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生猪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发布小小不言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生猪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发布

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非洲猪瘟Ⅱ级疫情预警,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一起生猪非洲猪瘟疫情,这是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随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扩散。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调运频率高、数量多,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目前非洲猪瘟已对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据农村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8月生猪存栏环比再降9.8%,同比大幅减少38.7%;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再降9.1%,同比大幅下降37.4%。受非洲猪瘟和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去产能的共同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持续下滑,但是猪肉作为我国居民日常肉类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市场需求规模较为庞大,近期国内猪肉价格快速上涨,随着猪瘟疫情传播势头的逐步控制,国内过剩产能的逐步出清,生猪养殖行业拐点或将到来。为了更好地了解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我国生猪行业的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19年生猪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报告》从生猪行业相关概述、生猪行业发展环境、生猪行业发展现状、生猪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生猪行业核心企业分析以及生猪行业发展前景六大方面剖析了我国生猪行业,报告最后附录部分整理了目前全国及各省市生猪行业相关政策,为生猪产业从业人员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以下是报告详情:PART1:生猪行业相关概述生猪是对未宰杀的除种猪以外的家猪的统称,受非洲猪瘟和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去产能的共同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持续下滑。同时,生猪的养殖周期较长,我国尚不具备足够的原种猪繁育能力,为解决供需缺口,部分企业通过进口能繁母猪的方式进行补充。从时间周期来看,从原种猪进口算起,大约需要经历17.1个月(一年半)左右之后才能开始市场供应。因而,一旦出现猪肉的供给缺口,短时间内是难以快速补充的。PART2:生猪行业发展环境从2018年8月3日,国内发现首例非洲猪瘟起,非洲猪瘟在国内快速扩散。截至6月30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其中有131起解除了疫区封锁。到目前为止,亚洲范围内共有9个国家出现的非洲猪瘟疫情。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传播势头得以控制,但非洲猪瘟加速行业去产能,近期猪价在爆涨。9月4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维护经济稳定。自2019年以来,国家多部门、多省份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支持生猪养殖行业生产发展。随着非洲猪瘟疫情的缓解,各部门措施给力,全国生猪生产恢复在即。PART3:生猪行业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处于去产能阶段,生猪存栏量持续降低。2018年8月中国开始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导致2019年生猪存栏量进一步下滑。据农村农业部数据显示,截止至2019年6月我国生猪存栏量为25560.9万头,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持续下降,降幅进一步扩大。8月份生猪存栏环比下降9.8%,同比下降38.7%。数据显示:2019年8月,400个监测县能繁母猪存栏环比7月下降9.1%,同比去年下降37.4%。能繁母猪存栏下降趋势再度加强,猪越来越少,呈现巨大产能缺口。PART4:生猪行业市场竞争格局据数据统计,12大上市生猪养殖企业2019上半年生猪总销量达到2650.2万头。其中,温氏股份上半年生猪销售突破1000万头,占总销量的44.43%,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在12家上市企业中,仅1家企业上半年生猪销量同比下降,11家同比均增长,其中金新农同比增幅最大,其上半年生猪销量同比增长77.17%。PART5:生猪行业核心企业分析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3年,是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为主导、兼营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的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现代大型畜牧企业集团。温氏畜禽养殖业务以养猪、养鸡为主,养牛、养鸭、养鸽等为辅,主要采用“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实行产业链全程管理的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温氏养猪业在国内占有相对较大市场份额,以华农温氏1号猪配套系和温氏WS501猪配套系等为主要经营品种,辅以天露黑猪为特色经营品种。数据显示:2019年6月,温氏股份销售商品肉猪192.98万头,收入33.35亿元,销售均价15.60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4.29%、2.93%、10.48%,同比变动分别为19.57%、54.68%、34.72%。2019年1-6月,累计销售商品肉猪1177.4万头,收入180.42亿元,销售均价13.49元/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13.69%、25.32%、13.33%。据悉,2019年计划销售商品肉猪为2300万头,已完成全年计划的51.19%。PART6:生猪行业发展前景猪瘟爆发以来,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连发多项文件,要求坚决关闭不符合设定条件的生猪屠宰企业,压缩落后产能,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鼓励优势屠宰企业整合产业链,加快推进生猪屠宰清理整顿和标准化创建,这或意味着屠宰监管政策继续加码,中小屠宰场环保、检疫成本大幅提升,私屠滥宰得到较好整治,龙头规模效应的优势将得到更好的体现,有望推动行业集中度中长期加速提升。PART7:附录本文仅展示报告部分内容,完整报告请下载《2019年中国生猪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http://wk.askci.com/details/c379fa4ac0af4469b7a2625fb162e8e0/

魔法粉

2018年猪肉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全文)

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重要的食物源和营养源,是居民菜篮子中的当家品种和餐饮业的主要原料。猪肉产业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该产业的食品安全和稳定供给,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并为亿万消费者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居民饮食开始向多样化、科学化转变,老百姓对猪肉的需求量有所减弱。据统计,2017年中国猪肉市场零售规模为12015亿元,同比下降12.3%。

十二夜

2020年中国生猪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中商情报网讯: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的畜、禽、水产等农产品以及各种粮食加工作物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务工、生活,致使从事养殖业的农户数量大幅减少,导致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规模化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随着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环保要求越发严格,中小散户退出生猪养殖,加上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的影响,全国生猪出栏量略有下降。2019年,受环保政策、规模化养殖趋势、“非洲猪瘟”等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生猪出栏量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同比下降21.57%。2020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对我国生猪供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目前,中国疫情已经得到控制,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2020年下半年,我国生猪市场供需将恢复正常,预测2020年我国生猪出栏量为68400万头。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随着对生猪养殖的环保要求越发严格,中小散户退出生猪养殖,加上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的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总体处于下降的趋势,已由2012年年末的48030万头减至2019年年末的31041万头。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32120万头,较去年四季度末增长3.5%。预测2020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1995万头。进口方面,根据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年-2019年,我国猪肉进口量分别为121.68万吨、119.28万吨和199.42万吨,占全国猪肉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28%、2.21%和4.69%,占比较小。2019年国内猪肉供给不足,进口量有所增加。2019年我国猪肉进口量为199.42万吨。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生猪养殖行业发展趋势:(1)规模化生态养殖成为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但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等机会成本的增加以及环保监管等因素的影响,散养户退出明显,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的程度正在明显提升。目前一些大型的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养殖模式的企业已经将合作养殖户的标准提高到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将是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趋势。(2)生猪标准化养殖和精细化饲养趋势我国生猪中小规模养殖户受规模的影响和资金、人员的限制,生产和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经营,科学饲养的意识淡薄,精细化管理水平严重滞后。2010年以来,农业部先后颁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旨在推进生猪及其他畜禽的标准化养殖,并且每年都会评选一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生猪养殖的标准化也促进了养殖的精细化,目前标准化的养殖场基本都做到了对猪舍的精细设计,做到了各疫病防控环节的精细把控及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养殖标准化和精细化要求将是生猪养殖行业未来发展的必要趋势。(3)向养殖居宰加工一体化方向发展,冷鲜肉及深加工肉制品供给将加大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未来生猪的跨省调运可能受到严格管控,猪肉市场的格局可能发生较大改变。由于我国北方生猪产区的本地消费能力有限,生猪跨省调运受到严格管控,将迫使大型养殖企业加大猪肉制品深加工的投资和布局。未来东北、河南等北方主要生猪产区的屠宰加工能力将明显提升,以满足“调猪向调肉”转变的政策需求。同时,随着“调猪向调肉”政策的执行,猪肉消费者对热鲜肉的偏好可能受到影响,大型养殖企业将增加冷鲜肉及深加工肉制品的市场供给。(4)食品安全日益受重视,促进高端猪肉品牌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以散养为主的养殖模式是引发猪肉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散养情况下,政府监管部门无法对散养户进行全面监管,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这种情形客观上促进了国内高端猪肉品牌的发展。对于规模养殖企业来说,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极高,规模养殖企业将食品安全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规模化的养殖企业具备更高的养殖和育种水平,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出肉质和口感更好的肉猪,同时养殖成本也因为规模化的优势而更低。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如临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猪肉市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发布

中商情报网讯:2018年8月,“非洲猪瘟”病例首次在我国出现。受非洲猪瘟疫情和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生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量持续下降,市场供给阶段性趋紧,生猪价格大幅上涨,2019年上半年,猪肉市场价格走势和商品肉猪市场价格走势相近。从年初猪肉价格震荡下行开始,2月份猪肉价格最低跌至22.36元/公斤,3月份开始反弹,此后猪肉价格不断上涨。尽管目前政府针对生猪和猪肉供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但由于生猪繁育养殖到出栏仍需约10个月时间,预计2019年全年猪肉产量下滑至4475万吨。而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上涨,未来猪肉消费也将有所下降。到2020年市场将逐渐回升。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我国猪肉市场供需将进一步扩大。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猪肉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19年中国猪肉市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报告从猪肉市场基本概况、猪肉市场发展环境、猪肉市场供需形势、猪肉市场进出口贸易分析以及猪肉行业重点企业五大方面剖析我国猪肉发展现状,接着进一步分析未来两年猪肉市场产销量及供需缺口,最后总结了我国猪肉未来发展趋势,以下是报告详情:PART1:中国猪肉市场基本概况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副食品,人体重要的食物源和营养源。猪肉产业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该产业的食品安全和稳定供给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并为亿万消费者所关注。生猪价格波动决定下游产品价格波动,生鲜肉价格调整较为及时,但零售价格较批发价格仍有时滞。PART2:猪肉市场发展环境分析目前非洲猪瘟肆虐全球,国际猪肉价格也呈快速上涨趋势,能代表国际指标的欧盟猪肉价格已上涨2成。进入2019年后,非洲猪瘟疫情已蔓延至越南等国家,截止目前亚洲已有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疫情。其中,中国出现非洲猪瘟疫情最早,在2018年8月份,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确诊,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自2018年8月初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2019年7月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2019年以来,中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44起,除4月份外,其他5个月新发生疫情均为个位数。目前,全国25个省区的疫区已经全部解除封锁。总体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势头明显减缓,正常的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正在逐步恢复。受此影响,中国猪肉供给低迷,猪肉价格疯狂上涨。2019年8月猪肉均价约31元,同比大幅增长56%。针对猪肉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问题,近期,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保供稳价的方案和措施,大力支持生猪养殖能力建设,增强储备调控能力,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PART3:猪肉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人类多食用家畜、家禽肉,以猪、牛、羊、鸡、鸭为主,并以此为原材料生产肉制品。而由于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整体看来,我国猪肉产量变动幅度不大,但仍表现出下滑的趋势。2017年猪肉产量为5451.8万吨,2018年下降至5403.74万吨。再加上猪瘟的影响,2019年的猪肉产量将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我国是肉类食品消费大国。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猪肉消费量高达5595万吨,为猪肉消费第一国,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其中欧盟国家猪肉消费排名第二,消费量为2116.5万吨,美国以994.7万吨排名第三。纵观近年来猪肉消费数据,我国猪肉消费居高不下,平均年消费量为5461.7万吨,消费体量十分庞大。伴随生猪供给大幅下滑,猪价已出现大幅上涨态势。今年3月份开始,猪价呈持续上涨的走势,近期涨幅有所扩大,6月份猪肉批发市场均价每公斤21.59元,环比涨4.7%,同比高29.8%,7月猪肉均价每公斤进一步涨至23.64元。8月份猪肉价格达28.49元。猪价上涨较快主要是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去年四季度以来,生猪和能繁母猪的产能持续下降,猪肉市场供给偏紧的效应近期开始集中显现。PART4:猪肉市场进出口贸易分析2018年以来,由于受到中国美贸易战的影响,中国多次调整对美大豆、玉米和猪肉产品等关税。2018年4月2日,中国对美7项猪肉相关商品加征25%关税,7月6日再次对美11项猪肉产品加征25%关税。此两次加征关税后,美国猪肉出口到中国的总关税将高达70%。2016年由于国内猪价高企,进口肉价格优势明显,进口量增加至162万吨,进口额超30亿美元。近两年随着猪价的下降,加上中美贸易战影响,2018年进口量降低至119万吨,到2019年1-8月累计猪肉进口量为116.39万吨,进口金额达到23.17亿美元,超过2018全年进口额。猪肉出口方面,从2007年起,中国从猪肉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2018年中国猪肉出口数量为4.18万吨,同比下降18.6%,全年猪肉出口金额1.95亿美元,同比减少24.5%。自2014年至2018年,我国猪肉出口数量呈波动下降的趋势,2017年我国猪肉出口量反弹微涨,2018年猪肉出口量额再次下跌。到2019年1-8月,我国养猪业整体存栏继续下降,屠宰量减少,释放进口需求,出口仍然延续这一下跌趋势。PART5:猪肉行业重点企业分析本报告重点介绍了温氏股份、雏鹰农牧、正邦科技、双汇发展、雨润食品、新五丰等六大猪肉企业。PART6:猪肉市场发展趋势预测2018年8月份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在国内各地持续扩散,随着疫情之下行业产能持续去化,行业供给的大幅缩减将推动生猪价格进一步上涨。尽管目前政府针对生猪和猪肉供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但由于生猪繁育养殖到出栏仍需约10个月时间,预计2019年全年猪肉产量下滑至4475万吨。而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上涨,未来猪肉消费也将有所下降。到2020年市场将逐渐回升。本文仅展示报告部分内容,完整报告请下载《2019年中国猪肉市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http://wk.askci.com/details/3b542862d8784fea81d4bc6cbd271652/

段青

2019年中国猪肉市场发展回顾及2020年前景展望(图)

中商情报网讯:2019年,受“猪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疫情冲击和一些地方不当禁养限养等因素影响,2019年全国生猪产能下降较多,猪价涨幅较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生猪存栏31041万头,比上年下降27.5%,全年生猪出栏54419万头,比上年下降21.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猪肉产量同比下降21.3%人类多食用家畜、家禽肉,以猪、牛、羊、鸡、鸭为主,并以此为原材料生产肉制品。而由于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整体看来,我国猪肉产量变动幅度不大,但仍表现出下滑的趋势。2017年猪肉产量为5451.8万吨,2018年下降至5403.74万吨。2019年受非洲猪瘟的影响,的猪肉产量出现明显的下降。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比上年下降21.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猪肉价格由升转降自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猪肉市场波动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热点。今年3月份猪肉价格开始起飞,但并没有持续上涨。随着国家储蓄冻猪肉的投放等一系列措施稳定猪肉价格后,猪肉价格涨幅有所缓和甚至由升转降。具体来看:8月份开始,猪肉价格环比涨幅趋缓,同比则从11月份开始趋缓。统计局12月数据显示:猪肉价格同比上涨97.0%,环比下降5.6%,猪肉价格由升转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生猪养殖盈利高达660元/头市场供给不足导致猪肉价格、进口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生猪养殖头均盈利高达660元。数据来源:全国畜牧总站、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具体来看,2019年前三季度生猪产能持续下降,四季度开始有所回升。前期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很多大型养殖企业都通过调减生猪产能、放缓扩张步伐等方式,来应对疫情风险。后期随着大量小散户的退出及疫情逐步趋稳,大型企业集团开始实施新一轮扩张计划,“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陆续在各地上马。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9年种猪供应也较为紧缺。一方面供应少、价格高,另一方面外部引种风险较大,不少养殖场户选择从商品猪中留种。农业农村部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12月屠宰企业公母猪屠宰比例分别为70%和30%,母猪数量明显偏少,说明有不少商品母猪被留作种用。正常情况下,商品母猪繁殖效率比二元母猪低15%~20%,虽然效率降低,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能不足的影响。展望2020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供应仍面临较大压力,如果疫情稳定,下半年开始,市场供给将逐步增加。从外部因素看,2020年猪肉进口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但受全球贸易量制约,增幅有限。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生猪生产的恢复。综合判断,2020年猪肉市场将延续供给偏紧的态势,生猪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猪肉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柳遥

吉林市猪肉市场供应情况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我市猪肉市场价格随全国市场走势不断攀升,影响居民消费。为及时掌握全市猪肉市场的供应情况,市商务局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市肉类批发、零售市场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与有关商贸企业共商对策,切实保障我市猪肉市场供应。一、猪肉市场运行情况为切实摸清猪肉价格上涨的真实情况,市商务局调研组调研猪肉经销单位42个,走访猪肉摊位48个,与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船营区动检所等3个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重点调研了吉林市万鑫屠宰厂、鑫龙屠宰厂等2家大型屠宰厂;东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东、苏洲街等2个菜市场;大润发、欧亚、华联新生活等9个大中小商超;东市农贸、绿叶农贸、苏洲街农贸、雅堂优客农贸、长春路市场、二十三中市场、中东新生活等7个农贸市场;黄旗街、向阳、大华、南宁路等4个早日市;华正、金锣、法特等12个冷鲜肉专卖店和肉床;华正肉批零配送中心、得利斯肉品批发中心等5个肉品批发中心。从今年一季度开始,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明显上涨。目前,生猪价格为17.75元/斤,同比上涨343.99%。猪肉市场零售价格31.16元/斤,也较前期上涨5倍多,猪肉及其替代品价格也明显上涨。具体情况见下表。全市生猪屠宰日上市量市900头左右,按每头75公斤计算,约67.5吨。其中吉林市城区日生猪屠宰量300头左右,约22.5吨,占33.3%市场份额;吉林市两家大型机械化屠宰企业市场供应量约为180头,约13.5吨,其中万鑫屠宰厂日宰140头,约10.5吨,鑫龙屠宰厂日宰50头,约3.75吨;其余为城市周边小型屠宰厂。吉林市城区日外进冷鲜猪600头,约45吨,约占吉林市猪肉供应量的66.7%。外地猪肉几乎全部为品牌冷鲜猪肉,猪肉品牌主要为雨润、双汇、得利斯、华正、金锣等。其中雨润43头,双汇74头,得利斯43头,华正74头,金锣74头,其它292头。目前,市政府储备冻猪肉1635吨,储备企业为得利斯公司,以备应急调用。从调研情况看,吉林市猪肉市场供应稳定,对肉价上涨消费者大多能理性看待,没有出现抢购现象。二、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分析一是去年受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毛猪数量减少。我市按照国家要求扑杀感染猪瘟的生猪,导致生猪数量、猪肉产量下降,苗猪等价格持续走高。目前,我市10kg苗猪价格已高达1500元/头,同比上涨100%以上。苗猪价格走高,增加了饲养成本,养殖场户受制于资金等不足因素,难以增加养殖规模,进而影响整个生猪供给量的增长。二是全市范围内的乡村环保整治,导致生猪存栏总数下降。从2015年开始,出于养殖生猪影响环境的考虑,对一些环保不达标、规模不够的小型养猪场进行了关停,这也是导致当前生猪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季节性消费增加。进入冬季以来,猪肉需求量增加,市场采购量也有所增加,需求量的增加将持续影响猪肉市场价格保持高位。三、猪肉市场走势分析从目前吉林市猪肉市场运行态势看,猪肉价格短期内还将保持相对高位运行。影响市场供应总量增长的不利因素,一是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生猪产能恢复周期长、制约多。二是非洲猪瘟疫苗目前虽在加紧研制并将进入临床试验,但尚未上市并大规模商业化使用,这将使规模化养猪存在巨大疫情风险。这也是不少猪农虽然看到养猪赚钱,却不敢出手养猪、生猪存栏量回升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猪的成长周期较长,从猪仔长成商品猪,需要1.5年。从受精卵到母猪,需要8个月的母猪成熟期。从母猪妊娠-产仔-哺乳,近4.5-5个月的生长周期;从小猪育肥到商品猪,则需要4-5个月时间。因此,生猪大规模养殖、大批量上市以平抑猪肉价格的可能性短期内较难实现。所以,即将到来的2020年元旦春节前后猪肉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走势。同时,影响市场猪肉供应量增价稳的有利因素也正在积蓄:一是我市应对猪肉涨价出台了《吉林市冻猪肉储备管理办法》,储备了应急冻猪肉。二是国家和省、市扶持生猪规模养殖的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生猪存栏量正在回升。目前,各地对2020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猪场(户)和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户)异地重建等都将给予适当补助。三是价格上涨导致消费结构改变。猪肉价格上涨前后,人们消费猪肉的数量平均每个月7斤左右下降到不足1斤,消费减少了86%。随着猪肉价格不断攀升,其他肉类替代消费比重将会逐步提高。未来鸡肉、牛肉、人造肉的提价空间被慢慢打开。四、应对措施从肉类市场总体情况的来看,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态势,年底或明年上半年生猪产能有望探底回升,明年底或后年上半年有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针对目前猪肉市场供应状况,将采取以下措施,确保全市猪肉市场供应稳定。一是稳控批发环节,努力扩大货源。组织吉林市肉品批发企业,加大外进猪肉调运力度。目前东北亚、江山等农批市场已积极联系外埠肉批发商加大对吉林市的调运量。二是把住零售环节,稳定市场秩序。号召大型商超和大宗采购商加大猪肉自采力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经营成本,扩大猪肉供应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号召商超对猪肉开展打折促销,稳定猪肉市场供销秩序。目前,大润发、欧亚等大型商超已扩大自采量,自营猪肉比联营猪肉价格低2-10元/斤。三是强化市场监控,及时预测预警。市商务局将密切监控肉类市场运行动态,及时向相关企业、上级部门反馈市场供应情况,确保猪肉市场平稳有序。四是建立和落实好猪肉储备调节制度,做好冻猪肉储备工作。前期国务院出台《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措施》,近期我市出台了《吉林市冻猪肉储备管理办法》,我们将按照《办法》要求,密切配合发改委(应急储备)等部门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事件、全市或者部分地区肉类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等需要动用储备肉的情形时,建议政府适时投放,全力保障肉品市场供应,满足百姓消费需求。五、相关建议(一)加快生猪产业链整合,探索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建议探索开展新型产业合作经营,集中散户,实行生猪规模化养殖和订单式生产。一是鼓励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与规模养殖场(户)合作,让屠宰和养殖形成合力,提升全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强养殖场(户)自身的合作,如引进大型生猪饲养龙头企业并与之参股合作,组建专业合作社或者联合社,增强养殖环节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提高生猪养殖的组织性、计划性,减少盲目生产带来的价格波动。三是从长远考虑只有形成当地稳定的生猪养殖产业基地,方能保证市场供应,建议支持加快正大百万头生猪等重点项目建设,使我市从根本上解决没有大型规模养殖场的问题。(二)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养猪积极性。对生猪重点养殖企业给予支持,对饲养母猪的养殖场和专业户给予一定的补助,保护母猪生产能力,提高生猪出栏率,缓解生猪周期性波动对市场的影响。(三)强化猪肉检疫检验,切实加强对生猪屠宰环节的管理。杜绝病死猪肉、注水肉上市,保证正常的市场秩序。(四)加快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猪肉等市民群众生活必须品的储备,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平抑肉类价格波动。尽快启动城市“菜篮子”农贸市场工程建设,力争今年建成几个“菜篮子”农贸市场项目样板,并逐步推广。同时加大猪肉储备力度,在货源紧缺、供给不足时,增加市场的投放量,通过供应量的增加来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秩序。来源: 商务部网站

王未之见

2021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组图」

自2019年非洲猪瘟爆发以来,叠加2020年新冠疫情等因素,我国生猪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生猪养殖盈利经历过山车行情,不同梯队企业间利润分化明显,净利最高达2200元/头,最低仅约500元/头,差距高达1700元/头。生猪市场价格居高不下2011-2018年,猪肉、仔猪和活猪36城市零售市场价整体波动变化,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影响,价格迅速上涨,2020年加上新冠疫情影响,整体价格居高不下,截止2021年1月底,猪肉和活猪市场价分别为53.63元/公斤和35.8元/公斤,仔猪价格不断走高,价格89.19元/公斤,创近十年新高。猪肉需求缺口扩大2019年以来,我国猪肉产量经历大幅度下降,相对应的主要消费群体城镇居民消费量下降并不明显,供需日渐突出,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猪肉产量同比下降21.3%,而消费量仅下降8.8%,2020年,猪肉产量进一步下降,从过去几年居民猪肉消费量来看,未来猪肉需求缺口进一步扩大。生猪养殖预期盈利下降据发改委数据,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影响,生猪预期盈利迅速上升,截止2019年底,最高分达2184.47元/头,随着疫情和瘟疫的好转,生猪预期盈利不断下降,截止2021年2月24日,生猪预期盈利572.42元/头。企业利润分化明显2020Q3主要上市猪企头均净利明显分化:第一梯队:中粮家佳康、牧原股份,出栏生猪头均净利2000-2200元;第二梯队:天康生物、温氏股份、天邦股份出栏生猪头均净利1400-1700元;第三梯队:正邦科技,出栏生猪头均净利900-1000元;第四梯队:新希望,出栏生猪头均净利500-600元。从上市猪企盈利能力看,造成净利分化的原因包括,各家猪企外购仔猪比重、外购仔猪价格、以及生物安全防控提升能力等。盈利下降的原因除了外在瘟疫因素,还包括养殖成本的提高。下降的生猪盈利预期,使得生猪养殖行业面临大洗牌,未来头部企业依靠规模经营和优势利润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与之对应的散户养殖成本进一步提高,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行业整体生猪养殖数量或进一步下降。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克勤

生猪系列报告二:美国猪肉期货及生猪市场介绍

来源:广发期货作者: 发展研究中心 美国是全球领先的生猪养殖国家,其产业上下游整合程度及规模、技术、管理等等领域都大幅领先我国市场,在期货行业也于多年前便有了许多探索。本文旨在介绍美国猪肉期货发展及现状,以及美国生猪现货市场,使读者对于美国生猪期现市场有更深入的了解。美国生猪期货发展过程美国是全球领先的生猪养殖国家,其产业上下游整合程度及规模、技术、管理等等领域都大幅领先我国市场,在期货行业也于多年前便有了许多探索。第一阶段:Frozen Pork Belly Futures(冷冻猪腩期货)上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生猪养殖行业仍以散户为主,与我国现状相似,受猪周期影响较大,价格波动剧烈,市场急需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帮助他们应对变化无常的猪价和库存中加工成品的价格风险。同时,美式饮食对于培根即猪腩部位有较大需求,叠加现代化冷冻设备的发展及物流水平的显著提高,市场具备了推出期货的基础。因此芝商所(CME)于1961年推出冷冻猪腩期货合约,以实物形式交割。但是由于冷冻猪腩参照现货市场的季节性,合约设置为2-8月,随着社会发展,培根逐渐成为全年食品,消费者对于新鲜猪腩的需求提升,猪腩价格的季节性逐渐平滑,冷冻猪腩期货合约的对冲功能被大幅削弱。2011年,CME宣布由于长期缺乏交易量,冷冻猪腩期货退市。第二阶段:Live Hog Futures(活猪期货合约)1966年,CME推出了活猪期货合约,主要为了弥补牲畜类商品不耐长时间储藏的问题。其交易单位为20000磅,方式为实物交割,标准为USDA公布的一号、二号和三号阉猪和小母猪,随着市场需求提升,至1991年交易单位定为40000磅,和其它活牲畜期货交易单位一致。进入80、90年代,生产商和包装商常因生猪标准产生分歧,当使用生猪体重交易时,生产商可能需要提高价格以弥补市场远、运输过程长或交易时间长导致的生猪体重下降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生猪市场由现金交易逐渐过渡为合同交易,而交易对象也逐渐由活猪过渡为生猪酮体。1980年仅8%的生猪是根据酮体重量出售,但到1999年,已经有75%交易是基于酮体标准。对应的市场对于生猪酮体期货的需求增加,对活猪期货需求减少。 第三阶段:Lean Hog Futures(瘦肉猪期货合约)为了适应现货市场的发展,1996年,CME将活猪期货改为了交易标准为生猪酮体的瘦肉猪期货,期货价格基于瘦肉猪指数。大部分包装商会根据生猪酮体提供一份标准更加详细的生猪数据报告,生产商可以进一步了解市场要求,并根据报告挑选配种更合适的猪,而包装商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农场猪肉的质量特点。生猪酮体基础价由市场供给关系决定,然后再根据猪的肥瘦度和交易合同要求的重量调整价格。同时,1999年颁布的牲畜报告法案(Livestock Mandatory Reporting Act)要求主要包装商每天向美国农业部(USDA)报告两次公司购入的生猪价格数据,也让生猪酮体市场定价更加规范。进入21世纪,随着CME对瘦肉期货合约不断改进,其交易量不断上升,目前CME的瘦肉猪期货成交量排在CME上市交易的畜产品中第二位,仅次于活牛。美国瘦肉猪价格指数计算方式期货合约交割方式为基于CME瘦肉猪指数的现金交割。CME瘦肉猪价格指数计算使用连续两个工作日的USDA数据,过程如下:1. 按协商出售的每日头数×对应的每日平均酮体重量=协商出售的每日总重量。2. 按生猪-猪肉市场准则出售的每日头数×对应的每日平均酮体重量=生猪-猪肉市场准则每日总重量。3. 按协商准则出售的每日头数×对应的每日平均酮体数量=协商准则每日总数量。4. 协商出售的每日总重量(1)+生猪-猪肉市场准则出售的每日总重量(2)+协商准则出售的每日总重量(3)=每日总重量。5. 连续两日的每日总重量(4)相加得到两日总重量。6. 按协商出售的每日总重量(1)×对应的每日平均净价=协商出售每日总价。7. 按生猪-猪肉市场准则出售的每日总重量(2)×对应的每日平均净价=生猪-猪肉市场准则出售每日总价。8. 按协商准则出售的每日总重量(3)×对应的每日平均净价=协商准则出售每日总价。9. 按协商出售的每日总价(6)+按生猪-猪肉市场准则出售的每日总价(7)+按协商准则出售的每日总价(8)=每日总价。10. 连续两个报告日的每日总价(9)相加获得两日总价。11. 两日总价(10)/两日总重量(5)= CME瘦肉猪价格指数。CME瘦肉猪指数是基于美国生猪市场交易方式规定的,可以从计算过程中看出其主要方式为协商出售、生猪-猪肉市场准则出售和生产商协商准则出售。如同生猪期货的规则,生猪价格的规定也在不断变化。目前现货市场趋势是猪肉产业纵向一体化,意味着猪肉生产商和包装商的合作更加密切,甚至有些生产商直接成为了包装商,这种结合把价格风险转移给了供应链下游;而其他独立生产商则需要将猪肉合同和猪肉缺口捆绑以规避价格风险,因此越来越多按生猪-猪肉市场准则的交易价会考虑猪肉缺口的价值,同时,虽然协商出售是最基础的交易准则,但是使用这种方式的人越来越少,目前只占交易的3%。对此,CME也提供猪肉缺口指数作为定价参考,同样使用USDA数据,用每日装载数乘以每日酮体价格算出每日总价值,然后计算五个连续工作日的加权平均值。美国生猪现货市场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猪肉出口国,第三大猪肉生产国,主产区位于中西部地区,如爱荷华、明尼苏达、北卡罗莱纳、伊利诺伊和印第安纳州。2019年美国猪肉总产量达276.51亿磅,其生猪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养殖体系。1990年以来,美国的生猪养殖场数量大幅下降,大型养殖企业凭借更有效的生产养殖模式使规模不断扩大。另外,越来越多大型企业专注于生产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深耕细作,替代了原来小型养殖场从出生到屠宰的“一站式”传统养殖方式。特别是在20世纪末期,小型养殖场数量急剧减少,每年运营小于1000头的养殖场,1988年产出占全美生猪产出的32%,2000年已缩减到2%;而每年运营大于50000头的养殖场的产出,则从过去的7%增加到51%,背后主要逻辑就是养殖场规模对利润的影响。(1)生猪生产繁育产业情况美国生猪生产主要分为4个阶段:受精分娩、断奶、哺育、育肥。一头小母猪大概需要成长32周才可以进行第一次繁殖,小母猪性成熟后第一步是受精,可以通过与公猪交配或人工受精。受精成功后会在16周内产出至少10只猪崽。在传统出生à出栏生产方式中,一头小猪一般需要22到26周成长到屠宰标准,平均需要3周断奶,断奶后重量达到10磅时,小猪会被转移到断奶à饲养阶段或直接卖给育肥商。在这一阶段,小猪需要摄入蛋白质含量不同的食物直到体重达到40磅,随后进入育肥阶段,直到达到屠宰重量,约280磅。然而,出生à出栏并不是唯一的生产方式。据USDA称,目前美国生猪生产领域主要有三种企业类型:(1)出生à出栏(Farrow-to-finish):生育小猪,小猪养成肥猪至240-270磅;(2)生猪生产商(Feeder pig procers):生育小猪并养到10-60磅卖给育肥商;(3)生猪育肥商(Feeder pig finishers):从生产商处购买小猪,养成肥猪至屠宰标准(250磅)。从1992到2009年,行业中使用出生à出栏操作的不断减少,而使用分阶段养殖的不断提高。分阶段养殖生产合同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使得大型养殖场母猪PSY明显高于小养殖户,生猪出栏量更高。由于专注于某一阶段,大型养殖具备明显的生产优势,以及新的生产技术,如人工授精、分性别喂养、多地点生产等。尤其是人工授精技术发展迅速并普及,在提高生猪产量和质量上提供了帮助。人工授精首先要收集公猪精液,然后评估并处理稀释优质精液,同时检测母猪发情状况,在最佳状态下使母猪受孕。这种方法减少了养猪场对于公猪的需求,同时降低养殖公猪所需的成本,免除了配种所需要的时间,并且由于可以挑选有优质基因的公猪精液,繁殖的小猪的数量、肉质质量和防疫能力也有所保障。这些产业结构上的转变和技术的革新使得美国生猪生产商成功通过更低的成本达成了更高的产出,近年来,美国年均存栏量可以达到7千万头(2)生猪屠宰产业情况除了生产繁殖,屠宰也是生猪产业里的重要一环。随着养猪场的规模扩大,许多生产企业和屠宰企业进行纵向合并,生产商同时也成为了猪肉屠宰商和包装商。截至到2019年,美国最大的生猪生产企业中,有很多同时也是全国主要的包装商,如Smithfield食品、优质标准农场(Premium Standard Farms)、海岸(Seaboard)等。生产和屠宰的合并对于包装商来说可以更好地跟踪把控最后产出的猪肉质量。2003年,约21%被屠宰的猪是由猪肉包装公司养殖的,65.79%是通过包装合同提供,只有13.28%是包装商在交易市场买的。具体来说,普通生猪屠宰过程第一步是使其休克,一般使用电击或二氧化碳气体,不使用机械,主要为了避免影响肉质。不同于其他牲畜,屠宰后猪皮还会留在生猪酮体上,所以生猪放血之后需要清洁。酮体会先在57到63度的水中静置5分钟,以松弛猪毛和清理表面污泥灰尘,然后被放进使用橡胶刷的除毛机器,最后挂钩上轨,并剔除剩余猪毛。如果是香肠屠宰工厂,鉴于所有肉都会从酮体上刮掉,所以脱毛后生猪需要去皮。清洁脱毛后,猪头会被移除,开膛移除内脏,从骨架中间分成两半,静置放凉24小时后才将其切成肉块。美国农业部对阉猪和小母猪和成熟母猪有不同的屠宰标准。阉猪和小母猪分为五个屠宰等级,从一号到四号对瘦肉收成率要求递减,分别是大于等于60.4%、57.4%-60.3%、54.4%-57.3%和小于54.4%,对后背脂肪厚度要求则递增,第五类则是剩下的所有生猪。成熟母猪则主要分为三个屠宰等级,主要依据为体型、后背部、腿部肉质情况等。(3)美国猪肉进出口情况出口市场:美国进入国际猪肉市场的时间相对较晚,1995年成为猪肉净出口国,2000年后成为主要猪肉出口国,位列全球前五。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美国大量的小型养殖场被合并或不敌风险退出市场,行业逐渐由大型养殖场主导。这种结构上的改变使得全年加工量更能适应市场的周期性及价格变化,抗风险能力增强,进而有能力提高产量。生产力的提升促使美国猪肉出口在全球份额不断提高,从1990年的2%提升到2016年的21%,2010年起,美国每年平均向国外市场出口超过50亿磅(酮体体重)的鲜猪肉和冻猪肉。美国商品猪肉的主要出口市场是墨西哥(占美国出口量三分之一),日本,中国(包括香港地区)和加拿大,这四个国家占美国猪肉出口的75%。而国外市场主要竞争来自欧盟,加拿大和巴西。墨西哥于2015年成为美国出口量最大的外国目的地,其对美国猪肉需求的增加反映了当地收入水平提高和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2016年,墨西哥占美国猪肉出口的31%。日本同时从美国进口新鲜冷藏猪肉和冻猪肉,其国内新鲜猪肉主要便由美国提供。日本冻猪肉主要供应来自欧盟,其次是美国和加拿大。进口新鲜猪肉(高价部位如猪腰肉)一般通过日本零售渠道销售,而冻猪肉块(无骨五花肉和猪肩肉)则作为深加工猪肉产品原料使用。近些年中国(包括香港地区)成为美国重要的猪肉进口国。自2010年,中国(包括香港地区)一直都是美国第三或第四大猪肉买家。环境政策上的限制、产业发展现状、中美贸易格局以及疫情影响刺激中国从美国进口更多猪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合作伙伴加拿大是美国商品猪肉的重要买家。近年来,加拿大得益于与美国猪肉产业靠近,且边境限制很少,同样是美国猪肉的第三或第四大进口国。进口市场:随着全球猪肉贸易额放大,而美国进口量下降,美国在全球猪肉进口量中所占的份额也出现下滑,目前占比少于10%。大部分美国进口猪肉来自加拿大和欧盟,而近年来加拿大更是成为美国主要供应商,占比达到80%,而欧盟对于美国的出口则明显下滑。究其原因,一方面加拿大产业的发展和扩张能够提供足够的供给,另一方面,各种因素(如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运费等等)使得加拿大猪肉到美国的成本更低。但是,由于欧盟是排骨和其它特殊猪肉块的低价供应商,因此仍在美国进口猪肉市场有一定地位。近年来,美国从加拿大进口越来越多的生猪(仔猪和大猪),主要原因在于加拿大政府取消了一系列补贴,而下降的补贴导致美国对加拿大进口生猪的反补贴税减少,为加拿大猪肉产业扩张创造了很强的动力。而在美国“玉米带”,诸如屠宰能力,粮食供应,以及有利的环境法规等等都为加拿大小猪的到来和育肥提供了条件,因此产生了美国对加拿大饲猪的重要需求,而这个趋势预计还会继续下去。(4)产业相关政策联邦政府对生猪产业的管理和对其他农作物有很大不同,相关机构会向农民提供紧急饲料,猪肉收购,疾病管理,干旱援助,和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服务。当养殖企业遭遇财务压力时,美国农业部(USDA)的农业市场服务部(AMS)会通过相关的政府项目去收购猪肉来强化市场价格。USDA的动植物健康卫生检验局(APHIS)会监督疫病发展,并通过相关的政府项目对疾病进行管控,如伪狂犬病等等各类猪病。USDA的农业服务局(FSA)会为因干旱,洪水,火灾,冰灾,龙卷风,害虫或其他自然灾害而承担损失的生产者提供帮助。其他牲畜生产相关的项目包括环境质量激励项目(EQIP),主要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和农场主提供技术,教育和财务支持,在保证对环境有利和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土壤,水源和其他相关自然资源问题。生猪企业数量逐渐减少,但规模越来越大,这种集中度的体现使得环境问题成为公共政策的关注重点。随着动物密度增加,政策上对空气、水质、从业人员健康和垃圾管理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在生猪生产密度最大的地方,人口密度也在上升,这些趋势预示附近居民和生猪养殖场之间对于空气、水污染和其它有关的环境问题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冲突。环境保护局(EPA)提供国家有关动物养殖(包括鱼和其它水产)的相关要求。EPA颁布和执行的牲畜污染的相关规定,如畜禽高密度养殖场的操作规定。很多州和地区都有对与畜禽养殖场相关的操作要求,以及对空气污染、垃圾处理和水质方面的规定。农业政策已逐渐延伸到了贸易领域。农业是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协商的重点之一,除了市场自身力量,卫生和农产品检疫规定,关税配额和其它政策也会影响畜禽商品的交易。

生元

2019年12月河南生猪产业链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自2018年7月东北首次爆发非瘟疫情,疫情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肆虐,对国内生猪存栏造成毁灭性打击。九、十月猪价突破历史新高水平,在此之前我们在广西、东北等多地调研显示市场信心开始复苏,在9-10月集中复养。河南作为中原养殖重镇,其调运范围供应中部及南方多数范围,此次我们深入河南养殖腹地调研生猪产业链上下游情况,以期对未来生猪供应拐点及饲料需求拐点判断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二、调研小结:1)、疫情传播:河南猪瘟发生最严重时期在2018年11-2019年1月,平均剩余30-40%,豫北很多地方仅存10%,疫情杀掉绝大多数中型养殖户,集团也损失较大,总体好于散户,小户损失相对较少。今年6-7月份疫情主要以接壤湖北的长江流域感染猪瘟,疫情感染死亡快,此前未受疫情影响的信阳周边疫情最为严重。11月河南多地出现出现疫情,特征与前面的情况不同,主要以100-500头小养殖户感染居多,毒性相较去年减弱,且伴随蓝耳等常规猪病。2)、复养留种及转养:河南留种最早3-6月,大集团在3月最早留种,散养户5-6月留种。三元转种最早8月末在河南出现,9-11月逐步达到顶峰。复养结构以大型养殖集团为主,散户仅有不足20%复养,且受限于资金、猪源、可靠的养殖环境等。最早留种的11月下旬开始有产仔的,三元留种的预计1月下旬陆续产仔。大量产仔时间节点在4-5月,9月出栏量预计大幅增加。仅少量转养禽类,禽类现金流来的慢,且上规模速度慢,负债率偏高的养殖户更多选择养猪。3)、饲料消费:非瘟发生后,显著促进了全价料的使用,对于杂粕及动物蛋白几乎不用。优先选用优质玉米豆粕。需求崩塌,饲料企业随买随用,除春节安全库存较高,其余时点各环节管道库存偏低。4)、疫苗及政策:普通疫苗均有使用,非瘟疫苗毒性大,且未受法律保护,使用的和不使用的都有。扶持政策实际执行的偏少,根据地方财政预算多少来看。5)、总体而言,河南存栏边际回升,缺猪缺肉情况显著缓解,目前缺猪,肉不算缺,主要由于养牛猪,节前价格有望获得一定上浮,空间相对有限。节后存在一个大猪抛售新猪未出栏的短缺档口,猪的存栏在恢复中而出栏体重预计下滑,存在一个价格调整后上升期,饲料需求3-4季度看好,1-2季度压力仍然较大。调研时间:12月2日调研地点:安阳市调研对象:某生猪疫苗生产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是中外合资公司,主要经营各类生猪疫苗。销售辐射区域豫北豫南都有辐射。疫苗销量情况:驻马店地区销量上月下滑30%,信阳最早接触疫苗,主要是大企业使用较多。豫北疫苗销售基本停滞,因当地存栏几乎损失殆尽,公司豫北的业务人员下半年多派去豫南推广销售。疫情传播路径:河南疫情去年10月前后开始爆发,11月-1月最为严重。疫情由北向南发展,北部安阳、鹤壁、焦作、新乡是重灾区,最严重时期当地生猪存栏量下降90%以上。南阳北部卧龙、宛城疫情在今年年初爆发,500-10000头中大型猪厂存栏损失60-70%,南部损失在60%以上。信阳周边在河南总体算最为安全的区域,但今年7-8月基本同湖北同时发病,当时持续连绵降雨可能有助于疫情传播,疫情表现为病程快,发病快,一星期内大量死亡,当地存栏量损失达到80-90%。驻马店靠近信阳的新蔡等地疫情发病同信阳基本在同一时期。新近发生疫情情况:11月份开始爆发疫情,周口首先爆发发病,传播依旧从北向南,随后驻马店、南阳等地均遭受疫情。疫情同之前的特征不同:感染主要以100-500头以下的小散户为主,损失达到60%左右。最严重的地方在信阳,当地小养殖户存栏损失90%。豫北目前存栏恢复一部分,复养之后有再次发病的。集团客户疫情状况:某大型养殖集团2019年8-10月仍有发病抛售行为,总体来讲集团客户相比散户较好,大企业也更有资金实力逆势扩张。在豫北一个厂存栏18000头损失9000头。集团客户在周口、南阳损失较大。某大型屠宰企业生猪存栏在疫情刚开始爆发时就遭遇灭顶,但该企业未来计划出栏量500万头/年,后期疫情稳定后会大力上马。也有大企业此前大量收购几百上千头的发病猪厂,猪厂租赁费用1000头母猪的配套厂租赁费300万元/年,需要一次性签订2-3年合同。防疫方法:目前各大集团及资深养殖户对疫情防控均有一定经验和心得,有疫苗派和防疫派两种。某几个南方大型全国性养殖集团防疫以疫苗为主,疫苗防控具有一定概率,由于疫苗毒株目前仍然不稳定,经过几代后变异的概率仍然较大,仍有一定概率防疫失败。也有通过加强对饲料加热消毒,加入酸化剂等方式降低感染概率。此外,减少接触、加强洗消、隔离等防疫措施也在养殖场管理上应用。非瘟感染方式:非瘟主要以接触感染为主,病毒半衰期较长,隔离治疗、加强洗消、降低物料出入频率、控制物料来源、水源等均能得到一定防治效果。今年7-8月份豫南感染的猪瘟主要可能跟当时持续降雨有关,此外原粮中携带病毒概率较高,因此目前极少使用预混料,全价料比例大幅提升。留种与复养:河南本地核心育种厂较少,周边湖北有10多家核心育种场,河南仅有5-6家。其中一家较大的核心育种场在疫情中未能幸免,被华南某大型养殖集团收购。河南本地留种复养最早开始于5-6月,以豫北为主,豫北养殖损失惨重,存栏最高损失90%以上,据企业反映,目前豫北复养成功率在50%左右,豫北5-6月份留种的二元母猪已逐步开始产仔,当前存栏恢复至正常水平的30-40%,近期豫北新增生猪存栏较多。其他地区均有积极的复养,信阳地区则与河南其他地区不同,养殖户遭遇疫情后再度复养量有限,当地人生活安逸,此次疫情后几乎很少再度复养。河南人总体富有冒险精神,并未如专家建议的空栏6个月后再养殖,经过深入洗消后1-2个月后就有投入复养的。三元转种:8月后河南三元转种量大幅增加,大的养殖集团繁育的仔猪只要是母猪都留下培育成后备母猪,总体来看实际留种成功率在40-50%左右,大集团逆势扩张显著,最早在猪瘟深度发展的3月前后某大型集团就加速投资建厂收购猪厂,加速收购的过程中。散户方面,前期因现金流等因素淘汰掉的养殖户想继续养猪但缺乏资金,生存下来的养殖户逐步在缓慢恢复产能,负债情况逐步转好,但缺乏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实际社会资本新进大规模投资养猪业总体不及预期,市场观望大于实践。部分养猪经纪人及贸易商进入养猪,养猪承担的疫情风险和隐形成本依旧不低,但防疫做好资金充裕前提下,生猪种群扩张速度不慢,正常情况下几千头的仔母猪种群通过配种产仔在13-14个月左右可以扩增至几万头待出栏的生猪群体。二次育肥:目前有专业卖120-150kg肥猪给二次育肥的,理论上猪价在8-10元/斤以上做二次育肥均有不小的利润。也发现某些大型养殖集团有进行二次育肥的。转养禽类:有一定转养比例,但不高,禽类特性与养猪不同,有转养鸭、鹅的,但由于没有水源、草料等,此外猪舍与禽舍有一定不同,最终并未获得收益。调研时间:12月2日调研地点:安阳市调研对象:某养殖户基本情况:原生猪存栏(母猪+育肥猪)15000头以上(12000头育肥猪,3600头母猪),目前存栏2200头(600头母猪,1600头肥猪)。疫情此前幸存下来400头左右母猪。存栏恢复预期:当前存栏大约为原有存栏的12%左右,明年有望恢复到30%水平。复养情况:5月开始给留下来的二元母猪配种,9月10日已有第一批产仔。目前信心较充足,但缺乏资金,负债较多,目前主要做繁育,养一部分肥猪,卖一部分肥猪,慢慢扩张。未考虑养禽类,周边有一些尝试养的,大多数都因为物料,养殖技术,行情等产生亏损。禽类现金流累积速度慢,对于前期大幅亏损的养殖户,不能适应这样的现金流。留种与疫苗:目前自己的母猪有一半是三元留种猪,还有一批是二元母猪回交产生的准二元母猪。目前自己只使用防治普通病毒的疫苗,非瘟疫苗毒性大,不敢使用。调研事件:12月3日调研对象A:某种猪繁育企业基本情况:公司主营猪精,另有一定种猪销售。占据河南当地2-3%的市场份额。品种以大白、长白为主。专注育种20年,目前以选育长大型品种为主要方向。猪瘟情况:去年10月末-3月是高发期,存栏目前仅剩30-40%。目前除去南阳,其他地方均有疫情零星发生。三元转种:2019年6月后,可以繁殖的母猪都被用于留种,三元留种母猪平均每胎可产仔9-10头,略低于二元母猪。种猪销量:目前销量同比增加80%,且一般为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客户。销量低谷在今年的1-2月份,同比销量下降40-50%。复养:目前购买二元母猪的主要是小型养殖户(母猪存栏100-200头),中型养殖户现金流紧张,基本没有扩张,非瘟后只有20%复养的,成功率70%左右。调研对象B:开封某猪经纪及小型养殖户猪瘟情况:去年10月开始,11-1月最为严重,存栏仅剩30-40%。之前是经纪人及猪贩子,2017年后开始自己养猪。今年疫情比去年发展的慢,生猪存货事件更长。复养:5-6月周边开始有20%左右养殖户开始复养,也有60-70%的养殖户转养禽类。出栏计划:目前出栏依据行情来定,若春节前猪价能恢复到18-19元/斤则会全部出售所有120kg的肥猪。预期:认为生猪存栏明年很难增长,主要由于复养难度太大,原先受灾的养殖户几乎不会再复养,只能靠没有受到影响的养殖户扩大规模。调研对象C:洛阳某大型屠宰场屠宰量:上个月屠宰量57000头,去年同期80000头。屠宰低谷为6-7月,每月屠宰量仅30000头,近期屠宰量上升主要在于天气冷,消费量上升。预计春节前最高屠宰量可达到10000头/天,目前为2000头/天。存栏预估:官方统计河南存栏减少40%,公司负责人认为存栏减少量超过60%。猪瘟前本地养殖场存栏量大户:散户比例3:7,非瘟后存栏大户:散户比例7:3,散户大部分被淘汰。冻品及腊肉:随着猪价上涨冻品库存下降较快,此外价格高风险也高,企业冻品库存难度大。不看好今年腌腊肉市场,价格过高,饮食习惯也存在变迁。调研对象D:某大型跨国禽类巨头的屠宰场加工量:年屠宰产能150万头,去年一般3000头/天。今年产能利用率下降,平均4万头/月,10月仅屠宰3万头,全国屠宰企业产能利用率均大幅下降,小型屠宰企业大量倒闭破产,行业整合在加快。三元留种:3-4月开始留种,目前陆续产仔。配种成功率60%左右。需求:价格最高时,自己的销售档口市场需求下降50%左右,猪价下跌主要是需求下降。调研时间:2019年12月4日调研对象:某合资饲料厂饲料加工量:猪瘟前每月饲料加工量1.2-1.3万吨,2月仅加工2500吨,11月加工量3500吨,9月以来加工量缓慢恢复,月均环比增幅10%。饲料原料备货:一般在节前45天开始备货,备货量约15天,对于原料目前采取随采随用,不备货赌行情。公司主要为合资公司供货,目前没有外销,根据合资公司要求供货做代加工。春节效应:春节后一般每月饲料消费会下降20-30%,主要由于节前备货,节后需要一定时间再补库。由于节前一般都需要杀掉大批大猪,节后再补栏仔猪,而目前仔猪价格过高,补栏风险大,中间饲料需求有一定断档。目前饲料消费结构:目前怀孕母猪料上升,哺乳及后备母猪料下降。调研时间:2019年12月5日调研对象A:南阳某猪经济及养殖户非瘟:目前猪瘟点状发生,今年养殖户应对猪瘟更加理性,以拔牙为主,去年主要以恐慌性清栏为主。目前猪瘟总体可防可控,危害性明显下降,养殖户心态也更为平和。消费:今年贩猪肉量约是往年的40-50%,主要由于区域价差过大,10月猪肉暴涨期间,消费量大幅下滑。三元留种:目前自己的母猪群体种80%为三元留种母猪,周围种猪场大量倒闭,十不存一。九月后养殖户留种积极性大幅增加。调研对象B:河南本地某大型养殖集团屠宰场屠宰量:正常时期屠宰量3500-5000头/天,上月屠宰量2000-2500头/天,低谷期为9-10月,屠宰量1600-1800头/天。12月计划屠宰3000头/天。疫情:当地疫情零星发生,不如去年猛烈,但对于整体防控形势偏悲观。复养:积极性高,但局限性也明显。资金、猪源、养殖环境等等均限制复养。冻肉库存:近期价格高,冻肉库存偏少,去年猪价极低时期冻肉买了1/3-1/4。调研时间:2019年12月6日调研对象:驻马店某农业集体性企业基本情况:公司经营油脂、饲料、疫苗、养殖等板块。疫情:信阳地区6-7月发生疫情,感染速度快,随后养殖户复养的较少。复养及出栏计划:企业目前有母猪35000头,其中三元转种10000头,元旦计划配种,2020年jihua出栏60万头仔猪,计划建造楼房猪舍。成本:养猪各方面成本大幅上涨,主要包含配种成本、饲料运输成本、人员成本等。以前仔猪成本在300-400元/头,目前需要700-1000元/头。来源: 华泰期货

极盗者

生猪养殖行业专题报告:生猪产业规模化红利与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报告观点前瞻全球生猪生产格局:中、美、欧、俄、巴西、越南、加拿大等产量居前。根据 FAO 统计,截止 2018 年,全球猪肉产量 12000 多万吨,中国大陆地区占 45%,位列全球第一。其他国家和地区 包括美国(10%)、德国(4.4%)、西班牙(3.7%)、巴西(3.1%)、越南(3.1%)、俄罗斯(3%)、 加拿大(1.8%)、法国(1.8%)、丹麦(1.3%)、荷兰(1.2%)、日本(1%)、英国(0.7%)。 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 从 1980 年代开始,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开始加速,尤以 1990 年代最快。在规模化加速的 同时伴随着专业化程度提升,典型代表是分段养殖模式出现。屠宰环节行业集中度也在此期 间快速提升,1981-2000 年美国生猪屠宰企业减少了约 50%,且屠宰市场份额在 2000-2015 年里进一步向头部集中。产业链纵向整合,下游屠宰企业充当行业整合者角色,往上游养殖 环节延伸和整合。 消费饱和、总量滞长、禽肉替代威胁等因素倒逼产业变革是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动因。 伴随人均消费饱和,1960-1980 年美国猪肉产量增长乏力。美国白羽肉鸡产业生产效率在 1980 年代以前率先取得了大幅提升,从而使得 1960-1980 年食品端鸡肉相比猪肉的价差优 势逐步扩大,驱动了鸡肉人均消费量出现快速增长,并在 1980 年代超过人均猪肉消费量, 而人均猪肉消费量甚至出现略有下滑的态势。 美国生猪产业始于 1980 年代的大变革主要体现在:(1)挖掘新的产量增长点,通过借助一 系列自由贸易协议的东风,打开墨西哥、加拿大、日本、中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出口市场, 猪肉出口量从 1980 年的 11 万吨增长至 2019 年的 286 万吨,“出口量/产量”比率从 1.5% 提升至 22.8%;( 2)通过产业内部整合,扩大市场份额和降本增效,从而驱动了生猪养殖环 节的快速规模化和专业化、屠宰环节的横向整合和往上游的纵向整合。 在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合同养殖模式的全面推广和养殖技术的革新发挥 着重要的助力作用。(1)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伴随着合同养殖比例的不断上升,合同养殖 模式的全面推广在美国养殖业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 2011 年,美国 合同养殖方式在生猪产量占比已达到 67%。(2)根据 USDA 的研究,养殖新技术在上世纪 80、90 年代养殖业规模化进程加速的期间得到广泛应用,在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发挥重 要的推动作用。USDA 的研究显示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与养殖企业的规模和专业化 程度呈现出很强正相关性。 在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进程中,美国生猪养殖业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养殖成本的大幅下降, “猪肉/鸡肉”价格比率出现大幅回调,终端猪肉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从 2010 年前后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2010 年以来,美国生 猪养殖场基本保持在 60000 多家,不同规模养殖场的数量和出栏占比结构的变化也比此前 明显缩小。生猪养殖行业市场份额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截止 2017 年,存栏 100 头以下的养猪场50000多家,但只占了全国出栏总量的0.4%,存栏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数量才3600 家,但占据全国出栏总量的 70%以上。 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虽然美国不同存栏规模养殖场之间的 生产效率(例如每窝产子数)一直存在着差异,甚至这种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养殖出栏结构的快速变化,出栏份额快速往头部迁徙,从而使得行业平均效率曲线逐渐逼近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例如,随着规模化的推进,美国生猪每窝产子数的行业平均曲线持续追 赶和逐渐逼近存栏 5000 头以上大型养殖场的每窝产子数曲线,两根效率曲线之间的差距逐 渐收窄,并趋于接近。从产业历史发展的维度,两根效率曲线之间的差就是生猪产业规模化的红利。规模化初期,两者差距较大,红利丰厚。随着规模化的深入和成熟稳定,两者差距大幅缩小,红利也将大幅缩水。对于头部优秀生猪养殖企业而言,其发展和扩张的黄金期往往是行业平均效率曲线和其自身效率曲线趋于接近之前。由于随着规模化深入和出栏份额持续往头部企业群体不断迁徙,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会持续提升和形成追赶之势,头部养殖企业 要努力保持相对速度优势,“跑在行业效率曲线之前”。 加拿大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1)与美国相似,同位于北美的加拿大生猪养殖产业在 1980-2010 年期间也同样经历了快速的规模化进程,并在 2010 年前后开始进入成熟稳定期。加 拿大生猪养殖场从 1970 年代末的 60000 多家大幅减少至 2006 年的 11000 多家,进入 2010 年 以后落在 7000-8000 家的区间,并且下降速度大幅放缓。伴随着 1980-2010 年规模化的快速提 升,加拿大生猪产业的效率(例如 MSY、每窝产子数等指标)也得到大幅提升,MSY 和每窝产 子数等指标甚至优于美国。 (2)加拿大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动因:老龄化和非农收入促使小养户退 出,中大型养殖场寻求降本增效。与美国类似,生猪养殖企业持续追求通过技术和养殖体系革新来降本增效是加拿大生猪产业快速规模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与此同时,其他非养殖业务机会 成本的增加和老龄养殖场主的逐渐退出,也驱动了养殖份额往行业头部逐渐迁徙和集中。 日本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1)日本生猪产业在 1980-2010 年经历了快速规模化进程。与 美国的情况相仿,在历史上曾经与我国同为小规模分散经营东亚农耕模式的日本,其养殖业在早 期也已经出现低层次的规模化进程,而且同样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加速进入更高层次的规模 化进程,其中尤以 90 年代的规模化速度最快。 (2)进口猪肉的竞争和国内产量萎缩是日本生猪 产业规模化的动因。日本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大背景是:人均猪肉消费量仍在提升,但是在 1980 年代开始的猪肉进口替代影响之下,国内产量不仅没有增长,甚至出现萎缩,从而倒逼国内生猪 产业整合和降本增效。 英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 英国生猪产业在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后期经历过了一轮规模化进程,生猪养殖业的场均 存栏规模从 1966 年的 70 头大幅攀升至 2000 年的 600 头。 英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动因:消费饱和、总量滞长、禽肉替代、盈利下滑等多因素倒逼整合。 1970 年代开始,英国人均猪肉消费量进入饱和状态,并出现缓慢下行趋势。与此同时,人 均禽肉消费量则持续攀升,并在 1990 年代初超越人均猪肉消费量。二战结束后的英国生猪 存栏量总体处于上升的通道中,并在 1973 年达到 9 百万头的历史峰值,此后养殖盈利开始 下降。消费饱和、总量滞长、禽肉替代、盈利下滑倒逼英国生猪产业进行内部整合。 英国生猪产业 2000 年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主要特征表现为:(1)存栏母猪养殖场数 量在 2000 年后基本保持在 6000 家的水平;(2)平均母猪存栏规模基本保持在 70 头上下的 区间;(3)不同母猪群规模养殖场的行业存栏占比结构趋于稳定;(4)屠宰企业数量下降趋 缓且不同规模屠宰场屠宰量占比结构趋于稳定;(5)养殖效率指标上升趋缓,部分指标甚至 趋于平缓。 英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在生猪产业规模化成熟稳定期里,英 国生猪养殖行业的效率曲线表现出与美国类似的特征,即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与行业平均效率 曲线已经趋于接近(例如 PSY 和每窝产子数曲线等)。此外,从横向来看,英国成熟稳定期 里的养殖效率指标(例如 PSY 和每窝产子数等)与养殖规模的正相关性要明显弱于美国, 隐含着英国生猪养殖产业在成熟稳定期里已经局部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 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 欧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生猪产业存栏结构差异较大。根据 2013 年的调查统计,罗马尼亚存栏 在 10 头以下的养殖场占国内养殖场数量的 99%,占国内总存栏的 50%。部分东欧国家存栏 10 头以下养殖场存栏占比超过 10%,例如斯洛文尼亚和立陶宛等。与此同时,从欧盟总体 来看,存栏 10 头以下养殖场存栏占比仅有不到 3%,大部分欧盟国家的生猪养殖量都集中 在存栏 1000 头以上养殖场。 丹麦、德国、西班牙、乃至欧盟整体均经历了不同程度规模化进程。作为一个整体,欧盟也 在经历着规模化进程。欧盟 2005 年共有超过 380 万家生猪养殖场,到了 2013 年剩下不到 220 万家,单场养殖规模也在明显提升。具体国家来看,以丹麦、德国和西班牙为例,丹麦 国内的生猪养殖场从 1982 年的 55023 家持续下降至 2018 年的 3125 家,场均存栏规模从 169 头大幅提升至 4090 头,年屠宰万头以上的屠宰场从 1970 年的 54 家减少至 2018 年的 8 家(合作社组织在丹麦的生猪产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丹麦规模化进程的推 进,其每窝产子数、MSY 和 PSY 等指标也持续提升,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此外,德国和 西班牙也同样经历规模化进程,养殖场数量下降,单场养殖规模提升,行业整体生产效率也 得到提升。 欧盟国家生猪养殖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根据 EUROPEAN COMMISSION 的统计数据,以 2006 年为例,丹麦、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等欧盟国家的生猪养殖 产业都体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一统计分析结果与美国生猪规模化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有着相似之处。在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的进程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与美国同行相类似的产业特征和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欧盟生猪产业规模化背后的逻辑仍然是前面在分析美国 规模化时提到的“效率曲线效应”。生猪产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从实证的产业数据来看,USDA 和 EUROPEAN COMMISSION 的研究和统计数据均表明, 在美国和欧盟国家(丹麦、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等)生猪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存 在规模经济效应。 从定性和推理的角度:(1)从历史发展来看,产业要升级、社会要进步。如果生猪产业是规 模不经济的,那么全球多个生猪主产国出现的快速规模化进程便是与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相背 而行,是不应该出现的;(2)从逻辑倒推的角度,全球多个生猪主产国均经历了或经历着快 速的规模化进程,行业存栏份额不断往头部企业集中,与此同时行业整体生产效率在持续提高。如果生猪产业是规模不经济的,那么随着出栏份额都快速往头部企业集中,那么这些国 家生猪产业的生产效率指标不应该是持续上行,而是下行。 我们认为应该从养殖整体体系的视角和产业历史发展的视角去看待生猪产业的规模经济效 应。(1)在农业领域,由于农户有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劳动力成本核算优势,就养殖和种植 的单个环节(例如生猪育肥)而言,同样生产效率情况下,估计很多工厂化规模企业的成本都拼不过农户。然而,如果规模化可以带来技术升级和生产效率提升,从而弥补跟农户之间 的成本投入差距,那就会带来规模经济,USDA 和 EUROPEAN COMMISSION 的实证研究 已经表明,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可以做到这一点。(2)如果我们单纯聚焦在生猪育肥单个 环节,我们是无法理解规模化效应的。就单个育肥环节而言农户确实有优势,要不然也不会 有“公司+农户”模式的全球普及。然而,生猪养殖是一个体系工程,而不单纯是一个育肥 环节,我们应该跳出单个育肥环节来看整个生猪养殖体系,综合考量育种效率、料肉转化率、日增重、病死率、饲料成本、对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对市场信息的捕捉能力、对下游屠 宰环节的议价能力等多因素。(3)进入到生猪产业规模化的成熟稳定期后,可能会出现规模 不经济现象,例如上述提到的英国,也正是由于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以及“相对效应曲线”效应的减弱,英国的规模化进入了稳定期。这也不难理解,由于生物特性,生猪的生产效率 不可能无休止的提升。 从产业比较的视角去理解生猪产业、乃至大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对于生猪产业,乃至整个农业,是否有规模经济效应?是否适合规模化和工厂化?主要看种 养殖对象本身是否还有生物改良和生产效率提高的空间,以及是否足以覆盖跟农户之间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成本差距。因为凡是工厂化的规模化,在生产效率没有相应提升的情况下,跟农户相比,大多都会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生猪产业在规模化过程中可以呈现出规模经济效应,原因更多在于其生物属性本身,规模化企业通过技术改良和生产效 率(例如 PSY)的提升足够弥补跟农户之间的成本差距,并体现出规模经济效应。 从产业横向比较的角度,我们认为生猪产业的规模化效应要明显优于蛋鸡产业和肉牛产业。 生猪产业在规模化的过程中可以把一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数量从 10 多头提高到目前欧洲最 高的 30 多头。在蛋鸡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使蛋鸡从一天下 1 个蛋提到到一天下 2-3 个蛋?在肉牛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使母牛从一胎产 1 头牛犊提高到 2-3 头? 显然,对于蛋鸡和肉牛来说是很难的,这是由它们的生物属性决定的。所以有些规模化蛋鸡场的产蛋成本还拼不过农户成本,只能走价格差异化的中高端路线。再如,同样是食用菌品种,有些就适合工厂化种植,有些就不适合,为什么?其中原因就是有些品种可以通过工厂化后单产提升来覆盖掉重资产投资的成本,从而在成本上可以跟农户种植成本相竞争。而有些品种则难以通过单产提升来覆盖工厂化后的额外成本,从而没法跟农户种植成本竞争,从 而不适合工厂化种植。为什么会有“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产生的产业背景是:产业内经营实体存在生产 效率的结构性差异,产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存栏结构的迁徙(即市场份额从产业中部尾部 逐渐往头部集中)。我们以下通过公式来推导:行业平均生产效率=头部养殖场生产效率× 头部市场份额+中部养殖场生产效率×中部市场份额+尾部养殖场生产效率×尾部市场份额。 (其中,头部效率>中部效率>尾部效率) 根据上述公式,在规模化初期,由于市场份额大部分集中在尾部和中部,因此头部效率与行 业效率的差距比较大。在规模化过程中,市场份额不断往头部集中,头部效率与行业效率的差距之间逐渐收窄。进入到规模化的成熟稳定期,当大部分市场份额都集中于头部养殖场(例 如 2010 年后的美国生猪产业),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小。 我们认为,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深层次的本质是:产业内部的效 率差驱动市场份额从低效率群体流向高效率群体。效率差越大,份额的流动就越快;效率差越小,份额的流动就越慢;效率差接近,份额的流动就很平滑;效率差逆转,份额的流动随 之逆转(例如我们从产业实证数据观察到,英国规模化成熟稳定期的 2007-2017 年间,由 于局部出现规模不经济,导致市场份额出现局部震荡回流的现象) 。 “相对效率曲线”中“领先效率曲线”的选取标准和维度。(1)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规模、 产业环境和资源禀赋是有差别的,行业领先效率曲线的领先群体可以根据自身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们在这里提供的是一种产业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 (2)从上述几个不同国家的产业实 证数据来看,以年出栏量 1 万头以上养殖场群体的加权平均效率曲线作为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不仅 适用于生猪总出栏千万头级别的国家和地区,还适用于生猪出栏亿头级别的国家和地区,可以作为选取标准的参考之一。 (3)上述几个国家在规模化的后期,出栏万头以上养殖场的市场份额陆 续突破 60%,处于 60%-80%多之间,这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生猪出栏头数千万级到亿级的国家 和地区是否达到规模化成熟稳定阶段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对效率曲线”效应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何非洲猪瘟期间我国生猪产业会出现加速整合?非洲疫情考验着生猪养殖行业的疫病防控能力,防控得不好,病死率高,生产效率就低。在这波疫情中,虽然头部企业也受冲击,但是防控措施不到位的中小场受到冲击更大。最终结果是非洲猪瘟疫情拉大了头部企业和中小场之间的效率差,由于我国中小场的市场份额占比较高,从而扩大了“行业领先效率”曲线和“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之间的纵向距离,放大了“相对效率曲线”效应,驱动我国生猪产业在非洲猪瘟疫情期间出现加速整合和规模化的现象。非洲猪瘟给我们的其中一 个启发是,在生猪产业中,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资本市场投资,都需要有“相对效率”的思维。 生猪企业在发展中如何理解和运用“相对效率曲线”效应?对于单个生猪养殖企业而言,例如担当行业整合者的头部养殖企业,其自身效率与行业平均效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联系起来:行业平 均生产效率=某企业的生产效率×某企业市场份额+头部养殖场效率×头部养殖场市场份额+中 部养殖场效率×中部养殖场市场份额+尾部养殖场效率×尾部养殖场市场份额。从这个公式中, 对于单个生猪养殖企业来说: 生猪这个大宗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刚需,产品同质性强,价格周期波动剧烈,周期盈亏。 生猪养殖企业经营的重点一般在于生产过程管理和成本控制,高效率和低成本是企业生存和 扩张的关键之一。优秀的企业要时刻保持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效率领先和成本领先优势。 由于在规模化过程中,随着市场份额不断往头部集中,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会持续提升,头部 企业时刻处于被追赶的地位。头部企业的优势是基于效率提升的相对速度优势,是一种动态 优势,不进则退,因为在后面追赶的行业平均效率不会停止前进步伐。 头部企业要保持行业内的效率领先和成本领先优势,就必须持续跑在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之前。 头部企业在领跑的过程中,持续决定自身效率曲线与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之间距离的因素是: 自身效率的提升速度、其他企业和养殖户效率的提升速度、市场份额往头部集中的速度。第一个因素取决于单个企业自身,第二和第三个因素则取决于外部因素。因此,生猪养殖企业在经营中,不仅要做好内部经营管理,还要时刻关注行业内的养殖技术革新和进步,同时还 要关注产业结构的变迁,做到低头用心经营、抬头有产业大局观。 生猪养殖企业要有相对效率思维,相对效率的比较对象不是某群体的散养户,也不是某几家 企业,而是行业平均效率。例如美国小农户生产效率明显低于头部大企业,但是市场份额的大部分已经流到头部企业,头部企业相对于行业平均效率的领先优势要明显小于其相对于小农户的优势。这个时候如果还停留在与一般个体小农户做比较,则有可能误判行业形势,对 自身经营战略制定是不利的,务必要重视“产业结构迁徙的速度”和“行业平均”。全球生猪产业总体格局全球生产格局:中、美、欧、俄、巴西、越南、加拿大等产量居前 根据 FAO 统计,截止 2018 年,全球猪肉产量 12000 多万吨,其中中国大陆地区 5000 多万吨, 约占全球总产量的 45%,位列全球第一。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10%)、德国(4.4%)、西 班牙(3.7%)、巴西(3.1%)、越南(3.1%)、俄罗斯(3%)、加拿大(1.8%)、法国(1.8%)、 丹麦(1.3%)、荷兰(1.2%)、日本(1%)、英国(0.7%)。根据 FAO 统计,1970 年代以前, 我国猪肉产量仍低于美国,美国当时是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国。进入 1970 年代后,我国猪肉产量 开始超越美国,夺得全球第一的位置,并在后续持续拉开两者之间的差距。根据 FAO 统计,截止 2018 年,全球生猪出栏屠宰总量 14.8 亿头,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约 7 亿头, 约占全球总出栏量的 46%,位列全球第一。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8.4%)、德国(3.8%)、 西班牙(3.5%)、巴西(2.9%)、越南(3.4%)、俄罗斯(2.8%)、加拿大(1.5%)、法国(1.6%)、 丹麦(1.2%)、荷兰(1%)、日本(1.1%)、英国(0.7%)。我国生猪生产总体格局:外三元为主,猪肉供给对外依存度低从生猪种源的角度,我国规模养殖场的生猪以外三元为主,以“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为主的 外三元商品猪占据了我国生猪出栏量的约 80%以上,而且种猪群主要依赖进口。我国种猪引种 的国家主要有加拿大、美国、丹麦、英国、法国和荷兰。从肉类生产供给结构的角度,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前期的年份里,在我国主要的畜禽肉类生产结 构中,猪肉产量为 5000 多万吨,约占总量的 60%,后续依次分别是鸡肉、牛肉和羊肉,分别占 约 15%、8%、5.4%。猪肉产量分别是鸡肉产量的 4 倍、牛肉产量的 8 倍、羊肉产量的 12 倍、 鸭肉产量的 18 倍。从我国肉类产量在全球份额的角度,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前期的年份里,我国猪肉产量占全球产 量的约 46%,牛肉产量约占全球的 10%、鸡肉产量约占全球的 12%、山羊肉产量约占全球的 39%、绵羊肉产量约占全球的 25%、鹅肉等产量约占全球的 95%。我国猪肉产量在全球的占比 相对较高。从我国肉类进口的角度,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前期的年份里,我国净进口与国内产量的比数从高 到低排名靠前的分别是牛肉 17%、绵羊肉 11%、鸡肉 5%。我国猪肉净进口量与国内产量的比数 仅有 1.85%,也就是说我国生猪产业过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对进口依赖度很低,进口也无法影响国内猪价的周期走势。从全球各个肉类品种总出口量与我国产量的比例关系来看(也就是假如全球出口量都集中供给我国的角度,这只是出于理论极值的思考,实际是不可能的),牛 肉 125%、鸡肉 104%、绵羊肉 49%、猪肉 15%、鸭肉 11%、山羊肉 2%、鹅肉 2%。全球猪肉出口的份额结构比生产结构要均衡,份额排序依次是德国 15.37%、美国 14.48%、西 班牙 12.68%、丹麦 9.14%、加拿大 8.03%、荷兰 7.56%。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前期的年份里, 全球猪肉的出口贸易量为 800 万吨左右,我国进口量在 100 万吨左右。我国这 100 万吨左右的 进口量主要来自西班牙、德国、加拿大、美国、丹麦、荷兰、法国和巴西等国家,相对分散,并 不集中。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美国规模化特征:1980 年代后加速,养殖和屠宰环节横向纵向整合 通过分析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其发展轨迹有以下很鲜明的特征:(1)养 殖业的发展很早便伴随着规模化的进程,只不过这一进程的推进速度在养殖业发展的早期相对较 慢;(2)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进程出现加速现象,进入其发展史上最为 快速的规模化阶段,其中尤以 90 年代的规模化速度最快;(3)在规模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伴随着 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分段养殖模式的出现(所谓分段养殖就是畜禽不同的生长 阶段分别由不同的养殖户负责,不同的养殖户专注于某一生长阶段的规模饲养);(4)除了生猪 养殖环节以外,屠宰环节的行业集中度也在此期间快速提升,1981-2000 年这段时期里,美国生 猪屠宰企业减少了约 50%,且屠宰市场份额在 2000-2015 年里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5)产业链 纵向整合,下游屠宰企业充当行业整合者角色,往上游养殖环节延伸和整合。美国规模化动因:消费饱和、总量滞长、禽肉替代等倒逼产业变革 美国在 1980 年代以后这轮快速规模化进程背后的驱动因素到底是什么呢?经过深入的分析,我 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1)美国人均猪肉消费逐渐进入饱和状态,1960-1980 年期间猪肉产量一 直徘徊不前,增长乏力,产业内部的企业难以通过行业总量增长来获取发展;(2)1980 年代以 前,美国的白羽肉鸡产业养殖技术率先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从而使得 1960-1980 年食品端的鸡肉价格相比猪肉价格的价差优势逐步扩大,驱动了作为猪肉替代品的鸡 肉人均消费量出现快速增长,并在 1980 年代超过人均猪肉消费量,而人均猪肉消费量甚至出现 略有下滑的态势;( 3)在生猪养殖产业内部总量增长乏力和外部肉鸡替代竞争威胁的双重压力之 下,生猪产业链条被倒逼进行产业变革。在内部和外部双重压力之下,美国生猪产业始于 1980 年代的大变革主要体现在: (1)挖掘新的 产量增长点,例如出口,通过借助《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等一系列自由贸易协议的东风,打开墨 西哥、加拿大、日本、中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出口市场,猪肉出口量从 1980 年的 11 万吨增 长至 2019 年的 286 万吨,“ 出口量/产量”比率从 1980 年的 1.5%提升至 2019 年的 22.8%;( 2) 通过产业内部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等,扩大市场份额和降本增效,从而驱动了生猪养殖环节的快速规模化和专业化、屠宰环节的横向整合,以及屠宰往上游的纵向整合。在美国养殖业的规模化 和专业化进程中,合同养殖模式的全面推广和养殖技术的革新发挥着重要的助力作用。美国规模化的助推力:合同养殖模式的全面推广和养殖技术的革新美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伴随着合同养殖比例的不断上升。合同养殖模式的全面推广在美国 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1)合同养殖模式通过制度安 排把分散的个体养殖户组成合同式生产的联合体,加速了美国生猪产业的整合进程;(2)合同养 殖模式使得单个养殖户可以从事更专业化的分段养殖,并且可以从合同养殖企业获取资金和技术 支持,从而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专业化养殖规模。截止 2011 年,美国合同养殖方式在生猪产量中 的占比已达到 67%。 合同养殖模式相对于独立自养模式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减少生产者与下游加 工商之间的信不对称;(2)改善产品运输的协调性和时间效率;(3)降低养殖户的收入风险。 此外,根据 USDA 在 2003 年做的相关研究,合同养殖模式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生产效率上均 优于独立自养模式,其中生产效率比独立自养模式平均高出 23%。合同养殖模式可以通过 以下几个途径提高生产效率:(1)提升养殖场管理决策的质量;(2)加快对养殖户的技术信 息传递;(3)为养殖户信贷融资提供方便;(4)加速先养殖技术的推广运用。和合同养殖模式的推广一样,养殖技术的革新在美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美国上世纪 80、90 年代养殖技术革新涉及:动物基因工程、营养配 方、养殖设备改良、动物医学和保健、管理技术、人工受精改良基因,批量全进全出管理系统、 商业化种质资源储备、分阶专业养殖和杂交育种等。(2)根据 USDA 的研究,上述养殖新技术 在上世纪 80、90 年代养殖业规模化进程加速的期间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使用人工受精技术的养 殖场占比从 1990 年的 7%上升至 2000 年的 23%,使用人工受精技术配对的母猪占比从 1990 年的 1%上升至 2000 年的 73%,使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方式占比从 1990 年的 25%上升至 2000 年的 57%。( 3)上述养殖新技术在美国上世纪 80、90 年代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 推动作用。USDA 的研究表明上述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与养殖企业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呈 现出很强正相关性。其中原因在于:大型和专业化的养殖企业可以把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去,以及更容易分享技术革和生产效率提升的成果。因此,大型和专业化养殖企业更有动力和 能力去投资开发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在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进程中,美国生猪产业也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养殖成本的下降,主要体 现在:(1)每窝产子数、PSY、MSY 等生产效率指标从 1980 年代开始持续明显提升;(2) 1992-2004 年间,自繁自养企业单位产出的饲料用量和劳动量分别下降 14.9%和 52.5%,育肥 企业单位产出的饲料用量和劳动量分别下降 44.1%和 83.1%;( 3)1992-2004 年间,生猪自繁 自养和育肥的总生产成本分别下降了 30%和 43.9%;( 4)“猪肉/鸡肉”价格比率从 1980 年代开 始出现大幅回调,终端猪肉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美国生猪产业从 2010 年前后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 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经历过 1980 年以后的高速发展后,从 2010 年前后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 期。2010 年以来,美国生猪养殖场基本保持在 60000 多家,不同规模养殖场的数量和出栏占比 结构的变化也比此前明显缩小。生猪养殖行业市场份额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例如截止 2017 年,存栏 100 头以下的养猪场 50000 多家,但只占了全国出栏总量的 0.4%,存栏 5000 头以上的养 猪场数量才 3600 家,但占了全国出栏总量的 70%以上。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虽然美国不同存栏规模养殖场之间的生产效率(例如每窝产子数)一直存在着差异,甚至这种差距在过去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养殖出栏结构的快速变化,出栏份额快速往大规模场迁徙,从而使得行业平均效率曲线逐渐逼近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例如,随着规模化的推进,美国生猪每 窝产子数的行业平均曲线持续追赶和逐渐逼近存栏 5000 头以上大型养殖场的每窝产子数曲线, 两根效率曲线之间的差距逐渐收窄,并趋于无限接近。从产业历史发展的维度,两根曲线之间的差就是生猪产业规模化的红利。规模化初期,两者差距较大,红利丰厚。随着规模化的深入和成熟稳定,两者差距大幅缩小,红利也将大幅缩水。两根效率曲线趋于接近之前的这段时期为产业整合的黄金期。对于头部企业而言,其发展和扩张的黄金期是行业平均效率曲线和其自身 效率曲线趋于接近之前。头部养殖企业要努力保持相对速度优势,“跑在行业效率曲线之前”。加拿大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加拿大 1980-2010 年经历了快速规模化进程 与美国相似,同位于北美的加拿大生猪养殖行业在 1980-2010 年期间也同样经历了快速的规模 化进程,并在 2010 年前后开始进入成熟稳定期。在 1970 年代末,加拿大有生猪养殖场 60000 多家,发展到 2006 年大幅减少至 11000 多家,进入 2010 年以后落在 7000-8000 家的区间,下 降速度大幅放缓。伴随着 1980-2010 年规模化的快速提升,加拿大生猪产业的效率(例如 MSY、 每窝产子数等指标)也得到大幅提升,MSY 和每窝产子数等指标甚至还优于美国。规模化动因:老龄化和非农收入促小户退出,中大场寻求降本增效 与美国相似,生猪养殖企业持续追求通过技术和养殖体系革新来降本增效是加拿大生猪产业快速规模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与此同时,其他非养殖业务机会成本的增加和老龄养殖场主的逐渐 退出,也驱动了养殖份额往行业头部逐渐迁徙和集中。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例,1999 年养殖场 主年龄大于 55 岁的占 23%,51-55 岁的占 14%,2006 年非养殖业务收入占个人收入大于 50% 的养殖场主占总数的接近一半。随着产业发展,这类群体逐渐退出和减少。日本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日本 1980-2010 年经历了快速规模化进程 与美国的情况相仿,在历史上曾经与我国同为小规模分散经营东亚农耕模式的日本,其养殖业在 早期也已经出现低层次的规模化进程,而且同样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加速进入更高层次的规 模化进程,其中尤以 90 年代的规模化速度最快。 日本规模化动因:进口竞争和国内产量萎缩倒逼产业整合 日本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大背景是:人均猪肉消费量仍在提升,但是在 1980 年代开始进口替代的 影响之下,国内产量不仅没有增长,甚至出现萎缩,从而倒逼国内生猪产业的整合和降本增效。英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英国 1970 到 1990 年代后期经历了一轮规模化进程 英国生猪产业在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后期经历过了一轮规模化进程,生猪养殖业的场均存栏 规模从 1966 年的 70 头大幅攀升至 2000 年的 600 头。规模化动因:消费饱和、总量滞长、禽肉替代、盈利下滑倒逼整合 1970 年代开始,英国人均猪肉消费量进入饱和状态,并出现缓慢下行的趋势。与此同时,人均 禽肉消费量则持续攀升,并在 1990 年代初超越人均猪肉消费量。从生猪存栏来看,二战结束后, 英国的生猪存栏量总体处于上升的通道中,并在 1973 年达到 9 百万头的历史峰值。存栏达到峰 值过后,在鸡肉消费替代、人均消费饱和以及养殖盈利下降的大背景下,英国生猪存栏从 1970 年代后期到 1990 年代后期基本徘徊在 8 百万头附近。此后,受生猪跌价、猪瘟和口蹄疫接连爆 发的影响,英国的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在 2000 年代初出现接近 40%的下跌,创下过去半个世 纪的低点。在国内猪肉大幅减产的情况下,英国通过加大猪肉进口来填补国内的供给缺口,并导致此后国内猪肉供给格局出现大变局,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综上所述,人均猪肉消费的饱和、禽肉消费替代的威胁、行业存栏总量停滞不前和盈利水平下降等多因素驱动了英国生猪养殖业的 规模化进程。英国生猪产业从 2000 年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 英国生猪产业在经历过 1970 年代期到 1990 年代后期的一轮规模化进程后,从 2000 年开始逐 渐进入成熟稳定期,主要特征表现为:(1)存栏母猪场数量在 2000 年后基本保持在 6000 家的 水平;( 2)平均母猪存栏规模基本保持在 70 头上下的区间;( 3)不同母猪群规模养殖场的行业 存栏占比结构趋于稳定;(4)屠宰企业数量下降趋缓且不同规模屠宰场屠宰量占比结构趋于稳定; (5)养殖效率指标上升趋缓,部分指标甚至趋于平缓。英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我们在前面部分分析美国生猪养殖行业进程时,提出规模化红利本质上是源于“相对效率曲线”效应。美国的特征是:规模化初期,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与行业平均效率曲线差距较大;随着规模 化的推进,两根曲线逐渐的差距逐渐收窄;进入规模化成熟稳定期,两根曲线已经趋于接近。那英国生猪产业的情况又如何呢?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英国的生猪规模化在 2000 年后就进入 了成熟稳定期。在成熟稳定期里,英国生猪养殖行业的效率曲线表现出与美国类似的特征,即行 业领先效率曲线与行业平均效率曲线已经趋于接近(例如 PSY 和每窝产子数曲线等)。此外,从 横向来看,英国成熟稳定期里的养殖效率指标(例如 PSY 和每窝产子数等)与养殖规模的正相 关性要明显弱于美国,隐含着英国生猪养殖产业在成熟稳定期里已经局部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欧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生猪产业存栏结构差异较大 根据 2013 年的调查统计,欧盟一共有 220 万家养殖场,其中超过一半的养殖场数量位于罗马尼 亚,罗马尼亚国内生猪养殖产业较为分散,存栏数量在 10 头以下的养殖场数量占比接近 99%, 其中 86%只有存栏 1-2 头,这批规模的养殖场约占罗马尼亚国内总存栏的 50%。部分东欧国家 存栏 10 头以下养殖场存栏占比超过 10%,例如斯洛文尼亚和立陶宛等,这些国家较为分散的养 殖结构不利于非洲猪瘟和其他疫病的防控。与此同时,从欧盟总体来看,存栏 10 头以下养殖场 存栏占比仅有不到 3%,大部分欧盟国家的生猪养殖量都集中在存栏 1000 头以上大场,例如丹 麦国内生猪养殖量的 97%左右都集中在 1000 头以上的大场。丹麦、德国、西班牙、乃至欧盟整体均经历了不同程度规模化进程 作为一个整体,欧盟也在经历着规模化进程,例如欧盟 2005 年共有超过 380 万家生猪养殖场, 到了 2013 年剩下不到 220 万家,单场养殖规模也在明显提升。具体国家来看,以丹麦、德国和 西班牙为例,丹麦国内的生猪养殖场从 1982 年的 55023 家持续下降至 2018 年的 3125 家,场均存栏规模从 169 头大幅提升至 4090 头,年屠宰万头以上的屠宰场从 1970 年的 54 家减少至 2018 年的 8 家(合作社组织在丹麦的生猪产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丹麦规模化进程 的推进,其每窝产子数、MSY 和 PSY 等指标也持续提升,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此外,德国和 西班牙也同样经历规模化进程,养殖场数量下降,单场养殖规模提升,行业整体生产效率也得到 提升。从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来看,2000 年以来,英国的规模化进程逐渐趋于稳定,但是我们 看到丹麦和德国的规模化仍在继续推进,反映在行业整体层面的生产效率来看,丹麦和德国生猪的窝产子数指标同时期里的提升速度明显快于英国,并逐渐拉开跟英国的差距。德国生猪产业的 窝产子数指标在 2006 年之前低于英国,但是在 2006 年之后开始超越英国,并逐渐拉开了两者 的差距。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是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化的重要推动力。根据 EUROPEAN COMMISSION 的统 计数据,以 2006 年为例子,丹麦、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等欧盟国家的生猪养殖产业都 体现出明显的规模效应,随着养殖规模的提升,单头养殖成本趋于下降、单头养殖利润趋于增加。这一统计分析结果与美国国内生猪规模化过程中的规模效应有着相似之处。在美国的生猪产业中,“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产生的基础是:生产效率的结构性差异、规模经济效应、存栏结构往头部迁徙。在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的进程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与美国同行相类似的产业特征和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欧盟生猪产业规模化背后的逻辑仍然是前面在分析美国规模化时提到的“效率曲 线效应”。“相对效率曲线”效应的逻辑探讨生猪产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证的产业数据来看,USDA 和 EUROPEAN COMMISSION 的研究和统计数据均表明,在美国和欧盟国家(丹麦、德国、意大利、波兰、西 班牙等)生猪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例如,美国生猪的每窝产子数和 MSY 等生产效率指标与存栏规模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规模越大,效率指标越高;又如欧盟国家的单 头生猪养殖成本与存栏规模存在很强的负相关性,规模越大,单头养殖成本越低。其次,从定性和推理的角度:( 1)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社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市场份额从低 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生猪产业是规模不经济的,规模大反而效率低,那么全球多个生猪主产国出现的生猪产业快速规模化进程便是与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相背而 行,是不应该出现的;( 2)从逻辑倒推的角度,全球多个生猪主产国均经历了或经历着快速的规 模化进程,行业存栏份额不断往头部企业集中,与此同时行业整体生产效率在持续提高。如果生猪产业是规模不经济,那么随着出栏份额都快速往大企业集中,那么这些国家生猪产业的生产效 率指标不应该是持续上行,而是下行。再次,如何去理解生猪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我们认为应该从养殖整体体系的视角和产业历史发展的视角去看待生猪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1)在农业领域,由于农户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劳 动力成本核算优势,就养殖和种植的单个环节(例如生猪育肥)而言,同样生产效率情况下,估计很多工厂化规模企业的成本都拼不过农户,因为规模化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入(栏舍、投喂设备、环保设备等等)和雇佣工人工资成本核算。然而,如果规模化可以带来技术升级和生产效 率提升,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跟农户之间的成本投入差距,并带来规模经济。USDA 和 EUROPEAN COMMISSION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可以做到这一点。( 2) 如果我们单纯聚焦在生猪育肥单个环节,我们是无法理解规模化效应的。就单个育肥环节而言农 户确实有优势,要不然也不会有“公司+农户”模式的全球普及。然而,生猪养殖是一个体系工 程,而不单纯是一个育肥环节,我们应该跳出单个育肥环节来看整个生猪养殖体系,综合考量育 种效率(窝子数、PSY 等)、料肉转化率、日增重、病死率、饲料成本(大型养殖场可以通过自 产自用或者委托加工降低饲料成本)、对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美国大养殖场窝产子数的历史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小养殖场,两者差距越来越大)、对市场信息的捕捉能力、对下游屠宰环节的议价能力等因素。 (3)进入到生猪产业规模化的成熟稳定期后,可能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例 如上述提到的英国,也正是由于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以及“相对效应曲线”效应的减弱,英国的 规模化进入了稳定期。这也不难理解,由于生物特性,生猪的生产效率不可能无休止的提升。 从产业比较的视角去理解生猪产业、乃至大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上面提到,农户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劳动力成本核算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对于生猪产业,乃至整个农业,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往往是由种养殖对象的生物属性决定。因为凡是工厂化的规模化,考虑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和雇工成本等因素,在生产效率没有提高情况下,基本都会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由于农业的特性,农产品的行业平均成产成本大多由数量庞大的农户决定,如果成 本相对农户没有优势,同时产品又卖不出溢价,则这类规模化企业就难以在市场立足。生猪产业在规模化过程中可以呈现出规模经济效应,更多是在于其生物属性本身。例如,在生物品种改良基础水平较低的产业历史发展背景下,工厂化规模化养殖场的单位折旧摊销和劳动力成 本等虽然比农户高,但是通过生物技术改良,一头母猪可以提供的出栏肥猪数量从原来的 10 多 头持续提高到 20 多头甚至欧洲最高的 30 多头,单产效率的提升足够弥补跟农户之间的差距, 从而体现出规模经济效应。从产业横向比较的角度,我们认为生猪产业的规模化效应要明显优于蛋鸡产业和肉牛产业。生猪 产业在规模化的过程中可以把一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数量从 10 多头提高到目前欧洲最高的 30 多头。在蛋鸡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使蛋鸡从一天下 1 个蛋提到一天下 2-3 个蛋?在肉 牛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使母牛从一胎产 1 头牛犊提高到 2-3 头?显然,对于蛋鸡和肉 牛来说是很难的,这是由它们的生物属性决定的。所以有些规模化蛋鸡场的产蛋成本拼不过农户成本,只能走价格差异化的中高端路线。再如,同样是食用菌品种,有些就适合工厂化种植,有些就不适合,为什么?其中原因就是有些品种可以通过工厂化后单产提升来覆盖掉重资产投资的成本,从而在成本上可以跟农户种植成本相竞争。而有些品种则难以通过单产提升来覆盖工厂化 后的额外成本,从而没法跟农户种植成本竞争,从而不适合工厂化种植。总体而言,农产品的产品同质性强,一般很难实施价格差异化策略和溢价,即使可行也只是局部小众市场,难以做大,甚至难以覆盖高成本。因此,农业中的一个产业,相对于农户而言,是否有规模经济效应?是否适合规模化和工厂化?主要看种养殖对象本身是否还有效率改良的空间, 以及是否足以覆盖跟农户之间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成本差距。 为什么会有“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正如前面所述,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产生的产业背景是:产业内经营实体存在生产效率的结构性差异,产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存栏结构的迁徙(即市场份额从产 业中部尾部逐渐往头部集中)。我们以下通过公式来推导: 行业平均生产效率=头部养殖场生产效率×头部市场份额+中部养殖场生产效率×中部市场 份额+尾部养殖场生产效率×尾部市场份额。(其中,头部效率>中部效率>尾部效率) 根据上述公式,在规模化初期,由于市场份额大部分集中在尾部和中部,因此头部效率与行 业效率的差距比较大。例如,极端地假设头部只有很小份额,中部养殖场是 0,其余市场份 额都是尾部农户或企业,此时的“头部效率与行业效率的差距”就约等于“头部效率与尾部 效率的差距”,也是最大的。 在规模化过程中,市场份额不断往头部集中,头部效率与行业效率的差距之间逐渐收窄。进 入到规模化的成熟稳定期,当大部分市场份额都集中于头部养殖场(例如 2010 年后的美国 生猪产业),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小。例如,极端地假设尾部和中部市场份额接近于 0, 头部占据绝大多数份额,此时的“头部效率与行业效率的差距”就约等于“头部效率与头部 效率的差距”,也是最小的。我们认为,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深层次的本质是:产业内部的效率差驱动市场份额从低效率群体流向高效率群体。效率差越大,份额的流动就越快;效率差越小,份额的流动就越慢;效率差接近,份额的流动就很平滑;效率差逆转,份额的流动随之逆转(例如 我们从产业实证数据观察到,英国规模化成熟稳定期的 2007-2017 年间,由于局部出现规模不 经济,导致市场份额出现局部震荡回流的特征)。“相对效率曲线”中“领先效率曲线”的选取标准和维度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规模、产业环境和资源禀赋是有差别的,行业领先效率曲线的领先群体可 以根据自身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们在这里提供的是一种产业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美国生猪产业的分析部分,领先效率曲线选取的是存栏生猪 5000 头以上的养殖场平均效率曲线。而在英国生猪产业的分析部分,领先效率曲线选取的是存栏母猪 500 头以上的养殖场平均效率曲线。根据美国生猪行业历史平均的“出栏量/存栏量”比率,生 猪存栏 5000 头相当于接近 1 万头出栏,对应美国生猪行业年出栏生猪在 1.1-1.2 亿头。而英国 存栏母猪 500 头约相当 1 万头出栏,对应英国生猪行业年出栏生猪约 0.1 亿头。在美国规模化的 成熟稳定阶段,存栏 5000 头(接近出栏 1 万头)以上养殖场的整体市场份额超过 80%。在英国 规模化的成熟稳定阶段,存栏母猪 500 头(约当于出栏 1 万头)以上养殖场的整体市场份额超 过 60%,最高时期超过 70%。截止 2018 年,丹麦年屠宰和活体出口的生猪总量 0.33 亿头,存 栏 5000 头(根据丹麦平均“出栏量/存栏量”比率,相当于出栏 1 万头以上)以上养殖场的整体 市场份额约为 70%。从上述几个不同国家的产业实证数据来看,以出栏量 1 万头以上养殖场群 体的加权平均效率曲线作为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不仅适用于生猪总出栏千万头级别的国家和地区,还适用于生猪出栏亿头级别的国家和地区,可以作为选取标准的参考。此外,上述几个国家在规 模化的后期,出栏万头以上养殖场的市场份额陆续突破 60%,处于 60%-80%多之间,这也可以 作为判断一个生猪出栏头数千万级到亿级的国家和地区是否达到规模化成熟稳定阶段的参考指 标之一。“相对效率曲线”效应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何非洲猪瘟期间我国生猪产业会出现加速整合? 非洲疫情考验着生猪养殖行业的疫病防控能力,防控得不好,病死率高,生产效率就低,单位养殖成本也随着大幅提升。在这波疫情中,虽然头部企业也受冲击,但是防控措施不到位的中小养殖场受到冲击更大。最终结果是非洲猪瘟疫情都降低了整个行业(包括头部企业和中小场)的生产效率,但是中小养殖场的下降幅度要明显大于头部企业。上述对海外生猪产业的分析中已经提到,行业领先效率曲线和行业平均效率曲线的纵向距离越大,则行业规模化和整合的速度就越快。非洲猪瘟疫情拉大了头部企业和中小养殖场之间的效率差,由于我国中小养殖场的市场份额占比较高,从而扩大了行业领先效率曲线和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之间的纵向距离,放大了“相对效率曲线”效应,继而驱动我国生猪产业在非洲猪瘟疫情期间出现加速整合和规模化的现象。非洲猪瘟给我们的其中一个启发是,在生猪产业中,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资本市场投资,都需要有“相 对效率”的思维。生猪企业在发展中如何理解和运用“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对于单个生猪养殖企业而言,例如担当行业整合者的头部养殖企业,其自身效率与行业平均效率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联系起来:行业平均生产效率=自身的生产效率×自身市场份额+头部养殖场 效率×头部市场份额+中部养殖场效率×中部市场份额+尾部养殖场效率×尾部市场份额。从这 个公式中,对于单个生猪养殖企业来说: 生猪这个大宗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刚需,产品同质性强,价格周期波动剧烈,周期盈亏。 生猪养殖企业经营的重点一般在于生产过程管理和成本控制,高效率和低成本是企业生存和 扩张的关键之一。优秀的企业要时刻保持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效率领先和成本领先优势。 由于在规模化过程中,随着市场份额不断往头部集中,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会持续提升,头部 企业时刻处于被追赶的地位。头部企业的优势是基于效率提升的相对速度优势,是一种动态优势,不进则退,因为在后面追赶的行业平均效率不会停止前进步伐。头部企业必须持续跑 在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之前。 头部企业在领跑的过程中,持续决定自身效率曲线与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之间距离的因素是: 自身效率的提升速度、其他企业和养殖户效率的提升速度、市场份额往头部集中的速度。第一个因素取决于单个企业自身,第二和第三个因素则取决于外部因素。因此,生猪养殖企业在经营中,不仅要做好内部经营管理,还要时刻关注行业内的养殖技术革新和进步,同时还 要关注产业结构的变迁,做到低头用心经营、抬头有产业大局观。 生猪养殖企业要有相对效率思维,相对效率的比较对象不是某群体的散养户,也不是某几家 企业,而是行业平均效率。例如美国小农户生产效率明显低于头部大企业,但是市场份额的大部分已经流到头部企业,头部企业相对于行业平均效率的领先优势要明显小于其相对于小农户的优势。这个时候如果还停留在与一般个体小农户做比较,则有可能误判行业形势,对 自身经营战略制定是不利的,务必要重视“产业结构迁徙的速度”和“行业平均”。 投资建议虽然每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背景,但是殊途同归,产业深层次的运行规律是基本相似的。非洲猪瘟疫情、生猪养殖鼓励政策和未来的非洲猪瘟疫苗等只是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的一个小插曲,改变了“相对效应曲线”的水平位置和规模化进程中局部时段的速度。参考全球生猪产业的历史发展规律,我们认为我国生猪产业在“相对效应曲线”效应的驱动下, 将持续推进类似于海外的加速规模化进程,行业整合的方向不会改变,步伐不会停歇。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拥有万亿级的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行业格局呈现出大行业、小公司的特征,是值得资本市场去长期关注的产业。在这一轮规模化整合大潮中,从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唐人神、海大集团、正邦科技、天康生物、大北农、傲农生物、 天邦股份等头部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均有望从中获益。除了上市公司外,我国还有一批没有上市的,经营效率不输上市公司的生猪养殖企业。我们认为生猪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竞争力和资本实力的“双力”之上。在这次非洲猪瘟疫情中,资本实力的重要性比以往都更加凸显(例如部分优秀企业和优秀团队在第一波疫情冲击过后,碍于缺乏资本去复产,不得不被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并购)。如果这批企业能借助资本市 场的力量,则能更好地帮助其分享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中的产业红利。……(报告来源:华金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