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小学研学旅行该啥样?天下不堪

中小学研学旅行该啥样?

安澜新闻背景教育部联合11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已有两年多,研学旅行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研学旅行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研学旅行市场行业门槛低且缺乏标准、一些研学旅行变成了集体旅游,等等。那么,中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研学旅行呢?1旅行存在三大问题研学旅行的优势在于可以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尽管各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如火如荼,但实际情况并未达到预想效果,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认为,目前中小学的研学旅行存在三大问题。首先,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目标不明确。通过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品格和素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和理性的分析,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主题,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开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适切内容和目标,而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说到哪”,活动随意性很大,育人效果不理想。其次,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内容浅层化。一些研学活动内容简单,大多都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更没有在能力上让学生有提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体悟,教育质量不高。第三,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协调,还没有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组织育人体系,而且,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考虑。2研学课程需要整体设计“要确保研学旅行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课程开发是关键,必须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王晓燕认为,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第一原则,此外,研学旅行还要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提高专业性、确保安全性。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是较早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学校把研学旅行设定为“人生远足实践课程”,由若干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联结、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综合课程。“2018年暑假我们的‘穿越西域重走丝路’研学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序列’和‘学科关联’两个层面进行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校区校长牟成梅介绍。学校让师生在研学中走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经典线路,经过西安、张掖、嘉峪关、酒泉、敦煌、兰州,跨越陕西省和甘肃省,感受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这里面,学科关联内容丰富,比如: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七彩丹霞地质公园是特殊地质地貌,整合了地理、语文知识;秦始皇兵马俑,展现了秦朝皇陵的结构布局、军事规模、科技文化的成就,对应了历史、地理、语文学科。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需要整合,既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也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近几年,北京市海淀区不少学校利用校园周边的文化、科技、自然资源等,以综合实践活动或学科实践活动的方式,创立了很多特色校本课程或学区课程。如清华附中的“走进圆明园”课程,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的“三山五园”课程,中关村中学的“寻找中关村”课程,理工附中的“校园周边古迹寻踪”课程等。当然,研学旅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还要靠教师。当前教师自身对研学旅行的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建立健全研学教师培训制度非常必要,开展对研学旅行专兼职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在整个研学旅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使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教师在研学旅行的路途中,能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加以解决。3研学效果应有科学评价研学旅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一方面,使教育走出学校的围墙,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旅行变成课堂,社会成为教材,世界成为老师。随着国家研学旅行政策的推进,目前,我国很多省份都已经出台了研学旅行实施细则,但不可忽视的是,全方位统筹协调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到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科学论证,这样才能使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有序有效开展。目前,北京市十一学校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生的必选课程,构架起了覆盖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浙江、江苏、辽宁、河南、云南等省市的研学旅行课程网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评价内容占80分,主要关注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意识、自身形象等方面,由指导教师全面、具体负责考评;终结性评价内容占20分,重点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包括成果原创性、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分享交流活动中的表现,如态度、见解等。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开展的“追寻红色足迹情系大别山区”的研学旅行课程,要对每名参与的学生进行考核,每个项目分A、B、C三个等级,考核人员由小组同学、住户农家和带队老师组成。研学活动结束两周后,学校还要进行交流、总结和分享,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专家观点研学不能“只旅不学”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罗洁认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这是一个变革学习方式的问题,要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在研学旅行中,若过度地强调学,那么学生便会背着包袱去研学;如果只强调旅行、旅游,便会失去课程的本质意义。”罗洁表示。怎样才能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呢?罗洁建议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学校应该认真修订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同时,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学校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研学旅行的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一次次的经验累积会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总之,在研学旅行中,学习是一种旅行,旅行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实践方式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求兴趣,使学生产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追求。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亡身不真

老温侃旅游|研学+?旅游+?研学旅行到底是个啥

作为新兴事物,研学旅游到底是什么?是研学+?还是旅游+?我觉得,发展研学旅游,这也是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大问题。上个周,我作为教育和旅游的媒体人,受同事之邀参加了本报在日照举行的山东省第四届中小学研学旅行论坛,并以“研学游是什么?”为题,跟大家分享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做课件的时候,我还想,这个问题会不会太low了?但实际上,在论坛现场,与会的专家们基本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研学旅行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做?等等。说明大家对于研学旅行本身,还是有不同的理解。研学旅行是旅游+吗?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优秀教研员郑会战老师认为,研学课程不是旅游+,而是学校课程的延伸,是达成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那么研学旅行是不是就是研学+了?显然也不能这么说,试想一下,如果研学旅行成了换场学习和超前学习,不就是给孩子们换了个课堂而已,那旅行的意义又在哪里?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研学旅行是这样定义的: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该规范从服务、人员、产品、基地、安全等各个环节对研学旅行服务流程进行了规定。从旅游的角度,研学旅游其实是一个专项旅游产品,只不过在产品特点、接待服务等方面,更加注重研学特色、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特点。例如规范提出,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应分别以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研学为主;初中以县情市情、高中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研学旅行产品则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实行修学旅行的国家,修学旅行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最具特色的教育活动,1958年修学旅行纳入日本的学校教育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学游并重,例如要求具有明确目的和预期教育效果,要与平时的学习内容相关联。但也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公平,例如: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和尊重文化遗产的态度;指导学生不要扰乱集体秩序;不要对他人造成不便;通过集体行动和共同生活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加,并确保节俭。因此,对于研学旅行而言,其实学与游、知与行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并重而不可偏废。但从现实的观察来看,至少目前大家对于研学旅行,还是缺乏足够的共识。教育工作者更容易顾及安全,一刀切地将研学旅行束之高阁,或者倾向于注重旅行中的课程设置,忽视了旅途的快乐;而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和旅游景区景点,又往往把研学旅行当成一块肥得流油大蛋糕,一哄而上,过分注重商业效益,而罔顾研学旅行产品本身的适度经济化原则和应有的社会、教育责任。这无疑都是不可取的。无论是研学旅行的主办方、承办方、供应方来说,首先要真正弄明白修学旅行是什么。这样在组织设计、行程安排等诸多方面,才能更有针对性,例如如何既让孩子增长见闻,又能充分锻炼体格意志;既尊重孩子兴趣、个性和身心特点,又能寓教于乐,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留下美好的记忆;如何规范流程,避免各自为政,让研学旅行步入正确的轨道,实现社会效益、教育效果等的多赢……中小学是孩子感受世界最敏锐的时期,在我看来,应该把旅途更多地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开身心去感受和体验自然文化之美,因为往往我们精心设计的内容,未必都能吸引他们,而旅途中无意间某一刻,或许会成为影响他们人生的一粒种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温涛)(壹点号 老温侃旅游)

堂堂正正

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

原标题: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在这个即将结束的暑假,“研学旅行”再度成为许多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季节性热词。一些中小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希望让更多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更多的学生家长则认为孩子起早贪黑辛苦大半年了,让他们出去走走看看一方面可以放松放松,另一方面也能丰富知识和阅历。孩子们呢?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对“出去”的渴望不言而喻。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共同需求,使“研学旅行”越来越热,“研学市场”越来越大。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又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对如何规范研学旅行,如何实现中小学阶段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怎样才能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如何通过研学旅行强化实践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越来越成为参与各方尤其是相关学校高度重视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重庆八中宏帆中学自2011年便探索将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逐步形成完善的“活动育人”的研学课程体系。根据“活动育人”的研学课程体系,“研学”的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可以在重庆市内也可以在市外;“研学”的内容可以是天文地理也可以是历史军事,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华夏文明五千年;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可以投票决定“去哪儿”,但不管“去哪儿”,都必须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力求每次研学旅行都成为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人生经历。学校甚至不惜每年拿出一周的上课时间,将正在书桌上埋头苦读的孩子们“赶”往“行走的课堂”。但要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确切地说,这其实是一件稍有不周就会引发争议的事。怎样才能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对于许多正跃跃欲试或者已经开始做但还不是很得要领的学校、师生和家长来说,重庆八中宏帆中学7年来的实践探索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借鉴:首先,研学旅行是课堂的有机组成和有效延伸。“行走的课堂”是为了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使其成为孩子们早期“学以致用”的手段和重要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否则,学生和家长可能就会觉得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其次,研学旅行应该是基于完整的研学教育理论、完善的研究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教育理论和研学教育课程应该以《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和《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教育理论上从理论框架、教育目标到研学规划,课程研发上从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到行前行中行后实践课程研究等方面,形成层层推进强化实践体验、追求学生参与及成长的逻辑闭环。最后,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从出发的“最初一公里”、过程执行的“每一公里”、结束前的“最后一公里”的所有“研”“学”环节。最初一公里包括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等方面;过程中“每一公里”既包括严格实施既定方案,也包括根据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既有方案;“最后一公里”包括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从研学教育理论、研学教育课程开发、研学教育实施三个维度立体构建研学教育的闭环逻辑,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会,从与自然、历史和社会方方面面接触中获得更真实的自我体验,从而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正如该校一些学生今年5月在云南参观澄江化石展览馆后发出的感慨:“在这个伟大的地方,我们从未如此认真地思考:生命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花草为什么是花草,我为什么是我?我能是我,这是多么幸运!”也许正是这样的思考和体验,证明了研学旅行可以成为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拓展思维和眼界、丰富知识和阅历的“行走的课堂”。(记者 张国圣)

末路人

教育部所要求的“研学旅行课程化”,到底难在哪?

2016年12月包括教育部、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第一次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明确要求学校搭建一套完善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这其实是一个教育契机,自从部委发出《意见》后,各地中小学校正在进行各种探索和尝试。如何将研学旅行课程化?研学课程如何进行和实施?如何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主学习?从“研学旅行”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其包含了“研”、“学”还有“旅行”,是基于旅行的研学,旅行是形式,研学才是本质。作为一种依赖社会各个行业提供文化资源的旅行活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教师在研学旅行的学科迁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面也可以看出,对于教育主体来讲如何有针对性的围绕研学主题研发和定制适合的研学课程是整个研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之举。中小学研学旅行但是现在的研学市场上,很多原先的旅游项目重新包装一下就变成了现在火热的研学旅行项目。旅行社、留学中介和培训机构等一哄而上纷纷退出了自己的研学项目,将活动的行程单当作研学手册;将每天的研学总结被要求成“写一篇五百字感想”;将本该为研学核心的“问题”变成了一句“了解某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本来应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项目变成了老师或者导游夸夸其谈。很多情况下的老师在景点的讲解和在课堂里教授给孩子的没什么两样,不能做到学生自主的提问并汲取知识,“只有学没有研”和“只有游没有学”一样都失去了研学的真正含义。旅行项目的重新包装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旅行,至少要让学生多说一说、想一想,要让他们针对不同的主体主动去观察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触及到研学的实质。一般优秀的研学项目还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1、一个围绕主题的好问题作为受教育的孩子自然是不喜欢在课堂上写作业的,孩子是更愿意去旅行,喜欢参加户外活动的,所以需要提出一个好问题来调动孩子天生对大自然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让他们去提问更多的问题,并想方设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所以说提出一个围绕研学主题的好问题是研学项目的关键。一个围绕主题的好问题2、一份精心设计的研学手册研学旅行与旅游的差别最核心的在于“研学”二字。一份详尽的任务清单或者研学手册应该是必备,其中可以包括此次研学旅行的主题、目的、行程介绍、行程地图、学生分组表、安全事项、纪律要求、研学内容(包括核心问题)、物资清单、通讯录等等,既帮助学生了解整个研学旅行的基本情况,也方便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和监督学习质量,还得明确纪律要求和需要做的准备。一份精心设计的研学手册3、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研学旅行必须搭建层次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每天都可以进行的“小组竞赛”、“小组互评”和“小组总结”,或者到一定阶段再进行的“作品展示”、“研究报告”、“任务答辩”等等。每个时间节点都需要自评、互评和点评,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加以优化。研学导师不能只关注研学的最终结果,更要关注从制订方案到实施开展的过程。评价的主要宗旨可以随着每次的研学主题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主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研学产品大都没有规范化,系统化、课程化。作为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主体,更应该将研学旅行系统化、规范化,将它作为一项课题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太阴指

研学旅行、游学、夏令营您分得清吗?

接着上次的话题,我们继续讨论一下时下特别流行的“青少年研学旅行”概念。根据小编一鹿的思路来说,我觉得研学旅行的定义应该是由“研”和“学”然后加上旅行来组合的;而当前我们所认知的或者看到的定义其实偏离了“研学”的本质。究竟什么是“研”?什么是“学”?其实只有大家自己去定义。所以您会发现,无论是教育公司、文化公司、培训公司、旅行社都百家齐放地涉及了“研学旅行的领域”,那么这一领域自然也就成为了大家都可以赚钱的浑水。就像网友所说的那样,从市场上来看,几乎所有的“研学旅行产品”,其实就是旅行,只不过打上了研学的旗号。将普通的旅游产品稍微加工一下,就变成了眼下时髦的“研学旅行”产品,这就成为了当前大部分研学机构的普遍做法。通过这样简单粗暴加工和包装的研学产品,您会发现。原本再普通不过的旅游产品摇身一变,变成了符合国家教委文件精神的“研学旅行产品”;原本无人问津,根本卖不出去的旅行产品,瞬间价值倍增,突然就变得不愁卖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旅游产品的价值没多大的变化,但是价格却会大变,甚至翻倍。而真正为这些青少年研学旅行产品买单的家长们,却有苦不敢说。为啥呢?原因很简单,这些所谓的研学旅行活动都是学校发的通知,家长不参加怕得罪老师。再说如果其他孩子参加的话,您的孩子不参加怕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家长们只能“心知肚明”的给自己的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研学旅行”、“亲子游”、“夏令营”等等。说实话,家长们自己是从来不会自己去分辨这些产品的好坏的,都是听学校老师的推荐;而这些学校的老师真的自己分析过这些“研学产品”的好坏吗?其实也未必,因为学校老师还得听上面的意思;而学校层面上有时候自己也没办法出于无奈,因为“上面”的上面还有“上面”。所以您会发现,家长们自己为孩子们选择夏令营的机会并不多,多数家长都是在暑假或者寒假图方便,选择老师推荐的活动去参加。真正好的研学旅行产品,无法推广;差的研学旅行产品,铺天盖地,成为了当前的现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研学旅行产品确实缺乏一个衡量标准,来确定其好坏。这也是一鹿老师一直在研究的,希望有一天能出一个初步的模型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希望以此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分辨研学旅行、夏令营、游学。

事之若何

研学旅行,是企业暴利的新形势,还是学校教育的突破口?

每当谈起这个话题时,都不得不提到“研学旅行”一词的定义,对于国家来说,研学旅行的重点在于教育,它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一种形式,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途径;对于旅行社来说,研学旅行势必会迎来新的旅游行业增长,摒弃传统的旅游形式,开启新的突破点;对于旅行景点来说,研学旅行是新的行业发展方向,在传统旅游套餐基础上加点学习知识的环节就行了……总结所有相关机构的重点来说,研学旅行其实就是“旅行+教育”的结合体,它的核心在于教育,旅行只能是有辅助作用,它是面向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特点来设计不同的考察项目,从独特的视角探讨研究性学习,感受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2016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研学旅行发展的文件,打着研学旅行政策红利的东风,不少的校外机构开始设立研学旅行的项目,也导致市场上研学旅行产品参差不齐,结构混乱,无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推进。研学与游学在研学旅行正式被大众所熟知以前,我们听过最多的应该是游学了。游学是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当中最传统的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不止再局限于经济的互通,在文化与文化的交流方面也有了不小的突破。游学是一种跨文化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它将学习与参观游览结合起来,帮助孩子开拓视野,培养国际观念。由于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英国已经形成非常完备的游学体系,也建立起了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与之相对将游学做得非常好的还有日本。中国传统的游学精神来源于孔子,是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的一种最好诠释,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式游学”。随着近些年来的不断发展游学大多有名无实,大多都是打着游学的名义做一些景点旅游,和旅游团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别。虽说研学旅行的基本概念和游学看似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细节上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研学旅行将学习进行了特别的标注,研学多指研究性学习,而非游览式学习,更加强调旅行学习的过程,它强化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此外国家下发的研学文件更是将研学旅行纳入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规定每年至少要进行一到两次研学旅行,也给研学加上了政策的保障,比起自发性的游学更加规范、正式。研学的根本理念是让孩子更好地将课本与生活知识相连接,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科技创新的能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活动一般是学校和研学机构共同合作组织,带着问题出发,最后能带着答案回来。研学旅行市场竞争激烈在2018年研学市场研究报告中提到,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更迭,研学消费的倾向将会加深,国内研学旅行市场不断释放,留学市场的火热也带动了研学周边市场的爆发。该报告还提到了目前研学市场的复杂性,产业链参与者背景复杂,各具优势;上游资源稀缺,下游渠道把控价值核心;研学产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长期B2B2C品牌价值转换才能够实现规模化盈利等。尽管研学旅行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也存在着难以忽视的严重问题,家长理念无法调整,研学只能在一二线城市得以推广,而且研学课程内容都没有明确化的实施标准;对于学校来说,更是被安全问题困住手脚,无法真正地做到研学旅行的真谛;现有的市场并没有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而是出现了乱而杂的局面。中小学是研学教育的主战场一个人的性格习惯,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来塑造,国家鼓励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目的就是帮助尚在成长期的孩子树立远大梦想、开拓自我眼界,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探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是促进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是研学教育的主战场。想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健康教育全面覆盖,在完善安全保障机制的同时,更要重视研学活动课程设计和开发,保证活动质量。据有关数据显示,教育开支在家庭中的地位多年以来一直未被撼动,很多家庭超过1/5的消费支出都用于子女教育,可见研学旅行市场在未来极大可能会引领新的教育风潮。

对立面

研学旅行——行走的教育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研学旅行对于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也被称为行走的教育。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什么是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的特点一是集体性。学生们在教师和讲解员的指引下,在校外指定地方开展集体活动,共同探讨知识经验。假如学生与家人共同外出仅能参观、拍照和拥有旅行体验,并不能学习到教学大纲内的知识点,或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二是目的性。研学活动具有目的性与意义性,并非几个人外出游览的活动,较重视体验感与学习知识。例如课下在校外举办的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均不属于研学旅行范畴。三是亲身体验。学生亲自动手做,实践研学旅行教育项目,体验从劳动中获取经验和知识点。学生不仅拥有动手动脑的机会,还能训练自身总结归纳的能力。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小学1-3年级:宜设计以知识科普型和文化康乐类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小学4-6年级:宜设计以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初中年级:宜设计以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县情市情省情研学为主。高中年级:宜设计以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研学旅行是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专家点评、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旅游体验中学习和锻炼,从而培养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理自立、文明礼貌、互勉互助、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优秀品质和精神,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对国家而言,研学旅行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的重要行动,是对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从学校层面来看,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业态的角度看,研学旅行更加关注目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满足自我提升需求的高层次文化旅游。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又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增长点。注:本文由深宏环艺收集整理,文中素材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后台,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两代情

研学旅行对于孩子是否必要

研学旅行对于孩子是否必要中国教育服务网(匕页)古代学子常会游学,也就是在游历民间的过程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社会经验,这种游学的方法获得了不少学者的推崇。而与其相对应的是,现代有一种名叫研学旅行的活动,很好地继承了游学行为的大体过程。研学旅行具体指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等方式走出校园、拓宽知识面的过程。这项活动主要针对中小学生,目的在于帮助长期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们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体验。都说见识就是知识,孩子所能接收到的知识范围,决定了他们的未来。研学旅行最显著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孩子获得在学习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更开阔层面的知识,这一点恰好是提高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之处。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孩子虽然会受到教育机构和老师的监管,但在面对活动或者学习上的一些困难的时候,还是会由自己出面解决的,这样的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让孩子的自我主人公意识逐渐被拉上台面,使得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自然、更自信地处理好很多事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研学旅行能够让孩子产生性格上的改变。研学旅行的重点在学也在行,长期封闭的教学生活不适合孩子的多方面发展,因此在合适的时机让孩子接触一下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有好处。孩子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其他方式的共同作用,研学旅行刚好能够锻炼孩子团队协作和责任担当的能力,让他们明白把握未来的重要性。当然,大部分研学旅行活动毕竟是由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发起并承担的,其中也会存在一些机构资质良莠不齐、教育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这个时候家长和学校的工作人员应当自己衡量是否可以把孩子送到这样的机构中参与活动,以免造成不良影响。不少教育专家虽然也推荐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但研学旅行并非就适合每一个孩子参与,在此方面需要谨慎考虑。目前全国疫情向好,前段时间有些机构已经开始策划今年的游学,没想到欧洲的疫情爆发,随着境外输入的增加,很多地方骤然又紧张起来。“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又成为新的疫情形势下的重要任务。因此,多好的游学策划也要放一放了。中国教育服务网原创部分插图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1,其实,我们最关心的不是高考延期,而是什么时候开学!2,教育部通知:高考延迟!谁是最该开怀大笑的人?

楠桂

什么是高质量研学旅行?“七项融合”是检验标准

忽如一夜春风来。近年来,得益于文旅融合、素质教育、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研学旅行迅猛发展,市场上研学机构日益增多。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研学旅行还是新鲜事物,面对市场上眼花缭乱的研学课程,如何给孩子选择一个高质量的研学旅行成了令家长们头疼的难题?什么是高质量的研学旅行?虽然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以学校和家长对安徽金牌盛典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组织的研学活动的反馈来说,只要符合以下“七项融合”的研学旅行就都会受到家长和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欢迎。01 融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安徽金牌盛典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岳飞的“精忠报国”为主题,基地内建有《精忠报国》馆、《富景垚》大美安徽馆、岳家军兵营旧址、国家安全馆、《精忠报国》大舞台,让孩子们能在基地内就能深入追寻、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孩子们在观察、触摸、体验中感悟岳飞“精忠报国”精神,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文化寻根”过程中更加理解与热爱中华文化,增强了爱国情感,不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2 融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研学旅行中“学习”贯穿全过程。研学旅行前,孩子们要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写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研学旅行过程中,孩子们在导师的指导下,真正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包括参观基地主题馆、学习相关的课程、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实地体验当地风俗文化等,让孩子尽可能的在短短几天的研学时间内认识、理解主题课程,并能有所感悟。研学旅行结束后,孩子们回到学校趁热打铁进行小组内的总结和反思。通过分享研学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加深研学旅行的成果。03 融合跨学科的学习研学旅行天然就具备综合学科的属性,存在跨学科学习的特点。在研学旅行中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各个学科的知识,通过体验、记录、观察、总结、分析等多种方式,实现跨学科的学习。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对知识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且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养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利的。04 融合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研学旅行让孩子们离开父母,开始学会独立,洗衣、叠被、学会收拾东西和整理内务卫生,训练孩子独立能力。在研学中,也会尽可能地组织孩子们学习野外生存技能。让孩子们自己准备食材,自己生火,自己掌勺做一顿独特的野外大餐。现实生活中,危险总是突如其来,让人无法预防。当地震、火灾这些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孩子们应该怎么办?一万句言语上的教育,不如一次实践体验,基地内的国家安全馆就给了孩子们一次练习灾难逃生机会。国家安全馆以体验为主,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学会地震求生、消防求生等实用性求生本领,真正做到“体验一小时,受用一辈子”。05 融合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精忠报国》大舞台上演的小岳飞舞台剧,全部由孩子亲自参与演出,让学生充分发挥表演天赋和团队精神,并提升孩子的组织策划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让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06 融合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研学中的很多活动需要孩子长走、负重爬山、早起晚睡,这对孩子的体能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孩子在不断战胜自我与困难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07 融合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除了在基地内组织相关研学活动外,我们还会带领孩子深度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促进了孩子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热爱生活,并不断让自己的视野与胸襟更加开阔。研学旅行的开展,丰富了孩子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孩子视野,丰厚了孩子底蕴,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孩子内心,有力地提升了他们的爱国情感、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安徽金牌盛典研学实践基地坚持多元化教育、综合性培养、研学游结合、国际化发展思路,充分对接国内外教育资源,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国际视野,以主题馆十会展活动十旅游景点为特色的砺志研学实践打造全国中小学研学品牌示范基地。

愈演愈烈

海南省教育厅等12部门: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

近日,海南省教育厅等12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安排研学旅行时间,原则上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每学年安排不少于一次,每学年小学累计2—3天、初中累计3—4天、高中累计4—5天。同时,要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结果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对此,学校老师和家长们纷纷点赞,但也有人担心费用和安全问题。什么是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学校组织集体外出活动现状担心经费和安全,有的学校从未组织学生集体外出采访中,记者发现,我省中小学校鲜有组织学生研学旅行的。有的学校会以春游、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或参观学习,但往往当天去当天回。受时间限制,在活动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并不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或班级从未组织学生集体外出。为什么不热衷组织学生集体外出?采访中,几位学校负责人不约而同地给出相同的答案——经费和安全问题。海口一中学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校偶尔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但与研学教育仍有差别,“因为安全问题,我们组织集体外出活动往往当天去当天回。”“基本上,我们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春游,上学期组织去了红树湾湿地公园,带学生们去看火烈鸟。”海口港湾小学德育处主任谭曲表示,春游由学生自愿自费参加,家境困难的学生的费用则予以减免。家长怎么看?为研学旅行点赞,盼解决好安全和收费问题采访中,家长们纷纷表示,“研学旅行是个好举措。”海口市琼山五小学生家长刘女士认为,研学旅行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学生认识历史、体验文化的机会。“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同时通过集体食宿增强集体意识和自我能力。”海南中学学生家长王女士表示,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她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带孩子去旅游,在旅游中学习。“我们一般带孩子去红色革命基地或者是博物馆、海洋馆,实践证明,这确实对孩子大有裨益。”王女士说。但也有不少家长表示担忧。“集体外出,孩子的安全如何保障?”“会不会导致乱收费的问题?”“研学旅行会不会流于形式?”如何开展?1安排每学年不少于一次《意见》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做到有课时、有师资、进课表,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计划和方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意见》强调,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原则上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每学年安排不少于一次,每学年小学累计2—3天、初中累计3—4天、高中累计4—5天。研学旅行时间尽量避开旅游高峰期。2课程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开发课程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开发建设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等不同层次,以及自然与文化、历史与地理、科技与人文、工业与农林、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参与与体验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3考核纳入学分和综合素质评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部门要研究制定研学旅行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促进中小学校不断改进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增强育人功能。中小学校要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结果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4基地争取到2020年底,全省遴选出约30个省级研学基地《意见》指出,争取到2020年底,每个市县至少遴选出3-5个市县级研学旅行基地,全省遴选出30个左右的省级研学基地,并向教育部申报20个左右国家级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每个基地至少具备一个研学旅行活动主题,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研学旅行的需求。5费用财政支持,经费不足部分由学生个人承担《意见》指出,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特困家庭的学生要减免费用。各级地方财政建立以奖代补的经费保障机制,按每生每年100元的标准拨付经费奖补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从2019年开始,省属学校所需经费根据上年实际参加活动的学生数由省财政承担,市县所属学校(含民办学校)所需经费根据上年实际参加活动的学生数由省、市县按照5:5比例分担。开展活动所需经费不足部分由学生个人承担。6安全学校须买校方责任险,与家长签订责任书《意见》强调,各地要制订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属地原则,负责督促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审核学校报送的活动方案、投保信息和应急预案。学校必须购买校方责任险,宣传和鼓励学生家长为学生购买学平险,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