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纽约大学全球新招数学博士大雅

上海纽约大学全球新招数学博士

来源/视觉中国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记者昨天从上海纽约大学获悉,该校与纽约大学文理研究生院及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共同合作,近期推出全新博士研究生项目——数学博士学位项目,并将于2019年秋季迎来首届学生。来自世界各国的数学专业学生均可申请,申请截止日期为2019年1月31日。新项目的学生将在纽约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的数学博士项目下注册,先在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完成相关博士课程的学习,随后前往上海,在上纽大博士导师的带领下进行全职科研工作。毕业生将获得由纽约大学颁发的数学博士学位。“数学博士项目的设立对于上海纽约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将吸引顶级的师资力量以及优秀的学生。”纽约大学全球特聘数学教授兼上海纽约大学量化学科副教务长Gerard Ben Arous表示,“我们很幸运,能够充分利用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这一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在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上的优势与资源。”据介绍,新的数学博士项目是上海纽约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设的第六个博士项目,与现有的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物理五个博士项目具备相似的培养模式。该项目的学生将获得“上海纽约大学博士奖学金”,其中包括与纽约大学数学博士生等同数额的年度固定津贴、可支付全部学费的奖学金、全球健康保险、旅行津贴以及其他福利。

何基

上海纽约大学的“学霸”们,毕业了都干啥?

图说:上海纽约大学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回家乡做大数据智库研究、去国内乃至世界顶尖的电商巨头继续教育事业、赴美攻读人机交互硕士做不一样的用户体验设计、本科还未毕业就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专业录取直读博士、创办AI公司为企业CEO定制智能机器人……上海纽约大学即将迎来第三届毕业生,他们或去世界一流学府继续深造学习、或踏入社会走上就业岗位、或留在上海创业奋斗,无论他们选择如何,年轻活力的脸庞扬起青春不悔的笑脸。“各种不同的学生,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这就是上海纽约大学的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发现真正的自我,完成人生价值的体现,进而为社会做贡献。”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上纽大毕业生的风采,了解教育是可以创造无限可能的。“找到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有自主选择的学生,才称得上优秀。”杨小寒:不一样的选择杨小寒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四年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攻读金融学和数据科学专业的双学位,以及参与推动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公益事业。她一入学便积极参与上纽大提供的各种公益活动机会:她先是参加了学校与非营利性公益组织“铺路石”合作的远程视频英语教学项目,为四川乐山和河南鹿邑两所小学的四年级同学每周上一节英语课。坚持了一年,发现在英语教育资源上存在的地域差异;此后,她参加了学校的“院长基金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去云南植树造林为滇金丝猴建立理想的栖息地。这两段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特别是在西南贫困地区,也由此促使她参与创建“林荫公益”。毕业后,杨小寒将回到家乡成都,参与“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的研究项目。“目前已经开题的一个项目是通过简历数据来研究性别平等问题。” 同时兼顾家乡的公益事务,“这是一条不一样的路,但我已经准备好了。”图说:想在中国当记者的美国学生萨瓦那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钱文婷 摄萨瓦那:想留在中国做记者上海纽约大学2019届学生萨瓦那·比尔曼,入选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将获得全额奖学金,攻读为期两年的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目,完成一系列关于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课程。萨瓦那主修世界史(全球中国学)专业,辅修中文与新闻学。“我很期待能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继续学习有关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知识,我会充分利用北京大学提供的各种资源,继续学好中文,融入北京这座城市。”萨瓦那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从小热爱中国,把中国当成第二故乡,上纽大的多元文化环境和鼓励跨学科交流的氛围,培养了她良好的中文学习习惯,她喜欢研究文言文和古诗词,会说简单的上海话,甚至会和来自成都的同学说几句“川普”。而远在北京的上纽大的校友们,也用最热诚的怀抱,迎接这位小学妹,让小学妹感动无比:“上海纽约大学第一届、第二届的学长学姐也给我推荐各种实习机会,介绍不同的研究生项目。”萨瓦那计划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展开实地调查与研究。盖宇:我不是学霸来自上海纽约大学2019届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盖宇,是同学们口中的“学霸”。本科尚未毕业,就已经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录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盖宇是在高中时第一次被贴上学霸标签,“在七宝中学,同学说我文科学霸。大学学计算机,别人说我理科学霸。”盖宇认为学习带给他的是不断的思考。得益于上纽大的通识教育,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通过完成涵盖不同学科和领域的核心课程,在对各个学科的内容、前景,以及自身特点有了深入认识以后,再选择专业。“攻读博士,可以让我更专注地做研究,两年的硕士读完了,我还要考虑是继续做研究还是去工作,对我来说,这两年的研究可能做得不那么安心。如果是五年的话,我就能更专注一些。”当然,以盖宇现在能力,也可以去华尔街做一名金融信息领域的程序员,也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但正如他所言:“一切选择都有风险,前有经济泡沫,后有科技泡沫,也许五年之后计算机领域出现了新变革,我也不一定从事这个行业,但博士生涯带给我的精神财富和学习方法,是不可替代的。”新民晚报记者 钱文婷

洛阳桥

上纽大拟开设该校社科领域首个博士项目,招生工作启动

上海纽约大学透露,该校拟与纽约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纽约大学社会学系合作,于本月推出社会学博士项目。该项目为期五年,是上纽大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首个博士项目。项目2021年秋季学期入学的招生工作已启动。社会学博士项目负责人为御风全球社会科学讲席教授、上纽大新近成立的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CASER)主任吴晓刚。据介绍,上纽大的社会学博士项目将依托纽约大学,特别是纽大社会学系的丰富资源,培养新一代学者研究中国当前与民生相关的、最为紧迫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应对之策。社会学博士项目的培养模式与上纽大其他博士项目大体一致。学生将先在上纽大参与暑期研究,随后前往纽约校园修读两个学期。第二年,学生将重返上海,在上纽大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完成课程,其间如有需要,会往返纽约。所有博士生毕业后,均将获得纽约大学博士学位。纽约大学社会学研究生项目是美国质量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项目之一。上纽大社会学博士生将有机会与相关领域的世界著名学者合作。除了纽约大学在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严格训练之外,项目鼓励博士生依托学校新成立的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CASER),开展与中心相关的重点研究领域的实证研究。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CASER)是上纽大新成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致力于促进中国的社会民生问题研究,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研究社会不平等、分层与流动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吴晓刚,于今年秋季学期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出任御风全球社会科学讲席教授、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CASER)主任。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CASER)将汇聚来自上纽大、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及世界各地的学者,针对与儿童发展、教育、健康、住房、人口老龄化等相关问题开展严谨的实证分析,特别在中国正在崛起的大都市的背景下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来源:周到】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美国人

报名| 汇集海外知名AI博士生,上海纽约大学下周有场研讨会

东方科技论坛青年学者论坛:人工智能海外博士生研讨会 ,汇集了世界顶级高校的高年级博士生,专业覆盖当前人工智能的多个热点领域。会议委员会由顶尖青年学者组成,与会者经委员会精心挑选邀请,大部分是两年内即将毕业的博士在读学生,就读院校均为世界顶尖高校,如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大学等。会议议程包括: 理论及核心算法 、 自然语言处理 、 计算机视觉 、 游戏及大众智能 、 人 工智能在创意艺术领域的应用 。本次活动由上海纽约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与华院数据发起和承办,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办,亚马逊云计算实验室协办。活动详情请参考官网: www.ai-flair.org请注意:本次活动对公众开放,但因活动席位有限,将优先接受有邀请码的客人。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进行报名。本次活动也开设 网络直播 ,可扫文末 二维码 观看网络直播。 会议委员会何凯明, Facebook李沐,Amazon吕正东,Deeplycurious.ai田渊栋,Facebook David Wipf,微软研究院夏光宇,上海纽约大学张峥(委员会主席),上海纽约大学 演讲嘉宾陈天奇,华盛顿大学杜少雷,卡内基梅隆大学顾世翔,剑桥大学胡戎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胡志挺,卡内基梅隆大学Natsumi Kato,筑波大学孔祥宇,北京大学彭昊,华盛顿大学Ravid Schwartz-Ziv,希伯来大学施正珊,斯坦福大学王敏捷,纽约大学赵俊博,纽约大学张雨倩,哥伦比亚大学周家骥,卡内基梅隆大学朱玉可,斯坦福大学 主讲嘉宾 李航,今日头条实验室主任李航现为今日头条实验室主任,曾任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1990-2001年,供职于NEC公司研究实验室;2001-2012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其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统计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 田渊栋,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田渊栋现为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加入Facebook前,曾于2013-2014年担任谷歌X公司自动驾驶车小组的研究员与软件工程师。 David Wipf, 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David Wipf目前是微软研究院位于北京的可视化计算小组首席研究员;其研究兴趣包括非凸优化、贝叶斯推理、稀疏/结构化算法和深度学习。 东方科技论坛青年学者论坛:人工智能海外博士生研讨会 时间: 12月20日-21日 地点: 上海纽约大学1504室 讲座语言: 英文 扫二维码观看网络直播 Scan QR Code to watch livestreaming

穷通

软科:上海这些高校位居前10,其中这三所大学排名倒数,但实力强

导语: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作为全国的一线城市,在教育上是比较看中的,所有上海的高校不仅仅多并且实力也是强。根据软科的排名榜,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东华大学这些高校位居上海高校的前十,其中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东华大学排名倒数,但这三所高校的实力是比较强的。排名第八——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是美国纽约大学和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研究型大学。此外上海纽约大学是面向全球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作为上海排名第八的高校,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科建设都是十分强的,并且学校的地理位置也好,不过这所大学的费用是比较高的。教育先生认为,上海纽约大学的学校环境和教学方式都是不同的,此外也得到本部大学的扶持,又因为地理位置好,在全国的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中是知名度最高的。排名第九——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由上海市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以理工科为主,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院所开展科教融合。作为上海排名第九的高校,学校按照1:10–1:12的师生比建设一支1000人规模的教授队伍。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院士是由多国院士组成的。虽然说是一所中外合作的大学,但是在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上是不容小觑的。在每年的志愿填报中深受高考生的青睐。排名第十——东华大学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此外,学校也是首批28所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之一。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的纺织染传习所,至今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作为上海排名第十的高校,在师资力量上有研究生导师1152人,博士生导师353人,专职院士2人,兼职院士14人,还有4个省级省以上的教学团队。在学科建设上有有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其中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获评A+,继续名列全国专业第一。总结:在上海排名前十的高校中,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东华大学排名倒数,但从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都是比较强的,特别是东华大学;此外上海纽约大学是一所实力强悍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上海科技大学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最后,对于今天的软科:上海这些高校位居前十,其中这三所大学排名倒数,但实力强,你们有什么看法评论区留言评论!

其德不离

上海纽约大学新校长童世骏:哲学家眼中的大学、教育和人生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011年,哲学家童世骏给国外一位同行写信:“我调动工作了,我的工作从主要是解释世界转成主要是改变世界了。”1978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就读本科的他,在这一年就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20年6月1日,他又迎来人生新挑战———就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继续“改变世界”之路。童世骏完全同意马克思所指出的改变世界的重要性,但他补充:当我们作为哲学家、学者或某一领域专家来谈论改变世界的时候;当我们在当前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体验经济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符号消费或者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超过实物消费的时代,来谈论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恐怕恰恰就是解释世界。《学以成己:论大学、教育和人生》便是童世骏以“改变世界”的实践书写的“解释世界”之作。他从教育的角度观察和解释世界,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学以成己:论大学、教育和人生》,童世骏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学以成人到学以成己■“成事”固然重要,“成人”才是教育根本目的■应对教育焦虑,我们需要回到“成长是硬道理”的教育初衷焦虑成了一种现代病上书房:《学以成己:论大学、教育和人生》一书,收录了您在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八年多里发表的演讲和文章,是您在哲学著作之外出版的首部关于教育的个人著作,书名“学以成己”是否提示了您所认为的教育的终极目的?童世骏:在最近一次接受的关于教育焦虑的采访中,我提出,消除教育焦虑的关键是要看到,不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且“成事在天,成人在己”。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家庭,能做成什么事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条件,但想让家庭成为什么样子,则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自己———哪怕身居陋巷,粗茶淡饭,也能亲慈子孝,其乐融融。“成事”固然重要,“成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如何“成人”?201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4届哲学世界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但我觉得要避免只从教育者的角度理解这句话;而对于学习的另一种说法“学以为己”,也要避免因为不了解这句话的古典背景而对“为己”产生误解。在我看来,教育的核心是自我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要作为学习者而让自己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才是“学以成己”的完整意思。学以成己离不开合适的环境。从1978年春天从崇明农场来到华东师大,到去年底卸任校党委书记,我一直是发生在华东师大这所美丽校园里的各种学习过程的得益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学以成己的最佳场所。上书房:“成人”是一个动态过程。童世骏:无论是特殊意义上的“成己”,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成人”,其核心都是一种“成长”。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同时也是教育家、心理学家,是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看来,成长是生活的特性,成长也是教育的目标,在成长之外,教育并无其他目标。我常常把杜威的观点表述为成长是硬道理。“成长是硬道理”这个观点,在杜威到访中国100年后的今天,尤其需要强调。100年间,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个比100年前更为严重的现象,那就是各阶层、各群体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了教育焦虑之中。虽然教育焦虑的加重,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们对教育拥有了百年之前无法想象的各种可能性,但过于普遍而严重的教育焦虑,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国家,都是有害的。应对教育焦虑,我们需要回到“成长是硬道理”的教育初衷。成长是硬道理,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把人生旅程机械地分为目标和手段两个部分,不应该认为人生当中那个被当作手段的部分(比如被当作“起跑线”的童年),其价值似乎仅仅是为了目标的实现———为了将来的“成功人生”,从而认为童年是可以牺牲的,孩子是可以被当作学习机器的。杜威曾说:“由于生活意味着成长,所以生存着的人生活得真实而积极,在其每个发展阶段上,生活都有同样的内在充实性和绝对诉求。由此可见,不论人们处于什么年龄段,教育乃是提供确保其成长或合理生活的各种条件的一项事业。”成长是硬道理,还意味着我们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人。每个人的成长起点、成长环境和个人兴趣都不一样,不顾一切地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对自己的孩子,把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变成“斗娃”现场,不做区别地用某个指标,比如升学率、一本率、清北复交率等,来评价所有学校,都是误解了教育的本意,都是没有看到———“衡量学校教育价值的标准,就是它在何种程度上制造了继续成长的欲望,又在何种程度上为在实际生活中满足这种欲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上书房:在这种自我成长中,教师起什么作用?童世骏:成长是硬道理,并不是说任何“成长”都是硬道理。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杜威所说的“成长”是指经验的拓展,但正如他在1938年出版的小册子《经验与教育》中所说的,“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教育的性质,或者相同地起着教育作用”“任何对经验的生长起抑制作用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在杜威看来,那些可能使人产生冷漠、墨守成规的经验,那些使人们生活不自然的、分散的和离心的经验,都是不利于人的成长的。杜威列举了他所说的“传统教育”当中的一些“消极经验”的例子,其中包括“有多少学生一提起学习过程就感到无聊和厌倦”。理解杜威这段话的意思,就能明白教师所承担的责任。教育是成长,而成长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是从现在的经验向未来的经验的扩展。这种成长或扩展是有多种可能、多种方向的。教师的作用就在这里:给作为不成熟者的学生的经验重组扩展的方向提供引导。“作为教育者,应该拥有更加成熟的经验,这种经验使他能够对年轻人的每一种经验做出评价……教育者的任务是注意一种经验所引领的方向。如果教育者不用较强的洞察力去帮助经验不成熟者组织经验所需的情景,反而放弃他自己的见解,那么,他拥有更成熟的经验这一点就没有意义了”。上书房:校园应该为这种引导、成长的发生,创设怎样的环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应具备怎样的大学精神?童世骏:华东师大的创校校长孟宪承先生,曾在1934年出版《大学教育》一书,在书中对现代大学的精神做出了精辟而系统的阐述。在他看来,理想的现代大学应有助于学生“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镕”,应有益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大学和中小学都是传授知识的,知识不仅是现实的反映,且是问题的解答。问题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有答案的,一类是还没有现成答案的。大学作为高等学术机构,是和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打交道的,而其他学校则大都只涉及已经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蔡元培在论及大学精神时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对于“品性的陶镕”,19世纪英国学者约翰·亨利·纽曼的一段话描述得十分诗意、准确。他说:“书本主题的那种特殊的精神和微妙的细节,要迅速地、确定地传达,只有靠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只有靠目光、表情、音调和姿态,靠即兴而发的随意表达,靠熟人谈话的意外转折。”纽曼强调的是大学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就是“陶镕”。“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则强调大学要为社会服务,为了让学生将来能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校时就能对这样的社会理想不仅心向往之,而且从我做起。上述三方面是互相交融的。把孟校长三句话与华东师大的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结合起来,我觉得在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精神当中,“创智”与“修德”不可偏失,“爱群”与“成己”必须兼得。任何交往都有教育意义■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留学还是不留学,而在于交流、开放的心态■跨文化交际是构建理性社会和人性社会的核心要素,而上海纽约大学正是这样一间跨文化交际的“实验室”开放的心态和交流的能力上书房:书中有一篇《记一次与“乌托邦终结”有关的多国之旅》,回忆了1989年您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访学期间的一次旅行。访学结束后,您又在卑尔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直到1994年拿到学位。您在文中说道:“对我来说,改革开放不仅意味着走进大学,而且意味着走出国门;不仅意味着我可以放眼全球,而且意味着我可以周游列国。”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的当下,留学生群体成为关注焦点,有观点认为留学正在日益失去其价值,您怎么认为?童世骏:就我个人经历而言,4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和大学生涯,无疑是最重要的节点,而去挪威访学和留学,又是我在改革开放40年中最重要的人生节点。在国内,我师从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在冯先生的指导下,我对传统中国哲学有了一点认识,而留学的经历,让我对传统中国哲学如何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有效的对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留学期间,我的导师、现为该校哲学系荣誉教授的奎纳尔·希尔贝克引见我认识了包括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内的许多哲学名家。哈贝马斯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交往理性”理论,现代社会中集体行动的最重要的正当基础,是就与这些行动相关的价值和规范进行自由而负责的讨论。我不止一次讲过《金银盾》的故事,这是我读小学二年级时教科书上的一则寓言。故事中,两位罗马将军就一块盾牌的材质问题争论不休。一位将军认为盾牌是金制的,另一位则坚称它是银制的。最后,制作盾牌的工匠说,你们都说对了,但又都说错了,因为盾牌一面是金子做的,另一面是银子做的。两位将军都只看到了盾牌的一面,都没有弄清盾牌真正的材质。虽然当时年纪还小,但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能多了解生活、了解世界的两重性甚至多重性,是一种幸运。有国外学界同事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不同文明间沟通对话的理念为基础,为东西方关系贡献了一套独特理论”,那是过奖了,但我的理论工作确实从我的多元视角得益不少。上书房:就像人们常说的,只了解一个国家的人,实际上一个国家也不了解。童世骏:是的。当然,留学只是一种选择,需视各人情况而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留学还是不留学,而在于是否有开放的心态和交流的能力。杜威的教育哲学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任何交往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在其最重要的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杜威专设一节讨论“教育与交往”。他说:“作为交往的接收方,就是去拥有被扩展和改变了的经验。一个人分享到另一个人的所思所感,在这个程度上,他自己的态度多多少少也会有所改变。做交往的一方也不会不被改变。”杜威举例说,我们如果想把自己的稍微复杂一点的经验充分、准确地传达给另一个人,都要想办法跳出这种经验,像外人那样看待它,考虑它和别人的生活有什么接触点,必须富有想象地吸收对方经验中的某些东西———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对于自己所要传达的那种经验的态度,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此意义上受到了教育。杜威之所以说所有交往都具有教育意义,是因为他认为交往当中的各个方面都可能使自己的经验得到扩展和改变。经验得到扩展和改变,就是杜威所说的“成长”。上书房:您曾表示,在至今获得的所有奖项和荣誉中,您在1987年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五位教师”之一,是您最看重的荣誉,是不是因为这证明了您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童世骏:其实也不能算多大成功,但我确实主张大学教育要在独立思考和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实现自主性和责任心的统一,并做了点相关工作,因此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尤其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不能仅仅想象他人的观点,真正重要的是参与现实对话,与他人交流、分享观点。为了胜任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对人类文明负有的使命,我们要培养真正具备世界主义精神的人才,而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就必须为年轻人创造参与对话的环境和条件。哲学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在学术领域与日常生活之间,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从教师角色转换到大学行政管理人员,或者说是学术领域服务者,沟通始终是我工作的首要任务———与领导团队成员沟通,与教师同事沟通,与学生沟通,在不同学科之间沟通。沟通是我的哲学热情与行政管理中需要运用的哲学原理的结合点。上书房:这样的您,与上海纽约大学是高度契合的,担任上海纽约大学新校长,应是您继续哲学实践的不二之选。童世骏:跨文化交际是构建理性社会和人性社会的核心要素,而上海纽约大学正是这样一间跨文化交际的“实验室”。这里聚集了200多位全球学术精英,开办至今,先后有23位各国院士级学术大师全时为本科生上课。目前上海纽约大学有在校本科生近1600人,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各半,他们在一起学习,本身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四年大学期间,他们还必须交流到设在其他国家的校区。为建设上海纽约大学,我与时任纽约大学校长John Sexton有过不少交流,包括曾应邀参与他承担的课程的某次讲课和讨论。去年,Sexton出版了新书《守护理性:独断论时代的大学使命》,我跟他所处的语境有很大不同,但他在书中表达的观点我很赞同,即对抗世俗独断论的最佳途径是为年轻人搭建平台、创造空间,培养他们在一个鼓励对话、提倡辩论的文化中引领世界,而不是闭目塞听、固守教条主义。上书房:上海纽约大学本身就是对话、沟通、合作的结果,您如何看待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之间的合作?童世骏:2011年1月1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华东师范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设立全球第一所中美合办的研究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2011年3月28日,上海纽约大学在陆家嘴正式奠基,开始高等教育的全新尝试。同年11月15日,上纽大正式挂牌成立,第二年的秋天,首批学生进校。再过一年,在上纽大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将搬到号称陆家嘴2.0版本的浦东前滩。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各自国内的排名差不多,但两校在全球大学排名中差距还相当大。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紧随美国之后,两国的高等教育差距却依然那么大,这是不应该的。中华民族有辉煌的历史,又占世界人口那么大的比重,我们真正要为人类做出与我们的人口规模和地理空间相称的贡献,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和经济领域一样,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越是这个时候越难以用常规的方式来推进。在经济领域有一个非常好的说法,“通过开放来促进改革,通过开放来巩固改革成绩”,比如发展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通过推进全球化来推动改革。高等教育领域大概也到了这么一个阶段,同样要求我们通过进一步开放来推动进一步改革。通过与纽约大学合作,我们可以优化办学理念、共享办学资源和拓展办学空间,中美两国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均拥有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传统,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将各自的优良传统融入双方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优雅气质和栋梁精神■在我们对某些社会现象深恶痛绝、痛心疾首的时候,蕴含其中的改变的希望也越大■批判精神和反省精神要结合起来,一味批判而不反省,改变不了现实李大钊故居上书房:您为什么在办公室挂李大钊先生的画像?这在校长办公室里并不多见。童世骏:李大钊是党的创始人中的几位大学教授之一,对大学教育,包括对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也有很好的论述。毛泽东称李大钊为“我真正的老师”,梁漱溟称李大钊为“我的至熟至熟之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李大钊诞生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说“在他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在李大钊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优雅气质和栋梁精神的完美结合。李大钊曾经提倡“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也曾经批评“尚情而不尚理”和“任力而不任法”的不良习气。大学教育的任务包括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培育富有理想的理性主义者和尊重理性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不懈怠,因为美好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激励着他们,要永不满足,不断进步;他们也不折腾,因为科学理论和健全常识都告诉他们,只有通情达理才能说服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办成事;他们更不动摇,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左顾右盼、畏首畏尾,梦想始终只是梦想,理想不会成为现实。上书房:以大学教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往往被寄予厚望,被视为传承文化、改造社会的思想力量。但近些年,一方面,随着包括学术造假等在内的高校丑闻的出现,人们用“砖家”“叫兽”等谑称消解某些大学教授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一些高学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所作所为,也让人们质疑某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童世骏: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总希望在消极的社会现象中找到积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博士生培养规模等指标,都已达到或超过同期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的学术学位博士生规模甚至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全口径博士生总规模仅次于美国,排世界第二。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SCI论文数和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也分别达到了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七。这样的发展速度、这样的办学规模,必然意味着更多人的参与。而我们原来高等教育的门槛比较高,精英人数比较少。现在看似出问题的人多了,其实是整个基数大了。这是积极的一面。另外,新媒体的发达,使得这些现象被迅速、广泛地传播,给人的主观感受是负面事件多了。其实,读过《围城》的人都知道,知识分子从来都不是只由高尚人士构成的,而是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只是在媒体不那么发达的年代,人们了解得少罢了。很多时候,恰恰是在我们对某些社会现象深恶痛绝、痛心疾首的时候,蕴含其中的改变的希望也越大。最糟糕的情况不是出现不良的社会现象,而是人们对这样的现象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我想我们没有糟糕到这种地步,深恶痛绝、痛心疾首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在批判这种现象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有一次,我在外地某大学讲课,学生们提问时表示对现在的干部作风不满。我说问题确实存在,但是我们现在的干部大部分就是当年的大学生,所以,我们能不能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保证自己毕业后不做那样的事、那样的人?人们总有一些借口去做自己批评过的事,成为自己痛骂过的人,觉得自己不同流合污就会吃亏,那是把个人得失看太重了。我的感觉是,人们对丑恶现象的痛恨程度和对自己要求的严格程度好像没有完全对应起来,大学教育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尽力形成一种风气,使大家的批判精神和反省精神结合起来,一味批判而不反省,改变不了现实。教育要促成品性的陶镕,关注这一点很重要。来源:上观新闻

祖孙情

本科期间,他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2篇物理论文,来自上海纽约大学!

宋 逸 伦家乡:江苏苏州专业: 主修物理,辅修数学2020届学生宋逸伦自高中起就怀揣着科学梦,有志成为一名科学家。从家乡苏州来到上海纽约大学求学,他如鱼得水,抓住各种机会从事学术研究。四年后,他已从一名求知若渴的科研小白成长为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的研究员。大一刚入学,逸伦就加入了上海纽约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纽约大学全球特聘助理教授Tim Byrnes的量子信息研究小组。他从协助管理团队的日常运营做起,例如给教授的学生支付工资、与中国的实验器材制造商沟通等。但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参与团队的学术研究,并参与写作论文《基于最小函数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绝热纠缠门》,该论文已发表在原子、分子和光学(AMO)物理学,量子信息和相关领域的国际顶级刊物《物理评论A》上。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Jonathan Dowling教授,悉尼科技大学量子软件与信息中心(QSI)理论物理学家、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未来研究员(ARC Future Fellow)Peter Rohde博士于2018年1月访问上海,2020届宋逸伦同他们合影。从左到右分别为:崔超涵、Liev Birman、Ebubechukwu Ilo-Okeke、Chandrashekar Radhakrishnan、Jonathan Dowling、Tim Byrnes、宋逸伦、Panagiota Theodoni、Peter Rohde、Zixin Huang、Suman Mandal、Casey Owens、Chris Nagele2018年,在Byrnes教授的介绍下,宋逸伦结识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量子信息研究小组负责人、理论物理学教授Jonathan Dowling。Byrnes和Dowling教授致力于帮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卫星实验小组进行墨子号量子卫星(Micius quantum satellite)实验。逸伦成为上海纽约大学该项目的主要对接人员,参与探究量子导引,并在Dowling教授研究小组的研讨会上发表学术报告。2018年暑假,宋逸伦在数学教授Charles M. Newman、物理学兼数学教授Daniel Stein的指导下参与研究无序平均场铁磁体的能量是否存在局部最小值。面对从未接触过该领域的外行,逸伦这样解释他的研究发现:“想象一群人当中,有的人彼此认识,有的人不认识。有些人喜欢披萨上的菠萝,有些人不喜欢。但每个人对菠萝的喜好都有可能改变。问题是,你能否能找到喜欢和不喜欢菠萝之人的组合,同时喜欢菠萝的人有更多喜欢菠萝的朋友,不喜欢菠萝的人有更多不喜欢菠萝的朋友。现在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即让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喜好。不过那就少了许多趣味。所以我们正在寻求的组合方案是,至少有一人喜欢菠萝,一人不喜欢菠萝。我们发现这样的组合方案是存在的。”他参与撰写的关于此研究的论文亦于2019年在另一国际顶尖期刊《统计物理学杂志》上发表。“逸伦的优点在于他办事高效,并且积极主动地抓住任何机会,但同时态度谦逊,从不咄咄逼人。”Byrnes教授说。他提及逸伦已经参与另两家国际顶尖研究团队——Dowling教授团队和中科大团队的研究。“我们现在仍在完成另一篇论文。若这篇论文也成功发表的话,宋逸伦同学作为一名本科生就有三篇论文发表,这是相当了不起的。”Byrnes教授说道。宋逸伦参观位于美国纽约州的IBM沃森研究中心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在跨国科研团队工作的经历也教会逸伦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譬如如何写计划书、如何与人沟通。“当时这个计划书有很多人参与,而且他们遍布全球各地,所以我必须定期写邮件与合作伙伴沟通。他们都很忙,我有不明白的地方得用邮件表达清楚,以提高对方的回复效率。”宋逸伦说道。“我的导师们工作也很繁忙,”宋逸伦说道,“所以我必须以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研究结果,这样我们就能有更多时间讨论该结果的意义以及下一步如何推进。”在紧张的学术研究之余,宋逸伦加入了学校STEM社团,并在大二学年担任该社团社长,和Quiz Bowl Club社团一同策划组织了与STEM领域相关的知识竞赛等活动。他还成为连接学生和教职工的纽带,例如他创建了学生和文理学部理学副主任Nicholas Geacintov对话的平台,使校方可以听到学生们关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问题的声音。“宋逸伦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和极强的组织能力,”Byrnes教授说,“虽然学业繁重,但他总是可以抽出时间参加许多活动,并同时完成其他项目或任务。”在纽约参加海外学习期间,宋逸伦在总督岛留影学习之余,宋逸伦喜欢琢磨菜谱,或听音乐会放松消遣。在纽约参加海外学习期间,他一有时间就会去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卡内基音乐厅听交响乐,或者去中央公园看莎士比亚音乐剧。“纽约处处是人文艺术风景。我常去曼哈顿周边的小岛和中央公园放风,”宋逸伦说道,“科研中疲累的时候,那里是放松身心的好去处。”毕业在即,宋逸伦已收获来自纽约大学、布朗大学、波士顿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等四所知名学府的物理学博士项目的录取通知。最终,他决定于今年秋天前往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深造,因为在那里,他可以师从诸多杰出的为原子、分子和光学(AMO)物理学做出巨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Carl Wieman。回首大学四年的探索之旅,宋逸伦真心感谢母校提供的丰富多样的机会。在上纽大,他不仅可以进入实验室钻研学术,更得以更多地认识自己。“我知道,这注定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一条带来不同经历和更多可能性的路。”来自:上海纽约大学

同于大通

上海“最贵”2所大学,每年学费高达十几万,寒门子弟承担不起!

我国目前的大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立学校,另一类是民办学校。在大部分人的意识里,公立大学往往都比民办大学好,无论是教育资源,学校的综合实力,还是学费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很多学生挤破头都想考上一所公立大学。其实,这也不是直接就否定了私立大学,在我国也是有些实力很不错的民办大学,甚至有些民办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远远要超过一些公立大学,但是这一类大学即使能考上,也不一定能上得起,因为就读这样的民办大学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比如土豪级的家庭,否则是很难承担得起的。今天小编要跟大家介绍的就是上海市“最贵”的2所大学,每年光是学费就高达十几万,对于普通家庭的考生来说压根就承担不起!1、上海兴伟学院上海兴伟学院创建于2001年,是一所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以博雅教育理念为办学特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办学的历史还是比较短的。学校虽然是民办院校,但是,在我国兴伟学院可能是最接近美国民办院校模式的大学的,学校有80%的教师都是来自于世界名校,而且还带有博士学位。上海兴伟学院实行的是真正的“小班”教学,师生比例不高于1:8,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学校还聘请了具有多年社会与企业工作经验的实践性教授,以及深受学生欢迎的民间独立学者。上海兴伟学院是一所小规模、高质量、非营利、“以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中国式博雅学院,致力于培养能更好的适应全球一体化进程下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广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总的来说,上海兴伟学院的实力还是非常强悍的,不过学校的学费就很昂贵,每年的学费高达15万。2、上海纽约大学上海大学位于中国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我国第一所中美合作办学的院校,不要单纯把它看作是一个合作办学机构,实际上,上海纽约大学是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在纽约大学眼里,这就是人家的一个校区,所以不能有不一样的眼光去对待。学校虽然是一所民办大学,但却是经过国家教育部认证的,该学校面对全世界招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上海纽约大学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校的综合实力都是一流的,而且校园环境十分美观,交通便利,上海纽约大学很高端,但是同样学费也是非常贵,大学四年下来估计就要花费60万左右,那么昂贵的价格,真的不是一般家庭都可以承担得起的。以上这两所民办大学的学费之所以贵得吓人,其实是因为这样的贵族学校师资力量十分强悍,学校硬件设施齐全,而且他们的教育理念跟给力的大学不一样,民办大学的教师会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学习的兴趣。对此,你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大钢琴

直接落户!突然,上海放大招,专家解读

导读:近年来,各地“抢人”风潮愈演愈烈,连一线城市也不例外。如今,只要复旦、交大、同济和华师大的本科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就可以直接落户上海!今天该消息刷屏了,引发网友热议。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部分内容来自每日经济新闻9月23日,上海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发布《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下简称《评分办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对比2019年的政策,最新版《评分办法》中将直接落户范围进行了扩大。比如,对于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不仅如此,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参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执行。对于本科毕业生,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增加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试点,探索其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这也意味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此外,2020年标准分为72分,评分选项包括毕业生要素分,包括学历、毕业学校、学习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以及导向要素,包括荣誉称号、学术、文体竞赛获奖、科研创新、国家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等,还有用人单位要素分,包括引进重点领域人才、承担重大项目、自主创业等。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无疑是一则劲爆的大新闻!虽然目前全国都在抢人,但有两个城市落户依然非常困难。一个是帝都北京,另一个就是魔都上海。图片来源 / 图虫上海落户的一般途径包括:毕业打分落户留学生落户人才引进落户创业、随迁等其他途径其中,毕业落户72分,本科基本没戏;留学生落户看上去最轻松,但留学对家境还是有要求的;人才引进大部分得等5-7年,随迁对家属要求更高,而创业难度更高,你最好是李佳琦。以上每条路,都不简单。所以,上海真的要转向,准备下场抢人了吗?上海:争抢高素质人才2019年,全国超过170个城市发布人才政策,“抢人大战”愈演愈烈。上海受超大城市人口容量上限限制,在引进人才方面存在明显“掣肘”,难以像其他城市一样放开人才落户。2019年全国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杭州以55.4万排名第1,深圳以41.2万排名第2、广州以40.1万排名第3,上海以4.36万排第15名,与其经济第一大城的地位并不匹配。上海有其难处。“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常住人口规模底线设置为不超过2500万。截至2019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8.14万人,较2015年的2415.27万人只增加了12.87万人。上海常住人口变化但实际上,上海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显示,上海自2017年起已连续三年成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要充分发挥上海城市吸引力效应,克服户籍指标“掣肘”,在“抢人大战”中不拘一格全力吸引人才。众所周知,上海户口具有极高含金量。吸引高素质人才,其实上海一直也在努力。2018年,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官网发布的《201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中提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只需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就可直接落户。中新经纬曾报道,彼时,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北大、清华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只需符合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制定的“基本申报条件”,不需要参与评分,就能直接申请落户。但对于“基本申报条件”包含哪些方面,该工作人员称,他们也不清楚。近些年,上海市每年都会出台非上海生源应届毕业生的落户政策,与2018年相比,2020年的落户条件、申请材料和办理程序“基本相同”,落户标准分仍为72分,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2020年的评定办法,将分为毕业生要素分和用人单位要素分。毕业生要素分中,根据博士、硕士、本科的不同,分别为(符合基本条件即可落户)、24分、21分。在毕业学校上,第一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第二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他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毕业生分别得15分、12分、8分,最高学历阶段在上海就读,可加2分。根据办法,第一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包含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沪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第二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包括其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央直属研究生培养单位、上海各本科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看出,在评分上,上海高校毕业的学生更具优势。评分办法还根据学习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荣誉称号、学术与文体竞赛获奖、科研创新、国家就业项目活动期满等方面取得的水平进行打分。比如大学英语六级、专业英语八级得8分,大学英语四级、专业英语四级得7分。能吸纳多少人才?在新政实施后,上述4所大学理论上能带来上万的高素质人才落户上海。根据各校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统计,上述四所高校2019年本科生毕业总数为13148人,本硕博毕业生总数为31095人,即便剔除整体占比较小的上海本地生源,那么这4所高校能落户上海的总人数至少破万,甚至更高。2019年毕业生情况数据来源: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但考虑到上海本地生源、毕业后相当比例学生本就会在上海工作等情况,新政真正能够带来的增量其实要低得多。据复旦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2019届毕业生总人数达7726人,其中本科生2542人、硕士生3782人、博士生1402人。其中,3623名毕业生奔赴西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等重点地区就业,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毕业生有2984人,数量最多。图片来源:复旦大学据同济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该校2019年毕业生总数为7535人,其中,博士毕业生648人,硕士毕业生3087人,本科毕业生3800人。毕业生生源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地区,其中生源为华东地区的毕业生最多。图片来源: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毕业生共8944人(不含港澳台及留学生),其中博士生1352人,硕士生4035人,本科生3557人。从就业地域来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主要就业省市为上海市,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分别为772人、2407人和539人。除上海市外,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省市依次有: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和北京市。毕业生总体更倾向于在东部地区就业。图片来源:上海交大而2019年上海交大毕业生人数居前十位的生源地省市为:上海市(1216人,13.60%)、其他省份的生源占比超过86%。华东师大2019届毕业生共6891人,包括本科生3249人、硕士3112人、博士529人,另有高职学历1人。从就业地域分布看,超过八成毕业生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比例高达72.87%,留沪就业比例为61.49%。另外,前往东北地区就业的比例最低,仅为0.57%。华东师大2019届毕业生去向?图片来源:上海师大从生源结构看,华东师大的2019届毕业生来自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占48.76%。来源较多的省市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其中,上海生源占15.31%,江苏生源占9.53%,浙江生源占8.5%。专家解读多位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海的新落户政策有助于当地人才引进,但也存在一些引发争议的地方。比如引进人才要破除唯学历论,建议根据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新的人才评价体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现在各地引进人才时常把人才与高学历挂钩,但某种程度上这也会加剧整个社会的名校情结。名校毕业生并不一定等同于能真正在当地发挥作用的人才,人才评价要破除唯论文、唯学历论,但是现在有些地方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恰恰又在拼命地强调这种唯学历是举的做法。他认为,从人才队伍长远建设发展来看,可能表面上营造了高学历人才队伍,但实际上真正是不是高能力的人才队伍,还是要打一个问号。储朝晖也认为,一方面不能说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就一定是其他毕业生要强,也不能说专业目录范围外的毕业生就就不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列学校、专业目录是一个可操作性的办法,但是本身并不是完善的。谈及对周边城市的影响,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客观上肯定会带来影响,且影响很复杂。比如,对于列在目录中的这些学校的学生,未来可能更倾向于集中在上海就业;因为上海户口相对更具有吸引力,可能会使得其他城市在人才引进方面吸引力降低;此外,这种做法本身可能对于相对应的这些高校的招生会产生影响。储朝晖表示,在现有情况下,北京上海的落户资格依然是稀缺资源,所以这些政策与城市现有管理体制是相配套的,在其他地方相对就没有必要。对比往年政策,《评分办法》扩大了引进人才的范围,在这个角度上看相对是一种改进。熊丙奇建议要建立起全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只要具有相应能力的人能在当地发挥作用,那他都应该落户,而不是仅限定一些学校的毕业生才拥有这种直接落户的资格。图片来源 / 图虫附《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

贵宾区

盘点国内9所中外合作大学,有你想去的学校吗

进入6月,意味着高考一天一天临近,作为很多想出国的高考考生,对于现在国外的疫情多少会有些担心;如果能在国内接受国外名校的教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其实在国内确实有几所与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名校合作管理的大学。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截至目前,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大学就有9所,分别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 昆山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9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以下为介绍顺序,非实力排名)一:宁波诺丁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UNNC)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成为中国第一所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园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由前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担任校长,尼克迈尔斯教授(Nick Miles)担任执行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是稳居全球高校排名前100位的世界一流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优势学科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引进一系列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学位课程,实行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致的教学评估体系,全英文授课,学生毕业后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位。截至目前,已有本科、硕士、博士共16000多名毕业生从宁波诺丁汉大学走向世界。二: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UIC”)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内第一所新型博雅大学,位于中国宜居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海市。2005年,经教育部特批,北师港浸大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携手创立。北师港浸大践行“博文雅志,真知笃行”的校训,秉承全人教育理念,推行创新的国际化办学模式;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所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兼容的博雅大学,培养既胸怀祖国又放眼世界的人才。 三:西交利物浦大学(Xi’an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XJTLU)成立于2006年5月,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位授予权的中外合作大学。据2016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共610亩,建筑面积40.7万平方米,拥有50余万册图书;共有10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名教师。截至2020年1月,学校开设43个本科专业,40个硕士专业和18个博士专业。四:上海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Shanghai, NYU Shanghai)2011年1月19日筹建,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是世界一流大学携手中国985重点大学创建的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与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纽约校园共同组成纽约大学全球系统中的三个具有学位授予权的门户校园。据2018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文理学部、商学部、工程与计算机科学部三个学部。本科阶段开设12个专业(含19个方向)。已建成一支约200人的师资队伍。有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各半;与纽约大学相关院系合作开设5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和8个博士研究生专业。五:温州肯恩大学(Wenzhou-Kean University)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2011年11月16日,国家教育部批准温州大学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筹备设立温州肯恩大学。2013年12月16日,以中科院院士黄维为组长的教育部专家组对正式设立温州肯恩大学进行了考察评议。六:昆山杜克大学(Duke Kunshan University, DKU)是美国顶尖高等学府杜克大学在中国江苏省昆山市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世界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主攻精英教育和前瞻科研。2012年8月17日,教育部正式许可其筹建;2012年12月19日,昆山杜克大学正式揭牌;2013年9月17日,教育部正式许可其设立并招生。计划于2014年8月正式开课。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巿人民政府和深圳大学共同建立。学校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才德兼备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并为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探索新路。学校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前期以理工商为主,兼顾新型综合性交叉学科,实行书院制度,理事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教育部于2014年4月28日正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俄文名称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ГУ-ППИ в Шэньчжэне 英文名称 Shenzhen MSU-BIT University)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三方在深圳合作举办的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学校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2017年起面向全球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的招生工作将于2018年启动。九: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Guangdong 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TIIT) 位于广东省汕头市,于2015年4月9日筹建,由全球知名的以色列理工学院与广东汕头大学合作举办,是中国第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于2016年12月5日由中国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2017年第一年招生,是我国第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也是目前我国与以色列在教育领域合作的代表性项目。著名经济学家李剑阁、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分别为第一任校长、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