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A刊扩展期刊|《鄱阳湖学刊》征稿启事雷霆处之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A刊扩展期刊|《鄱阳湖学刊》征稿启事

一、本刊简介《鄱阳湖学刊》(国内统一刊号:CN36—1307/X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6848)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是国内首家综合性生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期刊,2018年被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并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环境科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主要栏目有:生态学术名家、生态人文社会科学专题研究(包括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态哲学研究、环境政治研究、生态经济研究、环境社会学研究、环境史研究、生态美学研究、生态批评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研究、青年视点、海外广角、学术综述等。所有栏目均对外开放,欢迎海内外学界朋友赐稿和荐稿。二、来稿要求本刊来稿必须符合国家出版政策与方针,学术论文篇幅在1万到2.5万字为宜(含脚注和空格),对于选题有重大研究价值者不设篇幅上限。来稿需提供以下信息:(l)中英文题目。(2)内容摘要。为文章主要观点之提炼,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词语。中文摘要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的内容相应,不少于200个英文单词。(3)3-6个关键词。(4)基金项目论文请注明资助基金的正式名称,并括注项目编号。(5)作者真实姓名c中国作者请附汉语拼音)、学历、机构(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简称)、职称、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详细文献出处与作者本人的说明性文字均采用脚注形式列于当页,具体文献注释规范请参见本刊刊文。正文的文内标题、表格、图、公式连续编号。一级标题用编号一、二、三……二级标题用(一)(二)(三)……三级标题用1.、2.、3.……四级标题用(1)(2)(3)……标题均左缩进两格。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内容,尽量不用图和表;如用图表,则在文中不重复其数据,但需摘述其主要内容并进行分析。图表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图表,要有图号和表号,并在文中标JI+l,。每张表格、图均应达到JI+l,版质量。凡涉及国界线的图片,请按地图出版社最新标准底图绘制,全国地图要有南海诸岛、钓鱼岛。三、注意事项本刊取舍稿件以学术水平为标尺,严格执行三审定稿制度,并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高质量稿件将从快处理,优稿优酬。本刊原则上不接受3个以上作者署名的论文。署名作者应为合法著作权人,文责一律自负。凡采用他人成果请务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加注说明,坚决抵制抄袭等学术违舰行为和无实质性学术贡献者在论文上署名。本刊维护首发权,凡已在公开出版物、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一律不予以采用。来稿请注明是否专投本刊,拒绝一稿多投。作者白向本刊投稿之日起,如稿件在3个月内未获录用或备用通知,即可白行处理。通知备用时,本刊原则上不给定拟发表时间,如作者不能等待或拟另行发表,请及时通知本刊编辑部撤稿。在拟用稿件刊发前,如发现稿件质量不合发表要求,本刊有权作退稿处理。本刊对来稿有改动或调整文字的权力,作者若不同意修改,请在投稿时注明。作者保证论文不泄漏国家秘密。若发生泄密问题,一切责任由作者承担。本刊所发稿件不代表编辑部观点。本刊为国内外研究者平等提供发表平台,欢迎学术争鸣。四、版权声明本刊刊登的所有文章均加入期刊数字化网络系统,已许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知网、《新华文摘》数字平台、超星、万方、维普、龙源、武汉鼎森、中教汇据等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在论文发表后支付给作者的一次性稿酬已包含期刊数字化网络系统著作权使用费,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凡涉及其他国内外版权吸著作使用权问题,均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有关国际法规执行。五、投稿方式本刊暂未开通官方网站,白创刊以来从未委托、授权任何个人或机构代理征稿业务,也从未以任何形式收取过版面费、审稿费或任何其他费用。凡以本刊名义收取任何费用者均为诈骗,请投稿者切勿上当受骗。作者投稿请一律以Word文件格式将稿件发送至编辑部邮箱(pyhxk2009@163.com)。未尽事宜,请与编辑部电话联系。来源: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记事本

论文顺利发表的“内”、“外”功夫!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一篇论文顺利发表,不仅要体现在“稿外”,还应在“稿内”下功夫,既要认真撰写论文,提高质量,也要讲究投稿策略。1 题目新颖、有趣一个新颖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亮点。题目是文章的总纲,是反映论文最重要内容的词语的逻辑组合,是一篇论文给读者和审稿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编辑一定是先看论文的题目,题目新颖生动,便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如果题目陈旧,便索然无味,论文估计也就被”毙“了。如何让论文题目新颖,简练,有趣?多关注所在研究领域内包括交叉领域的顶级期刊刊出的论文,近几年的每期的目录一定要重点研读,了解这些优秀论文的题目是怎么拟的,包括结构、字数以及如何概括了文章内容等。比如,在《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点”何以失败? ——A 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就比较新颖且简洁,明确地概括了文章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又如,《社会》2019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把尺子如何“量到底”:基层治理中的制度硬化——以一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例》,同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不晦涩难懂。2 了解目标刊物用稿要求确定题目后,要认真构架论文,从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方面都要严格、严谨、规范。比如,在论文框架方面,就引言这一部分,不同刊物就会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不会在期刊的“征稿通知”里明确标明,但是通过阅读该刊物的论文,就能大致了解。有些刊物的引言,就明确的是“0 引言”这种形式, 有些刊物就不是此类形式。则这就需要在投稿甚至是论文撰写之前,就要对目标期刊的风格有所了解和熟悉,做到有的放矢。又如,摘要部分,有些刊物在明确要采用结构性摘要,即”【目的/意义】……【方法/过程】……【结论】“等,有些刊物则无此要求。有些刊物明确要求摘要不能超过300字,有些又要求不能低于300字。总之,论文条目的写法要符合刊物的风格和具体要求。可以通过目标期刊的《征稿通知》或者研读新近发表的论文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另外,论文的数据、资料、结果要做到实事求是,结论简明、真实,不夸大其词。文中使用的量、单位、符号、缩写等,都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也要关注刊物的具体的要求,不要自己“创造”或者想当然。引用的文献在论文中应具体标明,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大部分期刊都规定引用的文献需要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但有些期刊,如《政治学研究》,则要求以脚注形式标注参考文献。这些细节都要注意。3 投稿讲策略论文完成后,往什么刊物投稿以及如何投稿?这既要做到有的放矢,也要讲究策略。很多人认为,是先确定刊物再写稿,其实有一定道理。先确定期刊,不一定是要确定某个期刊,可以确定某几种期刊,或者想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这样才能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的放矢。如果一开始就决定,要”冲刺“高水平论文,那么,在检索文献时,就要瞄准高质量的文献了。我们平时肯定有所关注,就是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论文的参考文献,基本不会出现普通刊物上的论文。另外,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或《投稿指南》,看看目标期刊对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字数等基本要求。如果检索不到目标期刊的《投稿指南》,下载1~2篇目标期刊的最新论文,参考即可。同时,要多揣摩目标期刊的论文风格,在论文的结构上、语言风格上,向目标期刊靠近。有些刊物会在官网或者某一期发出本年度的重点选题范围,如果所撰写论文在选题范围内,也能增加论文录用的概率。4 恰当时机与编辑沟通稿件投出去后,作者盼望审稿意见的心情就更加迫切,希望能早日安排发表。这就需要及时与编辑部沟通,了解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进度。每个期刊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稿件处理流程和许多环节,包括稿件的三审制度,对稿件编辑加工的三校一读制度以及出刊印刷前请作者最后一次校对等。有些环节作者不需要了解,但有些环节作者如能了解一二,对自己的论文何时审阅、何时会有审稿意见、何时能够出版,就能做到大致心中有数。现在很多都开通的网络投稿系统,一般在投稿系统能看到审稿进度。因此,只需要关注投稿系统即可。如果时间明显延迟了很多,比如投稿后一个月还是初审,又如外审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还未变化,则可以致电给编辑部,礼貌的询问下文章的情况。如果所投刊物尚未开通投稿系统,通过电子邮箱投稿,可以在投稿后一个月左右,致电编辑部询问稿件状态。目前,大部分期刊的审稿时间都是3个月,如果三个月没有回复,则自动视为拒稿了。也有一些期刊会在《征稿通知》里注明本刊物的审稿时长。有些刊物的审稿时间也会承诺在45天、1个月,20天,甚至1周内给出意见。在此阶段,切忌沉不住气。稿件投出三五天,就迫不及待地给编辑打电话询问进展。须知,越是高质量期刊,越“不缺”稿子,有些期刊的年投稿量都要过万了,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贸然致电催稿,效果很多可能适得其反。

集报王

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惹热议:寒窗苦读多年,研究了个“屁”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该论文题目的选择源于高建伟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他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认为,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态度是否端正。在他看来,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行,“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有人说:“正文部分只有二十七页,没有第三级目录。就算是在职的,好歹是文科,又是理论研究,华中师大的硕士这么好混吗?”“目录用大写的汉字目录,没有用国际标准的三级目录,指导老师为什么没有给指导一下?”“这样的标题都能成为优秀,是要拉低硕士生的水平吗?”……论文的具体内容我们不知道,但相信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的。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比如对屎的研究,使其具有了医学意义。也许通过对屁的研究,我们说不定也能得知肠道健康与否。屁告知肠首p写这段的时候刚好电视上播了一句台词:“你好歹放个屁啊!”这就是屁存在的意义吧!

今臣之刀

论文标题太“俗”,都不好意思投稿了!

题好文一半,这估计是学术圈传承多年,诸多导师、师兄师姐千叮咛万嘱咐的忠告。这话没错!“题”,有两个层面,一是选题,二是标题。今天我们聊一聊论文的标题。论文标题是编辑在审稿时的第一道关,很多论文可能编辑都不会打开全文,甚至都不会看摘要,直接扫一眼标题就毙掉了——一名编辑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每月的审稿量动辄几百上千篇,见的论文不计其数,通过题目判断一篇论文优劣,毫无压力。那么,什么样的论文标题好?论文的标题有多种类型,单标题(只有主标题)、复标题(主标题+副标题)等。选用何种类型的标题要依据论文的具体内容而定,没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我们首先来看几本重点期刊近期的发文标题:通过以上的几张图,你能看出这些标题大部分有什么样的特点?如果还没有,再看看下面这张图:对比后可以发现,发表在重点期刊上的论文,经常阅读外文文献的读者会对这种标题的写作方法感到熟悉,属于国外学术界比较通用的写作手法,单标题相对较少,不过分强调字数精简,标题透漏出了更多的信息,比如主要的观点、采用的研究方法、使用的理论范式、基本的研究结论等。对于编辑而言,这种标题在形式上较为新颖,信息也比较丰富,能够让编辑比较迅速的了解论文的核心信息。比如,《社会学研究》在2020年第6期刊发的一篇论文标题为《教育系统的分流模式与教育不平等——基于 PISA 2015数据的国际比较》,就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等关键信息。对于学术新手而言,论文标题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太大,动辄“我国***”、“国家**”,二是比较普通,单标题写法居多,常见的有“基于***的研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问题探究/浅析/探析/分析”。当然,此类标题写法并非不好,或者说,这种标题的论文不一定就必然是差的论文,《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文大部分都是单标题论文,字数少、研究视域大。同样是《社会学研究》,发表的一篇论文题为《中国私营企业主多代流动的分源模式》,该论文的标题虽然很大,但看下作者信息就可以理解——这种论文是学术新手驾驭不了的,需要在该领域有持续深入的研究才能把握。需要重点提醒的是:论文标题的拟定原则,要以论文内容为根本,不可过分的一味强调论文标题的新、奇、特,使用有歧义、有争议的字眼或者语句制造噱头来“吸引眼球”,这样反而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如我之前一直强调的,这种标题拟定思路仍然可以看作修炼武功的“花架子”——可以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的论文标题“不落俗套”,但不是学术论文的终极要义。还是那句话,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一定是创新。#木木西里#内容来源:社科学术圈这可能是一份假的青椒收入调查武汉大学博士后就职基层社工,甘之如饴,搞科研让人大彻大悟?用上传说中必赢的“凯利公式”,为什么仍然可能倾家荡产?原创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无求

研究生论文投稿,一定要讲点策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目前,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仍是绝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之一。很多研究生都戏言,“自己的论文不是被拒稿,就是在被拒稿的路上”,感觉发表论文“很难”。一篇论文能否顺利发表,文章本身质量至关重要,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投稿时自然能引得编辑青睐。除了论文质量之外,还有一些方面,也影响着论文投稿成功率,这就是我们在投稿时要讲究的三点策略。策略一:论文标题要新颖,要有趣 一个新颖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亮点。题目是文章的总纲,是反映论文最重要内容的词语的逻辑组合,是一篇论文给读者和审稿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编辑一定是先看论文的题目,题目新颖生动,便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如果题目陈旧,便索然无味,论文估计也就被“毙”了。如何让论文题目新颖,简练,有趣?一是多关注所在研究领域内包括交叉领域的一些重要期刊近年来发表的论文,二是关注目标刊物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将这些期刊近两年的目录重点研读,仔细揣摩,了解这些论文的题目是怎么拟定的,包括结构、字数以及如何概括了文章内容等,从中发现编辑的“口味偏好”。比如,在《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点”何以失败?——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就比较新颖且简洁,明确的概括了文章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又如,《社会》2019年第2期,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把尺子如何“量到底”:基层治理中的制度硬化——以一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为例》,同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不晦涩难懂。策略二:选择期刊有讲究 论文完成后,往什么刊物投稿以及如何投稿?这既要做到有的放矢,也要讲究策略。很多人认为,是先确定刊物再写稿,其实有一定道理。先确定期刊,不一定是要确定某个期刊,可以确定某几种期刊,或者想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这样才能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的放矢。如果一开始就决定,要“冲刺”发表高水平论文,那么,在检索文献时,就要瞄准领域内重点期刊的文献了。我们平时肯定有所关注,即发表在顶级刊物上的论文参考文献,往往是来源重要期刊的文献或者知名学者的论著。另外,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看看目标期刊对论文的基本要求,比如字数等基本要求,有些期刊对稿件字数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最低字数要求或者最高字数要求,符合论文字数超过或者低于该期刊的要求,则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录用可能性。如果检索不到目标期刊的《投稿指南》,下载1~2篇目标期刊的最新论文参考即可。同时,要多揣摩目标期刊的论文风格,在论文的结构上、语言风格上,向目标期刊靠近。有些刊物会在官网或者某一期发出本年度的重点选题范围,如果所撰写论文在选题范围内,也能增加论文录用的概率。在投出稿件之前,尤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严格按照目标期刊的用稿要求,从论文框架、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对照性的修改和完善。比如,在论文框架方面,就引言这一部分,不同刊物就会有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不会在期刊的“征稿通知”里明确标明,但是通过阅读该刊物的论文,就能大致了解。有些刊物的引言,就明确的是“0引言”这种形式,有些刊物就不是此类形式。又如,摘要部分,有些刊物在明确要采用结构性摘要,即”【目的/意义】……【方法/过程】……【结论】“等,有些刊物则无此要求。有些刊物明确要求摘要不能超过300字,有些又要求不能低于300字。引用的文献在论文中应具体标明,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大部分期刊都规定引用的文献需要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但有些期刊,如《政治学研究》,则要求以脚注形式标注参考文献。这些细节都要注意。也就是说,论文的写法要符合刊物的风格和具体要求,可以通过目标期刊的《征稿通知》或者研读新近发表的论文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总之,在投稿甚至是论文撰写之前,对目标期刊的风格有所了解和熟悉,做到有的放矢。策略三:把握恰当时机与编辑沟通 稿件投出去后,作者盼望审稿意见的心情更加迫切,希望能被录用并且早日安排发表。实际上,每个期刊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稿件处理流程和环节,包括稿件的三审制度,对稿件编辑加工的三校一读制度以及出刊印刷前请作者最后一次校对等。对这些环节作者如果能了解一二,对自己的论文何时审阅、何时会有审稿意见、何时能够出版,就能做到大致心中有数。现在很多都开通的网络投稿系统,一般在投稿系统能看到审稿进度。因此,只需要关注投稿系统即可。如果时间明显延迟了很多,比如投稿后一个月还是初审,又如外审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还未变化,则可以致电给编辑部,礼貌的询问下文章进展情况。如果所投刊物尚未开通投稿系统,通过电子邮箱投稿,这就需要与编辑部沟通,了解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进度。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投稿后一个月左右,致电编辑部询问稿件状态。大部分期刊会在《征稿通知》里著名刊物的审稿时长,目前大部分期刊的审稿时间都是3个月,如果三个月没有回复,则自动视为拒稿了。部分刊物的审稿时间相对较短,也会承诺在45天、20天,1个月,甚至1周内给出意见。在此阶段,切忌沉不住气。稿件投出三五天,就迫不及待地给编辑打电话询问进展。须知,越是高质量期刊,越“不缺”稿子,有些期刊的年投稿量都要过万了,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贸然致电催稿,效果很多可能适得其反。

爱之光

优秀毕业硕士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

每年夏至是论文答辩的一个好时节,最近一个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还挺火的,题目叫做《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这个论文被评为了优秀论文。来源于网络专家说了,论文能否写好,关键在于他的学术态度是否端正。如果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成为经典。所以,这个就成为了经典。毕业之后找工作,人家问你研究什么?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对方,我研究了个屁。来源于网络其实,这个论文主要是探究了一个社会现象,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文化里边,“屁”都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各个层面都算忌讳。来源于网络很多时候,你觉得一个东西LOW,可能就差在一个题目上,如果这个把题目改一下,叫《人体可循环浊气的处理应用与环境研究》,拿诺贝尔都是有可能的,好吧。来源于网络所以,最近很多论文,都是因为选题猎奇引发了热议,比方说,《小龙虾多味虾仁的加工工艺研究》,还有一个,《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等。论文答辩导师问你,那你这个学术成果具体是什么呀?你就指着你自己30多斤的肥肚子说,都在这儿!以上,早安!

散而成章

B站联合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20年度弹幕报告》

来源:时刻头条11月3日,B站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20年度弹幕报告》(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B站大数据发现:95后的高频用词榜单,收录“哔哔嘀嘀”、“awsl”、“泪目”、“名场面”、“妙啊”等10个热词,在过去一年中,B站用户总共发送超 16 亿次弹幕,其中发送年度弹幕“哔哔嘀嘀” 高达3,596,443 次,位居热词榜首! 而95后女性成为最渴望在弹幕里交流、不吝赞美别人观点的群体。B站运营部副总经理赵理春介绍,B站平台上的95后用户非常活跃,也更喜欢和自己同年龄段的用户交流,以1/3左右的用户规模,贡献了近8成的平台内容,过去十年里,弹幕不仅成为B站社区重要的互动方式,由此衍生出的弹幕文化,也成为记录年轻群体及时代变迁的独特符号。① 哔哔嘀嘀态度词,表示起哄,也可表挑衅、炫耀②AWSL“啊我死了”的缩写③泪目感动(或难过或其他)到眼中含泪④CP表示一对,存在恋爱(情侣)关系的角色配对⑤XSWL“笑死我了”缩写⑥基操勿6基本操作,不用喊666⑦dei dei dei“对对对”的意思⑧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大笑的意思⑨可甜可盐意思是一个人又萌又霸气。⑩skr嘻哈说唱当中的常见词汇,现衍生为谐音造句,如:“skr而止”、“笑skr人”、“热skr人”95后们这些流行语大多诞生在粉圈、游戏圈等各个属性明显的圈子中,指代那些已经在某个群体中约定俗成的固定用法,尤其是不为大众所知的特定用法。有些来自网络名人或网络金句,有些来自追星文化,有些是为了方便而缩写、简写,有些干脆无厘头,纯粹是偶然的产物......而相比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弹幕的“共时性”打破了观众之间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满足了年轻观众在彼时彼刻的及时互动与社交需求。此外,作为刷剧标配的弹幕,实际上是对内容的补充和再传播。比如,凭空诞生的“哔哔嘀嘀”激发了B站年轻人的想象力,让使用者穿梭在不同时空的弹幕里,上演一场场“唯我独尊”的小剧场。“不限题材,不限情境,简单四个字可以表明态度,表达情绪,表示挑衅。‘哔哔嘀嘀’如同一个无厘头的词汇组合,看似毫无意义,却被B站年轻人赋予了丰富的含义。不但说明了网络词汇在使用时的灵活生动,也体现了年轻人用语本身的生命力。”B站运营经理薛静表示。作为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的一代,95后的语言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他们拥抱二次元、游戏、漫画,接受世界语言对中文的影响,不仅创造了新词,也赋予传统词汇以崭新的含义。TA们用“哔哔嘀嘀”来表示“起哄与挑衅”,用“疯狂打call ”来表示为自己喜欢的人加油打气;用“2333”来表达喜悦的心情;用666作为“溜溜溜”的谐音,来表示“很厉害”或者“很牛”;用“种草”来表达自身拥有了新的消费欲望;用“燃”代替热血澎湃,赞赏勇于践行自身价值观的人……为什么要研究95后的语言习惯?在B站事业群市场部总经理李瞳看来,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代表和缩影,既能反映出当代年轻人活灵活现的生动表达,又能促使其他年龄段的人们去理解95后更多的真知灼见。“B站用户的平均年龄段为95后甚至00后,我们希望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更靠近这群年轻人,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据统计数据,目前B站的95后用户占比接近70%,在番剧、游戏、鬼畜、美妆、国创等部落聚集了大量95后和00后的年轻人,通过“哔哔嘀嘀”等2020年度热词,发现95后的全新的兴趣和表达习惯,可以让B站的生态合作伙伴了解他们,从而懂得互联网的年轻一代。

为什么要谨慎选读社会学?

在志愿填报上,我们经常会列出一些“负面清单”,我经常说管理学,知乎社科话题答主陈健坤则建议不要学社会学。他不久前写的不建议读社会学博士的回答,成为“博士最惨能惨到什么程度”话题下的热门回答,有30万阅读量。他的论述方式比我严密,当然也有偏颇的地方,只是这种判断或者思维方式可供大家参考。专业选择上,需要对专业知识和高等教育、业界就业、学术前景、研究领域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出好的选择。我不清楚国内别的文科专业前景如何,但是根据我掌握的情况和对社会学专业的了解,原则上我不建议学习社会学,这是一个很差的选择。主要原因如下:1.知识技能上,这个领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能,学习的知识理论很多都没用;2.学术发展上,社会学正在被“大数据+”计算能力取代,逐渐边缘化;3.就业角度上,没有对口岗位。一、社会学领域没有自己的核心技能,学习的知识很多是周边领域的基础课,仅有的一点核心理论知识对科学研究和找工作帮助都很小。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就在于,这个学科没有自己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能或知识体系。热门的专业要么有很强的应用技能(金融,法律),要么有成体系的理论知识(计算机),构成了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想要有高竞争力就必须有一项核心技能。而社会学没有有竞争力的核心知识。国内社会学本科课程是个大拼盘,由大量中西方早已过时的社会理论(文科,偏哲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入门和一些初级统计方法课程组成。我们来看看学科评估里社会学学科A+的人大和北大社会学系课程设置就明白了。这是北大社会学系本科课程:人大的:跟自然科学不同,社会学的大量理论是几十年前的学者根据很有限的观测样本得出的结论,基本没有被严格地证实过。社会学范畴内研究的问题很多都是用常识怎么解释都说得通,这个时候就需要靠严谨的研究方法和足够有代表性的数据分析来得出结论。然而社会学教学培养却引用大量云里雾里的理论后用常识解释很多现象。这点邓肯瓦茨(Duncan Watts)在他的书《反常识》开篇就用一个例子讲述了:城市人和农村人谁更适合军旅生涯?城市人更习惯集体行动,服从意识更强,而农村人更适应田野生涯,干体力活的经历更多。问卷结果是城市人更适合军旅生涯。再举一个例子。过去几十年里,学科和研究领域是更融合了还是更分化了?一方面研究高度复杂的问题上需要跨学科合作,另外一方面,研究领域细化则会导致学者必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学科里,也是左右都说得通。但是当你画出过去几十年的SCI期刊文章引用网络就会发现,同一年网络中任意两篇研究的距离是逐年下降的,从5下降到3。显然,学科研究在不断交叉融合,而非怎么说都对。如果一个问题明明有准确答案,但是用你所学的知识左右解释都行得通,那么你学的知识就没啥用。Watts 2017年发在Nature human behavior上的评论文章很好地总结了社科发展的问题:社科学界鼓励不断发明新的理论,而不是用实证研究来解释众多互相矛盾的理论。毕竟是发在权威期刊上,Watts的用词很谨慎。“reconciling the innumberable inconsistencies and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se competing explanations” 通俗点翻译就是大量理论互相矛盾。传统的社会科学在鼓励不断发明新的纸糊的理论,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复杂网络和社会计算元老,Duncan Watts目前在宾大计算机,通讯,运筹系和沃顿商学院都有教职,他累计发表过顶级自然科学期刊十几篇研究和评论文章,引用量十万。二、从学术角度来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正在被“大数据+”计算方法取代。不乏一些例子显示出:第一,即便是国内最高学府,也有社会学教授完全用狭隘的理论和自己的主观判断下结论,不讲实际证据。第二,做传统定性分析的结论很容易被大数据研究推翻。社会学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发35份问卷研究一个班的学生叫社会学研究,用100万用户的7.65亿歌曲播放数量研究人们心情随时间的变化也是社会学研究。前者发在了一个中文期刊上,后者发在了自然科学顶级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r上。但像后者一样推动学科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多是理科学者所做的。社会学在目前阶段做的研究,严谨性和结论泛用性当然没法跟物理等自然科学比,但是,目前的大数据和计算方法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研究复杂事物的机会。遗憾的是国内很多社会学系的教授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包括清华,北大,人大等著名大学的大部分社会学教授,都还在用传统的小样本线性回归,田野调查等方法做研究。 我们再对比一下同样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和系统科学家。同样是用量化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复杂集群行为,一些社会学著名青年学者发表期刊甚至远不如系统科学一个刚毕业的博士。南京大学陈云松是社会学很优秀的学者,其发表的论文主要在: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Social Network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但是北师大系统科学的博士周建林所发表的论文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档次的了: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tometrics。西安交大的王洋老师发表的期刊也很权威: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从研究方法和科学意义上,社会学已经全面落后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理科专业。以往是感兴趣社科研究的理科生会去社会科学专业里就读,做研究。但是现在,一些理科已经发展出成体系的社科研究方法甚至是专业了,比如北师大的系统科学学院就发展得很好。这是北大举办的余天休社会学博士论文奖2019年入选论文,算是国内社会学博士论文一个高水准的奖项:但是,我们看看仅仅是北师大系统科学的博士周建林所做的研究:第三、就业差,没有对口岗位热门的行业,如计算机、金融、法律,之所以热门就是因为所学知识要么有很强应用性,要么有很大发展前景。而社会学专业两者都不具备。这一点其实最难证明,因为没有足够直接的证据来证明社会学毕业去向差,只能根据高校就业去向报告和大公司的招聘来推测。从市场信息来看,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学生拿到热门行业高薪工作是非常罕见的。根据北大公布的社会学毕业生去向报告,本科生里80%继续读书,剩下12个有工作意向的人里只有一个签了就业协议。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专业排名第一,不知道什么原因,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把2009年毕业的校友刘思达又挂在了2016年毕业去向里,可能是刘老师是仅有的去向还不错的毕业生吧,只好拿出来再说一遍。这是刘思达老师本人对社会学系就业情况的总结:“名校博士失业的也大有人在”。总之,无论是在知识技能学习上,还是未来研究发展以及就业去向上,传统社会学都在全面衰落,我认为没有太多学习的必要。当然,你喜欢社会学没有问题,但是需要与时俱进,至少应该了解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再做决定。

其名鸳雏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19中小学普惠型在线教育白皮书》

36氪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联合南方周末发布的《2019中国中小学普惠型在线教育白皮书》显示,普惠型在线教育覆盖广泛,70%以上中小学生的使用年限集中在1-3年,对于选择惠普型在线教育产品,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更看重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另外,作业帮、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猿辅导、洋葱数学在学生/家长的市场认可度较高。

果孰是邪

以概念史拓展社会学研究方法边界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尤其是有西方学术视野和海外留学经历的社会学家,为了建设兼具学科规范与民族气质的本土社会学,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社会学恢复重建后,学者们更是不懈追求与践行这一主张。那么,如何形成能够引领时代精神且植根于中国本土发展经验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知识,而又不致陷入过于“固定化”和“套路化”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窠臼?费孝通先生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中提出,“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以特定历史时期“基本概念”为着力点,探究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概念史方法,或许有助于拓展当前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边界,进而生成兼具学科规范又能深入社会肌理的原发性社会学理论知识,从而实现中国“文化自觉”的社会学进路。 何为概念史:通过概念历史理解社会底蕴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是一种具有德国学术传统而又独辟蹊径的跨学科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近年来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推崇和持续关注。最早见诸黑格尔《世界历史哲学讲座》“导论”对描述历史方法的阐述,成熟于20世纪中叶科塞雷克、里特尔和罗特哈克尔等别开生面的学术实践,最终形成了德国概念史、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观念史)和法国史学界话语分析三大传统。20世纪80年代,在东亚地区催生了日本概念编成史研究与韩国人文社会科学基本概念研究。进入21世纪,方维规、李宏图及孙江等学者逐步引入概念史研究,并形成了精彩的概念史方法讨论与扎实的本土实证研究,更是依托数字人文技术展开了一系列大数据计量研究。对于什么是概念史,科塞雷克在《〈现代政治社会概念辞典〉纲要》一文中指出,概念史是“通过概念理解的历史来分析现代世界的呈现”。概念区别于一般日常用语,它是“不同历史实在之不同含义之聚合,并融入词语中”,需要被阐释。方维规指出概念史主要围绕“概念—词语—事物”讨论问题,“‘词语’的含义中心在语言符号层面,‘概念’则在于精神因素,强调‘理解’,即对事物有无概念的问题”。概念史正是通过面向反映特定时代焦点问题的词语,考析其隐秘的概念化过程及其意义的转变,进而挖掘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层逻辑。所以,概念史的研究对象是在观察、解释社会政治状况时不可替代与不可或缺的“基本概念”,有时也称作“中心概念”。这些概念往往经历由多样性向单一性过渡,愈来愈多的含义在这一过程中被社会变迁赋予其中,生成了巨大的能量,如“进步”“发展”。科塞雷克指出,“民主化”“时代化”“可意识形态化”与“政治化”是衡量“历史基本概念”的重要范畴或者参考指标。而这种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设是语言与社会事实的相互渗透,并沉淀于概念。科塞雷克认为“语言中聚合着历史经验,或凭借语言表达希冀”。一方面,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中,这些概念能够通过词语的考析得到描述;另一方面,概念不仅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表征”,而且是能够直接影响历史变化的因素。因而,“考证概念及其语言史迹,是认识历史的最起码的条件”。概念史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共时比较的历时分析,具体方法体现在时代经典概念考析与社会政治状况探究两方面。首先,由于词语的含义及其所指的事实在共时上的差异和在历时上变化速度的不一致,概念史研究必须考析词语不同层面的含义以及某一概念在用法上的不同称谓,需要将一系列同义词、反义词与相关概念重置于社会历史情境中加以梳理。其次,由于基本概念往往牵涉语义的竞争以及背后的社会政治实践,概念史研究必须注意到概念的使用者群体,即基本概念何以成立。研究者需要考析何人以何种意图将其引入社会政治领域,辨别其被大众接受且广泛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论证其含义所维系、排斥和隐藏的社会实在,并评估其发挥作用的程度。《历史基本概念》的编写出版宣告了概念史研究范式的确立与成熟。该辞典由科塞雷克主编,百位跨专业学者撰稿,以概念史的方法选取了18世纪以来具有时代显著性的基本概念,对每个(组)词条的产生和含义的演变进行考析,形成了报告体例的释义,对诸如“议会”“政党”等概念含义变化的考察呈现出社会历史经验的基本过程、嬗变逻辑及其文化意味。 如何使用: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步骤在现代学术规范中,概念史作为方法应当如何被合理使用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从方法论角度看,概念史的应用首先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社会历史独立于自然科学而有其自身的客观性,表现为特定历史时期观念共识的集合。概念史研究需要遵循社会历史的客观性,真实地反映时代特征,解释社会历史客观的逻辑及其特定的深层社会结构关联。第二,解释性原则。概念史对客观的社会历史的理解需要通过“解释”的方式达成,需要通过对概念(丛)的把握形成丈量社会历史状况的尺度,进而对客观的社会历史做出合理解释。第三,反思性原则。概念的形成是对社会经验反思提纯的过程,概念史由概念返回历史情境,对特定时期社会状况尤其是对利益群体之间互动过程的考察直指社会与政治的矛盾,是对“反思”过程的“再反思”。那么,运用该方法有哪些主要步骤呢?首先,研究者需要选定特定的历史时期及能够反映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状况的词语和概念。这一工作过程往往需要对跨学科、多领域的二手文献,甚至牵涉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文化背景的观念、词语与概念进行分析判断,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数据库技术对自然语言进行数字化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库资源进行匹配检索、信息提取与统计分析,然后进行辨别筛选。其次,研究者需要考察特定概念的起源及含义的嬗变过程,特别要注意概念的语境、概念含义所指涉的社会实在,以及概念得以广泛传播的具体历史条件。这一工作需要研究者扩大研究视野,将概念与一系列同义词、反义词等相关概念组成概念丛,梳理概念的所属关系。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概念史研究的复杂性,对研究者的学术视野、知识储备与研究能力有较高要求。再次,研究者需要进一步考察概念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使用情境,将研究聚焦在概念使用主体间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并进一步讨论概念如何作为影响历史变化的因素发挥作用。以方维规所著《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为例,该书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近代历程中“夷”“洋”“西”“外”“文明”“民族”等重要概念的翻译、形成与含义变化,既钩稽了中、日、西三方之互动,又贯通了概念含义古今之流变,可被视作中文概念史研究之样板。概念史方法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概念史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研究有着内在的亲和性,这一点在韦伯、曼海姆以及施米特等经典社会学家的实践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当前,在“文化自觉”的指引下,打造兼备学科规范性与民族精神气质的中国特色社会学,需要从概念史研究方法中汲取促成社会学理论知识创造性转化和原发性生成的思想性能力和方法论营养。首先,沉淀着社会历史经验的概念是揭示中国社会如何运作的密钥,概念史研究有助于认知和反思基于中国经验的本土性概念,形成一种具有穿透力和解释力的社会结构性理解和历史贯通性表达。其次,社会学研究者既要避免特殊主义以偏概全的臆想,又要避免自然科学范式在社会领域的生搬硬套,概念史方法对根植于社会历史的概念的深度梳理,有助于辅助社会学研究挖掘特定时期的社会真实情境,阐释历史性和文化性相统一的包含多样性底蕴的社会性逻辑。再次,基本概念反映着时代特质,针对语言、词语和概念共时与历时的分析,关联着历史表征之下的结构性因素,对基本概念的考析是揭示社会运作机理及结构性力量的重要研究切口,而研究的现实意义也因概念史方法对潜藏的结构因素的格外关注而得到有效彰显。最后,概念史方法与数字人文的结合,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算法精准处理资料,有助于实现中国特有的一些本土性文化知识的挖掘和地方性社会知识的沉淀,为社会学原发性理论知识积累和原创性理论成果生成提供更多的思想可能。(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团队项目“建国前后(1937—1957)中国社会学转型研究”(19QT002)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朱兴涛 李一凡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