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着力点采蘋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着力点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着力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会推动产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智能化成为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而工业互联网就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具体来看,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存在形式,是智能制造开展的载体,为广大制造业企业提供第三方连接、数据、算力、算法、安全等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划分为IaaS平台、通用PaaS平台、工业PaaS平台、SaaS平台等四类,信息技术企业、自动控制与软件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创业企业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主要提供者,企业根据自身的不同类型和能力,积极参与构建不同类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智能制造的发展,掌握智能制造的话语权,同时在全球范围推广自己的标准、技术、设备和解决方案,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等世界主要工业大国都发布了各自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各国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既具有共性,又相互借鉴。同时,由于各国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优势不同,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在名称表述、优势、形成与推动力量、重点应用领域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发展至今,可以说,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将会直接影响一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更好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发力:一是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展,支持其持续完善我国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吸纳更多的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加入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扩大“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的影响;二是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支持,推动通用型和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三是继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工业APP、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业“互联网+”等各类应用开展试点示范;四是进一步完善工业知识产权、工业大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激发制造业企业构建和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积极性;五是在发挥政府引导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标准发展等作用的同时,更多吸引企业参与,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作用。

六理

河南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富禄:把赢民心答民问作为审计工作着力点

□河南日报记者樊霞关于2017年度河南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向社会公布。“与往年相比,报告政治站位更高,突出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责任担当、以人民为中心、促进高质量发展等特点。”7月30日,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富禄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明确要求,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报告显示,省审计厅组织对全省53个县(市)基础教育政策落实和资金绩效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对2017年省发改委分配下达的省级基本建设投资绩效情况、17个县(市、区)传统村落保护补助资金绩效情况等进行了审计。“审计机关把赢得民心民意、回答民情民问作为重要着力点,高度重视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绩效审计,有效促进了民生政策落实,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张富禄说。“2017年度,我省审计工作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促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张富禄表示。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审计的重要职责。张富禄认为,全省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全省政府性债务审计、扶贫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审计工作,并注重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力推动了体制机制完善,切实发挥了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较好地服务了全省中心工作。

二狗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着力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会推动产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智能化成为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而工业互联网就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具体来看,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存在形式,是智能制造开展的载体,为广大制造业企业提供第三方连接、数据、算力、算法、安全等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划分为IaaS平台、通用PaaS平台、工业PaaS平台、SaaS平台等四类,信息技术企业、自动控制与软件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创业企业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主要提供者,企业根据自身的不同类型和能力,积极参与构建不同类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智能制造的发展,掌握智能制造的话语权,同时在全球范围推广自己的标准、技术、设备和解决方案,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等世界主要工业大国都发布了各自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各国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既具有共性,又相互借鉴。同时,由于各国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优势不同,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在名称表述、优势、形成与推动力量、重点应用领域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发展至今,可以说,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将会直接影响一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更好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发力:一是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展,支持其持续完善我国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吸纳更多的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加入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扩大“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的影响;二是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支持,推动通用型和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三是继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工业APP、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业“互联网+”等各类应用开展试点示范;四是进一步完善工业知识产权、工业大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激发制造业企业构建和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积极性;五是在发挥政府引导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标准发展等作用的同时,更多吸引企业参与,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作用。来源:经济日报

断魂咒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梁泳梅:多措并举促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多措并举促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十三五”时期,我国传统制造业在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绿色生产步伐加快,生产更加节能与环保;持续淘汰落后产能,产品不断向“高端化”推进;研发投入增长较快,新产品不断涌现;“智能生产”也初现雏形。但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创新环境尚需改善,低成本优势也在逐渐减弱。需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这些都对更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传统制造业需抓住机遇,把自主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补短板、强弱项,更好实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政策层面给予多方面的有力支持,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一是加强研发投入力度。需要从整体上增加研发投入总量,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同时,通过多元化方式为企业主动增加研发投入提供支持,鼓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比如,可考虑对企业研发投入资金给予税收优惠,并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将社会资金有效转化为企业的研发投入。二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既需要科研人才,也需要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在科研人才的保障方面,应建立灵活的科研人才管理机制,提高人才配置效能,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通过项目补助、平台资助、人才奖励等方式激发科研人才的创造力。此外,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要更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针对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青年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需着力完善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措施,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增加对技工院校的经费支持;通过税收补贴、专项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培育更多企业需要的定向技能人才;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形成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之间良性互动的技能人才培训机制。三是不断提升产品标准体系。要强化环境保护管理,进一步提高治理标准,完善污染物排放监测,推动绿色发展;还要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既着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又着力于优化产业链分工,打造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新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肖 伟)

不可围者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江飞涛:精准施策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精准施策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制造业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积极迈进,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尤为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在智能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制造业仍是我国工业的主体,且正面临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挑战,其在精益制造能力、高品质产品生产能力与质量管控能力等方面也都存在不足。需要看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对我国稳增长、稳就业以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高度重视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现实地看,传统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发展传统制造业是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传统制造业仍然是解决大量劳动力尤其是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4%,解决就业所占比重则更低。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在我国就业人口中,低技能劳动者的占比为78.8%,仍需传统制造业解决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推动传统制造业更好发展是巩固我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但产业链完整的优势依然存在。对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持续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工艺、质量、设计与效率来巩固既有优势,也可以通过应用先进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将其发展成先进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制造业发展可以为新兴产业与先进技术提供重要市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场景,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本土化的市场需求,这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机器换人”的过程,就释放了对机器人、机械手以及先进装备的大量需求,这也为我国工业控制软件企业与系统集成商提供了重要的本地市场与发展机遇。传统制造业能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传统制造业的精密制造能力或精益制造能力来提供保障。当前,我国在发展高精度数控机床上,以及在零部件加工精度与材料质量、装配工艺水平等方面的一系列瓶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制造业及其基础能力不足造成的。更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需要传统制造业在制造加工设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现存短板有待补足梳理世界主要制造强国的优势可见,美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引领前沿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在这背后是美国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日本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其较高的精益制造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以此为支撑,日本积极在制造业前沿领域有所作为;德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持续创新能力、强大的工程化能力与精密制造能力,以及其在中低技术产业领域应用前沿技术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低成本和大规模制造的能力,以及强大的产业链配套能力。近年来,随着土地、劳动等要素成本与环境保护成本的快速上升,我国传统制造业在成本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弱。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速,部分发达国家认识到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和制造业对支持创新、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纷纷提出“再工业化”,促进制造业“回流”。这些都对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形成压力。除了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传统制造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短板有待补足。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亟待提升。除了极少数龙头企业外,我国大量传统制造业企业还处于工业2.0(机械化)至3.0(自动化)区间的水平上,在工艺水平、精益制造能力、质量管控能力、设计能力、持续技术改进能力等方面,均与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尽管我们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但许多企业既对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不了解、不掌握,也缺乏与先进适用技术相匹配的管理能力。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服务体系较为缺失。多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但无论是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还是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都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新兴技术领域,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缺乏布局且投入不足。在推动技术扩散方面,我国已建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但仍难以满足广大企业的需求。同时,一些部门注重支持先进技术及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于成熟先进适用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的关注和支持都不足。人才缺乏问题凸显。目前,不仅高层次研发人才、高技能技术工人与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而且一线熟练技工也日趋紧缺。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工资水平在国民经济各大行业中处于中低水平,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进一步看,现有教育体系对培养高技能技术工人与工程师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也不高,在相关人才的供给上明显不足。关键是抓住痛点精准施策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强化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是避免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快下降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庞大的市场体量、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也为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更是为传统制造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以此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更好发展,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传统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需抓住痛点精准施策。一是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政策,注重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平衡。我们推出的产业政策,需着眼于促进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应避免向高技术产业过于倾斜的情况。产业政策投入的重点方向,应转向促进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技术能力的积累。政策资源需更多向公共科技服务体系侧重,支持其进行研究开发、技术扩散以及为企业提供其他技术服务的活动,支持其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二是加快建设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助力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与效率。可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根据我国的产业发展实际,进行适应性制度创新,设立高水平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传统制造业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考虑组织认证专门的、具备丰富生产管理经验和现代工艺知识的专家队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质量管理、现场管理、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咨询与培训,让企业能够更快速获得成熟先进适用技术及相应的管理咨询服务;创新运作模式,帮助企业掌握成熟的先进适用生产工艺、自动化技术或柔性生产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能力,帮助企业更为务实有效地提升技术能力、效率与竞争能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更多采用成熟的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开发和推广先进、经济的适用性技术。三是加强对实用性技术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化工程师与高技能工人的培训,鼓励和支持一流大学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工程师,鼓励企业优秀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优化学科与专业设置,加强制造工艺工程学科的建设;等等。此外,还需改善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在进一步减税降费、稳定环境管制政策等方面切实发力,为传统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和稳定的环境。(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融合研究室主任)

没有我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技术跃升后要靠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近一段时间以来,学界对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如何协调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有许多讨论,这一议题也广受各界关注。11月21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浙江改革开放四十年研究系列》丛书发布会现场表示,技术进步跃升到一定的阶段后,一般要靠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他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核心的经验,和产业本身的转型升级,动力来自于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而谈及如何看待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黄群慧指出,现在强调两方作用都要发挥,如何结合是关键。在技术进步跃升的阶段,政府要发挥作用,一旦跃升到一个平台之后,一般要靠市场主导发挥作用。此外,他还指出,目前已提出要遵循“竞争中立”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他强调,要研究透彻竞争中立原则和之前提出的各项改革实践之间的关系,要从实践当中总结出一系列模式,指导未来的理论。每日经济新闻

计子之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陈晓东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应重视水资源合理利用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资源能源集聚地区、生产活动高度密集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整个黄河流域及我国北方地区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也对当前推动黄河流域发展的相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看到,黄河流域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水”的问题。当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威胁着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修复和筑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屏障,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转换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保障,实现全流域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都离不开黄河水资源的重要支撑。可以说,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已经成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推动黄河流域发展需“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黄河水资源。对此,需按照空间均衡原则,以流域和行政区域为单元,建立健全黄河水资源管控体系。在把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作为刚性约束的前提下,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实现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综合预防、协同管控、区域统筹。对此,我们需加强流域与区域的统筹治理,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减少耗水工业,发展节水产业,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加快推动用水方式的节约集约化。具体来看,需更加突出生态保护的优先地位,巩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黄河源头等一大批关键生态功能区,加快推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恢复与保持;优先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城市群建设,推进新一轮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在充分考虑上中下游治理保护差异的前提下,实现源头预防、用水管控、末端治理,实施重大水工程建设、河道整治、河势控制等;加强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的协同管控,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及工业污水资源化的处理与利用。(肖 伟)

鬼丈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网络强国研究”课题组发布《F5G:撬动中国经济新动能——千兆固网社会经济效益研究报告》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网络强国研究”课题组F5G作为新一代固定网络通信技术,是代表全光纤网络和超高带宽的最新固定网络接入技术。以F5G为技术基础的千兆固网是我国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万物互联时代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翼。2019年10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网络强国”研究团队完成的《F5G:撬动中国经济新动能——千兆固网社会经济效益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认为,当前主要工业化国家间的经济和产业竞争正紧紧围绕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展开。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各国更是纷纷将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上升为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提振本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战略性举措。以F5G(第五代固网,the 5th Generation Fixed Network)和5G为核心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拓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通用目的技术和使能技术,在构筑经济增长动能、驱动经济效率提升、支撑民生福祉改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作用。其中,F5G由于兼具投资规模小的经济性和高网速、低时延、高稳定性的技术优势,应当作为新时期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突破口,有力撬动和支撑我国“F5G先导、应用引导、5G主导”网络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与各类蓬勃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一道,共同构筑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一、F5G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2010年后我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期,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投资和净出口这“两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下降,消费成为经济保增长的“稳定器”,这意味着进一步开拓新型投资领域,挖掘内需,推动投资和消费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千兆固网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可以成为稳投资和促消费的着力点。从短期的角度看,千兆固网是稳投资的最优抓手,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强化对创新数字经济的支撑作用,避免了传统基建投资的弊端。从长期的角度看,千兆固网是促消费的有力催化,通过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刺激VR、云游戏、超高清视频等新兴服务业的爆发,为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消费内容提供基础设施支持。千兆固网建设将创造出巨大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基于GVAR模型的测算结果显示,千兆固网建设产生的各行业直接与间接经济价值不尽相同。创造经济价值最大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行业,而化学产品、电气机械和器材、批发和零售、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金融等行业附带产生的经济价值也排名靠前。2019-2025年间,千兆固网建设每年创造的直接经济增加值达到1026.88亿元,7年建设期间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将达到7188.16亿元。同期每年创造间接经济价值达2223.03亿元,7年建设期间创造的间接经济价值将达到15561.21亿元。由此,可得出千兆固网2019-2025年间每年创造的总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与间接经济价值之和)达到3249.91亿元,7年建设期间创造的总经济价值将达到22749.37亿元。据此估计,2019-2025年间千兆固网建设投资平均每年能拉动中国GDP增长0.3个百分点,并创造503.08万人的就业岗位。此外,千兆固网建设将显著提高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计量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9年后千兆固网的普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总量全要素生产率,并呈现出指数型增长态势。千兆固网推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从2019年的0.12个百分点上升到2025年的0.46个百分点。随着后期千兆固网的普及度进一步提升,其对国民经济的生产率和行业技术提升效应开始进一步显现,成为拉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二、F5G加速中国产业体系现代化千兆固网推动新型产业生态加快成熟。F5G千兆固网将有力支持垂直行业应用市场发育,推动产业生态走向成熟,反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下游垂直行业商业应用开发面临着二者投资孰先孰后的囚徒困境,影响了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产业生态发育的速度。与其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相比,F5G千兆固网的现有投资完成度更高,更有可能引导垂直行业尽快形成规模化应用市场,带来网络投资和垂直应用投资的规模效应。由于F5G与5G的应用场景重合,服务重点互补,因此F5G引导发育的应用场景还将为其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打开更大的价值空间。有鉴于此,F5G先行牵引下游应用市场的拓展,能够给予运营商与垂直行业共同探索新产业生态和收益分配格局的宝贵机会,率先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深度覆盖将引致的产业生态大变革做好准备。千兆固网为电信业商业模式转型提供契机。近年来,OTT发展让电信运营商沦为“通信管道”,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较为单一,同质化严重,市场经济加剧会导致“价格战”风险,全球和中国的电信业收入增长均出现疲软。千兆固网的推广可以提升宽带服务品质,拓宽电信行业业务类型,将电信供应商从同质化竞争中解救出来,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宽带服务和增值套餐,增加用户忠诚度,实现电信行业收入新一轮增长。欧美和亚洲的发达国际纷纷布局千兆固网发展战略,各大运营商抢占千兆固网市场,并获得了收入增长和市场份额提升。我国加快布局千兆固网发展,2019年被称为中国“千兆宽带规模部署的元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积极发展千兆固网,电信运营商不仅可以通过定制千兆套餐实现差异化服务,还可通过开发千兆固网的智能应用、智能组网、智能服务等增值业务,从“通信管道”向与OTT合作共生的良性发展模式转变。千兆固网塑造核心装备与技术优势。我国已有全球最完整的光通信产业链和最大的制造基地,光通信是我国在通信领域最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之一。F5G以通信网络的高质量全光化为目标,能成为最早拉动光通信设备与技术研发的建设投入之一。首先,我国已经实现F5G的创新引领。在各国竞相投入固网升级之时,加速F5G技术的应用转化,稳定F5G和光通信技术研发的市场预期,对巩固和扩大技术优势具有战略意义。其次,光通信技术竞争的成败关系到通信网络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质量。以F5G为先导加速全光化进程,将推动促进光产业链深度布局,推动光通信核心技术与装备全面自主化,塑造网络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最后,以F5G建设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向更高质量的全光网发展,有助于我国利用美国光纤铺设和毫米波部署成本“双高”的宝贵窗口,探索实施不同于美国的F5G与5G协同发展道路,推广光通信“中国方案”,从根本上优化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环境。三、着力完善我国F5G政策体系综合考虑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存量水平,以及新建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技术经济特征,F5G将是低投入、高效率铺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突破口。第一,全面普及的光纤宽带和业已基本完成的ODN投资,为运营商提供了低成本F5G建设方案,只需简单升级硬件,即可实现向10G-PON的平滑演进,快速铺开千兆宽带服务。第二,通信骨干网和接入网已实现光纤化,全光通信网络建设进入传输节点光交换建设的新阶段。运营商可以首先面向具有特定价值需求的用户,以有限投入、灵活部署的方式,拓展高价值的固网新业务,提高投资收益。第三,全光网不仅是固定通信网络的承载底座,也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承载底座。F5G千兆固网建设带来的光纤网络规模扩展和政企网络需求升级,将加速光传输和光接入的覆盖范围延伸到网络边缘,推动光纤传输网的智能化,具有支撑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整体升级的重大意义。鉴于F5G的战略意义,建议尽快将F5G纳入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范畴,并从以下方面协同推进F5G与网络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和实施:一是在国家层面尽快明确“F5G先导、应用引导、5G主导”的数字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建议研究制定“中国网络强国战略规划1+X”规划体系,即在《中国网络强国建设中长期规划(2020-2035)》的宏观部署下,进一步研究制定《中国千兆固网建设发展规划》、《5G总体规划》、《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车联网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从而强化各项规划和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二是加快推进千兆固网的投资建设、示范应用和普及,夯实我国固网基础,形成固网先发优势。韩国和德国等国在2016年左右即先后推出了千兆固网战略,试图通过相对小规模的固网投资驱动其数字经济发展。我国应充分利用光纤普及率和覆盖率高的优势,加快宽带网络改造升级,促进百兆宽带向千兆宽带升级。在总结上海等城市“双千兆示范城市”建设措施和经验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千兆网络建设,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协同推进千兆固网、5G和下游应用的统筹示范应用,加速实施“光纤到房间、光纤到机器、光纤到桌面”战略。三是改变当前“重技术、轻内容;重硬件、轻软件”的数字经济政策思路,着力完善我国的下游应用商业生态。是否能够形成活跃的内容生态,是否能够控制数字经济软件平台,才是未来决定一国数字经济竞争力的根本。然而,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的数字经济促进政策整体上仍然停留于对硬件研发和生产的补贴,对制约我国内容发展和软件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建议未来我国的产业政策大大强化对内容和软件的孵化和支持力度,加强内容知识产权保护,补齐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四是加快推动“提速降费”向“提速提质”调整升级。当前我国移动宽带覆盖率以及网络速率均处于全球前列,网络资费也处于全球中低水平,综合网络服务水平处于前列。随着近年来提速降费工作的有效推进,网络资费已经不是用户的主要利益诉求,网络诈骗、资费套餐的不透明,是个人消费者的主要抱怨,而网络可靠性和网速则成为中小企业用户的主要关切。基于此,建议加快推动我国宽带网络品质提升,推进“提速降费”向“提速提质”调整升级。培育发展独立第三方测速机构,建立并完善网络测速体系和网络速率晾晒机制,切实提高用户网络体验。来源: 社科院网站

机锋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2018年工业经济将保持稳定 消费品行业可能承压

▲江飞涛每经记者 张钟尹 每经实习编辑 任芷霓2017年,工业企业利润数据亮眼,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企业效益也在持续改善。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面对2018年政策环境新局面,工业企业在2018年的经营和盈利前景有哪些机遇和挑战?企业最欣喜什么?最担忧什么?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请他分享对上述问题的看法。2017:工业利润大幅回升NBD:2017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3.3%,您如何评价2017年工业企业整体的经营、盈利情况?江飞涛:从2017年整体上来看,工业企业无论是利润总额,还是利润率都有大幅回升。基于这样的判断,我认为上升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前三季度企业效益改善也非常明显,工企利润保持超过20%的增幅,主要是由于行业供给减少、需求小幅回升导致的。NBD: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利润也表现较好,1~11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6008.1亿元,同比增长23.5%,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民营企业的情况如何?江飞涛: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利润水平回升程度更加明显一些,尤其是原材料行业当中的国有企业,利润情况的改善程度是非常大的。国有企业大部分分布在重化工、煤炭、钢铁等上游原材料行业,而像煤炭、钢铁行业的利润率水平,目前已经是高度景气的情况,仅次于金融危机前。民营企业方面,近几年,受到去产能和环保限产的影响,民营企业在煤炭、钢铁行业当中的规模有所收缩,但2017年他们的利润率水平也恢复得比较好。不过,下游行业的民营企业,如消费品行业的民营企业,利润率水平实际上值得担忧。NBD:从2016年开始,PPI大幅反弹而CPI维持低位运行,上下游利润分配格局较为分化,您对此如何看待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利润传导不畅?江飞涛:2017年以来工企盈利整体改善,但是行业分化也较为明显。下游消费品行业方面,利润率水平仍然比较低,并没有明显的回升情况。如纺织服装行业就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家电行业也受到了钢材等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冲击。上下游行业利润传导不畅,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就原材料行业而言,它的需求方有两类,一类是对价格不敏感的,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需求对钢材、有色金属产品等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相对稳定,不太容易受到价格的影响。另一类,也是主要的传导因素,是下游的消费品行业,比如像家电行业。如果金属制品价格上涨,企业的购入成本上升,但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高,涨价可能带来需求量的下降。这样一来,消费品最终价格难以上涨,也就无法实现传导。当前机遇:促进企业提质增效NBD:在2017年工企效益较好的情况下,您如何预测2018年工业行业的情况,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影响工企利润的主要因素何在?江飞涛:总体来说,我认为只要2018年能够稳投资,2018年的工业企业发展将会比较平稳,维持一个较高的利润率水平。影响工企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基础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原材料的需求。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相对较低,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速较高,大概在20%左右。NBD: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将给工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江飞涛:对于未来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我认为,整体上工业经济会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总体来讲,应该比较积极。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讲,如何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就是当前面临的机遇之一。一些行业的质量水平在不断提高,新兴产业也快速发展,持续壮大,比如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三年而通

社科院刘勇:以高质量投资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以高质量投资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刘 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产业融合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波澜壮阔。其中,工业投资是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对工业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集中力量、自力更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以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为动力,工业投资的规模、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工业投资的结构亦进一步优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工业投资发展的态势近年来,受外需疲软、国内重化工业进程趋缓、新一轮产能过剩等影响,工业投资增速下滑。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稳投资政策,在增加当期国内总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合理有效投资,着力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总体上看,我国支持工业投资向好的积极因素持续积累,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工业投资企稳回升。近年来,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下行的情况下,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等呈明显回升态势。究其原因,一是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二是去产能工作有效推进,结合需求因素改善企业盈利水平;三是降本增效强化企业转型动力;四是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用于改善产品结构、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等方面的技改投资,在工业投资中所占比重继续上升。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等结构调整带来的成效逐步显现,新动能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均高于全部工业的平均水平。同时,产能利用率有所提高。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4%,工业整体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工业投资的区域分化凸显。2013年至2018年,东中部占全国工业投资的比重由66.1%升至76.1%,东北地区则由11.9%降至5.1%。其原因有三:一是当前地区间创新要素集聚以及创新能力差异对工业投资的影响趋于显著;二是营商环境对工业投资造成一定影响;三是已有产业结构的牵制也加剧了投资的分化。工业投资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我国在融资、税负、营商环境、市场准入等诸多领域相继推出一大批政策,扶持企业投资与发展。这些实质性的改革举措给企业和社会投资者带来了更多便利。工业投资持续优化面临挑战近年来,全球经济增势减弱,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也较为突出。具体到工业领域来看,我们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仍需要适度的投资强度,同时也需着力解决当前工业投资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究开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轻创新,导致技术创新水平较低,许多企业停留在跟进模仿阶段,多限于仿制或低水平开发,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集中的行业,大部分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薄弱、技术改造较为困难。与此同时,产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远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对共性技术的巨大需求。二是我国企业投资能力有待提升。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企业投资能力的不足,这些不足往往表现为:在经济上行期出现投资冲动,进行大量跨界投资和过度扩张,而在下行期则会因草率投资而拖累企业。因此,对市场微观主体来说,以往依赖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向依靠技术和创新的集约发展。这种转变对企业战略选择、治理结构、规范管理等形成了巨大挑战。三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相对滞后。由于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相对滞后,生产要素流动不畅、配置也不合理,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市场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以金融为例,以价格形成为主要形式的市场运行动力生成机制不健全,特别是纵向信号传导渠道的断裂,导致投融资信号失真、运行功能紊乱、运行机制失灵,造成一部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上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主体对工业领域的投资意愿,投资能力上的不足也使一些投资质量不高,没有起到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应有的作用。优化工业投资的几个着力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优化工业投资的关键,在于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解决好投资主体最关心的问题,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激发投资活力与潜力,以高质量、高效率的投资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让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激励投资的优化与升级。2018年,民间投资已占到我国工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80%和87%,投资主体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对此,需更好调整和理顺土地、能源、矿产资源等的价格关系,建立以市场定价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依靠市场机制促进和优化工业投资的制度基础。第二,加大金融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根本路径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实体经济需求加快金融创新,通过精准解析客户需求、创新融资产品和服务手段、降低隐性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融资效率;要建立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开办商业保理、金融租赁和定向信托等融资服务,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第三,切实改善投资环境。一方面,需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各种障碍,构建有利于民间投资增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引导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获利,真正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另一方面,需适当拓宽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推进商业标识等立法进程,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提高侵权代价,有效遏制侵权行为。与此同时,还需着力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第四,加快建设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做好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统筹规划,通过编制关键共性技术目录,建立相关项目计划,形成共性技术布局,集中资金、人才、设施等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坚持市场化主体运作以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组织建设,开展行业前沿基础性技术的研发与储备,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促进行业新型通用技术的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做好行业共性技术输出和人才培养。加快搭建区域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创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