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让科研之花开在祖国大地上(生物医药及重点SCI期刊即时IF)赤壁下

让科研之花开在祖国大地上(生物医药及重点SCI期刊即时IF)

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破五唯清理。2020年,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矛头直指科研评价体系中的“SCI至上”。可以说最受打击的就是青椒学者了,因为论文是青椒学者通向科研大牛之路的天梯,青椒们除了论文就一无所有了。国家一方面破五唯,一方面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高要求,所以青椒们也许多少有点迷茫。研究生毕业如果不要求SCI论文,然后还要符合高质量的要求,那么如何评价呢?有人会说由学术委员会来评价,所谓的学术委员会也是人组成的,哈姆雷特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更何况,科研领域,隔行如隔山,哪怕一点点区别都会难以对别人的研究做出客观的评价。比如,我做炎性肠病的人,我觉得根本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做肿瘤研究的,哪怕也许他做结肠癌的。综合来看,论文还是要发的,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从事基础研究的,没有论文,还是很难说自己具备一个科研人员的素质。依我看来,论文好比是运动员平时训练的成绩,平时训练成绩好的,也更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虽然,平时训练的确又不是真正的比赛,我们会因此浪费一些资源,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大家内心都得有杆秤。言归正传,给大家带来点干货。论文还得发,发到什么杂志上去?如果能发CNS的人建议不用考虑国家是不是破五唯了。关键是平时我们辛辛苦苦要毕业的研究生做出来的大概3分4分的水平的论文,我们该投到哪里去(如果有更好的科学问题可以深入研究,建议就别发了)?答案显而易见,肯定是国内的SCI期刊了。目前国内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简称“三类高质量论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参照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确定。根据中国国际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国内期刊可分为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以及高起点新刊等。附上国内创刊并被SCI收录的生物医药领域期刊即时影响因子,供各位研友们研究。据说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有改变(惊爆:明年SCI期刊影响因子计算重大改变!),明年相信会出现SCI论文影响因子全上涨的趋势,本次预测肯定会有误差,以最终公布影响因子为准。30本生物医药领域期刊即时IF预测预测影响因子方法:首先需要有Web of Science使用权限,搜索WOS核心数据库。选择的文章种类一般限制 article 和review。举个例子,在Web of Science中,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在2018年和2019年共发表论文1632篇(限制为所有论文类型,包含综述、论著等),这些论文在2020年被引用的次数为5162次,则该期刊2021年的影响因子(即时影响因子)=5162/1632=3.163。现在大家应该知道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怎么预测了吧。你只需要提前了解到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对应的被引频次就可以了。由于科睿唯安收录论文的滞后性,最新的影响因子要在2021年6月份才会公布。这个计算的即时影响因子肯定会低于实际影响因子,好多其他信息是在被排除之外的,综上所述,我们只能根据Web of Science中的数据,预测大致的变化情况。写在最后,国家破五唯,谨慎看待SCI论文发表,踏踏实实做研究,反对SCI至上。

戒律

北京:强化科技支撑 优化生物安全领域科研力量布局

5月17日下午,北京市发布了《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意见》的要求,北京市将强化科技支撑。优化生物安全领域科研力量布局,强化疫情防治科技储备,统筹协调各方科研力量,发挥中关村企业作用,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抓紧诊断试剂、药物、疫苗和医疗装备研发。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医疗,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精准防疫水平。(央视新闻)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报到日

CIS科研项目-所有生物学都是计算生物学,你怎么看?和布朗大牛聊聊

与学术巅峰对话“与学术巅峰对话”系列公益学术讲座由CIS科研社发起,每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1-3场学术分享讲座,邀请英美顶尖名校在职终身教授、行业大咖、录委会委员主讲,内容横跨STEM及人文艺术多学科领域,围绕当下大家关注的话题传播知识、分享经验、探讨方案,旨在为学生、家长及关注教育与个人发展的人群搭建一个分享、沟通与学习的国际化教育平台。上周末,“与学术巅峰对话 2020” 系列公益学术讲座正式开讲,分别由耶鲁大学政治学终身教授Nuno Monteiro和莱斯大学商学院教授Lin Giralt带来的两场讲座均参与名额爆满。在一个小时的讲座过程中,教授们输出了满满的干货。听了讲座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们都受益良多,感触颇深!一起来回顾下吧1.新国际环境下的国际安全政治何其复杂,尤其国际局势更是风诡云谲,对政治不敏感或是缺少政治常识的人总觉得政治是高深莫测的,可是Nuno Monteiro教授却能讲解得深入浅出,让观众听得进去,理解得了。听完确实很意外,好的教授真的不会掉书袋,他讲的我都能听懂,听得进去而且还理解我之前不知道的新概念…好神奇!教授回答我的问题时,我感觉教授的信息更新真的突破了地缘障碍吧,一些本地人都未必察觉到的情况教授可以有instant产出的系统总结。百闻不如一见,快戳讲座视频:v.qq.com/x/page/g3067utkeih.html2.企业如何理性应对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困境CIS科研项目创始教授之一,莱斯大学商学院教授Lin Giralt在讲座开始之前,暖心地鼓励大家对战胜疫情一定要有信心,要乐观,随后紧密结合当下武汉疫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了对经济的影响,带大家看清经济形势。热情、智慧、亲切的Lin Giralt教授不自觉地又圈了一大波学生粉啦!百闻不如一见,快戳讲座视频:v.qq.com/x/page/s3067sx6cv4.html“与学术巅峰对话 2020”系列公益学术讲座第三讲,将迎来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终身荣誉教授Sorin Istrail带来的“机器深度学习在生物统计中的应用”主题讲座。1992—2000年,Sorin Istrail担任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计算生物学项目技术人员、项目负责人首席高级成员,创立并领导了美国能源部(DOE)计算生物学项目。2000—2005年,他担任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和赛莱拉基因组公司(Celera Genomics)信息学研究小组高级主管和组长。他的团队在构建人类基因组序列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他的研究小组建立了一套强大的全基因组算法,用于对迄今为止所有人类基因组组件进行比较。还曾多年担任布朗大学计算分子生物学中心(CCMB)主任。当前人类在生命科学研究上还面临着艰巨的挑战,还有许多难题,正是需要科研人员勇于担当、不忘科研使命和责任,为全人类造福的紧迫之时,加大对这方面的关注、研究和投入意义重大。如今,所有的生物学已经成为了计算生物学,生物学中的下一个重大进化将由数学、统计和计算方法驱动。此次讲座,CIS科研社特邀请Sorin Istrail教授带来这场公益讲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计算生物学及它的研究和应用意义,相信一定会让你获益颇丰!更多讲座信息,请VX添加小助手cis-research ,备注讲座即可获得讲座链接PS:本次讲座通过ZOOM平台直播,请提前下载好软件进入直播间哦~

孰有之哉

从孤僻男孩到药学大牛,北大教授的科研一生

杨震,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长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杰出的化学家。研究兴趣: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包括五味子家族重要天然产物的多样性导向合成与其他小分子的合成,主要方法学或合成策略基石为基于硫脲化学的Pauson-Khand反应(Schindilactone A)、IMDA反应(Maocrystal V、Caribenol A等)以及近期发表的Rh催化方法学合成双四级碳二环体系(Nature Commun.)等。杨震的童年是孤独的,因父母被批斗,从小受人欺负。1990年代初,杨震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完成了天然紫杉醇的首次人工全合成,轰动世界。正当意气风发之时,杨震在一次实验爆炸中重度烧伤,差点截肢,在医院昏迷了近两周。九死一生,他对生命做了三个承诺:不做坏事、同情、尊重宗教。2001年,杨震回到中国,参与建设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孤独是种力量和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人一样,我童年的记忆多是难以忘却的孤独。在物质极为匮乏的时代,作为家里第七个孩子,我的出生并没有收获什么祝福。母亲很疼我,三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也都疼我,但是深深的孤独感从未离开过我。小时候的我性格孤僻,常常一个人出门转,所以常常走丢。哥哥姐姐对我小时候的记忆就是一个小脑袋从门后面探出来,怯生生地观察外面的世界。后来我养成了自己跟自己说话、自己跟自己娱乐、自己做玩具,什么都是自己的习惯,这整个经历和过程养成了我独自思考的习惯。因为出去玩也好,自己玩也好,我总是自己问自己一些东西,后来我知道这恰恰是思想升华的时候。图源:杨震课题组我是在沈阳出生的,七岁的时候全家下乡了。爸爸是留日归来的学者,日伪时期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县石桥子中学任教,这段历史后来成了我们全家的痛。由于爸爸当时会说日语,他负责的学校又帮助日本人种粮食,因此,在“文革”期间爸爸吃尽了苦头。1971年,我们全家从沈阳被遣送回爸爸当初做老师的凤城县。那时候,爸爸经常被批斗。头一天批判他,第二天就批判我,因为批判他的时候我没参加。我不能参加啊!那很惨的!就跟现在看的很多片儿一样,挂着大牌子,揪着头发,戴着砖,我没法看那个画面,所以就跑了。第二天学校就把我揪出来,然后批判我,说我是改造不好的人的子女。我小时候上学很艰难的,人家走大路,我只能爬山路,因为我要走大路的话就得给买路钱,我要不给,他们就打我。当时我母亲还有些零钱给我,一般她给我五分钱,希望我中午可以买点吃的,但那些钱我很少花,基本上都是买路了。走到那儿把钱给他们,今天就不挨揍,我要是没钱,就不能走那条道。为了躲他们,我习惯走另一条道,真的很恐怖的,狼啊什么的野兽都有。但我胆子逐渐大了起来,后来养成了一个挑战权威、仇视优越感的习惯。正因为我从小受到弱势群体的待遇,我一直同情弱者。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觉得弱不一定是软弱,只是人生的一个经历过程,这个感悟对我一生都很重要。一般来讲,我跟任何人相处,只要他不欺负人,我们都是好朋友,一旦他出现欺负人的时候,就碰到我的底线了。慢慢养成的这种独立、刚强、不怕苦的性格,对我整个化学研究生涯有很大的帮助。单纯专注就好我是药学院的学生,化学基础并不太好,有机会师从香港中文大学黄乃正院士,我真的很幸运。那时候年轻的我对世界充满好奇,也从来不计较多干活,在实验室里,我愿意帮助任何人做实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像个神童,搞定越来越多的实验,连黄教授也非常吃惊。当时我身体很棒,喜欢打网球,打球的对手是曾经参加香港公开赛的香港中文大学冠军,我俩每天早晨晨练。我没受过什么专业训练,但是大家都夸我网球水平进步很快,体力好,技术也不错。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日子过得飞快,成长得也飞快,收获很多,真的很幸福。当黄教授推荐我到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追随当时合成化学界的一代宗师尼克劳(Nicolaou)教授读博士后时,我并没有太多伟大的理想。当时我和太太说,就想去赚两万美金,然后我就回来。刚到美国的时候,我基本上没有什么休息的概念。我是跟着我的实验来睡觉的,就是它几点结束了,我就几点醒。那时候我的生活简单得一塌糊涂,人家买车我不买,我骑自行车,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另一方面省钱。我自己因为是穷孩子,什么都会做。我做饭很好吃,自己带饭很省钱,基本上一个星期花不了多少钱。人家到美国先去学习英文,我哪儿也不去,天天在实验室干活。后来他们问我为什么不学英文,我说,在美国说英文有用吗?那时候我还有很多小时候的心理阴影,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奴隶。我一心一意想着两件事:第一是别被老板提前炒鱿鱼,第二是挣完两万美金我就回家。那时在实验室里,任何人需要帮忙都愿意找我,我无代价地给他们干活,帮他们备料,做各种各样的反应。我当时在想,我时间不多,必须要学到我希望学到的东西。怎么学?跟人家讲“你教我”?这样是不会有人教我的。那怎么办?“我帮你干活啊!”这个是最有效的,因为他要想让你干活,他必须把真的东西告诉你,否则你把它就给做坏了,这个时候你学到的知识就全是真正的好知识。我刚到美国时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很微妙。第一天去研究所见导师时,他搂着我脖子,很亲切,随后的两个月,他就再也不理我了。我问周围的同事:“教授咋不跟我说话呢?”同事告诉我,等我做出东西来,教授才会理我。我后来理解此“冷处理”是教授的一种特殊管理方式,并且逐渐接受这种会让人去思考的方式。但在当时,刚到异国他乡的我觉得很受伤,所以,我在实验室有些古怪的行为。比如:实验室经常拍照片,我从来不参加。因为我觉得既然你不喜欢我,我就不跟你照相。好几次实验室的秘书都跟我说:今天又照相,你能不能不走?我还是溜走了。回想起来,青年时代的我幼稚而倔强,所以今天我也可以理解年轻人,哪怕有些小古怪也没关系,我也无条件地爱他们。图源:杨震课题组世界的新星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曾经有两个诺言:一个是关于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另一个是征服肿瘤。这两个科学诺言当时震惊世界。阿波罗登月70年代初就实现了,但征服肿瘤一直遥遥无期。人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生物个体,称为二倍体。细胞的复制过程遵循2、4、8、16……法则,可用2n表示。细胞复制过程涉及一种叫微管蛋白的关键物质,简单来说,微管蛋白在细胞中的功能就像房屋中的砖块,细胞的复制是将这些“砖块”有序地重组,构建成两个独立的细胞。人体正常细胞的复制过程可控,而肿瘤细胞则是一类“细胞复制”无法控制的癌变细胞。从细胞复制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够阻止“砖块”的解聚,是不是就影响房间的分化?如果找到外来物种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复制”机制,不让这类“砖块”解聚,那事实上我们就可以抑制肿瘤的扩散了。然后再通过其他的化学手段、治疗手段,就可以抑制或治愈肿瘤了。1962年,美国植物学家巴克莱(Arthur S. Barclay)采集了加州杉树(Pacific yew, Taxus Brevifolia)的树皮。1964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沃尔(Monroe E. Wall)和瓦尼(Mansukh C. Wani)教授从树皮中分离得到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紫杉醇。1971年经X光衍射分析确定了紫杉醇的结构。但由于它的溶解度不好和分离上的困难,他们没有继续研究该物质,并将它放到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化合物库里。1979年,美国纽约叶史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的霍维茨(Susan B. Horwitz)教授发现紫杉醇是通过抑制微管蛋白的解聚实现它的抗肿瘤效果。从机制上来讲,紫杉醇正是人们一直在寻找的物质。人类没法模拟天然产物,这个是进化的结果。紫杉醇的发现是人类药物发展史中的一次伟大发现,给人类治疗癌症带来了曙光,并启示人类发现更加有效的抗癌药物。尽管我是药物学毕业的学生,但是对这种时髦的东西不怎么感兴趣,不知道紫杉醇是什么东西,只知道很重要,能治疗癌症,但不知道它在药物研发历史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为紫杉醇不仅是科学家打开生命大门的一把钥匙,而且还是医院治疗癌症的一线药物——肿瘤药目录表里第一个抗癌药就是紫杉醇。当时世界各大公司、著名的研究室,都在纷纷竞争来实现这个分子的全合成。1992年我去美国,正好赶上这个末班车。当时很多实验室,其中包括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课题组,宣称他们即将完成紫杉醇全合成。我的导师当时介入该分子的全合成研究不久,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手参加此项工作。于是,他问我想成名吗,我说想,他说做这个就能成名,我说,好,谢谢。六个月后,我奇迹般地将紫杉醇的模型做出来了。最终,我们经过近两年的日夜奋斗,完成了天然紫杉醇的首次人工全合成。这项工作轰动了世界,杨震这个名字也被很多人熟悉起来。好多人都说,这个杨震是过去沈阳药学院的那个杨震吗?是不是同名同姓的?当我做完紫杉醇的时候,有一天导师把我拉到办公室,说:“你不是一直想跟我照相吗?来吧!”九死一生问苍天紫杉醇将我变成举世瞩目的新星,1996年我又完成了抗癌药埃博霉素的首次全合成,1998年完成了抗神经毒素Brevetoxin A 的首次全合成。等我做完这三个复杂天然产物,我觉得我已经领悟了合成化学。那个时候“人类基因组”即将解密,当时“化学基因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哈佛大学的施莱伯(Schreiber)教授,讲人类基因组解密之后,两万多个基因如果能被有效调控,人类就不会有疾病的困扰了。当时我一听,觉得这才是我的梦想。1994年做完紫杉醇后,我开始骄傲起来。好多次教会请我去参加他们的聚会,一次我开玩笑说:“上帝,你就别挂在那儿啦,也不干活!下来干活吧,像我一样。”不到半年,在一次实验过程中不幸发生了爆炸,当时我重度烧伤,达到30%以上,在医院昏迷了近两周。从医院出来之后,我全身的皮肤全移动了,因为30%的烧伤我需要植两次皮。第一次是拿下我身体30%的皮用来保护我身体被烧伤的部位,防止感染,而第二次植皮才用于治疗。当时医生说我要截肢,我问截几个肢,他说可能截我的右手。我想了一下,说没有右手的话,有左手还可以活。后来有一天我的身体出现了感染,医生就说可能要截双肢。当时我想了半天,不知道没有双手的人该怎么生活,我说那我就不活了。然后医生说,这就看造化了。多亏我身体好,要是身体不好就活不下来了。烧伤病人治疗上与一般的病人不同,烧伤病人不能输液,因为一输液就水肿。为了避免水肿,烧伤病人需要输高浓度的生理盐水,让你脱水。那个高浓度生理盐水的脱水过程真叫人难熬,我的嘴和舌头当时干得像锯锉一样。起初的四周时间,我因为全麻醉移植后太痛,基本上都是在做梦,梦见在水里或者是在冰窖里,就是想喝水。我太太那时候天天给我拿纸蘸水点在嘴唇上。因为身体素质很好,到最后恢复过来,胳膊也没截。恢复期间他们也很佩服我,医生问我有什么梦想,我说我还想回实验室,他说我得配合他,因为我做实验要用我的手。图源:杨震课题组当我手背上的皮肤刚愈合时,他为了不让手背结痂,就用胶带把手掌和手指头缠成拳头状,缠到一定的时候他一使劲,把关节上所有的皮重新打破,血都喷了出来,整个纱布、胶带全是血。就这样,他让我手指的关节部位又复活了。有个德国的女护士,我很感激她。她每次给我做处理的时候,把皮撕开之前她就先哭了,说:“你不是想回到实验室吗?求你忍住,对不起、对不起。”很多时候,我总是忙着安慰她,忘了一些痛。当时胳膊是三度烧伤,胸和脸是二度烧伤,耳朵都烧没了,后来做了几次手术才得以恢复。很多人不相信我有这样的经历,我跟别人讲这个的时候,他们就让我好好编,我跟他们说这是我受过的磨难。我当时出院后是不需要再工作了,因为我拿到了美国的终身残废保险。看完那封信之后我流泪了,当即就把信撕掉了。我儿子当时很小,才九岁,他说:“爸,那很多很多钱呢!”我当时跟他说:“不能要这个!你爸不仅不能靠别人养活,而且还要养活别人。”这对他后期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我儿子很刚强,很自立,我们根本就没有管过他,他自己成长得很好。他本科在康奈尔大学学生物,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读脑神经生物学博士,现在在该校做博士后。他是很优秀的小伙子,他见证了我整个的过程,这是他生命的营养。在这个九死一生的过程中,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提升,小时候的那些仇恨在这个过程当中全部被清洗掉了。图源:杨震课题组从那以后,我对生命有三个承诺。第一个是不会再做坏事。我可以不做好事,但我绝不做坏事。我不能说我不犯错误,但我不会主动去犯错误,更不会报复、陷害、做偷抢之类的事情。第二个就是同情。我早期对吸毒人员很不尊重,看不起他们。我从医院出来之后,用了吗啡,但要戒掉吗啡的时候,那个痛苦很难控制。从那以后,我就对所有的吸毒人员有了重新的认识,他们是一群失落的人,不应该被歧视。我改变了很多这种以前的想法。第三个就是尊重宗教。尽管出身不太好,但我一直努力向上。我学习好、听话,反正在学校里头,什么事情我都是努力去做。以前我对宗教是反对的,也没工夫去学,带有很大的偏见。从那以后我对宗教不评论,也不反对。我在病床上痛不欲生的时候,医院里很多医护人员来探望我,他们以一种仰慕英雄的目光注视着我,表达他们的感激。因为我的导师告诉他们我是“合成紫杉醇抗癌药的英雄”。许多个深夜痛彻心扉的时刻,我需要吗啡才可以挺过去。后来医生告诉我,对烧伤病人的伤害70%来自于病人精神上的痛苦,30%才是伤痛引起的,因此,病人的休息和睡眠很关键。带着这个信念,我积极配合治疗,努力睡觉,恢复得很快,半年后基本上不需要用纱布了。后来这家医院里一旦遇到需要心理战的人,他们就去跟那些人说:“曾经有个博士很厉害啊,人家很坚强,配合医生的治疗,恢复就很快啊,人家已经又回到实验室工作了!什么叫博士啊,就是有梦想的人!”我知道是医院里的药救了我的命。在医院里,当我痛得又蹦又跳时,一看到护士拿着装有吗啡的针,还没有给我打呢,我就开始安静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药是多么重要。多少次我安静下来,内心都感慨这神奇的世界。上天啊,我该如何回报这救命之恩?忽然间我懂了,上天用这么艰难的方式,赋予了我一个伟大的梦想:去做药的研发,以此去回报这世界的救命之恩。我立志做药,这个理念本身就是回报吧,选择做药救人,这是我生命的最高境界!于是,我选择了放弃眼前已经让我赫赫有名的领域,重新开始进入一个新领域,去哈佛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开展化学生物学研究,开发药物,拯救病痛中的人们。离开哈佛,跟随林建华回家到了哈佛,我成为哈佛大学医学院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率先开展了基于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多样性导向的组合合成研究。很快实验室就产生了一些抗癌和抗病毒药物的先导化合物。后来华尔街的投资人来找我,说我做得不错,大家很喜欢我,何大一(戴维何)愿意跟我一起开公司。我说好啊,但是我真对社会很不了解,我没钱。他说我不用投钱。我说那怎么合作公司。他说他们出钱,我做。我说做赢了,行,做输了,我拿什么赔?他说我不用赔。我当时才意识到美国潜在的魅力,你可以靠能力去吸引资本。何大一听说我不错,各方面、人品都挺好的,然后他就说我们一块做公司吧。我就跟他在纽约创建了抗病毒药物研发公司,我也成为该公司的五位发起人之一。很幸运,我一直跟他干了八年多,我们俩很好。到哈佛医学院工作是我生命中莫大的幸运。在那里,我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来从事科研工作,遇到了最优秀和最聪明的学生,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科学大师并能亲耳聆听他们的演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渐渐感到孤独。当时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带给我许多无形的困惑和压力。我一直在想,一个民族不强大,你在哪儿都一样。我就跟尼克劳教授讲我现在很不开心。2001年,时任北大化学院院长、现任北大校长的林建华校长请来访的尼克劳教授帮忙推荐做有机合成的年轻人回北大任职。尼克劳教授就推荐了我,他找我说:“你们中国的哈佛需要人,你愿意回去吗?”林建华校长也问我:“你愿意回来?”我说:“我愿意!”他说:“为什么呢?”我说:“吃了这么多苦,就这么待在美国,不甘心。”所以我回来了,义无反顾。我早期回来的时候,我跟何大一的公司每年给我的北大实验室十万美金,整整七年,支持我们实验室运行。与何大一等人的接触教会了我爱惜人才。我早期在北大的一些学生一拿到美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之后,就经常不在实验室工作了。为什么?他们说要去做家教,挣钱买机票,因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来自农村。我知道之后就说你们不用再挣钱了,我给你们买机票的钱。因此,一些早期学生的机票都是我买的。人生很多时候就是缘分。回国后每天追剧、跑步是我的娱乐活动。追剧是因为没过多的时间去接触现实社会,希望通过看电视剧来学习新语言、新概念,增强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我也喜欢帝王片,最近又看了《康熙王朝》和《武则天》,希望通过电视剧了解历史。有趣的是在自己年龄的不同阶段,看这些史剧的感受也不同,常常发现对历史人物有全新的认识。《武则天》里面的一句歌词我很喜欢:“回头看是善是恶,还是千古的迷惑。”回来之后我就到深圳建设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早期跟林建华一起戴着安全帽建校区,和吴云东院士、邓宏魁等一起开始了创业一样的生涯。我们建了一个化学生物学实验室,后来变成学院,现在又变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步一步地推进。事实上这是筑梦的过程,也是必然的结果。我尊重海闻,尊重吴云东,他们都是有梦的人,不是机会主义者。我骨子里头也是天生的爱国主义者。我很认同一句话——跟国家和民族一起爬坡。我当时觉得国家没钱,就像我们家很穷,但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回国参加建设,是我们这代知识分子无比重要的责任,也是无上的荣光。深圳真的很好,早晨醒来之后吃饭,然后就到办公室,中午太太就做好饭了,吃完了休息一会,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钟,然后回家吃饭。深圳给我一种很像加州的感觉,没有那种地域的文化,大家都很平等。从办事效率来看,深圳在中国是最好的,它没有官气,你能明显感觉到,官员是跟你同步的,真是跟你同甘苦,很多事情让人很感动。图源: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大深圳是学者筑梦的地方。今天我们拥有了“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唯一从事基础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很感谢林建华、海闻和吴云东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们的梦想是做出中国第一原创新药,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老借助世界的文明来发展自己,中国要对人类做贡献。这个梦能不能实现我不知道,因为做药事实上是一个建立在科学上的机遇,你就算再努力,有些时候你未必有这个幸运。做药的过程是个统计学,人多了,总会有人有好运。好多人都说,你怎么每天都是这么激情满怀的?我就说因为周围的人让你不得不充满激情,他们给你永远品味不完的精神食粮。我要再提一下我的好朋友,也是早期创建我们新药研发平台的著名生物学家邓宏魁,他是个angel(天使),为科学而生,在自己世界里活着。我的人生很幸运,一路走来让我结识了许许多多值得为他们骄傲的人。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通过与这些杰出的人士结识,我的人生品位确实提高了很多很多。来源:《我在北大当教授》、杨震课题组

猎天下

施一公:中国科研现状,表面一片繁荣,实则深藏危机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曾说道:“我以前曾经预测,中国会在2020年论文数超过美国,没想到我们提前完成了。”但面对这项数据,施一公脸上却没有一丝骄傲,反倒是一脸担忧。“有些评论因此说,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超过美国了,我很担心。”5分钟左右的发言,施一公说了3次“很担心”,让他感到担心的,是目前科研的现状和科研评价的问题。“在中国,想‘做’核心的科技评价指标,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在此次会议上,施一公在参与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过去5年里,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了两倍,技术交易额翻了一番。“如果较真一点,假设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从100增加到300,技术交易额从100变成了200,那么单个专利交易额其实是不增反降了,是5年前的66%。”施一公算了一笔账。这一数据折射出来的,是科技评价体系的问题。施一公称, 在各个单位,不论是晋升还是考量绩效,都会把专利、发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数和文章所发表杂 志的影响因子作为标准,而且这一风气愈演愈烈。“但这几个核心的科技评价指标——文章数量、论文引用率、杂志的影响因子——都可以人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 我这句话的意思。”他表示,“各个学校、单位都办了杂志,想要提高影响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了,影响因子自然也就高了。”“中国这样的国家,想要把这3个指标做上去,我认为是易如反掌。”在施一公看来,论文不足以说明科技实力,美国没有这样的评价方式,科技实力却依然 领先。“因此,论文和科技实力是两回事,大家千万要分开。”中国科研现状:表面上一片繁荣,实则深藏危机除了论文以外,目前中国的科研现状,也让人担忧。前段时间,某国立研究所所长也在自述中表示,中国科研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实则深藏危机。“目前中国的科研看起来很繁荣、很热闹,但是你如果静下心来,把中国的科研放到世界竞争的大格局里,站在科技发展的大视野上回望,就会发现:不管是基础研究的理论、还是在重大技术的突破,你能看得见的中国人有谁?似乎很难看见谁。原创性的理论极少有咱们的东西,技术领域更是这样。”“其实不只是我有这种想法。我身边一些做科研的朋友,其实也都做得挺顺,但当大家在一起聊天、喝酒,到了最后比较酣畅的时候,就会发出同样的感慨、 产生深深的忧虑:如果再这么玩下去,中国的科研就没戏了。”中国现在的科研 还有一个更深的问题。现在成为大牌科学家的这些人,恰恰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是最早“觉悟”的,所以走得最快,现在可能已经是院士、或者某些部门的科技负责人了。这些大牌科学家也许在夜半醒来的时候,会觉得这样做也有些不妥,但是你要是公开说,就真的是动了他的核心利益,所以这种话谁都知道,但谁也不敢说。所以我们的科学圈里有这样一个怪异的现状:当他(她)有创造力真正能做科研的时候,是在以利益化的方式在做科研;当他(她)做到功成名就,立马会反过来再去做一些真正的科学工作。但说实话,当人超过了五十岁,已经很难做出像样的成果了。所以还是知无畏、敢想敢做的年轻人最容易出成果。但是现在更多的年轻人,还必须像他(她)的老师一样这么走,因为假如你过早地去钻研真问题的话,你 就会被淘汰。所以你要想早点功成名就,也得去复制你老师的模式——以最快的方式爬到山顶,然后在山顶上再去悟道。所以这个事情谁也不好捅破。并且这些人现在已经占据着这样的位置,即使他半夜醒来,心里偶尔会惊悚一下,但是他是绝不会认账的。因此,中国现在的科研,已经陷入一个往下坠的状态。对于基础研究的那些引导、激励措施,其实是在加速让科学下坠——这真的是一个灾难。2019年热文TOP101. 逆转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发文了:2型糖尿病是简单的疾病,减肥或逆转病情!2. 刚刚,Science发布2019十大科学突破!3. Science重磅!西兰花“唤醒”抗肿瘤基因4. 读者泪目!《柳叶刀》全中文发表中国医学博士「家书」:给父亲的一封信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6. 喝酒,尤其还脸红的人,或面临更高的痴呆风险7. Nature重磅!第一个完全合成且彻底改变DNA密码的生物诞生了8. 这不是一颗大榛子!Science发表新型口服胰岛素,或将取代传统注射9. Science为防秃顶支招:先从不脱发开始...10. 改变精子速度,可以影响后代性别?

囧态郎

地球内唯一能“永生”的生物,其长生秘诀让科研人员惊叹

引言:世间存在能长生不老的生物吗?科学家无意中发现了它,直言它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看法,若条件适宜,它能永远生存。说起一代君王——嬴政,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印象中他是一位一统六国的伟大君主,其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与卓越的政治能力。同时,他也是一位较看重生死的君王,他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为此,他特派方士徐福东渡扶桑以找寻长生不老仙丹。然而,世间并不存在能让人长命百岁的神药,秦王嬴政最终抱着些许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嬴政未能寻到不老仙丹,科学家也解释过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老神药,但少数人仍十分执着,他们固执地相信不老仙丹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从未有人找到它们便主观判断它们并不存在。对于少数人疯狂幻想的永生,科学家一直理性看待,他们本着科学、客观地态度,认为世间万物都需遵循自然法则,生老病死便是其中之一,即便是天资聪颖的人类,也难以违逆自然规律而为之。另外,在理性看待生死的同时,科学家也积极地在自然界中展开调查,希望能找到其中的长寿个体并研究他们的长寿秘诀,希望未来能通过科技手段帮助人类合理、适当地延长寿命,让人们拥有更多时间去感受世界、感受生活。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小型水母,它们能直接从成熟、年长的状态转变为青涩、年幼的状态,这让科研人员倍感惊异。科研人员介绍到,此种水母为“多赫尼水母”,原本生活在地中海,它的名字还有另一重含义,即“不朽的水母”。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后,科研人员看到多赫尼水母物如其名,它们拥有人类梦寐以求的“返老还童”技能,它们能欺骗死亡以长久生存,若条件适宜,它们的状态能一直在成熟与年幼之间相互转换。科研人员进一步解释到,一般来说,水母主要拥有两种生命形态,一种是息肉型,另一种则是水母型。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水母会在生命周期彻底结束以前从息肉形态转变成水母形态,而多赫尼水母则是一个例外,它能很好地周旋于两者之间,令身体状态在两种形态间相互转换,以此欺骗体内死亡机制以实现永久生存。从生物角度来看,多赫尼水母的转变过程实为“转分化”,其实质是两种不同成熟细胞间的转换。而至于为何多赫尼水母拥有如此独特细胞及转换机制,目前还未有人能解释清楚。科研人员表示,在进行“转分化”时,多赫尼水母先会收回自己的触角,团缩成一个小点。接着,它会安静地沉到海底。三天过后,它便能完整地恢复至息肉时期,迎来了新的轮回。毫不夸张地说,多赫尼水母的逆转变过程好比是蝴蝶退化为毛毛虫,母鸡转变为鸡蛋。另外,科研人员也注意到,多赫尼水母的“永生”也需依赖外部环境来实现。一般地,当它们处于饥饿或受伤状态时,出现“转分化”的概率会比较高。此外,当多赫尼水母所处水域的温度或盐度发生较大改变时,也容易激发它们的特殊转化机制。对此,科研人员总结到,当环境适宜时,多赫尼水母能无限进行“转分化”,为不死型生物;而当周围环境或自身状态无法激发体内的转换机制时,多赫尼水母与绝大多数生物无异,同样会经历死亡。看到此,你有什么看法或感受?

定时器

科学技术模拟生物结构 铸就科研新仪器

作为一门宽泛而又古老的学科,仿生学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业内的重视,相关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但是,如果从历史上对于仿生学的运用,以及科学技术对其的促进作为角度来看,科学仪器的发明与生产和仿生学联系的历史却又并不算漫长,甚至可以说从科学仪器的角度来说,仿生学非常年轻。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仿生学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甚至有时候,毫不起眼的一个细节也能成为恢宏工程项目下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大自然给予每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都可以成为仿生学追求的技术奇点。就像我们不曾想到,昔日我们餐桌上的饕餮能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助推剂。近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载着“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入轨。而这颗“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是真真实实的基于龙虾眼聚焦光线原理发明生产的。据了解,该X射线卫星通过模仿龙虾眼众多方形微孔组成的复眼结构,获得比传统X射线卫星更大的视场,从而大幅度的提升了探测高能X射线的效率。当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仿生学从匪夷所思的角度带给我们惊喜了,不过,从技术的运用角度来看,带给我惊喜的自然不仅仅是不同生物所拥有的自然赋予的独特结构。更多的惊喜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尽然能从原理的角度,模拟这些技术,并以更加合适的角度来辅助服务我们的生活工作。事实上,历史的长河促使了仿生学的多次改变,也衍生出了各式各样的技术分支。人类对于仿生学的理解也早已不是简单的模仿,更多时候是求同存异的探索与发现。例如我们都了解的雷达与蝙蝠,雷达采用的是电波、蝙蝠使用的是超声波,介质不同但效果雷同,并且雷达还突破了声音需要媒介来传播的局限性,使得航空航天领域也可以运用,这就是人类的智慧。换个角度来说,仿生学更多时候是人类对于一项技术的进一步了解,这种探索技术的方式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早有出现,飞机机翼的设计、汽车流线型的车身等等我们熟悉的食物,他们的产生可能都是源自对于自然的观察。同样的,当人们可以复刻生物的技术用于己用的时候,同样也可以运用会自然,这也是仿生学在动物保护中也有所运用的原因。客观的来说,仿生学的发展,恰恰是建立在人类善于学习这个基础上的,用科学技术模拟自然赋予生物的特点,从而发展出新的技术,并且进一步促进生物研究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生流转、不断进步。本文参考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铁三角

研发优势显著洁特生物承担众多政府科研项目

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洁特生物”),作为国内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供应商龙头企业,其研发中心先后被认定为广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州市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相对欧美国家起步较晚,国内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只占全球市场份额的小部分。但是,中国市场正以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快速增长的生物医药需求逐渐成为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的新兴市场,未来几年中国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将呈爆发性增长。由于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行业在国内仍然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暂无行业及国家标准。公司主导制定了一次性血清移液管(标准号:DB44/T 1550-2015)、一次性塑料离心管(标准号:DB44/T 1549-2015)等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产品广东省技术标准。另外,洁特生物公司做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48项、外观设计专利16项等。凭借领先的行业地位和先进的技术水平,洁特生物承担了众多政府科研项目并屡次获得荣誉奖励。自公司设立以来,有多个项目获省市重大科研立项,并取得相关科研经费用于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和研发平台建设等。(文章来源:中国资讯网)

苟免于咎

坚持,科研就不再是“坐冷板凳”而是享受

赵忠贤院士作报告国科大校长、党委书记李树深为赵忠贤院士颁发纪念证书摄影:杨天鹏“大学时光是难忘的,我今天谈谈自己的体会,让我们一起讨论吧!同学们都是国家未来的主人,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8月26日,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开学的第一天。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做客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为新生作了一场“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科技价值观报告会。该报告会由中科院直属机关党委主办,旨在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进中国科学院“讲爱国奉献,当时代先锋”的主题活动,学习优秀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的先进典型事迹,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代代有使命“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赵忠贤引用“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的教诲作为开场。他说,上世纪50年代,赵忠尧、洪朝生、彭桓武、周光召等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那一代人。“他们为新中国诸多科技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赵忠贤说。正是洪朝生先生带领团队奠定中国低温技术和低温物理的基础,才推动他们开始中国的超导研究。老一辈科学家受祖国召唤,为中华科技生根。让赵忠贤感到欣慰的是,今天,新一代年轻科技工作者也能在奉献中获得满足。前不久,他应邀参观江西某企业与大学团队合作完成的“高温超导磁体电磁感应加热装置”时,一位参与该工作的大学讲师告诉他:“一辈子参与做了一件世界第一的事,也非常值得。”这令赵忠贤十分感动,“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下,这难能可贵”。早担责任 努力“干”应祖国“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59年,赵忠贤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学不久,他听了“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讲述前苏联的第一颗卫星等故事。“这使我从此喜欢上科学技术,并深感责任重大。”赵忠贤回忆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训是“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大学期间,赵忠贤曾与同学们讨论“红专”问题。他认为,“红”在于内在信念而不在于表面。“专”就是真功夫,需要专业水平精益求精。“信念内涵深邃,包括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精神。”在赵忠贤看来,选择方向最重要。他认定了‘超导’这一方向,便在探索中加深认识,并在一次次小的进步中提高信心和兴趣,“如果讲废寝忘食,还真的是经常发生”。受钱三强治学影响,赵忠贤认为不必做“满分学生”,“4分的好处是,不要把精力完全放在追求考试成绩上,要扩大视野,加强在观察问题及驾驭知识方面的锻炼”。在科学研究一线几十载,赵忠贤特别强调科学研究要有责任、追求和兴趣。“作为科研人员,最首要的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赵忠贤曾在国防任务中连续工作38小时,虽辛苦但那是责任和信任,他倍感光荣。他指出,人才是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的,科学家的人生追求应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为国家和民族争光。责任即是机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是抓住机遇的基础。赵忠贤从未离开过科研一线,古稀之年,他还时常到实验室与年轻人讨论问题,翻阅文献至深夜。“人生机遇很多,努力‘干’才有机会碰上运气,‘见异思迁’不行。”曾有人问赵忠贤,当你加班劳累,遇到困难时,是怎么想的?赵忠贤回答;“责任是一方面,多数是兴趣和专注。”的确,有兴趣的科学研究是一种享受。赵忠贤因此鼓励同学们,长期坚持,总会看到新鲜的事物。坚持就不再是“坐冷板凳”,而是享受。科学研究要扎根“科学研究在于解决科学问题,而不是凑热闹、表演。哪怕开始是棵小树,坚持下去必能长大。跟着别人凑热闹,再好的成果自己也只能是个跑龙套的。”赵忠贤希望同学们去除浮躁,扎下根去做研究。报告最后,赵忠贤发出了掷地有声地号召:“你们赶上了好时代,建设科技强国的重任在你们的肩上,你们是未来的栋梁,前途光明。”报告持续1个半小时,1400余名师生坐满了整个礼堂。赵忠贤以生动、幽默的故事与意味深长的谆谆教诲,赢得现场阵阵掌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校长、党委书记李树深指出:“同学们今天所在的地方,正是当年‘两弹一星’的发源地。虽然时代在变化,但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和奉献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要以赵忠贤院士等中国科学院的优秀科学家为榜样,沉下心来,找准方向,积蓄力量。”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做主持报告会时说,赵院士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学们要传承老科学家们的爱国奉献精神。学校将不断加强在教工、学生中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对先进事迹的学习,化为优良的学风,提升科研道德建设水平,让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植入每个师生的思想深处。听报告时,国科大生命学院2019级新生张致淳在笔记本上认真地写下了赵忠贤说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告诉《中国科学报》:“祖国和前辈们已经为我们奠定了好的基础,让我们拥有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机会,我要珍惜这个时代。”国科大化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李智慧也深受触动,“赵院士一生坚守并践行着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初心,是我们的榜样和灯塔。我希望自己也能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争取早日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做出创新和突破”。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

淡而无为

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硕世生物科研成果显著

来源:红刊财经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位于中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的医药企业,目前正在全力冲刺科创板。据了解,硕世生物成立于2010年4月,公司设立至今专注于体外诊断试剂、配套检测仪器等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实现了“仪器+试剂+服务”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目前已发展成国内领先的体外诊断产品提供商。科研技术保驾护航 多个领域表现突出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硕世生物曾参与甲流检测试剂盒行业标准的制定,为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快速研发出检测试剂盒,使检测产品覆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为2014年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并作为国家援助物资供往非洲。自成立以来,硕世生物持续重视研发投入,获得了多项专利授权。据招股书披露内容,硕世生物已取得51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备案凭证,其中第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0项,第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0项。公司自主开发取得4项软件著作权;获得国内授权专利26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覆盖传染病检测、肿瘤筛查、女性生殖道微生态检测等多个领域的近500个产品。通过不断的创新驱动,硕世生物的研究产品覆盖面广泛,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市场表现。在传染病检测领域,硕世生物是国内疾病预防控制核酸类检测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产品覆盖全国大部分疾控中心及其主要检测项目,包括呼吸道类、腹泻类、疹类等检测项目;在肿瘤筛查领域,“硕世21HPV分型定量检测系统”在鉴定中国人群宫颈病变最常见的HPV16、52、58和33型分型上具有强大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国人群宫颈病变筛查的需求;在女性生殖道微生态检测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医学图像分析诊断系统,完成了阴道炎检测从手工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评估预后,避免表面治愈及过度治疗,有效提升了医护人员的诊断效率和使用者的诊疗体验,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积极参与国家科研建设 重大项目彰显行业引领地位据了解,硕世生物在重视原有产品的升级与新产品的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近年来,公司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研发项目,包括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江苏省成果转化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等,同时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招股书显示,硕世生物曾于2015年被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评为“《中国优生科学西部行》优秀合作单位”、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被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协会评为“中国生殖健康品牌联盟品牌产品”;2016年被中国微生态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女性微生态诊治项目协办单位”、被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协会评为“女性生殖健康检测技术创新企业;2017年被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评为“江苏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等。一系列的项目成果和表彰奖项,充分体现了硕世生物在行业的示范和引领地位。此次硕世生物申报科创板,计划募投的“硕世生物泰州总部产业园”项目将改善公司研发设备和场地条件,提供更为高效实用的研发环境和资源,进一步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使硕世生物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推动硕世生物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出坚实的一步。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