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今年考博上海交通大学成功,靠的是这些准备、经验,来看看吧!圣者

我今年考博上海交通大学成功,靠的是这些准备、经验,来看看吧!

读研之后,一直关注考博圈,之前一直看别人的经验帖受益良多。今年考博成功上岸,希望自己的经验也能够帮助到大家。一、个人情况介绍本人本、硕211,推免保研。因为读的是中文专业,所以想继续深造进入高校,大概从研二就开始为考博做准备。19年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考试(均为申请考核制),目前已收到交大拟录取,复旦的博导也对我感兴趣,也有机会。下面首先谈一下考博前做的准备。1. 充分了解申请—审核制度相信准备考博的同学对申请考核制多少都会有些了解,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申请考核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有相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意思是:门槛稍高,最好有科研成果,外语好,综合能力要求高;“有相对的公平”意思是:如果你硕士期间足够努力,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即使你非211、985出身,也可以脱颖而出。对于想走申请考核,考C9高校的同学来说,基本的要求一般是:外语六级,有一定科研成果,本硕985加分,外语好(尤其口语)加分,科研成果突出(有核心论文)加分,导师帮忙联系加分。2. 关于联系导师提前联系心仪的博导很重要。个人认为提前3—4个月就可以开始联系了,当然如果你有非常心仪的导师可以更早联系,但联系之后最好保持一定的交流,起码让老师能够记住你。一般老师的回复都会比较官方,诸如欢迎报考之类。在征得报考导师的同意后,可以多种方式与老师取得进一步的联系,如请硕导推荐(认识的话),找报考博导的学生,开会的时候有机会见面等等。总之,要保持联系,不要只发一封邮件就不管了。3. 关于选择学校目前,排名靠前的985学校大多都已采取申请审核制。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要注意这几个问题:首先,你选名导还是名校,关于这一点的选择直接影响你的备考策略,如果你两个都选的话也意味着竞争一定很大,要做好心理准备;其次,考试的时间会有冲突。大部分学校考试时间在三月,早一点的有清华、上海交大(可搜索招生简章了解)。东南部地区如南大、复旦、苏大、中山考试时间大多冲突,北京地区如北师、人大考试时间一般也会冲突,自己要有所取舍;最后,可根据考试时间选择多个学校备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一般选2—3所,增大可能性。二、我为考博做的准备因为本硕期间成绩一直处在年级前列,专业基础尚可,个人付出比较多的努力是在科研上。自己考博的优势在于发了一篇C刊(第一作者),此外,普刊3篇,学生项目一项,考了雅思。在具体到备考过程中,除了专业书籍应该系统把握外,还要注重开拓自己的视野。拿我自己的专业来说,不要局限在文学领域内,要有意识地了解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尤其涉及历史、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不用精通,至少应该了解。这对于读博期间能够持续地研究是很重要的,考试时老师也会比较注重这一点。关于外语:对于C9高校来说,六级是基本。至于我为什么考雅思,有些学校雅思达到一定分数可免考,如北大、人大;有些学校要求六级有效期是五年,如浙大、上交。如果你英语基础好的话,雅思能够考到6、6.5(最好),无疑是锦上添花。如果你基础一般但过了六级的话,雅思也不是必要条件。备考雅思是一件耗费大量精力的事情。此外,我考上交和复旦,都考察了英语口语,复旦对口语的要求更高一些。关于毕业论文:个人认为,毕业论文完全是一项打基础、见功夫的工作。写好毕业论文,不仅能够打好做研究的学术基础;在考博中也会有优势。我在考试过程中,导师都对我的毕业论文表现出兴趣,面试过程中,对毕业论文的提问也占了很大比重。不要为了考博复习就不重视毕业论文,否则得不偿失。三、考试申请审核一般分为初选、复试(专业笔试、外语考察和综合面试)。初选是根据所有报考人提交的材料选择几个人去参加复试(具体人选各个学校要求不一,少则三四个,多则十几个)。笔试部分难度不大,一般是宽泛的论述大题,但会侧重考察你视野是否开阔,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复习时最好了解自己报考学校、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做到心里有数。导师组面试一般是根据你的毕业论文、科研计划、研究兴趣随机提问,时常20—30分钟。总体而言,申请审核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面试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比笔试重要。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经验更针对准备申请考核的同学。以上经验也只是我的个人感受,不代表普遍性,但申请考核万变不离其宗,备考前充分研读心仪学校的招生要求,提早准备好“硬件”条件,就会增大成功的可能性。考博不易,读博更不易。希望诸位有读博梦想的同学能够坚定信心,早日上岸,也希望我有限的经验能够帮助大家。来源:考博圈 编辑:学长

浮之江湖

2018年理工博士对找工作的心路历程

2018年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3月份了,找工作差不多3个月了,然而一个offer都没有,说不着急那是假地,咱可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呐,压力那是相当的大。回头看看自己找工作所走过的路,投了几十份简历,面试了中电集团合肥38所,中电集团成都10所,L G上海研发中心,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中科院合肥先进所。10所、L G已经杯具,38所、医工所、先进所还没具体消息,估计也很可能杯具。前天投了中电集团29所,面试都没入围。唉,赤裸裸地被鄙视,心拔凉拔凉地!现在似乎都已经习惯被拒的感觉了,虽然不至于自信心跌至谷底,一蹶不振,但心里还是很不爽地。我学的是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博三,中科大土著,本硕博一路走来基本算是踏踏实实地认真对待学业。虽然也曾为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使本科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而苦恼过,为博士课题迟迟不得进展而纠结过,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靠着一股韧劲把学习和科研的难关一一攻破。虽然找工作一路走来,一路杯具,但我自认为作为一个重点高校工科博士,我不是混过来的,真才实学是有的。不过,为什么作为一个名校工科博士,在今年就业形势如此之好的大年,却一个offer都没呢?这两天认真总结了下,我没成功把自己“兜售”出去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说出来给后来者做个参考。其一,没有项目经验。这是个死穴,现在的公司或者研究所招人,都是看专业对不对口,有无实际项目经验。因为做的课题方向一直都是偏理论的,所以导致很多公司都不愿意花血本投资在一个他们认为产生价值比较慢的博士身上。公司或研究所对博士的定位与硕士或本科生大不一样,希望招的博士能够在尖端技术上有所突破,故博士若没有项目经验,便是劣势。这里也给正在读博的各位同学提个醒,在培养自己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最好还是做些实际的项目,这样工作会好找很多。其二,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与求职目标。我虽然学的机械专业,但对软件计算机很感兴趣,平时也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在投简历的时候机械和软件都投,不明确将来要进入什么行业,也不明确要做什么方向。得到了一个百度的笔试机会,当时也没在意,忙于搞博士课题,笔试裸考杯具。要找一个感兴趣的行业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当你感兴趣的方向与你所学专业不一致的时候。所以,还在学校的师弟师妹,一定要早点明确职业规划,这样找工作时目标明确,好好地准备目标行业所需要的能力,集中精力面试几家公司或研究所,胜算较大。第三,找工作前期过于乐观、挑剔。今年的就业形势要好于去年,对于招聘信息仅关注了校园招聘,且只把工作地点限定在长三角地区,去大的公司研发中心或研究所,对薪资待遇期望有点高,故错过不少公司的招聘。第四,笔试和面试的准备都不够充分。在经历了几次笔试面试之后,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对公司或者研究所需要什么样的人有了一些了解。一般外企都需要先用英文PPT介绍下自己的研究工作,大约5~10分钟,并且有30分钟的问答,基本上都是英文。国内有些研究所也会需要用PPT介绍自己的工作,然后是回答。PPT内容上要能体现适合于应聘单位相应职位的研究或项目经历,偏技术的,正所谓投其所好。笔试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所以最好还是把专业书看下,熟悉下基本概念,有些面试里也会问一些基础的概念问题。其五,表达能力欠缺,没有正确地审视自己。首先既不能自视清高,也不要妄自菲薄。经过几次面试,也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简单交流,应届毕业生,全国同一档次学校的学生,没有谁比谁更厉害多少,或者差多少。但是因为不同的专业,做的不同课题方向,项目的多少,同时还有一些因素造成相对的强势或弱势。我自认为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专业背景知识以及其他条件还是不错的,但是面试的失利跟自我推销能力欠缺有很大的关系。面试前需要准备,了解招聘职位和公司文化,按需备料,扬长避短,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至少要表达清楚,回答正确。针对不同的应聘岗位要有不同的侧重。这两天,把简历再次进行了修改,凸显自每到9月份,大学生们就开始忙碌工作的事项了。当下研究生也不例外,也开始准备简历,到处打听,四处奔波,就像是撒网一般,只求一个称心的职位。己课题当中偏技术层面的东西,同时把面试的PPT做一些修改并试讲一下,找同学当面试官给自己挑毛病,把基础的专业知识再复习一遍。争取早点拿到满意的offer,把自己“卖”到一个好地方,当然,希望价格也高一点,好与“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相媲美。投简历主要以研究所为主,再考虑合适的企业,最后是高校。其实研究所、企业和高校各有利弊,关键看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具体到某家单位的综合考量。选什么都不要有遗憾,人往往对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有种超出理性的好感和幻想。在没有offer之前,先广撒网吧。怎么样,上文的内容是否对你关于求职工作学习有所帮助呢,其实这些问题看似简单,总觉得没啥,也看过大家关于找工作的经验之谈,但是轮到自己的时候,远比看别人的面经来得深刻,被教育得透彻,继续努力,好好加油找工作才是王道。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高校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关注重庆育路网。

狂屈似之

一名工科女博士的求职之路

小编是一名工科女博士,毕业已经三年有余,目前在一所高校任职。三年前的现在,小编找工作有过盲目、有过迷茫。今天小编总结一下自己的求职之路,希望能够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有一些作用,不再走小编走过的弯路。小编博士最后一年除了写毕业论文,大部分时间在找工作。由于一开始工作规划不清晰,面试了几十家不同性质的企业。这显然是盲目而不合理的,浪费时间、精力、金钱(主要是去外地面试的路费及住宿费),但一个好处是通过接触这些企业小编明确了自己真心喜欢什么职业。小编大学在北方读的,专业是计算机,所以小编的大部分同学都去了北京的IT公司。一开始小编目标瞄准了大大小小的IT公司,主要原因是IT公司收入高、团队合作可以与人打交道、科研可以大批量转换为实际应用。于是在找工作的第一个月,小编几乎每天不是在做网络笔试就是在进行电话面试。细数下来,小编面了大约12家IT公司,也拿到了几家公司的offer。但在这些面试中小编发现自己的博士学位并没有给自己加分太多,反而,会随之带来年龄、婚姻、后代等问题。此外,IT公司的高强度加班也与小编的期望有所出入(仅是小编个人感受及经历,请大家辩证看待)。明确IT公司不适合小编后,也许是逆反心理作祟,于是小编开始转向朝九晚五的事业单位。公务员、银行等单位小编均尝试过,得到了一些offer,但与之前博士所学专业关系不大。事业单位的优点是可以朝九晚五、工资固定,对小编而言的不足是收入不高且几乎要放弃掉之前所学的知识(依然是小编个人感受及经历,请大家辩证看待)。思量再三,小编还是希望能够继续从事博士期间所做的工作,于是小编开始转向高校面试。每个城市可选的高校只有几所,所以在选择高校的时候,小编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校发展前景、专业在学校受重视程度、科研平台、工资待遇、地理位置等。综合考虑,小编最终选择了现在的高校。虽然大学教师工资待遇不高不低,但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与学生接触,小编很满足自己的选择。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小编找工作之路有多么纠结。小编回头想想,自己当初找工作一开始目标不明确,缺乏清晰的工作规划,走了很多弯路。建议目前正在找工作的小伙伴多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再走小编走过的弯路。以上是小编的一些想法,仅代表小编个人想法,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985高校博士求职被拒,只因本科就读“非211”?

近日,一则关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求职被拒,因本科就读‘非211’高校”的信息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该信息显示:一名学习算法的某985高校博士,工作三年后辞职,本以为很快能找到新工作,然而两个月过去,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据称,一名猎头曾联系了这位博士,但在得知其本科就读院校为“非211”大学时,表示公司对学历有规定,委婉地拒绝了他。评论区的两千多条评论中,有的认为本科出身很重要,单位看重第一学历,普通院校本科生即便考取了名校研究生,依然会面临“就业歧视”;更多的人则认为,既然能考取985高校博士,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那位拒绝录用该博士的HR,要么是短视,要么是担心名校博士会抢了自己“小领导”的位置,故意刁难不用;还有一位高校教师,提到了自己单位的两个同事,他们都是985高校博士,只是本科均毕业于“非985”高校,其中有一个本科就读的还是“三流”院校,然而这位本科出身“三流院校”的博士,科研水平却相当出众,现已拿到国家优青。有人调侃“人家只是想招录一个本科学历普通员工,你一个985博士凑什么热闹?”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所谓的本科出身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不否认,那些本科能考取985或211高校的大学生很优秀,但也不能就此断定那些没有考取985或211高校的本科生不优秀。很多认为本科出身非常重要的人,其实是认同高考这个制度,他们认为高考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无可替代,所以本科学历比较容易评价一个人的硬实力。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却也不完全正确。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两位高考成绩相当的高考生,他们均只能进入“非211”大学就读,其中一位选择了复读,第二年考取了211高校,本科毕业后继续在本校读研;另一位没有选择复读,大学四年后也考取了一所211高校的研究生。这两位考生第一次高考的水平是差不多的,选择复读的那位考生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均打上了“211高校”的烙印。没有选择复读的那位考生,只能拿“非211”的本科学历,这能说明第二位同学211高校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就没有第一位同学的高?显然不能,只不过第一位考生把第二位考生在大学里付出的努力提前一年用在了复读上。高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没人会质疑,但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不一定就比高考分数较高的学生水平低。很多时候,高考成绩差个五分、十分,甚至十几二十分,差距并不明显。可差几分就可能与211高校失之交臂。另外,高考志愿填报也不容忽视,由于地域和专业选择等原因,就读211高校的学生,高考分数不见得就比就读“非211”大学的学生高。话说回来,就算在高考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成功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它不是永久的荣耀。我们身边不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考成绩优秀的学子,进入名校后却荒废学习,最后庸庸碌碌度过一生吗?而那些在高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是永远与成功“绝缘”,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赢得荣光。笔者的一位朋友就是个真真切切的例子,他本科就读一所“非211”省属师范大学,经过自己的拼搏,如今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还兼任一所985高校研究生导师职务。一个本科就读“非211”大学的学生,不仅得到了顶尖学府的认可,还成为了985高校研究生的导师,这不正是“本科出身决定不了未来”的最好例证吗?单就文中开头提到的这位博士“求职被拒”经历来说,他被HR拒绝显得很不合情理。如果事情确实如描述那样,说明HR水平不高,亦有可能是HR所在的公司底气不足,觉得自己给不出与三年工作经验985高校工科博士相匹配的待遇,干脆以本科出身不合适为由拒绝,好给自己台阶下。一位朋友的评价很精辟,“不是HR不要他,而是不敢要他,庙小容不下大和尚”。

绚香

上交的这位博士火了,大家开始评论啦。其实人家的火合情合理

引言16篇SCI论文、十佳歌手、六块腹肌…今天,上海交大25岁博士奶爸火了!事情一经爆出,引发众多网友的羡慕嫉妒啊。不得不感慨,真的是年轻有为。不过,在众标签中,最让大家羡慕的莫过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发表过16篇SCI论文,或许你可以25岁成为健身达人、并升级为奶爸,这些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然而,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并非是很容易的事情。上海交通大学是通大学衣钵传承者,工商医并举,工科前三的学校,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交大现有本科专业67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3位来自交大。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这所有的第一,说明了交大的优秀和不凡的实力。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海交通大学有5个A+学科,10个A学科和10个A-学科,详情见下表: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上交25岁的奶爸博士成为网络新热点的原因了,人家有着自带光环的学历,外加上自身的勤奋努力,不成功、成名才怪。

莫动则平

一个交大工科博士决定去说脱口秀

一场脱口秀表演即将开始。北大街宏府大厦距离钟鼓楼很近,处于西安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每周五晚8点,“可乐喜剧”会在这里举行一场脱口秀演出。7月的西安,即使已是傍晚,微风依然燥热。宏府大厦二楼,一个挂着黑色帘子的小门店,就是“可乐喜剧”的简易剧场,围绕不到4平米的舞台,摆着三排椅子。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样一场演出一般会来100多名观众,大学生和年轻上班族占很大比例。固定演出临近晚上8点,小剧场门口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主持人牛奶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在微信群里沟通演出事宜。牛奶本名梁墩煌,是“可乐喜剧”这个厂牌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也是脱口秀演员,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西安交通大学能源动力学院的一名在读博士。周五晚上西安多处路段过于拥堵,很多观众没有按点到场,演出推迟了10分钟。8点10分,表演正式开始。梁墩煌站在舞台上,一手拿着麦克风,一只手搭在麦架上,带着一点嬉皮的笑,介绍自己的时候故意着重了“交大在读博士”几个字,现场发出“吁~~”的哄笑声。“要不是接触了脱口秀,现在应该已经博士毕业了”,笑声更大了。他走到舞台边缘,和第一排观众互动,得知一位女士的工作是房地产行业的管理层时,坏笑着调侃:“真的吗?姐姐,我最近不想努力了”,全场笑成一片,甚至有人吹起口哨。除了梁墩煌,这个晚上将有5名演员登台表演。有少儿编程老师,暂时无业的年轻男子,IT行业从业者,医学专业大学生,甚至还有西安另一个脱口秀厂牌“玩笑喜剧”的主负责人。在西安,几乎90%的脱口秀表演都是兼职。白天,脱口秀爱好者们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到了晚上,会活跃在西安各个脱口秀开放麦现场或者商演的舞台上。梁墩煌和他的朋友们表演的脱口秀,其实应该是Stand-up comedy,正确译法为单口喜剧,而在国内,大家默认这种表演形式为脱口秀。最近几年,本地线下脱口秀表演,也成了西安年轻人新的一种娱乐方式。“串场”的自我修养晚上9点多,脱口秀表演进行到三分之二处时,突然出现了意外。原本定好最后一个要出场的脱口秀“练习生”,因为当晚才从北京赶来所以迟到了,作为主持人的梁墩煌,不确定演员几点能到,只能在台上不断拉长自己的“串场”时间。即兴,也是一个脱口秀演员的自我修养。梁墩煌口中的段子,从陕西历史讲到陕西话,引申到陕西话的爆破音带来的气势感。“副驾驶坐西安女娃会怎么说话?”观众们等着梁墩煌抛出笑点,他提高声音用西安话说:“加油加油!前头端直走!”这句方言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我感觉我旁边坐的不是妹子,而是驾校教练,我有时候都忍不住想要买两条烟给她!”梁墩煌调侃到,大概是“西安女娃”和“驾校教练”的梗触及到了有相似经历的观众,笑声变得热烈了。讲段子的时候他基本不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段子内容和讲话手势,逐渐透露出了他在这个舞台上的人设:会讲脱口秀的理工男。作为一名在读博士,梁墩煌身上有典型的工科男特质:没有非常精准的表演,讲段子很在意逻辑结构。同样都是创造性工作,他还是会感慨,“做科研可比脱口秀难多了”,但同时又庆幸自己有科研经历,“科研会给我很多创作灵感,让段子内容更丰富,我也想通过这种幽默的方式,让大家知道博士平时都在做什么。”其实,每个脱口秀演员有自己独特的“人设”或“标签”,这些几乎都来自他们的生活经历或工作环境,脱口秀舞台就像一个出口,演员们以段子为线索,交换着不同行业的荒诞故事,引发观众的共鸣和笑声。20分钟后,最后一个演员终于到场了,交接完麦克风,直到下了场,梁墩煌才松了口气,擦掉满脸的汗。城墙里的喜剧当晚的脱口秀表演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有观众离场的时候还在讨论演员们的段子。对于梁墩煌来说,可乐喜剧成立两年,目前每场演出能来100多名观众,在没有过多宣传的情况下,已经是一个比较满意的状态了。两年前,“可乐喜剧”成立之初,西安已经有了“唐蒜铺子”这个本地脱口秀厂牌,创始人啸雷也有一大批固定粉丝受众,方言段子为主的演员们更容易吸引到西安本地观众,年轻的“可乐喜剧”并不被人了解。“刚开始只有俩观众,还是我硬拉过来充数的同学,”梁墩煌回忆“可乐喜剧”成立后的第一次演出,“两个人有点少,就把旁边火锅店等位的顾客都拉过来了,”梁墩煌形容这场演出是“惨不忍睹”:“第一个演员上去讲了5分钟之后,底下两个观众觉得太没意思了,走了,最后我们拉来的几个观众也都走掉了,全程坚持下来的就只有我那两个同学。”其实,梁墩煌对脱口秀的兴趣在大学时候就产生了,当时,国内并没有太多关于脱口秀的表演,他对脱口秀的认知和模仿,几乎都来自网络,直到综艺《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的出现,他才发现,原来国内一直都有人在做脱口秀,而且还做得蛮不错。综艺引发的热闹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却点燃了“脱口秀”这把火,把它推广到了全国各地,大批年轻人开始加入到脱口秀队伍里。“可乐喜剧”的演出场地,墙上贴着国内脱口秀演员李诞、王建国等人的照片,当晚演出的演员李震和韩庆华,包括梁墩煌自己,也曾有过在北京深圳讲脱口秀的经历。无论从脱口秀的发展,还是内容的专业程度,北上广深远远高于西安。脱口秀在西安,就像是“城墙里的喜剧”,不只是因为演出场地所在位置基本在城墙内,而是在习惯以相声、秦腔娱乐生活的西安人眼里,作为新生事物的脱口秀毕竟还是小众。但“玩笑喜剧”的负责人李震对西安脱口秀发展持乐观态度,在他看来,未来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古都”标签之外,高校林立的西安也是一坐“青春城”,脱口秀作为一种更适应年轻价值观的新形式,有“潜在”的发展土壤。近两年,西安脱口秀厂牌越来越多,这种现象让演员们既欣慰又跃跃欲试,但出圈太难,无论是受众还是传播度,西安的脱口秀发展依然处在初期,如果说有什么支撑着这些“城墙里的喜剧演员”们往前走,大概就是观众的积极回应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了。是观众也是演员几天前,单口喜剧演员六兽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段话:“单口演员都有病,坚持在这个舞台上的人大部分都在饥渴于被认同和鼓励,笑是最好的正向反馈,所以他们才忍受磨练,尴尬,挫败,去追求那一点点复现笑声的机会,然后从中得到慰藉。单口演员都有病,你们是药。”梁墩煌无比认同这个观点,对于脱口秀演员来说,所有痛苦的创作过程,都会在观众大笑的那一刻被稀释掉。观众除了是“药”,其实更是脱口秀表演的“新鲜血液”。不同于传统曲艺相声的“师傅带徒弟”模式,脱口秀选人几乎没有门槛,演员们基本都来自观众。梁墩煌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一个爱好脱口秀的观众,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登台表演,是在2018年3月,深圳一个脱口秀俱乐部举办的开放麦上。“其实当时已经看过很多场开放麦和演出了,就觉得我是不是也可以尝试一下,毕竟身为一个工科生,除了讲笑话,我好像也没什么才艺可以展示,”场外背稿等待演出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演出顺序是倒数第二个,突然萌生了一个段子:“没想到今天我后面还有一个演员,要是我讲完观众都走了,我只能跟后面那哥们说声对不起啊。”上场后,他用这段话缓解了初次登台的尴尬和紧张,且效果颇好,观众们用笑声肯定了他的表演。开放麦是梁墩煌脱口秀的起点,也是绝大多数脱口秀爱好者练习的聚集地。如今,除了每周五晚固定的演出之外,“可乐喜剧”在一周会有三次开放麦。场地通常在酒吧或书店,观众只需要6块钱的象征性购票即可进入。开放麦让爱好脱口秀的观众得到上台机会,也为“可乐喜剧”挖掘了不少演员,让没有经验的喜剧新人更快登上舞台。脱口秀效应除了拥有观众的笑和演出机会,实际上,脱口秀让梁墩煌获得了更多的东西:敏锐的观察力、乐观的性格、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在梁墩煌身上,这些都是一种“脱口秀效应”。“作为一个工科生,我的生活圈子非常小,”梁墩煌的交际圈主要集中在自己的专业方面领域,接触脱口秀、成立“可乐喜剧”之后,他的生活变得更多样,要做很多事,协调场地,为演出做准备、经常在舞台上讲话,跟大家分享心得,这些舞台表演经验,让他的沟通技能增长飞速。讲脱口秀以来,他最大的变化,大概是可以跳出自己生活中的惯常角色,以更大的视角来审视周围的一切,当然,对于脱口秀,他还有很多困惑,也经常会陷入很多脱口秀演员都有的“创作环幻觉”中:“有时候自己写了段子觉得观众肯定得笑死,结果一讲却冷场了。”提到未来的职业发展,他有自己的思考:“做优秀的脱口秀演员和优秀的科研人并不矛盾,甚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脱口秀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思想上的输出和分享。”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另一个行业或者群体,是他想做的事。当然,他更倾向于有一份自己的本职工作,“毕竟工科博士的话,也能给社会做出一点贡献,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对吧?”梁墩煌笑说。至今,梁墩煌的家人从来没有看过他的表演,有时候甚至会疑惑他到底在做什么,这些都被他编成段子在表演时分享。实际上,对于家人来看演出,梁墩煌也有一种很矛盾的心情:“有点不好意思,面对家人和面对陌生观众真的不同,家人之间太熟悉了,有些话不太能讲得出来。”梁墩煌想象有那么一天,他可以很坦然地请让父母来看一场自己的脱口秀表演:“那就说明我已经自己足够好笑,足够强大了。”【来源:华商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为何都说博士就业难,过来人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刚刚结束高考的今天,小西在楼下听到一个学生和妈妈的聊天。妈妈建议孩子认真读书,读个硕士、博士,然后找一份好工作,她和孩子爸爸就安心了。可女孩的回答让小西很吃惊,她说妈你不懂,读博找不到好工作,不如大学选个好专业。这句话让小西陷入深深的思索,作为一个博士过来人聊聊一点浅陋之见。博士毕业生博士能否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小西的观点是:攻读博士学位后求职,想找一份工作肯定是没问题的。以每年我国大学发布的《就业白皮书》来看,博士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剩余博士基本可在毕业后3-6个月内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否为好工作,得看博士个人对"好"的定位,如二本院校任教在不少人眼中没前途、没意思,可对于不少人来说,这就是一份好工作、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2018年约有博士毕业生6万余人,单位选择倾向于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企业和国有企业等,其中民营企业占比不足10%,依然是稀缺人才。以小西定居的长沙为例,在人才引进上博士具有1.5万/年的生活补贴(2年),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直接补贴10万/人。相比发达地区肯定还是有有不小的差距,却反馈出整个社会对于引进博士人才的重视。或者说,2019年上海落户加分政策中博士27分、硕士24分、本科21分,"一分"的难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博士学位博士如何顺利的找到一份好工作?首先,时间点。和硕士毕业答辩大部分在5-6月不同,延期率较高的博士12月答辩的不少。在论文已见刊、符合毕业条件等前提下,和导师做好沟通,确定具体毕业答辩时间。之后,关注感兴趣的高校、企业等招聘信息,如部分大学发个公告,常年引入某些研究方向的博士人才,或者在某几个时间段组织招聘。不要简单的看招聘几个人,大部分是宁缺毋滥,招不满会留下一批。博士人才引进其次,博士除毕业留校任教的,去其他高校、研究院等单位会划入某个"团队/课题组",提前得到这些团队/课题组带头人的认可就非常重要。如自己导师帮忙推荐后去面谈,或者导师请这些人来参加博士毕业答辩,创造机会沟通。没有推荐,自己主动邮件沟通联系某些大牛,切忌盲投一份简历,没有任何沟通。一份认真准备的简历非常重要,直接关乎有没有机会得到"面谈"的机会。同时,博士还是有不少政策优惠,如事业单位招免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环节。小西当时还报名参加长沙芙蓉区高端人才引进,觉得还行的情况下,发现竞争的不少都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湘籍学生,压力山大。或者说高校任教,资格审查后进入试讲环节。因此,能不能找份好工作就得看学校层次、研究方向、科研成果和一点机缘。打铁还需自身硬,优秀的人在哪里都受欢迎啊!经历才知道 不后悔结语近几年,国内不少企业都在增加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如组建核心团队研发核心技术和产品,每年都具有较大的博士人才需求,尤其是部分工科专业。但是,在进入企业研发还是高校任教上,不少博士会有犹豫,毕竟传统意义上大学任教是大部分博士的选择。小西觉得,有时候待遇更好的企业值得考虑,关键是看未来发展有没有潜力。最后,想对刚刚高考结束的大三学子来说:学校、地域、专业都是志愿填报的因素,也关乎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其中是否有深造的计划,如读研、读博都应考虑在内。小西一直坚信读书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加油!你会让你的孩子读博吗?尤其是女孩子?▼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最大的收获!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有问题欢迎评论交流。

多所高校被指“批量”清退不合格博士生 原因为何?

频现“批量”清退,博士生为何难毕业近日,多所高校被曝出“批量”清退不合格博士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告清退33名未联系到的博士生,最久的入学时间长达15年;北京交通大学清退59名博士生;上海师范大学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自2019年以来,国内多所大学对包括博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念起“紧箍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多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2019年我国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时间为一年,20%的延期时间为两年。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曾表示,2012年时,我国博士生有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博士生为何毕业难?在大多数人眼里,博士生是经过大浪淘沙后走到高等教育金字塔尖上的人才,怎么会频遭“清退”?“去年开始在学术圈出现‘清退’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情况,其实清退制度早就存在,只是各大高校拖着没有实行。而被清退的一批人,很多也早就不在学校做科研了,只是档案还放在学校。”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候选人刘威表示。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博士生教育的学制是3年,但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调整了博士研究生学制,不少学校已经把博士生学制延长到4年。根据各大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通常6年没有毕业就会被清退学籍。刘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3年毕业其实是非常难的。首先,中国高校对博士生发论文设置的硬性指标很高。刘威所在的研究所对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发英文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累计影响因子过4,这就意味着发1~2篇论文,而很多期刊从投稿到最后文章出来时间长达9~12个月。“在博士期间首先需要半年时间完成课程,毕业还需要提前3个月提交材料,完成1~2篇论文的架构到撰写,还要准备毕业论文,时间非常紧张。”刘威说。并且对于刘威这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博士生来说,科学实验更具有不确定性。“像我们这种偏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去野外、做实验,要有一个自然年的数据,但一年也很难保证数据采集完整,可能还要来年再补数据,时间就更紧张。”刘威表示。在刘威求学的研究所,今年30多个博士生按时毕业的只有6个;而在刘威所在的课题组,上一个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可以追溯到2018年,再往前是2012年。除了理工科博士生毕业难外,人文社科类博士生毕业也不容易。今年刚取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学位的何心怡就花了4年时间。“虽然博士生学制是3年,但这几年来,真正3年毕业的博士生只有2人。上外的毕业条件还算比较宽松,除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外,需要发表一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或学校认定的同等级期刊。而综合性大学里的人文社科博士生更难毕业,因为它们的指标通常一刀切,但实际上,人文社科发高水平期刊比理工科难多了,尤其是外国语言文学类的CSSCI期刊数量非常少,即使是教授、博导也不容易发。”何心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其次是导师的权力过大,往往招生热情很高,但培养起来精力不到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章玉贵对第一财经称,目前在很多“双一流”大学,博士生导师依托项目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容易形成马太效应,项目越多,招的学生越多,申请课题就多,项目因此就越多。“有时候一名导师带几十个学生,导师成为带博士生专业户,实际上,老师并没有足够精力去培养那么多学生,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成为论文GDP和项目GDP生产环节中的一个环节。”章玉贵表示。章玉贵认为,一些重大创新是由导师的研究兴趣产生的,招收博士生不能依托项目,要看老师的研究兴趣,学校也一刀切,没有项目就不让招博士生。此外,导师对博士生能否毕业拥有太大的话语权。“学术圈还存在一种现象,即导师把手下的博士生当作科研助手,即使学生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导师也会找借口拖延学生毕业,学生有苦说不出。”章玉贵说。刘威也表示,有些学生因为太优秀而面临毕业难问题,原因是导师想把学生留在身边多干活。“博士生就像廉价劳动力。在研究所,一个博士生一年工资3万多元,而在高校就更廉价了,大概只有2万元。”第三个原因是有一部分在读博士并不适合搞科研,但其在选择读博前并没有认清自己。“很多人没有科研基础,受身边人的影响赶工读博士,没搞清楚自己是否真心热爱科研,后来才发现读博士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放弃了。”章玉贵说,在职博士生在清理的对象中占比不少。刘威也认为,很多人很不适合读博士,有时候迫于社会压力,或者为了推迟就业压力,或者导师希望读而读。“实际上,在现在博士候选人的体系中,真正适合读博士的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唯论文”亟待破除不仅在国内,国外高校博士生毕业的延期率也非常高。王运歆在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热力学系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花了39个月毕业。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法国理工科博士学制一般是3年,文科博士一般是4年。“按时毕业比较难,80%左右会延期毕业,一般延期在3~6个月,延1年以上也比较少。”王运歆说。虽然毕业难是国内外博士生面临的共同难题,但国内外对博士生毕业的考核标准有着明显的不同。王运歆说,法国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是在符合要求的杂志上公开发表一篇论文或者在国际会议上有一次公开的演讲,除此之外需要博士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法国非常看重论文答辩,需要从法国各个学校找评委,组成评委团,把论文发给评委团的两个人,经过几轮修改后再进行答辩。答辩时间大约在2~3个小时。”王运歆说。章玉贵表示,欧美以及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的高校都非常看重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相比之下,国内一些高校则比较重视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希望学生有产出。“国外比较好的大学一般没有对博士生公开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比较看重课程和毕业论文做得有没有创新和突破。而国内考核体系看重产出,能不能在知名期刊发表文章成为重要考核标准,这就导致最近几年中国论文发表量突飞猛进,很多论文的撰写主体就是在校学生,包括博士生。”章玉贵表示。“唯论文”是中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的弊病。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是学术界面临的挑战。在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表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据悉,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3个配套文件将陆续下发,分别聚焦严格规范质量管理、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和系统规划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清华是全国第一所把博士生能否毕业与学术论文是否公开发表脱钩的大学,但拿掉紧箍咒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培养。我认为,重要的是提高博士论文本身的质量,在博士生期间,如果能够把前瞻性、补位性的选题做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其实已经非常不容易了。预计后续很多大学将向清华大学看齐。”章玉贵表示。对于如何把学位论文做好,章玉贵认为,要发挥教授治校、专家治校的作用,让第三方去评价毕业论文,在开题、预答辩、答辩环节,学生的导师均不能参加,以降低导师在学生论文能否通过中的话语权,摒弃学生只靠指导老师的思想。“这方面国内高校已经有所改变,比如在预答辩前后要送给外部专家评审,公开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加大论文盲审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国内一直在向国外看齐。”章玉贵说。此外,章玉贵认为,导师在选博士生时要对学生负责,抱有宁缺毋滥的态度,不一定要把名额招满,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培养的潜质。“导师不仅要把学生当成科研助手,还要当作科研伙伴,不能剥削学生。”章玉贵建议,学生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攻读博士,也要抛弃“考名师、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功利思想。“学术就是学术,与功利无关。如果你真的想做博士,就要做好扒几层皮、掉几把头发的准备。博士本身不是一种炫耀,它实际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章玉贵说。(第一财经)

匠者不顾

工科女博士是啥样?90后湖大女生给你她的答案

本文来源:募格学术(iD:mugexueshu)、湖南大学 文字 / 李妍蓉 图片 / 秦蕾本人提供女博士是什么样?智商高,情商低,难相处?那工科女博士呢?修仪器,做实验,发paper?你以为这就是真相?看看湖南大学这位优秀的女博士如何撕掉这些充满误解的标签。读博士难不难?难!但不是你想象的难!2016年,顶着不小的压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二年级的秦蕾,选择了“2+3”模式的硕博连读。“周围的人都希望我走一条大多数人走的常规路线: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但我总觉得,我还可以积累更多,也可以实现更多。”正是抱着这种想法,秦蕾开启了大多数人口中那种“满心为科研,一把辛酸泪”的博士生活。秦蕾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环境水污染检测与处理,是通过将金属纳米材料与一些生物分子、化学试剂、碳材料等的结合与功能化,对环境水体中的典型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汞,抗生素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检测与催化降解。除了博士一年级,上了4门专业课程,秦蕾博士生活大都就是看论文、写论文、做实验。这也是和秦蕾一样的博士们最日常的画像。在外人看来这种枯燥的生活,秦蕾却觉得开启了自己的“巅峰”状态。从时间上来说,她可以完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上。因此,是更“自由”了。“进入专业学习环节后,大家需要阅读海量文献,做大量实验,在完成实验室相关项目的基础上进行小论文的撰写以及大论文的规划。而发表2篇SCI论文,是在读博士进入学位答辩程序的必要前提。”截止目前,秦蕾一共发表了SCI论文9篇,其中1篇ESI高被引,另外还有2篇正在通过同行评议,合作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一项,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了一项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重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秦蕾永远记得,为了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SCI 2017= 14.499)上发表论文,自己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光修改就用了3个多月。而自己“精雕细琢”的作品,最后审稿意见却不那么好的时候,自己身上的那种挫败感。而每每这个时候,秦蕾的导师曾光明教授,就会和她们一起谈心,鼓励大家。二导师赖萃教授也会耐心的分析问题,指导完善实验设计等。“此时此刻,信心真是比金子还金贵!”或许正是要经常面对这种“挫败”,秦蕾发现自己博士期间练就的最大本领,就是对未来的底气和自信——“当时那种情况我都坚持下来了,那么没有什么解决不了。”而这份底气和自信,秦蕾将它当成这段博士科研时光的最大褒奖。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如期毕业的博士?你的误解太深了!今年,秦蕾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颇为“离经叛道”的选择——申请延期毕业半年。据“青塔”的报道,2010-2017年,我国博士未正常毕业率一直在60%以上。而已经完全能顺利毕业的秦蕾,却主动申请,成为这60%当中的一员。“对于延期毕业,外界的误解太深了!”秦蕾说,很多博士生想把论文写得更好,对这些可能成为国家优秀博士生的学生,学校会进行重点培育,因此很多博士生都会主动要求延长培养时间。”获得2018年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的秦蕾,就属于这样一类。“延期毕业其实也正好说明了很多博士生们希望自己具备真正的学术素质,对自己的学术科研有着严格的要求。而那些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未达到毕业要求的延期毕业,真的是少数。”秦蕾说。这半年,秦蕾打算继续优化自己的实验设计,再发表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对这“多”出来的半年博士生活,秦蕾很是享受。“读博士、做科研真正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你会得到很多新发现,就这些新发现,大家一起探究,在交流之间,你会得到更多想法和思维上的碰撞,你会开启更多的新世界。”秦蕾坚信,这“多”出来的半年时间,以后也会给她带来更多。是博士生,也是小文青初见秦蕾,刚刚从办公室出来的她穿着一件干练的黑色毛呢西装外套,搭配一件温柔的白色毛衣,让她的气质知性又亲和,给人一种“很会穿”的感觉。“挺多人说我不像工科生,可工科的女博士就一定要灰头土脸吗?”秦蕾打趣道。“我们博士生也爱美,爱穿搭,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整洁漂亮。”秦蕾说,自己在科研之外,也有一颗少女心,喜欢养多肉、做十字绣、看原版电影。而她周围的女博士群体,更是“无所不能”:琴棋书画、吉他摄影、唱歌舞蹈……。真实的女博士们,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们对生活的热爱。“我们是女博士、但我们也不只是博士,我们也是小仙女、小文青。”秦蕾说,其实对大多数博士生而言,她们最重要的,不是做实验,而是做自己;她们热爱的,也不仅仅是科研,更爱世界、爱真理。

卡普里

这个工科博士毕业答辩,最后的致谢词,让老师潸然泪下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工科博士,给人的印象是呆板、没有文学细胞。然而,最近,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专业一位博士毕业答辩的致谢词,采用文言文,引经据典,从孔子名言到二十四孝,文采飞扬,引起了答辩组老师的注意,老师们专门为他增加了一个致谢词讲解缓解。整篇致谢词共703字,在工科学生中甚是少见。从自己的求学经历,到对导师的感谢,再到对家乡、父母、兄弟的愧疚,言辞之恳切,只有读过博士的人才懂。尤其是对垂垂老矣的父母、在外求学兄弟的愧疚,让在场的女老师都为之动情,不仅潸然泪下。只能说,写的很好,作为一个工科博士,只有瞻仰之情!说实话,看到致谢词中对家人的感谢和愧疚,真的感同身受,好像自己的家人。当初自己博士毕业,也是这种状态,无论对父母还是家中妹妹,都是充满愧疚。一个博士学位,让家人遭受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如果我在场,也会为之动情,更能够理解为什么女老师当场潸然泪下!把文章附于文末,供大家拜读!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欢迎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