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考研:考研调剂视线盲区,科研院所单位不要忘!华容道

2020考研:考研调剂视线盲区,科研院所单位不要忘!

不可忽视的科研院所科研院所在研招时比较低调,其信息并不为多数人所知,但其学习研究条件、未来出国深造和就业的前景并不比高等院校差,有些还比高等院校更强。调剂时还应该考虑一些科研院所,目前大约90%的考生报考高校研究生,只有10%考生填报科研院所的研究生。科研院所的导师多,学生少,教学科研质量也很高。因此,在调剂时应多关注科研院所的信息。最好能把与你专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信息都收集全,挨个联系,说不定就有好运降临。以下是我从网上整理的2020年招收调剂9所科研院所,每一个都非常优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1.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接收调剂专业方向:材料与化工(专业型)调剂要求:1.原报考专业需与调剂专业相同或相近,考试科目中需含有“数学”;2.初试成绩要求:政治≥50,外语≥50,数学≥80,业务课≥80,总分≥300。调剂意向:1.化学研究所“材料与化工”专业招收少量调剂考生;2.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分子医学院”(简况介绍)在化学研究所挂靠招生;3.填写调剂申请表时,须选择“调剂意向”。报名流程:附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0年硕士研究生调剂申请表》2.中科院杭州高等研究院接收调剂专业方向:电子信息单位: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杭高院”)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高起点、小而精的教学科研机构。杭高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光电学院”)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技物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光所”))共同承办,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物理与光电技术领域研究类和应用类人才。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有20名研究员作为杭高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双聘教授拟在2020年招收20名电子信息专业类硕士研究生,由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代招,现接收调剂。录取后,在杭高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完成课程学习及科研,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国科大统一颁发,享受杭高院的奖助学金待遇。一、调剂要求:1、总分及单科均符合我所学硕分数线要求(政治、英语≥48分,业务课一符合国家线,业务课二≥90分,总分≥300分)。2、一志愿初试考试科目必须与上海光机所电子信息专业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且必须有数学。(上海光机所电子信息(专硕)考试科目四为:806普通物理(乙)或815机械设计或817光学或856电子线路)3、接收本科为:物理、光学、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调剂生。4、通过调剂初审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将统一短信或电话通知。复试时间初定于2020年5月上旬,具体复试通知将以邮件通告初审通过的考生。3.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经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现将我所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公布如下:1、我所指标第一志愿生源已满,不接收外校调剂考生。2、2020年我所拟与部分高校继续合作培养研究生,计划接收外校调剂生若干名。3、具体复试时间和复试方案将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制定。4、请各位考生关注我所网站信息。4.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接受调剂专业: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调剂基本条件:1、学术型硕士,本科为自动控制、电气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2、重点院校应届毕业生,身心健康。3、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A类)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4、总分305以上,政治和英语不低于45分,数学和专业课不低于70分的考生,方可申请。信息登记:申请调剂的考生请按照附表(xxx调剂情况表)填写信息,并附上初试成绩单及个人简历(含本科成绩单、各种获奖、荣誉、发表论文、四六级证书、专利证书复印件等),发至指定邮箱。邮件标题格式为:姓名-硕士类型-所学专业-毕业院校-考研总分;附件名称:考生姓名-调剂信息。有意向考生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我所研招办邮箱,我所择优选择调剂人员,并通知复试。联系人:沈老师xxx(考生姓名)调剂情况表5.钢铁研究总院接收调剂专业: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600 冶金工程、070300 化学,拟接受调剂人数另行通知,化学专业方向主要为分析化学。调剂政策:1.考生初试成绩必须达到报考第一志愿专业的国家2020年复试A类分数线。2.申请调剂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相同。3.满足教育部有关调剂的其它要求。4.重点大学毕业生优先。5. 调剂考生入学后与第一志愿考生享受相同待遇。调剂程序:(一)申请调剂:1. 填写《2020年钢铁研究总院硕士研究生调剂意向表》(官网下载)2.填写《2020年钢铁研究总院调剂考生个人简历及自述》(官网下载)3.本科成绩单(学校盖章后的扫描件)4.准考证及身份证扫描件以上材料发送电子邮件至信箱,邮件主题及附件《调剂意向表》名称(非常重要)为:申请调剂专业-调剂人姓名-性别-本科学校-报考学校-总成绩。6.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一)学术型0202应用经济学:020202区域经济学、020205产业经济学、0202Z1亚太经济0302政治学:030201政治学理论、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Z2行政学0303社会学:030301社会学、030304民俗学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5思想政治教育0602中国史:0602Z1中国古代史、0602Z2中国近代史、0602Z3专门史0603世界史:0603Z1世界近现代史、0603Z2世界地区国别史、0603Z3世界通史与专门史(二)专业型035200社会工作1、调剂考生初试总成绩、单科分均达到2020年国家A类地区复试分数线。2、调剂考生调剂专业须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拟申请调剂专业初试业务课科目须与报考专业初试业务课科目相同或相近。3、只接收第一志愿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调剂考生。1、符合调剂条件的考生可将调剂信息(邮件标题命名为:调剂专业+姓名+总分)发送至信箱接收的邮件只作为我院正式调剂时的参考信息,不作为正式接收调剂的依据。2、考生可于5月20日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服务系统填报调剂志愿。请考生及时在该系统中进行报名、接收复试通知、同意拟录取等相关操作。招生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7.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一、联合培养高校为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020年上海硅酸盐所与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拟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其中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我所一志愿生源已满,不对外接收调剂;上海理工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目前政策还不确定,待确定后再对外公布,如接收调剂,以一志愿学生和已报名调剂学生优先考虑。欢迎材料、化学、物理、生物等专业的同学报名。二、联合培养教育特色1.两段式培养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第一学期/第一年主要在联合培养高校完成课程学习,第二学期/第二年开始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开题报告、中期报告、论文答辩等由联合培养高校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联合组织,学位授予和就业派遣等事宜由联合培养高校负责(即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为联合培养高校颁发),上海硅酸盐所发放联合培养证书。2.双导师合作指导高校及研究所各指派一名导师负责指导联合培养研究生学习和论文工作,科研阶段主要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负责指导。3.优厚的学习待遇三、联合培养研究生调剂申请1、报名联合培养研究生要求必须考统考数学,未考统考数学的同学请不要报名。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4月28日。2.审核报名结束后,我所研究生部以邮件方式通知调剂考生能否进入联合培养研究生复试名单,请考生届时关注相关通知;3.复试联合培养研究生复试要求和时间另行通知,具体事项以复试通知为准;4.调剂通过复试被录取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完成所有调剂操作(调剂单位为相应联合培养高校)。报名、审核、复试等环节以上海硅酸盐所为主,考生在此期间不需要联系联合培养高校相关学院。四、联系方式我所研招办通讯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和硕路585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生部8.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接收调剂的缺额情况:学术型专业为天体物理4人、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天文技术方法共1人,专业型专业为电子信息1人。申请条件:1.符合中国科学院大学规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报考条件。2.初试考试科目必须与所要调剂专业科目相同或相近。我台专业科目详见附件《专业与考试科目-2020年》。3.学术型专业与专业型专业各科分数须达到A区相应类别国家分数线要求。电子信息专业其中一门专业课必须为全国统考数学一或全国统考数学二。【邮件主题】邮件“主题”中注明“调剂:姓名,本科毕业学校、时间及专业,第一志愿报考学校及报考专业”【邮件内容】考生联系电话;考生硕士研究生考试各科成绩(单位自命题科目请注明);考生大学期间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情况和受奖情况及个人爱好等),最好采用分条列出【邮件附件】1.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调剂申请表2.大学本科成绩单(须有大学本科学校的盖章)3.其它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与受奖情况材料(文档、扫描件或照片)4.近期的生活照片(全身照)5.往届毕业生需要提供学位证书与毕业证书的扫描件。调剂事宜:我台将对申请调剂的考生资格进行初审,并及时通知考生参加复试。咨询方式:目前全国各地仍处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确保每一位考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020年硕士调剂咨询主要通过电子邮箱的线上方式提交问题联系人:王德良通信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羊方旺396号附件: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调剂申请表-2020年.doc,专业与考试科目-2020年.docx9.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一、中国科学院大学调剂名额(3名)基本要求如下:(1)调剂专业:材料与化工,其中材料方向1人,化工方向(生物化工)2人(2)总分不低于310分,单科成绩不低于50分(满分100分),单科成绩不低于60分(满分150分),其中初试必须考数学。请各位同学查阅我所2020年招生目录中“材料与化工”专业招生导师:欢迎符合条件的同学积极报名,并将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初试成绩于4月30日下午17:00前发送邮件主题“姓名+调剂国科大+导师”。复试事宜另行通知。二、天津工业生物所与天津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调剂名额(50名)(1)调剂专业:生物与医药(2)总分不低于300分,单科成绩不低于50分(满分100分),单科成绩不低于80分(满分150分)。部分导师的详细信息可查阅研究所官网介绍:联培生项目名额充足,欢迎符合条件的同学积极预报名,并将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初试成绩于4月30日下午17:00前发送,邮件主题“姓名+调剂联合培养+导师”。正式报名事宜另行通知。天津科技大学发放毕业证、学位证,天津工业生物所发放联培证书。复试内容可先参看2019年通知中的附件内容

间隔年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闻曰

他是上海科技大有机所联培研究生,将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读博

个人信息刘星宇上海科技大学-有机所联培研究生林国强院士课题组爱好:看电影、玩游戏、弹吉他毕业去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全奖)在校荣誉: 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上海科技大学国家奖学金三年前,充满活力与浓厚科研氛围的上海科技大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幸运地成功保研到上海科技大学。三年的硕士生涯中,我受到了上海科技大学国际化与人文化的教育滋养,也在国内有机化学最顶尖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受到最严格和系统的有机化学训练,这些为我打开了有机化学研究的大门。我在本部呆的时间不到一年,但是对本部的印象非常深刻。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课程,只要你感兴趣的领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课程。同时学校也鼓励我们多去学习一些交叉领域的东西。上科大的英语课程很有意思,每周的小班化外教课让你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你的口语交际能力。每周一次的英文lecture,让你学习英语的同时还了解到了各种西方文化与精神。课程外,学校的硬件设施更是不能再赞,图书馆充足的空位、宜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自习。学校还专门为研究生提供了单人的研习教室。我最喜欢的是学校图书馆的研讨室,同学可以几个人预约一间研讨室,进行考前的复习或者是对一些presentation的演练。我记得当时准备有机所不对称合成课程的Seminar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经常会借用图书馆的研讨室来进行对我们要讲的课题的讨论。我在学校与有机所共同的导师是林国强院士,林院士是中国有机化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影响了几代中国有机化学人,是上科大让我有幸进入林老师的课题组。刚到有机所报到的时候林老师教导我们“有机化学很辛苦,做原料,开反应,过柱子(对反应体系一种提纯的操作)。可是如果只是单单地学会这些,那你毕业之后的竞争力在哪呢?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走出舒适圈,学会去思考,要有给自己找麻烦的精神。我们不要做有机砖工,而要做新时代的有机化学研究学者”。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在完成了上科大与有机所的理论学习之后,我正式进入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林老师安排我接手同课题组师兄的一个未完成的课题,是关于近年来比较热点的廉价金属锰催化的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这也是林老师对我科研能力的一次测试。一开始课题的进展还是很顺利的,但是在拓展底物的时候遇到了不小的问题。主要遇到的瓶颈是反应的重复性不好,加上我们的反应是封管进行的,反应不好监测,同时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此外,出于安全考虑,有机所有规定晚上加热反应超过指定温度需要有人看管,所以那段时间我需要在实验室守着加热到晚上12点左右,等着反应到指定的时间,再停止反应用核磁对反应进行分析,结果等待我的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反应收率。每天守在实验室,等到的是这种结果,心情不可谓不差。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快一周左右的时间,期间有过沮丧,有过对自己实验能力的怀疑。多亏了实验室师兄的鼓励,让我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对可能产生影响的环节进行了一一排查,如催化剂的纯度、溶剂是否是超干的、反应器的温度、磁子的搅拌速率等等。最后发现是加料顺序的问题,于是我们对加料的顺序进行了筛选。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明确了正确的加料顺序,从而解决了反应重复性的问题。最终我们的这份工作发表在Organic Letter上,并成为了该期刊2019年开年的第一个封面文章。工作的可重复性一直是做科研的人很头疼的事,面对这种问题时,需要有足够的毅力,但一定不能盲目尝试,尝试一定是需要建立在对反应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在进行第一个课题时,我们对不同金属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发现当使用铑催化剂代替锰催化剂时,得到的产物,核磁氢谱的位移与之前的产物相比有微微的变化。我们意识到这或许是得到了一个全新的产物骨架。最终通过一系列检测手段,确定了是产物双键的构型发生了翻转。虽然只是一个双键构型的变化,但从反应的机制上来说,与之前却是截然不同了。为了弄清楚反应历程,在林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到了浙江大学的洪鑫教授。进行了DFT计算的合作,一个产物当中看似简单的双键构型的变化花了我们足足快一年的时间去弄清楚其中的反应历程。其间为了分析清楚双键是如何发生异构化的,我们提出了许多可能的过渡态,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控制实验来试图证明反应经历过相应的过渡态。这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很多时候对于反应机理,目前的技术还不支持我们可以直观地证明某个反应历程,而通过计算化学的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反应历程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哪些是比较有可能的。再通过控制实验进行侧面的论证,可以使提出的反应机理更加合理。这种不断提出不断校正反应机理的经历,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除了日常的科研生活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或者有机所组织的各类活动或者学术报告。我做过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志愿者、上海女子马拉松的志愿者,中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等。尤其参与在上科大举办的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这个经历让我很难忘。这是我第一次可以和全国各地的研究有机化学的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和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我问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的一个学长:众所周知醛类化合物相比于α,β-不饱和双键活性高的多,如果做氢化的话应该是醛基优先被还原,为什么想到去尝试金属催化的α,β-不饱和醛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共轭还原反应的研究?学长回答我说:因为知道它很难所以才有尝试它的必要性。这个回答让我很受启发,做化学研究千万不能有畏难情绪,一定要敢于去尝试那种看起来不可能的反应。9月,我即将去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感谢上科大与有机所这样一流的科研平台给了我可以走向世界的机会,开启人生的新阶段。毕业寄语林国强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刘星宇同学本科毕业设计在课题组进行,在完成研一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即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他具备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科研充满热情,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我衷心地希望他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走得更远更好。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供稿:刘星宇 排版、编辑:王成、项逸炜

彩排记

中科院是否已下神坛?化学类研究所你怎么排?

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据2016年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全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2所直属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所共建高校(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1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承担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6.8万余人,在学研究生5.2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可以看到中科院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是近几年,清北复交浙科南领头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在科研界强势崛起。让中科院系统的各大研究所深感压力,只能加快步伐努力前进。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中科院化学类各研究所的发展情况。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高水平的化学研究机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上海有机所),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荟萃、实力雄厚、设备一流、成果丰硕,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影响的有机化学研究中心;是一个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6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15个研究所之一,前身是建立于1928年7月的前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49年3月,是一个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具有较强技术开发实力、以承担国家和企业重大项目为主的化学化工研究所。理研究所(大连)中科院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于1948年12月。现有职工10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1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长春应化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主要突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稀土化学与物理和电分析化学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领域的综合集成开展研究工作,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中科院北京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全所现有在职职工5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8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9人。设有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4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物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0余人。中科院过程工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五十多年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2001年更为现名。研究所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经五十多年的发展,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为一个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研究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性研究机构,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研究、产业化工作”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化所目前有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五个研究机构,具有一流且配套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研究设施,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亿余元。截止到2017年年底,地化所共有在研项目主要包括973项目2项、973课题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科技支撑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1项;重大研发项目1项、重大研发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6项;院战略先导专项课题2项,专题4项;STS项目1项。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国家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为加快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支撑引领作用,满足长三角经济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三方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于2004年4月20日共同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协议书。由此,实现了浙江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拉开了宁波材料所建设的序幕。宁波材料所从一片农田里起步,边规划,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边服务,艰苦创业,高效创新。2007年11月30日,宁波材料所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组织的验收。一期建设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启用现名。   兰州化物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战略定位是“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具有“一流成果、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特色鲜明、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立研究机构。中科院新疆理化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于2002年3月28日,在原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研究所(均于1961年成立)的基础上整合成立。   新疆理化所定位: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优势,面向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中亚科技合作和国家航天与海洋需求,加强维药现代化学科建设,推进维吾尔医药的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加强电子元器件累积辐射效应学科建设,为各类元器件抗累积辐射效应加固和可靠应用提供稳定的服务能力;加强敏感材料与器件学科建设,为我国航天、海洋工程中极端环境探测装备所需的温度传感器提供共性技术支撑,保持优势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维哈柯文信息处理学科建设,为新疆长治久安及“一带一路”核心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强化中科院向西开放“桥头堡”作用,强化与中亚等国家交流与合作,强化院内合作和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增长点。将研究所建成国内特色鲜明和中亚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

考研初试成绩即将公布,这些院校调剂信息已出,有你的目标院校吗

每年考研成绩会在二月中旬公布,又是一年一度让人紧张又激动的时间,所以相信最近大家都有看到各种关于考研初试成绩的信息,考研成绩是只有正式发布通知才能知道的,但是院校调剂信息确实早已经发布的,因为毕竟每年院校的实际报名名额与招生名额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有的高校人满为患,有的高校还有很多空缺,而往往有空缺的学校,基本都是不差的,原因也很好了解,知名度高的学校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报名,所以这就给了许多调剂生很好的机会,已经有各个高校以及研究所发布了调剂信息,下面是一些已经发布调剂信息的院校以及研究所,大家可以找到自己目标院校赶快查阅相关调剂信息。说不定可以捡漏,进入名校哦。(数据来源中国研招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华北科技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机电研究所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航天五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航天704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航空研究院613所北京化工研究院航天九院772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航天六院101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三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外交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北方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天津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河北燕山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邯郸净化设备研究所(718所)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山西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山西大同大学内蒙古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赤峰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吉林长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化工学院长春工程学院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北华大学吉林体育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建筑大学辽宁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化学工艺沈阳化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沈阳铸造研究所大连医科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渤海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大连交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大连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体育学院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工程学院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锦州医科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上海复旦大学东华大学MBA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微电子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空间电子设备研究-539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政法学院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药物研究所华东政法大学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电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江苏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常州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盐城工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淮阴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矿大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自动化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微波光子学团队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审计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工程学院浙江浙江理工大学温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湖州师范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万里学院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浙江海洋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蚌埠医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合肥学院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阜阳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福建华侨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江西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宜春学院南昌工程学院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山东青岛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山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山东体育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烟台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潍坊医学院鲁东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威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济宁医学院河南河南理工大学郑州烟草研究院郑州机电工程研究所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业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湖北长江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国舰船研究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纺织大学三峡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江汉大学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湖北文理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师范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湖北医药学院武汉大学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湘潭大学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中国舰船研究设计(701所)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工业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吉首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南华大学广东五邑大学汕头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海洋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金融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西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海南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重庆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西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成都医学院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绵阳师范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209所电信科学技术第五研究所(成都)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贵州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云南昆明医科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昆明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云南大学云南警官学院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省科学院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船舶锅炉涡轮机研究所佳木斯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航空研究院626所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陕西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京学院延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电子工程研究-206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204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23所榆林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大学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202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03所西安体育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财经大学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空军军医大学甘肃兰州交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理工大学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天水师范学院宁夏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大学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疆农业大学喀什大学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昌吉学院青海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大学西藏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大学每年的考研调剂也是决定考研能否成功上岸的关键环节,更是选择一个好学校的关键环节,所以大家在成绩出来之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查看目标院校的调剂信息,多做一个相同专业学校的考察,以免错失了进入名校的好机会哦~

高墙内

郑大这个寝室全上岸:5人保研1人考研:中科院、厦大、北师大……

国家一等奖学金、互联网+省级一等奖、郑州大学“三好学生”、郑州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校园舞蹈大赛二等奖、校级优秀辩手……这些荣誉都属于郑州大学柳园23号楼121寝室,2016级化学学院国际化班多才多艺的F6。121寝室全寝六人中五人保研,一人考研,均被国内各大高校录职。其中路明铎保研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王德库保研至厦门大学,王金源保研至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刘斌凯保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马鸣宇保入了上海科技大学,宋云帆考入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霸大佬带我飞“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如是说。“学习不是一个人的闭门造车,遇到问题时群策群力的讨论往往会给每个人带来灵感。”大学霸路明铎介绍起自己的学习经验,“121寝室的每个人都互为良师益友,每年考试季大家都会围在一个小黑板前,每个人都会把这一科目的知识总结,分享到小黑板,大家一起讨论。”“在大学阶段交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良师益友往往会对你起到正面作用。”刘斌凯补充道,“经常和我们寝室一起学习的还有保研到北京大学的揣攀峰和保研到有机所的王琛,我们也互相提供了很多帮助。”好兄弟一辈子六个人虽然来自天南海北,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却互相帮扶,胜似兄弟。平日里,六个好兄弟相处融洽,彼此包容,共同进步。平时,六个人总是一起参加活动。他们共同参加了寒假社会实践,一起去乡间考察,并获得了社会实践二等奖的奖项。刘斌凯是青年志愿者协会一位热心肠的志愿者,在他的带动下,寝室其他人也一起去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寝室成员之间有时候还是会发生一些小的摩擦。“我们几个的性格都比较直,有些时候讨论问题比较冲,会让大家的氛围有点紧张。”宋云帆解释道: “但是好在有我们的寝室长王德库,他年龄是我们当中最小的,一直是我们的团宠,只要有他在,我们寝室的氛围很快就能重新活跃起来。”在大学四年里,遇到困难时,121寝室的六人也会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如果说王德库被我们看作是弟弟,那么年龄最长的源儿就是我们的老大哥了。”宋云帆接着讲道:“他是我们寝室的支柱,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总是第一时间帮助我们。我们一起生活的这四年里,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左 马鸣宇 右上 路明铎 右下 刘斌凯学院的关怀,指明我们前进的路2017年9月,郑州大学化学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化学学院更是被誉为“高层次化学人才培养的摇篮”。121寝室全员的成长,离不开化学学院老师们的关心与帮助。化学学院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学习环境,老师们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2017年的时候,马鸣宇对未来产生了迷茫。学院老师以"小马过河”和“盲人摸象”两个寓言故事,阐述了人生的道路重在实践的道理,解开了马鸣宇的心结。从此马鸣宇潜心科研,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保送研究生。学院老师也非常注重同学们的身心健康,经常和同学聊天交心,帮助同学们解决困难。“在我考研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宋云帆说道,“疫情对我们复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们才能顺利复试,取得良好的成绩。”左 王德库右上宋云帆右下 王金源毫无疑问,121寝室的六位同学是求知道路上的成功者。他们的四年大学时光为他们带来的不只是知识和能力,更有一份浓厚而又难忘的情谊。求学之路上没有一个人是孤独的。祝愿为了未来奋斗的每一个你我,都能找到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益友。来源:郑大化学

大坝头

保研院校分析:中科院2020年推免数据分析——化学方向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0年推免数据分析学院简介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自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截至2018年底,在所工作两院院士1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大连化物所具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资格审批权,现有博士生导师151人,硕士生导师195人。截至2018年底,在读研究生1001人,其中博士629人,硕士327人,留学生45人。已培养研究生2843名,其中博士1948名,硕士895名。设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172人。毕业的校友中,有8人当选为两院院士、28人入选国家引进人才项目,30人获杰出青年基金支持,14人获优秀青年基金支持,13人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各专业推免人数对比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共招收11个专业。招收人数最多的专业为物理化学专业,招收29人。招收人数较多的专业有工业催化、分析化学、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招收人数最少,仅1人。生源院校类别比例从本科生生源院校来看,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招收105名学生,除1人来自双非院校,其他学生均来自985、211院校,其中985院校学生最多,有80人,占76%。生源校及招收生源人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本科生生源院多为985、211院校。仅1人来自双非院校河南大学。该研究所在大连理工大学招收人数最多,招收31人。各专业招收生源人数比例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招收学生均来自985、211院校,除在大连理工大学招收2人外,其他院校各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与化工专业招生院校多为北方强理工科院校,在大连理工招生最多有4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光学专业仅招收2名学生,来自东南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专业处在大连理工招收9人外,在其他院校均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招学最多,招生院校分布较广且均为985、211院校,在大连理工招收7人(最多)。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招收4人,2人来自大连理工,1人来自内蒙古大学,1人来自四川大学。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化工专业仅招收2人,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业催化专业招收人数较多,有1人来自双非院校河南大学。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工程专业除在大连理工招收3人外其余院校各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招生院校多为理工科院校,在大连理工招收2人。2020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与医药专业仅招收1人,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20年推免数据分析学院简介上海有机所现有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组装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推进剂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沪港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合成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联合实验室等。受中国化学会委托,编辑出版《化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和《有机化学》三份SCI收录刊物。全所截止2016年底有职工86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研究员8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在学研究生581人。在站博士后48人。各专业推免人数对比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招收6个专业,分别为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与医药、化学生物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与化工。其中有机化学招生最多,招生60人;生物与医药招生最少,仅招收1人。生源院校分析从本科生生源院校来看,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共招生99人。招收学生绝大多数来自985,211院校,共90人(占91%);来自双非院校的学生有9人,有(占9%)。生源院校及招生人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本科生生源院多为985、211院校。有9人分别来自9所双非院校。985院校招生人数最多,其中南开大学和四川大学招生最多有8人。各专业招收生源人数比例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材料与化工招收学生多来自985、211院校,不过其中亦包含双非院校安徽师范大学(1人),浙江工业大学(1人)。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医药专业仅招收1名学生,来自天津大学。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招收5名学生,除上海大学为211院校,其他大学均为985院校。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专业招收学生均来自985、211院校,在四川大学招收2人,其余院校各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专业招收人数较多,在中山大学招收人数最多,有7人。在双非院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各招收1人。2020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招收人数最多,在双非院校广西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各招收1人。

黑兰花

“中科院”听起来有点高大上 能考研进去不容易吧

当年儿子考中科院研究生时,我就一直想知道中科院的有关情况,尤其特别想知道“北航”与“中科院”相比,哪个会更好点。中科院看上去高大上,此前也有朋友的儿子考上了中科院硕博连读,普通寒门子弟能出息成这样,应该很不错,在当地也一直传为美谈。2020年又有个亲友原指望着去考研北航的自动化专业,但复试被刷,成绩刚好上复试线。接着,第一次调剂又貌似被“忽悠”了,于是干脆放弃了北航,转而去报了中科院(也是有人互通消息)。最后竟轻松过关复试,当即得到“拟录用”的通知。有人说,这不是考上了更好的地方吗?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只要一般人一听到“中科院”三个字,那心里完全就是佩服得不要不要的。其实大部分人的想法也基本正确,中科院相对于其它普通985、211一定更高大上。但专业人士却认为,这看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科院研究所其实只是一个总称,实际上中科院下面一共有12个分院,共有100多家科研院所。当然和高校不同的是,中科院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但不同研究所的科研实力也相差巨大,最好的研究所和最差的相比,貌似有点像普通“二本”和“清华”之间的差距,甚至可能还要大。也有点像前几年的某些211大学,其实它也招生专科生。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区别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在2012年该校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且在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中科院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7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这些数据无疑证实了中科院的强大。其中3所大学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由此可见,“国科大”仅仅是“中科院”的一部分。“国科大”的校区是在北京,而“中科院”的分院就有12个,遍布全国。能考中科院的研究生,其实力应该还行吧?前面说到,中科院下面有100多个研究所,而这些研究所几乎都要招收很多学生,而且研究生招生的名额还不少。但有一个问题,作为研究属性很强的单位,招生中的保研率较高;加之里面的科室与专业太多,考生很难知道报录比。这里会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如果一个专业报考人数很少的话,竞争也就很少,那说不定报了就能录取。但如果选到的专业比较热门,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那录取的概率就很小,不得不说运气成分还是在的。还有一点,由于不同研究所地理位置,研究实力上也有差异,考研难度各有不同。人往高处走,好的资源都留给了大城市,故设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研究所,其考研难度普遍偏高。比如北京的自动化专业,物理所,北化学所,上海有机所等,其考研的难度并不亚于清华北大,竞争一向比较激烈,还看报考人数与招收人数的情况。曾经有人爆料,北大、英国牛津的学生要报中科院的自动化专业、物理研究所,最终都没能成功。但像一些东北、西北或中西部城市的研究所,其考研难度就小多了,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招不满,靠调剂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现象。也有一些新设的科研所,名字看上去高大上,但一般人不敢报(或许也不知道),也常靠调剂才能招满,如“中科院的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我那位亲戚就是上的这个学院,专业是“飞行器设计方向”,也算是捡漏成功。而且我知道的两位考研上岸的学生,他们分别是北科大、北理工毕业的,也算是北京不错的211、985高校。还据说2020年考研总分335分上了中科院(高出国家线71分),还只是中游成绩,可见实力并不是很差,要进去也有一定难度。大家也知道,即使最好的大学里也有并不是很好的专业,或说是较冷门的专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中科院的研究所都这么厉害,也并不非所有的专业都很热门。值得一提的是,科学院的研究所普遍存在导师多学生少的状况,有时候几个导师需要去争一个学生的现状。也不存在传说中的的外校歧视问题,中学院本身每年就要招收约1万名的研究生,而自己的本科生,也就是国科大培养的本科生,一年也就三分之一的样子,约三四百人。而且我们可以想得到,中科院内部的条件和设施往往都比较好,科研经费也较多,研究生的奖学金(补助)自然不会低。还有,关键是毕业生找工作相对也容易,尤其近几年,进航天工程大学这种单位去当老师,或进国家相关研究或制造公司,军队也需要大量科研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如果考生喜欢做科研,有志投身甚至想以后去继续深造,读博,那或许中科院比985大学更适合他们!总体来看,能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难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结合所有研究所的平均情况来看)。但也需要一定的实力,甚至要211以上的毕业生,因为有的研究所有明确规定,“双非生”不招收,大概和考中上档的985院校差不多。应该说,对于有学术追求、内心有科研志向的同学来说,自己会努力又有实力,能考上中科院去读研,确实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一种选择。如果以后想从军的话,也可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一点贡献。

大王失国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勇院士访问南京工业大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勇、副所长刘文等一行到南京工业大学考察交流。校长乔旭、副校长邢卫红在科技创新大楼会议室接待了来宾。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办学成果和发展愿景,重点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的特色做法。他表示,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历史悠久、名家辈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通过本次交流,进一步增进校所联系,加强沟通交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理工结合,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机制,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全过程的技术创新链,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做出贡献。唐勇院士回顾了校所双方良好的合作友谊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科研技术、前沿攻关、技术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他表示,南京工业大学学科特色鲜明,教学科研优势明显,希望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学科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找到契合点,建立全面、紧密、深入的合作关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部负责人,校长办公室、研究生院、教学事务部、科学研究部负责人参加活动。双方就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英才班”以及科研合作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合作意向。

曼胡之缨

名家人物榜——林国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林国强(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福清,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信息素、手性合成及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等,代表著作有《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等。人物经历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1964年至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导师周维善教授,毕业后留所工作。1981年,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1986年至1987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美国Smith Kline药业研究开发部作访问科学家。1990年起至1999年,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和所长。1997年,复旦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起,南开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2000年,贵州大学客座教授、西南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2014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Tetrahedron / Tetrahedron Letters出版物理事(1992年起)及地区执行编辑(2001年起),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家协会理事,《有机化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副主编,IUPAC生物化学委员会委员,资深委员(1998—2006)。2005年,受聘复旦大学。2018年,受聘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建立了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了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也存在着手性识别的现象。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研究了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以此合成手性多羟基胺、氮杂环和a-取代丝氨酸和丙氨酸。进行了多个轴手性连芳烃物的首次合成和结构测定。改良了Ni(0)催化的芳基偶联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尤其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a,g,g-三取代丁内脂,和手性亚璜酰亚胺高对映选择地合成非对称和C2对称邻二胺及邻羟胺物的新方法。参与发现新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发现了(R)-羟氰化新酶源,以及羟氰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化物。研究领域昆虫激素和昆虫信息素:从事昆虫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亚毫微克级水平),合成及应用。鉴定了棉红铃虫性信息素中两组分的比例,首次发现了雌棉红铃虫在交配后释放一种抑制剂来阻止与雄虫再次交配的有趣现象;鉴定了枣粘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为枣粘虫种属的归类从化学信息上提供了证据;首次鉴定了桑毛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为异戊酸酯;与北大生物系合作,对我国六种透翅蛾的信息素在触毛感受器的水平上进行研究;同加拿大科学家合作,对难度相当大的,有光学活性的桑树害虫桑尺蠖和林业害虫大袋蛾的信息素结构进行了鉴定;确定了舞毒蛾,松干蚧和库蚊对其性信息素或产卵引诱信息素的手性识别现象。不对称合成,手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与合成研究:参与了Sharpless氧化反应体系中加入CaH2和硅胶,能加速反应的进程而不影响光学收率的发现;发展了环氧醇的原位开环并用此合成一系列多羟基胺,多羟基氮,硫杂环,以及多羟基Sphingosin类化合物;用分子内开环的方法合成多羟基季碳氨基酸sphingofugin E和F;开展手征性的阻旋联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包括不对称合成);首次确定了5个轴手性征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发现了用Ni(0)/NaH/Zn/PPh3的反应体系,用于芳基和烯基卤化物偶联。在该体系中加入Bu4NI可以减少底物的脱卤副反应;成功地利用SmI2合成一系列a,g,g--三取代丁内酯产物的对映选择性达99%e.e.,进而又实现了手性质子源的试剂控制不对称诱导;最近又成功地完成了SmI2诱导的手性亚砜修饰的亚胺类同偶联和交叉偶联,以及与醛的杂氮频呐醇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成为合成邻二胺,非对称邻二胺及邻胺醇类片段的有用方法。同时又首次实现了手性质子源催化的取代苯酞化合物的高对映选择性合成;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通过与李祖义教授合作,从土壤中筛选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氧化还原酶G.38,其特点是:许多酶和酵母还原羰基遵循的是Prelog规则,而G.38非但活性高,且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成羟基;合成了一种角甲基骈六元,五元双环双酮新合成子;发现了羟氰化粗酶在常规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手性氰醇的微水相体系(不用有机-水相缓冲剂),筛选到4个高活性的新(R)-醇氰酶源。该体系有开发前景。科研成果&项目林国强院士作为课题负责人有8年项目获奖,其中有两项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 ,到2009年1月为止,林国强院士共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30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1项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三等奖。林国强院士曾获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项。学术论著&专利迄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30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1项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三等奖。完成关于不对称合成及手性药物的中,英文著作三本。获授权专利2项;1、用电弧离子镀沉积氮化钛铌硬质薄膜的方法, ZL00108514.X ;2、用电弧离子镀沉积氮化钛铌超硬质梯度薄膜的方法,ZL00108513.1。中文著作《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林国强、陈耀全、陈新滋、李月明,科学出版社,2000年, ISBN 7-03-008114-5荣誉表彰1992年,林国强院士被评为中国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3年,1997年,林国强院士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6年,林国强院士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专项奖。1996年,林国强院士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7月,上海市“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