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华而不实”的3个专业,市场饱和,博士生都在抢饭碗,谨慎报考怪物

“华而不实”的3个专业,市场饱和,博士生都在抢饭碗,谨慎报考

华而不实的4个专业,今天小编想给大家介绍的是3个华而不实的专业,现在市场应经处于饱和状态了,而且人才大量过剩,希望大家报考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报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肯定还是一位这个专业还是非常的不错!将来出来也是比较好就业的!再不济,以后出来了自己还可以开一家淘宝店!总之不会找不到工作!但是在实际上,却是毕业即失业!因为电子商务专业其实学习的知识都是非常的杂乱,属于什么都会,但是学的都不精!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其实很多的时候,企业需要的都是能够非常的精且可以独立操作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但是学校教授的知识都是不怎么精!再加上现在电商的市场其实已经是饱和了,连博士生都在抢饭碗!所以这个专业就是属于“华而不实”的一个专业,还准备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报考还是需要谨慎!生物工程生物工程这个专业听名字似乎很高大上,感觉这个专业以后会是吃国家饭,然后会拿着高薪的一个专业!但是却斌不是这样的!这个专业出来后,在国内也是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的毕业生都是会选择转行!这些都是由于在这方面,我国的科研方面还没有跟上。所以该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不去国外的进修的话!最多的都是面临转业!所以这个专业,也是一定要谨慎报考的专业!城市管理这个专业其实也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的薪资不但不高,而且还不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个专业就是典型的名字高大上,但是不好就业的一个专业!而且这个专业就算你是博士生,这个专业还是不是很好就业!且薪资不是很高!所以这个专业的话,在报考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华而不实”的3个专业,市场饱和,博士生都在抢饭碗,谨慎报考!好了,你还有什么想要和小编一起分享的?欢迎和小编一起讨论分享!

见贤不尊

学历市场的赢家 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初现

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物理学博士孟溪手握两所高校的offer,俨然已是博士毕业生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参加完博士论文答辩后,却突然感觉自己的情绪跌入了谷底,什么事儿都不想做。她曾以为自己想当一名高校教师、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然而这样的道路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让她感到恐慌。孟溪去论坛求助:博士毕业,不想去高校,但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该怎么办?在与她同年毕业的数万名中国博士中,孟溪提的问题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2004年,有2.3万名博士毕业,那一年,博士人数首次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作为单独门类统计;2018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名,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博士是本学科的“看守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何为?学历市场的赢家,就业市场的“萌新”读博之前,孟溪的想法很单纯,甚至有点儿“愣”。“当时年纪小,总觉得这辈子起码得做一件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儿。”这个东北姑娘说。她就这样开启了读博之路。至于未来找什么工作、就业市场情况如何,她自嘲道:“以我当时的心智情况,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读博期间,她跟导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实验情况。而工作打算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则很少进入师生们的讨论范畴。过了3年多“朝八晚十”、周末单休的实验室生活,一位博士师兄提醒她:“赶紧做简历,准备找工作吧!”孟溪开启了“找工作模式”,但她实际上无法花太多时间联系工作:写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就已经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精力。为了修改毕业论文,她连续一个多月熬到夜里两点才睡,早上醒了,抓起一件衣服套上就开始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身上这件灰色套头衫自己已连续穿了十来天。她的导师们认为,“博士毕业理所当然去高校”。孟溪的博士师兄师姐毕业后,基本都走了这条路。孟溪原本也以为自己愿意当一名大学教师,将科研作为志业。今年春天,孟溪的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都很顺利,有两所高校也给她发了offer。眼看再过不久就能拿到学位证,但她突然感觉自己像是被击垮了,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这是她读博期间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所致。前几天,她接受家人的建议,同一所离家较近的高校签了约。高校里的绩效考核让她担忧:学校明确表示不会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而且她要在入职之后才能知道具体的考核标准,但她此前已经听过好几起校方失信的例子了。孟溪有一个朋友在山东某高校任教,入职后才发现校方提高了考核标准。朋友向她抱怨说:“安家费没落实多少,别的(待遇)也没涨,倒是考核标准涨了。”但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当前博士生的就业情况仍比较乐观。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高校里,除了国家提供的基本工资外,如果科研成果比较多,每年收获的科研绩效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正常薪酬的10倍,没有上限。”学科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马军说,很多工学专业的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横向课题,收入都非常可观。”与孟溪相比,林飞谋求教职的道路更为曲折。去年,林飞在某名校拿到文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找到满意的教职,便接受了某大型企业的offer——管理岗位,年薪20多万元。他工作了两个月后,突然接到外省一所高校的入职通知。尽管企业的薪资待遇符合预期,但林飞感觉工作不够自由,相比之下,他更向往高校中的工作环境。导师劝他谨慎考虑:“当‘青椒’是看不到头的。”家人则支持他去高校,认为大学教师是份体面的工作。林飞告诉家人,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在企业工作的1/3。权衡之下,林飞还是作出了决定。林飞没有立刻辞职,那时他的毕业证已经到手,但学位证要到年底才能拿到,他希望两证齐全之后再去办理入职手续。这所高校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表现得通情达理,他们说可以先为林飞安排宿舍、办理校园卡,等他拿到学位证再办理入职手续。但下一通电话就变了味道,一名教师要求林飞立刻到校坐班,理由是所有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都要坐班。尽管家里有些状况,但是林飞还是匆匆办理了辞职手续,赶到学校。年底,林飞拿到了学位证,第二天他就按入职学校的要求去做了体检,准备次日去报到。这时,他又接到了电话。对方告诉他不必来办理入职手续了。林飞大惊,连忙坐高铁赶到学校,却被告知没有编制:学院说因为学校不给编制,学校人事处则说学院没来申请。林飞打通了院领导的电话,被告知:现在已经没有名额了。院领导承认,在林飞之后,他们又面试了其他人。林飞意识到,如果有了更合适的人选,校方会主动毁约,“学校只是损失了5000元违约金,但是对于我们毕业生的影响就很大”。辞掉工作的那半年多,他几乎没有收入。作为导师带的最早毕业的博士生,林飞找工作的情况也很受学弟学妹关注。林飞毕业还算顺利,即便如此,他参加博士毕业答辩时,也已经身无分文——博士延期这一年,学校停发补助,他靠在校外做些兼职养活自己。现在,林飞还在寻找教职。这一年多的波折,带给他新的反思:“念了这么多书,脑子也要活一点,生存能力是第一步。”多元化就业趋势初现任奇在博士毕业后到某国企工作,作为一名工科博士,任奇在企业中做科研不必担心偏离实际——国企中的科研工作都直接面向生产,而且可以提供一线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布。再者,国企资金雄厚,任奇不必像在高校工作的同学那样绞尽脑汁地申请课题基金——企业内部就可以为他提供数百万元的研究经费。但任奇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年龄。任奇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为本校的直博生。跟读完3年硕士再读博的同学相比,27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任奇,已有很大的年龄优势。尽管如此,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还是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任奇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话,博士只适合走技术路线,如果走行政管理路线,可能已经晚了。”但任奇又意识到:在仿照公务员系统运转的国企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围绕行政管理权力展开。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达不到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对于做科研也不利。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公司连续3年都是“收割”清华博士最多的单位。今年5月,华为海思发布全球揽才公告,多达31个岗位招聘博士生。近日,华为给应届博士毕业生开出百万元年薪的新闻又吸引了众多关注。最近两年,前述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还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势力”。不过,上述几家企业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于计算机、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近年的热门领域。在网络论坛上,在公司和高校的工作之间权衡的咨询帖也有所增加。显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私企的账,有人直言:与985高校的助理教授相比,华为公司“只是钱多一点”。另外,还有众多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党政机关工作——去年,福建省委组织部一举招揽了30名清华博士毕业生,仅次于华为公司的31人。从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不难发现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5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学术职位的数量却相对稳定。早在数年前,博士就业问题就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起重视。上述国家对博士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博士在传统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且理工科比人文社会学科下降更为明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以美国为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就业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47%,虽然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的博士毕业生仍以在学术界就业为主,但比例均有所下降——人文学科类下降了 10.7%,社会科学类下降了17.9%。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毕业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识的博士生中,有人到高校当老师、有人到企业工作、有人到中学当老师。马臻认为,这些情况都理所当然:“形势就是这样的,高校没有那么多职位,而且高校‘青椒’比较苦。如果特别喜欢做学术的话,可以留在高校;如果想挣钱的话,那就可以进企业。”马臻认为,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泛泛谈论“博士生就业情况”过于笼统。他说:“有的高校,学科博士点膨胀,人比较多、科研基础又不是很好,那么(博士毕业生)可能就有些不受待见了。”通过观察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的情况,马臻发现,硕士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实习,博士生找工作反而更简单,只需投递简历、再花少量时间面试即可。在一些招聘者眼中,博士学位本身就有足够的分量。马臻的一个博士生找工作时,对方表现得非常信任这名学生:“能读下博士学位的至少不傻,有专业能力。”马臻认为:“机会永远是属于强者的。”学术圈外,博士何为?早在2011年,《自然》杂志就曾连发3篇文章,矛头直指博士过度生产现象。其中一篇文章认为:博士规模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受科研项目需求的驱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容量。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博士帽多了,甚至一些并不指向学术生产的工作岗位也明确要求博士学历。近年,有些高校招聘辅导员时要求应聘者有博士学历,而在以往,这个岗位上主要是本科或硕士毕业生。1979年,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企业是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部门,2017年各类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还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4.4%。卿石松认为,就传统的博士“生产”目标——培养学术接班人——来说,博士数量可能过多,但中国高校依然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如果换个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级人才,要推动科技和产业革命,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当然越多越好”。他认为:如果将企业的需求考虑在内,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美国,未来的轮廓初现:今年3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报告称,在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比(42%)首次接近教育机构(43%)。这被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张恬在读博之前,就是奔着工业界去的。面对几份offer,她没有太多犹豫便选定了这所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州立大学。在业界“大牛”手下工作了3年,张恬通过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座开始接触业界。张恬同门的博士师兄师姐,大部分都到工业界工作,也有人到美国联邦政府做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今年暑期,张恬申请到波士顿一家公司的实习岗位。她原以为,公司里的研发工作相对简单,博士期间多学的知识可能用不上。但她开始工作后就发现,这家公司在研发很多新产品,她面临着许多未知。跟张恬读博时做的课题相比,公司里的课题难度不大,但也有些挑战。在这里,她的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就看到答案,“正反馈来得很快”,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活儿没白干”。相比之下,读博时的研究就像一个人在广阔的沙漠里踽踽独行,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看到绿洲,更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没有绿洲。“在学校里做实验,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试错。”张恬说。而在公司里做研究,容错率比较低。卿石松作调研时,有企业主向他抱怨:有的博士毕业生来到企业工作后,仍然延续学术研究的思路,但企业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时效性。卿石松认为,到企业工作,博士生需要理解商业文化和商业环境,例如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但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学术能力仍应是核心,此外可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卿石松说,在英国,出现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博士的现象:企业若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便与擅长该领域的高校联合培养。企业由此介入博士培养阶段,博士生则带着企业的研究课题读博。作为宏大结构之中的个体,博士生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更早地规划未来。作为导师,马臻曾多次主动邀请名企HR来校做讲座,为学生们讲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应聘和面试技巧等。他认为:“导师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马臻会为他们介绍工作机会、亲自写推荐信,等等。平时,马臻时常跟学生们“应机说法”,例如提醒他们学会从领导者的视角思考问题。短暂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林飞重新审视所学。在企业工作时,林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学的专业,社会到底认不认可?”他决定,就算未来去高校工作,也不能仅仅会写论文,“否则研究的东西对社会无益”。他问自己:“要多想一想,我们能贡献给社会什么?自己又希望得到什么?”林飞的结论是:“研究要接地气,学术才有生命力。”(应受访者要求,孟溪、林飞、任奇、张恬为化名 记者 李雅娟)

不可听也

学历市场的赢家 就业市场的“萌新”: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初现

万象终点,起点博士就业多元化趋势初现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物理学博士孟溪手握两所高校的offer,俨然已是博士毕业生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参加完博士论文答辩后,却突然感觉自己的情绪跌入了谷底,什么事儿都不想做。她曾以为自己想当一名高校教师、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然而这样的道路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让她感到恐慌。孟溪去论坛求助:博士毕业,不想去高校,但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该怎么办?在与她同年毕业的数万名中国博士中,孟溪提的问题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2004年,有2.3万名博士毕业,那一年,博士人数首次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作为单独门类统计;2018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名,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博士是本学科的“看守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何为?学历市场的赢家,就业市场的“萌新”读博之前,孟溪的想法很单纯,甚至有点儿“愣”。“当时年纪小,总觉得这辈子起码得做一件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儿。”这个东北姑娘说。她就这样开启了读博之路。至于未来找什么工作、就业市场情况如何,她自嘲道:“以我当时的心智情况,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读博期间,她跟导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实验情况。而工作打算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则很少进入师生们的讨论范畴。过了3年多“朝八晚十”、周末单休的实验室生活,一位博士师兄提醒她:“赶紧做简历,准备找工作吧!”孟溪开启了“找工作模式”,但她实际上无法花太多时间联系工作:写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就已经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精力。为了修改毕业论文,她连续一个多月熬到夜里两点才睡,早上醒了,抓起一件衣服套上就开始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身上这件灰色套头衫自己已连续穿了十来天。她的导师们认为,“博士毕业理所当然去高校”。孟溪的博士师兄师姐毕业后,基本都走了这条路。孟溪原本也以为自己愿意当一名大学教师,将科研作为志业。今年春天,孟溪的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都很顺利,有两所高校也给她发了offer。眼看再过不久就能拿到学位证,但她突然感觉自己像是被击垮了,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这是她读博期间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所致。前几天,她接受家人的建议,同一所离家较近的高校签了约。高校里的绩效考核让她担忧:学校明确表示不会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而且她要在入职之后才能知道具体的考核标准,但她此前已经听过好几起校方失信的例子了。孟溪有一个朋友在山东某高校任教,入职后才发现校方提高了考核标准。朋友向她抱怨说:“安家费没落实多少,别的(待遇)也没涨,倒是考核标准涨了。”但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当前博士生的就业情况仍比较乐观。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高校里,除了国家提供的基本工资外,如果科研成果比较多,每年收获的科研绩效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正常薪酬的10倍,没有上限。”学科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马军说,很多工学专业的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横向课题,收入都非常可观。”与孟溪相比,林飞谋求教职的道路更为曲折。去年,林飞在某名校拿到文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找到满意的教职,便接受了某大型企业的offer——管理岗位,年薪20多万元。他工作了两个月后,突然接到外省一所高校的入职通知。尽管企业的薪资待遇符合预期,但林飞感觉工作不够自由,相比之下,他更向往高校中的工作环境。导师劝他谨慎考虑:“当‘青椒’是看不到头的。”家人则支持他去高校,认为大学教师是份体面的工作。林飞告诉家人,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在企业工作的1/3。权衡之下,林飞还是作出了决定。林飞没有立刻辞职,那时他的毕业证已经到手,但学位证要到年底才能拿到,他希望两证齐全之后再去办理入职手续。这所高校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表现得通情达理,他们说可以先为林飞安排宿舍、办理校园卡,等他拿到学位证再办理入职手续。但下一通电话就变了味道,一名教师要求林飞立刻到校坐班,理由是所有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都要坐班。尽管家里有些状况,但是林飞还是匆匆办理了辞职手续,赶到学校。年底,林飞拿到了学位证,第二天他就按入职学校的要求去做了体检,准备次日去报到。这时,他又接到了电话。对方告诉他不必来办理入职手续了。林飞大惊,连忙坐高铁赶到学校,却被告知没有编制:学院说因为学校不给编制,学校人事处则说学院没来申请。林飞打通了院领导的电话,被告知:现在已经没有名额了。院领导承认,在林飞之后,他们又面试了其他人。林飞意识到,如果有了更合适的人选,校方会主动毁约,“学校只是损失了5000元违约金,但是对于我们毕业生的影响就很大”。辞掉工作的那半年多,他几乎没有收入。作为导师带的最早毕业的博士生,林飞找工作的情况也很受学弟学妹关注。林飞毕业还算顺利,即便如此,他参加博士毕业答辩时,也已经身无分文——博士延期这一年,学校停发补助,他靠在校外做些兼职养活自己。现在,林飞还在寻找教职。这一年多的波折,带给他新的反思:“念了这么多书,脑子也要活一点,生存能力是第一步。”多元化就业趋势初现任奇在博士毕业后到某国企工作,作为一名工科博士,任奇在企业中做科研不必担心偏离实际——国企中的科研工作都直接面向生产,而且可以提供一线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布。再者,国企资金雄厚,任奇不必像在高校工作的同学那样绞尽脑汁地申请课题基金——企业内部就可以为他提供数百万元的研究经费。但任奇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年龄。任奇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为本校的直博生。跟读完3年硕士再读博的同学相比,27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任奇,已有很大的年龄优势。尽管如此,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还是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任奇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话,博士只适合走技术路线,如果走行政管理路线,可能已经晚了。”但任奇又意识到:在仿照公务员系统运转的国企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围绕行政管理权力展开。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达不到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对于做科研也不利。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公司连续3年都是“收割”清华博士最多的单位。今年5月,华为海思发布全球揽才公告,多达31个岗位招聘博士生。近日,华为给应届博士毕业生开出百万元年薪的新闻又吸引了众多关注。最近两年,前述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还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势力”。不过,上述几家企业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于计算机、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近年的热门领域。在网络论坛上,在公司和高校的工作之间权衡的咨询帖也有所增加。显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私企的账,有人直言:与985高校的助理教授相比,华为公司“只是钱多一点”。另外,还有众多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党政机关工作——去年,福建省委组织部一举招揽了30名清华博士毕业生,仅次于华为公司的31人。从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不难发现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5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学术职位的数量却相对稳定。早在数年前,博士就业问题就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起重视。上述国家对博士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博士在传统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且理工科比人文社会学科下降更为明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以美国为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就业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47%,虽然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的博士毕业生仍以在学术界就业为主,但比例均有所下降——人文学科类下降了 10.7%,社会科学类下降了17.9%。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毕业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识的博士生中,有人到高校当老师、有人到企业工作、有人到中学当老师。马臻认为,这些情况都理所当然:“形势就是这样的,高校没有那么多职位,而且高校‘青椒’比较苦。如果特别喜欢做学术的话,可以留在高校;如果想挣钱的话,那就可以进企业。”马臻认为,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泛泛谈论“博士生就业情况”过于笼统。他说:“有的高校,学科博士点膨胀,人比较多、科研基础又不是很好,那么(博士毕业生)可能就有些不受待见了。”通过观察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的情况,马臻发现,硕士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实习,博士生找工作反而更简单,只需投递简历、再花少量时间面试即可。在一些招聘者眼中,博士学位本身就有足够的分量。马臻的一个博士生找工作时,对方表现得非常信任这名学生:“能读下博士学位的至少不傻,有专业能力。”马臻认为:“机会永远是属于强者的。”学术圈外,博士何为?早在2011年,《自然》杂志就曾连发3篇文章,矛头直指博士过度生产现象。其中一篇文章认为:博士规模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受科研项目需求的驱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容量。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博士帽多了,甚至一些并不指向学术生产的工作岗位也明确要求博士学历。近年,有些高校招聘辅导员时要求应聘者有博士学历,而在以往,这个岗位上主要是本科或硕士毕业生。1979年,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企业是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部门,2017年各类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还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4.4%。卿石松认为,就传统的博士“生产”目标——培养学术接班人——来说,博士数量可能过多,但中国高校依然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如果换个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级人才,要推动科技和产业革命,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当然越多越好”。他认为:如果将企业的需求考虑在内,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美国,未来的轮廓初现:今年3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报告称,在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比(42%)首次接近教育机构(43%)。这被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张恬在读博之前,就是奔着工业界去的。面对几份offer,她没有太多犹豫便选定了这所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州立大学。在业界“大牛”手下工作了3年,张恬通过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座开始接触业界。张恬同门的博士师兄师姐,大部分都到工业界工作,也有人到美国联邦政府做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今年暑期,张恬申请到波士顿一家公司的实习岗位。她原以为,公司里的研发工作相对简单,博士期间多学的知识可能用不上。但她开始工作后就发现,这家公司在研发很多新产品,她面临着许多未知。跟张恬读博时做的课题相比,公司里的课题难度不大,但也有些挑战。在这里,她的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就看到答案,“正反馈来得很快”,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活儿没白干”。相比之下,读博时的研究就像一个人在广阔的沙漠里踽踽独行,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看到绿洲,更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没有绿洲。“在学校里做实验,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试错。”张恬说。而在公司里做研究,容错率比较低。卿石松作调研时,有企业主向他抱怨:有的博士毕业生来到企业工作后,仍然延续学术研究的思路,但企业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时效性。卿石松认为,到企业工作,博士生需要理解商业文化和商业环境,例如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但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学术能力仍应是核心,此外可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卿石松说,在英国,出现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博士的现象:企业若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便与擅长该领域的高校联合培养。企业由此介入博士培养阶段,博士生则带着企业的研究课题读博。作为宏大结构之中的个体,博士生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更早地规划未来。作为导师,马臻曾多次主动邀请名企HR来校做讲座,为学生们讲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应聘和面试技巧等。他认为:“导师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马臻会为他们介绍工作机会、亲自写推荐信,等等。平时,马臻时常跟学生们“应机说法”,例如提醒他们学会从领导者的视角思考问题。短暂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林飞重新审视所学。在企业工作时,林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学的专业,社会到底认不认可?”他决定,就算未来去高校工作,也不能仅仅会写论文,“否则研究的东西对社会无益”。他问自己:“要多想一想,我们能贡献给社会什么?自己又希望得到什么?”林飞的结论是:“研究要接地气,学术才有生命力。”来源:中国青年报

精灵变

这4个专业市场早已饱和,建议慎重报考,就算是博士毕业也难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步普及大学教育。有些过时的专业会逐步淘汰,而跟随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则有些新兴专业会随着时代大发展而兴起。而我们要想在毕业之后能有更好的前景,我们就要对社会的形势有所察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判断哪些专业在这个社会上较为吃香,而哪些专业已经逐渐在走下坡路。有些同学就是因为在专业的报考上太过掉以轻心,导致上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所学专业不适合,对专业不喜欢,导致毕业之后就业就成问题。所以我们在报考专业时,不仅要对专业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也要对自己进行一个很准确的自我剖析,明白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过程当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今天就跟大家说一说,我国市场早已经饱和,就算是博士毕业也难就业的专业,建议同学们报考慎重。1.市场营销这个专业几乎上在各个大学都开设了这个专业,主要是因为市面上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该专业学习的知识较为繁杂,并不精通,所以学习这个专业的同学很难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毕业之后想从事市场营销,有关的工作多半是干销售,而销售看重的是行业经验与能力。薪资也多数是靠提成,如果提成很低,那么薪资待遇也很低。在前期积累行业经验和销售客户人员非常艰难,很少有人能熬过这一步。2.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文学专业被称为万金油专业,看是什么行业都能从事,其实对于每个行业都不精通。如果要去从事教师行业,又没有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更具有专业性,如果想要考公务员,考上的几率又很小。想要从事其他行业专业又完全不对口,所以这个专业的就业很尴尬。加上因为开设成本较低,我国多数著名的大学都开设了该专业,造成了市场已经饱和。3.工商管理管理类专业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专业,因为刚刚从大学毕业是不可能直接坐上管理层岗位的,都要通过自己在行业领域积累的经验,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岗位。所以最开始毕业时从事的工作都是基础类岗位。而且就业情况也不是很好,主要是毕业生比例与岗位比例不成正比。4.土木工程专业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专业在前几年很火爆,主要是那时候的国内房地产行业很火爆,土木工程专业也随之火热。所以报考该专业的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如今房地产行业已经处在下滑趋势,该专业的人才也已经饱和,仅仅是2017年该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就已经超过了80万,而市场需求量不到40万人。以上这四个专业基本上已经基本饱和了,需求量较少,所以你如果不是对这些行业特别感兴趣,不建议同学们报考。如今比较热门的专业有小语种专业,同声传译,计算机这些专业也都很不错。

费直

行业市场规模世界第一!这类硕博研究生将加快培养……

据国家邮政局消息,1月4日,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国家邮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军胜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包裹快递市场规模连年稳居世界第一。会议同时指出,将完善行业人才支撑体系。加快培养邮政快递类硕士、博士研究生会议指出,为了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国家邮政局将加强科技赋能与人才支撑。在加快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将推动构建邮政快递企业、高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四位一体”的行业科技研发体系,支持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推进智能安检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算法优化,推动智能语音申投诉系统试点应用,稳妥推进通用寄递地址编码项目试点,推广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北斗导航系统等先进技术装备,在海南自贸港等地开展数字邮政快递创新试点示范工程。在完善行业人才支撑体系方面,将深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246”工程,确保年度培训25万人次。用好职称评审破格政策、“绿色通道”或“直通车”,着力壮大中高级工程师队伍;支持共建院校邮政学科建设,加快培养邮政快递类硕士、博士研究生,加强国际化、高层次人才支撑。专家:要构建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学科体系据新京报报道,北京邮电大学邮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国君认为,要发展高层次邮政快递业人才,应夯实本科人才培养,尤其要构建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学科体系。邮政快递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快递业发展经历了从合法身份的取得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因此赵国君表示,从学科建设层面来说对行业的关注度、学科储备,以及人才、研究的累积,整体都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赵国君建议,邮政快递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建设应该更加专业,以使学生掌握更加实用、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技能,这样才能留住更多的专业人才继续在邮政快递行业深造。进入到硕士和博士阶段后,学生应该宽口径地学习相关领域知识。她举例说:“比如说,我本科学习的是邮政管理,那么到硕士阶段可以选择应用经济,我对接的还是这个行业;到了博士阶段,学习的是管理科学与工程。这样一来,我在本科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可以一直用以后面的专业发展,我选择的学科口径会越来越宽,但我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变,同样是邮政快递业。”快递类硕博,你会读吗?来源:中国青年报,综合微信公众号“国家邮政局”、新京报、央视新闻等

艾丽卡

40岁名校博士年入8.2万!市场经济下不花钱,拿什么留住人才?

文|网评妹当前,大家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企业和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北上广深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密不可分。而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也和人才匮乏有关。但是,由于中西部地区收入低,在人才匮乏的同时,人才又在不断流失,这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40岁名校博士年入8.2万,离职!对于这种现状,日前西部省份贵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何琳在人代会上的提案中提到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她们单位2018年流失了一位复旦大学毕业的博士 ,当时离职的主要原因就是收入太低,一个40岁,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名校博士,全年收入仅为8.2万元。后来他去了深圳工作,工资翻了几番。市场经济环境下,金钱不是衡量价值的全部,但绝对是主要标准。或许,有人会觉得读书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应该这么做。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摆在那里,我们又不能苛责他们太多。毕竟,辛辛苦苦读书出来,谁不想凭自己的才干赚更多的钱,让家人生活得更好?更何况,对于现代都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来说,面对着房贷、孩子教育、老人赡养等一系列的压力,谁又能禁得起金钱的诱惑。更何况,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是市场经济的主要规律。在劳动力市场,如果我们把一个人当作产品的话,那一个人的收入事实上就反应了其价值的高低。所以,一个价值很高的人,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收入(价格),对于这个人来讲,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牺牲,更为重要的是自身价值得不到重视之后心理上的不平衡。自己读了那么多书,看着大学校门口卖煎饼果子的都要比自己收入高很多,看着别人买车买房,而自己什么都买不起。那种付出和回报的严重失衡会让这些高素质“人才”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进而跳槽走人,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由于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当地财政给不了那么多钱。我们知道,全国各地编制内的职工,财政工资部分都是差不多的,而绩效、津贴等其它收入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相差悬殊。那么,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拿不出钱,如何留住人才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事业留人在实在拿不出钱留人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靠事业留人。毕竟,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讲,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身上都肩负着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使命感,都想做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怎么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发展事业的平台,让他们看得到曙光,觉得工作有奔头。第二,感情留人对于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在工作上,在生活上,组织也应当给予其充分的关爱,让他们体会到组织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培养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和使命感,对工作的热情和感情。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当你让一个人觉得离不开他的时候,让他感受到知遇之恩的时候,他定会投桃报李。最后,待遇留人最终,我们还是会说到“金钱”的话题,因为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读书人就不爱钱。尽管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很重要,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激励因素依然是金钱。可是问题来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本来就没有更多的钱去留人,怎么办?这就需要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上给予扶持,努力减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小结:40岁复旦博士年收入仅8.2万,因收入太低而离职。这在当前社会中已经不是个案,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因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本身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高素质人才都往经济发达地区跑,那么,只会带来一种后果,那就是富的地方越富,穷的地方越穷,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靠事业、感情留人,更需要在金钱上下血本,才能够引进、留住更多的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本文由百家号“社会网评”原创首发,请尊重作者权益。/完/

杉田

清华大学降低博士生毕业标准,但是就业市场上,SCI还是硬通货!

清华大学降低博士毕业标准是无奈之举2019年4月22日,清华大学发布重磅新闻,率先在国内降低博士生毕业要求,不再强制要求博士毕业生有SCI论文的要求。其实这也是清华大学面对新形势的无奈之举,2018年清华大学的优秀博士生被挪威科学家网络举报学术抄袭造假,2019年北京大学由于翟天临博士后职位受到质疑,教育部不得不专项拨款800万用来抽查每年高校的博士生论文,而清华大学目前在校博士生数量为13081人,清华大学将是被抽查的重点,不再要求博士发表SCI,将大大降低了清华大学出现学术丑闻的几率,而且也满足了很多在清华大学读博一部分人的需求,这部分人只需要的是清华的博士毕业证,而不是学术水平的高低!美国名校还坚持对SCI论文的要求清华大学放宽对博士生的毕业要求,给出的理由是欧美高校博士毕业生也没有强制发表论文的要求,其实这话很绝对,在欧美名校中,是有一部分高校没有对博士生毕业有论文要求,但是很多规模小,讲究学科精度的名校还坚持博士生毕业发表SCI论文的要求,毕竟如果博士研究生阶段连一篇像样的SCI论文都发表不出来,那么博士阶段研究的成果如何得到人们的认可?当然想艺术类等学科本来就没有必要发表SCI论文,但是理工科博士也没有SCI论文,那么读博士的意义在哪里?中国的博士很多不从事科研工作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名校的博士研究生们很少去从事科研工作,反而不断有理工科博士去做行政管理工作,造成这么尴尬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中国的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较低,本身科研水平就不足以胜任科研工作,目前已经进入了博士后时代,很少有博士生毕业后就直接获得科教职位,因此大部分没有SCI好文章的博士生只能去高中当老师,还有一部分优秀则选择当公务员。其实清华大学开始博士学位放水后,中国其他高校也会跟进,未来中国的博士学位也会和目前的本科、硕士一样,变为普及化,但是高校虽然不要求SCI的论文要求,但是在科研岗位的求职过程中,SCI论文还是硬通货!不论是国内还是海外,高质量SCI论文一直都是硬通货

擎跽曲拳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领导班子含一名院士五名博士

2019年5月,肖亚庆接替张茅担任总局局长职位。后续,领导成员和对应职责也有其他调整。这是最新的领导班子及其主管内容。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领导班子基本情况:性别分布:男性7人,女性3人年龄分布:50后2人,60后8人籍贯分布:河北1人,山东2人,湖南1人,江苏1人,河南3人,四川1人,江西1人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人员介绍肖亚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主管工作:负责市场监管总局全面工作。个人简历:肖亚庆,男,汉族,1959年9月生,河北新乐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1978.10—1982.08 中南矿冶学院金属材料系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学习1982.08—1994.08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工程师、股长、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1994.08—1995.12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副总工程师1995.12—1998.06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总工程师1998.06—1999.06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1999.06—2000.12 西南铝加工厂厂长、党委委员2000.12—2003.10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委员2003.10—2004.04 中国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04.04—2009.02 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2004.05兼)2009.02—2016.01 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2016.01—2019.05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2019.05—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第十九届中央委员甘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主管工作:分管执法稽查局、反垄断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规范直销与打击传销办公室)、质量发展局。联系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中国设备监理协会。个人简历:甘霖,女,汉族,1963年10月出生,湖南湘阴人,1994年1月加入中国致公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博士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现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1988.07-1991.02 湖南农学院园艺系助教1991.02-1993.12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博士研究生1993.12-1994.08 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讲师1994.08-1996.12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副教授、系副主任1996.12-1997.12 英国诺丁汉大学生命科学系博士后1997.12-1999.12 加拿大农业部马铃薯研究中心博士后1999.12-2000.08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副教授2000.08-2001.05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博导、系主任2001.05-2003.01 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2003.01-2011.03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2011.03-2018.03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2017.12-致公党中央副主席2018.0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唐军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主管工作:分管办公厅、综合规划司、登记注册局(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党建工作办公室)、信用监督管理司、认证监督管理司、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司。主持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联系机关服务中心(机关服务局)、行政学院、专业技术人才开发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个人简历:唐军,男,汉族,1962年5月出生,江苏建湖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毕业,文学学士。现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79.09-1983.08 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学习1983.08-1988.07 劳动人事部干部局干部1988.07-1992.08 人事部流动调配司人员流动处副处长1992.08-1999.10 人事部办公厅部长办公室副处级秘书、正处级秘书1999.10-2001.01 人事部办公厅副司级秘书2001.01-2004.07 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2004.07-2004.11 人事部规划财务司司长2004.11-2007.08 人事部人事教育司司长(2004.02-2005.02 挂职任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委常委、副市长)2007.08-2007.12 人事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人事教育司司长(2007.03 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7.09 因工作需要学习中止)2007.12-2008.02 人事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08.02-2011.06 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11.06-2011.08 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大连市委书记2011.08-2017.02 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2017.02-2018.03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18.0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田世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主管工作:分管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标准技术管理司、标准创新管理司、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机关党委。主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作。联系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应用研究中心)、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中国检验检测学会、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个人简历:田世宏,男,汉族,1964年9月生,籍贯河南武陟,199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8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及法律系知识产权法专业毕业,中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现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1983.09-1987.08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1987.08-1988.04 国家标准局法规处干部1988.04-1992.08 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干部1992.08-1994.05 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副主任科员(1991.07-1993.07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知识产权法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94.05-1996.06 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司法规处主任科员1996.06-1998.10 国家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司法规处副处长1998.10-2000.1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司宣传处处长2000.12-2001.08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司副司长2001.08-2008.04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法规司副司长(其间:2004.02-2006.02 挂职任四川省南充市委常委、副市长;2002.09-2007.0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金融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8.04-2010.09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人事司巡视员、副司长2010.09-2013.06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2013.06-2018.0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副部长级)2018.01-2018.0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2018.0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刘实中央纪委驻总局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主管工作:主持驻总局纪检监察组工作。协助做好巡视工作。个人简历:刘实,男,汉族,1959年12月出生,山东诸城人,198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8月参加工作,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市场监管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1976.08-1978.10 山东省诸城纺织厂工人1978.10-1980.08 山东省昌潍师专物理系物理专业学生1980.08-1986.05 山东省昌潍纺织技校教师、教研室主任(其间:1983.09-1986.01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工业企业管理专业脱产学习,1989.10 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01-1986.05 借调审计署人事教育局工作)1986.05-1986.10 审计署人事教育局干部一处干部1986.10-1988.03 审计署综合局综合协调处干部、主任科员1988.03-1988.07 审计署综合局综合协调处副处长1988.07-1991.03 审计署综合司综合处副处长1991.03-1993.01 审计署办公厅值班室副处级秘书1993.01-1996.05 审计署办公厅值班室正处级秘书1996.05-1998.11 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副特派员、党委副书记(1997.01任)1998.11-2000.07 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副司长(其间:1996.09-2000.06 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07-2002.04 审计署农林水审计局副局长2002.04-2003.12 审计署农林水审计局局长(其间:2000.10-2003.01 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2003.12-2005.02 审计署科学工程审计局局长2005.02-2007.02 吉林省长春市副市长2007.02-2010.04 吉林省长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2010.04-2015.07 中央纪委驻中国气象局纪检组组长、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2015.07-2018.03 中央纪委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纪检组组长、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成员2018.03—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市场监管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第十九届中央纪委委员孙梅君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主管工作:分管食品安全协调司、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司、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人事司、离退休干部办公室。联系食品审评中心(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个人简历:孙梅君,女,汉族,1965年7月出生,四川开江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高级统计师。现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86.07-2004.12 在国家统计局工作,历任农调总队副处长、处长(其间:1999年3月至2000年1月在湖北孝感市统计局挂职锻炼任农调队副队长)2004.12-2012.10 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历任农村经济研究司处长、副司长、巡视员兼副司长2012.10-2013.05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政策法规司司长2013.05-2017.0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综合司(政策研究室)司长(主任)2017.03-2017.0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总监兼综合司(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秘书处)司长(秘书长)2017.07-2018.0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兼食品安全总监、综合司(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秘书处)司长(秘书长)2018.0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党的十九大代表秦宜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党组成员主管工作:分管法规司、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广告监督管理司、计量司、新闻宣传司、科技和财务司。联系信息中心、宣传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中国市场监管报社、中国质量报刊社、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工商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质量标准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中国计量协会。个人简历:秦宜智,男,汉族,1965年12月出生,河南新乡人,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工学硕士。现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党组成员。1983.09-1988.07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1988.07-1989.12 攀钢动力厂热力车间技术员、热力实验组助工1989.12-1993.06 攀钢热电厂锅炉车间副主任、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厂长助理1993.06-1995.02 攀钢热电厂副厂长(1991.09-1994.04 重庆大学热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1995.02-1998.04 攀钢生产部总调度室副主任、销售处副处长、钢钒公司销售部副部长1998.04-1999.10 攀钢(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兼销售处处长、钢钒公司销售部部长、新钢钒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部经理1999.10-2000.01 攀钢(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新钢钒公司副总经理2000.01-2000.04 攀钢(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成都无缝钢管公司总经理2000.04-2001.12 攀钢(集团)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公司总经理2001.12-2002.03 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2.03-2004.01 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市长2004.01-2004.02 四川省内江市委书记2004.02-2005.06 四川省内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5.06-2006.07 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助理2006.07-2006.09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2006.09-2008.09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拉萨市委书记2008.09-2011.11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2011.11-2013.03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主席2013.03-2017.09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长2017.09-2018.0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党组成员2018.0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党组成员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申长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党组书记主管工作:负责国家知识产权局全面工作。个人简历:申长雨,中共党员,汉族,1963年6月出生,河南南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党组书记。1980.09-1984.07 铁道兵工程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系机械制造业专业学习1984.07-1987.07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07-1990.07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系计算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0.07-1993.03 郑州工业大学讲师、副教授1993.03-1997.03 郑州工业大学计算机辅助工程系副主任(1993.10评为教授,任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7.03-2000.07 郑州工业大学副校长2000.07-2003.02 郑州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厅级)(其间:2001.03-2002.01 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3.02-2012.08 郑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1.03-2004.01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法学理论专业在职学习)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08-2013.12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2013.12-2018.03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党组书记,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15.12)2018.03-2018.1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党组副书记,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18.1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党组书记,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主管工作:负责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面工作。个人简历:李利,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江西信丰人,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11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现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1978.11-1981.11 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医疗系医疗专业学习1981.11-1984.11 江西省大余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1984.11-1988.08 江西省大余县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1988.08-1992.08 江西省大余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1992.08-1993.11 江西省大余县人民医院院长1993.11-1994.12 江西省大余县卫生局局长,县人民医院院长1994.12-1995.02 江西省赣州地区卫生局副局长兼大余县卫生局局长1995.02-1997.01 江西省赣州地区卫生局副局长1997.01-1999.07 江西省赣州地区卫生局副局长,赣州地区人民医院院长(正处级)1999.07-2005.04 江西省卫生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厅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其间:1997.08-1999.12 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5.04-2007.03 江西省卫生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其间:2003.09-2006.07 中央党校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2007.03-2009.02 江西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2009.02-2010.03 江西省卫生厅厅长、党组副书记2010.03-2013.12 江西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其间:2010.09-2011.01 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13.12-2016.12 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2016.12-2018.03 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2018.0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焦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主管工作:主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工作。个人简历:焦红,女,汉族,1963年9月出生,山东烟台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88年8月参加工作,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现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1988.08-1989.04 武汉大学生物系教师1989.04-1999.11 湖北省宜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99.11-2006.08 湖北省宜昌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长助理、市政协副主席、副市长2006.08-2008.02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2008.02-2012.08 湖北省卫生厅厅长2012.08-2013.0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2013.04-2014.0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药品安全总监2014.05-2018.0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2017.12-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2018.0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精神

高校辅导员也要求博士毕业!难道中国高学历就业市场已经饱和?

中国培养了世界上最多的博士队伍中国的博士学位含金量越来越低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招收辅导员都要求具有博士学历,难道是中国高学历就业市场已经饱和一项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中国自主培养的博士生数量高达80万人,硕士生高达740万人,而在十几年前,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总数才不过5万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跃进时发展,有博士点的高校不断扩大博士招生名额,没有博士培养资格的高校努力申请学科的博士点建设,目前中国每年培养的博士生数量全球最多,但是博士生的科研产出却低得可怜,甚至很多导师为了自己的博士生可以顺利毕业,做到了一站式保姆服务,从查文献到写文章,导师全权负责!每年都会有中国的博士生以死相逼导师,加上社会舆论的发酵,把博士毕不了业的责任全部推给导师,认为是高校导师的责任!严格制度的德国 严谨的德国高等教育中国博士学历为何含金量低?那么我们就走进欧洲高等教育系统,德国人的性格死板是全球有名,但正是这种对制度的严格遵守性才让德国科技工业始终保持全球前列,在德国每年将近有30%的本科生无法毕业或者辍学,想要在德国博士毕业必须要经受几名教授的严格评判,在德国想要申请博士学位非常简单,但是想要拿到博士毕业证却非常的难!德国对于博士毕业生还进行分级,最优等的毕业论文为0分,而最差的毕业论文是5分,德国博士毕业没有严格意义上对发表论文的要求,但是有对你学术的评估,德国的学位答辩教授团对于每一位答辩学子审核都很严格,学术水平达不到,就算是校长来了说情都没用!认死理的德国教授对于自己的名誉比利益看得更重!中国的高端人才匮乏中国的博士生泛滥,高端人才却严重匮乏虽然中国目前博士生数量众多,但是并不是说高端人才已经饱和,其实中国的高端人才严重匮乏,博士生数量多,但是满足高端就业市场的人才却十分有限,很多注水的博士毕业生不敢去企业当试金石,只能选择考公务员或者是进入大学做辅导员。中国很多的学子读研究生并不是对科研有多么的爱好,只是想逃避就业竞争压力,通过高学历文凭来获得一份好工作!中国的高等教育其实已经在慢慢改革,很多高校已经采用教师聘用制,非升即走的制度,提升了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让很多人不会盲目地去高校从事科研教学道路!

柏林墙

该理科专业每年毕业仅2万人,市场缺口大,博士生年薪高达80万

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一个对的行业选择实在太重要。不过,毕业从事的行业与你的大学专业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很多人毕业转行,但是大学专业其实是给你的人生打了一个基础,培养了行业思维。所以,很多人即使毕业转行,但与专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在这个竞争日益强烈的社会,学生们该如何选择一个对的专业?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每个个体不同,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选择。不过,为了给同学和家长更多参考,我们会推荐很多热门专业。今天要说的这个专业属于新型专业,尽管刚起步,却是社会的一个大趋势,因此市场需求非常大。这就是——人工智能专业。近年来人工智能行业的火热发展,互联网巨头都带来了人工智能技术,AI这个词可以说是2018的热门词了。根据《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报告》显示,到2017年为止,世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数量超过190万,而这一数量在过去3年间增长8倍,且缺口仍在不断扩大。目前,世界上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每年毕业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约2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估计,中国人工智能学科人才需求的缺口每年接近百万。去年,人工智能领域专业的应届硕士生,毕业大约能拿到30万元年薪,博士生则高达50万元。今年,企业给应届生的薪水涨幅在10%到20%,一些企业给博士生的年薪升至80万元!目前,不少高校也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今年5月份左右,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所高校的人工智能学院揭牌。而在此之前,已有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相关专业。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学院,也是在紧跟社会趋势,培养市场需要的科技人才。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把握机会,势必会成为第一代人工智能红利的享有者和行业开拓者。关于人工智能专业,你有什么想法?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