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做到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呢?从天之理

如何做到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呢?

科研项目研究有两种方式,一选择已经立项的科研项目进行继续研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二选择新的研究方向进行立项开始进行科研研究。如何达到科研项目管理精细化呢,就得从项目构思开始进行管理了,比如项目立项。立项流程清晰,相关文件模板设置,从日常工作申报流程上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立项通过后,开展科研活动所需要的课题经费支出,只需要动手选择立项项目即可,减少科研人员重复录入信息,系统将课题名称均罗列清楚勾选课题选项,选择申请人名称,即可完成经费申请。相关明细导入也有格式模板进行指导,减少了反复的信息录入带来的时间浪费。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耗材等信息均可以在管理系统中提交采购申请,做到科研项目从申报到立项全流程记录,对科研人员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进行管理,提供课题相关论文参考,系统将自动将相关论文自动同步,为科研人员提供学习。

官事不治

如何调动科研积极性?

社会经济体系逐步完善,许多科研院所先后进行了企业化转变。对科研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激励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科研技术人员对社会价值越来越重要。科研技术人员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他们用脑力创造财富,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科研人员积极性在快消社会互联网的充斥下,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有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性需要,前四个都是低级的最基本的需要。人只有首先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起到激励作用。除了在物质方面激励,还需要注重精神方面的激励,如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等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科研管理系统将从科研流程优化、科研人员培养、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层面进行激励及管理人才。协助科研人员管理科研项目,对科研项目流程进行规范简化科研立项等流程,从日常工作角度进行细节优化,项目过程可通过系统进行全流程追溯,详细记录科研流程及试剂耗材消耗情况。对取得进一步进展的科研项目进行公开表彰。如何做到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呢?下篇继续

盛衰之杀

如何进行护理科研项目选题?

临床护理从业者在晋升职称时需要课题,而很多护理人员平时忙于工作,也没有机会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因此对于课题选择并不是很了解,不知道要如何选题,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临床护理课题选题的相关技巧,只有有了好的选题,大家的课题申报才能更加顺利。护理科研选题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提高护理科研选题意识绝大多数护理人员想做科研,但普遍反映每天做这些事,平平凡凡没题可选。她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未认真思考,有些好题材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当看到别人的文章发表或在某一方面的研究获得成功,感叹这些工作我们也做过,这些现象我们也看到过,就是没有想到。有些护士曾有过课题的萌芽,但没有及时收集材料论证,使其上升为课题。科研有较强的时间性,过了一定的时期,原本是一个题材很好的课题就会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所以从事护理研究,首先要增强科研选题意识,在工作中积极寻找挖掘科研题材。二、护理科研选题信息来源阅读:阅读各种书籍和护理杂志是获取科研选题信息的最佳途径,花时少、信息量大,而且直观,各护理杂志将给你一个护理研究的方向和选题指南。交流:参加护理学术交流会,及时了解国内外护理专业发展状况,掌握本学科发展动向,为护理科研的立题提供导向。如果在听取别人成果交流时,发现研究工作中有不完善的地方或有进一步探讨之处,便是你以后研究的内容。护士之间、医护之间的交流和请教专家等,都是获取科研信息的良好途径。观察:科学研究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实践机会最多,只要潜心观察,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就不难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而实际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和矛盾正是我们的选题信息。记录:护理人员要养成记工作笔记的习惯,把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悬而未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为护理科研选题提供线索。三、临床护理科研选题突出几点突出一个“小”字:任何科研工作都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题宜小不宜大,课题小研究内容单一干扰因素少,容易做也容易成功。题小花时少,如果选择在日常工作中能积累实验数据的题更好。题小花费少,涉及面窄可独立完成。如可选吸氧浓度、湿化液、消毒方法、小样本调查等题。突出一个“新”字:选题要有新意,科学的真谛在于创新。但护理人员不要以选题新颖而困绕思维,新一定要有相对性。独特的见解称之谓“新”,模仿别人的实验仿中有创也称之谓“新”。题材没有新意,就缺乏生命力,没有研究的价值。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是无限的,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护理工具改革、专科护理程序、病房管理方式、临床教学思维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突出一个“实”字:题材要有实用性,护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护理科研最终目的是指导临床实践,选题要贴近临床,切实解决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选题过程中要突出以病人为中心,可做一些满足病人需求,减轻病人痛苦,促进病人健康的课题。

不老屯

福禄中学课题讲座:中小学生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福禄中学课题讲座:中小学如何开展课题研究3月5日,福禄中学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了2021年上学期第一次教师专题分享讲座,以此来鼓励教师在工作中也不忘充实自己,提高专业素养。本次讲座由福禄中学校长王小平主持,就教师如何在教学之余进行科学研究进行了探讨和分享。王校长鼓励教师进行小微课题的研究,谈到教学研究的最基本功能是实现专业发展,拓展思想视野。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优秀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王校长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讲解:什么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根本实质,根本目的,基本步骤,各阶段任务及注意事项。在理论的阐述中辅之以具体的例子,帮助教师们更好的理解。最后,王校长指出,在教师的校内量化考核中,有要求至少主持一项小微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取得的研究成果也会给予奖励。讲座最后再次激励和呼吁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育科学研究中,提升研究能力。【来源:福禄中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双恋

谈谈如何从文献研究中提炼课题

蓝译编译认为,要想从文献研究中提炼课题,就应充分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进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去做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而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必须查阅国内外相关专业文献资料,撰写读书报告,总结、提出问题,才能提炼成课题。为了获得值得研究的线索和问题,在阅读文献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论文的引言和讨论部分。因为在这些论述中,作者一是总结了某一学科领域所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提出了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或课题,这对读者提炼课题是十分有帮助的。在阅读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产生灵感,提出适合自己的新课题,并抓紧实施。例如,通过调研国内外所报道的有关AM真菌资源与物种多样性方面的文献,发现绝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大田栽培作物根围内AM真菌种属构成与分布特点,而几乎没有涉及分布广泛的大量的野生植物。经过分析论证后,确定了“野生植物根围内AM真菌资源与生态研究”作为选题。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提炼课题的方法。然而应当注意的是:你那想到的别人也可能会想到。这就要求研究者不仅要思路敏捷,还要动手快,即早做试验、早写论文、早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才能获得创新性结果。进一步需要强调的是,研究者一定要静下心来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详细、系统地记下所查众多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尤其是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然后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更要关注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和科学的态度,客观地作出是非的判断,最后通过创造性思维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得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出新的研究设想、研究内容,即课题。此外,也可以通过研讨的方式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引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通过对国内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与利用现状的讨论,可以引出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与农林牧业生产、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生物多样性等不同主题,各个主题下还可以派生更多问题,最后确定成课题。

崔寔

如何做好产品研发项目管理?

如果你是企业产品研发团队中的一员,那么肯定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产品需求多,无完善的流程体系,且很多是口头需求需求管理混乱,交付阶段不清晰责任不明确,关键节点找不到对应负责人跨部门协作不顺畅,效率低下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做不到项目全流程把控高效的产研团队需要高效敏捷的管理流程,不仅管好事,也能管好人。如何管好事?1. 建立需求池,做好需求分拣产品和研发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来自不同出处的需求:内部的、客户的、合作伙伴的……产品经理会基于这些需求建立需求池。这个需求池内的需求来自企业的各个板块,比如项目本身、合作伙伴、客户以及企业内部等等,做好用户的需求管理很重要。当然,需求池中的需求五花八门,那么我们就需要做一个分拣。这个分拣就需要产品经理来处理了,主要包括:需求合并、需求评审、需求转Bug这几项操作。针对已有的同类的需求会纳入「需求合并」的处理流程中,新需求会交由开发人员,从价值、成本、风险几个层面进行需求评审后创建开发任务。如果在前期预判时,需求的复杂度过高,会先由设计团队进行产品方案的设计,再创建开发任务。「需求评审」的好处在于,能将各类需求提前划分成「紧急」、「重要」、「一般」不同纬度,从而有序有条理的开始各项工作。随着需求的累积,轻流方案中提供的「需求管理看板」,可按各类需求模式累计数据自动生成不同看板,帮助管理者实时了解整体需求来源、状态进度等。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由于需求和Bug经常会被混淆,当业务人员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轻流产品经理也会帮助用户将问题进行需求和Bug的归类,并与研发团队沟通后将需求转Bug的处理请求流转到「Bug管理流程」。2. 流程化Bug管理,明晰关键节点互联网公司研发部门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一定有一条是:修Bug。一旦生产环境更新,就会引入大量Bug,修复不及时影响用户满意度,程序员加班修Bug,影响幸福感。因此,我们在方案中建立了一套轻流自身也在使用的全流程Bug管理系统。1)团队任何成员都可以提交Bug。2)负责任务分配的进行Bug测试&分配3)是否需要设计支持判定,如果不需要,则进行下一步。4)直接相关人员负责Bug修复并提交修复时长。5)测试人员进行测试。6)测试完成后确认时间进行上线。3. 规划迭代任务,整体提升交付效率产品管理这部分包括产品迭代规划和开发任务管理。清晰的产品迭代规划可以帮助产研团队划清阶段界限,固定交付日期。当然,为每一个阶段设定固定的交付日期,这一步需要不断的尝试、反思总结再实践,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团队的节奏。其中,开发任务与产品迭代规划是关联的。让团队明确每一次开发交付的时间、产物,能够切实提高开发效率。如果面对一个复杂需求,可能会被拆分成多个开发任务,在轻流表单引擎中也可以记录“是否为该需求最后一个任务”。如何管好人?任务工时统计,形成人力成本的闭环控制随着客户增加,需求纷至沓来,面对新需求所需要的人力成本如何作出预判,从而更好的组织团队、管理项目?「开发日报」让研发工程师记录工作内容的同时,自动将其中的开发工时同步到开发任务中,统计开发任务实际需消耗的工时,可以帮助管理者细致了解团队成员的工作情况以及把控开发任务的进度,对之后的需求做出越来越准确的预判。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方案,本质是从我们自身经验出发提供一种通用性较强的方案以及一种团队管理的思路,帮助企业打通产品研发管理的全流程。当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开启你的高效管理之路。

僧诠

设计课题研究方案中需要明确的问题

当课题一旦选定,随即要进行的工作就是课题方案的设计,这是课题研究正式启动之前对整个研究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程序、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进行规划与部署的关键性工作。依据赛恩斯编译的经验来看,课题方案设计时应注重几个环节。一、要起一个好的题目。所谓好的题目是指,课题题目大概能揭示、照应本项研究的内容,力求明确、简单、完整,最好要表达清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要素。一般来说,一个科研课题就是一个或一组有待于解决、验证和回答的问题。课题设计中首先有必要思考以下一些问题:这一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没有研究的必要;通过研究对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科研实践工作能否产生推动或影响作用;在当前的环境与条件下研究这一问题价值在哪里。同时思考这类问题前人所作的探索达到了什么水平;还有什么问题尚未解决。二、要明确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这一课题研究,希望解决的基本问题,即希望获得的对某一研究现象及其有关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的认识。课题设计中,要使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着重应注意以下两点:1.要明确核心概念并作出界定。方案设计中要聚焦研究内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本项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作出表述,让课题组成员明白本项研究是针对什么基本问题而展开,这些问题是什么涵义,是多大的区间范围,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研究过程围绕中心,同时也能帮助大家,包括评审项目或指导研究的专家们,明白该项研究的话语体系。所谓核心概念就是最基本、最关键的概念,往往在题目中就会显现。2.要明确科学研究目标的本质。科学研究的本质是认识科学规律,探索未知领域,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知识,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就是要“道前人所未道,作他人所未作”。因此,在把握科研课题的研究目标时应着力采用新方法、新思路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提出新的见解和论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路径,使研究具有创新性。三、要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一般来说,当我们选定课题时已经将研究内容大体确定,明确核心概念又进一步聚焦了研究重点,但在以往的研究实践中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旦要用书面形式将研究目标确定下来时,还是会感到研究内容比较混沌,把握不住研究的重点。这是因为同样的题目可以有不同的研究内容,相同的研究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角度。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还需要一个将研究内容逐步筛选、逐步分解的过程。通过筛选和分解,研究的目标更加集中、明确,脉络更加清晰,由一个互相交织的面变成了一条条贯通的线,再变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了既可用科研方法实施,又可进行过程检测与分析的具体可操作的研究内容了。在这同时,当把所有的研究内容排列归类时,研究重点也就清晰凸显了。当然,在研究方案中还需要明确很多内容,譬如确定研究方法和实施程序,明确预期研究成果等。

故行有求

高校科研成果如何落地成“金”

今年初,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王友清在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后,匆匆赶回青岛,家没回就一头扎进实验室。这是因为有企业对他的“学习型人工胰脏”表达了合作意愿。高校科技成果只有走出“象牙塔”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坚持让“学问走出书斋”,成为产学研项目“蝶变”场所。盘活机制,瞄准科技前沿怎样盘活科技创新,让纸面上的成果走出“象牙塔”?多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崔洪芝在新材料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痛点”。在学校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经略海洋重大战略,吹响向海洋经济进军的号角之初,崔洪芝确立了海洋耐磨蚀材料与表面改性、材料腐蚀与防护、新能源与环境友好材料等特色科研方向。崔洪芝发现,在船舶行驶过程中,经常因为缸体材料的磨损、腐蚀、磨蚀性能不足,而造成动力性降低,甚至破坏等问题,是我国船用发动机“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如何用好新材料的科研成果?“让船舶发动机穿上金属陶瓷复合衣!”崔洪芝这一前沿构想成功申请到国家“863计划”的支持。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在探索中找到了一把盘活成果转化的“金钥匙”。“首先是完善顶层设计,出台《山东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法》等制度,实施‘科技创新攀登工程’‘学科筑峰工程’,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其次是搭建平台,推动‘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再其次是突出目标导向,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行业产业现实需要’的创新方向,进行前瞻性探索。”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公利说。走进一线,破解生产难题2020年11月的一天下午,山东省春秋季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系统利用卫星监测到山东滨州市滨城区有一处秸秆焚烧疑似火点。经核实该处确为焚烧火点,过火面积约50亩,10分钟内监测上报,3小时内野外核查确认,提前消除了安全隐患。这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孙林牵头的科研成果之一。此前,如何让“高大上”的卫星遥感更接地气,一直是孙林的心事。在学校政策支持下,孙林和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实现了成果和需求的“结对”,卫星监测系统成了一双“眼睛”,时刻注视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如今,该成果拓展到“机器视觉业务”,走进了企业生产车间,在汽车生产线、电视生产车间等,发挥着智能“监控”作用。“生产一线是最大的实验室,是开展研究的宝地。”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姚庆国说。前不久,该校教师王冬与往年一样,带着60余名师生到淄博矿业集团亭南煤业现场实践。在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中,他得知一线生产遇到了沟壑地形条件下岩移测量的难题。“特殊地形变形观测问题,我们能不能解决?”从现场回来,王冬与团队进行了4个多小时“头脑风暴”,从问题分析到解决方案,没漏下一个细节。第二天,王冬来到亭南煤业,提出了解决方案并签订了合作协议。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研发出机载激光扫描测量技术,解决了困扰亭南煤业多年的难题。“我们对学校2020年1300余项专利进行星级评价,筛选了一批高星级、高价值专利在省市专利平台和企业现场进行推介;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学校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等200余人的服务队伍,把学校的科创成果送到生产一线。”该校科技处处长陈连军介绍。强强合作,打通“最后一公里”“以前,科研成果仅仅是攥在手里,现在既可以把自己的成果定向推介给企业,也可以根据企业技术需求让成果更接地气。”该校副教授孙金全说。为了做好教师和政府、企业之间的“红娘”,山东科技大学2020年组织10余场校企技术成果对接洽谈会,为教师和企业提供面对面的合作洽谈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另外,该校每年都组织各专业教授、博士,深入合作的企业和研究院所,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通过举办产学研对接,学校每年都有100余项高水平科技成果得以转化,技术交易额年均超过6000万元。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经营部部长甘宇亮告诉记者,有一次,因海洋三维动态可视化技术问题无法解决,便电话求助合作的山东科技大学教师艾波。艾波立即带着设备到现场对接,并把研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其中,化解了燃眉之急。近两年,山东科技大学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今年3月,与淄博市联袂共建山东省首个产业技术学院,与山东省港口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该校还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广泛的科技攻关合作,共建一批实验研发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山东科技大学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30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奖励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00余项。《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07日第3版 作者:本报记者 孙军 特约通讯员 韩洪烁

红高粱

如何在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高效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导 读根据2018年中国科协精心筹划办好一批实事的指示精神,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以科技工作者为本位组织编写《科技工作者法律实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向科技工作者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科技工作者法律意识,培育科技工作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能力。《手册》本着突出重点、问题导向的原则,聚焦当前科技工作者所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重要政策要点,采用问答式,总共5章,138问,每道题统一包括三部分:答案、释义、依据。各问题依据最新的法律文本和政策文件,力求满足科技工作者的切实需要。如何在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高效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赶紧下滑get重要知识点吧↓↓↓答 案为了实现以重大项目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由科技部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制定重大项目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战略高技术研究项目应重点培养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以及创新团队等;重大应用研究、产业化和工程项目应重点培养产学研结合方面的创新人才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积极引导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创新基地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工作。释 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重点包括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战略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高级专家等尖子人才。1.具体概念重大项目,主要指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中的重大项目、中央财政资助的重大工程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以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项目。2.具体政策措施2.1优先支持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承担项目课题研究,促进创新团队的形成。研究团队中,45岁以下(含45岁)青年研究人员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优先支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承担项目课题研究,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该类项目课题在项目课题总量中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优先支持年龄45岁以下(含45岁)青年研究人员主持重大项目课题研究,促进青年高级专家的成长。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含45岁)青年研究人员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对于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优先考虑由具备条件的企业牵头承担,或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促进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2.2重大项目课题申报书和任务书中必须包含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应包括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实施方案等相关内容;对于有研究生培养条件的申请单位,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应包括研究生培养计划。项目组内部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在进行项目整体设计和预算分析时要充分考虑课题间的合作研究、交叉研究、工作交流和学术交流,并切实提出相应的可操作的措施。项目组要加强与外部的合作与交流。可根据需要临时吸纳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优秀研究人才参与重大项目课题研究,对参与重大项目课题的国内专家应保留其原单位的工作职位。项目组每年至少要召集一次由国内外同行专家参与的项目专题研讨会。2.3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可根据重大项目课题需要选派研究人员到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进行与项目内容相关的学习与培训。学习和培训费可以从项目经费中申请,并按有关规定核批。在选派人员时,应优先考虑青年研究人员,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70%。2.4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在重大项目课题的执行过程中,如果必需从国外引进设备和技术,要以合同约定方式要求外方传授相关知识和培养项目课题研究人员:允许项目课题研究人员到设备和技术供应单位进行考察和技术交流;设备和技术供应单位要对项目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培训;项目课题研究人员要参与转让技术设备的设计、建造、安装、调试等工作。2.5在重大项目课题的资助期内,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要对获资助项目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监督和管理。项目课题的验收过程中,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列入考评指标。考评内容包括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完成情况,实际培养的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以及整个项目团队的情况。评估采用同行评估方式,以定性评估为主,定量评估为辅。2.6要优先支持绩效考评为优秀的项目课题的负责人承担新的项目课题;对成绩显著的重大项目课题团队应以适当方式给予持续、稳定的滚动支持,优先支持其申报创新团队专项计划。2.7利用知识产权政策激励人才创新。对于国家允许授予项目承担单位的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完成人应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受让权。项目承担单位在依法利用这些知识产权取得相关收益时,应明确规定相关知识产权的主要完成研究人员享有一定比例受益权。对于促进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进行转化的项目人员,也应按贡献享有一定比例受益权。2.8项目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与重大项目相关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数据库,包括创新人才的基本资料、专长领域、研究经历、取得成果、信用记录等信息。通过数据库建设加强创新人才的跟踪服务和管理,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平台。各重大项目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及其所管理的重大项目的特点,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内容纳入其重大项目管理办法。依据2007年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在重大项目实施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暂行办法》(国科发计字〔2007〕2号)。来源 | 法律服务处供稿

丧女

王建东:零的突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简介:王建东,著名建设工程与房地产法专家,1963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1979年考入华东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后先后在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任教,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浙江省法学会建设工程法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法学会民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东鹰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著有《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研究》等学术专著六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房地产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研究》等课题十余项,在《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总编《二十一世纪实用法学系列教材》二十二部。坦率地讲,我对申报课题项目并无多少兴趣,这样说没有任何矫情因素,确实是我最真实的感受。我一直以为,搞社会科学这类应用性学问,就要象古人说的那样,既要破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在学问路上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一旦心有所得,便下笔成文,如此而已。因此,做学问应该是极自然的事,所谓瓜熟蒂落者是也。在这种自然状态下出的成果,即使没有多少真知灼见,至少也是真实不虚,不欺世不盗名,人畜无害。我当然知道,这种状态对许多人而言可能只是理想,而非自己能够掌控的现实。拿申报课题来说,如同做其他学问一样,纯凭兴趣者有之,带着各种功利名利者也不在少数,前者固然高尚,后者也可理解。现在不少教学科研院所,要晋升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往往都有课题要求,而且一般都要求主持过国家级课题项目。一些院所引进人才时,也常常把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作为考核标准,以此决定人才的去留。既然关乎个人升迁,前途命运,有时甚至是岗位饭碗,生存活命,故而申报国家级课题项目对相关人员而言,无论怎样重视都是不为过的。我很幸运,当初评定职称时,无论副高正高,只要有相应的论文专著即可,并没有课题项目的特殊要求。所以在2009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之前,除了做了为数不多的送上门的课题外,我还真没有申报过什么课题项目。有人说,申报课题也得按步就班,从低到高,市级省级课题都没有申报过,想一步登天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除非瞎猫碰到死老鼠,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认可这种判断,也没想去一步登天,更不曾想有拣到“死老鼠”的好运。我申报社科基金的动机,实在有些说不出口。那几年,学校刚从学院升格为大学,正雄心勃勃地向省内一流乃至全国一流迈进,法学院也在为重点专业重点学科一级硕士点而努力奋斗,领导说教授必须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否则扣奖金500大洋。虽然没有看到过红头文件,也许不过是领导的一句玩笑,但对遵纪守法如本人者还是有约束力的。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学校显然是拿不出重赏的,幸好凡人一般都有宁无重赏也不愿失其所有的奇怪心理,何况罚去的不仅是奖金,更有读书人看得比奖金更重的面子。领导就是领导,水平就是不一般,心理学效果出奇的好——教授们还真的都动起来了!事实上,没听说哪位教授被扣了奖金,倒是学校为申报课题项目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不说别的,光是申报课题项目的辅导报告,我就听了好几场,报告人既有课题项目管理专家,也有多次成功申报的人生赢家,他们讲得很好很实用,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填写申报表格了。我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许多专家都说了一句现在看来仍然是至理名言的话:形式比内容更重要!什么是形式比内容更重要?我当时的体会是:首先,选题比什么都重要。这个好理解,如果随便找个不痛不痒的题目,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没有哪个评委会感兴趣。选题就是要让评委眼睛一亮,觉得确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其次,申报材料符合规范同样很重要。人文社会科学有那么多学科,一个学科又有许多二级学科,要让所有评委专家看懂你的申报材料其实是不现实的。大家知道,所谓专家基本上是二级学科的专家,法学界的情况也差不多,有民法专家、刑法专家、行政法专家之类,真正精通整个法学体系的大家是极少见的。而不管是什么专家的评委肯定都能正确判断你的申报书是否规范,进而判断你是否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以及是否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可见,形式比内容更重要绝非虚言,还是很有道理的。根据形式重于内容的要求,我开始思考申报的选题。我的选题逻辑还是很清晰的,首先我得梳理一下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哪些问题值得去研究?值得研究的问题中有没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有没有可以使专家评委眼睛一亮的问题?这是要解决研究的必要性问题。自本世纪前后开始,我从法理学的形而上返回民商法的形而下,主要的研究领域转向民商法,准确地说是围着建设工程和房地产法转。建设工程和房地产领域值得研究的法律问题很多,许多疑难杂症至今都没有解决,但从社会关注的程度看,或者说从社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看,无疑是房地产的质量安全问题了。老百姓对房地产意见不小,其中最大的不满,一是房价太高,二是质量太差,各地时不时地会爆出一些质量事故,什么“楼倒倒”、“楼歪歪”、“楼裂裂”等等,各种花样的质量事故层出不穷。我想,房价太高就让经济学去研究吧,而如何以制度建设来保障房地产质量安全,应该是我们法律人应有的责任。我深知这一研究的难度,也曾犹豫良久,最终让我下决心研究这个问题的,还是1994年发生在浙江省常山县的震惊全国的房屋倒塌案。在这一事故中,36条鲜活的生命被活生生的埋入了地下。十多年过去了,作为本案的辩护人之一,虽然理性告诉我为被告人提出罪轻或无罪的辩护意见是辩护人的职责所在,但从情感上总觉得似乎欠了遇难者及家属一本永远都还不清的账。我的想法是,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研究好了,确实为保障房地产质量安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建议,避免一些类似的人间悲剧重演,是否可以告慰死难者的在天之灵?多少偿还一些这笔压在心头多年的“良心账”?认准了研究的必要性,接下来就必须掂量掂量可能性了。可能性的首要含义是,如果申报此课题,获批的可能性有几何?理了一下那几年的成果,我发现机会也许真的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那几年,我在建设工程和房地产法律领域的研究成果确实比较丰硕,光著作就有四五部,学术论文也有十来篇,用这些东西垫底申报这个项目,自己觉得还是蛮有信心的。鉴于自己的强项在民商法,前期成果基本上也是这个领域,我就把课题设计为“房地产质量安全的民事法律制度研究”。就这样,2009年我完成了自以为十分圆满的申报书,信心满满地等待着中标的消息,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功败垂成,铩羽而归。失败了就得反思:自以为完美的申报为什么失败呢?必要性可能性都应该站得住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总结教训后的结论是,问题还是在没有吃透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这一金玉良言上。尽管我坚信房地产质量安全问题绝对是个好选题,但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形式又为学术专著,仅从民商法角度研究是否太单薄了?房地产质量问题极为复杂,涉及管理、技术、经济、法律等广泛领域,从法律角度研究已经是比较狭隘了,何况在非法学专家眼中,法律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啊,而且某种意义上看行政法、刑事法、经济法等部门,对房地产质量安全的监管也许比民商法更重要呢!我干嘛要把其他部门法排斥在外呢,至于专业能力,邀请相关专家参与不就可以了吗?当我把课题扩展为“房地产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研究”后,公司法专家毛亚敏教授、民商法专家陈永强博士、行政法专家赵元成博士、行业管理专家管建平处长,以及从事工程与房地产法律服务的杨国锋律师、孙兴洋律师,都是一呼即应,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我的研究团队。经过这样一番调整完善,2010年再次冲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上终于有了我们的项目——申报成功了!现在想想那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但在当时还确实让我激动了半天。对我而言,它不仅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而且是零基础上的零的突破,毕竟此前我连省级社科规划课题也没有申报过!回想起来,当时比我更“激动”的应该是法学院,学校的校报说法学院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这仅仅是面子上的意义,从里子上看学院正在申报民商法重点学科和法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这个基金项目的成功立项,无疑为成功获得这两项决定法学院前途命运的项目增加了一个重磅法码!2009年的失败教训,经过2010年课题立项就转化成了成功经验。既然是经验就免不了要被拿出来介绍推广,尽管我很不乐意——不是因为谦虚,而是觉得心虚,实在谈不出什么东西。当然内心的感受还是有的,再真切的莫过于两点:其一,用现在的话说,压力就是动力。如果学校不强调教授必须申报,对于象我这样喜欢自由自在,随意任性写点东西的人,恐怕会永远与课题项目无缘。所以无论是鼓励性政策,还是鞭策性措施,还是必要的。其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还是有道理的。有人跟我讲你运气真好,省级项目都没做过,国家项目怎就一报就成了?我说这东西就象女人生孩子,播种之后,怀胎十月,自然分娩,才是正常的育儿之道。做学问、报项目也一样,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培育,临时找个问题报项目,也可能会成功立项,但很可能产生的是一个吃激素长大的畸形儿。经过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项研究工作。在准备将书稿交法律出版社出版之际,按惯例我得写一篇后记,谈谈研究的辛苦收获遗憾,感谢感谢领导同事朋友,但浮现在眼前的,最想倾吐的文字,竟然还是多年前发生的常山屋倒塌案,也许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于是,在2014年7月8日那个闷热的夜晚,我写下了“常山房屋倒塌案17年祭”一文,本想作为书的后记,但终因风格确与学术著作不搭而放弃。后来我把文章发布在“东辰鲁班法律茶座”上,既是对那场事故的死难者的祭奠,更是对芸芸众生的祝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苍生俱安宁!延伸阅读王建东:读史记——华政纪事之一王建东:学法记——华政纪事之二王建东:第一桶“金”王建东:异想天开事竟成——总编《21世纪实用法学系列教材》纪事