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这个社会,学历自然是不能够代表一切的,但没有学历确实要失去很多机会,太多的人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成考学历这种获取学历的方式便进入到更多人的视线。大家也都很犹豫,不知道成考学历到底有没有含金量?到底值不值得花费精力去考?什么是成考?成考是成人高等教育考试的简称,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重点来了!这是国家认可的学历考试形式!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学位英语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授予成人学士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次,只要所参加的考试是国家承认的,且能在学信网上查询到相关学历信息的,就与全日制的学历具有同等效力。如果真的已经错过了全日制教学方式,那么建议完全可以通过成人高考提升自己的学历,大多数成考考生都是边工作边学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得到加强!善于学习和自我提升的人才是真正的胜者,而这也恰恰是职场所需要的!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用人单位,同样履历和经验的两个人,你会选择专科学历的,还是本科学历的?哪怕这个本科是通过成考提升的本科,但也是实实在在的本科。不提升自己,就连与人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了。成考到底有什么用?1、考研 本科学历可以直接报考研究生,而专科生只能在专科毕业满两年后,以同等学力报考研究生,成考本科文凭更具优势,另外,在职获取硕士学位还要有学士学位,如果是专科,今后若想在职获取硕士学位,机会渺茫。2、职称评定 各类职称评定几乎都与学历挂钩,许多的单位的主管领导几乎都是由高级职称的人担任,而没有本科,则会丧失评高级职称的机会。3、考证 许多国家职业资格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报名条件要求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国家承认均可,不分专业。例如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资格证只需大专文凭即可报考,而中学教师资格证必须是本科学历及以上才能报考。4、出国留学许多国家都承认我国的本科学历,尤其是成考,在国际上的认可度非常高,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都承认我国的成考文凭,有了本科,就可以在国外就读更高一级学历了。5、其他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本科文凭,拥有高学历的人生面临的机会将会更多,有个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在当今社会无疑非常重要,在工作待遇或机遇中也会更胜一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提升自己,才能不断前进!
最近线上关于研究生招生的信息多了起来,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人认为随着推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双非高校本科生毕业生升入双一流院校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部分人在预测今年研究生的报考和录取人数。对于第一个问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在网上用数据给予了纠正。而对于后一个问题,我们将用近两年的一些数据来加以说明。一、近两年报考研究生人数变化1、2018年,全国约238万人报考2019级硕士研究生。2、2019年,全国约290万人报考2020级硕士研究生。二、研究生培养机构变化1、2018年,全国研究生培养机构共815个,其中,普通高校共580个,科研机构235个;2、2019年,全国研究生培养机构共828个,其中,普通高校共593个,科研机构235个。三、硕士研究生实际录取人数变化1、2018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为3868358人,而全国研究生培养机构共招收76.25万人,国内升学率约为19.7%。2、201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为3947157人,而全国研究生培养机构共招收81.13万人,当年国内升学率约为20.6%。从上述三组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信息:一、近年来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热情高涨。从近两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数据对比来看,本科院校存在着扩招,2019年本科毕业生净增78799人;相比于总人数增长,扩招比例并未超出5%,而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却增长了6倍,2019年比2018年净增加42万名考生。显然,报考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首选。二、今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仍将会大幅增加。造成今年报考人数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今年的本科毕业生数量相对于去年仍有增加。(二)是受今年疫情的影响,2020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虽然国家采取出多种措施来保就业,并推出了第二学位的政策,但仍会有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三)受教育部政策的影响。教育部今年不仅取消了自主招生、推出了强基计划,为以往冷门的基础专业注入了活力;而且还推出了教育学硕士免考认证政策,从2021年开始,教育学硕士将不用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凭学校考核成绩就能获得相应证书。(四)从下半年开始,全球的疫情,特别是一些西方教育强国,能不能控制住,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势必会影响大部分出国留学学生的热情,从而他们会加入到国内考研大军。
本科毕业两年没工作,考上普通一本研究生,这样的研究生有用吗?本科毕业两年没有找到工作,说明自己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影响就业。25岁考上研究生虽然比正常按部就班读下来晚了一两年,但是读一个一本的研究生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机会,自己也可以趁读研的三年有一个改善和提升。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例子,当年这位朋友为了免考读研究生,选择了本科留校工作两年,主要就是当本科生辅导员,然后免试获得保研资格。当时也是就业难,考研难,所以他能有这样的机会让人非常羡慕。两年后他没能继续留校,但是因为工作了两年,他的心思就比较难集中起来做研究了,于是去考了一家事业单位,也被录取了,但是后来估计是家里人做工作了,反对他放弃读研而直接去工作,所以他还是接着读研了。如今他已经毕业,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去了某地海关。前不久聚会,聊起这段往事,他庆幸自己当时听了家人的建议,选择了继续读研。如果当时他直接工作,可能仍在基层挣扎,有学历的限制,在事业单位想要出头并不容易。在有机会的情况下,能够读研还是不要放弃。首先目前你的状况已经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两年未就业,再继续找工作会比较困难,两年的空白经历会让公司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其次,随着就业门槛越来越高,本科学历确实不太够用,至少很多时候没有优势,对普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更是如此。研究生可以让自己有更多选择,相对就业平台也更高。第三,研究生阶段也是一个提升的阶段。正好可以总结一下自己本科就业难的问题所在,利用研究生阶段有针对性的锻炼和弥补。为将来就业做好铺垫。第四,目前25岁,正常情况下28岁硕士研究生毕业,出来工作也不算特别晚,用三年时间来提升自己总比目前这种状态混沌下去好。
2019年有将近290万学生参加考研,占本科生毕业人数比例越来越高了,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继续读研。那么,本科毕业后的两年工作经验和读两年研究生相比,哪个更值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网友表示:涨薪还比不过起薪。大学生就业继续读研还是出来工作?这是很多大三、大四学生最为苦恼的问题,这两种选择都各有优缺点。最大的区别就是,研究生能够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且薪资待遇也会更好,而本科毕业就工作则能够多积累两年工作经验和多拿两年的薪资。那到底哪个更好呢?大学生就业有个网友是某985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就出来工作了,进了国内最好的科技公司之一,任职软件工程师,月薪13000元,两年后工资涨到16000元,加上其他补贴和奖励,最终一个月可以拿18000元左右,即年薪21.6万元。而他的同学做了不一样的选择,继续在本校读研,两年后毕业进了另外一家科技公司,第一年的年薪就是30万,足足比他高了8.4万元。网友感叹涨薪比不上起薪!软件工程师除了薪资方面的差别,在工作时间上也是千差万别,网友主要从事开发工作,日常996,而他的同学是从事预研项目,虽说难度很大,但是每天还是能够早下班的。除此之外,在职业发展前景方面,网友也表示后悔,研究生的道路似乎更加宽广。软件工程师以上例子是个例吗?接下来看看广东省教育局发布的《2018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整体上来看,研究生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本科生的1.7倍,高出了3171元,有多少人工作两年后月薪能够涨3000元呢?研究生专业平均月薪再来看看研究生和本科生平均月薪最高的专业,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本科生平均月薪最高的专业都在8500元以下,而研究生的则在10000元以上。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研究生平均月薪为12000元左右,而本科生平均月薪为6000元左右,大概差了一倍。很多工作两年的本科生的月薪还是跟不上研究生的起薪的。本科生专业平均月薪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专业读研之后就业待遇就一定会更好,有些专业读完研之后,可能只是就业率提高了,而薪资待遇方面还是差不了多少。以教育学为例,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为5602元,排名最高20位,而硕士毕业生平均月薪却是4795元,排名最低20位。就算统计存在误差,这样的数据还是非常令人诧异的。大学招聘两年工作经验和两年研究生相比,哪个更值?在小编看来,整体上来说,提高学历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但是如果只从就业方面来看,还是得看具体的专业,有些专业读研后月薪能翻倍,而有些专业读不读研影响都不会太大。在你所在的行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待遇差距会很大吗?
做任何事情都要抱着一次就成功的态度,考研也不例外。在考研备考时不要想着什么准备两年,如果考不上大不了再考一年。不要这样想,我们时间宝贵,就一年上岸,你做得到。这里有一份公共课复习经验,助你一战成硕。各位学弟学妹,大家好。我是19考研人,本科出身较差,二本院校。考研初试第三,复试第一,综合排名第二!(报考院校:魔都某电力强校-电气工程)我的初试成绩如下:英语一:71政治:67数学一:110专业课:138总分:386其实我的初试成绩并不是特别高,晒出来的原因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怎样的初试成绩分配可以取得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这也是我要分享的第一个问题:大家通过看我的成绩,不知有没有发现,并没有特别优秀的科目,也没有特别差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偏科,不偏科,不偏科!其次才要在不偏科的基础上进行个别科目的拔高,比如专业课or数学。一、院校及专业的选择:从确定要考研到全身心投入复习需要有一个心态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完成考研路上第一个重要的事情:确定目标院校及专业。考研不同于高考,院校和专业的确定决定了你的复习方向,数学一还是数学二?英语一还是英语二?专业课考哪本书?这都是我们要在复习之前要确定下来的!不要和我讲可以边复习公共课边选学校,这样你是没有办法全身心复习的,结果只能是学校没选好,复习也没复习好。所以如果现在还有同学没有确定好目标院校,我希望大家尽快确定。由于每个人情况不通,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情况:我当时确定学校主要参照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这个在我们考研帮“考研百科”学校选择这个板块的信息都很全)。其次我了解了几个目标院校的录取名单,注意!我们一定要拿到录取名单(初试成绩排名),而不是分数线,只有录取名单上的分数才最真实靠谱,只有看到了他们每个人的分数,我们才能大概估计,自己初试考到多少分才是比较有把握的。二、考研英语复习规划:大家目标院校的确定能在1周内搞定的就尽快搞定,尽快全身心投入复习!接下来我要谈的就是英语的复习:英语我相信是大多数工科生比较头疼的一科,我也是如此。本科期间,四级靠吃高中老本考了433飘过,六级考了4次,愣是一次比一次低,均没过线。但我的考研英语一考了71。说明,无论我们的基础多差,考研英语是一个完全可以在短期内有较大飞跃的一个科目!所以大家要对自己有信心。(1)英语复习用书:恋练有词张剑黄皮书全套(2)英语复习进度安排:英语全程只靠这两本书完全足够,大家从现在一直到做真题前,只需要狂背单词,配合恋练有词和它的视频。第一遍认真配合视频过,笔记可以直接记到书上或者另外一个本子上,这个看个人习惯。恋恋有词看1-2遍即可,因为恋恋有词不止是一本单词书,他还包括很多长难句,所以大家不必再去花时间复习长难句!另外推荐大家关注何凯文的公众号,里面的每日一句可以提高大家分析句子的能力。大家可以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的句子积累起来自己分析,然后再看讲解。暑假开始我们就可以启用黄皮书了。黄皮书如果你买了全套,它会送一本单词书。大家在做真题的阶段单词也是不能丢下的,每天可以刷那本单词书1-2页,反复的刷,一直刷到考前一天!真题的做题方法建议大家看一下唐迟老师的导学课就够了,不用每篇阅读都文章都看视频讲解,黄皮书的讲解足够详细。英语真题建议大家从头做,按照做题顺序完形阅读新题型翻译。作文考前两个月再搞完全来得及。新题型这一块比较难,推荐大家看一个叫王晟老师的视频,技巧性很强。英语作文我是在考前20天看了刘晓燕老师的考前20天救命班。背了里面的作文模板(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不推荐王江涛强化班冲刺班40篇作文让你背到爽……),我只背了刘晓燕老师的模板,大小作文各一篇。上了考场的状态是这样的,作文题目扫一眼直接开始默写。思考时间不超过30s,给阅读部分留了大量的时间。没错就是这么神奇,看过的人都说好!三、考研数学复习规划:(1)数学复习用书:同济高等数学、高数18讲、李永乐复习全书基础版(只看线代部分)、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概率论9讲、接力题典1800、张宇真题大全解。(2)数学进度安排:时间充足的话第一轮可以快速过一遍高数教材,一定要快,避免遗忘,只需过高数教材哦!课后题目选做(我当时看的高昆仑视频,里面会勾课后重点题目)第二轮:大家在过完高数教材后就要立即进入高数18讲的复习,配合张宇18讲导学视频。题目除了练习18讲里面的大家还可以选做一些1800的题目(不用担心题量,33年数学真题不用担心题量上不来)。当高数18讲过半的时候,可以同步开始线代的复习,用李永乐复习全书基础版的线代部分配合李永乐基础班视频,对于视频和书里的例题要重点把握,做2-3遍都不过分,不必做额外的题目。第三轮:高数18讲和线代基础结束后,概率论9讲就可启用了,配合张宇的9讲视频。概率论的题目吃透9讲足够,也不必做额外的题目。在复习概率论的同时,我们就可进入高数和线代的强化阶段。这里我强烈推荐大家看汤家凤老师的高数强化班视频,视频里的题目建议大家记下来,反复做!这是我们数学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阶段!线代此时可以开始启用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并配合李永乐的强化班视频,吃透讲义里面的例题!第四轮:真题阶段。暑假我们就可以开始做真题了,33年真题从头开始做。掐时间,严格模拟考场环境,逐渐提高解题速度。把错题记在错题本上,备第二遍复习真题所用。2000年以前的真题是给大家扫知识盲区的,所以不能大意,也要认真做。不用在意分数,弄懂每个题才是关键。考前一小时:在数学考前的几个小时,我们要把平时老是记不住的公式快速记几遍!这个要在平时做题过程中总结,一定要精简。(比如梯度散度旋度、通量、环流、泰勒公式、卡方分布,和差化积……)四、考研政治复习规划(1)政治复习用书:肖秀荣三件套,肖四,肖八。(2)政治复习进度:基本知识点复习:我们在肖八出来之前需要提高的就是选择题!暑假开始,我们可以慢慢复习政治,每天抽出2个小时来看徐涛老师的强化班(直接上强化没毛病)配合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完全匹配,不必另外买徐涛的核心考案。看完一章做一章的命题人1000题(只做选择)。肖八阶段:肖八的选择题要认真做,大题需要简单浏览,掌握答题套路。关于大题答题套路,推荐大家看腿姐的视频,有万能模板,好用!肖四阶段:肖四不用我多说,全部背诵!解答题到时候网上会有很多总结版,我当时看了一个叫“小白考研”总结的肖四大题,背起来很快!五、关于时间安排作息每个人情况不同,有些人到了晚上就十分兴奋,那就安排晚上复习数学和专业课,早上起不来的也不用强迫自己,因为即使起来了你也是在打盹,那些早上六七点钟起来的真的是在学习吗?我看未必。反正我考研期间基本都是中午12点起床,吃个早饭(午饭)开始复习,一直到晚上12点回寝室。因为强迫自己早起,我一整天的学习效率都会很低。再一个就是大家安排自己每天的复习时间最好是安排当日要完成的任务,不要像排课表一样按时间规划复习科目。因为像数学和专业课这些科目的复习是需要整块的时间来弄懂每个知识点的。你哪怕全天复习数学,最终弄明白了一个难点都不为过。就怕有些同学复习了3个小时数学正复习到关键的时候被你所安排的“复习计划表”所打断,合上书复习其他科目。这样得不偿失。寄语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做到:不受他人干扰,静心复习,考研拼的是努力和心态,不要谈什么准备两年,我们一年上岸!我们耗不起!声明:本文来源考研论坛,作者:zyn48,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叮当学姐处理。
毕业生纠结的问题之一,就是要不要考研。当我们面临毕业的时候,会有两个选择,要么考研,走向更高的起点,要么走入社会摔打。但是毕业生的实习工资比较少,因为学历一般,所以起点比较低。也因为这样,很多人为了更容易找到好的工作,选择了考研之路。那么研究生和在社会上奋斗两年的本科生相比,那个更值钱呢?1. 研究生的起点更高研究生进入一个新企业工作,和本科生相比,起点是更高的。如果做同样的工作,那么有可能工资不一样。研究生的工资不仅更高,而且选择的公司也更好。考研对于找工作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出路。但是在面对抉择时,想要考研时,做好辛苦的心理准备。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坚持努力下去就是胜利。2. 两年的经验更实用如果你决定在社会上闯荡,也不要灰心。虽然说一个毕业生毕业两年后,甚至依然是拿当初的那点工资,但是也有少数愿意吃苦的人两年就混的不错。当然这取决于你是否愿意狠下心来吃苦。对于一个公司来讲,一个是高工资的初入职场的研究生,一个是工资没有那么高的经验丰富的本科生,两人的工作内容一样,那么当然是选择成本更低的那一个。所以如果你可以吃得了苦,愿意付出努力在社会上摔打,那么两年的时间,你也不比研究生差。3.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没有绝对好的选择,所以要先看自己的兴趣,是更愿意去工作还是考研。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在大三结束后选择实习或考研。对于考研的人来说,如果考研失败依然可以去找工作,所以大家可以当成一个挑战试一把。而已经决定的要出去实习积累经验的学生来说,要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不管选择什么,环境都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自身才是对未来影响最大的因素,而努力是所有选择后必不可少的。
什么是统招研究生什么是统招研究生,统招研究生有什么优势,统招研究生含金量高吗研究生共分为两种:(第一种)学历教育型统招研究生,也叫双证研究生,毕业颁发,研究生毕业学历证书,硕士学位证书,指学历与学位均达到研究生硕士水平。(第二种)非学历教育型在职研究生,无需参加统考,毕业颁发单证,学位证书,无学历证书。指学历位到了硕士水平,但学历还是没有考研之前的学历。那么学历教育型研究生含金量高吗,学习考试方式时间都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学历教育型:统招研究生)在学校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被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统招研究生含金量)统招即为国家院校统一招生,被社会认可的一种学历。毕业后由院校统一颁发,研究生学历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例如:原先是成考或函授专科学历,无需升为本科。可直接报名考取研究生学历。毕业后,颁发统招研究生学历,与硕士学位。(学历+学位=双证硕士),含金量高,被社会企业认可。(统招研究生:学习及考试时间)周一到周五全日制学习(我们协议保过,学习时间灵活),学期两年半,包含论文答辩时间。每年10月份统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统一入学考试“统考”毕业由院校统一颁发,研究生学历毕业证书,硕士学位毕业证书。考研热度与趋势,考研人数直线上升,研究生以后还吃香吗在职研究生和统招研究生,有什么区别,学习方式一样吗西北农林大学:今年预计招生5300人,五大专业优势明显
有个认识的学弟,今年参加了考研,是二战,但感觉自己考得不太好。今天突然问我:你说,我们值得用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去考研吗?我明白他的意思。他去年第一次考研,本来信心满满,报考的也是国内TOP5的学校,然而考试失利,与复试线相差三四十分。今年似乎考得也不理想,他现在不由得对考研这个选择的本身产生了怀疑。他的问话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考研本身只是一个通往接受更高一层教育的台阶,只是一个入场券,真正的价值在于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教育和得到的训练,以及因此拥有的平台。用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去拿这个入场券,无异于是想进大观园,却把一半的时间耗在了找到入门的钥匙上了。他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平常,很多考研人或多或少都想过,特别是初战失利而卷土重来的二战考研人;但他在这个今年考研成绩即将公布的前夕提出来,则别有意味。学弟是211学校的本科,金融专业。金融这个行业,讲究所谓的高大上,待遇在行业的横向比较上,算是靠前的,进的银行、券商、基金等机构也是光鲜亮丽,自然对招聘也就要求很高,越是大的金融机构,越是要求光鲜的学历。通常大金融机构的招聘,硕士是门槛,硕士是主力,往往也不乏博士。不但看学历,还看出身,往往名校的研究生才吃香,甚至还会“倒查学历”,看本科的学历,也就是所谓的第一学历。学弟喜欢金融这个专业,也有志于从事这个行业。因此,他在大四时选择考研而不是就业,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按他的计划,名校毕业,就留在国内金融业最发达机会最多的魔都,然后在金融行业里面大显身手,打下属于自己的江山。只是很意外地,考研的进展并不顺利,初考时本来感觉准备不错的,但考试结果很不理想。既然没能考上,那就只能义无反顾地二战。再考前,感觉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但考下来依然感觉不太好,还有十天左右今年的考研成绩就要下来了,他有一种站上被告席上接受审判的彷徨和无助感。今天,他看似冷不丁地问我这么一句,其实这句简单的话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信息。我作为考研过来人,甚至可以说,曾经有过和他的现在具有某种相似之处的经历,能理解其中含有的丰富信息,也能体会如果二战失利,他将处于怎样的进退维谷的窘境。这样的窘境,每年都有很多人上演,考研的历史也总是不断地轮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同的只是人,而埋头书山、沉迷题海中准备考研,并在或期盼、或彷徨、或希冀、或忐忑中等待考试结果的场景则是年年相似,岁岁相同。最终的结果也往往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心想事成者,通常会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和心愿达成的兴奋中;而失意者,则会回头看,反思这一切到底是否值得。考研是否值得,特别是花两年甚至三年是否值得,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标准,也有自己的答案,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更多地,或许是决定于考研的结果。学弟的问题,我虽然一时之间难以给出好的答案,但我知道,如果他考得很好,他应该不会这么设问。事实上,他这么问,也并不全是一个感觉自己失意的人的自我拷问,更多地在意于,如果他还打算三战,那么,那是否值得?今年考研的报考人数是238万,其中有107万是往届生,这107万里面绝大部分是二战考研人。毫无疑问,二战仍然会失利的考研人将是一个不小的规模,这些人也都面临这个学弟类似的心境和可能的窘境。进还是退?咬牙坚持还是断然放弃?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我也相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并不认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会是永恒的人类行为法则。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情况,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考虑,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和选择。那么,关于花两年或者三年去考研是否值得的问题,或者说这样一个命题,你怎么看呢?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怎么选择?
很多人其实对于考研多少还有概念,但对于读研几乎是没有概念的。研究生生活是什么样的,科研是啥,读研最后对于个人有什么改变和帮助。这篇文章说说个人的一些浅见。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涯,一般研一上半年会有专业课,也有的学校会上一年专业课,不过,专业课从来不是研究生学习的重点,毕竟自己的研究项目都是一个极小的领域,很难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考试过得去就行。大部分人研究生生活的重点从来都是做实验,做科研。从研一一开始,甚至本科毕业后的暑假就去实验室展开自己艰辛的实验生涯。查阅海量的文献,确定研究思路,结合自己实验室的技术方法来制定研究方案去证实或者证伪某个问题,笼统地来说,这就是做科研。我想你们应该有听过,一个博士毕业的标准就是能在某个狭小的领域有自己的一点小突破。而作为一个研究生,在科研这件事上能做到运用方法论去解决一个小的科学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做科研这件事即耗脑力,又耗时间,同时还要不断努力。个人的努力决定了科研水平的下限,科研研究思维决定了上限,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是能够即懂得用四两拨千斤,又能默默地愚公移山。而且做科研常常需要用爱发电。很多真心热爱做科研的底层科研人员真的是凭借一颗好奇心,理想与信念,以及为社会国家做贡献的心态。讲道理,做科研去赚钱这件事是真的没有性价比,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与得到的报酬很难正相关。也这是因为存在这种的矛盾,很多博士在进高校做学者后发现,如果只是单纯自己做科研是很难有所作为,还是需要有团队,有资金才能即维系自己的职业追求,又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大名鼎鼎science期刊就曾公布过一个关于现如今全世界的科研人员的现状,调查结果也显示,往往具备足够人员的科研团队更容易出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做科研这件事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砥砺前行,更多是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也由此衍生了两个问题:1. 现阶段一个硕士还是很难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课题构思,我不否认有不可一世的天才,就是能靠自己发CNS顶刊,但大部分的我们还是平凡的,能顺利完成毕业课题也就基本能算及格吧。绝大多数人的硕士生涯乃至科研生涯的策划稿内疚都和自己的导师息息相关。2. 专业上的导师通常来说是相关领域的博士毕业后就进入高校做科研,升职称,拿经费,就顺利成章开始招生。说白了,很多导师自身对于教育和管理这些事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有相对应的师范教育与管理培训。况且现在导师队伍越来越年轻,这本身并不能说是一件坏事,但是越是年轻,社会经验越少,在指导育人这方面终归是有心无力,缺点意思。因此,许多小伙伴在读研前都对导师存在过分幻想,觉得会有一个体贴入微,细心指导,颇具人文关怀的和蔼可亲的教授在硕士生涯成为你的指路明灯。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导师不仅脾气差,平时还有各种各样的琐事要你处理,现实的残酷常常让他们有太大的落差感。当然话分两头说,也的的确确存在着对学生倍加关心,悉心指导,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能照顾到的导师。但据我个人考证以及所见所闻,这类导师估计是比丹顶鹤还稀缺。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职位和权力高的导师大多常年不见人,钱,场地,设备一般能管够,叫个小导师带你,小导师顶着大老板的压力,一般是会好好带,但更多是要你干活,科研思维没有太多的提升;有一定经费,也愿意做科研的导师,则是每天拼劲十足,朝六晚十,全年无休,你会有极大的科研压力,不仅仅是单纯做实验,还要不断思索课题,对个人提升很大,往往成果也较多,但很累很辛苦;已经没有科研热情,或者没有太多经费的导师,就基本是甩手掌柜,只要你不惹事,基本也就安全保你毕业就行。悠闲地过两年半生活,临毕业前着着急,把毕业论文和文章搞定就能出去实习工作。这几种类型的导师没有孰优孰劣,毕竟对于就是要个学位而没有太多科研想法的人来说,碰到第三种导师简直不要太惬意,但要是不巧碰到第一,二种,就是各种叫苦连天。对于那些没有太多主动思维,但又希望有所收获的人就更愿意遇到第一种导师。而有自主思想和动手能力的人就渴望寻求第二种导师。脾气的话就因人而异,很难预知。可想而知,不同的导师直接决定你这三年过什么样的生活,可以得到些什么。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希望得到些什么,你是想要学位快速进入工作岗位,还是深入研究从事技术研发类工作。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适。最近几年关于研究生,博士与导师有矛盾大概也是屡见不鲜。那种道德思想存在问题的咱就不讨论了,毕竟各行各业其实都存在这种现象,这是人性问题。我所思考的是,其实很多时候还是个人意愿和导师意愿不匹配,两者利益存在冲突,不是单纯谁对谁错的事。因为站在导师的角色上说,培养研究生真的是个耗时耗力还不讨好的事,辛辛苦苦培养的人,还没来得及用就走了,当然不情愿,所以很多老师还会限制学生实习等也就可以理解。只是,理解归理解,大家出发点都不一样,如果可以还是要相互沟通相互让步,彼此达成一致,也算师门一场,好聚好散。我对于你们的寄语则是,该努力也要努力,真的充实地过三年科研生活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体验,也对你做人处事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985研究生吐槽:本科学历被歧视,硕士学历加两年经验不行吗?随着当前我国的不断进步,义务教育也越来越普及,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已经不能像原来那样,保证能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各大公司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这样的情况的出现,考研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且每年增加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有些人考上了研究生,有了工作经验,也会碰到找不到好工作的现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历要求的提高,对学历也就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首先是第一学历,就是经过高考后,你进行高等教育的院校,它的等级和地位就是决定了你第一学历的高低;还有就是最高学历,这就是经过你不断地进修,最后拿到了学士,硕士或者是博士的毕业证,这三种的等级是逐步提高的,只有完成上一级,才能继续下一级的学习。当我们去应聘或者企业来招聘时,大多数都会把学历看的很重要,因为作为学生有工作经验的人几乎没有,那些企业怎么判断你是好还是不好呢,学历就是最直接的一种形式,学历好不一定是都是优秀的,但是好学历产生的优秀学生肯定是多于那些相对于不太好的学历的,这就是企业考虑到的。前几年的说法就是学历越高越好,但是这几年好像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有一位从985毕业的硕士,而且在毕业后参加了两年工作,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按理说这是非常优秀的一份简历,985高校毕业,还是一名硕士,工作上也不是一片空白,但是在去应聘的时候还是被淘汰了,这着实是有一些让人想不通的。后来才知道,他被淘汰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本科院校,因为不算是很优秀的院校,所以才导致了这次的失败。但是这家企业做的决定对不对,正不正确,应不应该,自然有他们的考量,但是直接根据第一学历就淘汰一个人这种现象不应该大规模出现。除非在出现有相同的最高学历的求职者大量出现时,这时候通过第一学历的高低来选人是相对正确和省时的一种做法。但是在其他一般情况下,第一学历最好不要成为求职者的绊脚石。首先,高考虽然已经相对来说很公平了,但是由于地区、环境的不同,这就导致了高考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公平,在同样一所大学里,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高考的分数也不一样,差距大的有可能会达到几十分,这也是由于地区的不均衡发展导致的,所以说用第一学历去判断一个人的能力相对来说不够严谨。其次,为了改变自己本科时的院校劣势,很多人会去考研,考上一个更好的学校,上述事件中的人物考上了985院校的硕士,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对他学习能力的肯定。不管怎样,工作要求的最主要的还是能力,企业招收人才有自己的标准,我们作为求职者只能根据企业的规则去进行应聘,企业的规则不是我们可以去改变的,我们只能耐心的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找到工作后,学历就不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了,最主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学历是一方面,自己的能力才是让自己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只要进入职场后,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让自己的作用没有人可以去替代,这才是我们刚进入职场想要获得一席之位最应该做的。(内容图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