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石墨烯产业趋势分析报告:市场规模继续扩大画鸟记

2020年石墨烯产业趋势分析报告:市场规模继续扩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烯旺石墨烯,ID:szxiwang】,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原文作者联系石墨烯自问世以来,被业界普遍看好其发展,国内优秀的新材料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石墨烯的研究,以期在未来竞争中能占据有利地位。01石墨烯产业链结构石墨烯的上游为石墨矿、甲烷等原材料,中游为石墨烯化合物、石墨烯薄膜的制造,下游为终端产品如涂料、油墨、手机、触控屏等应用。02中国石墨烯企业生产情况目前,我国石墨烯产业已经有超过50家的制备及相关应用开发企业,目前市场竞争也主要集中在石墨烯规模化制备技术以及与下游商业化应用对接两方面。经过前期的积累,国内大型石墨烯企业(年产石墨烯粉体50吨以上)已经初步掌握了国际相对主流的石墨烯制备方法,大部分指标足以满足低端应用需求。此外,少数企业已经具备了规模化生产的优势,产能扩建也在进行之中。03中国石墨烯最新动向分析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导热性、电导性、透光性,而且具有高强度、超轻薄、超大比表面积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薄膜晶体管制备、传感器、半导体器件、复合材料制备、透明显示触摸屏、透明电极等方面。并且在政策的扶持鼓励下,我国石墨烯产业近年迎来大发展,被业界普遍看好其发展,国内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石墨烯的研究和投资。04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分析中国经济信息社在常州发布的《2018-2019中国石墨烯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我国石墨烯产业前景广阔,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据中信证券统计,2018年我国石墨烯产业规模约为111亿元,较2017年增长41亿元,同比增长58%。2018年以来,石墨烯粉体和薄膜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石墨烯行业正处于市场导入期,产品尚未成熟,行业利润率较低,但市场增长率较高。预计随着石墨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下游应用的不断成熟,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石墨烯的应用发展及市场规模扩大,预计到2020年石墨烯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2021年市场规模可达200亿元,2025年有望达到1000亿元占世界市场规模超过一半,成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烯消费国家。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石墨烯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笑八仙

《全球石墨烯产业研究报告(2018)》正式发布

【《全球石墨烯产业研究报告(2018)》正式发布】2018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新闻发布会在西安召开,由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研究中心编写的《全球石墨烯产业研究报告(2018)》正式发布。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从事石墨烯的研发、生产、销售、推广等相关单位的数量达到4800多家,石墨烯产业的市场规模增长至70亿元,石墨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石墨烯应用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状态。

妖魔

31省“四个梯队”石墨烯产业格局已成,这份报告分析得很透

日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国家新材料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发布《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竞争力指数(2020)》(下称“报告”)。根据报告,目前,全国31个省、市石墨烯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基本呈现“四个梯队”,且各地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中江苏省遥遥领先。经过数年发展,以北京为核心,内蒙古—黑龙江地区产业带、东部沿海产业带、陕川渝等地“一核、两带、多点”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报告指出,全国石墨烯政策环境整体趋好,其中,福建省在产业政策和组织建设两方面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在创新能力指数方面,各地存在一定的差距,北京稳居首位。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报告建议,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合理规划石墨烯制备产能,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筹备。知识链接:石墨烯作为新型二维碳纳米材料,厚度仅为0.35纳米,具有强度高、导电性好、可加工性好等众多优点,在电子、信息、能源、材料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并被视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据悉,在国家高度重视以及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石墨烯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21年,全国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报告旨在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石墨烯产业发展指数,客观、全面、正确认识我国各省市石墨烯产业发展水平和趋势,挖掘全国各省市在石墨烯科研以及产业化布局等方面呈现的不同特点,并为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等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以下为报告PPT全文:*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于中国能源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出于林中

预见2020:《2020年中国石墨烯产业全景图谱》(附规划解读、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

产业链——下游应用仍在拓展 上中游企业布局较多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高导电性、高强度和超轻薄等特性,在电子、光学、磁学、生物医学、催化、储能和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虽然石墨烯在应用领域的产业进程缓慢,但其蕴藏的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仍然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石墨烯产业的产业链也逐渐完善。从石墨烯整体产业链的布局看,石墨烯产业链上游为石墨矿资源的供应和石墨烯的制备,中游石墨烯产品则以石墨烯粉体和石墨烯薄膜为主。依托石墨烯强导电性、导热性、力学性、透光性和比表面积的产品性能在锂电池、散热材料、复合材料、油墨涂料、触控屏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目前大多数企业布局在石墨烯产业上游(石墨烯制备)及中游(石墨烯粉体、石墨烯薄膜);下游集中在锂电池材料,其他应用尚未完善,由于未来下游应用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石墨烯产业链未来的拓展仍有待商榷。产业规划——相关规划明确 带动效应明显2015年11月30日,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石墨烯领域首个国家层面纲领性文件,提出将石墨烯产业打造成先导产业,逐渐实现石墨烯材料在部分工业产品和民生消费品上的产业化应用,并提出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石墨烯产业体系。根据此次三部门印发的《意见》,未来,石墨烯将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产业规模——千亿市场指日可待如今,石墨烯产业已经到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石墨烯行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新材料产业乃至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的突破口。中国经济信息社在常州发布的《2018-2019中国石墨烯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我国石墨烯产业前景广阔,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据中信证券统计,2018年我国石墨烯产业规模约为111亿元,较2017年的41亿元同比增长58%。2018年以来,石墨烯粉体和薄膜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粉体方面,常州第六元素、青岛昊鑫、宁波墨西等多家企业已拥有国内领先的石墨烯粉体生产线。薄膜方面,长沙暖宇新材料科技公司年产量100万平方米的石墨烯膜生产线已开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二大石墨烯膜生产线。目前中国石墨烯行业正处于市场导入期,产品尚未成熟,行业利润率较低,但市场增长率较高。预计石墨烯产业2020年进入快速成长期,2021年市场规模可达200亿元,2025年有望达到1000亿元占世界市场规模超过一半,成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烯消费国家。区域格局——多地分布式发展 长三角展露峥嵘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鲁区域为聚合区,多地分布式发展的石墨烯产业格局。我国石墨烯产业化势头强劲,多个具有石墨烯特色的产业创新中心已露雏形。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东方碳谷”常州因其石墨烯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而备受关注,宁波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作为支撑,外加上海高校与科研院扎实的科研能力,三地之间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石墨烯生产制备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应用产业化步伐迅速。企业格局——应用类企业较多从产业链环节来看,石墨烯行业企业涵盖研发、设备、制备、销售、应用、投资、检测、技术服务主要产业链环节,经CGIA Research筛选实际开展石墨烯业务的单位约2600余家,其中,应用类企业数量最多,占比高达39%,竞争最为激烈;此外,制备、研发、技术服务环节的企业数量占比也较大,均在10%以上;而销售、投资、设备、检测环节的企业则相对较少。目前,我国石墨烯产业已经有多家石墨烯制备及相关应用开发企业,目前市场竞争也主要集中在石墨烯规模化制备技术以及与下游商业化应用对接两方面。经过前期的积累,国内大型石墨烯企业已经初步掌握了国际相对主流的石墨烯制备方法,大部分指标足以满足低端应用需求。此外,少数企业已经具备了规模化生产的优势,产能扩建也在进行之中。应用前景——制备技术或将突破 应用领域或再扩展石墨烯产业目前的细分产品主要是石墨烯粉体和石墨烯薄膜。其中,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工艺类化工属性,以添加剂的形式提升产品性能。从制备工艺来看,石墨烯粉体制备工艺更多表现为类化工生产线的特点。短期内大规模制备石墨烯的工艺有望得到突破。以粉体应用为主的行业包括防腐涂料、锂电池、超级电容、导热塑料、消费电子散热片等。未来,石墨烯粉体或将在这些领域以添加剂的形式与传统产品混合,结合石墨烯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生产具备更多功能、更高性能的新产品。而石墨烯薄膜可以应用在导热膜上,发挥其优异的导热性能,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散热层;或利用石墨烯的导电透光以及高度柔性,可以用来制作柔性显示屏、可穿戴设备等。石墨烯巨大的比表面积以及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使得传感器领域成为石墨烯薄膜的一大目标市场;此外,石墨烯对硅的替代有望带来半导体领域颠覆性的革命,成为下一代集成电路、超级计算机的基础材料。综合来看,未来石墨烯的应用前景将会在光电领域、能源技术领域、功能复合材料领域、微电子器件领域、生物医药及传感器领域等五大领域。未来石墨烯的应用领域将会继续拓展,产业发展前景极佳。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石墨烯行业深度市场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三清

全国政协常委刘忠范:石墨烯产业跑得有点快,需长远规划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去年,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刘忠范在全国做石墨烯产业调研,他考察了上百家企业,足迹遍及14个省份。他得出结论:虽然中国石墨烯产业规模引领全球,但仍存在盲目发展等问题。他建议产业要有长远规划,同时科技和经济要形成合力,使产学研有效结合。刘忠范曾表示,“不要走不出实验室的石墨烯”。日前,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称,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揭牌成立一年多,已经建成了一条生产示范线,使石墨烯产品走出了实验室。他透露,研究院正在布局石墨烯未来“撒手锏”级用途的研发,期待成为“颠覆性”的技术。与往年一样,今年他将把多个提案带上两会。“今年我会呼吁研究生复学问题,让处于停滞状态的研究工作尽快恢复。许多科研工作是争分夺秒的竞争,耽误半年甚至一年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必须引起重视。”刘忠范。受访者供图谈提案建议研究生尽快复学新京报:今年疫情期间,你提出“研究生复学”建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刘忠范:关于研究生复学问题,大家可能还没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我手下有十几个研究生,他们到现在都没回来,已经4个多月了,而且似乎还看不到复学的具体前景。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做实验,而不是在家上网课就行了。事实上,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不回来就意味着我们的科研工作处于停顿状态。从全国来看,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许多科研工作是争分夺秒的竞争,耽误半年甚至一年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必须引起重视。所以我建议研究生迅速复学。其实研究生复学并不难,尽管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分散在各个导师门下,把好进口关,同时明确导师的责任,让更多的人担当起来,就能够规避风险,做到复学防疫两不误。今年两会上我还会呼吁这件事。新京报:今年两会期间,你还关注哪些问题?有何建议?刘忠范:一些提案正在撰写之中,其中一个提案是关于顺势而为,推动“线上政务”快速发展。因为疫情原因,大家不再集中面对面开会了,很多采取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我建议,疫情过后应继续推广视频会议,让更多的会议是在线上跑,而不是在路上跑。包括很多非纯学术性的评审评估会议、年度汇报会议等,完全可以推广视频会议,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所必须考虑的举措。另外我还关注一件事。受疫情影响,今年的GDP会有一定的下降,我们应适时调整GDP预期,做好宣传工作。同时要预防疫后出现违背科学规律、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大干快上、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极端做法。要防患于未然,以免带来更大的损失。新京报:你以往的提案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涉及文化和城市管理等方面,这些提案的进展情况如何?刘忠范:我的提案有些已经落地,有些正在推进中,让我很有成就感,包括关于军民融合、扫黑除恶等提案就是典型的实例。我的切身感受是,民主党派提的建议切中要害时,中央和有关主管部门会高度重视,并切实推动落地。刘忠范在厦门大学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调研。受访者供图谈中国石墨烯产业规模上国际领先,但跑得有点快、有点盲目新京报:提到石墨烯,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电池。此次疫情期间,又出现了石墨烯口罩。请介绍一下石墨烯材料的原理,未来跟大众最贴近的产品可能有哪些?刘忠范:石墨烯是一种纯碳材料,只有一个碳原子层,是最薄的、透明的轻质高强材料。石墨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都是最好的。它的强度也特别大,理论上比钢高上百倍。石墨烯电池是个概念很糊涂的说法。目前在电池里面,石墨烯主要充当导电添加剂的角色,实际用量很少,不能称之为石墨烯电池。目前市场上炒得最热的石墨烯产品有“三大件”,一是石墨烯大健康和电热产品,如电热服和电暖画;二是石墨烯改性电池;三是防腐涂料。这“三大件”占据了当前石墨烯产品的大半江山,属于石墨烯材料的第一代产品。新冠疫情催生了石墨烯口罩,据说效果不错。原理上讲,石墨烯的超大比表面积会显示出强大的吸附性能,可吸附新冠病毒、雾霾颗粒物等。从性价比上讲,是否比传统的活性炭吸附剂更有竞争力,尚需市场检验。新京报:你经常提到石墨烯需要“撒手锏”应用,未来可能出现在哪个行业领域?刘忠范:“撒手锏”应用指的是“非它不可”,没有石墨烯不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石墨烯具有很多优异的“特性”,如果未来这些“特性”能在实际的石墨烯材料和产品中很好地展示出来,必将产生“撒手锏”技术。可以想象,石墨烯作为透明导电薄膜材料,将来有望做出可自由折叠的手机来,这是传统的ITO导电玻璃无法实现的。当然,石墨烯真正的“撒手锏”用途究竟是什么,现在还不好说,这也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内容,大家都充满期待。新京报:你如何评价中国石墨烯产业化的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突破?刘忠范:2019年,我花了近半年时间,在全国做石墨烯产业调研。今年3月31日,我给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石墨烯产业调研报告,上半年也会正式出版“中国石墨烯产业研究报告”。我实地考察了上百家石墨烯企业和研发机构,走了十几个省份和近30个城市。有代表性的企业,我几乎都去现场看过。总体上讲,中国的石墨烯企业规模在国际上独占鳌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近1.5万家号称做石墨烯业务的企业。从石墨烯材料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来看,粉体材料年产能达到5100吨,CVD薄膜年产能达650万平方米,国外产能加到一起也没中国多。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挑战所在。我们跑得有点快,有点盲目,在产业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时候,产能就接近过剩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只关注现在、不重视未来。大家关注的都是现在能卖钱的产品,内衣内裤、口罩、护腰、面膜等。而对于涉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我们关注得非常少。也就是说,我们的关注点跟国外不在一个频道上。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一万多家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小微企业,而且大都是为石墨烯而成立的初创型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常有限。这次疫情对许多石墨烯企业打击很大,甚至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压力。如何突破这种窘境?我建议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上下功夫,要把我们庞大的科研大军和产业大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从政策上引导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另外,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尤其不能急功近利。在这一点上,政府还有许多事情可做,我们的制度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在石墨烯高科技领域,既需要强大的市场需求牵引,也需要国家意志引领的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和布局。超级石墨烯玻璃。受访者供图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已建成生产示范线,布局“撒手锏”级技术新京报:2018年10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揭牌。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研究院开展了哪些工作?发展情况如何?刘忠范:从一个课题组变成一个研究院,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尽管时间很短,研究院发展迅速,目前已有近220人规模,并且以每年新增100人的速度快速扩张,各方面工作已全面展开。过去一年多来,我们最大的成绩是建成了石墨烯薄膜材料生产示范线,实现了从实验室样品,到产品乃至商品的跨越。我们还成立了市场部,负责向外营销,终于能够把实验室的东西变成商品,拿到市场上去参与全球竞争。未来的石墨烯产业,核心还是材料问题。如果能把最好的材料制备技术和制备工艺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材料生产不仅是技术和工艺,最后还体现在装备制造能力上。我们成立了装备研发中心,目前团队已经组建起来,吸引了多位资深装备制造专家,并且正在筹建装备生产基地。新京报:石墨烯研究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能否列举一二?介绍一下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刘忠范:尽管还不能说立刻产业化,但在布局未来可能的“撒手锏”级技术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诸多突破。比如我们发明了超级石墨烯玻璃。玻璃是透明的,一般不导电。我们成功地在高温条件下,让石墨烯薄膜“长”在玻璃上。这种石墨烯玻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实际上,它还解决了一个石墨烯薄膜应用的难题——转移问题。石墨烯太薄了,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附在什么东西上。通常在铜箔上生长出来的石墨烯需要剥离下来转移到支撑衬底上。我们的石墨烯玻璃完全回避了这个难题,直接拿去用即可。超级石墨烯玻璃能做什么用呢?由于它的导电导热性能特别好,已经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用做智能窗和透明加热片,除霜除雾并具有电暖器功能。我们更期待它能够替代传统的ITO导电玻璃,用作手机触摸屏等。新京报:石墨烯被称为“将带来颠覆性的材料革命”,在这方面,研究院还有哪些探索?刘忠范:与超级石墨烯玻璃类似,我们还发明了石墨烯玻璃纤维,其导热性和导电性非常好,加上十伏左右的电压,一分钟左右就可以升温四五百摄氏度,电热转换效率远高于传统的电阻丝。我们期待它能完全改变传统的电加热系统和技术。或许这就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改变传统电加热领域的游戏规则,成为石墨烯的“撒手锏”级应用。诸如此类,我们正在探索中的未来技术还很多,比如石墨烯光纤技术、石墨烯透明天线等。谈“研发代工”由市场需求牵引,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新京报:你之前提出试点“研发代工”,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这是怎样一种模式?刘忠范:在研究院运行机制探索上,我们下了非常大的决心,希望把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高效地结合起来。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叫“研发代工”,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给企业“打工”做研发,针对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开展“定制化”的研发工作。“研发代工”针对企业的需求,成立专门的研发团队,用企业的钱、做企业的事、到企业去落地,与企业共享利益,共同打造“品牌”产品,是一种“一对一”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因为企业常常缺少研发团队和研发能力,普通的项目制合作很难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教授办企业”带来的诸多挑战,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新京报:“研发代工”目前试点情况如何?刘忠范:试点进展迅速,对企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以“粉体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的研发代工合作”为例,我们的代工伙伴拥有百吨级的石墨烯生产线,我们在已有制备技术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研发团队,对接企业的技术升级需求,立即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共同打造引领世界的石墨烯粉体材料生产基地。这种结合的优势明显,我们不需要从零开始投资建设石墨烯生产线,而企业也不需要养一个专门的研发团队,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我们已经布局了一批类似的“研发代工”平台,涵盖材料制备、航空轮胎、防腐涂料、导电添加剂、电加热、石墨烯天线、特种应用等。新京报记者 张璐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鸳鸯茶

《全球石墨烯产业研究报告(2018)》正式发布

8日,2018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新闻发布会在西安召开,由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研究中心编写的《全球石墨烯产业研究报告(2018)》正式发布。《报告》显示,近年来石墨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中国石墨烯产业应用领跑国际,应用市场遍地开花,产业格局初具雏形,石墨烯技术逐步“走近生活”。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系统规划明显加速,产学研合作贯通产业链条,品牌竞争格局即将形成。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从事石墨烯的研发、生产、销售、推广等相关单位的数量达到4800多家,石墨烯产业的市场规模增长至70亿元,石墨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石墨烯应用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状态。此外,由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将于9月19至21日在西安召开。据悉,本届大会以“开启石墨烯产业发展新时代”为主题,届时将有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石墨烯领域知名专家、各国石墨烯机构负责人以及知名石墨烯企业代表等3000余人参会。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自2014年创办以来,至今已吸引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人参会。另据介绍,“2018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在西安召开,意在营造良好的石墨烯产业生态氛围,对将西安打造成为国际石墨烯“创新高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助力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来源:中国新闻网)

见一丈人

中国石墨烯行业发展

石墨烯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材料,其用途非常广泛,在半导体产业、光伏产业、锂离子电池、航天、军工、新一代显示器等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都将带来革命性的技术进步。随着石墨烯应用在新领域内不断开发,其应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态势良好。石墨烯在下游市场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新能源、大健康、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化工、航空航天等七大应用领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石墨烯产业发展,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行系统布局,并将石墨烯列入我国“十三五规划”的165项重大工程。相关政策的实施对推动技术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处于制造业由大转强的关键时期,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对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下游产业进步、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等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石墨烯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企业数量、产业规模、科研实力、论文专利、产品种类等方面均处于领跑地位。在下游应用拓展方面,石墨烯锂电池导电剂、石墨烯改性防腐涂料、石墨烯电加热产品、石墨烯柔性显示等领域已经开始初步产业化,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石墨烯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可以宏观存在的二维纳米材料,自诞生之日起就吸引了全球科研界和产业界的关注。石墨烯具有超高强度、超薄超韧、导电性高、导热性好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在新能源、环境保护、复合材料、电子器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应用领域:一:智能手机石墨烯可能会成为智能手机技术戏剧性升级的动力。石墨烯具有足够的韧性,可以天线或触屏的形式被整合到可弯曲手机中。手机是石墨烯最明显的用例之一,5G网络技术则是另一个,华为已经在其5G演示中使用了石墨烯。任正非专访 提到了石墨烯时代将颠覆硅时代任正非近日在深圳接受了中国媒体采访,这也是他首次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对于这个神秘人物,我们有着太多的问题,正因为神秘,所以才显得极其有价值,而这两年来新型材料石墨烯的研发和广泛应用,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任正非也对此次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任正非这样说道,这个时代将来最大的颠覆,是石墨烯时代颠覆硅时代,但是颠覆需要有继承性发展,在硅时代的成功者最有希望成为石墨烯时代的成功者,每一次新型材料的更迭,都会引发一场材料革命,都代表着一个社会的进步,一个时代的进步二:石墨烯地暖由于石墨烯超小电阻,可以让电能大幅转为热量,核心发热材料厚度只有0.4mm,转化率高达98%以上,石墨烯的稳定性可让石墨烯地暖使用寿命达到50年以上,运行成本与维护成本,也分别比集中供暖和水地暖低1/2~3/4。三:石墨烯医疗产品中国的科研人员发现细菌的细胞在石墨烯的纸上无法生长,而人类细胞则不会受损。利用石墨烯这一特性可以做绷带、食品包装甚至抗菌T恤衫、人造皮肤等等。四:石墨烯智能发热服饰平昌“北京8分钟”、2017年春晚两个分会场都用到石墨烯发热服。无论是在北方﹣28°的严寒气候条件下,还是南方阴冷潮湿的环境里,石墨烯发热服可在30秒升温到40℃左右的高效保暖效果,这种高科技服饰,已经从舞台走向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普通老百姓已经可以亲身体验到这份来自高科技的温暖与健康。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石墨烯有所了解,那再来介绍一下纯度更高的生物质石墨烯材料。生物质石墨烯—— 改变21世纪的神奇新材料称为“黑金”的“新材料之王”——石墨烯,是从碳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或多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拥有非常优异和独特的光、电、磁、机械等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质,被称为“黑金”,作为“新材料之王”,科学家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内暖”生物质石墨烯复合材料强化了生物质石墨烯的抑菌性能,结合其强大的体温远红外功能,可迅速吸收人体皮肤散发的湿气汗液,并快速导入空气中散发,使肌肤保持干爽状态,给身体干爽呵护,并且多次洗涤后抑菌效果不衰减。吸湿透气,干爽呵护 现着重介绍以下单品21世纪,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草根逆袭的时代,这是一个知识改变未来的时代,这是一个科技创新才是王道的时代。在科技创新的新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是立于浪尖还是沉落海底往往取决于能否把握住潮来的机会.把握住创业的风口。

红颜劫

石墨烯材料产业应用及未来趋势展望

全球石墨烯产业仍处于中游专利布局阶段,下游产业链尚未形成。对石墨烯的需求主要是初级低端应用和概念推测。这两个因素共同导致目前石墨烯在全球石墨矿产资源中的应用仍是非主流应用。石墨烯作为一种替代材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石墨烯为何成为新的材料热点石墨烯在光学、力学和电学方面比其他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近年来石墨烯已成为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政策方面,2016年国家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第23章明确了石墨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性,石墨烯作为高端材料进入“十三五”产品目录。此外,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国家确定了石墨烯材料的技术发展路线规划。近两年来,我国已建成4个石墨烯产业创新基地,国家领导人多次实地考察石墨烯产业化。这表明国家愿意不遗余力地扶持石墨烯产业。在政策引导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下,石墨烯在我国已初步应用。石墨烯作为导电浆料和防腐涂料,已经初步形成了大规模的下游应用,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通过对石墨烯相关企业的调查发现,石墨烯的制备成本和下游应用技术不足,制约了石墨烯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为什么石墨烯是所谓的“新材料之王”石墨烯是从片状石墨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单碳原子结构的平面晶体材料。与其他石墨材料不同,它的碳原子排列成二维周期性蜂窝状晶格。按碳原子层数可分为单层石墨烯(单碳原子层)、多层石墨烯(2-10个碳原子层)和石墨烯微芯片(10个碳原子层<100um)。石墨烯单层膜是世界上最薄但最硬的纳米材料。石墨烯在光学、力学和电学方面比其他材料有更好的性能。在力学方面,石墨烯是人类已知的最强、最高的材料,强度约为180gpa,是普通钢的100倍。此外,石墨烯还具有良好的韧性,石墨烯片的单位面积可以承受4kg的重量,可见韧性是碳纤维的20倍;在热性能方面,石墨烯是室温下最好的导热材料,其导热系数为5300w/m·K,石墨烯的导热系数是碳纳米管的1.51倍,是铜的13倍;在电学方面,石墨烯是室温下最好的导电材料。由于其特殊的能带结构,使得电子在室温下运动的干扰小,传输质量大大提高。石墨烯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石墨烯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和高电流密度的特性。石墨烯的载流子迁移率为150000c㎡/V<s,是工业硅片载流子迁移率的10倍。电流密度电阻为2亿a/C㎡,相当于铜的100倍。综合分析石墨烯的各种性能和特点,石墨烯作为一种替代材料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而石墨烯又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的原因。

地下情

赛迪发布《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竞争力指数(2020)》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简称“赛迪”)发布《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竞争力指数(2020)》。《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竞争力指数(2020)》聚焦发展环境、产业发展、创新能力等石墨烯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领域,构建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竞争力指数体系,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石墨烯产业发展水平、层次和特点进行客观、系统评估分析。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竞争力指数有助于客观、全面、正确认识我国各省市石墨烯产业发展水平和趋势,挖掘全国各省市在石墨烯科研以及产业化布局等方面呈现的不同特点,为政府、企业、投资部门等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以下是白皮书主要内容的PPT:93031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ccid-2014”

里原

「产业」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喜与忧——全国石墨烯产业发展战略调研的思考

来源:经济杂志为全面了解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现状,摸清行业发展脉络,为国家未来石墨烯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2019年2月由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牵头,刘忠范院士任组长,联合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经济》杂志社、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等单位组成全国石墨烯产业发展战略调研组。调研组历时5个月(2019.2.27-7.24)、实地考察了9个省市、18座城市,深入74家企业和相关机构(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平台、检测机构等),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等形式,全面了解我国石墨烯产业的市场、技术、产品、企业等发展情况。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喜忧参半”产业全球领先,总体规模不大。我国石墨烯产业化走在世界前列,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涂料、大健康、节能环保、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的六大应用领域,市场规模分别为65亿、8亿、6亿、6亿、5亿和4亿。技术专利增速放缓,核心技术尚未突破。我国的石墨烯相关专利申请始于2004年,至2010年后开始增长迅速。2014年-2019年,我国石墨烯相关的专利数量始终位居全球首位,2019年占到全球的70%以上。近两年虽然还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18年增速为7.4%,为历史最低。不仅如此,我国石墨烯相关的论文引用率、国际发明专利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行业认可度、成果影响力等有待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石墨烯产业生态尚需由“量”到“质”逐渐转变。产品品种高度集中,同质化竞争严重。近八成下游产品集中在石墨烯加热器、石墨烯理疗产品、石墨烯可穿戴产品、石墨烯涂料、石墨烯导电添加剂等领域,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偏低,再加上石墨烯制备成本相比传统材料仍然偏高,目前的应用产品并没有市场竞争力,而且可替代性和同质性明显。不仅企业的名称上雷同,如企业名称冠以烯旺/烯望、烯碳、墨烯等的不少,而且产品大都是保健品(护膝护腰护眼、面膜、保暖服饰),散热器、地暖、电暖画,电池负极材料、导电浆料等。企业分化加剧,优胜劣汰的速度加快。近年来,石墨烯相关的企业、机构上万家,但规模都不大,主要以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为主,尚未形成自我造血功能,也难以统计。截至2019年4月,在工商部门注册,涉及石墨烯相关业务的企业及单位数量达到10474家。但实际开展业务的仅3000多家。2015年开始石墨烯相关企业死亡率上升,2018年接近3.03%,死亡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存活时间不足2年。我国石墨烯产业化全球领先,但是在标准制定方面仅仅是跟随。目前正在制定国标7项,地方标准5项,行业/企业标准近40项,参与了2项国际标准的制定;标准制定牵头单位包括冶金标准研究院、中国建材规划院、国家纳米中心、石墨烯相关联盟等,力量分散,缺乏统筹,各自为阵;相关的检测机构也不少,既有国家批准的国家石墨烯检测中心,也有各类正规的质检机构等,但由于产业整体规模不大,真正的检测需求并不多。已经发布的两项石墨烯相关标准还受到质疑,认为是翻译了ISO的。集聚态势初现,集群优势不突出。我国石墨烯产业初步形成“一核两带多点”的总体空间格局。“一核”是指以北京为核心,打造国内石墨烯技术研发的重要引擎,主要有BGI、BGTI、清华、北大、中科院、北理、北化等研发机构。“两带”是指东部沿海地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及内蒙古-黑龙江地区,主要利用资源、产业、人才、市场优势,促进产业聚集。“多点”是指四川、重庆、湖南、陕西、广西等的一些地区依托其资源、人才优势,发展石墨烯产业。通过调研,调研组对主要省市的石墨烯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根据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来看,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整体上仍然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远见与不懈坚持以及加强资源整合。虽然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但是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地方:一是不论企业、研究机构、投资机构,都开始趋于理性。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大浪淘沙,留下一些真心想做石墨烯、在持之以恒地做石墨烯的企业和机构,这是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有助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石墨烯企业开始调整产品结构,缩减利润低的业务和方向,不断升级、优化产品系列。如第六元素缩减了石墨烯触摸传感器业务,剥离了石墨烯加热膜业务,聚焦主业石墨烯粉体;一些蹭热点的企业退出石墨烯行业。从事石墨烯的研究机构数量也在减少,有的退出石墨烯研究。从投资机构来说,2018年投资并购金额仅15.32亿元,相比2017年的42.9亿元,大幅下降。二是涌现出了一批坚持不懈的研究者、企业家。一些研究人员(包括院士)、企业家坚持10多年,持之以恒地在推动,初步凸显工匠精神。三是更加注重协作。各地纷纷成立创新中心,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主结合,开展协同创新;专利合作也不断加强,如清华大学有29%的专利是与其他企业合作申请的,合作的企业不仅有国家电网等大型国企,也包括宁波墨西、杭州高烯等中小型企业。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忧虑的地方:一是至今仍未能找到真正体现石墨烯特性的应用,石墨烯的高性能和价值难以体现;二是绝大多数企业迟迟没有收入,能坚持多久,有多少能坚持下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三是以初创型的中小微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特别是下游龙头企业的参与,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应用市场难以打开;四是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同质化、低水平重复现象突出、产业园区盲目建设、检测标准尚未建立,市场产品鱼龙混杂,经费投入分散且严重不足,缺少整体布局和统筹规划。发展石墨烯产业的3点建议做好材料,避免成为资源和初级原材料的供应国。目前很多石墨烯企业陷入传统产业的发展套路:使劲地拼价格,降低成本,而材料的品质没有真正做好。用心做好材料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不多,大都在开发应用产品,企图替代原有已经很成熟的材料,或者拼价格。一些企业成为其他国家企业和研发机构初级产品的供应商。加强资源整合,包括跨区域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同其他新材料一样,石墨烯也面临着推广应用难的问题。工信部在石墨烯“一条龙”应用计划中,也提出要立足石墨烯材料的独特性能,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引导生产、应用企业和终端用户跨行业联合验证功能齐备、可靠性好、性价比优的各类石墨烯应用产品。按照工信部《制造业2025》的部署,建立1个国家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解决高品质石墨烯粉体与石墨烯薄膜的可控与规模化制备共性技术难题,设计研发规模化制备关键设备,打造不低于5个石墨烯示范应用产业链。但是,目前各方提出的建设方案对国家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意图理解不到位、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下游应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运作机制不明晰。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推行“石墨烯+”目前制约石墨烯产业快速发展仍然是技术问题,包括大规模低成本宏量制备技术、分散技术、复合技术和应用技术等,需要整合资源,加大攻关。同时,充分发挥石墨烯材料的独特性能,与传统产业结合,推动“石墨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此外,规范产业园区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文/工信部赛迪研究院 宋显珠 肖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