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牛!普陀新添两家市级科技平台!由也

牛!普陀新添两家市级科技平台!

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是普陀区重点发展产业,其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平台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技术研发、资源共享、企业孵化等方面作用的不断发挥。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2020年度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立项清单”和“2020年度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立项清单”,上海化工研究院的(后简称“上海化工院”)“上海工业防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稳定同位素检测及应用研发专业服务技术平台”位列其中,为普陀区新添了两家市级科技平台,为普陀区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企业革新、提升产业能级增添了新的重要载体。截至日前,普陀区全区已有37家不同类别的科技平台。立项清单记者在普陀区科委了解到,上海化工院作为普陀区长风科技园的依托单位,目前已成为国内化工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和工厂应用的重点科技型企业,也是区内重要的科创载体机构。新增两家市级科技平台将依托上海化工院,整合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和整合支撑,立足普陀,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开放性专业技术服务,为降低社会创新资本、营造科技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驱动等方面提供支撑助力。具体来看,上海市稳定同位素检测与应用研发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将依托上海化工院的生物医药检测中心开展各类专业技术服务。据了解,产学研医的技术攻关将成为平台的发展重点,围绕生命健康的精准诊断试剂、同位素踪迹开发等技术将为从事新药研发的生物医药企业、代谢性疾病研究的医学科研机构、食品安全相关企业、检验检疫机构等生命健康相关企业、机构、院所提供专业服务。“通过专业的技术服务特色,整合技术积累、设备硬件、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促进生物医药、生命科学产业的资源共享,从而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加快成果转化。”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服务业务将立足普陀的生命健康重点产业,覆盖上海市,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工业防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聚焦工业爆炸等重特大事故的遏制,从物质危险性鉴别、爆炸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工业生产危险性识别、防爆工程设计改造、应急救援快速响应机制研究等多个维度,开展重大共性与关键技术的工程化研发,为防爆产业化提供成熟的配套技术、标准、工艺、装备和新产品,从而引领工业企业的安全发展。“未来,我们将立足普陀,形成工业防爆预警和防护机制,最终建成覆盖工业防爆的技术和产业创新链,为普陀打造特色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点,也为全国提供有影响力的工业防爆科创和工程技术运用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上海普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陈淳

中广核技:已与上海化工院启动了C13同位素项目的国产化合作

同花顺(300033)财经12月14日讯,有投资者向中广核技(000881)提问,公司的碳13同位素生产线建设是否已经完成?能否介绍下公司同位素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公司回答表示,公司已与上海化工院启动了C13同位素项目的国产化合作,已按计划全面开展各项研究,并启动了国内第一座低温精馏法生产C13同位素示范生产线建设。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

非常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勇院士访问南京工业大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勇、副所长刘文等一行到南京工业大学考察交流。校长乔旭、副校长邢卫红在科技创新大楼会议室接待了来宾。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办学成果和发展愿景,重点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的特色做法。他表示,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历史悠久、名家辈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通过本次交流,进一步增进校所联系,加强沟通交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理工结合,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机制,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全过程的技术创新链,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做出贡献。唐勇院士回顾了校所双方良好的合作友谊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科研技术、前沿攻关、技术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他表示,南京工业大学学科特色鲜明,教学科研优势明显,希望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学科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找到契合点,建立全面、紧密、深入的合作关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部负责人,校长办公室、研究生院、教学事务部、科学研究部负责人参加活动。双方就联合培养研究生、本科“英才班”以及科研合作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合作意向。

万物循生

回顾|全国改性塑料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暨第一届长三角改性塑料产业发展峰会

创新驱动发展 协同塑造未来2020(第五届)全国改性塑料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暨第一届长三角改性塑料产业发展峰会2020会议回顾安徽·界首2020年11月11-13日改性塑料是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一个新材料产业领域,在国家政策支持及市场驱动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改性塑料的应用覆盖了家电、汽车、建筑、办公设备等传统行业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领域,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国家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们改性塑料行业应抓住机会,在技术升级、产品转型、模式创新、组织架构优化、高端应用拓展、品牌打造等当面做好准备,在新时期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上展现“改性塑料产业”新作为。行业盛会REVIEW 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2020(第五届)全国改性塑料产业创新与发展论坛暨第一届长三角改性塑料产业发展峰会”如期在安徽界首市举行。本届论坛是由长三角改性塑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改性塑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上海功能阻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火炬界首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特色产业基地共同承办的一次盛会。会议得到长三角区域的新材料企业热烈响应,集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改性塑料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近300人参会,让产业短板、共性难题走进科研机构,让科研成果研发专利嵌入产业化。开幕式开幕式主持人:黄焱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副院长致辞:何逢阳安徽省界首市委副书记、市长致辞:王亿书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副主任致辞:翟金国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院长致辞:黄河生金发科技华东基地 总经理长三角改性塑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理事长大会回顾REVIEW 创新驱动发展,协同塑造未来。本次论坛立足市场发展需求,探索产业创新之路。围绕改性塑料产业特色,精心策划和筹备了“资深专家对话,把脉行业发展”的圆桌峰会、“宏观经济”、“石化强国路线图”、“改性塑料产业创新技术交流”四大板块,共计20个主题报告。报告主持人:丁鹏 教授上海大学(本届会议组委会秘书长)圆桌峰会张恒龙 教授中国社科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闫泽 博士石油和化学工业研究院我国化工新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龚 诚 化工行业高级分析师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国内改性塑料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探讨黄 强 经理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内外饰材料发展趋势闫溥 汽车材料经理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汽车材料发展趋势及创新应用胡天辉 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株洲时代工程塑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基建轨道交通行业对新材料的要求张 永 工程塑料部部长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塑料应用于轨道交通行业的可行性方案彭爽 智能制造事业部副总监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基于场景的工业互联网技术融合应用杨维成 主任助理上海化工研究院技术开发中心高性能环状烯烃基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应用庄 严 总经理浙江旭森非卤消烟阻燃剂有限公司无卤阻燃剂及其母粒在聚烯烃中的应用研究段 浩 市场经理佳易容聚合物(上海)有限公司佳易容扩链剂在生物降解塑料以及回收塑料中的应用赵世成 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基于自主研发成核剂的聚丙烯高性能化研究杨 杰 先行研究工程师 美的生活电器事业部改性塑料在小家电行业的应用蔡文鹏 市场开发经理江苏万纳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万纳普抗菌解决方案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王文婷 技术专家梅特勒-托利多热分析技术在塑料及其改性中的应用张文勇 改性产品技术经理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G天线罩材料解决方案郑伟 经理会通上海研究院会通长碳链尼龙的创新应用许肖丽 高工长三角改性塑料联盟秘书处长三角改性塑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介绍值此2020改性塑料产业大会召开之际,邀请行业代表,共同见证《上海塑料》杂志第四届编委会聘任仪式。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院长翟金国为新一届编委会部分代表颁发聘书。携手共创 共赢未来我们明年再见!

四德

「环保工作」加强环保平台建设,促进科研创新发展——2020上海化学工业区环境研讨会举行

2020年上海化学工业区环境研讨会于12月17日在化工区成功举办。管委会副主任朱斌出席会议并致辞。本次研讨会由化工区中法水务发展有限公司和化工区升达废料处理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由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协会协办。会议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参会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环保“盛宴”。朱斌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经过近25年的建设发展,上海化工区已经成为全国集聚知名跨国化工企业最多、主导产业能级高端、安全环保管理严格、循环经济水平领先的化工园区。“十四五”期间,上海化工区将继续围绕“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水平”的要求,立足高质量发展,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作为园区绿色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希望中法水务和升达公司结合环保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园区实际,开展相关研发创新和应用工作,并注重研发成果的实际转化应用,更好的服务于园区和企业的绿色发展。苏伊士亚洲首席执行官在线上就苏伊士在大中华地区的“十四五”规划发展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表示, “十四五”规划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其中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至关重要。苏伊士致力成为中国一流的环保企业,与上海化工区共创绿色永续未来。苏伊士亚洲地区高级副总裁、苏伊士新创建水务运营总裁在致辞中指出,创新已经成为了上海化工区的文化,苏伊士新创建参与举办的2020“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也在不久前成功举办, 苏伊士支持创新、参与创新,也希望未来环境研讨会与化学化工创新大赛有机结合,共同开拓创新发展。化工区中法水务公司总经理、化工区升达公司总经理分别作会议开幕和闭幕致辞。研讨会就环境政策及其合规性、化工区责任关怀-污染防治组、人工智能及工业智慧化、工艺技术及科学研究四大板块进行了专题报告和讨论交流。来自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赢创特种化学(上海)有限公司、苏伊士水务、苏伊士新创建、华东理工大学、澳门自来水公司、水研究中心、升达固废研发中心的相关专家,分享了最新的环境政策法规以及各自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涵盖大气、污水处理、固废处置与综合利用和土壤四大领域。线上分享与线下交流相结合的会议形式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业内同行可以随时随地参与进来。会议现场讨论热烈,弹幕留言和提问也使研讨会更加生动活泼。管委会环保办,发展公司,苏伊士集团、苏伊士新创建集团及下属合资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园区企业以及区外企业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来源:上海化工区】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鼻彻为颤

新春走基层·山东能源篇⑤|8次奔赴上海,争来抗磨“神管”

去年,山能淄矿集团子公司山东方大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新型管材项目,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落成。山能淄矿集团的塑料管道,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在油田输油管领域的应用。“这类管材耐磨、保温,使用寿命长达50年,国内只有我们公司可以生产。”为了在新材料市场取得先机,去年,山东方大工程公司副总、新材料公司总经理王晓华8次奔赴上海,从上海化工研究院争来了新型塑料管材的生产权。王晓华参观油田时的灵光一现,通过山能淄矿新引进研究生李树名对接到上海化工研究所,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在方大工程公司转化为成熟的系列产品,快速占领市场。不断提升的“方大速度”是山东能源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1月14日,记者来到方大新材料公司的生产车间,外观如米粒般晶莹光亮的塑料颗粒,通过全自动生产线,可以产出最大内径达1.2米的塑料管道。一个生产线只需要一个检测人员,方大新材料公司的“工人”,都是专业的技术研发人员。“过去,方大工程公司生产的塑料管材,主要应用于生产矿用设备,供给集团旗下各大煤矿。”王晓华告诉记者。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管材的更换周期大幅延长,我省煤矿的产能也在逐年压减,只生产矿用管材,路只能越走越窄。走出一步天地宽。新材料公司开始跳出淄矿闯市场,向非煤领域进军。4年多的时间,新材料公司在塑料管材领域新增了一千多种产品,覆盖了市政、水利、油田等多个领域,公司产值实现了从4000万到4个亿的飞越。“这几年,方大新材料公司发展进入快车道。”谈及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方大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段志东认为,注重创新、升级设备、优化产品是开拓新业务最重要的支撑。过去山能淄矿的“后院工厂”,快速进化成业内的领军企业,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去年,水发集团、神华集团等国内龙头企业先后与方大工程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6个大型项目。国内市场快速拓宽的同时,方大工程公司率先开始了海外市场的布局。今年,上海化工研究院主动联系方大工程公司,希望共同建设越南电力改造工程。拥有全球第五大石油资源蕴藏的阿布扎比,也抛出了“橄榄枝”。作为世界五百强国企,山东能源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积极彰显国企担当。“我们不断改进工艺,把每吨的电费成本从800元降低到350元,产品的利润大幅提高。今年,我们力争实现5个亿的销售收入。”新一年,王晓华又给自己定了一个亿的“小目标”,发展信心十足。(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楠 通讯员 李志勇 韩建军 报道 )

茨以生草

近百名留学生感知中国科技发展的“加速度”

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参加了近日在上海举办的“感知中国——科技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品牌活动。 梁乘 摄中国侨网上海10月17日电 (梁乘)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指导的“感知中国——科技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品牌活动近日在上海举办,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三校密切合作,共同组织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走进开能环保净水产业园、上海科技馆、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实地感受中国科技创新力量。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参加了近日在上海举办的“感知中国——科技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品牌活动。 梁乘 摄在开能环保净水产业园,现场工作人员向留学生们讲述了开能集团的发展历程,带留学生参观了亲水平台、开能文化厅、产品体验中心、机器人自动化制造车间、自动化立体仓库,让学生感受到了开能集团全球领先的制造能力与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在上海科技馆,留学生们参观了地壳探秘、信息时代、机器人世界、宇航天地、生物万象等常设展厅,中国古代科技和中外科学探索者2个浮雕长廊以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墙,充分感受到上海科技馆以科学传播为宗旨,以科普展示为载体的使命厚重感,中国科技的崛起、腾飞让留学生们赞叹不已。在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现场工作人员向留学生们讲述了可口可乐的由来、申美的发展历程,带学生参观了申美博物馆、申美灌装车间,在申美会议厅观看了申美文化纪录片,并进行了现场的互动体验。留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到了上海申美产品的生产过程,对申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精细的灌装流水线,以及公司对保证产品质量在各个环节上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高要求惊叹不已。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公司科技发展部副部长、技术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赵诚欢迎留学生们的到来,并安排学生在会议中心观看上海化工研究院宣传视频。现场工作人员带留学生们参观了公司展示厅,近距离了解公司的发展历程、企业现状、主营业务和未来发展,留学生们对于公司在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的研究开发和行业服务方面的问题与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参加了近日在上海举办的“感知中国——科技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品牌活动。 梁乘 摄通过两天的参观活动,留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加速度”,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了解和认知。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巴基斯坦籍博士生瓦希得对此次活动感受颇深,他说,在参加这次活动之前,他对中国的现代创新科技并不了解,通过对开能环保净水产业园、上海科技馆、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的参观与学习,他震惊于中国科技的发展。2015年至今,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中广泛开展“感知中国”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2018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感知中国”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被列入教育系统“奋进之笔”总体方案,打造了一批品牌活动、确认了一批体验基地。四年来,该活动共计组织万余名学生参加,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活动增强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荣誉感,有利于培养知华、友华的优秀来华留学生。(完)

句赘指天

名家人物榜——林国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林国强(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福清,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信息素、手性合成及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等,代表著作有《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等。人物经历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1964年至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导师周维善教授,毕业后留所工作。1981年,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1986年至1987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美国Smith Kline药业研究开发部作访问科学家。1990年起至1999年,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和所长。1997年,复旦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起,南开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2000年,贵州大学客座教授、西南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2014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Tetrahedron / Tetrahedron Letters出版物理事(1992年起)及地区执行编辑(2001年起),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家协会理事,《有机化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副主编,IUPAC生物化学委员会委员,资深委员(1998—2006)。2005年,受聘复旦大学。2018年,受聘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建立了亚毫微克级测定昆虫性信息素结构的方法,合成了多种光学活性昆虫信息素,发现昆虫界也存在着手性识别的现象。参与发现Sharpless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试剂的改良,研究了手性环氧醇的原位氮、硫开环,以此合成手性多羟基胺、氮杂环和a-取代丝氨酸和丙氨酸。进行了多个轴手性连芳烃物的首次合成和结构测定。改良了Ni(0)催化的芳基偶联反应,用于芳基、烯基卤代物,尤其是邻位双取代芳基卤代物的偶联反应实现了SmI2诱导、手性质子源试剂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a,g,g-三取代丁内脂,和手性亚璜酰亚胺高对映选择地合成非对称和C2对称邻二胺及邻羟胺物的新方法。参与发现新氧化酶G38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为羟基。发现了(R)-羟氰化新酶源,以及羟氰化粗酶在有机溶剂中的微水相体系,催化合成手性羟氰化物。研究领域昆虫激素和昆虫信息素:从事昆虫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亚毫微克级水平),合成及应用。鉴定了棉红铃虫性信息素中两组分的比例,首次发现了雌棉红铃虫在交配后释放一种抑制剂来阻止与雄虫再次交配的有趣现象;鉴定了枣粘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为枣粘虫种属的归类从化学信息上提供了证据;首次鉴定了桑毛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为异戊酸酯;与北大生物系合作,对我国六种透翅蛾的信息素在触毛感受器的水平上进行研究;同加拿大科学家合作,对难度相当大的,有光学活性的桑树害虫桑尺蠖和林业害虫大袋蛾的信息素结构进行了鉴定;确定了舞毒蛾,松干蚧和库蚊对其性信息素或产卵引诱信息素的手性识别现象。不对称合成,手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与合成研究:参与了Sharpless氧化反应体系中加入CaH2和硅胶,能加速反应的进程而不影响光学收率的发现;发展了环氧醇的原位开环并用此合成一系列多羟基胺,多羟基氮,硫杂环,以及多羟基Sphingosin类化合物;用分子内开环的方法合成多羟基季碳氨基酸sphingofugin E和F;开展手征性的阻旋联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包括不对称合成);首次确定了5个轴手性征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发现了用Ni(0)/NaH/Zn/PPh3的反应体系,用于芳基和烯基卤化物偶联。在该体系中加入Bu4NI可以减少底物的脱卤副反应;成功地利用SmI2合成一系列a,g,g--三取代丁内酯产物的对映选择性达99%e.e.,进而又实现了手性质子源的试剂控制不对称诱导;最近又成功地完成了SmI2诱导的手性亚砜修饰的亚胺类同偶联和交叉偶联,以及与醛的杂氮频呐醇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成为合成邻二胺,非对称邻二胺及邻胺醇类片段的有用方法。同时又首次实现了手性质子源催化的取代苯酞化合物的高对映选择性合成;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通过与李祖义教授合作,从土壤中筛选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氧化还原酶G.38,其特点是:许多酶和酵母还原羰基遵循的是Prelog规则,而G.38非但活性高,且能将羰基按反-Prelog模式还原成羟基;合成了一种角甲基骈六元,五元双环双酮新合成子;发现了羟氰化粗酶在常规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手性氰醇的微水相体系(不用有机-水相缓冲剂),筛选到4个高活性的新(R)-醇氰酶源。该体系有开发前景。科研成果&项目林国强院士作为课题负责人有8年项目获奖,其中有两项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 ,到2009年1月为止,林国强院士共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30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1项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三等奖。林国强院士曾获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项。学术论著&专利迄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30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1项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三等奖。完成关于不对称合成及手性药物的中,英文著作三本。获授权专利2项;1、用电弧离子镀沉积氮化钛铌硬质薄膜的方法, ZL00108514.X ;2、用电弧离子镀沉积氮化钛铌超硬质梯度薄膜的方法,ZL00108513.1。中文著作《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林国强、陈耀全、陈新滋、李月明,科学出版社,2000年, ISBN 7-03-008114-5荣誉表彰1992年,林国强院士被评为中国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3年,1997年,林国强院士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6年,林国强院士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专项奖。1996年,林国强院士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7月,上海市“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

荡荡默默

李强赴金山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调研

市委书记李强今天围绕贯彻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精神、谋划“十四五”发展赴金山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开展调研。李强指出,要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部署,紧密结合区域和园区实际,找准定位、锻造长板、做强优势,全力谋划好推进好转型升级的大文章,在上海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进程中不断提升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位于金山区山阳镇的上海湾区科创中心去年开园以来,已吸引汇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上千家科创企业。李强走进中心,听取中心规划建设和金山转型发展情况汇报。听到这里以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为主导,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科技创新新名片,李强详细询问产业布局考虑和企业机构引进培育、配套服务等情况,并就下一步区域转型升级所需关注的重点问题与金山区委、区政府负责同志深入交流。李强说,金山在优化市域空间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面优化核心功能,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为上海未来发展构筑新的战略支点。要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征,科学规划、精心谋划符合区域未来发展的经济业态,在畅通经济循环、重塑动力结构中开辟一片新天地。随后,市领导来到上海化学工业区。这里经过近25年的开发建设,集聚了大批国际知名化工巨头,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李强走进园区应急响应中心,通过实时大屏幕察看日常防控和应急联动系统演示,关切询问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情况,并登高俯瞰园区全貌,听取上海化工区管委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化工产业下一步发展考虑。李强指出,要立足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朝着精细、绿色、高技术、高效益、高附加值方向前进,大力发展高端化、环境友好型产业,切实提升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科学定位、优势互补、拉长长板,更好实现共赢发展。要切实守牢安全生产底线,进一步强化责任、严格管理、完善制度,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园区、智慧园区,有效提升运行效率,更好保障安全生产,努力走出一条化工园区现代化治理新路。市领导诸葛宇杰参加调研。

在绿色硫化学研究中找到突破口 上海青年科学家成为世界硫元素“代言人”

开栏的话: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于本月30日在上海召开。一年一度的盛会,是上海与科学、与世界、与未来的“秋日之约”。在论坛开幕前夕,新民晚报推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大咖说”栏目,专访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以及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畅谈自己的科研经历、感悟和思考。图说:国际元素周期表青年科学家“硫元素代言人”姜雪峰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80后的姜雪峰,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国际元素周期表青年科学家“硫元素代言人”。去年他还登上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开幕式“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报告”的演讲台。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留美博士后,再到如今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把硫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方向,在硫化学研究领域书写着一名中国青年科学家的精彩人生。对硫化学情有独钟硫元素与含硫物质对于生命演化有哪些重要意义?研究和发展绿色硫化学的挑战与机遇有哪些?绿色化学的发展正面临哪些挑战?姜雪峰是这么解释他对硫的情有独钟的:“硫在人类发展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血红蛋白中硫配位了卟啉铁,才实现了传输氧气的重要功能;DNA中广泛存在的二硫桥键,成为形成其二级螺旋结构、三级折迭结构、四级聚合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机硫也是杀菌消炎抗肿瘤的功臣,著名的抗菌素青霉素、头孢等药物里都有硫结构。”目前,由姜雪峰研究团队开创的硫化学研究,已经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不少企业在采用他们研制的硫化试剂和硫化方法做药物合成时发现,实际应用进一步证明他们发展的系列硫化试剂无臭、稳定、安全、经济。除了硫化学,姜雪峰团队还着力探索复杂成药天然药物的新药发现与合成工艺创新,试图通过新方法对复杂分子结构改造后可获得新的功能,已寻找到针对骨癌和淋巴癌等更多的肿瘤类型的新型含硫分子。姜雪峰进一步的目标是与药企合作,突破多样性工艺化合成路线,开发出更有价值的新药物,造福更多的患者。“享受”科研艰难险阻今年的各项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又揭晓了。记者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获悉,在化学奖“官宣前”,姜雪峰就预测CRISPR基因编辑会获奖。“目前化学两个最重要的突破,一个是材料领域,另一个就是在生命领域。今年的疫情之下,在生命化学领域,对包括病毒、癌症这些疾病的治疗,我认为最具潜力、最耀眼的就属CRISPR技术。”作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姜雪峰也有着自己的追求与思考,认为只有敢于在模糊地带探险的人,才会终有收获。所谓的“模糊地带”,就是科学发展的瓶颈与突破口,诺奖就是褒奖为攻坚科学前沿做出贡献的人。他说:“诺奖令人鼓舞而振奋,但我们更需要深刻思考科学的本真,思考荣耀背后长年累月的艰辛努力,思考不被认可、甚至被否定时无比的笃定和坚持,思考不以获得诺奖为目标的解决问题的科学纯粹……而当这一切看似万般艰难险阻却又被真正的科学家无限‘享受’时,一切的荣耀也变得如此自然而简单了。”为什么中国至今只有一个屠呦呦获得诺奖?姜雪峰说,我们的祖国用短短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追赶了西方工业革命两三百年的发展历程,科技的飞跃有目共睹,也正是此时,更需要我们沉着审慎地静思科学的量与质的辩证关系、热与冷的反转、追与超的特质、近与远的取舍……诺奖是美丽的,但直面艰辛、执着追求、不忘初心、一生求真的科学精神更加美丽。还应考量科普贡献从事教学与科研之余,这几年姜雪峰还投身于科普事业。他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也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他曾建言,对于科技人才的考核,应该增加一个权重——科普贡献的大小。他说,科学的飞速发展,会带来国家竞争力的显著增强,而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将带动全民素质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然而,现有的评估体系基本集中在科学自身的评价上,导致出现各扫门前雪的“孤岛科学”,不利于建立全民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而且,目前的人才考核通常是看科研论文和教学成绩,如果人才考核时考量科学普及的贡献,科普成为科学家自觉的担当,就能很好地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氛围。姜雪峰建议在各类科技项目中增加科普评价的比例,在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评估中,还应增加面向社会大众的科普评价指标,让科学成为普惠市民、贯通教育、触摸可感的生活“日用品”,从而引导并振奋全民的科学精神。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人物小传:姜雪峰,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杰出青年科学家代表,元素周期表青年科学家“硫元素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