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注生物农药,请看此文!梅拉妮

关注生物农药,请看此文!

(广告也是极好看的,别让广告溜走)农信传媒随着农药技术的发展,生物农药的研究已进入生物分子学层面,多学科融合发展为生物农药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其已成为全球农药产业的发展重点,其市场规模以13.9%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生物农药行业规模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我国生物农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情况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2014年至2016年,我国生物农药行业规模逐渐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对应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持续增加。2017年我国实施新的农药行业管理法规政策、市场供需结构转变、行业资源整合优化、环保安监升级,国内市场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导致我国生物农药行业在2017年和2018年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逐渐恢复,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已经恢复至2017年水平,与此同时,生物农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达到近年最高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化学农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情况如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规模以上企业,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市场占比约为1/7。我国主要的农药市场仍然是化学农药市场,但生物农药的利润增长率有超过化学农药的趋势,后续前景看好。我国生物农药存在问题与展望尽管我国生物农药发展迅速,然而在其研发、应用及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研发投入较少,导致生物农药新产品种类少;(2)产品评估及产品质量标准尚不够严谨,限制了新产品研发速度;(3)在产业化及应用中,工艺技术落后、产率低、生产周期长、剂型较少、施药技术落后等问题限制了生物农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4)相关法律的缺失、政策保障缺乏以及侵权等是生物农药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随着我国“农产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战略的稳步推进,IPP理论(综合农业生产与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而生物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在IPP理论的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解决上述生物农药产业瓶颈和重大发展难题的基础上,生物农药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农信传媒法律顾问:李德均(德衡律师集团律师)

伟哉

基础化工行业专题:农药行业深度研究与投资策略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研究逻辑1 农药行业概况 从农药产业链环节看,跨国公司把控前端研发和终端渠道,中国企业处于 加工制造环节。农药分为创新药、仿制药、中间体、制剂,从全球范围内 来看,价值链最高的两端是创新药和制剂,国际农化巨头把控前端创新药 的研发和终端的制剂销售渠道,并且将农药、种子、化肥等捆绑销售,实 现一体化商业模式,仿制药原药和中间体环节更多选择从中国、印度等国 家来采购。中国农药企业主要集中于仿制药的生产和中间体的定制化加工, 终端制剂市场呈现分散格局。 从农药品种来看,主要分为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目前杀虫剂目前主 要产品包括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鱼尼汀 受体作用类等。未来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鱼尼汀受体作用类杀虫剂 有望将成为杀虫剂新的三大支柱。除草剂市场结构性变化与抗除草剂种子 密切相关,抗性种子的推广会带来相应农药需求的增长,例如抗草铵膦、 抗草甘膦、抗 2,4-D 种子的推广会带来相关的除草剂品种需求的增长。杀 菌剂的主要产品包括三大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 SDHI 类杀菌剂,其中 SDHI 类杀菌剂增速较快,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 一。 生物农药绿色、安全,近年来增速较快。相较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对非 靶标生物影响较小,对环境相对友好,开发成本低,登记容易。2017 年全 球生物农药市值达到 33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实现 95 亿美元市值,并 以平均年复合增长率 15%-18%的速度继续领跑植保市场增长。随着人们环 保意识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使用生物农药种植的农产品更易受到人们 的青睐。2 跨国公司并购整合接近尾声,产业链价值重构 跨国公司完成并购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受到创新难度加大及终端一体化 服务要求提升的影响,2015 年之后,各大农化巨头的发展压力逐步加大, 相继开始酝酿整合。从 2017 年开始,国际农化巨头相继开启了整合之路, 原来的六大农化巨头整合成为四大集团。随着并购整合的完成,跨国公司 更加倾向于将资源配置在前端研发和终端渠道,而选择将原药生产环节和 中间体加工环节更多外包。 农化巨头整合带动原药、中间体供应商逐步集中,龙头企业市占率将进一 步提升。目前国内的中间体、原药行业较为分散,多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在承接更高订单的生产能力不足,同时受制于研发投入不足,企业跟随下 游客户的技术配套研发能力较弱,难以切入长期大量的产品供应链条之中, 随着下游客户的并购整合,其头部原药、中间体供应商亦呈现逐步整合趋 势,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印度农药产业发展迅速,但是难以撼动我国农药制造大国的地位。中国和 印度是世界两个农药制造大国。过去几年,在中国环保高压下以及中美贸 易摩擦的影响下,印度农药企业越来越多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印度头部 的农药企业发展迅速。但是印度的整体化学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欠发达,其 获得关键中间体和原材料的途径也很有限,主要从中国进口。与印度相比, 我国具有化学原料门类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精细化工合成和工程建 设水平高、技术工人众多、知识产权保护趋于完善等优势,目前仍是农化 巨头选择供应商的首选国家。3 我国农药行业处于结构性调整当中,资源向头部企业倾斜 国内农药供需再平衡进行中,头部企业通过扩张抢占份额。2016-2017 年, 我国农药行业景气上行,2018 年四季度,供给侧改革接近尾声,叠加欧洲、 北美等地区气候异常导致种植季出现延迟,全球农药需求有所下滑,农药 价格步入下行周期。为提高市占率和发挥规模效应,当前拥有资金优势和 规模优势的头部企业纷纷扩产,农药行业当前处于供需再平衡的过程中,预计未来的行业整体盈利将回归合理的水平,与此同时,头部企业的优势 也将进一步突出。 环保、安全标准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2019 年“321 事故”之后,作为 农药大省的江苏省提升了整体行业的准入门槛,2019 年江苏农药产能在全 国占比 30%,是全国农药生产第一大省。目前农药生产厂家(包括制剂) 约 1700 个,整体市场较为分散,在政策推动以及市场自发的淘汰下,行 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 登记难度增加,未来竞争趋于有序。新的农药登记政策出台之后,我国农 药原药的平均登记成本由 20 万左右上涨到 500-600 万,登记成本大幅度 提升。2019 年新登记农药数据大幅减少,只登记了 294 个产品,同比 2018 年减少了 93.5%。我们认为,随着登记门槛的提高,未来相关农药产 能难以出现以往盲目扩张的现象。4 转基因推动农药企业多元化发展 转基因推动农化巨头跨越式发展。以种子为核心,集农资、农服一体化发 展是目前农化巨头的商业模式。纵观世界农化巨头的发展历史,其共同特 征是农化巨头除了开展种子业务之外,同时开展植保业务,以前的孟山都、 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益农、拜耳等既是种业巨头,又是农化巨头,而 且农化产品与种子对应,不可分割。 转基因作物对农药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农药总使用量减少,二是具有 选择性的农药使用量会大幅提高。1996-2013 年间,由于种植转基因作物, 使农药用量下降了 8.6%。但要注意的是,转基因作物不能够取代传统化学 农药,两者应该是协调运作。同样地,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可以增加选择性 农药需求的提高,例如草甘膦成长为全球第一大除草剂品种,其需求的增 长主要是来自转基因作物的推广。 我国目前转基因种植面积较低,未来具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美国、巴 西、加拿大、阿根廷和印度是世界前五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其渗透率超 过 90%。而当前中国的转基因种植面积仍然较低,未来一旦中国政府完成 对多种转基因作物的审查,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有可能重复美国和 巴西快速增长的道路。 先正达集团成立,我国农药行业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2017 年之后, 六大巨头先后进行了一系列超级并购,随着并购整合逐步接近尾声,我们 认为,未来全球农化行业市场将呈现三分天下的格局:美国(科迪华)、 欧洲(新拜耳、巴斯夫)、中国(先正达集团)。农药企业做大做强取决 于把控前端创新药研发和终端制剂市场。跨国公司发展壮大并不是依靠大 吨位的原药,而是不断研发新药,同时布局终端制剂,即使在专利过期之 后,仍能通过渠道和品牌优势占据大部分市场。目前我国农药企业难以通 过内生的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由央企主导的先正达集团的合并将为我国 农药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我们认为合并之后先正达集团将继续发挥创 新药研发能力,尤其是适合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新型农药品种,从而改变我 国在专利药上没有定价权现状。在原药生产端,先正达将通过将原药生产 环节更多外包给扬农化工等企业,逐步实现集团的降本增效;制剂环节原 先正达、安道麦和中化作物的全球销售网络有望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深 化在全球格局下的渠道优势。我国农药行业在未来有望逐步补足创新药研 发和种子方面的短板,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发展。一、农药行业概况1.1 农药的需求较为刚性 农药的需求相对刚性。农药是指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 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 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物质。农药行业下游应用于农、林、牧、副、 渔等领域,对防治病、虫、草、鼠、害,保证农业丰产丰收、农产品贮存 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 FAO 数据,全世界由于病、虫、草、鼠害而 损失的农作物收获量相当于潜在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如果一旦停止用药或 严重的用药不当,一年后将减少收成 25-40%(与正常用药相比),两年 后将减少 40-60%甚至绝产。使用农药,有力挽回了作物产量损失,确保 农作物的稳产,从而保证了人类的粮食需求。 全球农药在 2008 年销售额是 423 亿美元,到 2018 年增长至 604.5 亿美元, 年复合增速为 3.6%。根据 Phillips McDougall 数据,2019 年全球作物用 农药销售额为 598.27 亿美元,同比下降 0.8%;非作物用农药的销售额为 78.02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两者合计总销售额达到 676.29 亿美元, 同比下降 0.31%。2019 年全球农化市场之所以出现小幅下滑,主要原因是: (1)北美经历了严重的洪灾以及中美贸易战;(2)欧洲除了出现异常的 天气情况;(3)监管层对于农药采取严格的监管。(2019 年 1 月 1 日起, 欧盟将正式禁止含有化学活性物质的 320 种农药在境内销售)。 2018 年全球的农药总使用量约为 300 万吨,前五大使用量国家分别为巴西 (17.46%)、美国(15.43%)、中国(11.32%)、日本(5.55%)、印 度(5.22%),前十大国家使用量占据总用量的 70.28%。 从下游农作物用药情况来看,果蔬、谷物、大豆、玉米、水稻是农药需求 量最大的农作物,市场规模占整体市场规模的 77.4%;其中果蔬是用药市 场规模最大的农作物,占据整体农药市场规模的四分之一。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世界人口当前仍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预计到 2050 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峰值 100 亿,对应的食品需求将增长 30%左右。 满足食物增长需求则需提高 70%的农产品生产效率。同时全球耕地面积资 源是有限的,农药的使用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预计未来农药的需求 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1.2 农药是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行业 农药生产环节包括中间体、原药和制剂。农药原药指由化学合成、植物提 取或着生物技术所制备的各种用来作为药用的粉末、结晶等,但无法直接 供农业使用的物质。而由这种粉末、结晶、浸膏状态的药物加工制成能直 接供农业使用的给药形式称为农药制剂。 全球农药产业链的主要盈利环节集中在前端创新药的研发和终端制剂及相 关服务环节。据相关统计,农药产业链利润分配中,制剂占据 50%、中间 体 20%、原药 15%、服务 15%。 海外农化巨头把控前端研发和终端制剂渠道。目前,农药新产品的开发主 要集中在资本较为雄厚且能够承担昂贵的开发费用和开发损失的国际农化 巨头当中。从终端制剂市场来看,四大农化巨头(先正达、拜尔、科迪华、 巴斯夫)占据全球超过 50%的市场份额,海外农化巨头把控终端制剂渠道, 原药环节选择采购的形式。 我国原药以出口为主,大部分原药销售给跨国公司,跨国公司进一步制成 农药制剂后进入终端销售环节。国内农药企业多数生产非专利农药,这里 面主要是专利已经过期的农药产品,这种类型的企业数量众多。另外,随 着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中国、印度等国家的低成本生产优势显现,国际 农药巨头将其专利药的部分生产流程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催生了农药合同 定制生产(CMO)企业的出现,称作农药中间体企业。 我国农药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产量从 1983 年的 33 万吨上升至 2014-2016 年的 370 万吨以上,成为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国。我国原药产 量位于世界第一,原药出口比例在 60%以上。1.3 农药品种主要分为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等 广义上,农药可分为作物保护类农药(应用于农作物保护)、非作物保护 类农药(应用于住宅用药、害虫防治等)。其中,作物保护类农药占据 88% 以上的市场。根据作用方式,作物保护类农药又可细分为除草剂、杀虫剂、 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2019 年,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市场空间 约 598.27 亿美元,其中除草剂占比 43.75%,杀菌剂占比 27.34%,杀虫 剂占比 25.32%。 按作用方式区分,除草剂分为非选择性除草剂和选择性除草剂两种。非选 择性除草剂对植物不分良莠,代表品种有草甘膦、草铵膦、百草枯等。选 择性除草剂通过施药部位、时间、作物和杂草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化学反应 等实现定向除草,其中生化作用是实现选择性的主要原因,代表品种主要 有麦草畏、莠去津、2,4-D 酯等。除草剂细分产品 TOP15 占除草剂总销售 额的 51%。 伴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持续变革、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种植增长、环境规 划与林地杂草治理的需求,除草剂的应用还将持续增长。同时随着以草甘 膦为代表的除草剂长时间使用,杂草抗性问题日益突出,解决杂草抗性主 要有三种方法:(1)复配实现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的有机结合(2)利 用转基因技术,针对现有除草剂,开发抗除草剂种子(3)创制新型除草剂, 但是难度较大。 除草剂市场结构性变化与抗除草剂种子密切相关。市场份额较大除草剂品 种,基本上都要相应的抗性种子,例如抗草铵膦、抗草甘膦、抗 2,4-D 种 子。杂草抗性一直会存在并且会随着使用时间变得越发难以控制;而且新 型除草剂的创制成本高昂、难度大,利用转基因技术拓宽现有除草剂使用 范围成为农化巨头关注的焦点。 从创制药品种来看,2015-2019 年公开了 10 个除草剂和 1 个除草安全剂, 其中 HPPD 类除草剂 5 个,吡啶羧酸类、吡唑类、异噁唑啉酮类、苯氧酰 胺类和吡咯烷酮类除草剂各 1 个,磺酰胺类除草安全剂 1 个。从创制品种 来看,HPPD 抑制剂类除草剂,成为各大公司重点推出的除草剂品种。 HPPD 抑制类除草剂由于其活性高、杀草谱广、抗性风险低,2009 年以来 成为除草剂市场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型之一。其销售额从 2009 年的 7.37 亿 美元增至 2016 年的 13.36 亿美元,7 年来市场接近翻番,2009-2016 年的 复合年增长率为 8.9%。 杀菌剂市场增长较快,2016 年更是成功超越了杀虫剂,成为仅次于除草剂 的第二大产品类型,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的变化,水 果、豆类、油菜、观赏植物和青饲料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与大棚的种植面积 不断增加。 杀菌剂主要产品包括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SDHI 类 杀菌剂,其中 SDHI 类杀菌剂增速最快。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自上市以来迅速发展,2014 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杀 菌剂产品类型。但在 2015 年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长期使用产生抗性 问题。据 Phillips McDougall 公司预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未来增 长将放缓,其 2014-2019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2.0%。 三唑类杀菌剂最早于 1976 年上市,是全球杀菌剂类别中品种最多的一个 大类。但由于长期使用,产生抗性问题,且若使用不当将会影响作物的生 长,近几年发展进入缓慢,甚至停滞。混配是未来三唑类杀菌剂主要发展 方向。巴斯夫锐收(氯氟醚菌唑)产品三唑类杀菌剂重要新品种。从 2010 年起,巴斯夫就已经开始着手新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发,采用电脑 AI 人工智能等有别于以往的创新手段,从海量的化合物中筛选出 4000 个潜在化合 物,筛选出了拥有异丙醇这一独特且灵活基团的新型三唑类专利性创制新 品氯氟醚菌唑(商品名:锐收),同时填补了三唑类杀菌剂 10 余年来无 新品上市的空白,并继去年获得法国批准之后,也于 2020 年 1 月一次性 地通过了中国的登记。 SDHI 类杀菌剂是新一代杀菌剂,可解决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 问题,也可将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复配使用。2010-2015 年 SDHI 类杀菌剂复合年增长率为 29.8%,2015 年销售额同比增长 14.9%,增速在 杀菌剂里最快,具备发展潜力。2015 年,SDHI 类杀菌剂的全球销售额占 整个杀菌剂市场 10.3%。据 PhillipsMcDougall 公司预测,至 2020 年 SDHI 类杀菌剂的全球销售额将达 22 亿美元。 先正达美甜是全新一代 SDHI 杀菌剂。美甜作为氟唑菌酰羟胺系列的首 个上市产品,由氟唑菌酰羟胺与苯醚甲环唑复配而成,杀菌谱更广,覆盖 了全球 60%的作物病害。从 2008 年首次合成,到 2020 年正式在中国上 市,氟唑菌酰羟胺的整个研发登记整整经历了 12 年时间。在海外上市短短 3 年时间内,在全球 100 多个作物上 30 多种病害上获得登记,超越同类产 品。 2015-2019 年全球共开发了 17 种杀菌剂,其中琥珀酸脱氢酶(SDHI)抑 制剂类杀菌剂 6 个、吡啶酰胺(酯)类 3 个、喹啉类 2 个、三唑类 2 个、 杂芳基哌啶类、四唑类、糖精衍生物类和哒嗪类各 1 个。 目前杀虫剂目前主要产品包括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 甲酸酯类等杀虫剂。其中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三大杀虫剂 销售额占比总和超过 50%。 自杀虫剂上市以来,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是杀虫剂最早的 三大支柱;上世纪 40 年代,由于有机氯类杀虫剂的高残留性逐渐被禁用淘 汰;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成 为新的杀虫剂三大支柱;上世纪 90 年代之后,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杀 虫剂由于其高毒性,逐渐被新烟碱类杀虫剂所取代。目前有机磷类杀虫剂 的份额在不断萎缩之中,被高效低毒的新型杀虫剂取代是大势所趋。近年 来新颖的鱼尼汀受体作用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等迅速崛起,未来拟除虫 菊酯类、新烟碱类、鱼尼汀受体作用类杀虫剂将成为杀虫剂新的三大支柱。 此外,具有新颖结构的杀虫剂亦受跨国公司青睐,杀虫剂 acynonapyr、 dimpropyridaz 和 isocycloseram 结构新颖,并可能具有新的作用位点和作 用机制,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1.4 在环保和食品安全驱动下,生物农药市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生物农药包括传统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昆虫天敌和信息素)、 抗生素、生化农药以及生物刺激素等,因其毒副作用小、安全、环境兼容 性好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农药产业最热门的发展重点。 相较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小,对环境相对友好,已 成为全球农药产业最热门的发展重点。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消费能力 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使用生物农药种植的农 产品更易受到人们的青睐。 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抗生素类农药、 微生物类农药等。目前国内生物农药的年产量为 12 万吨,防治面积达 2670 万公顷,约占农药市场份额的 5%。生物农药登记产品约 3000 个, 其中抗生素产品约占登记产品总数的 70%。生物农药产品约占我国登记农 药总数的 11%-13%。 目前水果和蔬菜是生物农药主要应用领域。这是由于生物农药的成本较高, 蔬菜和水果等经济作物对生物农药成本相对不敏感。 据行业智库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最新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 生物农药市值达到 33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实现 95 亿美元市值。并以 平均年复合增长率 15%-18%的速度继续领跑植保市场增长,届时生物农药 有望占据全球整个植保市场 10%的份额。 美国生物农药市场份额占据了全球市场总额的三分之一。美国在生物农药 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截至 2017 年 4 月美国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有 390 个,涉及 1400 多个产品。同时,美国创立了生物农药行业联盟,包括 巴斯夫和拜耳公司等共有 92 家成员机构。 从登记角度看,生物农药登记成本更低,难度更小。在美国和加拿大,根 据法规,生物农药的法规批准障碍比化学农药低。化学农药需的一些最昂 贵的健康,安全和生态试验。生物农药由于其“源自天然材料”的地位, 美国 EPA 对其登记要求较低。综合来看,生物农药推广应用是时代发展的 必然趋势,是未来创新农药研发的重点。二、跨国公司并购整合接近尾声,产业链价值重构2.1 化学农药研发难度不断提升,商业化周期延长 农药的研发成本可以分为研究成本、开发成本和登记成本 3 个部分。PhillipsMcDougall 公司先后对 1995 年、2000 年、2005-2008 年、2010- 2014 年 等 4 个时间段的农药研发成本进行了广泛调研,根据 PhillipsMcDougall 公司的结论,从 1995 年至 2014 年,农药的研发成本不 断攀升,上市 1 个新农药需筛选的化合物数量持续走高,跨越的时间也不 断延长。 研究成本包括化学、生物学和毒理学/环境化学部分。在 2010-2014 年间的 研究成本中,用于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本增长最快,同比上个时期增长了 59.4%,达 5100 万美元。这主要由于温室药效试验的成本大幅上升所致。 其次,在研究阶段,化学合成成本的增长幅度也较大。2010-2014 年间, 化学研究的平均成本为 4900 万美元,同比上个时期增长了 16.7%。 开发成本包括化学、田间试验、毒理学和环境化学 4 个部分。2010-2014 年间,用于环境化学的平均开发成本增长了 45.8%,为 3500 万美元;环 境化学的成本增加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对环境安全资料的要求增加所致。 登记要求越来越严格,登记成本不断提高。与 2005-2008 年相比,2010- 2014 年间新农药登记成本 0.33 亿美元,增长 32%;法定的登记费用只占 总登记成本的一小部分,在增加的登记成本中,绝大部分来自为准备资料 而产生的内部成本,以及为满足欧盟和美国管理部门的要求而进行的补充 研究的费用。 筛选新化学物难度不断加大。与 2005-2008 年相比,2010-2014 年间,成 功登记 1 个新产品需筛选的新化合物数量增加了 14.1%,达 159574。化 学农药新药研发成功率不断走低,间接推动单个新药研发成本。农化公司 将越来越关注基于现有产品的新配方的开发,并通过引入新的专利来延长 不受专利保护的化学成分的市场寿命。 1 个新有效成分的首次合成到其首次上市的时间在延长,平均耗时 11.3 年。这反映了登记部门对资料的要求更加复杂,或者说,为了满足登记要求, 需要准备的时间更长。2.2 农化巨头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受到创新难度下降以及终端一体化服务要求提升的影响,2015 年之后,各 大农化巨头的发展压力逐步加大,相继开始酝酿整合,优势互补。从 2017 年开始,国际农化巨头相继开启了整合之路,通过企业收购合并,各大巨 头互补短板,逐渐进行全品类农化服务的业务布局,而通过整合,原来的 六大农化巨头整合成为四大集团:科迪华(陶氏杜邦农化资产合并)、拜 耳(收购孟都山)、巴斯夫 (收购部分拜耳业务)、先正达集团(整合中 国化工和中化集团的资产——先正达、扬农化工、安道麦),市场集中度 进一步提升。 农化巨头整合带动其原药、中间体供应商逐步集中。随着农化巨头不断整 合,产品的原有供应商亦呈现逐步集中态势。目前来看,国内的中间体、 原药行业较为分散,多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承接更高订单的生产能力 不足,同时受制于研发投入不足,企业跟随下游客户的技术配套研发能力 较弱,难以切入长期大量的产品供应链条之中,随着下游客户的并购整合, 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数量较之前将有所减少,这将带动原药、中间体龙头企 业获得更多巨头客户订单,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3 印度农化市场发展迅速,但难以撼动我国农药制造大国的地位 印度农化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印度农化市场全球排名第四,是第二大 仿制药生产国。自 2014 年以来,印度农药出口经历了两位数的增长。 2016 年印度农药出口达到 1315 亿卢比,2017 年印度农药出口增长了 12.6%,达到 1481 亿卢比。当前印度农化产出排在全球第四,仅次于美 国、日本和中国,其市场价值 40 亿美元,并且增长迅速。根据 FICCI 的 报告,预计到 2025 年,印度农化市场预计将翻一番,达到 80 亿美元。 印度的农药使用量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国内需求具有增长潜力。中国和 印度的整体农业水平及农药使用效率落后于欧美发达地区。中国和印度在 农药使用量上具备一定的可比性,在中国,耕地每公顷的农药使用量为 13 公斤,而在印度,这一数字仅为 0.6 公斤,此外,据统计在印度每年由虫 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价值高达 17 亿美元,我们预计印度国内的农化需求具有 较大的增长潜力。 国内政策助力农药行业发展。印度总理莫迪 2014 年就职之后,立即推行 了“印度制造”行动,并将农业作为其优先事项之一,同时承诺到 2022 年使农民的收入增加一倍,并提供各种农业补贴。政府还将出台更多支持 农业发展的政策。2019 年印度农药产量 21.7 万吨,仅次于中国、美国和 日本。印度生产的农药原药超过 100 种,主要农药原药品种有:菊酯类、 代森锰锌、氨基甲酸酯、吡啶碱、百菌清、吡虫啉、毒死蜱、多菌灵等。 2016-2017 年,中国农化产业链由于受政策管制的影响,对全球农化市场 的供给造成一定扰动,这为印度农化制造业带去利好。中国供应链的中断, 使得原有的买家不得不转向印度,在过去的 3 年中,印度主要农化公司的 业绩表现优异。 印度农化市场主要由跨国公司和领先的印度企业共同占据,集中度较高。印度农化企业大致可以依据企业特点分成四个类别:(1)跨国公司,如 Bayer、BASF、Corteva、Syngenta、ADAMA 等承担了新化合物分析研 发的重要功能,具有一流的市场开发能力。(2)仿制药企业,如 UPL、 Rallis、Gharda、Heranba 等,他们在非专利化合物分子市场开发周期的 早期阶段介入获得市场。(3)中间体定制公司,如 PI Instry、Dhanuka、 Indofil 等,他们运用授权、合作等方式,掌握大量的授权化合物,尤其是 从日本公司以及其他跨国公司获得了一些专利化合物的授权。(4)农药贸 易公司,他们以进口贸易为主,代表企业包括 Crystal、Krishi Rasayan、 Willowood。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农化行业整体集中度较高,排名前十 的企业控制着国内 75-80%的本土市场。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印度农药行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印度本身是传 统的农业制造大国,超过 20 家基础化学品生产商,超过 100 家原药生产 商,超过 2000 家制剂加工商;(2)从文化上来讲,印度的供应商更熟悉 跨国公司运营模式,其中 UPL 等印度企业达到国际水准;(3)在菊酯类 和代森锰锌类等部分产品具备一定的生产优势。 与中国的 600 多个化学工业园区相比,印度目前只有四个主要的化学工业 园区,不到中国总数的 1%。2009 年之后,印度政府开始优先考虑并促进 化学工业园区的发展,其中古吉拉特邦工业园是印度西部最大的工业园区, 印度化学工业 85%的企业位于该地区。 印度难以撼动中国农药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与中国相比,印度的整体化学 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欠发达,其获得关键中间体和原材料的途径也很有限, 主要从中国进口。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农药产量下滑的情况下,中 国农药中间体需求仍然稳步提升。我国具有丰富的农药产品品类。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处于有效登记状态 的农药有效成分达 689 个,产品 41514 个,其中大田用农药 38920 个, 卫生用农药 2594 个,我国拥有丰富的农药产品种类。 与印度相比,我国具有化学原料门类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精细化工 合成能力强、工程建设水平高、技术工人众多、知识产权保护趋于完善等 优势,目前仍是农化巨头选择供应商的首选国家。 国际农化巨头整合接近尾声,我国头部农化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不 断加深。 先正达集团成立,扬农化工充分受益于中国化工和中化集团农化资产合并。2020 年初,“两化”集团农化资产相继整合调整,这些资产包括:中国化 工旗下先正达和安道麦;中化集团下属农业板块主要资产,扬农化工、中 化化肥、荃银高科等。2020 年 6 月,由中化农业、先正达、安道麦等公司 组建而成的先正达集团中国正式成立。新成立的先正达集团中国将包括植 保、种子、作物营养和 MAP 及数字农业四大业务单元,是中国最大的农 业投入品供应商以及领先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运营商。先正达集团中 国拥有行业内最广泛的产品与服务,涵盖了从植保产品、原药供应到作物 育种、作物营养,以及 MAP 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和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我们认为,扬农化工在新的平台下将充分受益于两化资产整合,获得更多发 展机遇。 FMC 将带动联化科技农化业务成长。FMC 是联化科技农药中间体定制客 户之一,他们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2017 年,FMC 在农化并购浪潮中收 购杜邦的全球咀嚼式害虫杀虫剂产品系列,全球谷物阔叶除草剂,以及杜 邦全球作物保护研发能力的很大一部分,FMC 未来可能成为全球第 5 大农 化巨头,而 FMC 的成长将带动核心供应商联化科技的成长。 利尔化学与科迪华的合作不断深化。2020 年 1 月 13 日,利尔化学发布, 与科迪华农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出资在四川设立子公司,子 公司的经营范围为农药中间体、化工原料、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 我们认为,本次投资合作将进一步稳固利尔化学在科迪华的供应商地位, 对公司未来的长期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三、国内农药行业处于供需再平衡过程,集中度提升加速 关于中国的农化市场,我们更多关注原药的情况,我们主要从供需来理解 原药的周期性。关于农药的供给端,我们更多关注农药原药企业新增产能 及开工率的情况,供给端更多受政策、安全环保检查等影响;相较于其他 精细化工品而言,农药的需求主要受天气、病虫害、粮食价格等因素的影 响,需求相对刚性。3.1 我国农化行业处于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头部企业处于扩张周期 2016-2017 年,受供给侧改革影响,我国农药的供需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导 致农药价格上行,在 2018 年达到峰值。2018 年四季度,供给侧改革接近 尾声,叠加欧洲、北美等地区气候异常导致种植季出现延迟,全球农药需求有所下滑,农药价格步入下行周期。当前,农药行业当前处于供需再平 衡的过程中,预计未来的行业整体盈利将回归合理的水平。 我们选取扬农化工、利尔化学、中旗股份、丰山集团、利民股份、广信股 份、苏利股份、先达股份、江山股份、长青股份等十家主要以原药为主的 上市公司,通过分析其财务指标变化来拟合头部农化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 从收入端来看,2016 年之后,十家企业的销售收入保持 20%以上的稳步 增长;从归母净利润来看,2016-2018 年农化行业利润表现较好,2019 年 出现一定下滑。我们认为 2016-2018 年十家公司业绩的增长更多取决于价 格的因素;2019 年,在农化周期下行的背景下,十家公司收入仍有 22% 的收入增速,归母净利润保持相对稳定,我们认为头部农化企业以量的增 长弥补价的下行,其市场份额持续增长,行业集中度呈现集中趋势。 同样的,从毛利率和净利率来看,十家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在 2016 年 之后逐步增长,在 2018 达到顶峰,2019 年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而逐步回落。 我们认为,未来农化企业的毛利率、净利率仍有下行的可能,但是下行空 间有限。 头部企业处于扩张周期。从库存端来看,农化行业周期下行导致十家企业 2019 年的较 2018 年增加 50%。从在建工程来看,在建工程在 2019 年增 长明显,我们认为这主要是行业处于结构性调整阶段,拥有资金优势和规 模优势的头部企业纷纷扩产抢占更多市场份额。3.2 环保、安全要求标准提升,头部企业优势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国家对于化工行业的环保、安全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 2019 年 “321 事故”之后,作为农药大省的江苏省提升了整体行业的准入门槛, 我们认为,未来不达标企业将受制于大量的环保资金投入和生产安全等因 素限制,难以提供稳定生产,行业资源将向头部集中。 化工园区化管理,加速淘汰落后企业。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的粗狂式发展国 内化工行业存在着较多的小规模落后企业,由于生产能力相对不足,不仅 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更是由于小企业的价格竞争导致市场运行无序,难 以提升行业发展质量。而国家通过化工园区化管理,对能够迁入化工园区 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对小规模、技术生产落后、环保不达标企业不予准 入,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的行业准入门槛,同时淘汰了一批小、散、乱企业, 加速了整个化工行业的整合。 环保要求只增不减,国家对化工生产安全的监控力度加强。过去两年,我 国在环保方面要求不断提升,对环保能力不达标企业进行关停整改。我们 认为规模较小、环保投入不足的农药企业,短期内将难以承受大幅增加的 环保配套设施投入,将逐步退出市场。而随着江苏响水化工园区安全事故 的结果落地,国家对于化工生产安全的监控力度也将大幅提升。 《2020 年农药管理工作要点》指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退出一批竞争力 弱的小农药企业。从行动上来看,农药大省江苏省在 321 事故之后对农药 企业的准入门槛不断提升:江苏一律不批准新的化工园区;一律不批准化 工园区外化工企业新建产能;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 内新建危化品码头;新建项目原则上投资额要求 10 亿元以上。我们认为, 这将加大农药准入门槛。根据 2019 农药协会论坛(福州)数据,2019 年 江苏农药产能在全国占比 30%,是全国农药生产第一大厂。目前农药生产 厂家(包括制剂)约 1700 个,整体市场较为分散,在政策推动以及市场 自发的淘汰下,行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 国内农药产能往中西部转移。近年来,受劳动力成本趋高,环境保护压力 增加,土地、能源等要素紧缺,国内农药企业向经济发展压力较小,劳动 力成本洼地,环境容量总体宽裕以及土地、能源等要素相对丰富的地区转 移。我们认为,目前农药企业向西北地区搬迁,未来将逐步形成有效的产 能,行业整体处于供需再平衡过程当中。3.3 登记难度不断加大,未来竞争趋于有序 发展绿色、可持续的植物保护产业是各国农药管理部门追求的共同目标。 农药登记是各农药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农药企业取得发展的基础 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方式。 2017 年,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出台,农药管理归口到农业部统一管理和 监管,并在 2017 年 12 月实施新的农药登记条例,在农药管理条例中,确 定我国农药行业向集中、绿色方向转型。 登记成本提升,企业在做产品登记时更加理性。从登记成本来看,根据草 根调研的情况,新的农药登记政策之前,我国原药登记的成本在 20 万左右, 目前做一个相同的原药登记费用需要 500-600 万。企业登记的目的也发生 了根本的转变,目前登记的目的是形成销售,做登记时会综合考虑国内市 场和国外市场,经过更加深度的调研之后,做布局和谋划。 2019 年新登记农药数据大幅减少。2019 年是近年取得农药登记数量最少 的一年,只登记了 294 个产品,其中大田用农药 264 个、卫生用农药 30 个,2019 年度与 2018 年度新登记数量同比减少了 93.5%。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我国在有效登记状态的农药有效成分达到 710 个,登记产品 41271 个,其中大田用农药 38721 个,卫生用农药 2550 个。 《2020 年农药管理工作要点》指出,按照 5 年内分期分批淘汰现存的 10 种高毒农药的目标要求,开展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 础上,制定高毒农药淘汰方案,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2020 年选择 2-3 种 高毒农药,开展风险评估论证,适时采取禁用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生物防 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 药减量增效。 低毒农药的登记数量占比不断提升。从农药毒性级别看,每年微毒/低毒农 药登记数量与当年农药登记总量的比值在稳步上升,从 2013 年的 78.3% 上升到 2019 年的 84.6%,相应地每年中低毒、高毒和剧毒农药登记数量 与当年农药登记总量的比值在逐渐下降。3.4 粮食价格影响种植预期,从而影响农药边际需求 由于全球各国粮食种植周期的不一致性、灾害、作物品种结构调整、大宗 商品价格突发波动等因素影响,粮食价格上涨会在中短期改变种粮预期进 而影响到上游农药行业,进而影响次年农药行业的情况。我们推断这种传 导机制是:种粮者收益改变从而调整耕种预期,影响到下游农药产品需求, 影响到农药全行业的盈利状况。 世界农药巨头的毛利率 2004 年与 2008 年均出现过明显的提升,与全球粮 食价格走势基本相符。从国内 A 股农药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来看,国内 A 股农药上市公司出现过四次收入和利润的大幅增长,其中 2004 年和 2008 年 A 股农药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主要来自作物种植面积带来农药需求的增 加。 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较为复杂,通过回顾历史上粮食价格的周期,我们认 为研究粮食价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供给端:跟踪粮食产量的情况, 而粮食产量受天气、自然灾害等影响;2.政策性的补贴影响农民种植作物 的积极性;3.关注粮食库存端的情况。 1990 年之后,全球粮食价格主要出现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上涨。分别是 1994-1996 年、2003-2004 年、2006-2012 年。(1)1994-1996 年:粮 食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受政策端影响,美国和欧洲降低粮食补贴并且增加 粮食出口关税,粮食整体供应量减少,叠加粮食价格处于低位,导致粮食 价格上涨;(2)2003 年-2004 年:全球主要产粮国家,如澳大利亚、乌 克兰、加拿大等国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下降。旱灾波及了欧盟、 美国、阿根廷、印度、印尼、泰国、南部非洲等国家和地区;2006 年2008 年:由生物燃料替代效应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全球性粮 食危机;2020-2012 年: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全球粮食 供应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玉米库存连续降低,价格进入上涨周期。全球大豆、小麦库存比较稳定, 而玉米库存受中国国内去库存影响而有所下滑。截止到 2020 年 8 月,国 内玉米现货价达到 2370 元/吨,较年初上涨 24%,创 15 年新高,农村农 业部最新供需形势分析,2021 年我国玉米缺口 1398 万吨,供需格局有望 推动玉米价格中长期上涨;玉米是饲料添加剂中的主要能量贡献者,小麦 和玉米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我们认为,玉米价格上涨同样也将推动 小麦价格震荡上行。 病虫灾害多发,对农药的边际需求带来一定利好。(1)2020 年病虫害偏 重发生,尤其是草地贪夜蛾的爆发,2019 冬季和 2020 年春季温度高,草 地贪夜蛾更多越冬,白天时间多,在我国提前 2 个月北迁,侵入东北玉米 主产区。(2)沙漠蝗虫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等国家多次爆发, 治理蝗虫的有效方法还是使用化学农药来治理,沙漠蝗虫的爆发在一定程 度上带来相应杀虫剂农药需求增长。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新的信息及预测, 基于 2019 年暖冬气候影响,预计 2020 年病虫害防治存在压力,杀虫剂和 杀菌剂需求将小幅增长,而除草剂需求或小幅回调。四、转基因推动农药企业实现产业链多元化延展4.1 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带来选择性农药需求的增长 转基因作物对农药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农药总使用量减少,二是具有 选择性的农药使用量会大幅提高。 根据英国 PG Economics 咨询公司的最新数据分析,1996-2013 年间,由 于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推广,农药用量下降了 8.6%。但要注意的是,转 基因作物不能够取代传统化学农药,两者应该是协调运作;并且转基因作 物应用范围和防治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农药仍然是作物病虫害治理的主要 手段。 转基因作物会提高选择性农药使用量。以草甘膦的需求增长为例,从耐草 甘膦作物种子引入美国市场以来,其被接受的速度非常惊人。2019 年美国 耐除草剂玉米、棉花、大豆的渗透率分别达到 92%,81%,97%;中国是草甘膦的生产大国,其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 70%以上,我们进一步量化中 国草甘膦产量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关系,发现它们相关性达到 0.92; 如果剔除 2008 异常草甘膦产量,相关性达到 0.97。 根据美国农业部调查,美国农民采纳耐除草剂作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 提高产量:种植耐草甘膦作物可以实施免耕及窄行密植以提高产量;(2) 节约杂草处理时间:抗草甘膦作物为农民提供了一种简而易行的除草方法, 节约的时间可以从事其他经营活动,间接增加抗草甘膦作物收入;(3)降 低农药成本。 2000 年,孟山都在年报里提出了种子与农药的整合销售模式。这一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农民买了孟山都的转基因种子,就需要买孟山都的除草 剂。因为在种子中内置了抗除草剂的基因,因此只有使用孟山都的除草剂, 才能既杀灭杂草,又不影响转基因作物继续生长。此后,种子+农药的捆 绑销售模式在国际上成为一种趋势。 美国在转基因作物的发现、开发和商业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18 年, 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 7500 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39%,平均应用率为 93%。玉米、大豆和棉花这三种主要作物的生物技 术应用率平均为 93.3%,这可能意味着未来几年的应用率不可能有很大的 增长。因此,转基因作物面积增长将依赖于其他转基因作物:油菜、苜蓿、 甜菜、马铃薯和苹果。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生物技术,美国农业部与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局(FDA)致力于制定现代化的《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 这反映了美国在接纳和认识生物技术的科学基础地位方面的领导能力。 巴西政府大力支持转基因种植。巴西在 2018 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 5130 万公顷,同比 2017 年增长 2%,主要种植作物产品为大豆、玉米、 棉花。中国是巴西大豆和棉花的主要出口市场,在 2018 年,巴西 80%的 大豆出口到中国,出口总额预计达到 8300 万吨,创历史新高。巴西政府 大力支持转基因种植,向农民提供补贴信贷、大型农业基因公司提供外国 投资,这些都成为支持动力,使农民在可预见的未来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 物。 阿根廷转基因市场迎来爆发式发展。阿根廷自 1996 年批准第一个转基因 作物,目前,阿根廷批准了 60 多种转基因作物,其中 2018 年批准了 8 项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申请,包括玉米、大豆和苜蓿。2019 年批准了 12 项转 基因作物,包括 6 个转基因玉米性状,3 个转基因大豆性状以及 3 个转基 因棉花性状。2018-2019 年批准的转基因作物数量约占过去批准总作物的 三分之一。此外为了加强本国的棉花产业,缩短与巴西的技术差距。阿根 廷政府致力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期引进更先进的转基因棉花技术。阿 根廷转基因作物的品种主要是大豆、玉米和棉花,转基因作物的应用率接 近 100%。 2018 年,加拿大种植了 6 种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为 1275 万公顷,较 2017 年的 1312 万公顷减少了约 3%。这 1275 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 植面积的 7%,其中包括 240 万公顷大豆、160 万公顷玉米、870 万公顷 油菜、1.5 万公顷甜菜、4000 公顷紫花苜蓿和 65 公顷马铃薯。由于大豆、 玉米和油菜种植面积减少,致使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略有下降,其他转基 因作物比如紫花苜蓿、甜菜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较小。 印度主要的种植作物为抗虫棉花,未来可能推动抗虫玉米的种植。2018 年 印度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 1160 万公顷,同比 2017 年增加 20 万公顷, 主要的种植作物为棉花,种植农户超过 600 万。种植面积的增加显示了印 度农户对抗虫棉花的信心,这也为印度推广下一代转基因棉花技术(包括 具有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棉花)打下坚定的基础。2018-2019 年草 地贪夜蛾对玉米造成毁灭性侵害,导致印度南部玉米种植邦在早春收获季 和夏秋收获季均遭受重大损失,这有可能推动抗虫玉米在印度的种植。 当前世界五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应用率接近饱和。2018 年,转基因作物 在世界五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的平均应用率(大豆、玉米和油菜的平均应 用率)不断增长,已经接近饱和。今后这些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扩 大将通过随时批准和商业化新的转基因作物和性状来实现,这些新性状将 解决气候变化和新出现的病虫害等问题。 我国目前转基因种植面积较低,未来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在转基因作物进入商业化之后的 10 年(1996-2006),美国是主要的转基因种植地区,美 国转基因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比例超过 50%,目前美国转基 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仍然占全世界的 40%,其次才是巴西,自 2002 年巴西 允许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至今,巴西贡献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主要种植 增量,而当前中国的转基因种植面积仍然较低,但是未来,一旦中国政府 完成对多种转基因作物的审查,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有可能重复美 国和巴西快速增长的道路。4.2 转基因的发展促使跨国公司实现种子、农药等全产业链整合 纵观世界农化巨头的发展历史,其共同特征是农化巨头除了开展种子业务 之外,同时开展植保业务。以前的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益农、 拜耳等既是种业巨头,又是农化巨头,而且农化产品与种子对应,不可分 割。 从国际农化巨头的发展历程来看,世界前三大种业公司孟山都、杜邦 和先正达均通过兼并重组不断壮大种子研发能力,随后他们逐步实现对除 草剂、农药、 化肥等上游产业的整合,同时还不断地向下游饲料、农产品 加工等产业发展。 孟山都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价值链上的诸多环节及其他们之间的有机组合。 上游的品种研发,下游的市场推广、价值营销服务环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具有价值,其功能与作用又不能完全被其它资源所模仿或所替代。孟山都 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世界市场体系这个平台建立起自己的全球优势 地位。 由于转基因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孟山都公司的种子业务始终保持较 高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它种子业务龙头产品都是为其主打农药产 品量身打造,保证了农药业务稳定增长。 研发平台和价值营销体系构筑杜邦先锋核心竞争力。杜邦先锋能成为全球 种业巨头,其强大的全球研发平台最为关键。他的研发具备全球化视野, 在全球建有规模最大的玉米种质资源库。在育种技术上,杜邦先锋站在了 世界的巅峰。在过去,杜邦先锋公司是最早一批商业化运用杂交育种技术 的公司,杜邦先锋公司以独创的快速玉米技术、SPT 技术等核心育种技术 搭建了完善的先锋育种技术平台,在育种周期和育种精度上都具有明显的 优势。杜邦先锋价值营销体系主要体现在杜邦先锋种子品牌的塑造和精细 化服务上。 杜邦一先锋公司主要通过定制协议,获得自身没有的种质资源,进而扩大 业务范围。2017 年杜邦先锋种子业务销售额近 68.07 亿美元,是当时世界 第一大玉米种子公司。 提供作物综合解决方案是先正达重要战略。先正达将植保业务和种子业务 进行整合,设计针对性的产品组合,根据种植者需求对作物种植全过程提 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作物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协同效应进行产品组合销售, 在降低公司营销成本的同时,也使其能够超越病虫害防治和提高产量的技 术研发方向,进行更多关于水分和养分高效利用的技术开发,从而进一步 丰富产品内容,扩充组合。4.3 国际农化巨头并购整合接近尾声,世界农化市场新格局形成 2014-2016 年,由于全球农化周期低迷,农化巨头效益下滑。为了进一步 深化布局农化全产业链,实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农化巨头之间进行了并 购整合。 2015 年 12 月,陶氏和杜邦宣布将通过对等合并的方式成立一个 1300 亿 美元的公司陶氏杜邦;2016 年 2 月,中国化工宣布将以 430 亿美元的对 价收购先正达;2016 年 9 月孟山都接受拜耳 660 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拜耳:收购孟山都,打造一流农化公司。2018 年 6 月,拜耳完成了对孟山 都的收购,并将种子业务剥离给了巴斯夫,伴随着收购的完成,拜耳的作 物科学收入总和由 2017 年的 105.56 亿美元增长至 2018 年 157.24 亿美元; 从细分产品来看,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的收入情况均有显著提升,除草剂 业务板块也有大幅增长。 科迪华:实现陶氏益农和杜邦先锋农化业务的深度结合。2019 年 6 月 3 日,科迪华宣布完成从陶氏杜邦公司的拆分,独立上市成为专注于农业科 技的公司,业务覆盖种子和作物保护两大市场领域。科迪华结合了杜邦的 种子业务与陶氏的化学产品和生物技术部门,业务范围覆盖全球 130 多个 国家和地区,并设立了 150 多个研发机构。2018 年,科迪华净销售额为 142.87 亿美元,其中种子业务收入 78.42 亿美元,占比 55%;植保业务收 入 64.45 亿美元,占比 45%。 先正达集团:有望改变中国农药大而不强的现状。2016 年 2 月中国化工发 布 430 亿美元收购美国先正达公司公告,2017 年 6 月伴随着交割的完成, 中国化工集团获得了先正达公司 98%的股份。 2020 年 1 月 5 日,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宣布将旗下农业资产注入新设立的 “先正达集团”。完成资产重组后的先正达集团包括先正达植保(运营总 部位于瑞士巴塞尔)、先正达种子(运营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安道麦 (运营总部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和先正达集团中国(运营总部位于中国 上海)四大业务单元。先正达集团是世界上业务最多元化的公司之一。 2019 年销售额达 230 亿美元。目前先正达集团是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全球第三大种子公司,中国化肥市场领导者。“先正达集团”业务涵盖农 化板块农药、化肥、种子、数字农业全流程。 原先正达集团具有强大创新药能力:2000-2004 年间,先正达上市了 4 个 新产品,这些产品的年峰值销售额为 10 亿美元;2005-2009 年上市了 3 个新产品,它们的年峰值销售额为 16 亿美元;2010-2014 年上市 4 个新 产品,其年峰值销售额为 20 亿美元。我们认为合并之后先正达将继续发挥 创新药研发能力,尤其是适合于我国生态环境的新型农药品种,从而改变 我国在专利药上没有定价权现状。 在原药生产端,我们认为扬农化工等国内优质原药企业将与先正达之间充 分发挥协同效应。扬农化工等企业将凭借生产规模和成本优势成为先正达 原药的主要供应商,而先正达将通过将原药生产环节更多外包给扬农化工 等企业,逐步实现集团的降本增效。 制剂环节,我们认为原先正达、安道麦和中化作物的全球销售网络有望进 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在全球格局下的渠道优势。 世界农化新格局正在形成。我们在之前报告《乘转基因之风,国内种业加 速整合发展》报告中指出,国际农化行业要经历了三次并购浪潮,2017 年 之前,农化行业发展主要由拜耳、先正达、巴斯夫、孟山都、陶氏益农和 杜邦六巨头引领。2017 年之后,六大巨头先后进行了一系列超级并购,随 着并购整合逐步接近尾声,我们认为,未来全球农化行业市场将呈现三分 天下的格局:美国(科迪华)、欧洲(新拜耳、巴斯夫)、中国(先正达 集团)。五、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当前我国农药行业处于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农药准入门槛和登记门槛不断能提升,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行业加速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作为仿制药和中间体制造大国,与印度相比,我国农药产业凭借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高水平精细化工合成和工程建设能力, 仍是农化巨头选择供应商的首选,随着跨国公司并购整合的完成,我国头 部企业有望获得更多的订单。长期看,随着我国转基因政策的逐步放开, 我国转基因种植面积的增长有望复制美国、巴西的发展速度。而先正达集 团并购整合有望补足我国在创新药研发能力和种子业务方面的短板。……(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国金证券)更多内容请参见报告原文。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千人斩

和邦生物:公司以色列STK公司在生物农药行业做持续的新品研发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同花顺(300033)金融研究中心4月14日讯,有投资者向和邦生物(603077)提问, 请问公司农药研发和生产进展如何?现在每种产品1~3月有多少销量?  公司回答表示,感谢关注!公司以色列STK公司在生物农药行业做持续的新品研发,谢谢!  

孔子推琴

农业农村部:加快生物农药登记,支持农药企业研发生产

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针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重视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的建议,农业农村部于近日进行了答复。答复中指出,我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六年稳定在96%以上,但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农村部将将加快重点农药登记,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登记速度。制定农药残留标准7107项农业农村部指出,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六年稳定在96%以上,2018年监测合格率达到97.5%,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隐患仍然存在,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在于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常规农药超范围超剂量使用、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等。针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安全性问题,农业农村部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化肥农药使用负增长的同时,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截至目前,共制定农药残留标准7107项。在监管层面,农业农村部建立起覆盖主要城市、产区、品种、参数的国家监测网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行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农业农村部表示,安全用药知识培训已被纳入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已组织实施“百县万名农民骨干科学用药培训行动”,在全国各省共开展5403场培训,培训人数达33.43万人,发放防护用品约8万多套。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对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化防治组织及广大农民加强科学用药指导,推行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严格制定农药残留标准和农药安全使用准则,指导农民按照安全间隔期合理施药,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水平。将加快重点农药登记根据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要求,农业农村部及各省农药管理机构严格农药登记的技术审查、专家评审和行政审批工作。严格控制高风险农药的登记准入,同时建立农药登记绿色通道,加快生物农药等低风险农药的登记进程,完成了50个小宗作物的药效试验。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快重点农药登记,包括加快高效、低风险、低残留农药的登记,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登记速度。同时加快小宗作物用药登记,在坚持原则、严格规范的同时,采取特殊的措施,推动特色小宗作物用药产品试验资料集中评审、申请产品集中申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快速审评加快生物农药登记,支持农药企业研发生产生物农药,缩短试验周期,简化登记手续。新京报记者 张羽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散名

农业农村部:支持企业研发生产生物农药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25日电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25日消息,对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重视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的建议,农业农村部回复称,将加强科学用药指导,严格制定农药残留标准和农药安全使用准则;同时将加快生物农药登记,支持农药企业研发生产生物农药。农业农村部介绍,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明显的进展和成效,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六年稳定在96%以上,2018年监测合格率达到97.5%,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隐患仍然存在,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未落实,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常规农药超范围超剂量使用、违反农药安全间隔期等,都有可能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对此,农业农村部采取一系列手段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水平,截至目前,共制定农药残留标准7107项,并建立起覆盖主要城市、产区、品种、参数的国家监测网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农业农村部称,下一步,将继续对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化防治组织及广大农民加强科学用药指导,推行对症适时适量施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严格制定农药残留标准和农药安全使用准则,指导农民按照安全间隔期合理施药,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水平。在研发普及新型农药方面,农业农村部强调,严格控制高风险农药的登记准入,同时建立农药登记绿色通道,加快生物农药等低风险农药的登记进程。在农药市场监管方面,主要农药市场、“黑名单”农药企业及果菜茶和中药材用药进行抽查,严厉惩处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规范农药经营行为。农业农村部提出,将加快重点农药登记,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小宗作物用药登记,在坚持原则、严格规范的同时,采取特殊的措施,推动特色小宗作物用药产品试验资料集中评审、申请产品集中申报等;加快生物农药登记,支持农药企业研发生产生物农药,缩短试验周期,简化登记手续。(中新经纬APP)

天下不堪

2021年重庆助力生物农药产业化发展上新台阶

生物农药因对生态友好、使用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有力提升农产品品质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实现化学农药减量化,1月6日,市种子站组织召开重庆市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推广应用座谈会。会上,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委员会生物农药分委会副秘书长、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夏玉先教授介绍了我市生物农药的研发、登记、应用推广等情况。会议对我市生物农药研发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技术集成创新、推广应用进行了研讨。市农业农村委粮油处唐琳副处长充分肯定我市生物农药研发取得的突破成效。赵月奎站长讲话指出,生物农药备受各级领导重视和市场高度关注,市种子站要主动作为,促进生物农药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一是谋划项目,重点支持;二是做好服务,加快审批登记进度;三是搭建平台,开展试验示范,为农药减量控害提供强力技术支撑。(药械科供稿)【来源:重庆市种子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绕以渤海

新形势下我国农药行业发展透视

农药行业面临的形势1、绿色发展浪潮汹涌国际上,法国农业部长证实,法国将在2021年停止草甘膦使用,个别情况例外;到2025年,将农药(包括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的用量减少一半。该部长力挺有机农业,敦促农民恢复其前辈使用的耕作方法(让农业回归自然)。国内,2015年农业农村部制定了 《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减量使用要求已成常态。与此同时,各省(市、区)均采取相应对策。2、管理缝隙越来越小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市场抽检,打破原有定势。主要体现在隐性成分检测水平提高、提供违规线索、精准执法。新农药添加隐性成分后果严重。一旦被检出有微量其他农药成分的农药产品,一般按假农药论处,被管理部门曝光或追究刑事责任。惩罚非常之严,包括7项:没收非法产品、没收产品生产设备、没收非法所得、罚款、吊证、禁业、刑事责任。要想保证产品效果只能依靠先进的剂型加工技术和科学的使用技术。3、登记产品越来越难2018年我国新增农药登记产品4515个,登记前10名的有效成分:吡唑醚菌酯(253)、草铵膦 (193)、五氟磺草胺(192)、呋虫胺(166)、阿维菌素(160)、草甘膦(145)、莠去津(137)、噻虫嗪(128)、氰氟草酯(123)、戊唑醇(119)。主要特点是以老产品、刚过专利期的产品为主。2018年登记的新农药有:24-表芸·三表芸、E-8-十二碳烯乙酯、S-烯虫酯、二氯喹啉草酮、双唑草酮、双氯磺草胺、噁草酸、多粘类芽孢杆菌KN-03、异噻菌胺、异硫异氰酸烯丙酯、环吡氟草酮、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LW-06、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顺9反12-十四碳烯乙酸酯、麦草畏异丙胺盐。主要特点有:生物农药多、老产品改造、全新成分少。截至2019年8月1日,新增登记143个。其中新农药29个,分别为乙嘧酚磺酸酯、丙硫菌唑、侧孢短芽孢杆菌、氟吡酰草胺、博落回提取物、银杏果提取物、多果定、2,4-滴丁酸、沼泽红假单孢杆菌、嗜硫小红卵菌、腈吡螨酯、叶菌唑、唑虫酰胺、环氟菌胺、双丙环虫酯、苯并烯氟菌唑、盾壳霉、精苯霜灵、氟烯线砜、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砜吡草唑、补骨酯种子提取物、辛酰磺苯腈、缬菌胺、吡噻菌胺、螺螨双酯、异硫氰酸烯丙酯、二化螟性诱剂挥散芯。主要特点是生物农药比例高、老面孔多(临时转正式)、结构改造多、全新成分少。市场主体仍为生命力旺盛的老产品 (常青树)及次新化合物农药登记趋势 1、新化学农药登记变缓主要原因在于,针对新化学农药登记主体——外企而言,国外GLP数据不能直接在国内直接使用,致使登记周期变长,而且只能采取观望的态度;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只有少数企业可以承受高昂的登记费用,登记资料准备周期长。2、次新化合物登记周期变长主要原因在于已登记有完整资料的新农药可以授权其他企业登记,其他产品能否授权未有明确说法;相似产品登记:过新农药保护期有效成分含量和剂型相同的产品可减免部分资料登记,但相似产品的认定有门槛。3、微生物、植物源、生物化学等生物农药稳步上升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具有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研发优势;登记资料要求相对低:无慢性毒性、风险评估、代谢等要求;受各种限制政策影响小。农药行业发展趋势行业面临大洗牌。(1)企业转型、中小型企业被淘汰,也有部分生产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同时伴随着兼并重组、搬迁。(2)渠道扁平化。谁掌握农户,谁就能在大洗牌中生存下去。(3)新型经营体系对渠道冲击加剧。种植大户、合作社是争夺重点。争夺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产品;二是技术。(文章来源:山西农民报)

小杂种

2018年农业专题研究之“九种农业模式”(上)

2018年农业专题研究报告由中哲咨询研究员周彬提供。周彬从事研究经验:农业模式研究农业地区和企业标杆研究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演技项目经验:大冲山大嘉汇国家养生城可行性研究报告四川健康管理学院项目建议书(进行中)由于原研究报告文章篇幅较多,所以初期先介绍四种农业模式,后续再发布最后五种农业模式。本报告分为word版本和ppt版本,小编会结合文字和ppt版本一起发布,各位对下期内容或者是ppt版本感兴趣的朋友们都可以直接在文章最下方留言部分直接给小编留言进行索要。本期农业模式内容包括:1、生物农业2、精准农业3、旱作农业4、高效农业word版本一、传统农业的新发展1、发展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的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由于投入和产出的比重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比重逐步下调。作为发达国家而言农业比重已经相当低,以美国为例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在2%以下。但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农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动力,目前我国农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仍在10%左右,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带来传统行业的新形态,行业分支不断细致,而有着相同发展倾向和发展行为的行业往往可以进行新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有机的是有严密逻辑的,继而形成新的模式。农业作为一种分支广泛的产业,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是必然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二、农业模式研究1、生物农业释义:生物农业指按照生物学规律,采取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高产、高效地生产优质农产品以及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和 产业模式。类别:类别一:生物种业类别二:生物型生产资料类别三:生物型食品加工业类别四:生物能源特点:特点一: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 生活功能于一体生物农业可以提供更为安全、优质、丰富的农产品;提供生态产品 (如清洁的空气、 优美的环境等)供人们消费,植被还具有保持水土和调节生态环境的功能;旅游观光为主的生活功能。特点二:有效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生物农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涉及农业、医药、能源、环境、食品等多门学科领域,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渗透和扩散,带动了多种学科融合以及不同产业资源的整合。特点三: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生物农业强调通过促进自然过程和生物循环保持土地生产力,用生物学方法防治病虫害,实现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该产业模式主要包括生物种业、生物肥料业、生物饲料业、生物农药、兽用生物制品业等一系列生产和研究活动。发展路径:1.延伸农业产业链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研究水平方面,中国且拥有一支相当规模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生物农业部分领域的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这为进一步加快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完善提升农产品生物育种、生物农业生产、加工、贸易产业链,建立优势产业联盟,整合产业资源,抢占产业上游的龙头,谋求对生物农业产业链的掌控主动性。2.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 当前,中国已形成了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大中型沼气、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农村沼气形成了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植物生产的循环农业模式,秸秆能源化利用实现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推进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3.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生产过程资源消耗减量化和生产结果无害化农业循环经济。一要以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二要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三要开发利用农村新型能源。加快对太阳能、 风能、小水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4.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发展和提升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态产业,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将现代科学与中国农业的传统经验相结合;三是将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四是要综合性与区域性相结合。我国生物农业的困境与方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农业产业起步较晚,目前面临六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1.品种良莠不齐2.植物病虫草害危害严重3.饲料、肥料资源短缺4.自动化程度低5.食品加工落后6.科研方面仍有不足我国生物农业发展的总结1、我国生物农业的起步晚,但经过常年的发展,目前在生物育种和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两大领域,包括转基因作物、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组织培养、兽用疫苗等细分行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2、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已有一定成效我国动植物育种经历了系统选育、杂交选育、杂种优势利用等常规技术不断发展的历程。一批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中国荷斯坦牛、中国美利奴羊、小型蛋鸡等成果。3、绿色农用生物制品部分规模生产并推广应用我国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和动物疫苗、生长调节剂等部分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上已取得积极进展,部分产品已推广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并取得良好效果。由于国情和发展上的历史原因,我国生物农业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仍旧还有许多不足,这就始终需要做出长足的努力,未来科研和农业发展仍旧仍中道远。建立高效有力的科研队伍,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在科研上取得新进展,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从而使得我国生物农业得到长足发展!2、精准农业释义:精准农业是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一体,并以3S(CNSS,GIS,RS)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精准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就是将最先进的卫星导航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从而达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技术基础:GNSS【GNSS的全称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它是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全球的、区域的和增强的,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相关的增强系统,还涵盖在建和以后要建设的其他卫星导航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RS【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思路:1.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2.结合需求发展农业智能化装备3.发展节 水 、 节肥精 准 农 业4.积极推进无线传感技术的普及和 应用5.大力推进地区性设施农业示范工程的发展6.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多种多样7.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借鉴各国经验8.应该分层级、分阶段发展精准农业3、旱作农业释义:旱作农业就是在降雨量不足,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依靠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及其他农业生产。旱作农业的核心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降水量的多少能被利用%)和利用效率(每毫米降水可生产多少产物kg/mm.亩)。旱地占我国总耕地面积的50%左右。特点:1、降水量不足(年降水 250~600 mm 的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7、8、9 三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 %。包括湿润偏旱区、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2、土地资源多,光热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北方旱区人均耕地 0.2~0.7 hm2,全国 0.09 hm2)。光能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光照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大。土地多,有利于调整种植结构和种养结构,光热资源丰富可一年多熟,水是影响旱作农业区光、热、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限制因素。3、农业生产水平低。灌溉农业区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70%,旱作区占30 %(面积占50%),其中,北方旱作区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4%(面积占 40 %)。说明旱作区生产的粮食主要来自北方旱作区,同时也说明北方旱作区单产低,潜力大。应用机械化旱作农业耕作模式:硬茬作物模式:模式一:用组合式旋耕多用机,大型拖拉机秋收后一次进地完成旋耕、灭茬、起垄、镇压达 到待播状态—春施肥播种、镇压—中耕管理(机械除草或药剂灭草、定苗、追肥等)。模式二:小型拖拉机秋收后灭茬—大型拖拉机深松(或超深松)—春施肥播种、起垄、镇压—中耕管理(机械除草或药剂灭草、定苗、追肥等)。软茬作物模式:模式一:大型拖拉机秋收后一次进地完成深松(或超深松)、起垄、镇压—春施肥播种、镇压—中耕管理 (药剂灭草等)。模式二:大型拖拉机秋收后一次进地完成浅翻(旋耕)、 起垄—春施肥播种、镇压—中耕管理(药剂灭草等)。模式三:免耕种植。土壤前一年秋天不耕翻、作物留茬—春播采用封闭式精量播种机直接施肥播种—免中耕管理(只进行药剂灭草)。这种模式是旱作农业的发展趋势。提升旱作农业水平的主要技术:1.以地膜覆盖为主的地面覆盖蓄水保墒技术 旱作农业技术的核心是如何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通过雨水拦蓄入渗、覆盖抑蒸、雨水富集叠加利用, 实现用水、保水、蓄水、拦水、截水五大环节的高效用水。因此,地面覆盖蓄水保墒技术是旱作农业的核心技术措施。2.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技术 旱作农业区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面积大, 把耕地质量建设的重点放在中低产田改造上,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增施有机肥等科学施肥技术以及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等措施增加产量、培肥地力、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特别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建立科学施肥体系为目标,测土配方施肥从技术措施上升到政策层面,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等重点环节,做到“测土到田、配方到厂、供肥到点、指导到户”。通过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行动,以大幅度提高产量,挖掘有限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促进耕地质量水平的明显提高。3.以抗耐旱品种为主的结构调整和生物抗旱技术突出耐旱、抗旱节水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 选用水分利用效率高、需水规律与降水规律较吻合的品种,如玉米、马铃薯、糜谷、紫花苜蓿、沙打旺等抗旱耐旱作物,适雨种植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大力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精量半精量播种等配套技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作农业区特别是半湿润偏旱区要根据雨热同季的特点,充分利用水热资源优势,在夏作收获后大力发展复种技术;积极发展粮粮、粮菜、粮经、粮饲、粮果等间作套种技术,通过提高种植指数来增加单位面积年产量和年产值。4.各种抗旱播种技术旱农区早春(3~5月)降雨稀少,土壤墒情极差,常常导致玉米等春播作物无法下种。采取点浇点灌、注水沟播、坐水播种、玉米撮苗、马铃薯整薯坑种等抗旱播种技术,通过雨水注入、耐旱品种及农艺抗旱技术三种措施的结合来保全苗、促壮苗,可有效解决春旱无法下种的问题。 旱作农业区特别是年降雨300~400mm的半干旱易旱区要把这项技术作为保证春播出苗的重要措施来长抓不懈。5.以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集雨补灌是实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具有显著的抗旱、增产效果。旱作农业应始终把集雨补灌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群众利用庭院、道路、荒山荒坡修建集流场,多挖蓄水窖,拦蓄自然降水。6.以深松耕、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免耕或少耕技术,秸秆残茬覆盖及表土处理技术,深松耕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可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休闲期土壤蓄水量;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生产作业工序,节约用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4、高效农业释义: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科学集成,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生产多系列、多品种、高产量的质量安全农产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我国高效农业发展成就:各地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末,江苏省徐州市各地区温室、大棚、生产用房种植面积达2.6万hm2,巨型棚、钢结构的设施农业从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规模 ;江苏省沛县年出栏肉鸭9000万羽,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肉鸭养殖基地,纯利75000元/hm2,初步形成苗鸭孵化、宰杀、羽绒、饲料为一体较为完备的产业链 ;四川南部的宜宾市翠萍区沙坪镇建立了稻鱼蛙示范基地,2003年面积发展到35hm2。稻鱼蛙共养不仅消灭大量有害生物,而且大幅度提高稻田整体经济效益。据调查,与单种水稻相比,水稻平均增产加上蛙、鱼的销售收益纯收入增加了10倍以上,形成了多元高效立体的种植模式。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矛盾:①土地流转问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但随着土地收益不断增加,土地流转成本加大。②农业投入问题。涉农部门都掌握一定数量的资金,但因资金用途限制不能满足农民需要。③高端产业发展问题。农业产业链不长 ,带动力不够 ,集约经营尚处起步阶段。④集体经济问题。镇村两级经济实力不均衡。⑤农业服务体系问题。良种推广、防疫灭病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甚至出现线断人散的现象。⑥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由于知识层次、因事因病返贫、缺少劳动力等因素,仍有一定比例的弱势群体。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1.生产基础落后农业开发项目区由于投资的标准低,配套标准也相对较低,项目区里还有未治理到的区域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从整体上说,农业在抗御旱涝灾害上仍然落后,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2.生产技术推广受制随着城乡经济管理传统格局的打破及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广大农村留守的农民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从比较效益说,农业比其他产业收益较 低,而且时间长、风险大、劳动强度大、环 境艰苦。这就使农业难以留住青年农民,造成了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提高过慢,对先进技术不易接受,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3.农业经营格局分散把农业当作主业的只有少数农户,多数农民只把农业当作收入渠道的一部分,多数时间外出打工,每年用于农业的时间较少;以致使用农家肥越来越少,对种植技术也没有兴趣和精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户均土地太少,农民如果专一从事农业显然难以取得高收入。然而大多数农民都不轻易放弃土地,从而造成农业规模小、不重视投入、生产技术难提高、现代化格局难突破。4.农业经济组织体系陈旧乏力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用全新的经营理念、组织方法和先进生产技术来武装。大包干以来,用市场的分配来管理农业是一种进步,这种管理方式持续至今,虽然也锻炼了一批高智商的农民,但大多数农民还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在组织现代农业方面显现出其观念与方法的陈旧乏力。ppt版本此报告供客户内部使用,未经中哲咨询书面许可,其他机构不得擅自传阅、引用或复制。下期农业模式包括:1、观光休闲农业2、互联网+农业3、众筹农业4、创意农业5、多功能农业

夔谓铉曰

生物科技驱动产业新变革

来源:格隆汇作者:鲍雁辛 赵瑞 来源:国产研究中心摘要生物技术是21世纪全球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正加速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在革命性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和健康等重大问题方面展现出巨大前景。在食品全产业链中,生物科技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生物技术,创新食品等领域。农业生物技术:(1)微生物农业技术公司Indigo:全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为农户提供经微生物技术处理后的高产量谷物种子和全产业链专业配套服务,并创新性推出“先种植后收费”模式;公司拥有领先的微生物种子处理技术及基因数据库,专业化服务有效增强用户粘性。北美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对高产优质农作物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微生物农药、肥料等农业技术市场的高速增长,成为当前农业创新的重要风口。(2)基因编辑技术公司Precision BioSciences :收取基因编辑平台技术使用许可费、以及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商业产品的销售分成;公司拥有自身独特的ARCUS基因编辑平台,在免疫肿瘤、遗传疾病、植物育种等基因编辑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广泛应用。基因编辑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工程技术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创新食品:(1)医疗大麻种植及供应商Cresco Labs :通过自身大麻种植和加工,以医用或休闲大麻产品面向消费者;公司拥有大麻许可牌照,专注开发各种终端产品,渠道优势助力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北美大麻合法化进程的推进将为大麻生产商和销售商打开一个蓬勃发展的庞大市场。(2)人造肉企业Impossible Foods :向汉堡王等知名餐饮企业销售人造肉,近期开始在美国超市上架面向C端消费者;公司具有基因工程技术优势,有效模拟真肉的颜色和口感。随着欧美环保主义、动物保护和素食主义逐步兴起,以植物蛋白为主的肉类替代品正在引领未来食品行业的创新风潮。工业生物技术:合成生物科技公司Zymergen :开发用于工业发酵的基因工程细菌,帮助工业客户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性能和生产能力;合成生物学、机器学习和自动化构成了公司的核心技术优势。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在21世纪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通过给“微生物做编程”,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是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中国生物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未来潜力巨大。美国在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具有明显优势,商业化应用也持续引领全球,主要在于其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结合更为紧密,对基因工程等技术的政策监管相对宽松,投融资高热度也支持了产业蓬勃发展。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生物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实现大幅提升,整体水平已进入国际第一方阵,目前差距更多是在于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未来在商业化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国君产业研究中心 作者:赵瑞 负责人:鲍雁辛本期目录1. 农业生物技术1.1. Indigo:微生物农业技术公司1.2. Precision BioSciences :基因编辑技术公司2. 创新食品2.1. Cresco Labs :医疗大麻种植及供应商2.2. Impossible Foods :人造肉企业3. 工业生物技术3.3. Zymergen :合成生物科技公司1. 农业生物技术1.1. Indigo:微生物农业技术公司1.1.1 公司简介和融资情况微生物农业技术公司Indigo成立于2014年,全称为Indigo Agriculture,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公司通过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技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微生物群系基因数据库,有超过4万种不同种类的植物体内微生物。同时还利用数据库的算法和机器学习来预测和分析最有利于植物健康的微生物种类,目前已经在大豆,玉米,棉花等美国主要农作物上进行试验并获得显著成果。Indigo位于2018年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的融资之首。目前公司共融资6.09亿美元,估值35亿美元,已成为全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在美国农业科技行业245家公司中,Indigo在营业额、融资规模均为行业第一,并遥遥领先行业内其他竞品企业。在CNBC(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2019年“颠覆者50强”排行榜上,Indigo也荣登榜首,成为世界最具创新力公司。1.1.2 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分析Indigo的主要业务和商业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高产量的种子产品销售和全产业链专业配套服务,并创新性推出了Cashless Farming种子买卖模式。Indigo为买家提供一系列经微生物技术处理后具有不同特性(如蛋白含量)的谷物种子。并创新性的推出了Cashless Farming模式,即“先种植后收费”,打破了传统现金购买种子的买卖模式,以先无偿提供种子并且提前签订条约保证收购产品,只有当作物产量产生了可衡量的增长才会向客户收取产品费用,有效的建立起品牌信任和确保供应链的完整性。此外,Indigo还提供了一站式全产业链专业配套服务,包括线上售卖服务、提供农作物质量检测、运输和支付便利等。Indigo拥有领先的微生物种子处理技术及基因数据库,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公司通过农业微生物基因组信息数据库,分析出对植物健康最有帮助的微生物,并利用种子包衣等技术,增加作物对于营养物质的摄入、提升水分利用率、抵御作物病虫害,从而获得稳定、可持续的农业产量。以其首款商业化产品——Indigo Cotton为例,这款产品能够提高棉花的水分利用率,以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德州和其它4个州有超过5万英亩种植,相对于普通棉花,其茎秆和根有明显的改善,并且产量提高了超过10%。目前Indigo提供的微生物处理种子产品除棉花外主要有大豆、玉米、水稻和小麦,平均产量可提高6%-14%。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完整覆盖,出色的专业化服务有效增强用户粘性。以种子产品为立足点,Indigo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通过数字平台、种植咨询、财务支持等围绕种子产品的全链条式服务体系,有效地增强了用户粘性并进一步降低行业运作成本。1.1.3 未来成长空间及中国产业发展农业生物技术行业近年来快速成长,微生物技术成为农业变革的重要风口。微生物技术主要通过有益微生物来帮助农作物保持健康,提升农作物在极端条件和压力下的存活率,从而提高最终产量。相比于普遍使用的基因改造,微生物解决方案的优势在于农作物本身的构造和组织并不会有多大改变,更加易于公众接受。早在200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即开展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近年来在气候环境变化、人口增长等因素影响下,安全健康农作物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日渐凸显,植物以及具体农作物的微生物群系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并成为当前农业创新的重要风口。微生物农业技术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北美地区占比最高。据Research and Markets,2018年全球微生物农业市场规模为34.5亿美元,预计2019-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8.6%,北美市场所占份额最多,约为36.7%。北美地区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高产优质、有机健康农作物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微生物农药、肥料等农业技术市场的高速增长。初创公司迅速崛起,国际农化巨头积极布局,当前市场格局仍较分散。目前Indigo、AgBiome、Bioconsortia、Agrinos等微生物组初创公司经过多轮融资后迅速崛起;Dupont、Monsanto、Syngenta等国外农化巨头也在积极布局,行业高活跃度和高成长性特点突出。国内微生物农业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是主流。201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微生物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计划通过联合攻关推动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促进我国“二维结构”的传统农业(植物、动物资源)转化为“三维结构”的新农业(植物种植业、动物养殖业和微生物发酵转化业)。目前我国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主要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比如东北农业大学开发的适合于寒地秸秆腐熟的微生物菌剂,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开发的生姜高效功能性微生物菌肥等。目前国内商业化应用处于起步期,市场未来潜力巨大。慕恩生物(MoonBiotech)作为国内首家进入植物微生物组的初创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个有全球竞争力微生物多样性菌种库和土壤宏基因组DNA样本库。第一代适用于我国土壤与作物类型的微生物种衣剂产品已经进入大田实验阶段,预期将防治土传病害,提高作物产量。2018年,慕恩生物完成6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1.2. Precision BioSciences :基因编辑技术公司1.2.1 公司简介和融资情况Precision BioSciences是一家2006年成立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基因编辑公司,旨在拓展其研究的“ARCUS基因组编辑平台”在免疫肿瘤学、遗传疾病、植物育种和食品领域的应用,致力于治疗人类疾病和创造健康可持续的食品和农业解决方案。Precision BioSciences在食品和农业方面的子公司Elo Life System使用基因编辑平台改造植物基因。Precision BioSciences于2019年4月完成在NASDAQ市场的IPO。公司首次公开募集资金约1.454亿美元,计划将这笔资金用于临床试验和新工厂建造。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大幅上升68%,2019H1营业收入即达到2018全年水平,营业利润由于2018-2019年加大技术投入表现为短期下跌。1.2.2 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分析Precision BioSciences的主要业务和商业模式:通过收取基因编辑平台技术及其应用的使用许可费、以及与其他企业合作等获得收入。例如, 2018年9月Precision BioSciences与Gilead(吉利德)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使用Precision公司独特的ARCUS基因编辑技术平台,共同研发在体内清除乙肝病毒(HBV)的创新疗法。其中Precision主要负责对在研核酸酶的研发、配方和临床前研究,Gilead将负责临床期研发和推广。Precision预计获得总计4.45亿美元的付款和未来合作开发商业产品的销售分成。Precision BioSciences具备行业领先的基因编辑技术优势。公司拥有自身独特的ARCUS基因编辑平台,该平台的应用基于该公司独创的ARC核酸酶,这种ARC核酸酶可以完全通过人工合成,它不但特异性极高,而且可以被定制识别任何靶点基因内的DNA序列。ARCUS平台在基因编辑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广泛应用。1.2.3 未来成长空间及中国产业发展美国基因编辑行业处于世界领先,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提升至30亿美元左右。与转基因技术有所区别,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是一种新兴的比较精确的能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修饰。基因编辑依赖于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核酸酶,也称“分子剪刀”。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2017年全球基因编辑市场规模约为30亿美元,预计2018-2024年的CAGR将达到14.5%。美国基因编辑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预计其市场规模将由2017年10亿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30亿美元左右。行业快速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癌症及遗传病治疗逐渐成为全球焦点、人们对健康食物需求提升等。基因编辑领域越来越多成功案例的出现使得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可能。基因编辑产业竞争者较多,尚未形成稳定格局。Precision BioSciences的竞争对手包括Cibus、Bluebird bio、Refuge等。公司独特的基因编辑平台经过临床试验之后,有望以其精准性和多功能性在基因编辑行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国植物基因编辑科研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产业化发展仍需不断迭代尝试。基因编辑在国内逐渐成为投资热点,相关企业包括博雅辑因、启函生物、百奥赛图等。在农业应用方面,例如水稻的产量改良已趋于完善,而除去镉对水稻的污染成了棘手问题。袁隆平带领团队利用CRISPR技术修改掉根部细胞中调控金属离子跨膜转运蛋白、韧皮部镉转运蛋白等多个镉吸收相关蛋白的基因的表达量,以达到降低水稻胚芽中镉离子浓度的目的,并结合原先水稻杂交技术筛选出了在尽可能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含镉量更少的新一代抗镉超级稻。未来基因编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我国具有广阔前景。2. 创新食品2.1. Cresco Labs :医疗大麻种植及供应商2.1.1 公司简介和融资情况Cresco Labs是一家领先的医疗及休闲大麻公司,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是优质大麻的差异化种植者、加工商和零售商。公司拥有丰富的资金、管理经验和成长战略,专注于进入具有巨大需求潜力和高进入壁垒的市场。公司业务覆盖美国11个州,拥有23组生产设备、56项零售许可证和22家药房。公司旗下有五个品牌,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Cresco Labs已完成在加拿大和美国市场的上市。公司于2018年10月获得了1亿美元的D轮融资,并分别于2018年12月和2019年3月完成了在加拿大CSE和美国OTC市场的上市。公司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第一季度收入为2106万美元,同比增长313%,环比增长24%。2019年2月,Cresco Labs成立了一家新的大麻酚(CBD)子公司Well Beings,Cresco计划将其大麻CBD产品扩展到所有50个州,有望增加数十亿美元的市场机会。公司于2019年4月确定收购加拿大顶级大麻运送服务商Origin House,交易价值为8.23亿美元,成为美国上市大麻公司的最大并购案,Origin House服务于加州的500多家药房并运送50多个品牌的大麻产品,将使Cresco Labs扩大其在加州的业务影响力。2.1.2 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分析Cresco Labs的主要业务和商业模式:Cresco Labs种植的所有大麻原料均由该公司自己加工,形成品种繁多的成熟产品,以医用大麻或休闲大麻的形式直接面向消费者,其产品在全国各地的药房和自有零售店销售。公司旗下有五个品牌,Cresco、Reserve、Remedi、Mindy‘s Artisanal Edibles和Mindy's Kitchen。每一个品牌都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提供高质量的大麻产品。Cresco Labs专注产品差异化策略、渠道优势助力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公司拥有约350种产品和5000个SKU,以及强大的医疗咨询委员会、与领先机构和大学的研发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公司能够突破传统大麻产品的局限,开发各种终端产品——丸剂,酊剂,局部药膏,透皮贴剂和含有各种大麻素配方的食品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独特的大麻需求;另一方面,利用护理专家的深厚知识,公司有资源一对一地引导客户,从而更好地挖掘和契合不同消费者群体,提升消费体验。此外,Cresco Labs渠道优势明显,能快速地将产品推向市场,将其品牌产品放在目标州大多数药房的货架上。CPG和批发战略使Cresco Labs能够最大化其分销点,而不依赖于其零售业务的扩张。获得有限的大麻许可证,在具有高门槛的大麻市场建立了重要地位。Cresco实验室专业的、经过验证的申请流程方法,使该公司始终取得最高的申请分数,并已经成功进入了美国监管最严格的市场(IL, OH, PA),并有一套可重复的流程来指导向其他市场的扩张。在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Cresco Labs是第一个将产品推向市场的种植者,拥有第一个获准开业的药房,并在这些州的项目中为病人进行了第一次产品销售。2.1.3 未来成长空间及中国产业发展全球大麻市场正处于一个加速变暖的转折点。当下,大麻合法化(包括医疗大麻合法化和休闲大麻合法化)已经成为全球众多国家的一个重要议题。2018年10月17日起,加拿大联邦政府正式通过休闲类大麻的合法化,成为自乌拉圭后第二个休闲类大麻合法化的国家。在美国,医疗类大麻在超过30个州已经实现合法化,而包括俄勒冈州、伊利诺伊州在内的11州也通过了少量作娱乐用途的大麻合法化。据Euromonitor预测,当前全球对大麻的总需求(合法和非法)在1500亿美元左右, 其中合法销售占比不到十分之一。在更广泛的大麻合法化的风口上,新的消费者出现将使合法市场的份额显著提高。预计2023年美国医用和休闲大麻的零售额达300亿美元,较2018年大幅增长200%。大麻合法化进程的推进,将为大麻生产商和销售商打开蓬勃发展的巨大市场。以美国为例,平均大麻使用率从2006年至2016年上升超过2个百分点,通过合法化法案的州,其增长率超过了100%;2018年美国各州的大麻价格相较2015年也普遍下降了约50%。预计到2019年底,美国医用和休闲大麻的零售额有望超过120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约35%,到2023年有望高达300亿美元,较2018年大幅增长200%。北美大麻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受益于大麻合法化,2018年大麻企业迅猛发展。此外,各行业巨头公司也纷纷布局,进驻大麻领域。加拿大的大麻生产商Cronos Group、Tilray上市之后一度涨幅巨大,Canopy Growth、Aurora、Aphria等加拿大大麻公司也采取多种方式拓展新的盈利增长点,发展势头强劲。美国则主要有American Green与Cresco形成竞争。医用大麻在中国仍属于管制范围。据公安部禁毒局,除为获取纤维质和种子的工业大麻外,其他用途的大麻植物均属于管制范围,必须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方可种植。大麻二酚(CBD)无精神活性,未被列入国际禁毒公约附表和我国麻醉药品目录,不属于管制毒品,但提取CBD时,一般使用的是活性大麻素含量较高嫩叶和花苞,提取过程中产生的四氢大麻酚(THC)含量往往高于0.3%,适用毒品管制的法律法规。因此,即使种植的是工业大麻品种,但用于提取CBD时,相关企业仍需按照毒品大麻的管制要求进行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生产。国内医用大麻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加工利用热点聚焦在CBD。中国是工业大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产量占全球工业大麻原麻总产量的25%。但目前种植的工业大麻大多只是纤维用和种子用,医用大麻的育种、种植、加工、有效成分的提取均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医用大麻的加工利用热点聚焦在CBD。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截止 2017 年年底,我国CBD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4.48 亿元,预计2024 年将提升至18 亿元。未来高CBD含量大麻种子培育、CBD的临床应用的推进,以及牌照管制的逐步放松,将是我国CBD行业加快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汉麻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境内唯一一家合法的以工业大麻全产业链布局为基础、以生物制药为方向的投资集团。汉麻集团建立或收购了包括汉素生物、素麻生物等在内的多个大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育种、种植、提取、研发、生产及销售工作,产业涵盖生物制药、食品、保健品、美容化妆品、医疗器械、纺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为实现大麻植物的综合利用打造了一条互相依存、互惠互利的上下游产业价值链。2.2. Impossible Foods :人造肉企业2.2.1 公司简介和融资情况Impossible Foods 是一家人造肉创业公司,2011年在美国加州成立,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硅谷。该公司用植物做的人造肉充分模拟出真肉的外形和口感,并将人造肉应用到各种食品中,2016年7月正式推出人造肉汉堡。其目的是向消费者提供肉类口感和营养价值的同时,减少畜养牲畜给地球带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消极影响。Impossible Foods提取小麦和大豆蛋白并用植物亚铁血红素代替动物亚铁血红素进行着色,植物汉堡在纤维结构和口感上近似真实的牛肉汉堡。Impossible Foods于2019年完成了3亿美元的E轮融资,估值达到20亿美元。投资者包括科斯拉风投(Khosla Ventures)、比尔·盖茨(Bill Gates)、谷歌风投(Google Ventures)、维港投资(Horizons Ventures)、瑞银集团(UBS)、维京全球投资公司(Viking Global Investors)、淡马锡(Temasek)、赛领资本(Sailing Capital)以及开放慈善项目等(Open Philanthropy Project)。自2011年至今,Impossible Foods已融资总金额达6.87亿美元。2.2.2 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分析Impossible Foods的主要业务和商业模式:公司采用to B模式,向知名餐饮企业销售人造肉,目前其人造肉产品已经进入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澳门的众多餐厅。公司近期已经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在2019年9月份推出了to C模式,将自家 Impossible 系列产品在美国的各大超市上架,从而跟上竞争对手 Beyond Meat 的步伐。Impossible Foods具有基因工程技术优势,模拟真肉颜色和口感。通过基因工程酵母发酵制成血红素对人造肉进行着色,使得植物汉堡能够在纤维结构和口感上近似真实的牛肉汉堡。和真实的牛肉汉堡一样,当被烘烤时,血色人造肉汉堡同样会发出咝咝声,肉的颜色变深,散发出肉香。这项技术已经过美国顶级食品安全专家和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的安全验证。2.2.3 未来成长空间及中国产业发展肉类替代品由导入期逐步走向成长期,有望引领未来食品行业的创新趋势。据Grand view research,全球肉类替代品在2016年的市场规模为37.1亿美元,预计2016-2022年CAGR将达到7.5%,欧洲和北美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美国肉类替代品行业在2013年的市场规模约为5.53亿美元。随着欧美环保主义、动物保护和素食主义的逐步兴起,人们更加追求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以植物蛋白为主的肉类替代品的生产更节能环保,与养殖动物相比消耗的资源更少,预计未来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肉类替代品市场初创企业众多,食品巨头正开始布局。vImpossible Foods公司在人造肉行业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公司规模较大,合作餐厅数量众多,截至2019年5月已经达到7000多家,同时积极拓展全球市场,持续受到投资者青睐。此外,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Beyond Meat已于2019年5月正式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史密斯菲尔德、荷美尔、泰森、雀巢、家乐氏等食品巨头在2019年以来也宣布将推出“人造肉”新产品。中国人造肉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近期在月饼实现产品落地。由于饮食消费习惯差异以及生产技术等因素,中国的人造肉产业化进程落后于欧美,仍处于刚启动阶段。受到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成功案例的影响,国内一些初创公司开始兴起,大型食品企业也有望抢占先机开始人造肉的研发和生产,近期已在季节性很强的月饼产品上实现了落地。2019年9月4日,双塔食品(002481.SZ)发布公告,经过持续合作研究研发出了豌豆蛋白素肉月饼、豌豆蛋白素肉馅料部分产品。并与珍肉(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植物蛋白肉领域开展合作与创新。10月13日,金字火腿(002515.SZ)发布公告,已经完成植物肉产品标准备案并取得生许可证,已经开始生产,该产品由公司与美国杜邦公司在中国全资拥有的子公司丹尼斯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技术合作研发。其他国内人造肉初创企业包括珍肉、Starfield、Vesta、香港RightTreat公司等。3. 工业生物技术3.1. Zymergen :合成生物科技公司3.1.1 公司简介和融资情况Zymergen 是一家专注于合成生物学的美国初创公司,成立于2013年,总部位于旧金山湾区。公司主要开发用于工业发酵的基因工程细菌,并结合机器学习,进行自动化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处理,致力于为食品、农业和制药等行业设计和制造合成生物产品,包括生物燃油、塑料等领域的原料。2016 年的 B 轮融资之后,美国前任能源部长、诺奖得主朱棣文也加入了 Zymergen 董事会。Zymergen这一全球首家分子制造科技公司获得多个投资巨头的青睐。2018年12 月 13 日, Zymergen 宣布再度获得软银愿景基金领投。此次C轮投资金额达 4 亿美元,参与本轮投资的除 DCVC(Data Collective)、True Ventures、Two Sigma Ventures、德丰杰(DFJ)、Innovation Endeavors 外,还包括新加入的投资商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及 Hanwha 资产管理公司。3.1.2 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分析Zymergen的主要业务和商业模式:公司结合AI和基因技术探索生物学新应用,开发用于工业发酵的基因工程细菌,帮助工业客户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性能和生产能力。其首席执行官 Josh Hoffman 曾表示,Zymergen 可以很轻易的将任何行业的公司的利润提高 3-5 倍。例如,某生产特殊燃料添加剂的公司每年花费 3 亿美元采购微生物,而 Zymergen 则可以把微生物的生产率提高 20%,这将节省 6000 万美元的采购成本。合成生物学、机器学习和自动化构成了Zymergen的核心技术优势。围绕合成生物学,公司团队开发了用于工业发酵的基因工程细菌,结合机器学习,进行自动化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处理。通过其专有技术平台,制造出全新、优化的分子,利用快速、可靠、高效的生物工程技术为客户提供多种具备新性能的材料,以满足全球制造业、食品及农业、电子业和药业巨头的需求。3.1.3 未来成长空间及中国产业发展合成生物学给“微生物做编程”,是生物科学在21世纪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 )虽然叫“生物学”,但其实与工程学理念更为接近,相比机械零件、电路元件等传统工程学科,合成生物学摆弄的生物零件更为复杂多变。研究者通过调控相关基因通路对细胞进行“编程”,让它们像微型工厂或机器一样生产特定产品或完成特殊任务,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从投融资数据来看,合成生物初创公司的融资额连续多年增长,据CBInsights ,2016年合成生物公司的股权融资从2015年的9.86亿美元提升至近13亿美元,增幅达31%。预计2020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达387亿美元,是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根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全球合成生物市场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87亿美元,预测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4.2%。其中欧洲是首要市场,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亚太地区市场增长最快,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 46.4%。美国是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其政府对合成生物学的投资每年约1.4亿美元。美国陆军公布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中,合成生物学被列入了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合成生物市场格局仍较分散,近年来初创企业大幅增加。Zymergen的主要竞争对手有 Ginkgo Bioworks 和Novozymes,这些公司也与大型企业合作,借助微生物为其客户制造新型材料。例如美国最大的合成生物学创业公司Ginkgo Bioworks,通过将玫瑰的基因整合到酵母的基因组上,实现了利用酵母大量生产价格昂贵的玫瑰精油,并与法国知名香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国家战略政策引领和基础研究突破推动,我国合成生物市场进入加速发展新时期。《“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指出要打造10-20个产值超过100亿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5-10个产值超过100亿的生物制造专业园区、突破合成生物技术在内的多项前沿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合成生物领域的发展。未来10年,我国合成生物在经济、军事、能源、农业等领域均有巨大的发展需求。当前我国合成生物产业初具规模,但总体上大多数相关企业仍处于成长前期的小微企业,未来合成生物技术有望加速走向工程化、产业化应用阶段。

杨时

远大控股(000626.SZ)拟4.79亿元收购生物农药生产企业凯立生物85.1%股权

来源:智通财经网智通财经APP讯,远大控股(000626.SZ)发布公告,公司于2021年2月5日与赵立平、厦门凯昇贸易有限公司、福建省长泰凯立投资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厦门凯立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陈灼湖、王春华、张明荣、戚玉芳、周东海、严卫华、厦门西堤壹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厦门西堤贰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王明谦、朱树亭等14位转让方签署框架协议,收购转让方持有的福建凯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立生物)合计85.1167%股权。公告显示,凯立生物主营业务:中生菌素原药、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如基于目标公司的最终估值为5.686亿元,则标的股权交易总对价为4.79亿元。公司表示,标的公司所属的生物农药行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行业,符合公司的战略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