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生理学诺奖成果的多篇关键论文中 有这位浙江人的名字取境

在生理学诺奖成果的多篇关键论文中 有这位浙江人的名字

更多阅读》》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和英国的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其中,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格雷格·L·塞门扎(Gregg L.Semenza)揭示了身体应对低氧的关键激素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基因的调控机制,找到了转录因子——低氧诱导因子(HIF)。今天,HIF已成为开发许多药物包括癌症药物的热门靶点。王广良和塞门扎合影实际上,这一摘得科学最高桂冠的研究工作,是塞门扎教授和他的中国学生王广良在20世纪90年代共同完成的。在诺奖评奖委员会列出的获奖成果关键文献中,王广良是3篇论文的第一作者、1篇论文的第二作者。王广良是浙江天台人,1983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生物系,1986年在中科院细胞所获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又跟随塞门扎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为发现HIF做了大量具体工作。记者7日晚采访了现就职于美国一家制药企业的王广良博士。2017年,塞门扎到访浙大。“我是塞门扎先生的第一个博士后,当时整个实验室就只有我们两个人。在寻找HIF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我一个人在做具体的科研工作。”王广良回想起20多年前的科研往事,仍十分激动。塞门扎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有教学任务,他还是一位从业医生,要诊治病人,因此大量的科研工作都压在王广良的肩上。当时,细胞如何应对低氧状态是一个前沿方向。科学家已经发现氧气不足时肾脏会分泌EPO来促进红细胞产量提升,但这一机制的开关在哪里?王广良正是出于对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才投入塞门扎教授门下。“塞门扎先生非常聪明,对科学事业专注、执着,他指出了以EPO为靶基因探寻背后生物分子机制的正确研究方向,并为开展研究整合多方资源。而我则心无旁骛地在实验室里将他的设想付诸实施。”王广良说。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王广良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工作,培养了数百升人类细胞,不断分离杂质,最终取得几毫克的HIF蛋白。他和导师发现,当细胞缺氧时,HIF浓度会上升,进入细胞核并激活EPO基因。随后,他们又进一步明确了HIF的蛋白结构:HIF主要由两种结合不同DNA位点的蛋白组成,分别为HIF-1α和ARNT。一旦氧气浓度下降,HIF-1α的含量开始上升,这样大量的HIF-1α就能结合到EPO基因附近来调节EPO的表达。并且,HIF-1α在正常情况下会迅速降解,以保证氧气供应不会紊乱;但在低氧状态下,HIF-1α则不会迅速降解。三位诺奖得主对细胞感知、适应氧气变化机制的研究在2016年已摘获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塞门扎教授获奖后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取得这一发现的经过,文中他充满感情地回忆王广良取得HIF蛋白后激动万分的神情。随文刊发的照片是王广良和塞门扎教授、塞门扎教授的导师等一群学者的合影,王广良站在正中位置。为了投身更具应用性的工作,王广良在其后离开了塞门扎的实验室,转为在制药企业从事开发。“如果我继续在实验室做下去,和塞门扎先生一道完成有关细胞感知氧气机制的更多研究,也许今天就能和他一起分享诺贝尔奖。”王广良说,“但是我没有感到遗憾、后悔。不管是做基础研究,还是开发新药,或做临床研究,我们都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耕耘,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名字篇

厉害了!在2019生理学诺奖成果的多篇关键论文中,有这位浙江人的名字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和英国的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其中,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格雷格·L·塞门扎(Gregg L.Semenza)揭示了身体应对低氧的关键激素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基因的调控机制,找到了转录因子——低氧诱导因子(HIF)。今天,HIF已成为开发许多药物包括癌症药物的热门靶点。实际上,这一摘得科学最高桂冠的研究工作,是塞门扎教授和他的中国学生王广良在20世纪90年代共同完成的。在诺奖评奖委员会列出的获奖成果关键文献中,王广良是3篇论文的第一作者、1篇论文的第二作者。△王广良和塞门扎合影王广良是浙江天台人,1983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生物系,1986年在中科院细胞所获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又跟随塞门扎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为发现HIF做了大量具体工作。记者7日晚采访了现就职于美国一家制药企业的王广良博士。△2017年,塞门扎到访浙大。“我是塞门扎先生的第一个博士后,当时整个实验室就只有我们两个人。在寻找HIF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我一个人在做具体的科研工作。”王广良回想起20多年前的科研往事,仍十分激动。塞门扎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有教学任务,他还是一位从业医生,要诊治病人,因此大量的科研工作都压在王广良的肩上。当时,细胞如何应对低氧状态是一个前沿方向。科学家已经发现氧气不足时肾脏会分泌EPO来促进红细胞产量提升,但这一机制的开关在哪里?王广良正是出于对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才投入塞门扎教授门下。“塞门扎先生非常聪明,对科学事业专注、执着,他指出了以EPO为靶基因探寻背后生物分子机制的正确研究方向,并为开展研究整合多方资源。而我则心无旁骛地在实验室里将他的设想付诸实施。”王广良说。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王广良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工作,培养了数百升人类细胞,不断分离杂质,最终取得几毫克的HIF蛋白。他和导师发现,当细胞缺氧时,HIF浓度会上升,进入细胞核并激活EPO基因。随后,他们又进一步明确了HIF的蛋白结构:HIF主要由两种结合不同DNA位点的蛋白组成,分别为HIF-1α和ARNT。一旦氧气浓度下降,HIF-1α的含量开始上升,这样大量的HIF-1α就能结合到EPO基因附近来调节EPO的表达。并且,HIF-1α在正常情况下会迅速降解,以保证氧气供应不会紊乱;但在低氧状态下,HIF-1α则不会迅速降解。三位诺奖得主对细胞感知、适应氧气变化机制的研究在2016年已摘获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塞门扎教授获奖后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取得这一发现的经过,文中他充满感情地回忆王广良取得HIF蛋白后激动万分的神情。随文刊发的照片是王广良和塞门扎教授、塞门扎教授的导师等一群学者的合影,王广良站在正中位置。为了投身更具应用性的工作,王广良在其后离开了塞门扎的实验室,转为在制药企业从事开发。“如果我继续在实验室做下去,和塞门扎先生一道完成有关细胞感知氧气机制的更多研究,也许今天就能和他一起分享诺贝尔奖。”王广良说,“但是我没有感到遗憾、后悔。不管是做基础研究,还是开发新药,或做临床研究,我们都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耕耘,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毕业论文如何选题及论文的6个选题方向

本科毕业论文缺乏创新性主要表现在论文选题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时往往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个是题目陈旧,另一个是题目偏大。这里我们将两个问题一并提出讨论。题目偏大是初学论文写作者的通病。题目大涉及的问题就多,材料难以驾驭,很难深入问题实质,往往使文章写得空洞不实。例如,一个学生选择了《论日本视觉艺术》这个论题,连续酝酿了很长时间,文章是写出来了,但由于论题偏大,使得立论不突出、不鲜明,结构层次不清晰,内容庞杂而零乱。后经老师指导改为《论近现代日本雕刻的潮流》,论题下降两个层次,即从日本所有视觉艺术种类的综述下降到近现代日本雕刻潮流的论述。由于论题的范围被缩小和明确,加上选材精当,论证有力,文章写得别开生面,获得了很好的成绩。题目陈旧,缺乏新意,是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常见的问题。许多学生收集资料确定论题的准备工作不充分,不清楚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了什么进展、得出过什么结论、目前人们研究的动向等等,而仅仅根据少量的几篇文献确定一个人云亦云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写起来容易,沿着别人的思路说着别人说过的结论。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选择别人已研究过的题目,去搞重复劳动,浪费时间和精力,毫无意义可言。如《论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论水墨画的艺术特征》等文题就属于选题重复,人们一见这样的文题,似曾相识,又怎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呢?上述选题时易犯的毛病提醒我们在进行选题时,论题的角度很重要。有经验的学术论文作者,都十分注意论文角度的选择。为了寻求一个合适的角度,往往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所谓论题的论证角度,就是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切入论题,使论述遵循一定的途径、线索或方向展开,即通常所说的“突破口”。角度选择得好,动笔就会得心应手,势如破竹,整个论文就更富有新意。比如,《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发展的困境》这一论题,如果作者能驾驭整个论题,全面系统地加以论述也未尝不可;如果作者感到力不能及,就最好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去论证。如《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压力和相对优势》《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等,都可以作为不同的角度供作者进行选择。选择一个或两个角度,就可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从而对中小企业的地位和发展这个论题进行精辟深入的阐述,对社会实践产生指导意义。对于前人已经研究得比较充分的对象,选取合适的角度,对论文的创新尤其重要。如《名作欣赏》2007年第12期刊登如下一组论述鲁迅《在酒楼上》的论文:《自责?自励?失望?希望?———〈在酒楼上〉新解》《从下午到黄昏:雪色中非同寻常的人生展示———鲁迅〈在酒楼上〉新解》《从荷戟战斗到颓废虚无———吕纬甫人生之路解读》。这三篇论文都是论述《在酒楼上》这一共同论题的,鲁迅的小说已经被许多名家论述过了,但这三篇论文,角度各不相同,而且做到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论题不重复,富有新意,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给予读者一定的启示。这样的选题角度就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毕业论文选题的意义选题是从事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因为只有研究了有意义的课题才会获得有价值的结果,所以说,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的价值和成败。毕业论文的价值来自两个方面,即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论文的理论价值是指论文所阐述的内容,对科学理论具有开拓性意义,或者使其理论更丰富完善;论文的实用价值是指论文所阐述的内容能够对实际工作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们写作论文,应以追求论文的价值作为目标和出发点。这里有三个论文选题:A:论《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B:《老人与海》不是赞扬现代人硬汉精神的小说C:《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现状分析这三个选题虽然没有落笔成文,但其价值已经清晰地显现出来。A的选题是前人早已论证过而且解决得比较完满的,那么,这种论题就是陈旧的。选择这样的论题,作者花的气力再大,收集的材料再丰富,论证得再严密,其理论意义仍然不会很大,当然也谈不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B的选题完全不同于以往学界对海明威《老人与海》体现“硬汉精神”的研究,其论题即鲜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如果它的结论能够得到充分论证,得以确立的话,那么关于海明威的研究将增添新的观点和视角,它就是一篇具有明显创新性的论文。C的选题从学术方面来看没有多大价值,很难说为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增加了多少新观点,但是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阶段的经济现象及其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切实的建议意见,对于进行中的现实经济活动有指导作用,为相关的经济制度法规的制定实施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这就是实用价值。它的价值评估应当与那些具有学术价值,但不一定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论文同等看待。所以说,在学术上,B和C这两个论文选题是有研究和写作价值的。由此可见,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与论题的选择关系极为密切。一篇有价值的论文总是以选择重要论题作为写作基础的,论题的选择是决定论文价值的前提。此外,人们常将选题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创造才能高低的重要依据。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对选题的重要性有过深刻的论述,值得我们长久玩味。“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62.“有真正研究才能的学生要选一个合适的题目是不困难的。假如他在学习过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识的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那么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他的前途是不大的。”———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二)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和方法在具体选择论文题目之前,我们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在选题方向上,既要充分重视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又不要忽视对各学科中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研究,选择有科学价值的题目;二是在选题的条件上,既要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又要考虑到时间、资料和实验设备等客观条件,选择有能力完成的题目。把握好选题的原则,选题的具体方法因人而异。不知从何处着手的同学可以尝试下面的两个途径。一是征询导师和专家的意见。本科毕业生虽然在本专业中学习了四五年时间,但还是一个科研领域的新入门者,而导师对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状况则掌握得比较清楚,因此,在选题过程中,学生一定要经常向自己的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的想法和进展,一个题目不合适再选另一个,直到论题最终确定下来为止。如果所选的论题是跨学科的,还要向校内外的其他专家请教,从而获得指导。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个别同学选题时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就开始进入写作,等将第一稿拿给老师看时,才发现题目不合适,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在选题方面走了弯路,其他同学应引以为戒。在有的专业,除了学生自己选题外,指导教师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如许多有科研项目的老师会从项目中选取本科生能完成的子课题,交给学生作为毕业论文来进行。有一些课题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新成果、新产品,得到社会的欢迎,实现选题的实用价值。这种老师根据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指导学生选题,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论文选题方法。总之,无论是教师提供选题还是学生自选课题,都要随时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二是从精读本专业往届优秀毕业论文开始。学生自己选题时,首先可以将本专业往届毕业论文题目浏览一下,选取五篇优秀论文精读,这样就会对其他同学的选题倾向和所达到的最好水平有真切的了解,对自己开始选题会有直接的帮助。然后再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知道本学科过去已进行了哪些研究,有什么成果;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知道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了解哪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了解专业研究中存在的最突出、最亟待解决的前沿问题以及热点、冷门、焦点问题是什么。了解这些后,再对自己以往的学习进行一番完整的反思。要认真回顾近年来自己对哪些内容学有心得、印象更深、更有兴趣,哪些领域的内容有可能写得比较好,可能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可能对自己毕业后就业更有帮助等,最后确定一个论题。学生自我选题,也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题,不要以为可以自己选题,就完全凭一时的兴趣,跑到专业以外去选题。专业外的选题也许很有价值,但深入研究后,学生常常会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不够,要想完成论题力不从心。因为你毕竟没有在那个专业里系统学习过,对它的历史与发展和专业的研究现状了解得不多,这样你的写作和研究就容易陷入困境。另外,毕业论文写作作为高校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环节,是为了全面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看其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牢固,是否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选题时要围绕自己的专业进行。(三)具有创新性的选题方向1.选择应用性的论题通过调查、实验和创作之后总结指导实践的理论、艺术和技巧,这类课题称为应用性课题。这类课题能够直接解决生产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毕业论文选题首先应该考虑的课题。2.选择理论争鸣型的论题某一题目已经有许多人探讨过,但说法不一,甚至有过争论,这类题目带有争鸣性质,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选题对象。对这类题目进行研究时,要在众说纷纭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意见,要有新的见解、新的突破。3.选择纠正通说型论题通说是通行的看法,是已有的研究成果。纠正通说中不正确的观点,使人们得到正确的认识,这自然是有科学价值的。纠正通说往往会给一系列学术问题的探讨带来较大的突破,也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4.选择学科交叉的论题最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专业细化的倾向比较明显,专业的细化和分支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精细,但同时,人们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专业交叉和融合的必要。因为客观世界各部分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学科的参与。一般来说,两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交叉点上,属于大多数人尚未涉及的领域,容5.选择比较类型的论题所谓比较类型的课题就是将两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阐发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以及各自形成的原因和相互影响。对于科研论文的初写者来说,比较类型的课题更容易把握和展开,有话可说,比单一论述一种事物更容易谈出自己的心得。同时,在论文的结构安排上显得整齐且富有逻辑性。有了一个选题方向开始收集资料的同学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你感兴趣的课题的资料很少或者没有,你面对的是“白手起家”的困难,一点参考也没有,你会不知道怎么写,因为畏难可能放弃,转而收集另一个题目的资料。另一个题目的材料很多,令你欣喜,但通读后,你又会发现该说的话别人都说了,而且说得很好,自己除了人云亦云外,无话可说,无新可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两个对象做比较研究,则可避免选题的重复,又能谈出自己的新意。可以对比的事物很多,两个人物、两种模式、两个时期等等。6.选择理论创新性论题上面提到的选题基本上都是理论发展性论题。理论发展性课题是指已经有人做过探讨,但还有继续研究必要的课题。理论创新性课题则完全不同,它是前人从没有做过的课题,题目、方法、材料和观点都是新的,其中,选题新是关键因素。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和推广者。三位获奖者中,日本的下村修于1962年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被誉为生物发光研究第一人;美国的马丁·沙尔菲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理学和医学等领域;华裔科学家钱永键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化学物来追查实验室内进行的生物反应,被认为是这方面的公认先驱。这三位科学家共同解决了当代生物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缺少跟踪活体细胞内部和外部分子实时变化的办法。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令全世界瞩目的创新性成果。当然这种重大选题的完成不是轻而易举的,往往要经过长期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但正因为如此,这类研究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有志于科学研究的本科毕业生也应该勇于进行这种探索,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资料节选自网络)毕业季又开始了,虽然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们开学和毕业都受到了影响,但毕业论文还是要写的,希望以上的整理能给大家一些帮助。谢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哦!

独闻和焉

他是2019诺贝尔生理学奖多篇关键论文的作者,却和诺奖失之交臂!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和英国的3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其中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Gregg L.Semenza 教授揭示了身体对低氧环境下,红细胞生成素EPO 基因的调控机制,找到了转录因子——低氧诱导因子(HIF),如今HIF已经成为很多药物,包括癌症药物的热门靶点。大家不知道的是,这项伟大的研究工作,是Gregg L.Semenza 教授和他的中国学生王广良在20世纪90年代共同完成的,在诺奖委员会列出的获奖成果文献中,王广良是3篇论文的第一作者、1篇论文的第二作者。和诺奖失之交臂,广大中国学者都替他表示惋惜。王广良是浙江天台人,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生物系,1986年在中科院细胞所获硕士学位,后来赴美留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后,又跟随Gregg L.Semenza 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为发现HIF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王广良回忆道:“我是塞门扎先生的第一个博士后,当时整个实验室就只有我们两个人。在寻找HIF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我一个人在做具体的科研工作。”想起20多年前的科研往事,王广良还是历历在目,因为Gregg L.Semenza 教授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有教学任务,而且他还是一名从业医生,因此大量的科研工作都压在王广良的肩上。当时前沿热点研究方向上,细胞如何应对低氧状态是其中之一,已经有科学家发现氧气不足的时候,肾脏会分泌EPO来促进红细胞的产生,但是这个机制的开关在哪里,还没有人能够解释,当时Gregg L.Semenza 教授指出了以EPO为靶基因探寻背后生物分子机制的正确研究方向,并为开展研究整合多方资源,王广良投入了Gregg L.Semenza 教授门下,开始了认真的研究。经过了两年的研究,王广良培养了数百升人类细胞,不断分离杂质,最终取得了几毫克的HIF蛋白,他和导师发现,当细胞缺氧时,HIF浓度会上升,进入细胞核并激活EPO基因,随后他们又进一步明确了HIF的蛋白结构,了解了细胞感知、适应氧气的机制。三位诺奖得主对细胞感知、适应氧气变化机制的研究在2016年已经获得了拉斯克奖,Gregg L.Semenza 教授获奖之后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取得这一发现的经过,其中他回忆了王广良取得HIF蛋白后激动万分的神情,随后刊发的照片是王广良和Gregg L.Semenza 教授以及Gregg L.Semenza 教授的导师等一群学者的合影,王广良站在正中的位置。如今王广良在一家药企从事开发工作,他表示,如果他当初继续和Gregg L.Semenza 教授一起完成有关细胞感知氧气机制的更多研究,也许今天就能和他一起分享诺贝尔奖了,但是他并没有为此感到遗憾、后悔,不管是做基础研究还是从事新药开发,他们都在生物医学领域耕耘。

春之梦

中国学术界闹出大丑闻,被境外出版商无情曝光!

今天,一则“中国学术界被爆惊天大丑闻”的新闻在境外媒体和中国的网络上流传着,而且被卷入丑闻的竟然有多所中国知名的学府…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耿直哥必须告诉大家的是:这件事确实是发生在我国学术界的一个丑闻。事情是这样的,今天一早,德国知名的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发布了一条消息,说他们经过调查发现,在2015年-2016年间,有107篇刊登在出版社旗下的学术期刊《肿瘤生理学》上的论文涉嫌造假,而且证据充足!更令人难堪的是:这107篇论文,竟然全都来自中国!根据斯普林格出版社的说法,这些论文存在的主要造假问题是【虚构审稿人和审稿意见】。其具体的造假做法是:论文作者会虚构一个不存在的审稿专家、或者冒用真实专家的身份,然后再编造出这些所谓审稿专家的邮件地址。之后,待论文被发到了这些虚假的邮件地址后,造假者会撰写出虚假的审稿意愿,高度评价这些论文,进而促使这些论文获得通过并得以刊登。不过,耿直哥仔细查阅了这全部107篇造假论文的信息后,却发现了一个更令人吃惊的事实…这些问题论文中,【绝大多数】竟然都来自中国国内的医院,其中更不乏许多三甲医院!真正涉及到正规高校的,反倒很少…(图为耿直哥和同事整理的部分造假论文所来自的医院)更值得注意的是,如上图所示,这些论文造假的医院人员所来自的科室,也绝大多数都是临床科室,而不是纯学术的部门….这也就是说,虽然这次被曝光的107篇学术论文确实给中国学术圈子的名誉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制造这次丑闻的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机构,而是中国的医院行业和大量的临床医生!可是,这些医院的医生们为啥要如此大规模、系统性的论文造假呢?这背后的原因啊,其实早在2年前就已经被咱国内的媒体披露过了…因为中国学术圈在当年就已经遭遇过一次类似的丑闻了。当时曝光我们的是英国的医疗科学学术文献出版商BioMedCentral,说有41篇来自中国的论文造假,而造假的手段也与今天《肿瘤生物学》期刊上被曝出的107篇论文的问题一模一样,都是同行评审造假!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始作俑者同样大量来自中国各地的医院,其中还涉及38家全国知名医院!而媒体的调查很快就揭开了这其中的黑幕:都是医院“一刀切”的考核制度害的!其中,《新华日报》的调查就指出:论文已经成为医生、乃至护士和技工们晋升评职称时必须的“通行证”,像南京大医院的中级职称医生,如果要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必须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2篇SCI论文,才有参加申报资格;在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甚至还要求医生必须用外文发论文,并发在国外权威杂志上才有晋升正高资格…耿直哥的一位医生朋友也吐槽说:论文造假都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了,因为不论你看病多好,只要你没有论文,就难以晋升和评职称;可很多临床医生平时都“忙成狗”,几乎没时间再去关心写论文的事情,结果就出现了这种系统性的、大规模的造假丑闻,甚至还衍生出了一个论文代写的黑色产业链。《新华日报》2015年的调查报道也指出,一篇3000字的医学论文,如果发表在国内非一流期刊上,一般行情是8000元-1万元;若要附有英文摘要,还要再加三四千元。护理方面的论文稍便宜些,一般每篇要5000元左右,如果是3万字的医学硕士毕业论文,行价多在5万元左右…更讽刺的是,由于造假者太多,导致一些国际期刊也受到了“连累”。比如今天这107篇造假论文所刊登在的《肿瘤生物学》期刊,就因为自身管理不严,总令造假者钻空子,不仅拉低了其在学术圈的“地位”和“影响因子”,甚至都快被衡量一本学术期刊是否“合格”的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给剔除了…不过,事情在2015年年底开始出现了一些转变。先是2015年11月人社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始为基层医护人员的职称评级松绑,表示论文、科研要求不做硬性规定,只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之后,在2016年3月,中央又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不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更要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可即便这些政策看起来令人振奋,即便今天被斯普林格出版社曝光的107篇论文也是发生在2015年-2016年这个“过去时”,但冰冻三尺也并非一日之寒…耿直哥的医生朋友就表示,目前论文仍然在很多大医院的晋升和评职称中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临床医生们也还在为此头疼着。真正改变的只有县级的单位。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大医院、三甲医院的医生即便能力出色,对病人负责,但为了获得晋升和职称,他们只能被僵化且拒绝改变的评级体制【逼着造假】…最终,我们仍然可能会继续面对到2015年和今天这样的“学术造假大丑闻”,而且还是在全世界面前被曝光,丢光我们的脸。可我们怪不着别人的曝光,只能认真反省我们自己:为什么中央印发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实施不下去?为什么大医院拒绝改变人才的晋升和职称制度?最后,关于这次被曝光的107篇论文都牵扯了哪些医院和学术机构,请点击文章最后的原文链接。

事亲以适

程和平:抢占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制高点

编者按:2020年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北京大学程和平、颜学庆、季加孚等三位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北京大学校报采访了三位获奖者,讲述他们的科研学术之路和教学育人的故事。2020年金秋,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院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掖他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高端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制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程和平近照作为“钙火花”和“超氧炫”等生命现象的发现者、2.2克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研发团队领军人和“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程和平在生命科学的理论、技术与应用的多层面颇有斩获。在他朴素而明亮的办公室里,程和平接受了校报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他近40年学术生涯里的艰辛、惊喜与感动。交叉背景——从未名湖畔到马里兰1980年,程和平从家乡安徽桐城进入北京大学力学系求学。初入燕园的青涩少年大概很难预想,就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将会成为北大交叉培养的“实验品”。“我在北大有三位导师,力学系的吴望一先生、生物系的陈守良先生与无线电系的王楚先生,他们是我跨学科研究的三位引路人。”本科攻读力学的程和平最早与生物学结缘,就是在陈守良的生理学课上。“生理学是讲原理的,讲逻辑和实验论证的,陈先生又补充了很多科学发现和历史人物故事,我觉得特别有兴趣。”程和平笑谈,当时有一个章节的考试难度较大,“同学们都考趴下了,我力学系的数理底子不错,一下子获得了老师的青睐。”攻读硕士之初,吴望一先生在未名湖畔偶遇陈守良先生,“他们决定拿我做个实验,想要交叉培养。”因此,程和平在跟随吴老师学习生物力学的同时,还在陈先生的指导下研修生理学专业课程,此外,吴老师还规定他要在北医修人体解剖课。当时北大开始设立双学位,申请只对本科生开放,在两位老师的积极争取下,我有幸入选,修完了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课程”。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的同时,程和平拿到了“001”号本科第二学位证书。为了进一步锻炼实验能力与动手能力,硕士毕业的程和平在无线电系担任助教。第一年旁听王楚先生的电子学原理和电子线路实验课,第二年在数字电路教研室做“数字电路原理”课程的助教,为本科生大实验课设计PID温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勤学敏思的程和平还发表了多篇小论文。谈及在北大的“坎坷”学术经历,程和平感慨良多:“在北大的九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在美国做科研,这些年学的‘十八般武艺’都用到了。”1990年,程和平追随妻子肖瑞平的脚步远赴美国留学。如果说燕园九载为他奠定了求学之基,那么在马里兰大学的学术浸染则是将他带到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在美国,我接触到尖端的科学技术,见识到一批科学大家,并在文化的交融中视野更宽广,体会到科研从发现现象到提炼概念与原理的真谛。”程和平至今对他在美国的导师心存感激。第一次拜访导师时,他就“坦白”了自己的学成回国意向。“我当时告诉导师,我一定要回到中国去,希望您不要失望。”让程和平意外的是,他的导师对此非常支持,导师的鼓励使得程和平在学海的搏击愈发坚韧自信。成就斐然——从“钙火花”到“超氧炫”马里兰大学生理系实验室的门口至今仍挂着一个牌匾——“钙火花诞生地”,以纪念1993年程和平和他导师师徒三人的著名发现。钙离子是细胞内重要的信使物质,1992年冬天,正在攻读博士的程和平利用一台自主改装的二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发现静息状态的大鼠心肌细胞中存在自发性的微点钙释放现象,并将其命名为“钙火花”。1993年,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 (Science) 杂志,这也让程和平在生物学界一举成名。钙火花的发现使得在微纳米尺度研究钙信号的分子过程成为可能,也给众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探索带来了新的契机。此后的20余年中,程和平及其团队在“钙火花学”这一新兴领域开展纵深研究。2008年,程和平应《生理学评论》 (Physiological Reviews) 杂志之邀,对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进程撰写了近五万字的综述。程和平告诉记者,在美国做实验时共聚焦显微镜还是稀有物品,一般人也不会用。“发现了新现象后,还有大量的编程问题、图像处理问题,还要数学建模。因此需要动手能力、图像处理能力和数理能力的多管齐下。我在无线电系旁听过图像处理课程,恰好还派上了大用场。”1998年,程和平开始协助北大建设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他辞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高级研究员的终身职位全职回国。“我是下了决心要回来找“根”的。母校支持我,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设备,还成立了分子医学研究所。有了设备和平台,Ping(肖瑞平)和我终于可以回母校为祖国做点贡献了。”程和平说道。重返燕园,程和平、肖瑞平夫妇决定在转化医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她当时提出来要做转化,我很支持。国家投入了那么多钱,应该研发出新药物、新装备、新的诊疗方法来回馈社会。我们的‘上篇’是做基础研究,‘下篇’就要做转化。”这一设想得到了许智宏校长、林建华校长等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但在研究所草创阶段,依旧困难重重:“分子医学所是一项非常超前的事业,整个系统那时并不成熟。比如我们做灵长类研究,就得从建动物房、去全国各地‘抓猴子’开始,还要建国际最高标准的实验动物管理体系。” 程和平回忆道。程和平在分子医学所主持“钙信号转导实验室”,继续在“钙火花学”领域做探索。在线粒体钙信号的研究过程中,程和平团队意外观测到心肌细胞内的单个线粒体会随机爆发式地产生超氧信号,这一现象被他命名为“线粒体超氧炫”。“超氧炫”是广泛存在、高度保守、量子化的线粒体信号事件,以之为靶点,有望发展出调控生理病理过程的相关策略。2008年,《细胞》 (Cell) 杂志发表了程和平团队的相关进展,这项成果也入选了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被收入《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09)》中。大科学平台——从怀柔科学城到江北新区程和平告诉记者,生命科学是一门前沿科学,复杂的、发现型的实验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技术与手段的竞争。“大科学平台是能改变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建设航空母舰级的大科学平台,为未来的生命科学创新抢占一个关键制高点。”早在求学阶段,程和平已然深刻体会了高精尖仪器的重要性。“倘若国内的前沿设备始终依赖进口,或者我们的科学家只能去外国做实验,那么将错失许多具有开创性价值的成果。”结合自己的理学与工学背景并响应国家的需求,程和平将研究重心逐渐向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倾斜。2017年,他的团队推出了自主研制的重仅2.2克、高时空分辨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FHIRM-TPM)。程和平(右三)与团队成员在一起在美国求学时,程和平曾赴康奈尔大学世界上首个双光子实验室,做了最早的双光子细胞成像实验。“那里的机器太大了,贵且笨重,还特别娇气”,他又去看了斯坦福大学研发的微型单光子显微镜,但比起双光子显微成像,存在成像深度浅、没有“光学断层效应”等缺点。“我们就想研发出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通过一个佩戴式装置就能看到小鼠脑中的各种变化。”一开始这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程和平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双光子显微镜的核心部件逐步降低至2.2克,可以轻松将其佩戴在小鼠或者小鸟头上。变不可能为可能——程和平团队站到了脑科学成像领域的最前沿。目前,他正在领衔建设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这项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国之重器”倾注了程和平的大量心血。“力争今年全面封顶,明年装备入驻,后年开始试运行,五年之内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程和平告诉记者,该平台前后建设投入20多亿人民币。“大科学平台将带来生命科学研究的范式创新,我们希望能够挖掘到‘大科学发现’,培育年轻一代的‘大科学思维’”。他们正在面向全国科学家征集具有前瞻性的原创科研构想,以制定富有价值的、依托大设施的研究计划。另一个让程和平倾力推动的项目是转化平台的落地。2019年4月,北京大学与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校地合作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转化院分为“脑园”和“药园”两个部分,由程和平、肖瑞平分别领衔“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置”“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两大科研方向。“‘脑园’汇集中国科学家原创独有的成像技术,从整体大脑到神经环路再到活体细胞与分子,揭示大脑这个‘小宇宙’内部的景象。所以,我们给它取名为 ‘南京脑观象台’”程和平告诉记者。桃李春风——从“一对佳人”到“一批将军”今年七夕,程和平与肖瑞平的爱情故事在北大官微一经推出迅速收获了“10万+”的点击量,官微后台更是收获了读者满满的祝福。这对“神仙眷侣”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国、在事业和生活上相互扶持的故事温暖了整个燕园。程和平坦言,一路走来最感谢的还是妻子肖瑞平。“我们一个是金星,一个是火星。”学术伉俪彼此提携与欣赏,高度互补的研究领域与思维方式常常碰撞出别样的灵感。“当然,我们也常有冲突争吵的时候,但争吵也是交流的一种方式。”程和平笑道。为中国、为北大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是夫妻俩回国伊始就坚定起的志向。归国从教十余年,程和平精心培育了一届又一届燕园学子。尽管学生们对程和平的评价是“可爱”“随和”“没有任何负担”,但是程和平却认为自己是个“急性子”,甚至有时候觉得对学生有点过于严格。“不少女同学都被批评哭过,有的学生哭了五年半,因为科研成果非常理想,笑着毕业了!”程和平笑着说。程和平对北大学生有着很高的期许。他将科研攻关形象比喻为打仗,每打一个大仗,就要出一批将军。“学生们一进实验室,我就会告诉他们,我们是要培养‘将军’的。”程和平说,“受益于严格的学术训练模式,学生们毕业后在世界各地,在祖国大江南北,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我为他们欣慰。我也鼓励学生多元性的选择,如果你愿意从政,为百姓做些实事,也是一样很有价值,我为他加油。”在程和平看来,现在的中国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非常幸运。伴随着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本土的科研条件正在改善,中国学人也拥有了更多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自信。但在当下,相较于前辈师长,青年学子们更需修炼一颗不急不躁的沉潜之心。“北大的学生和我上学那会儿比,本质上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三观都很正,也愿意为国家和事业奋斗。大方向是正的,人生才能有境界。我愿意尽己所能,为学生‘打工’,我的老师怎么带我,我就怎么带自己的学生,也希望他们将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程和平由衷地说。信息来源: 融媒体中心文字:校报记者 楼雨欣| 摄影:王天天

同声相应

佳木斯大学2019年度十佳研究生导师

李慕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风采:研究领域为材料表面改性,主讲《材料连接物理》《材料表面与办面》和《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生3门课程。具体研究方向,一是生物医用可降解镁合金表面改性;二是钛种植体表面功能化;三是金属耐磨材料表面改性。2017年至2019年指导我校博士3人,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指导2人、指导本学科硕士生4人,协助指导口腔医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为研究选课题、出经费、其研究生发表论文为通讯作者)40余人。2017年承担国家基金面上项目“骨科医用纯镁表面亲水-疏水-亲水涂层构建及生物性能的调控”1项,2018年2月完成结题,并继续完善研究。2018年出版了一部《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著作。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4篇,核心13篇;与研究生一同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在研究生培养中,注重因材施教,指导研究生选好方向,确定好课题,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研独立性,并注重团队合作及协调。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就业,积极帮助研究生引导更高的研究机会,推荐就业岗位。 师门硕果:指导的材料加工工程首届硕士研究生尚大山,毕业后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物理系(IA)洪堡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系、洪堡欧洲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已协助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2名。致力于电致阻变效应(后又被称为忆阻效应)及其在信息存储器件中的应用研究,是国内较早开展阻变效应的研究者之一,在阻变材料体系探索和性能优化、阻变物理机制研究、新型阻变存储器件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近年来,开展了基于阻变效应和磁电耦合效应的神经形态信息存储与类脑计算技术研究。迄今为止,已在Adv. Mater., Adv. Func. Mater., Nat. Commun., Nanoscale, Phys. Rev. Applied,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 Phys. Chem. Chem. Phys., Nano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他人引用1000余次。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张爱琴获黑龙江百篇优秀硕士论文,获发明专利1项。现在德国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任质量&实验室经理,成为公司主要技术骨干。她的带领质量及检测人员严格管控公司汽车零部件的质量,降低报废率;为满足汽车行业对零部件及相关系统工作清洁度的要求,建立了清洁度检测实验室,增加了公司获得相关新项目的能力,目前正在组织人员准备申请国家实验室CNAS认证。指导硕士研究生刘江获发明专利2项,参加国内召开国际复合材料大会,并在生物复合材料宣读论文,发表论文被SCI收录2篇。指导硕士研究生彭书浩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协助指导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宋家歧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篇,EI收录1篇。指导硕士研究生王松阁参加2019年第二届中青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研究生组三等奖。杨春荣(药学院)教师风采:研究领域为脑靶向、肿瘤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主讲《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课程。近三年,承担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201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7年主持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2019年主持横向课题2项,在研经费共计100余万;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师门硕果:2019年,指导学生周超培参加“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比,获国家奖学金。2018年,带领学生韩璐营参加第六届国际药物代谢学会亚太地区学术会议,荣获学生旅行奖。2018年,学生林静荣获佳木斯大学三好学生称号。近三年,指导8名学生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15次。2008级毕业生孙忻,2011年8月就职于江苏豪森医药研究院,任职三级制剂研发员。任职期间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报2个固体制剂仿制药品种,参与申报1个固体制剂和1个注射剂仿制药品种的申报工作。2013年6月,就职于江苏诺泰澳赛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该公司制剂研发室项目经理,成功申报3个固体制剂仿制药品种、2个注射剂制剂仿制药品种,其中之一作为该公司第一个注射剂获批上市,为公司创造巨大利润。2013级毕业生赵超越,长春市儿童医院临床药师,目前攻读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博士研究生学位。2013年以初试403分、复试第一名的总成绩考入药剂学专业,读研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2篇(IF累计为9.45)、北大中文核心1篇,主持佳木斯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项。2015年就职于长春市儿童医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并于2018年9月取得临床药师资格。2019年初,在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吉林的临床药师发表了药师的心声,多次参加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药学科普宣传活动。2019年被评为长春市儿童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主要社会兼职为东北儿童医院发展联盟儿科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李维刚(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风采:研究领域为税法理论与实务,主讲《中国税制》《管理学》课程。2017至2019年期间,指导研究生11人,已毕业8人。培养的研究生有两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均获得学业奖学金,一名获得科研奖学金,同时指导学生参加黑龙江省数学建模大赛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培养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国情、省情、民情,塑造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知识分子的公共精神”,重视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帮助推荐就业岗位,实现了百分百的就业率。师门硕果:2016年5月,指导学生侯博楠、程慧姗申报佳木斯大学校长创新创业基金项目,顺利结业。2016年9月,指导学生侯博楠申报佳木斯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顺利结业。毕业生侯博楠,于2018年6月毕业于佳木斯大学会计专业,现就职于世界五百强国企单位——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曾在全局财会技术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在2019年集团青干班中荣获“优秀学员”荣誉称号。毕业生刘柔锦,中共党员,2019年8月被选调到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朝阳镇人民政府工作,现任党政综合办公室科员(省委选调生),选择做一名选调生。毕业生徐梦晗,毕业后以笔试面试均第一的成绩考入了绥化市财政局。隋洪玉(基础医学院)教师风采:研究领域为肾脏生理学与肾脏相关疾病机制研究,主讲《生理学》《生理学双语》《电生理学》《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印巴留学生全英文《生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承担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动物学基础》《Western blot技术》《细胞实验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课程。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2018年,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引导项目1项、黑龙江卫生厅项目1项、第二参与人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2019年获得佳木斯大学十佳教学奖。2018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大赛三等奖。2017至2019年期间,获得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出版百佳出版社教材1部,获得发明专利1项。师门硕果:2017级硕士研究生张国艳发表SCI论文一篇、核心及其他论文多篇,参加“全国对口扶贫支援”活动,并获得支援单位及患者的一致好评。2018年获得院先进个人称号,教研室优秀秘书。2016级硕士研究生张佳田毕业后工作积极努力,经选拨获得去北京301医院进修提高的机会。李小海(机械工程学院)教师风采:研究领域为特种加工新技术,主讲《特种加工》课程。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8年,获得“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7至2019年期间,获校“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称号;出版了2本教材,申报了1个发明专利;期间主持了佳木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课题,并率领该团队获得黄大年式优秀教学团队。作为主要成员,获得佳木斯大学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师门硕果:2018年,指导学生高艳芳等参加黑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获三等奖。2017年,指导学生刘岩参加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二等奖。2013年,辅导学生孙赵宁参加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三等奖。硕士毕业生王德成在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骨干教师。孙赵宁成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目前学业进展顺利。刘武奇、薛贝贝等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硕士毕业生孙宁在唐山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任职工程师,引领河北消防灭火机器人产业勇攀高峰,被评选为河北省大工匠。高春燕(人文学院)教师风采:校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术带头人和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硕士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主讲《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文学专题研究》《唐诗宋词专题研究》《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课程。共发表论文40篇,多项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编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教材及著作8部,主持及参与教科研立项26项,获省哲社、文化厅、教育厅及佳木斯大学各级教科研奖项7项。曾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测试工作者,佳木斯大学优秀教师、“五争当”活动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师门硕果:2019年6月,指导硕士研究生魏义会的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并获得2019届毕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018年11月,指导硕士研究生苏尹祯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2019年6月,指导硕士研究生史威获批2019年佳木斯大学校长创新创业基金项目。2019年11月,指导硕士研究生史威、郭宏雪在2019年分别以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荣获学业奖学金。2018年8月,指导硕士研究生张鑫参与导师主持的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2月,指导硕士研究生张鑫发表了学术论文《唐诗意象的愁苦情感及文化意蕴》。2019年7月,2016级硕士研究生魏义会毕业并在山东省济南睿福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从事语文教师工作。培养研究生就业率100%。庞伟(康复医学院)教师风采: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学科后备带头人、黑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后备带头人。研究领域为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主讲《康复护理基础》《儿童康复学》《运动学》《康复护理学》课程。近三年,作为主持及主研人员承担和完成国家卫计委项目1项、卫生部卫生行业专项科研项目2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黑龙江省卫计委及厅局级科研项目3项、佳木斯大学校级课题7项、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1项。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佳木斯市科技进步奖3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完成我国首部《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的编写,牵头制定《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服务指南》。参编著作4部。师门硕果:获得奖学金及科研奖励情况:2017年,指导学生杜佳音获得佳木斯大学2017年国家奖学金,冯欢欢获得2017年科研奖励。2018年,指导学生卢淑卿、史姗姗获得佳木斯大学2018年学业奖学金。2019年,指导学生卢淑卿获得佳木斯大学2019年学业奖学金。申请专利情况:2017年至2019年,指导学生杜佳音、李鑫共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请研究生创新课题情况:2014年,指导学生王玉昌,申请研究生创新课题1项。2015年,指导学生王巍巍、庄妍,共申请研究生创新课题2项。2016年,指导学生杜佳音,申请研究生创新课题1项。2015届毕业生李鑫,现工作于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在北京体育大学攻读运动康复学2017级博士研究生。从读研至今,在国家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参编著作4部,其中国家一类出版社3部;主持佳木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黑龙江省卫健委科研项目1项;获得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与完成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2015年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ISPRM E-Poster presentation大会进行墙报交流,参加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进行专题口头报告。鲍文华(临床医学院)教师风采:研究领域为内科学,主讲内科学呼吸系统部分课程。任佳木斯市医学会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呼吸内镜学组名誉组长、黑龙江省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慢阻肺联盟副主席、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第一届呼吸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多个学术兼职。曾荣获校学科建设贡献奖、先进个人标兵,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奖。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2016年至2018年,带领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3项。师门硕果:培养的研究生多人已成为副主任及以上级别,并取得一定成绩,在各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有3名研究生成功考取博士生。2015年至2017年,带领学生胡大鹏参加佳木斯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名称为《Th9细胞在肺纤维化病人中的作用及其与IL-9,IL-10,PU.1的关系》。2016年至2018年,带领学生赵艳景参加佳木斯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名称为《FENO及血清IL-36在支气管哮喘诊疗中的相关性分析》。2016年至2018年,带领学生谢晓然参加佳木斯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名称为《联合检测呼出气NO与血清IL-32在COPD患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2018年,带领学生李树民、马雪梅等人发表《CCR6、Th9细胞、Th17/Treg细胞失衡在大鼠肺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意义》,收录在《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年至2019年,带领学生发表论文数篇,大多收录在核心期刊及一类期刊。2019年,指导学生郑伟发表论文《COPD患者血清IL-27及FeNO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收录在《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9年,指导学生谢晓然发表论文《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群易感性的研究》,并收录在《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刊物中。高振岐(音乐学院)教师风采:研究领域为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和指挥艺术。主讲《视唱练耳》《合唱与重唱理论与实践》《合唱》。作为学科带头人,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通过聘请中国音乐学院等专家为客座教授或行业导师、有重点支持导师和青年骨干教师进修和高访,强化导师团队的梯队建设;积极鼓励导师读博,音乐学科现有1名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博士毕业回校工作,有5名在读博士。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创新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通过强化音乐会等实践环节、外请专家对开题和答辩进行“把脉问诊”,严把培养质量关。同时,围绕学科研究方向确定四个区域特色研究方向,积极组建团队申报国家级项目。2018年申报了6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019年,1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参加在北京的答辩。师门硕果:2017年指导学生张钰唯发表论文《浅谈当代音乐艺术培养的发展动向》在省级刊物世界观杂志发表。2018年指导学生张钰唯发表论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的实施途径》在省级刊物艺术科技杂志发表。2019年指导学生李珂发表论文《浅谈少儿合唱与排练技巧》在省级刊物黄河之声杂志发表。2019年指导学生李珂发表论文《指挥艺术在合唱中的应用》在国家级刊物戏剧之家杂志发表。2018年学生李珂,在庆“七·一”佳木斯市政机关大合唱比赛指导并指挥税务局合唱团获得一等奖。来源:佳木斯大学新闻网 佳木斯大学宣传部 编辑:蔡甜甜

传家宝

39岁读博,发现XY性染色体系统,因为是女性而被导师独占学术成果

人为什么会分男女?X 与 Y 染色体经历过现代生物学教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生物教科书告诉我们,人类 23 对染色体中有着一对特殊的存在,那就是性染色体。携带 XX 染色体的个体会发育成女性,对应的,携带 XY 染色体的个体则会发育成男性。正如当代的很多科学发现一样,XY 性染色体系统直到 100 年前才被一位名叫内蒂史蒂文斯(Nettie Maria Stevens)科学家发现。可令人唏嘘的是,这位解开千古性别之谜的科学家,却因她所携带的两条一样的性染色体,被科学界遗忘。内蒂史蒂文斯(1861-1912)今天,笔者就带大家走近内蒂史蒂文斯的传奇人生。天赋异禀1861 年 7 月 7 日,在美国佛蒙特州小镇卡文迪什的木匠法莲史蒂文斯家中,小内蒂出生了。尽管父亲的木匠职业给家庭带来了颇丰的收入,但幸运女神一开始并未眷顾这个可怜的家庭。法莲史蒂文斯与妻子朱莉亚亚当斯总共育有两儿两女。两个男孩早夭,只有内蒂和妹妹艾玛幸存。在内蒂出生四年后,内蒂的生母也因病离世。父亲不得不带着两个女儿,举家搬往麻省的韦斯特福德开始新的生活。来到韦斯特福德后,内蒂与妹妹艾玛进入当地的韦斯特福德学院学习,并表现出了惊人的才智。两人作为少有的女性学生,在学业与技能上超过一众男同学,并成为了 1872 年到 1883 年之间,韦斯特福德学院仅有的三名女性毕业生中的两位。内蒂当然不愿意止步于此,可无奈的是,木匠父亲的收入已经不足以支撑她继续学业。如果内蒂想要继续读深造的话,她只能靠自己。凭借着自己优异的成绩,19 岁内蒂进入了当地一所高中担任老师,同时教授动物学,生理学,数学,英语与拉丁语五个科目,是真正的文理全才。三年后,攒够钱的内蒂进入西田师范学校继续学习。仅用了两年时间,内蒂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课程学习,并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西田师范学校毕业。39 岁选择读博在十九世纪末期,仅是获得高中学历,已经是大多男性难以取得的成就了,更何况从师范学校毕业。所以毕业后的内蒂决定在教师道路上继续前行,不再「折腾」。但 1890 年一次偶然的暑期培训,使得内蒂领略到了科学的魅力。为了进一步探索生命之谜,内蒂再次选择了深造,而且是读大学。1896 年,内蒂通过教书攒够了钱,成功被新成立的斯坦福大学录取,得以追寻自己的梦想。这一年,内蒂 35 岁。四年后,内蒂获得了生物学学士与硕士学位,并以 39 岁的「高龄」入读美国著名的女子学院 —— 布林莫尔学院,攻读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无论是 39 岁的年龄,还是内蒂的性别,在当时追求博士学位的人中都极其罕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女子学院」并不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佳选择,但在二十世纪初的布林莫尔学院,事实正好相反。布林莫尔学院这个小小的「女子学院」,可谓是卧虎藏龙。内蒂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遗传学、细胞学以及胚胎学研究。在 1891 年之前,现代生物学里程碑式教科书《细胞》的作者,埃德蒙比彻威尔逊一直在布林莫尔学院授课。埃德蒙比彻威尔逊而内蒂在布林莫尔学院导师,正是现代遗传学之父 ——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威尔逊与摩尔根一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威尔逊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之后也一直维持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内蒂在博士期间表现出了惊人的实力。短短三四年之内,内蒂就发表了 9 篇学术论文,并获得了当时极富盛名的布林莫尔校长奖学金,同时获得了多个学术界著名的奖项。破解千年性别之谜1903 年,内蒂从布林莫尔学院毕业。此时她的恩师摩尔根以及恩师的密友威尔逊已经在遗传学与胚胎学领域耕耘数年,并发现在生物的细胞内,存在着一种名为「染色体」的物质,承担着遗传物质的功能。但作为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大佬的二位前辈并不认为生物的性别也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当时的学术界认为,性别主要是由营养物质所决定。营养条件好的情况下,生男孩。反之,则生女孩。在威尔逊的开宗立派的著作《细胞》中,他写到:「性别不是可遗传的,可遗传的是发育成男性或者女性的能力,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殖细胞所处的外在环境。」,而内蒂的导师摩尔根,在一篇综述也描述了类似的结论。这种「性别是由非遗传因素决定」的观点并不是二十世纪科学家的首创。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性别是由父亲在交配时的体温所决定的。如果夫妻想生一个男孩,那么他们应该在夏天行房。在十八世纪,人们认为人体的 2 个睾丸或卵巢分别负责生男孩或者生女孩,所以如果某对夫妻想要特定性别的孩子,那么只要把另一侧的睾丸摘除就可以了。这些陈腐的观点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身为现代遗传学奠基人的摩尔根都不认为性别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关于这一点,内蒂在博士毕业后也与其导师发生了分歧。1903 年的学术界已经有一些假设认为生物体内存在着一些「附属染色体」能够影响后代的性别,但这种「附属染色体」的性别决定作用很快被证伪了。尽管如此,这种想法还是在一些「离经叛道」的学者脑子中扎下了根。内蒂因为对摩尔根以及孟德尔的理论体系有着多年的研究,迅速发现了这种假设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尽管科学理念不合,威尔逊与摩尔根依旧热情地帮助内蒂申请职位与经费,内蒂也成功为验证自己「性别遗传说」的研究找到了经费来源。但在经历了一年多在昆虫生殖细胞中的苦苦寻找,内蒂没有发现任何传说中「附属染色体」的迹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内蒂没有找到前人所声称的染色体,但在这一年多的研究中,内蒂在蚜虫的研究中确定了一个此前一直被忽视的现象:那就是性别是由受精卵本身决定,而不是外界环境,这一点与两位伯乐的观点完全相反。一年后,另一种昆虫 —— 黄粉虫,给内蒂带来了更多的好运。内蒂用于观测实验的显微镜通过日复一日在黄粉虫细胞中的寻找,内蒂发现这些细胞中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染色体组合。一种为 20 条大小相近的染色体,另一种中只有 19 条正常大小的染色体与一条小的染色体。令她感到振奋的是,携带前者的黄粉虫全都是雌性,而后者全都是雄性。内蒂以此得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那就是:携带这条小染色体的精子进入卵细胞发育出来的后代,必然会是雄性。尽管当时内蒂没有给这条染色体命名,但现在的我们都知道,这条「小染色体」就是 Y 染色体。内蒂《精子发生研究》配图1905 年,在威尔逊的支持下,内蒂的论文《精子发生研究》得以发表,向世人宣告了性染色体的存在,并认定性染色体是性别的决定性因素。「玛蒂尔达效应」内蒂的发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的性别之谜,可这项成就并没有为她带来应得的荣誉,原因也正是她所研究的「性别」。作为内蒂的导师与合作者,威尔逊在性染色体的研究获得了比内蒂更多关注与引用。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报道了相似的研究。但威尔逊研究得到的结论是雄性的染色体比雌性少一条,他并未发现那条细小的 Y 染色体,而这条染色体正是内蒂的核心发现。毫无疑问,在性染色体的发现上,内蒂的研究比威尔逊的更详细,也更接近真实的情况。但因为威尔逊在其他领域的贡献以及其本身的性别优势,就算威尔逊在当时依旧认为环境因素是决定性别的最关键因素,他还是获得了「性染色体发现者」的荣誉。身为女性的内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生物学界所忽视。越来越多的性染色体研究最终证明,威尔逊错了,可他却拿走了正确理论的绝大多数荣誉。而真正的发现者,直到近年才和威尔逊分享性染色体「共同发现者」的名誉。2016 年 7 月 7 日,谷歌首页纪念内蒂 · 史蒂文斯诞辰 155 周年内蒂的遭遇是一个典型的「玛蒂尔达效应」,该效应以十九世纪女权斗士玛蒂尔达命名,描述的是女性科学家的成就被他们男性同事「抢走」的情况。罗莎琳富兰克林与她的 DNA 晶体衍射图片在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罗莎琳富兰克林;核裂变理论的奠基者莉泽迈特纳;为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提供实验验证的吴健雄。都受到「玛蒂尔达效应」的影响,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值得庆幸的是,数十年后,越来越多女性科学家的学术能力与成就逐渐得到了应有的对待,诸如新晋诺奖得主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和詹妮弗杜德纳。不可否认在学术圈的依旧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值此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也衷心希望,每一个女性科学家,都能够获得应得的回报。

韓奕

来VU读研究型研究生课程,做科学家不是梦

成为一名科学家是很多人童年时最初的理想,然而,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或许,攻读研究型课程会是一条通途。维多利亚大学拥有为不同学科的学士学位或荣誉学位毕业生量身定做的研究型课程。并且,VU还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合作,共同培养博士生。目前已经有学生成功获得CSC奖学金。现在,2021年S1学期的研究型研究生课程入学申请即将于9月30日截止。如果你对此感兴趣,那就快来了解一下吧~VU研究型课程优势一览一流的排名在最新的《澳大利亚卓越研究》排名中,VU在工程、数学科学和应用数学等领域被评为“高于世界标准”。据《泰晤士高等教育学科排名》,VU的体育专业世界排名第12位。世界级的设施维多利亚大学拥有先进的高科技实验室和设备。特别是VU的健康与运动研究所,拥有一系列卓越实验设施,包括:运动学习和技能表现实验室--旨在对运动和相关技能的获得、表现、感知-认知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体育及运动生化实验室--提供一系列综合实验设备以分析细胞和组织。运动生理学实验室--由一系列不同的实验室设施组成。生物力学实验室--世界一流的体育与运动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海拔酒店--模拟高海拔地区环境,可模拟海拔高达3500米以上,将氧气含量从通常的20.9%降低到15.5%,以调查少氧对一系列生理指标的影响,如慢性肺病,海拔对耐力和团队运动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等。其他设施还包括:GIS和REALM在内的计算机建模软件设施;植物化学控制温度室;包括降震试验和热成像设备的动力实验室;包括PhysAnalyser和GP E-Connect在内的电子健康软件和系统等。此外,VU的图书馆有大量书目和珍惜馆藏,以帮助学生和老师研究。卓越的研究机构VU的健康与运动研究所,是最好的体育科研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所由世界领先的体育、运动与积极生活研究所(ISEAL)和慢性病预防与管理中心及其他健康研究团队合并成立,现拥有超过125名教职人员和253名博士生。此外,VU还设有:可持续工业研究所和宜居城市研究所政策研究中心(COPS)-经济建模研究教育体系国际研究中心(CIRES)Moondani Balluk研究机构(土著文化研究)Mitchell研究所-保健和教育政策研究Zelman Cowen爵士研究中心-工业、政府和社区等领域的相关法律研究光明的职业前景研究型硕士和博士学位将为你做好进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的准备。你或许有机会成为研究学者或学术导师,并在许多专业领域担任高级职位,或者担任如下职业:学校或其他机构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公共部门的研究员和作家程序员或IT专家科学家成为VU研究型课程一员如果成为VU的研究型课程学生,你将获得VU提供的一系列机会和支持。在VU,你将获得如下机会:与其他研究人员建立联系参加众多研究活动和竞赛发展你的研究技能为你的研究寻找资金发布并推广你的发现在VU,你将享受如下支持:迎新活动一个专门的研究人员培训、质量、诚信办公室研究空间帮助你获取概念和研究知识的课程研究大使项目和学生会 在VU,你可以选择如下领域:应用科学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生物技术商务化学科学土木和建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数学教育电气工程环境与风险工程食品科学法律与司法机械工程护理物理学体育与娱乐入学要求研究型硕士课程:澳洲申请人--本科阶段最后一学年GPA至少达到70%-75%。中国申请人--985或211院校本科毕业生最后一学年GPA至少达到75%,其他院校学生本科阶段最后一学年GPA至少达到80%。PhD课程:澳洲申请人--拥有4年制本科学位,或荣誉学士学位,平均成绩达到H1或H2A,或;相关领域硕士学位,已完成学位论文,平均成绩达到H2A/Distinction。中国申请人--985或211院校硕士毕业生,平均成绩至少达到75%,其他院校硕士毕业生平均成绩至少达到80%。

不知端倪

深度|作为硕博研究生,你敢退学吗?

去年,刚研一的师弟坚持退学。作为大农类栽培生理学的研一新生,师弟带着保研的光环,加入了我们实验室。但是研一下学期刚过完,他就打算退学了。当时作为师兄师姐,我们轮番上阵,劝他三思。最终,我们导师帮他办了休学(累计休学达到一年,仍未能复学的,作退学处理),就是以防他万一哪天后悔了还有复学的机会。师弟想退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作为一名双非院校天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平台不够好,就算毕业了,就业薪资低,毫无诱惑力;二是发现本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状态也不对,如果继续读下去,完全就是在混一个证书,文章也是随随便便糊弄。作为师哥,我专程去车站送了师弟一程。看着朝夕相处的师弟细长的身影,背着硕大的行囊,挤进高铁站,消失在我的视野中……当晚,我彻夜难眠。毫无疑问,师弟的决定很有勇气,能义无反顾选择退学的人,也是少数的。我陷入沉思:再三劝师弟慎重的我,又何尝不是在“死撑”着,我难道就从没有冒出过“退学”的想法吗?其实,关于“退学”,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2007年,就有人创办了“中国退学网”论坛,而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人被动清退和主动退学。被动清退的研究生主要是因为未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比如近两年,报道的上海交大清退21名研究生,北京交通大学清退59名博士生,武汉大学清退92名国际学生,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等,均引发了网友一波一波的热烈讨论。主动退学的研究生,也在逐年激增。我暂且没有找到相关的数据支撑,不过有这样的一组数据:“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主动退学率已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相信也能说明问题。为什么研究生想退学?谈谈我的看法。内部因素1. 身体吃不消、心理承受不住研究生需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充沛的体力。就拿我们课题组来说,我们90%的实验要去大田,而基地离我们学校要十几公里,每天要坐校车往返于大田和实验室,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实验一旦做起来,就不能轻易终止,如果没有好的体力,根本吃不消。而在心理层面,就更不用说了。硕博生作为科研的主力军,是焦虑和抑郁高发的人群。实验上面遇到一个挫折,一年半载就蹉跎掉了。曾经有个反应,卡了我八个月……那时我整宿整宿睡不着,失眠焦虑,精神状态极差……再加上导师的“不屑”,朋辈的对比,毕业的压力……稍有不慎,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 能力不足本科期间,一堂课有上百人,大家坐在大教室里,考着差不多的分数,拿着差不多的奖学金,我们很难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而研究生期间,更加突出个人能力,从开题报告开始,个人的科研能力将每个人一步一步拉开距离。评价体系再也不是看几门课的分数而已,而是谁设计的实验好,谁发的SCI论文水平高,谁发的SCI论文数量多。3. 厌学情绪本科阶段,考前突击很奏效,往往复习很短的时间,就能得到不错的成绩。而在研究生阶段,科研难度陡然增大,实验数据反馈往往不够“即时”,拉锯战会让人疲惫不堪,自我怀疑,最终消耗科研兴趣。外部因素1. 导师只怒不“导”,权威至上这个因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2. 就业前景惨淡专业很重要,导师很重要,平台很重要。但是大家都是俗人,总要有工作的那一天,大家找工作的时候难免要考虑到薪资水平。对于硕士毕业生,就拿我的专业(天坑专业之一)来说,去报考事业单位,薪资水平4k-5k;去职高当老师,薪资水平4k;去试验基地,3.4k-5k;去做研发,3.5k-6k。总之,一旦入坑,确实想让人“知难而退”。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敢怒而不敢言,想退而不敢退?1. 来自父母辈的期望尽管现在研究生大军已经越来越壮大,但在家长那一辈眼里,研究生还是顶着光环的。父母的期许,对我们退学这一决定还是起到很大的阻挠作用的。因为我们尚不能经济独立,便得不到家人的支持。2. 浪费文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做到努力,研究生还是能够毕业的。如果突然要抛弃掉,肯定心有不甘。一纸文凭,如同到手的鸭子——飞了。3.能力不足成也能力,败也能力。想退学是因为能力不足,不敢退学也是因为能力不足。这里的能力不足,是因为退学工作后,比同辈内行人少了那么多年的经验积累和理论知识储备。怕,怕能力不足,怕赶不上,怕到头来抵不过那一句:还不如继续读书。4. 周围人的议论旁人的议论和“好言相劝”,确实会干扰到你的决定。说了这么多,回归开头提到的师弟。你问我,师弟到底怎么样了?我想说,一年了,他没有回来。无论他是否后悔,他都坚持了自己的决定。所以我觉得,你敢不敢退学,最终只有你能做决定,只有你来承担。没有100%稳当的人生,因为人这一辈子,想要100%做好风险控制是很难的。我只想说四句话:1. 成年人要学会权衡利弊2. 你还年轻,转行误不了终身3. 打有准备的仗,努力抓住机会4. 不要怕,输了又怎样懂的人,自然就懂了。你问我现在呢?答: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