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山东青州: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与山东省民族中专战略合作伙伴签约画戏人

山东青州: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与山东省民族中专战略合作伙伴签约

10月18上午,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与山东省民族中专战略合作伙伴签约暨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青州市合作院揭牌仪式举行。山东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省工商联原党组书记李树印,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原正厅级巡视员董广驰,潍坊市政协原副主席、工商联原主席杨肖青,我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魏林卿,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高创联合院院长、国际院士联合体执行副主席黄治中出席活动。魏林卿在致辞中说,近年来,我市把办好职业教育作为破解技能人才培养瓶颈、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形成了高标准、有特色,政企校相互融合、共建共育的现代职教发展良好局面。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作为一家集高端科技项目产、学、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前瞻引领作用。希望以这次签约为契机,充分依托工程研究院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创新合作模式,为青州教育教学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上,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与山东省民族中专进行了战略合作伙伴签约,并共同为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青州市合作院揭牌。(记者 胡鹏程)

乃大归乎

翰林金业与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10月27日上午,翰林金业(深圳)有限公司与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在山东济南科技佳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翰林金业董事长赵长宝先生与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黄治中院长参与了签约仪式。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成立于2001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科技厅批准,与国际院士联合体科学院、山东省大众创业创新研究院组成联合院,成为集聚人才,创业创新,高端科技融为一体的科研机构及成果转化平台,是集产、学、研、发,融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及成果转化平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项目、信息等稀缺资源。翰林金业有限公司自2019年9月成立以来,一直以创新为理念。是第一家将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黄金珠宝行业企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来打造企业品牌,首开黄金珠宝行业新零售模式先河。此次战略合作签约,涵盖了高端人才培养输送、创新科技产品支持、以及高效运营宣传等多个方面,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以自身雄厚的平台对翰林金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共赢。黄治中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与翰林金业有限公司签约,为双方的发展都注入了新力量。在这次战略合作签约中,也充分体现了双方在创新意识上所达成的共识。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行的钥匙,技术引领世界,创新照耀未来。翰林金业与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携手,共同回报社会,造福人民,必将带动新的未来。

上有曾史

沁源县与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

4月24日,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院长黄治中、党委书记滑云龙,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宏桂,县政府招商顾问、人才港集团董事长张丽芳等专家团队抵沁调研并座谈交流,县领导金所军、徐计连、王拴义、陈瑞军、张中武、张宁以及县委办、政府办、工信、农业、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下设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战略协作中心、创新金融中心、发展规划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园区协同发展及运营中心等部门,是集产、学、研、发、融,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及成果转化平台,具有丰厚优质的生产力资源。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教授结合沁源县实际,根据专业领域,围绕如何提高中药材种植技术、煤化工氢能源转化以及文创旅游开发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发言,为沁源县提出了有见地、有深度、可操作性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随后,县委副书记、县长徐计连与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院长黄治中代表双方签订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合作协议》,县领导金所军、王拴义、陈瑞军、张中武、张宁等共同见证签约。(来源:沁源融媒)

小甲

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落户菏泽,市委书记孙爱军揭牌

20日,菏泽举办中国(菏泽)高端化工论坛暨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揭牌仪式。会上,菏泽市委书记孙爱军为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和院士工作站揭牌,副市长曹升灵发表讲话。据悉,该研究院将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所开展合作,为菏泽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化工产业作为菏泽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成为菏泽发展速度最快、利润水平最高的支柱产业。截止到2018年11月份,全市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41.6亿元,全年高端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经济总量的16%。“但目前,菏泽化工产业仍普遍存在着科技研发力量薄弱、产品附加值低、环保压力大、效益不高等问题,是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转型升级改造的主要传统产业。”曹升灵称,为建立新型研发组织,推动菏泽化工产业发展,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应运而生。该研究院将以新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通过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实现高端化工人才的聚集。随后,市委书记孙爱军为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和院士工作站揭牌,并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王玉忠颁发聘书。山东省科协副主席于洪文在致辞中表示,此次高端化工论坛以及成立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将有助于推动菏泽市及至全省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为加快化工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雅楠

抱抱熊

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旗下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正式开工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2月16日讯 (见习记者 吴鲁刚)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山东省乃至全国高端化工产业转型升级,12月16日,在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举办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开工活动。山东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纪洪波,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平,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李湘平参加此次活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李湘平首先对此次项目作出讲解,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是认真贯彻落实菏泽市委市政府关于紧紧抓住“突破菏泽鲁西崛起”重大机遇、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等重大决策部署,围绕菏泽“231”特色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而搭建高层次研发平台。按照“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推动化工行业向高端化变革。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国珍在活动中提到:“此次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的正式开工,必将为开发区搭设‘二次创业’的‘高速路’,助力开发区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为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形成富有活力的新经济增长极,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开发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指示精神,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对手续办理、项目建设、投产运行全过程主动服务,打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宽松发展环境,诚信招商、诚信待商、诚信留商,推动快建设、早达产。”随后,陈平宣布项目正式开工,与会领导共同为项目奠基。据悉,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由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于2019年1月20日在菏泽市经济开发区挂牌成立。该项目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经济开发区钱塘路以南、湘江路以北、郑州路以东、高创路以西,占地面积328亩。该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总建筑面积为23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办公楼、科研楼及配套的专家公寓、单身公寓等生活配套设施,以及实验设备、仪器、中试实验装置等。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建成后,可新增就业2000人,开发的科研成果可积极推动石油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为菏泽市乃至全省的高端化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暴力链

新型研发机构路在何方?看山东工研院的模式探索

在新型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今天,每一家机构都在探索自己的发展之道。由济南市政府、山东大学、山东省科技厅三方共建的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工研院”),是山东省首家新型研发机构。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山东工研院打造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载体链、资金链和政策链融合的创新生态,架起科技与产业、高校与企业、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桥梁,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 在山东工研院执行院长王来军博士看来,山东工研院在发展中做到“五个坚持”,实现“五个聚焦”,进行了“五项探索”。探索之一:坚持使命引领,聚焦产业山东工研院以“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引领发展”为使命,服务济南十大千亿产业与高端前沿产业发展需求,发挥人才、平台、科技优势实施“头雁工程”,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建设引领性平台、引育引领性人才、攻关引领性技术、培育引领性产业,旨在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在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聚焦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密码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以及北斗+;在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领域聚焦地下空间智慧探测、智能盾构机、地下工程机器人技术攻关和产业培育;在生物医药与医疗康养领域焦“IT+BT”,即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在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聚焦大尺寸晶体制备、材料与器件开发及通讯应用,全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未来5年预期实现千亿级产业规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山东工研院支持王小云院士建设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济南高新区落地网络空间安全技术转化中心,建设山东区块链研究院,构建首个区块链“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国家”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山东工研院已孵化出中芯光电、蓝剑钧新、高维密码等产业化公司,合作支持了超越数控、瀚高基础软件等信息安全龙头企业,建设“中国网安谷”,打造中国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山东工研院柔性引进7位院士领衔建设了地下工程灾害预报及控制、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机器人、先进勘探与透明城市等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济南加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背后的科技支撑,同步布局创新链、产业链,将国际领先技术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实现产业化应用,发展地下空间装备产业集群,形成地下工程智能建造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探索之二:坚持改革牵引,聚焦创新改革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发展。山东工研院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在体制机制、科研模式、项目评价、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山东工研院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向,建立了“一院一公司一基金”的组织架构。“一院”即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负责总体规划、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一公司”即山东工研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市场化运营主体,负责知识产权运营、载体运营、科技投融资、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等。“一基金”是山东工研院股权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方式筛选项目、投资项目、储备项目。在科研模式上,山东工研院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组织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共建研发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注重发挥企业在科研组织、研发投入、示范应用及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围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康养、先进材料与新能源等领域组建了27个协同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在人才引进上,山东工研院坚持按需引进、柔性引进、以用为本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把人才放在平台上,把价值体现在项目上。柔性引进两院院士、海外院士、诺奖获得者31位,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专家120余位,博士、硕士等科研人员600多人。在成果转化上,山东工研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和引进科技成果,按照市场规则评价和转让科技成果,组织科技、金融、产业、法律等领域专家多维度评价项目。目前已储备高科技项目200余项,转化落地高科技产业项目60余项。探索之三:坚持开放协同,聚焦平台山东工研院以开放聚集资源,以协同汇聚力量,以平台转化成果。探索“市场提需求,企业定课题,多方协同,聚力攻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研组织模式,按照“强团队、大平台、硬科技、新产业”的目标,组建研发创新与转化应用平台,解决“谁来研发、研发什么、如何转化应用”这三大问题。产业创新始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只有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携手才能够转化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形成新动能。山东工研院依托济南市、高新区现有科技金融资源,深化与各类科技金融平台的合作,建设产融赋能中心,构建了以“知识产权可作价、成果转化能估价、人才团队有身价”的三价体系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体系,开发了一批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促进科技金融的融合,养活“初创期”,养大“成长期”,养壮“成熟期”项目。探索之四:坚持共生共赢,聚焦生态山东工研院按照生态赋能理念、共生共赢的原则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人才链,提升服务链,用好政策链,促进“六链融合”,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多主体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链。据介绍,山东工研院与近千家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研发创新项目、成果转化孵化项目、产业化项目、产业集群等不同层级的产业链;实施高端人才引领计划、创新创业团队计划、海外人才智聚齐鲁计划、校友资智回归计划“四大人才计划”,形成创新创业人才链;合作了近百所高校院所,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创新创业创新链;建设研发创新基地、育成孵化基地、产业发展基地,共建创新载体,服务近20家专业化园区,形成创新创业载体链;通过山东工研院基金以及与金融机构合作,实现涵盖财政投入、天使基金、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并购各级资金投入的创新创业资金链;充分利用好人才政策、平台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形成政策链。探索之五:坚持赋能增值,聚焦服务山东工研院秉持“全过程服务、全要素服务、全方位服务”的“三全”服务理念,组建了市场化、专业化、高效化的运营服务团队,构建了涵盖研发服务、载体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的服务体系。在载体服务方面,依托山东工研院创新大厦,建设研发创新基地,提供科技研发载体服务,基地位于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依托山东工研院育成孵化基地,开展初创期企业载体服务、创新体验中心服务,基地位于济南国际金融城汉峪金谷。依托济南市专业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基地,提供成熟期企业产业发展载体服务。依托山东工研院与智能装备城、生命科学城、银丰生物城、博科等共建的孵化基地,提供专业化载体服务。依托山东工研院与济南高新区十大专业园区的合作,提供园区对接、项目输送等服务。在科技服务方面,山东工研院与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山东齐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合作,建设国内首家以知识产权为显著特色“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挖掘、培育优秀科技成果,匹配政策、金融、人才等服务,提供知识产权评议、知识产权情报及数据分析、专利价值评估、专利咨询、专利二次开发、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移等服务,服务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晁明春 报道)责任编辑: 刘田 签审: 王菁华

大磨坊

联合高校 菏泽市开发区一企业打造千亿级新型材料产业链

00:37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继展 实习生 刘超越 菏泽报道菏泽市开发区围绕“231”工程和“十强产业”,实行产业链招商,切实提高项目招引的精准度,一批规模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先后入驻。山东凯大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菏泽市开发区一家从事集对硅藻土利用、研发、生产、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企业效益近日,在山东凯大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加紧忙碌着,有的工人们忙着打扫车间内卫生,有的工人们忙着调试机器,为即将投入生产的项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现场山东凯大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符合菏泽市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菏泽市开发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率,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促使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科技实力,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山东凯大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集对硅藻土利用、研发、生产、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公司利用硅藻土质地轻柔、多孔、过滤吸附性强、富含多种有益矿物质的特点,从事硅藻板深加工、硅藻土助滤剂、过滤剂、添加剂、硅藻土食品药品级等多种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加工。联合高校整合资源 打造千亿级的产业链山东凯大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长春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的紧密战略合作,整合了长春大学和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高端人力资源,依托长春大学和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研发平台,利用长白山的优质原料,从事硅藻土深加工,是引领开发吉林硅藻土独特资源优势的硅藻土生产厂家,是当前少有的定位于集开采、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山东凯大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硅藻土材料开发与生产做到领先水平,特别在医药中间体(药品级)、食品添加剂(食品级)开发生产方面将实现产业链的拉长和提升,在菏泽地区打造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链。“公司建设年产1000万平方米光触媒轻质硅藻板、50万吨高分子合成中空包装材料、2万吨石头纸、2万吨食品级、2000吨药品级产品以及硅藻系列产品项目,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3亿元,利税2.2亿元。”山东凯大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潘军说。山东凯大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快速落地投产,离不开菏泽市开发区高效服务。菏泽市开发区建立项目包扶责任制,主动帮助企业办理项目前期环节,努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题,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达产。“公司利用一年的时间,把项目建设的这么快,离不开菏泽市开发区‘一站式’服务‘保姆式’服务,从土地的环评,还有土地的使用办理,菏泽市开发区都给予我们企业很大帮助和支持。”潘军说道。

大人物

17家顶尖科研机构落地济南章丘 提速新动能 打造科创平台

中国山东网5月16日讯 (见习记者 王清华 通讯员 孟凡庚)今日上午,17家科研院所签约落地章丘,聚智打造“最强大脑”。据悉,本次签约的创新平台项目,突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招商平台和企业孵化四个方面,逐步建立以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领军人才为核心的智慧库,为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记者了解到,济南章丘将依托创新平台,助力章丘转型发展,努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上探索超车新路。济南章丘将“四化四新”作为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大院大所”的产业链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招商平台、高新高端产业孵化的前沿优势,以极具前瞻性的大视野和集聚科技创新的大气魄,抢占未来发展新高地。 “朋友圈”聚集“科研智库”17家重量级科技创新载体同时集中落户章丘,这在章丘乃至济南发展史上尚属首次。清华启迪、北大未名、北交大科技创新示范园等极具含金量的“大院大所”标注着章丘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定位。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两院院士等高水平科技研发队伍和高效率的成果转化渠道助力打造“科研智库”。此外,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以及章丘大学城13所高等院校,为章丘储备了高端的“科技研发智库”。高端智囊团汇聚,溢出“朋友圈”效应。章丘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更上新台阶。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章丘)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引导北京大学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向章丘聚集,每年不定期组织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项目在章丘发布和交流,促成其应用和转化。中航工业(济南)科技城和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以“军民融合”为核心,建设双创产业园、设立产业基金、搭建创新平台。中粮(山东)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及先进设备,在章丘建设盒马生鲜冷链物流中心。以上举措,将提升章丘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北交大科技创新示范园将设立由多学科领域院士组建的院士工作站,建立全国首个“院士村”,扩大院士“朋友圈”,推动经济发展提速换挡。 “金种子”提速“新旧动能转换”“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这些‘金种子’,既是围绕章丘产业发展实际完善孵化链条,搭建专业孵化载体,也是发挥科研院所创新辐射能力,为济南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章丘区长韩伟表示,此次集中签约将“借脑”抢占前沿性科技成果,布局新兴产业新高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清华启迪、北大未名、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新材料研发中心等签约的科技创新平台实力雄厚,成为提速新旧动能转换的“金种子”,在科技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上具有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本次签约,将助力章丘“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推进‘1551’工作体系,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的组合拳、主动仗,推动章丘城市加快有机更新、产业加快吐故纳新,推动城市功能空间转型优化,努力打造省会城市群中央活动区和创新栖息地”的发展方向,会在加快推进科技转化和企业孵化,推动创新创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店小二”服务“提质增效”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章丘区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目前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00多家。同时打造了济东智造新城、济南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生物医药孵化园、刁镇新材料产业园等18个新动能聚集平台载体。据了解,济南章丘将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给予最高100万元扶持;对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在章丘区设立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的最高给予300万元奖励。此外,章丘出台《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20条具体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奖励“金种子”。 另外,章丘出台“集聚百脉英才引领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人才安居工程”等为引才聚智做政策保障,在每个项目落地前,章丘提前介入,与科研团队建立一对一服务。目前和品同位素医药有限公司科研团队、中国网国际大数据产业(山东)基地项目团队已陆续入驻,为留住更多人才,章丘还规划建设1500亩、1万套的“章丘国际人才城”,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区,为高端科研院所的集聚提供安居保障。

李四光

第二批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拟入库专家名单公示

中青在线济南11月1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邢婷)经申报、资格审核和专家评审,第二批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公示名单出炉,公示期为2018年11月1日至2018年11月7日。进入此次公示名单的共120人,拟纳入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队伍。主要面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6大领域以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中,遴选具有丰富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经验的专家型离退休党政领导干部、企业技术高管;省内外著名企业家;国家重点智库机构或国内外知名智库专家,以及具备决策研究能力和相关学科特长的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其他各类人才。山东省智库人才遴选工作是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于2015年谋划、2016年启动的一项重点人才工程,也是智库专项全国第一个人才工程。据介绍,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向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评审办公室反映。附:第二批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拟入库专家名单(各领域排名均不分先后顺序)一、经济建设(67名)1.刘德军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2.董长瑞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3.袁红英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4.王兴国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5.王竹泉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6.韦 倩 山东大学教授7.余东华 山东大学教授8.董合忠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9.王兆连 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0.潘吉庆 山东奥福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1.张贵民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2.魏彦君 山东威智医药工业有限公司工程师13.史玉良 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教授14.佟德辉 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5.陈培敦 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6.林秀坤 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教授17.姜大川 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教授18.张战旗 鲁丰织染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9.刘 治 济南博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教授20.囤金军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21.田洪池 山东道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22.肖 林 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23.李永胜 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24.张凤山 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25.张 东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26.王书翰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27.刘华军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28.方 慧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29.朱孔来 济南大学教授30.樊丽明 山东大学教授31.胥传来 江南大学教授32.刘统玉 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研究员33.徐向艺 山东大学教授34.张维芬 潍坊医学院教授35.范 辉 山东工商学院教授36.葛永波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37.刘 冰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38.王庆金 青岛大学教授39.李东升 山东工商学院教授40.王成新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41.张务伟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42.綦好东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43.张志红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44.张 文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45.李 平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46.张 伟 济南大学教授47.郭 健 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48.陈道炼 青岛大学教授49.吴明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研究员50.张 新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51.李义春 北京现代华清材料科技发展中心副教授52.咸春宇 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53.张金成 鲁西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54.万连步 金正大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55.秦 柯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6.张建宏 东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政工师57.申玉海 山东鲁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58.范正金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59.张洪民 山东省橡胶行业协会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60.侯士峰 山东利特纳米技术有限公司教授61.王兴山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62.黄卫平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63.宋锡滨 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64.严小天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65.李景华 中融新大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66.刘振宇 海尔集团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67.王钦普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二、政治建设(2名)1.杨金卫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张平华 烟台大学教授三、文化建设(11名)1.张瑞甫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2.何志钧 鲁东大学教授3.徐文明 临沂市沂蒙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4.张云龙 山东体育学院教授5.昝胜锋 山东大学副教授6.张振鹏 济南大学教授7.林凡军 山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研究员8.卜建华 滨州医学院教授9.王振华 山东世博华创动漫传媒有限公司教授10.金 刚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11.杨晓刚 山东画院一级美术师四、社会建设(18名)1.张 晓 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研究员2.李海波 山东省科学院副研究员3.李庆军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副研究员4.周 勇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5.杨然兵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6.谭 泓 青岛大学教授7.袁双虎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主任医师8.王格芳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党校教授9.尹世久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10.来逢波 山东交通学院教授11.李 爱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2.史本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13.刘 涛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14.郑敬斌 山东大学副教授15.张登国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16.崔秋立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17.聂炳华 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员18.苏 昕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五、生态文明建设(17名)1.叶乃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2.赵遵田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3.袁学良 山东大学教授4.张修国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5.王 晓 山东省科学院研究员6.吴家强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7.田原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8.王凤荣 山东大学教授9.陈庆锋 山东省科学院研究员10.武道吉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11.彭岩波 山东省环境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12.朱 英 山东省科学院研究员13.李锋民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14.刘绪聪 省政府节能办原主任、经济师15.丁新华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16.张志斌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17.毕学军 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六、党的建设(5名)1.孙玉华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2.张士海 山东大学教授3.李华锋 聊城大学教授4.崔桂田 山东大学教授5.张福记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变色巷

山东托起我国海洋科技半壁江山 高端项目为海洋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央广网济南9月9日消息(记者桂园)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山东全省海洋产业产值已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占到全国海洋总产值的近20%,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海洋强省建设新模式、新路径。今年以来,山东省省级层面集中推进12个现代海洋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750余亿元。目前,为瑞典建造的全球最大5800米车道双燃料滚装船正式开工,中海油青岛海工交付我国最大作业水深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洋石油119”的中船柴柴油机项目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在研抗肿瘤药物BG136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修正海洋科技谷一期、华大基因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山东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集中实施重点项目276个,重点培育壮大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智慧海洋、海洋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2019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左右。以海水养殖为例,山东曾引领我国海水养殖“五次浪潮”,现在,作为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唯一综合试点省份,又在引领海洋牧场的新发展趋势。目前,全省海上多功能平台总数达到48座,居全国第一,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签约开工,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一号”在烟台交付使用。据悉,自2019年以来全省已投入各类资金30多亿元、争取国家新增中央投资专项1.5亿元支持试点项目建设。山东省已累计布局中西部地区内陆港37个,开通中欧过境班列9条、集装箱航线28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约190条,国际友好港口达到36个,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全国北方地区第一位。山东已成功举办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中日海洋经济对接交流洽谈会等重大活动,创新设立的“一带一路”青岛航运指数。目前我省正在加快推进日本海之乐生物、港青大健康9个涉海开放合作项目,总投资157亿元。港口资源整合成效持续显现。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四大港口集团完成整合,山东省港口集团资产总额超过2000亿元,山东成为全国唯一的具有3个超过4亿吨吞吐量大港的省份。2019年,山东港口集团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0.8%和9.7%,居全国领先地位,权属青岛港集团、日照港集团、烟台港集团吞吐量分别突破6亿吨、4亿吨和3亿吨,渤海湾港口集团实现省港口集团组建以来吞吐量最高增幅26%。今年1-8月,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1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050万标箱,同比增长4.9%和3.5%,在疫情冲击形势下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双增长”。面向全球,依靠创新平台吸引集聚项目、人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国之重器——超级计算机升级项目落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集合全国7个单位24艘科考船及564台套船载设备,建成深远海科考共享平台;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支持面向海洋领域的基础研究,吸引省内外涉海机构参与科研活动;依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启动建设“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进一步畅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价值链。截至目前,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全国1/3的海洋领域院士集聚在山东,全省拥有55所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236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其中国家级46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中涉及海洋产业领域的近30个,海洋科技实力走在全国前列。年内启动编制《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规划》及《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加快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渤海攻坚海洋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工程”等项目,年底前整治修复岸线不少于22公里、滨海湿地不少于3800公顷。山东积极推进实施“蓝色海湾”“退养还湿”等重大项目,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0多亿元,整治修复岸线200多公里;拆除清理垃圾废弃物100多万立方米;恢复养护沙滩40多公里,生态修复海域2000多公顷,逐步建立起海洋生态修复长效机制,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8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