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12个不要读博的理由夜行客

12个不要读博的理由

获得博士学位被广泛认为是提高一个人一生收入潜力的极好方法。但是,即使你可以破解学术奥秘,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有充分的理由不追求这样的学位:01. 博士学位的完成时间是学士学位的两倍学生平均需要8.2年才能完成博士学业,获得最高文凭的平均年龄是33岁。到了那个年龄,大多数只有学士学位的美国人已经拥有了稳固的职业。02. 教授会剥削你获得博士学位需要很长时间,因为研究生通常被当作奴隶对待。研究生们从事教授们觉得令人厌恶的体力活(grunt work),如教本科生课、评审论文、在办公室耗时间、给本科生当母鸡(playing mother hen to undergrads,指像母鸡带鸡仔一样去带本科生)。很难对教授的不合理要求说不, 因为研究生需要教职员工站在他们一边。03. 你可能被退学只有约57%的博士生将在10年内获得博士学位。04. 你最终可能需要靠食品券生活根据《高等教育城市研究所纪事》,自2008-09年经济衰退以来的三年中,申请食品券的博士人数增加了两倍,到2010年超过33655人。部分原因在于,由班级支付的兼职教授的收入比大学秘书都要少。05. 很难找到学术工作根据《要接受更高的教育吗?》一书的作者,2005年至2009年,美国产生了10万多个博士学位。然而,在此期间,只设立了16 000个新的教授职位。这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另一个严峻数据:只有14%拥有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博士学位的美国人,在毕业五年内获得学术职位。06. 读博可能会让你付出昂贵费用据一位博士表示,约40%的博士生借钱获得学位,平均负债近37000元。这种债务将占学生作为本科生所承担的任何贷款的上限。07. 毕业后可能得不到终身教职学者们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为学术做出牺牲并最终获得终身教职的旧模式已经过时。根据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数据,非终身职位目前占美国所有教师任命的68%。08. 如果可以,大学校长将取消终身教职这一做法在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大学校长表示,他们赞成让大部分教职员工担任全职终身教授。09. 超过50%的教职工是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通常无法获得医疗保险、退休计划和其他福利。10. 在学术界之外,博士学位获得者得到的工作也可能很少一直以来,人文学科的博士长期难以找到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工作,而现在,甚至在科学领域也变得具有挑战性。例如,制药业曾经是化学和生物学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天堂,但随着制药业巩固并转移了美国以外的工作岗位,这一渠道已基本枯竭。11. 研究生院在玩弄数字很难找到提供有意义的就业安置信息的研究生院。如果学校不跟踪他们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最终在哪里,他们就不必分享他们可怕的跟踪记录。12. 不幸的是,威望无法咀嚼但是你可以写那些只有少数人会读的晦涩难懂的论文。底线:如果你足够聪明到可以获得博士学位,那么你会足够聪明到不去追求博士学位。

恋爱吧

为什么要去读博士呢?看完这几点或许你就知道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可以说是烂大街了。因此,很多的同学就会选择去追求更高的学历,去考研,甚至去读博士。那么,为什么要去读博士呢?真的有必要去读博士吗?或许看完这几点你就知道了。1. 读博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博士可以说是目前最高等的学位,从我们读书开始,一路攻读到博士,别的先不说,光是我们的个人的学识和知识面就肯定不会少。对博士的过程虽然会非常的艰辛,但是这对于我么而言也是一种锻炼。读博可以很好的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提高我们的应变能力等,这对于我们而言都是可以更好的锻炼自己的。2. 读博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博士和硕士、学士之类的学位明显不是一个层次的,博士生他们将会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事物,他们也可以站到更高的平台之上。别看很多读博的人工作后开始的收入比同龄人少,但是人家的升值空间和提升速度是非常快的,至于物质方面的回报那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3. 读博可以很好的选择从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对于一些从政人员的学历也会有所提高。和很多参加公考的人员不同,博士一般是通过选调的方式进入政界的。很多省市政府为了引进优秀的博士人才,对于博士的待遇还是非常的不错的。4. 读博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相信读书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放在博士们的面前的话,他们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滑稽可笑的问题。可能是因为现如今大多数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吧!很多人就开始质疑读书的作用了,认为读书并不一定就能带来财富和地位。但是,在经历过大学、考研这些过程后,博士们会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以上就是为什么要去读博士的原因了,至于读书到底有没有用,那就要看你是否真的认真的去学习了。对此,不知道各位又有什么看法呢?(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卡夫卡

博士申请为何会被拒?博士申请书需要注意的地方,你关注过吗?

博士申请书如何写? 如何写博士申请书每到年末,国内各大高校一年一度的博士申请开启,很多具备条件优秀的硕士生考虑申请海外博士的学位,然而大部分硕士只能留在国内攻读博士,其实随着国内高校师资人才力量的提升,很多985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水平都非常高,特别是清华和北大等高校,大部分博导都是海外高校博士体系培养出来的导师,他们的水平不比海外的一些普通差,甚至个别导师并不亚于美国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授,但是由于中国高校博导们的名额有限,大牛博导的职位非常难获得,主要是大部分博导的招生名额会被本校优秀的硕士生提前抢占,但是并不是一定没有机会,很多科研大牛每年也会从本校以外招收博士生,这样就他们就会对申请自己博士学位的学生中挑选,由于对申请者的不了解,博导们经常会按照以下因素挑选!大牛的推荐信加分最多一、找一位大牛写推荐信具有海外博士学子经历的导师们喜欢海外博士申请的方式,非常看重业内熟人的推荐信,因为海外的教授们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他们每写一份推荐信就证明了他对学生的信任,如果你想要申请业内大牛的博士学位,那么你就找你身边在业内有知名度的教授,如果有了教授推荐信,那么再配合你的博士申请书,那么你获得理想博导的机会非常大,毕竟科研圈中,知名大牛们都彼此欣赏,既然答应帮你写申请书,那么也证明你申请的博导和这位教授关系不错。凸显自己的荣誉和成果 二、申请书一定要简洁,突出自己的成就由于真正做科研的博导们工作非常的忙,面对繁琐的文字会有厌倦感,因此在写博士申请书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向博导简单明了地介绍自己,年龄、学习经历、婚姻状态、籍贯,最重要的是需要展示自己的优秀,把自己的获奖情况和科研成果罗列出来,其实博士学位不仅仅是学生的角色,更是博导教授的助手角色,博导们其实都是在按照科研助手招收博士,毕竟博导工作非常的忙,在实验室的数据需要靠团队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去完成,他们需要做的工作是科研方向指导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优秀的学习经历和科研成果也是受到博导青睐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申请书英文版最好三、自然学科博士申请书最好用英文写博士申请书最好用英文写,这里主要指自然学科的博士申请书,由于科研论文需要用英文表达,很多教授都看重博士生的英文写作水平,一些博导们发现招收的所谓英语过6级的学子,其实写作能力非常大的差,各种语法错误和简单的单词拼写都出错,甚至很多博导为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还得帮助博士生写英文SCI论文,因此吃过亏的博导们非常看重申请者的英语水平,如果读到博士,英文水平还很烂,那么你基本上和科研大牛们绝缘,因为目前国内大部分科研大牛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的英文功底都非常的强!中国的博士生素质差 四、申请博士学位一定要有目标性中国每年培育了全球最多的博士生,但是科研产出却低的可怜,这不光是高校博导水平低的原因,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国的博士申请者没有清晰的目标,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读博,造成中国的博士生素质偏低,这也是不少海归博导们诟病国内生源的原因之一,很多硕士生都是一路保送而来,他们对于科研没有热情和目标,仅仅是为了一张博士文凭,由于相对于硕士,博士其实很难毕业,导师们如果招收到难毕业的博士生,不但影响自己的声誉而且也会影响接下几年博士招生的数量。因此在写博士申请书时,一定要根据申请博导的课题,写出自己感兴趣的原因,如果可以的话,甚至可以写一个科研计划,最好一所高校写一封申请书,忌讳同一高校一封申请书多位博导申请,首先如果你申请的博导名额满了,他又觉得你不错,他肯定会推荐给其他导师,但是如果你是同一份申请书多人申请,教授们相互交流中一定会知道,那么他们就会相互避让这样的申请书!最后祝愿想要做科研的学子们,都可以遇到优秀的博导!如果遇到一位优秀的导师,那么很可能转变你的人生!如何选择博导,参考小编以前的文章

玄奘

想读博士,硕士生导师拒绝给写推荐信,我该怎么办?

硕士毕业后申请读博,却缺少硕导的推荐信,该怎么办?小西相信有类似问题的硕士不在少数,总归有一些导师会拒绝给学生写推荐信。也许,每个导师和硕士间遇到的问题均不同,想要确定谁对谁错不容易。-硕士生答辩-曾参加一个硕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在学院有听说他和自己导师关系不好,激烈争吵过几次,不清楚具体原因。答辩中论文、汇报都是比较不错的,不过后续致谢环节他主动"批评"导师,如没有修改论文、未提供实验条件、日常做不少杂事等。不过,半年后看到他回学校,找自己的导师、学院的另外一个导师帮忙写推荐信。和他打招呼聊过几句,是要走申请-考核制读985大学的博士。以为他的导师不会给写推荐信,可结果是他导师有写,还是自己手写的。推荐信全文都是"美言",称赞自己的学生有科研潜力、肯做事、能做事。-博士生-之前,不少推荐信都是学生自己拟好草稿,电子版发给推荐人。经过修改调整(拔高)后,打印签字后找个其他学生将推荐信内容手抄两份(部分学校支持打印版,仅需签字)。当然,也有部分导师都是自己手写,毕竟写一两份推荐信时间不长。给你讲这个事例,是想说很多事情得你去尝试才知道结果。我也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导师,同样盼望有一天桃李天下,更盼着学生们能更好。因此,我也了解大部分导师的心理。不管你是什么原因,之前和导师间闹过矛盾,吵架、砸水杯之类的我都见过,毕业后回去看看导师,真诚地聊聊,都会缓和彼此间的矛盾。不太建议随手一个电话、一个邮件发自己之前的导师,比如我要读博,需要一个推荐信等。平时,你没有给导师打过一个电话、发过一份邮件,甚至春节、中秋等节日群内祝福语都没一个。换位思考,你会乐意给写推荐信吗?面谈很重要。-手写推荐信-不清楚你申请博士的学校,对于推荐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一般来说,找2个正高(教授、研究员)的老师写推荐下即可,部分院校明确要求其中一个得是自己的硕士生导师。必须要求导师推荐信的话,尽量找导师沟通一次,比如请全体在读的同门、课题组老师一起吃个饭啊。或者,找个博士师姐、师兄之类的,帮忙中间调和下气氛,缓和下和导师的关系。这个推荐信的话题也可以由他们引出来。要是不要求自己的硕士生导师,直接找自己熟悉的2个老师写推荐信也没问题的(职称符合要求即可)。之前,帮毕业的学生写类似读博、做博后、出国深造的推荐信,大部分老师都不会拒绝的,而且很友好的。-导师沟通会-读博找人写推荐有3个小的事项:1.推荐信仅仅是资格审查材料之一,并非你能否读博的必要因素。关键还是得看你联系的博导意向、个人科研成果(如小论文)等"硬通货"。说的直白些,在不少学校推荐信仅仅是个形式,有就可以的那种。2.推荐人并非越大牛越好,合适就行,关键还是第1点中提到的靠自己。大学内博士招生,推荐信等材料审核均是学院招生委员会负责的,如某个辅导员复杂初审报名人的资料。审核的人不一定是做学术的,圈内的大牛导师也不认识几个,结果你也就懂啦。3.找大牛推荐,不是要写这类推荐信,得是直接联系的那种。比如当着你的面打个带你话给你意向的博士生导师。简单介绍你的情况后,期望推荐你到他们那边读博。这才是"真推荐"。毕竟,推荐信信上的"套话"反馈不出什么东西,谁也不会当真看的。-求学深造-不过,有一类情况是非常特别的,也是不少人遇到后觉得觉得烦躁的。就是导师希望你留在团队读博,但是你想要去更好的平台,至今尚未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只能说尽量不要争吵来解决这个难题,尝试换换思路,如不在国内读博(出国),"忽悠"导师自己读博后回来等。遇到这个难题的话,您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罗格河

你读博的理由 vs 导师招你的目的,也许真的不一样

文章来源: 科研圈一项调查研究指出,学生和导师的期望不一致是降低读博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作者们认为,导师作为更强势、更有经验的一方,应当承担起改善沟通的责任。读博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并且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和导师的答案可能差异很大。研究作者们指出,双方在期望方面的不一致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让学生的效率和对读博的满意度下降。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的研究者们对 114 位博士生和 52 位导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双方对博士各阶段的期望、对导师所提供的指导的评价,和读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调查对象中,31% 是导师,55% 是在读博士生,13% 是近期(两年内)毕业的博士,还有 1 人是中途退学的博士。学生和导师分别更重视什么?对于博士初期,学生和导师的期望整体上较为相似,都认为高自我驱动力、激情和优秀的书面交流能力很重要。但是,学生更远远看重成绩,而导师更看重批判性思维。比起导师,学生还更看重已发表的论文、业界背景、自信和优秀的口头交流能力。对于博士结束时,学生比导师更期望可量化的成就,如发表四篇以上论文、获奖及获得经费。相比学生,导师往往更重视非量化的成果,例如书面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专业学术知识。尽管学生也认为这些特质是重要的,但导师对此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学生。在可量化的成果方面,他们只希望学生在毕业时能发表一两篇论文,并且把学生得奖和得到经费放在较低的位置。读博到底在“读”什么?导师应该对博士生提供怎样的指导?双方在这方面的期望再次出现了一些差异。调查发现,在双方都非常重视的三种能力中,导师认为他们对指导学生提高书面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负有较大的责任,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期望。至于对学生学术能力方面的指导,导师的预期要低于学生的预期。尽管双方都非常重视这些能力,超过 20% 的学生认为他们几乎没得到一点指导(或只有主动要求时才能得到指导),而在导师群体中这个数字只有 5% 左右。研究作者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导师们大多杂务缠身、忙于应付,而学生常常要独自推进博士项目;因此,导师们只有在学生提出要求或发现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才会抽出时间提供帮助,但学生们可能把这种情况理解为导师不负责任。在学生没有主动请求的情况下,导师是否在这些关键能力上提供了指导?条形图展示了双方回答“是”的占比,其中绿色代表学生,红色代表导师。图片来源:Cardilini et al. / Nature Index此外,很多学生还认为导师应该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术独立能力、驱动力、和团队协作能力。Nature Index 的报道指出,这种期望差异可能使师生双方甚至整个科研系统都遭受损失。2019 年对欧洲 311 所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34% 的博士生无法在 6 年内完成学业,其中许多人会选择退学。在迪肯大学的这项调查中,35% 的博士生认为博士期间的经历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负面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个人期望(54% )、研究进展(53%)、研究环境(32%)、导师期望(31%)、和师生关系(29%)。这样的精神健康状况与去年《自然》全球研究生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如何让读博更有成效?论文作者们认为,这种认知差异的根源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导师可能会将学生视为更加理性而平等的个体,期望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求助;而学生可能对导师更加服从,或更尊重导师的权威,因此认为向导师求助或反驳导师是不合适的,或者会引发冲突。他们在论文中指出:“导师应当意识到,这种权力动态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促进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论文作者们提出了四条建议。1. 从博士开始时就明确目标在博士开始时与导师讨论双方的期望是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从开始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产出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但是我们仍需认真思考该如何把批判性思维具象化。例如,如果导师认为批判性思维比发表文章和得到经费更重要,那么就应该从博士开始时就在学生身上培养相关能力,比如要求学生花六个月时间去阅读已发表的论文。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Adam Cardilini 说:“这个过程能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方式阅读已经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而不是将它视作某种真理。我觉得我们并没有明确地教导这一点。”2. 在现实的目标上达成共识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让学生和导师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这个目标可以是培养一种能力,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或者申请到科研经费。制定目标的过程也是导师教会学生如何自我管理的一个契机,而自我管理对于高效的科研生涯十分重要。导师们通常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些能力,或者应当自己掌握这些能力,但制定目标确实是需要学习的。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为自己也为团队考虑可以帮助学生在读博期间保持动力,也可以让学生们更高效更有团队协作能力。为了提高这独立性和合作能力,应该建立一个开放并鼓励大家相互支持的环境。比如,如果学生想要学习一种分析方法,而导师对这方面并不熟悉,那么导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其他研究组学习。“如果学生能够开诚布公地讨论自己需要什么,导师也能说出自己能提供什么,那么双方就能讨论学生何时需要更加独立,何时需要更多地协作,”Cardilini 说。4. 保持开放的交流虽然每个人的交流方式不同,导师和学生需要找到一种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方式。高效的沟通可以让学生与导师在问题出现的初期就识别和解决问题,并且可以创造出一种更加高效的关系,也可以防止学生中途退学。Cardilini 说:“如果双方能面对问题,开放地讨论问题,这段师生关系就会更加高效;但是如果学生害怕去实验室,或者担心导师会对文章作出怎样的反应,你们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了。”往期精彩「化学SCI」中科院三区,五年影响因子增长,化学相关均可涉及5大学科,EI收录期刊,检索周期不足30天新增3本SCI期刊,JCR二区、SCI, EI双收 录,影响因子多年增长

漫步者

申请985高校的博士有多难?这三个现实给你答案!读博学姐:很难

现在大多数人对于博士还是比较的陌生,这种陌生不是指很难见到博士,或者说对博士的认知不够,而是大多数学生或者是家长认为现在的博士还是需要像考研那样参加初试和面试,其实现在各大高校的博士大多数采取的是“申请—考核制”,相对于考研在考试安排上或许更加的简单一些,但是在每年的博士招生中还是会有很多研究生表示很难,没有那么的简单,尤其是985高校的博士。那么申请985高校的博士有多难?这三个现实给你答案!读博学姐:表示很难的!首先,多篇核心期刊或者是C刊论文。每一位研究生对于核心期刊的论文绝对不陌生,甚至是非常的了解,同时对其难度更是了如指掌。可以这样说,现在很多211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能够在硕士期间发表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都少之又少,更不用说C刊论文,而对于双非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几乎没有能够发表核心期刊的学生。可是这是研究生申请985高校博士的最基础的条件,这个条件不满足的话,后面的各种要求救更不用提了,因为这是博士招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这是最难的!其次,英语的综合要求。985高校对于申请博士的研究生在英语方面的要求是必须通过英语六级,有的还有更多的要求例如托福、雅思等这些,这对于绝大多数研究生来说都是很难满足的。同时,还对申请博士的学生英语口语有很详细的要求,也就是说你的英语不仅需要能够考非常高的分数,同时你还必须能够说得一口非常正宗的英语口语。试问现在的硕士研究生,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的学生又有多少呢?我想应该是很少。所以,这也是一方面。最后,本科和硕士的专业、学习等综合考察。对于申请博士的学生还必须要关注自己的本科和硕士期间的诸多表现,尤其是在日常的学习表现中这都是很多985高校需要审核的。包括本科和硕士必须学的是相关专业,以及本科和硕士的学习必须是非常的优秀,同时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这些都是考核的标准。没有一个很不错的本科、硕士记录,顺利的进入面试也是非常的难以实现的。总之,申请985高校的博士不是一般的难,所以有读博的打算的话需要你现在就要不断的给自己营造良好的有利条件了。

蒙面侠

一个导师的独白:申请-考核制读博如何做更有胜算?

为何感觉想读博变得有点难,导师间如何分配招生?曾几何时,小西读博那会还没有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还得英语测评。当时英语成绩未达线(按比例划线、分数浮动较大),隔年参加的学校博士普通招考。有段时间,本校生硕博读博流程简化,取消英语测评,填写一份申请表格即可。转眼,小西自己已进入高校,成为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导师。近几年博士招生指标紧缩,尤其是不属于首批22所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如不少博士生导师约0.5人/年的招生指标。学院根据整体课题经费进账或高水平科研论文发表情况等折算每个导师的当年博士生指标数,当然长江、杰青等大牛导师基本是2个+指标/年,"四青"1个+指标/年。其实,学校指标量化中,经费到账是小西最为认可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工科。一旦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撑,在读博士生开展课题会变得非常困难,往往不少科研成果是"用钱烧出来的"。当然,每个学校或学院都会有自行拟定的《博士研究生名额分配办法》,将指标细分配到位。因此,近些年博士生导师选择学生十分谨慎,也许错过就是一年。博士生 阳光灿烂的笑容申请-考核制中导师或大牛推荐重要吗?日常中,有导师主动将自己的硕士推到更好的平台读博,也有导师会在同领域的学术圈中找其他导师给自己推荐博士生。对于导师来说,和学生几次邮件沟通或一次简短的面谈,无法深入了解一个学生,尤其是近几年不少研究生心理问题频发(不推脱、导师同样有责任)。相对来说,学生自己硕士生知道导师3年相处后的总结会更加准确和到位,往往这样的"总结"是口口相传,而不是一份《推荐表》的几句话。也许硕士生导师是年轻教师,或者院校层次稍低,再或导师有意留你读博(这一点有时候没有道理可讲)。总归来说,还是有不少学生最终"没有人脉关系帮忙推荐"。尽管一个好的推荐对于申请-读博十分关键,自己主动联系导师同样没问题的,试试用诚心打动她。女博士 申请-考核制如何准备?首先,提前摸清几所感兴趣院校的申请-考核制流程,如部分院校有12月、3月两次选拔,可根据自己科研论文接受情况灵活选择。除专业面试环节,还有科研实践与写作、外语水平考核,单科不合格就会直接淘汰(合格线不少划到75分)。在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建议选择2-3所院校,且提前沟通该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在和某个导师沟通好招生指标后,小西建议和其他同意接受的导师提前说明情况。当然,委婉些的话更好,比如"老师,和家人沟通后,我想着也许工作更好,耽误您时间了。"。整个过程中真的不太建议说"你要我就来"的承诺,调皮的导师给你来一句"你来我就收"……其次,部分导师会友好的回复"欢迎报考",也许是当时尚未发布当年的具体招生指标分配。切记和导师保持沟通联系,重点关注研究生院网站的信息。录取过程中,导师对于自己招生指标的生源选择具有极大的自主权。换句话说,学院考核选拔仅仅是"去粗"(去除不符读博条件的生源),各自导师的选择才是真正的"取精"。和导师沟通非常重要记住!尽量找同学打听下联系导师课题组的具体细节,必须搞清楚一个核心问题:导师今年有几个指标,导师课题组有没有硕士生研二硕博连读或研三有想法读博?如XX导师课题组几个招生指标,团队指导的硕士生选择硕博连读后已用完招生指标,"但是"后面的话小西就不说啦,体会过的人都懂。同时,有意走申请-考核制读博的同学,科研论文才是最好的"硬通货"(没有论文,通不过资格审查环节的)。若是硕士阶段平台环境有限或导师缺乏指导、没有足够经费,可以尝试阅读海量文献和汇总,撰写一篇综述投稿。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时,综述修改后就是自己硕士学位论文的章节一。博士生导师的态度对于能否录取十分关键,但是能做的是在你通过学院的资格审查和综合考核后,愿意给你招生指标与接受你读博。至于如何通过学院考核就得考生自己认真准备,如每年都有不少朋友在英语考核中未达合格线被淘汰。博士生 攀爬在学术路结语其实申请-考核制对与985/211院校的学生来说,简化了博士入学的流程和缩减了备考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做点研究。但是,双非院校的学生想要进名校读博更难。和求职一样,联系导师是申请-考核制不可或缺的环节。记得认真准备一份个人简历、一份自我陈述、一份未来研究计划,权当在申请一所国外大学的材料准备,细节到位、认真些总没有坏处的。一个小细节:沟通中某个导师回复"欢迎报考"后,若是连个"面谈"的要求都没有,要么自己主动去面谈一次,要么得思考是否要换个导师啦,你说呢?最后,预祝各位参加高考的学子,明天能够取得好成绩,不再有院校层次差异的烦扰,加油▼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最大的收获!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有问题欢迎评论交流。

出气筒

当下社会,读法学博士的几个理由

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召开,笔者刷新闻时看到了“中山大学校长建议扩大博士生招生和培养规模”的新闻,考虑到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最近很多学弟学妹问我要不要考博士,我把建议他们读博士的四个理由放在这。第一,读博士往往是你跻身名校的最后一次机会。从数量上讲,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不足60万人,已经属于社会精品,不过总有不甘人后者,极欲投身名校的怀抱,意图打响跨越社会阶层的翻身仗。不过按笔者的亲身经历,除了能发光,名校并不能当饭吃,至少不能保证你一直吃好饭,有时候甚至只是皇帝的新衣;而且你即使进入了名校读博士,根据“中关村学术的鄙视链”序列,你在人北清本科的眼中,也是内外有别。当然,庸俗地讲,校友资源确实也非常重要,君不见重要公开场合的私下场合,攀校友也是打开局面或维持关系的重要手段。国内法科名校,一定绕不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院四系”,详者,自行度娘之,不过斗转星移,格局也重新洗了牌,虽尚不敢全盘认同目前国内各色法科教育的排行榜,不过作为参考,人北清已长期盘踞法科三甲的位置,其他五院四系及社科院法学所等,也数名流。明理楼—清华法学院所在地第二,起点高,学而优则仕概率加大。社会上博士属稀缺资源,体制内中更是如此,前段时间出现的陕西90后女博士副县长,更是刷爆了网络,应该说选拔高学历优秀分子进入体制进行培养,为国、为党、为人民服务已不鲜见,从已经提拔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王老师,到央行的周行长,财政部的前楼部长,年轻时都是著名学者。政法系统内这一规律也是屡试不爽,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最高检、司法部的现任官员中,都有前优秀学者的身影,近年国家出台了法学老师和法学实务部门互聘的“双千”计划,在制度层面上确立这样的安排。从逻辑上讲,学者型官员确实具备很多常人不具备的素质,要知道写出一篇好的法学博士论文,不说头悬梁、锥刺股,但是掉头发,变油腻,那是必经之路,经过苦熬心血锻炼出的框架性思考能力和纵深性写作能力,但凡是个爱才之人,都忍不住为我所用。所以,请记住一句片面的话,“笔杆子”就是和平年代的“枪杆子”。2013年国家正式启动双千计划第三,法学家在法律界深藏功与名。读过梅里曼《大陆法系》一书同学们可能知道,大陆法系国家内法学家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甚至认为法学家为大陆法系中真正的主角,这样的观点未免偏激,但具有提示意义。从法律运行的维度看,立法上法学家是直接的参与者,由全国人大审查的法律案(可理解为用于审议的法律条文初稿)在组建起草班子时,都会有法学家的身影,我们看到2017年颁行的《民法总则》,大量采用了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和社科院法学所牵头的”专家意见稿“的部分内容。司法和执法上,法学家的见解和释义有时可以成为判决的依据,2016年全国优秀法律文书评选活动中,南京玄武区法院一份获奖判决点名道姓援引学者观点。如果你认为法学老师就这点能耐,那就错了。一般来讲高校并不反对老师兼职律师,原来高校甚至会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后改制脱钩(优秀者如人大的地石所,中国政法的法大所等等)。高校老师做律师成功者,往往接的也是大案,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小案子费的劲儿不如稳当地教教书讲讲课来得快。既是名师也是大状者,不乏少数。最后,博士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生活节奏松紧可控。聊点小确幸的,大学老师不坐班,如果没有行政职务,和教务商量好后,可将教学课程排到集中几天,其余时间趴窝慎独,外出营生,没人管你,再加上两个寒暑大假,对家庭来讲,可谓福音。

尘与雪

已在高校工作的讲师,依然选择读博的理由是什么呢?

还记得2018年临沂大学被曝出与校内300余硕士学历教职不再续人事代理合同的新闻吗?而这些不能续签的教职主要是两类,一是2012年公开招聘引入的教职工,二是符合解决配偶工作条件的人才家属。其实,临沂大学之前升格为大学时就有"老区"因素,尤其是博士学位教职占比仅为26%(比例真不高)。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也许这样的选择没有错呢。但是,后续报道中曝出临沂大学曾出多项政策鼓励校内教职"深造",但效果不佳!临沂大学美景在高校工作,若是仅仅教学型,不做科研的老师,很容易被日常生活的琐事分神,安逸的氛围很容易让不少年龄较大的讲师放弃了读博的打算。或者干脆不少人眼看职称晋升无望,转为行政岗希望可以有所改变呢!小西建议有政策扶持的高校教师,真的非常有必要攻读博士学位。哪怕是学历在贬值,但是博士研究生学历依然较为短缺,尤其是部分非省会城市的双非院校。这些学校每年都提供高额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和配套政策(如解决配偶工作等),尤其是3-4月份工信部组织的博士全国巡回招聘,大红的"100-120万安家费"、"提供90平米住房一套"、"配偶安排工作(带编制)"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呢!就小西知道的情况,部分院校在评定副高职称时同样明确有要求"必须取得博士学位",因此,退无可退,只能选择再次前行!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名校的博士招生不再接受在职攻读学位,非定向已明确要求脱产学习且提档,而这个时候原单位可沟通"同意提档",但是需要签订《保留工作协议》,即博士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福利就是可报销博士学费、工资照发、推荐院校和导师呢!若是希望借助攻读博士学位后去更好的城市和平台,不再想回原单位工作,就得"下决心"辞职,压力不小!毕竟,毕业时大于35岁的男博士、大于40岁的女博士,如理工科将无法申请青年基金,区域或平台较好的高校不会引进呢!其实,还有个不错的途径,即本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点且自己专业一致或近似的,可选择在职攻读本校的博士学位,也算是一种"在职读博"。2000-2010年,双非院校类似这样获得博士学位的老师不再少数呢,尤其是部分院校博士点较少的。这样的选择同样存在弊端,就是平台没有改变,博士期间更多的是完成自己的课题和发表部分论文,个人能力和学术成果提升非常有限,仅仅是获得一纸"博士学位证"。导师和博士毕业生交流在选择读博时,肯定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学校和导师呢?博士学位授予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平台更好的双一流院校。不宜将考博过于功利化,4-5年的博士学习阶段其实非常有帮助,而一个好导师在小西看来比平台更应该优先。也许,不少人会想到自己之前读研时的导师,说不定几年过去后已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学校、导师和研究方向熟悉的优势很难让人拒绝。不过,小西还是不太推荐继续回原来的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毕竟大部分人工作后进行的研究方向和原先还是有不小差异,应该选择更贴切自己目前工作的研究内容。一是对自己能力和学识都有显著提升;二是融入导师所在该领域的小圈子,利于自己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小西觉得可以直接邮件沟通一些自己研究领域较为知名的大牛导师,不要觉得这个方法"老土"或"笨",只有你很好的表明自己的学术理念和选择他作为导师读博的原因,一般都会收获导师的认可,邮件中那句"欢迎报考!"是对你最大的激励呢!博士生入学考试还有个小细节,不少院校不会售卖每年的考博真题,不过学校内的小打印室肯定有售卖或者在小木虫等也有分享。相对硕士入学考试,博士的2门专业课难度不会很大,不少人被拒之门外仅仅是因为"被丢下"多年的英语不能过线(划线50分左右,看学科)。只要努力,且导师同意接受,成功的机会很高呢!最后,预祝各位朋友有兴趣、有想法读博的,都能4年顺利毕业,棒棒的呢!

蓬头突鬓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只愿意读研究生而不愿意读博士?

这个话题的背景先说下,编之前谈过一个研究生女朋友,是在985、211院校里读研,当然,其实她的本科很一般,某二本院校。于是乎,念了研究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否要读研?还是应该选择就业?这里列举一下她不想读研的理由:1. 读完研究生年龄就够大的了,在读博士,出来都快30了。编和她谈的时候,她还只有22岁,但是一想到,3年研究生,3年博士,出来,妈哟,28了,老大不小了,同年龄的人早早就业的,怎么着混个年薪10几20万问题应该不是很大吧?而就算读完博士出来就业,可能年薪还不如人家。于是乎,惆怅之感油然而生。再加上随着年龄增大,找对象什么的事估计都很容易耽误,虽然那会正和编谈着,但是,好景不长,最后编还是和她分手了。至于理由什么的就不细说啦,关于这个完全可以写一篇有个高学历的女朋友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了。2.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博士?OK,其实很简单,读博士的目的一般就是进研究所啦或者留校当老师啊。可是她根本没这样的想法,她只想进企业工作,顺带一提,她学的是环境工程,具体干啥编也不是特别清楚,反正每天就泡在实验室,而且堂堂一个985院校实验室居然没空调???嘛,也有可能只是因为研究的东西不能控温之类的吧,具体编不清楚。然后,既然是想工作,那么目前看来研究生的起薪和博士生并没有太大差别。这是一份2014年上海交大就业质量报告,作为参考。3. 在读下去会感觉自己和社会脱节。是的,这点其实还蛮恐怖的,像编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得了解天下大事嘛,于是编在和她交往的过程中惊讶的发现她甚至不知道天津爆炸事件,泥石流少女,各种当是很火爆的电视剧电影居然一概不知。是的,研究生的生活就是这么枯燥,每天2点一线,研究室,宿舍,娱乐活动少的可怜。比起当今的大学生吃喝玩乐无所不包,研究生(尤其指理工科)真的挺不容易的。在实验室耗了一年却也出不了成果,一步错步步错,然后推倒重做。但最后,她还是在导师的疯狂劝说之下选择了读博。就像江湖上流传的那句话一样,你想上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只要告诉老师,我!要!读!博!就这么简单。具体原因编也不太清楚了,毕竟那时候已经分手了。参考了一位博士生导师的文章,确实,如他所说,那么多人不想读博士,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根本不想从事研究工作。只是社会的就业压力和对学历的崇尚,迫使很多本科学历的人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学历,以使得自己拥有更多的资本获取一个满意的工作罢了。当然这远不意味着读博士毫无意义,只是说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博士是一个有些遥不可及,而又华而不实的称谓。比起研究生的平易近人而又比本科生略胜一筹的地位,确实有些尴尬。当然研究生对于学术而言同样是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但却成为了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各种考试中的准入条件或者是加分项。于是,对社会而言更重要的只是你这个研究生的学历,而至于你究竟有多强的科研能力什么的,并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