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科技大学是所什么样的大学?它跟国科大、南方科大有何异同?帝之所兴

上海科技大学是所什么样的大学?它跟国科大、南方科大有何异同?

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是个有意思的大学,值得来讨论一下。2013年,上海科技大学获得教育部的批复建立,刚开始3年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一起招收硕博研究生,2014年招本科生,2017年自己独立招硕博士生。2018年,上科大获得了硕博学位授予权。这段话,有很多看点,让我想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国科大2012年,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2014年招收本科生。南方科技大学2010年,教育部同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大。这三所大学差不多都是同时创建的。它们之间是否有可对比之处呢?中科大上科大和国科大的背后都有同一个单位,科学院。上科大是上海市跟中科院一起合建的大学。明显能看出,上科大是中科院在上海下的另一枚棋子。所以,上科大跟国科大是同门兄弟,上科大一开始还和国科大一起招收硕博研究生。上科大跟国科大一样,也是小而精的模式,本科生数量控制在一定规模,不以大取胜。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国科大是中科院在北京建的第二所大学,第一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搬到了合肥,有点脱离中科院独立发展的样子。上科大也是中科院在上海建的第二所大学,第一所大学叫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和其他几所学校合并成了现在的上海大学。国科大、上科大都是中科院建大学的第二次尝试,估计这次经验充足,会走得更好。现在国科大的名声很大,上科大显得很低调。是上科大实力不行吗?绝对不是。上科大跟国科大办学路数不太一样,在这点上,跟南方科大有点像。国科大胜在院士多,院士们纷纷站台造势,所以全国轰动。上科大的教授也非常厉害,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好几个,而且很多极为年轻的大牛,整个教学体系很接近英美的教学体系,全英文教学,上课强度非常大。南方科大也是这种模式。而且师生比为1:10左右,每个学生都会有导师,跟院士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个非常有吸引力,要知道,在武大、华科大、吉大、川大等985学校,每年招7000多以上,甚至上万人,老师跟学生沟通的时间和机会非常少。我对这种教学方式很看好。为什么民国时期,国家这么落后,但像清华、交大等毕业生都是被国外名校认可,也培养了很多一流人才出来呢?因为教授们都是国外名校博士,用的都是国外最好的教材,教出来的学生自然接近国外一流水平。而我们现在的高校,比如,清华,还是有部分教材内容陈旧,而且说实话,根本就是不知所云,对学生毫无启发。学过国外原版教材的同学应该有体会。江绵恒那为什么南方科大和国科大这么高调,上科大这么低调?因为,上科大有个不一样的校长,江绵恒,他自己是美国博士,当过中科院的副院长,现在是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兼任上科大的校长。江绵恒还有一个更大的标签,这里就不说了,大家自行上网搜。他这么高的位置,要做事非常容易和顺利,没有必要大张旗鼓,而且也不太可能大张旗鼓。学校还是需要宣传的,所以,也许上科大的名声会不如国科大,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逐步认可上科大。但从长远来说,上科大远好于南方科大。南方科大一般只能出国,因为是全英文教学,又是英美教学体系,所以出国方便,但就业和国内考研麻烦,双非学校,用人单位不认,考研没有保研名额。上科大出国跟南方科大一样,也没有问题,就业可能会遇到南方科大相同的问题,但考研没任何问题,它的后面是中科院,有着最多数量的研究所,它们对研究生是如此渴望,所以才开设了这两所大学,读研在上科大和国科大是一样的,毫无难度。上海科技大学校园这是一所有趣的大学,值得关注。大家也不妨关注一下。

且然无间

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哪个更好,我们该怎么选?

01写在前面的话其实作为一个升学规划老师,经常被问及一些触及灵魂的问题,比如:老师,清华和北大该怎么选?家长们有问题,说明家长们有思考,也有疑虑,但是很多问题对于考生升学而言只要我们换个思路思考,往往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像清华北大如何选这个问题,只要我们确定了专业方向,看一下两个学校中哪个在这个专业方面更强,决定立马就可以做出了,只要是自己的分数能考得上。最近由于上海科技大学发布了“校园开放日”报名通知,很多家长和考生也开始关注这个院校,而南方科技大学则早就发布了报名通知,所以这一段时间是两所选校的报名重叠时期。那么家长在面对这两所院校的时候也开始有了这一灵魂提问,这两天我就被一个家长(陕西)问到过,说我家孩子预估高考分数在640左右,请问老师这两所学校怎么选?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不用选,从分数看两个学校都可以报,而且两个学校都要报,除非有一个院校中没有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两个学校都是普通高考外的升学机会,抓住了可以不用,但是抓不住后面再想用就得先吃点后悔药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抉择时间不是现在,而是你先保证把两个院校的初审和复试都通过之后再来问这个问题,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再做出最后选择也不晚,现在问是在杞人忧天,太早了。虽然如此,我也把自己对两所院校的了解在这个做一个介绍,各位家长可以先看一下。02上科大 VS 南科大上科大和南科大是2所小而精的新型大学,都非常不错,南科大正式建于12年、上科大13年。这2个学校各有特色,目前阶段,论综合实力,南科大更强;论办学质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下面我就简单说一说两校的不同吧、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各位家长参考。1、规模上科大900亩,一线城市上海,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共有在籍学生3221人,其中本科生1433人,硕士研究生1212人,博士研究生576人。南科大3000亩,一线城市深圳,同期5300余学生,其中本科生4000,其余为研究生。曹老师有话说:可以看到,上科大研究生略多于南科大,南科大的本科生近于上科大的2倍。得益于上海分院的支撑,目前上科大的研究生教育应更成熟一些丶也可能更强一些。如果你去过上科大,可以发现上科大真的很小,有很多家长就是去了之后感觉很失望,放弃了报考的想法,在这里我想说: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如果想去追求校园之大、历史之久估计这两个院校都不占优势,但是如果看大师数量,这两所院校都可以超出普通高校一大截。大学再大,对于我们一个考生而言睡觉就是一个床板,学习就是一张书桌,大楼再多也支撑不起你的梦想,大师却是你的指路明灯。2、师资19年初,上科大按1:10~1:12师生比,已选聘489位教授(特聘教授286位,常任教授到位192位,另有11位常任教授接受offer),其中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1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6位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3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士、37位两院院士、26位千人、41位青千、94位杰青(官网无高端人才中的常任、特聘数量)。同期,南科大按1:8~1:10师生比,已签约全职教师800余人,到岗600余人,教研系列教师中90%有海外学习或教学经历,院士11人,长江学者21人、千人64人、青千84人、国家特支计划8人、杰青24人,建有全国第1个诺奖实验室,聘有菲尔茨奖、图灵奖教授;另有16位长期访问院士和一些特聘院士、海外一流大学终身教授(具体数量不知)。曹老师有话说:上科大的常任应是南科大的全职一会事,特聘应是兼职。上科大师资中兼职老师居多,南科大师资中基本为全职而数量更多。因此,目前,南科大师资力量整体更强。3、学科建设截至2019年3月底,上科大设有5个学院,另设有3个研究所和通识教育中心;2018年获批成为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7个一级学科独立招收和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8个本科专业。南科大设有理、工、医、商丶生命健康、人文社科6个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以及立足新工科的深港微电子学院、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正在筹建深圳创意设计学院,另设有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格拉布斯研究院、未来网络研究院和许多研究所或中心,以及基于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海洋的六个交叉研究院;以南科大为主体组建了深圳第三代半导体、乐土精准医学研究院等产学研融合机构;设有人文、艺术、体育、语言四个中心以及冷冻电镜、超算中心等重大设施;2018年获批成为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哈工大以及境外10余所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培;开设29个本科专业。上科大大一定专业,只有1次转专业机会;南科大采用1+3/2+2模式、大二/大三自由定专业。曹老师有话说:南科大学生的专业选择面更宽、专业选择更自主;有更丰富的人文艺术等教学资源、更全面更多的国际化办学等,总的感觉,南科大的本科教育更成熟也可能更全面一些。4、投入2个大学的教学设施优良,上科大19年预算11个亿,生均30余万(非常不错),社会捐助情况未找到。南科大19年29亿,生均50余万元(仅低于清华),多元化办学进展较快(17年取得社会捐款已逾亿元,18年约2个亿)。当然,这对于象南科大这样一所从零开始、高端定位、高速发展的新校,保持一定时间持续、高强度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曹老师有话说:目前南科大的投入规模和强度要更大些。5、学生培养2018年,上科大有了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出路很好,深造率超过72.8%(Top10有5人,去Top100的占比77.8%),其中出境深造37%,推免保研15%。2019年的第二届本科毕业成绩依然很棒,深造率75.19%,其中出境深造38.52%(TOP10有21人),国内升学36.67%,这其中绝大多数是保研。整体保研率24.9%。南科大已四届本科毕业生,第一届出境升造60%,前四届50%学生出境升造(质量很好:带奖直博超50%,去Top50的占比50%),考研很少(18年拿到独立招研资格、以后应该会提升),18届开始获得推免保研资格18%。曹老师有话说:整体感觉,想国内读研、目前上科大好一些;想出境升造南科大强一些。上科大的升学导向更明显也更突出,南科大学生出口更国际化也更多元均衡。03曹老师告诉你如何选上科大更象国科大精致的微缩版,二者都是出自中科院,相对于南科大,科研导向更突出,本科生升学倾向更明显;南科大更象大陆传统强校的国际版,相对于上科大,国际化导向更突出,本科生出口以科研升学为主、更多元更均衡更国际化。如果你笃定搞科研又想国内读研,上科大更好些;你笃定搞科研又想境外升造,南科大更好些。如果你更喜欢成熟的上海,那就去上科大;更喜欢奋进的深圳,那就去南科大。如果你更喜欢亲近大科学装置,上科大的机会更多;你不笃信自已肯定喜欢搞科研、尤其还不清楚自已到底喜欢学啥,南科大的选择面更宽、选择专业更自主。目前,2个学校都是非985/211、非双一流学校(目前南科大列入广东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上科大列入上海高校一流本科引领计划),作为新校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都是非常不错的大学,祝愿这两所新型大学发展得越来越好,也祝愿各位家长能够为考生选对院校,让孩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04结束语现在还没有高考,一切都还是变量,也是未知数,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冲刺高考的道路上多拿几张入场券,具体到时候使用哪个入场券,等高考成绩出来再说,怕就怕我们到时候一张入场券都拿不到,哪里也去不了。所以在这里也衷心的提醒各位家长,从现在开始的一些升学机会能报则报,好不好现在不要考虑,先拿到入场券再说,拿到了可以不去,对于我们后面的普招没有任何影响,这些升学机会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剂,不是绊脚石。

雍也

这所大学“隐藏”在上海,建立短短几年,发展突飞猛进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地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魔都,谈起上海的名牌大学,大家往往会想到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知名度非常高的高校,都想进入这样的高校学习和深造。但是在美丽的上海,实力较强d高校可不止这些,还“隐藏”着这样的一所高校,它是近几年才正式建立,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强大的“背景”,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它就是上海科技大学,下面让笔者带大家一起了解这所闪闪发光的高校!上海科技大学坐落于上海浦东,正式建立的时间是2013年9月份,相对来说,是一所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的大学。虽然发展历程较短,但在近几年来,这所高校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无论从生源质量还是毕业生就业形势,都已经是国内高校中的佼佼者。学校注重高水平质量,创新型发展,虽说时间不长,但是师资力量雄厚,学校专业独具特色发展,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一个例子,就在今年的四月份,发展更是迅速,在国际顶级期刊SCI上同时发表两篇重量级研究成果,并且上海科技大学都是第一单位。这两篇重量级文章的发表,使今年以来上海科技大学以第一单位的身份研究发表的成果累计到了8篇,可谓硕果累累!当然这与其“背景”有着很大关系,上海科技大学是中科院与上海市合办的一所大学,其虽然规模小、但是高标准、高水平,无论从招生录取还是毕业生就业水平,已经与国内顶尖大学毫无区别。上海科技大学发展迅速,专业独具特色,主要是以理工科为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校本科生会参与大量的科研实践活动,企业交流项目等大型意义非凡的体验,目的便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据统计,从2018年到2019年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期刊或者论文33篇,影响深远,实力大大增长。截至今年3月底,在校生共有3680人,其中本科生占据1541人,这些学生都是各省市的学霸级考生,毕业之后的前景甚至比国内诸多985院校的毕业生还要有前景。举个例子,在2018年时,上海科技大学迎来了首届本科毕业生,学生的发展前景是很乐观的,有的继续在国内顶尖名校读研深造,很多进入了全球T0P20高校深造,还有一些选择国内外著名企业就业,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上海科技大学,虽然正式成立的时间没有其他知名院校悠久,但是近年来学校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学校主要培养创新型、高技术、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不论是高考或者考研,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千万不要错过每一次变得更加优秀的机会哦!

陈澧

入学参考:上海科技大学2018、19届学生毕业后都去哪儿了?

2019年,上海科技大学迎来第二届本科毕业生,总计270名。截至2019年10月31日,上科大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7%,其中深造率为75%。与2018年首届本科生毕业情况相比,在海外/港澳台深造率和国内深造率上呈现上升趋势,相对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学习,而非直接就业。学校每一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都是高中学生及家长们选择学校时的重要参考指标,优朗作为一家专业从事面试辅导培训的学校也一直关注各热报院校的招生录取情况。今天,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读一读“上海科技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及整体去向报告”。(一)上科大2019本科毕业生基本情况及整体去向2019届本科毕业生共270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数高达88人,总体男、女生人数比例在2.2:1。(见表1、2)上海科技大学绝大部分生源都来自本地上海市,几乎占了将近一半的学生名额,其次是江苏省和山东省,据此看出,报考学校时大家多半会首先考虑离家是否近,优先选择距离较近的地方上学。(见表3)在上科大2019届的270位毕业生中,只有7名选择暂时不就业,因此就业率差不多在97.4%。值得一提的是,已经拿到就业offer的60名毕业生中,有19位将于2020年申请出国(境)或在境内继续深造。(见表4、图1)(二)上科大2019本科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情况本科毕业生中有104人将前往国(境)外攻读研究生,深造率约占39%。出国(境)深造的毕业生人均可以收到2个以上的世界知名大学录取offer,包括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帕多瓦大学、东京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有21人进入全球TOP10的高校深造,占境外留学总人数的20%,比上一年同期提高了12个百分点。另有74人进入全球TOP50的高校深造,占境外留学总人数的71%,比上一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出国(境)深造的毕业生中有33人获全额奖学金直接攻读博士,占出国(境)深造总人数的31.7%。(见图2、表5)选择出国(境)深造的毕业生人数多的原因也归功于上海科技大学在大学期间给予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海外学习、科研和深造机会,学校一直积极拓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拓展与国际知名大学的暑期课程、暑期科研、“3+1”国际交流等海外交流访学项目。在2019届毕业生中共有111名学生在学期间进行过出国(境)交流,占毕业生总数的41.1%。(三)上科大2019本科毕业生境内升学情况目前共有99名本科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集美大学等10所境内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约占毕业总人数的37%。其中,10名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见表6)(四)上科大2019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共有60名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单位包括AMD、普华永道、得勒、上海银行、盛趣游戏、上汽通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上证所信息网络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7%,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为12.4万元。从上科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看,绝大多数都是从事理工科领域,例如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科研方面的人数占比最多。(见图6)就业城市选择还是在上海市为主,60名毕业生中有54名,占比90%。其他学生选择在北京、云南和广东省就业。(见图7)(五)总结:上科大优秀学生的成长路线上海科技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在院士导师的个性化培养下,可以基本实现自己的未来人生设定,大学期间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报名参加暑期国际交流活动,进行科研和创业实践,合理利用好学校给予的科研、创新创业资源和平台。上科大的优秀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选择读研、出国、就业和创业这四大出路,未来终将成为科学探索者、行业引领者或创新创业者。

雷蒙达

上海科技大学一研究生在《Nature》发表论文,今年该校第12篇CNS!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人体趋化因子系统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破解了趋化因子受体CXCR2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与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8 (Interleukin 8)及下游信号转导分子G蛋白三元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同时还解析了CXCR2与潜在癌症治疗药物分子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项研究首次揭示内源性蛋白配体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新机制,为精准的新型抗癌药物设计开启新篇章。该成果以“Structure basis of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 activation and signaling”为题,于北京时间7月1日23点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据统计,这是上海科技大学今年在CNS国际三大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的第12篇论文了。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刘凯雯, 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生命学院教授刘志杰及iHuman研究所独立PI华甜研究员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上科大是第一完成单位。值得一提的是,刘志杰课题组长期聚焦GPCR的调控机制,系统性研究与重大疾病相关GPCR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这是其课题组在《细胞》(Cell)和《自然》(Nature)上发表的第七篇重磅研究成果。人体中有近50个趋化因子和20多种趋化因子受体,一种趋化因子可以结合多种不同的趋化因子受体,反之亦然。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介导细胞迁移,与炎症和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趋化因子IL-8可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CXCR2,招募下游信号蛋白并激活第二信使介导的信号传递。CXCR2趋化中性粒细胞、T、B等淋巴细胞的游走、脱颗粒等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在炎症、细胞发育和肿瘤细胞的趋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IL8/CXCR2作为肿瘤相关炎症环境的重要成分,能诱导靶细胞趋化性迁移,促进血管生成,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运动,对胰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微环境构建与调控至关重要。因此,CXCR2是治疗免疫类疾病、癌症等的重要靶标。对趋化因子IL8及其受体CXCR2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GPCR与内源性细胞因子结合并被其调控的结构模型,还有助于相关抗癌症药物的研发。上科大iHuman刘志杰团队通过长期刻苦攻关,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CXCR2与两种形式的内源性配体IL8及下游Gi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分辨率分别为 3.5 (二聚体IL8)和3.4 (单体IL8)。两种结构从原子水平揭示了内源趋化因子IL8独特的浅口袋结合模式和对受体的激活机制,以及结合IL8状态下的CXCR2与Gi蛋白的互作模式和下游信号转导机制。“目前,关于内源性趋化因子调控趋化因子受体以及受体与下游信号蛋白的互作机制非常缺乏,严重限制了人们对新型癌症治疗药物的精准设计,我们很高兴能实现这一突破。”文章第一作者刘凯雯说。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华甜研究员补充道:“在该篇论文中,我们报道了CXCR2分别在拮抗和激活两种状态下的三维精细结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比较分析揭示了CXCR2受体的调控机制,为探索趋化因子受体家族的激活机制和相关多肽、抗体类拮抗药物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该研究成果是我们在GPCR信号转导复合物结构及机制的研究中的又一重要突破。我们后续也将开展基于CXCR2的抗癌药物设计与研发,实现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的有效结合。” 刘志杰教授说。参与该项研究的还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的袁曙光课题组、上科大iHuman研究所赵素文课题组以及上科大膜蛋白线站平台和iHuman研究所的功能研究平台的科研人员。该研究中冷冻电镜数据在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电镜中心收集,iHuman研究所真核细胞表达平台、基因克隆平台、蛋白纯化平台、功能研究平台的工作人员为该项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该研究同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及上海市政府的经费支持。图1:IL8激活CXCR2趋化T细胞到癌细胞过程的艺术展示图(由Julie Liu设计绘制)图2:(a) 分别与单体和二体IL8结合的CXCR2与Gi复合物的电镜结构,以及CXCR2与拮抗剂结合的晶体结构; (b) CXCR2的激活机制卡通展示图; (c) 与二体IL8结合的CXCR2结构剖面图。iHuman刘志杰研究团队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iHuman所 Nature

而物自化

禁考名单:深大、上海科技大等公布这些考生没资格考研!咋回事?

大家好,这里是考研刺客联盟!考研倒计时30天!考研是教育发展的趋势,现在考研的人数已经连续数年数十万的增长。更有网传21届考研人已经达到422万,虽然还没有得到证实,但是也八九不离十了!考研人增多自然考研的竞争也会增加不少。以前考研大多数考研的备考战线只有半年时间,现在好多考生提前一年半就已经开始备考了,而且很多同学为了提高竞争力,还选择了考研培训机构帮助加强学习。可想而知现在考研er们的付出有多大!就算这样现在能上岸的考生也不到三分之一,如果按照今年422万考生算的话,可能也就只有四分之一的考生能如愿读研了。不管能不能上岸,起码大家都努力过,考过,能不能考上也都没有太大遗憾了。但是近期深圳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公布了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禁考名单。深圳大学有9名考生不予准考山东中医药大学有16名考生不予准考上海科技大学有2名考生不予准考甘肃中医药大学有28名考生不予准考以上这些考生全部都是不符合招生单位的报考条件,或是学历、学习形式不符合要求,或是专业不符合要求。他们也辛辛苦苦的备考一年甚至更久,但是就在最后关头却连参加考试的机会都没有了,这是何等的遗憾啊!所以在这里要提醒22考研的同学们,选择院校时一定要注意硕士招生简章中的报考条件,尤其是“特殊类型”考生。比如:报考专项计划的、专科生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自考非全日制本科生、本科所学专业非法律想要考法学专业的、医学类专业、教育学专业等,在报考之前一定一定要仔细看招生简章、专业目录里面是否有相关的学历、专业限制,必须要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条件,切不可“一厢情愿”报考!我是考研盟主,助你考研路上畅通无阻!

造人

真厉害:上海科技大学一研究生以第1作者在《科学》上发表论文!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2013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生谢雨润以第一作者身份,于5月15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Quantum interference in H+HD→H2+D between direct abstraction and roaming insertion pathways”的科研成果。谢雨润同学是我校物质学院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课题组的联培研究生。该成果由杨学明院士团队与张东辉院士团队领衔,在最简单化学反应氢原子加氢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应中,发现了化学反应中新的量子干涉效应,并且利用这一量子干涉效应首次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远低于锥形交叉点的几何相位效应。在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量子干涉现象,但是想要准确理解这些干涉产生的根源非常困难。这些干涉的图样复杂,而且在实验上也难以精确分辨干涉图样的特征。H+H2及其同位素(H+HD)的反应,是所有化学反应中最简单的一个体系,因此可以对该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精确地计算机模拟,做到微观层次上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尽管这一自然界中最简单的反应体系已经被研究得相当透彻,但仍然存在着科学家们以前完全认识不到的奇特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人员在先期理论研究工作中发现,在特定散射角度上,H+HD反应生成的一些特定量子态的H2产物,其信号强弱会随碰撞能的变化呈现特别有规律的振荡。为了理清这种振荡现象,团队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详细研究。在实验中,通过一系列手段改进交叉分子束装置,在一系列碰撞能下精确地测量了反应的后向散射信号。在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量子反应散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利用拓扑学原理来分析化学反应发生途径的方法。拓扑学分析表明,这些后向散射的振荡实际上是由两条反应途径的干涉造成的。这两条反应途径对于后向散射均有显著贡献,但它们各自的幅度随着碰撞能变化并无显著变化,呈现缓慢的变化趋势。它们的相位随着碰撞能变化,一个呈线性增加,另外一个呈线性减小,因此,相互干涉的结果就呈现了强烈的有规律的振荡现象。不同碰撞能下两条反应路径的微分截面及干涉后的微分截面反应中两条拓扑路径示意图进一步的经典轨线理论分析表明,其中一条反应途径对应于通常所熟知的直接反应(路径1)过程。而另外一条反应途径对应于一条类似于roaming机理(路径2)的反应过程。由于这两条反应途径刚好以相反的方向围绕于H+HD反应势能面上的锥形交叉,所以它们的干涉图样必须采用非绝热耦合的势能面来模拟计算才可以和实验结果吻合,这也体现了这个体系反应过程中的几何相位效应。这是在低于锥形交叉点的反应中,第一次观测到几何相位效应。更为有趣的是,通过类roaming机理而发生的反应只占全部反应性的0.3%左右。而如此微弱的小部分反应性,能够清晰地被理论和实验所揭示出来。该项研究再次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发生化学反应过程的量子性,也揭示了化学反应的途径是复杂的。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等的支持。作为上科大与大连化物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也是上科大招收的第一级硕博连读生,谢雨润同学道出了他的心声:“我是上科大招收的首批研究生,还记得第一年在岳阳路校区上课,尽管当时的校园条件相对简陋,但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却一点也不含糊,完善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学术交流为我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7月,我以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到导师杨学明院士位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组学习。整个研究室非常重视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在反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一流水平。能够在这样一个高水准的平台上开始自己的研究生涯,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此次我们这项成果能够在《Science》上发表,感谢上科大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感谢研究所杨老师和张老师两位院士的倾力合作,还有肖春雷和孙志刚两位老师在细节上的把关。过去的几年中我在学习生活中都感到了来自上科大和研究所老师们的关怀。”谢雨润同学在实验室工作中自2013年以来,物质学院已招收研究生1000余名,毕业近300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430篇论文,包括2篇Science、1篇Nature、13篇JACS、2篇PRL等。物质学院始终秉承学校“科研中成长”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深入贯彻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学院依托上海科技大学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国际化、高标准、强实践”的研究生培养原则,制定“目标驱动、能力培养和质量导向”的本硕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并不断优化从招生选拔、课程学习、博士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审核等多级选拔、分流淘汰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以及各科研单位的合作,推动研究生深入第一线科研实践,同时鼓励项目合作,组织学术交流,利用天然优势打造科教无缝衔接的鲜明特色;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将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工作紧密结合,打造为国所需、德才兼备、勇于开拓的紧缺人才,为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做出上科大人的贡献。【院士寄语】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杨学明院士(上科大特聘教授)我很高兴有机会参与上科大的科教融合。也是由于这样一个科教融合机会,谢雨润同学能够加入我的课题组来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年轻同学来说,寻找自己的兴趣非常重要!在还没有加入到我的课题组的时候,谢雨润同学曾经到我的研究小组来参与大学生科研计划,正是因为他对于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浓厚的兴趣,让他在这一方向上认真学习,非常刻苦,并且做出了优秀的工作。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很多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中,存在着非常有趣而复杂的细节,科学研究就是一种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在科学研究中,年轻的同学应该要注重科学问题的本质,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要坚持发展自己独特的方法开展原创性研究。这也是我自己一生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年轻一代才能超越我们,真正走向科学前沿。这也是科教融合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杨学明院士与谢雨润同学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物质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蝴蝶君

他是上海科技大有机所联培研究生,将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读博

个人信息刘星宇上海科技大学-有机所联培研究生林国强院士课题组爱好:看电影、玩游戏、弹吉他毕业去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全奖)在校荣誉: 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上海科技大学国家奖学金三年前,充满活力与浓厚科研氛围的上海科技大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幸运地成功保研到上海科技大学。三年的硕士生涯中,我受到了上海科技大学国际化与人文化的教育滋养,也在国内有机化学最顶尖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受到最严格和系统的有机化学训练,这些为我打开了有机化学研究的大门。我在本部呆的时间不到一年,但是对本部的印象非常深刻。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课程,只要你感兴趣的领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课程。同时学校也鼓励我们多去学习一些交叉领域的东西。上科大的英语课程很有意思,每周的小班化外教课让你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你的口语交际能力。每周一次的英文lecture,让你学习英语的同时还了解到了各种西方文化与精神。课程外,学校的硬件设施更是不能再赞,图书馆充足的空位、宜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自习。学校还专门为研究生提供了单人的研习教室。我最喜欢的是学校图书馆的研讨室,同学可以几个人预约一间研讨室,进行考前的复习或者是对一些presentation的演练。我记得当时准备有机所不对称合成课程的Seminar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经常会借用图书馆的研讨室来进行对我们要讲的课题的讨论。我在学校与有机所共同的导师是林国强院士,林院士是中国有机化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影响了几代中国有机化学人,是上科大让我有幸进入林老师的课题组。刚到有机所报到的时候林老师教导我们“有机化学很辛苦,做原料,开反应,过柱子(对反应体系一种提纯的操作)。可是如果只是单单地学会这些,那你毕业之后的竞争力在哪呢?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走出舒适圈,学会去思考,要有给自己找麻烦的精神。我们不要做有机砖工,而要做新时代的有机化学研究学者”。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在完成了上科大与有机所的理论学习之后,我正式进入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林老师安排我接手同课题组师兄的一个未完成的课题,是关于近年来比较热点的廉价金属锰催化的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这也是林老师对我科研能力的一次测试。一开始课题的进展还是很顺利的,但是在拓展底物的时候遇到了不小的问题。主要遇到的瓶颈是反应的重复性不好,加上我们的反应是封管进行的,反应不好监测,同时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此外,出于安全考虑,有机所有规定晚上加热反应超过指定温度需要有人看管,所以那段时间我需要在实验室守着加热到晚上12点左右,等着反应到指定的时间,再停止反应用核磁对反应进行分析,结果等待我的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反应收率。每天守在实验室,等到的是这种结果,心情不可谓不差。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快一周左右的时间,期间有过沮丧,有过对自己实验能力的怀疑。多亏了实验室师兄的鼓励,让我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对可能产生影响的环节进行了一一排查,如催化剂的纯度、溶剂是否是超干的、反应器的温度、磁子的搅拌速率等等。最后发现是加料顺序的问题,于是我们对加料的顺序进行了筛选。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明确了正确的加料顺序,从而解决了反应重复性的问题。最终我们的这份工作发表在Organic Letter上,并成为了该期刊2019年开年的第一个封面文章。工作的可重复性一直是做科研的人很头疼的事,面对这种问题时,需要有足够的毅力,但一定不能盲目尝试,尝试一定是需要建立在对反应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在进行第一个课题时,我们对不同金属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发现当使用铑催化剂代替锰催化剂时,得到的产物,核磁氢谱的位移与之前的产物相比有微微的变化。我们意识到这或许是得到了一个全新的产物骨架。最终通过一系列检测手段,确定了是产物双键的构型发生了翻转。虽然只是一个双键构型的变化,但从反应的机制上来说,与之前却是截然不同了。为了弄清楚反应历程,在林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到了浙江大学的洪鑫教授。进行了DFT计算的合作,一个产物当中看似简单的双键构型的变化花了我们足足快一年的时间去弄清楚其中的反应历程。其间为了分析清楚双键是如何发生异构化的,我们提出了许多可能的过渡态,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控制实验来试图证明反应经历过相应的过渡态。这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很多时候对于反应机理,目前的技术还不支持我们可以直观地证明某个反应历程,而通过计算化学的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反应历程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哪些是比较有可能的。再通过控制实验进行侧面的论证,可以使提出的反应机理更加合理。这种不断提出不断校正反应机理的经历,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除了日常的科研生活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或者有机所组织的各类活动或者学术报告。我做过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志愿者、上海女子马拉松的志愿者,中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等。尤其参与在上科大举办的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这个经历让我很难忘。这是我第一次可以和全国各地的研究有机化学的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和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我问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的一个学长:众所周知醛类化合物相比于α,β-不饱和双键活性高的多,如果做氢化的话应该是醛基优先被还原,为什么想到去尝试金属催化的α,β-不饱和醛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共轭还原反应的研究?学长回答我说:因为知道它很难所以才有尝试它的必要性。这个回答让我很受启发,做化学研究千万不能有畏难情绪,一定要敢于去尝试那种看起来不可能的反应。9月,我即将去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感谢上科大与有机所这样一流的科研平台给了我可以走向世界的机会,开启人生的新阶段。毕业寄语林国强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刘星宇同学本科毕业设计在课题组进行,在完成研一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即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他具备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科研充满热情,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我衷心地希望他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走得更远更好。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供稿:刘星宇 排版、编辑:王成、项逸炜

贵无

他是上海科技大有机所联培研究生,将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读博

个人信息刘星宇上海科技大学-有机所联培研究生林国强院士课题组爱好:看电影、玩游戏、弹吉他毕业去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全奖)在校荣誉: 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上海科技大学国家奖学金三年前,充满活力与浓厚科研氛围的上海科技大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幸运地成功保研到上海科技大学。三年的硕士生涯中,我受到了上海科技大学国际化与人文化的教育滋养,也在国内有机化学最顶尖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受到最严格和系统的有机化学训练,这些为我打开了有机化学研究的大门。我在本部呆的时间不到一年,但是对本部的印象非常深刻。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课程,只要你感兴趣的领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课程。同时学校也鼓励我们多去学习一些交叉领域的东西。上科大的英语课程很有意思,每周的小班化外教课让你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你的口语交际能力。每周一次的英文lecture,让你学习英语的同时还了解到了各种西方文化与精神。课程外,学校的硬件设施更是不能再赞,图书馆充足的空位、宜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自习。学校还专门为研究生提供了单人的研习教室。我最喜欢的是学校图书馆的研讨室,同学可以几个人预约一间研讨室,进行考前的复习或者是对一些presentation的演练。我记得当时准备有机所不对称合成课程的Seminar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经常会借用图书馆的研讨室来进行对我们要讲的课题的讨论。我在学校与有机所共同的导师是林国强院士,林院士是中国有机化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影响了几代中国有机化学人,是上科大让我有幸进入林老师的课题组。刚到有机所报到的时候林老师教导我们“有机化学很辛苦,做原料,开反应,过柱子(对反应体系一种提纯的操作)。可是如果只是单单地学会这些,那你毕业之后的竞争力在哪呢?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走出舒适圈,学会去思考,要有给自己找麻烦的精神。我们不要做有机砖工,而要做新时代的有机化学研究学者”。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在完成了上科大与有机所的理论学习之后,我正式进入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林老师安排我接手同课题组师兄的一个未完成的课题,是关于近年来比较热点的廉价金属锰催化的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这也是林老师对我科研能力的一次测试。一开始课题的进展还是很顺利的,但是在拓展底物的时候遇到了不小的问题。主要遇到的瓶颈是反应的重复性不好,加上我们的反应是封管进行的,反应不好监测,同时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此外,出于安全考虑,有机所有规定晚上加热反应超过指定温度需要有人看管,所以那段时间我需要在实验室守着加热到晚上12点左右,等着反应到指定的时间,再停止反应用核磁对反应进行分析,结果等待我的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反应收率。每天守在实验室,等到的是这种结果,心情不可谓不差。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快一周左右的时间,期间有过沮丧,有过对自己实验能力的怀疑。多亏了实验室师兄的鼓励,让我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对可能产生影响的环节进行了一一排查,如催化剂的纯度、溶剂是否是超干的、反应器的温度、磁子的搅拌速率等等。最后发现是加料顺序的问题,于是我们对加料的顺序进行了筛选。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明确了正确的加料顺序,从而解决了反应重复性的问题。最终我们的这份工作发表在Organic Letter上,并成为了该期刊2019年开年的第一个封面文章。工作的可重复性一直是做科研的人很头疼的事,面对这种问题时,需要有足够的毅力,但一定不能盲目尝试,尝试一定是需要建立在对反应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在进行第一个课题时,我们对不同金属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发现当使用铑催化剂代替锰催化剂时,得到的产物,核磁氢谱的位移与之前的产物相比有微微的变化。我们意识到这或许是得到了一个全新的产物骨架。最终通过一系列检测手段,确定了是产物双键的构型发生了翻转。虽然只是一个双键构型的变化,但从反应的机制上来说,与之前却是截然不同了。为了弄清楚反应历程,在林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到了浙江大学的洪鑫教授。进行了DFT计算的合作,一个产物当中看似简单的双键构型的变化花了我们足足快一年的时间去弄清楚其中的反应历程。其间为了分析清楚双键是如何发生异构化的,我们提出了许多可能的过渡态,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控制实验来试图证明反应经历过相应的过渡态。这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很多时候对于反应机理,目前的技术还不支持我们可以直观地证明某个反应历程,而通过计算化学的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反应历程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哪些是比较有可能的。再通过控制实验进行侧面的论证,可以使提出的反应机理更加合理。这种不断提出不断校正反应机理的经历,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除了日常的科研生活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或者有机所组织的各类活动或者学术报告。我做过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志愿者、上海女子马拉松的志愿者,中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等。尤其参与在上科大举办的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这个经历让我很难忘。这是我第一次可以和全国各地的研究有机化学的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和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我问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的一个学长:众所周知醛类化合物相比于α,β-不饱和双键活性高的多,如果做氢化的话应该是醛基优先被还原,为什么想到去尝试金属催化的α,β-不饱和醛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共轭还原反应的研究?学长回答我说:因为知道它很难所以才有尝试它的必要性。这个回答让我很受启发,做化学研究千万不能有畏难情绪,一定要敢于去尝试那种看起来不可能的反应。9月,我即将去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感谢上科大与有机所这样一流的科研平台给了我可以走向世界的机会,开启人生的新阶段。毕业寄语林国强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刘星宇同学本科毕业设计在课题组进行,在完成研一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即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他具备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科研充满热情,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我衷心地希望他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走得更远更好。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供稿:刘星宇 排版、编辑:王成、项逸炜

病而求医

上海毫不逊色的一所大学,创办还不足十年,但科教实力不输985

提起上海,我们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有钱”这两个字,尤其是能在上海有房的人,那妥妥的富人一个。这里是我国的财富聚集地,同样也是人才聚集地。上海有这么多人才,一方面是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很多人才到这里打拼,另一方面是上海有很多优质的高校,这些高校培养了很多人才,很多在这里上学的学生毕业后仍愿意留在这里工作,都说科教兴国,而同样上海的发展兴旺也离不开大学。提起上海的大学,我们首先会觉得它们是高质量的,一个人如果说他在上海上大学,那么即使他没说具体在哪个学校我们也会觉得他的学校是好学校,这里的名校有很多,并且很有实力。但其实除了这些有名的大学,这里还有一些低调办学但实力很强,甚至不输985的高校,如果不是上海人又不在上海生活的人估计都没怎么听说过上海科技大学。首先在上海有很多在全国很有名大大学,而这些学校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有一定知名度,它们的在名气上已经把上海科技大学压住了,其次,这所大学建立的时间还不到10年,时间相对较短,而人们的目光往往在那些老校身上。也因此很多不了解这所大学的人会觉得它很普通,对于它的实力就更不了解了,虽然创办还不到10年,但实际上这所大学无论教学还是师资力量都很不错,甚至实力不输985,是一所不该被低估的大学。这所大学成立时间不足十年,2013年才开始招生,是一所综合类公办大学,到目前也只有短短7年时间,首年招收不到三百名研究生,从第二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但所招人数也并不多。不过学校的发展还是相对较快的,成立五年就已经独立培养硕士和博士,发展速度比很多老牌大学快了很多,可谓是后来者居上,如果不是有实力又怎会发展这么快呢?这所大学有两个校区,规模上并不算大,2019年学校在校学生3700余人,虽然招生规模不大,但博士、硕士几乎是学生数的一半以上,能培养博士和硕士的高校实力差不到哪儿去。首届本科毕业生中出国留学和在国内名校读研的人数占到一大半,直接就业的人员也有很多在知名企业工作,从就业数据上来看,与国内985高校相比也毫不逊色。虽然这所大学在全国知名度不高,但在上海人眼里还是不错的学校,你对这所学校有哪些了解呢?好了,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一期的杰出世界会带你去更有意思的地方!中国知名度很高的2座二线城市,位置一南一北,名气超过新一线福建交通优秀的城市,已成功开通2条地铁,5条地铁正在规划修建河南发展迅速的三座城市,许昌、新乡、商丘,未来你更看好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