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社科学术期刊:给思考的芦苇插上翅膀焉往

社科学术期刊:给思考的芦苇插上翅膀

原标题:社科学术期刊:给思考的芦苇插上翅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一个多月来,新冠肺炎疫情汹汹,给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社会科学研究同医学、药学等自然科学一样,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不能缺席。因此,社科学术期刊不能置身事外,应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最近数十家社科学术期刊以抗击疫情为主题发起征文,生动体现了期刊出版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学术研究可以是以立足智库定位、提出解决方案为目标,也可以将为党和国家立心、为生民立命、成一家之言奉为圭臬。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波及危机管理、舆情引导、志愿服务、社区治理方方面面。面对这些问题,社科学术期刊应深耕脚下这片土地,以现实问题为起点,开展学理分析、总结利弊得失,为将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强大的学理支持和知识支撑。重大疫情为社科学术研究提供了土壤,社科学术期刊要勇立时代潮头,善于发现问题,在培育学术氛围、彰显价值引领方面体现更大的作为。学理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是社科学术期刊选文的标准之一,社科学术期刊要进一步提升现实关注、问题意识。我国众多的社科学术期刊每年刊发大量论文,但现实发展中仍有很多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和解决方案,社科论文的数量规模与高质量需求之间矛盾的解决,只能在回归现实中寻求解决之道。这就需要社科学术期刊作出更多的改变,搭建更广泛的平台;要大力倡导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引导社科学术研究的现实聚焦。最近有学者提倡“呼啸着走向田野”,呼吁更多研究者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对中国社会进行近距离、广视角、有深度的关注与研究,这作为具体研究方法可以讨论,但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则是不二法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社科学术期刊自当不负殷殷期望,抓住每一次机会;这次,已经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了。人类从疫情灾难中习得的智慧将凝练在研究成果中,研究成果将借助于社科学术期刊传播得更远。(华玉)(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岩田

今天社会科学研究为何出现“失语症”?根本原因在这!

社会科学是一门有关经验现实的科学,倒也没错。不过,今天很多研究讲现实、说经验的时候,总带有一种漠然的眼光、冷冰冰的口吻,既不动心,也不动情,找不到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同情共感,也没有相似的命运承担。其间所谓的客观性,好像成了一种疏离感,越研究现实,距离现实就越加遥远。我曾经在一篇访谈中说要小心社会科学的美国化,这并不是要反对美国的社会科学体系,而是说只拿美国社会科学表面上的那套制度照抄照搬,而全然不知这样的社会科学是基于怎样的人心和文明基础,基于怎样的社会历史变迁,基于怎样的逻辑预设而形成和变化的。不关心这样的问题,自然也不会关心我们自己的社会科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很多研究,研究的对象似乎不像是活生生的人,当然,研究本身也不像是活生生的人做的研究。今天很多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先把人看成机器,再用机器来做研究。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人们所说的“失语症”。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科学从根本上陷入了方法主义的泥潭里,但人文学科又何尝不是呢?当哲学只剩下逻辑分析,史学只剩下材料和计数,恐怕最终也会沦于剩余学科吧。什么是方法主义?就是认为只要找到确当的方法,便能够发现和解析一切现实经验及其历史过程。今天社会科学更充分地表现出了这个方法论危机,而且更麻烦的是,这种方法主义的神话也已为国际学术界所尊崇,并一直严重地渗入在人文学科领域里,造成了学术整体的深层危机。方法主义的好处与现代社会的基本机制是相配合的。方法主义的第一个特点是明晰。从方法入手来做的所有研究,前提都是有一个明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任何事物只要明晰,就好懂易学,特别容易标准化。方法主义的第二个特点是可积累性。库恩曾讲过,在常规范式内部,我们可以不断调整范式的精微程度;有了一个现有的方法,就可以沿着原有的思路找到更精致的方法。这样的技术化,是可以层累推进的,越精致,越美妙,越会游戏化,越引人迷恋,越容易拿来自慰。第三个也是最致命的特点,就是方法主义可以建立一种迷信:似乎越能够寻得一种精巧的方法,就越有信心把握住我们全部的生活经验。常规方法最容易标准化,因而也最容易与科层制的学术体制相结合,成为衡量和评价学问的尺度和准则,由此再形成一套对学问的技术治理标准。如今的科研积分、大学排名、论文指标、学生绩点这一套技术治理的标准,都是从我们对方法的迷信中推展出的系统性体制。第四,方法主义的影响不只是存在于学术界内部,它最容易变成纯粹的工具,权力的维续和资本的扩张都喜欢它,需要它。方法主义的核心本质,就是调动了崇尚者最基本的一种激情:方法直接转化成工具,进而直接转化成收益,最终直接转化为“名”和“利”。最后也是更为本质的是,方法主义对人心的损害。方法主义的一个最大悖谬,就是以“均值”为基础的方法,最终将操作方法的人变成均值,变成平均价格。整个世界的单极化,使得方法主义大行其道,政治、道德、人对生活的内在关切——所有这些真正能够激发人性的怀疑、热情、体验和理性的力量,对于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微小了。迷恋方法的人,把自己锁在电脑的硬盘里,去观察、解释和构想整个世界,在文字和数字游戏中让人心泯灭。以方法作为整个学术的评价尺度和思维方式的时候,人们看待世界的种种不同经验和立场之间,其实也就没有了实质差别。(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来源:北京日报作者:渠敬东

摩味

重新审视社会科学研究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官网近日发表该协会主席阿朗德拉·尼尔森(Alondra Nelson)的文章称,人们在讨论疫情之后如何重新开放社会时,对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即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社会变化进行实质性反思,并对社会科学的一些普遍假设进行重新验证。探索新社会理论尼尔森认为,疫情危机扰乱了社会经济、社会治理和社会科学专业知识的正常实践。短时间内,人们经历了一场意料之外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这次经济衰退的速度和范围史无前例,人们无法用标准的社会科学方法轻易模拟出其带来的影响。在政治经济领域,人们看到了没有历史先例的市场变化,以至于在新的和意想不到的经济现象出现之际,人们几乎不可能建立可靠的预测模型。比如,在全球政治秩序重新洗牌的背景下,美国的疫情应对措施正促使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各自角色与责任进行重新调整。文章称,除了引入新的动力外,疫情还证实了学者们对社会不平等的认知,使种族、阶级和性别问题在不同交叉层面变得更加复杂。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非裔社区造成的大比例甚至危及生命的伤害与影响,凸显出结构性不平等这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社会症状。事实上,社会经济、就业机会、监禁与拘留状况、住房情况和受教育机会等,与健康和福祉都关系重大。尼尔森提出,疫情打破了人们对现有社会科学知识的认识,证实了人们之前所预料但未能解决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尼尔森认为,社会研究应该提供新的理论、证据和可行性替代方案来解决这种现状。重构社会科学研究模式尼尔森认为,社会科学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所需要的新的社会团结形式。在如此众多有关社会科学的问题上,人类科学的目标和抱负应更加人性化,思考如何以人类的繁荣为中心重新审视人文社会科学。尼尔森认为,疫情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开放的“共同语言”,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思考以往的社会科学研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进而规划新的研究实践。在疫情之后,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对学者来说,这个问题强有力地倒逼社会学研究,即学者需要理解并构建新的社会和社区。文章称,疫情带来多方面的惊人影响。人们正处于一场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动荡之中。“史无前例”被用来描述病毒的传染性,“史无前例”也体现了围绕这一千载难逢的共同经历而产生的新的“全球公众”。人们正在创造新的社会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合作可能会屈服于广泛的不信任、必要的公共卫生措施等人为障碍。此时,学者们该如何进行社会研究?美国历史学家劳拉·普特南(Lara Putnam)提到,尽管数字研究可能带来新的机会,如随时可以访问“距离遥远的档案”,但从档案的实质触觉中收集到的那些泛在的知识与感觉也可能在这一过程中丢失。与此同时,作为工作场所的教育和作为劳动实践的研究也正在转变。人们正在经历知识生产中心流程的快速转变,包括办公时间、实验室会议、研究生院研讨会和其他专业会议等。如果没有战略、微调或短期评估,研究和教育的周期和仪式,包括考试、毕业典礼、同行评议以及学术出版的速度和受众,都将被广泛地重构。迎来教育发展新机遇尼尔森认为,疫情给教育和文化也带来挑战。一支庞大的、缺乏安全感的教师队伍正在进行无偿的实时再培训,在家学习、教学或进行研究成为一个新现象。但是,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网络中立性在全球分布不均。期待这些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后,人们迎来一个重新展望教育世界的机会。尼尔森表示,现在是一个重新致力于教育的时刻,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正在跨越地理和习俗的界限。疫情是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复杂问题,也是公共卫生和免疫学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机构应批判性地审视“社交距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理解它所带来的好处与缺点。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正推进一项“预期的社会研究”议程,努力建立新框架,以理解意外现象中的某些确定性。疫情就像是一个社会万花筒,折射出各种社会现象,并把它们以新的形态重新组合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创造通往更美好世界的知识之路,现在正是时候。”尼尔森表示,“鉴于社会发生的变化,我们必须改变社会研究,使之有意识地与它所寻求理解和改进的世界对话。”(本报波士顿5月3日电)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6日总第1919期 作者:本报驻波士顿记者 侯丽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幻之光

CSSCI中的这些半月刊,真香,还是真坑?

根据出版周期,可以将期刊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和年刊等。《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目录》中的期刊数量为568种。由于原中共中央党校、原国家行政学院2018年合并重组为新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从2019年开始,原《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并刊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因此,目前CSSCI期刊数量实际为567种。从出版周期来看,在567种CSSCI期刊中,双月刊最多,有314种,占比超过55%;月刊次之,有181种,占比接近32%;季刊有59种,占比亦超过10%;半月刊有12种;而旬刊仅有1种。本期推文将目光投向CSSCI期刊中的12种半月刊,向各位读者介绍这些期刊的基本信息。通常而言,期刊出版周期与年刊载文章数量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出版周期越短的期刊,每年刊载的文章数量越多。表格里这些半月刊年刊载文章的数量即明显高于同类期刊平均水平。对于个体特别是初入学术之门的研究生来讲,选择某些发文量较大的半月刊投稿,或许更容易被接收。然而,上述半月刊中的部分期刊,在坊间的“口碑”似乎不佳,或是因刊文量过大而被质疑论文“较水”,或是笼罩在“中介”代发、版面费高昂的阴云里。那么,这些半月刊到底是真香,还是真坑呢?1.《求是》的前身是《红旗》杂志,创刊于1958年,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是党中央机关刊,读者对象主要是党政军及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宣传思想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党员。尽管《求是》杂志的作者群体有较高的门槛,但根据杂志社信息,《求是》的投稿通道是面向广大读者开放的。《求是》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qstheory.cn2.《红旗文稿》是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宣传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由求是杂志社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8年,《红旗文稿》共刊载文献433篇(2019年数据暂缺)。《红旗文稿》现设有“文摘”“政治”“文化”“经济”“金沙滩”等栏目。《红旗文稿》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qstheory.cn/hqwg,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hqwg@qstheory.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10-64037076/640373313.《学术前沿》定位于对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学术分析,关注在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长期存在、触及根本、关乎全局的议题,特别是中央关心、民众关注,极富现实针对性,亟待给出对策、抓紧解决的问题,并以精确严整的学术范式,对这些重大、紧要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在规律层面进行把握;由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学术前沿》共刊载文献554篇。《学术前沿》以"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的形式,每期对一个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和阐析,此外,还设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成果发布”“调查研究”“公共治理”“中国战略”“政党政治”“学术大视野”“政治评论”等栏目。《学术前沿》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rmxs.chinajournal.net.cn/WKD/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rmxs,采用系统投稿。编辑部联系电话:010-653637454.《中国高等教育》创刊于1965年,当时刊名为《高教战线》,1982年复刊,1986年7月正式更为现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倡导“正视听、明学理”,关注高教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是高教领域理论探究和工作交流的高端平台;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共刊载文献581篇(含增刊)。《中国高等教育》现设有“高教纵横”“理论视野”“党建与思政”“域外视角”“专题研究”“高职高专”“创新创业”等栏目。《中国高等教育》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jyb.cn/zggdjy,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gdjy@email.com.cn编辑部联系电话:010-822966585.《教育发展研究》创刊于1980年,当时刊名为《上海高教研究丛刊》,1985年更名为《上海高教研究》,1999年正式更为现名;主要报道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规划、教育体制、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等内容;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教育发展研究》共刊载文献431篇(含增刊)。《教育发展研究》现设有“决策参考”“摄影报道”“视点”“时评”“专题”“域外”等栏目。《教育发展研究》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jyfz@263.net编辑部联系电话:021-64186212/64034596/640383426.《图书情报工作》创刊于1956年,是国家级大型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专业学术核心期刊,主要面向研究型图书情报机构,侧重于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服务与图书情报工作转型发展,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主要报道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核心的相关领域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图书情报工作》共刊载文献588篇。《图书情报工作》现设有“情报研究”“工作研究”“理论研究”“知识组织”“海外观察”“综述述评”“专题”等栏目。2020年重点选题可参见:http://www.lis.ac.cn/CN/column/column81.shtml《图书情报工作》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lis.ac.cn,采用系统投稿。编辑部联系电话:010-82623933/82626611-66147.《图书馆学研究》创刊于1979年,主要发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等与信息管理与服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由吉林省图书馆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图书馆学研究》共刊载文献333篇。《图书馆学研究》现设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专业教育”“图书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服务”“信息咨询”“读者工作”“著作权”“国外图书馆”等栏目。《图书馆学研究》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jlplib.com.cn/tsgxyj,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tsgxyj@163.com8.《中国出版》创刊于1978年,原名《出版工作》,内部发行。1987年1月起公开发行;1991年1月,改版并更为现名;定位为一本面向新闻出版行业,沟通管、产、学、研的机关刊物;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出版》共刊载文献564篇。《中国出版》上半月侧重实用,下半月侧重理论。现设有“品书录”“学术园地”“版权之页”“学术经纬”“本期话题”“智媒时代”“业界动态”“焦点论坛”“出版史话”等栏目。《中国出版》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s://zgcb.chinaxwcb.com/site-3/,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zgcb@vip.sina.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10-87622012/876220139.《统计与决策》创刊于1985年,立足统计前沿理论,探究统计新方法,推介决策理论与方法,崇尚数量实证研究,由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统计与决策》共刊载文献1073篇。《统计与决策》现设有“统计观察”“经济实证”“财经纵横““理论新探”“决策参考”“方法应用”“企业管理”等栏目。《统计与决策》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tjyjc.com/,通过系统或邮箱投稿均可。投稿邮箱:tjyjc@vip.163.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27-87819590/8781209010.《科技进步与对策》创刊于1984年,以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己任,紧紧围绕“科技进步怎么样”和“科技进步怎么办”两大历史命题,致力于促进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由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科技进步与对策》共刊载文献820篇。《科技进步与对策》现设有“科技管理创新”“区域科学发展”“产业技术进步““企业创新管理”“科技法制与政策”“评价与预见”“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人才与教育”及“综述”等栏目。《科技进步与对策》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kjjb.org,采用系统投稿。编辑部联系电话:027-8727706611.《历史教学》创刊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刊最早的历史学刊物,是最具权威性的历史教学类杂志之一,由历史教学社(天津)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历史教学》共刊载文献346篇。《历史教学》每月出版两期,其中:上半月刊为中学版,主要栏目有“教学研究”“高考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设计”等栏目。下半月刊为高校版,主要栏目有“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教学研究”“专稿”“中青年史学家访谈”“史苑新秀”等栏目。《历史教学》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historyteaching.cn,采用邮箱投稿,其中:上半月刊(中学版)邮箱:zhengwen0408@126.com下半月刊(高校版)邮箱:xsb07@126.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22-2333233012.《中国书法》创刊于1982年,坚持“书法至上、读者至上”的办刊理念,荟萃历代书法精品、关注书法文化现状、推动当代书法学术与创作健康发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书法》共刊载文献1171篇。《中国书法》现设有“经典”“学术”“创作”“人物”及“书法广角”等版块,每个版块下设若干栏目。《中国书法》采用邮箱投稿,其中:古代书法编辑部邮箱:zgsfza@163.com现代书法编辑部邮箱:zgsfxd@163.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10-65389765(古代)、010-64911178(现代)来源:发表记

不为爱人

教育部社科奖发表期刊杂志级别重要吗?竞争很激烈?你怎么看?

教育部社科奖,指的应该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这个奖励是社科界最有分量的奖,其竞争多激烈也就可想而知。根据教育部社科奖的评审办法,推荐申报成果包括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以及普及类成果等。办法里对论文期刊级别没有任何要求,理论上在评审中也不看期刊的级别,只会看论文的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期刊级别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根据评审办法,用于申报成果的论文必须是单篇论文,如果提供的是论文集的话,按要求是视为著作。也就是说,如果你用论文来申报这个奖励,那你研究的所有创新点、所有理论、所有观点都要在一篇论文里呈现出来。这就意味着,你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研究成果不能随便发表,更不能拆分开来发表,这样才能保证你最后出来的论文观点最新最全最有分量。而这样一篇饱含你心血的论文,你会随便找一个杂志投吗?事实上,靠单篇论文获奖的人真的不多,以去年出来的第六届教育部社科奖结果为例,一等奖共评出45项,其中靠论文获奖的只有8项,其余大多是靠著作。而这8篇论文,无一不是发表在该领域最好期刊上的,像《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抛开论文评奖不说,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而报奖,则是在这些优秀论文中再挑最优的。所以,如果你的论文都不能在这些顶级期刊上发表,那还是多修炼几年再考虑报奖的事吧。

文质

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如何创新发展?全国社科专家来建言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40年前,《社会科学研究》正式创刊,以研究问题、锻铸新知、繁荣学术、昌明文化为己任,为推动学术繁荣、理论创新、文化积淀和传承做贡献。新时代学术期刊如何更高质量发展?12月14日,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创新发展研讨会暨《社会科学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在成都举行。封面新闻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此次座谈会的召开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也将致力于促进期刊特色化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社会科学研究》总编辑李后强在致辞中提到,新时代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创新发展,需要锚定期刊发展定位,发挥期刊比较优势,“一方面要更加专业化,在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推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决然分界。”此外还应促进期刊媒体融合,扩大刊物社会影响;加快期刊国际化发展,传播中国学术声音,具体而言学术期刊应“开门办刊”,发表具有国际意义的原创性文章,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同时搭建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进学术研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同样关注到了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他提到,新的历史时期,全球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的迅速崛起,为学术研究以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议题。但这也意味着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只有砥砺前行,上下求索,才能不辱使命,办出一流的、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期刊。”南京大学教授周晓虹以《学术刊物对社会学学科建议对意义》为题作主题发言,在他看来学术杂志不仅是学者成果的发表空间,同时也孵化了科学家共同体的形成,影响了社会大众的科学精神,“包括对民众的科学精神的塑造,对公众的社会观察力的锐化,对形成公共性社会议题的培育,对整个社会健康成长的影响。”据了解,创刊于1979年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刊物除刊登文史哲经等稿件,也刊登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及新兴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曾在2013、2015年获得全国“百强社科期刊”荣誉。

然则孰可

《江西社会科学》再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目录

喜 报 近日,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发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以下简称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期刊目录(2019-2020)。《江西社会科学》再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目录。长期以来,在院党组、行政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在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戮力同心,努力探索开拓创新的办刊路子。自2006年成功进入CSSCI来源期刊目录后,杂志社上下更是牢固树立精品意识,通过专题策划、专家约稿等一系列举措,努力把《江西社会科学》打造为紧跟学术前沿、兼具江西特色的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迄今已连续7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目录。CSSCI是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开发研制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信息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CSSCI来源期刊目录按期刊发表的论文收录和被引情况,对期刊进行选择,每两年发布一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目录,一定程度上表明期刊的办刊质量进入高水平行列。全国为数众多的人文社科期刊,本次只有568种期刊进入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微信编辑:杨晨)如何免费订阅“赣鄱智库”官方微信

不受于外

社会科学研究新危机:超1/3实验结果被发现无法重复

今天,由五个实验室组成的协作团队在 Nature 杂志子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这项研究就是对 21 个已发表在 Science 或 Nature 杂志上的社会科学实验的复制。结果,研究人员未能成功复制超过三分之一的研究结果,并且复制成功的那些与原始研究相比证据也显著较弱。 在进行复制实验之前,该团队还设立了一个“预测市场”,其他研究人员可以下注哪些研究能被复制,结果证明“预测市场”的预测相当准确。 Gideon Nave 是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助理教授,也是本次研究的领导者之一,他说:“人们可以说有一些没有成功复制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与原始研究之间存在差异,也有可能是复制研究中出现了错误,但‘预测市场’准确预测了结果,说明事情没那么简单。” 该团队的研究人员分别来自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因斯布鲁克大学、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新西兰高等研究院(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开放科学中心(Center for Open Science)、新加坡国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哥德堡大学、哈佛大学、瑞典 Spotify、慕尼黑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研究人员首先从 2010 年至 2015 年期间发表的实验性社科论文找到所有涉及随机对照实验,对照试验可以是由大学生做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也可以是网络问卷形式,然后再尝试从这些符合他们要求的论文中选取主要实验结论进行重复研究。为了对普遍使用的复制方法进行扩展和改进,该团队不仅获取了原始研究材料,还在进行研究之前让原作者对协议进行审查和认可。这些研究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计划都公开,研究设计包括大样本量,以便复制可能会检测到对结果的支持的样本。 该项目的另一位领导者 Felix Holzmeister 来自因斯布鲁克大学,他表示:“为确保复制研究的高功效(power),我们的平均样本量大约是原始研究平均样本量的 5 倍。” 研究小组发现,21 个重复实验中,有 13 个显示出与原始假设一致的显著证据,即复制成功率为 62%,而评判复制是否成功的其他评估方法也给出了类似的结果,范围从 57%到 67%不等。此外,平均而言,复制成功的研究效应值大小比原始研究小约 50%。这表明即使在最负盛名的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也没有优异的的可重复性。 (来源:Charles Rondeau/public domain)另一个研究领导者 Magnus Johannesson 来自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他表示,“这些结果表明,那些'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科学发现,在被成功重复前都需要进行非常谨慎的解读,即使在最负盛名的期刊上发表也是如此。 研究小组设立的“预测市场”正确预测了 21 次重复实验中 18 次的结果。“市场”的预测与重复实验的效应值大小呈高度相关。 另一位来自新西兰高等研究院的研究领导人 Thomas Pfeiffer 指出,“预测市场”的预测结果表明,研究人员对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具有预先的判断。有些研究具有重要发现,但重复成功的可能性可能相对来说不确定,有了“预测市场”工具,研究人员就可以决定哪些实验优先重复实验,而不会在那些“预测市场”认为不会重复成功的研究上浪费精力。 “使用预测市场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科学社区的资源,也能加速我们的研究发现。”来自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另一个研究领导者 Anna Dreber 补充道。 这次的研究再次证明了重复已发表的科学发现难度不小,并回应了对于之前重复实验的一些潜在批评。例如,由于知名期刊本身的声望,认为发表在知名刊物上的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可能更高,所以这次的研究选取了最负盛名的科学期刊上的论文。 对心理学实验来说,更高功效的研究设计和忠实于原始研究会导致较高的可重复性。这次的研究具有非常高效的测试,21 个实验中只有 1 个没有原始材料,只有 2 个没有获得对于研究协议的认可,但仍有一些研究结果未能被重复,并且重复成功的那些效应值也要比原始研究小得多。 来自开放科学中心的 Lily Hummer 是本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她说:“要重复已发表的研究结果,单单大幅增加功效,也就是增加样本量是不够的。” 复制失败并不意味着那些原始发现是错误的。一些原研究作者指出了未能复制成功的可能原因。这些意见值得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测试,以确定在某些条件下是否可以复制原始发现。 这次的复制遵循了最新最好的实验方法,以提高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另一个研究领导者 Teck-Hua Ho 说:“在这个项目中,来自全球各地的研究团队用最严格和最透明的方法来测试我们领域研究的可重复性和稳健性。” 所有这些研究都在 OSF 上预先注册,以消除报告偏差,并公布设计和分析计划。此外,所有项目数据和材料都可以通过 OSF 注册公开访问,以便于复制研究本身的审查和复制。 弗吉尼亚大学开放科学中心执行主任,共同作者之一 Brian Nosek 指出:“看到这些复制失败的案例,有些人可能会说科学走向了错误的方向,但事实上,科学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断自我审视,以识别和纠正问题,并加快发现的步伐。”这次的大型复制项目只是研究实践变革的一部分。研究人员、资助者、期刊和社会正在改变政策和方法,以推动研究文化像更开放、更严谨和可重复性更高的方向发展。Nosek 总结说:“通过这些改变,我们或许能更快找到疾病的治疗方法,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当然,就像科学中的其他事物一样,我们要检验这些改变是不是真的有用,如果没有用,科学也会找到其他的方式来保持进步。”

毁绝钩绳

社会科学研究中(Social Science Research)常用的研究设计

本文为大家分析社会科学研究中(Social Science Research)比较常用的研究设计。首先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你都需要考虑以下五个问题:1. 分析的个体(unit)是什么? 例如,国家、公司或个人。2. 你是依靠普遍理论还是局部知识(local knowledge)? 换句话说,你的结果是可以被推广的 (generalisable)还是只是针对某个特定问题或者情景有影响?3. 理论先还是数据先?你是应该先阅读文献,然后发展你的理论,还是收集数据,然后发展你的理论?4. 你的研究是横向(cross-sectional)的还是纵向的(longitudinal)? 你是在看某个时间点,还是随时间变化?5. 你会证实(verify)或证伪(falsify)一个理论吗? 一篇论文是很难最终证明任何理论的,但你能做的去证明这个理论在你的研究中是对的(证实)或者是错的(证伪)。那根据不一样的目的,我们去做不一样的研究设计:1. Experimental Designs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一般是是有两组: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和控制组(control group)。试验组是接受干预的一个组,控制组是不接受干预的组。然后实验人员收集数据,对比两个组的效果。这种研究方法的目的是控制住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变量从而使结果更具有更好的效度(validity)和普遍性(generalisability)。Useful: 当你想检测某种干预对结果的影响的时候Less useful: 当你要理解某种现象发生的原因。2. 调查问卷(Survey Research)调查问卷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但是研究人员使用调查问卷可以达到不一样的目的,可是是事实性的(factual), 推断性的(inferential)或者探索性的(exploratory)。比如,你首先有个想法想去证明这个想法,比如你觉得所有中国留学生都爱中餐,然后你去发问卷调查。或者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去推断出一个结果,比如你不知道中国留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菜,然后发个问卷去调查,得出大部分都爱吃炸鱼薯条。但是使用调查问卷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度问题(Reliability), 也就是这个问卷到底靠不靠谱,能不能收集到准确的数据。一般情况下,做研究最好可以使用和调整别的研究中已经用过的问卷。如果条件不允许,需要自己设计问卷,在正式收集数据前,一定要做试点研究(pilot study)。Useful: 当你想大致了解目标想法的时候Less useful: 当你想了解每个人具体的细节(details)3. 案例研究(Case study)案例研究一般是关注在一个或者多个案例上,然后仔细研究每个案例,从而从中寻找出有价值的经验/教训进而思考如何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wider application)。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能需要更严谨逻辑和严格的标准和去分析每个例子,作对比(comparison)。尽管案例研究不能证明一种理论(prove a theory),但如果有具体的例子不符合理论,它可以用这个例子来反驳这种理论(这就是research gap 啊!!!!)。Useful: 当你想要更进一步了解某个例子或者这个例子跟别的例子的相同和不同的时候。Less useful: 想要通过一个或者几个例子的数据去总结一个普遍的观点。4. 民族志 (Ethnography)民族志的研究,研究者一般将自己沉浸在(immersed)研究环境中,成为被研究群体的一部分。研究人员一般需要与目标群体一起生活在一起,进而从内部了解目标群体。比如你如果想了解和尚的日常生活,那你就要去寺庙跟和尚们生活在一起,所以民族志研究一般都是时间比较久的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Useful: 如果你是一个组织内部的人员,这个方法是很有用的。比如你是一个学校的老师,每天都要去学校教书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学生在一起,那你去研究学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就可以采用民族志的研究。Less useful: 当你需要客观的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总结这次讲了四个可能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几种研究设计(Methodology),但是实际研究中远远不止这四个。不管什么样的研究设计,一定要根据你自己的研究问题去选择,还有就是对自己好点,别为难自己。

黄帝

论文发表时,怎样辨别核心期刊,你一定要知道的2件事

论文一般是学术研究的总结,是研究者的心血凝结,而要将论文发表是很重要的事情,而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发表于核心期刊,不仅可以将研究成果作为知识传播出去,也是对研究者的一种成绩的肯定。而对于大多数的医生、老师、科研工作者来说,都在不断的进取,想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一些成绩,而且在实际的工作中,还与职称评定有很大关系。有了研究成果,发表了论文,特别是发表在业界承认的核心期刊上,对职称的评定,岗位的晋升都有很大的用处。一、核心期刊我们将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称为核心期刊,是因为这部分期刊发表的论文被引用量、刊载本学科的文献量大等等因素。因此很多教学、科研的企业事业单位进行职称评审和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二、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核心期刊?我国目前3大社会公认的核心期刊:1、北大核心: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学术界的权威专家、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经过收集汇总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根据一定的标准,评定出来的重点专业期刊,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2、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8年)数据,来源文献近54万余篇,引文文献320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品种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378种,已积累从1989年到现在的论文记录近100万条,引文记录近400万条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系统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除提供文献检索功能外,其派生出来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等产品,也成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的强大工具三、核心期刊发表要注意的事情1、对于能进入核心期刊目录的杂志而言,其费用要求虽然有细微差别,但不会有大幅的变化,一般都是相同的水平的发现某些机构收费低出行业平均收费很多的时候,作者应高度警惕很多机构在沟通之初信誓旦旦说自己费用低,等作者交付定金之后,又以刊期需要加急,对应栏目稿子已满等理由层层加价,而作者也只能任由摆布2、综合考虑实力及安全性。在考察期刊发表机构时,不要只听宣传,而应通过营业执照等判断出版机构的成立时间另外,也要核实网站是否在国家工信部有正规ICP备案等核心期刊项目巨大,有条件最好上门实地考察付款时也可选择公司对公账户进行付款这些都是基本的核心期刊的知识,如果有更多的需要可以留言或者联系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