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已公示见而非也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已公示

2019年10月28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发布3则公示名单,至此大家期盼已久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正式出炉。学术之路第一时间对拟录取名单进行了统计分析。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通过公开招考、硕博连读、直博生等3种方式招录2020级博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主要为理论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学、政治学等。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我们知道公开招考录取45人。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我们知道硕博连读录取4人。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接收推荐免试直博生拟录取名单公示,我们知道直博生录取29人。综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2020年共计拟录取78人,拟录取的考生主要为公开招考与直博生。根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复试之前公示的2019年社科学院“申请-审核制”博士报名纸面材料收到统计,我们知道共计收到272份申请。假如这是全部的申请人数,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出报录比为3.49:1。在公开招录的45人中,理论经济学3人,政治学20人,社会心理学5人,社会学8人,体育学9人。硕博连读分别在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招2人。直博生录取的29人中,理论经济学6人,政治学7人,社会学7人,社会心理学8人,体育学1人。即拟录取的78人中,理论经济学11人,政治学27人,社会心理学13人,社会学17人,体育学10人。其中直博生的拟录取名单中还公示了考生的本科院校,这29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12所院校。其中清华本校的最多,为16人,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各2人,其他高校各1人。以上是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的简单统计分析。整体上我们可以知道当前名校直博生的录取名额已经占据当年度博士招生总额的相当比例,因此我们建议未来立志读博的学子务必在本科四年级的时候关注直博生的选拔。

三咲

重磅,周易预测学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已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2019年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计划。该消息是从2019年9月5日在京举办的全国易学实战应用大赛启动仪式上获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已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2019年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计划。该消息是从2019年9月5日在京举办的全国易学实战应用大赛启动仪式上获悉的。周易预测学被社科院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笔者经过查询查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官网,在2019年招生计划中,查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2019 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易经》与预测学”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列在 010102中国哲学(1)下面的02,导师是谭德贵。该消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晶当场宣布。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政府人文社科方面的权威机构,已经认可“周易预测”的学术地位,并纳入学科建制,开始着力培养掌握周易预测的人才。周易预测从此再也不是某些人眼中江湖流传迷信骗术。《易经》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同时也是一部能够充分反映出中国文化和东方智慧的巨著,凝聚了上下5000多年来历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群经之首,万经之王---《易经》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渊源,文化的枢纽。儒、释、道以及其他诸子百家无不是从易经中吸取营养而提出创立了自己的一派学说的。 《易经》是一部以自然辩证法为支点,从人生观、世界观的高度,指导人的思想、行为。充满了辩证思维,充满了真和善的动机,充满了忧患意识,同时也贯穿着进取精神。《易经》语言高度精炼,富于想像,善用比兴,且有音乐性。《易经》教人认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的,对反对迷信,分辨哪些是江湖骗子的把戏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是远古的精神文明、民族智慧的结晶。

伶海

国内高校博士点数量排名,浙江大学第一,博士论文质量如何?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文|冷丝栏目|丝说教育改革根据2016年到2017年的教育部公开的数据,国内100所高校中,浙江大学博士点数量最多,其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点数量仅排名第11位。当然,这个数据并不包括2018年全国高校新增博士点数量。博士点数量多的国内高校有哪些?除了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之外,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南大学的博士点数量排名第3到第10位。前15名高校(2018年前数据)明眼人已经看出,博士点数量多少与学校办学规模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样的排名未将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在内,国科大博士生导师数量国内第一,博士点数量当然不不输于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就博士生数量而言,一些传统的老牌子高校,比如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等等,它们都有比较显著的优势。当然,就博士生培养质量来说,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无疑又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南京大学冷丝在这里提出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国内博士生培养质量如何?博士论文质量如何?人文科学、理学类等博士论文质量较高,社会科学类博士论文问题多。教育部和学位管理部门每年和每几年都要对博士论文进行抽查,比如,在2015年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各学科论文样本总体合格率为95.79%。其中,历史学100%、理学98.51%、哲学98.44%、农学96.96%、医学96.59%、文学96.43%和工学95.45%。这七个学科门类抽检总合格率在平均线以上。然而,法学是92.21%、管理学90.43%、经济学88.43%、教育学88.03%和艺术学86.52%,这5个门类合格率在平均线以下。陕西师范大学可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4个学科门类合格率全部低于总样本平均合格率,显示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相对突出。其一,社会科学近40%的抽检不合格论文被指出“缺少问题意识、理论关照和聚焦”以及“论述分析不能与研究问题紧密结合”的问题,与此相关的问题还包括选题没有学理意义、对学科研究现状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等,这些都指向博士论文研究和撰写的一项基础工作,即提出“研究问题”。说白了,很多博士论文是为了毕业、拿到博士学位而研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这样的研究没有意义和价值。山东大学其二,社会科学中60%的不合格论存在被评审专家明确指出文献综述质量差的问题,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门类,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从评阅意见来看,文献综述的问题非常集中。文献梳理的基本工作量和文献的质量不够,包括文献不全面与陈旧、来源期刊不够权威以及外文文献缺乏,因而无法全面和准确呈现本学科领域与论文主题相关的研究基础和现状。其三,超过60的不合格论文在分析推理和论证的合理性、逻辑性方面存在问题,还有很多论文被专家指出概念,理论使用不当,论文思路模糊和结构逻辑混乱,以及论述分析与研究主题关联不紧密的问题,这些都指向作者研究训练的不足和理论思维、分析论证能力方面的缺失。那么,博士生培养和博士论文质量又该如何有保障呢?在博士生培养环节中,学校要加强学术规范、学术写作方面的训练,鼓励培养单位开设学位论文写作、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等公共课程,强化基本学术训练。高校必须加强博士生培养过程考核和质量把关。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和完善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课程论文、预答辩等培养过程中的考核环节。加强博士生导师的质量监督意识,建立适当的责任保障机制。同时,高校必须加强对于抽检不合格论文培养单位和导师的追责,进一步提高以论文抽检合格率作为学位点评估、学位授予权和导师招生资格、研究生教育资源分配的力度。附录100所高校名单:百所高校博士点数量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居于窈冥

由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失联引起的沉思:博士的压力,到底有多沉重?

中科大博士刘春杨近日失联,失联了整整两周多的刘博士,最终被打捞出来,变成一具冰冷的遗体,让人不胜唏嘘。一个农村家庭,把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培养成顶尖985博士,这其中的辛酸,又有谁能一语道情?对于父母而言,当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博士与自己天人相隔,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虐心?有人说,刘博士是自寻短见;有人说,刘博士可能是被他人所害……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对于刘博士的父母而言,承载一家人希望和荣耀的孩子,就这么没了,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博士,其学历位居“金字塔”之顶端,但“无限风光在险峰”,博士表面上看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他们有没有压力呢?由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的失联这件事,能否引起我们的沉思:博士的压力,到底有多沉重?首先,从经济压力方面考虑。根据一名正在攻读博士的自述,他每个月只领到两千多块钱的补助,而且不是一年发12个月,每年只发10月的补助而已。如果在读博士期间有建立家庭的话,一年两万多的补助收入真的是捉襟见肘;如果没有建立家庭而在处对象的话,一个月两千多又能干什么?一件差不多的衣服都超过两千了吧?所以,在读博士的几年时间里,可以说是很多博士经济上的“渡劫期”——高消费和低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从心理压力方面考虑。博士论文无法通过,博士课题无法顺利进行,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就业压力,三十多岁还没找到对象但囊中羞涩……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日在实验室加班熬夜,对于博士来说是一种常态;博士数量逐年剧增,对大部分博士而言是一种危机。很多人就读博士的初衷,不像以往那样是为了更好地搞科研,而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当作就业的一种“敲门砖”。但“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形成落差,一些博士身患抑郁症也在所难免。第三,从婚姻压力方面考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相当一部分博士成为“剩男”或者“剩女”——和自己同等学历且门当户对的寥寥无几,而选择比自己逼格要低很多的对象,估计无论是男博士还是女博士都不肯轻易将就。在这种情况下,博士的婚姻压力带来的心理焦虑也是不可避免的。博士,不仅是小家的顶梁柱,更是国家的脊梁骨。关爱博士,不仅要让博士少一些后顾之忧,更要在博士的准入门槛方面“做足功课”,在博士的心理健康保障方面“加大油门”。

此谓诚忘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失联后,疑为自杀,让人心痛,值得我们深思

28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刘春杨从学校宿舍出走后失联,十几天后,在董铺水库北侧的芦苇荡里发现并打捞上来。经警方判断,疑为自杀。刘春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出现这样的状况,值得我们深思。刘春杨在失联前后的表现,都是“一切正常”,在读博士期间还常与家人联系。刘同学六年未发表一篇论文,没有达到博士毕业的要求,所以要延期一年毕业。家人反映说他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学业一切很顺利,这是第一次出现毕业延期的情况。可能是他面临巨大的毕业和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走到这一步的。学生证一、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抗压能力低大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学霸。从小到大,在学习上,他们都是一帆风顺,从来没遇到任何挫折,他们是父母面前的乖孩子,老师面前的好学生。他们拥有无数的鲜花和掌声,在人们的眼里,学霸级的人物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受过“挫折教育”,心理抗压能力低。一旦遇上了挫折,他们脆弱的心灵很难承受住这样的压力。因此,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注意多培养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发现他们的心里有异常,一定要及时疏导。即使是成年的大学生或者博士生,也需要父母、朋友、老师的帮助。这些学霸级的人物虽然智力超常,但情商未必高,异常尤为脆弱,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博士生二、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得抑郁症。一位英国著名大学的心理专家,对全世界2000多名学生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有中度甚至重度的抑郁症。特别是硕士、博士生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了6到7倍。这些抑郁症的人员,除了个性的缺陷之外,大多是由现状造成的。作为天之骄子的博士、硕士生,他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比如在读的博士生,面临着学术论文的压力,科研水平的压力。毕业后的博士生又迎来了就业与经济的压力,刚毕业出来的博士生,就业的收入可能还不如出来工作后两三年的大专生。理想与现实反差很大,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容易得抑郁症。博士毕业一位做矿产研究方面的博士,就跟我们谈起过他的过去:他大学本科读的是有关矿产科技的研究,如果不继续读博士,就没有办法找到好的就业岗位,本科毕业期间他曾经到处找工作,都没有找到如意的工作,只能在超市里做一名销售员,他心情低落,曾经的高材生被沦落到超市里做普通的工作和一个高中生没有两样,他可不甘心。他又重新努力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在读博士的那几年里,他很少跟我们进行交流,他说他也曾经得过抑郁症,害怕博士不能毕业,也有过轻生的念头。但他还是走出了困境,顺利地读完了博士,之后又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后来的一切非常顺利,让他感觉到非常的开心。所以正在读博士的同学们,安心读完博士,不管压力有多大,坚持下去,前途会一片光明的,国家和社会需要你们的。

正月

26岁女博士获聘副教授!却因无海外科研经历遭质疑……网友:看科研成果啊

近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更新了教师信息名录。其中,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该学院副教授。消息一出便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李晟曼的官方简历显示,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方面介绍:李晟曼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图片来源:华中大光电研究生此外,李晟曼曾获国家奖学金、知行奖学金等荣誉。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网站去年10月曾刊文《不忘初心,诚信前行”国奖经验分享会顺利举办》,其中李晟曼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李晟曼讲述她整个博士生涯的科研经历:持续三年日复一日的实验,每天两个实验室的来回奔波,积淀了今天的成就,论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李晟曼还展示了自己科研经历:从一开始的研究测试,到后来写文稿、画图,再到后来的投稿被拒,最后被成功接收和出刊,过程跌宕起伏。她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当科研遇到坎坷时,要勇于直视困难从而克服它们,而不是通过小套路来欺骗自己。没有海外经历曾引发“质疑”据澎湃新闻报道,早在今年7月,“如何看待湖南大学(985)李晟曼只有26岁且没有海外经历直接拿副教授职称?”的话题就已在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引起讨论。不过该问题发出后便立即被网友回怼:不少网友表示,看学术成果就行了,海外经历也并不代表什么: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教师招聘公告就提到,学院计划未来三年引进50名海内外优秀青年教师,包括有正式编制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等岗位。招聘的要求是,具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以及较强创新能力。记者注意到,在招聘岗位与需求一栏规定,具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者优先,而非必须。“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不奇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比如,1991年10月出生的女学者刘惠颖在2019年8月底已经担任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李晟曼所在的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有一名“90”后教授李东。出生于1990年的李东于2018年担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出生于1991年的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少威,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2011年获得直接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资格。更早以前,还有被媒体多次关注的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刘路。2012年,当时只有22岁的中南大学学生刘路被破格聘用为母校的教授级研究员,一时万众瞩目。不以年龄论英雄!有能力者居之才是正道!这样的90后你服不服?(来源:北京青年报)

所假而行

新纪录!这所“最年轻”的大学,才成立1年就获得博士学位授权!

12月14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有关学位授权调整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位授予权调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至此,成立已经1年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最年轻大学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7年5月,教育部批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关于申请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相关事项的请示和关于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论证报告,正式同意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基本情况:全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简称:中国社科大;生日:2017年5月英文名称: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UCASS);办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主管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学目标: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按照成立时间来算的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确实是中国“最年轻”大学之一。那么,这所最年轻的大学,底蕴到底如何呢?学科实力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正式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也成为了国内最快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仅1年多,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授权。此前,该项记录的保持者为南方科技大学。)根据《通知》公布的信息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拥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招生计划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有14个专业面向全国18个省份招生400人,不要看中国社科大的招生规模少,是因为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办学规模。通过对比2017-2018年的本科招生计划,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招生专业增加了7个,中国社科大在招生人数、省份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独特的教学模式上文中提到中国社科大独特的教学模式,小编主要总结了一下几点。“师徒制”的指导模式“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国际化的教育视野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这里需要着重说明一下“师徒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过不断探索完善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方式就是为本科生设立学业导师。导师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导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方面的指导,更对学生进行追求科学、严谨求学等方面的言传身教。在以“师徒制”为代表的模式培养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不仅打破了由南科大创造的国内最快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记录,还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别开生面”的人才培养之路。小编将会持续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期待这所”最年轻“的大学能够在未来带给我们更多惊喜。更多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在言高校”,小编将为您带来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

此五末者

26岁女博士获聘副教授!赞誉和质疑都来了……

今天这样一则新闻引发关注近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更新了教师信息名录其中,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晟曼的官方简历显示,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湖南大学官网 图2020年7月,李晟曼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方面介绍:李晟曼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博士三年,日复一日实验 据悉,李晟曼曾获国家奖学金、知行奖学金等荣誉。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网站去年10月曾刊文《“不忘初心,诚信前行”国奖经验分享会顺利举办》,其中李晟曼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图片来源:华中大光电研究生李晟曼讲述她整个博士生涯的科研经历:持续三年日复一日实验,每天两个实验室的来回奔波,积淀了今天的成就,论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李晟曼还展示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从一开始的研究测试,到后来写文稿、画图,再到后来的投稿被拒,最后被成功接收和出刊,过程跌宕起伏。她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当科研遇到坎坷时,要勇于直视困难从而克服它们,而不是通过小套路来欺骗自己。科研之余喜爱运动 据华中大光电研究生公号介绍,李晟曼在科研之余,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活动,是一名运动健将。她一直坚信:唯有强健的体魄能让自己在工作和学习当中游刃有余。曾经获得包括2015-2016年马鞍山冬季5km长跑的冠军,凯默杯羽毛球团体赛冠军,光电学院党支部羽毛球赛亚军等荣誉。热搜之后,赞誉和质疑都来了 不少网友称赞李晟曼:有颜又有才,后生可畏不过,在知乎“如何看待湖南大学(985)李晟曼只有26岁且没有海外经历直接拿副教授职称?”的问题下,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网友也表达了对李晟曼学术能力的认可。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教师招聘公告就提到,学院计划未来三年引进50名海内外优秀青年教师,包括有正式编制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等岗位。招聘的要求是,具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以及较强创新能力。记者注意到,在招聘岗位与需求一栏规定,具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者优先,而非必须。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不奇怪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比如,1991年10月出生的女学者刘惠颖在2019年8月底已经担任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教授。李晟曼所在的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有一名“90”后教授李东。出生于1990年的李东于2018年担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出生于1991年的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少威,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2011年获得直接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资格。更早以前,还有被媒体多次关注的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刘路。2012年,当时只有22岁的中南大学学生刘路被破格聘用为母校的教授级研究员,一时万众瞩目。对此,你怎么看?来源:中国青年报、上观新闻、潇湘晨报(记者 李柯夫)、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湖南大学网站、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长沙晚报、华中大光电研究生、知乎、网友评论等责任编辑:唐昱霄

穷达

香港大学授予马云社会科学博士荣誉学位,这是马云第5个博士学位

2018年5月18日,在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大会堂举行的第199届学位颁授典礼上,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获得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博士荣誉学位。主要是为了表彰马云对科技、社会和世界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现场马云身穿象征社会科学名誉博士的红绿礼袍。香港大学举行的是第199届学位颁授典礼。马云身后坐着的是香港特首林郑月娥。 这已经是马云被授予的第5个博士学位了香港大学教授史乐文向1200余名在场师生宣读了名誉博士授予赞词。当天,共有马云、邓青云、蒙德扬三位杰出人士获颁名誉博士学位。

神气不变

当下社会,法学博士向高校教师的阵痛转型

笔者拙文《当下社会,读法学博士的几个理由》发布后,朋友说给大家画了好一幅“考上博士走上人生巅峰”的图景,这是“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揍”,要我把博士艰苦的读书生涯和毕业的阵痛转型老实交代,看到他们寒风中拿着电脑赶赴图书馆的踽踽背影,我写了下面的文字。第一,博士科研压力大,毕业太难。看书+码字是博士阶段的主业,由于已经进入高段位,研究问题时不能还像硕士一样把问题弄清楚说明白即可,还要提出逻辑自洽且更有体系性的解决方案,这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意味着你要费力地把前人相关研究都梳理清楚,也意味着你要问题导向构建你自己的观点体系,随着中国学者国际影响力日隆,语言关是不得不过的坎,不巧的是如果你研究的问题偏大陆法系的话,德语、日语甚至是拉丁文也是要啃的,有条件的话博士期间最好去国外交流一下,或访问学者,或联合培养,一来锻炼语言,二来方便查找资料。语言关是国内法学研究工作者必过的坎科研压力大是广大博士的普遍心声,好不容易码完字,就面临发表成果,但是法学期刊的发展已经进入较为稳定的阶段(法学期刊的发展史又是一段江湖,有机会再说),核心期刊少(普遍认可的“16大”加上c刊30种左右),面对国内600多所法学院系,按每所院系30名专任教师估算,每年发一篇计算,这就是近2万的需求量,可以想象,教授们的文章尚无着落,遑论博士,可矛盾的是,科研成果是毕业的硬通货之一,为了发文章,可是要打破了头的。等到毕业论文答辩时,那就更是一段苦旅。客观地说,国内法学研究处在勃兴阶段,研究成果喷涌,中青年法学家们很多也都具有留学背景,厚积多年,视野开阔,在看待博士答辩时自是俯视,而随着文献资料呈几何数的增长,博士在写作时准备工作也就越多,可以想象答辩时的场景。多期因素叠加的不利后果就是毕业难,一般来讲,名校博士四年毕业是起步,延迟五至七年者,比比皆是。《中国法学》是法学顶级三大刊物之一第二,高校日渐饱和,博士就业难。博士嘛,进入高校当老师还是大多数的选择,除了国内应届毕业博士,海外的博士也纷纷选择回国发展,加上国内院校师资之间的流动,排名靠前,处于一二线城市等地理位置优越的高校就像A股市场上的壳公司,稀缺的不得了,而每年从高校离职加退休的老师又能空出多少坑呢?拥挤的需求和可怜的供给,其结果就是博士靠自己进高校的难度和90后靠自己在北京买房子一样。学过经济学的知道,提供替代品是扩大供给的有效方式,各高校们选择的替代品是什么呢?师资博士后,笔者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也懵了,那我还到底是不是老师,高校给出的答复是,不一定,成为师资博士后,你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待博士后出站以后择优录取,是的,师资博士后就是你要承担高校老师的义务,但是老师的身份不能保证,要差额择优录取。没办法,博士也是市场经济。第三,成为名角之前,博士要忍受青椒阶段。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得以进入高校成为教员,但如果家底不是很厚的话,你极有可能从天之骄子变身高压人群。这些年媒体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做了很多报道,集中指出三大压力——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和经济收入少,这三大压力在法学教师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笔者在高校做教师的朋友经常和我抱怨,面对现在的科研强度,才知道原来写博士论文也是一件小case(这话讨打),目前高校科研指标在个人职称的评定中权重很大,说白了,你只有论文发得多,课题做得多,才能不断晋升,科研压力就像挥之不去的幽灵,除非你能放飞自我,愿意一辈子当讲师,否则只能使用更好的洗发水,默默地对着电脑码字,然后动用一切资源发文章。应当指出,法学研究者,属于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不晋升职称,《当下社会,读法学博士的几个理由》文中说的种种利好也就与你无缘,这不是法学的特性问题,而是实践性社会科学的通病。雪上加霜的是,很多高校职称大都饱和,意味着从讲师到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名额,退一个补一个,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至于经济收入少,高校也很委屈,它们在性质上属于事业单位,吃的也是财政饭,这就决定了收入是参照体制内发放的,这是硬杠杠。在顶住科研和教学的压力同时,想赚外快,就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