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厦门大学在职研究生还有在招生吗?是国马也

2019年厦门大学在职研究生还有在招生吗?

厦门大学是由爱国华侨组织创办的高等院校,办学理念先进,结合中西方所长,为学员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也因此拥有较为庞大的报考人群,那么,厦门大学在职研究生还在招生吗?该校在职研究生目前还在招生,同等学力是招生较为普遍的方式,有免试入学的优势,可以使多数人员免试就读,且就读报名时间不限,专业硕士是需要通过考试获取就读资格的方式,十月报名,通过十二月底的考试可就读,详情如下。同等学力该方式的招生针对人群广泛,一般领域的人员在学历达到大专后,均可报考就读课程,即日便可报名,在通过个人材料的审核后学习课程,除此优势外,具备学士学位满三年的学员,还可在课程完成后申硕,报名时间为三月,五月参加考试,通过之后的答辩,即可获取学位。专业硕士该校专业硕士的招生需要参加考试,学员于十月报名,在十二月底参加考试,通过全国初试的学员,在经过复试后便可学习课程,此方式的报考要求本科学员有三年工作经验,专科学员有五年工作经验,且全国初试的难度较大,以此方式获得就读机会的学员,需要在平时抓紧课业的复习,以获得较高的就读概率和双证书。综上所述,该校在职研究生的招生目前还在进行当中,众人熟知的同等学力和专业硕士,都是学员可以选择就读的途径,学员在结合报考条件与就读难度后进行选择。在职研究生申硕考试成绩查询时间在什么时候?

守夜人

2018年厦门大学在职研究生热门招生专业简介

厦门大学是地处于福建省厦门市的一所国内知名高校,近些年也开办了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班。在2018年,厦门大学又在招生了,下面就来简单的介绍该校部分热门招生专业:厦门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 金融学金融学是当下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金融学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不外乎是市场上需求量大,好就业,另外就是这个专业就业范围广,薪资待遇高,职业也相对体面。该专业是以同等学力申硕进行招生的,学制是2年,学费是3.1万,每月进行一到两周的周末授课。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专业是近些年发展比较快的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也在迅猛发展中,很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再加上一些资历比较老的企业再不断扩大发展中,所以市场上这门专业需求量很大。该专业同样是以同等学力申硕招生的,学制是2年,学费是3万,上课方式是在周末进行授课。财政学财政学可能一般学员对它不是很了解,他是近些年来发展比较好的专业之一,主要是培养具备财政、税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人才,市场需求量很大,工资待遇也不错。该专业也是以同等学力申硕招生的,有两个方向,学制都是2年,学费是3.1万,上课方式是在周末进行授课。其中,税务方向的授课地点在浙江,财政学方向的授课地点在重庆。

优旃

厦门大学金融学在职研究生有哪些专业方向?

近几年,金融学在职研究生成为很多在职人士想要报考的专业。厦门大学也开设了金融学在职研究生。下面,小编来为同学们整理一下厦门大学金融学在职研究生有哪些招生方向。招生方向厦门大学金融学在职研究生招生方向多,有金融学专业方向、银行方向、证券投资方向、金融工程方向、国际金融方向。这些专业处理在当地有所招生,在很多外地都有开设外地班:重庆、深圳、济南、成都、宁波、武汉等地区都开设了外地班。方便了这些地区以及周边学员报考。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招生简章! 那么,这些专业如何报考呢?厦门大学金融学在职研究生招生方式为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申硕是免试入学,先学习后考试,同学们无需参加入学考试,只要满足条件即可参加课程学习。满足大专学历即可参加课程学习,在规定时间修满学分即可获得结业证书;满足本科有学士学位及以上学历的同学,可以参加申硕考试,考试通过获得学位证书。综上,厦门大学金融学在职研究生招生方向多,同学们可以通过同等学力申硕方式报考,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信息!吉林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需要注意的时间节点以及事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报录比,看了还敢报考吗?

大教堂

名校招生:2019年度名校在职研究生等你来报!

首先说明一下:2019年度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已经结束了,所以不再介绍这种形式。其他的在职研究生主要招生形式有同等学力申硕、高级研修班、中外合作办学。2019年度名校在职研究生一、同等学力招生同等学力申硕和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并驾齐驱的在职研究生主要报考形式,以此形式进行招生的院校及专业还是非常多的。1、招生院校: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南昌大学、吉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等。2、招生专业:主要有心理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医学类、管理类、法学类、经济学类等等。二、高级研修招生高级研修班主要是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招生的,以学习进修为主,对证书没有要求的可以选择这种方式报考。1、招生院校: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等。2、招生专业:主要有心理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企业管理、医学、人力资源管理、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等等。三、中外合办招生中外合作办学是由国内外院校合办举办的,此形式可获得外方学位,但是学费普遍都比较高,选择时要慎重。1、招生院校:主要有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美国西顿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荷兰商学院等等。2、招生专业:主要有工商管理(MBA)、法学、金融学、教育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医学、工学、哲学等等。点击查看更多在职读研信息

王韬

招生:2019年上海地区在职研究生招生详情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多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在职研究生教育。到2019年,仍然会有诸多院校在上海地区招收在职研究生,为了方便更多人的报考,就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2019年上海地区在职研究生的招生情况。据了解,在2019年,上海地区主要的招生形式有同等学力申硕、高级研修班和中外合作办学,由于19年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已经结束,所以就不再进行介绍。另外那三种形式也是很不错的,同样是有诸多院校在招生,而且招生专业还不少。上海地区在职研究生招生1、同等学力申硕招生在上海地区以同等学力进行招生的院校非常多,主要是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南昌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等。这些院校都是在国内比较知名的,报考这些院校还可以满足一些人的名校情结。一般情况下,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即可报名学习,可以免试入学。这些院校开设的专业也是很多的,主要是有:心理学、教育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哲学、艺术设计学、国际贸易学、统计学、机械工程、社会学、土木工程、新闻学、音乐与舞蹈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美术学、美学等等。2、高级研修班招生目前,在上海地区以高级研修进行招生的院校主要是有两所,分别是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虽然院校不多,但是这两所院校开设的招生专业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是有心理学、工商管理、金融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国语言文学等等。3、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有国内院校招生,还有很多的国外院校进行招生,在上海地区也是如此。以此形式进行招生的院校很多,主要是有:中国人民大学、马来西亚亚洲城市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英国华威大学、比利时联合商学院、美国西顿大学、EU商学院、美国加州浸会大学、欧洲高校联盟等等,都是知名度比较高的院校。这些院校开设的专业以工商管理(MBA)为主,基本上没所院校都是招生,有的院校还有开设有企业管理或者理学,不过都没有MBA的热度高,但都是值得报考的。

狗故事

集成电路产业台港澳在职博士生可报!厦门大学发布本年招生计划

集微网消息(文/小山)近日,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获批可招收电子信息类尤其是微电子和集成电路的台港澳在职博士生。官网显示,2020年新生报名时间截至本年度12月20日,其他具体招生信息详见该学院官方网站。据了解,厦门大学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该校电子学科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最早成立半导体学科的高校之一。1956年,厦门大学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1986年起开始招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博士研究生。同时,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硕士点;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级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工程中心、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今年报名时间较为紧张,所以有意向报名的学生可以直接联系王清爽老师,0592-2181859,wangqingshuang@xmu.e.cn。同时该院也表示欢迎推荐优秀学生。 (校对/holly)

逛巴黎

上海地区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简介

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心,不仅仅在经济领域有很大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同样发展的很好。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扶持教育的背景下,上海地区也在教育领域的多个形式上都加大了发展力度,在职研究生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就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上海地区在职研究生的招生院校。上海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目前,上海地区采用的招生形式有四种,分别是同等学力申硕、专业硕士、高级研修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每种形式都有很多的院校在招生。 同等学力申硕以这种形式在上海进行招生的院校非常多,主要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金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以及南开大学等等。这些院校安排的学制大部分都是1.5年到2年,少部分可能会是2到3年,在学费的规定上是1.8万到4.98万之间。这些院校开设的专业也很多,主要有心理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民商法学、劳动经济学等等。每个专业还延伸有多个方向,可选择的范围很广。专业硕士以这种形式招生的院校也不少,主要有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以及华东交通大学等等。这些院校安排的学制基本上都是2到3年,规定的学费是3.8万到32万之间。招生的专业有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软件工程以及教育学等等。高级研修班以这种形式进行招生的院校只有两个,分别是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开设的专业有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等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始的专业只有心理学。 中外合作办学以这种形式招生的院校也很多,有中国矿业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美国西顿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等等。开设的专业只有三个,分别是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以及理学。

叫化仔

鹭江畔木华山青,三江源情深济海

2017年7月,厦门大学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组织 “一带一路”乡村关爱公益行动走进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青海玉树“嘉庚楼”前的陈嘉庚铜像。 厦门大学供图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山宗水源雄浑壮阔。这里是山的王国,千山堆绣,“万山之祖”昆仑山脉巍峨挺立,孕育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瑰宝——昆仑文化;这里是水的源头,百川织锦,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清水奔涌而出,滋养着华夏民族绵延璀璨的历史文明。6年前,在这隅黄褐色的热土上,一座凝聚爱心的“嘉庚楼”拔地而起,一尊栩栩如生的嘉庚铜像巍然屹立楼前。前者,是青海玉树地震灾后厦门市民援助重建的爱心项目,也是连接两地人民友谊的一抹浓烈情缘;后者,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蒋志强教授无偿创作的作品,也是校地情谊在雪域藏乡留下的深刻印记。苍茫高地,劲风飒响,嘉庚铜像一直挺立于青海大地上。“他”双手拄着手杖,望着前方,与远在东海之滨的厦大校园内的嘉庚像遥遥相对,见证着厦大与青海深厚的情缘和友谊。事实上,早在上世纪40年代,厦大创办人“陈嘉庚”这个响亮的名字,就把这所“南方之强”与千里之遥的雪域高原紧紧联系在一起。1940年,67岁的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奔赴祖国西部地区慰劳抗日将士,踏上了青海大地。在西宁古都,他慷慨激昂地介绍了海外华侨的种种爱国行动,激励起青海军民高亢的抗日热情。青海民众整齐守信的良好精气神,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陈嘉庚在青海的点滴故事,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关注青海、了解青海、走进青海。踏冰卧雪著华章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最为独特的地域单元,青藏高原长期是地球科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天然实验室,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备受中外科学家瞩目。但恶劣的自然环境,一再阻止科学家们深入这片神秘土地的脚步。然而厦大人的足迹早就陆续踏上这片“生命禁区”。1946年毕业于厦大数理系的曾融生,是我国著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了获取柴达木盆地的地球深部构造的数据,他带领勘探队几度深入青海,在条件艰苦的野外风餐露宿,最终收获了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对柴达木盆地地壳内部震相的发现在国际上首次得到报道;基于该地区的探测数据,最早在中国大陆提出了区域地壳分层速度结构模型;还提出了地壳分层的重要概念,填补了我国深部构造研究的空白。20世纪80年代后期,近古稀之年的曾融生亲赴青海野外台站指导工作。他与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合作,沿青藏公路布设了11个临时地震台站,树立了青藏高原深部构造研究的新里程碑。他提出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以及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流动新模式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作为中国地壳深部构造研究工作的开创者,曾融生用他独特的专业视角,向世界展示了神秘青海的独特魅力。1959年毕业于厦大生物系的叶沧江,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1980年,他接到前往青藏高原进行野外科考的任务,从此开始了近20年的漫漫坚守之路。“六月穿皮袄,风吹汽车跑”,在青藏高原极致风光背后,潜藏着险峻的生存考验。为了开展更多的野外考察,叶沧江随团队常年行走在茫茫天路上。每次出门,他们要身穿厚羊皮袄,携带氧气袋,备着干粮和炊具,拿着枪支防范野兽,不时还要经历九死一生的险境:有队员骑马过一条浅河,却被突如其来的急流冲走;有队员白天信心满满出门,晚上却没能再回来。在巨大的身心挑战面前,叶沧江扛住了。为了探索自然奥秘,他曾徒步爬上5000米以上的高原,一次次挑战生命极限。叶沧江的科考履历,为大美青海走向世界塑造了一张“绿色名片”。他发表的《青海湖鱼类区系及水生生物研究》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发表的《中国湖泊环境(青海湖篇)》等多项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除了厦大学子,把研究眼光聚焦到这块宝地上的厦大教师也不少,雷怀彦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负责过塔里木、胜利、陕甘宁等横向课题30余项,1992年其参与撰写的著作《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寻找大气田方向》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其代表作《青海湖近代沉积环境的演化和预测》一书出版。四海英才聚南强莫道高原无骏马,自古西海出龙驹。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青海迎来了新发展。从青海走出去的学子,脚印逐渐延伸到山村、草原,雪山之下,停留在了古城、乡村、都市,也奔向了位于东海之滨的“南方之强”。仅2013年到2019年,就有290名高原学子先后在厦大完成学业,其中本科学历学生262人,研究生学历学生28人。除了人才培养,厦大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管理等学科优势,结合青海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针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支“人才队伍”,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培训服务。2010年起,厦大在青海招收在职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至今共培养六期工程硕士研究生209人,为青海省众多从事信息技术与管理的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提升平台。2015-2019年,厦大为青海省直部门,西宁市、海东市等地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高级研修班等80多个班次,培训近4000人次,进一步提升青海省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昆仑山下,弦歌不辍。为了给青年才俊成长成才提供广阔舞台和良好环境,青海省和厦大协同联动,发挥校地能量,促进人才合作。2018年,青海省委组织部决定面向国内重点高校定向选调优秀全日制应届大学毕业生,厦大就在选调范围之内。2019年,青海省委组织部制定了定向厦大选调生人才计划,继续面向厦大招录,选调100名应届毕业生,安排到青海省省直单位、部分市县党政机关工作,加强青海干部队伍的源头建设。2020年6月,厦大印发《厦门大学鼓励学生到艰苦地区和重点领域就业奖励办法》,设立激励保障机制,引导学生前往青海六州等艰苦地区就业,帮助他们在青海大地更有底气地施展拳脚、干事创业,绽放青春光彩。星光熠熠,点点成辉。为了更好地服务西部发展,助推青海建设,2014年7月厦大正式成立了青海校友会,上百名青海校友在西宁古都欢聚一堂,这是学校成立的第75个地方校友会,也是青海凝聚和团结人才力量的新纽带。情洒高原,始践初心。200多位厦大校友深深扎根在高天厚土上,在潋滟湖泊旁,在青海发展的不同时期。他们的身影频频活跃在政界、商界和学界,成为新青海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青海的繁荣发展、和谐稳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贡献着自强不息的智慧和力量。薪火相传系藏乡把时间拨回到10年前,那是中华大地的一场痛。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知道消息后,牵挂玉树人民的厦大师生,积极响应学校倡议,表达爱心,先后共为青海地震灾区捐款87余万元,用实际行动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玉树不倒,青海常青”。为了让灾区的中小学生能在新学期开学时背上新书包,地震后一个月,厦大联合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共赴玉树,为灾区学生送去了一份捐赠3万个新书包的协议之礼。为了确保新书包在开学前送到每个孩子手中,学校还专门组建灾区实践服务团奔赴至玉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玉树灾区里的一幕幕,只是情洒青海的一个缩影。江河源头,薪火相传。多年来,一代代南强学子前赴后继,从繁华城市走进草原牧区,为青海大地注入新鲜血液。一到寒暑时节,身着红色志愿者服装的厦大人,总会出现在广袤的藏乡土地上。他们用最好的年华播撒希望,传承着厦大人对青海不变的赤诚。早在1999年,厦门大学团委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与青海贵德县团委开展合作,捐资在贵德黄河岸边种植厦大共青林,并于当年组织大学生赴贵德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2000年,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响应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号召,厦大团委再次组织博士团参加中国百支博士团三下乡活动,赴贵德县开展文化宣传和生态保护志愿服务。2012年到2019年,先后有32支厦大社会实践队伍、共309位队员来到这里,他们从旅游推广、民族文化、原子城革命老区、西部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保护、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短期支教等多个角度入手,品味着这本名为“青海”的典作。2012年7月,厦大人类学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彭兆荣,率领学校人类学博士团,对青海湖的生态和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度考察,还针对环湖生态及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2017年7月,厦大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组织 “一带一路”乡村关爱公益行动走进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向当地教育系统捐赠关爱帮扶资金15万元,深入社区贫困居民家中开展实地慰问,这是高等院校对贫困边远牧区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引导教育学生胸怀家国、扎根基层,到西部建功立业的生动育人大课堂。2019年7月,厦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修班”三期“三江入梦”青海实践队来到青海省格尔木市长江源村,了解长江源村走下唐古拉山的搬迁过程,探寻守护长江之源、铺就脱贫之路的奥秘所在。一次次调研、一批批队员、一场场旅程,一段段故事……厦大与青海的深厚情谊,就在学子们的青春行动中延续着。帮扶情缘深且长一提起青海,多数人脑海中总浮现“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的空旷荒凉景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努力,青海各项事业变化巨大,发展迅猛,面貌也焕然一新。如今,她正踏着“古丝绸之路”风尘仆仆而来,也沿着“一带一路”新大道昂扬前行。作为一所具有鲜亮爱国底色的学府,厦门大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心青海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对支援,助推青海民族大学步入发展快车道。从鹭江之畔到三江源头,从华侨之乡到雪域藏乡,从鹭岛城市到雪域高原,一个个推动发展的项目、一份份落实支援的协议、一批批无私奉献的人才,在东海之滨和江河之源中间架起了一道帮扶合作的靓丽“彩虹”。厦门大学与党同龄,青海民大与国同岁。拥有红色爱国基因的两所高校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着教育帮扶这篇大文章。2015年,厦大开始重点对青海民族大学的经济、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学科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规划、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两校的3个对口院系也陆续签署了合作协议。2016年3月,两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从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水平、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提供支持。2017年4月,教育部正式下发通知,决定增列厦大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两校的对口支援关系上升至国家层面。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近年来,两校互学互助,在学科发展、师资交流、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务实推进、不断深化。每年召开工作例会专题研讨对口支援合作,已成为厦大和民大之间的一个传统。2017年,两校教师合作申报的研究项目获批国家发明专利,为服务青海锂电池产业链作出重要贡献。青海民大聘任厦大教授为客座教授,还邀请厦大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研讨会、指导学校金融硕士专业建设。为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民大教师还以“西部之光”国内访问学者身份赴厦大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2018年起,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深化融合:联合向教育部申报对口支援博士专项计划,共有7名定向培养博士生前往厦大学习;民大先后选派6名青年教师赴厦大开展单科进修,提升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还有20名本科生通过“2+2”联合培养模式的帮助,获得了前往厦大交流的机会。厦门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使两校建立起跨区域的帮扶合作,这既是一种政策的安排,更是两校之间的主动选择。新时代下,厦大的发展与青海民大的成长有机结合,既让厦大在帮扶中收获自身发展的动力,也推动了青海民大的发展壮大,为推动青海教育事业进步作出贡献,使校地情缘折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责编:顾植霞【来源:青海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客曰

鹭江畔木华山青,三江源情深济海——厦门大学与青海的校地情缘

2017年7月,厦门大学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组织“一带一路”乡村关爱公益行动走进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青海玉树“嘉庚楼”前的陈嘉庚铜像。厦门大学供图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山宗水源雄浑壮阔。这里是山的王国,千山堆绣,“万山之祖”昆仑山脉巍峨挺立,孕育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瑰宝——昆仑文化;这里是水的源头,百川织锦,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清水奔涌而出,滋养着华夏民族绵延璀璨的历史文明。6年前,在这隅黄褐色的热土上,一座凝聚爱心的“嘉庚楼”拔地而起,一尊栩栩如生的嘉庚铜像巍然屹立楼前。前者,是青海玉树地震灾后厦门市民援助重建的爱心项目,也是连接两地人民友谊的一抹浓烈情缘;后者,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蒋志强教授无偿创作的作品,也是校地情谊在雪域藏乡留下的深刻印记。苍茫高地,劲风飒响,嘉庚铜像一直挺立于青海大地上。“他”双手拄着手杖,望着前方,与远在东海之滨的厦大校园内的嘉庚像遥遥相对,见证着厦大与青海深厚的情缘和友谊。事实上,早在上世纪40年代,厦大创办人“陈嘉庚”这个响亮的名字,就把这所“南方之强”与千里之遥的雪域高原紧紧联系在一起。1940年,67岁的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奔赴祖国西部地区慰劳抗日将士,踏上了青海大地。在西宁古都,他慷慨激昂地介绍了海外华侨的种种爱国行动,激励起青海军民高亢的抗日热情。青海民众整齐守信的良好精气神,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陈嘉庚在青海的点滴故事,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关注青海、了解青海、走进青海。踏冰卧雪著华章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最为独特的地域单元,青藏高原长期是地球科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天然实验室,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备受中外科学家瞩目。但恶劣的自然环境,一再阻止科学家们深入这片神秘土地的脚步。然而厦大人的足迹早就陆续踏上这片“生命禁区”。1946年毕业于厦大数理系的曾融生,是我国著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了获取柴达木盆地的地球深部构造的数据,他带领勘探队几度深入青海,在条件艰苦的野外风餐露宿,最终收获了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对柴达木盆地地壳内部震相的发现在国际上首次得到报道;基于该地区的探测数据,最早在中国大陆提出了区域地壳分层速度结构模型;还提出了地壳分层的重要概念,填补了我国深部构造研究的空白。20世纪80年代后期,近古稀之年的曾融生亲赴青海野外台站指导工作。他与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合作,沿青藏公路布设了11个临时地震台站,树立了青藏高原深部构造研究的新里程碑。他提出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以及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流动新模式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作为中国地壳深部构造研究工作的开创者,曾融生用他独特的专业视角,向世界展示了神秘青海的独特魅力。1959年毕业于厦大生物系的叶沧江,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1980年,他接到前往青藏高原进行野外科考的任务,从此开始了近20年的漫漫坚守之路。“六月穿皮袄,风吹汽车跑”,在青藏高原极致风光背后,潜藏着险峻的生存考验。为了开展更多的野外考察,叶沧江随团队常年行走在茫茫天路上。每次出门,他们要身穿厚羊皮袄,携带氧气袋,备着干粮和炊具,拿着枪支防范野兽,不时还要经历九死一生的险境:有队员骑马过一条浅河,却被突如其来的急流冲走;有队员白天信心满满出门,晚上却没能再回来。在巨大的身心挑战面前,叶沧江扛住了。为了探索自然奥秘,他曾徒步爬上5000米以上的高原,一次次挑战生命极限。叶沧江的科考履历,为大美青海走向世界塑造了一张“绿色名片”。他发表的《青海湖鱼类区系及水生生物研究》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发表的《中国湖泊环境(青海湖篇)》等多项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除了厦大学子,把研究眼光聚焦到这块宝地上的厦大教师也不少,雷怀彦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负责过塔里木、胜利、陕甘宁等横向课题30余项,1992年其参与撰写的著作《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寻找大气田方向》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其代表作《青海湖近代沉积环境的演化和预测》一书出版。四海英才聚南强莫道高原无骏马,自古西海出龙驹。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青海迎来了新发展。从青海走出去的学子,脚印逐渐延伸到山村、草原,雪山之下,停留在了古城、乡村、都市,也奔向了位于东海之滨的“南方之强”。仅2013年到2019年,就有290名高原学子先后在厦大完成学业,其中本科学历学生262人,研究生学历学生28人。除了人才培养,厦大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管理等学科优势,结合青海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针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支“人才队伍”,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培训服务。2010年起,厦大在青海招收在职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至今共培养六期工程硕士研究生209人,为青海省众多从事信息技术与管理的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提升平台。2015-2019年,厦大为青海省直部门,西宁市、海东市等地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高级研修班等80多个班次,培训近4000人次,进一步提升青海省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昆仑山下,弦歌不辍。为了给青年才俊成长成才提供广阔舞台和良好环境,青海省和厦大协同联动,发挥校地能量,促进人才合作。2018年,青海省委组织部决定面向国内重点高校定向选调优秀全日制应届大学毕业生,厦大就在选调范围之内。2019年,青海省委组织部制定了定向厦大选调生人才计划,继续面向厦大招录,选调100名应届毕业生,安排到青海省省直单位、部分市县党政机关工作,加强青海干部队伍的源头建设。2020年6月,厦大印发《厦门大学鼓励学生到艰苦地区和重点领域就业奖励办法》,设立激励保障机制,引导学生前往青海六州等艰苦地区就业,帮助他们在青海大地更有底气地施展拳脚、干事创业,绽放青春光彩。星光熠熠,点点成辉。为了更好地服务西部发展,助推青海建设,2014年7月厦大正式成立了青海校友会,上百名青海校友在西宁古都欢聚一堂,这是学校成立的第75个地方校友会,也是青海凝聚和团结人才力量的新纽带。情洒高原,始践初心。200多位厦大校友深深扎根在高天厚土上,在潋滟湖泊旁,在青海发展的不同时期。他们的身影频频活跃在政界、商界和学界,成为新青海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青海的繁荣发展、和谐稳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贡献着自强不息的智慧和力量。薪火相传系藏乡把时间拨回到10年前,那是中华大地的一场痛。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知道消息后,牵挂玉树人民的厦大师生,积极响应学校倡议,表达爱心,先后共为青海地震灾区捐款87余万元,用实际行动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玉树不倒,青海常青”。为了让灾区的中小学生能在新学期开学时背上新书包,地震后一个月,厦大联合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共赴玉树,为灾区学生送去了一份捐赠3万个新书包的协议之礼。为了确保新书包在开学前送到每个孩子手中,学校还专门组建灾区实践服务团奔赴至玉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玉树灾区里的一幕幕,只是情洒青海的一个缩影。江河源头,薪火相传。多年来,一代代南强学子前赴后继,从繁华城市走进草原牧区,为青海大地注入新鲜血液。一到寒暑时节,身着红色志愿者服装的厦大人,总会出现在广袤的藏乡土地上。他们用最好的年华播撒希望,传承着厦大人对青海不变的赤诚。早在1999年,厦门大学团委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与青海贵德县团委开展合作,捐资在贵德黄河岸边种植厦大共青林,并于当年组织大学生赴贵德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2000年,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响应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号召,厦大团委再次组织博士团参加中国百支博士团三下乡活动,赴贵德县开展文化宣传和生态保护志愿服务。2012年到2019年,先后有32支厦大社会实践队伍、共309位队员来到这里,他们从旅游推广、民族文化、原子城革命老区、西部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保护、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短期支教等多个角度入手,品味着这本名为“青海”的典作。2012年7月,厦大人类学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彭兆荣,率领学校人类学博士团,对青海湖的生态和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度考察,还针对环湖生态及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2017年7月,厦大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组织“一带一路”乡村关爱公益行动走进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向当地教育系统捐赠关爱帮扶资金15万元,深入社区贫困居民家中开展实地慰问,这是高等院校对贫困边远牧区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引导教育学生胸怀家国、扎根基层,到西部建功立业的生动育人大课堂。2019年7月,厦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修班”三期“三江入梦”青海实践队来到青海省格尔木市长江源村,了解长江源村走下唐古拉山的搬迁过程,探寻守护长江之源、铺就脱贫之路的奥秘所在。一次次调研、一批批队员、一场场旅程,一段段故事……厦大与青海的深厚情谊,就在学子们的青春行动中延续着。帮扶情缘深且长一提起青海,多数人脑海中总浮现“青海城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的空旷荒凉景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努力,青海各项事业变化巨大,发展迅猛,面貌也焕然一新。如今,她正踏着“古丝绸之路”风尘仆仆而来,也沿着“一带一路”新大道昂扬前行。作为一所具有鲜亮爱国底色的学府,厦门大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心青海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对支援,助推青海民族大学步入发展快车道。从鹭江之畔到三江源头,从华侨之乡到雪域藏乡,从鹭岛城市到雪域高原,一个个推动发展的项目、一份份落实支援的协议、一批批无私奉献的人才,在东海之滨和江河之源中间架起了一道帮扶合作的靓丽“彩虹”。厦门大学与党同龄,青海民大与国同岁。拥有红色爱国基因的两所高校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着教育帮扶这篇大文章。2015年,厦大开始重点对青海民族大学的经济、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学科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规划、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两校的3个对口院系也陆续签署了合作协议。2016年3月,两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从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水平、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提供支持。2017年4月,教育部正式下发通知,决定增列厦大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两校的对口支援关系上升至国家层面。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近年来,两校互学互助,在学科发展、师资交流、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务实推进、不断深化。每年召开工作例会专题研讨对口支援合作,已成为厦大和民大之间的一个传统。2017年,两校教师合作申报的研究项目获批国家发明专利,为服务青海锂电池产业链作出重要贡献。青海民大聘任厦大教授为客座教授,还邀请厦大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研讨会、指导学校金融硕士专业建设。为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民大教师还以“西部之光”国内访问学者身份赴厦大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2018年起,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深化融合:联合向教育部申报对口支援博士专项计划,共有7名定向培养博士生前往厦大学习;民大先后选派6名青年教师赴厦大开展单科进修,提升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还有20名本科生通过“2+2”联合培养模式的帮助,获得了前往厦大交流的机会。厦门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使两校建立起跨区域的帮扶合作,这既是一种政策的安排,更是两校之间的主动选择。新时代下,厦大的发展与青海民大的成长有机结合,既让厦大在帮扶中收获自身发展的动力,也推动了青海民大的发展壮大,为推动青海教育事业进步作出贡献,使校地情缘折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来源:青海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父子泪

马来西亚官员赴厦门大学参加汉语研修班

中国侨网10月23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日前,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暨囯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的“马来西亚政府官员高级汉语研修班”在中囯厦门大学举行。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称,此次交流研修将中马两国的语文交流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驻马大使馆支持下,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暨囯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的“马来西亚政府官员高级汉语研修班”,日前在中囯厦门大学举行。来自马来西亚首相署团结部、教育部国家语文局、财政部国家基建公司的学习汉语的官员,参与了此次为期一星期的汉语游学项目。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吴恒灿在闭幕式致词中强调,虽然参与的官员人数不多,但却是中马两国在语文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他表示,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马两国建交45周年纪念,此次“马来西亚政府官员高级汉语研修班”的举办意义深远。他还称,参与此游学团的马来西亚政府官员,可以授予‘语文大使’的荣誉。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范宏伟表示,本次研修班的举办对增进中马之间的交流与友谊、促进两国人民的民心相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范宏伟说,“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只有在不断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中,才能更加健康持久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