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与华为联手推动5G+工业互联网井盖儿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与华为联手推动5G+工业互联网

记者12月25日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了解到,该所与华为签约,共建5G+工业网络联合创新中心,聚合产学研优势资源,联手推动5G+工业网络及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华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开展5G+工业网络在现场组网互操作、可靠性传输调度、数字化安全防护、分布式连接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研究,构建5G+工业网络面向设备现场通信、产线装配加工、生产质量检测、智能预测维护及工业自动化等功能的验证系统,推进5G+工业网络应用的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打造5G+工业网络整体解决方案,共建推广平台,建设5G+工业网络示范项目。

不仁之人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推进能源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输配电网讯:日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表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已进入深水区,能源行业要充分借鉴互联网促进金融、电商、零售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经验,通过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进全面变革。于海斌说,国家电网公司应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的重要作用。2020年是辽宁省加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攻坚之年。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战略目标指引下,需广泛应用“大云物移智链”等先进信息技术,以数字化推动电网智慧化发展。于海斌认为,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的迅速应用与普及,让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他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电网企业的落地实践,表明电网企业正在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转型发展创新之路。原标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推进能源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两个我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类生命机器人研究获进展

类生命机器人是近十年来机器人领域新兴的前沿研究方向,核心是将离体生命单元与传统的机电结构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尺度上进行深度有机的物理和信息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基于生命功能机制的机器人系统,从而使机器人能够兼具生命系统的优势和传统机电系统的优点,如生物体的高能量转换效率、本质安全性,以及机电系统的高强度、高重复性等。类生命机器人有望解决和克服目前制约机器人发展的技术瓶颈和挑战,如能源转化率低、缺乏本质安全和柔顺驱动控制、作业灵活性差等问题。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相关研究大多是基于细胞和组织的生物驱动实现,基于光和电的简单速度和方向控制。由于缺乏对基于细胞生物驱动的模型理论研究,类生命机器人面临运动控制、动力学匹配等关键问题和技术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肌细胞亚细胞结构的细胞机械动力学模型,描述肌细胞跳动的动力学行为。研究以弹簧、变阻尼和电动机等机电部件模拟心肌细胞的亚细胞结构,获得单个心肌细胞的机械动力学模型。在实验验证中,利用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获取细胞跳动曲线,根据所测得的细胞动态曲线辨识出细胞理论机械动力学模型系统的参数,获得单个活体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多维物理机电特性(细胞亚结构的粘性、弹性、质量和动作电位)。由于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具有对生物样本无损检测的特性,同时采用基于活体肌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建模方法,可实现单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多维多模态物理特性(粘性、弹性、质量、动作电位)的原位无损同步获取。该研究以肌细胞为驱动单元的类生命机器人的动力学匹配及控制技术方法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physical Journal上,并被作为亮点成果加以推荐展示。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沈阳自动化所类生命机器人研究获进展

阿松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举办建所六十年主题展

为纪念建所60周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9日面向社会公众举行“光辉一甲子”——建所六十年主题展,包括科技成果展示和大事记影像展单元,得到了众多科技爱好者的青睐。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套6000米级遥控潜水器装备(ROV)首次公开展出 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主题展是纪念建所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集中对外展示了该所自1958年建所以来,在机器人、智能制造和光电信息技术三个学科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进展,展现了研究所从基础研究、工程应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和创新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中国首条工业4.0智能示范生产线记者当日在展览现场看到,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套6000米级遥控潜水器装备(ROV)首次公开展出,由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海洋先导专项支持,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主持研制。“海翼”水下滑翔机2017年9月,深海科考型ROV系统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最大下潜深度5611米,创中国ROV下潜最深纪录。深海科考型ROV系统的成功研制,填补了中国6000米级深海ROV空白,使中国跨入美国、日本、法国等世界上少数拥有6000米级ROV的国家行列。在活动期间,该所还对外展出了中国首条工业4.0智能示范生产线、“海翼”水下滑翔机、地震救援机器人、极地开拓机器人、月球探测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多用途无人直升机等众多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作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该所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二十多个第一,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来源:中国新闻网)

传教士

华为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签署 5G+ 工业网络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协议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华为 5G+ 工业网络联合创新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沈阳举行。双方将依托联合创新中心,聚合产学研优势资源,优选产业伙伴,在 5G+ 工业网络场景探索、技术研究、标准定义、原型验证和应用推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推动 5G+ 工业网络及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双方将以联合创新中心为基础形成合作框架,根植 5G+ 工业网络可用性、确定性、安全性等关键技术,驱动产业从 ICT 走向与 OT 领域融合,打造工业现场与信息感知、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控制执行一体的工业自动化系统,推动 5G+ 工业技术标准与应用体系发展。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华为将开展 5G+ 工业网络在现场组网互操作、可靠性传输调度、数字化安全防护、分布式连接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研究,构建 5G+ 工业网络面向设备现场通信、产线装配加工、生产质量检测、智能预测维护及工业自动化等功能的验证系统,推进 5G+ 工业网络应用的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打造 5G+ 工业网络整体解决方案,创新合作模式,共建推广平台,建设 5G+ 工业网络示范项目,推动 5G+工业网络在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蓬勃发展。

妇人见之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助力嫦五记录“旗开月表 五星闪耀”

12月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了解到,该所自主研发的全景相机转台在嫦娥五号月面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圆满执行了月球表面探测任务。其中,12月3日完成了记录五星红旗第一次月表动态展示的光荣任务,创造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又一项第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从2012年起承研嫦娥五号全景相机转台任务,自主研发出一套空间成像探测灵巧操作机械臂,于2016年完成了正样交付。研发期间,相继完成了电性件、采样封装件、结构件、热控件、鉴定件、正样件、备份件七套产品的研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科研人员介绍说,全景相机转台采用了全碳纤复合材料和异形几何特征的一体化设计,确保了转台的整体刚度、抗振性能、相机基线长度、相机光轴精度、质量轻等满足应用要求,通过多轮优化迭代,解决了结构体筋板加固、近乎各向同性铺层等一系列复杂工艺问题,通过了所有达标测试。嫦娥五号着陆月球后,全景相机转台在12月1日23时30分接受地面上传程序指令后成功解锁。12月2日5时转台通电,在6时完成矩阵序列测试,状态正常。随后,按照预定流程,托举全景相机先后完成采样前、后月面环扫成像等一系列任务使命。并于12月3日完成了国旗动态展示拍摄任务,圆满结束本次全部任务。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展示国旗的照片,这是继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月后,五星红旗又一次展示在月球表面,也是五星红旗第一次月表动态展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为嫦娥五号量身订制的全景相机转台不辱使命,经受住月面严酷环境的考验,托举相机完美记录下了“旗开月表 五星闪耀”的历史瞬间。

离别钩

沈阳自动化所输电线路智能巡检研究取得进展

复杂背景下的绝缘子串位置估计方法架空输电线路是电网的核心,其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到整个电网甚至国家的效益和稳定。作为架空输电线路的重要部件,绝缘子串是输电线路目标和缺陷识别的难点和重点。目前对于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定位和识别方法,需要以特定点为中心,通过对特定长宽比和尺度的区域进行分类来完成目标识别。对于大长宽比的目标,受角度未知的影响,识别过程中需要沿着特定基准方向对检测区域进行旋转来完成。但基准方向的个数的确定和如何降低由于多方向检测导致的高计算量成为难题。例如对于未知角度的输电线路绝缘子串的识别和缺陷检测,需要沿着所有可能方向进行检测,这将极大地提升模型计算量,因此不适合无人机等资源受限的前端设备。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边缘计算课题组宋纯贺研究员等在国际上首次分析了检测区域与目标实际区域的夹角对识别结果的影响,进而首次确定了对于大长宽比目标识别时的最少检测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大长宽比旋转目标识别的超轻量级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首先对目标进行方向预估计,此后仅沿预估方向进行检测,可以在不损失识别精度的条件下降低90%以上计算量。同时,在高精度目标识别和分割的基础上,提出了轻量级高可靠的绝缘子串缺陷识别方法。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A Cloud Edge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 Method of Insulator String Defect Detection for Power IIoT),并申请了系列专利。沈阳自动化所边缘计算课题组长期专注于电力、油田、矿山等系统的数据分析,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系列重要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申请了一系列专利,多次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并被Worldpump等国际知名媒体所关注。(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冰蝴蝶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三款机器人首次亮相

基于视觉的智能手势控制无人机系统、地震应急搜索可变形机器人、废墟环境自适应生命探测机器人……20日,中国科学院在沈科研机构联合启动“公众科学日”活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最新研发的3款机器人首次亮相。其中,“人机协作的智能无人机系统”将基于视觉的智能手势识别技术同无人机飞行平台相结合,使无人机可以根据人的意图来完成不同的飞行任务,从而实现人机协同作业功能。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何玉庆介绍说,这一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在户外强光干扰下的人机交互飞行实验。在降低了设备成本的基础上将人机交互系统的应用环境拓展到了真实的户外环境,缩短了未来智能无人机与人们真实生活的距离。未来,人们将无需进行漫长的专业无人机操控学习,仅仅通过练习几分钟的手势训练,就可以控制机器人完成复杂的任务。两款地震救灾特种机器人也同时向公众展示。地震应急搜索可变形机器人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支持下,开发的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地震应急搜索机器人,采用模块化链式结构,可主动变换构型以适应不同的废墟地形环境,提高了机器人的环境生存能力。废墟环境自适应生命探测机器人采用可变履带自调节专利技术、非接触生物雷达探测技术等,可代替救援队员进入地震废墟内部,执行幸存者搜索、环境信息采集任务,将雷达、视频、音频等信息呈现在控制终端上,为幸存者施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沈阳自动化所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在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创造了几十项“中国第一”,包括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第一台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等。

储物柜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工业互联网需要向“自主智能”发展

每经记者:张虹蕾 每经编辑:张海妮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发表主题演讲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虹蕾 摄10月18日~20日,2019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在沈阳举办。今日(10月18日)会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发表题为“工业互联网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题演讲。于海斌表示,从信息网络维度看,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传统工业云平台的迭代升级、新工业体系的操作系统、资源集聚共享的有效载体、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而在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中,数据采集是基础、工业Pass是核心,工业App是关键。此外,于海斌强调,工业互联网不仅是一张网,更是互联的工业系统。工业系统必将由“信息网络支撑的互联智能”向“知识驱动的自主智能”发展。现有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关注信息技术支撑架构,为支撑“自主智能”,大量制造工业知识亟待挖掘,并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自动化。每日经济新闻

无怨无德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春华秋实一甲子跨越发展谱新篇

“建所六十年来,沈阳自动化所先后经历了起步期、蓄势期、发展期三个阶段,目前我们进入到了飞跃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孙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创新研究院的成立为标志,向新型国立科研机构发展模式迈进。”海翼7000水下滑翔机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在沈揭牌沈阳自动化所在1978年首次确立了三大学科方向,即机器人技术、工业自动化和模式识别,也使得研究所成为了中国最早开展机器人研究的单位。1982年,沈阳自动化所科研人员研发成功了国内首台工业机器人——SJZ-1型示教再现工业机器人。3年之后,由沈阳自动化所牵头研发的国内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研发成功。迄今为止,沈阳自动化所陆续创造了中国机器人领域二十多项第一,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沈阳自动化所始终是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孙雷说。1999年,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首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并依次背景在2000年成立了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之路。2014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率先行动计划”四类机构建设单位,牵头筹建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并在2017年通过验收进入运行阶段。近年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自主创新,并取得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成果。在机器人领域,研发了谱系化海洋机器人装备,包括“海斗”号万米级水下机器人、“海翼”号深海滑翔机、“潜龙”系列水下机器人、“海星6000”缆控水下机器人等探海利器,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渊科考领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研发的空间机器人服务于我国探月工程和空间站建造;研发的微纳米机器人在无创手术、药物输运、微纳制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智能制造领域,牵头制订两项工业无线技术国际标准,为中国在该领域争取到国际话语权和竞争优势,也为建立我国自主的工业无线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与德国SAP公司联合研发国内首套工业4.0互联制造解决方案,受到中德领导人高度关注。在工业大数据与云技术方面,研究所自主研发了中科云翼互联制造服务云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光电信息技术领域,经过数十年的技术储备,相关成果有力推动科技发展。“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我们要有新的担当。”谈到研究所未来发展,孙雷表示,研究所将以实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力争将沈阳自动化所建设成为“科学研究、工程应用、检测评估、标准制定”四位一体,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立科研机构。(光明融媒记者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