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陕西省的这两所高校有望冲进“双一流”,是你所在的学校吗?莫大于海

陕西省的这两所高校有望冲进“双一流”,是你所在的学校吗?

陕西省的这两所高校都很厉害,分别是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小编从综合实力、师资力量、学科实力等方面证明了这两所高校的实力,有望冲进“双一流”,你更看好谁呢?· 西安理工大学综合实力:西安理工大学是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是24所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扩大高校之一,中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和培训基地。师资力量:截至2019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800余人。院士工作室19个。有双聘院士4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教学团队4个。学科实力: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西安理工大学有3个B+学科、3个B学科、5个B-学科、1个C+学科、1个C学科、4个C-学科。虽然还没有A类学科,但相比于其他“双非高校”,我相信凭借西安理工大学的实力,在不就的将来,一定可以实现,冲进“双一流”高校的大军。科研机构:截至2015年5月,学校设有25个重点科研基地,其中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2011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陕西省军民两用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成果:截至2013年,学校累计承担科研项目2377项,其中主持国家、省自然、社科基金项目293项,部委、省级及国防重大项目159项,国际合作项目28项,获得科研经费3.4亿元。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等国家级奖17项、省部级奖300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综合实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教育部共建,中国“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入选111计划、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一所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等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师资力量: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28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者1000余人;拥有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5名,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06名、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9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29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7个等。学科实力: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5个B+学科、1个B学科、1个B-学科、2个C+学科、1个C学科。科研平台: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国家甲级设计研究院、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成果:2005年至2010年,学校相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973计划”前期专项等国家级大项目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先后在 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300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百余部,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成果、获全国三大奖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百余项,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创社会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将弃而天

数量第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批9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陕西省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结果的通知》,经学校推荐、专家审核、评前评后公示等程序,省教育厅确定158项第二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本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批9项,获批新工科项目数量居省属高校第一,其中“面向西部绿色发展的高层次建筑人才培养改革与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提高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两项推荐参评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建设是国家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的行动计划,旨在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教育部于2017年开展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别获准首批教育部、陕西省省级项目各2项。此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该校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聚焦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向进行研究,着力推动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完善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施路径。该校将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作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在第一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经验和成果推广的基础上,加大对此次获批项目的统筹和支持力度,做好项目实施与过程管理,确保建设取得实效,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当家人

她从陕西理工大考研西安建筑科技大!获奖无数,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毕业学子们也走到人生的分叉口,就业、读研、出国……不同的选择带给他们不同的人生体验,成长的路上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近几年来,读研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本期人物志小栗子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成功上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优秀学子,一起来看看她的大学历程。人物名片李依诺——土建学院 工程管理1602班勇敢尝试新事物,并为此不断努力,希望可以得到对等的回报,一位有自信、敢追求的女孩,只向前、不退缩是她的人生准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功上岸,未来可期。获奖情况2016.11在土建学院“主持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6.12在土建学院“寝室文化节”中荣获一等奖;2017.5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2017.7在陕西理工大学“手工模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7.7在陕西理工大学“坚定文化自信 实现民族复兴”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17.9-2018.7被聘任为土建学院学生会文艺部部长;2017.10在陕西理工大学“传承经典 理工之声”主持人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17.11在“喜迎十九大 我最喜爱习总书记的一句话”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2017.12成为中共预备党员;2017.12被授予“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17.12在党校培训班举办的“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演讲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17.12在陕西理工大学大学生互联网+“圣樱杯”营销大赛中荣获优秀奖;2017.12在土建学院“岁月留声 光影重现”英文配音大赛中荣获优秀奖;2018.3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2018.5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2018.7在陕西理工大学“施工仿真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8.9在土建学院“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8.9通过了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的“BIM应用专业技能培训”考试;2018.10在“2018年全国高等院校BIM技能应用比赛”中团队荣获金牌项目部第三名;2018.12成为中共正式党员;2018.12通过“英语四级”;2018.12在年度班干部考核中被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8.12通过中国图学学会的“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并为BIM一级建模师;2018年12月在年度班干部考核中被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9.3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培训中心的“BIM建模技术”考试;2019.3在《绿色环保建材》杂志发表论文一篇(第一作者);2019.6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9.6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主持人);2019.12获得“国家奖学金”2019.12被授予“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2020.5考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2020.6获得陕西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初入陕理工,李依诺和所有同学一样,对于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看到感兴趣的活动都想参加。出于满足好奇感和增长见识,懵懵懂懂的她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胆怯。但随着参与活动的增多,她开始出现了胆怯,在大一的舞林大会的比赛中,当她看到参加的很多选手都是专业的,而自己只是业余的时候,第一次产生了胆怯的心情。人总是在锻炼中成长起来的,回顾那一次比赛,依诺同学说:“如果现在让我说该如何克服胆怯,我想我会说首先将目的纯化,其次摆正心态,这样才可以一直勇敢下去。”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锻炼了她的胆量,在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也为她参加大型的比赛积累了经验。2018年,李依诺与同学们组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BIM技能应用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次比赛让她记忆尤深,尤深的不是比赛本身,而是从开始准备到结束比赛整个过程中团队三人和带队老师之间的团结与配合,正是因为队友之间的互相协作、相互支持才使她们“智者联盟”队从候选队伍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去参赛,并且通过努力拿到了三等奖的成绩,也是因为那次比赛才让她真正见识了“团魂”有多重要!在变优秀的路上,人们总会苛求各方面的完美,这样一位优秀的女孩,总会用高标准、严要求来鞭策自己。不仅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学习更是不敢耽搁,优异的学习成绩背后,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得益于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对于李依诺同学来说,作息规律、制定计划、善于总结是让她一直坚持并且受益匪浅的习惯。一副健康的身体是“乘风破浪”的前提;制定计划是保持生活有条不紊的关键;而不断反思、进行经验总结则是依诺同学成长道路的基石。回顾一年多的备考历程,李依诺同学有很多感悟与大家分享。如果想要成功,自律是首要的,所谓自律,不是外在的强制和监督,而是自觉的主动,要将往日激情的日子磨砺为日复一日的平淡。其次,在学习过程中,个人的复盘和反思是极其重要的,觉得自己每天都很刻苦,但是实际效果怎么样呢?要定时的进行检测,及时调整,这样学习才有真正的效果。最后,考研既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人成长的过程,要在考研过程中学会成长。考研的那段岁月虽然艰辛,但她并不孤单,一路走来,不少陪伴她的老师、同学给了她莫大的鼓励。依诺同学说:“感谢在考研路上每一个帮助过、安慰过、鼓励过我的人,最后的成功有你们的一份功劳,感谢!”本期分享马上就要结束了,文末为大家送“福利”了,快拿小本本记下来。四年的时光匆匆流逝,希望学弟学妹们谨记:青春如白驹过隙,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大学的意义所在,也是谁也夺不走的财富。愿学弟学妹们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刻苦学习,享受生活,敢拼敢闯,不要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留遗憾!来源:陕西理工大学 出品:陕西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工作室文案:叶寒梅 编辑:杨理 审核:马露

其名鸳雏

走进土木、建筑“老八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三大精品专业

陕西高考成绩7月24日正式发布,志愿填报便成了广大考生与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考得好,也需志愿填得好。但当面对招生章程中的专业介绍时,人却总有些摸不着头脑,难以抉择。今日笔者就专业解析相关问题采访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建大”)老师为广大考生及家长答疑解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作为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作为陕西唯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的高校。学校设有20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第一批招生,其中14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05:15纳米材料“风口”将至 固废利用点石成“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战略性新兴专业前景优越“防疫工作者在炎炎夏日下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那满脸的汗珠真令人心疼。现在可以用纳米材料制作体温感知衣,衣服可以自动感知人的体温调节温度,冬暖夏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魏剑副院长介绍:“除此之外,纳米材料还可以制作防雾霾口罩、用于海水能量收集等,这些都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也是我校的优势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设置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名牌专业”,今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该专业共分三个方向:材料科学方向、材料工程方向、材料应用方向。材料科学方向主要针对与材料相关的基础性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材料工程方向致力于通过材料技术的方法减少污染物排放,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价值;而材料应用方向则是研究建筑材料的应用,即对应用于基建里的混凝土材料和水泥基材料进行研究。据悉西建大是教育部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还拥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粉体工程研究所,该研究所在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冶金工业废渣大规模资源化利用、煤炭工业洁净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及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工业化应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对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即通过调整材料的方法来进行环境保护,目前属于陕西省一流专业。魏教授表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2010年已经申报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当今对环境保护要求日益提高,社会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专业前景很好极具潜力。”功能材料专业的研究方向则是针对太阳能等新能源、复合材料及磁性材料。因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都会使用到磁性材料,专业范围广,人才需求量大。纳米材料技术专业是西建大针对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新办专业,主要研究纳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的制备、创新及应用。魏教授介绍说,“目前就业领域主要有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微纳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也可在材料科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电子信息等领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不到矿场也能采矿? 人工智能化+采矿科幻感十足矿业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体力活” 环境不一般 女生比男生“吃香”“站在建大校园里,就能操控河南和内蒙古的矿山运作。现在工业智能化和无人化程度很高,工作是很安全的。很多人一听到冶金,就以为是脏乱差或是傻大笨粗。但是现在很多冶金行业已经是AAAA级景区,里面已经开发工业旅游,环境非常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副院长卜显忠介绍,这和大多数人对于“采矿”危险又工作环境差的固有印象大相径庭。甚至,在谈及很多人认为的专业女生比例不高时,卜副院长笑着说:“我们每年只能招到两三个,招生没有限制,就是传统思想认为采矿专业就是到矿山里挖矿。女生在这个专业很吃香的,一眼望去全是男生,女生应聘成功的几率比男生还会更大一些。我之前有个女学生,老公也是建大的,两人一起去企业上班,她的职位比她老公职位还要高,是她老公的上司。”资源工程学院是西建大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可追溯至1958年采矿工程专业开始招生,是原冶金部在西北地区唯一布点的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专业院系,1960年起独立设置采矿工程系,是当时学校的大系之一,培养的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和我国冶金矿山行业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和话语权。学院现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以矿业类专业大类招收入学,入学后根据在校学习成绩和意向志愿,分流至其中一个专业学习。目前学院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23人,博士学位教师39人;拥有陕西省“百人计划”学者2名;聘请瑞典、芬兰等国内外兼职教授10余名。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瑞典皇家工学院、芬兰奥卢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20余位教师具有出国访学、学术交流和合作科研的经历,同时还与1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培养及实习实践基地。学院下设3个教学系、8个学科研究团队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面积近4000平方米,各类仪器设备783套,总价值2000余万元。1958年以来,学院累计培养本科生5100余名,研究生330余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健身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泳池矿业大类专业旨在系统掌握固体矿床开采及智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计算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知识进行远程采矿和智能采矿,可在矿山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生产与技术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干学科为矿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开设人工智能基础、爆破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等课程。该类专业一直被评为最好就业的专业之一,前景广阔。资源工程学院校自1958年以来,累计培养本科生5100余名,研究生330余名,优秀校友频出。如全国劳动模范王安理西建大毕业后30多年来在黄金精炼、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等领域精心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30余项技术研发与设计,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取得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14项,省级科技成果3项,荣获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全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黄金行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被称为“黄金选冶领域的‘拼命三郎’”。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资源工程学院外,西建大还有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等17个学院,以土木、建筑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涵盖工、管、艺、理、文、法、经、教等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不胜枚举。新方向:生态环境化学蒸蒸日上化学与化工学院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100%专业如今地球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想用知识去保护环境,怎么做?环境保护事业从来都需要化学学子的才智。如果你想从事环境保护事业,化学背景将给你带来很多优势。化学与化工学院利用自身化学优势,进一步开设生态环境化学方向。化学与化工学院付义乐副院长表示,陕西作为资源大省,煤炭资源也很丰富,并且临近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煤炭资源大省,可谓是得天独厚。另外,中国煤炭总储量十分丰富,高达5.9万亿吨。学院结合这些特色设立了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能源工程技术方向为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强化学科优势,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2018年9月西建大将冶金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和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整建制合并,组建成立了化学与化工学院。学院拥有陕西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十余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指示,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更是亲临秦岭牛背梁保护区考察调研,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生态环境化学方向将紧紧围绕国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主要涉及能源生产中的环境治理技术、环境友好材料及生物资源的深度利用与开发、水资源循环再生技术等领域。另外,学院还确定了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能源工程技术方向,主要涉及冶金过程的焦化工艺、煤化工清洁生产工艺、煤化工产品加工、煤炭液化等问题。化学与化工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式多、就业面广,也能通过升学继续学习,在教育机构与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例如2006届化工本科毕业生邢相栋,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冶金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教学及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升学及出国比例约35%,毕业生就业岗位供需比保持在1:8以上,多次被评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100%专业”。

心迹

陕西省内知名高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两所学校是同城高校,而且在陕西省内知名度都比较高。两所学校都是以大区性高校起家,所以建校班底相对较强,并且两所学校相对陕西省内“双非”高校而言,实力都比较强,所以都属于陕西省内实力派高校。西安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两所学校都是针对西北地区开设的学校,而且两所学校都创办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都是为了建设大西北而成立的高校,属于大区性质的学校。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培养外语人才,尤其是俄文人才,这主要是因为“一五期间”,苏联对国内援建了多个大项目,需要懂得外语的人才来沟通和学习相关经验,所以就建立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也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创办的高校,当时主要是针对西北地区工业和民用建筑相对短缺,而且这方面的人才相对较少,为了缓解西北地区人才空缺,同时为了提高西北地区工民建的需求,而创办的高校。建校之初,经过多次调整,合并了多所高校的土木建筑专业,使得学校建校班底实力极为扎实。总体来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实力胜过西安外国语大学一些。这主要是因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规模更大,不仅仅是学校实体规模大,而且涉及配套学科更广,设置的专业更多,整体规模更大一些。另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建校班底实力更强,相对西安外国语大学要好很多,这也是导致两所学校实力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掌门人

碑林名人|好雨春风 辛勤耕耘 心无旁骛 遂成大树——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牛荻涛教授

牛荻涛人物简介:牛荻涛,1963年10月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1998年获第二届陕西青年科技奖,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作为带头人的“现代混凝土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科研团队2013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兼任ACI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质量分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攀登计划(B)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20余项等。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的国家标准《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参加编制国家标准2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主要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既有结构性能评估、工程结构抗震、纤维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好雨春风 辛勤耕耘心无旁骛 遂成大树——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牛荻涛教授王红霞1979年,一个特殊的时代节点,一场有关国家,有关民族的大事业已悄然拉开帷幕。16岁的牛荻涛也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关键点,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站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大门前,这个少年不一定清楚,自己所处时代的宏大意义,未来之路将会怎样,甚至也不知道“工民建”这个专业的含义,也不能预测到自己的大半辈子将会扎根于这个校园,在科研、育人的道路上挥洒汗水,奉献心血。当时的他,脑海中只有:上了大学,那就本本分分地好好读书。出生于陕西华县的牛荻涛,在田野间成长,童年、少年时期,他和大多数的乡村孩子一样,下地摘过棉花、刨过红薯、在砖窑拉过车。但与其他家庭不一样的是,虽然地处乡野,牛荻涛家却算得上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外祖父、父亲都是那个年代少见的大学生,有勤奋求学的家教家风传统。他的母亲,为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而深深遗憾,把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分子的敬慕之心全部寄托到他的身上,对他的学习、做人要求甚严。在那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年代里,年少的牛荻涛质朴纯良,心无旁骛,常常披星戴月走远路上学,一门心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少时的经历对牛荻涛性格的养成非常重要,他的谦逊、坚韧、踏实、忠诚、执着、勇于任事不退缩都由此而来。聪慧勤奋的他又赶在一个对知识、人才极度渴求的大时代,他顺利考上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成为“新三届”中的一名大学生。“新三届”是相对“老三届”而言,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即77、78、79级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实证。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成长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这份机遇、幸运为后来的学子们难以企及。而牛荻涛,有幸成为这其中的一员。小学、中学基础教育没有中断,求学路上一路顺遂,在很小的年纪上了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时代赠他以幸运的垂青,而他,从未辜负这份幸运,用心血和汗水回馈家国以玫瑰。1983年,不到20岁的牛荻涛毕业了,面临着人生第一次选择。正值改革的浪潮从南方席卷而来,时代的弄潮儿要么北上,要么南下。年轻的牛荻涛一时之间有些迷茫,不知人生的枝丫将伸向哪里生长。此时,他性格当中的谨慎善听起了作用,既然年少不知前路,那就让知路人来引领。听国家的话,听学校的话,听师长的话,留在学校,做了结构力学教研室一名年轻的教师。1986年牛荻涛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硕博连读,师从王光远、欧进萍院士,研究方向为随机振动与地震工程。这一阶段是牛荻涛科研方法、科研思维的形成阶段。从二位院士身上,他耳濡目染学到:做研究要聚焦,要开阔思维抓住学科发展前沿,借用其它学科先进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本专业的问题,譬如把概率统计、模糊数学的方法用于地震工程研究。这一创新发散的科研思维,对他以后的科研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991年博士毕业以后,牛荻涛重新回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是当时学校少有的几个博士之一。1993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6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1999年36岁的他已经是年轻的博导。在这个看似顺风顺水,按部就班的过程中,建科大的师长、领导、同事的爱护和扶持对他的成长有重要的助力作用:帮助择校、规划专业方向。这种对人才的爱护和培养成为一种传承,在他的精神中潜移默化留下印迹。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是留给敢于抓住机会的人。1992年是牛荻涛科研事业的转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王庆霖与浦聿修两位老教授有心栽培他,让他参与了国家“八五”攻关子课题“服役结构抗力衰减模型与可靠性研究”。对年轻的牛荻涛而言,这个珍贵的机会十分具有挑战性,因为这与他的博士研究方向可以说完全不同,这意味着,他需要放弃以往的研究,在一个陌生的领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领域从头开始。“做还是不做?”对他而言,是个问题,又不是个问题,牛荻涛的选择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性格特征:迎难而上,不推诿,可谓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从此牛荻涛开始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这次选择对他影响深远,从对这一领域束手无策到得心应手,中间是坚持不懈的艰难探索和无声奋斗。随着科研工作的逐步开展,科研成果渐渐显现,他的事业由此真正开始,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科研自信心开始树立,从小被严格管教下略显恭顺的个性得到舒张,在自我扬弃,自我滋养的过程中得到成长。1996年,他担任了校建(构)筑物检测鉴定站站长,依托这个平台,他对大量混凝土结构进行检测评估时发现,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性能随着时间增长而持续劣化,而使用者多关注于既有结构的安全性,基于这样的思考,他申请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服役结构可靠性分析与剩余寿命预测”与国家攀登计划(B)子课题“钢筋锈蚀模型与单层工业厂房剩余寿命评估”,开展了结构剩余寿命预测研究,并于1997年把他所在的结构可靠度研究室建设成为结构安全研究所,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平台。此后,牛荻涛相继获得了劳动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牛荻涛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著述了国内较早的一本系统研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方面的论著《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在后续研究中,牛荻涛发现,现有的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往往侧重于单一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实际工程结构往往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耦合作用,基于此,他在2003年申请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并于2005年申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气与冻融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其对策的基础研究”。相关成果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进一步,考虑到结构在其服役年限内可能遭受地震作用,牛荻涛提出将结构耐久性与工程结构抗震相结合的研究思想,于2007年获准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抗震性能评估研究”。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牛荻涛等主持编制了协会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CECS 220:2007),该标准被中国建设标准化协会评为工程建设优秀标准,以此标准为基础主持编制的国家标准《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GB/T 51355-2019)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的标准。在多年混凝土耐久性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基础上,牛荻涛于201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他从材料和结构层面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从建筑工程中的普通混凝土到隧道工程中的喷射混凝土,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喷射混凝土隧道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随着对环境影响因素认识的深入,牛荻涛考虑了海洋极端环境及工业特殊环境,分别于2015年及2016年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极端热湿气候环境建筑结构耐久性”及“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既有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及修复技术研究”。目前,上述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此外,牛荻涛非常重视团队建设,他作为带头人的“现代混凝土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团队于2013年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2017年该团队考核优秀并获得滚动支持。同年,他带领的“工程结构耐久性团队”被评为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创新团队。这就是牛荻涛的事业之树,几十年辛勤耕耘,心血浇灌,不断精进和开拓,终于让它开枝散叶,根深叶茂,硕果累累。40年来,从青葱求学少年到知天命的学者,他在第一线参与和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路程,参与和见证了我国经济的起飞,参与和见证了三秦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有人会说牛荻涛这一代人是时代的受益者,不仅获得了求知的大好机遇,而且赶上了毕业后虚位以待的黄金时代,他们幸运地享受了时代变革带来的荣光与世人的艳羡。可这其间捕捉命运转机的敏锐,百折不挠的意志力,求知求真的上进心,还有数十载的无声耕耘又岂是简单的“幸运”二字可以概括?客观来说,应该是个人命运和时代变革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成就了牛荻涛,而他也用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始终没有辜负那个时代。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在牛荻涛的成长历程中,深受师长的爱护和栽培,这种良好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师德传承,牛荻涛同样精心去栽培学生,尤其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自1999年成为博导以来,牛荻涛共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30余名、硕士百余名,其中6名博士的学位论文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与其他很多从那个时代走来的教授不同的是,牛荻涛身上没有过重的学究气,和学生在一起的他,时而是成熟稳健,让人心生敬畏的师长,时而又是风趣幽默,平易近人的朋友,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总是给大家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科研氛围,引领他的研究团队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推动我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君子端方,中正平和,在牛荻涛的人生之路上,并没有天才式的激进喷发的跨越阶段,他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应时知命,是深深蕴藏在内心深处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与精神。他热爱学问,热爱生活,以一颗质朴不变的本心,面对多变的世界,和风细雨,终成大树,滋养自己,庇荫他人。视频:结构力学03:56作者简介:王红霞,陕西电影家协会理事,西安碑林作协会员,西北大学电影学硕士,文化创意师,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讲师。(来源:碑林区委宣传部)END

毕沅

陕西省内知名高校,陕西科技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两所学校都是陕西省重点大学,省部共建高校。两所大学相对陕西省内众多的“双非”高校而言,无论是自身综合实力,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两所学校的优势更为明显,确实属于陕西省内知名高校。陕西科技大学,是以轻工为主教研领域的高校。他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北京轻工业学院,这所学校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所轻工业高等院校,当年集结了这个领域的大批人才组建而成,早期影响力比较大。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国际形势变化,这所学校也作为“京校外迁”对象,迁出北京,进入陕西省咸阳市,一直到2006年学校主体才由咸阳迁入西安市,但是在咸阳市还有校区。陕西科技大学,整体发展分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在北京市办学时期,这一时期学校整体实力比较强,在轻工领域发展速度极快;第二阶段,1970年搬入咸阳市,到1980年改组完成,这一时期是陕西科技大学最为辉煌时期,这也是这一时期陕西科技大学列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只是1979年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回京之后,实力确实有所下滑;第三阶段,就是1980年至今,自力更生,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再次打开学校高速发展的步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建筑老八校”之一,只是他是冶金系统起家的建筑院校,换句话说,他不仅仅是土木建筑实力较强,其在冶金和采矿方面实力也不俗。总体来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实力胜过陕西科技大学一些,这主要是因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建校班底更强,优势领域更多所致。

彼非至人

祝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2门课程获批2019陕西一流本科课程!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了《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2019年陕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线下、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有12门课程获批2019年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3门、线下课程8门、社会实践课程1门,获批总数位居省属高校第二。“材料科学基础”等7门课程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批2019年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一览表2018年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先后已获批1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及9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累计25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将以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应用共享,切实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更多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建立健全一流课程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出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建大新闻网 排版:方笑笑 编辑:王俊 翔子 审核:宋阳

老剃刀

这所大学非211、985,却是建筑老八校,土木专业实力极强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有些学生认为只有考上一所我国211或985高校,这样才能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也有一些同学认为考取一所我国老牌院校,也是非常不错的,以上这两种想法都是正确的,今天要为大家推荐一所学校,他是我国建筑老八校,在土木方面力极强,是一所不可多得的好大学,他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建筑老八校之一,是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西部高等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生公派留学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同时也入选了我国首批国家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新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这所大学是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等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科学为主体,多个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这所学校的学生是1895年创立的北洋大学,1956年全国第三次院校大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筑土木和市政系科合并组合而成,当时命名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和1963年先后改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经国家教育委批准,正式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设立研究院。现学校一共拥有20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现在校人数高达3.4万余人。学校特色专业推荐: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在办校期间先后承担黄帝陵整修总体规划与设计,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研究,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再生利用研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稀有金属钛构提取与加工研究,纳米技术研究等几十项国家级重点规划设计及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上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带来了有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相关讲解,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这方面的消息,欢迎关注我,后续会持续为你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家族日

祝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首次在《Nature》子刊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

近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王磊教授团队在二维纳米材料构筑具有高效离子筛分性能薄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具有稳定通道的二维Ti3C2Tx-海藻酸层状膜的离子筛分特性研究》(“Ionsieving by a two dimensional Ti3C2Tx alginate lamellar membrane withstable interlayer spacing”)于2020年7月1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12)上。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子刊上发表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青年教师王琎,通讯作者为王磊教授,王旭东教授、博士研究生朱甲妮与硕士研究生张治杰等参与了重要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我校人才基金的资助。石墨烯的发现引发了人们对二维材料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各类二维材料已经在多个重要应用领域展现了极大潜力。目前,利用二维纳米材料进行分离膜的制备,成为膜分离技术领域的前沿课题。与传统高分子膜相比,二维层状薄膜突破了传统膜分离过程中渗透性与选择性之间此升彼降的矛盾关系,可对不同尺寸量级的物质实现更加精确、快速的筛分与传质。但是,目前二维薄膜由于其在水中结构不稳定,导致其在艾米级级别的离子分离效果远低于理论预测值。该研究选取新型二维纳米Ti3C2Tx材料作为分离薄膜的构筑单元,通过在相邻纳米片之间引入海藻酸凝胶形成支柱结构,成功将膜内纳米通道的尺寸精确的控制在艾米级之内。膜内的大量稳定的二维限域通道对离子在其中的传输表现出了优良的分级效应。通过调控纳米通道的表面电位,可以分别实现对水环境中不同价态阳离子、阴离子的的分离功能。与商用高分子膜的对比,本研究的Ti3C2Tx薄膜在多个应用中都表现出取代传统高分子纳滤膜、离子交换膜等的潜力,对能源、资源与环境相关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图 Ti3C2Tx-海藻酸凝胶复合膜的制备过程《Nature Communications》是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行的子刊,其目的在于发布颇具综合性并代表某一领域重大进展的研究论文。作为为国际综合性期刊类别中的顶级杂志,在谷歌学术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球学术期刊h指数(h-index)排行榜中,《Nature Communications》位列第七位,其发表的论文极具科研及应用价值,为各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科技处 排版:方笑笑 编辑:王俊 翔子 审核: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