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个研究所孵化超10家硬科技企业狼少女

一个研究所孵化超10家硬科技企业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一个研究所孵化超10家硬科技企业——解码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微模式”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2020年4月,沪硅产业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2020年8月,芯原股份登陆科创板。这两家企业都来自“新微模式”,业界为之欣喜,“中国芯”正迎来加速发展的机遇。2020年夏天,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收到一份特别的90岁生日礼物——沪硅产业制造的300mm大硅片。突破“卡脖子”问题,是邹世昌这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填补国内空白的大硅片诞生,让老人兴奋得像个孩子——二十年磨一剑,这是“新微模式”的结晶。经过多年摸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上海微系统所)探寻出一条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发展之路,依托新微科技集团的平台,构建起以技术为前提、人才为关键、资本为保障的“新微模式”,孵化超10家硬科技企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依然是难点和堵点,“新微模式”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促进科研创新,协同产业创新力量打造产研共同体,进而借助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更精准,让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道路走得更顺畅。国产大硅片的20年求索路——科技成果转化,远不止“最后一公里”长期以来,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出来,再到批量定型生产,中间的产业化阶段存在超高“死亡率”,被业界称为“死亡之谷”。“好比跳龙门,一大批科研成果迈不过去。”新微科技集团总裁秦曦说。令他自豪的是,在“新微模式”护航下,2020年孵化出4家上市公司。截至目前,已培育沪硅产业、矽睿科技、尚飞光电等一批中科系硬科技企业。在秦曦看来,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远不止“一公里”要走,需要多方协同,迈过一道道坎,解决一个个问题,“常常是好不容易推进了一公里,抬头一看,发现前面还有很长的路”。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沪硅产业)执行副总裁、上海新昇及新傲科技董事长李炜,2001年加入新傲博士创业团队。2006年,由上海微系统所和新傲科技共同完成的高端硅基SOI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沪硅产业成立。2020年,完成300mm国产大硅片生产制造的飞跃。目前,沪硅产业初步完成全球布局,力争成为世界先进的半导体硅片供应商。“这条路,一走就是20年。300mm硅片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起步比国际同行晚20年,中国发展大硅片的过程就是补课的过程,必须加速、加倍投入。”李炜说,“这些年,首先是迎着困难上,迎着最硬的科技上,将个人和企业的目标与国家的目标紧密结合;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重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新微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微模式”的探索背后,是一个近百年老所对科技创新道路的求索。上海微系统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作为上海微系统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微科技集团则承担着促进上海微系统所乃至中科院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的使命。以上海微系统所为科研平台,其布局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简称上海工研院)为产品中试与技术转化平台,新微科技集团为科技创投融资与产业化平台,由此构建起“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共同完成“最后一公里”的突破。形象地说,上海微系统所专注原始技术创新,要拿出“原理样机”;上海工研院解决的是产品创新问题,也就是实现从样品到产品的转化;新微科技集团要推进的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瞄准的是产业创新,就是把产品放到货架上,最终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成果得以跨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鸿沟,充分释放协同体系带来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额温枪的缺“芯”之急——下好先手棋,围绕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额温枪等无接触测温设备一时成为紧缺的防疫物资。红外温度传感器是其中的核心器件,为了让更多的额温枪尽快上岗,新微科技集团携手上海工研院火速行动,8英寸研发中试线提前复工,不断挖掘产能,在一个多月内将传感器芯片产能从每月320万颗提升到640万颗,解了红外测温计企业的缺“芯”之急。智能体征实时检测系统,让方舱医院实现病症早发现、早干预;战疫执行管理系统,让基层医疗体系实现平战结合、立体防治……面对疫情大考,新微科技集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科研攻关,将平时的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迅速转化为战时可支配资源。高效的应急科研攻关,来自多年积淀和前瞻布局。战疫中大显身手的8英寸研发中试线,是对标国际产业竞争的关键一环。战疫执行管理系统则来自新微科技集团在物联网领域的谋篇,着力攻克互联网和物联网在基层医疗体系应用中的标准化问题。秦曦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下好先手棋,新微科技集团致力发挥好助力、牵引和支撑作用。记者了解到,上海微系统所目前设有9个研究室,以3个国家级实验室和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正在谋划与上海科技大学深度合作,加速推进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以及学科交叉,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面向集成电路、物联网两大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微系统所旗下的上海工研院正在加快中试研发平台布局,打造致力于“超越摩尔”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的新型研发机构。新微科技集团则已建立起从技术研发到创业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形成技术研发、创业孵化、创业投资、产业集群四大业务板块。秦曦将这一体系的高效运转,归因为“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的驱动。“三位一体的核心是一体,三个轮子同时转,有一个地方卡住就转不过去。”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围绕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将产业的前沿需求及时反馈给研发团队,推动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衔接,解决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问题。同时,布局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在这里,一条融合创新链、资本链和产业链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培育超10家硬科技企业背后——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责任也是使命尚飞光电是南通新微研究院孵化的一家高科技企业,在上海微系统所的技术支持下,公司解决了国家公共安检领域核心探测器件难题。2019年3月,尚飞光电在新三板挂牌,成为“新微模式”孵化的成功案例。上海瀚讯是由上海微系统所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及工程实施。2019年3月,上海瀚讯在创业板上市,市值迅速飙升。这是“新微模式”培育高科技企业的又一典型案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是让科研人员都去搞企业。”秦曦说,“创业九死一生,干公司也是科学。我们要做的是搭建平台,集聚最优秀的科学家、最优秀的工程师和最优秀的企业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共同把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事业向前推进。”通过“三位一体”“三链融合”“新微模式”构建起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2020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新微)工作站揭牌成立。工作站依托中国科学院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着力打造集成电路行业硬科技企业的上市孵化培育体系,搭建科技与资本的纽带,为科创板和主板市场梳理、筛选、培育更多优质的种子企业。记者了解到,除了上市服务工作站,新微科技集团还布局了科技金融服务站、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站。近年来,“新微模式”以上海为中心,持续向长三角辐射拓展。汇集上海微系统所和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依托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母基金,新微体系下的嘉兴科微基金应运而生。这只基金紧盯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助推长三角经济带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生于科技,长于资本,为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管理咨询和上市辅导,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是新微科技集团成立的初衷。”秦曦说,“我们希望,加速科技成果的积累,加快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让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让更多从0到1、从1到N的跨越水到渠成。”截至目前,新微科技集团携旗下新微资本重点参与体系内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或重组,超10家高潜力型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提交多家科技企业进培育库培养,带动超百亿元的科创产业投资。上海微系统所党委书记俞跃辉思考的是:面对“十四五”开局之年,走向百年老所的上海微系统所,如何更好地围绕“卡脖子”问题开展科研,产业化如何有更大突破,能否孵化更多攻克“卡脖子”技术的企业?“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俞跃辉说,“这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2日 01版)(来源:光明网)

神人

「大数据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复试分数线报录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盈利事业单位,其前身是1999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2014年7月,中国科学院启动"率先行动"计划暨分类改革,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为院内首批五个试点创新研究院之一,同年10月经中科院党组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017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发文成立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同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现有科研和管理人员近600人,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88%,平均年龄34岁,半数员工有完整型号研制经验。卫星创新院现有两个园区,浦东张江园区拥有27000余平方米工作面积,包括质量特性试验区、力学试验区、空间环境试验区和卫星总装厂房,装备多种现代化试验设备,具备研制通信、遥感、导航、微纳和科学试验等多种类型卫星的能力;2019年10月12日正式启用的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拥有7个卫星总装大厅,厂房面积共36000余平方米,拥有完善的力、热、噪声、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作为我国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单位之一,已成功发射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太极一号卫星等54颗卫星,成功率达到100%,已成为我国科学卫星领域的主力军,军民卫星领域的方面军。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坚持"三个面向",分别设立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新技术中心和战略与论证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科学卫星三个总体部和卫星电子技术、卫星控制技术、卫星力热技术、卫星软件技术四个研究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导航卫星研究所和微纳卫星研究所;同时设立了可靠性中心、软件评测中心、AIT中心三个支撑中心。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致力于成为我国先进卫星科学技术的创新引擎、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政学研产用紧密结合的桥梁纽带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开放平台,为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2021考研】中国科学院大学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报考人数统计(请准备2021考研的学弟学妹们认真填写,10月份考研报名的时候,统计结果可以作为报考的参考信息)中国科学院大学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统计 中国科学院大学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统计 中国科学院大学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统计 中国科学院大学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考研报录比和报考难度分析 中国科学院大学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考研报录比和报考难度分析 需要中国科学院大学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研究所详细招生信息和考研真题答案复习资料和网校视频课程,可以直接私聊我们中国科学院大学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复试和录取分数线猛涨,看一看热门研究所、热门专业的发展历程,考研大数据分析,考研成功上岸必看!中国科学院大学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难考吗?考研大数据分析告诉你需要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真题答案复习资料和网校视频课程,可以直接加学姐企鹅好友2569567499

安用礼乐

「讲座回放」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于鹏飞

嘉宾简介于鹏飞,博士,助理研究员。2014年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加入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位电子结构团队,先后参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能源环境新材料原位电子结构平台(SIP·ME2,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已验收)和国内首个材料化学专用的共振弹性散射实验站(科技部重点实验室科研仪器研制专项,第二负责人,在研)的研制,并申请发明专利2项。依托发展的先进表征仪器和方法,致力于从电子结构和局域结构角度建立材料内部微观作用与宏观物性的关联,深化对能源材料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为能源材料性能优化提供指导。主持开展的能源材料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面上项目1项。目前已发表文章14篇,包括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及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期刊。

斯而析之

聚焦|区科委调研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等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

为深化院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一所一园”、“一园一策”,推动院地合作千亿级科技园建设,1月18日,区科委赴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和上海微技术工研院,专题调研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区科委主任谢东升、副主任金世珍,菊园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沈晓峰,及相关科室参加了调研。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法人)谢晓明、上海微技术工研院总经理丁辉文,所相关部门负责人等接待了区科委一行并座谈交流。会上,谢东升首先感谢上海微系统所长期以来在科技、人才、产业等方面对嘉定作出的重大贡献。他表示,上海微系统所作为嘉定国家级科研院所的重要力量,研发历史悠久,技术水平先进,产业化经验有特色、接地气,为嘉定院地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他期待,上海微系统所及微技术工研院能进一步发挥研发和转化优势,聚焦智能传感器、物联网等嘉定重点产业发展,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所地合作共赢。同时,他表示,区科委将一如既往为驻区科研院所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进一步深化院地合作,充分发挥“店小二”精神,有事必应,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等方面,协同街镇和相关部门共同探索合作路径,为科技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会上,上海微系统所、上海微技术工研院就近年来科技创新、所地合作、成果产业化、科技园区建设及下一步发展设想,与区科委作了交流。 会前,区科委参观了上海微技术工研院国内首条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 · END ·【来源:嘉定科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将反于宗

上海微系统所俞跃辉:打造独特的“三位一体”产业化模式

作为中科院第一个系统级型号任务的技术单位,上海微系统所近年来成绩卓越:突破了多功能复合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确立了特种宽带无线传感网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了在我国相关单元的大规模应用和通信体制由窄带向宽带的技术跨越;研制成功国内第一颗基于SOI材料的0.13um工艺大规模高可靠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等国家关键工程,为我国航天核心元器件的自主可控奠定坚实基础;超高g加速度传感器为我国战略装备提供了不可替代产品,打破国际禁运。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上海微系统所”)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该所设有传感技术、纳米材料与器件、太赫兹固态技术、微系统技术、物联网技术、宽带无线、硅基材料与集成器件、超导、仿生视觉等九个研究室。凭借其独特的“三位一体”的产业化模式,上海微系统所孵化出了上海瀚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瀚讯”)和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沪硅产业”)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三位一体”的产业化模式近年来,上海微系统所率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产业化模式。何谓“三位一体”?即研究所-工研院-新微集团“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上海微系统所提供技术研发平台,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提供产品与技术转化平台,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提供科技创投融资与产业化平台。依托“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上海微系统所的科技成果能较快地实现转移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的融合创新。这是上海微系统所与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有机结合,大胆探索机制体制创新的结果。2017年12月,以“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为特色,上海微系统所成功获批“传感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单位。本批次全国共有33家单位成功入选,上海微系统所为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4家研究所之一、上海市3家单位之一。2018年6月,上海微系统所“三位一体”模式率先通过中国科协第三方评估,获高度评价。2018年10月全国双创周期间,在国家“全创改推进会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交流会”上,中国科协将上海微系统所作为典型性案例进行重点介绍(中科院两家之一),高度评价上海微系统所在双创领域的相关工作。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俞跃辉孵化出超10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硬科技”实力凸显 截至目前,上海微系统所孵化出了10多家“硬科技”企业,包括上海瀚讯、沪硅产业、江苏尚飞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尚飞光电”)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这充分践行了以上海微系统所-工研院-新微集团 “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在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中的优势。上海瀚讯是由上海微系统所宽带无线通信实验室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及通信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及工程实施,向行业用户提供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一技术缘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布局的现代通信技术,解决了国家特种领域宽带通信系统难题。近年来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及STS等项目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了创新原动力。 2019年3月14日,上海瀚讯在创业板上市,上市当日即封涨停,此后连拉15个涨停板,市值也从上市当天的31亿元攀升至130亿元,半个月时间,市值涨4倍有余。这是上海微系统所培育高科技企业的典型成功案例。沪硅产业成立于2015年12月,是由上海微系统所发起成立,国内首家专注于硅材料产业及其生态系统发展的公司,是集成电路材料领域第一家获得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的企业。这是上海微系统所硅基材料与集成器件实验室历经30余年努力的结晶,它突破了4-8英寸SOI硅片和12英寸大硅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解决国家集成电路领域“卡脖子”材料难题。2020年4月20日,沪硅产业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当日,公司股价开盘高开高走,首日上涨180%,收于10.91元,而在仅3个月之后的7月中旬,公司股价上摸到69元,较上市首日上涨超6倍,公司市值也从首日的270亿元,上涨到近1600亿元,投资者的青睐程度可见一斑。沪硅产业将以上市为契机,进一步实现公司300mm半导体硅片业务能力的提升,增强我国企业在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尚飞光电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分支机构南通光电工程中心孵化的一家高科技企业,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技术的支持下,公司成长为公共安检和工业无损检测核心部件领域的领军企业,解决了国家公共安检领域核心探测器件难题。尚飞光电2019年1月获批新三板挂牌,2019年3月27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中心正式敲钟,成为上海微系统所孵化的又一成功案例。新微资本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直投资金超4亿元在科研院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中,资金的力量不可或缺。上海微系统所的“三位一体”平台中的上海上创新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新微资本”)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资金支持的作用。通过汇集上海微系统所、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安徽省政府等地方的科技、人才、产业资源和创新优势,依托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母基金,嘉兴科微基金应运而生。这只基金将打造成为一只真正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创投基金,重点投资于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助推长三角经济带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中科院作为国家的科技战略力量,每年的科技成果和论文产出很高,如何将这些成果转化,形成直接有益于国民经济的生产力,这是一个长期性难题。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出来,到批量定型生产,这中间的产业化阶段存在超高死亡率,又被业界称为“死亡之谷”。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微集团”)作为上海微系统所的资产管理平台,承担着促进上海微系统所乃至中科院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经过多年积累,新微体系已形成三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战略布局,将重大科技成果输出、孵化种子企业、培育高增长企业与壮大产业龙头企业相结合,打造集成电路企业孵化和生长的“苗圃”,形成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生态。新微资本作为新微体系内的创业投资平台,始终以上海微系统所与新微集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深厚技术实力和产业积累为依托,坚持市场化运作,凝聚社会资源,充分发挥资金的放大效应,以弥补中科院的资金短板,通过基金的纽带作用,让IP(知识产权)、GP(普通合伙人)、LP(有限合伙人)、SP(战略合作伙伴)形成良好的战略协同,帮助科技创新企业走出“死亡之谷”。截至目前,新微资本已在半导体材料、芯片及传感器、物联网等核心领域参与孵化及投资了12个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直接投资金额达4.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超20亿元,培育了沪硅产业、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中科飞测科技有限公司、尚飞光电等一批中科系“硬科技”企业。 展望与结语研究院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开展科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为中国转型升级提供了硬实力基础和科技创新推动力。上海微系统所在专注科技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研究所相关产业进行产业布局与孵化,并依托“三位一体”的模式优势,孵化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服务于国民经济。明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期间,上海微系统所将巩固微系统特色学科科研优势,在微电子领域聚焦集成电路材料、超导集成电路和智能传感器,在通信领域突出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物联,集中资源加强布局,在长期积累的技术基础之上保持国内领跑地位,全面向国际领先迈进;并积极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在中医药信息化和生物信息技术融合等交叉融合的新兴增长领域率先行动,谋划研究所长远发展方向。为保障战略落地实施,研究所将打造基础研究实验室“2020 X-Lab”,加强基础研究,支持科学源头创新,推进百年研究所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强化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平台实力与创新能力,新建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集成电路材料技术创新中心、5G毫米波移动终端测试认证平台,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作用,加速实验室成果再研发与中试生产,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填补产研鸿沟;更加深化研究所与沪硅产业、上海瀚讯、上海新微半导体有限公司等所培育企业的协同创新,探索有机融合新模式,在多个领域形成“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的优势组合,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促进科研创新,协同产业创新力量打造产研共同体。对于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简称“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的成立,上海微系统所表示,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的成立恰逢其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发挥中科院科技创新优势,促进中科院旗下的投资机构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可以聚集起一支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的专业队伍,更好地为国家创新战略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上海微系统所还表示,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成立以后,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将在资本的力量下得以加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中科院模式或将形成。

警与犬

上海微系统所等在六方氮化硼合成新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天如研究团队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清红研究团队,基于原位合成、表征研究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提出铁硼(Fe2B)合金表面高质量多层六方氮化硼(h-BN)原子空位辅助生长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Vacancy-Assisted Growth Mechanism of Multilayer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on a Fe2B Substrate为题,在线发表在《物理化学快报》上。h-BN以原子级平整表面、无悬挂键、高导热性和良好的理化稳定性等优势,成为具有潜力的二维晶体器件的介质衬底和封装材料。近年来,上海微系统所聚焦于二维晶体理论研究、器件工艺、规模化应用面临的难题,在单层h-BN单晶生长、异质结构筑及高质量多层h-BN制备等领域开展研究(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6160;Advanced Science, 2017, 4, 1700076;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849)。由于h-BN先进合成技术发展较慢,缺乏对传统方法生长机制的研究,限制了大尺寸、高质量h-BN可控合成与实际应用。吴天如研究团队基于Fe2B合金体系实现高质量h-BN可控制备,通过快速冷却淬火技术结合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分析h-BN合成过程中Fe2B浅表层B原子和N原子分布规律。袁清红研究团队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Fe2B表面h-BN的生长机制,提出Fe2B表面h-BN的空位辅助合成机制。研究发现,B-N二聚体产生使合金表面形成大量B空位,对B、N原子的迁移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Fe2B基底中B和N原子的扩散仅需克服小于1.5 eV的能垒,使得N原子在催化表面附近大量溶解。此外,通过对不同尺寸B-N团簇的形成能和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和拟合,研究发现Fe2B表面h-BN成核能垒约2 eV。因此,在相对较低温度(700 K)下合成h-BN成为可能。该研究提出的“空位辅助”生长新机制,解决传统方法合成多层h-BN长久以来缺乏高N溶解度和扩散速率的催化剂的难题,为h-BN在二维纳米电子学及新兴微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提供空间。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微系统所联合培养硕士姜忍、上海微系统所博士时志远和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赵威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吴天如与袁清红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论文链接图1.Fe2B合金表面多层h-BN合成机制示意图及近表面N原子扩散能量曲线图2.基于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的Fe2B合金浅表层B原子和N原子分布规律研究【来源: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倒见

考上中科院研究生,第一年是怎么度过的

中国科学院除了在北京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在各个省市还有不同的研究所。那么中科院第一年是如何培养研究生的?是在自己的研究所上课,还是北京中科院大学上课?今天科大科院考研网的学长就为大家做个权威的解答。中国科学院大学正门首先明确一点,考上中科院后,研究生一年级是需要上课的,第二年才会回各自的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那么,不同的研究所,是否全部汇集到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上课呢?答案:非也。中国科学院的上课地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点在北京;另一个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点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区北门具体在哪个地区上课,由研究所根据地理位置的远近、以及专业情况进行选择,通常来讲:北京地区的必然是在北京中科院大学上课;西部地区比如新疆理化所,天文台等,也在北京上课;而上海的几个研究所比如微系统所、技术物理所,则在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课;而中科院地的合肥分院(有十几个研究所)更为直接,研究生的学籍直接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发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均为中国科大,这也算是考入中国科大的一个捷径。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的代表景点:科学岛那么大家关心的补贴呢?研究生一年级的补贴比较少(再少也比普通高校的研究生高出一大截),通常在1000-3000元左右;进研究所后,补贴会慢慢提上来,个别研究所会达到5000元左右,可以说生活无忧,一心科研。好啦,大家对于考中科院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直接来科大科院考研网找我哦。考中科院,就到科大科院考研网

钓球

*ST索菱(002766.SZ):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格隆汇6月5日丨*ST索菱(002766.SZ)公布,2020年6月3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了建立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合作协议。双方结成战略联合体,以取得电力物联网和车联网等方向产业领先优势为目标,推进双方工业物联网业务发展。

善夭善老

上海微系统所超导单光子探测器效率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尤立星团队利用无损介质镜面结合三明治结构超导纳米线,实现了NbN材料超导纳米线单光子器件(SNSPD)98%的探测效率,再次创造了NbN SNSPD探测效率的新的世界纪录。100%系统探测效率(SDE)是单光子探测器发展的最终目标,在量子基础理论验证和量子信息科技中具有应用价值。SNSPD凭借高探测效率、低暗计数、低时间抖动等性能指标,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深空光通信、生物荧光成像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量子信息技术和其他前沿科学的发展。对SNSPD来说,实现100%效率的关键难点在于,需同时实现接近100%的本征探测效率和吸收效率。由于二者之间的纠缠制衡关系,相比于其他低Tc的超导材料(如WSi),高Tc的NbN材料SNSPD实现高SDE的难度更大。2017年,研究人员通过工艺优化,首次报道了基于小型闭合循环制冷机,2.1 K工作温度下,NbN-SNSPD系统探测效率(1550 nm工作波长)可超过90%;2019年,研究人员发明了离子注入等手段,首次打破了NbN本征探测效率和吸收效率的制衡关系,再次实现了90%探测效率SNSPD器件,为极限效率探测研究奠定基础。近期,经过系统分析,研究团队提出了无损介质镜面加三明治超导纳米线的器件架构,再次打破了NbN SNSPD器件的本征探测响应和光学吸收效率的制衡关系,实现了两者的同时提升。在0.8 K工作温度,1590 nm波长实现了98%的系统探测效率,在1530-1630 nm波长范围内的系统效率超过95%。该类型的探测器还显示出对多种参数的鲁棒性,例如,在2.1 K温度下,同一批次制造的45个探测器,SDE大于80%(90%)的产率达73%(36%),对批量生产及商业化应用具有实际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Detecting single infrared photons toward optimal system detection efficiency(《最优效率红外单光子探测》)为题,在线发表在Optics Express上,博士研究生胡鹏为论文第一作者,副研究员李浩和尤立星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单光子探测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量子专项、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支持。论文链接图1.(a)器件架构示意图;(b)传统单层纳米线与本文中的三明治结构纳米线;(c)器件光子响应和光学吸收的制衡关系图2.(a)器件效率随偏置电流变化关系;(b)器件在不同波段下的探测效率和仿真结果【来源: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恶女帮

上海微系统所等在肿瘤声动力治疗研究中获进展

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肿瘤治疗手段,声动力治疗(SDT)技术发展迅速。较之于现有的光动力治疗技术,SDT技术具有更好的组织穿透能力,因此其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优势。超声作用下的声热、声空化和声化学过程是SDT过程对肿瘤细胞杀灭的主要机制。其中,声敏剂参与下的声化学过程在SDT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开发具有高声敏活性的新型声敏剂是SDT技术面临的挑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丁古巧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教授段俊丽团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石一沁合作,首次证实N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GQDs)的优异声敏活性。N-GQDs在超声辐照下的活性氧(ROS:单线态氧及羟基自由基)的生成效率为传统声敏剂的3倍-5倍(图a)。该研究首次明确了N掺杂碳纳米结构的声化学机制。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表明,N-GQDs中的吡咯N和吡啶N是其声化学过程的反应位点。上述机制的明确对高性能碳基声敏剂的进一步结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此外,由于石墨烯量子点晶格中吡咯N和吡啶N的稳定性,N-GQDs在进行肿瘤靶向修饰后(FA-N-GQDs)仍具有优异的声敏活性。进一步的组学结果表明,超声下FA-N-GQDs产生的大量ROS可使高p53蛋白表达的肿瘤细胞中氧化应激反应通过PEX通路被激活,进而通过p53蛋白促使肿瘤细胞凋亡(图b)。细胞实验表明,FA-N-GQDs参与下的SDT过程对各肿瘤细胞的杀灭效率均大于95%。此外,小鼠皮下瘤模型治疗结果表明,经由靶向修饰的FA-N-GQDs可快速稳定地富集于肿瘤组织,在14天内进行两次超声辐照后,瘤体减小95%以上(图c)。同时,基于FA-N-GQDs优异的稳定性及生物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显著的毒副作用。上述工作是石墨烯量子点在SDT领域的首次应用探索研究,并揭示了碳纳米结构中吡咯N和吡啶N作为声化学反应中心在SDT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高性能声敏剂,特别是无金属碳基声敏剂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Graphene Quantum Dots with Pyrrole N and Pyridine N: Superio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ion Efficiency for Metal-free Sonodynamic Tumor Therapy为题,在线发表在Small上。上海微系统所助理研究员杨思维为论文第一作者,新华医院博士王雪连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丁古巧、石一沁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的支持。a、N-GQDs声化学效率与传统声敏剂对比;b、高p53蛋白表达的肿瘤细胞在FA-N-GQDs参与下超声处理后的组学结果;c、FA-N-GQDs参与下SDT过程中小鼠皮下瘤尺寸变化【来源: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