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管理平台”启用绘图人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管理平台”启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日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在对“2021年度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申报评审工作中,首次启用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管理平台”,深化流程再造,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着力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优化高校科技创新环境。据了解,自治区教育厅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规划、设计、调研和论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研管理平台”建设完成,构建了目标明确、定位清晰的高校科技计划体系,提高了高校科研管理效率,该平台操作便捷、特点突出,具备三大优势功能:一是实施全流程一站式管理,在教育科研管理平台开展科研项目申报评审工作中,自治区教育厅将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成果管理及结题验收等相关流程放在线上,同时,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为数据源,通过教师个人标识码进行账号分配,一人一码,一码一账号,一个账号参与项目申报到结题的全过程,实现了“一个账号一站式管理”。二是可实时跟踪办理情况。三是保证项目评审公平公正。(记者 苗青 王中宙)【来源:正北方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巧

「理论」加快推进甘肃省教育科研管理现代化

加快推进我省教育科研管理现代化靳建设 闫婧华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建设省级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统筹管理和使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当前,我们要加速建设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科研统筹规划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监管、指导、结题、推广等全过程在线动态管理,着力提升我省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提质增效为导向,加速转型。一是加速以提高研究质量为核心的转型;二是加速以强化科研意识为导向的转型;三是加速以提升专业水平为任务的转型;四是加速以注重课题评价为目标的转型。以提升效能为目标,强化管理。一是推进经验式管理向体系化治理转变;二是推进粗放式管理向标准化管理转变;三是推进传统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四是推进单一模式向“1+x”多维模式转变。以确保公平为原则,规范评审。实现课题在线动态管理,实行逐级负责、逐级监管,课题的立项申报实现三级审核、结题鉴定实现二级审核、评审结果坚持公示制度等。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对评审管理中的关键点、风险点建立相应的内控机制,确保课题管理和评审工作公开、公正、公平。以成果转化为目的,注重推广。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将成果转化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鲜活实践。但长期以来,由于观念和渠道等因素的制约,课题成果存在轻推广、轻应用的状况,既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制约了教育科研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让成果转化有更多的可能,实现优秀成果自上而下的深度推广和宣传,进一步促进甘肃教育科研成果价值的提升和应用。以科学有效为方向,优化服务。科研管理工作头绪复杂,广大教师需求应接不暇。要本着以实现服务的科学有效为目标,拓展网络服务功能,借助新媒体主动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形成研究全过程在线服务新格局,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多层次、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提升甘肃教育科研工作的服务效能和质量。以学术规范为标准,坚守底线。要让管理和评审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在大力推动甘肃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提质增效的过程中,要重点守好五条底线。一是不逾越红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好意识形态关;二是不触高压线,杜绝违法违纪违规现象,严禁弄虚作假;三是坚守标准底线,坚持基本的合格标准,强化质量第一;四是坚守规范基线,坚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伦理;五是把好质量线,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遵循规律。大力推进甘肃教育科研管理平台建设,是教育科研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必然要求,是主动适应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在促进教育改革中的支持、服务、引领作用的根本需要。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优化教育科研体系,激发创新内在动能,为实现甘肃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靳建设系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正高级教师;闫婧华系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所所长,博士,高级教师)

蛇舌

助力科研管理再“松绑”

对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层层审批、人人存疑、每票必核、违规难罚”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成为他们心头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日前,教育部再次就科研管理自主权问题,印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这份引发万千科研工作者关注的文件,究竟传递出怎样的政策意图和实践考量?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体现在哪些方面?■关键词:获得感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文件信息】《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一站式”服务,各种管理事务限时办结,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率。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切实解决“报销繁”问题。《通知》强调,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巡视巡察等部门要统筹规范各类监督检查,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科研项目完成(验收)前,一般不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各高校纪委要强化政治监督,针对中央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堵点难点、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加以解决,对不担当、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积极指导高校贯彻落实。但实践中发现,仍有部分高校在贯彻落实科研自主权过程中有顾虑,不敢接、不会接、不愿接,导致政策红利没有充分释放,科研人员获得感不强。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下发了不少文件,但一直有科研人员反映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这说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仍有许多“坚冰”要破。《通知》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专家点评】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沈有禄:尽管下放科研经费管理权非常重要,可基层执行时总是有所顾虑,怕自己承担责任,故放权执行效果还是不理想。教育部此次下发通知,就是要强化基层对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在于扭转每票必核,审批报销效率低下的问题,把广大科研工作人员从报账的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创新与服务工作。但目前,基层财务部门的担当意识还不够,不作为行为还比较普遍,高校基层财务部门在省级财务部门没有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时,就不敢接、不愿接,使科研人员从国家政策中获得感不强,将来需要加快省级部门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的步伐,学校才敢接、敢做下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姜朝晖:科研工作,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学研究发展、赋予科研工作更多自主权的文件,为科研工作“放管服”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但是,从政策出台到具体落实,大多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上我国高校数量众多,情况迥异,在落实政策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高校及时落实中央精神,做出一些改革,让科研人员享受了政策红利;但也有些高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未能及时落实政策,比如,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要思想理念跟得上,同时也还要有相配套资金做支持。从总体上看,科研工作者的获得感还有待提升。■关键词:创新活力把科研人员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文件信息】《通知》指出,各高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体现教学科研经费与学校行政管理经费的差异性,合理区分业务活动与公务活动,支持科研活动规范、高效开展。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按国家规定执行,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横向科研经费除上述费用外,可按实际需要开支少量科研活动接待费,由学校确定具体管理办法,严格管理。用于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耗材备件以及服务、工程的采购,各高校要根据科研需要,制定具体办法,缩短采购周期,简化采购流程。特别是对于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要落实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明确适用情况,确定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的采购情形。《通知》明确,要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把科研人员从报表、报销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更多用于科研绩效奖励,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通知》在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细化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强化科研部门责任、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直指科研管理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此外,赋予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既要应放尽放,又要有明确的底线要求。因此,《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专家点评】沈有禄:《通知》及之前的相关文件已经赋予了项目负责人和基层管理单位更大的经费预算自主权,也增加了提取间接经费用于奖励科研工作人员的绩效,这对提高科研工作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基层财务部门要敢于担当,需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才能把科研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报账事务中解放出来。在缩短审批程序、3年期以下项目不再中期或过程性检查,现在基层科研管理部门是做得比较到位的,在落实项目负责人经费预算自主权上基层财务部门也给了较大的自主权,这些值得肯定。但基层财务部门还没有真正把科研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报账事务中解放出来,基层财务部门还要狠抓落实、强化服务意识和端正自己只是审批或管理而不增强服务的态度。姜朝晖:激发创新活力的前提,是要让科研人员有获得感,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科研规律,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合理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有助于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但过于烦琐复杂的科研管理制度,对科研工作则是非常巨大的消耗。许多高校科研人员,忙于填表,忙于粘贴发票,同时还要面对各种检查,必然影响科研工作专注度和成果产出。《通知》中对于纵向科研经费报销更加简化,横向科研经费适当灵活,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可用于科研绩效奖励等,确实能让科研人员拥有获得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力。同时,《通知》中简化仪器设备的采购、建立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制度以及3年以下项目不做过程检查等,可以最大限度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填表、报销、应付检查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专注于科研工作,必然会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关键词:红线底线增强高校科研自主权的可操作性【文件信息】《通知》指出,科研人员不得弄虚作假,骗取科技项目、科研经费以及奖励、荣誉等,不得在科研经费中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不得将科研经费挪用于非科研用途,不得把外协单位作为逃避监管的法外之地。项目负责人如与外协单位有利益关联,应在签订外协合同前主动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备。担任党务、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不得利用审批、管理职权在项目申报或经费分配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或竞争优势。《通知》明确,各高校要制定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行为调查处理办法,明确调查程序、处理规则、处理措施等具体要求。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先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办理。【权威解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划出政策红线底线,增强高校科研自主权的可操作性,解除高校后顾之忧,是《通知》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是科研自主权落实的主体,政策举措能否落地见效,科研人员能否有获得感,关键要看高校是否能把下放的权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操作措施。为此,《通知》明确高校党委担负落实科研自主权主体责任,切实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通知》从充分保护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抓早抓小,改进工作机制,强化科研管理部门责任,层层设置“防火墙”。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先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办理,发现存在违规问题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予以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项目资金、取消项目负责人一定期限内申报资格等处罚。涉嫌违纪的,由高校纪委调查核实,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由高校纪委调查核实后按规定移送地方纪委监委审查调查,并配合依纪依法妥善处理。【专家点评】沈有禄:再次强调科研经费使用的红线,加大对失信人员的惩罚力度,有利于确保科研经费管理权下放,解放科研工作人员于烦琐的报账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行为可以放任自流。未来,可通过设立基层科研经费管理与保障方面的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以外的财务报销与管理行为都应该给予支持,把进一步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落到实处,做好国务院、教育部、省及高校间相关制度的衔接,避免基层财务及科研管理部门无章可循,不敢接、不愿做。姜朝晖:落实高校科研自主权,不仅是要在“破”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在“立”上做文章。高校科研工作相当长时期管理过死、过细,就在于科研管理部门担心“一放就乱”的风险,事实上这是因为没有真正建立严格的追责制度,或者严格的执行。虽然有极少数的高校科研工作者被亮过“红牌”,但总体上仍是极少数,制度规范和约束得还不够实、不够严。根据《通知》要求,各个高校要因地制宜研制适合自身的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让他们真正有获得感;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对科研工作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增加惩戒力度和机会成本,这样才能守住一方科研净土、营建良好的学术生态。(本报记者 晋浩天)

而不

教育部发布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意见:搭建全国教育调研平台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教育部7日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搭建全国教育调研平台,聚焦教育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情况和重大现实问题,协同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除搭建全国教育调研平台之外,意见还提出,要积极搭建全国教育数据信息平台,建立全国教育数据公开共享机制;搭建国外教育信息综合平台,密切了解跟踪国外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完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统筹管理和使用各级各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意见指出,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弟子记之

2019 CDPDL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分会丨高校科研管理服务创新研讨会暨“双对接双助力”专项行动推进会成功召开

继8月8日“全球知识创新服务业发展高峰会议暨2019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融合发展国际研讨会”盛大召开之后,由吉林省教育厅主办,长春工业大学和中国知网联合承办的 “高校科研管理服务创新研讨会暨‘双对接双助力’专项行动推进会”于9日在长春工业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召开。会议聚焦高校科研管理服务创新,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提升及成果转化,促进我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孙长智,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会轩,同方知网副总赵凤华分别致辞。研讨会由教育厅科研处副处长曾繁明和闻博共同主持。孙长智在致辞中强调,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把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作为服务吉林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举措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以“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为导向,大力实施高教强省战略,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与“双特色”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有效对接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地方科技攻关项目,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高校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他也指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关键是科研管理创新,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科学高效管理,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和科研服务水平,从而促进项目深度融合,加速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张会轩在致辞中指出,长春工业大学多年来一直将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与企业积极对接,已助力形成诸多行业领先企业,积极促进“双对接双助力”专项行动落地。同时,张会轩校长也表示科研问题“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结合企业实际”,才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路径。赵凤华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知网围绕高校科研工作全活动周期不断进行服务地深入,开发了研究型学习平台、科研选题分析平台、知识管理与协同创新平台、腾云数字出版平台、文献评价及科研成果评价、转化平台等多种产品,力图打造从个人到团队,从科研选题、到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评价、知识转化的一站式科研服务链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好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决策部署,聚合高校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发展要素,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用结合、协同创新”为导向,省教育厅与省工信厅联合开展“双对接双助力”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十百千”专项行动。来自吉林省26家企业及高校科研团队代表一一签约,将高校科技成果落地企业,提高企业创新力,助力省内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详细地介绍了人才与科技评价方式演变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人才与科技评价导向问题的新思路。同方知网知识管理研究院科研管理大数据研发中心主任韩文从项目情报管理、科学研究、知识管理、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科研分析与报表管理等科研全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清晰展示了互联网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如何在规范科研管理、支撑科研决策、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等环节发挥作用。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春雨从新文科的背景、新文科的思考、新文科的时间三个方面梳理了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新思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伍军红以成果大数据如何帮助高校随时掌握国内外高校学科建设状态,指导科学决策,进行详细汇报。广西大学科技处处长廖小平分享了对科研团队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思考。同方知网科研项目服务中心主任张艳丽就创新协同支撑科技建设作深入汇报。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董婷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发展历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基本现状、国内外协同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成果管理优化的方法论。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陈柏强阐述了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情况,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本次会议报告精彩纷呈,汇聚了海内外学者、专家的智慧,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的院校领导、科研管理的负责同志,20余所企业代表共27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为高校科研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指导方向。(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水银人

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平台——让科研实验更精准!

实验室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应用将走进现代化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成立数字化实验管理平台,将计算机及数字技术在智慧产业领域的解决方案实施落地,实现技术成果向社会价值的转化。1.实现实验过程规范化管控,提高实验业务协同效率1)实现从实验任务、实验规划、实验执行、实验分析、实验反馈等规范的闭环业务过程。 2)实现以实验委托单为中心的业务关联应用,包括实验各个阶段的输入输出、阶段之间的协同工作开展。3)实现对多专业实验过程的协同应用,提高各个专业实验的协同效率。 4)实现对实验整体过程的可追溯,通过采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手段支持对实验问题的过程分析。 2.实现实验过程数据及结果数据的统一管控,提高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1)实现实验数据集中统一规范管理,保证数据共享、安全。2)实现实验过程信息及结果信息的完整管控,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3)实以技术中心为主体,各分厂的实验室作为分支,使实验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实验信息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标准化数据处理流程。4)实现对相关实验数据的检索,实现数据的关联查看。并且可以把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3.建立基于知识的实验业务应用,提高实验效率与质量1)建立实验知识库,实现实验知识的沉淀积累。 2)对实验知识进行分类管理,提供便捷的知识查询及情景化知识应用,初步实现基于知识的实验业务应用,有效规避常见实验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3)建立实验知识库维护管理制度,提高知识库知识质量,保证知识库的应用效果。4.实现实验可视化管理,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及准确性,实时了解实验的完整情况1)实现实验进度的可视化管理,可以以图形的方式实时查看实验的进度,方便领导决策参考。2)实现实验设备的可视化管理,实时监控各实验室设备的运行情况,可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提前发现设备的问题,方便设备的维护、维修及精度保证,为实验计划的制订及任务分派提供科学的依据。3)实现实验过程的可视化管理,监测实验时设备的状态及实验人员的操作过程是否符合规范,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4)实现以固定终端、移动终端、大屏幕等多种方式展示实验的情况,方便各级领导、计划调度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等实时了解实验的情况。5.建立科研项目协同管理平台5)实现科研项目电子化的计划编制,任务分派,工作分解说明和计划考核。6)建立各类科研项目过程控制和项目管理模板。7)根据项目角色在项目中的职能确定其对于项目的访问权限,各级领导、项目负责人可以依据不同的授权访问不同的项目,了解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负责人、计划开始日期、持续时间、截止日期、所处阶段、项目团队(角色、用户)等。8)通过利用科研项目协同管理平台编制项目计划和工作分解说明,并通过电子流程完成项目计划的审批。在项目计划获得批准后,即可以启动项目。项目成员在自己的工作列表中接收任务;9)实现项目实施目标跟踪分析、管理,项目组成员能及时了解项目计划情况和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及附带的工作分解说明,按照要求完成相应工作并提交工作结果,通过工作结果(图样、技术文档等)和项目交付之间的关联关系,反馈任务完成情况;10)实现科研项目进展情况汇总,按格式对科研项目情况生成报表;针对不同实验室领域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实现数字化实验平台的建设,完成科研项目、相关的实验数据、文档和信息数据的管理,实现科研项目管理、实验业务过程管理、实验数据管理、实验资源管理、实验知识管理等;实现与ERP系统、其他分析工具的集成应用。能够实现和未来大数据系统的集成,向大数据系统提供数据。数字化实验平台以技术中心为主体进行构建,各分厂的实验室通过公司网络接入数字化实验平台,根据平台设定的模式开展工作。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实现实验业务流程管理,提供完备的实验流程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实验流程管理。实现交互式图形方式的流程定义、执行及监控, 以及流程的管理,支持流程分支循环条件判断。在流程启动后可以给相关的人员自动发送提醒消息,并可以在其最新的工作内容中显示出来。支持图形化的流程模板定制,流程模板定义应支持流程分支、条件判断、作业分配、对象审批、文件会签、自动通知、状态变化等复杂需求。支持流程布尔条件判定,决定下一分支流程流向;当流程中的对象完成评审后,将自动获得流程预定义的状态,并冻结该对象。1)根据不同的文档类型,自动确定匹配的流程;2)支持流程中的工作任务处理,可以将工作分配给指定的人、小组、部门或者角色;3)支持多种评审表决方式(如:一票通过、多票通过等),记录每个评审任务的表决意见。4)当流程中的某一任务到达时,自动将数字化实验平台中的任务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相关的任务参与者,从而保证任务或通知能在第一时间被参与者知晓。2.1.5 流程运行中的权限支持流程运行过程中为每个不同的任务节点定义不同的权限。2.1.6 流程查询和跟踪支持查询流程历史记录和正在运行的流程,流程的发起者可以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观看流程的进展情况。2.1.7 流程中的圈阅、红线批注可以在流程中对图纸、技术文档进行浏览圈阅、红线批注,并可以填写流程审批意见,若发现差错可以退回设计步骤。2.1.8 出差代理当流程执行点人员出差后,通过设定代理人完成流程的任务活动。2.1.9 电子签名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平台可支持电子签名,可以自动将审核者姓名写入图纸的标题栏或文件的签署栏,支持Word、Excel格式数据的自动电子签名。

采苓

2019年教育部重量级科研平台评估结果出炉,八所高校整改或未通过

就在今天,教育部科技司在官网公布了2019年度教育部工程中心评估结果,那么我们先来看看教育部工程中心的地位到底是怎么样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和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虽然教育部工程中心重要程度不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仍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这次教育部工程中心评估是依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细则》,从2019年10月至12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了能源与矿业、环境与轻纺、土木、水利与建筑等领域7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定期评估。评估历时两个月的时间,经过多方考察与评价,教育部于今天在官网公布了此次评估结果。教育部希望通过这次评估,促进有关学校和参评中心认真总结,以评促建,切实加强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发挥中心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牵引作用,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此次评估有12个中心被评估为优秀,包括大型地下洞室群、建筑节能、生物采油等教育部工程中心。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85高校表现较为优秀,东华大学、南航、中国地质大学等211高校同样表现不俗。而在一众985、211高校中,武汉纺织大学作为唯一一所双非高校评估结果也为优秀,作为全国唯一以纺织命名的高校,武汉纺织大学在纺织印染学科方面优势明显,此次的优秀成绩也是实至名归。而有54个教育部工程中心获得良好的成绩,占比还是比较大的。985高校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表现依然亮眼。在这54所高校中,双非高校占了多个名额,可以看出这些双非高校虽然得不到像985、211那样的资源支持,但是仍然利用有限的资源正在努力发展。像长沙理工大学入选了两个良好类的教育部工程中心,重庆交通大学也是,证明双非高校的实力也都在进一步增长,慢慢向985、211靠近。此外还有八个教育部工程中心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或未通过,当然对于这些高校来说不是好消息,但是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拿着国家的经费和仪器但是出不了成果。相信这八个教育部工程中心会知耻而后勇,限期整改的需要好好建设这一科研平台,争取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符验

教育部为高校科研管理松绑

据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胡浩)记者27日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党组印发相关通知,对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等作出明确规定,为科研管理松绑助力。通知明确,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用于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耗材备件以及服务、工程的采购,各高校要根据科研需要,制定具体办法,缩短采购周期,简化采购流程;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通知还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

蒋筑英

教育部:确保高校科研管理自主权政策落地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近年来,我国在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方面,已经出台了系列文件。但也总有一线人员在反映,好的政策并没有落实到位,科研人员还没有真正“脱绑解困”。27日,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日前教育部党组对部属各高校党委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提升高校落实科研自主权的操作性。有关负责人表示,确实有部分高校在贯彻落实科研自主权过程中有顾虑,不敢接、不会接、不愿接,使得政策红利没有充分释放。这份文件,进一步明晰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应用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权力,划出政策红线底线,解除高校后顾之忧,使高校吃下定心丸。《通知》的整体思路是坚持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放权不滥权、坚持放权不越线,同时简洁管用,不求面面俱到成体系。在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方面,《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合理区分业务活动与公务活动,支持科研活动规范、高效开展。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通知》规定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对于横向经费,还可按实际需要开支少量科研活动接待费,由学校确定具体管理办法。在用于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耗材备件以及服务、工程的采购方面,《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制定具体办法,缩短采购周期,简化采购流程。特别是对于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要落实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明确适用情况,确定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的采购情形。曾也常有高校科研人员抱怨,为了经费报销来来回回“跑断腿”,填各类表格填成了“表哥”“表叔”。《通知》提出,要把科研人员从报表、报销等具体事物中解脱出来。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切实解决“报销繁”问题。还要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而且,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更多用于科研绩效奖励,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不过,自主权要落实,也需要划出政策红线底线,解除高校后顾之忧。《通知》对科研活动接待费、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办理做出明确规定。比如,涉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的信访举报,先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办理,涉嫌违纪违法的再由高校纪委调查处理。“《通知》从充分保护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抓早抓小,改进工作机制,强化科研管理部门责任,层层设置‘防火墙’。”有关负责人说。而且,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巡视巡察部门也要对高校落实科研自主权给予支持和保障。《通知》明确,要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要统筹规范各类监督检查,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科研项目完成(验收)前,一般不组织开展监督检查。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编辑:陈小柒审核:管晶晶

滑稽戏

中国教育部: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 马海燕)记者27日从中国教育部获悉,官方将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日前,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近年来,官方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但实践中发现,仍有部分高校在贯彻落实科研自主权过程中有顾虑,不敢接、不会接、不愿接,导致政策红利没有充分释放,科研人员获得感不强。此次《通知》明确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用于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耗材备件以及服务、工程的采购,各高校要根据科研需要,制定具体办法,缩短采购周期,简化采购流程。同时,《通知》规定,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要按中央要求应放尽放,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科研创新活动。同时,明确科研经费性质与使用底线要求,明确反对奢侈浪费,引导科研人员更多关注科研本身,营造良好的学风。赋予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既要应放尽放,又要有明确的底线要求。因此,《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更多用于科研绩效奖励,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同时,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在广受关注的科研活动接待费方面,《通知》明确,根据高校科研工作实际,横向科研经费中开支少量科研活动接待费。只要委托方或合同中未明确禁止,按照科研活动实际需要,科研人员可以开支少量科研活动接待费。但同时要求学校对科研活动接待费要确定具体管理办法,避免铺张浪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