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科技大学:年轻!研究型!高水平!明君不臣

上海科技大学:年轻!研究型!高水平!

对于很多成长于80年代后期的人来说,大学一直被视作是“象牙塔”,由于恢复高考的时间不长(1978年),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大学生真是少之又少,如果谁家出了个大学生,家长出门买菜的时候脸上仿佛都带着光。如果说“大学生”在那个年代算是稀罕物的话,大学生活则显得更加神秘,人们一提起大学生,往往脑中浮现的是穿着白大褂手拿烧杯试管的科学家形象。而这种传统的印象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大面积的扩招所改变,很多人直到上了大学才发现,原来大学生活主要是在获取知识,研究什么的要等到研究生阶段才会涉及。这一普遍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直到上海科技大学的出现。年轻!高水平!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大学,2013年9月由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短短几年时间上海科技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5个学院的理工科大学。目前共有学生3221人,157个研究组。之所以说这所大学扭转了人们对大学的传统认识,是因为这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说到规模,这所学校占地不足1000亩,不光是在全国的大学中,就算是在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上海最大高校面积4000余亩)学校的面积都算小的。除了占地规模以外,学校只设有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五个学院,于其他大学动不动就十几二十个学院相比,算是规模“比较小”的。但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学校虽没有什么大楼,但却是聚集了一大批(1000人)出色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出色的研究生+一流的教授=奇妙的化学反应学校实行常任教授制,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2017年12月,学校已选聘448位教授(特聘教授291位、常任教授到位155位,教学教授2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6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中央千人”24位、“外专千人”2位、“上海千人”14位、“青年千人”35位、“杰青”95位。大批的优秀教授极大的降低了学校的师生比,目前学校的师生比非常接近1:10,在全国的院校中位列前茅。除了师生比出色以外,学校的本科生1198人、研究生由1098人,比例将近1:1,尤其是博士生所占比例非常高(400人)。一流的教授和研究生聚集于此,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除了拥有一流的授课质量以外,还开展着大量的研究项目。截至2017年底,学校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1379篇,其中上科大为第一单位598篇,“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受体三维结构”等高水平科研成果开始涌现。可以说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左智伟科研团队在光促进甲烷转化这一重要能源化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发展了一种廉价、高效的铈基催化剂和醇催化剂的协同催化体系。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以“Selective functionalization of methane, ethane, and higher alkanes by ceriumphotocatalysis”为题,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注:该课题由上海科技大学左智伟课题组独立完成,四位作者全部来自上科大物质学院,平均年龄不到30。本科生搞科研?在上海科技大学,学生从本科阶段即可开展科研。由于学校采取的是导师制,学生在入学时都已第一志愿入学且没有调剂,保证了前期学术基础、兴趣、志向一致。在招生上,学校正视教师配置的缺口,并不盲目扩招,对火热的专业也不盲目追逐。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的质量,也利于带领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以大一学生为例,学生在进入学校一个学期后就可以加入研究课题组,在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做试验。与很多大学不一样的是,除了日常的上课、写作业外,学生还需要在实验室中与各种实验仪器和数据打交道。重视科研的直接好处就是,相较于其他院校,本科毕业生都具备了必要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而这恰恰就是诸如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海外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恰恰又是中国学生普遍不足的。截至2018年,上海科技大学的首届199名本科生中,有近38%的学生都前往海外攻读研究生,全部毕业生的26%都进入了世界前100的大学。日常教学国际化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论什么专业,每位本科生必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独特的必修课还有“设计思维:应用创新”“经济学导论”等。不仅如此,在人文社科领域,上科大还有“中华文明通论”“世界文明通论”“科技文明通论”等必修课及“文明经典导读”课程群。很多自然科学基础课和专业课都依据国际标准进行设计,采用英文教学、同步使用原版经典教材,英文PPT、英文作业、英文试卷在上科大是司空见惯的常态。截至2018年6月,66%的自然科学基础课和72%的专业课都采用部分(PPT+作业+考试)或全英文教学。2016-2017学年,在288门本科课程中,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的课程为182门,占比63.2%。除了在校内推行国际化的本研教育,上科大还积极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合作,构建国际化的学习网络。目前,上科大已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牛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在学生培养和教师培训方面开展合作,给同学们提供包括“3+1”国际交流项目和暑期短期课程项目在内的、充足的、高质量的国际学习交流机会。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野东西

上海科技大学一研究生在《Nature》发表论文,今年该校第12篇CNS!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人体趋化因子系统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破解了趋化因子受体CXCR2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与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8 (Interleukin 8)及下游信号转导分子G蛋白三元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同时还解析了CXCR2与潜在癌症治疗药物分子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项研究首次揭示内源性蛋白配体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新机制,为精准的新型抗癌药物设计开启新篇章。该成果以“Structure basis of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 activation and signaling”为题,于北京时间7月1日23点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据统计,这是上海科技大学今年在CNS国际三大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的第12篇论文了。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刘凯雯, 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生命学院教授刘志杰及iHuman研究所独立PI华甜研究员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上科大是第一完成单位。值得一提的是,刘志杰课题组长期聚焦GPCR的调控机制,系统性研究与重大疾病相关GPCR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这是其课题组在《细胞》(Cell)和《自然》(Nature)上发表的第七篇重磅研究成果。人体中有近50个趋化因子和20多种趋化因子受体,一种趋化因子可以结合多种不同的趋化因子受体,反之亦然。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介导细胞迁移,与炎症和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趋化因子IL-8可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CXCR2,招募下游信号蛋白并激活第二信使介导的信号传递。CXCR2趋化中性粒细胞、T、B等淋巴细胞的游走、脱颗粒等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在炎症、细胞发育和肿瘤细胞的趋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IL8/CXCR2作为肿瘤相关炎症环境的重要成分,能诱导靶细胞趋化性迁移,促进血管生成,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运动,对胰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微环境构建与调控至关重要。因此,CXCR2是治疗免疫类疾病、癌症等的重要靶标。对趋化因子IL8及其受体CXCR2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GPCR与内源性细胞因子结合并被其调控的结构模型,还有助于相关抗癌症药物的研发。上科大iHuman刘志杰团队通过长期刻苦攻关,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CXCR2与两种形式的内源性配体IL8及下游Gi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分辨率分别为 3.5 (二聚体IL8)和3.4 (单体IL8)。两种结构从原子水平揭示了内源趋化因子IL8独特的浅口袋结合模式和对受体的激活机制,以及结合IL8状态下的CXCR2与Gi蛋白的互作模式和下游信号转导机制。“目前,关于内源性趋化因子调控趋化因子受体以及受体与下游信号蛋白的互作机制非常缺乏,严重限制了人们对新型癌症治疗药物的精准设计,我们很高兴能实现这一突破。”文章第一作者刘凯雯说。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华甜研究员补充道:“在该篇论文中,我们报道了CXCR2分别在拮抗和激活两种状态下的三维精细结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比较分析揭示了CXCR2受体的调控机制,为探索趋化因子受体家族的激活机制和相关多肽、抗体类拮抗药物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该研究成果是我们在GPCR信号转导复合物结构及机制的研究中的又一重要突破。我们后续也将开展基于CXCR2的抗癌药物设计与研发,实现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的有效结合。” 刘志杰教授说。参与该项研究的还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的袁曙光课题组、上科大iHuman研究所赵素文课题组以及上科大膜蛋白线站平台和iHuman研究所的功能研究平台的科研人员。该研究中冷冻电镜数据在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电镜中心收集,iHuman研究所真核细胞表达平台、基因克隆平台、蛋白纯化平台、功能研究平台的工作人员为该项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该研究同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及上海市政府的经费支持。图1:IL8激活CXCR2趋化T细胞到癌细胞过程的艺术展示图(由Julie Liu设计绘制)图2:(a) 分别与单体和二体IL8结合的CXCR2与Gi复合物的电镜结构,以及CXCR2与拮抗剂结合的晶体结构; (b) CXCR2的激活机制卡通展示图; (c) 与二体IL8结合的CXCR2结构剖面图。iHuman刘志杰研究团队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iHuman所 Nature

格致

无985光环,但生源堪比985的大学,上海科技大学

话说这天下的3000所大学,那是群雄逐鹿,各有千秋!像迷恋武侠小说里的武器排行榜一样,大鹅对于大学也是很有研究 ,人称”大学百晓生“!行外人看排名,大鹅觉得评价一所大学是否适合你要看2点,一是行业内的校友资源,二是学科的历史渊源。举个例子,行业内的校友资源就是计算机通信领域的两电一邮,华南理工大学的广横走,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还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的电气与国家电网,北航与航天系统;学科的历史渊源就是1952年学科调整的时候一所学校所拥有的优势学科,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源于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所以该校的雷达通信和计算机等属于独一份的强,同济大学52年时纳入了9所学校的土木、建筑学科,所以目前是国内建筑领域的佼佼者,华中科技大学源于华中工学院,所以该校的机械学科一直是全国领先。转眼间孩子们要高考了,作为文化人的大鹅读了几年书,总想着写点东西来帮助更多的孩子们。中国科学院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而它也建设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有上期介绍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其实在上海,还有一所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一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很遗憾大鹅没有认识的上海科技大学毕业的同学,这所高校很年轻,招生人数也是小而精。上海科技大学英文名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是由上海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的一所高校,上科大没有985的光环,但是在本科生源方面已经是985高校的水平。2013年建校的上科大虽然年轻,但是其在在各个方面表现不俗,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62,这么一所年轻的高校,招生又小而精,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令人敬佩。上海科技大学于2013年建立,在2013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在2014年招收第一批本科学生。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鼎力加持,借助中科院的师资和上海市的资金优势,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学校与大科学装置、高科技企业相互依托,形成一个有机体。上海科技大学地理位置优渥,配套设施先进,师资的力量从数据上说是国内前几的,聘任了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具体的产出还是要看与中国本土的磨合,一些国外名校的终身正教授过来任教,有的是国内知名高校的正教授过来任副教授的,师生比很高,每个学生的人均资源是国内前列的。全英文教学,去海外名校交流机会多,毕业后海外留学也是很有优势的,如果意向出国深造的同学,可以深入了解一下这所大学。上科大每年招收500个以内的本科生,是一所小而精的高校。只能通过综合评价录取,根据校园日活动获得加分。上科大仅在7个专业招生,是偏前沿技术的专业。虽没有985和211的光环,但是地理位置好,与国际学者交流的机会很多。校园内wifi全覆盖,宿舍两人间,空调,独卫,免费水电。目前上海科技大学毕业的校友很少,未来一定有很多优秀的校友为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上着同样的大学,每个人最终读下来的结果可能千差万别,只想对孩子们说,大学也要好好学习,你们是否还在备战高考呢?加油,你们必胜!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比如选志愿,选专业等,大鹅都会一一解答。#加油吧考生#往期的高校探秘的文章也是很精彩的哦~国科大,最有可能比肩清北的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东方康奈尔,西南交通大学,竢实扬华,助力祖国高铁事业的腾飞强势的热门专业,从自动化到计算机,东北大学雄踞东北!

譬称

真厉害:上海科技大学一研究生以第1作者在《科学》上发表论文!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2013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生谢雨润以第一作者身份,于5月15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Quantum interference in H+HD→H2+D between direct abstraction and roaming insertion pathways”的科研成果。谢雨润同学是我校物质学院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课题组的联培研究生。该成果由杨学明院士团队与张东辉院士团队领衔,在最简单化学反应氢原子加氢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应中,发现了化学反应中新的量子干涉效应,并且利用这一量子干涉效应首次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远低于锥形交叉点的几何相位效应。在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量子干涉现象,但是想要准确理解这些干涉产生的根源非常困难。这些干涉的图样复杂,而且在实验上也难以精确分辨干涉图样的特征。H+H2及其同位素(H+HD)的反应,是所有化学反应中最简单的一个体系,因此可以对该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精确地计算机模拟,做到微观层次上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尽管这一自然界中最简单的反应体系已经被研究得相当透彻,但仍然存在着科学家们以前完全认识不到的奇特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人员在先期理论研究工作中发现,在特定散射角度上,H+HD反应生成的一些特定量子态的H2产物,其信号强弱会随碰撞能的变化呈现特别有规律的振荡。为了理清这种振荡现象,团队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详细研究。在实验中,通过一系列手段改进交叉分子束装置,在一系列碰撞能下精确地测量了反应的后向散射信号。在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量子反应散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利用拓扑学原理来分析化学反应发生途径的方法。拓扑学分析表明,这些后向散射的振荡实际上是由两条反应途径的干涉造成的。这两条反应途径对于后向散射均有显著贡献,但它们各自的幅度随着碰撞能变化并无显著变化,呈现缓慢的变化趋势。它们的相位随着碰撞能变化,一个呈线性增加,另外一个呈线性减小,因此,相互干涉的结果就呈现了强烈的有规律的振荡现象。不同碰撞能下两条反应路径的微分截面及干涉后的微分截面反应中两条拓扑路径示意图进一步的经典轨线理论分析表明,其中一条反应途径对应于通常所熟知的直接反应(路径1)过程。而另外一条反应途径对应于一条类似于roaming机理(路径2)的反应过程。由于这两条反应途径刚好以相反的方向围绕于H+HD反应势能面上的锥形交叉,所以它们的干涉图样必须采用非绝热耦合的势能面来模拟计算才可以和实验结果吻合,这也体现了这个体系反应过程中的几何相位效应。这是在低于锥形交叉点的反应中,第一次观测到几何相位效应。更为有趣的是,通过类roaming机理而发生的反应只占全部反应性的0.3%左右。而如此微弱的小部分反应性,能够清晰地被理论和实验所揭示出来。该项研究再次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发生化学反应过程的量子性,也揭示了化学反应的途径是复杂的。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等的支持。作为上科大与大连化物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也是上科大招收的第一级硕博连读生,谢雨润同学道出了他的心声:“我是上科大招收的首批研究生,还记得第一年在岳阳路校区上课,尽管当时的校园条件相对简陋,但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却一点也不含糊,完善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学术交流为我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7月,我以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到导师杨学明院士位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组学习。整个研究室非常重视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在反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一流水平。能够在这样一个高水准的平台上开始自己的研究生涯,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此次我们这项成果能够在《Science》上发表,感谢上科大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感谢研究所杨老师和张老师两位院士的倾力合作,还有肖春雷和孙志刚两位老师在细节上的把关。过去的几年中我在学习生活中都感到了来自上科大和研究所老师们的关怀。”谢雨润同学在实验室工作中自2013年以来,物质学院已招收研究生1000余名,毕业近300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430篇论文,包括2篇Science、1篇Nature、13篇JACS、2篇PRL等。物质学院始终秉承学校“科研中成长”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深入贯彻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学院依托上海科技大学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国际化、高标准、强实践”的研究生培养原则,制定“目标驱动、能力培养和质量导向”的本硕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并不断优化从招生选拔、课程学习、博士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审核等多级选拔、分流淘汰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以及各科研单位的合作,推动研究生深入第一线科研实践,同时鼓励项目合作,组织学术交流,利用天然优势打造科教无缝衔接的鲜明特色;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将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工作紧密结合,打造为国所需、德才兼备、勇于开拓的紧缺人才,为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做出上科大人的贡献。【院士寄语】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杨学明院士(上科大特聘教授)我很高兴有机会参与上科大的科教融合。也是由于这样一个科教融合机会,谢雨润同学能够加入我的课题组来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年轻同学来说,寻找自己的兴趣非常重要!在还没有加入到我的课题组的时候,谢雨润同学曾经到我的研究小组来参与大学生科研计划,正是因为他对于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浓厚的兴趣,让他在这一方向上认真学习,非常刻苦,并且做出了优秀的工作。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很多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中,存在着非常有趣而复杂的细节,科学研究就是一种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在科学研究中,年轻的同学应该要注重科学问题的本质,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要坚持发展自己独特的方法开展原创性研究。这也是我自己一生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年轻一代才能超越我们,真正走向科学前沿。这也是科教融合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杨学明院士与谢雨润同学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物质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放松日

这所“科技大学”有多牛?有考生为它放弃清北!

前段时间跟几个老朋友聊天,其中一位朋友说自己有个同事家孩子,清华北大的水平,却选择到上海读了一所“不太知名”的什么科技大学。笔者提醒了一下:“是不是上海科技大学?”朋友点点头说,“就是那个”。然后带着疑惑的眼神看着我,问道,“上海科技大学比清华北大还好吗?”把上海科技大学和清华北大比较,是非常不合适的。但上海科技大学确实一所非常好的大学,它的生源质量也相当的好,其中有些学生的确具有考取清华北大的实力。作为一所办学仅数年的上科大,缘何能吸引到如此优质的生源,到底是什么让某些考生宁愿放弃清北而选择它呢?我们通过数据来好好了解下这所在部分考生心目中与清北媲美的高校吧。上科大正式建校时间是2013年九月,不过其早在2004年就开始筹建了,经过九年的酝酿,一所上海市和中科院联手打造的全新研究型高校终于诞生。它被定位为“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肩负着支撑浦东开发这一重大国家战略。那它究竟有多小呢?看它本科招生规模就可以感受到。2014年,上科大首批招收的本科生数量仅为207人;2015年,本科招生299人;2016年,本科招生353人;2017年,本科招生人数为355人;2018年招生人数增幅算比较大的,本科招生也才422人。公开资料显示,上科大在籍学生数仅三千余人,其中本科生只有一千四百余人。然学生数量少的上科大,师资力量却强得怕人。截至2018年9月,学校有485位教授,其中包括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十一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六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三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三十七位两院院士和九十四位国家杰青。这还不算完,学校规划未来要建设一支一千人规模的教授队伍,主要来源于国际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优秀青年才俊,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优秀科学家、国内外著名教授。这么强大的师资,均摊到每个学生身上,估计能把清华北大比下去。“小规模高水平”,绝对名副其实。上科大的学生素质和专业水平之高,也另无数人叹服。首届本科毕业生中有接近四成去了国外或境外攻读研究生,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本科毕业生在上海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知名高校深造。另外,上科大2016届和2017届硕士研究生就业升学率达到了100%,且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上科大的学生培养模式比较独特,其采取的是学院+书院的协同培养体系,专业能力培养在学院,综合素质培养在书院。会有教授导师和本科生结成小组,定期会面交流指导。这些教授不仅教学生专业知识,还承担着育人的责任。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上科大学所有本科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所以,在上海科技大学,无论是什么专业的本科生,均必修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生物等课程。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中华文明通论”、“世界文明通论”等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一所理工类高校,能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此重视,真的是非常难得。国际化也是上科大吸引考生的重要方面,师资国际化:给本科生授课的教授基本上都具有海外知名学校学习或工作经历;教学国际化:七成以上的理工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按照国际标准设计,且采用原版经典教材,使用英语教育;学生升学就业国际化:近四成本科毕业生去了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深造,出国出境就业的毕业生也不在少数。经过大数据一分析,我们对上海科技大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可以说,某些方面,上海科技大学真的不见得比清华北大弱。当然,选择高校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一时兴起,一定要仔细客观地去了解,请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虎之剑

高校“十四五”前瞻:上海科技大学小而精办学构建研究与创新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ShanghaiTech)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学校新校园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的规划设计理念,2015年底基本建成,2016年全面投入使用。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和人文科学研究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学校按照1:10–1:12的师生比建设一支1000人规模的教授队伍,规划选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Tenure System);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2020年8月,学校已选聘518位教授(特聘教授258位,常任教授到位249位,教学教授11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8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3位。2014年学校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7届2454名本科生,2020年面向全国18个省(市)选拔招录了422名本科生。2013年-2016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从2017年起,学校开始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8届4079名研究生,其中1110名已转博。学校规划在校生规模为本科生2000名左右,研究生4000名左右。截至2020年9月,学校共有在校生4430名,其中本科生1632名,硕士研究生1912名,博士研究生886名。学校围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办学使命,建立了学研结合、学创结合,书院学院协同育人的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本科生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的原则,突出“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特色,不断完善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培养体系。强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所有本科生必修数、理、化、生、信息自然科学通识课,打下坚实理工科基础;专业课程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书院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校注重将创新实践融入培养全过程:全体本科生前往全国11个省16个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体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102家企业和园区开展产业实践活动。学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资助优秀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2016年至今,共有 132名本科生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参加“3+1”交流项目;2017年至今,共有31名本科生赴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参加暑期科研交流项目;2015年至今,共有326名本科生赴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等参加暑期课程项目。2018年至今,学校共有3届782名本科生毕业并获得上海科技大学学士学位。截止2020年8月,已毕业的本科生中,约39%到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占比15%,进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占比23%,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比82%;约40%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约18%的毕业生到微软、特斯拉、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学校结合“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坚持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突破“流水线式”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学院选修课程。实行实验室轮转制,扩大研究生对学科专业、导师、课题的选择权,扩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坚持以硕博连读为主的连贯培养,实行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遵循“科研中成长”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探索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新机制。结合重大科学设施和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特别开设围绕大科学装置设施的专业课程、讲座报告、上机培训。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研究平台和尖端的技术手段,与导师共同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名校的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研究生国际访学、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已开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eSTEC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交流项目、牛津大学交流项目、基于导师实质性科研合作的博士生国际交流计划等。2016年至今,学校已有5届701名硕士研究生、3届200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2020年,首届83名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上海科技大学学位。截止2020年8月,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约84%到百度、华为、联影、国家电网、和辉光电、AMD、强生、3M、药明康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约14%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康涅狄格大学、马普煤炭研究所、慕尼黑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约34%到耶鲁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密歇根大学、南加州大学、鲁汶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做博士后,62%到华为、百度、华力、药明康德、联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学校瞄准物质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开展教授个体科研和围绕重大目标的团队科研,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学与国家级科研机构融合,构建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价值链,针对国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探索基于科技创新的解决方案。截至2020年8月中旬,学校已建立305个研究组,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5433篇,其中SCI、SSCI、EI收录5064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266篇。2020年我校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13篇重大科研成果。学校全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参与中科院牵头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全面科研合作,2017年10月超强激光光源联合实验室实现10拍瓦(1拍瓦=1千万亿瓦)激光脉冲输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学校积极推动科教与产业的融合,与多家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一系列进展。2016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明确指出上科大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任务。目前,学校正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负责或参与建设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纳米自旋与磁学线站、高性能膜蛋白晶体学线站),牵头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规划和建设,承担“未来医学中心”、“未来科学中心”等科创中心重点建设工作,力争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学校积极投身教育国际合作,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在学生培养、合作科研、学术交流、课程共享、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等欧美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院校还在不断增加。新闻来源:上海科技大学官网点击右上角订阅奈园(ID:inaiyuan),表达你的观点!

行葦

他是上海科技大有机所联培研究生,将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读博

个人信息刘星宇上海科技大学-有机所联培研究生林国强院士课题组爱好:看电影、玩游戏、弹吉他毕业去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全奖)在校荣誉: 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上海科技大学国家奖学金三年前,充满活力与浓厚科研氛围的上海科技大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幸运地成功保研到上海科技大学。三年的硕士生涯中,我受到了上海科技大学国际化与人文化的教育滋养,也在国内有机化学最顶尖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受到最严格和系统的有机化学训练,这些为我打开了有机化学研究的大门。我在本部呆的时间不到一年,但是对本部的印象非常深刻。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课程,只要你感兴趣的领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课程。同时学校也鼓励我们多去学习一些交叉领域的东西。上科大的英语课程很有意思,每周的小班化外教课让你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你的口语交际能力。每周一次的英文lecture,让你学习英语的同时还了解到了各种西方文化与精神。课程外,学校的硬件设施更是不能再赞,图书馆充足的空位、宜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自习。学校还专门为研究生提供了单人的研习教室。我最喜欢的是学校图书馆的研讨室,同学可以几个人预约一间研讨室,进行考前的复习或者是对一些presentation的演练。我记得当时准备有机所不对称合成课程的Seminar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经常会借用图书馆的研讨室来进行对我们要讲的课题的讨论。我在学校与有机所共同的导师是林国强院士,林院士是中国有机化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影响了几代中国有机化学人,是上科大让我有幸进入林老师的课题组。刚到有机所报到的时候林老师教导我们“有机化学很辛苦,做原料,开反应,过柱子(对反应体系一种提纯的操作)。可是如果只是单单地学会这些,那你毕业之后的竞争力在哪呢?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走出舒适圈,学会去思考,要有给自己找麻烦的精神。我们不要做有机砖工,而要做新时代的有机化学研究学者”。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在完成了上科大与有机所的理论学习之后,我正式进入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林老师安排我接手同课题组师兄的一个未完成的课题,是关于近年来比较热点的廉价金属锰催化的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这也是林老师对我科研能力的一次测试。一开始课题的进展还是很顺利的,但是在拓展底物的时候遇到了不小的问题。主要遇到的瓶颈是反应的重复性不好,加上我们的反应是封管进行的,反应不好监测,同时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此外,出于安全考虑,有机所有规定晚上加热反应超过指定温度需要有人看管,所以那段时间我需要在实验室守着加热到晚上12点左右,等着反应到指定的时间,再停止反应用核磁对反应进行分析,结果等待我的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反应收率。每天守在实验室,等到的是这种结果,心情不可谓不差。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快一周左右的时间,期间有过沮丧,有过对自己实验能力的怀疑。多亏了实验室师兄的鼓励,让我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对可能产生影响的环节进行了一一排查,如催化剂的纯度、溶剂是否是超干的、反应器的温度、磁子的搅拌速率等等。最后发现是加料顺序的问题,于是我们对加料的顺序进行了筛选。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明确了正确的加料顺序,从而解决了反应重复性的问题。最终我们的这份工作发表在Organic Letter上,并成为了该期刊2019年开年的第一个封面文章。工作的可重复性一直是做科研的人很头疼的事,面对这种问题时,需要有足够的毅力,但一定不能盲目尝试,尝试一定是需要建立在对反应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在进行第一个课题时,我们对不同金属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发现当使用铑催化剂代替锰催化剂时,得到的产物,核磁氢谱的位移与之前的产物相比有微微的变化。我们意识到这或许是得到了一个全新的产物骨架。最终通过一系列检测手段,确定了是产物双键的构型发生了翻转。虽然只是一个双键构型的变化,但从反应的机制上来说,与之前却是截然不同了。为了弄清楚反应历程,在林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到了浙江大学的洪鑫教授。进行了DFT计算的合作,一个产物当中看似简单的双键构型的变化花了我们足足快一年的时间去弄清楚其中的反应历程。其间为了分析清楚双键是如何发生异构化的,我们提出了许多可能的过渡态,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控制实验来试图证明反应经历过相应的过渡态。这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很多时候对于反应机理,目前的技术还不支持我们可以直观地证明某个反应历程,而通过计算化学的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反应历程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哪些是比较有可能的。再通过控制实验进行侧面的论证,可以使提出的反应机理更加合理。这种不断提出不断校正反应机理的经历,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除了日常的科研生活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或者有机所组织的各类活动或者学术报告。我做过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志愿者、上海女子马拉松的志愿者,中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等。尤其参与在上科大举办的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这个经历让我很难忘。这是我第一次可以和全国各地的研究有机化学的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和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我问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的一个学长:众所周知醛类化合物相比于α,β-不饱和双键活性高的多,如果做氢化的话应该是醛基优先被还原,为什么想到去尝试金属催化的α,β-不饱和醛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共轭还原反应的研究?学长回答我说:因为知道它很难所以才有尝试它的必要性。这个回答让我很受启发,做化学研究千万不能有畏难情绪,一定要敢于去尝试那种看起来不可能的反应。9月,我即将去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感谢上科大与有机所这样一流的科研平台给了我可以走向世界的机会,开启人生的新阶段。毕业寄语林国强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刘星宇同学本科毕业设计在课题组进行,在完成研一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即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他具备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科研充满热情,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我衷心地希望他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走得更远更好。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供稿:刘星宇 排版、编辑:王成、项逸炜

鸽哨传

上海不该被低估的一所大学,创办还不足十年,但科教实力不输985

现如今提及上海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了,魔都上海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繁华大都市,在这里高楼大厦耸立云霄,道路上车来车往,一派繁华景象,因此上海也是很多人梦想中的拼搏之地,每年都会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到上海发展。此外上海如今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在上海也有很多知名的景点,比如说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外滩、迪士尼乐园等知名度都很高。上海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么出色一方面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另外一方面还与它强悍的科教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我国有着这样的一句话叫做科教兴国,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能力强悍与否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而上海恰好有着很多国内外都知名的大学,比如说像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都坐落于上海,每年可以为其提供很多人才资源。在上海众多的高校当中有这样的一所大学就经常的被人们给忽视了,这所大学就是上海科技大学,在很多人眼中这所大学可能就是一所很普通的本科大学,但是其实这所大学的实力不该这样低估了,虽然是目前为止上海科技大学的确是一所本科大学,但是要知道这所大学成立的时间是很短的,从成立至今还不足十年的时间,如果仔细深究的话是七年的时间都不到。上海科技大学成立于2013年,在2014年的时候才开始招收本科学生,不过在2017年的时候开始这所大学就可以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2018年的时候获批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一所刚成立的本科院校成为一所可以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大学,这其中虽然少不了政策方面的支持但是更多的是这所大学自身具备的实力是很强悍的。目前上海科技大学共设有5个学院,1个研究院,3个研究所,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所大学目前发展的状况还算是很不错,但是它每年招收的学生都是有限的,不会盲目的去扩招,从2019年的数据显示中可以看出这所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加一起还不足四千人。上海科技大学它的科教实力很强悍的,不输国内很多985院校,从它的师资力量就可以看出,这所大学的教授当中包括有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的存在。尽管上海科技大学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它对外的招生分数线却一点都不低,当然对于上海本市的学生分数线会低一些。大家对于上海科技大学还有着怎样的认知呢?

卑尔根

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团队两项重大成果同登《细胞》杂志

北京时间2019年1月25日凌晨,国际顶尖期刊《细胞》(Cell)同时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的两项重大科研成果,分别是: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分枝杆菌关键药靶蛋白MmpL3以及“药靶─药物”复合物的三维空间结构,揭示了创新药物杀死细菌的全新分子机制,为今后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上科大iHuman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体CB2与新型拮抗剂复合物的三维精细结构,揭示了配体对受体的精细调控方式,为免疫调节类疾病、炎性神经痛、肿瘤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结构理论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篇重量级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上科大招收的首批硕博连读研究生。iHuman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潇婷同学认为,是上科大给予研究所丰富的科研资源、先进的指导模式及国际化的培养理念造就了自己。李潇婷提到一个细节,5年多前参加面试时,自己还只能用蹩脚的英语和创始所长Raymond Stevens对话。而现在,她已经能够自信、流利地在各类国际会议中向国内外学者讲解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上科大求学期间,李潇婷还曾得益于上科大为学生提供赴海外进行国际交流学习锻炼的机会:到瑞士光源参加技术培训、到美国波士顿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经常参与国际合作单位的联合组会……这些对她后来的成长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也为她今天取得的成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免疫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兵则表示,衷心感谢学校提供了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学习条件,特别是学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办学使命和宗旨,对坚定自己的科研道路起到了深刻影响。免化所作为国际化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凭借着优质的研究团队、先进的科研设备、完备的后勤保障和独特的管理模式,确保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高效率的科研转化不断涌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每年,学校举办的免疫化学国际生物论坛都会吸引来自国内和国际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的积极参与。目前,上科大共有一届本科生、三届硕士研究生及一届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自2013年首批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以来,截至2018年12月,398名硕博连读研究生共发表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60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等于10的期刊论文和顶会论文等高水平成果114篇。(中国日报上海分社)来源:中国日报网

飞行课

上海科技大学,一所被人忽视,实力却不输985名校的大学

很多人一看到“上海科技大学”这个名字就会感到纳闷,上海科技大学,这是一个什么学校呢?既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恐怕是和普通一本院校是一个等级的普通大学吧。但是实际上,上海科技大学的实力非常雄厚,虽然正式建校仅有7年,但是实力不逊色于一般的985大学。上科大的建立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高校。上科大的年龄很年轻,它在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2015年底基本建成,2016年全面投入使用,目前的校龄也不过7年。上科大的实力上科大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资金雄厚,并且人少,因此导致了人均获得的资源很多,对想搞科研的人来说是非常不错的。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并且上科大的导师都是来自国内知名研究生和顶尖名校,能力是实打实的厉害,完全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上科大无论是深造还是就业,学生的去向都很不错,截止2020年8月,已毕业的本科生中,约39%到国外攻读研究生学位,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比82%;约40%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约18%的毕业生到微软、特斯拉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上科大的录取分数线上海科技大学的科教实力很强悍,不输国内很多985院校,从它的师资力量就可以看出。根据统计,上科大的教授当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教学阵容很豪华。不过尽管上海科技大学知名度不是很高,它对外的招生分数线却一点都不低。2019年各地录取分数线可以看出,上科大的录取线几乎要比很多985大学要高,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上科大雄厚的实力。实力如此不错的上科大,也是你大学就读的不错选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