年,中国家庭分配更多收 入至消费及娱乐,休闲卤制品市场规模大幅度增长,据沙利文数据,中国休闲食品人均开支由 2010 年的 299.3 元增至 2015 年的 535.1 元,中国休闲卤制品行业零售价值由 2010 年的 232 亿元增至 2015 年的 521 亿元,CAGR 为 17.6%; 据 Frost&Sullivan,2019 年我国休闲卤制品的市场规模为 924 亿元,预计 2020 年有望达到 1,235 亿元,行业龙头煌上 煌/周黑鸭/绝味食品分别于 2012 年/2016 年/2017 年成功上市,营收由 2015 年的 11.51 亿元/29.21 亿元/24.32 亿元增长 至 2019 年的 21.17 亿元/51.72 亿元/31.86 亿元,CAGR 分别为 16.45%/15.35%/6.98%。4.3. 技术赋能生产提效+产品提质,多渠道覆盖助力品牌建设+流通提效连锁经营不断发展、线上渠道逐渐打通(据 Frost&Sullivan 预测,2020 年卤制品板块网上销售额有望达到 135 亿 元)、包装技术持续进步(2015 年我国包装卤制品的销售额为 100 亿元,市场份额为 19%)、休闲卤味向餐桌卤味扩 张成为卤制品板块新的增长点,据 Frost&Sullivan,2019 年我国休闲卤制品的市场规模为 924 亿元,预计 2020 年有 望达到 1,235 亿元。目前我国卤制品板块行业集中度较低(2018 年 CR5 为 20.20%),伴随品牌连锁经营模式的逐渐 推广,具备品牌建设、渠道铺垫等方面优势的龙头企业预计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经营模式趋于成熟,连锁经营成为主流。我国休闲卤制品行业主要分为三种经营模式,分别为小作坊、区域性连 锁品牌和全国性连锁品牌经营。工信部有关负责人曾于 2012 年表示,我国休闲卤制食品加工的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 水平较低,80%以上的企业还处于小规模、作坊式、手工或半机械加工的落后状态。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 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我国卤制品行业的生产模式逐步实现由手工制作向机器制作转型,经营模式实现由小作坊向品 牌连锁经营过渡。部分主流品牌如绝味食品、周黑鸭的生产模式开始实现机器化、自动化作业升级,而小作坊因生产 效率低下逐渐被挤压,连锁品牌经营成为主流经营模式。销售渠道逐渐打通,线上渠道有望成为卤制品销售贡献的重要来源。休闲卤制品主要通过食品店、超市、便利店、 品牌连锁店及网上渠道出售。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和对产品质量要求提升,领先的卤制品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自营及 加盟品牌店,其他小众品牌也在超市、便利店及杂货店建立据点,以扩大顾客覆盖范围。2010 至 2015 年,我国卤制 品在自营门店及加盟店销售额 CAGR 为 22.9%,在超市及便利店销售额 CAGR 为 21.1%。据 Frost&Sullivan 预测,2020 年,我国卤制品在超市及便利店/自营及加盟门店销售额有望达到 384/341 亿元。近年来,居民消费习惯有所改变,越 来越多人倾向于网络购物,卤制品品牌开始发展其线上渠道。网上渠道成为卤制品销售贡献的重要来源,销售额由 2010 年的 4 亿元增长至 2015 年的 26 亿元,CAGR 为 44.1%,据 Frost&Sullivan 预测,2015 至 2020 年 CAGR 达 39.5%,到 2020 年销售额有望达到 135 亿元。包装技术持续发展。消费场所的多样化需求推动卤制品包装技术的发展,改善包装技术(特别是利用 MAP 及真 空包装)使消费者更安全便捷地享用食品。周黑鸭于 2012 年开始率先推出 MAP 包装产品,并于 2014 年在所有门店 推广。2015 年我国包装卤制品的销售额为 100 亿元(市场份额为 19%),10-15 年 CAGR 为 28.8%(无包装 10-15 年 CAGR 为 15.6%),包装产品对散装产品的替代效应不断增强,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餐桌卤味适应了家庭饮食社会化和食品构成营养化趋势,有望成为新增长点。酱卤肉制品、佐餐凉菜等食品自古 以来便是我国家庭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2019 年城镇化率已达 60.6%)、人均可支配收入 持续提高(2013-2019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CAGR 为 9.01%),食品类支出日益增长(2013-2019 年我国人均食品烟酒消 费支出 CAGR 为 6.68%);居民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追求快捷、高品质的生活,做饭等家务劳动时间有所减少;卤制 品具有食用便捷、营养丰富、口味多样、卫生安全、价格合理等特点,符合消费者家庭日常饮食需求的转变,且口味 品质高于一般家庭自制水平,预计未来在家庭餐桌市场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天猫平台线上销售价格显示餐桌卤味 (如整鸭)客单价约为 70-80 元/人次,为休闲卤味价格 1 倍以上,有望成为卤制品行业新的增长点。4.4. 市场空间近千亿,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预计 2020 年休闲卤制品市场规模超千亿。据 Frost&Sullivan,2015 年我国休闲卤制品的市场规模为 521 亿元,到 2019 年达到 924 亿元,实现翻倍增长。1)从量上看:在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驱动下,休闲卤制品需求旺盛; 消费场景和渠道趋于多元化,包装卤制品的市场份额逐渐提升,休闲卤制品的消费频次有望提升。2)从价格上看:完 善的供应链体系节约运输成本,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品牌连锁经营逐渐成为休闲卤制品的主 流销售模式,品牌化的产品价格一般要高于作坊产品,品牌卤制品市场份额的提升有望拉动行业均价提升。据 Frost&Sullivan,2015-2020 年休闲卤制品市场规模 CAGR 为 18.80%,预计 2020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235 亿元。行业集中度有待提升,随着品牌化效应的加强龙头效应有望显现。我国卤制品历史悠久,但期初仍以小作坊的经 营模式为主。20 世纪 90 年代,多家品牌卤制品店开始出现,但因发展时间较短,品牌化程度仍有待提高。据Frost&Sullivan,2016H1 我国休闲卤制品行业 CR5 为 21%,行业集中度偏低;2018 年我国休闲卤制品行业 CR5 为 20.20%,其中绝味食品市占率为 8.5%。伴随品牌连锁经营模式的逐渐推广与疫情影响,具备品牌建设、渠道铺垫等方 面优势的龙头企业预计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4.5. 重点公司(略)5. 主线三、潜在黑马:小零食吃出大空间休闲食品行业公司专注休闲食品的研、产、销,主要上市公司包括良品铺子、洽洽食品、甘源食品等。1.商业模式:从生产模式看,行业内主要上市公司中,覆盖多个零食品类的公司除盐津铺子外,三只松鼠、良品铺 子、来伊份等采用 OEM 生产模式;覆盖品类较为集中的公司则以自主生产模式为主;从销售模式看,除三只松鼠、 良品铺子、好想你外,线下渠道仍为主流销售渠道,且线下以经销模式、加盟模式为主。2.发展历程:1)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起步期,休闲零食品种较少。市场中休闲食品主要为传统风味休闲食品, 市场规模小,质量标准不全,区域差异较大。2)20 世纪 80 年代至本世纪初:成长期,大量外企涌入中国市场。随着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成熟的国外休闲食品迅速占领国内休闲食品市场。1990 年雀巢在中国投资建厂,1993 年乐事进 入中国市场。3)本世纪初至 2010 年:发展期,本土企业崛起。21 世纪初,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传统风味休闲食品品牌 相继成立。2001 年洽洽食品成立,2006 年甘源食品成立,坚果炒货、辣味海苔、烘焙糕点等产品广受欢迎。4)2010 年至今:高速发展期,零食电商品牌快速发展。2014 年,三只松鼠全年销售额突破 10 亿;2020 年,良品铺子上市。 我国食品消费模式逐渐从生存型转向享受型,2019 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27.60%/30.00%,呈现下降 趋势。据我们测算,同期(2019 年)休闲零食市场规模达到 10,709 亿元。3.市场格局及空间:国民收入水平和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提升,2019 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0,733 元,同 比增长 8.87%,2013-2019 年 CAGR 为 9.01%;我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为 6,084 元,同比增长 8.04%(+3.26pct), 2013-2019 年 CAGR 为 6.68%;疫情进一步提高国民健康意识,根据尼尔森数据,约 80%的消费者表示在疫情结束后 将关注健康饮食,健康消费需求有望得到释放,营养丰富的坚果炒类和鱼类零食有望快速增长;休闲零食行业规模也 将进一步提升;根据我们对《中国食品工业年鉴》的统计,2017 年零食行业整体规模约 9,298 亿元,同比增长 7.32%, 我们假设增速保持,则 2020 年零食行业整体规模可达 11,493 亿元,2025 年规模可达 16,362 亿元;目前,卤制品、烘 焙食品、坚果炒货类集中度较低,2018 年 CR5 分别为 20.20%/17.30%/17%。在坚果行业,洽洽市占率第一(6%);在 籽类食品细分领域中,甘源占据领先地位;在鱼类零食领域,华文已经成为行业龙头,市占率远超第二名。伴随休闲 零食行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的协同发展、消费者对品牌认可度提升,具备较高品牌知名度、渠道网络、产能及供应链 等方面优势的龙头企业或将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持续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5.1. 自主生产+代工生产并存,线下渠道+经销模式为主休闲食品行业公司以自主生产、线下销售模式为主。从生产模式看,行业内主要上市公司中,除盐津铺子外,三 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等采用 OEM 生产模式;覆盖品类较为集中的公司则以自主生产模式为主;从销售模式看, 除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好想你外,线下渠道仍为主流销售渠道,且线下以经销模式、加盟模式为主。OEM 生产模式:也称定点生产、代工生产。指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 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同类产品的其他厂家生产。5.2. 从外资引领到内资崛起,从单一渠道到全渠道协同发展1)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起步期,休闲零食品种较少。受制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居 民支出主要用于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必需品上,市场中休闲食品主要为传统风味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小,质量标准不 全,区域差异较大。2)20 世纪 80 年代至本世纪初:成长期,大量外企涌入中国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成熟的国外休闲食 品迅速占领国内休闲食品市场。这一时期,谷物膨化食品、糖果巧克力等休闲食品品类开始大肆流行,休闲食品行业 呈现出明显的西化特征。1990 年雀巢在中国投资建厂,1993 年乐事进入中国市场。3)本世纪初至 2010 年:发展期,本土企业崛起。21 世纪初,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传统风味休闲食品品牌相继成立。 随着人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休闲食品已成为居民日常食品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本土化零食企业纷 纷崛起,2001 年洽洽食品成立,2006 年甘源食品成立,坚果炒货、辣味海苔、烘焙糕点等产品广受欢迎。4)2010 年至今:高速发展期,零食电商品牌快速发展。a)随着我国电商的快速发展,网购成为主要消费方式之 一,电商零食进入高速增长期,消费渠道进入线上线下协调发展时期。例如:2014 年,三只松鼠全年销售额突破 10 亿;2020 年,良品铺子上市。b)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促进消费升级,健康化、品质化成为休闲零食的重要特征。我国食 品消费模式逐渐从生存型转向享受型,2019 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27.60%/30.00%,呈现下降趋势。5.3. 消费升级驱动需求向健康化、品质化进阶,电商新零售支撑提效消费升级拉动坚果类食品需求。1)国民收入水平和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提升:2019 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 30,733 元,同比增长 8.87%,2013-2019 年 CAGR 为 9.01%;2019 年,我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为 6,084 元, 同比增长 8.04%(+3.26pct),2013-2019 年 CAGR 为 6.68%,消费能力提升;2)我国进入消费升级阶段:从各国人均 GDP 水平看,我国现阶段人均 GDP 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日本以及 90 年代的韩国处于同一水平。2019 年,我国 人均 GDP 超过一万美元关口(达 10,153.39 美元),我国开始进入消费升级阶段;2019 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 系数分别为 27.60%/30.00%,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食品消费模式逐渐从生存型转向享受型。作为健康食品,坚果 炒货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行业规模有望受益于消费升级,预计将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坚果细分行业有望快速成长。近年来,国民健康意识逐步提升,2018 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 费支出为 1,685 元,同比增长 16.13%。疫情进一步提高国民健康意识,根据尼尔森数据,约 80%的消费者表示在疫情 结束后将关注健康饮食,健康消费需求有望得到释放。坚果是健康食品,有助于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契合消费 者对健康消费的诉求,预计坚果炒货行业有望快速成长。直播&快递业务发展带动线上零食交易额提升。20Q1-Q3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在线调查(样本量 5,333 份)显示, 53.8%的受访者表示会在直播电商购买美食类产品;由于零食消费具备冲动性等特征,直播有潜力成为零食电商重要的 引流渠道,进一步促进零食线上交易额提升。快递行业高速发展为线上零售规模扩张提供支撑,2019 年我国快递服务 企业业务量达 635.2 亿件,2013-2019 年 CAGR 为 38.02%;根据国家统计局及电子商务报告的数据,2018 年我国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 3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4.02%;网上零售交易规模达 9.01 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23.65%),同比增长 25.5%(增速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19.7pct),休闲零食线上消费规模持续扩大。5.4. 休闲零食行业万亿蓝海待挖掘,细分领域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我们对《中国食品工业年鉴》的统计,2017 年零食行业整体规模约 9,298 亿元,同比增长 7.32%,我们假设 增速保持,则 2020 年零食行业整体规模可达 11,493 亿元,2025 年规模可达 16,362 亿元。休闲食品各细分品类中,卤制品、膨化食品、烘焙品等细分市场规模增速较快。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0- 2020 年 CAGR 增速前三品类为休闲卤制品/膨化食品/烘焙食品(面包/蛋糕及糕点), 2010-2015 年 CAGR 增速分别为 17.6%/16.7%/13.8%,2016-2020 年 CAGR 增速分别为 24.10%/21.20%/14.40%。分行业看:膨化、糖果类以国际品牌为主,集中度相对较高;卤制品、坚果、烘焙类以国产品牌为主,集中度相 对较低。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休闲食品各细分市场中,膨化食品/糖果行业以国际品牌为主,发展时间久、集中 度最高,2018 年 CR5 分别为 69%/48%;以国内品牌为主的卤制品、烘焙食品、坚果炒货类集中度较低,2018 年 CR5 分别为 20.2%/17.3%/17%。从 CR5 较低的坚果行业来看:规模以上企业不断涌现,行业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坚果炒货专业委员会 数据,2010-2017 年,坚果炒货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市场规模由 725 亿元增至 1473 亿元,CAGR 达 10.66%;我国坚果炒 货行业在销售规模、工业化生产等方面仍处于发展初期,行业集中度仍较低,2018 年 CR5 仅为 17%,美国零食坚果 行业 CR5 为 61.3%,在坚果行业,洽洽市占率第一(6%);在籽类食品细分领域中,甘源占据领先地位;在鱼类零食 领域,华文已经成为行业龙头,远超第二名。我们认为,伴随休闲零食行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的协同发展、消费者对品牌认可度提升,具备较高品牌知名度、 渠道网络、产能及供应链等方面优势的龙头企业或将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持续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5.5. 重点公司(略)6. 主线四、潜在黑马:复合调味品想象空间广阔复合调味品行业主要从事复合调味品的研产销,主要上市公司有天味食品和颐海国际。1.商业模式:复合调味品行业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向上游采购原材料进行自主生产,部分公司会辅以委托第三方生 产商加工,将产成品通过多种渠道销售至终端消费者以及餐饮企业。渠道方面,天味食品以经销商为主,定制餐调、 电商、直营商超为辅;颐海国际采取关联方和第三方渠道相结合的模式。2.发展历程:1)1990 年前: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正式采用复合调味品的专用名词,复合调味品行业进入 起步期。2)1990 年-1999 年:90 年代复合调味品的发展尤为迅速,复合调味料在技术上实现了酵母抽提物、肉类抽提 物等高档天然调味基料的国产化,多家国际调味品企业进入中国。3)2000 年-2010 年:2007 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 布调味品分类,对复合调味料重新做了定义和分类。4)2010 年-至今:受益于餐饮业发展叠加外卖行业兴起,目前中 国复合调味料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行业逐渐向定制化、健康化发展;行业龙头颐海国际/天味食品/日辰食品分别于 2016/2019/2019 年上市。3.市场格局及空间:消费升级、品牌化的趋势(2019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为 30,733/21,559 元, 2013-2019 年 CAGR 分别为 9.01%/8.49%)、餐饮业发展及餐饮连锁化带动复合调味品行业发展(2018 年我国餐饮业营 业额为 5,622.90 亿元,同比增长 5.84%,2010-2018 年 CAGR7.32%)。预计 2021 年复合调味品市场空间达 1,631 亿元 (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17 年我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为 972 亿元,同比+13.82%,2013-2017 年 CAGR 为 14.94%)。目前我国复合调味品行业集中度低(根据我们测算,2019 年龙头公司颐海国际/天味食品在复合调味品市场 中的市占率约为 2.61%/1.37%),复合调味品企业天味食品/日辰股份上市打开融资渠道,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催化行 业集中度提升。6.1. 自主生产为主,BC 双轮驱动复合调味品行业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向上游采购原材料进行自主生产,主要包括植物油、动物油、辣椒、花椒等 调配料,部分公司会辅以委托第三方生产商加工,将产成品通过多种渠道销售至终端消费者以及餐饮企业。渠道方 面,公司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直销、经销和线上销售。复合调味品行业主要从事复合调味品的研产销,主要上市公司有天味食品和颐海国际。公司通过向上游采购原材 料进行自主生产,部分公司会辅以委托第三方生产商加工,将产成品通过多种渠道销售至终端消费者以及餐饮企业。1)采购端以外部采购为主:主要公司采取外部采购的方式获取原材料。以天味食品为例,公司每年年末根据次 年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计划,并依据采购计划向上游供应商采购原材料。2)生产端以自主加工为主:主要公司采取自主加工的生产模式,部分公司会辅以委托第三方生厂商加工。天味 食品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销售计划和市场销售预测安排生产基地生产;颐海国际在自主加工的同时会引入 第三方生产商委托加工。3)销售渠道多元化:主要公司采取多种渠道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天味食品以经销商为主,定制餐调、电商、直营 商超为辅(截至 2020Q3,公司合作的经销商 2,569 家);颐海国际采取关联方和第三方渠道相结合的模式,关联方渠 道为海底捞集团及其关联公司,第三方渠道以经销商为主,电商、第三方餐饮企业为辅(截至 2019 年公司合作的经销 商 2,400 家)。6.2. 粉-酱-料升级迭代加速,行业龙头乘风起1990 年前:起步期,本土企业数量迅速增长。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正式采用复合调味品的专用名词,复 合调味品行业进入起步期。1983 年天津调味品研究所开发“八菜一汤”复合调味料,开始使用复合调味料名称。随后, 我国北京、上海多地相继开发了多款复合调味品,各品牌鸡精、猪肉精、牛肉精大批上市。1987 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正式制定了《调味品名词术语(ZBX66005-1987)》标准,正式规定“复合调味料”专用名词,相关术语及定义标准。同 时,国内也涌现了一批知名复合调味品企业,如 1984 年王守义十三香成立、1988 年上海太太乐成立。1990 年-1999 年:快速发展期,大量外企涌入中国。进入 90 年代,复合调味品的发展尤为迅速,复合调味料在技 术上实现了酵母抽提物、肉类抽提物等高档天然调味基料的国产化,海带蒜蓉营养酱、海带牛肉酱、香菇调味品相继 推出,受到消费者青睐。同时国际食品企业进入中国,如 1999 年雀巢收购了太太乐,为中国复合调味品企业带来资金 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的快速发展。2000 年-2010 年:产品升级期,复合调味料产品迭代速度加快。2007 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调味品分类 (GB/T20903—2007),对复合调味料重新做了定义和分类。2007 年,中国发酵制品和调味品企业已实现总产值 914 亿 元,其中复合调味料的增长率高达 20%,是所有调味品中增长最迅速的一类。同时,配有菜谱的复合方便菜调料相继 诞生,如 2006 年颐海国际推出火锅底料,2010 年天味食品推出“好人家”酸菜鱼调料。2010 年-至今:高速发展期,龙头企业相继上市。受益于餐饮业发展叠加外卖行业兴起,目前中国复合调味料市场 进入高速发展期,行业逐渐向定制化、健康化发展。其中中式复合调味料为复合调味料市场增长最迅速部分。2018 年 中国复合调味料产量为 49.5 万吨,同比增长 14.9%。复合调味料市场竞争激烈且分散,2015 年中式复合调味料市场主 要参与者占市场份额约为 4-5%;2015 年火锅调味料(包括火锅底料及火锅蘸料)CR5 为 29.6%。行业龙头颐海国际/ 天味食品/日辰食品分别于 2016/2019/2019 年上市。6.3. 消费升级提供长期增长动力,餐饮业发展推动复合调味品增长6.3.1. 餐饮业连锁化及标准化趋势:复合调味料正逢时代红利消费升级、品牌化驱动行业增长。我国正处在消费升级阶段,从人均 GDP 来看,2019 年我国人均 GDP 为 10,276 美元,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日本以及 90 年代的韩国处于同一水平;从恩格尔系数来看,2019 年我国城镇/农村 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27.60%/30.00%,呈现下降趋势,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2019 年,全 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为 30,733/21,559 元,2013-2019 年 CAGR 分别为 9.01%/8.49%。居民消费能力持 续提升、消费理念升级,推动调味品向复合化、品牌化升级,行业规模和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餐饮业连锁及标准化发展带动复合调味品行业兴起。1)餐饮业为调味品提供重要市场:2018 年,我国餐饮业营业额为 5,622.90 亿元,2010-2018 年 CAGR7.32%,同 比增长 5.84%。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7 年,我国约 45%调味品销往餐饮业,餐饮业旺盛需求支撑调味品行业发 展;2)餐饮行业便捷化需求对复合调味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以火锅底料为例,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火锅底料 2B 端市场规模预计 2020 年达 290 亿元,2016-2020 年 CAGR 为 16.03%;3)餐饮连锁化带动复合调味品增长:据国家统计局,2012-2018 年,连锁餐饮占餐饮业市场份额逐年提升,从 29.03% 增至 34.68%。复合调味品能够简化厨师工作,助力连锁餐饮企业实现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餐饮连锁化有望 带动复合调味品需求增长。6.3.2. 消费占比持续提升,千亿市场空间可期复合调味品占调味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随着消费升级,居民的饮食需求更加多样化,复合调味品正在替代单一 调味品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10/2015 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分别为 2,278/4,310 亿 元(CAGR12.64%),预计 2015-2020 年 CAGR9.9%,则 2020 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约为 6,613 亿元;复合调味品 2010/2015/2020E 市场规模分别为 35.5/751/1,433 亿元,则 2010/2015/2020E 年,中国复合调味品占调味品市场份额约 为 1.56%/18.18%/21.67%,复合调味品占调味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复合调味品人均消费支出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复合调味品人均消费金额较低,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15 年,中国/美国/日本人均消费额分别约为 54.6/518.8/532.5 元人民币(用 2015 年平均汇率 6.23 元/美元换算),Frost&Sullivan 预计 2020 年我国复合调味品人均消费额将增至 105.40 元人民币。预计 2021 年复合调味品市场空间达 1,631 亿元。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17 年,我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为 972 亿元(同比+13.82%),2013-2017 年 CAGR 为 14.94%。考虑到消费升级、餐饮连锁化等因素的驱动,我们假设复 合调味品市场规模增速维持 13.82%,则预计 2021 年复合调味品市场空间可达 1,631 亿元。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大。根据我们测算,2019 年,龙头公司颐海国际/天味食品在复合调味品市场中的市占率约为 2.61%/1.37%,提升空间较大。6.3.3. 领军企业密集上市,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多家复合调味品领军企业上市催化行业集中。复合调味品领军企业天味食品/日辰股份分别于 2019 年 4 月 16 日 /2019 年 8 月 28 日上市,IPO 募资规模 5.56/3.87 亿元,市值规模从上市之初 80.07/22.30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 9 月 17 日 369/73 亿元。天味食品/日辰股份募资后均先用于产能扩建,IPO 募投扩建项目新增产能分别为 3.80/2.00 万吨/年。领 军企业上市打开融资渠道,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催化行业集中度提升。……(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作者:浙商证券,邓晖)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小一

2020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市场空间广阔

近年来,我国休闲零食行业取得快速成长,从行业产值规模上看,我国休闲零食行业年产值由2004年的193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99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84%。但是我国休闲食品人均消费额远低于美、英、日等国及全球平均水平,行业市场空间十分广阔;此外,休闲零食也将充分享受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以及消费升级带来的扩容红利。中国休闲食品行业进入消费升级阶段,消费需求多维度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70-90年代,在此发展阶段物质生活缓慢回温,市场休闲食品消费以饼干和糖果为主,市场上出现娃娃头雪糕、宝塔糖、赤豆棒冰、五香花生米、三色冰糕、水果罐头;麦乳精、爆米花、大白兔奶糖等一串小零食。在80年代,膨化类食品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第二阶段为90年代-21世纪,在此阶段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下,舶来品和国产零食占据大部分零食市场,出现的代表性企业有乐事、上好佳、旺旺等。第三阶段为21世纪之后,随着消费升级,零食消费的充饥性需求减弱,场景化消费逐渐加强,市场消费需求呈现多维度。出现了一系列代表性企业,三只松鼠、周黑鸭、洽洽等。随着消费模式逐渐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消费者对休闲食品的需求也从过去纯粹追求口感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消费者开始更加关注个性化需求的表达,并且对休闲零食健康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老中青三代消费者需求不断细化。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快速扩容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加,休闲娱乐支出占比逐步提升,为休闲食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此外,休闲食品消费场景多,涵盖范围大,有着消磨时间,愉悦心情的功效;当人们开始追求饮食的质量而非单纯的饱腹时,就给休闲食品的消费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根据国际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统计,2012-2019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实现快速扩容,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1%,2019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1430亿元,同比增长11.0%。从近几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整个变化趋势来看,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将呈现出长期稳定增长的态势。主营休闲食品企业的业绩保持快速增长三只松鼠在收入规模和增速上均领先同业,2019年三只松鼠全渠道营收破百亿元,同比增长45.3%,成为中国休闲食品领域最快实现从创业到突破百亿营收的企业。位居第二的良品铺子近两年也保持稳健增速,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77.15亿元,同比增长20.97%;盐津铺子通过线下渠道建设,在低基数上快速增长。2019年百草味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50.23亿元,同比增长28.79%。我国休闲食品人均消费额有望增长2019年美国休闲食品人均消费额达到了153.6美元,英国为106.5美元,日本为89.8美元,而中国仅有14.2美元。美国休闲食品人均消费额是中国的10倍多;英国休闲食品人均消费额是中国的7.5倍;日本休闲食品人均消费额是中国的6倍多,可见中国休闲食品人均消费额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使得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休闲食品行业消费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大磨坊

町芒研究院|《2019休闲食品行业研究报告——低脂低热量类食品》

1行业背景2019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从报告来看,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4元,同比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根据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2950元,增长4.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6%。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多,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不再仅仅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更多的是对健康食品的诉求。吃的“健康”,越来越成为消费者新的追求。特别是一些特殊人群,从自身的健康考虑,对摄入食品就有一定的特殊需求,商家为了满足该类人群,针对性的推出以“功能性”为主的食品。比如针对减肥人群推出“低热量”产品,对乳糖不耐症推出“代乳”产品,对控糖人群推出“无糖或低糖”食品。越来越多的商家通过对食品进行深加工,逐步向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升级的消费者诉求。据《2017-2022年互联网+减肥产业行业运营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所调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正在显著增多。全球肥胖人口从1975年的1.05亿上升至2014年的6.41亿,远超过体重过轻者。其中,中国和美国是全世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肥胖、体重超重人数已达3.25亿人。据2016年《柳叶刀医学周刊》(Lancent Medical Journal)的数据,中国的肥胖人口已近9000万,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其中男性4320万,女性4640万。与此同时,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里,大家基本都认同“以瘦为美”,类似于“要么瘦要么死”之类的金科玉律,时刻提醒着各位爱美人士,“瘦才是王道”。为了更瘦更美,多少人走上了疯狂减肥之路。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许多相关产业,减肥代餐产业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商家们费尽心机推出了各种减肥、代餐食品,甚至宣称能够短时间内快速减肥。根据CBNData消费大数据,从2016年至2018年,因为健身选择代餐食品的人数逐年递增,2018年有85%的消费者购买代餐的原因是因为健身。2019年4月,町芒研究院针对消费者进行了“减肥期间选择哪些休闲食品”,进行了专项在线问卷调查。最终调研结果显示,在减肥期间,有44%的消费者更愿意尝试饱腹感较强且热量较低的休闲食品,如即食燕麦片和全麦面包,另外有26%的消费者更愿意尝试代餐类食品,同时在减肥期间,对于无糖、低卡、零卡食品有着较高的兴趣。2019年10月,町芒研究院针对消费者“如何选购休闲零食”,进行了专项在线问卷调查。最终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在选购某款产品时,由于缺乏核心判断力,对产品品质无法判断,容易跟风。26%的人觉着跟着广告买更加可靠,25%的人觉着亲戚朋友推荐的产品更安全更可靠,15%的人习惯于朋友圈推荐,14%的人更相信KOL意见领袖推荐种草,但往往通过这几种方式购买的食品综合品质并不乐观,甚至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一款。于是消费者开始不断尝试各种渠道及更换品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消费者被“收割”的感觉愈加强烈,对于产品、 市场和大环境的不信任感愈加强烈。2町芒研究院休闲食品评测为了解决消费者的选择困难,帮助消费者选择安全营养的优质产品,町芒研究院对休闲食品进行了严格评测。每一个评测产品至少筛选、对比上百种同类型产品进行全方位解读,检测样品送往独立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由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为町芒研究院评测产品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最后结合检测报告,町芒研究院营养学专家、感官评测专家、町芒研究院线上线下体验官从执行标准(Standard)+品质标准(Quality)+感官标准(Sensory)三个维度综合评测产品,得出该款产品的最终指数,即町芒优选指数(DCI),DCI数值越高代表综合品质越好(不符合町芒执行标准,不参与町芒研究院优选)。截止到2019年12月,町芒研究院评测休闲零食,包括饮品饮料类、肉类零食类、坚果炒货类、饼干糕点类、果脯果干类、膨化食品类、糖果布丁等30余款,涉及800多个品牌,评测样品量接近2000余个。其中町芒研究院针对消费者在减肥期间,愿意选择的6类食品进行深度评测,涉及品牌90余款,样品量近300款,其中包括代餐棒、酸奶、即食麦片、无糖饮料、黑巧克力、苏打饼干等。评测样本来自线上电商平台、线下连锁商超、活跃社群及网红流量产品,单类产品选品数量基本涵盖市售所有品牌。町芒研究院对以上每一类食品进行深度综合评测,最终得出所评测产品的町芒优选指数(DCI),消费者可根据所需产品的榜单排名情况进行选择。3DCI指数分析从减肥相关食品的町芒优选指数(DCI)中,我们发现了该类食品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代餐食品执行标准缺失;2、消费者减肥期间选择的“减肥”食品实际热量并不低;3、无糖、低卡食品标称“无糖”并非不含糖。3.1 代餐食品执行标准缺失随着肥胖问题逐渐加剧,“代餐”成为当下时髦的概念。而代餐减肥也成为一种新时尚,“高纤维”、“低热量”、“易饱腹”,都是代餐被减肥者追捧的标签。根据欧睿国际的报告,2017年中国的代餐市场规模达到了571.1亿元,预计在2020年中国代餐市场将达到1200亿元。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天猫食品发布的《天猫食品行业趋势分析报告》也提出,从销售体量及消费者人数上来看,代餐食品的整体销售均有着稳步的增长且呈现大于50%的增长率。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国内代餐市场整体表现却相对混乱,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且标准缺失。相关部门对此新生事物的监管也匮乏,甚至不少代餐类食品存在细菌污染等问题。另外,代餐品牌和品类也相对分散,品类包括保健品、固体饮料、液体饮料,甚至还有蛋白棒、饼干等。对于此类问题,町芒研究院特别向谷宁企业质控管家(作为町芒研究院主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以下简称“谷宁”)进行咨询和讨论,谷宁食品安全标准以及质量体系专家建议,针对该类问题,企业应安排专业的培训,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盲目跟风,法规意识淡薄,最终导致产品不合规,且卫生标准不达标的现象。在代餐食品概念模糊执行标准缺乏的社会背景下,市售能量棒是依据何种类型的标准生产的呢?为解决此困惑,町芒研究院对所评测的国产能量棒(包括产品包装标称为蛋白棒、代餐棒、坚果棒、能量棒)执行标准进行了统计。町芒研究院通过信息整理发现,45%的能量棒执行的是我国现有糕点通则(标准号GB/T 20977 - 2007);27%执行的是企业标准,如冷加工糕点标准及坚果棒(方便食品)标准;18%的能量棒执行的是运动营养食品通则(标准号 GB 24154);而9%的能量棒执行的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标准(标准号GB 7099 - 2015 ),甚至一些能量棒所执行标准已经被废止。结合调查结果,国内至今确实没有关于能量棒的官方标准。对于营养摄入有特殊需求的消费者来讲,是否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是否具备合理的营养配比,是否能够为身体提供全面营养,是他们选择不同能量棒的主要目的。然而市售能量棒所执行标准中,对于能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指标并未作出更高要求(参照GB/T 20977 - 2007糕点通则 理化指标)。所以一款产品是不是能量棒,基本上由厂家说了算,甚至有些“能量棒”的热量与巧克力无异。据了解,2018年3月我国开始制定代餐食品标准,2019年8月发布征求意见稿,经中国营养学会法规标准委员会组织审查,批准《代餐食品》(T/CNSS 002-2018)团体标准发布,这也是国内首个控制体重代餐食品团体标准。由于代餐食品执行标准缺乏,监管滞后,行业鱼龙混杂,很多消费者虽然倾向于代餐食品的选择,但由于品牌众多,消费者在面对选择的同时,对该类产品是否科学同样存在疑问。消费者如何甄别并选购到健康且有质量保证的代餐食品?而我们应该如何保障代餐食品安全性的同时,规范代餐食品的生产?随着代餐行业的不断发展,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而解决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代餐食品行业的重中之重。3.2 减肥期间会选择的休闲食品热量并不低无论是减肥还是减脂,重要的饮食原则之一,就是制造热量缺口,摄入的卡路里小于基础代谢与运动代谢的总和。在此基础上还要讲求营养均衡、食物种类丰富。鱼、虾、肉、水果、蔬菜和油脂缺一不可。于是各种各样的减脂饮食食谱应运而生,但大方向不变,依旧是以控制热量摄入为前提。2019年12月町芒研究院针对消费者在减肥期间,愿意选择的6类食品进行深度评测(分别为能量棒、黑巧克力、酸奶、燕麦片、无糖饮料、苏打饼干,共涉及品牌90余款,样品量近300款)并发现,很多食品虽然是减肥人群热衷的宠儿,但减肥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能是隐藏的“热量炸弹”!町芒研究院对该类食品进行评测,其中热量作为品质评测环节中的重要评测指标,热量越高,其品质星级越低。这4类产品的平均热量星级都未超过3.5星,其中能量棒热量星级为3星,苏打饼干为2.5星,黑巧克力为2.5星,麦片为3.5星。无论是代餐棒还是蛋白棒,之所以畅销,是消费者认为这类食品既能饱腹又能增肌减脂,而町芒研究院在评测时发现,这类能量棒热量最低为322.17kcal/100g,热量最高为494.25kcal/100g,15款产品的平均热量为416kcal/100g。再结合配料表会发现黄油或者棕榈油排在较靠前的位置。町芒研究院认为,对于这类能量棒的选择,除了关注热量,同时需要了解其营养成分配比是否合理,满足高蛋白低热量的同时,口味上也需要适合自己。如果是剧烈运动后亟需补充能量,建议可以用来适当补充能量,但如果作为日常代餐,靠它日瘦三斤,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很多减肥人士对燕麦片情有独钟,认为即食麦片低脂高纤维,町芒研究院所评测的即食麦片中,热量最低的麦片为375.4kcal/100g,平均热量高达409kcal/100g。而一份米饭的热量为116kcal/100g,相比之下,现在很多即食麦片的热量并不低,一些即食什锦麦片中含糖量较高,配料中包含各类坚果、果干,这类麦片只适合做零食解馋,健身人士、以及控糖人士不建议选择。对于健康麦片的选择,町芒研究院建议优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糖含量较低、膳食纤维含量高的原味纯麦片。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每日摄入热量应为2250大卡左右,成年女性应为1800大卡左右,而减肥人群应在此基础上减少300-500大卡,但每天摄入热量不低于1200大卡,一日三餐的热量摄入比例应为3:4:3。正常情况下,如果我们需要消耗100大卡,需要做些什么呢?跑步10分钟,骑车23分钟甚至爬楼梯10分钟。通过对食物热量的查询,饼干或者冷饮属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热量很高,减肥期间不适宜食用的食物,其热量为435kcal/100g。同时参考《代餐食品》(T/CNSS 002-2018)团体标准中对每餐代餐食品所提供的能量要求为:大于等于835kJ(200kcal),不高于1670kJ(400kcal);以400kcal/100g为界限,来看看减肥期间大家会选择的食物热量情况如何。町芒研究院所评测的食品中,有60%的能量棒每百克超过400kcal/100g,即食麦片中有40%的产品超过400kcal/100g,所评测的黑巧克力和苏打饼干所有品牌均超400kcal/100g(所评测的100%纯黑巧克力,热量555kcal/100g)。根据町芒研究院2019年4月份专项调研结果显示,6%的被调研者认为黑巧克力的热量较低,会在减肥期间食用黑巧克力。3%的被调研者认为咸味的苏打饼干,热量比较低,吃了也不会发胖。“黑巧克力减肥”,不仅仅是国内的一些减肥、健康网站被提到,包括国外一些网站也类似的说法。然而黑巧克力的评测结果显示,黑巧克力只是相对于牛奶巧克力或坚果巧克力热量较低,即便是100%纯黑巧克力,也需要控制摄入量,建议每次不要超过30g。町芒研究院评测的11款热销苏打饼干品牌中,热量最低为440.9kcal/100g,热量最高为571kcal/100g。苏打饼干相较黄油曲奇含有的糖量较少,但是钠含量以及热量较高,减肥期间建议控制摄入量。町芒研究院评测的无糖饮料中,90%的产品包装标识显示能量为0kJ/100mL。然而,一款饮料标示“0能量”,并不代表一点热量都不含。根据国标GB 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当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所含的能量低于17kJ/100mL(液体)或100g(固体)时,就可以标示为“0能量”。所以,“0能量”不代表无能量,只是能量含量极低,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町芒研究院建议对于无糖饮料的选择,不要过度迷信商家宣传的零糖、零脂肪、零热量,靠“无糖饮料”减肥,只是一厢情愿的“你以为”。3.3无糖、低卡食品标称“无糖”并非完全无糖。根据町芒研究院2019年4月关于“减肥期间会选择的休闲零食”专项调查结果显示,12%的被调研者在减肥期间会选择无糖或低卡零卡食品、饮料。7%的被调研者在减肥期间会选择酸奶。而有30%的被调研者在减肥期间选择即食麦片作为早餐。町芒研究院针对性的评测了无糖饮料、酸奶以及即食麦片,涉及品牌40余款。在品质评测环节,针对酸奶和即食麦片进行了总糖检测。根据町芒研究院针对20款酸奶的蔗糖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其中2款产品包装标识“无糖”“0蔗糖”的酸奶未检出蔗糖,1款标识“不添加白砂糖”的产品,检出蔗糖1.2g/100g。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如果每100ml饮料中含糖≤5g,则可以声称为低糖饮料;含糖≤0.5g,可声称为无糖饮料。从标准上来看,无糖饮料并非完全无糖!而低糖饮料与无糖饮料相比,含糖量竟然相差了10倍!在评测的酸奶中,20%的酸奶配料表中有甜味剂(三氯蔗糖、阿斯巴甜),5%含有阿斯巴甜;在评测的无糖饮料中,64%的无糖饮料配料表中有甜味剂(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其中42.8%的无糖饮料配料表中有阿斯巴甜。虽然阿斯巴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今存有争议,但本着优中选优的推荐原则,在标准评测环节,町芒研究院针对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进行了相应的扣分。而商家所谓的无糖是指不添加白砂糖、蔗糖、葡萄糖、砂糖等,为了增加口感上的甜度,而用甜味剂来代替。虽然甜味剂在国标限值内使用是安全的,但根据町芒研究院对产品的标准评测原则,与未添加甜味剂和添加糖的产品相比,含有添加糖和代糖的食品,在标准评测星级相对较低。对于含有代糖的食品,町芒研究院建议减少摄入频率,每次控制摄入量,学会看食品标签进行选择。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0-4岁的孩子是不建议摄入添加糖,成年人一天摄入添加糖不能超过50g,最好不要超过25g。根据检测结果,所评测的20款酸奶中,有90%的酸奶,并不适合0-4岁的宝宝食用;而蔗糖含量最高的酸奶(蔗糖含量8.7g/100g),仅摄入一包200g,添加糖摄入量就已接近每日建议摄入量。在百度搜索“吃麦片减肥”,得到的相关结果高达6,090,000个,而且还有海量的类似关键词推荐。可见大家对“麦片是不是减肥”这件事非常关注,甚至期望很高!町芒研究院针对市售销量较高的麦片进行蔗糖检测,40%的麦片检出蔗糖,且含量不低。其中小红书达人推荐款的某水果坚果即食什锦麦片,总糖高达33.6g/100g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添加糖的摄入量建议,如果每天早上的一份混合麦片,即便是按照50g/次来冲泡,糖摄入量可能高达16.8g,而这仅仅只是一天的开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町芒研究院所评测的麦片中,部分产品在营养成分表中,并未对糖含量进行标识。市面上很多混合麦片因为含糖较高,町芒研究院建议只适合做零食解馋,健身人士、以及控糖人士不建议选择。町芒研究院为了从专业角度及消费者角度两方面,对无糖饮料进行全方位解读,聘请了数十位专业感官评测师、二十位优秀感官评测师及上百位大众点评人员对无糖饮料进行了感官评测。町芒研究院从产品外包装、色泽、香气、滋味及口感等维度,对无糖饮料进行了解读。由于町芒研究院评测的无糖饮料中,有64%的无糖饮料添加了甜味剂,经町芒研究院专业感官评测团队研究从营养、健康方便考虑决定,将该类产品的滋味均定为3分。但为了更真实的了解线下体验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对线下体验官对滋味的评测没有要求。结合所有感官评测人员的评测结果发现,无糖饮料的感官星级平均星级为3星,小于等于3.5星以上的产品占85.7%,高于3.5星的产品占14.3%。从町芒研究院对无糖饮料的口感评测中, 85.7%的线下消费者都认为这类无糖饮料的口味一般,且更喜欢原味可乐,数据表明大多数人已经习惯或更喜欢“甜味饮料”。4结论分析由于世界人口肥胖率的持续增高,减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减肥代餐、减肥食品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迎合市场需求而推出的产物。作为新兴行业,确实存在发展时间短、代餐食品概念模糊,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从町芒研究院对市售能量棒的统计分析发现,45%的能量棒执行的是我国现有糕点通则(标准号GB/T 20977-2007);27%执行的是企业标准,如冷加工糕点标准及坚果棒(方便食品)标准;18%的能量棒执行的是运动营养食品通则(标准号 GB 24154);而9%的能量棒执行的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标准(标准号GB 7099-2015 ),甚至一些能量棒所执行标准已经被废止。町芒研究院认为,对于代餐食品的首要任务是对代餐食品作出明确定义,制定代餐食品相关标准,让代餐食品的生产有标准可依。只有作出进一步的细分和监管,才能从根本上遏止食品企业为谋取利益生产所谓的代餐食品,有需求的消费者才能够正确选购及使用代餐食品。随着大众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高糖、高热量”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购买需求。人们不断意识到肥胖给健康带来的影响,对于体重控制的观念越来越深刻,对于自己的身体数据也越来越在意,于是,减肥瘦身的热潮被掀起。这类人群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减肥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同时商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针对特殊人群打着“健康、低卡、0卡、无糖、低糖”的旗号生产所谓的减肥、控糖食品。无糖饮料的推出,既顺应了消费者追求健康的需求,也满足了消费者对口味的要求。然而至今并没有研究能够证明,代糖比添加糖更健康,而饮用无糖可乐可能会让人更容易发胖。根据町芒研究院对代餐棒、黑巧克力、即食麦片的深度评测,这几类食品的平均热量星级都未超过3.5星(最高5星),有60%的能量棒每百克热量超过400kcal/100g,即食麦片中有40%的产品每百克热量超过400kcal/100g。所评测的无糖饮料并非完全无糖!商家为了增加口感上的甜度,而用甜味剂来代替。在评测的无糖饮料中,64%的无糖饮料配料表中有甜味剂,所评测的酸奶品牌中,有90%的酸奶被检测出含有蔗糖,其中20%的酸奶配料表中有甜味剂(三氯蔗糖、阿斯巴甜),5%的酸奶含有阿斯巴甜,町芒研究院并不建议0-4岁的宝宝食用这类酸奶。而阿斯巴甜也曾被报道与多种不良反应相关,町芒研究院针对该类问题向谷宁企业质控管家进行咨询了解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合理把控此类添加剂的使用剂量,同时在保证口味的前提下,选择健康、合适的替代原料。结合评测产品及町芒DCI优选榜单,町芒研究院认为,减肥人士想要通过喝无糖、低卡饮料,吃无糖食品达到减肥和控制糖分和热量的摄入是不科学的,只有平衡膳食与能量的摄入,同时配合适量运动,才是追求健康饮食,健康瘦身的最佳方式。在食品安全把控逐渐严格的社会背景下,同时为了响应国家“质量兴国”的发展战略,食品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质控团队如谷宁企业质控管家,帮助企业进行品质升级,辅助企业明确代餐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食品安全、质量体系完善度,合理把控原料、生产和产品的品质,实现产品升级、产业升级。

卷席筒

2021年中国速冻食品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市场分析(附产业链全景图)

中商情报网讯:“速冻食品”又称急冻食品,是指将各类加工后的新鲜食品或处理后的原料进行深度快速冷冻的食品。在该温度下,食品内80%以上的水分会变成冰晶,能有效防止食物的细胞组织被破坏,达到保鲜的目的,以及方便在低温(一般-18℃)下进行储存、运输和销售等。一、产业链速冻食品是指以米、面、杂粮等为主要原料,以肉类、蔬菜等为辅料,经加工制成各类烹制或未烹制的主食品后,立即采用速冻工艺制成并可以在冻结条件下运输储存及销售的各类主食品,如速冻包子、速冻饺子、速冻汤圆等。下游为消费平台主要在商场超市、电商平台、便利店等,最后到达终端消费者。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上游分析1.面粉目前,水饺、汤圆、面点、粽子、馄饨,是目前速冻市场的前五强,其中水饺约占整个速冻食品销售额的50%以上。速冻面食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也带动了面粉行业的市场规模,数据显示,2018年因统计口径的变化,我国面粉产量出现了明显变化。此外国内人口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及消费结构升级等从各个方面减缓了小麦制粉需求。我国面粉产量近年来走势平稳,但零售价格却不断上涨。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面粉产量可达8194.8万吨,零售价格预计每千克可达6.57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蔬菜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种植面积在3亿亩以上,年产量在7亿吨以上,蔬菜是我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产品在种类、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2021年2月份,农业农村部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每公斤6.04元,环比涨2.7%,较近三年2月份平均环比涨幅收窄13.0个百分点,同比涨5.8%。从供给方面来看,由于2020年以来菜价整体偏高,蔬菜种植效益好,农户生产积极性相对较高。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全国冬春蔬菜播种面积8500万亩,较常年增加100万亩。据中央气象台预报,3月份天气持续偏暖,有利于蔬菜生长,前期受寒潮影响推迟上市的部分品种,在春节后集中上市,春季蔬菜供应充足,但应防范3月下旬后期到4月上旬很可能出现的低温霜冻和倒春寒危害。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3.禽肉根据《中国禽业发展报告(2019年度)》,禽行业是一个涉及3700万养殖场户的民生行业,在满足居民动物蛋白需求,保证主要畜禽产品稳定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间,我国禽肉的产量由1888万吨增长至2239万吨。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禽肉产量可达2407万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中游分析1.市场规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速冻行业迅速成长。速冻食品质量总是高于缓冻食品,速冻可以很好地避免了冻藏过程中因冰晶体成长给冻结食品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食品的口感及营养,因此不需添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数据显示,我国速冻食品的市场规模由2016年1055亿元增至2019年1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9%。对于速冻食品行业而言,2020年新冠疫情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契机,帮助更多消费者对于速冻食品的便利性和营养性形成正确的认识。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速冻食品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8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速冻食品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2.市场占比从产品品类上看,在速冻食品市场中,速冻米面和速冻火锅料占据了主要的份额,其中速冻米面制品是最大的品类,占到速冻食品的52.4%;速冻火锅料为第二大品类,占比约为33.3%;而其他速冻食品仅占到14.3%。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3.企业分析在消费者经常吃的速冻食品品牌中,前三名为三全、思念和湾仔码头,分别占32.0%、28.7%和28.0%,其它速冻食品品牌的选择比率较少。从市场份额来看,前三名是三全、思念和龙凤。速冻食品行业更多是区域性的作坊企业覆盖,行业整合在即,集中度有望提升。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4.重点企业分析以工商登记为准,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8月21日,我国今年共新增注册近9,000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速冻”的速冻食品相关企业,较去年同比增长28.8%。我国共有近6万家企业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速冻食品相关企业。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比63.61%,个体工商户占比30.99%。数据来源:天眼查、中商产业研究院下图为我国速冻食品相关企业汇总一览表: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四、下游分析1.市场占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以及家庭小型化化趋势,推动在外就餐(含外卖)人群和在外就餐频次的增加,从而促进餐饮业发展,根据Euromonitor数据统计,我国速冻食品销售渠道中,零售市场占比54%,餐饮市场占比46%。数据来源:Euromonitor、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餐饮业经济发展是推动餐饮业发展的源动力,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均GDP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上升、消费者外出就餐消费水平提升等因素都在不断推动中国餐饮市场的规模扩张。虽然新冠疫情对餐饮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其整体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2021年的整体反弹是可预估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39527亿元,同比下降16.6%,降幅逐步缩小;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8232亿元,同比下降14%。中商产业研究预测,2021年我国餐饮业市场规模可达45241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消费人群消费能力的提升、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居民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懒经济”与“宅文化”成为“Z世代”群体消费趋势。“Z世代”一词最早流行于欧美地区,用以表征出生于1995-2009年之间的群体,即国内常说的“95后”及“00后”。Z世代又称网络世代,意指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据QuestMobile数据,“Z世代”已成为“懒经济”与“宅文化”的主要构成群体。力。“懒经济”是指动动手指,通过移动设备指挥商家上门服务,以外卖和到家服务为主。24岁以下群体在“懒”人群中的占比高达56.2%。“宅文化”是指足不出户,通过玩手游、看动漫、刷视频等方式代替户外活动,实现精神享受的过程。24岁以下群体在“宅”人群中的占比为38.8%。数据来源:QuestMobile、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来源:QuestMobile、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4.重点企业分析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速冻食品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