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走进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探索海洋,水下机器人使命必达伦勃朗

走进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探索海洋,水下机器人使命必达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为“沈自所”),追寻被誉为“国家队”的沈自所水下机器人团队的创新脚步。海试成功后,水下机器人团队与海斗一号合影留念。创新从近浅海到全海深进步不止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刚是沈自所近20年水下机器人蓬勃发展的亲历者。他介绍说,经过40多年自主创新,遥控式水下机器人(ROV)、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遥控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RV)、载人潜水器(HOV)控制系统和其他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成为团队主攻的五个方向,各有侧重且创新不停。海人一号、海星6000 ROV、潜龙与探索两大系列AUV、海斗号与海斗一号ARV、蛟龙号HOV控制系统“龙脑”,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水下机器人,已成为我国从近浅海走向全海深探索的大国重器,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纪录。自主创新是沈自所水下机器人团队不断突破的核心内涵。“海星6000”下水之前,团队刚刚攻克了1000米级ROV,从1000米到6000米,最大的技术难点便是光电复合铠装缆的应用技术问题。在距离海试窗口仅有3个月的时间里,课题组全体成员都泡在试验室中,没日没夜攻关,在几十次试验和十几种算法叠加下,终于解决技术难题,保证了水下机器人供电电压稳定。团队奉献青春与才智,不断壮大沈自所水下机器人研发,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第一代20多名成员中,只有封锡盛院士现在仍奋战在科研一线。目前,沈自所从事水下机器人研发的相关人员近300人,仅水下机器人研究室便汇聚了近100名科研人员和支撑保障人员,“80后”“90后”占60%以上。李智刚表示,热爱水下机器人事业,甘愿为之献身,是团队成员的共同点。AUV部副研究员徐春晖负责潜龙系列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及后续系统升级。在他参加的6次海试中,每次出海时长都在3个月以上。从2016年至今,已有4年春节在海上度过。“海试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控制系统软件功能进行测试,为解决突发状况,不眠不休三十多小时是常有的事。”载人潜水器控制技术研发部门长赵洋,对处这个光荣的团队深感自豪:“我们是国内最早开展水下机器人研发的团队。上一代科研工作者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继承发扬他们的创新、奋斗的精神,永不停歇研发和创新的脚步。”使命为国家海洋战略服务,时刻准备着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更有着广袤、富饶、未知的深海等待海洋科研人员探索。谈及未来,李智刚表示,沈自所水下机器人研发,走过了一条从有缆到无缆到光纤,从浅海到深海及至全海深的求索之路,完成了水下机器人体系化建设。通过自主创新,有些关键技术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的位置。未来,团队将在“十四五”时期,推进水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探讨仿生水下机器人方向,在仿生导航、推进、感知系统下功夫,继续突破瓶颈和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深海探索步伐。“我们始终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用深海研究‘国家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展基础应用研究,紧盯前沿技术方向。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会责无旁贷地站出来,拿出沈自所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深海装备。”李智刚说。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 (图片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提供)【来源:沈阳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德溢乎名

沈阳自动化所研制干“超细活”的气泡机器人

近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在微型机器人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研发的气泡微型机器人实现了对多个微结构的一体化装配及驱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并于日前入选美国化学学会亮点成果。机器人被广泛用于汽车制造、飞机喷漆等工业自动化领域,但用于生物医学的微结构部件装配尚未实现自动化。随着制造业的微型化,目前加工的微结构只有几十微米或几百微米长,如何对这么小的结构进行装配是一大挑战。微型机器人是可能的解决方案。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学家利用激光或超声制造微气泡对微结构进行二维或三维组装,但不能将这些松散独立的结构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微纳米课题组科研人员通过巧妙设计卡扣连接结构,使气泡微型机器人能将多个独立微结构抬起、翻转并装配成一体结构,例如由多个独立微结构装配成完整齿轮结构、蛇形结构、小车结构等。气泡机器人也可作为驱动器驱动这些结构运动,包括蛇形结构弯曲、齿轮旋转、小车运动等。该方法为微结构的操作及一体化装配以及体外生物组织构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ami.0c17518(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1-01-29 第4版 综合)【来源:中国科学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共祭先祖

国际肥料中心落户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国际肥料科学中心(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entre of Fertilizers-Centre International des Engrais Chimiques (CIEC))成立于1933年,是肥料领域历史最悠久的非盈利性国际科学联合会。该中心于2016年在中国设立了总部以外的最大分支机构——亚洲分中心,挂靠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19年9月4-8日,以“Impact of anticipating research in the past on research in the future”为主题的第26届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年会暨学术交流会在德国布伦瑞克召开。此次会议由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主办,德国联邦农业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共同承办。来自美国、德国、中国、日本、英国、丹麦、匈牙利、荷兰、爱莎尼亚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本次大会上由现任主席埃瓦尔德·施努格先生宣布国际肥料科学中心(CIEC)总部从即日起由德国迁移到中国,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为该中心挂靠单位。同时,大会宣布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姬兰柱研究员任国际肥料科学中心(CIEC)第六届主席,并将该中心的标志-金钥匙和证书颁发给姬兰柱书记。这是国际肥料科学中心自1933年成立86年以来,首次由亚洲人出任主席一职。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肥料科学研究的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将成为世界肥料科研领域的领军机构,将引领世界新型肥料学科的最前沿。大会期间研究确定了2020年和2021年将分别在希腊雅典和爱沙尼亚塔林召开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年会和分中心年会。国际肥料科学中心现任主席Ewald Schnug先生为姬兰柱书记颁发国际肥料科学中心第六任主席聘用证书国际肥料科学中心现任主席Ewald Schnug先生将国际肥料科学中心(CIEC)的标志-金钥匙颁发给姬兰柱书记(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陈炽

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专家到兰高阀门考察指导工作

6月10日下午,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专家一行两人到兰高阀门公司考察指导工作。专家组此行对合作阀门研发制造进度进行询问,并对阀门在要求工况下的运行参数进行演算判定。专家组对公司阀门研发技术表示高度认可,并对演算数据结果给予肯定。近年来,公司不断跨越赶超、争先进位,坚定不移走科技强企之路,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后,公司将不断加大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在推动技术需求供给对接上进行务实合作,开展针对性技术攻关,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共同寻找合作研发项目,实现双方互补共赢。

理势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助力飞天探海

嫦娥五号月面探测、“奋斗者”号深潜作业,近日,我国重大科技任务捷报频传,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为嫦娥五号飞天和“奋斗者”号探海发挥了重要作用。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的国旗展示,是继嫦娥三号、四号任务后,五星红旗又一次展现在月球表面,也是五星红旗第一次进行月表动态展示。沈阳自动化所为嫦娥五号量身定制的全景相机转台,经受住月面严酷环境的考验,托举相机完美记录下了“旗开月表,五星闪耀”的历史瞬间。2012年起,沈阳自动化所承担研制嫦娥五号全景相机转台任务,打造一套操作灵巧的空间成像探测机械臂。全景相机转台采用全碳纤复合材料和异形几何特征的一体化设计,解决了结构体筋板加固等一系列复杂工艺问题,确保了符合转台的整体刚度、抗振性能、相机基线长度等要求。在不久前我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万米深潜试验任务中,该所自主研制的智能化控制系统、电动观测云台以及主从伺服液压机械手等全海深技术装备,有力支撑了“奋斗者”号实现高精度航行控制、全景科学观测、高精准作业取样等功能。据了解,沈阳自动化所“十三五”期间规划的空间智能装备研发和面向深远海的科考水下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研发,都已经取得重要进展。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斌说:“‘十四五’期间,研究所将继续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尤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原始创新,让科研成果真正用得上、靠得住,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姑奶奶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推进能源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输配电网讯:日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表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已进入深水区,能源行业要充分借鉴互联网促进金融、电商、零售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经验,通过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进全面变革。于海斌说,国家电网公司应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的重要作用。2020年是辽宁省加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攻坚之年。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战略目标指引下,需广泛应用“大云物移智链”等先进信息技术,以数字化推动电网智慧化发展。于海斌认为,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的迅速应用与普及,让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他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电网企业的落地实践,表明电网企业正在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转型发展创新之路。原标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推进能源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三年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举办建所六十年主题展

为纪念建所60周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9日面向社会公众举行“光辉一甲子”——建所六十年主题展,包括科技成果展示和大事记影像展单元,得到了众多科技爱好者的青睐。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套6000米级遥控潜水器装备(ROV)首次公开展出 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主题展是纪念建所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集中对外展示了该所自1958年建所以来,在机器人、智能制造和光电信息技术三个学科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进展,展现了研究所从基础研究、工程应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和创新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中国首条工业4.0智能示范生产线记者当日在展览现场看到,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套6000米级遥控潜水器装备(ROV)首次公开展出,由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海洋先导专项支持,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主持研制。“海翼”水下滑翔机2017年9月,深海科考型ROV系统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最大下潜深度5611米,创中国ROV下潜最深纪录。深海科考型ROV系统的成功研制,填补了中国6000米级深海ROV空白,使中国跨入美国、日本、法国等世界上少数拥有6000米级ROV的国家行列。在活动期间,该所还对外展出了中国首条工业4.0智能示范生产线、“海翼”水下滑翔机、地震救援机器人、极地开拓机器人、月球探测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多用途无人直升机等众多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作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该所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二十多个第一,引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来源:中国新闻网)

昆虫链

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李海英)12月27日,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建设创新沈阳的具体举措。市长姜有为出席仪式并同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届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分党组书记于海斌一起为产研院揭牌。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创新,通过创新驱动,新兴产业不断集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平台加快构建,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未来五年,沈阳将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努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积极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作为政府主导、企业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沈阳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将调动协同各类创新主体能力,集聚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着力开展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前沿技术研究,协同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平台和公共技术(检验检测)平台,孵化专业领域研究所、投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支撑和引领产业创新,打造“产研院+产业园区”模式,探索生产科研成果、经营科研成果、利用科研成果经营收入进行科研成果扩大再生产的新机制、新模式,推进源头创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产学研用金”融合发展新路径。揭牌仪式上,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分别与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科研团队,沈阳航空产业集团,北京科技金融促进会、德鸿创展投资公司,沈阳富创公司、沈阳恒久安泰公司签署合作意向协议。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松林在揭牌仪式上致辞。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先后致辞。来自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及知名企业代表参加活动。(责任编辑:贺晓雁)来源: 沈阳日报【来源:东北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使性飞扬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春华秋实一甲子跨越发展谱新篇

“建所六十年来,沈阳自动化所先后经历了起步期、蓄势期、发展期三个阶段,目前我们进入到了飞跃期,”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孙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创新研究院的成立为标志,向新型国立科研机构发展模式迈进。”海翼7000水下滑翔机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在沈揭牌沈阳自动化所在1978年首次确立了三大学科方向,即机器人技术、工业自动化和模式识别,也使得研究所成为了中国最早开展机器人研究的单位。1982年,沈阳自动化所科研人员研发成功了国内首台工业机器人——SJZ-1型示教再现工业机器人。3年之后,由沈阳自动化所牵头研发的国内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研发成功。迄今为止,沈阳自动化所陆续创造了中国机器人领域二十多项第一,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沈阳自动化所始终是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孙雷说。1999年,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首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并依次背景在2000年成立了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之路。2014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率先行动计划”四类机构建设单位,牵头筹建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并在2017年通过验收进入运行阶段。近年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自主创新,并取得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成果。在机器人领域,研发了谱系化海洋机器人装备,包括“海斗”号万米级水下机器人、“海翼”号深海滑翔机、“潜龙”系列水下机器人、“海星6000”缆控水下机器人等探海利器,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渊科考领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研发的空间机器人服务于我国探月工程和空间站建造;研发的微纳米机器人在无创手术、药物输运、微纳制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智能制造领域,牵头制订两项工业无线技术国际标准,为中国在该领域争取到国际话语权和竞争优势,也为建立我国自主的工业无线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与德国SAP公司联合研发国内首套工业4.0互联制造解决方案,受到中德领导人高度关注。在工业大数据与云技术方面,研究所自主研发了中科云翼互联制造服务云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光电信息技术领域,经过数十年的技术储备,相关成果有力推动科技发展。“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我们要有新的担当。”谈到研究所未来发展,孙雷表示,研究所将以实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力争将沈阳自动化所建设成为“科学研究、工程应用、检测评估、标准制定”四位一体,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立科研机构。(光明融媒记者刘勇)

沈阳自动化所桑子刚:大国重器的培育者

作为我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沈阳自动化所在我国机器人发展史上创造了二十项第一;在智能制造方向,推动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网络化控制技术发展;在光电信息领域,为我国国防、航空航天提供大量新型装备,在国家战略任务中做出重要贡献。研究所发起设立了4个分支机构和10余家高新技术公司,为高新产业发展、企业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随着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实施,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简称“沈自所”)应运而生。弹指一挥间,他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和不断探索,沈自所从起步阶段的辽宁电子技术研究所发展到如今享誉国内外的重要国有研究机构,在机器人、智能制造、光电信息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的硕果。打造“国之重器”,引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松机器人”)、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芯源微”)等在资本市场上名字响当当的企业即是沈自所孵化培育的优秀代表性企业。新松机器人从2000年成立,到2009年成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公司之一,再到2019年“十大年度新锐品牌”的获得,“新松机器人”这一民族品牌,已经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成为全球知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翘楚,其历经20年的成长过程完美地诠释了沈自所产、学、研融合模式的成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沈自所就开始探索对其长期积累的自动化技术进行产业化,推向市场,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国民经济。在蒋新松院士等老一代科学家开创的事业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人才储备,2000年,沈阳自动化所以曲道奎博士为代表,机器人工程部近百名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组建成立新松机器人公司。新松机器人的成立,是我国自动化领域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沈自所工业机器人技术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此后,新松机器人在沈自所强大的技术支持下开启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包括我国机器人标准在内的诸多国家标准建设亦有新松机器人的身影。据介绍,在新松机器人成立后的几年里,其移动式遥控机器人即自动引导车(简称’AGV’, automatic guided vehicle)等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就已走在世界的前列,新松的自动化成套装备甚至出口到美国、法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三十余个国家,开创了中国机器人出口的先河,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新松机器人已悄然走向了国际舞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桑子刚 2009年10月,创业板开闸,新松机器人成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公司,也是国内第一个以机器人自动化业务为核心的上市公司。迈入资本市场的大门为新松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新松机器人自主研发成功中国的第一台高洁净环境操作机器人、第一次批量出口移动机器人、智能物流设备也首次实现出口;新松机器人被成功打造为大国重器,跃上世界的舞台,不断刷新行业发展新高度,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翘楚。孵化10多家企业,“技术+人才+文化+战略”全方位支持迄今为止,沈自所已成功孵化了12家企业,除了前文重点提到的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新松机器人外,芯源微、中科博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微”)、沈阳新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松医疗”)等也被陆续孵化出来并成功走向资本市场。据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桑子刚介绍,沈自所的成果转化路径主要有四种:企业委托、科技成果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企业、技术转让、许可使用。其中,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企业在沈自所参控股的企业中超过80%;近年来,由沈自所发起设立企业或对其投资企业增资扩股,都是利用科研成果与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进行投入。新松机器人、博微等企业均是沈自所用核心技术和科研成果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投资的。芯源微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引领国内IC装备的发展,其生产的涂胶显影设备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并填补国内空白,产品技术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辽宁省同时也是中科院院属投资企业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博微主要是面向智能制造及智慧城市领域,从事工业物联网、仪表、控制系统及监控软件产品的研制、开发和销售及集成服务,已在新三板挂牌。新松医疗专注于氧疗和呼吸治疗设备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也已挂牌新三板。此外,苏州沈苏自动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沈自所和江苏省科技合作的典型代表,其在疫苗信息化方面有重要的成果,在国内疾病控制与疫苗信息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沈自所之所以能孵化出如此多优秀的企业,与其对孵化企业实施“技术+人才+战略+文化”的全方面扶持不无关系。“除了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外”,桑书记强调,“战略输出和文化融合也是沈自所对投资企业进行帮扶的重要方面,且这是中国机器人之父、前所长蒋新松院士非常看重的方面,并提出了‘由研究所文化向公司文化转变’的要求”。其一,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沈自所责无旁贷,也是孵化的应有之义。新松机器人、博微、沈阳中科奥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采用的先进技术无不是来自沈自所。依靠沈自所研发的技术成果,这些公司得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其二,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沈自所为了投资企业的发展,对其人才的支持不遗余力,将所内的科研骨干,甚至整个业务团队的力量,推向孵化企业。如新松机器人的研发人员很多都是沈自所的专家或者是博、硕士生导师。其三,沈自所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为孵化企业提供战略资源支持,形成科研创新与工程应用的良好互动。联合企业争取落实各方资源,共同承担国家部委和地方科技计划任务;共同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如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工程中心、国家机器人标准化委员会等,使企业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四,文化建设,要改变传统研究机构的思想观念,要有市场的思维,培育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德才兼备的人才。具体做法是,在公司成立之前,研究所成立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部,让科研人员投身于市场的研究当中去,并找专门的懂市场的人士对科研人员进行大力培训,这对公司日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规范管理的作用突显出来。沈自所的做法是:一是抓制度建设,用各种铁的制度对管理层形成约束,包括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在内的公司治理建设、《公司章程》的严格执行等。“只有制度明确了,公司管理才会越来越规范。”二是教育。研究所和公司负责人签订廉政责任书,同时把党组织也下设到公司中去,这样进一步促进公司的规范发展。此外,在孵化企业的过程中,沈自所采取与高校、企业共同组建研发中心的模式,发挥各方优势,将技术的供方和需方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使产学研的融合得到进一步深化。近年来,沈自所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新松机器人等14家国内科研机构、高校和龙头企业,共同设立了沈阳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将着力培育发展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能力、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试孵化能力、应用示范能力及行业支撑服务能力等,形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行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基地。我们期待这一模式将孵化出更多的自动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国科投资的关注与支持资金,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新松机器人和芯源微从成立到走向国际市场,得到了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科投资”)的关注与支持。以芯源微为例,其在运营过程中偶尔会碰到资金紧张困难,而每次遇到困难时,国科投资都会积极主动与企业取得联系,采用灵活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这样不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深得企业的心。桑书记还向记者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有一次芯源微遇到资金紧张问题了,国科投资正在考虑到办理资金入股公司,但由于手续繁杂、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及时为企业解难,于是先采用债权的方式进入该企业,待入股手续办妥了,将债权转变为股权,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现金流问题,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入股投资,可以说是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当然,芯源微的发展前景是吸引国科投资的真正原因。最后的话我国经济现阶段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科研院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型升级的关键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源头是科研院所。所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我国实现产业提升和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必然之路。对于未来,沈自所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对新兴领域的布局和新产业的引领能力,聚焦机器人、智能制造及光电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问题,促进研究所高质量发展。对于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简称“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的成立,桑书记表示这将有助于建立投资机构和研究所之间的沟通机制,提高科技成果与社会资本对接的效率,并且为院内研究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并对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的成立表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