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趋势与行动——2020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研究报告不言而出

趋势与行动——2020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研究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近年来商业地产所面临的去库存和消费转型压力也不断加大。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明显冲击,短期居民生产、生活受限,线下消费市场首当其冲,商业地产市场也因此面临更大的困境。根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商铺租金指数研究报告》,2020下半年中国主要商业街商铺和重点商圈购物中心租金水平继续下跌,其中商业街环比下跌0.52%,购物中心环比下跌0.25%。在此背景下,商业地产市场的供需两端发生了明显变化,商业地产企业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近期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复苏。然而,除了疫情冲击之外,如何激活存量、应对同质化竞争以及消费新特征带来的挑战仍然是商业地产企业亟待破局的重要命题。因此,本报告将以趋势与行动为导向,从市场以及企业表现两个方面,对2020年的商业地产行业进行解读,以期能够为商业地产人在市场决策中提供参考。“双循环”背景下,消费需求有待释放,商业地产空间犹存1、2020全球经济衰退,中国经济韧性凸显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1年1月发布的数据,估计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3.5%,经济衰退程度比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更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疫情较快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复苏劲头强劲,中国的经济表现优于发达经济体,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增速为2.3%。表:全球主要地区GDP年度增长率数据来源:IMF,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 *中国2020年统计数字为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消费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双循环”背景下,消费繁荣奠定商业地产发展空间近期,中央多次相关会议均提到促进消费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十四五期间,“双循环”格局下,消费市场的繁荣也将为商业地产带来巨大空间。注: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支出法GDP×100%;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拉动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GDP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REIS中指数据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扩大内需势在必行。2020年全年,虽然经济恢复正增长,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同比下降3.9%,约为39.2万亿元。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54.3%,为近年来较高水平(2011~2019年,我国的消费率平均为53.4%),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消费提升仍有较大空间。从我国的情况看,2013-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和发达经济体70%、80%的水平相比,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收入提升促进消费繁荣,带动商业地产市场需求释放收入提高推动消费提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而带动中国消费市场蓬勃发展。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280元增长到43834元,20年时间增长6倍,收入的增长推动了消费需求的提升,对商业地产市场形成了有力的支撑。注: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100%(2013-2016年为估计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REIS中指数据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从消费结构来看,代表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从1991年的53.0%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27.6%,解决了温饱的城镇居民希望提升生活质量,并将更多收入用于购买服饰鞋包、家居设备、文化娱乐等产品及服务,极大地提振了消费市场。消费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过去20年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受疫情影响,短期收入降速,消费下滑。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5%,增速较2019年下降4.4个百分点。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下降3.8%,商业地产受到一定冲击,多家公司推迟购物中心开业时间,部分商铺面临经营危机。图:2019年中国部分城市人均储蓄与人均收入关系图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中指研究院整理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收入水平最高,杭州、苏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紧跟其后。2019年,GDP前100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均值为6.80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4.5万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长沙等核心一二线城市以及金华、常州、嘉兴等发达城市群三四线城市人均收入及储蓄均较高,此类城市具备较强的消费基础与发展空间,商业地产发展潜力突出。武汉、长沙引领中部商业地产快速发展。近年来,武汉将“首店经济”作为刺激消费、提升商业品质的重要手段。2019年,武汉落户品牌首店超200家,首店经济持续在武汉商业地产市场“飘红”。长沙网红店逐渐成为商业消费的新增长点,各类网红店遍地开花,其中尤以茶饮店最受消费者热捧,本地品牌“茶颜悦色”几乎成为购物中心标配,为购物中心带来更多的客流量,甚至成为长沙的一大旅游景点,“网红”经济助力长沙商业地产发展。4、“Z世代”消费群体为商业地产注入新活力随着中等收入群体和千禧一代崛起,一方面消费升级提档,更加注重品质和价值。另一方面,消费出现结构性变化,文化、体验、健康等升级类消费进一步增长。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使线上服务、线下体验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持续推进,“网红店”“快闪店”的不断涌现,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的业态升级以及新兴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给商业地产带来了新的价值增长点。图:2019及2020年1-10月按商品类别分类零售值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Z世代”消费群体偏好视频娱乐,自由玩乐个性突出,倡导健康绿色生活,追求与众不同的体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即便在疫情影响之下,以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为主的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类消费仍保持较快增长。这个个性鲜明的群体正在不断影响着消费市场的格局,得到了越来越多品牌商的关注,从而影响着商业地产的布局与模式变革。5、网上零售增速放缓,线上线下消费走向新平衡表:近三年网上零售额及分项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互联网的发展繁荣带来了零售行业的变革,网上零售额持续走高,但经过多年发展后,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持续放缓,预计未来,线上线下消费将走向平衡发展。如今,各大电商平台发展已较成熟,供应链系统较为完备,不再像早期的通过价格战“跑马圈地”进行规模扩张,线上商品不再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对于消费者来讲,线下的社交性,体验感是线上消费无法取代的。随着网上消费的降速,线上线下将逐渐达到新的平衡点,预计未来,线上消费将不再对线下消费造成过度的挤压,这也将为商业地产释放出更大空间。商业地产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运营1、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连续七年递减,存量时代运营价值凸显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的开发逻辑和商业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后以持有为主,更加注重后期的运营管理。从商业营业用房的开发投资情况看,2017年以来商业运营用房投资额持续下滑,开发投资情绪下降。图:2011年-2020年全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同比及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保持稳步增长,但商业营业用房投资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后,自2017年起逐年回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也随之下降。2020年,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为13076亿元,同比下降1.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仅为9.2%,为近十年来最低。图: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及占房屋新开工面积比重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2月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一度降至-50.7%,经过一年的不断恢复,到12月累计降幅收窄至-4.9%。从2016年开始,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占房屋新开工面积的比例不断下降,2020年降至8.0%,为最近十年来最低。商业地产市场由开发向运营不断转变,未来商业地产如何“活下来”成为企业的首要命题。2、商业市场以持有运营为主,一线城市商业营业用房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仅为0.35图:2011-2015及2016-2020年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比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2016-2020年,商品住宅、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比值分别为1.01、0.62、0.55,办公楼与商业营业用房更倾向于持有运营,销售开工比远低于住宅。图:分城市等级近三年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与销售面积对比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从不同等级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商业营业用房基本以持有运营为主,销售比例较低,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仅为0.30,二线城市商业用房接近五成为持有运营,而三四线城市商业用房的销售比例略高于一二线,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为0.57。3、未来机遇:存量市场依赖运营,增量市场重在城市选择尽管商业地产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但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商业地产发展的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存量较大的市场而言,未来将更加依赖运营,而增量市场的机遇则重在城市选择。表:各类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与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对比注:人均水平均按各城市2019年常住人口规模计算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招商版就存量而言,一线城市已经形成了购物中心的规模化,2020年末人均购物中心面积达1.86平米,未来主要是存量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管理水平与运营创新。二线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为1.56平米,已接近一线城市水平,同时近三年来人均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较高,形成存量与增量并行快速发展的格局,其中长沙、三亚等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与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均比较高,贵阳、郑州、乌鲁木齐等城市近三年人均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超过1平方米,未来商业地产市场新增供应较大。三四线城市当前购物中心密度仍较小,未来具备一定增长空间,但对于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布局应关注人口规模大、消费能力强的重点城市,避免盲目扩张。根据中指数据招商版统计,目前全国超过5万平米的购物中心集中分布于我国五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重庆、苏州、武汉、杭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5万平以上购物中心数量均在150个以上。不同等级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差异较大,重点城市群及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城市核心区增量市场空间有限,未来需通过存量运营的不断优化引领商业地产市场发展。新增购物中心的机遇将更多聚焦于核心城市都市圈的外围圈层,以及部分新一线城市与旅游热点城市。企业表现:聚焦一二线城市、注重品牌打造、科技赋能实现精细化运营与住宅开发不同,商业地产,尤其是购物中心项目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其经营属性,其价值链通常包含商业地产开发商/业主、商业运营服务商、商户、消费者四个价值主体,各主体通过发挥不同作用进而获取不同收益,实现共赢和获益的核心在于经营。图:商业地产项目价值链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在这个共生共赢的价值链上,运营商成为连接开发商/业主、商户和消费者的纽带,运营商通过强大的运营能力,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提升其满意度、忠诚度,从而提升商业项目的客流量、人气、销售额、出租率和租金收入,实现商业项目的保值增值,进而保障四方利益的共同实现。下文以龙湖集团、宝龙商业、星盛商业三家企业为案例,从其商业运营业务的发展历程、业务布局、经营绩效、品牌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头部企业成功经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受益于较好的经济发展、较高的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发达城市群以及中西部核心城市成为企业布局首选。2)定位清晰、业态丰富、差异化经营的多元品牌体系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3)庞大的品牌库以及与优质品牌的稳定合作提升招租能力,符合项目定位的合理租户组合实现协同效应,提升经营绩效。4)科技赋能精细化运营,数字化平台提升运营效率,为企业可持续化运营提供支持。1、龙湖集团:聚焦一、二线城市,以“天街”为主品牌,有质量的增长实现稳健发展龙湖商业是龙湖集团旗下的六大主航道业务(地产开发、商业运营、智慧服务、长租公寓、房屋租售、房屋装修)之一,全程开发、持有和运营龙湖的商业地产项目。随着龙湖集团深入的全国化扩张,商业地产规模逐步增大。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成功布局环渤海,华东,华西,华中,华南、东北六大板块,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杭州、西安、苏州、常州、南京、合肥等核心城市,共开业40座购物中心。(1)发展历程:20载精耕细作,开展全国化布局,践行“增持商业”战略图:龙湖商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及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2013年,龙湖商业正式进入快速扩张元年,并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将商业利润占比从不到5%提升至30%的计划,不断深化“增持商业”战略;经过20年发展,龙湖商业稳步拓展全国化布局,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全国10个城市共有40个已开业购物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不含车位)为387.4万平方米,整体出租率为94.7%,2020年上半年租金收入为26.7亿元,同比增长22.3%。(2)业务布局:深耕成渝城市群及长三角城市群,聚焦一二线城市,适度布局强三线城市从城市群分布来看,龙湖商业以成渝城市群为基本盘,并深耕长三角城市群图:龙湖商业按项目开业时间划分的城市布局时间轴资料来源:公司微信公众号及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整体来看,龙湖商业在全面实现五大城市群布局的基础上,持续全国化布局战略。从已开业项目来看,自2003年重庆北城天街开业的7年里,龙湖商业始终稳扎稳打地做好重庆本地市场。2010年起,龙湖商业逐渐向重庆以外城市稳步扩张,平均每年新进入1个城市,开业3-4个项目,在坚持深耕成渝城市群的同时,发力长三角城市群。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有已开业购物中心项目40个,分别位于重庆、成都、上海、杭州等10个城市,覆盖成渝、长三角、京津冀、关中四个城市群,其中成渝、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已开业购物中心数量合计占比超8成。从储备项目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有储备商业项目51个,其中五大城市群储备项目共计40个,占储备项目总数的近8成。此外济南、烟台、青岛、南宁、海口、西安、厦门、昆明、沈阳9个核心二线城市有储备项目11个,合计占比约两成。整体来看,近年来龙湖商业加大在国家级城市群内的二线城市布局力度,并适度下沉至强三线城市。(3)经营表现:20年沉淀厚积薄发,高质量增长行稳致远业务规模与租金收入稳步增长,经营表现稳定。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运营已开业购物中心40个,总建筑面积(不含车位)为38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0%;2020年上半年,租金收入(不含税金)为26.7亿元,同比增长22.3%;平均出租率为94.7%,较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整体来看,龙湖集团的商业运营业务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历史数据来看,龙湖集团的商业运营业务持续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动力和稳健性,近十年已开业购物中心面积(不含停车场)年均复合增速为32.0%;购物中心租金收入年均复合增速为36.6%;购物中心平均出租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整体来看,“稳健”和“成长”是龙湖商业规模化发展的两个关键词,多年沉淀为龙湖商业带来厚积薄发的动力,实现行稳致远的高质量发展。(4)品牌体系:以“天街”为主,搭配“星悦荟”、“家悦荟”,三位一体共拓商业版图深耕商业地产近20载,龙湖商业先后发展出都市型购物中心“天街”、社区型购物中心“星悦荟”和中高端家居生活购物中心“家悦荟”三条主要产品线,以适应不同区域和客群的需求,积累了成功开发经验,并已和国内三千余家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清晰、聚焦的定位、业态及客群有助于提升龙湖商业的招商能力,为满足消费者多样购物需求,龙湖商业与超4500家商户合作,其中战略合作品牌近340家。2、宝龙商业:“住宅物管+商业运营”双轮驱动,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商业(1)发展历程:近二十年商业运营服务经验,深耕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始于住宅物管,精于商业运营,双轮驱动保障稳定收益图:宝龙商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宝龙商业的两条主要业务线包括商业运营服务和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宝龙商业共获取零售商业物业项目118个(其中在营管理项目68个),总合约面积超1130万平方米;此外,宝龙商业亦向住宅物业、办公大楼及服务式公寓提供物业管理服务,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总合约面积超2200万平方米。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重点布局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适度布局环渤海经济圈、中国东南部及中西部热点城市截至2020年6月30日,宝龙商业在管的51个商业项目中,有28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中上海10个,杭州6个,无锡、盐城等12个城市各1个;有11个项目来自环渤海经济圈,其中青岛3个,天津2个,泰安、海阳等6个城市各1个;有8个项目来自中国中西部,其中重庆2个,新乡、蚌埠等6个城市各1个;有4个项目来自中国东南部,其中厦门、泉州、福州、晋江各1个。表:2020年上半年宝龙商业按地区划分的合约建筑面积及营业收入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从营业收入来看,2020上半年,宝龙商业在长三角地区业务收入合计为5.3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61.3%。其中商业运营服务收入为4.5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52.0%;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收入为0.81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9.3%。(2)与宝龙地产长期稳定合作为宝龙商业带来新增长机遇宝龙商业向由宝龙地产开发的所有零售商业物业提供商业运营服务,并向其开发的绝大部分住宅物业项目、服务式公寓及办公大楼提供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宝龙商业已开业运营的51个商业项目中,有47个来自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4个来自独立第三方;截至2019年底,宝龙商业共有45个储备项目,其中40个来自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5个来自独立第三方,由此可见,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是宝龙商业管理项目的主要来源。(3)科技赋能精细化运营,综合线上生态系统有效提升客户及消费者体验科技赋能是宝龙商业的核心战略之一,据宝龙商业招股书显示,其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有25%将用于升级资讯技术系统数字化及智能运营及管理,旨在优化消费者体验、改善宝龙商业向租户提供的服务质量及提升运营效率。2018年,公司推出“纽扣计划”,并成功实现全球首创的“微积分”功能,打通了微信支付与宝龙悠悠积分,实现客户无感积分,同步深化了PM系统、宝龙悠悠、宝龙商+、AMP系统的各项功能模块,始终坚持以技术变革打通信息壁垒,以信息服务推动消费者购物体验升级。(4)差异化产品定位及庞大租户品牌库有效扩大客群,提升项目经营绩效宝龙商业遵循经济发展、区域特点、消费形态等商业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提升,形成了产品系列:宝龙一城、宝龙城、宝龙广场和宝龙天地,分别对应为(超)高端、中高端、中端及购物街系列产品。受益于宝龙地产所开发的优质项目,以及宝龙商业所提供的强大的商业运营服务,品牌市场认受性较高。同时,借助庞大的品牌库,宝龙商业在招商方面表现出色,截至2019年6月30日,其租户品牌库涵盖超过7100个品牌,作为其优质租户基础及新零售商业物业租赁承担的主要来源,其中宝龙商业与超过500个品牌合作超过五年。截至2019年6月30日,宝龙商业与超过140个品牌建立策略合作关系,有关品牌店铺遍布超过5处零售商业物业。3、星盛商业:港股纯商业运营第一股,轻资产模式受资本市场青睐2021年1月26日,由中指研究院提供行业顾问服务的星盛商业(股票代码:06668.HK)正式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可以说是港股主板纯商业运营服务第一股,建银国际与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中指研究院拥有多年商业地产企业投资价值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已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未来中指研究院将积极助力更多企业登陆港股,为资本市场扩容不断努力。星盛商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核心优势突出,其以深圳为基本盘,深耕大湾区,并布局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灵活的运营模式推动业务规模稳步扩张;以五大核心购物中心品牌与五大主题馆相互依托,构成广受认可的完整品牌体系;与星河控股长期稳定合作,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产业运营、金融服务形成业务生态圈,实现协同发展。(1)行业地位: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星盛商业向商业地产开发商及业主提供商用物业运营服务的经验可追溯至2004年,多年来,星盛商业旨在“以商业智慧构筑城市繁荣”,凭借全面及广受认可的品牌体系和灵活的运营模式,成为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截至2020年9月30日,按运营中购物中心数量计算,星盛商业在深圳排名第一,在大湾区排名第四;按运营面积计算,星盛商业在深圳排名第二,在大湾区排名第七。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大湾区布局6个城市,为27个商用物业项目提供服务(其中16个位于深圳),总合约面积约为132.9万平方米(其中深圳市合约面积约为83.5万平方米);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里,星盛商业经营业务收入的80.5%来自于大湾区。(2)业务布局:以深圳为基本面,深耕大湾区,并逐渐向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拓展凭借在大湾区的出色表现,星盛商业展示了强大的运营能力,不断向消费能力强的长三角、华中和其他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积极拓展,逐步为全国化的市场布局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的业务范围覆盖深圳、广州、中山、惠州、东莞、佛山6个大湾区城市,上海、南京、常州、南昌等长三角、华中地区城市,以及汕尾、揭阳、鄂尔多斯等其他地区城市。图: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各布局地区合约面积占比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大湾区的合约面积为132.9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比重为44.3%,是业务规模最大的地区,其中深圳市合约面积为83.5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比重为27.9%。在深耕大湾区的同时,星盛商业亦着力向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拓展业务,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长三角和华中地区的合约面积占比分别为10.2%和13.8%,均较2017年有所增长;在其他地区的合约面积占比为31.7%。(3)经营表现:标杆项目广受认可、运营模式灵活,业务规模和经营业绩均稳步增长星盛商业拥有委托管理服务、品牌及管理输出服务、整租服务三种不同的服务模式,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参与程度不同的组合服务。灵活的运营模式可以扩大可提供服务的客户范围和多样性,使星盛商业在为星河控股及其关联方企业开发的商用物业项目提供服务的同时,促进与第三方的紧密合作,帮助星盛商业持续扩大业务规模。表: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按业务类型划分的经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作为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本着“做一个成一个”的经营理念,星盛商业凭借强大的运营能力在大湾区打造了如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北区)等广受认可的标杆项目,为扩张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为全国18个城市的45个商用物业项目(包括购物中心、商业街和商业综合体)提供商业运营服务,总合约面积约为299.9万平方米。图: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合约面积与经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从业务规模增长情况来看,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总合约面积分别为162.4万平方米、207.3万平方米、297.0万平方米、299.9万平方米,2017年-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为35.2%。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为星盛商业带来稳定的经营业务收入,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的经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78亿元、3.29亿元、3.87亿元和3.06亿元,2017年-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为18.0%。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市场和商业地产行业均受到较大冲击,但星盛商业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经营业务收入依旧实现同比正增长,增幅为6.7%,经营表现稳定。(4)品牌体系:五大购物中心品牌形成完整品牌体系,提升消费者忠诚度星盛商业践行“公园情景式购物中心”的建筑概念,其代表项目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北区),通过独特的12条折叠式内街、8大自然光中庭、一条100米的天桥及一个约6000平方米下沉式露天广场,集休闲、购物、餐饮及娱乐于一身,以组合空间诠释时尚。图:星盛商业品牌体系资料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以COCO Park为开端,星盛商业经过十余年的业务开拓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品牌体系,并成功打造了广受市场认可的多个标杆项目。目前,星盛商业的品牌体系涵盖城市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优质家居购物中心,形成了COCO Park、COCO City、iCO、COCO Garden、第三空间五大购物中心品牌。同时,为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购物体验,星盛商业亦运营五大主题店,分别为“星居生活馆”、“星趣小镇”、“星悦琳廊”、“星跃领动”及“星享食汇”,包括家居、家庭和儿童、女性和时装、运动和健身、美食及社交等主题内容,是追求优质购物体验客户的“必到”之处,协助商用物业项目吸引大量客流。通过品牌体系打造,星盛商业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在提升客户忠诚度方面,星盛商业凭借广受认可的品牌和庞大的租户库吸引了大量忠实的COCO Club会员。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拥有约150万名注册会员,其中62.6%的会员在15-50岁之间,拥有较强消费能力;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会员销售额占在管购物中心总销售额的33.0%,会员复购率为53.2%。(5)资源优势:与星河控股长期稳定合作,业务协同优势突出星盛商业拥有的丰富内外部资源也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逾30年运营中,星河控股已成为全产业链的集团公司,其生态圈将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产业运营、金融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为引领、金融为护驾、地产为基础、商业为支撑、物业为配套”的自循环生态圈,可以整合全方位、全产业链资源。与星河控股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助于为星盛商业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及显著增长。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管理由星河控股及其关联公司开发或拥有的全部31个商用物业项目;合约面积约为125.6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的41.9%。结语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商业地产人砥砺前行,创造了不俗的成绩。未来城市美好生活离不开商业地产市场的繁荣稳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把握发展机遇,商业地产发展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土地驱动主导商业地产运行的时代已经悄然改变,线上消费的冲击和Z世代快速崛起的新消费理念正在形成。存量时代,运营为王,商业地产运营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供需两端看,尽管商业地产面临短期消费降速和线上零售的冲击,但在新消费观念下,购物中心的体验式消费功能凸显,在智慧运营和综合服务方面仍具有不可比拟的竞争力。经历了土地的高供给阶段后,运营和存量优化将成为商业地产的主战场,同时部分城市仍然具有增量发展需求。从企业表现看,轻资产运营或将成为趋势,将会有更多的开发商剥离商业运营业务板块分拆上市,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扩张业务规模的同时,接受市场的监督,更快独立成长。存量市场比重加大,商业项目的运营和退出是其资本运作中两个重要环节,资产证券化在商业地产市场将有更多实践。我们提供的服务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中指研究院、中房指数系统一直持续深耕于商业地产行业的数据分析与研究,已连续多年对商业地产优秀企业进行分析与评价,形成“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旨在发掘行业中综合实力强、运营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优秀企业群体,引领行业在新环境下实现持续、稳健发展。中指研究院已经启动“2021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相关成果将在3月18日举办的2021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成果发布会正式发布。商业地产企业上市顾问服务中指研究院具有丰富的行业顾问服务经验,服务企业涵盖房地产全产业链,包括地产、代建、物业、商管等。目前,香港主板成功上市物业服务企业达到41家,其中30家企业是由中指研究院提供的行业顾问服务,上市后表现亮眼。2021年1月26日,由中指研究院提供行业顾问服务的星盛商业(股票代码:06668.HK)正式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是港股主板纯商业运营服务第一股。

抱抱熊

天成时Ke-时刻智库:中国商业房地产投资市场研究报告-2020.8-23页

天成时Ke-时刻智库:中国商业房地产投资市场研究报告-2020.8-23页天成时Ke-时刻智库:企业中90%的问题,早就被人解答过,遇到难题不用慌,这里给你一份参考解决方案!想下载更多资料请在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天成时Ke”!

卡伊

中国商业地产行业2018/2019年度发展报告发布

3月3日,全国工商联旗下的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研究会与RET睿意德联合发布了《中国商业地产行业2018/2019年度发展报告》,对2018年商业地产领域代表性事件进行了盘点,梳理出了行业八大现象,并对2019年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报告》首席专家、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研究会会长王永平指出,当前消费市场最大的变化其实不是一些舆论炒作的所谓升级或降级,而是消费市场的明显分级,由此也对商业的运营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步入了“无创新不商业”的新阶段。商业资产价值逐渐分化,运营良好的优质资产成为应对经济下行的有效工具。2018年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八大现象一、存量优质物业盘活迎来资产证券化热代表性事件:广州正佳广场、国瑞购物中心、北京合生汇、新建元邻里中心发行CMBS/类REITS产品 关注理由:2018年商业资产交易空前活跃,一批标志性商业项目集中入市,商业资产证券化迎来新热潮。9月,以广州正佳广场为标的物业的“广发恒进-正佳企业集团正佳广场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总规模73亿元,成为2018年最大规模的CMBS。此外,北京国瑞购物中心、北京哈德门广场、北京合生汇、北京世纪金源、苏州新建元邻里中心、深圳龙岗万科广场等众多优质物业成功获批或发行了证券化产品。在房地产金融杠杆普遍过高的背景下,商业资产的证券化更具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商业地产走向国际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 二、大宗资产交易冷热不均运营水平彰显资产价值代表性事件:世茂工三拍卖,北京盈科中心再易主 关注理由:2018年年末,北京市场有两宗商业资产交易引人瞩目。一宗是乐视控股所属的世茂工三资产拍卖案,12月初,阿里网站进行了预拍公告,评估价为32.89亿元,而起拍价仅为23.02亿元;而另一宗是盈科中心项目以105亿元高价成交,打破了北京商用物业交易金额记录。这一冷一热的背后显示了资本市场对于资产运营价值的认可。世茂工三项目尽管地处北京核心商务地段,但是由于长期处于空置状态,资产价格不升反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盈科中心因为一直处于满租状态,拥有良好的现金流,即使总价高企,依然成交。与此同时,2018年,行业内还有众多商业资产意图出售,但是由于经营不善,有价无市。商业资产价值开始以运营水平高低而分化,优质商业资产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变现能力强、抗跌性好的优点更加突显。三、新零售叫好不叫座线上线下融合期待依旧代表性事件:超级物种亏损,盒马鲜生遭遇“标签门”,盒小马开放加盟,美团正式入局新零售关注理由:12月,“新零售先锋”超级物种主体公司永辉云创爆出累积总亏损达10亿之巨,以至于永辉宣布将其剥离出上市公司业务体系。之前,盒马鲜生还被爆出修改食品保质期的“标签门事件”,以及迫不及待地推出盒小马加盟业务,京东7FRESH也对人事进行了洗牌,这些都让业界普遍形成了新零售叫好不叫座的印象。尽管新零售先锋实验遇挫,但是,显然并未因此放弃商业创新的探索,巨亏的超级物种已表示依然会独立于上市公司继续发展。美团将旗下生鲜超市品牌“掌鱼生鲜”升级为“小象生鲜”,同时还加快了拓店步伐。京东7FRESH在经历人事重组之后再出发,渠道已经下沉至三四线城市。新零售前行的脚步未停止,线上线下走向融合的期待依然存在。四、实体商业加码数据智能技术驱动运营成为共识代表性事件:凯德Next-Ten、宝龙创想实验室、海底捞无人餐厅诞生关注理由:以大悦城、印象城、爱琴海为代表的购物中心纷纷自建商业科技公司,有的还增设了首席技术官岗位,更加注重技术对商业运营的引领作用。作为商业地产领跑者的凯德已经打造出商业新物种样板“来探Next-Ten”。宝龙联合京东跨界打造“宝龙创想实验室”,对接新零售,业态涉及儿童、餐饮、超市、数码等,包罗生活细节,融合线上消费实现流量导入。同时,宝龙还投资了可以广泛应用于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大型零售商、主题园区的共享跟随服务机器人。海底捞的无人餐厅则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实体商业从过去寄望于第三方科技公司提供服务,到如今纷纷自身投入研发商业数据化技术,表明了希望更好商业化应用的迫切愿望。五、存量商业纷纷升级改造城市更新创造新商机代表性事件:北京坊、上海世茂广场、深圳印力中心重张关注理由:2018年,一批城市更新商业项目亮丽重张。位于北京前门核心地段的“北京坊”全面营业,无印良品体验酒店、星巴克甄选旗舰店、Page One旗舰店等众多创新业态亮相,颠覆了多年来消费者对于前门商业的落后陈旧印象,越来越多的本地顾客开始重新回到这里。9月,世茂集团旗下上海世茂广场重新开业,强烈的时尚感和创新性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客人,改造前后业绩翻番,冰火两重天。深圳印力中心改造之后业绩增长近三成。这些项目之所以改造成功,除了提升硬件之外,场景打造、项目定位、业态组合等全方面进行了升级创新,也为城市商业更新带来了活力与信心。2018年,同时有多宗具有影响力的更新项目被交易。大悦城在北京收购了大兴火神庙项目,决定将其改造为新产品线“大悦春风里”。凯德则以128亿高价收购了上海最高双子塔,计划打造上海第三座来福士。由于增量商业开发成本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区位越来越偏,存量商业的更新改造正成为新的商机。六、商业地产投资总体过热核心地段商业仍受追捧代表性事件:恒隆等主流商业地产商竞价杭州最贵商业地块关注理由:5月,著名商业地产开发商香港恒隆地产以107.3亿的价格、118%的高溢价率,摘得杭州核心商业区杭州大厦旁百井坊地块,杭州将迎来首个恒隆广场。竞买当天,除恒隆之外,参加竞买的还有华润新鸿基、阿里城投、新世界、九龙仓、银泰知名地产公司,而且竞争一度陷入白热化。在商业地产普遍投资过剩的大背景下,杭州这一商业地块的拍卖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并不意味着商业地产投资热的复燃,主要是基于项目在城市量级与区位上的个案优势,核心地段商业抗跌性好的传统投资理念依然被认可。七、消费降级争论四起商业潜力重在激活代表性事件:拼多多上市、阿里入股汇通达关注理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拼多多7月在美国上市,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实体商业中不少人将其成功归结于经济下行下的所谓“消费降级”。事实上,从国家商务部等权威部门发布的报告显示,消费升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拼多多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形成了底层消费的集聚和升级。此外,面向小城镇的电商平台汇通达也获得阿里45亿元投资。电商平台的下沉不仅激活了中小城市巨大的消费潜力,而且也提振了中小城市实体商业发展信心。八、购物中心招商难现象突出如期开业成为实力标志代表性事件:广州K11、长沙IFS、昆明大悦城、厦门华润万象城等项目如期开业关注理由:多年来商业地产大跃进式的发展,导致购物中心竞争过度,再加之受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影响,许多品牌承租能力下降,新项目普遍面临招商难、资金难、开业难,即使是一线城市和大型央企也遇到了同样问题。根据2018年抽样数据,体量5万平方米以上购物中心实际如期开业数量不足6成。而万达、华润、印力、大悦城、龙湖等知名商业地产商则凭借品牌声誉、专业团队,以及资金优势等综合实力,无论是自营、自建,或者委管项目,都实现了如期开业,其中一些项目还成为当地商业升级的新标杆。2019年中国商业地产行业趋势展望一、市场总体预期趋于谨慎 由于受宏观经济影响,消费者消费更趋谨慎,再加之商业自身创新不足,渠道分流更加明显,今年业界的市场预期普遍下行,新项目的拓展更趋保守。餐饮、影院等购物中心传统增长引擎表现乏力,新零售的发展也不尽人意,行业步入“无创新不商业”的新时期,亟需替代性创新业态与模式,市场倒逼的创新压力加大。二、消费市场分级更加突显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人群的不断迭代,消费理念与消费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消费升级作为主旋律已经不可逆转,但是,与此同时,消费分级现象也更加突出,有时貌似消费降级,其实正是消费分级的体现。仔细分析拼多多的客群构成,便可发现它的崛起不能简单地解读为消费降级,而是追求高性价比新消费理念的体现。三、线上线下融合继续深化以腾讯入股步步高、阿里入股居然之家等为代表的线上线下融合,在完成了股权整合之后,将步入技术融合、运营融合与文化融合等多维深度融合阶段,新型数字化门店落地预计会继续加速,新零售可能出现更具先进性的商业模式,行业也面临重新洗牌的可能。永辉超级物种的巨亏虽然引发对于新零售的一些担忧,对于新零售的盈利模式也有了更多的质疑,但是对于线上线下融合业界仍普遍抱持期待。四、商场与品牌构建命运共同体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等商业体与商业品牌之间的关系,过去多是简单的租赁关系,商场的角色基本上只是选择与考核商户。如今,为共同应对市场下行压力,商场与品牌商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有的商场开始深度支持品牌创新发展,通过大数据指导品牌商优化产品与供应链,甚至直接投资孵化品牌、合作经营品牌等,商场与商业品牌的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关系更趋紧密。五、政府着手规范商业地产发展多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商业地产重招商轻规划,商业地产企业重开发轻运营,导致投资过热、无序发展等问题突出。为此,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在成都等地的推动下,国家标准委已经基本完成了商务楼宇发展国家系列标准的起草工作。随着标准的发布,将会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产生影响,商业地产的发展乱象也将会进一步规范。今后,商务楼宇的发展方向将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文章来源:乐居财经)

此剑一用

世邦魏理仕发布《2020上半年成都商业地产市场报告》

2020年7月10日,成都 — 全球性的商业地产服务和投资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发布《2020年上半年成都商业地产市场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加之宏观经济及市场积极应对释放发展新动能,成都商业地产市场逆风见韧,呈现复苏迹象。写字楼市场需求于第二季度回暖,新经济周期下新兴细分行业迎来风口或将成新动能。- 零售物业市场,内资零售商精准把握内需特征择机发力,运营商运用自身优势积极应对,消费容量扩大助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仓储物流市场,夯实消费基础助力物流业快速复苏,电商加速渗透零售业迎发展新机遇。- 投资市场,宏观政策宽松使投资机会显现,成渝经济圈加速建设获更多关注;城市战略发展方面,成都对标世界头部城市,积极探索开发空间价值。成都对标世界头部城市,探索开发空间价值2020年上半年,伴随成渝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成立,位于中国西部的头部城市成都迎来城市可开发空间规划上的新一轮战略机遇。同时,“中优”战略升级,成都持续探索中心城区在可开发空间上产业发展与生态宜居的平衡。因此,如何实现可开发空间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将成为成都未来城市发展最具前瞻性的议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城市产业转移,核心产业链由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因而人力资本成为驱动生产的核心要素。然而,受制于交通、人力等成本,经济活动随离开城市核心区半径的增加而减少。因此,推动现代服务业重塑城市外围与核心的关系,在核心区功能优化升级的同时塑造“多中心”化的城市全新格局,最终有效利用可开发土地资源以匹配未来城市发展方向至关重要。世邦魏理仕认为,未来城市开发将“以人为导向”,实现城市生产与生态的平衡。“解构主义”方法论中城市核心区价值被定义为承载交流与交际的空间生产力,引致公共配套空间价值凸显。世邦魏理仕研究并提出城市公共配套空间对于生产率提升的模型,认为城市中生产率与单位个体GDP成正比、与单位个体活动半径成反比,因此公共配套空间的规划亟需考虑其辐射范围,条带状的线性空间或者旧改中点缀式的空间形式,比传统广场式的集中空间(纽约中央公园)更具经济效率。优质写字楼市场受疫情影响,成都优质写字楼市场上半年净吸纳量较去年底下降96.8%,但第二季度市场净吸纳量由负转正,市场呈现快速复苏态势。疫后,企业风险管控加强,致使租户租赁决策周期加长;同时租户对成本的控制,导致乙级写字楼需求占比五年来首次超越甲级写字楼。而TMT行业中的“在线+”企业成为主要去化来源。下半年随着经济情况逐渐明朗,新基建的加快建设及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进一步促进写字楼市场的复苏。办公需求于第二季度复苏,新经济周期下市场迎新动能上半年,位于金融城的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南塔和位于城东北的万科文创大厦交付给成都优质写字楼市场带来约11.8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由于疫情期间的管控措施及企业视宏观环境变化对租赁策略的相应调整,上半年净吸纳量仅录得7,600平方米。然而,随着第二季度疫情得到控制与经济企稳,企业信心增强,需求实则呈复苏态势,净吸纳量由负转正录得7.2万平方米,居全国第四。按需求来源看,受跨城市活动受阻、疫情全球化发展影响,省外、外资企业的需求占比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6个及5个百分点至39%、3%。疫情对租赁活动的影响令市场整体空置率较去年底上升1.1个百分点至21.6%;业主通过以价换量激活需求的同时,市场平均租金较去年底下跌1.6%至82.7元每平方米每月;其中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下跌1.3%至99.9元每平方米每月。需求分化—成本控制贯穿全年使办公需求在不同办公载体中流动上半年,甲乙级写字楼在面积去化上表现有所分化。受益于经济逐步复苏催生本土小微企业发展、在线教育行业迅猛扩张以及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等因素,乙级写字楼净吸纳量五年来首次超过甲级写字楼。相较之下,甲级写字楼租户品质管理更为严格,中大型租户谈判周期更长、企业房地产内控和决策更为严谨,疫后重启相对缓慢,下半年有望逐渐加速。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鉴于当前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企业对于房地产的成本控制和灵活性诉求提升,从而寻求联合办公、精装房等灵活办公解决方案。上半年成都联合办公整体出租率近90%,二房东积极推出特价房等优惠措施带动转租率上升至82%。从这一意义上说,疫情或将加速写字楼租赁需求向多元化、全生命周期化发展,需要业主在资产管理和租赁策略方面作出应对。新时新能—新经济周期下,新兴细分行业迎来风口或将成新动能按行业看,TMT、房地产建筑及专业服务业为上半年前三大需求来源,分别占比45.2%、10.9%及9.8%。如若按企业主营业务领域看新增需求中“在线+”租户的占比,发现消费服务与教育、文体娱乐及零售贸易行业线上渗透率最高,分别为90.8%、80.5%、40.1%及39.0%,且上半年需求增量显著,分别占比新增需求的35.0%、5.0%、16.4%及2.4%。其中,受疫情影响,零售、文体娱乐等行业因线下实体冲击较大而积极向线上转型,使如网购、在线桌游、直播等企业积极扩张;专业服务则衍生出在线办公软件等企业的扩张需求。就在线教育而言,上半年头部企业在蓉积极扩张,选址集中于乙级写字楼和非标物业。数据显示,中国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在校生规模)近2.3亿人,而据估计K12在线教育企业用户数2020年仅3,700万人,市场渗透规模仅16%,仍有可观成长空间,但未来在线教育企业需求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疫后商业模式调整所带来的实际营收情况,并直接影响其承租能力及办公物业选择。2020年上半年成都办公需求在线渗透率和活跃度(按行业)数据来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2020年第二季度同时,2020年以来中央密集召开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会议,明确新基建建设方向,而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东部新区设立、环城生态建设等重大事件的推动下,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相关领域行业迎来新风口,包括5G、新能源、房地产建筑、城际交通物流等行业,同时也助推新基建及TMT孵化的金融机构及保险相关企业发展。此外,上半年宏观环境的波动也为法律服务、不良资产收购、企业服务外包等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并提升相关专业机构的租赁活跃度,有望为成为写字楼市场的未来发展增添新动能。成都写字楼市场未来12个月需求展望数据来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2020年第二季度2020年下半年,成都还将迎来逾32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随着下半年经济走势逐渐明朗,中大型企业的办公需求或将加速落地,同时疫后部分行业优胜劣汰所脱颖而出的优质企业的办公需求亦有望投落于甲级写字楼。因此,作为对接,业主应积极把握复苏契机,提供更具柔性的租赁条款和更多元的空间与服务。零售物业市场运营商运用自身优势积极应对,消费容量扩大助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半年,成都零售物业市场新增供应继续下沉,次级商圈迎来红唐购物中心和招商花园城的开业,定位皆聚焦于家庭亲子消费。然而,传统百货生存空间继续受到挤压,千盛百货晋阳店闭店。市场整体空置率较去年底上升3.9个百分点至8.0%,系近三年来新高。究其原因,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逐步释放,市场录得以服饰、教育培训、正餐为主的租户集中退租;同时,宏观环境的不明确性令零售商扩张愈发谨慎,上半年同样本新设店铺数仅达2019年同期的22.6%。因此,上半年租金走势承压,全市购物中心首层平均租金较去年底下跌1.5%,报360.8元每平方米每月;分商圈看,商业饱和度较高的次级商圈租金跌幅最大,达1.8%。尽管如此,1-5月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跌幅较1-3月显著收窄4.6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窄7.6个百分点,显示出零售行业的逐步回暖态势。内生新始—内资零售商精准把握内需特征,借力资本拓展增量市场随着疫情升级为全球性事件,国际品牌扩张放缓,留给内资品牌更多发展空间,其凭借充足的资金、优先复苏的市场先机和对本地需求的精准对接积极拓店,上半年美妆、中式连锁快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品类表现瞩目。国内美妆普及率、中式快餐的连锁化率与全球成熟市场相比增长空间巨大,而高流量、高坪效的特点令其成为内资零售商增加收益的发力重点。上半年,西贝、海底捞相继推出极致性价比的数个快餐副牌,其中捞派有面儿于成都开设新店;内资美妆集合店于成都多点开花布局,The Colorist、Wow Color及Perfect Diary合计新设14家门店。此外,购置税优惠措施延长和“新基建”浪潮推动下新能源汽车迎发展新机遇,基于可视性强、样车方便进出和市中心位置等因素,其选址仍青睐购物中心。同时,行业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具备提升商场前沿科技感、吸引年轻消费者和承租能力相对更高的优势。因此,预计未来可见更多新能源汽车体验店进驻购物中心,上半年,成都市场录得蔚来、哪吒电动车拓店案例。活跃内资品牌案例及发展原因数据来源:欧睿数据库,世邦魏理仕研究部,2020年第二季度扬长制胜—运营商运用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上半年,核心商圈和非核心商圈分别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在核心商圈,运营商积极利用品牌资源来调整业态/租户组合,或升级店铺,使品牌集聚效应再次增强,包括远洋太古里吸引数个服饰及餐饮首店入驻,如山本耀司中国大陆首家旗舰店、Chanel中国新概念国内首店、LeTao西南首店等,并在五周年庆联合超60家品牌推出货品限量首发或独家首发;成都IFS大规模的升级既有店铺能级,包括匡威、Evisu、Kiton等的十余个店铺升级为更高能级的西南旗舰店;伊势丹百货则持续利用日本品牌资源,招引日本护肤、餐饮首店,如Elixir、Royce。鉴于核心商圈的可租面积有限,未来首店资源或将部分外溢至次级商圈的优质购物中心。在非核心商圈,一方面包括龙湖、万达等品牌购物中心利用连锁优势与租户联手互助,多城联动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回暖;另一方面,部分购物中心则利用物业形态、地理等优势通过重塑定位来与周边项目形成业态有益互补,携手提升竞争力。自去年起,世豪广场与相邻的开放式项目建发鹭洲里开始二次细分定位构建差异化消费场景,前者发力“悦己”打造国际美妆区,后者发力“社交”打造城南稀缺的夜生活消费场景,仅上半年就引入3个酒吧,最终实现业态互补。上半年运营商调整应对案例数据来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2020年第二季度营销层面,在政府的积极鼓励之下,“地摊经济”提振消费,成果斐然。街道市集与购物中心的市集营销在定位客群、营业时间、热门业态上具有一定差异性,两者合力触碰消费者市井情怀,刺激消费。上半年内,超14%的成都购物中心推主题集市。展望未来,2020年成都零售物业市场还将迎来8个项目合计72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其中次级、近郊商圈分别占比58%、38%。中长期看,成都零售物业市场持续向好。一方面,随着奥特莱斯、主题乐园等商业体在蓉扩张,城市消费场景愈发多元;另一方面,更多优质项目加码进一步拓宽城市消费版图,并带动品牌重审布局网络,上半年高端百货成都SKP开工建设、泰国高端商业综合体“暹罗天地”落地天府新区等。因此,得益于更多优质运营商及零售商的加码,市场有望再次提档升级,助力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随着国际品牌受疫情全球化发展影响而步伐放缓,国内零售市场迎来新一轮的品牌格局调整。优胜劣汰之下部分国际品牌退出舞台,使曾经一铺难求的核心商圈释放更多空间。CBRE建议内资品牌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机遇积极发力,尤其是如本土餐饮等刚需性较强的品牌。仓储物流市场夯实消费基础助力物流业快速复苏,电商加速渗透零售业迎发展新机遇疫情对成都仓储物流市场的影响逐渐消退,反之积压的需求得到积极释放。作为快递业务量内陆第一城,成都的消费市场活力迅速展现,仓储物流需求明显恢复。上半年,成都仓储物流市场录得三个项目合计约15.7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租赁需求经历了第一季度疫情爆发、电商短租到期以及搬回自建库的冲击后,于第二季度出现明显回暖。市场空置率较去年底上升4.8个百分点至23.2%,短期的供应高峰及退租影响令业主当前以去化面积为首要目标,尤其是在新都、龙泉等影响较大的园区业主的租金优惠幅度较大,致全市高标库平均租金较去年底下跌2.3%至23.4元每平方米每月。与此同时,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使租户加强成本控制,市场录得数宗由核心园区搬迁至非核心园区的案例。消费回暖—夯实消费基础助力物流业快速复苏,仓储需求于第二季度明显改善上半年净吸纳量录得负值,但第二季度需求实则呈回暖态势,录得净吸纳量12.6万平方米,为去年同期的两倍,居全国第三。原因在于企业复工复产以及电商加速渗透零售业,推动快递服务需求增长。数据显示,自 4月起成都快递业务量全面实现正增长,1-5月成都快递业务量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12.11%,居全国第11位;2020年“618”购物节,成都天猫交易额居全国第六、四川京东交易额居全国第五,且6月以来快递货量同比翻倍,成都为全国最大收货城市。成都物流业相关宏观及消费数据数据来源:成都统计局,成都邮政局,世邦魏理仕研究部,2020年第二季度电商新机—电商加速渗透零售业,自建库供应量折射成都未来消费需求潜力由于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零售商转向数字化销售渠道以维持其业务,疫后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或将加快。据世邦魏理仕2020年亚太区零售租户调查结果,43%的服饰类零售商将电商视为核心业务;67%的零售商表示会加大在线零售/快递应用的投入。因此,电商或将加速渗透零售业迎发展新机遇,据弗雷斯特研究预测,2023年中国内地电商渗透率将由2020年的28%上升至39%,领军亚太区。这一积极信号已初见端倪,尽管头部电商企业自建库已交付,但电商仍为上半年租赁市场首要需求,贡献率达62.2%,较2019年上升18个百分点。其中在疫情中加速发展的生鲜电商占比新增电商需求的14.7%,较2019年显著上升6.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头部电商企业继续在成都发力布局,未来4年将见证约131万电商自建库的交付使用,主要分布于远郊(40.0%)、青白江(28.8%)及龙泉(16.1%)。电商渗透率及成都电商自建库供应数据来源:Forrester, Euromonitor,世邦魏理仕研究部,2020年第二季度优化运营—成本控制和物流服务精细化诉求驱动业主与租户的仓储策略改变上半年租赁需求进退并行的现象反映出电商及物流行业成本控制和物流服务精细化的诉求,未来租户的仓储策略将继续在仓库标准、地理布局及租赁周期上发生改变。具体表现在整合并升级仓储设施,或根据业务需求自建仓库和选择定制库;加密自身配送网络及扩容,多点布局或主次仓搭配;随终端需求周期性变化选择弹性租赁周期,长租及短租并行。作为应对,未来业主需提供更弹性的运营策略。展望未来,2020年成都仓储物流市场还将迎来4个项目合计约50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维持高位;青白江主导供应,占比高达66%。尽管如此,成都基础设施建设、港口枢纽升级及本地需求释放均将为市场提供大力支撑,预计下半年仓储需求活跃度将继续回升。未来18个月仍有大量仓储物流空间投放,租赁市场将持续面临挑战。投资市场宏观政策宽松使投资机会显现,成渝经济圈加速建设获更多关注2020上半年,成都投资市场较去年同期交易量下降,共录得2个大宗交易成交,合计成交金额约11.6亿元。根据世邦魏理仕2020年5月的亚太区投资回报率调查报告,疫情影响下投资者将优先关注租户品质较高的项目,在项目尽职调查方面也将更加严谨。相较亚太区其他国家与地区,国内疫情最先得到有效控制,加上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和进一步开放外资举措的稳步实施,中国大陆成为外资关注的避风港之一。作为西部领军城市,成都亦备受关注。下半年,尽管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犹存,部分机构投资者采取保守或收缩的态度,但基于成渝经济圈建设带来的新一轮战略机遇,城市扩容、产业链升级、人才导入等逐步推进,成都房地产市场活力和价值将显著激发,继而投资者仍长期看好成都,积极寻找极具潜力的投资机会,预计下半年大宗交易市场会呈现更清晰的走势。CBRE发现尽管上半年成都大宗交易较少且部分机构投资者态度保守,但因西南区域的内生需求所产生的比较优势仍吸引机构投资者和开发商积极关注和长期看好成都。不断升温的土地市场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成都未来新开发方面的发展空间。但投资者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避险意识更强,故更关注位于核心区域现金流稳定的成熟项目。【关注乐居财经,洞悉房产市场风云变化。】文章来源:世邦魏理仕

神气不变

2020第三季度中国商业地产指数报告

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商业地产指数持续回升,较二季度上涨10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同比商业地产指数增长0.8%,一线城市商用土地成交量同比上涨82.6%,创历史新高,实体商业基本已经恢复并且开始增长。疫情之后公众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对于健康养生的消费需求范畴更加广泛和多元,养生年轻化已成趋势。国内潮玩市场发展势头愈发强劲,面对高端消费的内循环,零售业态体验化的创新是品牌和购物中心共同思考的话题。概要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商业地产指数129.4点,同比增长0.8%,环比增长8.3%。本季度各项二级指标保持上升态势,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消费市场复苏态势不断巩固。受政府积极有力的疫情管控影响,零售商信心指数同比环比持续上升,商家及品牌信心积极恢复,整体经济呈现平稳的趋向。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中国宏观经济指数是根据宏观经济数据计算所得,涵盖与商业地产宏观发展环境密切相关的主要经济指标,综合反映经济走势。中国宏观经济指数上涨说明整体宏观环境对商业地产发展更加有利。*中国商用土地指数涵盖商用土地市场的多项交易指标,综合反映开发商对商业地产开发的投资积极性。中国商用土地指数上涨说明开发商对商用土地市场的投资热情上升。*中国商用物业开发指数主要关注商用物业的增量市场,包括新增商用物业的数量和面积等。通过对新增供应的持续监测,分析各线级城市商业格局的变化和我国增量市场的发展情况。中国商用物业开发指数上涨说明商用物业增量市场活跃。*中国零售商信心指数反映零售商在中国范围内开店拓展的投资积极性及消费者的购物积极性。中国零售商信心指数上涨说明居民消费意愿上升,零售商信心增加、拓展意愿上升。中国商业地产指数国家政策扶持消费需求持续上升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指数164.6,环比上升6.9%,同比上升4.1%,三季度GDP为266,172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较二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经济整体保持稳步回升态势。分产业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142,595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3.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4%。以内循环经济为新的发展导向,进一步突出国内居民消费升级。第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067.80亿元 ,同比增长0.9%,实现年内首次转正。商品零售额增速持续加快。三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9%,二季度同比下降1.7%。必需消费品稳定增长,通讯器材、化妆品、金银珠宝、汽车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势头强劲。服务消费快速恢复,带动作用增强。三季度以来,餐饮、休闲、旅游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行业限制逐渐开放,服务消费快速升温,餐饮收入同比下降6.9%,降幅比二季度收窄14.4个百分点,餐饮市场规模逐步接近上年同期水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3.9%,增速比上半年回升1.5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1元,增长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7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23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430元,由上半年下降1.6%转为增长0.8%,名义增速年内首次由降转增。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中国商用土地指数交易增速放缓区域热度分化差异明显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商用土地指数为84.35,环比上升3.4%,同比下降11.1%。受国家“三条红线”融资规则正式落地实施的影响,开发商融资压力较上半年明显增大,拿地热情有所回落,土地市场热度降低。三季度商用土地成交量较二季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成交量环比下降1%,同比上升3.6%,楼板价环比下降18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从城市能级来看,二线城市在成交方面反而保持增长态势,楼板价同比环比上升。三季度商用土地溢价率跌幅35%以上,溢价率明显回落,但三线城市处于城市化的强力发展期,溢价率环比上升345%,拿地热情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各能级城市区域差异逐渐加大。一线城市商用土地成交量42宗,环比上涨13.6%,同比上涨82.6%,创历史新高。其中上海、广州市场保持活跃态势,分别有20宗、18宗商办土地成交。广州商办用地成交环比增加260%,楼面价格上涨5.5%,上海环比下降约26%,同比上升82%,深圳较2019年同期商办土地成交上涨1倍,2020年各季度成交基本持平。广州增城区荔城街地块、永宁街地块分别以10.6亿元、16.61亿元被远洋地产和广州珠江实业竞得。新一线城市商办用地共成交240宗,较去年同期增加56宗。新一线城市三季度商办用地流拍数量为9宗,商办用地成交流拍比为26.67,流拍情况集中在重庆、沈阳、大连三市。7月远洋集团以28亿元成功竞得南京市江宁区高新园地块,该地块周边景观资源丰富、高校云集,多条城市主干道围绕,可快速到达主城核心区域,未来将形成城市品质新区。二线城市商办用地成交量为210宗,环比上升23.5%,同比下降22.2%。商办用地成交流拍比12.35,环比下降15%,同比上升70%,其中郑州土地流拍数量依然高居首位。二线城市楼板价环比上升17.6%,同比上升14.7%,其中福州的楼面价环比上涨了近三倍,同比上涨接近五倍,太原、西安、无锡超过二线城市楼面价平均涨幅,但是仍有一部分城市楼面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跌幅。三线城市商用土地成交206宗,较2019年同期上涨5%,其中贵阳、徐州土地市场成交表现突出,分别成交51宗和30宗。商办土地平均溢价率环比上升3倍,南通、扬州溢价率相对处于高位。商办流拍数量9宗,集中在贵阳、徐州和南宁三个城市,分别是4宗、3宗和2宗。三线城市住宅楼面价环比上升10.6%,同比上升31.3%,住宅楼面溢价率环比上升5.3%,同比上涨58.4%,其中海口、徐州、宁波地价不断创新高。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中国商用物业开发指数商用物业快速增长整体市场表现优异第三季度,中国商用物业开发指数为81.3,环比上升14%,同比下降6.1%,项目供应数量环比上升16.3%,同比下降8.9%。新增商用物业面积环比上升13%,同比下降4.8%。商用物业市场三季度逐渐回暖。一线城市商用物业供应数较二季度大幅上升,新增项目量12个,环比上涨5倍,同比下降68%,其中深圳项目供应数占一线城市总供应数的一半。受到疫情冲击,上半年商用物业持续低迷,三季度集中爆发,新增商用物业面积122万平方米,但仍与去年同期水平相差40%。深圳海上世界城汇港二期通过将滨海、人文、艺术与商业相关联,助力海上世界城市综合体商业优化升级。深圳南山汉京中心,以其外立面“I LOVE SZ”的LOGO成为城市新地标,其中Burrito自选店——TOCHITO、黄晓猫剁椒大鱼头为首店入驻。上海单体最大的购物中心-南翔印象城MEGA,引进超过400余家全业态品牌,其中,上海首店及品牌全新概念店占比超过40%,区域首店占比超85%。华为全国首家形象升级体验店Plus、高端餐饮子福慧坤、音乐现场M-BOX Daily Concert落户上海广场。新一线城市商业项目供应数新增21家,环比上升163%,同比下降34%,新增商用物业面积环比上升197%,同比下降12%。其中成都从项目量及物业面积上看,表现优异。成都首个客运枢纽双地铁TOD综合体龙湖上城天街,跨界引进超200家品牌,其中西南首进、成都首进品牌超25家,包含INLOVE KTV、Spacelab失重餐厅、捞王、IMTOPIA等,多家风靡全国的品牌。二线城市商业项目供应数15家,较二季度的2家供应数增加14家,新增商用物业面积较上季度大幅回升,同比下降66%,长沙在供应数及供应面积上已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西安量子晨涵盖数字娱乐、联合办公及全方位潮流体验等多业态,将老旧工业区域转化成新兴产业聚集地,项目拥有超4000m2的VSPN电竞中心,预计每年将带来超过百场顶级电竞赛事,极大开拓西安电竞市场,辐射西北地区,“小店经济”政策引导下,街区内打造了“量子宇宙交易所-潮流玩物市集”,汇集地摊、MINICOOPER后备箱、集装箱品牌快闪店。三线城市新增商业面积环比上升214%,同比下降12%。新增商业项目供应数8家,5万平方米及以上新增购物中心5个,其中兰州2个,其余集中在泛长三角地区。奥特莱斯向三四线城市下沉,扬州砂之船奥莱、兰州杉杉奥特莱斯广场相继开业。一线城市购物中心开业情况(5万平方米及以上)中国零售商信心指数线上销售快速增长线下消费加快恢复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零售商信心指数187.2,环比上涨10.1%,同比上涨7.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23元,同比下降6.6%。监测品类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类值环比上涨25.1%,同比下降4.6%。本季度奢侈品品牌门店数较去年同期上涨6个百分点,轻奢品牌门店数量同比上涨30个百分点。受全球疫情影响,奢侈品的消费回流国内,市场活力的重新绽放使众多奢侈品牌对中国市场信心倍增。9月,大连爱马仕Hermès重装新启 ,再度体现对于东北市场巨大潜力的认可。纪梵希GIVENCHY西安中大国际高新店开业,成为目前全亚洲最大的纪梵希彩妆旗舰店。香奈儿首家鞋履精品店于九月落地成都远洋太古里。面对巨大的中国市场,LV、Chloe、纪梵希等品牌纷纷开启了直播卖货。Prada、Louis Vuitton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直播发布2021年时装秀。本季度大众品牌持续发力。优衣库继6月新开8家门店后,8月再开19家新店。其中,浙江桐乡、江苏丹阳、河南新乡等7个城市首次迎来优衣库的入驻。后疫情时代商业逐渐复苏,据H&M官方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尽管销售额与去年同期对比下降16%,但仍实现再盈利,恢复速度好于预期。疫情催生数字化运营快速发展,多场景消费贯通。永辉超市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到家业务销售额65.3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80%,占主营收入比重达9.7%,其中永辉生活APP占到家业务的比重达50.7%。苏宁家乐福数字化改造,ASG选品方法论,商品GPS定位,门店自主收银系统,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收银速度。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商业创新后疫情时代养生年轻化已成趋势老字号大胆破圈“轻养”型产品引发年轻人追捧疫情之后,健康话题再次受到全民关注,人们的认知方式、消费理念、行为习惯也以健康为中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养生年轻化一方面由于90后等被脱发和失眠等问题困扰,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年轻人对于自身健康管理的重视,更早的开始养生,同时疫情的突发加速人们意识到免疫力的重要性,对家人及自己的健康管理愈加重视,由此催生了很多“轻养”型产品出现,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角逐细分养生市场。351岁的同仁堂瞄准当代年轻消费客群,率先推出集健康饮食、医馆、体检、社交文娱于一体的复合概念店“知嘛健康”,希望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到访。门店整体分为三层,打造了42个健康生活体验场景,将中医的健康理念“象、食、养、医”逐一表现。 在当前的大趋势下,随着人们的需求升级,消费也随之升级,重心也从健康治疗转向预防为主,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轻量化养生已成为未来企业推出产品的主要方向。另外,随着社区商业的落地普及,对于周边家庭型的客群,相关业态也将成为未来的新增长极。国内潮玩市场火爆 发展势头强劲消费者及资本方共同关注 引领消费新风尚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上涨、消费理念不断升级以及潮流文化的持续带动,潮玩市场正在加速增长。盲盒的蹿红不但让潮玩走入消费者视野,也让潮玩行业市场火爆,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优酷、腾讯、哔哩哔哩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潮玩产品以及富有潮玩元素的节目。红杉资本、创业工场等10多家基金也在加速布局这个市场。伴随着当代青年个性化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潮流文化理念的深入,除了介于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之间,潮玩的属性同时具备线上及线下消费场景,不仅通过精神消费抓住更多消费者的心,还能线下引流,增加互动和销售效率。7月15日,泡泡玛特宽窄巷子店以“Molly入川”为灵感,融入仿古四合院落特色,黛瓦青砖蕴古风,还原出老茶馆的景象。门口一左一右的Molly和Labubu,配以“茶壶”和“麻将”元素,成都味十足。这家“川味潮玩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潮流品牌和历史文化的相融合,这也是泡泡玛特在本土化战略上的突破。8月27日至10月8日, 三里屯太古里“聚有趣,潮玩好”活动正式揭开帷幕,将潮玩态度与社交场景融为一体,在潮流街区创造新派社交生活方式。活动期间,精彩纷呈的“乐趣引力”“新趣连线”“奇趣跷板”和“潮趣野餐”四大社交场景装置,让人们纵情享受相聚的瞬间。另外,今年潮玩综合交易平台「着魔」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总额超百万美金的融资。潮玩平台「Suplay」宣布已于今年一季度完成数百万美金Pre-A轮融资,由源码资本独家投资。潮玩社交电商平台美拆已经完成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青松基金。截止目前,潮玩商品已经成为了公认的新消费模式。在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同时,潮玩行业也在不断吸引资本的关注。并在资本的助推下,国内潮玩行业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消费需求激发零售场景化新体验赋能商业运营新思路出境游的限制将部分高端消费锁在国门之内,在满足基本的购物需求和服务需求后,消费者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渐被放大,更愿意在消费场景内找到不一样的生活乐趣和情感寄托。千篇一律的小盒子店铺、同质化的营销方式已经很难为品牌实体店注入新的空间内涵。消费升级不仅仅是价格的变化,或是货品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人到购物中心里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们观察到市场上一些新品牌或者新玩法,他们在商业场景、顾客体验、科技运用、商业玩法、个性化等很多方面都有体现,也推动着市场的不断升级。7月Burberry于深圳推出奢侈品行业首家社交零售精品店「Burberry 空 · 间」,以“畅享当下,走进未来”为理念,融合线下和线上平台,带来数字化的沉浸式零售体验。「Burberry 空 · 间」由腾讯公司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旨在打造一个能够鼓舞和感染奢侈品消费者的探索空间,通过在店内和社交媒体上的新颖体验,让顾客能与品牌和产品充分互动。9月NBA全球最大旗舰店落地广州,设计灵感来自NBA球馆,店外竖立着巨型NBA标志,采用极简式全落地玻璃。室内则充满了赛场元素,还有各种“艺术画廊”。球迷可在Nike By You区域设计专属的定制版球鞋和服装,参观NBA珍藏纪念品及NBA复古商品,当然还售有广州特色及独家产品。NIKE互动区域还设有篮球赛场地板和交互式LED屏幕,未来将定期举办一系列NBA主题活动,为NBA球迷打造沉浸式的社交体验。Dior全球旗舰店华南首家在深圳万象天地开业,首次融入“GARDEN”概念,拥有全球独家 DIOR GARDEN。此外,该店还带来了Dior旗下的香水+美妆+饰品+精品全品类,还有全球独家商品线下首发。面对消费升级的时代,如何将消费场景融入精妙的创意和高质量的内容,并与用户建立深度互动,是品牌和购物中心需要共同思考的。同时零售场景化体验升级也给商业运营带来了新的启发,目前看也许全场景思维是个双赢的破局方法。但如何推进精细化运营,以契合更细分的个性化消费趋势,拉升客流。还需要各购物中心 “因地制宜”,在场景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共鸣和社交分享,尝试不同的体验式购物传递独特的消费感受,让消费体验有质的飞跃。 课题组成员:陈岗 王慧洁 王萌 周雷亚关于Q3商业地产您还有哪些看法或期待?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关注乐居财经,洞悉房产市场风云变化。】文章来源:睿意德

麻雀王

房地产调研-广东珠海商业地产市场整体调研报告

城市宏观环境调研(社会经济状况)综合概况发展规划经济状况人口结构收入消费城市中观环境调研(房地产市场状况)整体状况开发销售营销水平热点区域城市微观环境调研(商业及会所状况)商圈分布零售商业休闲娱乐典型会所延伸阅读:增城没房可售?胡扯!维权与血亏满天飞!南沙现房托?还有三个大雷广州买房难贷款难,增城南沙更艰难房产税2021不可能全面铺开东莞楼市:半夜调控还是半夜“糊弄”?珠海主城区主要商圈呈环状分布,分布较为零散且相对独立,各商圈彼此之间的辐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其中拱北商圈、老香洲和吉大商圈为珠海重点商圈,辐射力较强。而新香洲商圈,南湾商圈和前山商圈发展潜力较大。(1)拱北商圈:地处全国第二大陆路连接口岸,口岸日人流量数十万,同是也是国内外游客及往来港、澳、台、国外客商的集散地。它以口岸地下商业广场和莲花路商业街、万佳百货为龙头,以众多的百货商场、高档酒店、休闲娱乐场所及水湾头酒吧街等为补充,使之成为珠海商业、贸易、金融、旅游、服务、娱乐网点最为集中的地区。(2)吉大商圈:集中体现了生态、旅游、休闲、购物的理念,以景山路全国购物放心一条街为中心,主要由珠海市国营外币免税商场、珠海市百货公司、国贸海天购物广场组成,经营商品的档次相对较高,多以国际二、三线和国内一二线品牌为主。(3)前山商圈:主要是沿前山路周边形成的珠海最大的家居建材专业市场。(4)老香洲商圈:现已经形成了四个区域性商圈。一是以南坑为中心,加上茂业百货、新一佳等形成了以超级市场为主导的区域商业中心;二是以香洲百货为核心,加上周边的丹田百货、珠影广场、扬名广场、香埠路步行街形成的区域商业中心;三是在湾仔沙片区形成的电脑、电子、通讯专业市场;四是围绕丹田城市广场(家乐福)及五洲花城商业街形成的社区商业 。(5)新香洲商圈:主要是梅华西路汽车销售、配件专业市场和围绕华润万家、旺角百货等形成的购物、美食街区。(6)南湾商圈:南湾区域是主城区拓展形成的新崛起的房地产版块。该商圈主要以华发新城和华发世纪城为主导,人口素质较高。此区域商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的商业价值将加速提升,必将成为未来珠海又一个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商圈。

怪兽屋

2019年长沙商业市场调查报告 部分个案分析-房地产调研

2019年长沙商业市场调查报告 部分个案分析-房地产调研长沙目前有五一、袁家岭、东塘、火车站、溁湾镇、伍家岭、红星、高桥等成熟商圈五一商圈:王府井百货、新世界百货、东方百联、平和堂、春天百货、黄兴步行街、金满地地下商业街等;东塘商圈:平和堂东塘店、金色家族、友谊商场;雨花亭商圈:嘉信茂购物广场(沃尔玛)袁家岭商圈:友谊名店;火车站商圈:美美百货、友谊阿波罗商业广场;溁湾镇商圈:通程百货;伍家岭商圈:岁宝百货、新一佳、泰阳商城;高桥商圈:上河国际商业广场、大润发;红星商圈:通程商业广场、德思勤、天虹百货等延伸阅读:2020为什么要买房广州楼市凭什么给被深圳点燃了?你会买房吗?别买错了全省第一枢纽易主!北站站场规模超南站!花都未来吊打番禺?广州睡城指南 下一个新城在哪里

窥视者

中国商业地产行业2018/2019年度发展报告发布中国商业地

3月3日,全国工商联旗下的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研究会与RET睿意德联合发布了《中国商业地产行业2018/2019年度发展报告》,对2018年商业地产领域代表性事件进行了盘点,梳理出了行业八大现象,并对2019年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报告》首席专家、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研究会会长王永平指出,当前消费市场最大的变化其实不是一些舆论炒作的所谓升级或降级,而是消费市场的明显分级,由此也对商业的运营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步入了“无创新不商业”的新阶段。商业资产价值逐渐分化,运营良好的优质资产成为应对经济下行的有效工具。2018年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八大现象一、存量优质物业盘活 迎来资产证券化热代表性事件:广州正佳广场、国瑞购物中心、北京合生汇、新建元邻里中心发行CMBS/类REITS产品关注理由:2018年商业资产交易空前活跃,一批标志性商业项目集中入市,商业资产证券化迎来新热潮。9月,以广州正佳广场为标的物业的“广发恒进-正佳企业集团正佳广场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总规模73亿元,成为2018年最大规模的CMBS。此外,北京国瑞购物中心、北京哈德门广场、北京合生汇、北京世纪金源、苏州新建元邻里中心、深圳龙岗万科广场等众多优质物业成功获批或发行了证券化产品。在房地产金融杠杆普遍过高的背景下,商业资产的证券化更具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商业地产走向国际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二、大宗资产交易冷热不均 运营水平彰显资产价值代表性事件:世茂工三拍卖,北京盈科中心再易主关注理由:2018年年末,北京市场有两宗商业资产交易引人瞩目。一宗是乐视控股所属的世茂工三资产拍卖案,12月初,阿里网站进行了预拍公告,评估价为32.89亿元,而起拍价仅为23.02亿元;而另一宗是盈科中心项目以105亿元高价成交,打破了北京商用物业交易金额记录。这一冷一热的背后显示了资本市场对于资产运营价值的认可。世茂工三项目尽管地处北京核心商务地段,但是由于长期处于空置状态,资产价格不升反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盈科中心因为一直处于满租状态,拥有良好的现金流,即使总价高企,依然成交。与此同时,2018年,行业内还有众多商业资产意图出售,但是由于经营不善,有价无市。商业资产价值开始以运营水平高低而分化,优质商业资产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变现能力强、抗跌性好的优点更加突显。三、新零售叫好不叫座 线上线下融合期待依旧代表性事件:超级物种亏损,盒马鲜生遭遇“标签门”,盒小马开放加盟,美团正式入局新零售关注理由:12月,“新零售先锋”超级物种主体公司永辉云创爆出累积总亏损达10亿之巨,以至于永辉宣布将其剥离出上市公司业务体系。之前,盒马鲜生还被爆出修改食品保质期的“标签门事件”,以及迫不及待地推出盒小马加盟业务,京东7FRESH也对人事进行了洗牌,这些都让业界普遍形成了新零售叫好不叫座的印象。尽管新零售先锋实验遇挫,但是,显然并未因此放弃商业创新的探索,巨亏的超级物种已表示依然会独立于上市公司继续发展。美团将旗下生鲜超市品牌“掌鱼生鲜”升级为“小象生鲜”,同时还加快了拓店步伐。京东7FRESH在经历人事重组之后再出发,渠道已经下沉至三四线城市。新零售前行的脚步未停止,线上线下走向融合的期待依然存在。四、实体商业加码数据智能 技术驱动运营成为共识代表性事件:凯德Next-Ten、宝龙创想实验室、海底捞无人餐厅诞生关注理由:以大悦城、印象城、爱琴海为代表的购物中心纷纷自建商业科技公司,有的还增设了首席技术官岗位,更加注重技术对商业运营的引领作用。作为商业地产领跑者的凯德已经打造出商业新物种样板“来探Next-Ten”。宝龙联合京东跨界打造“宝龙创想实验室”,对接新零售,业态涉及儿童、餐饮、超市、数码等,包罗生活细节,融合线上消费实现流量导入。同时,宝龙还投资了可以广泛应用于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大型零售商、主题园区的共享跟随服务机器人。海底捞的无人餐厅则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实体商业从过去寄望于第三方科技公司提供服务,到如今纷纷自身投入研发商业数据化技术,表明了希望更好商业化应用的迫切愿望。五、存量商业纷纷升级改造 城市更新创造新商机代表性事件:北京坊、上海世茂广场、深圳印力中心重张关注理由:2018年,一批城市更新商业项目亮丽重张。位于北京前门核心地段的“北京坊”全面营业,无印良品体验酒店、星巴克甄选旗舰店、Page One旗舰店等众多创新业态亮相,颠覆了多年来消费者对于前门商业的落后陈旧印象,越来越多的本地顾客开始重新回到这里。9月,世茂集团旗下上海世茂广场重新开业,强烈的时尚感和创新性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客人,改造前后业绩翻番,冰火两重天。深圳印力中心改造之后业绩增长近三成。这些项目之所以改造成功,除了提升硬件之外,场景打造、项目定位、业态组合等全方面进行了升级创新,也为城市商业更新带来了活力与信心。2018年,同时有多宗具有影响力的更新项目被交易。大悦城在北京收购了大兴火神庙项目,决定将其改造为新产品线“大悦春风里”。凯德则以128亿高价收购了上海最高双子塔,计划打造上海第三座来福士。由于增量商业开发成本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区位越来越偏,存量商业的更新改造正成为新的商机。六、商业地产投资总体过热 核心地段商业仍受追捧代表性事件:恒隆等主流商业地产商竞价杭州最贵商业地块关注理由:5月,著名商业地产开发商香港恒隆地产以107.3亿的价格、118%的高溢价率,摘得杭州核心商业区杭州大厦旁百井坊地块,杭州将迎来首 个恒隆广场。竞买当天,除恒隆之外,参加竞买的还有华润新鸿基、阿里城投、新世界、九龙仓、银泰知名地产公司,而且竞争一度陷入白热化。在商业地产普遍投资过剩的大背景下,杭州这一商业地块的拍卖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并不意味着商业地产投资热的复燃,主要是基于项目在城市量级与区位上的个案优势,核心地段商业抗跌性好的传统投资理念依然被认可。七、消费降级争论四起 商业潜力重在激活代表性事件:拼多多上市、阿里入股汇通达关注理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拼多多7月在美国上市,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实体商业中不少人将其成功归结于经济下行下的所谓“消费降级”。事实上,从国家商务部等权威部门发布的报告显示,消费升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拼多多的成功更大程度上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形成了底层消费的集聚和升级。此外,面向小城镇的电 商平台汇通达也获得阿里45亿元投资。电 商平台的下沉不仅激活了中小城市巨大的消费潜力,而且也提振了中小城市实体商业发展信心。八、购物中心招商难现象突出 如期开业成为实力标志代表性事件:广州K11、长沙IFS、昆明大悦城、厦门华润万象城等项目如期开业关注理由:多年来商业地产大跃进式的发展,导致购物中心竞争过度,再加之受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影响,许多品牌承租能力下降,新项目普遍面临招商难、资金难、开业难,即使是一线城市和大型央企也遇到了同样问题。根据2018年抽样数据,体量5万平方米以上购物中心实际如期开业数量不足6成。而万达、华润、印力、大悦城、龙湖等知名商业地产商则凭借品牌声誉、专业团队,以及资金优势等综合实力,无论是自营、自建,或者委管项目,都实现了如期开业,其中一些项目还成为当地商业升级的新标杆。2019年中国商业地产行业趋势展望一、市场总体预期趋于谨慎由于受宏观经济影响,消费者消费更趋谨慎,再加之商业自身创新不足,渠道分流更加明显,今年业界的市场预期普遍下行,新项目的拓展更趋保守。餐饮、影院等购物中心传统增长引擎表现乏力,新零售的发展也不尽人意,行业步入“无创新不商业”的新时期,亟需替代性创新业态与模式,市场倒逼的创新压力加大。二、消费市场分级更加突显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人群的不断迭代,消费理念与消费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消费升级作为主旋律已经不可逆转,但是,与此同时,消费分级现象也更加突出,有时貌似消费降级,其实正是消费分级的体现。仔细分析拼多多的客群构成,便可发现它的崛起不能简单地解读为消费降级,而是追求高性价比新消费理念的体现。三、线上线下融合继续深化以腾讯入股步步高、阿里入股居然之家等为代表的线上线下融合,在完成了股权整合之后,将步入技术融合、运营融合与文化融合等多维深度融合阶段,新型数字化门店落地预计会继续加速,新零售可能出现更具先进性的商业模式,行业也面临重新洗牌的可能。永辉超级物种的巨亏虽然引发对于新零售的一些担忧,对于新零售的盈利模式也有了更多的质疑,但是对于线上线下融合业界仍普遍抱持期待。四、商场与品牌构建命运共同体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等商业体与商业品牌之间的关系,过去多是简单的租赁关系,商场的角色基本上只是选择与考核商户。如今,为共同应对市场下行压力,商场与品牌商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有的商场开始深度支持品牌创新发展,通过大数据指导品牌商优化产品与供应链,甚至直接投资孵化品牌、合作经营品牌等,商场与商业品牌的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关系更趋紧密。五、政府着手规范商业地产发展多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商业地产重招商轻规划,商业地产企业重开发轻运营,导致投资过热、无序发展等问题突出。为此,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在成都等地的推动下,国家标准委已经基本完成了商务楼宇发展国家系列标准的起草工作。随着标准的发布,将会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产生影响,商业地产的发展乱象也将会进一步规范。今后,商务楼宇的发展方向将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图片来源: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研究会与RET睿意德供图【关注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迟暮

2020中国商业地产租金指数研究报告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居民生产生活受限、消费活动减少,商业地产市场面临挑战;但从另一方面看,疫情加速互联网时代消费习惯变革,商业地产行业的新格局将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中指研究院在分析总结历年研究经验及商业地产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商业地产指数的研究和编制,主要涵盖商铺租金指数和写字楼租金指数,用以客观反映重点城市商业地产价格水平及其变化趋势。01中国商铺租金指数运行分析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商铺租金指数对全国重点城市主要商业街和典型购物中心商铺租赁样本的调查数据,2020年上半年,中国主要商业街商铺和重点商圈(购物中心)商铺租金水平整体下跌。其中,由全国重点城市100条商业街商铺为样本标的,构成的百大商业街(百街)商铺平均租金为25.1元/平方米·天,环比下跌2.41%;由100个典型购物中心商铺为样本标的,构成的百大购物中心(百MALL)商铺平均租金为26.8元/平方米·天,环比下跌1.09%。疫情期间,部分业主/运营商推出给予免租期、缓交租金等一系列商户纾困措施,商铺租赁样本调查数据显示,样本商业街中,近半数业主给予商户免租期;样本商圈中,超七成购物中心给予商户免租期(注:本次商铺平均租金涨跌幅未考虑疫情下业主/供应商为商户提供免租期对租金水平的影响)。从涨跌个数来看,在样本商业街中,租金环比上涨的商业街占12.1%,租金环比下跌的商业街占83.3%,4.5%的商业街租金与上期持平;在样本商圈(购物中心)中,租金环比上涨的商圈占14.7%,租金环比下跌的商圈占84.2%,1.1%的商圈(购物中心)租金与上期持平。从市场表现来看,2020年1-5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9万亿元,同比下降13.5%,降幅较1-4月收窄2.7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增幅较1-4月扩大2.9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4.3%,较去年同期扩大5.4个百分点。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网络购物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方式,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持续提升,线上消费对实体经营仍产生挤压效应。整体来看,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和消费受到较大冲击,商业租赁需求恢复仍需时间。1、百街商铺租金指数变化(1)百街商铺租金变动情况根据全国15个重点城市主要商业街商铺样本调查数据,由重点城市100条商业街商铺为样本标的,构成百大商业街(百街)商铺租金指数。2020年上半年,百街商铺平均租金为25.1元/平方米·天,环比下跌2.41%。分城市等级来看,2020年上半年,一线城市中租金环比上涨的商业街占11.5%,租金环比下跌的商业街占80.8%,7.7%的商业街租金与上期持平。一线城市中,北京9条商业街租金环比两涨五跌两平,其中南锣鼓巷跌幅最大,为3.37%;上海11条商业街租金环比均下跌,其中田子坊跌幅最大,为5.26%;广州3条商业街租金环比一涨两跌,其中北京路步行街跌幅较大,为3.67%;深圳3条商业街租金环比全部下跌,其中东门步行街跌幅最大,达5.59%。2020年上半年,二线城市中租金环比上涨的商业街占12.5%,租金环比下跌的商业街占85.0%,2.5%的商业街租金与上期持平。二线城市中,南京主要商业街租金环比上涨;杭州、长沙、海口主要商业街租金环比涨跌互现;其余7个城市主要商业街租金环比均下跌或持平,其中武汉光谷步行街租金环比跌幅最大,为6.64%。(2)租金涨跌幅较大的商业街图:2020年上半年租金环比涨跌幅较大的商业街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Fang.com、3Fang.com2020年上半年,样本商业街中,南京老门东、海口中山路等8条商业街租金环比上涨,但涨幅有限,其中南京老门东环比涨幅最大,为0.78%;海口中山路、海口解放西路商业街租金环比涨幅在0.5%(含)-0.7%(含)之间;北京簋街、杭州武林路等5条商业街租金环比涨幅均在0.5%以内。在租金环比下跌的商业街中,武汉光谷步行街、深圳东门步行街等10条商业街租金环比跌幅相对较大,其中武汉光谷步行街租金环比跌幅最大,为6.64%;深圳东门步行街、上海田子坊商业街租金环比跌幅均在5.0%-6.0%之间;重庆三峡广场、苏州石路步行街、天津滨江道商业街等7条商业街租金环比跌幅均在3.0%-5.0%之间。2、百MALL商铺租金指数变化(1)百MALL商铺租金变动情况根据全国15个重点城市典型购物中心商铺样本调查数据,由重点城市100个典型购物中心商铺为样本标的,构成百大购物中心(百MALL)商铺租金指数。2020年上半年,百MALL商铺平均租金为26.8元/平方米·天,环比下跌1.09%。分城市等级来看,2020年上半年,一线城市中13.6%的商圈(购物中心)租金环比上涨,84.1%的商圈(购物中心)租金环比下跌,2.3%的商圈(购物中心)租金与上期持平。一线城市中,北京12个商圈租金环比一涨十跌一平,其中崇文门商圈租金跌幅最大,为2.58%;上海22个商圈租金环比三涨十九跌,其中人民广场商圈跌幅最大,为2.82%;广州6个商圈租金环比两涨四跌,其中北京路商圈跌幅最大,为3.99%;深圳4个商圈租金环比全线下跌,其中华强商圈和福田中心区商圈跌幅较大,均为2.29%。2020年上半年,二线城市中15.7%的商圈(购物中心)租金环比上涨,84.3%的商圈(购物中心)租金环比下跌。长沙、南京、苏州、重庆、南昌等7个城市重点商圈租金环比全部下跌;成都、杭州等4个城市重点商圈租金环比均涨跌互现。二线城市中,杭州申花商圈租金环比跌幅最大,为3.70%。(2)租金涨跌幅较大的商圈图:2020年上半年租金环比涨跌幅较大的商圈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Fang.com、3Fang.com从商圈层面看,2020年上半年,在租金环比上涨的商圈中,广州天河路、广州西关等10个商圈租金环比涨幅较大,其中广州天河路商圈租金环比涨幅最大,为0.61%;广州西关商圈租金环比涨幅亦达到0.60%;上海川沙、上海七宝2个商圈租金环比涨幅均在0.5%-0.6%之间;青岛浮山后、海口滨海国贸、上海中山公园等6个商圈租金环比涨幅均在0.5%以内。在租金环比下跌的商圈中,广州北京路、广州市桥2个商圈租金环比跌幅近4.0%;杭州申花、南昌八一等3个商圈租金环比跌幅均在3.0%-4.0%之间;青岛李村、上海人民广场、重庆三峡广场等5个商圈租金环比跌幅均在2.0%-3.0%之间。3、租金运行趋势研判从市场表现看,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络购物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方式,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持续提升,线上消费对线下实体商业经营产生一定冲击。一方面,疫情催化新兴业态持续扩张,推动零售商业企业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加速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零售商业企业提供的无接触、自助式零售等服务更受消费者青睐,同时社区商业价值获得快速提升。整体来看,202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还未回归正常水平,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仍未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短期来看,国内经济仍在复苏,实体商业经营仍面临较多挑战,商铺租金整体承压。未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前期压抑的部分消费需求有望逐步释放,并支撑消费市场平稳发展。供应方面,从短期供应来看,受疫情影响,15个重点监测城市1-5月新开业购物中心项目数量仅有14个,总商业建筑面积约82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青岛、南昌等8个城市,较2019年1-5月减少约250万平方米。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部分受疫情影响而暂停开业计划的购物中心预计将于2020年下半年入市。从长期供应来看,2020年1-6月,15个重点监测城市商办用地成交规划建筑面积为2509.5万平方米,同比上升14.1%。从城市等级看,一线城市商办用地成交规划建筑面积同比上升100.3%,二线城市同比上升2.3%。从成交占比看,一线城市商办用地成交面积占15城比例由去年同期的12.1%上升至21.2%,二线城市占比由去年同期的87.9%下降至78.9%。整体来看,一线城市商办用地市场成交规模同比明显增加,二线城市成交规模同比较为稳定。需求方面,2020年1-5月,受疫情影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3.5%,仍未恢复疫情前水平;而线上消费累计同比持续增长,持续挤压线下实体消费,1-5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增幅连续三个月扩大。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同比下降36.5%;商品零售同比下降10.6%。15类限额以上单位商品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日用品类及通讯器材类分别同比增长13.4%、8.5%、4.9%、2.5%和2.3%,其余10类商品零售均同比下降;其中金银珠宝类及服装鞋包、针纺织品类同比下降超过20%。整体来看,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消费市场短期受到较大冲击,虽然市场活力回升,但恢复疫情前的水平仍需时日,在租赁需求有所放缓的情况下,商铺租金短期仍面临下行压力。展望未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其对经济的影响短期内仍会持续。在国内经济、消费市场和实体商业的恢复尚需时间的背景下,商铺租金水平在短期内或将继续下行。同时,境外疫情正在蔓延扩散,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还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在外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的战略将持续推进。且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复商复市稳步进行,在促消费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经济将逐步释放内需潜力,消费升级的势头亦将持续。随着消费市场活力不断恢复,实体商业和商户经营也有望逐渐回归正常水平;预计未来,我国重点城市商铺租金有望恢复平稳运行态势。02中国写字楼租金指数运行分析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写字楼租金指数对全国重点城市主要商圈写字楼租赁样本的调查数据,2020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城市主要商圈写字楼租金 整体水平累计下跌2.38%;其中二季度平均租金为4.8元/平方米·天,环比一季度下跌1.54%。从商圈来看,二季度写字楼租金环比上涨的商圈占10.0%,租金环比下跌的商圈占87.5%,2.5%的商圈租金与上期持平。整体来看,2020年二季度,国内经济逐步复苏,但当前境外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继续发展演变,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在国内经济恢复面临压力以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稳定运行仍面临较多挑战,消费、投资等主要指标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受国内宏观经济仍处于下行区间影响,本季度全国重点城市主要商圈写字楼市场需求下降,租金环比继续下跌。分城市等级来看,一、二线城市写字楼租金环比均下跌。1、写字楼租金变动情况分城市等级来看,一、二线城市写字楼租金环比均有所下跌。从城市等级看,2020年二季度,一线城市中,13.9%的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上涨,86.1%的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下跌。具体来看,一线城市36个主要商圈中,北京丽泽桥、北京科技园区等5个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上涨;深圳龙岗中心城、深圳南山中心区等31个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下跌。2020年二季度,二线城市中,6.8%的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上涨,88.6%的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下跌,4.5%的商圈写字楼租金与上期持平。11个城市44个主要商圈中,杭州、南京、长沙主要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涨跌互现;其余城市主要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均下跌或持平。2、租金涨跌幅较大的商圈图:2020年二季度写字楼租金环比涨跌幅较大的商圈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库·写字楼版2020年二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对写字楼市场的影响继续显现,在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写字楼租金指数监测的15个重点城市主要商圈中,近九成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下跌;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文体娱乐等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大,这几类行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下跌较多。在写字楼租金环比下跌的商圈中,深圳龙岗中心城环比跌幅最大,为3.96%,租金下跌至3.7元/平方米·天;深圳南山中心区、北京上地等13个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跌幅亦在3.0%以上;广州体育中心、上海五角场等47个商圈租金环比跌幅在1.0%-3.0%之间;上海淮海中路、成都春熙路等9个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跌幅在1.0%以内。尽管疫情期间,企业经营活动受限,但互联网相关服务行业、医疗以及大数据等行业继续保持上扬态势,基于扩张需求,楼盘硬件设施较好、物业管理完善且租金较低的新兴商圈写字楼需求有所增长。同时,TMT、金融业等行业仍为写字楼市场需求主力,部分企业存在扩张需求;因此,这几类行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商圈写字楼租金仍较为稳定。在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写字楼租金指数监测的15个重点城市主要商圈中,北京丽泽桥、北京科技园区等8个商圈写字楼租金环比有所上涨,涨幅均在1.0%以内。3、租金运行趋势研判从市场表现来看,随着复工复产扎实推进,二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恢复改善态势,但2020年1-5月,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指标同比仍呈下降态势,经济运行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部分行业的稳定复苏也面临新挑战。重点城市写字楼租赁需求疲软,空置率高企,综合因素致使二季度写字楼租金环比继续下跌。分行业来看,与互联网、医疗相关的办公需求继续保持逆势增长,TMT行业、金融业办公需求保持稳定,为写字楼租赁市场带来一定积极影响。供应方面,新开工方面,2020年1-5月,15个重点城市办公楼新开工面积共计91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6%。其中一线城市办公楼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6.7%;二线城市同比下降39.5%。土地供应方面,2020年1-6月,15个重点城市商办用地成交规划建筑面积为250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1%。其中一线城市商办用地成交规划建筑面积同比增长100.3%;二线城市同比增长2.3%。短期来看,受疫情影响全国15个重点城市办公楼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长期来看,重点城市商办用地供应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需求方面,2020年二季度,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处于恢复过程中。2020年1-5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8%,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7.7%。从主要行业看,5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2.9%、7.1%、5.2%,增速较4月分别加快7.7、6.0、0.8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分别下降2.1%、21.7%,降幅较4月分别收窄4.5、12.0个百分点。整体来看,TMT产业、金融业等仍为本季度写字楼市场需求主力。展望未来,从宏观环境来看,2020年二季度,推动复工复产、支持疫情防控的相关政策有序落实、不断推进,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态势。税收方面,国家先后出台多项税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和社会税收负担、成本压力。5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等税费政策实施期限的公告》,支持疫情防控、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5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有关事项的公告》,缓解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资金压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方面,政策继续给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贷支持。5月25日,银保监会、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 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提出了20条措施以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各环节收费与管理,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疫情发生以来,银保监会不断优化疫情防控领域金融服务,截至2020年5月17日,银行机构对疫情防控、助力复工复产提供的信贷支持已超过3.11万亿元。短期来看,在疫情影响下,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复苏尚需时间。2020年1-5月,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仍同比下降;随着疫情对市场的影响逐步显现,写字楼租金短期仍将承压。但长期来看,虽然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在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的背景下,随着复工复产扎实推进、生产需求逐步好转,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也将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都将推动经济全面回归常态,并支持写字楼市场的平稳发展。

大美

2019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在京重磅发布

3月19日,2019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在北京隆重发布。商业地产对消费增长和百姓美好生活的推动作用正不断增强,作为专业权威的房地产研究机构,中指研究院启动“2019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旨在发掘彰显商业地产行业中的优秀企业群体,推动行业提升运营水平,并为提振消费、服务百姓美好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商业地产企业规模性、运营能力等指标进行科学量化,中指研究院首次发布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多重挑战,商业地产行业整体运行也显现出了调整态势,但商业地产百强代表企业通过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优化布局、稳健经营等手段,其整体经营表现优于行业大势。报告认为,后市中商业地产百强企业需要紧跟时代大势、借鉴先进经验,持续内外兼修、加强磨炼,才有望继续屹立于市场潮头。1、规模表现:产品延伸与资本扩张并举,推动经营规模稳步壮大2018年,商业地产百强代表企业经营性物业持有面积均值为271万平方米,较2017年增长18.8%,增速扩大9个百分点,扩张速度有所增加。从规模上看,企业分化更加明显:万达截至2018年底累计持有物业面积3586万平方米,其它企业持有面积多数不足1000万平方米,头部企业领先优势明显。此外,华润置地、宝龙、龙湖的持有面积增长也较为明显。从租金总收入来看,商业地产百强代表企业经营性物业租金收入均值为23.5亿元,较2017年提升26.3%,增速扩大3.9个百分点。商业地产百强企业通过城市布局与产品系列同步扩张,夯实了企业规模化发展根基。此外,通过强化资本运作和收购,包括开展企业和项目层面的整合,百强企业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经营质量:借力消费升级与技术创新,运营水平持续提升商业地产的本质在于运营,一般情况下项目的租金和出租率水平能直接反映其运营实力。从商业地产百强代表企业的平均租金来看,整体呈现震荡提升的趋势。2018年,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经营性物业的平均租金为72.4元/平方米月,同比增长6.5%。从结构上看,百强代表企业内部平均租金水平差异明显,整体呈阶梯状分布。从出租率来看,百强代表企业重点项目的表现较为稳定。2018年,商业地产百强代表企业重点项目平均出租率为93.8%,较2017年提升0.1个百分点,代表企业间重点项目的平均出租率差异相对较小,基本上都维持在90%以上。当前,万达、华润置地、大悦城等百强代表企业积极进行运营升级,实现了提质增效:一方面借力体验消费、共享消费等风口,适时调整产品设计及业态配置,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全方位挖掘客户需求,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获得了各类承租客群的认可,一步步实现高质量运营。3、成长性:布局潜力城市与核心区域,稳步提升可持续增长空间2018年,全国商办市场投资规模出现调整,商办土地市场也呈震荡前行态势。2018年,全国300城商办用地推出规划建筑面积2.81亿平方米,同比减少0.2%,共成交2.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商办用地成交楼面均价为2278.6元/平方米,同比下跌5.4%。从不同城市的分类来看:2018年,一线城市商办用地成交面积同比下降10.9%,在各线城市中下降幅度最大;二线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上升5.8%;三四线城市商办用地成交面积同比下降1.2%。成交楼面价方面,各线城市商办用地成交楼面均价整体下降,其中一线城市同比降幅达12.1%,在各线城市中下降幅度最大。面对行业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部分城市商办供求关系的失衡,商业地产百强企业及时调整应对策略,放缓了在商办土地市场的投资节奏。2018年,商业地产百强代表企业平均新增商办用地面积为66.9万平米,同比下降18%,百强代表企业的目光更加聚焦于三四线城市。下一步,百强企业将进一步升级发展目标,在规模化发展、兼顾稳健与质量的战略布局下,进行持续扩张。4、稳健性:长短期负债结构优化,融资创新获突破在2018年上半年,国家经济领域强调“去杠杆”导向,房地产相关业务的资金渠道受到明显影响,现金流压力显现,商业地产运营领域也面临一定冲击。商业地产百强代表企业2018年底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2.5%,较2017年提高0.7个百分点,而且过去几年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但从绝对水平来看,百强代表企业的整体负债率水平尚在合理区间,经营稳健性获得了保障。另外,更多的百强代表企业积极调整负债结构,通过扩大长期融资规模、有效控制短期负债水平,逐步实现了债务结构的平衡。在众多融资渠道中,境内外债券、资产证券化融资等方式表现突出。境内外债务发行回暖,利率上行。2018年十家商业地产百强企业共发行境内公司债8支,发行规模222.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55.3%;十家商业地产百强企业海外债共发行8支,发行规模218.8亿元,同比增幅达101.7%。从发行利率看,十家商业地产百强企业境内公司债发行利率为6.2%,与2017年相比增长1.2个百分点;十家商业地产百强企业海外债发行利率为6.0%,与2017年相比上涨1.2个百分点。报告指出,展望未来,机遇虽大却易逝,挑战虽多犹可越。对于商业地产企业而言,一是要借鉴国内外领先企业发展经验,以运营为根基,并以合理的金融手段为翼,真正地追求和实践行稳致远,打造百年名企。二是要深刻把握经济发展、消费振兴、城镇化下沉、商业繁荣等时代大潮流,善于因势利导,抢占发展先机。三是要进行全面提升,恪守“远、大、准、变、稳”五字诀,勇于开创商业文明新天地。报告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赋予了商业地产新使命、新要求。使命所在,目标所向,商业地产百强企业应擎起提振消费、变革创新的大旗,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成就自身,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