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人大学姐给学弟学妹的毕业致辞:认识你自己,建立自己的护城河父亲节

人大学姐给学弟学妹的毕业致辞:认识你自己,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每年的这个时候,舆论场都会呈现两种景观。一种是高考成绩公布,金榜题名的学子忙着报志愿、选大学;同时,这也是大学毕业季,校长、院长们纷纷作毕业致辞,寄予离校学子最美好的期待。毕业致辞由此成为此一时段的流行文本。或深情,或诙谐,或深刻,每每有精彩致辞刷屏。校(院)长们的致辞浸透着一生的经验,想必会是毕业生们前行的锦囊。而如果,让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给学弟学妹们致辞,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今天,沸腾君就组织了这样一场实验。我们约请四位不同高校的毕业生,作一组模拟毕业致辞。或许TA们不比校(院)长们来得高屋建瓴,情绪饱满,但过来人的经验,或许也能产生切实的教益。四篇致辞,以飨读者诸君。本文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2010级研究生孟然的致辞《认识你自己,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其他三篇《北大学长给学弟学妹的毕业致辞:勇敢地去做“社会人”》《中大学长写给学弟学妹的毕业致辞:多些反求诸己,少些狂妄自大》《山大学长写给学弟学妹的毕业致辞:别因自己不是名校出身自卑》点本公号亦可查看。 认识你自己,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当我接到沸腾君的选题邀约时,我几乎是拒绝的。给人大的学弟学妹们做毕业致辞?我怎么配有这样的资格。作为人大2013届哲学系毕业生,在许许多多优秀的校友当中,我真真儿地太普通了——非优秀毕业生、未进入体制内、没实现财务自由、无房产无京户。但我想,所谓“母校”,也在于,她发自内心地希望你出色,但又体贴包容你的平凡。逃离北京又回到北京,毕业5年兜兜转转,如果说有什么经验要分享的话,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你们——认识你自己。一句话又暴露了学渣本色——这不就是哲学系的“第一课”吗?的确,这是所有哲学理论中最基础的一节,但也最受用终身。毕业,于你们来说,意味着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从经济独立到心智独立。这太重要了,这代表你和你的人生有了平等的对话机会,你终于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指手画脚”。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你自己”就尤为重要。你想要怎样的生活?你的志趣在何方?你必须和自己一再地交流、沟通、确认。只有将工作跟生活深深扎根在“自我”当中,才可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护城河。这条护城河,可以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给予你定力,也可以避免陷入与他人无穷无尽的比较。毕竟,现在的人们太容易焦虑了。朋友圈、微博上、抖音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随时随地都准备嘲笑你又在“假装生活”。想要摆脱这种焦虑,貌似只有两条路:做超越同龄人的佼佼者;或者勇敢而坚定地做自己——而前者,只属于极少数人。当然,做自己并不意味着逃避和拒绝改变。它只是意味着,你的行动与你的努力是由心而发、忠于自己。而这不就是自由吗?既已拥有了自由,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价值。关于自由,我们的校友王小波曾做过最体面的示范。他让我们看到自由是怎样的美好:它可以让你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王小波说,“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我鼓励你们顺从自己的内心——想要追求班花就自信地去追,想赚钱就努力去赚,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尽量去争取,想走学术路线就安心去研究——这个社会不需要每个人都追求宏大叙事,“以天下为己任”也不是唯一的政治正确。每个人都能够尊重自我、追求自由,是社会前行的逻辑基础。无须担心,过度沉溺于自我,会因此变得自私、犬儒和世故。在人大的骨子里,总有一种公共的情怀。几十年来,勇于在公共领域的发声,是人大及其校友一个鲜明的特色。在法律界、在媒体界、在财经界,“人大之声”不曾缺席——就好像与社会共频共振,就是人大的宿命。抖音里唱着,“纸短情长啊,道不尽太多涟漪”,是啊,这篇短文道不尽一个学姐对你们的期许,我也不宜“剧透太多”。人生、社会如此神秘而有趣,等待着你们一点点地挖掘,只是记得不要迷失自我,不要放弃自由。编辑: 新吾 实习生:杨林鑫 校对:陆爱英

年齿长矣

这所大学拆分组建为5所211,而自己为双非,但下次可能入选双一流

有这样一所大学,她的院系合并或组建了5所211大学,最后导致自己为双非,但下次有很大可能入选双一流。今天我们聊聊山西的大学,到目前为止,山西共有不到90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不到40所,名校就更不用说了,在全国比较有名的为太原理工大学。今天和大家聊的是山西的一所大学,她不是985、211,也不是双一流,但看她曾经的辉煌,不失为一所好的大学,这个大学就是山西大学!山西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02的山西大学堂,是英国人利用庚子赔款建立的。民国初山西大学是全国3所国立大学之一,后来经历了惨无人道的拆分,使其元气大伤。在建国当年,山西大学的法律系并入了北京大学;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大调整,山大的冶金工程系参与并组建了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为211、双一流大学。山西大学的采矿工程和纺织工程系被并入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为985、211、双一流A类大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组建现在的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为山西省唯一的211、双一流大学。山大的医学院组建现在的医科大学;他的法学院并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985、211、双一流A类大学。山西大学学科评估全国第4次评估,山西大学B+一个,为0702物理学,参评高校数为127;B类有5个,分别为哲学、体育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参评高校数分别为84、78、150、238和155。B–学科有8个,分别为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参评高校数分别为76、231、148、182、161、21、100和144。山西大学的C+,C,C-此外,山西大学的C+学科有7个,分别为法学、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软件工程。C类学科有5个,分别为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和美术学;C–学科有2个,分别为考古学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如今距离下次的双一流评选还有一点时间,而山西大学也做了很多准备,为冲击双一流,与众多名校签订了互帮互助协议;再加上省里的支持,相信山大成为双一流指日可待。

五尾狐

山西大学成立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

12月28日,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在山西大学正式揭牌成立。学院(研究院)由山西大学、汾阳市、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这是全省聚力打造酿品产业集群的关键动作,也是校地企三方推动产学研创新合作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山西省有了第一所为白酒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学院,有了第一所为白酒技术创新、研发转化的研究院。省政府副省长张复明,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为学院揭牌三方负责人签定了共建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和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合作协议合作前提2019年以来,汾阳市以布局杏花村白酒产业链为主线,与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共同提出围绕杏花村金字招牌“十大系列工程”,深入推进酒文旅融合发展,组建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被列入工程之一。此次汾阳市依托属地教育资源禀赋优势与校企主动沟通对接,筹备成立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全力破解山西酿造产业人才短缺问题和酿造技术难题,全面提升吕梁白酒产区核心竞争力。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作为山西大学重要的教育和科研基地,多年来双方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曾共同研究解决“竹叶青酒”质量提升课题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山西大学——汾酒集团汾酒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作为首家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挂牌,校企合作历史悠久、基础扎实、成效明显。合作模式学院由汾阳市、山西杏花村集团、山西大学三方共同举办,山西大学负责管理,在山西大学和汾阳市分别挂牌,形成“理论学习在山大、科学研究在汾阳”的新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方向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为主,同时实现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化学、艺术学、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院建设前期与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署办公,力争在三到五年内达到酿酒工程专业本科设置标准,预计酿酒工程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为每年50人,发酵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方向研究生为每年30人,含其他专业总规模约为300人。汾阳市将以优惠的人才政策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持学院建设,为学院建设教学、科研、办公、实验、食宿等基础设施,鼓励支持辖内企业与学院共建各类研发机构和平台,加快推进学院的创新人才、科研成果与产业的对接。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将为学院提供教师教学科研条件和学生实习实践条件,整合汾酒集团现有和山西大学已经建立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等资源,选派优秀工程师担任学生实习实践的指导教师,为学院的发展提供实践支撑。山西大学为学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培养酿酒产业人才、提高酿造业技术水平和打造中国酿造产业重要基地等方面发挥优势,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山西酿造产业发展交流会12月28日举行合作前景学院以建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酿造知识密集型高端创新载体、开放式国际化教学实践场所、科技创新引擎和高端服务平台为建设目标,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开展酿造文化、酿造工程以及发酵工程教学和科研实践,以期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酿造人才聚集高地、中国白酒高端人才的培养摇篮。学院的建立将大引擎拉动汾阳市酿造产业发展质量和科技教育水平提升,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大层次提高汾酒集团创新创造能力和生产管理标准,赢得高水平崛起优势;大手笔调整优化山西大学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赢得高标准综合大学未来;大格局推动全省创新生态培育和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赢得高品质酿造产业集群发展。相信山西大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与汾酒的市场优势、品质优势,杏花村的生态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学院(研究院)定会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动产品创新、品质提升,进一步夯实山西酿造产业的根基。(来源:山西大学 文字来源:网络新闻整理 图片来源:郭谦)

目大不睹

为乘风破浪而来 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研究生入学报到

8月26日,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中国海洋大学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20级研究生。他们怀揣满心的憧憬与期待,将在这里开启全新的人生航程。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研究生入学报到现场 (摄影 刘莅 房以恒)按照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结合青岛市疫情防控形势和学校实际,为确保学生顺利安全报到,学校提前做了周密部署。按照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原则,学校安排2020级研究生分3批,按照7个学生生活区分流核验入校。8月26日,鱼山校区、崂山校区、浮山校区2020级3992名研究生新生报到;8月29日,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旅游管理(MTA)、公共管理(MPA)非全日制研究生新生报到;9月7日,三亚海洋研究院研究生新生报到。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新生入学工作,学校科学设计“新生入校核验系统”“迎新系统”等“一站式”报到程序,与新生“点对点”建立联系,落实“四早”防控措施,全面摸排提前掌握新生14天健康状况、旅居史等信息,建立健康台账,把好校门关,确保新生入学工作安全平稳有序。在26日迎新现场,新生在核验点工作人员的详细引导下,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入校流程有序核验、报到,分三个校区6个入校核验点进行入校体温检测、查看山东健康通行码、核验新生入校码以及二次测温等入校核验步骤,办理宿舍入住手续,随后到学院办理现场确认及学籍注册工作。秋雨见凉,关怀暖心。在各迎新点,由不同学院师兄组成的志愿者热情主动、风雨无阻,为新生答疑解惑、搬运行李,解除新生入校困难;保卫人员耐心引导、精准调度,确保校园安全和入校秩序;后勤服务人员积极做好校园保洁、餐饮供应、住宿安排、交通运行、医疗救助等保障工作,努力为新生营造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为了方便新生首次入校,学校在崂山校区和鱼山校区内安排了摆渡车辆,循环运转,帮助新生携带行李自核验点直达宿舍区,每一处细节背后都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家用心用情的服务,把一股股暖流注入到每一名新生及亲友的心头。初遇海大,温暖如家。为了给新生入学报到提供更好的体验,各学院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迎新举措。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发挥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的优越性,组织100余名实验室安全员“点对点”对接每位新生,以实验室安全员为纽带建立起朋辈互助模式,让新生未入校先感到团队的温暖。化学化工学院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返校通知,选聘临时负责人,“无缝覆盖”解答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疑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新生入校时间逐一发放给对应实验室团队,由导师带领在校生一一对接,做好行李搬运和校园引导服务工作,让新生在踏入校门那一刻便感受到来自海大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浓浓暖意。医药学院设置党团先锋服务岗,充分发挥党员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生入学全程提供引导与帮助。经济学院在学院一楼大厅摆放学院标志性美陈,利用电子屏幕和海报强化防疫宣传,定点摆放消毒湿巾及免洗洗手液,为新生提供温馨安全的报到环境。外国语学院设置了体现学院特色的祝福墙、手持板,祝福墙上以词云形式呈现学院独具特色的“五语”(英语、日语、朝鲜语、法语、德语)元素,并装饰为新生特别征集的个人生活照,努力提升广大新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根据新生宿舍分布,在不同宿舍楼设立“学生党员先锋岗”服务小队,专门负责新生引导及行李运送工作,协助新生办理宿舍入住手续。正式成为海大人的研究生新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期待。尹丽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与很多前来报到的同学不同的是,尹丽丽本科期间入选了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研究生,在大四的时候,尹丽丽便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本科毕业后她没有回家,而是利用假期继续留校科研。对于熟悉又陌生的研究生生活,尹丽丽说:“我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研究生期间自己会认真学习,专心科研,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坚持不懈。”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的张仕婧,本科就读于石河子大学,现在是海洋生命学院生物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特别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我入学报到的审批材料比较多,在老师们耐心的指导下,自己入校核验非常顺利,给学校细致的安排点赞!此外,非常感谢学校的核酸检测政策,减轻了自己的费用负担。”当被问及研究生期间有什么规划时,张仕婧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好好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能够在海大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体温测量 (摄影 刘莅 房以恒)核验山东健康通行码和新生入校码 (摄影 刘莅 房以恒)工作人员帮助新生搬运行李 (摄影 刘莅 房以恒)乘坐校园小公交 (摄影 刘莅 房以恒)现场身份验证 (摄影 刘莅 房以恒)材料收集 (摄影 刘莅 房以恒)购买生活用品 (摄影 刘莅 房以恒)海大,我来啦!(摄影 刘莅 房以恒)新生家长合影留念 (摄影 刘莅 房以恒)来源:中国日报网

莫神于天

山财大“四项制度”推进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宏网山东8月11日电 记者从山东省教育厅获悉,为了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提高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山东财经大学探索并实施了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四项制度”,促进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建立“研究生思政课讲师团制度”。全校性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由一个老师一讲到底,而是由多名思政课教学骨干组成研究生思政课讲师团,一人主讲,四人辅讲,发挥团队优势,联合攻关,努力打造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课、精品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一人主讲,可以很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四人辅讲,可以充分发挥每个老师的专长,丰富充实课程内容。改革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开始,已经推广延续到其他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反响很好。建立“研究生思政课专项课题制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讲师团成员为基础成立课题小组,就专门的思政课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并报请学校研究生院审批获准专题立项。讲师团成员结合课程内容、时政热点、理论难点等,设置相应的研究生思政专项课题,不同学院和专业研究热点不同,保证了教师授课的导向性和目的性,避免千篇一律的课程讲授。建立“研究生思政课分组指导制度”。该举措旨在通过实施“课题进课堂”创新活动,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全校范围内的研究生思政课程,以往采取大班上课的做法,难以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山东财经大学实施研究生分组指导制度,在实践中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鼓励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切实落实研究生思政课专项课题制度。每个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并参与到相应的课题小组中进行研究,选择该课题的学生形成一个课题小组,每个班级形成多个课题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展开小组分工、开会研讨、科学研究等工作,实现对研究生有针对性的分组指导。比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中,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内在逻辑”“习近平的文化自信研究”“百年大变局下的中国和世界”“和谐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课题小组,实现了研究生从大班到小组的转变和分组指导。讲师团成员在课堂上对设置的思政专项课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课堂讲授或研讨,学生通过自愿选择,参与到与个人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中,形成研究报告,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把科研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深化思政教育的成效。建立“研究生思政课综合考评制度”。考评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环,为了更好落实研究生思政课改革的各项措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择制定了研究生综合考评制度。研究生思政课考核,不再采用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办法,而是把上课、科研和考试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学生思政课成绩。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和科研课题的完成情况都是思政课考评分数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生不仅要学懂弄通讲师团主讲老师的课堂内容,同时要把思政专项课题出色完成,最终获得该课程的整体学习和重点把握,真正把思政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贵妇人

人民时评: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础的重要意义。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进一步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累计自主培养的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成为一支创新生力军,活跃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格局基本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勇攀科技高峰的“登山队”,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发展进步的脚步同行,中国内地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和坚强决心,向世界展示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良好风貌。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放眼国内,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放眼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决定性力量。这些都呼唤我们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研究生教育如何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怎样成为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服务发展的新引擎,是摆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100万,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强导师队伍,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培养能力,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道教育“必答题”。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定位,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需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同时,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水平,严格加强质量管理、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只有始终聚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内涵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尽快由大到强,真正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强国。(来源:人民日报)

至愿

非遗“独龙针法”拟在蔡锷故里山门建立康养基地

中国新报讯(通讯员 唐可省)7月10日至14日,湖南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独龙针法”医疗专家罗俊卿带领弟子们今年第四次集结雪峰山下洞口县,举办为期五天的义诊扶贫和寻根活动。义诊扶贫期间,他们还在该县雪峰山下多处山青水秀之地考察,为建立“独龙针法”传承和康养基地选址,希望能造福湖南人民。五天的义诊扶贫活动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分别在山门镇双溪村、山门石人观、雪峰街道马渡村及为百科技园群康康复中心开展。由“独龙针法”第二十六代唯一传人罗俊卿教授亲自带领,众弟子阵容强大,有广东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符力、副主任麦训良,中国品牌策划研究院院长张越彭,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传统洪拳训练中心总教练蔡景盛,南方医科大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郑彪,广州众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彭瑜,原驻洞口某部卫生所所长吴登峰等20余名弟子。广东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符力在义诊扶贫现场讲述了他拜师的过程:“3个月前,我听朋友讲,‘独龙针法’传人罗俊卿教授在佛山顺德讲课,其针炙治病方法十分神奇。我不太相信,就亲自从广州带了3名患者前往造访罗教授。3名患者,分别患有颈椎病、脚底痛、喉咙炎。在讲课现场,罗教授分别为3名患者施针,当场效果显著。我感到非常惊讶。罗教授的针法确实有过人之处,而且罗教授又乐于教人,于是产生了拜师的念头。这次专程来到‘独龙针法’的发源地洞口,就是特地来向罗俊卿师父行拜师仪式,正式成为‘独龙针法’第二十七代传人。同时,也是来跟着师父义诊扶贫和寻根。我感到很荣幸。我看到,洞口县人杰地灵,雪峰山风景特别美、空气特别新鲜。这里非常适合健康美生。”义诊扶贫现场,专家们细心倾听每位问询者的病情陈述,耐心讲解发病原由,生活中常见不良习惯诱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并施展“独龙针法”进行诊治。许多患者当场感到病情减轻甚至消失。至14日,共免费治疗患者达500余人,发放健康宣传资料1000多份。据了解,“独龙针法”是一种针灸疗法,古时曾在洞口一带民间广为流传,后几度失传。如今,第二十六代唯一传承人罗俊卿是著名中医大师、博士生导师,俞梦孙院士工作站首席中医专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特聘专家教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委员、人民健康系统工程工作委员会常委理事、青爱基金会健康与文化委员。洞口县政府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自2017年申报非遗成功后,3年来“独龙针法”在洞口县得到迅速发展,不少外地名医纷纷拜入“独龙针法”门下成为弟子,并跟着师父前来洞口县义诊扶贫和寻根,多次开展扶贫义诊活动,5000多名患者免费接受了治疗,其医德和医术受到患者称赞。目前,计划在雪峰山下建立“独龙针法”洞口县传承和康养基地,已在选址阶段。

能柔能刚

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人民时评)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础的重要意义。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进一步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累计自主培养的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成为一支创新生力军,活跃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格局基本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勇攀科技高峰的“登山队”,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发展进步的脚步同行,中国内地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和坚强决心,向世界展示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良好风貌。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放眼国内,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放眼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决定性力量。这些都呼唤我们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研究生教育如何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怎样成为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服务发展的新引擎,是摆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100万,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强导师队伍,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培养能力,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道教育“必答题”。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定位,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需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同时,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水平,严格加强质量管理、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只有始终聚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内涵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尽快由大到强,真正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31日 05 版)

娓娓而谈

临沂市肿瘤医院与临沂大学签约共建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

12月25日上午,临沂市肿瘤医院与临沂大学共建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新院区举行。临沂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郑秀文同志、临沂大学研究生处处长付厚利同志及临沂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同志们,临沂市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张高山同志、院长马颖霞同志及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了签约揭牌仪式。张高山书记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临沂市肿瘤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对出席本次仪式的临沂大学各位领导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临沂市肿瘤医院作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地市级肿瘤专科医院,与临沂大学的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同享、互惠互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是继2018年11月签约产学研用合作以来再次深度合作,不仅是双方互相信任和肯定的结果,同时标志着院校双方合作又上一个新台阶。临沂大学郑秀文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此次临沂大学与临沂市肿瘤医院合作签约,为全面推进本科学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增进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是一项强强联手和互助互赢的合作。希望双方以此次合作为契机,集成各类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近年来,临沂市肿瘤医院作为全国建院较早的地市级肿瘤医院、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通过抓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综合实力在山东省地市级肿瘤医院中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在2018年、2019年艾力彼“中国肿瘤医院竞争力80强排行榜”中居全国地市级肿瘤医院前列。医院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引进培养肿瘤专科人才,选派肿瘤及相关专业技术骨干分别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行系统培训,并对腹部外科、胸外科、头颈外科、妇瘤科等重点扶持科室加大人才培养和资金扶持力度;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肿瘤诊疗规范指南”“肿瘤临床路径管理”等规范化培训,不断加快推进肿瘤专业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在人才和科教方面,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科教研协同发展。聘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近10所医院的著名专家教授为医院的名誉院长,定期来院进行技术指导和手术诊疗等,聘请国家卫健委国家癌症中心专家王贵齐教授来院建立院士工作站,聘请多名泰山学者建立泰山学者工作站。医院致力于建立健全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智能健康管理,通过肿瘤学科规范化建设指导、适宜技术推广以及专科人才培养等工作,达到精细化管理和提高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普惠性。临报融媒记者 韩冬 通讯员 葛堂伟

且然无间

“学为黔首而修,业为桑梓而立”宁夏医科大学成立60周年

1958年春,在宁夏工委筹备组的领导下,宁夏医学院开始筹建。同年9月15日,宁夏医学院开学典礼在银川卫生学校礼堂举行。没有校舍,自己动手打土坯建;人手不够,全员主动双肩挑:物理教师兼后勤管理人员;病理教师既是器材和图书采购员,又是管理员;化学老师负责整个教务安排……其时,50亩校园面积,2100平方米教学、办公及生活用房,临时借用的校舍,以及在卫校自建的土坯房,勾勒出宁夏第一所高等医学学府的全部轮廓。历史将永远铭记。建院初期,上海、西安、兰州一批骨干教师,成都、沈阳、大连、武汉、广州等地的大批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胸怀四方之志,背着简单的行囊,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近似荒原的银川,用青春和汗水演绎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奋斗之歌。资料图:1958年,陈树兰教授在工作。陈树兰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个。1953年,陈树兰大学毕业后志愿投入到大西北拓荒者的行列中。住的是透风的土坯房,睡的是冰冷的土炕,用的是烟气腾腾的土炉子,点的是药瓶改成的煤油灯,吃的是野菜为主的调和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陈树兰教授开始了治病救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生。陈树兰教授从事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65年,已经87岁高龄的她至今还坚持做临床和医学研究工作。她救治了不计其数的危重病人,培养了大量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为宁夏的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医学研究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张京元是被派到西安医学院学习的年轻教师。那时她已查出患有肝炎,但疾病没有阻挡住她完成任务的决心。连续几个月,她没白天没黑夜地学习;回校后,拖着病体,咬紧牙关,昼夜备课,面对黑板一遍遍试讲,终于完成58级同学的第一堂生物学教学课。当时,全国很多大的医学院校都从国外购进价格昂贵的先进仪器,可宁夏医学院买不起。李楚芬是建院初期从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来宁的研究生,是学校建校初期师资队伍中仅有的三个研究生之一。她在北京上海有很多同学,便和詹闲学老师一起走访上海北京各学校的生理教研室,当在上海生理研究所获悉可以用较少的经费自己制作电生理仪器信息时,异常兴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她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最简单原始的电生理综合仪制作,解决了实验课的实验仪器问题。资料图:2002年,宁夏医学院、宁夏卫校、宁夏护校三校合并组建新宁夏医学院。在连续招收三届医学专业本科生后,1960年,宁夏医学院在校生达到300多人。但接踵而来的3年困难时期,迫使开工兴建的校舍停建,以至于连续两年没有招生。1962年10月,宁夏医学院与同期成立的宁夏农学院、宁夏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宁夏大学,成为宁夏大学医学系。宁医人没有叹息止步,继续竭尽全力,只争朝夕。资料图:首届毕业生。1960年,来自江南水乡浙江绍兴的青年金越震进入宁夏医学院学习,5年后,他带着全年级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奔赴宁夏海原县,在那里度过了一生,海原的村庄皆留下了他行医的脚印和跋涉的身影。1970年初夏,原本绿荫葱葱的固原三营镇周边山川枯黄一片,宁医师生送医送药和开门办学到此地。医疗队由高资历的临床老师组成,不仅在三营医院开展正常教学,还经常派出巡回医疗队到山区为回汉群众送医送药上门。喝的是漂浮着羊粪的地窖水,睡的是布满跳蚤虱子的农家炕,吃的是自带的粗茶淡饭。他们不负重托,培训出了能扎根山区的32名“红医班”学员。迄今为止,由宁夏医科大学培养的6万多名白衣天使遍布祖国四面八方和宁夏山川大地,他们无私地守卫者600万宁夏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默默地奉献着青春年华,贡献着智慧才干。由于历史原因,1966年到1970年,宁夏大学医学系连续5年没有招生,几乎面临“停办”困境。资料图:1980年10月,上海铁道医学院教师合影。1972年,上海铁道医学院搬迁至银川,与宁夏大学医学系合并,重建宁夏医学院。随着上海铁路医院的迁入,以及后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大批教师支宁,宁夏医学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大量人才的涌入,带来了全新的办学理念,提高了宁医的学术水平,培养了宁医第一批学科带头人。   1980年,上海铁道医学院复校,此后,宁夏医学院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办学。宁医继承者们接过先辈的接力棒,继续在黄土地上播种希望。资料图:上世纪80年代宁夏医学院、附院大门。原宁夏医学院副院长、附属医院(临床学院)院长宋家仁教授,从医几十年,创建了宁夏神经外科事业,用极具开拓的精神发展和提高了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整体规模和水平,使附院成为区内一流,某些专业在国内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原宁夏医学院院长孔繁元教授,从山清水秀的鄂中大地来到风沙弥漫的塞北古城,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在神经流行病学,特别是脑脊液细胞学研究上取得了创造性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深刻诠释。戴寿芝教授,1959年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来到宁夏医学院,他是改革开放后宁夏第一个出国和回国留学人员。1981年,在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主持建立了宁夏医学院免疫研究室,把全部爱心倾注给每一位学生,在教学、科研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一生。首任院长陈应谦,1960到 1981年在宁医工作,是他规范和培育了宁医的教学制度、教学工作。任院长期间,陈应谦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规范管理学校工作。他严格要求学生,甚至要求学生练好钢笔字,为以后写病历打好基础。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重、自我约束意识,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受到严谨治学精神的熏陶。……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勇于开拓、献身医学、孜孜求索的宁医人,才使“学为黔首而修,业为桑梓而立”的宁医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2002年10月,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宁夏医学院与原宁夏卫生学校、宁夏护士学校合并,成立了新的宁夏医学院,整合了全区医学教育资源,学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确立“建设新校区、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申报建设博士授予权单位、更名宁夏医科大学”的四大奋斗目标。岁月荏苒。宁医老一辈创业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融入了新一代建设者的辛勤汗水。2006年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7月,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2008年8月,宁夏医学院更名为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2月成为立项建设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成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3年成为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2016年跻身“部委省共建高校”行列,成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今年初,上海软科发布的2018年“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中,宁夏医科大学进入全国高校排名第199位。2017年,自治区通过《西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支持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和“西部一流”学校。截止目前,宁夏医科大学已建成较为完备的大学医院系统,拥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3所直属专科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公立医院等区内外17所教学医院,50余所实习医院和实践教学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为92.59%,位居全区高校首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宁夏医学科大学培养的60000多名毕业生中,有的是获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有的成为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77级学生孙涛教授为学校现任校长,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毕业生中有大批扎根塞上,无怨无悔守卫一方百姓健康的普通医护人员,有自治区“塞上英才”“塞上名医”“塞上名师”获得者,有在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的医学专家,还有在国外顶尖实验室做出成就的医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宁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为“健康宁夏”护航,为“健康中国”助力!孙涛校长为毕业生打流苏60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宁夏医科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60年过去了,当年打土坯建校舍,荒野地捡标本的许多中老年教职工,有的已经长眠在黄土地了。但是,宁夏人民忘不了他们,在庆祝宁夏60华诞之际,将永远铭记他们的高尚品德和辉煌业绩。(记者 魏萍)来源:宁夏日报更多新闻●银西高铁又有新突破!未来不出河东机场就可直达吴忠、中卫●银川绿地301米双子塔啥时候封顶?我们问到了!●厉害!国产车秀出高颜值高科技,今年的房·车博览会很不一样!●第四套人民币部分券别明日起将停用,银行提醒:谨慎钱币收藏编辑:王莹 责编:李涛编委:贺璐璐网址:www.nxnews.net↓↓↓点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