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康拉德

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

由Neutelings Riedijk 建筑事务所与时装设计师 Iris van Herpen合作设计的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Naturalis)通过全新的空间组合,将科学与大众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Naturalis是荷兰的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于1820年由威廉国王一世(King Willem I)在荷兰的莱顿市创立。这个历史悠久的研究所在过去十年中的访客人数不断地增加,现在年均访问量已经突破40万人。此外,展品也在不断地扩充,已达到4200万件,排名在世界前五位,因此迫切地需要对原建筑进行翻新和扩建。新建成的Naturalis将拥有最先进的设施,可容纳200多名研究人员,他们的研究将为全球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包括气候变化,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食物供应和水体质量。与此同时,新的博物馆也将利用更大的空间,向公众们展示自然的美。我们将原有建筑和新增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并通过一个中庭来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每个区域根据功能拥有不同的外形:现有的办公室和仓库,新建的博物馆和实验室。中庭的设计为层叠的混凝土结构,就像互扣的生物分子,有椭圆形,三角形和六边形等不同的体量。中庭也是科学家,工作人员,学生和访客家庭相遇的核心区域,独特设计的窗户结构可以透射入充足的自然光线,整体形态犹如一顶“玻璃皇冠”,极具纪念性。餐厅,商店和展览厅等公共功能都位于底层。蜿蜒的主楼梯通往各个展厅,如同攀爬山路一般,并且越往上楼梯越窄。在顶层的恐龙纪展厅,人们可以看到六千六百万年前的霸王龙化石Trix。展厅的外部采用水平层状石块进行堆叠,仿佛天然的地质结构一般。这些石块上的石灰华经过上亿年的沉积形成的细小天然水晶体,散发着耀眼的光彩。在墙体中嵌入的白色混凝土面板由著名的荷兰时装设计师 Iris van Herpen 所设计,这263块面板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形状。Iris van Herpen为凯特·布兰切特、碧昂丝和Lady Gaga等名人设计的创新服装也有类似的纹理。得益于为该项目所研发的特殊混凝土浇筑技术,这些面板看起来像丝绸一样光滑。荷兰设计师 Tord Boontjeknown 特别为博物馆的室内设计了灯饰,家具和面料,以及由精美的花卉和动物图案组成的100块彩色墙板。这些墙板的设计融合了摄影和绘画,展现出了自然界的奇迹。该项目总面积约38,000平方米,其中翻新部分达18,000平方米,扩建部分的面积达20,000平方米。项目图纸项目信息建筑师:Neutelings Riedijk Architecten地址:Darwinweg 2, 2333 CR Leiden, 荷兰建筑面积:38000.0 m2项目年份:2019摄影师:Scagliola Brakkee Fotografie

事而无传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缅甸发现3种两栖类新纪录

中新社昆明3月24日电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简称“东南亚中心”)公众号24日发布消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课题组与东南亚中心研究组发现了3种缅甸两栖类新纪录:布氏泛树蛙(Polypedates braueri),印度棱鼻树蛙(Nasutixalus jerdonii)和景东齿蟾(Oreolalax jingdongensis)。图为缅甸新纪录布氏泛树蛙的外部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图。中新社发 中科院东南亚中心供图缅甸是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且特有性高。但外界对这一地区的两栖爬行类资源知之甚少。目前,缅甸仅记录有约170种两栖类,相比之下,紧邻的中国和印度分别记录有约550和460种两栖类。近期,中国科研人员在缅甸北部的克钦邦葡萄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并结合形态学比较和分子系统学数据,发现了3种缅甸两栖类新纪录:布氏泛树蛙(Polypedates braueri),印度棱鼻树蛙(Nasutixalus jerdonii)和景东齿蟾(Oreolalax jingdongensis)。其中,棱鼻树蛙属(Nasutixalus)和齿蟾属(Oreolalax)是首次在缅甸被记录。图为缅甸新纪录印度棱鼻树蛙的外部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图。中新社发 中科院东南亚中心供图科研人员称,这些发现证实了缅甸两栖类物种多样性被低估,今后的野外考察将会发现更多缅甸地区未被描述的物种。此外,缅甸北部是连接周边地区的生物地理走廊。由于城市化,缅甸的生物多样性目前正在遭受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因此需要大量及时的调查研究为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实际数据。这一研究成果以“New country records for three species of frog from Myanmar including two genera (Nasutixalus and Oreolalax)”为题,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期刊Zootaxa。

此谓坐忘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机构

外形粉红淡雅形似兰花的“明星”昆虫兰花螳螂、通过抢救性保护和人工繁育方式获得的白旗兜兰、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树种龙脑香科植物……走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称版纳植物园),这些珍稀的动植物都可以找到。近年来,版纳植物园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版纳植物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于1959年在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领导下创建,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目前,园内收集有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秉持开放合作理念,版纳植物园国际交流频繁,现有118名外籍人士在此工作,其中外籍职工10人,外籍留学生88人,外籍博士后20人。英国籍研究员高力行是国际著名热带生物学家、世界保护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2012年7月起,高力行担任版纳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主任、生物多样性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高力行致力于开展中国热带地区植物物种“零灭绝计划”,对云南南部植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全面评估,为下一步制定有效的保护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版纳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团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在全球的影响力。2016年,高力行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据了解,该奖项是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面向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版纳植物园也在积极“走出去”。2015年,版纳植物园集中中科院乃至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力量,以缅甸为基地成立了“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中缅双方合作下,中缅联合科学队经过九次大规模野外考察,共发现700多个动植物新物种。该中心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区域科技合作的典范。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版纳植物园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热带植物科学研究基地、热带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和科学知识传播中心。在热带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目前,版纳植物园与5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有着广泛交流与合作,其国际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版纳植物园面向外国研究生及学者开设了高级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野外培训班,累计收到来自55个国家近1200份申请,现已有39个国家的331名申请者参加了培训。

赵浣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走进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央广网昆明12月10日消息: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体验园项目正有序推进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按照“一宫一线多园”的规划进行建设,展现云南省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拥有从热带到寒带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云南分布的1000种高等植物中,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虽然仅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但却孕育了我国50%以上的植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10285种野生植物种子亚洲第一植物种子库  “种子盛宴”“十余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依托种质资源库对国家重要野生生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启程仪式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宏伟介绍道,截止到2019年12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共收集保存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动物细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类种质资源两万三千五百四十六种,共二十四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份。其中,野生植物种子一万零二百八十五种,共八万两千七百四十六份,占中国种子植物物种总数的35.2%。现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植物种子库。  发布多个名录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此外,2008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率先在全国成功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2013年,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被树立为典型,经验被全国借鉴。目前,全省已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设了14个保护小区(保护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受保护对象物种达44个。华盖木、漾濞槭、巧家五针松等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种群10万余株,回归3000多株,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滇桐等已开花,部分种类能正常结实。 猪腰豆与一般豆子的比较近年来,为保护生物多在性,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会同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率先在全国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以及《云南省外来入侵生物名录(2019版)》等,为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为云南省以及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蓝花楹种子生物多样性对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质保藏中心主任蔡杰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每天吃早餐都有很多种选择,今天吃面条,明天吃米线,后天吃……而这种多样的选择,这就是最简单的生物多样性。”“云南人都爱吃辣椒,那么辣椒有的适合泡着吃,有的适合炒着吃,它形状、味道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如何料理它,这就是辣椒遗传的多样性”。据英国邱园皇家植物园在9月29日发布的《全球植物和真菌现状》年度报告,全球五分之二的植物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每当我们失去一个物种,我们就会失去一次人类的机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能够“救命”的植物是什么?在哪里?它是否面临着灭绝……蔡杰说,保护生物多样性给人类更多的机会!“橡胶、甘蔗、青蒿素、红树林……无数植物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而今年的COP15大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能更好地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在昆明动物所采访团参观了珊瑚礁物种育种实验室、大型仪器中心以及纪念建动物所60周年历史展。利用先进的科考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薄弱、关键等区域育种实验室珊瑚礁始建于1959年的昆明动物所直属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演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自建所以来,昆明动物所就不断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先后深入横断山脉、无量山、高黎贡山、青藏高原等开展系统的资源考察和区系分类研究,足迹几乎遍布云南的所有山脉和水系。 培育小丑鱼当前,昆明动物所以生物多样性数据中心为基础,积极筹建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昆明分部。并向世界“第三极”不断发起探索,牵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将利用先进的科考技术与手段,通过网格和区域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青藏高原空白、薄弱与关键区如喜马拉雅、亚洲水塔等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科考以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夏帆

生物多样性日,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又添俩“公主”

5月21日晚23时30分和5月22日晚23时26分,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又诞生了两匹可爱的野马“小公主"。“准噶尔272号母马中午喂草时见滴奶滴得很厉害,晚上11点多就下了马娃子"饲养员吐尔逊说,“这个母马野性大得很,不好靠近。”准噶尔272号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紧紧守护在"小公主"身边,见人靠近就远远躲避,带着小马驹满场地地跑动起来。但与别的刚产驹的野马妈妈不同的是,当场地内的伙伴们向“小公主”如众星捧月般簇拥而来时,并没有受到准噶尔272号的攻击。特别是两匹去年生的马驹,非常喜欢自己的妹妹,总是跟前跟后,如保镖或护花使者一样,与“小公主”形影不离,还不时地凑上去闻闻这,嗅嗅那,或伸出舌头舔舔妹妹的皮毛。“小公主”是父亲准噶尔256号为头领的野马家族中今年诞生第一个“野马宝宝”,编号为准噶尔385号。5月22日晚23时26分,准噶尔156号母马又顺利产下一“公主”,编号为准噶尔386号,小公主生下约半个小时站了起来,然后吃了初乳,一个多小时后排出了胎粪。进入5月以来,圈养野马已诞生4匹马驹。还有1匹母马也出现了临产征兆,野马近期连连产驹,意味着野马繁殖已进入高峰期。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保留着马的原始基因,曾栖息在从准噶尔盆地到蒙古高原西南部的荒漠草原地带,是比大熊猫还珍稀的濒危物种。目前,全世界普氏野马约2000匹。(张赫凡)(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振振有辞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园

目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体验园项目建设。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室外展览展示项目,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按照“一宫一线多园”的规划进行建设,展现云南省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市民在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漫步。【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玛丽娅

胡长清局长出席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成立大会

9月10日 , 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成立大会在省林科院召开。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长清出席会议并为研究院揭牌 。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林山,二级巡视员张凯锋 , 局办公室、科外处、造林处、野保处、保护地处、湿地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陪同参加。会议听取了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工作汇报 。 胡长清局长指出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 生态保护修复成为了林业部门的核心工作。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的工作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 坚持生态优先。他强调 , 一要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的保护地体系的关键技术、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 二要加大湖南区域性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效益监测、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古树名木保护和复壮研究力度,多出管用有效的成果和技术 , 确保湖南区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原真性、完整性;三要大力开展区域性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 , 以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特有濒危物种和代表性生态系统为重点,进行雪峰山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和保护修复 ; 四要承担上级部门赋予的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规范技术服务 , 加快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是整合优化三个科研团队组建而成 , 在编科研人员25人,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大学科团队 , 平台基础良好,成果基础扎实 , 实践经验丰富。该院将以全省自然保护地为载体 ,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基础,以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为重点 , 创新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培养高端人才 , 为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水平、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市林业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鹤无双

黑龙江科学院寒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落户呼中自然保护区

4月17日,黑龙江省科学院寒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揭牌仪式在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举行,研究站的落成标志着我国寒温带生物多样性研究监测平台将更加完善,数据更加丰富。黑龙江省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曾祥俊,黑龙江省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倪红伟,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张介驰,黑龙江省科学院火山与矿泉研究所所长谢振华,行署科技局副局长曹艳秋,行署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李华,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杜君,大兴安岭地区驻呼中资源监督办主任王义恒,区委常委、副区局长卜祥忠出席活动。黑龙江省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倪红伟,在揭牌仪式上致辞。黑龙江省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曾祥俊,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杜君为定位研究站揭牌。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北部、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最具典型性的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保护区,既是寒温带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基因库,也是研究我国高纬度地区古气候变化、植物迁徙、区系演变和永久性冻土等方面的重要科研基地,具有大兴安岭区域生物多样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此次黑龙江省科学院寒温带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的建立是落实黑龙江省科学院和大兴安岭行署保持长期科技合作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永久性25公顷大型固定样地定位研究进一步延伸的合作平台。它将为开展寒温带天然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以及空间垂直分布研究方面积累和提供具有极高的科研数据和学术支撑。来源:中国最冷小镇

如愚

不容错过:GEO BON主办的一场生物多样性监测界的全球盛会|绿会国际部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速递

关注中国绿发会,订阅绿色未来尤其近一段时间以来,绿会各部室在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领域有着掷地有声的成长和发展。上个月,绿会团体标准研发管理中心、法律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制定、发布了包括《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标准》在内的一系列团体标准,有助于推动有效管理和掌握我国各地生物多样性现状、空间分布与趋势,助推生态文明,为迎接明年昆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打下夯实基础。前不久,绿会国际部参与了绿会成为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相关项目咨询机构的申请工作。围绕这一背景,地球观测小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 BON)近日与绿会国际部在线推荐和分享了一个此时正在举行的全球性质的线上活动——2020年GEO BON开放科学大会和全体会议(The GEO BON Open Science Conference and All Hands Meeting 2020),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网络会议,有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400余位参会者。(来源:GEO BON)本次大会的主题是2020年后的生物多样性监测(Biodiversity monitoring for post 2020)。该大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将所有参与和感兴趣的人聚到一起,共同发展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和生物多样性基本变量,以及它们在2020年后支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潜力。反复、长期的观察对于检测和确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确定政策选择和评估其有效性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十年里,GEO BON及其成员一直在发展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这是生物多样性观测获取和动员的基础,以及帮助评估从基因到生态系统各层次生物多样性状况和趋势的基本生物多样性变量。我们现在正处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时刻。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一年之后,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正在接受《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及其缔约方的评估。与此同时,有关设计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讨论也在进行中。所有这些活动从根本上都指向并指出了加强监测和观察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努力的必要性。爱心捐赠本次2020年GEO BON科学开放大会和全体会议邀请到了所有成员和感兴趣的各方,大家在线上相聚,展示GEO BON发展和生物多样性基本变量(EBV)开发的进步、成就和前沿,以及规划和塑造GEO BON的未来。大会也将正式启动“EBV 2020”倡议的成果,动员涵盖所有EBV类别的EBV数据产品进入GEO BON门户。与2016年在莱比锡、2018年在北京举行的会议相类似,本次的GEO BON开放科学大会也是与全体会议相结合。会议的形式是专家主旨报告环节和多场专题研讨会在线上多行并举,会议时间是2020年7月6日至10日。各工作组以及区域和专题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将审议和讨论2017-2020年实施计划的进展和成果,并确定2021-2024年期间的路线图。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 (GBIF)代表在演示中(来源:GEO BON)大会有多位引人瞩目的主旨嘉宾和研讨代表,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UN CBD)副执行秘书David Cooper、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执行秘书Anne Larigauderie等等。绿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观生态学组首席研究员兼综合保护中心副教授Alice C. Hughes也将参会并发言。(来源:大会官网conf2020.geobon.org)GEO BON也与绿会国际部分享了已经上线的本次大会编纂的参会者主旨“摘要册”,长达200多页,内容丰富,干货满满,都是全球与会人士所发表见解的精髓。绿会国际部相信若没能在线上一同参与会议,这本PDF册子(https://conf2020.geobon.org/pdf/book-of-abstracts_geobon.pdf)就是颇具参考价值的资料,或许也会对构建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具参考意义。(来源:GEO BON)例如,IPBES执行秘书Anne Larigauderie博士在大会开幕时的主旨演讲题目是《IPEBS:生物多样性政策和行动的科学和证据》。演讲中,她将首先介绍IPBES在其首个工作计划中取得的成就,从2016年发布了第一份关于授粉媒介、授粉和粮食生产的评估报告开始,一直到2019年发布的世人瞩目的首部IPBE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她的主旨演讲将突出IPBES全球评估的一些发现,包括过去50年里,大自然对人类贡献的趋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以及在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和一些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后是行动选择。之后,她的演讲将简要介绍IPBES到2030年的工作新计划,以及其三个新主题,最后是对GEO BON的考虑,以及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系统的必要性,来支持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CBD副执行秘书David Cooper在开幕主旨中指出:“我们的确需要将政策的关注点从什么是可行的转向什么是生物多样性需要的;我们需要提高生物多样性数据的相关性和复原力。”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与绿会国际部一起,通过本次大会详实、全面的官网链接(conf2020.geobon.org)来关注此次2020年GEO BON开放科学大会和全体会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建立联系,并讨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如何在2020年后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编注:】关于GEO BON (www.geobon.org):地球观测小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The 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 –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Network,GEO BON)是一个旨在为决策者和科学家提供生物多样性变化数据以支持政策的项目。GEO BON发起并协调设计和实施可互操作的国家和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随着来自90个国家和550多个机构的近1000名成员的迅速增长,GEO BON结合了最先进的研究,其共同目标是提高生物多样性数据的价值,并根据观察到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命的趋势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GEO BON将支持对下一代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跟踪和实施,这些目标旨在阻止物种的失控灭绝和生态系统的退化,而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诸多好处。(完)【参考来源:】2020年GEO BON开放科学大会和全体会议官方网页https://conf2020.geobon.org/index.php大会非官方网页https://www.accelevents.com/e/conf2020geobon全体与会者参会主旨内容摘要汇编https://conf2020.geobon.org/pdf/book-of-abstracts_geobon.pdfGEO BON参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讨论和谈判https://geobon.org/geo-bons-engagement-in-the-discussion-and-negotiations-for-the-post-2020-global-biodiversity-framework/绿会申请成为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项目咨询机构 | 全球环境治理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13026.html中国绿发会发布《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1.0团体标准,欢迎相关机构自愿采用http://www.cbcgdf.org/NewsShow/5055/12696.html文/牛静美 审/绿宣 编/Angel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智慧

而今非也

不容错过!GEO BON正在主办一场生物多样性监测界的全球盛会

尤其近一段时间以来,绿会各部室在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领域有着掷地有声的成长和发展。上个月,绿会团体标准研发管理中心、法律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制定、发布了包括《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标准》在内的一系列团体标准,有助于推动有效管理和掌握我国各地生物多样性现状、空间分布与趋势,助推生态文明,为迎接明年昆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打下夯实基础。前不久,绿会国际部参与了绿会成为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相关项目咨询机构的申请工作。围绕这一背景,地球观测小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 BON)近日与绿会国际部在线推荐和分享了一个此时正在举行的全球性质的线上活动——2020年GEO BON开放科学大会和全体会议(The GEO BON Open Science Conference and All Hands Meeting 2020),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网络会议,有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400余位参会者。本次大会的主题是2020年后的生物多样性监测(Biodiversity monitoring for post 2020)。该大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将所有参与和感兴趣的人聚到一起,共同发展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和生物多样性基本变量,以及它们在2020年后支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潜力。反复、长期的观察对于检测和确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确定政策选择和评估其有效性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十年里,GEO BON及其成员一直在发展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这是生物多样性观测获取和动员的基础,以及帮助评估从基因到生态系统各层次生物多样性状况和趋势的基本生物多样性变量。我们现在正处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时刻。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一年之后,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正在接受《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及其缔约方的评估。与此同时,有关设计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讨论也在进行中。所有这些活动从根本上都指向并指出了加强监测和观察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努力的必要性。本次2020年GEO BON科学开放大会和全体会议邀请到了所有成员和感兴趣的各方,大家在线上相聚,展示GEO BON发展和生物多样性基本变量(EBV)开发的进步、成就和前沿,以及规划和塑造GEO BON的未来。大会也将正式启动“EBV 2020”倡议的成果,动员涵盖所有EBV类别的EBV数据产品进入GEO BON门户。与2016年在莱比锡、2018年在北京举行的会议相类似,本次的GEO BON开放科学大会也是与全体会议相结合。会议的形式是专家主旨报告环节和多场专题研讨会在线上多行并举,会议时间是2020年7月6日至10日。各工作组以及区域和专题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将审议和讨论2017-2020年实施计划的进展和成果,并确定2021-2024年期间的路线图。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 (GBIF)代表在演示中(来源:GEO BON)大会有多位引人瞩目的主旨嘉宾和研讨代表,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UN CBD)副执行秘书David Cooper、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执行秘书Anne Larigauderie等等。绿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观生态学组首席研究员兼综合保护中心副教授Alice C. Hughes也将参会并发言。GEO BON也与绿会国际部分享了已经上线的本次大会编纂的参会者主旨“摘要册”,长达200多页,内容丰富,干货满满,都是全球与会人士所发表见解的精髓。绿会国际部相信若没能在线上一同参与会议,这本PDF册子(https://conf2020.geobon.org/pdf/book-of-abstracts_geobon.pdf)就是颇具参考价值的资料,或许也会对构建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具参考意义。例如,IPBES执行秘书Anne Larigauderie博士在大会开幕时的主旨演讲题目是《IPEBS:生物多样性政策和行动的科学和证据》。演讲中,她将首先介绍IPBES在其首个工作计划中取得的成就,从2016年发布了第一份关于授粉媒介、授粉和粮食生产的评估报告开始,一直到2019年发布的世人瞩目的首部IPBE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她的主旨演讲将突出IPBES全球评估的一些发现,包括过去50年里,大自然对人类贡献的趋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以及在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和一些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后是行动选择。之后,她的演讲将简要介绍IPBES到2030年的工作新计划,以及其三个新主题,最后是对GEO BON的考虑,以及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系统的必要性,来支持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CBD副执行秘书David Cooper在开幕主旨中指出:“我们的确需要将政策的关注点从什么是可行的转向什么是生物多样性需要的;我们需要提高生物多样性数据的相关性和复原力。”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与绿会国际部一起,通过本次大会详实、全面的官网链接(conf2020.geobon.org)来关注此次2020年GEO BON开放科学大会和全体会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建立联系,并讨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如何在2020年后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编注:】关于GEO BON (www.geobon.org):地球观测小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The 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 –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Network,GEO BON)是一个旨在为决策者和科学家提供生物多样性变化数据以支持政策的项目。GEO BON发起并协调设计和实施可互操作的国家和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随着来自90个国家和550多个机构的近1000名成员的迅速增长,GEO BON结合了最先进的研究,其共同目标是提高生物多样性数据的价值,并根据观察到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命的趋势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GEO BON将支持对下一代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跟踪和实施,这些目标旨在阻止物种的失控灭绝和生态系统的退化,而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诸多好处。【参考来源】2020年GEO BON开放科学大会和全体会议官方网页https://conf2020.geobon.org/index.php大会非官方网页https://www.accelevents.com/e/conf2020geobon全体与会者参会主旨内容摘要汇编https://conf2020.geobon.org/pdf/book-of-abstracts_geobon.pdfGEO BON参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讨论和谈判https://geobon.org/geo-bons-engagement-in-the-discussion-and-negotiations-for-the-post-2020-global-biodiversity-framework/绿会申请成为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项目咨询机构 | 全球环境治理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13026.html中国绿发会发布《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1.0团体标准,欢迎相关机构自愿采用http://www.cbcgdf.org/NewsShow/5055/12696.html文/牛静美 审/绿宣 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