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深圳举办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弗拉德

深圳举办全球创新人才论坛

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刘友婷)11月1日,深圳迎来了第四个“人才日”。当天上午,由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在五洲宾馆隆重启幕,论坛同期举行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颁奖仪式。本届论坛以“开放、包容、先行——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为主题,向世界贡献深圳人才的思想盛宴,传递深圳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更加开放包容胸怀接纳全球英才的决心,为深圳“双区建设”聚智汇力、聚势赋能。为表彰深圳引才主体在“引才聚智”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市委市政府评选了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为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等10家获奖单位代表颁奖。深圳自2016年首次颁发“人才伯乐奖”以来,全市共有83家单位获得这一奖项,有效激励了各引才主体的积极性,加速了人才集聚和创新发展。在随后举行的论坛主旨演讲环节,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主任工程师王建涛等7位深圳人才先后发表演讲,就前沿科技发展、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深圳人才发展环境、推进深圳先行示范等主题发表观点见解,奉献了一场璀璨的思想盛宴。演讲实况全程网络播出,搭建深圳与全球创新人才交流合作的桥梁。11月1日下午,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举办了“院士楼”启用仪式、国际人才街区创建点授牌仪式和“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大湾区巡讲启动仪式。“院士楼”项目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是深圳市继人才公园、智汇中心后又一服务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启用将为院士等高端人才会议、研修、工作、休养提供新平台。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涵养一流人才生态,市人才工作局积极推进“国际人才街区”建设,首批获授牌的深圳市人才研修院、福田区香蜜湖街道、罗湖区桂园街道、南山区蛇口街道及招商街道等13个单位,将作为国际人才街区建设的创建点,先行开展国际人才街区建设的探索实践,为提供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积累宝贵经验。人才日期间,深圳各区、新区、深汕合作区也结合实际举行了丰富多彩的人才主题活动。福田区的2020深圳院士专家高峰会,罗湖区的人才服务中心启动运营仪式暨2020年菁英人才颁证活动,南山区的“深爱人才馆”开馆仪式及2020南山国际人才街区建设高峰论坛,盐田区的人才主题讲座,宝安区的人才林公园开园嘉年华,龙岗区的高层次人才座谈会,龙华区的深圳北国际人才驿站启动仪式等,近100项活动全方位展现了各区人才工作优势特色和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共同庆祝“人才日”,向人才致敬、为人才喝彩。据了解,2017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努力营造全社会尊才爱才敬才的氛围。多年来,深圳始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放眼全球、对标一流,以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广聚天下英才。截至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总数超1.7万,留学回国人员超14万,全职院士50人。【来源:中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德不形者

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 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启幕

央广网深圳11月2日消息(记者杨振)11月1日,深圳迎来了第四个“人才日”。当天,由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在五洲宾馆隆重启幕,本届论坛以“开放、包容、先行——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为主题,力争向世界贡献深圳人才的思想盛宴,传递深圳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更加开放包容胸怀接纳全球英才的决心,为深圳“双区建设”聚智汇力、聚势赋能。本次论坛设置主旨演讲环节,特邀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帕特森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主任,2017年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赵卉洲;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主任工程师王建涛;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等7位深圳人才先后发表演讲。此外,为表彰深圳引才主体在“引才聚智”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当天深圳市委市政府还评选了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湾实验室、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10家获奖单位代表颁奖。深圳自2016年首次颁发“人才伯乐奖”以来,全市共有83家单位获得这一奖项,有效激励了各引才主体的积极性,加速了人才集聚和创新发展。据了解,2017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努力营造全社会尊才爱才敬才的氛围。截至目前,全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总数超1.7万,留学回国人员超14万,全职院士50人。

三净

开放、包容、先行——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来了

11月1日,深圳第四个“人才日”,由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在五洲宾馆隆重启幕。本届论坛以“开放、包容、先行——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为主题,向世界贡献深圳人才的思想盛宴,传递深圳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更加开放包容胸怀接纳全球英才的决心,为深圳“双区建设”聚智汇力、聚势赋能。在当天上午的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七位嘉宾作主题演讲。沈向洋: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引领大湾区新高度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任何时候、任何挑战都可以通过创新走出自己的道路。”沈向洋表示,面对老龄少子化趋势、人口红利减退、产业链重组等带来的挑战,必须要通过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为代表的数字生产力,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而人工智能是赋能所有产业,推动数字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一环。“真正的智能离我们还很远。”在演讲中,沈向洋首先向大家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看法。沈向洋表示,近十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为代表的感知智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认知智能仍是目前的短板和下一代AI科技的关键。“懂语言者得天下,下一步我们应该注重自然语言处理,认真对待人工智能认知模型自然语音处理带来的机会。”沈向洋说。发展人工智能,离不开人才。数据显示,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800万,其中有一半是理工科生。“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非常优秀的工程师或研究性人才?”沈向洋认为,至少要具备两项技能,一是个人技能,如读论文、做实验,二是团队合作精神。回顾过去40年中国科技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沈向洋认为离不开互联网和开源,互联网让国人最快地看到了世界最新的消息,开源则让科研工作者们可以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得更高更远。“未来,开源仍然很重要。”而中国的开源该怎么做?沈向洋指出,开源是文化的问题,我们的工程师、科学家要不断进步,既要建设自己的平台,也要和国际平台接轨,从以前的抄代码发展到贡献代码,甚至未来能引领代码,走出一条自己的开源道路。沈向洋特别提到,近期,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已正式成立,并聚集了一批来自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接下来,研究院将聚焦几个大的研究方向,比如以智能制造业为代表的“蓝领”人工智能,以提高企业效益流程自动化为代表的“白领”人工智能,以金融科技、信用经济为代表的“金领”人工智能等,在深圳打造更多数字经济产业,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走到新高度。薛其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深圳也要做特区和示范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习总书记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薛其坤引用了这句话,寄语深圳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高等教育领域也能成为特区和示范区,担负起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历史使命。薛其坤以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引力波的探测”为例,说明现在的世界,多学科的交叉有多重要。他指出,这就体现出科学的魅力、发现的力量、人类的伟大与渺小,而最终则指向了顶尖人才的重要性。“越是基础的,越是颠覆性的,越具有前瞻性。开展跨学科研究是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而决定时代走向的科学发现、重大技术、重大思想都是由杰出人才创造。”薛其坤说,由此引出了重要的时代命题——如何培养富有创造力和发现力的人才?薛其坤认为,顶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建设目标,代表着对国家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力,体现着顶尖大学和其他大学最根本的区别。深圳正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级科学中心,薛其坤认为,深圳完全可以瞄准更高的目标——未来的世界科技中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他建议深圳面向2050年至22世纪,重构大学的治理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载体和学术评价体系,改革资源配置体系等。在薛其坤的构想中,21世纪的大学人才培养载体应该包括科学探索多学科的X中心、未来技术交叉学科的F中心、学校通识教育的LAR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的A-Z中心四大模块。而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薛其坤认为深圳也完全可以先行先试。“比如在本科阶段,探索2+2或者3+1的模式,前面的两三年进行通识教育,后面一两年再进行跨学科的创新教育,打造交叉环境,重构课程体系。”薛其坤认为,在创新的深圳,完全可以率先探索打破院系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壁垒,“期待深圳迈出这第一步,在国际一流大学的建设中也成为特区和示范区”。未来的深圳是什么样的?薛其坤道出了自己的畅想——“深圳将涌现世界一流的大学,培养最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深圳会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成为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的摇篮;深圳将成为颠覆性技术的策源地,定义未来人类生活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大卫·帕特森:开源CPU的头十年:RISC-V及其在深圳的兴起RISC-V基金会创始人,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2017年图灵奖得主免费开放,安全共享,不断合作创新……这就是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大卫·帕特森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在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进行了演讲。他表示,“深圳是推广RISC-V的理想场所”。RISC-V是目前最新一代伯克利RISC处理器指令集,由帕特森教授带领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团队于2011年首次发布。RISC-V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发展凝聚全球智慧,促进人类知识共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在1日的论坛上,帕特森详尽解释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发展。他表示,RISC-V最重要的特点是免费开放,“这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您无需签署使用许可。当每个人都在使用时,会有更多的竞争,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创新。”大卫·帕特森同时强调,RISC-V也是简单优雅、模块化的;易于扩展;专为大型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而设计。“过去五年左右的时间里,有关计算机的最新问题是人们开始关心所购计算机中的组件,通过开放的指令集架构,可以定制您使用的处理器,也可以由各个国家、地区来定制化开放。由于开源的实现,您可以在使用前看到这些芯片的内部,而不是具有陷阱门之类的秘密信息。”大卫·帕特森表示,RISC-V是一种全球现象,目前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个成员加入基金会,有超过2000名工程师参与到RISC-V各项相关的工作中来,“这是一种真正的全球现象”。而在这种全球的热潮中,大卫·帕特森特别看重深圳。“深圳是推广RISC-V的理想场所,有很多本地开发人员可以参与这些开源项目,让RISC-V生态变得更好。有大量的消费电子产品需要在其产品中使用到,这方面深圳独具优势。与此同时,我们也得到了深圳市政府和地方产业的支持。因此,在深圳推广RISC-V,这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也正是因为看好深圳,2019年11月,帕特森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在深圳揭牌。“我们的实验室全球分布,但绝大多数工程师来自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我们将在课程中教授RISC-V和开源硬件课程。就像任何大学一样,我们想要培养该技术的未来领导者。同时,实验室也正在寻求进一步的扩大,积极寻找这个领域的学者教授加入。”大卫·帕特森表示,他们的愿景是在未来5至10年,RISC-V可以普及,从边缘物联网设备一直到云端大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无处不在……“普及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我也希望可以通过开源的方式将世界各地人们聚集在一起,在硬件领域和软件领域找到可以合作的方向,帮助世界各地所有人来使用。”RISC-V国际开放源实验室的缩写是RIOS,这是一个别有意义的名字。 大卫·帕特森说,RIOS是一个西班牙语,意为河流,象征着收集许多土地的资源,形成改变地貌的强大力量。“我们希望RIOS所做的事情可以汇聚世界资源,并且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改变技术路线图。”赵卉洲:站在国际舞台 发出中国声音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在一首中国风歌曲中,赵卉洲身着一身旗袍,缓缓迈步上台,优雅而不失时尚。在刚过去不久的9月米兰国际时装周,赵卉洲向全世界展示了以中国灯笼为主题元素的时尚秀。赵卉洲已连续6年在米兰国际时装周上展示中国元素。今日,站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的舞台上,赵卉洲说,“我们这一代设计师有责任、有使命,站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成就中国品牌国际化。”米兰国际时装周是四大时装周之一,业内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一个设计师没有在四大时装周举办过发布会,那就不能称为国际设计师。”这一说法对赵卉洲不成问题。早在2015年,赵卉洲就成为首位登上米兰国际时装周的中国女装设计师,并在接下来5年连续受邀参加米兰国际时装周。回忆起第一次登上米兰国际时装周,赵卉洲形容心情“忐忑”。如何把中国元素和国际时尚平衡,这是她面临的主要问题。后来受到成长记忆的影响,她想到选取生活元素,巧妙地将剪纸、刺绣融入时尚,以细腻的手工艺呈现在精致的材质上,让现场观众打破了对东方世界的固有心理。赵卉洲说,这一场秀的成功让她对中国风更有信心,她从小心翼翼思考中国故事,逐步成长为今天自信地表达中国文化。此后几年,她又把彝族歌曲、中国名伶故事等中国元素陆续带到米兰国际时装周。今年2月,受新冠疫情影响,无法亲身去意大利参加米兰国际时装周的赵卉洲,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从米兰发来的“我们与中国同在”的加油打起声音。赵卉洲说,“这声音告诉我们,中国设计师终于在米兰有了一席之地,未来我们的国际米兰之路定会更加坚挺。”王建涛:深圳是最适合梦想成长的“大麦田”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主任工程师一个只有中专学历的“打工仔”,如何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王建涛分享了他在深圳追梦、造梦的经历。他朴实地说:“甭管你是骡子是马,技术牛在深圳就一定有大平台!”1996年,中专毕业后的王建涛怀揣着母亲给偷偷缝到衣服里的700元钱,就南下来到深圳。他从大亚湾核电站最基础的电气维修工作干起,已经在一线工作24年。2006年,他开始检修核电发电机,一直坚持发明和改进检修工具。王建涛在核电发电机检修领域锐意创新,至今已申请国家专利100多项,填补了多项国内、国际空白。2017年,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深圳市王建涛核电设备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蜕变,王建涛说,深圳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安全和幸福”。他用自己申报大师工作室的过程为例,感慨地说:“来了就是深圳人。只要肯努力,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机会。在深圳,什么歪脑子都不用动,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深圳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公平、便捷的环境,更为像王建涛一样敢闯敢试的人提供了创新的沃土。在王建涛的带领下,工作室的大学生都在努力创新,搞技术攻关。而王建涛自己,目前也成为了清华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领军工程在读博士研究生。“深圳就是一个大麦田,天好水好土地好,小麦粒儿也能长成胖乎乎的‘大白’!”以“大白”自称的王建涛说,深圳也是个暖心的“大白”,呵护人才的梦想,成就人才的追求。陈宁:2030年深圳或将全球率先实现自进化城市智能体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2017年的一个下午,深圳龙岗坂田派出所接到一个报警电话,称“三岁的小孙子不见了”。龙岗公安分局立即组成专案组对警情进行研判,通过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的一系列技术,锁定小男孩最后的活动轨迹,发现他们已经乘上了深圳通往武汉的高铁。专案组马上和铁路相关部门联系,在高铁驶入武汉火车站之前,控制了嫌疑人,成功解救小男孩,整个过程耗时不到15小时。“这就是AI算法带来的温暖,温暖的背后是云天励飞研发的‘深目’系统。”陈宁分享了这个AI带来的温暖故事。云天“深目”系统又被誉为深圳的眼睛,曾在六年里找回400多名走失儿童和老人。系统背后代表的是人工智能的算法、芯片和大数据。“如果说人工智能是个刚满月的小baby,算法就是他的灵魂,芯片是躯体,大数据则是营养。”陈宁表示,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让人工智能从一个小baby健康茁壮地成长。“为什么你会选择创业?”这是很多创业者都被问过的问题。创业与陈宁而言,并不是实现个人的梦想和实现财务自由,“更希望把我们的一技之长变成一道光,为社会带来一丝温暖。”在这个信念下,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故事。陈宁认为,人工智能已经打开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门,2020年至2030年将是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关键的开局10年,而这一场工业革命不再由科学家和企业家主导,取而代之的可能将是一台自进化智能体。“我认为,2030年,全球率先实现自进化城市智能体的最有可能是深圳。”陈宁认为,深圳有着最具创新的基因、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以及“双区驱动”的政策优势和法治的成功经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圳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用大智慧找到发展与安全的平衡,也需要用大无畏的精神来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我相信,再过10年,我们人类将有1万亿部(台)拥有大脑芯片的智能终端。”陈宁描绘的未来生活场景是这样的:2025年,刷脸将像手机扫码一样便利,坐高铁、乘飞机、住酒店不再需要手机,刷脸即可完成;2030年,每个人都将有三台机器人,家里一台,办公室一台,还有一台跟着我们走;2035年,人体芯片将时刻记录我们每一个器官的健康信息,及时预警、治疗,人类平均寿命将超过120岁……高文:深圳有个“聪明又无私”的人工智能“超级大脑”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人类走到今天,靠的是合作与共享;人类的明天,还需要继续合作与共享。”高文带着大家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大脑”——鹏城云脑。更重要的是,鹏程云脑是开源开放的,将为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为深圳集聚人才。“大约7万年前,智人开始具有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由此改变了大脑内部结构,导致了认知能力的提升。”高文指出,人类的进化从语言开始,语言是人类进化的决胜武器。而此后,人类的文化从文字开始,文字的发明再次强化语言信号。到了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推动人类前进的步伐。“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人工智能,开放、共享是人类进步的动力。”高文说。在高文看来,广泛合作、开放共享也是人类通往未来的“钥匙”。“构建架构在通信和网络之上的智能系统,将支撑人类向智能社会演进。”高文表示,他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存在着4个短板,即:基础研究、核心元器件、人工智能开源平台、高端人才。正是为了弥补这些短板,鹏城实验室应运而生。据高文介绍,鹏城实验室采用重大工程项目驱动的研究中心模式+自由学术探索驱动的院士工作室模式,目标是到2030年,解决网络通信领域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到2050年,在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实验室。鹏城云脑,就是鹏城实验室几大平台装置之一。鹏城云脑是个什么“脑”?为什么需要建设它?高文表示,AI计算需要全新体系构架:经典高性能计算机并不最适合用于AI对算力的需求,更加智慧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将成为主流。鹏城云脑有多“快”?高文表示,目前,基于国产自主NPU的鹏城云脑II的算力已经达到了每秒1024P,成为算力国际先进的AI超级算力平台。1000P AI算力(每秒百亿亿次),举例来说就是24小时内能训练100亿张图像,或1亿人的DNA、或1千万小时语音、或1万天的自动驾驶数据等,是52万台家用电脑算力之和。“以往做一次AI训练要上百万美元,这足以让很多企业和科研工作者望而却步。而我们的鹏城云脑,可以开放给大家免费做全球最先进的研究!”目前,鹏城云脑在支撑重大科研创新、支持产业智能升级已经发挥重要作用,已支持超过16万个AI科研训练任务。在深圳光明区的光侨路,已经运用数字视网膜技术进行了优化,拥堵指数下降,平均行程时间缩短15.7%。基于鹏城云脑的AI开源生态,要做出“精品店”“大集市”“私房菜”,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鹏城云脑只是深圳科技建设的一个缩影。高文说,深圳拥有高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的生态环境,他非常看好深圳,他相信未来40年,“深圳会成长为世界顶级的大都会城市!”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袁静娴 钟华登编辑 肖晓君 责编 江晓蚕

其卒之也

深圳迎第四个“人才日” 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启幕

南方网讯 “只要有想法、沉得住气,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机会。”“过去我一直说,深圳是中国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未来,我相信依然如此。”“我们畅想未来的深圳,很可能会成为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定义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会发展方式……”11月1日,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当天,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启幕,本届论坛以“开放、包容、先行——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为主题,向全球传递深圳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更加开放包容胸怀接纳全球英才的决心。论坛特设主旨演讲环节,特邀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2017年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等7位大咖嘉宾,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机会”“1996年送你去深圳时,我在你内衣里缝了700块钱,想着你才中专毕业,在深圳那么大的地方,有口饭吃就好,千万别饿着了。没想到,现在政府给了你一个大师工作室。”当天,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主任工程师王建涛的分享赢得阵阵掌声。1996年,18岁的王建涛怀揣一张中专毕业证来到深圳,之后一直在核电发电机检修领域勤耕锐进,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申请专利148项,已获授权87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现在,王建涛有“三高”:高级技师、正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分别是职业资格、专业职称和学历的最高等级。深圳为他搭建的“王建涛核电设备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但获评全国电力行业设备运维优秀班组,还培养了高技能人才46名、省部级以上技术能手10名。回忆自己20多年来的变化,王建涛说,深圳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肯努力,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机会。”来了就是深圳人,AI的追“光”者陈宁也有一样深刻的感受。“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说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过去我一直说:深圳是中国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未来,我相信依然如此。”2014年,确信“人工智能就是未来”的陈宁决定回国创业,带着团队在国内走了一圈,去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城市,最终选择了深圳。6年来,依托全球首套城市级视觉大脑——深目,云天励飞协助警方找回了400多名走失儿童和老人。目前,这套系统已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都、青岛、上海、北京等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和地区广泛应用。 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深圳要打造四个“中心”如何精准测量1纳米的长度?如何精确测量1皮米的长度?1飞米的长度?1阿米的长度?1仄米的长度呢?用什么科学原理?演讲一开始,长期专注量子科学研究的薛其坤抛出的一连串问题,吊足了观众胃口。随着答案的逐步揭晓,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也体会到顶尖人才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出富有创造力和发现力的人才?薛其坤给出的答案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他建议深圳在目前主体架构下,建立四个中心:一是用于科学发现的X中心;二是用于发展未来技术的交叉学科F中心,F即future;三是建立一个学校通识教育甚至是整个深圳大学通识教育的LAR中心;四是学生创新创业A-Z中心。针对X中心,薛其坤建议深圳要甄别若干个世界级科学问题,研究生实行“1+X”多导师制,科学目标作为资源配置、学术评价的主要标准,而为了烘托科学发现的氛围,可以建立科学大讲堂。针对F中心,要甄别出十年、二十年后的技术,建立相关团队,并建议和世界顶尖企业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希望这个中心成为全球学生实习实践的中心,通过跨学科系统课程建设,支撑这个中心的发展。”薛其坤说。针对LAR中心,薛其坤建议深圳要带头建立通识教育体系,建立面向未来、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和传播中心。针对A-Z中心,薛其坤认为课程体系建设和氛围营造至关重要,“要让学生跟创业精英们经常在一起对话”。除上述建议以外,薛其坤还就如何改革跨学科顶尖人才的培养体系给出建议。他认为,本科学制应该由4年制改成“2+2”或“3+1”,前两年打基础,第三或第四年采用全新的跨学科课程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多学科能力,从跨学科的本科到跨学科的研究生实现无缝衔接。“我们畅想未来的深圳,一定会成为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实验室和大学创造的颠覆性技术,将定义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会发展方式。”薛其坤说。若想走得更远需要合作共享“如何走向未来?最关键的一条是坚持合作与共享。”当天,“合作”“共享”也成为嘉宾发言高频词。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以“合作与共享”为主题,介绍了鹏城实验室云脑生态环境。演讲中,高文指出,对于下一个40年的深圳来说,共享应该是主题词,“共享我们的创造能力,共享我们对世界的贡献,也要共享很多智慧和知识。”高文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存在4个短板,即基础研究、核心元器件、人工智能开源平台、高端人才。正是为了弥补这些短板,鹏城实验室应运而生。据了解,鹏城实验室采用重大工程项目驱动的研究中心模式+自由学术探索驱动的院士工作室模式,目标是到2030年,解决网络通信领域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作为鹏城实验室几大平台装置之一,目前鹏城云脑在支撑重大科研创新、支持产业智能升级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支持超过16万个AI科研训练任务。“过去40年,在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互联网,二是开源。”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认为,“懂语言者得天下”,在人工智能道路上,认知智能依然是发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包括如何认知模型,如何进行常识建模和因果推理。沈向洋建议,深圳要走出一条培养中国研究型人才的道路,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再到科学家红利。当天,帕特森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国际开源实验室主任、2017年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还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演讲。他在演讲结束时还披上“飞虎队”制服,表达了他的期待:“飞虎队是关于如何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鼓舞人心的国际合作案例,我希望开源硬件和软件也能促进国际合作,就像飞虎队一样,而深圳是推广RISC-V的理想场所。” 动态引入人才有奖励10家单位获深圳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为表彰深圳引才主体在“引才聚智”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11月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评选了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当天,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湾实验室、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共10家获奖单位代表领奖。 服务人才添平台深圳“院士楼”正式启用在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之际,11月1日下午,深圳市人才研修院举行了深圳“院士楼”启用仪式、国际人才街区创建点授牌仪式和“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大湾区巡讲启动仪式。“院士楼”项目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深圳市继人才公园、智汇中心后又一服务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启用将为院士等高端人才提供会议、研修、工作与休养新平台。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涵养一流人才生态,深圳积极推进国际人才街区建设。首批获授牌的深圳市人才研修院、福田区香蜜湖街道、罗湖区桂园街道、南山区蛇口街道及招商街道、盐田区梅沙街道、宝安区新安街道、龙岗区坂田街道、龙华区民治街道及观澜街道、坪山区坪山街道、光明区光明街道、大鹏新区大鹏街道等13个单位,将作为国际人才街区建设的创建点,先行开展探索实践,为如何提供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积累宝贵经验。南方日报记者 杜艳 李定 李荣华

铳梦

深圳迎第四个“人才日”,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同日启幕

11月1日晚,深圳人才公园上空,1101架无人机腾空飞跃,“深爱人才 圳等您来”等字眼依次闪耀,向各行各业的人才致敬。“只要有想法、沉得住气,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机会。”“过去我一直说,深圳是中国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未来,我相信依然如此。”“我们畅想未来的深圳,很可能会成为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定义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会发展方式……”11月1日,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当天,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启幕,本届论坛以“开放、包容、先行——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为主题,向全球传递深圳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更加开放包容胸怀接纳全球英才的决心。论坛特设主旨演讲环节,特邀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2017年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等7位大咖嘉宾,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机会”“1996年送你去深圳时,我在你内衣里缝了700块钱,想着你才中专毕业,在深圳那么大的地方,有口饭吃就好,千万别饿着了。没想到,现在政府给了你一个大师工作室。”当天,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主任工程师王建涛的分享赢得阵阵掌声。1996年,18岁的王建涛怀揣一张中专毕业证来到深圳,之后一直在核电发电机检修领域勤耕锐进,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申请专利148项,已获授权87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现在,王建涛有“三高”:高级技师、正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分别是职业资格、专业职称和学历的最高等级。深圳为他搭建的“王建涛核电设备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但获评全国电力行业设备运维优秀班组,还培养了高技能人才46名、省部级以上技术能手10名。回忆自己20多年来的变化,王建涛说,深圳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肯努力,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机会。”来了就是深圳人,AI的追“光”者陈宁也有一样深刻的感受。“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说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过去我一直说:深圳是中国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未来,我相信依然如此。”2014年,确信“人工智能就是未来”的陈宁决定回国创业,带着团队在国内走了一圈,去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城市,最终选择了深圳。6年来,依托全球首套城市级视觉大脑——深目,云天励飞协助警方找回了400多名走失儿童和老人。目前,这套系统已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都、青岛、上海、北京等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和地区广泛应用。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深圳要打造四个“中心”如何精准测量1纳米的长度?如何精确测量1皮米的长度?1飞米的长度?1阿米的长度?1仄米的长度呢?用什么科学原理?演讲一开始,长期专注量子科学研究的薛其坤抛出的一连串问题,吊足了观众胃口。随着答案的逐步揭晓,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也体会到顶尖人才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出富有创造力和发现力的人才?薛其坤给出的答案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他建议深圳在目前主体架构下,建立四个中心:一是用于科学发现的X中心;二是用于发展未来技术的交叉学科F中心,F即future;三是建立一个学校通识教育甚至是整个深圳大学通识教育的LAR中心;四是学生创新创业A-Z中心。针对X中心,薛其坤建议深圳要甄别若干个世界级科学问题,研究生实行“1+X”多导师制,科学目标作为资源配置、学术评价的主要标准,而为了烘托科学发现的氛围,可以建立科学大讲堂。针对F中心,要甄别出十年、二十年后的技术,建立相关团队,并建议和世界顶尖企业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希望这个中心成为全球学生实习实践的中心,通过跨学科系统课程建设,支撑这个中心的发展。”薛其坤说。针对LAR中心,薛其坤建议深圳要带头建立通识教育体系,建立面向未来、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和传播中心。针对A-Z中心,薛其坤认为课程体系建设和氛围营造至关重要,“要让学生跟创业精英们经常在一起对话”。除上述建议以外,薛其坤还就如何改革跨学科顶尖人才的培养体系给出建议。他认为,本科学制应该由4年制改成“2+2”或“3+1”,前两年打基础,第三或第四年采用全新的跨学科课程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多学科能力,从跨学科的本科到跨学科的研究生实现无缝衔接。“我们畅想未来的深圳,一定会成为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实验室和大学创造的颠覆性技术,将定义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会发展方式。”薛其坤说。若想走得更远需要合作共享“如何走向未来?最关键的一条是坚持合作与共享。”当天,“合作”“共享”也成为嘉宾发言高频词。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以“合作与共享”为主题,介绍了鹏城实验室云脑生态环境。演讲中,高文指出,对于下一个40年的深圳来说,共享应该是主题词,“共享我们的创造能力,共享我们对世界的贡献,也要共享很多智慧和知识。”高文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存在4个短板,即基础研究、核心元器件、人工智能开源平台、高端人才。正是为了弥补这些短板,鹏城实验室应运而生。据了解,鹏城实验室采用重大工程项目驱动的研究中心模式+自由学术探索驱动的院士工作室模式,目标是到2030年,解决网络通信领域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作为鹏城实验室几大平台装置之一,目前鹏城云脑在支撑重大科研创新、支持产业智能升级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支持超过16万个AI科研训练任务。“过去40年,在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互联网,二是开源。”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认为,“懂语言者得天下”,在人工智能道路上,认知智能依然是发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包括如何认知模型,如何进行常识建模和因果推理。沈向洋建议,深圳要走出一条培养中国研究型人才的道路,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再到科学家红利。当天,帕特森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国际开源实验室主任、2017年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还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演讲。他在演讲结束时还披上“飞虎队”制服,表达了他的期待:“飞虎队是关于如何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鼓舞人心的国际合作案例,我希望开源硬件和软件也能促进国际合作,就像飞虎队一样,而深圳是推广RISC-V的理想场所。”动态引入人才有奖励10家单位获深圳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为表彰深圳引才主体在“引才聚智”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11月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评选了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当天,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湾实验室、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共10家获奖单位代表领奖。服务人才添平台深圳“院士楼”正式启用在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之际,11月1日下午,深圳市人才研修院举行了深圳“院士楼”启用仪式、国际人才街区创建点授牌仪式和“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大湾区巡讲启动仪式。“院士楼”项目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深圳市继人才公园、智汇中心后又一服务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启用将为院士等高端人才提供会议、研修、工作与休养新平台。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涵养一流人才生态,深圳积极推进国际人才街区建设。首批获授牌的深圳市人才研修院、福田区香蜜湖街道、罗湖区桂园街道、南山区蛇口街道及招商街道、盐田区梅沙街道、宝安区新安街道、龙岗区坂田街道、龙华区民治街道及观澜街道、坪山区坪山街道、光明区光明街道、大鹏新区大鹏街道等13个单位,将作为国际人才街区建设的创建点,先行开展探索实践,为如何提供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积累宝贵经验。本栏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杜艳 李定 李荣华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鲁力 丁侃

死生

华科参加2019中国光电子研究生论坛举办

近日,2019中国光电子研究生论坛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办,与武汉光电子博览会同期进行。本次论坛由我校副校长张新亮发起并担任主席,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光电子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会议共主席、光电信息学院副院长唐明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并介绍了光电子研究生论坛的发起初衷和举办宗旨,希望参会者能够利用本次论坛相互学习、分享研究成果、建立学术友谊。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曾晓雁教授作题为“激光制造技术对传统制造的冲击与变革”的大会报告。报告从当前主流激光制造技术如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精密刻蚀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入手,结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激光增材制造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特别是金属加工领域的影响,并对未来激光制造领域的新机遇、新挑战进行了分析。香港中文大学许建斌教授以“石墨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为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石墨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力、热、电和光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通过回顾石墨烯的研究历史,许建斌勉励在座研究生们保持科研想象力,勇担时代重任。13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围绕“微电子与光电子集成”“智能通信与传感”“先进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光电测控技术与系统”“激光与先进制造”等主题在5个分会场进行了全方位的学术碰撞与切磋。长江存储的何洪楷总监详解了该公司投入千亿资金,采用创新Xtacking技术研发64层3D NAND的“芯”路历程。上海交通大学义理林教授提出的多状态鉴别算法、快速偏振优化算法以及失锁快速恢复算法,结合人的逻辑以及机器的速度和计算力,可在同一激光腔自动实现调Q锁模、基频锁模、谐波锁模等状态。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王文教授从声表面波及传感器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实验室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声表面波敏感机理、敏感元件优化及传感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并对未来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我校侯冲教授就复合材料多功能纤维的特殊结构,集成的传光、光电转换和声电转换等多重功能进行了详述。上海大学的牟成博教授介绍了其采用倾斜光纤光栅作为核心非线性偏振器件搭建超快光纤激光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论坛共有17场专家报告,30场研究生口头报告和112份研究生学术海报展。 在这场学术交流盛会上,专家精彩的学术报告,呈现了光电信息学科多个领域的科研成果和最新进展。研究生带来的口头报告和专题海报,促进了大家对各自研究方向的探讨与交流。论坛由光电信息学院携手中国激光杂志社、光电汇共同举办,吸引了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深圳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长江存储和武汉飞思灵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和800多名研究生参会。中国光电子研究生论坛始于2018年,已举办两届。论坛旨在为国内从事光电子研究的硕博研究生搭建综合性、前沿性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舞台,促进不同高校光电信息学科之间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科研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良好学术氛围,推进新时代卓越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壮大中国光电信息产业科研力量,为科技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孵化服务中心位于基地大楼B座,总面积5592平方米,可供使用面积4030平方米,经过3年多的运营整合,目前已拥有一支在孵化运营管理、项目申报、投融资等领城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管理团队,为入孵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产学研基地孵化,基地大楼设计,现代、时尚,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理念,配套功能齐全,是学校从事高水平项目研发、兴办教育和提供创业创新服务的理想平台。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及学术背景,已吸引入驻了一批电子信息、 移动物联,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城的高科技企业,现有入孵企业/团队16家,均为高科技企业,是各类初创企业从事高水平项目研发的理想平台。入驻可享受什么服务?创业孵化基地是指经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通过的,为深圳市自主创业人员提供经营场所、创业指导和政策宣讲等服务的各类创业孵化载体。 入驻了华中科技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的公司,你可以享受帮扶培育初创企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实现创新、创业、就业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推论

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启幕 人才齐聚共话创新发展

人才齐聚 共话创新发展深圳迎第四个“人才日”,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同日启幕“只要有想法、沉得住气,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机会。”“过去我一直说,深圳是中国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未来,我相信依然如此。”“我们畅想未来的深圳,很可能会成为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定义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会发展方式……”11月1日,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当天,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启幕,本届论坛以“开放、包容、先行——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为主题,向全球传递深圳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更加开放包容胸怀接纳全球英才的决心。论坛特设主旨演讲环节,特邀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2017年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等7位大咖嘉宾,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机会”“1996年送你去深圳时,我在你内衣里缝了700块钱,想着你才中专毕业,在深圳那么大的地方,有口饭吃就好,千万别饿着了。没想到,现在政府给了你一个大师工作室。”当天,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主任工程师王建涛的分享赢得阵阵掌声。1996年,18岁的王建涛怀揣一张中专毕业证来到深圳,之后一直在核电发电机检修领域勤耕锐进,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申请专利148项,已获授权87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现在,王建涛有“三高”:高级技师、正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分别是职业资格、专业职称和学历的最高等级。深圳为他搭建的“王建涛核电设备维修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但获评全国电力行业设备运维优秀班组,还培养了高技能人才46名、省部级以上技术能手10名。回忆自己20多年来的变化,王建涛说,深圳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肯努力,来深圳的每个人都有成才机会。”来了就是深圳人,AI的追“光”者陈宁也有一样深刻的感受。“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说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过去我一直说:深圳是中国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没有之一。未来,我相信依然如此。”2014年,确信“人工智能就是未来”的陈宁决定回国创业,带着团队在国内走了一圈,去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城市,最终选择了深圳。6年来,依托全球首套城市级视觉大脑——深目,云天励飞协助警方找回了400多名走失儿童和老人。目前,这套系统已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都、青岛、上海、北京等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和地区广泛应用。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深圳要打造四个“中心”如何精准测量1纳米的长度?如何精确测量1皮米的长度?1飞米的长度?1阿米的长度?1仄米的长度呢?用什么科学原理?演讲一开始,长期专注量子科学研究的薛其坤抛出的一连串问题,吊足了观众胃口。随着答案的逐步揭晓,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也体会到顶尖人才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出富有创造力和发现力的人才?薛其坤给出的答案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他建议深圳在目前主体架构下,建立四个中心:一是用于科学发现的X中心;二是用于发展未来技术的交叉学科F中心,F即future;三是建立一个学校通识教育甚至是整个深圳大学通识教育的LAR中心;四是学生创新创业A-Z中心。针对X中心,薛其坤建议深圳要甄别若干个世界级科学问题,研究生实行“1+X”多导师制,科学目标作为资源配置、学术评价的主要标准,而为了烘托科学发现的氛围,可以建立科学大讲堂。针对F中心,要甄别出十年、二十年后的技术,建立相关团队,并建议和世界顶尖企业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希望这个中心成为全球学生实习实践的中心,通过跨学科系统课程建设,支撑这个中心的发展。”薛其坤说。针对LAR中心,薛其坤建议深圳要带头建立通识教育体系,建立面向未来、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和传播中心。针对A-Z中心,薛其坤认为课程体系建设和氛围营造至关重要,“要让学生跟创业精英们经常在一起对话”。除上述建议以外,薛其坤还就如何改革跨学科顶尖人才的培养体系给出建议。他认为,本科学制应该由4年制改成“2+2”或“3+1”,前两年打基础,第三或第四年采用全新的跨学科课程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多学科能力,从跨学科的本科到跨学科的研究生实现无缝衔接。“我们畅想未来的深圳,一定会成为科学发现和重大基础发明的摇篮。实验室和大学创造的颠覆性技术,将定义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社会发展方式。”薛其坤说。若想走得更远需要合作共享“如何走向未来?最关键的一条是坚持合作与共享。”当天,“合作”“共享”也成为嘉宾发言高频词。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以“合作与共享”为主题,介绍了鹏城实验室云脑生态环境。演讲中,高文指出,对于下一个40年的深圳来说,共享应该是主题词,“共享我们的创造能力,共享我们对世界的贡献,也要共享很多智慧和知识。”高文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存在4个短板,即基础研究、核心元器件、人工智能开源平台、高端人才。正是为了弥补这些短板,鹏城实验室应运而生。据了解,鹏城实验室采用重大工程项目驱动的研究中心模式+自由学术探索驱动的院士工作室模式,目标是到2030年,解决网络通信领域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作为鹏城实验室几大平台装置之一,目前鹏城云脑在支撑重大科研创新、支持产业智能升级方面已发挥重要作用,支持超过16万个AI科研训练任务。“过去40年,在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互联网,二是开源。”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认为,“懂语言者得天下”,在人工智能道路上,认知智能依然是发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包括如何认知模型,如何进行常识建模和因果推理。沈向洋建议,深圳要走出一条培养中国研究型人才的道路,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再到科学家红利。当天,帕特森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国际开源实验室主任、2017年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还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演讲。他在演讲结束时还披上“飞虎队”制服,表达了他的期待:“飞虎队是关于如何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鼓舞人心的国际合作案例,我希望开源硬件和软件也能促进国际合作,就像飞虎队一样,而深圳是推广RISC-V的理想场所。” 动态引入人才有奖励10家单位获深圳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为表彰深圳引才主体在“引才聚智”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11月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评选了2020年度“人才伯乐奖”。当天,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湾实验室、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共10家获奖单位代表领奖。服务人才添平台深圳“院士楼”正式启用在深圳迎来第四个“人才日”之际,11月1日下午,深圳市人才研修院举行了深圳“院士楼”启用仪式、国际人才街区创建点授牌仪式和“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大湾区巡讲启动仪式。“院士楼”项目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深圳市继人才公园、智汇中心后又一服务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启用将为院士等高端人才提供会议、研修、工作与休养新平台。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涵养一流人才生态,深圳积极推进国际人才街区建设。首批获授牌的深圳市人才研修院、福田区香蜜湖街道、罗湖区桂园街道、南山区蛇口街道及招商街道、盐田区梅沙街道、宝安区新安街道、龙岗区坂田街道、龙华区民治街道及观澜街道、坪山区坪山街道、光明区光明街道、大鹏新区大鹏街道等13个单位,将作为国际人才街区建设的创建点,先行开展探索实践,为如何提供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积累宝贵经验。本栏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杜艳 李定 李荣华

离恨天

“2020世界经济特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

证券时报记者 陈书玉 吴家明12月19日,“2020世界经济特区(深圳)论坛”在深圳召开,多位专家领导出席,围绕“综合改革试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议题,探讨新时代、新格局背景下,高起点改革的演进逻辑、高层次改革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以及高目标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施路径。提到经济特区,就绕不开深圳、海南、浦东这三个我国改革开放的座标,论坛上,与会专家以三个特区为例,深入探讨特区经济发展新路径。原深圳市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唐杰表示,深圳展现了很大的决心从三来一补走向制造中心,再转换成科学引领中心。全国到目前还没有一座城市拿出全部土地的9%做科学城,而深圳做到了,目前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科教城集中了三大领域,AI、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这样的布局也构成了深圳和整个广东创新走廊的连接。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海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钟业昌认为,深圳和海南本是同根生。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向深圳学习,特别是学习深圳的城市管理、深圳的科技创新,特别是深圳的营造营商环境的学习。目前,深圳与海南已经开始发展联动,特别是深圳的证交所和海南省政府签定协议,支持海南的市场发展,深交所成立了工作专班,支持海南企业上市,为自贸港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这是很好的动向。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建认为,全球化塑造了深圳和浦东的奇迹。前三十年浦东是增长级的逻辑,在增长中孕育功能,未来三十年要要继续发挥引领的使命,发挥作为经济特区的特殊使命,以功能驱动发展。“今年的特区论坛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以环表示,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参加并出席了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的庆祝大会。四十年来,深圳已经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接下来,深圳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主阵地作为推进综合型国家科技科学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创新载体平台的作用,加快建设鹏城国家实验室,全力推动“IT+BT”的产业发展,实现“5G+8K+A2+云”的新引擎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立的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高地,坚持人才为第一资源,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建立全球创新领先的城市科技组织和平台,增强对全球创新资源的聚集力和配置力。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会后,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院长陶一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这次的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相比40年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改革,是“实施方案+授权清单”的改革。今天的改革具有目标性和时间规定,目标性体现在深入贯彻中央规定的8个方面、6大领域、27个事项,时间规定体现在 5年的三个飞跃。目标决定了改革的领域,时间决定了改革的步骤,深化改革将沿着中央统一部署以最小阻力、最低成本有序推进。

不倒翁

林群老师受邀出席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家庭文化建设》论坛

2019年11月23日,由清华深研工商会·亲子俱乐部、《城市中国·家志》专题组、《袋鼠想学》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联合主办的【家庭文化建设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论坛会,林群老师受邀参加!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独具人文底蕴、具有鲜明特色的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中、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着感染和启迪。来自政府部门、教育界、商界、媒体多个领域的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在本次论坛会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培训学院副院长、清华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会 副秘书长——高磊在致辞中说到:人的一生要经历三大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我们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频共振!才能产生出教育合力!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培训学院副院长 国家开放大学培训中心家庭文化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原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所长,王继华教授围表示:家文化中,家和家族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成员都承担着发展和延续家族的责任。国家开放大学家庭文化学院院长 王继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林群老师:《少年中国说》的主讲老师、《超级演说家》深圳赛区评委等等。一位不只是传递演说能力,更是影响青少年建立伟大、美好、无私的梦想,从而激发出孩子无限潜能与动力的导师。林群老师更是作为场内的女性代表,上台演说!林群老师林群老师在论坛上,林群老师以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讲课风格,赢得现场掌声连连!并在现场分为两组,现场感受语言的魅力!现场互动来自美国哈弗正方教育的若莎女士,从家庭文化建设方面和孩子的人文精神方面,作为出发点,根据经营家庭,教育子女的亲身体会告诉大家,关注孩子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袋鼠想学》创始人潘若莎博士资深文化与财经媒体人《城市中国.家志》专题组总策划林子涵女士从母亲的角色以及作为媒体人的责任驱动,讲述发自内心、符合国家战略、顺应社会发展的故事,带动民心幸福指数提升,共绘未来美好宏图!央视《城市中国.家志》栏目总制片人 林“心手相牵·共同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成长路上我们相伴前行,并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肯定和勉励教育事业发展!美好值得留存,神圣的一刻,需要你我的见证早日实现为三亿家庭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愿景!

寄生物

名家齐聚2020深圳读书论坛 思想激荡的合奏即将到来

最受市民读者关注喜爱的深圳读书论坛如期而至,今年,佳沃蓝莓·2020深圳读书论坛将延续嘉宾演讲、嘉宾对话等形式,将组织迟子建,康辉,马伯庸,刘心武,江南,刘震云等6位名家高端论坛,并邀请王京生、陈平原、樊希安开展1场重头戏“在历史天空下”对话。精彩看点1.生命如歌 烟火漫卷嘉宾:迟子建,杨争光主题:生命如歌 烟火漫卷时间:11月6日(周五)19:00地点:深圳书城中心书城北区台阶迟子建,1964 年生于漠河。1983 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 出版有九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文学奖励。杨争光,作家,影视编剧,深圳市文联副主席。长期从事诗歌、小说、影视剧写作。著有《土声》《老旦是一棵树》《黑风景》等一系列优秀小说、十卷本《杨争光文集》。曾担任《双旗镇刀客》《杂嘴子》等多部电影编剧,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编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策划。2.努力,不把平凡的人生活成平庸的人生嘉宾:康辉主题:努力,不把平凡的人生活成平庸的人生时间:11月7日(周六)14:30地点:深圳书城中心书城北区台阶康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主播,中共十九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四届全国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全国最美志愿者”获得者。3.读书 · 做事嘉宾:马伯庸主题:读书 · 做事时间:11月15日(周日)15:00地点:深圳书城中心书城北区台阶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银河奖得主。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文字风格充满奇趣”。代表作:《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七侯笔录》《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草原动物园》。4.你的秘密和谁有关?刘心武长篇新作《邮轮碎片》分享会嘉宾:刘心武主题:你的秘密和谁有关?——刘心武长篇新作《邮轮碎片》分享会时间:11月20日(周五)19:00地点:深圳书城中心书城北区台阶刘心武,1942年出生。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班主任》、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刘心武揭秘红楼梦》。5.青春永在,热血不冷嘉宾:江南主题:青春永在,热血不冷时间:11月22日 (周日)13:00地点:深圳书城中心书城北区台阶江南,作家。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留学于美国华盛顿大学。代表作有《九州缥缈录》《龙族》《上海堡垒》等。其中龙族系列总销量超过2100万册,《九州缥缈录》系列销量超过百万册。曾两度登顶“中国作家榜”榜首,并获得最具幻想小说家奖、最具商业价值作品奖。《龙族》系列曾在2012年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并在2017年入选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6.文学的潜台词嘉宾:刘震云主题:文学的潜台词时间:12月5日(周六)16:00地点:深圳书城中心书城北区台阶刘震云,1958年5月生,汉族,河南延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创作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四卷)《一腔废话》《手机》《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等,中短篇小说《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7.在历史的天空下嘉宾:王京生、陈平原、樊希安主题:在历史的天空下时间:11月28日(周六)15:00地点:深圳书城中心书城北区台阶王京生,现任国务院参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北京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出版有《什么驱动创新》《文化是流动的》《文化主权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观念的力量》《文化的魅力》等10多部专著。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樊希安,现任国务院参事。资深出版人,出版界领军人物。曾任吉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获得过韬奋出版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被评为2014度全国十大文化产业人物,创办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著有《总编辑手记》等多部专著。来源:读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