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院校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专硕专业解读卢蒙巴

「院校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专硕专业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邓小平、叶剑英亲自批准设立的直属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科研机构,金融实力强大,导师社会资源广、实习机会多,就业前景好。但是专业课有一定难度,想报考社科院的考生必须尽早努力开始专业课的学习。1.考试科目101 思想政治理论204 英语二303 数学三431 金融学综合2. 专业课指定教材中国社科院金融专硕指定大纲为国家大纲,根据历年真题推荐如下参考书:(1)黄达《金融学》最新版这本书可以解决金融学部分的文字性题目,当把社科院真题的出处标注在这本书的目录上,发现社科院真题的相当多的题目都可以在这本书上找到答案。但这本书太厚了,而且看一两遍很难有深刻的印象,所以可以考虑把出题频率高的章节反复看了好几遍还花时间背背。(2)刘力《公司财务》或者罗斯《公司理财》罗斯的《公司理财》零基础学习必备,适合打基础;刘力老师的《公司财务》中可以找到很多社科院的真题,所以后期到了专攻背诵的时候一定别忘了把这本书可能出简答题的地方过一下。(3)CPA《财务成本管理》事实上,可以在财务成本管理中找到社科院初试复试所有年份的真题中计算题的出处!《财务成本管理》,推荐大家买东奥的,很多的知识点总结,后期复习用非常省时省力。另外,国际金融和金融学的计算题社科院以往没有考过,之后觉得考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计算题喜欢从《财务成本管理》中出。(4)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网站上各个老师的文章都是对于金融领域最新动态的研究,事实上,2018年复试的论述题《如何建设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就来自所里某位导师的文章。3.专业课考试题型中国社会科学院431金融学综合考试题型固定,每年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5小题,每题8分,共计40分;计算题:2小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简答题: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论述题:2小题,每题25分,共计25分(任选一题)。关于考试题型的说明:第一,总体来说,社科院的专业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几年难度也不断在增加,想得高分必须多扩展知识面。第二,社科院考试题型较固定,但是每个题型的分值比率都很高,针对名词解释8分的情况下,在回答时不能只简单的回答含义,应该在含义的基础上适当的扩展。第三,社科院作为我国智囊团,在论述题部分特别喜欢考经济金融热点,所以多关注些像央行行业讲话等材料,这些热点特别容易出现在初试和复试考试中。4.考试难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三年金融专硕招生状况。社科院分数线从近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社会科学院的录取分数不是太高,主要是专业课有一定的难度,使每年的录取分数稍微超过国家线。在招生人数上,社学院的录取人数不断在增加。复试分数线低,录取人数不断增加,所以想在北京发展的考生报考社科院是个不错的选择。从复试形式看,复试总成绩是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的简单加总,所以初试成绩较高的考生,在复试时占有很大的优势。复试中笔试和初试的知识点基本一样,面试时的题目比较开放,主要考察学生对热点的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扎实性,所以在初试复试时,一定要打好基础。金融专硕更多备考资料,院校真题,欢迎关注公众号:金融硕士圈关注公众号回复“能量包”,可以免费领取纸质版金融专硕专属能量包(择校一本通+思维导图+核心考点+配套课程)

呼拉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系金融学专业考博经验贴

备考经过与感慨转眼到2020年考博,我是从2019年5月份就开始备考的,早期主要是背英语单词,专业课一和二基本没有动手。这就是说我的备考之路长达一年零3个月。我个人属于那种不怕战线拖很长的人,能够持之以恒;但我身边也有那种如果复习很长时间内心会垮掉的类型,所以是否要那么早提前备考需要因人而异。由于疫情的冲击,2020年博士招考比原计划晚了3、4个月,而且考试形式大转变,开卷考试,初试变成了考两门专业课。在这种情况下,先期使用的考博资料,尤其是那些真正仔细看过一遍,有圈点标记的,就变得格外重要。虽然是开卷,也没有太多翻找资料和思考的时间,对知识点的熟悉仍是尤为重要的。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为考生们准备的资料。我购买了《2001经济学原理考博定向备考习题册》、《2001经济学原理考博历年真题与详解》、《2001经济学原理考博模拟预测6套卷》,可以不夸张的说,最后经济学原理的考试题目,这三本复习资料基本覆盖了。在复试阶段,包括英语笔试(全校统一)和专业、英语面试。在这一阶段,我自己也出现了一些强弩之末的感觉,复习备考的动力有所下降,希望未来的考生们以此为戒,一鼓作气。初试科目备考策略我报考的是金融系,原定初试科目包括1001英语、专业课一2001经济学原理和专业课二3107金融学。下面我就围绕这几门具体谈一谈。(一)1001英语社科院的英语是众所周知的深、难,也是复习备考的重点。参考书目自不必多说,有官方的几本复习材料。我个人的方法是先背单词,恢复语感,然后从《英语综合复习指南》开始入手,注意在vocabulary和grammar两部分可以跳过去,因为近年来的题型已经变化了。《阅读高级教程》每天维持手感使用。《社科院考博英语真题解析2015-2018》在复习后期,每天上午和正式考试相同的时间,在3小时内刷完。每道大题建议记录时间,对自己做题速度和时间要求务必心中有数,建立“考试感”,上述英语资料在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都有。由于16年社科院考博英语更换了题型,16-18社科院考博英语真题建议冲刺阶段使用。当然,我也知道有些同学使用另外一种方法:真题做很多遍,几乎每个词都能看懂,把卷子吃很透。这种方法我个人不适合,因为我认为语感比卷子上那几个“一次性”的生词更重要,所以没有采用。但我不否定它,如果有觉得这种方法好的,可以运用。我始终认为长期维持英语学习的状态和英语阅读的语感十分重要,我的方法是背词典。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本词典,叫做韦氏词根词典,是一本英英词典,开本很小巧,方便携带。这本词典是以词根为导向,一个词根下介绍4个单词,每个单词有英文释义、例句和详解。事实上,一个单词经常会介绍其关联的词汇,比如这个词本身是形容词,在详解里会把其名词和动词形态也提及;而且英文释义中,包含了大量同义、近义甚至反义词,因此每个词根其实可以学到远不止4个词汇。除了词根导向以外,书中还专门涉及了来自拉丁语、神话、动物、数字等的词汇,作为专题,成为了很好的补充。这本书以语言学为视角,行文非常地道,论述保罗万象,对于培养语感、形成对英语词根的认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举一反三,在考试中遇到的一些生词能够猜出其大概含义。因此我十分推荐。(二)2001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西方经济学,另一部分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参考书目推荐高鸿业宏、微观两本和社科院自己的余永定《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习题解答》,余永定这两本书电子版在QQ群(群号:854663145)有电子版,大家可以自行在群文件下载。高鸿业的两本书基本属于中级不到的水平,一定要吃透,书后的习题要做一做。余永定的《西方经济学》涉及的面更广阔,但是相对比较老,有些内容确实不属于考试重点了,个人认为这本书还是具备一定重要性的,社科院西经的题目经常出现这本书里有而高鸿业里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大家可以在吃透高鸿业之后用它来查漏补缺。政治经济学如果只看一本的话,推荐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可以说是很全面且很贴近当代问题的了。如果政经的基础不牢,从零开始的话,逄锦聚可能偏难、偏综合,那么可以前置看一下宋涛的《政治经济学教程》,这本书内容更“干”一点,更有“教材感”,适合初学打基础。在吃透这两大部分之后,要综合过一遍历年真题,建议在高鸿业、余永定和逄锦聚这几本书的目录上,对应标注一下真题出现的年份,能够找到一定的规律。近几年政治经济学所占比重下降,代之以计算题,建议做完高鸿业书后习题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博雅考研考博”微信公众号后期考前每日推送的计算题,每天一道,做明白,基本可保无虞。另外,时政方面,“博雅”也为考生做了非常详细且专业的押题,一定要看!(三)3107金融学金融学官方没有明确参考书目,在社科院金融所官网上放出过一份学生读研期间推荐书目列表,比较老也比较散乱,无人维护的感觉。总体来说,想要对金融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可以看一看以下书目: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法博齐《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彭兴韵《金融学原理》、彭兴韵&曾刚《货币理论与政策》等。但是从考试角度说,看完这几本书还远远不够。金融学是金融系自命题,其风格是偏宏观、重时事。这对我们有两点启示,一是在复习阶段,微观内容比如资产组合、定价、期权期货等各种方程、计算,可以有的放矢,适当节省时间和精力。二是一定要关注时事政治,尤其是在考前,建议追踪金融所各位博导发布的论文、报告和公开演讲,统计其涉及的议题,整理相关的概念、理论、影响、政策含义等内容,这项工作对于备考金融学的重要性甚至要远超读参考书!!金融系复试流程2020年金融系的复试流程与我所了解到的往年现场复试流程区别不大,主要是专业面试和英语面试两部分。两部分同时进行。考生按初始成绩编号,序号第一名进入专业面试的同时,序号最后一名进入英语面试,以此类推。等于专业面试是正着从前往后轮,英语面试是倒着从后往前轮。专业面试一般是全部博导在场,作为考官。在面试前,考官们会拟定数个题目(大约10个),考生进场后首先做自我介绍,然后会让你抽取一个题目。抽取提目前考生是不知道具体题目的,只能蒙一个序号,然后考官揭晓题目,当场作答。如果觉得这个题目实在不了解,考生有更换一次的机会。作答完成后,如果考官认为需要,可能会就这个话题再一些问题,也可能就考生提交的研究计划、科研成果、硕士毕业论文以及个人经历等方面问一些问题。专业面试的问题和初试金融学一样,往往与时事结合紧密。比如2020年有一道题是谈一谈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这种感觉的问题。你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来龙去脉、目前处境、存在问题、政策建议都回答一下。但是一定要简洁、切中要害,在考官面前不要东拉西扯或者详细展开,考官没有时间、也不爱听这些。被老师打断不要惊慌,老师这是在纠偏、也是在帮助你,一定要按老师要求来谈,不要自说自话。英语面试一般是一位固定的老师作为考官。进场后会要求你用英文做自我介绍,然后回向你提出一个问题,所有交流都是英文。考官提出的问题不是标准化的!这个问题可能会与你提交的研究计划、科研成果和硕士论文密切相关,考前一定要结合这个多准备一些!至少我个人的经历是这样的。其他问题说起考博,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肯定是要不要联系导师了。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能够联系上,最好联系一下,报名之前就联系。但是联系导师对结果的影响可能很微小,因为社科院考博还是很公开、公正的,初试成绩是硬条件!而联系导师与否对初试的影响几乎没有!复试中,初试成绩的影响力也比较大,排位靠后的考生想反超存在一定难度。如果一个导师有超过一名学生上线,他肯定还是愿意要分数高的,甚至在目前这种公开透明的形式下,也只能要分数高的,操作空间不大!至于分数低而报考了同一位导师的那位考生,也许会调剂给没有学生上线的老师、也许会扩招进来、也许会出局,属于听天由命了。总之,我想说的是,联系导师、让导师认识你有一定意义,但是很微小,关键还是成绩!考博是一种历练,尤其对于已经在工作的考生,是一段孤独的路程。但是好在有“博雅考研考博”的师兄师姐们,帮助我们搜集材料、分享信息,让这一段旅程增添了一些光明与指引,也能在群里遇到很多同路人。在这里要感谢为我们提供帮助的这群人!但是,考博之路终究是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完的,希望未来的考生们能持之以恒,到达自己梦寐以求的终点!

李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系金融学专业在职考博经验贴

基本情况我是定向考生,孩子3岁,已硕士毕业4年多,本硕全是金融专业。我是第一年备考,2月份才开始看书,原本只是今年想试水,没想到运气比较好。我在报名时联系过导师自荐,导师只回复欢迎备考。在进入复试之后又向导师自荐过,让导师加深印象。2020年备考的时间比较长,是一个磨练心智的过程。备考的时候因为孩子比较小,还是很需要妈妈的时候,所以每晚要哄完孩子才有时间看书,第二天要上班,整个人很疲惫,一度想过放弃,但是觉得哪怕是试水,也得全力以赴。金融所每年报考人数也很多,压力比较大,所以我努力做到在备考的时候不让负面情绪影响自己。英语资料: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出的社科院考博英语真题解析+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考博英语完形填空和7选5专项训练资料。我原本英语底子还不算差,所以考英语基本就是吃老本。我没有单独买单词书背,因为我觉得单词主要是要会结合语境去运用,否则光背单词其实用处不大,还容易遗忘,效率不高。我花了很多时间在阅读文章方面,目的是练习如何在短时间内理解文章大意。遇到不会的单词很正常,做题时千万不要因为大量单词不会影响做题心情。我的方法是重点看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句,圈出关键词,比如but,however等。社科院的阅读理解文章主要涉及这么几大类:法律,经济,人文社会,历史,天文地理等,可以在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买到社科院英语命题人自己出的阅读理解材料,但是好像题目比较简单,而且没有解析,可以纯粹用来练看文章的速度。做summary这种题目,开头和结尾段落很重要,里面主要人物说的话很重要,把一些能表明文章主旨和观点的语句划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注意同义词替换,平时多练练,考试不慌张。专业课一:2001经济学原理资料:高鸿业宏微观经济学第七版+高版习题+余永定版西方经济学+余版习题+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出的经济学原理考博真题解析和经济热点解析论述15题。我的工作和经济金融相关,所以对一些专业书是比较熟悉的。高版和余版能起到互补的作用,课后习题建议大家多看多练,尤其是计算,多刷几遍。今年的计算真的是很简单,给分题。感觉社科院的计算题基本不难不偏,好拿分。至于主观题,我在淘宝店“博雅考研考博”上买过经济学原理考博真题解析和经济学原理考博定向习题册,覆盖面很全 ,逻辑清晰。论述题一般都是热点题,诺贝尔经济学奖,两会这些热点要多关注。专业课二:3107金融学资料:黄达的金融学第四版+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第十一版。我的金融学资料其实远远不够,因为今年考试就发现有的题目这两本书里完全没有涉及,建议大家有时间的话多看看其他相关书籍。金融学就是简答和论述,没有计算。简答会涉及到一些基本的金融原理,配合一道热点题,比如今年就问了联系汇率制,和“迷失货币”,关于香港是否要继续实行联系汇率制是之前学术界争论得沸沸扬扬的话题,正好就考了。论述题基本都是热点或者是那种看起来不是热点但又和热点相关的问题,今年考了央行货币互换。其实金融学的历年真题中,简答要好好看,出现过重复考点,但是论述基本没有重复考的,所以每年的热点很重要,思维要发散,要想到和热点可能相关的考点。我在备考两门专业课的时候,首先是看书,书本至少看三遍,然后根据目录整理重点,自己手抄整理,这很有意义,你会发现手抄过印象更深。之后是整理热点话题和导师文章,金融所所有导师近两年的文章我都找到了,导师的文章一定要熟悉他的主要观点,最好配上自己的见解。复试英语复试:2020年是网上面试,英语和专业面试各10分钟,共16人进复试,录取8人。英语先是一两分钟的自我介绍,言简意赅最好。然后老师提问,我被问了很多问题,我记得有: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指我的读博计划),这个课题意义何在,硕士论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一边工作一边读博是否会分散精力导致延毕等等。我觉得口语最重要的是语感,平时看英文阅读的时候最好每篇文章都读熟,大声读出来,培养语感。这样问题一出来,你就自然而然知道该用什么句型,不用思考,嘴里已经说出来了,这样就达到效果了。还有就是语调,可以下载英语趣配音这个软件,平时看书看累了练练语调,回答问题不能像背书一样语调沉闷。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听力,老师问什么你要明白他的意思,不过老师都很好,不会问特别难的问题,全是一听就懂的题。最后结束的时候老师还会祝你好运。专业面试:首先是自我介绍,然后抽题,一共10题,自己抽一个号,如果不会可以换一次题。最后是导师提问。自我介绍不多说了,简洁明了最好。抽题环节,题目基本是热点和导师们的文章,多看看各位导师都在研究什么。导师提问环节,可能是和他方向相关的,也可能是你自己科研成果的问题(如果你有论文什么的,导师可能会感兴趣问),还可能是关于你未来研究方向的。心态很重要,面对这么多大咖,紧张是正常的,感觉自己被碾压也是正常的,放轻松。最后,我想说效率是关键,复习时间长不意味效率高,要努力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质量。在考前最后冲刺的时候不能浮躁,少说话多看书,希望大家明年都能如愿,希望群主努力奔跑的社科院考博群越办越好。

雷蒙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袁增霆:不确定性的防范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袁增霆来源:《中国金融》2021年第1期“风险防范”有时是指对不确定性的防范。近年来重大意外事件频发,从影响全球宏观的新冠肺炎疫情,到近来微观领域颇受关注的债券违约,一系列宏微观事件不时被声明“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一些领域“黑天鹅”事件司空见惯,不禁让人感叹唯有意外尚在意料之中。专业的金融风险管理者对此也难免陷入无所适从的焦虑。专业地讨论风险,需要确切表达或测量出具体的风险状态及可能性。然而,它们正变得越来越认知不清或捉摸不定。经济金融理论很早就将风险与不确定性区别对待。尽管区分有时不甚严格,但足以显露出两种思维模式的重要差异。在典型的风险思维模式中,某时可能发生的事件是一幅确知的风险图景。专业风险管理者凭借先进的知识、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自信能够辨明和应对事件发生的各种状态及可能性。在精确而严谨的数学语言中,这样的风险图景是一种概率分布。例如,正态分布经常被用来刻画变化多端的金融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全球经济与金融发展轨迹总是能够在短期冲击之后恢复上行趋势。在此背景下发展的风险理论及应用逐渐走上“精致的楼阁”。不确定性防范却存在数十年甚至更久远的经验空白,相关知识也非常有限。但近年来特殊的重大意外事件频发,典型事件不仅包括全球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免疫技术进展,还有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三期叠加”与逆全球化共振导致的经济金融问题。结合国内外特殊的宏观背景来看,近期国内债券和债权市场上的违约事件也不同以往。债权人似乎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确信经历短暂的风险冲击及缓释之后能够很快再次恢复平静。持续的意外或不确定性已经很不适合采用小概率事件或尾部风险来解释了,甚至说成肥尾也不合时宜。不确定性的常态化形势暴露出传统风险思维模式的短板。大概率发生的意外事件原本是不可接受的,即意外的发生只能是小概率的、尾部的。因此,它们本可以被合理忽略,或通过压力测试来应对。当意外经常发生或者超出常识且没有历史经验可循时,这种忽略就无法再被容许了。当意外不再意外,乐观与悲观情绪频繁切换,就会导致原来认为的尾部结果与主体范围彼此交错,造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错觉。确切的风险表达变得困难起来。有时修正参数指标,换一幅风险图景也无济于事。同样的挑战也发生在债券违约问题上。在当前的复杂情况下,债权人经常面对多个违约可能性及兑付方案,并在彼此之间捉摸不定。一些影响债券信用评估的摇摆因素长久以来都被忽略不计,如今却截然不同。类似的不确定性挑战一直存在,相关探索历久弥新。防范不确定性也有规律可循。在经济和金融研究领域,对不确定性最有价值的探讨仍然反映在抽象的数学逻辑中。它们已经呈现出主流风险理论高级版本的雏形。由此代表的不确定性思维模式也反映出对风险思维模式的升级。将预期均值和方差指标进一步随机化处理,是一条非常自然的升级路径。这种做法实现了单一风险图景向多维、无穷维度上的拓展。要使得这种拓展更具有实质意义,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风险测量技术升级,以满足覆盖不同维度的全局性要求。由国内彭实戈教授引领的研究工作在这方面有重要贡献。目前的数学进展还远不能像主流风险理论那样满足应用需求,或者说还很难为众多现实问题找到适宜的数学模型,但启发意义已经非常明了。有两点启示比较清楚。一是不确定性事件具有多维度的风险图景。倘若可以不断重复观察事件结果,就可以看到彼此之间的交错叠加。多种风险图景以随机发生的方式并存是一种客观现象,不同于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这似乎体现出从多种角度看问题的经验智慧。二是防范不确定性,要从所有风险图景叠加之后的最大风险图景着手。对于随机化展开的风险图景,可以借助一个最大风险测度进行全局性评估。这相当于能够进行最稳健的多角度压力测试与风险防范,体现出凡事皆从最坏打算的经验智慧。近年来防范不确定性的实践经验也印证了彼此通融的理论与经验智慧。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吸取了历史上的重大疫情应对经验,为规避最大损失而实施了最稳健的防范,经得起国际比较与检验。对于当前经济和金融领域中颇受关注的一些不确定性问题,多吸收长周期、多国别的历史经验教训,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稳健防范也是非常有益的。懈怠于意外处理,反而教训颇多。尤其在渡过危机的时期,更显现出坚守防范常识的重要意义。■

东郭子曰

社科院裴长洪: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要融合发展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金融科技只能是传统金融服务信用提供的补充而不是替代,这种新的金融信用提供方式一定要和传统金融服务方式融合,在融合中得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裴长洪近期在财经网主办的“2018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高峰论坛”上表示。他认为,从金融科技的发展脉络来来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融电子化阶段,利用ID技术进入金融领域的业务流程、办公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效率。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渗透到金融服务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共享、业务撮合。第三个阶段是扣动金融科技3.0的大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驱动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广泛的金融服务。裴长洪表示,在目前看来,金融科技已经逐渐渗透到传统金融业务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包括获客、风控、反欺诈、催收等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它对一些创新,新技术的转化,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也就是说这几年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中国的技术创新、对行业的技术进步有着正向的意义。”如何看待金融科技广泛的运用于生产、生活,以及细分行业发挥的作用,这种现象怎么认识?裴长洪认为,首先,金融科技明显挑战了传统的信用服务方式。传统的信用服务以资产质押作为信用提供的方式,传统银行提供信用服务靠资产质押,但难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所以很难回避市场风险,它所形成的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也难以完全适应市场发展趋势,传统的信用提供方式有一定的缺陷,这是金融科技能够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以企业市场、消费者、价格这些海量数据作为依据的信息服务方式,形成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能够避免传统信用提供方式的不足和缺陷。其次,是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发展的生产手段、工具投资都在虚拟空间里,没有物理外观和非固定化。“你的投资,你的生产工具没有物理外观,它的投入品是数据,也没有物理性。它又是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加上消费也出现虚拟性,网上消费,网上看各种节目、文字、音像等也是在虚拟空间里面消费,这些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使传统的信用提供方式遇到挑战。”因此,他认为这种现象说明,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它所出现的这些细分行业,有客观必然出现的趋势。开始都是野蛮生长,那么这种金融科技立足的基础是什么?“立足的基础就是需要有海量数据,需要进行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计算。但是现在大量的新金融科技型企业很多都是小微企业,很难做这件事,因此做着做着就变成非法集资,从新的信用服务提供方式变成信贷提供方式,搞成原来传统的金融。本来新的信用提供方式是大数据,拥有数据应用人工智能计算,各种新技术为依据提供信用。”因此,裴长洪认为,野蛮生长之后必然出现整顿和清理。裴长洪表示,金融科技,无论哪个细分行业要搞清楚,要建立一套有别于传统金融的信用提供方式,需要拥有新技术手段,“这是不容易做的。如果有新技术手段服务领域很广泛,比如小微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消费金融包括为创业创新服务,包括各种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等都是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也能够为实体经济作出很多贡献。”而且,裴长洪认为,怎么平衡好传统金融和新金融的这种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金融科技只能是传统金融服务信用提供的补充而不是替代,这种新的金融信用提供方式一定要和传统金融服务方式融合,在融合中得到发展。”裴长洪表示。

蒋筑英

金融考研择校指南

前一段时间,考研刚出成绩的时候,居高不下的复试分数令人咋舌。2018年极度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让很多人心生倦意,考取研究生深造成为大家集中选择的回炉重造的路。2019年考研人数大约在290万,录取率只有不到25%。 其实,除了经济下行的因素,在商科领域,应届生读研已经成为了普遍的趋势,本科生就业反倒成了少数。还记得去年,去各校做百校行活动,当针对本科生学院时,似乎大家都觉得“就业跟我还远着呢”,提问题也基本就是围绕着“我是考研好,还是出国好?”。回到考研的话题上,考研选择的“因”,会直接影响就业的“果”,如果大家能越早想清楚关键性的问题,在做选择的时候有的放矢,会使得你的就业和你所预期“偏离度不会太大”。作为一名曾经考过研的过来人,下面单纯以就业角度给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 为什么而考研?这是一个自己应该彻底想清楚的问题。因为这条路非常艰辛,“考研是一场考验意志和耐力的战争”,其实看似报名非常多,但真正坚持努力到最后的真不多。我本科院校是一所考研氛围很浓的学校,一路上看到无数人从开头的斗志满满,然而大部分最后都逐渐放弃。那些想着边找工作边随便考的,容易陷入纠结和彷徨,因为自己必然面临着好好复习与其他事项的抉择,如何排出你自己的优先级。1)重新选择的机会如前所述,如今大家普遍都会选择深造的行情下,考研会是你第二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号称“第二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说高考的志愿填报往往是“父母能力、见识、阅历的比拼”。而到了考研申报的时候,你已经不再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一切都是基于你自己的选择。你是想要重新选择城市,重新选择专业,想要有更好的学校平台和资源…如果答案是的,那么考研都是一条天然的绿色通道。像我本科的时候是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上大学,当时考研的唯一目标就是“离开这个地方就是胜利了”,后来到了上海读书之后,世界观和看问题的角度都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你是一个对现状非常不满意,但又需要一个平台给你外部支持和缓冲,那么果断考吧。2)就业的缓冲刚上大学时,辅导员都推荐我们去看《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然而,看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读不好大学。绝大多数人的大学生涯都是浑浑噩噩,仿佛眼睛一睁,然后一闭,尼玛四年竟然就过去了。毕竟不像过去的高三,有统一目标,有拿着鞭子在后面追赶着让你快跑的老师。大学太自由了,自由得你都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啥…所以,当大四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大多数人得状态都是懵逼的。所以很多人会通过读研“推迟就业”,做更好的准备再来进入职场。这也是为什么研究生在找工作的事还,普遍比本科生表现优秀得太多(无论是专业的扎实程度,但是考证、实习、找工作方面)。因为经历过了大四的“人心惶惶”,知道社会有多残酷,也知道自己没有了退路。3)做学术这个其实是读研最原本、最应该鼓励的一种初衷。很可惜,真正抱着这样的目标的人太少了。我当年也如此,宁愿写100篇有模版的报告,也不愿意写一篇有创新的论文。如果真是这种想法,真心的祝福你。2 考研是否唯一的路其实还是延续前面的,考研是一条路径,但不是唯一的路径,那么想清楚你是否必须走考研这条路。1)金融核心岗位的要求之前也写过“金融业为何对学历要求那么高”里有提到金融机构喜欢要研究生,主要包括:“金融行业是典型服务业,需要学历装点门面,确实研究生多了几年时间成成长等等”。但读书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道路,很难说读研几年和工作几年,哪个成长更大。尤其是你如果本科毕业就能进入不错的平台(金融、四大、咨询等),或者是实业头部的公司,那么也许直接就业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想做金融,工作之后,未来也还是有很多职业转化的路径。但是,想做职业转化是需要付出很多,如果想直接从金融行业就业,读研也许是“最轻松”的道路。2)考研VS出国不可否认,对于想要深造的这个角度,出国是更有保障的,因为你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多个专业,从而选择给你offer最好的一家。但如果是从回国就业角度,可以很明确的说,出国留学大概率是不如国内比较好的学校的。即使是欧美世界排名最靠前的学校(排名远胜清北),回国就业也未必PK得过清北。海归劣势四大原因:实习+学制+校友+认可度实习:过去我们花了大量时间一直宣传和引导实习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无需赘述了。如今决定你是否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已经不再是你读的专业,而是你在这个行业的实践;国外的学制和地域问题,让海归同学们实习成为非常尴尬的问题;像我给我们的学员推荐各种实习,海归们永远只会哄抢远程的,面对线下的实习只能无奈说“没时间呀、回不了国、我课程好紧”…学制:毕业时间尴尬,通常导致错过暑期实习/校园招聘的时机,很多需要考核的实习/工作,担心“耽误你”而更不愿意招收你来实习。校友:国内的校友的数量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岗位都是内部推荐/代代相传,面试官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师兄师姐,而海归在校友数量上确实不占优势。认可度:知名的海外院校倒是不存在相关的问题,但是有在国外认可度很高,但在国内知名度很低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毕竟HR也没那么多功夫具体去做相关的研究。如各种金融机构的target school名单早已被吐槽过无数次了。有空可以再专门写关于海归择校的文章,但是确实从就业角度而言,出国读研虽然你读书的时间也许短了,也躲过了痛苦的考研,但你在职业规划必须更早、更前,学习和实习各方面要付出成倍的努力。之前做过调查问卷:“你为什么选择出国?”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选择了“想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感受国际生活环境”,很少人选择“害怕考研”。但是我觉得也许残酷的考研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太大,而大多数人都是惧怕未知的结果的。认识你自己,选择更适合你自己的路吧。3 考研择校的核心要素前面做了些关于考研的心理建设铺垫,下面进入本文精华环节。也许看完这部分,想通一些问题,能大大提高你考上心仪学校的可能性。1)考研择校核心纲领我觉得很多同学考研的心态都不对。考研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当然是“考上”呀!所以,你择校,“必须”要在你有较大的把握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个人觉得,考研核心要义八个大字:“扬长避短,集中攻破”。综合考虑“题目难度”、“是否考数学”、“竞争激烈程度”、“是否对本科歧视”、“是否有畅通渠道接受该校信息”等等。像如果考金融和商科,很多需要考数学。从数一到数三,难度不一样。因数学为150分,又是最容易拉分的课程,人跟人差距非常大,如果你基础很渣,短期能提高多少是值得存疑的。所以,那就果断放弃需要数学的专业,并没什么可惜的。其中“竞争激烈程度”主要看这个专业的“考录比”,接反映出该专业的火爆程度。如果达到“数十比一”的考录比,你再优秀也凭什么说你自己能有很大概率考上?放弃这类考录比过高的,说实话,性价比太低。别尼玛说“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大不了来年“再战”,请问你的人生有多少个“一年”?考虑你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毅力。学习能力还是有很多方面的考证的,并不是单纯等于“日常成绩好”。前面说了,集中攻破,因为考研也就考那么有限的几科,善于“突击”的人是很有机会的。人贵自知,大部分人是没办法像自己的设想那样全年努力,人总有惰性。那么,考虑清楚你到底能咬牙坚持到什么程度,目标院校的报考难度选择上也必然会有所差别。虽然说考研相对公平,“是否歧视本科”还是能找得出蛛丝马迹的。比如说即使进入复试之后,老师很容易对本校同学或者说名校本科的人更宽容和青睐。尤其是复试的刷人比例太高的,慎选。另外,考虑你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生活情况。如果你已经考了好几次了,“N战”了,请现实一些,降低你的择校标准,以及说边工作边备考。毕竟,人要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再说。人在生活条件都得不到很好满足的情况下,是很难全身心的好好复习的。2)对于就业而言,地域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前面也提到了,多数人都面临“重新选择”的情况。从功利的角度而言,所读的学校的地区对就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对于金融而言,已经不是北上深机会更多的问题,是很可能在你回老家之后发现你学的“屠龙之术”。在择校时,地理位置是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北京、上海的经济发达,人才集聚,发展机会相对也会更多。如今年春节照例兴起的“北上广深VS小县城”、“折叠中国”类似的讨论,最终结论就是真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实在太大。但是因区位优势的存在,大城市考研难度也会比同水平的其他地方学校更大。如果你打算以后在读研的城市生活,虽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但北上广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有利于眼界的开阔。而二三线城市在面临的挑战、压力少一些的同时,发展机会也会相对较少。如果你老家在这些地方,那么选当地最好的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如何选择大城市呢?在金融方面,上海有9所211,北京有26所,深圳只有几个研究生院从就业机会来说,北京≥上海>深圳,但竞争激烈程度北京>上海>深圳。依次北京竞争最激烈,机会也最多;上海机会稍微少一点,但是竞争却小很多;而深圳机会少很多,但竞争也相对更小一些。而且也分行业,像卖方研究所和基金公司在上海非常密集,这也复旦和上财在证券研究领域出了最多校友的部分原因。所以,一定要考虑清楚未来想就业的城市。如果你未来想去南方工作,中山大学就是非常好的选择,甚至在当地就业,比北京上海更难考的学校更好。另外像武大、厦大这种区域位置不是特别好的学校,在广深也有大量的校友。Tips 1:如果想就业好,尽可能选择在大城市的学校(地理位置好的学校就业非常强势,如“上财VS浙大”,你会怎么选?)Tips 2:地理位置不好的院校竞争会大大降低(逆向思维,如果为了上名校,可以考虑南开、武大、厦大等)3)学校有多重要好的学校的影响不用多说,优秀的教师、良好的氛围、身边的同学的素质,对后续人的能力养成影响非常大。毕业的学校某种意义上会跟你一辈子,优秀的校友资源,是可伴你成长的资源。清北学生对国家领导人、世界级名人到学校分享习以为常,而偏远地区的学校偶尔有个三四线明星来唱首歌都觉得受宠若惊…所以首选名气大的学校,985、211的清单里的优先。比如说北邮这种计算机专业排名非常高,像复旦、人大这种以文科见长的学校,计算机并不算是他们的优势学科。但是复旦计算机的就业并不会比同城交大的计算机就业弱多少,去顶级公司的大有人在,毕竟这是大家对“复交”强大的学校品牌的认可。选择学校,远远比专业更重要。Tips 3:尽可能选择综合排名更高的学校(你觉得专业很重要,但是不好意思,“名校渣专业”照样秒杀你“渣校强专业”)4)如何选择专业首先,专业重要么?某种程度上是重要的。但如果和学校比呢,不好意思,如果学校和专业加起来是100分,那么学校大概占到80分,专业也占到20分。很多同学想不通这个问题,经常会纠结“我一定要考金融”似乎不读金融,未来就跟金融无缘,或者自己考上了金融就多有优势似的。不好意思,这些都是你自己“虚妄的遐想”。像我之前招实习生,面过不少,最后我招了个实习生,后来才发现她是学“经济史”的。当时印象反正就觉得是上财的,毕竟看一份简历在开头学历背景那专业的几个字停留的时间实在太短了。更多的时间,眼神会停留在实习经历、项目经历上,毕竟你写简历这里的篇幅也会更长。很多同学咨询出国方面的,说“我只想读金融”,“XX项目拿的是管理学学位”。其实是没搞懂逻辑,谁说干金融一定学金融?上次我写那篇关于高考的文章“想做金融应该学什么专业”,业内从业人员好多都在下面留言说:反正最不应该学的就是金融学。这当然是比较夸张的说法,但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如果是从就业角度,只要是经管类的专业,基本就没多大差别。更能定性你的就业的,是你对行业的认知,实习的铺垫,具体技能的掌握。你说这些都需要对金融行业认识,具体的技能啥的,需要在课堂上学呀,不好意思,都是靠自学。很不幸,我国的商科教育目前实在太理论化了,导致离实践有鸿沟,学金融的人一样也得出来去实习,自学大量的实务知识。金融本就是个非常适合跨界的专业。很多理工科的人想转行,也不一定要考经管,上你最有把握的专业,剩下的知识通过自学和实习去补就行。具体金融行业内,跨界转行的比比皆是。之前我在一家PE的时候,环顾办公室,正儿八经学金融的还真一个没有。有我这种纯法律出身的,有学物理和计算机的,有本硕学土木工程的,大家都是基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自己通过自学和实习实现的转行。甚至说我还有学中文、学历史、学政治做金融的朋友,干这行真的学啥的都有。其次,学硕VS专硕,重要吗?因为我是学法律出身,大家非常鄙视“法本法硕”,都崇尚法学硕士。后来若干年之后,发现法硕大把工作找得比学硕好的大把。这真的跟专业无关了,跟“人”有关。大家对某些专业的痴迷也让我很费解,报考学校和专业非常扎堆。历来学法律的,大家基本上全部都报民商法、经济法,这几个专业比其他专业考录比高非常多。而我硕士学校考录比最低的是法制史专业,但又是我们学校最好的专业,考录比只有一比一点多。有个师兄是法制史毕业的,进入某股份制银行总行之后火箭速度晋升,人家没有因为学法制史就跟金融无缘。Tips 4:为了考上名校,大可选择相对冷门/好考的学院or专业,先考上了再说(随便举个例子,网上看过拉勾网创始人许单单的经历和介绍,他多次提到北大校友平台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帮助,他是北京化工读的本科,考的是北大的印度语言与文学专业)Tips 5:如果本专业学得不好,大可选择考法硕、管理类联考的专业,这些跨专业考研利器(很简单的例子,清北法硕当然不如光华、经管、五道口牛,但是不好意思,就是比非清北的强;而且去了清北的平台,你有大把的时间和方法去如何击败清北强专业的同学,比如说来我们这儿上课,哈哈)4 总结这篇文章,前面是唠叨话,后面是真心话。大家如果一定想要考虑改变命运,并不是说一定要一蹴而就。很多时候你执着的东西,在若干年你走上职场之后发现,根本不值一提。有的时候,要成功,必须学会舍弃,舍弃那些不重要的,抓住主要的矛盾。考研,最首要的,还是要考上。我见过太多拼了命要考光华、五道口好几年而蹉跎岁月的同学。如果就招那么几个人,还有无数人竞争,从概率学角度上看都那么低,还考来干啥呢?我在很多场合里都讲过,人生不是排名赛,而是淘汰赛。你所认识那些当初初中、高中成绩比你好的人,很多人到现混得都不如你。你唯一需要做的是:不断“存活”下来,不要被淘汰。比如说先考上个982/211,你自然有充足的时间从其他维度(认知、实习、证书等)去击败那些你原先所遥不可望的清北复交的人。——————————附:金融就业选择学校参考之前提到本科想做金融,如何填志愿的文章,对学校做了一些简单的展开,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做了些调整补充。总之考研的话,建议大家大胆考名校,至少比起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相对而言考研的竞争已经小了不少了,当然综合考虑自己的实力。因为是从就业角度而言的阐述,所以按照我上面说的择校考量因素,地理位置的分数占比会很高,另外学校的综合排名次之,最后才是专业水平,以及说仅代表个人意见,可能不够科学,仅供参考。绝对优势的四大名校——清北复交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四大名校,你可以经常听到“清北复交”四个字打包出现,通常代表了国内最顶尖的院校、最顶级企业的录用要求、北京上海的强势地理位置以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生源。某种意义上,甚至说海外最顶级的名校(排名比这四所高)回国就业也不一定比得上清北复交,因为校友往往都已经遍布体制内和体制外最核心的岗位,从获取信息和人情角度看,优势太多。目前光是有商科的学院,北大有国发、经院、光华、汇丰,清华有经管和五道口,交大有安泰和高金(中欧是合作办学),复旦有经院、管院还有最近新开的泛海。无论是招生要求,以及就业都堪称国内之最。相应清华经管、五道口、光华这种的竞争都堪称变态,复旦交大的考研竞争也异常激烈。就一个建议,如果能上清北复交,无论读多冷的专业都行。金融领域见长的名校——人大+两财一贸中国人民大学声名赫赫,拥有很多商科官方学科重点,仅次于清北的生源以及大量体制内的优秀校友,金融专业也是其强势专业,优秀学生就业不弱于清北。生源也是和复旦争夺文科第三,和中科大争夺理科第五。人大校友大量活跃在监管机构、银行总行等核心权力部门。 上海财经大学同样代表上海金融中心的强势地位,另外整个学校金融氛围之强,基本整个学校的就业氛围浓且学生非常努力,优秀学生就业不弱于复交,上海金融圈内的校友数量甚至超过复交。号称培养了上海市最多的基金经理,最多的财政领域的干部,最多的银行行长。想滴考取难度比复旦小很多。如果但一定要分的话,从就业角度,人大和上财可以到一点五梯队。人大大家很好理解,上财主要还真就是上海的区域优势。在很多省的录取分数上,上财的分数仅次于复交。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同为地处北京的金融行业的强势院校,两所学校的金融行业校友非常多,在行业内认可度非常高,即使在北京有“清北人”的夹击下,依旧每年大量的同学进入金融行业的顶级机构。其他位居于北上的同济、北师和华师等名校,也有不少学生从事金融行业,但相对而言整体学校优势更多在其他专业上。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也逐步开始招收本科生,社科院属于国家级“智库”、中科院属于顶级科学研究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不少在金融行业发展不错,具体本科生如何样本还是比较少,但是依靠着本身学校的名气应该也相当不错。第三梯队 传统地区顶级名校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分类是严格按照地区优先的,并非以下的学校并不如上述院校,主要是因为北上地理位置的优势,前述学校在金融行业的就业和实习更有优势。但具体到地区,下面的这些学校都是当之无愧的地区龙头。中山大学:华南地区传统商学强校,岭院和经管学院在广深地区竞争力非常强。华南老大,更是商学顶级强校,拥有经济管理类的众多国家重点学科。如果你想在广深就业,中山大学绝对是非常高性价比的选择。南开大学:老牌金融名校,非常低调,学生在金融行业口碑非常好,就业除了北京,上海深圳校友也都很多。国际金融的实力很强,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人大同为全国最早的国家重点学科。我一直认为南开属于“考研性价比最高”的学校,因为学校实力非常强,而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考研热度相对适中。实际上整所学校的学生非常拼命且团结友爱,有大量金融行业内校友也会提供支持。浙江大学:其实金融并不算其优势学科,但是作为顶级名校,理工科非常强势,而且地处杭州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在互联网和创业领域氛围非常好。如果想在杭州工作,从事私募及创投相关的工作,浙大是不错的选择。南京大学:顶级名校,文理学科优秀,金融经管不算强势,但是学生在金融行业口碑非常好,江苏省和上海校友团结且优秀。武汉大学:经济学传统名校,但受制于武汉地理位置,学生去往广深的很多,金融行业校友众多。厦门大学:老牌名校,会计财务见长,校园美丽,南方和上海金融行业校友很强大。会计全国第一,经济金融也算顶级行列。地理位置原因,所以实习不太方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缩写USTC被戏称为“USA Student Trained Centre”,出国堪称顶级,不弱于清北,本身数理学科见长,在国内从事量化方向的校友非常强大。正如其广告所说的:“离上海远,离纽约近”。另外近些年来走出合肥,在上海和苏州都建立了研究院,金融硕士和mba都在上海和苏州上课。其余地方强校地区性名校还有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在经济学科或者管理学科都具备竞争优势,相当多的校友活跃在金融行业。其他比如说地区性财经大学如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都曾是行业中领头羊,受制于区域位置如今发展有一定瓶颈,但整体学科优势还在,金融行业内校友众多。

其圆五尺

社科院推出"NIFD金融指数" 中国金融外部压力缓解

[华夏时报网]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石省昌 北京报道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NIFD)日前正式推出NIFD金融指数显示,2017年以来,中国金融外部压力有所缓解,但指数仍处于压力区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全球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胡志浩表示,中国金融外部压力于2017年初开始有所缓解,但目前仍处于压力区间。从2017年2月份开始,人民币贬值压力迅速减轻,这对今年以来的中国外部金融压力的缓解有很大贡献。汇率预期、资本流动和外汇储备状况的反转,使得2017年三季度的外部金融压力指数达到1.05,低于二季度的1.14。2002年以来,中国外部金融压力最大的时期是2016年的一季度,2017年三季度的压力指数为当时的52.9%。中国外部金融压力的指数报告认为,具体来看,人民币汇率从2014年3季度开始摆脱持续存在的升值压力,股市的剧烈波动使得人民币汇率在2015年3季度出现明显的贬值预期。2015年4季度到2016年1季度是人民币贬值预期最为强烈的时候,随后略微稳定。到2016年末、2017年初,人民币贬值预期再次达到一个阶段性高点,从2017年2月份开始,人民币贬值压力缓解,这对今年以来的中国外部金融压力的缓解有很大的贡献。在资本流动方面,2014年2季度开始,中国金融账户中非储备部分出现净流出,最高时达到2015年4季度的1500亿美元。2016年各季度金融账户中非储备部分均出现净流出,但2017年1季度,情况出现反转,实现净流入368美元,为3年来首次出现净流入。外汇储备方面,2014年初中国外汇储备存量逼近4万亿美元。2014年3季度开始,人民币兑美元单边升值的预期出现动摇,同时外汇储备逐步下降。到2015年年中股市巨幅波动之后,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资本持续流出。2016年全年,中国持续面临着资本流出、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外汇储备总量降至2017年1月的29982亿美元。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开始加强外汇制度管理,并稳定外汇市场。不久,汇率预期、资本流动和外汇储备情况开始反转,外储从2017年2月开始,已经连续9个月正增长。到2017年9月,中国外储增至31085亿美元。胡志浩认为,必须高度关注美国企业盈利可持续性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很可能发生,且一旦发生,势将终止美国股市长达8年多的牛市,因为持续的股市上涨或多或少包含了美国货币金融环境长期宽松带来的流动性溢价。若美国股市出现动荡,将进一步引发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再次动荡。11月22日公布的美联储FOMC会议纪要也显示,一些联储委员表达了对潜在“金融失衡”威胁上升的担忧,其认为,一次资产价格的“剧烈回撤”,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编辑:严晖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公众号:chinatimes

夫揭竿累

中国社科院新金融战略与企业上市并购班

来源:金投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金融战略与企业上市并购精读计划学术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直接领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机构,作为亚洲第一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设6个学部,40个研究院所。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是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批准成立的全国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背景IPO常态化已成共识,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产业增长,推动产业增长的核心是金融力量,未来几年将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黄金窗口期!优质企业应该尽早着手做好规范工作,规划好经营业绩,搭上资本市场发展的快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金融战略与企业上市并购”精读计划,从战略高度开展科学、有效和合规的系统性的新金融培训,实现金融与实业的可持续增长,并运用多种科学的价值经营方法,打造新金融战略第一品牌,帮助企业达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和最优化的战略目标。课程简介 课程架构:企业新金融架构设计+投融资实践+投融资辅导 导师构成:政策型导师+经济学专家+实战投资家 案例: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 目标:打造企业新金融体系、塑造企业产业经营+资本经营新模式、推进企业上市、并购等多元化金融发展。课程价值为企业量身打造新金融体系,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每期40+同窗同学,与3000余名社科院优秀的企业家校友融合资源、连接价值;在实际投融资操作中,正确处理企业金融行为,合理优化资产配置模式;亚洲第一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最前沿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政策及动态。课程模块12019金融发展动态与新趋势2科创板创新战略与资本运营新模式3IPO顶层设计与国际资本市场策略4IPO上市规则与证监会发审新动态5企业IPO上市准备与审核要点6IPO上市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处理7产业并购与市值管理增值体系8借壳上市与并购交易操作体系9企业全要素创新与现代创投体系10企业风险管控与法律、财务、税务11企业投融资决策评估体系12私募基金管理与风险管控李 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原副院长王国刚 中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金 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政治局集体授课专家黄群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何德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胡汝银 上海证券交易所前首席经济学家谢 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杨凯生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银监会特邀顾问张跃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主任尹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工程师何 强 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孙友文 达信风险咨询中国区总经理马卫国 亿宸资本董事长、著名IPO专家章志强 竟天公诚律所高级合伙人谭 圆 毕马威税务合伙人郭成专 毕马威合伙人周 威 海通证券投行部总经理劳志明 华泰联合证券并购业务负责人倪晋武 原华泰联合证券内核小组负责人强桂英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卫保川 北京宏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李旭东 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齐 慎 达晨创投合伙人李爱民 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于 佳 启明创投合伙人王旭东 信中利资本合伙人王 庆 重阳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张 涛 中央电视台新闻组负责人针对人群拟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企业高管等 资本市场投融资项目负责人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投融资高管政府上市办、金融办、开发区、科技园等与上市企业负责人费用标准学期安排:一年,共12次,每次2-3天收费标准:11.8万元/人 (限额40人)费用包括:学费、书本资料费、证书费、教学管理费、拓展培训费。(学生其他食宿、交通费用自理)付款账户户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账号:0200 0264 0920 0176 883开户行:工行房山支行良乡分理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具中央非税收入统一票据* 汇款用途请注明:“新金融战略与企业上市并购”+学员姓名* 培训学费开具中央非税收入统一票据,并严格执行有关财务规定课程收益 10+国务院智囊团倾心讲授经济发展趋势 20+市场一线实战专家讲授专业解决方案 30+国际四大国内顶尖金融服务机构设计实战方案 1000+同学会资源

恐龙谷

社科院建议银行业降薪一半,金融仍是最值得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

近日,《财经》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银行业利润畸高,可向实体让利近万亿元》的中国社科院报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文指出,中国金融行业是“高盈利、高薪酬、高纳税”三高行业,金融业的高盈利主要来自银行,高盈利助长了高薪酬。在上市银行普遍降薪的背景下,监管部门提出2020年金融系统让利1.5万亿的硬任务。央行日前发布的2020年第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10月末,全国金融系统已实现让利约1.25万亿元。事实上,正如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时,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交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实体经济发展得好,金融业也会十分兴盛。相反,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大批银行员工就得失业,广大金融系统职员就会跌入人生低谷。但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国家离不开实体经济,也同样离不开金融行业。正是由于特殊的行业属性和特点,金融业在国家经济调控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正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金融行业收入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太低。因此,金融类专业将会一直是值得高考和研考考生重点关注的专业。金融业平均薪资一直处于各行业高位银行业人均薪酬指标反映银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对薪酬水平,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对薪酬平均约为5.0,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3。如果按照发达国家平均标准,中国银行从业人员的工资要下降一半。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19个大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薪酬数据排名看,2018年和2019年,年均薪酬最高的行业都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银行业平均薪资处于各行业的头部区域,但银行普通员工的工资收入其实并不高。2020年上半年,国内上市银行财报报告显示,15家银行中有11家出现下降。其中,平安银行人均薪酬最高,实际发放工资30.06万元,平均月薪高达5万元,但人均薪酬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45万元,降幅也是位居银行业首位;其次,中信银行、浙商银行上半年人均薪酬分别是28.42万元和27.82万元;国有六大银行中,交行薪酬垫底,上半年员工平均薪酬也达到了12万左右。金融类专业特点及所学课程金融学类专业主要研究对象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金融市场行为与投资决策、金融产品定价及风险管理、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和金融宏观调控等。通俗点说,金融就是研究钱如何在流动过程中挣钱,股票、证券、基金是最常见的金融产品,投资炒股则是普通老百姓最熟悉的金融行为。近年来,金融学类专业一直备受广大考生及家长青睐,施一公也感慨地说,他最得意的弟子都想转学金融,想去金融公司工作。根据2020年本科专业目录,金融学类中本科专业共有10个,包括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和精算学。金融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数理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学、系统工程和管理心理学等,这些专业符合经济学科门类的专业课程设置特征。学习金融类专业,毕业后收入高固然非常吸引人,但金融对数学要求特别高,所以数学学不好的人很难学好金融,甚至毕不了业,高薪就只能是海市蜃楼了。学金融最值得报考的大学国内开设金融类专业的高校不少,清华北大的金融经济类专业自然不必赘述,中国人民大学和两财一贸值得广大考生及家长重点关注。中国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均并列全国第1,而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的霸主地位无法撼动。不过,中国人民大学每年在各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很高,比清北录取线只低几分到十几分。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都是211、双一流高校,虽然不是985大学,但由于地处北京,每年在各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却远远高于大多数985大学,能考上这2所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成为人生赢家也只是时间问题了。2020年,上海金融国际排名首次跻身前三甲,打破了多年以来的国际金融中心“纽伦港新”格局。上海财经大学地处上海,上财的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财经大学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构成上海金融圈的“金三角”。此外,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高校和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金融学也极具竞争力。虽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确实很大。如果孩子对金融感兴趣,或者对数学特别擅长,学习金融类专业,孩子的未来一定会赢得不一样的人生。你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或关注。

剧中情

社科院:金融杠杆率降 居民杠杠率升

来源:上证报上证报讯(记者 梁敏)中国去杠杆进程如何?中国社科院在9月18日发布的《中国去杠杆报告(2018年二季度)》中给出最新判断: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略有上升,金融杠杆率持续回落,目前已回落至2014年水平。该报告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指出,今年二季度末,包括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由2017年末的242.1%增加到242.7%,上升了0.6个百分点,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居民杠杆率从2017年末的49%上升到2018年二季度的51%,半年内上升了2个百分点。“尽管居民部门杠杆率仍在上升,但相比去年上半年杠杆率上升2.8个百分点,增速有所趋缓。”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磊分析称,随着住房贷款增速下滑,居民杠杆率的增速应有所下降。数据还显示,二季度,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都在下降,非金融企业由2017年末的157%下降到156.4%,政府部门由36.2%下降到35.3%,二者共下降了1.4个百分点。“企业杠杆率自2017年一季度达到160.9%的峰值后持续下降,当前水平相比峰值时期已下降4.5个百分点,除今年一季度稍有反弹外,下降趋势已保持了5个季度。”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晓晶说。报告显示,二季度,政府总杠杆率从36.2%下降到35.3%,总共下降了约0.8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政府杠杆率从2017年末的16.2%下降到15.9%,下降了0.3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杠杆率从2017年末的19.9%下降到19.4%,下降了0.5个百分点。张晓晶预测,随着下半年置换债收官以及专项债发行节奏的加快,地方政府杠杆率可能会出现小幅上升。报告还显示,金融杠杆率已回落至2014年水平。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分别统计金融部门的杠杆率皆有所下降,资产方衡量的金融部门杠杆率由2017年末的69.7%下降为64.3%,负债方则是由62.9%下降为61.6%。金融监管加强促进金融部门仍在加速去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